登岳阳楼范文
时间:2023-03-15 14:47: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登岳阳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 要:杜甫作为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的诗作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风貌,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的悲壮情怀。
关键词:登岳阳楼;忧国忧民;壮丽诗篇
尽管杜甫胸怀大志,但终生怀才不遇,郁郁不得志。他天宝年间来到长安,由于当时李林甫把持朝政,入仕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了一个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爆发,他到处流亡,竟然被叛军捕获;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不久弃官西行,辗转来到四川,定居成都,曾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晚年举家东迁,途中在夔州停留二年,后又漂泊,最终贫病而终。
他的《登岳阳楼》被誉为古今“登楼第一诗”,创造于诗人生命的最后阶段,诗作表现了诗人终于实现了多年梦寐以求的愿望,登上岳阳楼,尽赏江山美景,而诗人内心仍牵挂国家安危的悲喜交加之情。
公元765,杜甫的好朋友严武忽然去世,他不得不告别暂时安稳的草堂生活,再次离开成都,带着一家人,乘一叶小舟顺江而下,在岷江、长江一带飘泊。公元768年(唐代宗大历三年),杜甫自公安(今属湖北)到达岳阳(今属湖南),登上岳阳楼远眺,触景生情,不能自已而写了这首诗,此诗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为盛唐五律第一。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丽阔大,诗人胸襟的博大,在诗中相互映衬。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
这首诗的意境是十分宽阔雄伟的。
首联虚实相映,古今对比,从而大大拓展了了作品的艺术跨度。诗人很小就听说洞庭湖的美名,可是一直到了今天才实现一睹为快的夙愿,看起来写有初次登临名楼之欣喜,实质在于表达早年立下宏图、至今壮志未酬的遗憾之情。上句为下句铺垫,其最终目的是为下文描摹洞庭湖制造气氛。
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书写了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波浪掀天,浩茫无际,划开了两个大国的边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整个的漂浮在偌大的湖水中一般。只用了短短的10个字,就把八百里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巨大形象如此立体的描画出来了,写景如此手笔,令人叹为观止。我们不禁记起了孟浩然的千古佳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湖赠张丞相》)诗人杜甫在这里的意境却更为阔大,仿佛整个宇宙都在洞庭湖中浮游飘动,这和曹操咏海的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有异曲同工之妙。
颈联写诗人生活坎坷,颠沛流离,怀才不遇的境遇。“亲朋无一字”,由于老朋友严武的突然离世,诗人再次陷入孤助无援, “漂泊西南天地间”,没有一个定居之所,没有了物质精神方面的任何支持;“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从夔州携妻带子、贫病交加,漂流在湖北湖南之间,只有一叶扁舟陪伴他们,何处是规程,何时是一个尽头,什么时候才能安顿下来,都是一个未知数,置身于岳阳楼上极目四望,天地苍茫,一片,更让诗人悲从中来。 “老病有孤舟”一句似乎要人们把关照整个乾坤的视线都集中到这一叶扁舟之上。正如前人所述: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
尾联书写诗人眼望国家战乱仍频,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忧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让读者产生无限联想。如果说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高度概括了诗人在京都参加科举、求取功名的不幸经历,那么,此句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契合,“凭轩”与“今上”前后呼应,我们知道,杜甫在当时的政治生活是坎坷的,不得意的,但是诗人从来就没有放弃“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抱负。谁能想到到头来终生碌碌无为、一事无成,过去的凌云壮志到如今都成了泡影,诗歌里“今”“昔”两个字都有深深的涵义。因此在这一首诗的结句才写到“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眼望着美好的江山变成了如今满目疮痍,到处都是兵荒马乱,诗人凭栏远眺,不禁唏嘘不已,声泪俱下了。
篇2
昏旦呈新候,川原按旧经。地图封七泽,天限锁重扃。
万象皆归掌,三光岂遁形。月车才碾浪,日御已翻溟。
落照金成柱,馀霞翠拥屏。夜光疑汉曲,寒韵辨湘灵。
山晚云常碧,湖春草遍青。轩黄曾举乐,范蠡几扬舲。
有客初留鹢,贪程尚数蓂。自当徐孺榻,不是谢公亭。
雅论冰生水,雄材刃发硎。座中琼玉润,名下茝兰馨。
假手诚知拙,斋心匪暂宁。每惭公府粟,却忆故山苓。
篇3
伴随着潇潇春雨,来到了洞庭湖畔的岳阳市岳阳楼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景区入口处的匾额“巴陵胜状”四个大字,匾额两侧柱子上所撰写的门联:“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惟妙惟肖地描绘了岳阳楼的非凡魅力,便是“五朝楼观”景点,这个新辟的景点展现着唐、宋、元、明、清等朝代五座建筑风格各异的缩小了的岳阳楼建筑模型。离开“五朝楼观”景点,便来到碑廊景区,从玉衡亭而入,但见石碑一个挨着一个,石碑上镂刻着古今名人的书法作品,其中一些描述岳阳楼的手书作品,不仅给人们以无限美的书法艺术享受,也使人们对岳阳楼人文历史有了更深的了解。
告别碑廊景区,“南极潇湘”的牌坊便展现在眼前,牌坊正门的石柱上刻有门联:“南极潇湘千里月,北通巫峡万重山。”此门联为清代书法家张照所撰,由当代著名书画家刘海粟补书。沿台阶而上,穿过牌坊往前走,扑入视觉的就是名闻天下的岳阳楼。瞧,那岳阳楼重檐盔顶,楼角飞翘,黄瓦红墙,金碧辉煌,就像一只凌空欲飞的鲲鹏,是何等的气势雄伟,难怪人们将岳阳楼与武昌黄鹤楼、南昌滕王阁合称为我国古代江南三大名楼。
岳阳楼位于岳阳市西门城墙上,紧临洞庭湖,岳阳楼前身为三国时东吴将领鲁肃的水师阅兵台。唐开元四年,岳州大守张说修葺了楼台,正式定名为岳阳楼。宋庆力五年,滕子京守巴陵郡时重修,并请范仲淹撰《岳阳楼记》,至是名声益大。现存的建筑为清同治六年重建,楼高近20米,宽三间17.24米,深三间14.54米,主楼三层三檐,盔顶式,运用插榫法的纯木结构,没有用一颗铁钉,堪称我国古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观。
进入岳阳楼一楼,但见这里陈设着一块宽4.2米,高3.2米的《岳阳楼记》木刻雕屏,黑底绿字。面对雕屏,驻足低吟《岳阳楼记》,简直是一种美的享受,心的感动。二楼也有一副《岳阳楼记》雕屏,黑底金字二楼的为真品,是清代书法家张照所写的,而一楼的是模仿品。《岳阳楼记》共有368个字,原来紫檀木从洞庭湖底被渔民打捞上来时,紫檀木上有十一个字被损坏了,后由清代书法家吴敏树为其补上了。
篇4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杜甫的这首《登岳阳楼》写于769年,当时杜甫已57岁,距生命终结仅余两年。彼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贫病交加,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此诗正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
我们先看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昔时风华正茂,今日垂垂老矣;昔时国运昌盛,今朝国破家亡。昔时的杜甫是一个怎样的杜甫呢?他曾经在《壮游》中写过“放荡齐赵间,裘马颇轻狂。”他曾经也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之气,他曾经也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抱负。这是他个人。那么昔时的国家呢?他曾经写过一首诗《忆昔》,诗是这样写的,“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所以“今、昔”二字的对比不仅写尽了老杜的沧桑,更是道尽了老杜的酸苦。
下面我们再看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颔联写目之所及。同样的一个地方,人们看到的东西往往不一样。此联运用想象夸张,写尽了洞庭水的开阔之境,自此而后,文人士子过此惟有投笔叹息而已。李白也有过关于时空描写的句子,“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李白的这些诗句写尽了浩瀚的空间,浩渺的时间。而杜甫的这一句“乾坤日夜浮”亦有如此力量。那么能够写出这样的景物的人胸中必有天下。当然说老杜胸中必有天下,不是说他一定能称王称霸,是说他胸怀天下,有一颗广阔浩荡的仁心。孟浩然的《临洞庭上张丞相》,里面有一联“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这联诗也写得好,气势磅礴,但他最后来了一联“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这一下马上就显出境界的不一样了,离老杜远矣。孟浩然想干什么?他想像姜子牙一样钓鱼。他钓的是鱼吗?他钓的不是鱼,他钓的是文王,钓的是功名。而老杜最后想到的是什么呢?他想到的是国家百姓,想到的“戎马关山北,他“凭轩涕泗流”皆因“戎马关山北”也。
下面我们再来看这首诗的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如果说首联用了“今昔”的对比写出老杜的沧桑酸苦之情,那么这一联用了“有无”的对比突出老杜的无限心酸。“亲朋无一字”,亲朋为何无一字?因为“烽火连三月”,家书不能达?因为老不得志,穷而亲朋散?读者于此自可想见。虽然“亲朋无一字”,但所幸的是“老病有孤舟”。这个“有”字用的好啊!这个“有”字道尽了老杜孤苦心酸之情。没有孤舟比有孤舟还好一点,没有孤舟我们还不会更加关注到他的孤苦。有段时间我看见大街上经常走着一位老人,那位老人抱着一条宠物狗,蹒跚地在大街上走着。我觉得他很孤独。为什么呢?因为他家有五个儿子,但是五个儿子都不在身边,现在只有这条狗陪伴在他身边而已。没有这条狗我还不会对他的孤苦感受那么深切,有了这条狗,反而让我们倍加感受到老人的孤苦无依。所以这个“有”字用得好。
当然我们在鉴赏这一联的时候,一定要把这一联和上一联结合起来赏读。颔联浩大开阔之景和颈联的孤苦渺小的个人相对比,更能增加诗人孤苦渺小之情。杜甫写这种诗很多,都写得很好。比如他的《旅夜书怀》先写“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这描写的是浩大开阔之景,摹写日月星辰大江奔涌之状;而最后一联突然来了这样两句“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读到这一句我不禁潸然涕下。沙鸥是什么?沙鸥是那种细瘦伶仃的长腿的一种水鸟。你想,在浩瀚广阔的天地之间,有那么一只细瘦伶仃的小鸟,踽踽独行在那里,你是一种什么感觉?我们说越是浩大的景物和渺小的个体作对比,越能衬出渺小的个体之渺小。杜甫曾经在《江汉》中写到“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乾坤”和这个”一腐儒“相映衬,更能凸显这“一腐儒”的孤苦伶仃。由此我又想到了鲁迅先生在《题彷徨》中写到的两句诗“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在天地之间有一个小卒子,荷着长长的一根戟。我总想像这个小卒子就是鲁迅先生,个子矮矮细瘦的鲁迅先生荷着这根长长的戟,戟很长很长,一直拖到地上,在浩茫的天地间,鲁迅先生拖着长长的戟似乎在瞄准着什么,随时准备射出。但他能射什么呢?那根戟我又把它想象成唐吉可德的长枪,他只能和风车作战。他没有目标没有方向,甚至找不到敌手。一个人最大的悲哀不是被打败,也不是敌手如何的强大,而是他的敌手无处可寻而又无处不在。所以我们说诗人用浩大的时空与渺小的个体相对比,更能突出的诗人的孤苦与渺小。因此这首诗颔联和颈联一定要结合起来对比阅读鉴赏,方能体悟到诗人巨大的心酸悲苦之情。
篇5
江西南昌的滕王阁。“初唐四杰”之一王勃写下《滕王阁诗序》,诗与序均文采飞扬,“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两句叫人激赏叹服。
山西永济的鹳雀楼。唐朝诗人王之涣写下《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说明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此哲理足以启人心智。
湖北武昌的黄鹤楼。唐朝诗人崔颢写下《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传说李白登此楼睹此诗,大为折服,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南宋评论大家严羽论唐人七律,以此诗为第一。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也脍炙人口:“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别,依依不舍,情景感人。
湖南的岳阳楼。唐朝诗人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道:“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这两句写得景象壮观,气势宏大。杜甫《登岳阳楼》诗道:“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忧国忧民之情溢于登楼览胜之际。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写下《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表达了以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先,为国分愁、为民谋福的崇高思想。一“先”一“后”对比鲜明,发人深省。
篇6
名倾天下的岳阳楼始建于公元220年前后,其前身相传为三国时期东吴大将鲁肃的“阅军楼”,西晋南北朝时称“巴陵城楼”。最早称“巴陵城楼”为“岳阳楼”的人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李白一生曾六登岳阳楼,最后一次到岳阳楼,有个过路人在岳阳楼的墙壁上留下了三个字:一、虫、二。众人不解其意,等到李白来时,人们就向他请教。李白沉思良久道:“这是仙人留下的一副对联。‘一’指水天一色;
‘虫、二’是风月无边。”人们叹服,并请李白留下墨宝。李白欣然命笔,写下“水天一色,风月无边”八个大字。如今,这副对联被刻成雕屏,悬挂在岳阳楼三楼主门外。
贰
宋朝仁宗时期的宰相吕蒙正,幼时家境贫寒,缺衣少食,但他学习刻苦,天赋颇高。一日,私塾先生带领几个学童上山游览,吕蒙正因未吃早饭,腹中饥饿,看到有一山泉,忙跑过去伏下身子饮水解渴。先生见此,即景出联日:“欠食饮泉,白水岂能度日?”吕蒙正知道这是一副拆字联,“欠”“食”是一个“饮”字,“白”“水”是一个“泉”字。此联触到了他的痛处,他当即对出下联:“才门闭卡,上下无处逃生。”他将“才”与“门”组成“闭”字,“卡”拆为“上”“下”二字,既说出了自己的家境,又与上联相对甚妙。先生见他可怜,又深爱其才,当下把他领到自己家中,让他和自己的儿子一起读书,并免除了一切费用。后来,吕蒙正终于在大考中被钦点为状元,最后做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一品首辅。
叁
明人蒋焘,少时即能诗善对。一天,家中来了客人。此时窗外正下着小雨,客人想考考他,便出联日:“冻雨洒窗,东两点,西三点。”“冻”字拆开是“东两点”,“洒”字拆开是“西三点”,对起来有一定难度。这时,只见蒋焘从屋里抱出一个大西瓜,切成两半,其中一半切了七刀,另一半切了八刀,他对客人说:“请各位指教。我的下联对出来了。”他见客人纳闷,补充说,刚才对的是:“切瓜分客,上七刀,下八刀。”客人赞不绝口。“切”字拆开正好是“七…‘刀”,而“分”字拆开是“八”“刀”。
肆
明末的一天,崇祯皇帝微服走在街上,看到有人拆字算命,于是想预卜一下国运。崇祯随意写了一个“友”字,拆字先生看后,皱着眉毛说:“这‘友’字不好,它就是‘反’字出了头。如今李自成进了洛阳,杀了福王,不就是造反出了头吗?”崇祯自然不高兴,强压住怒火解释道:“我搞错了。其实我想拆的是‘有无’的‘有’。”谁知拆字先生眉头皱得更紧了:“这个更不好,‘有’就是‘十’和‘月’,这表明‘大明’只剩下一半了!”崇祯不肯罢休。想讨个吉利的说法,他说:“我想测的其实是‘酉鸡’的‘酉’!”这次,算命先生神色紧张地说:“不得了啊!‘酉’就是把‘尊’字去首去尾,而‘尊’不就是‘至尊’(皇帝)吗?”后来,也就是这一年,崇祯在景山歪脖树上吊死了。
篇7
诀窍一:审诗题,掌握答题信息。
解答中考诗歌鉴赏题,考生必须有很强的标题意识,把标题作为一个重要的破解诗歌奥秘的关键点来看待,从中寻得诗歌思想感情的蛛丝马迹。标题,即诗歌的眼睛,包含着诸多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诗歌的主要表现手法等。认真研究诗歌的标题,分析其所蕴涵的信息,对考生提高诗歌鉴赏题答题的准确性有很大帮助。可以这样说,诗歌的标题是诗歌鉴赏的向导。
例如鉴赏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首先从标题入手:“春夜”点明季节和时间,即春天的某个夜晚,“洛城”点明作者当时客居洛阳,“闻笛”点明作者听到了笛声。具体是写笛声的情况还是写闻笛的感受,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我们就很好理解了。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杨柳》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在这样一个春天的晚上,客居他乡的游子听着这样一支饱含离愁别绪的曲子,怎能不起思乡之情呢?
又如鉴赏杜甫的《客至》《登岳阳楼》《旅夜书怀》等,根据标题就可以判断《客至》是写客人到来的情况或诗人的心情,《登岳阳楼》是写诗人登楼所见或所感,《旅夜书怀》是旅途中的诗人在某个夜晚时心情的抒发。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问题。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篇8
1.古典诗词中的亭台楼阁意象
在古代中国的建筑风格里,与自然景观完美融合的理念是占主流的,而亭台楼阁的建造,就体现出观赏与被观赏这一双重性质的妙用,既可使用,其本身又可成为景色。古典诗歌中提及亭台楼阁的诗歌有很多。在观景方面自然有其独特的雅的一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唐代诗人崔颢的这首诗,在前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两句承袭了黄鹤楼过去的悠悠岁月之后,通过楼上自己眼前的所观所感,道出了此时此刻的独特景色,将楼与自己的思绪联系在了一起,发出了“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无尽思愁。除了思愁,还有离愁,“无言独上西楼”(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这位南唐李后主在上了“西楼”之后面对着天上如钩的月,怎奈忍不住心中的寂寞离愁,写出了那“剪不断,理还乱”的“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的缠绵的离别之苦。说不尽愁,道不尽情,虽然愁情在楼阁,但也有一些诗意的闲趣栖息于亭。白居易在钱塘湖进行了“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正是诗人在有湖水,有亭子的环境中写下了“最爱湖东行不足”的情感,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融入在这湖光山水里,有了亭子的点缀,清新自然的风景才更加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这也是诗人妙笔生花的一个亮点。对于诗人和词人来说,亭台楼阁是他们诗意的栖居,在这里,他们抒发感怀,歌颂赞美或是排遣忧愁,都与这平凡的建筑物结合得不再平凡。陈子昂在曾发出感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诗人站在幽州台上,跨越时空上的界限,想到“悠悠天地”之间,只有自己怀才不遇,一种慷慨悲凉的情怀充满心头。宣州谢朓楼上,李白在为李云(一作李华)送别,写下了一句“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在楼上的送别,诗人并未重写楼上的景色,而在诗中抒发了自己的无尽苦闷心情。宏大的想象,浪漫的笔法,李白将自己的一腔愤懑借助谢朓楼恒久地流传下来。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杜甫《登岳阳楼》),在到达岳阳楼之后,先是写出了“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壮观景象,后面也不禁发出了对唐帝国的前途和亲人命运的无尽担忧,这样,在岳阳楼上所见到的的雄浑博大的景观和对自身命运的悲凉、国家前途的深忧浑然成为一体。辛弃疾在当上镇江知府之后,也在京口登上了北固亭,不胜感慨,抚今追昔,感叹自己满腔的热血不为朝廷所用,最后发出了“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感叹(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稼轩居士报国无门,壮志难酬。北固亭怀古,实则借古喻今,令人扼腕,北固亭,因此词而更富盛名。众多的亭台楼阁因诗人词人的文章而享负盛名,因为亭台楼阁也被中国古典文化熏陶得越来越富有诗意,“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的苏轼在中秋之际(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异常思念亲人,正是在上阕借助了“琼楼”、下阕借助了“朱阁”等作为依托,最后留下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样富有人生哲理的阐释。
2.古代散文中的亭台楼阁意象
许多人都不会陌生江南三大名楼,分别是如今坐落于湖北武汉的黄鹤楼,坐落于湖南岳阳的岳阳楼,坐落于江西南昌的滕王阁。这三大名楼享誉海内外,不仅因为它的风景好,更重要的也是因为人文景观的丰富。范仲淹的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使岳阳楼的名声不再局限于山水之间,而在于超越个人认识局限的高远境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就是精神的超越,岳阳楼已经成为这种精神的象征和代表。岳阳楼名头如此的响彻,与之齐名的滕王阁自然也不逊色,有了初唐四杰的王勃来为他作序,可以说既是滕王阁之福气,也是王勃的运气。那一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奇景已经成为滕王阁景观的代表。滕王阁上,王勃与众人宴饮,完毕之后献出文章,席间,王勃写出了千古名篇,技惊四座,滕王阁从此不再是孤单地临江而立,而是多了一层寄托。“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滕王阁序》)这种渗透着美好的进取精神的文章加上滕王阁的美景,激励着后人奋发向前,今天,每当人们想到王勃的《滕王阁序》,就必然会想起那站在阁上看江的美景和滕王阁所传承下来的王勃的精神信仰。除了三大名楼,还有众多其他的“亭台楼阁文章”,他们也都承载了许多美好的精神世界。闻名书法界和文学界的名篇《兰亭集序》便是一个典型代表了,作者王羲之是书法家,也是一名文学家,在兰亭,他写下了这篇序,全诗中,充满了对兰亭美景的欢愉之情,与众人的集会,不仅是为了“修禊事”,也可以在众人聚会之中体会那山水之美与对生死问题的探讨,王羲之最后发出了“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感慨之余,也在兰亭留下了“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这样更深层的思考。兰亭之名,借此流传至今。
二、当今文化中的亭台楼阁意象之变
篇9
关键词:语文 综合性学习
自新课标提出“综合性学习”这一崭新理论以来,综合性学习的开展渐呈如火如荼之势。在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也确实认识到,综合性学习重在学科内外的联系、重在学习过程,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能较好地整合知识的能力,尤其有利于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观察感受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搜集信息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互助合作和团队精神等。
一.找准契合点,大胆进行学科整合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我们只有找准语文和其他学科的契合点,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典型新颖的成语故事、详实科学的有关史料、历练情操的文化积淀,是语文与历史契合点的三大突破口;人文、方言、宗教、生态环境的保护等,是语文和地理学科整合的着手处;数理化学科的定义定理的表述以及逻辑推理的过程,是语文学科的语言归纳概括、推理等语文能力的支撑点;语文学科的思想性同思想品德学科的宣传教育性,正是二者整合的前提,前者强调熏陶感染的提升作用,后者强调道德法制的规范性作用。总之,找准“契合点”是进行综合性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它直接影响着语文学科综合性学习的质量和效率。在此基础上,对有关内容进行整合,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教学内涵。
二.瞄准切入点,挖掘学科人文性
教育人文性的内涵非常丰富,包括教育的社会性、思想性、情感性等。在教学中,要让学生领悟到学科内容所包含的民族思想感情、历史文化和时代潮流,从而继承和发展中华名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如围绕“神州七号载人航天飞行”这一话题,我们组织了一次综合性学习。载人航天飞行涉及到各学科各领域,物理学科侧重的是重力、加速度和新材料研发等;化学学科侧重大气酸碱度、飞行环境、臭氧层对人类的影响等;数学学科侧重飞行轨道、各种参数等;地理学科要研究大气状况以及空气污染对发射的影响等。而我们语文学科则要充分利用相关的报道训练学生对重要信息的辨别、筛选和归纳概括能力,新闻报道写作能力,培养学生情感的能力。我们首先让学生围绕这一主题设计出精巧的问题,搜集有关航天方面的资料,然后让学生分组去采访各学科老师,与老师一起探讨,让各个学科发挥其特长,引领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科学,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性学习的意识。
三.采取多种方法,进行综合性学习
1.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当。让学生参加一些参观、访问活动,组织学生举办故事会、朗诵会、辩论会,培养他们的参与能力、合作能力和组织能力。如围绕“我为奥运添光彩”这一论题进行辩论。语文老师从学生的语句修辞、中心与材料、辩论的技巧等方面评价,历史老师从奥运会的起源角度引领,地理老师从人文地理方面拓展,政治老师则从奥运会的举办对于振奋名族精神,增强人民体魄方面进行综合性评价。
2.培养搜集资料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现代社会高速发展,同学们在进行语文实践活动中,都会遇到许多信息资料。如图片、数据、事例等,有些生疏,有些需要加工,这都需要学生自己去寻找、查询、摘录、分析,然后进行整合。组织学生在进行社会调查的基础上,撰写调研报告。培养学生养成语言精练、思路清晰的良好表达习惯,培养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能力。
3.学生学习成果的展示和交流
确定某个主题,组织学生搜集有关材料,联系各学科知识,观察研究某种事物或某个问题,制成课件或写成论文,最后进行成果汇报,交流探讨。如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滕王阁和岳阳楼。建于湖北武昌的黄鹤楼,唐代诗人崔颢、李白及宋代陆游等均有题诗,唐人阎伯理写的碑记《黄鹤楼记》,使黄鹤楼声名鹊起;江西南昌的滕王阁因有王勃的《滕王阁序》而为人所知;湖南岳阳的岳阳楼因杜甫的《登岳阳楼》诗和宋代文学家范仲淹《岳阳楼记》一文而名满天下。以其中一个为话题,选取一个角度思索、探讨,就会让给学生感受到一个宏大的文化视野。
篇10
关键词: 诗歌鉴赏 读懂诗歌 诗歌主旨
从历年的得分情况来看,古代诗歌鉴赏题皆不容乐观,学生要么完全答错得不到分,要么答不全、答题混乱,得不到高分。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学生读不懂诗歌,读不通,自然就把握不了主旨。
二是学生对古诗这一类文体缺少整体上宏观的把握,面对一道题,不知从哪个角度回答。
三是对诗歌欣赏的名词术语一知半解,答题时只要能想到的都答上,广种薄收,没有重点。
针对以上几点,笔者认为应从读懂诗歌、把握文体特征这两个层次在宏观上根本上解决学生得分难的问题。
一、读懂诗歌
读懂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读通诗意。诗歌语言具有凝练性、跳跃性,在句式上有时为了合乎格律或者突出情感,而采取倒装的形式,加之古今语言存在一定差距,这给平时阅读量本就不大的高中生在理解上带来了很大的障碍,教师在这方面应引导学生通过一定的阅读量的积累加以总结。比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陆游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都采用了古诗常用的“意象叠加”的手法,是语言凝练性的典型代表,读懂它们就要添加必要的句子成分以构成完整的语句;古诗语言的跳跃性主要体现在时空的跳跃和逻辑的跳跃上,前者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由眼前的“巴山夜雨涨秋池”突然跳到了夫妻相见时的“却话巴山夜雨时”,后者如杜甫的《登岳阳楼》中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描绘了雄浑阔大的画面,却又在颈联伤个人孤苦无依之感,似乎景与情不相配,这里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白,诗歌限于篇幅,语言的跳跃性是必然的,时空、逻辑的断链处往往是诗歌的精彩处所在。
《夜雨寄北》中对相见时的想象体现了在虚实相生中对妻子的浓浓思念,而《登岳阳楼》中的雄浑阔大恰恰反衬了“老病孤舟”的漂泊无依;至于诗句的倒装应让学生注意两点,一是当诗句不合逻辑读不通时应想到调整语序,如杜甫的“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中,“香稻”自然不能“啄鹦鹉粒”,梧桐也不能栖息在凤凰上,这是个倒装句,调整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就通顺了。二是古诗中有时将句子的宾语放到主语的位置,或主宾对调,这种情况应结合全诗加以分析,不可引起误解,如钱起的《谷口书斋寄杨补阙》中有“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句,单看此句,很多同学认为这是个拟人句,但结合全诗看,“怜”“爱”的主语应该是人,说以它的正常语序是“新雨后怜竹,夕阳时爱山”。
读懂诗歌的第二个层次是正确而全面地把握诗歌主旨。理解了诗歌的文义,通过对诗歌中议论抒情句子或体现情感的字词的琢磨,基本上能够比较正确地把握诗歌主旨,但有时候并不能全面把握诗歌的主旨,因为诗歌的主旨有时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的、多变的,如杜甫《登岳阳楼》不仅有伤己还有感时,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情感经历了乐―悲―痛的变化。因此,古诗主旨的把握,仅从直接抒情部分去找是不够的,需要综合题目、作者、题材、意象、意境、注释等多方面的因素考虑,关于这方面的技巧资料繁多,笔者就不一一赘述。把握了古诗的主旨,后面很多题目就会迎刃而解,因为,无论是炼字还是手法赏析,都离不开最终对主旨的凸显。
二、是把握古诗的文体特征
因为一种文学体裁决定了这种文体的构成要素,小说的构成要素是人物、环境、情节,而诗歌的构成要素笔者概括为言、象、意、技和韵。其中韵不在高考考查范围内,而高考所出之题绝不超出其余四者范围,因此掌握这四个概念是古诗赏析之根本,随题如何出,我自可以不变应万变。
言,有两意,其一为诗歌语言风格,具体包括:平淡、清新、绚丽、自然、明快、含蓄、奔放、洗练、悲慨、沉郁、雄奇、质朴等。回答这类问题一般是先点出语言风格,然后结合诗句举一二例加以分析。
言的第二个意思是炼字,也就是赏析诗中某个字的妙处,这些字要么形象生动,要么体现作者情感,炼字的答题一般包括以下几部分:字的本义,诗句意,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主体的何种特征,有何艺术效果,凸显了诗歌的什么主旨。
象,指的是意象。它在诗中有两方面作用,一是意象构成意境,体现作者的情感,如上文《早发》中用残灯、飞舞的雪花、着霜的枯草、冻实的浊河营造了萧瑟凄清的氛围,体现了游子羁旅在外的艰辛。二是有些意象有固定的象征意义,它能直接体现作者的情感,如周邦彦的《关河令》:“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久?”除了羁旅孤寂之情,“雁影”一意象让词又多了一个思乡怀人的情感。
意,指的是意境。意境由意象构成,对意境的概括应该从意象入手。意境的作用在于体现作者的情感。一般有乐景衬乐情、哀景衬哀情的正衬和乐景衬哀情的反衬两种。此类资料亦比较丰富,笔者在此不详述。
所谓的技,也就是诗歌的艺术手法。具体分类如下:
1.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一般在诗歌中少见。
2.表现手法,分为抒情手法、描法、修辞手法和其他手法。
抒情手法可分为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手法。间接抒情要借助一定的媒介抒情,常见的媒介有景具体手段为借景抒情和触景生情;物,具体手段为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和借物喻人;人,通过刻画人物形象,表达对人物的爱与憎、赞与讽,或寄托某种情怀。古,包括古人、古迹和古事,一般是诗人怀古伤今、怀古讽今、怀古伤己、感叹世事无常等。典故,诗人借助典故能够委婉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描法,主要有渲染、白描、虚实、动静、感觉结合和方位结合等。
修辞手法主要是高考考纲要求的九种修辞手法,不赘述。
其他手法包括结构手法和象征、联想、想象、对比、抑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