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社区建设经验材料范文

时间:2024-03-08 18:01: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慧社区建设经验材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智慧社区建设经验材料

篇1

城市正面临人口膨胀过快、交通

拥挤拥堵、资源消耗过度、环境污染严重等新挑战,各种“城市病”与日剧增,这些都集中考验着政府对城市、对社区的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智慧城市”或许为医治“城市病”提供了良药。截至2011年5月,我国一级城市百分之百制定了“智慧城市”实施规划,有80%以上的二级城市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任务。社区建设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政府职能转变,社区作为现代城市的细胞,所发挥的基础作用越来越重要。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社区服务管理将呈现新需求、新发展和新格局。

社区服务管理呈现三大新趋势

现今,全球进入了城市化加速发展期,从传统城市走向智慧城市是大势所趋。未来智慧社区建设必将呈现三大发展新趋势:

——社区服务的普惠性、便捷性、差异性更加明显

随着服务的规范化、制度化,提供服务的透明度更高了,只要符合条件、有意愿,且在资源许可的情况下,都能享受同等服务。比如社区住宅区域的绿化服务,同一区域的居民都能共同享受。近年来,电信、移动等通信运营商参建数字社区,利用信息化平台覆盖社区人群并有效交互的优势,积极推进社区电子政务、电子医疗、电子商务等应用,尤其是新型BTOC商业模式逐步深入社区,普惠服务能力大大提升。

信息技术在社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相关服务信息的、交换、接收等环节更加通畅,服务相关的制度建设也日趋完善,社区服务水平有了显著提高。比如有的社区探索建立电子超市,数字小区周边一千米内的商家签约可以免费申请开网店。商家可通过平台发送免费促销短信,社区内业主可通过手机、PC上网店下订单,或者一键呼通商家。与传统B2C相比,社区电子超市更显便捷,为业主提供一种新颖便捷的生活方式。

社区服务提高到一定阶段,个性化服务的需求就会越来越多。比如,基于手机、PC、电视三屏互动的信息化平台出现,能更好地满足业主、物管、小区周边商家信息传递、交互和沟通需求,更好地满足个性化的服务需求。又如,数字物管平台不断成熟,业主可以通过手机、PC或IPTV登陆平台上传水电气消费数据,查询水电气费用、物管费用、停车费用交纳信息,甚至通过该平台实现费用银行代扣。

——社区管理的规范性、可控性、灵活性更加突出

政府主导的社区管理制度建设力度不断增强。例如,2008年浙江绍兴柯亭社区组织开展社区“四统一”活动试点,即统一办公、统一社区标识、统一制度、统一佩证上岗,促进了社区功能的完善和管理质量的提升,办公设备及规范服务都得到了居民的一致好评。又如,2010年浙江衢州府山街道着力进行社区居委会管理制度建设,配有纪律考勤制度(含出勤、加班、联络、请销假等)、值班制度、社区干部服务制度(含着装、文明用语)、社区干部责任片区包干制度、诫勉谈话制度等。社区管理制度正与社区建设同步发展,日趋完善和规范。

在软硬件“两手”同时抓的今天,社区管理建设不断深入、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如上海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推出了《上海市文明社区测评体系》,在申报准入条件、测评体系的结构与内容等方面强调反馈与可控。同时,要求在数据采集方法上,采取“实地考察”、“材料审核”、“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收集,并通过网络平台在线汇总审核。

“以人为本”理念的渗透使社区管理更加灵活。近年来,上海的街镇社区组织了多次社区管理试点,在信息化平台支撑下,响应能力、处置能力、协同能力大大提高,能够更加灵活、更加充分地发挥社区公共资源的优势。如近年出现的社区警务、社区公共设施管理、社区党建等网格化,使各类资源可以根据管理需求进行灵活调度。

——社区发展的预见性、自觉性、统合性更加鲜明

“智慧城市”的建设热潮为社区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将演绎出新的发展模式,最显著的表现是“现实社区”与“虚拟社区”的紧密关联。

传统的社区管理方式过分依赖于工作人员的经验,对服务需求的掌握只能局限在“眼见耳闻”的范围内,社区服务人员数量有限,很难形成精确全面的系统分析与判断。随着社区信息化的不断深入,社区普遍拥有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使条块的信息有了衔接与交换的载体,积累的各类信息资源可提供全面系统的分析与提示,增强工作的预见性。比如,通过人口信息库可及时掌握本社区各年龄段人员性别比例及分布情况,以及每年新增退休人数、新增就学和就业人员等信息,为工作决策提供科学支撑。

预见性的增强有助于提升服务管理的主动性与针对性。如某街道区域内外来人员众多,社会治安和环境卫生的压力不断增大。同时,由于历史原因,该社区遗留了大量的城中村。针对上述问题,该街道较早地建设了社区服务管理信息平台,积累了丰富的社区发展历史数据和规划建设数据。通过大量数据分析,制定了多项针对性对策,例如促进社区成员或团体的自由发展和自动调适,及时总结开展有效的工作方法与步骤,紧紧掌握社区工作主动权。

当前,社区过多地承担了行政事务,整天陷于考核、检查、评比、验收的繁杂事务,占用了许多为民办实事的时间和精力。统合性成为应对“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社区模式的有效方法。这里的“统合性”是指增强统一筹划,增强工作协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工作流程更加规范、信息传递更加及时、并联作业能力显著增强。随着“智慧化”程度提高,“虚拟社区”与“现实社区”有效对应,服务渠道和管理方式更多样、更通畅,统合能力必有极大的提高。

创新社区服务管理的设想

根据国际社会的主流观点,以人为本、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是社区的基本功能。既然智慧社区是一项创新举措,就需要在工作指导的理念上、实践中“顺应潮流,掌握规律”:

第一,强调“需求导向”的基本原则,把工作创新点放在着力解决社区服务管理最紧迫的诉求和反映最大的问题上。坚持“需求导向”实质上是“权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深刻体现。当前,我国正以“民生优先”为导向,大力推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确保改革开放成果为全民共享。社区服务的快速发展应当成为实现“民生优先”的重要抓手。国外发达国家在发展社区服务中的有益经验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如吸引多方参与社区服务供给;确保政府的有效监管;提高公共财政投入比例,挪威、美国用于养老、贫困、卫生、就业等方面的投入分别占政府总支出的65%和60%。

第二,把握智慧城市发展主流,在应用场景上尽可能实现物联化、互联化、智能化。智慧模式下的社区服务管理是指在智慧城市背景下,通过物联网、传感网,实现智能楼宇、智能家居、路网监控、智能医院、食品药品管理、票证管理、家庭护理、个人健康与数字生活等诸多领域创新应用,把传统社区概念中的居民聚集区逐渐演变为具有智慧功能的“信息综合体”。

第三,重视对现有资源的综合利用,避免推倒重来的建设方式。智慧社区建设应注重对以往建设成果及现有资源的充分利用,不能以“创新”简单地以往的建设成果。具体落实过程中,应把好三个环节:一是所有项目必须要有长远规划,规划缺失的项目不予立项;二是所有项目实施方案必须对相关工程、工作成果有分析与梳理,对未来拓展和风险有所考量、有所准备、有所对策,对缺乏前后衔接的项目暂缓实施;三是参加项目论证和评审,不能仅听实施部门或技术专家,必须有相关受群代表、专业咨询、项目监管等多方面人员参加评议评审。《首届中国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报告》显示,北京、上海、宁波等国内智慧城市建设的“领跑者”的信息基础设施、示范项目和规划方案三项指标超过49%的平均得分率,分别为58.93%、56.07%、54.29%。这表明,注重顶层设计规划先行,注重基本设施建设,通过试点示范引导的意识正在逐步加强。

第四,从社区的实际需求出发,避免只在形式上“标新立异”和工作上的“自拉自唱”。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有些问题需要用创新的思维、创新的方法才能更好地解决。但如果出发点是为“创新”而“创新”,不注意实际需要和实际成效,则往往会陷入“自拉自唱”的境地。提高项目成功机率最有效办法是“走群众路线”,切实从群众迫切需求出发,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努力使主观设想与客观现实相结合,让社区居民满意、让用户满意。

第五,社区建设要与总体规划相一致,避免出现短期效应。智慧社区建设应在智慧城市的大战略引领下进行,这样才能避免因“方向性错误”而造成的“短期效应”。目前,有一些街镇急于求成,在没有全面理解智慧城市建设目标和主要任务情况下,匆匆忙忙进行“抢先”,这可能会造成眼前可能解决一些社区需求,但长远未必符合全局趋势,对这种风险应该有所防范。同时,应高度重视分步实施逐步完善,避免追求大而全一步到位的“跨越做法”。

篇2

自然环境是产生具有地域特色空间环境的首要因素,对地方性的其他因素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商业街区的设计要继承与体现自身的地方特色应首先从尊重和利用自然环境条件,包括与地形的结合、对气候的适应及对当地植被和动物等自然资源的保护利用等。

1.1与地形的结合

地形特征是社区建设的物质基础,顺应地势展开设计不但是对原有地貌的尊重,也是体现建筑地域性特色的最直接的方法,还可以减少投资的成本。商业街区的设计也要充分利用地形,尤其是山地滨水等特殊地形环境。与此结合的设计将具有独特的场所特征,利用地形展开设计,不仅形态变化丰富,而且使社区景观与文脉中心相互呼应。

1.2对气候的适应

气候条件决定了文脉和它的表达方式。我国南北方地域气候的迥然不同,建筑风格也大相径庭。气候特征在对商业街区的规划设计上的影响主要在于商业街的布局形式对社区整体布局的日照通风等方面的影响,及对景观植物的选择等。如在北方应注意阳光对社区活动空间的作用,特别是清晨和傍晚,尽量使阳光可以直接照到社区中心;在南方商业街布局,要与社区整体布局协调注意社区整体环境的通风。比如利用住宅底层架空的空间形成商铺,具有传统户外空间形态的过渡和转化,很适合南方多雨湿热的气候特征。而且它们在空间上的联系作用能够促进居民间的交往,另外,南北方社区对植物种类和绿化方式应分别针对各自的气候特征进行选择。

2商业街区地域性特征的人文环境研究

人文环境层面包括一定地域环境中的历史传统、风土人情、观念习俗、建造技术等商业街区地域性特征的人文环境设计。应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并要注重传统文脉与现代生活的结合。

2.1历史文脉的继承

在漫长的城市演变中,传统的户外空间形态已成为居民习惯和熟悉的生活与交往的场所,因而既能适应人们的实际需求又能够唤起他们的情感,如北京的胡同四合院、上海的里弄等现代商业街区的设计,可以从这些传统的街道空间与居住空间中可提炼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户外空间形态。另外商业街区在色彩和空间高度等方面要与当地传统文脉特征协调,要考虑整个区域的色彩特征及新与旧的结合对于地域性建筑风格形式的借鉴,不能仅仅停留在符号化的装饰语言上,尝试以传统的基本原则去构筑新的功能空间,以满足当前社会的生活需求。具体可以通过研究提取和引用传统建筑与场地结合的基本范式和原则,使现代建筑以新的技术手段和形式去诠释这些传统原则,从而创造出一种形式完全不同但特征相似的新地域风格。如万科第五园,对传统江南水乡民居风情的现代表达中,抽象出传统江南民居及庭院空间的语汇,如白墙、黑瓦、山墙面等,另外片墙与水景的组合给人以轻盈优缓的心灵感受,在空间上以各式庭园的穿插组织将室内外空间结合起来,体现出富有现代感特殊传统文脉情怀。

2.2反映地域传统的建筑材料及技术的运用

在现代建筑中使用融入了地方情感的传统材料和具有独特智慧的传统技术,显示出一种对于传统材料和技术的延续性,这种延续性既体现出对当地自然环境和文脉的尊重,也是出于对人的关怀。现代地域性建筑对传统材料的应用,要注重创新性现代建筑的地域性特色,强调与时代思想的合拍,因此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当地传统材料和技术的应用,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要重视此时的社会条件和自然条件,在创新方面将传统与现代材料结合起来表现是常用的手法。

2.3时代精神的表达

对地域性建筑文脉的研究,不能仅停留在对传统建筑的研究总结上,关键是要寻找传统建筑和当地环境特征和历史发展的契合点,并将之运用到当前的建筑创作中去。时代性的表达并不是一味地追求新奇和标新立异,而是要以演进的观点看待传统文脉,将其中最具活力的部分与现实生活及未来发展相结合,既包涵时代精神又继承地域传统。目前我国正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全面转型的时期,现代社区建设呈现多元化与个性化、市场化与人性化及高科技信息化的发展特征,因此在商业街区设计中要注重以上特征的表达。

2.4加强居民参与

当社区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对所处环境持续地施加影响时,社区文脉就会形成。国内外经验表明,良好的社区文脉生活氛围的形成是所有社区居民经过较长时间的共同生活、共同参与社区营造活动的结果。在社区空间中,建筑作为固定特征的因素,起到的更多的是物质载体的作用,而经由居民参与塑造的半固定特征因素,更能表达居住者集体的审美意识文脉特征和阶层属性。这是赋予居民社区归属感、认同感的基本条件,这一点在传统聚落中有十分明显的表现。

篇3

坚持民生导向,更加注重关注民生服务,关注弱势群体,关注基层社区;坚持社会化导向,更加注重培育、扶持公益性社会组织尤其是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促进专业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促进“三社联动”;坚持创新导向,创新创投的理念,创新公益项目的遴选机制、实施机制和评估机制;坚持效益导向,发挥政府资金作为种子资金的引导作用,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参与社会公益服务。

1、培育公益项目,拓展社区服务内涵。通过开展创投活动,发现和整合现行社会福利服务体系尚未普遍惠及,但广大民众迫切需要且普遍欢迎的公益服务项目,有效满足社会服务需求。从根本上解决原有社区组织实施的服务项目,因行政事务较多存在的管理运作上的“闲时做,忙时停”的问题,真正实现服务“项目化管理”。逐步拓展公益服务的半径和内涵,不断提升广大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2、扶持社会组织,提供专业化服务。通过社区服务创投项目实施,鼓励更多的社区社会组织与草根社会组织主动去发现社区居民的需求,参与公益。使社会组织的团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得到锻炼,最终达到培育发展具有创新能力的优秀社会组织,有效满足和解决社区服务需求“双赢”的目的。

3、整合服务资源,节约社会成本。通过建立社区服务创投项目平台,把政府资助资金作为引导资金,整合各业务部门、街道的资源,并鼓励承接服务的社会组织充分利用创投项目这一载体,积极引入社会各类资源的参与。同时,通过实行项目化服务和建立严格的绩效评估制度,促使接受捐助的公益性社会组织高度重视财务配置、经营效益和长期公益目标的达成,切实提高公益慈善资金的使用效率和社会效益,有效节约社会成本。

4、搭建实践平台,深化“三社联动”机制。通过社区服务创投项目将专职社工与承接创投项目的社会组织有机联系起来,以服务社区群众,满足居民需求为目的,充分发挥社区的统筹整合、平台载体作用,社工的专业服务、助人自助作用,社会组织的专业支撑、连接群众作用,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进一步丰富“三社联动”工作机制的内涵。

5、推动全民公益,激发社会创新。通过有效动员广大企业、社会组织和社会成员承担社会责任,参与公益事业,逐步推动全民公益。同时,将“公益慈善”与“商业智慧”理念有效结合,改变传统被动的慈善公益理念和模式,创新性地整合政府、企业及社会组织、公民个人力量以解决社会问题,不断激发社会创新。

1、为老服务。为老年人提供有利于满足其各方面需要和提升其生活质量的各类服务项目。包括:为老年人提供助残、助洁、助浴、助行、助医、助急等日间照料和居家养老服务;独居和纯老家庭的结对关爱、心理关怀;老年人的健康干预和健康促进;老年人的维权和文化活动,以及其他满足社区老年人的实际需要和提升生活质量的服务。

2、助残服务。为残障人士提供有利于提高其生活质量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各类服务项目。包括:残障人士康复;技能培训和就业;社会融入;残障人士家庭支持;残障人士文化娱乐团队建设等服务。

3、青少年服务。为青少年提供有利于其身心健康成长、益智、素质拓展的各类服务项目。包括:孤残儿童的照料;社区青少年志愿者服务;社区青少年帮教;课外教育;外来务工子弟的助学帮困等服务。

4、救助帮困服务。为困难群体提供有利于满足其提升生活质量和综合发展需要的各类服务项目。包括:流浪乞讨人员慈善救助;支出性贫困家庭的救助帮困;为生活困难的居民家庭提供综合帮扶和志愿者服务等。

5、流动人口服务。为流动人口提供有利于提高其生活质量和促进其社会融合的各类服务项目。包括:流动人口的技能培训、生活适应、婚恋家庭社会融合项目。

6、其他围绕“扶老、助残、救孤、济困”宗旨的有利于弘扬志愿者精神,有利于维护社区稳定和社会和谐的服务项目。

创投项目要紧紧围绕“扶老、助残、救孤、济困”的宗旨组织设计并实施,坚持公开、公平、公正以及社会化运作的原则。同时,还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1、需求广泛性:项目所要回应的问题是多数社区或居民共同面临的问题,且项目所解决的社区问题具有明显的迫切性,社区中尚未开展足够的相关公益服务以满足此部分需求。

2、体现公益性:项目目标清楚、公益特色鲜明,受益群体明确且直接受益人群不少于50人,有利于提升“三社联动”水平,优化社会治理格局。

3、理念创新性:针对社会需求,项目设计采用新的理念、新的运作模式、新的解决办法,具有明显的创新性。

4、方案科学性:方案策划符合政府相关政策导向,活动设计科学、团队构建合理、经费预算精准、进度安排合理、评估标准科学,可行性、可复制性较强。

5、运行经济性:以最高的性价比来运行项目,项目的示范、拉动和放大效应明显。

6、具有成长性: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与生命力,具有推广与复制价值。

7、项目普及性:项目要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能通过该项目提高公益组织和公益理念的社会影响力,从而进行推广。

经市、区民政部门登记注册或

者备案的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注册的社会组织优先。获得项目资格的备案社会组织在接收首批资助资金前应完成登记注册手续,否则取消项目资格。1、社会组织要依法登记注册,上年度年检合格或新设立,单位、法定代表人、项目负责人均无不良记录;备案组织无不良记录;

2、具备申请项目相关的设施和条件;

3、社会组织拥有社会工作师或助理社会工作师或项目所需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优势的优先;

4、有自筹资金的项目优先;

5、评估等级在3A以上的社会组织优先。

公益项目实施地点以__市主城区为主。

1、参加公益创投征集申报活动的项目,必须符合公益创投规定的项目内容和政府相关政策导向;

2、在同一年度的项目征集活动中,一家社会组织最多只能获选两个项目。

1、资金扶持:市民政局将对最终认定的项目给予资金支持,具体资助额度按照项目申报的公益服务支出资金预算,并经评估督导小组评审后予以确定, 最高不超过10万元;

2、能力建设服务:为获选项目的公益服务组织提供有针对性的能力建设服务,以提升资助项目的实施成效。

公益创投活动的主办单位为市民政局,承办单位为市民政局委托的__市社会组织培育发展中心,协办单位为区民政局,其职责分别为:

主办单位的主要职责:制订公益创投活动的总体规划和工作进度;协调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保证公益创投活动的开展;组织各大媒体开展宣传;落实获选项目的政府购买服务资金和工作经费。

承办单位的主要职责:承办公益创投活动的策划设计、方案实施、获选项目资金监管和项目绩效评估等,并为获选项目的公益服务组织提供专业咨询服务和能力建设培训。

协办单位的主要职责:组织动员本行政区域内公益服务组织参与公益创投活动;协调街道、社区居委会落实具体公益创投项目;督促公益服务组织获选项目的落实。

公益服务创投的实施步骤,包括四个阶段:

1、公告。市民政局下发社区公益服务创投项目通知及方案,并通过网站、媒体,向社会公告,征集公益创投项目。

2、项目设计。各相关社会组织依据项目规定的范围、设计要求等,在当地街道、社区的帮助和指导下,进行具体项目的创意设计,形成项目申请书并上报。

3、项目初/:请记住我站域名/审。各区民政局汇总材料后,对创投项目内容和申请资质等情况进行初审,将通过项目报送承办单位,市属社会组织直接将申报材料报送承办单位。上报材料包括:项目申报书、社会组织登记(或备案)证书复印件、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对经初审不符合要求的,向其说明理由。总体符合要求但设计不够完善的项目可由承办单位负责指导申报单位在申报时间截止前修改完善并再度申报。

1、组织评审。对经初审符合要求的项目,由专家评审小组根据申报材料、社会资助及组织能力、团队建设等情况进行评审,并确定获选项目。

2、报送审批。确定备选项目后报主办单位审批。

3、社会公示。将评估结果向社会公示,公示期为7个工作日。

4、项目确定。根据公示情况,确定获选项目。

5、项目优化。承办单位根据创投要求和评审小组意见,对通过评审的项目进行优化,以使项目计划书更加合理、严谨,项目预算科学、准确。

1、组织签订合同。市民政局、__市社会组织培育发展中心与创投获选项目承接方签订三方合同,明确项目实施时间、范围、内容、服务要求、资金支付方式和违约责任等内容。

2、进行资金拨付。市民政局根据签订合同,确定资助资金。资金根据项目阶段性实施情况等进行拨付。

3、督促项目实施。由市民政局与承办单位共同组建督导团队,重点针对项目实施理念、专业技能、资源拓展等方面提供咨询、培训等服务,提高项目质量。

4、组织监督评估。承办单位督促获选项目团队按月报送项目实施情况,并定期派遣工作人员,对项目进行监督和评估。承办单位每季度以书面方式,向主办单位报送项目实施进度、资金监管等情况及阶段评估报告,并负责以适当方式向定向捐助团体和个人、社会公众公开相关信息。

1、获选项目团队在项目结束后以书面形式向承办单位提交总结报告。

2、承办单位负责对创投活动进行绩效考评并形成评估报告报主办单位。主办单位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对创投活动进行全面总

结,认真总结成功经验,深刻分析存在问题,提出改进完善意见。

1、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挪用或通过其它非法手段侵占、不当使用项目配套资金和社会定向捐助,违者依法追究相应责任。承办单位及获选项目团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应主动接受财政、审计、民政等部门的指导、检查和监督。

2、获选项目团队因不可抗力原因无法继续履行合同约定的服务项目时,应及时向承办单位提出;未经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同意,不得擅自向其它组织和个人转让服务项目。

篇4

2016年调查报告范例一:

为学习先进经验,推进我县养老体系建设,近期县委副书记、县长xxxx,副县长xxxx带领有关部门赴xxxx市进行了参观学习。先后参观学习了xxxx市xxxx区福利中心(公建公营)、xxxx区89000民生服务平台、xxxx区福惠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xxxx乐天养老中心、招远市社会福利中心。现将考察学习情况报告如下:

一、考察单位的经验

参观学习的养老服务机构,目前在全省养老服务方面,从建设规模、运营模式、经营理念、服务标准、专业程度、产业运作等方面都有很强的代表性,许多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是建设规模大。xxxx乐天养老中心项目,由企业集团承建,由省发改委立项规划建设集公益事业、养老产业为一体的社会公益项目。项目总投资约60亿元,规划占地4000余亩,规划建筑面积近300万平方米,建成后可以满足3万名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一期项目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建成后可提供7000张养老床位,年均接待老年人9000人。xxxx市xxxx区民生信息服务平台,把89000民生服务中心作为民生领域一号工程。中心呼叫大厅设有49个坐席,点对点承接群众电话、短信、网站、微信等服务诉求;民生大厅设有25个窗口,面对面接待群众来访。同时,借助国内领先的智慧民生社区项目,将智慧移动理念植入服务中心,为市民提供远程医疗、数字养生和居家养老等个性化服务,首批2万部一键通手机已免费发放到全区70岁以上老年人手中。

二是经营主体活。招远市社会福利中心,是招远市政府投资由山东中矿集团有限公司承建,招远市金都医院租赁经营,集养老、医疗为一体的现代化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机构。总投资3.1亿元,占地8.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设计床位620张。该中心的建设,政府给予政策扶持,要求其发挥托底保障作用,发展成为招远市集护养、休闲、医疗为一体的大型公益性养老机构。考察公办民营的单位是非政府组织在运营,他们的危机感、紧迫感强,管理、研发、服务团队精干高效、有事业心。

三是产业链条长。xxxx乐天养老中心项目在做好养老服务业的同时,重点打造养老服务产业,在优先满足老年人基本服务需求的基础上,积极拓展适合老年人特点的文化娱乐、体育健身、休闲旅游、健康服务、精神慰藉等服务,加强残障老人专业化服务。围绕适合老年人的衣、食、住、行、医、娱乐等需要,开发老年产品用品,真正把老年服务业办成了老年产业。涉足院舍养老、医疗卫生、居家照料、老年餐饮、清洁管家、护理教育、老年用品等领域。

四是服务标准高。考察的几处养老机构都结合实际探索出一套成熟的服务标准。xxxx市xxxx区老年人护理中心的智慧养老模式,启用老年人服务热线12349,将服务细化为基础服务、候鸟养生、异地养老、居家养老、精神慰藉、养老护理、特殊订制服务等板块,进行量化、细化、标准化服务。参观学习的养老机构均有自己的专业培训机构和团队,从具备国家职业鉴定证书护士资格的人员中招募专业服务人员,并经过养老专业护理师培训,进行全责护理训练,同时面向社会对相关管理及服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如失能老人房间无异味、服务人员工作时间无空隙安排等现象,充分体现了团队管理专业化水平。所参观养老机构均实现的医养结合,如乐天养老的医养结合模式,目前医疗康复中心已与省立医院达成合作协议,将建设综合性三甲医院。乐天养老中心推进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复合养老的服务模式,其亮点在于将养老服务标准化、模块化,便于复制和推广,为解决社会养老难题做了有益尝试。

二、我县养老体系建设工作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我县养老体系建设的现状

一是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助养需求多。我县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7.13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9.8%,高于全国水平(14.8%)5个百分点,其中农村老年人4.6万人,约占全县老龄人口的70%,而且每年还在递增,高龄比重逐步上升,单独居住、独自生活的老年人也越来越多,需要照顾的失能老人和半失能老人随着高龄比例增多而增加,养老需求日益增长。

二是全面推动养老体系建设。自2014年以来,我县将社会养老体系建设作为重点惠民举措之一来实施,制定了《关于加快建设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的实施意见》,在县镇村各个层面推动养老体系建设。目前,共有各类养老机构(场所)50处,其中公办养老机构8处(7处镇(街道)敬老院,1处光荣院),床位1153张,集中供养了74.5%的农村五保对象和24名孤老优抚对象。建成农村幸福院36处,床位720张,已运营22处;建成运营城镇社区日间照料中心4处床位80张;民办养老机构2处(玫苑老年公寓、红枫叶老人养护院),床位252张。目前全县共有养老床位1851张,每千名老年人26 张,年底可达到每千名老年人30张的目标。

三是开展多方面养老服务。通过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博爱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服务,为符合条件的52名(其中8名城市三无老人)特困老人每人每月提供20个小时的无偿上门送时服务。为336名80岁以上低收入老年人发放了高龄津贴。采取物质配送、生活照料及家政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为老人上门医疗巡诊,春节前送食用油、面粉、贴春联等活动。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机构方面。公办养老机构改革进展缓慢,7处镇街敬老院,已经运行多年,但未按要求对敬老院办理事业单位法人登记,人员现在只能由政府从其他岗位上调用。没有成立社会福利中心,导致部分孤儿和城市三无人员无法集中供养。

二是人员方面。养老服务队伍不专业,缺少专职护理人员。敬老院除镇街委派的管理人员外,没有专职护理人员。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大多年老、体弱、多病,对医疗、康复、护理的需求十分迫切,缺乏相应的医疗设施,缺少专业的医生进行值班。农村幸福院(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由村(居)管理,运营不规范。

三是经费方面。建设运营资金不足,镇街存在对敬老院的建设资金和运营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部分农村敬老院从五保老人供养经费中列支2013年以来陆续成立的城市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农村幸福院等养老机构,因村级经济基础薄弱,建设标准较低,达不到标准化运作的要求。

四是管理方面。养老场所隐患较多。由于农村幸福院(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的建设处于探索阶段,体制和政策上还不完善,大部分都是在原有闲置场所的基础上因陋就简进行改扩建,建设手续并不健全,没有通过验收或审查,存在较多安全隐患。养老机构(场所)管理服务缺乏规范,目前运营的农村幸福院和日间照料中心,在管理服务上处于粗放式管理阶段,距离规范化、程序化、精细化的现代养老服务管理水平还有很大差距。村(居)干部对养老工作的工作积极性不高。部分村两委干部认为做养老事业无利可图、担心老人在养老场所发生意外,不愿意让老年人入住养老场所,直接影响到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同时,我县仅停留在养老服务业方面,没有形成养老产业,社会资金投入养老产业的积极性不高。

三、推动养老体系建设工作的建议

(一)建设完善养老机构(场所),实现县镇村养老服务全覆盖。根据老龄人口的基数和供养需求,科学编制养老服务机构布局规划,统筹推进城乡养老服务机构建设。一是建议成立我县社会福利综合服务中心,将老年公寓、县光荣院、县救助站(未成年人养护中心)及失能半失能老人养护院等纳入中心统一管理,通过招投标的方式引进医疗机构建设康复中心,实行医养结合,集中供养城市三无人员、孤儿、流浪乞讨人员、孤老优抚人员等民政服务对象及社会化养老服务对象,提高入住率、盘活国有资产。二是整合资源,通过改善提升敬老院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实现敬老院向区域性社会养老服务中心转型。重点向最低生活保障老人、生活困难老人、高龄老人及重度残疾老人等特殊困难老人提供养老和护理服务,同时向居家老人、留守老人提供寄养代养、日间托养、家庭护理、配送餐等服务。探索打破镇街行政区域界线,建设县级综合性五保供养中心,将全县五保对象纳入县级财政供养范围。三是继续加强农村幸福院(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的规划建设。将农村养老房建设与美丽乡村、危房改造、幸福院建设和基层服务机构建设相结合,科学规划、分批建设,形成具备居住、医疗、娱乐、日间照料等功能的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建设一批公寓式(一室一厅一卫)养老房,实现医养结合、老残托养、产权集中、循环使用等多种服务功能,解决农村独居、空巢、高龄老年人养老难问题。四是大力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鼓励企事业单位、群众团体、社会组织、个人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到养老事业中来,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承包、租赁等多种形式,兴办养老院、老年公寓、老年活动中心等养老服务机构。通过床位补贴、运营补贴和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社会力量利用闲置土地、场所、设施等,开办各种模式的养老院、老年公寓、托老所等养老服务机构。

(二)积极推进社区(村)居家养老服务,逐步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一是加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为解决包括日间照料中心在内的社区居委会综合用房紧张问题,在城市建设中将社区居委会综合用房建设纳入强制性规划审批序列:由规划部门牵头负责城市社区综合用房建设工作,国土、建设、房管、民政、财政等部门共同参与。在县城和各镇新建房地产项目的社区,要求开发建设单位按照社区用房面积每百户(套)25平方米的标准配套建设(其中不少于5平方米用于社区养老设施),并按每平方米不低于400元的标准进行装修,无偿提供给社区居委会。规划建设部门在进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时,应在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附施工图)中明确社区办公服务用房的具体类别、建筑规模、设置位置。二是探索建立居家养老服务新模式。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依托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同步建立社区家庭养老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教育和文化活动、助餐、保健康复、日间托老等服务。引导和鼓励社会组织、家政服务企业等参与居家养老服务,为居住在家的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文体娱乐、老年教育、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社会化服务,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三是积极开展养老服务平台建设。建立民政服务对象信息平台,将民政各类服务对象信息录入信息数据库,根据不同业务划分养老服务、社会组织、救灾应急、城乡低保、各类救助、优抚对象、社区建设等不同板块。依托民政服务对象信息平台,逐步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信息网络,完善老年人救助服务系统功能,建立包括老年人健康档案、子女联系方式、居家呼叫服务等功能的信息系统,为老年人提供有效的求助和信息沟通等服务。

(三)推动养老服务规范化建设,实现对养老行业的科学监管。一是完善制度。制定我县养老服务设施管理章程流程,推动我县养老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出台《社会福利机构管理暂行办法》、《养老机构管理条例》、《农村幸福院管理暂行办法》,完善养老机构的基本规范,制定养老服务机构星级评定标准和服务管理规范。二是加强养老机构管理。明确的机构建设、设计规范,行业准入、服务标准和评价体系,完善收费机制、护理技术、食品卫生安全、医疗保障、教育培训和应急处置等具体实施细则,形成规范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指导各农村幸福院成立幸福院监督委员会,做到定期公示公开幸福院账目。

(四)加强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提高专业化、规范化养老服务水平。一是明确公办养老机构护理人员配备标准。根据服务对象的生活自理能力和护理的等级,实施分级护理服务。护理人员与服务对象的配备比例:服务对象生活能自理的,配备比例不低于1∶10;需要半护理的,配备比例不低于1∶5;需要全护理的,配备比例不低于1∶3。护理人员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向有资质的社会中介机构购买,资金全额列入镇街财政预算。二是开展专业培训。全面实行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评定制度,加大对养老护理员的培训工作力度,开展护理员职业资格考评,同时分期分批安排符合条件的人员到市、省两级进行中级、高级养老护理员培训,实现全县所有养老服务机构和服务场所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均能够持证上岗,逐步实现养老服务队伍职业化、专业化。三是积极引进专业人才。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鼓励和吸引专业社会工作者和社工专业、护理专业的高等院校毕业生到养老机构工作,并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和发展环境,提升养老机构专业化管理水平。

(五)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一是完善领导机制。切实加强对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组织领导,把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纳入科学发展的考评体系,落实领导责任制,建立检查督办制度,有计划、有步骤地加以推进。二是建立部门协调机制。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协调机构,制定协调工作制度,积极整合资源,加强相关政策衔接,形成工作合力。民政、发改、住建、财政、编制、人社、卫生、文化体育等部门和工会、团委、妇联等组织应密切配合,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努力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调、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共同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三是健全经费保障机制。加大经费投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社会广泛参与的多渠道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同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逐步提高三无、五保等老人的供养标准,更好地保障特殊困难老年群体的养老服务需求。完善政策扶持体系,落实各项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参与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更好地推进全县社会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

2016年调查报告范例二:

项目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途径,大项目大发展,小项目小发展,无项目不发展。在新的历史机遇期,只有加快项目前期工作,推动项目建设,扩大固定资产投资,才能带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我县项目工作存在的问题

我县通过县四家班子领导、项目业主单位班子领导分组负责、分点联系服务项目并月报告季总结工作情况,不断优化政务环境,积极谋划项目落地,倾情服务项目建设,不断开展项目督查,强力推动项目进度。从近几年的项目建设来看,全县投资500万元以上基本建设项目118个,其中计划新开工51个,续建13个,竣工23个,开展前期工作31个,总投资108.42亿元,年内计划投资12.24亿元。今年16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5亿元,全市排名靠后,重大项目投资完成率排全市第10位,折射出我县项目工作中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项目建设重视程度不够高。部分领导和部门对项目工作的重要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对项目工作缺乏足够的关心和支持。近期,我县正在开展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十三五规划工作,县委、县人民政府组织召开动员会议时,已就项目谋划进行了详细说明,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并就各单位提出的疑问进行了解释。但最后报到项目办的项目却很不理想。部分切块组没有集中研究涉及本组工作范围内的项目工作;部分单位上报的项目只需要一年就可实施完毕,部分单位报送的材料只有标题没有内容,部分单位报送材料未经主要领导审核,有些单位只字未报。甚至,当项目办催问材料时,个别单位答复:业务人员下乡了,报送不了材料。还有些单位负责人思想上存在误区,存在多一事不如少事的思想,认为谋划项目累人累已,担心后期争取项目难、筹措资金难、推进建设进度难,影响绩效考评,所以不愿意谋划项目。

二是新项目大项目策划不够足。个别部门对项目谋划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谋划项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等、靠思想严重;部分职能部门对国家政策和市场预期分析研究不到位,在灵活运用国家政策和我县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一些主要政府职能部门领导和工作人员依旧因循守旧,跳不出传统的思维定式、办事方法,过多的重视部门利益而忽视了大局利益,谋划项目的眼界不够开阔,缺乏深度。有些职能部门办事手续繁杂、效率低下,互相推诿、拖拉扯皮等现象也时有发生。当前,我县在建的重大项目中,一部分是因工作需要或上级要求而谋划的,还有一部分是中央预算内项目,实际主动策划并实施或引进企业实施的项目不多。且从总体上看,多为小项目;投资规模大、带动力强的大项目很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具有创新性、开拓性的项目少,特别是缺乏重大产业项目支撑。

三是项目前期工作开展不够实。我县的项目前期工作被动滞后,项目申报和建设处于两难境地。项目前期工作资金、技术、人才等必备要素严重不足,相关部门技术力量薄弱、工作经费极度紧缺,不少行业主管部门不愿开展或无法开展前期工作,牵头部门发改局只有1名工作人员且非专业技术人员负责项目工作,县里虽成立有项目办,但没有独立的编制和工作人员,项目策划、编制等工作开展艰难。部门沟通不畅,缺乏一站式服务平台,项目前期工作涉及的土地、林地、水保、环评等多个环节,手续难以审批,打消了不少业主的积极性。部分单位对项目前期工作重视不够、业务不熟,报送项目材料不齐、质量不高,反复修改完善报批材料耗时过长,影响全县项目申报成功率。目前,我县前期工作完善的项目几乎没有,没有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专业机构编制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导致项目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差,往往是临时抱佛脚,耽误了项目前期准备的宝贵时间,使项目对上不能申报、对外不能招商,进不了上级项目库。如国家有资金安排,我县却没有成熟的项目可以申报。另外,近年来国家实行了严格的土地政策,部分项目土地审批权上收中央,对项目土地征用审批的管理更加严格,用地指标问题成为制约项目推进的首要因素。

四是项目征地拆迁办法不够灵。征地拆迁困难是制约项目实施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我县部分项目因征地拆迁未落实而一直难以动工;还有部分项目受征地拆迁的影响进展缓慢,不能按建设工期顺利完工。

五是项目建设服务意识不够强。缺乏有效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对外吸引力不足。部分项目存在重招商重争取、轻服务轻建设的现象。有些项目引进来了,因跟踪不到位,服务不到位,影响了业主的积极性,甚至有的中途退出了。另外,我县缺乏完善的项目招投标平台,现有的项目招投标制度不科学,程序繁杂,历时长,严重影响项目的建设前期工作进度。

六是项目资金筹措渠道不够广。由于我县地处偏僻,交通不发达,融资实施大项目难度大。而我县财力有限,自筹资金开展项目建设难度也大。在现有建设项目中有的项目靠贷款实施,有的靠财政拨款,有的靠上级补助,真正通过多方筹资实施的项目极少。

七是项目建设管理力量不够力。部分单位对招标机构的资质审查不严,加之我县确定招标机构的制度不科学,有时出现选择的招标机构不称职,造成有的项目投标书主要条款不严格响应招标文件也能中标,造成工程建设中存在较大争议,影响工程进度;有的项目合同签订不规范,合同内容过于简单,条款不全,过后又在不具备法定变更事由的前提下,采取签订补充协议等形式,对合同中已明确约定的合同价款等实质性内容加以修改;部分业主单位对监理的选择把关不严,选择的监理资质不够,责任心不强,存在不记监理日记,或者是为了应付检查敷衍记录的现象,在工程联系单上只签 情况属实,没有具体意见,使很多隐蔽的工程量在结算审计时无法准确核定。甚至对施工单位擅自提高建设标准、增加工程量、使用不达标材料等问题不加阻止,严重影响工程投资控制和工程质量问题;部分业主部门一但招投标确定施工单位后就放松了对项目建设的监督管理,一些施工方存在转包工程或同时承包多个工程现象,致使有些项目迟迟未开工,有些虽开工了但却在磨洋工,严重影响工程进度;大部分业主单位缺乏真正熟悉项目建设的专业人才,虽安排有专人负责,但因缺乏项目管理专业知识和经验,心有余而力不足,造成工程监管不到位,严重影响了政府对工程质量及投资的管理。

二、几点思考

针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要切实强化项目工作力度,有效改变对项目建设不够重视、项目工作长期被动的现状,促使项目建设一业兴、百业旺。

一是要解决不受重视的问题。要营造一个全县上下人人关心项目工作,共同参与项目建设的良好氛围。首先,要从提升思想认识入手,切实提升广大领导干部对项目工作的重视程度。要通过广泛举办政策学习会、项目工作培训班等办法,把做好项目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以及必要性给大家讲清,让大家吃透,增强大家对项目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促使大家把重视项目工作的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其次,要从宣传动员入手,创造条件让老百姓也重视项目建设。要加大项目建设对利民便民惠民、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作用的宣传力度,通过多种形式强化宣传,让广大人民群众热烈拥护项目建设,关注关心项目工作,共同参与项目推进,齐心监督项目运行。再次,要从体制机制入手,开创人人重视项目建设的工作格局。要建立健全包括招商引资、项目争取、项目策划、项目推进、项目服务、项目监管等内容的奖惩机制,增强重视项目建设的内生动力,从制度上保障项目工作受重视,把项目建设引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二是要抓好项目谋划和储备。前期工作是项目建设的基础。国家和自治区围绕国计民生不断出台新的稳增长、促发展政策和措施,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些机遇,加强与上级部门的工作衔接和项目对接,认真分析研究国家、自治区、市相关政策,掌握现阶段国家的投资方向和扶持重点,以超前5至10年的战略思路谋划和储备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优势、有前景、效益好、质量高且符合我县实际的好项目,以便今后在我们需要上报项目争取上级支持或拿出项目争取企业投资的时候能够及时拿得出、有效果。谋划项目时要听取方方面面的建议和意见,进行充分论证,做好可行性研究,增强项目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成功率,进一步避免因项目论证不充分造成投资损失、时间浪费和机遇丧失。

三是要破解项目筹资瓶颈。筹集项目建设资金需要上下联动,内外联动,合力推进。因此,我们要从发展的大局出发,找准自身工作的着力点,积极搭建信息沟通平台,畅通上下、内外对接协作渠道,努力引导上下同心、目标同向、干群同力开展项目建设。加强重点建设项目与金融机构之间的协调沟通,做好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的牵线搭桥,主动与金融单位衔接、推介项目,为解决项目资金问题做好协调服务工作,建立良好的银企关系,保证建设资金到位,实现银企双赢。加大市场融资力度,扩大融资渠道,大力促进和引导民间资金合理、合法投入项目建设,拓宽项目资金来源。完善多方筹资机制。可参照一事一议项目建设机制,突破体制束缚,探索研究一些项目建设多方筹资机制,改变个别地方项目建设等、靠、要现状,形成项目建设工作合力。

四是要强化项目服务和保障。要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转变工作思路,加大服务力度,切实优化政务服务环境,以筑巢引得凤凰来的思路,建立健全有效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促进项目落地、投资增长。除现有的服务项目工作措施外,还要结合实际,及时研究出台一些服务企业、服务项目的具体措施,从税收、土地、融资、规划等方面为企业和项目建设提供优质服务。要进一步加快现有园区可发展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新园区规划实施,着力夯实硬件服务平台和载体。相关审批部门要优化项目审批流程,压缩项目审批时限,能开绿色通道的要容缺预审,能不通过串联审批的要改为并联审批。发改部门要积极研究,借鉴自治区经验,定期或不定期牵头组织开展联合审批活动,尽最大限度为各单位推进项目前期工作提供一站式服务平台,特别是要解决好招投村工作程序繁杂、历时长的问题。国土部门要主动帮助破解各项目建设用地难题,健全和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规划。搞好土地现状调查,摸清底数,尽快拿出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利用土地办法,保障重点项目用地。

五是要及时推进征地拆迁。征地拆迁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不言而喻。要定期召开征地问题协调会,同项目业主、有关部门一起寻求突破口,解决用地问题。要加强征地拆迁宣传动员,把政策法规、项目内容、项目意义及拆迁措施等讲深讲透,争取涉及群众理解和支持。要兼顾各方利益,协调好与被征地群众及被征地群众之间的关系,及时理清补偿手续、社保手续,及时兑现补偿资金,促进和谐拆迁。拆迁补偿过程中,群众普遍存在怕吃亏的心理,相互攀比,等待观望,客观上对工作进度造成不利影响。所以工作中要特别注意做到公平、公正、阳光、透明,不搞优亲厚友、不搞独断专行、不搞暗箱操作。

篇5

在如今的企业经营活动中,CSR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经营课题。企业希望其与经营理念保持一致,由此展开的实践活动也必不可少。

YKK集团将以拉链为中心的“YKK”品牌发斯宁‘事业和以门窗为中心的“YKK AP”品牌建材事业作为两大核心业务,在经营活动中,以“不为他人利益着想,则企业自身也不可能发展繁荣”这一自创业开始传承下来的“善之巡环”。理念作为企业精神。这一精神在经营中具体体现为:在企业经营活动中高度重视产品创新,为社会带来新价值,并将经营活动中获得的利润与社会、员工和事业伙伴进行分享。这一“循环”的观点,就是YKK持续经营至今的指导思想。自创业开始,YKK将“善之巡环”视为企业的根本价值,在当今的经营活动中亦是如此,这一精神已扎根于企业的经营活动并在全球推广。

此外,为了在全球事业结构发生急剧变化的环境之下推行负责任的经营活动,YKK提出了“追求更高企业价值”这一经营理念。在员工,顾客、社会。经营、商品、技术和公正这七个领域不断追求更高质量。将CSR所要求的“经济方面”、“环境方面”、“社会方面”责任作为基本思考方式,融入在全球开展的企业经营活动中。

2008年,为了在全体员工中进一步渗透YKK精神和经营理念,YKK在公司创始人诞辰100周年之际,明确了包括海外1.9万名员工在内的全体4万名员工共同的YKK价值观,例如什么是YKK应有的企业形象,YKK取得今日成功的优势有哪些。

由此,YKK明确了“从失败走向成功,信任并放手让年轻人干;持续追求,品质至上;不断努力,建立完善的信赖关系”这三条核心价值。YKK希望每位员工在日常工作中实践核心价值,在为顾客提供新价值的同时,为不断提高事业价值而努力。

YKK全球事业遵循的csR三项原则

目前,YKK集团在世界71个国家和地区共设立了111家公司,其中在海外的业务发展已超过了半个世纪。YKK集团克服了各国不同的文化和语言障碍,坚信上述的企业哲学和企业理念,按照自身的CSR三原则,在全球推进事业。

YKK的CSR第一项原则是“当地主义”。即在海外开展经营活动时并不唯劳务成本论,而是根据市场和当地产业的需求进行投资开展业务。以成为该国的“当地企业”为目标,扎根该国,将经验智慧用在符合当地市场的事业中。事业取得成功之后,将所得利润优先用于再投资,在当地录用、培养人才,使他们担任起企业经营的重任。

第二项原则就是在世界范围内坚持“品质至上主义”。YKK采用一体化生产体制,从原材料到生产出成品的所有工程均由YKK自身建设,并注重实际上的统一标准,亲自开发生产设备。由此,YKK所生产的产品在世界上以相同的技术、相同的机械和相同的品质著称,这是生产出符合世界品质产品的基础。遍布全球的顾客对于YKK的评价是:无论在任何国家,都能采购到品质一流、令人放心的YKK产品。

第三项原则是“站在全球的角度应对环境问题”。为了应对“无国界”的现代社会所面临的环境问题,YKK在集团内实行了相应的统一方针和行动。自YKKl994年制定“YKK集团环境”以来,在遍布世界的所有生产基地中推行ISO 140001认证、废弃物再利用等霉排放的环保减负活动。在致力解决各地区所面临的环保课题的同时,将解决方案反馈至集团内部进行交流,以提高集团整体的环保应对能力。

履行“当地企业”公民责任致力提升企业价值

YKK集团在中国的事业发展始于1992年在上海成立的上海吉田拉链有限公司。之后,陆续在大连、上海、苏州、苏锡和深圳等地设立了11家事业公司和1家投资公司。目前共有12家公司和63个基地在中国开展经营活动。

“与社会共存”和“提高企业价值”是建立在企业精神与经营理念、核心价值以及CSR理念基础上的理念,YKK在践行这一理念的同时,也注重营造一个使员工充满生机、适宜工作的企业氛围。

2005年,YKK中国集团提出了“截止到2008年,中国员工的干部比例要占到全体干部的50%”的目标,这标志着推进本地化经营工作的正式展开。为了巩固在中国的经营基础,YKK中国集团积极促进当地员工进入公司的管理层。以实力来选拔人才,通过干部培训使之理解经营之道和方法,进一步实践企业的经营理念和方针,让人人都具有领导意识,牢牢掌握YKK精神和经营理念。

在主营业务方面,“YKK AP”品牌积极开发提供符合中国政府环保节能政策的产品,YKK的目的是通过建材事业为“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做出贡献。例如,2010年成立的建材研发中心开发了“遮阳节能铝合金门窗”,该门窗产品在窗户的玻璃夹层中增加了具有遮阳功能的材质,使得外部不再需要遮阳设备,是一款划时代的产品。目前在中国,该款产品已在今年春季开始销售,并被江苏省建设厅认定为具有节能遮阳和隔热作品的特殊产品。

2010年,上海吉田拉链有限公司的临港工厂正式运营。临港工厂是根据中国政府大力推广的节能环保政策建造的环保型工厂。该工程投入3,500万元,建造了排水处理、排水再循环、分类排水系统、分类排气管、采光屋顶等设施,并且采用了总面积达14,000平方米的外墙特殊环保墙砖,所达到的环保功效相当于980棵白杨树净化空气的效果。

篇6

关键词:翻转课堂;技术特征;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18-0011-05

翻转课堂是一种将传统学习过程翻转过来的新兴教学模式,其基本要义是教学视频的应用及教学流程的颠倒。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就认为翻转课堂仅仅是利用教学视频来颠倒课堂教学。事实上,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育领域广泛应用,技术与教学的融合更为深入,课堂学习过程中的各个要素、各个环节也随之发生了改变,整个教学模式、教学理念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学校教育教学面临深刻的变革。这场变革的核心要素是技术因素,表现形式是课堂教学的应用。因此,对翻转课堂的技术特征及发展趋势进行专门探讨,基于技术视角研究翻转课堂的特点和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翻转课堂的概念:基于技术视角的分析

所谓“翻转课堂”,是把传统学习过程翻转过来的一种教学模式,即学生在课前通过观看教学视频完成知识的自主学习,到了课堂上是师生面对面互动的场所,主要用于解答疑惑、讨论交流,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可见,翻转课堂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流程,它将“知识传递”的过程放在课前,从“先教后学”转变为“先学后教”,实现了知识内化的提前。

从技术的视角审视翻转课堂,对翻转课堂的技术支持最直接的认识是教学视频的应用。

国外最早进行翻转教学的实践探索无不以教学视频的制作与课前观看为基本手段。2000年美国 Maureen Lage,Glenn P1att和 Michael Treglia在迈阿密大学讲授“经济学入门”课程时最早采用了翻转教学的形式:利用互联网和多媒体让学生在家或者在实验室观看讲解视频,在课堂上以小组形式完成作业,这种教学模式已经具备了翻转课堂的基本形式[1]。2007年美国科罗拉多州的“林地公园”高中的化学教师乔纳森・伯尔曼(Jon Bergmann)和亚伦・萨姆斯(Aaron Sams) 正式提出“翻转课堂”的理念及实践模式,他们使用录屏软件录制讲课视频,并将讲课视频上传到网络,以此帮助缺席的学生补课。后来这两位老师将这一做法推广到其他学生,受到了学生的广泛欢迎。从而引发翻转课堂的理念和模式在美国迅速流行起来。

自此人们开始普遍认识到视频、互联网等先进的信息技术对翻转课堂的支持作用。教学视频通常被认为是翻转方式的关键要素,翻转课堂的实现需要教师事先制作好教学课件或视频并对其进行加工处理后上传到网络,学生在家观看教学视频,并借助互联网获取其它优质教学资源进行学习,来完成知识的传递过程,而到了学校将课堂变成师生之间互动的场所,通过课堂探究、讨论引导学生完成“知识的内化”。这就是基于教学视频实现教学流程的翻转。

但是,教学视频的使用只是翻转课堂技术应用的形式之一,技术对课堂教学的支持不仅限于教学视频的使用,随着翻转课堂的实践探索不断深入和各种新技术的广泛应用,翻转课堂对技术的依赖程度不断加强,对包括视频在内的信息技术应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技术支持学习”体现在教学系统的各个要素、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体现在技术支持和应用的各个方面。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包括互联网、计算机等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为基础的,它打破了传统教学方式对学习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把所有有价值的学习资料都随时随地提供给学习者,真正使教育走向了一个充满信息流通的开放环境[2]。国内有学者把“翻转课堂”定位为:它是将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信息技术的整合以及新课程改革相融合的一次意义重大的大胆的尝试[3]。由此看来,2011年加拿大的《环球邮报》将翻转课堂评为影响课堂教学的重大技术变革也是客观必然的。因此,正确、有效地进行翻转课堂的改革实践,必须树立基于技术学习的观念,也是正确的技术应用观念。仅就翻转课堂技术平台的开发应用来说,随着人们对翻转教学的认识不断提高,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不断深化,技术对翻转课堂的支撑作用和翻转课堂对技术的依赖程度都在不断加强,翻转课堂技术平台呈现出互动化、社区化、泛在化、智能化等新的特点,翻转课堂正随着技术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二、翻转课堂的技术动因和依据

翻转课堂的出现和发展,既是现代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领域广泛应用的产物,也是技术支持下教育和教学不断探索与实践的结果,基于技术学习是翻转课堂得到迅速发展的根本动因和依据。

1.基于技术学习是现代教育技术的本质要求

教育技术的本质特征是运用技术去优化教育和学习过程。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简称AECT)在1994年的有关教育技术的定义目前在中国得到普遍认可: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该定义将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表述为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一系列理论与实践问题,改变了以往“教学过程”的提法,体现了现代教学观念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从传授知识转向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重大转变。学习成为教育技术关注的焦点,从教育技术学发展的历史长河来看,它一直是致力于用技术的方法促进人类学习。所谓促进学习,就是利用技术帮助学习者学得更快、学得更有效、学得更容易、学得更经济。信息时代,新的教学理论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能积极进行信息处理的主动学习者,而教师要提供能帮助和促进学生学习的信息资源和学习环境,利用信息技术建造一个能支持全面学习、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创造学习、终身学习的信息化教育环境。美国政府和学校历来重视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应用,从1996年开始先后颁布过四个“国家教育技术计划”。2010年美国的新一轮国家教育技术计划《改革美国教育:技术支持的学习》指出,“技术支持的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 ”就是学生位于中心,与学生建立联系的是支持学生学习的人(教师、家长、同伴、指导者),与学生手持学习终端相连接的技术和资源(信息管理和传播工具、知识建构工具、信息数据资源、在线辅导课程、以及学习社区、个人学习网络、共同志趣的伙伴、专家权威资源)等[4]。因此,技术对学习的支持表现为通过技术能为学习者提供全面的人力支持、技术支持、资源支持等,让学生主动地获取、吸收和内化知识,最终掌握知识。这也是为什么翻转课堂发源于美国,并在美国各类学校得到广泛应用的主要原因。

2.现代信息技术融入教育和学习的具体过程

数字化时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尤其是新世纪以来,网络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多媒体数字设备的普及,数字摄像机、数码相机、高性能计算机进入了各行各业,笔记本电脑、iPad、iPhone、安卓等智能手机等也成为普通民众工作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当今时代已经逐步转变为互联网、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微视频等多重技术融合的新时代,网络、云终端、移动设备、教学系统平台等的发展为现代教育教学提供了媒体技术支持。根据现代教学技术理论,不同的技术对课堂教学提供的支持能力是不一样的,这是由技术本身具有的教学功能所决定的。在教学媒体技术中,不同的教学媒体展现出不同的特性,在教学教研活动中得到不同的应用,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青睐。从多媒体教学课件、讲课视频、精品课程资源,到网络教学、在线学习平台,以及近年来广泛应用的微课教学、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等,无不对课堂教学产生重要影响,使得CAI、CBE、CMI等理论与实践迅速发展。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离不开以下几种技术:一是互联网通讯技术;二是计算机智能终端技术;三是多媒体显示和制作技术[5]。学习者在网络和计算机多媒体的支持下,可以获得学习过程中所要利用的各种信息和环境条件,在校内外完成主要的学习过程,技术支持能近乎全方位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要。

3.翻转课堂的实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

翻转课堂的实施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教学视频的制作从前期的拍摄到后期的剪辑都离不开专业化的技术保障。学生在家观看教学视频需要网络、终端硬件设备及应用软件平台,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也需要利用信息技术构建个性化与协作化的学习环境。翻转课堂的模式其实早在2000年左右已经形成,但是当时并没有被迅速传播开来,主要障碍就是学生课下可以利用的“视频资源”较少[6]。在后来国外成功开展翻转课堂的实践案例中,无不依赖于开发与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例如,早期美国迈阿密大学的翻转教学,就是利用互联网和多媒体让学生在家或者在实验室观看讲解视频,在课堂上以小组形式完成作业。艾尔蒙湖(Lake Elmo)学校的特色之处在于教师能很好地将Moodle平台应用到教学中,鼓励学生在Moodle平台上进行协作学习,开展同学之间的互助讨论,促进学习共同体的形成。河畔联合(Riverside Unified)学区翻转课堂最大的特点是采用了基于iPad的数字化互动教材,里面融合了丰富的媒体材料,包括文本、图片、3D动画和视频等,还兼具笔记、交流与分享功能。

三、目前常用的翻转课堂技术平台分析

在翻转课堂的实施中,通常借助于一定的技术手段搭建支持教学和学习的技术平台,如教学资源类平台、网络学习类平台、移动学习类平台等。通过我们的调查研究看到,国内各级各类学校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积极进行了平台的开发和应用,目前比较常用的翻转课堂技术平台有以下几种模式。

1.微课教学平台

微课教学平台是通过云计算、移动端(云+端)等多项技术融合,为教师教学全新打造的集“上课、辅导、教研与微课制作”于一体的移动教学平台,是应用于移动终端(PAD、手机)的在线教学工具和微课制作工具。教师通过电脑、PAD、手机等录制工具,实现对微课的教学应用与管理功能,将围绕某一特定内容(知识点、习题、重难点内容等)的讲解电子化,由此形成短小、但内容完整的微课。微课是网络化教学和学习的基础,为学习者提供内容短小、主题突出、观看便捷的学习内容。基于微课教学平台,可实现多种灵活方便的教学形式,针对学生的接受和理解情况,围绕知识点或某一教学环节展开针对性的教学,真正实现个性化教学。

2.智慧学习平台

智慧学习平台是针对传统网络学习系统存在的不足,基于云计算、大数据、智能管理和自适应测验等新的技术,构建的新一代网络学习平台。智慧学习平台着眼于解决校本学习资源开发、教学交互、适应性学习和学习评测等问题,通过教学资源开发、数据挖掘、智能推送和学习评价反馈,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提供智能化的技术支持,实现互动式、个性化、适应性学习,是大数据时代的新型网络学习平台。平台在应用设计上体现了基于动态学习数据分析的特点,对教学过程中生成的海量数据,用现代化的分析工具和方法对数据进行加工、挖掘和分析,基于数据分析的教学决策区别于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型和方法,为实现技术支持下的智慧学习提供了关键的技术手段。

3.个性化网络空间

个性化网络空间,是基于Internet/Intranet,为每个学习者用户提供一个个性化、实名制的个人学习门户,学习者在这个网络空间中主动构建高度个性化和私密性的个人学习中心,围绕学习和学习事务处理等需要,把分离的、有利于学习的资源、资讯、工具和服务等聚合起来,方便管理和使用。同时,这个环境又是开放和共享的,学习者可以总结、反思其学习经验,搜集和分析学习资源,与他人进行交流及进行学习实践活动。个性化网络学习空间以其灵活多样的学习模式、动态开放的平台、丰富生动的学习内容,能有效地补充课堂教学中对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培养的不足,克服传统自学方式资源缺乏、学习方式单一的弊端,为互动式、多样化学习创造方便的条件。

4.网络学习社区

网络学习社区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理论基础,基于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建立的新型网络学习支撑平台。网络学习社区利用跨时空的、开放的、自由的网络虚拟环境,借助统一的软件平台,由各种不同类型的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一个交互的、协作的学习团体,其成员之间以网络和通信工具,最终形成具有共同社区文化心理的、生态式的社会关系共同体。网络学习社区创造了一个生态式的学习环境,社区的每个成员有共同的利益,每一个人都有参与创建和维护社区的权力和责任,他们在社区内通过共享信息、资源和彼此的思想观点、情感认知和经历来促进自身的学习与发展。

5.云端智慧教室

云端智慧教室是在传统智能教室的基础上,利用云计算、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的新一代智能教室。传统智能教室是依靠计算机和物联网技术,实现对教室所装备的视听、计算机、投影、交互白板等声、光、电设备进行智能控制和操作,有利于师生无缝地接入和使用多种媒体教学资源。云端智慧教室基于传统智能教室,依靠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智能推送等新的技术,通过“云加端”的应用,实现了教室内多种终端设备的无缝连接和智能化运用,实现了教与学的立体沟通与交流,打破传统意义教室的时空概念,并重新定义了黑板、讲台等一系列传统意义上的教室应用,进而改变课堂结构,实现教与学的革命。

6.电子书包

电子书包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以个人电子终端设备(如iPAD等)和数字化教育资源为载体,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服务、云计算等技术开发的移动学习平台,是一个计算机支持的数字化协作学习空间。电子书包可以随身携带,承载着丰富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具有网络支持与服务功能,支持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协同互动,贯穿于学生预习、上课、作业、辅导、评测等各个环节,覆盖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支持师生、生生间的同步或异步交流与资源共享。基于电子书包,可以方便地开展移动学习、交互学习和泛在学习,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学习。电子书包在学习领域中的应用,是学习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并因此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学习变革[7]。

四、翻转课堂技术平台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对翻转课堂技术平台进行系统的梳理分析,有助于我们认清翻转课堂的技术发展特点,推进翻转课堂的实践应用。依据前述分析可以看到,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翻转课堂技术平台的开发应用也呈现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从单向的教学视频向互动学习资源转变,从单一学习工具向学习社区、网络学习空间拓展,从教学支撑平台向有意义的学习环境转变。以此为依托,翻转课堂已从初始的“教学视频应用和教学流程的颠倒”,走向“技术支持的学习和教学系统的结构性变革”,进入翻转课堂2.0时代。

1.从单向教学视频,向互动学习资源转变

在以往的网络公开课或在线教学中,大多是提供视频授课的录像、事先制作好的课件或录制好的讲座供学习者学习,如早期的开放教育资源(OCR)、开放课件运动(OCW)等。近年来,网络视频授课采用“微课”模式,即针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等开发相应的微课视频,如可汗学院的“微视频”、TED的教育频道等。但这些类型的课程视频通常是单向的传播,学习者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缺少交流、互动和及时的反馈,缺乏学习者的参与。翻转课堂2.0的技术平台在微视频基础上,通过在授课视频中穿插提问、随堂测验和开展专题讨论,学习者利用QQ、微信、社交网络(SNS)及其他个性化学习工具主动浏览、获取相关信息,进行即时的信息互通,有利于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交流、互动与反馈,增强了全过程、全方位的互动交流,如基于Moodle的网络课程学习等十分重视课程实施中的互动交流,构建了互动式学习资源。

2.从个体学习平台,向学习社区拓展

传统的课堂教学必须在现场进行面对面的讨论,由于时空的限制,形式和效率都受到影响。网络课件、教学视频为学生个体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但讨论、协作仍难以实现。通过网络学习社区建设,在线讨论更加充分,开展立体化的讨论,实际上是对课堂教学结构的再设计。例如,采取近年来迅速推广的MOOC教学平台,通过互联网络建立开放的学习空间和学习资源,在线实现教师讲授、学生学习、师生和生生讨论交流、作业完成和提交、作业批改等功能。MOOC平台建立了由机器自动评测的交互式习题和测验,可自动生成自动化评估、发展性测验以及个性化的学业报表,并利用大数据技术,通过系统化的数据挖掘分析,为学习者提供学习评价和指导。MOOC积极鼓励、倡导学习者在完成作业或专题讨论的过程中,形成各种“在线学习群体”,全世界各地的学习者根据不同的主题和个人的兴趣爱好,在不同的社交网站上构建起互助、协作、交流的学习讨论区,就共同关注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这不仅把传统的学习系统涵盖进来,还形成了一个相比于传统教室更大的学习共同体。学习社区的构建与应用,是翻转课堂进入2.0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

3.从固定学习场所,向泛在课堂转变

当今时代是一个技术多元化时代:互联网时代、微博时代、智能时代、移动时代、云时代等,未来的发展趋势是移动学习、智能化、云计算、互联网等技术相结合,从而进入移动互联时代,这个时代会使学习方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学生随时随地学习、碎片化学习、个性化学习。通过移动终端、数字化学与教的系统平台、云服务等的发展,把课堂教学转向课外或校外,使得传统的课堂向云端教室、泛在课堂转变,实现一切地点皆为教室。基于云计算及云端教室、泛在课堂,可以实现“云教育”模式。云计算取代个人电脑的全部功能,把我们需要的所有数据、软件都存储在云中,可以让我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做任何与电脑相关的事,再也不用携带笔记本或者U盘。通过云计算搭建“云教育”平台,可以使更多教育资源集中起来,即时分享、互动,满足学习者的不同需求。过去用教科书和课堂讲授所能做到的,现在已转变为借助于学习技术和其他资源,实现了课堂无处不在,资源无处不有,这种转变能够有效地把面对面的课堂教学时间腾出来,实现个性化的学习,满足学习者个人针对性的需要,这标志着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时代真正到来。这也是翻转课堂走向2.0时代和持续发展的教育价值所在。

4.从教学支撑系统,向有意义的学习环境转变

技术发展为教育创新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翻转课堂2.0强调的是“抛出问题”,而不是简单的“抛出课堂”,以问题的提出或探索性学习为目的构建的课堂,其课堂技术平台的设计也将完全不同。问题化学习是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学习者通过协作互助和探究解决真实性问题,来探索和获取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发展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因此,进行问题化学习需要设置有意义的问题情境,构建有利于解决问题的环境,技术在此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乔纳森在《学会用技术解决问题――一个建构主义者的视角》一书中,详细说明了利用互联网学习、建构技术支持的学习共同体、技术支持的可视化学习、利用超媒体支持学习、在微世界和虚拟现实中的学习等技术支持下的各种有意义学习形式[8]。总体来说,这些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够很好地构建一个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和资源。在过去那种单向的教学视频、单一的网络教学支撑平台下,要想实现课堂的翻转很难,但是在这种新的、开放性的数字化学习环境中,教师可以很容易地收集、共享相关信息资源,开发微课程、微视频和互动资源,学生则可以通过网络随时随地获取这些学习资源,开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探究和解决真实问题,从而实现翻转课堂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Maureen J.Lage,Glenn J.Platt,Michael Treglia. Inverting the class- roonll A gateway t0 creating an inclusive learning environment[J].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Education,2000,(1):30-43.

[2]宋朝霞,俞启定.基于翻转课堂的项目式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4(1).

[3]刘健智,.国内外关于翻转课堂的研究与实践评述[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2).

[4]何克抗.关于《美国2010国家教育技术计划》的学习与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11 (4).

[5]赵卫兵.翻转课堂,助推教育改革的新亮点[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12).

[6]陈玉琨,田爱丽.慕课与翻转课堂导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8.

篇7

省政府召开这次重点服务业城区现场工作会议,是在调查研究、充分准备的基础上确定召开的。会议的主题是按照培育服务业三大载体的要求,专题研究城区服务业发展工作。这既是贯彻党的十七大和省九次党代会精神的具体行动,也是对去年省委、省政府召开的全省服务业工作会议落实情况的一次督促检查。昨天下午,与会代表参观了潍坊市的鲁东物流中心、白浪河综合治理开发工程等城区服务业项目,大家普遍反映潍坊市在推进城区服务业发展方面,思路清晰,规划科学,布局合理,措施得力,成效显著,值得学习和借鉴。潍坊市在加快城区服务业发展中积累了很多经验,我认为有三点需要充分肯定:一是认识到位。我们现在来研究服务业的发展问题,绝非是简单重复过去的传统服务业的概念。经济发展到今天,需要我们很好地认识服务业的地位、作用和内涵。当时省里提出建设三大载体,许多同志对城区服务业的概念认识不清,感到考核对象不明。一个城市的市区是由区级行政区组成,区级行政区下面还有街道办事处,在这个范围内把有效的土地资源、人才资源,以及其他要素资源和自然资源配置好,就会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亮点和优势,就会大大提升城市经济的现代化水平和辐射带动能力。组织和指导城区服务业发展,领导者的认识首先要到位,潍坊市在这的认识就比较深刻。二是规划到位。城区服务业的发展首先要有规划。对城区服务业的发展必须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不能各个区各自为战,各行其是。规划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要把规划搞好。潍坊市委、市政府规划意识很强,他们的规划不是一般的布点性规划,而是对这个城市和城区的产业做了充分的论证,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形成的,既吸收本地同志们的智慧,又充分采纳了专家们的意见,花了很大的功夫。三是机制到位。潍坊市高度重视推进服务业发展机制的建设,这个机制不仅体现在投入多少资金,关键看管理体制、领导体制和融资体制等是否配套。潍坊市在这方面都有新措施,创新性和操作性都很强。思路明确,重点突出,规划科学,机制健全是他们的经验。发展一个产业不是说单纯有资金就行,管理机制不到位,总体规划不合理,有钱也发挥不了好的作用。

今天上午,大会进行了典型经验交流,10个单位讲得很好,希望大家互相学习、相互借鉴。省发改委朱志明同志全面总结了前一段的工作,对下一步如何发展服务业,特别是城区服务业讲了很好的意见,我都赞成,希望大家很好地贯彻落实。服务业是我省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省委、省政府十分关注。各级各部门要以这次会议为新起点,认真总结培育三大载体、六大产业的经验,振奋精神,抢抓机遇,开拓进取,推动重点城区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开创服务业发展新局面。下面,我讲五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发展重点城区服务业的意义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增长实现“三个转变”,努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省九次党代会要求,要把繁荣发展服务业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省九次党代精神,去年,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服务业发展工作会议,作出了繁荣发展服务业的决策部署,提出了做大做强服务业三大载体的工作要求。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全省服务业发展工作会议精神,在培育城区服务业载体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从总体上看,这项工作的进展还很不平衡,有不少同志思想认识不到位,对重点城区服务业发展的地位和作用理解不深,有的工作力度不大,有的缺乏扎实有效的配套措施,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重点城区服务业的发展。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理念,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实现工作指导转变的高度,深刻认识推动重点城区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加快发展重点城区服务业,是服务业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城区基础设施完备,工业化进程快,居民收入高,具有对内对外开放的优良环境条件,对推动服务业的集聚发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具有关键作用。从国际经济发展的趋势看,在全球产业结构由工业经济为主向服务经济为主的转型过程中,服务资源向大中城市集中,空间布局向重点城区集聚的趋势十分明显。这一趋势和特点是决定城市能级、增强综合竞争力、提升辐射带动力的强大动力与活力源泉。城市服务业的发达程度是衡量城市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欧美、日本、韩国等国家城区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到70%--80%以上。从国内先进省市情况看,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服务业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如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已经形成了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服务业作为城区主导产业的地位非常突出。北京市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已超过70%,四个中心区服务业增加值占其GDP的比重达到95%以上,服务业就业人口比重达到87%;上海市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已超过50%,中心城区服务业增加值占中心城区GDP的比重、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均达75%左右,到2010年,将达到80%以上。广东省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也超过了40%。从我省发展的实际情况看,50个重点城区经济发展比较快。这些城市基础设施完善,要素市场齐全,科技研发能力强,对外开放程度高,服务业也代表着全省的发展水平。*年,全省50个重点城区实现的GDP和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占到全省的71.2%和77.6%。其中:17个市区实现服务业增加值达到3622.2亿元,占到全省的42.1%。因此,抓住重点城区就抓住了全省服务业发展的关键。我们必须主动顺应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服务化发展的大趋势,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来把握服务业发展态势,抓住重点城区这个关键,引领全省服务业快速健康发展。

(二)加快发展重点城区服务业,对促进三大载体建设具有关键作用。服务业三大载体彼此联系,紧密相关,相互影响。重点城区始终居于主导地位、具有关键作用。(1)重点城区能够为重点园区和重点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园区和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城区这个大平台、大环境。我省在前一轮经济发展中,主要是依靠工业化的支撑和带动,多数城市注重处理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工业规模扩张和园区化布局与城市的建设发展相互依托、相互促进,使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但实事求是地说,许多地方对城市的服务功能、空间布局、品牌形象、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关注不够,研究不深,直接影响了城市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现阶段制造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的发展,仍有很大的扩张余地,但是,未来城市经济发展将主要依靠服务业来带动,服务业、服务经济将逐步成为城市经济的主体。加快服务业发展,提升重点城区服务功能,有利于加快形成强大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这些恰恰是服务业重点园区和重点企业发展和壮大的最为有利的条件。(2)重点城区能够为重点园区和重点企业拓展新的发展空间。重点城区集中了全省服务业发展的优质资源。据统计,全省50个服务业重点园区中有46个在重点城区,全省100户重点服务企业中有97户在重点城区。从城区产业发展来看,随着土地约束作用增大、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劳动力成本增加、商务成本提升,传统工业在城区发展空间将越来越小,城区“退二进三”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城区服务业将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扩张空间,这将为服务业园区、服务企业快速发展带来新的机遇,而服务业园区和企业的发展,又将进一步提升城区功能与发展水平。

(三)加快发展重点城区服务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目前,我省人均生产总值已超过3500美元,经济社会已经进入工业化转型、城市化加速、市场化完善和国际化提升的新阶段,经济与社会正在经历一个重要的转型期,城区服务业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发展城区服务业可以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城区是现代服务业和高端服务业的主要集中之地,通过发展城区服务业,特别是发展与制造业关联度较高的现代服务业,包括金融保险、科技研发、工业设计、物流配送、人员培训、财务管理、法律咨询、售后服务、商务会展等,可以大大优化和提升制造业的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核心竞争力,为制造业转变发展方式提供支撑。(2)发展城区服务业是坚持以人为本和大力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提高城乡居民的物质和文化水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城区服务业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通过发展城区服务业,可以更好地满足城市居民的教育、文化、旅游、医疗、居住和出行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另外,发展城区服务业对解决城市就业,承接农村劳动力转移,也具有难以替代的作用。城区服务业已经成为财政特别是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关键增长点。(3)城区服务业有条件率先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我省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重点城区的物质技术基础和人才等资源条件都有了较大改善,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产业分工细化、改革开放扩大、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区体制、机制、人才、投入、区位、环境等优势,还将进一步显现出来,城区服务业面临着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要认清形势,抓住机遇,引领全局,努力推动城区服务业发展,更好地适应新型工业化需要,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

二、明确重点城区服务业发展的任务目标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7号文)提出:到2020年,全国基本实现经济结构向以服务经济为主的转变,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过50%。最近下发的〔2008〕11号文再次提出: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可以适当提高发展目标,有条件的大中城市要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省政府鲁政发〔*〕66号文中提出:到2010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达到37%以上;济南、青岛要率先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其他市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要达到20%以上。到2020年,全省要实现经济结构向以服务经济为主转变,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0%。

在今后10多年时间里,我省要基本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必须提高近17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1.4个百分点,时间十分紧迫,任务相当艰巨。实现上述任务目标,重点城区起着关键作用,必须率先发展,走在全省前列。在工作指导上,要坚持统筹协调、规划先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集团带动、项目支撑,强化领导、政策配套;坚持扩张规模、优化结构、提升素质并举,使有条件的重点城区在全省率先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带动全省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初步考虑,今后3至5年,重点城区服务业发展的目标是:

——济南和青岛。济南要充分发挥在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中的核心作用,青岛要充分发挥在半岛城市群中的龙头作用,建设服务*、面向全国的服务经济中心,两大市区服务业增加值占驻地城区GDP的比重要分别达到75%和55%以上。

——其他15个市驻地城区。要依据工业化、城市化的实际进程,依托市驻地和周边城区,加快发展面向生产、生活的服务业;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要有10个以上的市区达到50%以上;其他市区力争达到40%以上。

——其余33个重点市县城区。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全力抓好城区服务业的发展。特别是30个强县,要统筹发展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使之有机结合起来,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要有20个以上的重点县(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0%以上。

——全省50个重点城区。到2010年,50个重点城区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省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要由*年的77%提高到83%以上。

要通过引领有条件的重点城区率先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促进全省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经济社会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为到2020年全面实现经济结构向以服务经济为主转变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紧紧把握城区服务业的发展重点

在全省服务业发展工作会议上,姜大明省长对加快发展金融保险业、现代物流业、科技与信息服务业、文化旅游业、房地产业和商务服务等六大产业,提出了明确的工作要求。“六大产业”是全省服务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重点城区服务业发展的重点。各重点城区要紧密结合当地实际,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科学确定服务业发展的重点,尤其要着力体现好以下几个方面:

突出发展特色与优势产业。从全省情况看,*城区服务业结构层次较低,缺乏特色与优势。今后必须在搞好城市功能定位的基础上,精心研究自身的发展基础、资源条件、区位特点等,突出特色,发挥优势,把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业的发展放到全局与战略的位置。同时还要规划好工业设计、服务外包、创意产业、软件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确定特色与优势产业的结构和布局,要体现城市定位,符合城市的特点,遵循城市功能区划。比如加快发展金融业,并不是要求每个市区都要统一规划建设金融街区,但济南、青岛等有条件的中心城市,应根据金融保险企业集聚发展的要求,科学规划建设金融集聚区,研究制定吸引金融企业的政策措施,通过改善硬软环境,为金融企业的发展创造条件。再比如发展现代物流业,不单纯是建设几个物流中心。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必须根据城市的功能定位,对区域经济发展进行全面分析,特别要对制造业的原材料供应、产成品销售等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搞好信息平台建设,使物流园区真正成为物流配送中心、价格形成中心、信息汇聚中心,做成促进和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品牌。发展文化旅游业也是如此。重点城区是支撑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枢纽,不仅要打造一流的景区,而且要完善与旅游相配套的休闲娱乐、住宿餐饮、购物等配套设施,为游客消费创造良好的环境。重点城区是全省服务业发展的主体,各个市区只有把特色与优势找准,真正做大、做强,才能把省政府确定的发展重点落到实处,实现全省服务业发展目标才有保证。

大力改造和提升传统服务业。目前,传统服务业是城区服务业的主体,总量规模大,结构层次低,涉及领域多,空间布局散,市场竞争力不强,必须系统改造提升布局结构、组织结构和技术结构。要引导好重点传统行业的资源整合,充分利用好现有服务业资源,通过引入龙头和名牌企业,推进优化与重组,推进兼并与联合;要通过深化改革与开放,搞活发展机制,推进资金、技术、管理、人才的引进;关键要搞好先进技术、信息技术的嫁接改造,提升产业发展现代化水平,提高产业市场竞争力。

积极发展城市公共服务业。城市公共服务业是城市综合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在新一轮城市发展中,要根据城市的功能定位和功能区划,科学合理地安排空间布局。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政府投入。同时,充分利用和引入市场机制,扩大融资规模,实施多元化投入,加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增强公共服务能力。目前要特别重视改善市区交通,切实解决市区行车难、停车难的问题,改变市区交通落后于市外交通发展的现状。同时,要统筹规划建设城市教育培训、文化艺术、体育健身、卫生保健、休闲娱乐,以及图书馆、博物馆等各类公共服务设施,最大限度地扩大服务供给,努力提高公共服务的覆盖面和社会满意度。

高度重视发展社区服务业。重点城区要以方便居民生活为目标,按照便民利民、综合配套的要求,加快社区服务网点建设。特别是新建居民区,必须配套建设相应的各类服务网点,逐步实现社区服务网络化布局。要引导社区服务组织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加快构建以社区康体健身、医疗卫生、养老托幼、安全保卫、保洁环卫等为主要内容的社区服务体系,不断创新服务形式,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努力实现社区居民困有所助、难有所帮、需有所应,促进和谐社区建设。

努力为农村服务业发展提供支撑条件。城乡统筹、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离不开服务业的发展。重点城区是城乡服务业、农业服务业的结合部与支撑点。重点城区,特别是33个重点县,要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在重点抓好城区服务业发展的同时,以县城为基地、以重点乡镇为节点,努力为农村服务业合理布局和网络化发展创造条件。要围绕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抓好关键设施、基础条件和龙头企业发展,带动生产销售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和金融服务等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完善。要充分考虑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需要,规划好农村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计划生育、广播影视等事业发展,推动农村居民生活服务社区化,促进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四、培育重点服务业城区需要把握好的几个问题

培育重点服务业城区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关联度大、配套性强。能否以城区为单位组织安排好服务业的发展,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前进。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需要在工作指导中认真把握。

(一)科学规划,分类指导。从重点城区服务业发展情况看,缺乏统一、科学、合理的规划是目前存在的普遍问题,严重制约了城区服务业的健康发展和水平提升。规划是发展的第一资源,规划节约是最大的节约,规划浪费是最大的浪费。走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构筑现代产业体系的新目标,对城区服务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各重点城区要加强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服务业规划的编制工作。(1)各重点城区必须统一编制、统筹协调城区服务业发展规划。城区经济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重点城区要在对城市经济准确定位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确定重点城区服务业发展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结构布局。要认真分析城区服务业发展的特色、潜力与优势,结合城市化进程和工业化水平,科学划分城区的功能分区,认真确定发展的重点。必须把城区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规划编制的主导权不能下放到下一级,规划的内容决不是条条或块块的简单迭加。特别是对城市公共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和重点产业发展的结构布局,必须做到统一规划和统筹安排。要有效整合城区服务业资源,突出城区发展特色,使城区服务业的空间布局尽快走向集聚化、网络化发展的轨道。老城区要加快退二进三和城中村改造的步伐,为服务业发展腾出空间;新城区建设必须具有前瞻性,预留出现代服务业特别是高端服务业的发展空间,避免造成低水平的重复建设,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2)重点城区必须正确处理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服务化之间的关系。必须看到,许多重点城区的制造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仍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但同时也要看到,这些城区也都具备了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条件。先进制造业、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大发展,对城区服务业的发展和城市功能的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重点城区发展必须树立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互动发展、融合发展的理念,树立优先发展服务业的观念,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步伐,一手抓先进制造业,一手抓现代服务业。要加快推进二三产业分离,推进专业化分工与合作,发挥各个产业的协同作用,增强产业发展关联度,形成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互动发展的格局,培育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在全省探索走出一条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新路子。(3)重点城区规划的编制与实施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重点城区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差异较大。各级政府在重点城区服务业的发展上,既要统一规划、统筹指导,又要区别对待、搞好分类指导。对目前已经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重点城区,要进一步扩大服务业总量与规模,提高发展水平和质量,优化发展结构和布局,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对目前服务经济基础较好、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重点城区,要坚持扩张规模、优化结构、提升素质并举,使其尽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对目前服务经济有一定基础和发展潜力的重点城区,要发挥其潜在优势,挖掘发展潜力,搞好发展定位,加大培育措施,培植发展特色,促其加快发展。

(二)搞活发展机制,扩大融资渠道。加快发展重点城区服务业,必须深化各项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关键要引入市场机制。要进一步放宽服务领域市场准入,加快推进国有服务企业改革,加快推进生产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充分调动和发挥其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快推进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使服务企业真正成为市场主体。要鼓励社会资金投向服务业,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资格局。当前,投资仍是拉动我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必须保持一个合理的增长速度,服务业投资一定要保持较高的增速。今年服务业投资要力争高于全社会投资5个百分点;重点城区的服务业投资至少高于全社会投资10个百分点。如何破解融资难的问题?从潍坊等地的经验看,思路完全可以放得更宽一些。(1)努力搞好项目策划。土地是城市最大的资源,发展城区服务业必须高度重视并充分用好土地资源。重点城区是吸引服务业投资的最佳地方,只要科学规划布局,提高项目策划水平,高水准策划项目,就会引来投资者。因此,重点城区必须把服务业重点项目的规划、论证、筛选、确定,作为扎实推进服务业发展的关键来抓,确保建设一批、储备一批、规划论证一批。(2)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城区服务业规划起点高、项目规模大,占用资金多,必须坚持市场化融资。潍坊市将世纪泰华城的规划与开发权交给世纪泰华集团,前两期工程投资4.5亿元,政府没有拿一分钱。东营市引进银座开发了占地400多亩的商务中心,政府没有投入资金,不仅银座项目开发建设顺利,而且还给市里建起了老年活动中心。政府进行整体规划,搞好项目策划,然后请有实力、有品牌的企业运作,大大拓宽了重点城区融资渠道。(3)积极优化建设环境。环境改善对项目建设、投资者进入具有重大作用。临沂市通过沂河改造,为城市居民拓展了休闲场所,吸引了众多的房地产商在两岸投资,城市环境改善了,政府税收增加了,可谓一举多得。潍坊市白浪河综合治理开发工程,规划建设视野宽、标准高,工程完工后,将成为集旅游休闲、商业服务、历史文化遗迹于一体的黄金水道,从而为两岸土地创造了较大的升值空间,实现了整治投入与政府收益的平衡。这些都具有普遍借鉴和推广的意义。(4)有效经营城区资源。济南、青岛等大中城市,甚至包括一部分市县,都可以通过出让街区、道路、桥梁冠名权等符合市场要求的办法,获取建设资金,实现政府、企业、居民多赢。城市服务设施建设需要政府投资,但更需要市场融资。

(三)加快人才培养,优化发展环境。新兴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特别是高端服务业,是知识密集性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加快重点城区服务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大量服务业专业技术人才,而且需要精通管理的行政管理人才。(1)要抓好人才培养。省里已经研究提出了“十一五”后三年服务业人才的培训计划,重点培训公务员和部分企业管理人员,分批组织各县市区分管服务业的领导到境外进行学习培训。各重点城区要高度重视服务业人力资本的投入,摸清人才底数与需求,建立多层次的服务业人才培训体系,确定培训重点,分步组织实施,强化对服务业人才的培养。同时,各重点城区要建立人才、智力和项目相结合的引进机制,采取项目、智力、专利、管理入股等多种方式,创新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的办法。要实行一流人才、一流待遇,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把重点城区打造成优秀人才集聚的高地。(2)落实好各项扶持政策。近两年,省委、省政府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措施,省直有关部门和各地也相应出台了一些配套政策,各重点城区要把这些政策运用好。省市要加强监督检查,确保政策落到实处、发挥效用。对涉及用电、用水、用汽价格等关键政策,要明确要求,限定到位时间。(3)要积极创新发展政策。一些城区结合当地实际,采取了许可规划开发、土地转让、财政返还、出让经营权等方式,有效地促进了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很多成功的经验,各地要相互学习借鉴。省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注意总结先进经验,指导全省发展。条件成熟后,省里要抓紧出台扶持三大载体发展的优惠政策。

(四)创建服务名牌,提高城区服务业的竞争力。要从根本上改变城区服务业发展布局散、企业小、发展载体不强的状况,必须高度重视服务品牌建设,提升城区服务业的竞争力。(1)大力培育服务品牌。品牌是企业综合竞争力的体现。要借鉴创建工业名牌产品的经验,引导服务企业大力开展自主品牌建设,鼓励企业注册和使用自主商标,争创*省服务名牌;鼓励服务业规模化、网络化、品牌化经营,促进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服务业龙头企业;鼓励服务企业与生产企业合作,实现服务品牌带动产品品牌推广,产品品牌带动服务品牌提升的良性互动,提高服务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获得*省服务名牌的服务企业,要适当给予表彰奖励。要在全社会营造创服务名牌、争服务名牌的浓厚氛围。经过3到5年的努力,要培养一批在全国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省服务名牌。(2)充分发挥重点城区综合引领作用。重点城区是制造业与服务业发展的依托,园区和企业是城区服务业发展的骨干力量。重点城区更具有综合性,具有引领作用。要充分发挥这种综合与引领作用,带动和促进重点服务业园区和企业的发展,通过发展服务业集聚区、重点功能区和特色街区,促进城区服务业集聚发展,完善城区服务业的功能,提高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3)积极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建设。卖产品、卖服务、卖标准是企业竞争三个层级。服务企业最高层级的竞争是标准化的竞争,谁掌控了行业的标准,谁就把握了竞争的主动权。要加快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工作,逐步建立健全服务业地方标准化体系,扩大服务标准覆盖范围;对暂不能实行标准化服务的行业,要倡导企业推广服务承诺、服务公约、服务规范等制度,营造有利于消费的社会氛围。

五、创新重点城区服务业工作体制和机制

重点服务业城区发展,事关我省服务业发展的全局,也关系到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全局。各级各部门一定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和要求,提升统筹、规划、指导和驾驭城区服务业发展的能力,创新工作思路,努力实现重点城区服务业发展的新突破。

(一)切实加强对重点城区服务业发展的领导。重点城区服务业产业门类多、行业跨度大,统筹协调好城区服务业发展的任务重、难度大。把市区服务业作为一个整体来统筹研究,对很多市来说是一项新工作和新要求。各重点城区政府必须提到重要议事日程,摆到事关全局的战略位置,切实加强领导。要建立与城区服务业发展相适应的组织领导体制和工作协调机构,保证领导到位、机构到位、责任到位、政策到位。对重点城区服务业发展的战略性、全局性问题,重点城区政府要统筹研究和协调解决,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作和配合,重大服务业活动共同组织实施,重大服务业课题共同调查研究,重大服务业项目共同策划推进。省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按照职责,抓紧研究提出贯彻〔2008〕11号文件的具体意见,特别是对重点城区服务业的发展,既要在规划与管理上加强指导,又要在资金和项目建设上给予支持。对目前建设中遇到的土地供应、信贷支持、税收优惠、价格管理等关键性政策问题,各有关部门必须根据国务院的新要求,主动协调,维护大局,确保及时到位与兑现,共同推进重点城区服务业发展。

(二)建立重点服务行业协调推进机制。各重点城区要参照省里确定的意见,对城区服务业发展的重点行业,要分别成立由分管市长牵头,主管部门具体负责,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重点行业发展领导小组,落实发展目标和责任,协调相关政策与措施的落实,形成培植重点服务行业强有力的领导协调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