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处理预案方案范文
时间:2024-03-07 17:55: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应急处理预案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工程名称
期 限
责任人
编制人
审核人
审批人
日期
一、 目的
在遇到高汛期、强台风、暴雨“三兄弟”来临期间,确保施工现场抗汛抗台抗暴雨的能力,最大限度减少经济损失和确保人身生命安全。积极抓好防汛防台工作的早落实,积极筹备抗灾物资,确保施工现场安全,特制定防汛防台应急处理和救援预案。
二、组织
本项目部成立防汛防台应急救援指挥小组,负责指挥及协调工作。
组长:
成员: 、 、 、 、 、
1. 抢救小组及物资清单
(1)抢修 支队伍 人
(2)抢修 支队 人 合计 人
2. 抢救麻袋 只
3. 泥浆泵 台
4. 铅丝 kg
5. 控制箱 只
6. 木材 立方
7. 板锹 把、杆棒 根、雨布 块
8. 汽车 辆
三、职责
1. 负责现场防汛防台抗灾物资与器材筹备与管理和发放。
2. 负责收集汛期台风警报的信息与通知,安排值班人员,组织、召集抢救小组。
3. 负责组织汛期、台风、暴雨降临前安全检查预防工作。
(1)第一组: 总负责,施工现场高层塔吊、脚手架、物料提升机、施工升降机;
具体由 负责高层塔吊;
负责施工升降机;
负责物料提升机;
负责脚手架工程;
负责悬挑钢平台;
负责洞口、临边防护、高层临边堆物;
负责各类安全通道、防坠棚;
负责水泥仓库
(2)第二组: 总负责基坑工程人防地下室防水排水及现场下水道疏通;
(3)第三组: 总负责临时用电、各部位配电箱、抢救物资现场支援;
(4)第四组: 总负责办公区、生活区宿舍,后勤生活保障救护。
四、汛期、台风、暴雨造成的危害抢救程序,按其他职责实施
1. 如发生触电事故,执行触电事故应急处理和救援预案。
2. 如发生坍塌倒塌事故,执行坍塌倒塌事故应急处理和救援预案。
3. 如发生高处坠落,执行高处坠落事故应急处理和救援预案。
五、各相关通讯地址
1. 项管部电话:
2. 工程管理部电话:
3. 项目经理: 手机或电话
项目副经理:
项目工程师:
安全员:
施工员:
材料设备员:
监理项管部电话:
当地安全生产监察局电话:
当地安全监督站电话:
当地防汛防台部门电话:
篇2
一、领导机构
1、成立“__县__人民医院防汛防潮防台风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名单如下:
组 长:
----------------------------------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__*兼任,办公室电话:______。
2、组建应急救护队(详见__人民医院关于组建公共突发事件卫生应急救护队的通知)。
二、具体措施
1、出现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后,领导小组根据事件发生地点、人员、伤亡等情况立即调派应急救护队前往现场开展医疗救护工作(文秘站:),并通知有关科室做好收治伤病员的各项准备工作。
2、进一步强化我镇紧急救护网络工作。我院要充分发挥全镇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急性外伤救护中心的作用,承担我镇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救护处理的技术指导任务,同时要做好收治伤病员的准备工作,必要时在15分钟内腾出20张病床接收伤病员,并根据事态发展的需要继续调整床位,开通通道,立即组成以院长为核心的急救小组,集中医疗技术力量,拟出最佳抢救治疗方案,迅速有效地投入救治工作,将将救治情况随时向领导小组办公室汇报。其他科室也要做好相应准备,共同承担全镇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工作。
3、各应急救护队要按照紧急救援需要配备充足药品,保证各急救设施齐备,完好率达100,加强检修各急诊专用的救护车,保持车况良好,司机和车辆24小时待命,接到呼救信号5分钟内出车,不得延误抢救时间,以保证快速抢救病人。
4、各应急救护队要保持通信工具畅通,严格执行请示报告制度,加强沟通与协作。
5、加强对应急救护队队员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及业务技术培训,使之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较强业务能力,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6、各科室要加强督查,做到人员到位、设备到位、工作到位。救护工作实行责任制管理,谁承担,谁负责、对者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员责任。
篇3
关键词:预应力连续刚构桥;底板崩裂;径向力纵桥向分布;箍筋应力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变截面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以其结构刚度大、行车平顺性好、伸缩缝少和养护简单等特点,已成为公路建设中最主要的桥型之一[1]。但随着预应力连续刚构桥的大量涌现,特别是大跨度预应力连续刚构桥的大量修建,亦暴露了一些问题。其中以跨中挠度越来越大及混凝土结构开裂问题较为突出,引起工程界的怀疑并导致对预应力连续刚构桥应用的不放心,进而影响其在公路工程建设中的进一步推广。在90年代以后,为了克服主梁在运营期间跨中挠度越来越大,在设计中都增加了中跨底板预应力束数量,但是由于对跨中底板预应力束的作用效应认识不足,引发了一些工程问题,其中出现问题较多的是底板在预应力束张拉过程中出现裂缝或崩裂。某60.5m+110m+60.6m的单箱单室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在中跨底板预应力钢束张拉后,发现跨中附近箱梁底板出现了平行于底板预应力束的长约4米纵向裂缝,预应力束下移。预应力束以下的普通钢筋混凝土与上层混凝土分离,纵向裂缝最大宽度3mm。
本文针对上述连续刚构桥底板纵向裂缝和底板混凝土向下崩裂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以一工程实例探讨在预应力束压浆后的处理方案,为工程技术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底板崩裂成因
结合一些连续刚构桥在修建过程中底板崩裂的问题,分别从设计和施工两方面分析原因。
1、设计方面原因
(1)连续刚构桥在设计时一般采用平面杆系有限元程序(如桥梁博士、GQJS、)进行计算,不能准确反映箱梁、中跨底板预应力束空间分布的效应;尤其底板的宽度较宽时,不能计入剪力滞和纵向预应力钢束分布不均效应,导致截面应力的理论值与实际值有较大出入,不能对底板裂纹的出现从理论上预警 。
(2)对底板预应力束引起的径向力估计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①在通常的设计中,忽略底板预应力束引起的径向力的计算;
②在设计中,底板预应力束通常为平顺的曲线,而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每个节段预应力束通过多段直线段来模拟曲线,在直线段的交点处导致应力集中;
③对底板预应力束的定位钢筋不够重视,有的设置较少,有的连接不牢固,容易脱落。
(3)对底板横桥向应力重视不够,有的可能没有进行局部受力分析,不能给底板上下层横向钢筋的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4)底板箍筋或勾筋等防崩钢筋直径偏小,数量偏少,且有的设计连接在底板上下层纵向钢筋上,没有与底板上下层纵横钢筋的交点处连接牢固,容易忽视底板防崩钢筋的应力计算,不能给防崩钢筋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5)底板预应力束过多,预应力偏大,是引起底板崩裂的主要原因之一 。
2、施工方面原因
(1)由于底板预应力束主要分布在腹板附近,分布密集,容易与防崩钢筋冲突,导致少放甚至不放防崩钢筋。
(2)波纹管定位与设计有较大出入,出现折角点,引起应力集中。
(3)施工单位为了赶工期,未按照设计要求分批张拉底板预应力束,而是一次性张拉。
三、纵向预应力束引起的径向力、径向力纵桥向分布及箍筋应力简易计算公式
假设底板预应力束在竖直面内的曲线方程为[2]( 为常数),其曲线及坐标系详图参见图-1,图中原点0为中跨跨中底板预应力束中点。因为通常预应力束各点的曲率半径不同,则在各点产生的径向力(用、…表示各点的径向力)不同,其原因参见下述推导过程。为预应力束的张拉力。取某一微梁段为分析对象[2],如图-2所示。
图1 预应力束径向力简图图2 微段预应力束径向力分析
由方向合力得,,积分得,即,其中为曲线的曲率半径,,则
,下面着重推导预应力束引起的径向力纵桥向分布情况。
由径向力得,
根据的表达式,可知:
(1)当。根据函数的单调性定律,可知在张拉力一定的情况下,径向力随的增加而减小,即径向力在跨中最大。
(2)当的符号随的取值变化:
①时,,可知在张拉力T一定的情况下,径向力随的增加而增加;
②时,,可知在张拉力T一定的情况下,径向力随的增加而减小。
取一束预应力束的张拉力=2734.2KN,假设曲线,其中=2553840,改变曲线次数,得到各次曲线下径向力纵桥向分布情况,参见图-3。
图3 预应力束径向力纵桥向分布
从图-3可以看出,当曲线次数时,径向力随距离的增加而减小,在跨中位置受力最不利;当曲线次数时,径向力随距离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此时受力最不利位置不在跨中;当距跨中的距离相等时,径向力随曲线次数的增加而绝大多数增大,只在跨中附近位置变化形式恰好相反;在设计连续刚构桥时可以根据径向力的分布情况采取恰当的措施。
关于径向力的抵抗力的计算,可以偏安全的考虑只有底板防崩钢筋来承受,计算简图参见图-2,因为,即,其中为计算梁段的纵桥向长度,为计算梁段范围内由径向力影响的防崩钢筋面积。
四、防止底板崩裂的主要预防措施
(1)在设计时,应建立实体模型进行校核,着重查看各点的应力值。
(2)底板防崩钢筋的直径不应过小,建议采用直径d=14cm或更大直径的HRB335钢筋,并且在波纹管密集区,不能随意改变防崩钢筋位置和数量,确保防崩钢筋在底板上下层纵横钢筋的交点连接牢固。
(3)在径向力最大位置处,可增设横隔板或箱内横梁,以承担底板防崩钢筋部分的应力。
(4)当径向力确实影响很大时,可以考虑在底板增设横向预应力钢筋。
(5)预应力钢束最好布置在腹板附近,可以利用腹板强大的箍筋承担部分应力。
(7)确保波纹管定位准确,加强波纹管的定位钢筋,且定位牢固,严禁波纹管出现折点,防止径向力集中,加大底板崩裂风险。
(8)对底板预应力钢束应采用分批张拉、压浆,当水泥浆达到一定强度时,再张拉下一批,并压浆,直至所有预应力钢束张拉完。
五、工程实例及其处理方案
1、底板崩裂简述
某连续刚构桥主跨为110 m,箱梁底板曲线方程为,悬臂分12节段浇筑,其中6~11号梁段底板施加预应力,每束预应力束的锚固力为2734.2kN。底板设置15 cm×30 cm的单肢勾筋,箍筋规格为直径为12cm的HRB级钢筋。箱梁底板跨中处厚30 cm,箱梁底板宽7 m,跨中设有横隔板。当全部底板预应力钢束张拉、压浆完毕后,发现9号节段底板有纵桥向裂纹,经敲打,一定范围内的砼剥落,发现波纹管下移,横纵向钢筋下弯变形,经测量其裂缝的长度3.3m,底板砼横向剥落的宽度为1.1m,最大深度为10cm。如图-4所示。
图4崩裂位置示意图
2、成因分析
经过计算跨中底板勾筋应力为92Mpa,9号节段底板勾筋应力为27Mpa,都小于勾筋抗拉强度设计值,从计算来看结构应该是安全的。在打开此处底板时发现,此处波纹管与勾筋位置冲突,在施工过程中只设置了少量单肢勾筋,且都没有与底板上下层纵横钢筋的交点连接,只勾在底板上下层纵向钢筋上。导致不足以抵抗此处的径向力。
3、处理方案
这个实例与其它实例相比最大不同点是,发现裂纹时波纹管已经压浆。不能采取常规的放张后修复的方法。经过专家会的仔细论证,提出了以下处理方案:
(1)引起底板混凝土开裂主要有D8、D10、D12三根预应力束,这几束由于底板混凝土开裂剥落,混凝土对其反力已减小,为避免该段混凝土在凿开后增加其它节段的压力,因此在操作前,将9号节段的此三束预应力施加一定向上的拉力, 再凿除开裂部位的混凝土。
(2)孔凿好后,对预应力束施加一定拉力,将其径向力由其它临时结构承担,共有两个上提力,经过计算每处的上提力为45.6KN。
(3)施加拉力完毕后,采用风稿将其余部分的砼凿掉,开孔的宽度为60cm,长度为330cm。
(4)当底板凿开后,将预应力束恢复到原设计位置,然后增加底板上下层之间的勾筋,间距为15 cm×15cm,勾筋与底板上下层纵横钢筋的交点连接牢固,同时在波纹管的下方每隔30cm设置一 道“U”形箍筋,以加强预应力束定位。
(5)浇筑C60膨胀混凝土(其混凝土标号较原主梁混凝土高一个等级)。
(6)经过养生,当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90%且龄期不小于4天,去除预应力束的拉力。
经过上述处理后,该处底板已恢复成为原设计情况,在去除上提力后,底板未出现裂纹,且已达到荷载试验要求。
六、结论
1、在连续刚构桥的设计中应建立实体模型来对平面杆系模型的计算进行复核,必要时建立局部模型分析局部受力,不要忽略底板防崩钢筋的应力计算。
2、底板变化曲线应宜采用低于2次的抛物线,以减小径向力,不宜采用底板变化曲线高于2次的抛物线。
3、径向力在通常情况下跨中最大,因而在跨中需加强防崩钢筋的设计。
4、在跨中可以考虑增设横隔板,以增强局部刚度。
5、当径向力较大时,可在底板增设横向预应力钢筋;
篇4
1.1目的
为了使广州市非煤矿山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理科学、有序、高效地进行,全面提高政府应对各种重特大事故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事故造成的危害,保障人民群众生产财产安全,保持社会政治经济稳定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发展,编制本预案。
1.2工作原则
重特大安全事故应急处理工作原则:以人为本、依法依规,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条块结合、以块为主,资源整合、信息共享,依靠科学、反应及时、措施果断,公众参与、加强合作。
1.3编制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和《广州市重特大安全事故应急处理预案》规定,结合我市非煤矿山的实际情况,编制本预案。
1.4非煤矿山现状
广州市非煤矿山点多面广,大多为私营,由于生产设备、开采工艺相对落后等历史原因,生产作业环境普通较差,事故伤亡发生率仍较高,总体安全生产形势不乐观。但是,经过各项专项整治活动,目前安全生产形势逐渐好转,事故伤亡发生率正逐年下降。
1.5适用范围
本预案是应急处理本市非煤矿山重特大安全事故的依据,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内发生非煤矿山重特大安全事故的抢险、救灾和处理工作。
2.组织机构与职责
2.1应急处理组织机构与职责
2.1.1广州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成立非煤矿山重特大安全事故应急处理领导小组,负责事故应急处理的协调工作,由局长任组长,分管副局领导、办公室主任、矿管处处长任副组长,小组成员由各区、县级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分管副局长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局矿产资源管处,成员由局矿产资源管理处工作人员组成。
2.1.2区、县级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相应成立非煤矿山重特大安全事故应急处理领导小组,负责事故应急处理的协调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成员由各局矿产资源管理科工作人员组成。
2.1.3各非煤矿山应建立应急处理小组,由矿长直接领导。矿山规模较小,则指定兼职应急救援人员,由矿长直接组织领导。
2.1.4各区、县级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辖区内有矿山)、矿山企业应结合本预案,编制相应的应急处理预案,成立应急处理机构,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实行分级实施和管理。
2.1.5各级应急处理领导小组职责
2.1.5.1组织召开应急处理协调会议;
2.1.5.2与市重特大事故应急处理指挥中心和各部门应急处理机构保持联系,随时掌握应急处理进展情况;
2.1.5.3及时将所了解的情况向市重特大事故应急处理指挥中心报告;
2.1.5.4及时传达市重特大事故应急处理指挥中心指示;
2.1.5.5协调各部门应急处理机构和应急救援单位的关系;
2.1.5.6负责组织地质灾害的专业抢救。
2.2应急处理组织体系
2.2.1组织框架
2.2.2组织框架职责说明
非煤矿山重特大事故应急处理统一由广州市重特大事故应急处理指挥中心指挥,广州市非煤矿山重特大事故应急处理领导小组起协调作用。非煤矿山重特大事故划分为地质灾害、危化品、交通、机械、火灾等事故,分别按照广州市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规定的职能分工组织处理。
2.3应急联动机制
发生重特大事故后,事故现场人员即时报告本非煤矿山企业应急处理小组或矿长,2小时内矿长报告当地安监局、国土部门应急处理领导小组或办公室,当地安监局即时报告广州市重特大事故应急处理指挥中心,由指挥中心统一指挥救援。
3.预测、预警
3.1信息监测与报告
各地安监局,各级国土部门急处理领导小组、办公室,非煤矿山应急处理小组、各级安全管理人员负责收集管辖范围内可能造成重特大事故隐患的信息,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的原则,及时报告当地安监局、各级国土部门应急处理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应果断采取措施处理。
3.2预警
事故现场人员负有报警责任,应立即向非煤矿山矿长报告;矿长到现场核实基本情况,立即向当地安监局、国土部门应急处理办公室报告,当地安监督局为第一响应队伍。预警的方式、方法采用电话、传真、电子邮件、书面等。
3.3预测预警支持系统
广州市政府及各职能部门电子信息系统作为非煤矿山重特大事故应急处理信息收集、传递及反馈技术支持平台,确保应急指挥信息系统资源共享、运转正常、指挥有力。
3.4预警级别及
预警分为四级:事故死亡人数3~9人为一般级(Ⅳ级),预警信号为蓝色;事故死亡人数10~19人为较重(Ⅲ级),预警信号为黄色;事故死亡人数20~29人为严重(Ⅱ级),预警信号为橙色;事故死亡人数30以上人为特别严重(Ⅰ级),预警信号为红色。
4.应急响应
4.1分级响应机制
发生一般级(Ⅳ级),区、县级市安监局、国土部门负责起动应急响应机制,成立现场指挥部,负责应急处理工作。
较重(Ⅲ级),广州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广州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负责起动应急响应机制,成立现场指挥部,负责应急处理工作。
严重(Ⅱ级)、特别严重(Ⅰ级),广州市重特大事故应急处理指挥中心负责起动应急响应机制,成立现场指挥部,负责应急处理工作。
4.2基本响应程序
4.2.1基本应急
4.2.1.1现场人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阻止事故继续扩大,并报矿长。
4.2.1.2矿长组织救援人员,进行现场救护,打110报警,2小时内将事故情况报告当地政府、安委办室、安监局、监察局、公安局、总工会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值班室。
4.2.1.3严格保护事故现场。因抢救人员、防止事故扩大等原因,确需移动现场物件,应当作出标志、拍照、详细记录和绘制现场简图,妥善保存现场重要痕迹、物证。
4.2.1.412小时内,写出事故快报,报4.2.1.2所列部门。重特大事故快报应包括下列内容:
①事故单位、地址和联系人、电话;
②事故单位的经济类型、生产规模;
③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
④事故造成的伤亡人数、初评的直接经济损失;
⑤事故的简要经过;
⑥事故的原因、性质的初步判断;
⑦事故发生后采取的措施及事故控制的情况;
⑧需要有关部门或单位协助抢救和处理的有关事项;
⑨事故报告单位签发、盖章和报告时间。
4.2.1.5当地政府部门接报后,立即按规定逐级上报。
4.2.1.6区、县级市安监理、国土部门接报后,立即向广州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广州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报告。各级国土部门值班室接报后,报应急处理领导小组或办公室。
4.2.2各级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应急处理响应工作程序
4.2.2.1接到报告后,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应当立即核实情况,进入响应工作程序,及时向应急处理领导小组领导报告,做好应急处理的准备工作。
4.2.2.2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及时采取措施,作出决策,并指派专人负责应急处理的跟踪、协调和处理工作。
4.2.2.3各级应急处理处理领导小组按要求及时将情况逐级上报。
4.2.3应急抢救和救援
4.2.3.1在非煤矿山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后,各级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应按照《广州市重特大安全事故应急处理预案》拟定的分工,迅速组织应急抢险救援工作。
4.2.3.2非煤矿山重大地质灾害的专业抢救,由广州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负责。
4.2.3.3广州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成立非煤矿山重大地质灾害的专业抢救小组,负责制定专业抢救方案、组织实施、汇报和联系等工作。
4.2.3.4接到重大地质灾害报告后,抢救小组立即组织人员赶赴现场,制定抢救方案。抢救小组勘察现场后,根据地质灾害区域地质条件和诱发因素,摸清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制定安全可靠的抢救方案。
4.2.3.5抢救方案经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审批后实施。非煤矿山有能力按抢救方案要求开展抢救工作的,可在抢救小组的指导下自行组织抢救;没有能力的,由抢救小组组织队伍实施抢救。
4.2.3.6抢救工作完成后,非煤矿山要按照《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的规定做好地质灾害的治理工作。
4.2.4扩大应急
事态难以控制或有扩大、发展趋势时,原应急响应部门必须按分级响应机制规定逐级上报,提高相应响应级别。
5.后期处置
5.1善后处理
5.1.1应急处理工作结束后,各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应及时进行分析、总结。区、县级市国土部门将应急处理工作总结上报广州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
5.1.2事故单位要按照“三不放过”的事故处理原则,认真吸取教训,落实整改措施,严防同类事故的重复发生。
5.1.3各单位应积极开展安全检查工作,按照《重大事故管理规定》的要求,严格执行重特大事故隐患的登记建档、评估报告、监控管理、整改防患等制度。
5.1.4各级政府部门协调处理好人员安置,工伤鉴别、补偿等相关工作。
5.1.5由非煤矿山企业负责现场清理工作。
5.2社会救助、保险
各级政府部门按有关规定做好社会救助、保险等工作。
6.保障措施
6.1通信与信息保障
明确相关机构及人员通讯录(附录9.1)。
6.2经费保障
应急救援经费每年由各地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在安全管理经费预算中报当地政府审批实施,确保非煤矿山重特大事故应急处理有足够的经费保障。
6.3交通运输
应急处理所需交通运输由参与应急救援政府部门、事故单位负责。
6.4医疗卫生、治安、物资、社会动员、紧急避难所、技术储备保障等按《广州市事故灾难应急预案》规定要求执行。
7.宣传、培训和演习
7.1公众宣传教育
在政府各部门电子信息网、报章等地公布本预案。
7.2培训
按有关要求对应急处理相关人员进行培训的同时,各地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每年6月安全生产活动月安排应急处理知识学习。
篇5
论文摘要: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日益发展,对地铁运营与地面交通应急处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本文参考国内外相关城市的相关经验,为发展中城市制订相应的应急模式提供有益参考。
引言
地铁一旦遭遇不可抗力,正常运营受到影响或中断时,必将对于城市居民的正常出行产生影响。健全和完善的地铁运营与地面交通应急机制与模式,有助于降低地铁突发事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国内外的一些城市,对此都日益重视,并陆续进行了一些探索性的研究和实践。
一、国内大城市地铁应急经验概述
国内对于地铁应急做出了一定的尝试,如广东广州成立了城市轨道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实行首长负责制。还下发了一系列应急方案,增强地铁应对突发事故的能力。这些模式的优点:能够实现应急接驳运力的集中投放,迅速疏散滞留乘客。存在的问题是:应急车辆完全依靠从既有的公交线路中抽调,高峰期的操作性和响应速度可能难以保证;应急接驳车辆只沿地铁故障段开行,乘客可能需要经过多次换乘,才能到达目的地;只实现了滞留乘客的疏散,而忽视了公交对地铁的功能补充;方案实施至地铁滞留乘客疏散完毕,而没有考虑滞留乘客疏散完毕,地铁可能尚未恢复正常,居民的出行问题依然没有得到缓解或解决;只对运力进行了重新分配,而总量供应没有增加。
二、地铁运营与地面交通应急处理模式研究简介
在总结国内各城市地铁应急经验的基础上,本文对国内各城市地铁运营与地面交通应急处理模式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探讨。
1.基本策咯
从以上国内各城市地铁应急经验中可以总结出相关的应急预案所必须涵盖的构成要素包括协调机制和处理模式。
2.地铁应急协调机制
清晰明确的机构设置和职能分工,以及上下畅达的响应机制,是地铁应急协调机制高效的保障和支持。
①构成要素。一套完整的应急协调机制应包含“责任主体”、“责任分工”、“应急方案”、“启动条件”、“协调机制”等五大基本要素。
②协调模式 地铁应急响应模式有三种基本类型:
a水平响应型:政府中没有常设的应急机构。地铁发生紧急事件后,一般情况下,地铁公司是应急处置的主体,地铁与其他相关应急单位或机构采取一对一的联系模式。2000年以前的北京地铁基本上是这样一种形式;
b 垂直响应型:政府设立有专门的地铁应急指挥机构。专业常设应急指挥机构,作为紧急事态下的处理中枢,担负着指挥协调的任务,运用政府强制力保障应急措施的到位。上海地铁和广州地铁采取的是这样一种形式;
c混合响应型:有常设的地铁应急指挥机构。由应急指挥机构负责下达命令,并协调工作,但是地铁突发事件下的地面交通紧急接驳,由地铁公司与公交公司自行联系,或交由自营巴士进行。北京地铁、香港地铁目前采取的是这样一种方式。
③机构设置和职能分工
⑴ 轨道交通应急机构的设置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a成立独立的常设机构,以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
b应急机构的成员,应涵盖紧急事态或突发事件下可能涉及到的各职能部门和单位;
c由市一级的行政领导出任该应急机构的指挥,必要时以强力的行政手段保障应急措施的执行效力。
⑵ 地铁应急指挥办公室的主要职能:
a制订、审核和完善地铁突发事件专项预案;
b组织指挥各方面力量处理城市轨道交通特大事故和突发事件,指定现场总指挥统一指挥对特大事故和突发事件现场的应急救援,防止事故和事件蔓延和扩大;
c检查督促有关单位做好抢险救援、信息上报以及恢复生活、生产秩序等善后处理的工作;
d检查督促各单位做好各项特大事故和突发事件的防范措施和应急救援准备工作,每年组织领导重点防范单位进行一次应急救援的演练;
e建立应急救援信息网络,向社会公众信息,平息误传或谣言,保持社会安定。
④地铁应急响应机制
地铁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机制,是指地铁突发事件的事故现场(或灾害现场)、应急指挥机构、以及应急处理单位三者之间,在既定信息通道上的信息发送与反馈机制,具体包括:预测预警机制、预案启动机制、指挥协调机制、信息机制等。
⑴ 预测预警机制。一套完整的预测预警机制包括:预警、报警、接警、通报和响应五个部分。
⑵ 事件报告机制。
当地铁发生重大事故或者特大事故,地铁控制中心值班主任应在第一时间,将事故详细信息、已经采取控制措施和控制效果等,通过专线电话,迅速上报至市地铁应急指挥办公室。具体上报程序、上报形式、上报内容等,参照市应急指挥中心要求和《运营分公司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执行;
当达到需要启动地面交通应急保障方案的条件时,地铁控制中心值班主任应将如下内容通过电话,迅速上报至市地铁应急指挥办公室:
a中断的开始时间,影响区段、方向
b预计影响的客运量;
c预计影响持续时间;
d需公交接驳的两端车站的站名、接驳地点;
e其他有必要报告的信息。
市地铁总公司在特大事故和突发事件发生后2小时内,必须按要求写出书面快报,分别报送市委、市人民政府,抄送市相关部门,并根据要求,续报有关情况。
3.3应急处理模式
应急处理模式包括地面交通应急和站内乘客疏散两个层面。站内乘客疏散的应急预案一般由地铁公司自行制订并完成,主要涵盖的要素有:站内监控、事态报告、信息、客流引导、进出站控制、地铁运营调整。
制订紧急情况下的交通保障方案,主要目的是快速、安全地应对出现的紧急情况,及时疏散地铁滞留乘客和有效降低突发事件对城市公共客运体系的负面影响,减少地铁停运对居民出行产生的干扰,工作内容包括两个方面:① 制订不同等级突发事件情况下的交通保障方案;② 提出相应的实施方案建议。
目前采用的交通应急保障模式主要有三大类:①疏运巴士;②出租车;③公交线路调整。其中,公交线路调整具体又分为:加密并行线路、开辟应急专线、线路延伸调整三种。
三、结束语
国内各个城市的交通应急保障模式各有优势,但是所采用解决方案单一,并且没有产生新的运力,只是实现了运力转移,缺口依然存在,平衡没有恢复。因此,实际采用的交通应急保障模式,应针对不同的故障情况和事态发展,组合搭配三组分项方案使用。
篇6
关键词:水污染 突发事故 应急处理 信息库
1.前言
近来,国内突发多起重大水污染事故,如松花江事件、北江镉污染事件等,不仅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同时更带来社会不稳定和生态环境的巨大破坏。为在突发事故之后及时进行应急处理,明确污染物种类、应急处理措施等,建立针对污染物本身的可广泛应用的信息系统。
2.信息库基本架构
水污染应急处理处置信息库,基本构架如下图所示:
3.信息库各模块功能
3.1 污染物信息模块
突发性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要求环境监测人员在事故现场,用小型、便携、简易、快速检测仪器或装置,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判断出污染物质的种类、理化特性、浓度、污染的范围及可能的危害程度,并对及时、正确的处理、处置污染事故和制定恢复措施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污染物模块提供了多种有毒有害物质的信息,主要包括:化学品的理化特性、毒理性质、环境标准、环境监测方法、事故现场简单应急处理处置方法等。
根据我国环境监测总站等单位提出的14种化学类别共68种有毒化学物质为水环境优先控制污染物,将这些水环境优先控制污染物单独列出,以便查询。此外,提供部分危险化学品在不同泄露情况下的疏散距离。用户可根据物质的中、英文名称进行查询;也可以根据化学品分类进行查询。
3.2 行业废水模块
提供多种行业排放的废水特性、相关行业标准、一般常规处理工艺、以及应急处理等信息,为应急处理及初步确定污染源提供信息,主要包括选矿、冶金、纺织、印染、造纸、制革、电镀、化纤、肉类加工、石化等众多重污染行业。
3.3 应急处理工程措施模块
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是针对不同水环境对象,制定不同应急处理工程措施。主要包括:河流、湖泊水库、水源地突发污染事件应急处理工程技术措施,河道底泥疏浚工程,河流生态修复等。二是针对典型污染物水污染提出应急处理工程技术措施,主要包括硝基苯、苯、铬、汞、镉、溢油、煤焦油等的具体详细工程处理措施。
3.4 混凝吸附模块
提供多种混凝剂、吸附剂等的适用范围、类型、是否可再生使用、使用方法、影响因素等信息,并提供部分药剂进行废水处理时使用量的计算方法,建议以所用水体为原水进行试验,以得到适合本水体的药剂处理污染物试验数据及结论。
3.5 重大污染事件应急案例模块
提供多个国内外重大污染事故案例,包括松花江污染事件、山西杨家坡水库污染事件、广东北江镉污染事件等多种污染物重大污染事件,以及部分案例的具体应急处理处置方案措施,应急处理效果等。
3.6 其他模块
行业专家模块,主要提供水处理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信息,包括专家学者的年龄、简历、联系方式、研究领域、著作、参与重大项目以及重大污染事件处理等信息,为污染应急选择专家学者提供信息。
应急预案库模块主要提供国家、省、市多级行政区划的突发事故应急预案,同时可录入针对水体自身特性而编写的应急方案。
环境资料模块提供部分有毒有害化学品的主要环境参数,如沉积物-水分配系数、生物转化和降解系数、生物富集系数等;提供美国EPA水环境129种优先污染物名单、归宿与分类等环境资料,作为应急数据库的补充信息等。
4. 展望
国内对突发性水污染事故的应急处理处置,尚未有一套完善的突发性水污染事故的应急体系,完善的突发性事故应急系统应包括应急组织结构、预案制定、救援响应、现场污染控制、事故善后等内容。同时,还需要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保障支持。
参考文献:
[1]宋乾武 水环境优先控制污染物及应急工程技术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 任玉辉 浅谈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体系的建设 [J].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07 32 (12):10-13
[3]何进朝 突发性水污染事故预警应急系统研究 [C]. 四川大学硕士论文,2005
篇7
1.1编制目的
有效预防和快速应对、及时控制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发生和流行,指导和规范甲型H1N1流感疫情应急处理工作,最大限度地减轻甲型H1N1流感造成的危害,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1.2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国内交通卫生检疫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河北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实施办法》、《河北省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河北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邯郸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及相关预案。
1.3工作原则
密切关注,积极应对;联防联控,依法科学处置。
1.4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本县甲型H1N1流感疫情应急准备和应急处置工作。
2应急组织体系及职责
2.1应急指挥机构
2.1.1县甲型H1N1流感防控应急指挥部的组成和职责分工
县政府主要或分管卫生工作的领导同志担任县甲型H1N1流感防控应急指挥部总指挥,县卫生局局长担任副总指挥,负责对甲型H1N1流感疫情应急处理工作的统一领导,统一指挥,作出处理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重大决策。指挥部成员单位根据甲型H1N1流感疫情应急处理的需要确定,主要有县卫生局、县委宣传部、县发展改革局、县文教体育局、县科技局、县公安局、县财政局、县民政局、县交通局、县农牧局、县商务局、县环境保护局、县工商局、县林业局、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县工业促进局、县红十字会、县人武部、县武警中队等。
指挥部各成员单位职责如下:
县卫生局:负责组织制订甲型H1N1流感防治技术方案,统一组织实施甲型HlN1流感应急医疗救治工作和各项预防控制措施,并进行检查、督导;开展疫区卫生处理,对疫情做出全面评估,根据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需要,依法提出隔离、封锁甲型H1N1流感疫区的建议。
县发展改革局:紧急动用县医药储备,迅速向疫区提供预防、控制疫情和治疗患者以及消毒等方面的储备药品和器械;及时协调调运疫区人民生产、生活所必需的物资。
县交通局:按《国内交通卫生检疫条例》及其实施办法,负责职责范围内的交通卫生检疫工作,优先运送疫情处理人员、药品器械和有关物资。
县农牧局:负责做好猪流感防疫和动物检疫、动物卫生监督工作。
县商务局:负责出入境招商考察人员信息登记与报告工作、疫区重要生活必需品的应急供应工作,协助做好生猪屠宰行业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林业局:负责疫区野生动物异常情况的监测,并在疫情发生时,协助做好疫情发生地的隔离工作。
县公安局:提供出入境人员相关信息,协助做好甲型H1N1流感疫区封锁,加强疫区治安管理和安全保卫工作。
县工业促进局:负责县内有关企业出入境人员的信息登记与报告工作。
县工商局:加强市场监管,严把市场主体准入关,严厉查处集贸市场上出售病死猪及其产品的单位、个人。
县财政局:做好甲型H1N1流感控制应急资金的安排并及时拨付,加强资金管理监督。
县民政局:对符合救助条件的甲型H1N1流感患者提供医疗、生活救助。
县科技局:协助提供甲型H1N1流感疫区处理所需技术,支持相关科学技术研究。
县文教体育局:对学生进行甲型H1N1流感防治知识宣传教育,并组织落实学校、托幼机构晨检、缺课登记、消毒等疫情防控措施,协助卫生部门做好疫情处置。
县委宣传部:按照疫情控制的统一部署,做好疫情相关的宣传报道。宣传甲型H1N1流感防治知识,提高公众防疫与保健意识。
县移动公司、县联通公司:积极配合,保障疫情控制期间疫区的通信畅通。
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甲型H1N1流感疫情应急处理药品、医疗设备和器械生产等环节的监督和管理。
县红十字会:充分发挥志愿者作用,协助相关部门在企业、社区、乡村、学校等广泛开展甲型H1N1流感预防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提高公众的防护意识。
县人武部、武警*中队:负责组织指挥驻广部队和武装警察部队完成营区内的疫情处理任务,并协助和支持地方做好疫情控制工作。
其他有关部门根据本部门职责和甲型H1N1流感应急处理的需要,组织做好紧急物资的进口、市场监管、污染扩散的控制及县甲型H1N1流感防控应急指挥部交办的相关工作等。
2.1.2县甲型H1N1流感防控应急指挥部的具体职责
县甲型H1N1流感防控应急指挥部负责对我县行政区域内甲型H1N1流感疫情应急处理的协调和指挥,作出我县区域内甲型H1N1流感疫情处理的决策,决定拟采取的重大措施等事项。具体职责如下:
(1)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参与甲型H1N1流感应急处理工作。
(2)根据甲型H1N1流感应急处理工作需要,调集县域内各类人员、物资、交通工具和相关设施、设备投入疫情防控工作。
(3)划定控制区域:发生甲型H1N1流感疫情时,县政府报经市人民政府决定,可以宣布疫区范围;经市人民政府核准,可以对我县区域内疫区实施封锁。
(4)人群聚集活动控制:甲型H1N1流感疫情发在我县发生后,县政府可以在本行政区域内采取限制或者停工、停业、停课,停止集市、集会,以及其他人群聚集的活动。
(5)流动人口管理:对流动人口采取预防管理措施,对甲型H1N1流感患者、疑似甲型H1N1流感患者采取定点医院隔离、治疗等措施,对密切接触者视情况采取集中或居家医学观察。
(6)交通卫生检疫:县政府组织公安、交通、工商、卫生、农牧等部门在交通站点设置临时交通卫生检疫站,对出入县境、进出疫区和运行中的交通工具及其乘运人员和物资、宿主动物进行检疫查验,对病人、疑似病人及其密切接触者实施临时隔离、留验和向县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医疗卫生机构移交。
(7)信息:甲型H1N1流感事件发生后,县政府有关部门要按照规定做好信息工作。信息要及时、准确、客观、全面。
(8)开展群防群控:乡镇、村应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医疗卫生机构和其他有关部门,做好疫情信息的收集、报告、人员转移或隔离及公共卫生措施的实施。
2.2日常管理机构
县卫生行政部门卫生应急办公室负责全市甲型H1N1流感疫情应急处理的日常管理工作。
其主要职能是:依法组织协调有关甲型H1N1流感控制应急处理工作;负责甲型H1N1流感控制应急处理相关法规的起草工作;组织制订全县有关甲型H1N1流感控制应急处理的政策和措施;组建与完善甲型H1N1流感监测预警系统;组织甲型H1N1流感控制应急演练;组织有关甲型H1N1流感控制应急知识和处理技术的培训,指导各县直各单位、各乡镇实施甲型H1N1流感控制应急预案。
县卫生行政部门、县武警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日常管理机构,负责本系统内甲型H1N1流感疫情日常管理协调工作。
2.3应急处理专家咨询组
县卫生行政部门可根据本行政区域内甲型H1N1流感应急处理工作需要,组建甲型H1N1流感应急处理专家咨询组。
其主要职责:根据监测、报告等综合信息进行分析、评估和预测,提出预警、分级、启动预案、终止响应等意见;对甲型H1N1流感控制应急准备、重要措施提出建议;起草、制订、修订甲型H1N1流感控制应急预案和技术方案;对甲型H1N1流感,控制应急处理进行技术指导等。
2.4甲型H1N1流感应急处理专业机构: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和卫生监督机构
2.4.1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1)负责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监测,做好疫情信息收集、报告与分析工作,为预警提供依据。
(2)制订流行病学调查计划和疫情控制的技术方案;开展对甲型H1N1流感病人、疑似病人及其密切接触者的追踪调查;对人群发病情况、分布特点进行调查与分析;提出并实施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及时向县卫生行政部门和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情况。
(3)对甲型H1N1流感样本进行采样并安全保存及时上送标本。
2.4.2医疗机构
(1)开展病人接诊、隔离、治疗和转运工作;对疑似病人及时排除或确诊;对密切接触者实施医学观察和预防性治疗等。
(2)及时报告疫情,协助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完成标本采集和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3)做好医院内的感染控制工作,实施消毒隔离和个人防护,防止出现院内交叉感染;严格处理医疗垃圾和污水,避免环境污染。
(4)负责甲型H1N1流感患者死亡后尸体的解剖、消毒等处理工作。
2.4.3卫生监督机构
卫生监督机构在县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依法对我县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机构的预检分诊、消毒、疫情报告及预防控制等工作开展卫生监督和执法稽查。
3监测与预警
3.1县、乡两级甲型H1N1流感疫情监测体系。县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实施甲型H1N1流感疫情监测方案,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指导做好流感监测点的监测工作。各乡镇卫生院,按照甲型H1N1流感监测方案要求开展甲型H1N1流感日常监测工作。
3.2县卫生行政部门按照国家要求,结合我县实际情况,组织开展甲型H1N1流感的主动监测,并加强甲型H1N1流感监测工作的管理和监督,保证监测质量。
3.3县卫生行政部门应根据报告的甲型H1N1流感疫情危害性和紧急程度,及时、调整和解除预警信息。预警信息包括甲型H1N1流感型别、起始时间、警示事项、应采取的措施和机关等。
4信息管理与报告
4.1信息管理
4.1.1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管理全县甲型H1N1流感防治信息管理系统,构建覆盖县、乡、村三级疾病预防控制系统的信息网络,承担甲型H1N1流感疫情相关信息收集、处理、分析和报告等工作。
4.1.2县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辖区内甲型H1N1流感防治管理信息工作的组织实施、管理和平台建设,不断完善本辖区内甲型H1N1流感防治信息管理系统,为系统的正常运行提供必要的保障条件。
4.1.3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承担责任范围内甲型H1N1流感疫情监测、信息报告与管理,负责收集、分析核实辖区内疫情信息和其他相关信息资料。
4.2信息报告
4.2.1县卫生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及有关单位为甲型H1N1流感的责任报告单位。执行职务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卫生人员、个体开业医生为甲型H1N1流感的责任报告人。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向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甲型H1N1流感的相关信息。
4.2.2医疗机构发现甲型H1Nl流感病例,应立即向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判定疑似甲型H1N1流感疫情后,应在2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畜牧部门为猪流感疫情的责任报告单位。
5甲型H1N1流感疫情应急反应
本县发生甲型H1N1流感疫情,依据《河北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规定:“国内尚未发现的传染病在本省发生或者传入,尚未造成扩散”,属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市政府启动应急反应,我县启动相应级别应急反应。
5.1县政府应急反应
县政府在市政府或市甲型H1N1流感防控应急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负责本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统一领导和指挥;紧急调集和征集有关人员、物资、交通工具以及相关设施、设备;进行现场隔离、疫区的确定与封锁;保证应急处理所需的物资、经费,组织相关部门协助卫生行政部门进行病人及密切接触者的隔离、医疗救治和人员疏散;及时做好舆论宣传与引导工作。必要时请求市予以支持。
5.2县卫生行政部门应急反应
卫生行政部门迅速组织应急卫生救治队伍和有关人员到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进行采样与检测、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组织开展医疗救治、病人隔离、人员疏散等疫情控制措施,同时分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展趋势,提出应急处理工作建议,按照规定报告有关情况;及时向其他有关部门、毗邻和可能波及的县卫生行政部门通报有关情况。
5.3县政府有关部门分别设立临时处理机构,负责部门之间以及与乡镇政府之间的协调,开展职责范围内应急处理工作。商务部门要协调指导涉外劳务人员做好相关防控工作。教育部门要组织开展基本常识和健康教育活动,督促各级各类学校、托幼机构落实学生晨检、因病缺勤病因追踪与登记制度及消毒通风措施。宣传部门要做好甲型H1N1流感防控应对宣传工作。
5.4乡镇政府应急反应
甲型H1N1流感疫情发地的乡镇政府及有关部门在县政府或者县甲型H1N1流感防控应急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按照要求认真履行职责,落实有关控制措施。
6应急反应终止及评估
6.1甲型H1N1流感应急反应的终止
甲型H1N1流感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末例病例发病7天后再无新病例出现,由县卫生行政部门组织专家进行评估论证,提出终止应急反应建议,并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同时向市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6.2甲型H1N1流感疫情处理工作评估
6.2.1评估人员组织
根据疫情发生情况,分别由省、市、县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相关人员组成评估小组,开展评估工作。
6.2.2评估内容主要包括:疫区自然地理概况、发生的原因、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流行因素,疫情发生、发展和控制过程,病人救治情况,所采取措施的效果评价、应急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经验及改进建议。评估报告报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卫生行政部门。
7保障措施
7.1技术保障
7.1.1将甲型H1N1流感监测纳入疾病监测体系,按照因地制宜合理设置监测点,坚持固定与流动监测相结合的原则,扩大监测覆盖范围,提高监测质量。各级医疗机构应开展甲型H1N1流感防治知识培训工作,对甲型H1N1流感病例(含疑似病例)实行首诊医生负责制。
7.1.2加强甲型H1N1流感应急能力建设,提高甲型H1N1流感的应急反应能力。按照卫生部《卫生应急队伍装备参考目录(试行)》要求,规范甲型H1N1流感应急队伍、装备和应急物资储备。加强甲型H1N1流感防治专业队伍建设,提高流行病学调查、现场处置和实验室检测检验能力,通过培训和应急演练提高应急队伍的反应能力和水平。
7.2物资、经费保障
7.2.1物资储备:卫生、发展改革、财政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配合,建立处理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物资和生产能力储备。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应急物资储备计划,发展改革部门负责组织、落实物资储备,财政部门保障物资储备经费。物资储备种类包括:药品、疫苗、医疗卫生设备和器材、快速检验检测技术和试剂、传染源隔离及卫生防护的用品和应急设施。疫情发生时,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应急处理工作需要,及时调用储备物资,并加强出入库管理。卫生应急储备物资使用后要及时补充。
7.2.2经费保障:县发展改革部门应当保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经费。财政部门落实对甲型H1N1流感应急处理专业技术机构的财政补助政策和应急处理经费,所需资金已在部门预算核定的应当按照有关快速拨款程序及时拨付;未在部门预算核定的,要通过调整部门预算内部支出结构和追加部门预算等方式,及时安排和拨付,确保甲型H1N1流感防治和应急处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8预案的制定
8.1本预案由县卫生行政部门制订,报县政府批准后实施。县卫生行政部门根据甲型H1N1流感疫情形势变化和实施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更新、修订和补充,并按规定公布。
8.2乡镇人民政府参照本预案,并结合本乡镇实际情况,组织制订甲型H1N1流感控制应急预案。
9预案解释部门
本预案由县卫生局制订并负责解释。
篇8
一、职责分工:
1.社区居委会根据社区内配置消防设备、设施的不同情况,依据相应的火警、火灾应急处理方案,成立应急处理小组和义务消防信息员,明确分工,保证发生火警、火灾时,通讯畅通,应急处理小组成员和义务消防信息员能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各负其责,有条不紊地开展灭火工作。
2.社区居委会火警、火灾应急处理小组和义务消防信息员按照自己制定的应急处理方案每年上、下半年各进行一次消防演习。
3.火警、火灾应急处理小组包括居委会所有成员,分成指挥组、灭火救援组、警戒组、设备组、疏散救护组。指挥组由居委会主任担任组长,灭火救援组、警戒组应由消防信息员机责任区民警担任,设备组由居委会副主任担任,其余人员担任疏散和救护等工作。
二、工作规程
1.火警的确认:
接到火警报告后,值班人员应立即通知巡逻队员或消防信息员,同时,坚守岗位,密切注视火警动态。巡逻队员或信息员接到通知,应立即携带灭火器赶到报警现场察看确认;属火警,立即向应急小组报告并简要说明火灾情况;通知、组织附近人员疏散;能自己动手灭火的,迅速开展灭火工作,否则打开就近的消火栓、水枪,等待救援人员的到来。
2.值班人员接到报告后,应立即拨打“119”报火警,告知火灾发生的地点、位置、楼层以及是否有人被困:不易寻找的地方要说明周围有什么标志性建筑;并说清消防车进入小区或建筑物的路线,同时安排人员引导消防车辆进入灭火现场。
3.应立即打开消防通道,切断所有非消防电源。
三、灭火和疏散
应急管理小组接到报警后,应迅速赶到现场,将所有员工分成指挥组、灭火救援组、警戒组、设备组、疏散救护组,明确分工,各负其责。
1.指挥组
(1)居委会主任任灭火救人工作总指挥,保证通讯畅通。
(2)组织火情侦查、掌握火势发展情况,确定火场的主要方向,及时召集力量;向各组明确布置任务,检查执行情况。
(3)指挥人员按疏散顺序指挥居民从楼梯疏散。消防队到达现场时,及时向消防队领导报告火情,服从统一领导,按照统一部署,带领员工执行。
2.灭火救援组:
(1)有责任区民警、信息员担任,并积极配合消防人员灭火。
篇9
1.1编制目的
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发生和流行,指导和规范甲型H1N1流感疫情应急处理工作,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轻甲型H1N1流感疫情造成的损害,保障公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特制定本预案。
1.2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河北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实施办法》、《河北省甲型H1N1流感控制应急预案》、《唐山市甲型H1N1流感控制应急预案》和《*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有关法律、法规及相关预案。
1.3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本县甲型H1N1流感疫情应急准备和应急处理工作。
1.4工作原则
高度重视、积极应对、联防联控、依法科学处置。
2、应急组织体系及职责
2.1应急指挥机构
县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依照职责和本预案的规定,在县政府统一领导下,负责组织、协调全县内甲型H1N1流感疫情应急准备和应急处理工作,并根据实际需要,向县政府提出成立县甲型H1N1流感疫情控制应急指挥部的建议。
县政府根据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建议和实际工作需要,决定是否成立应急指挥部。
各场镇及县直有关单位要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应急预案的规定,切实做好本场镇、本单位内甲型H1N1流感疫情应急准备和应急处理工作。
2.1.1县应急指挥部组成及职责
县政府分管卫生工作的领导同志担任全县甲型H1N1流感防控应急指挥部指挥长,县政府办公室主任、县卫生局局长担任副指挥长,负责对甲型H1N1流感疫情应急处理工作的统一领导、统一指挥,作出处理甲型H1N1流感疫情控制的重大决策。县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主要有县委宣传部、县卫生局及发展改革局、财政局、教育体育局、公安局、民政局、农林畜牧水产局、工商局、商务局、交通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旅游局、建设规划局、外事办、红十字会、驻县武警中队等。指挥部各成员单位职责如下:
卫生部门:负责组织制定甲型H1N1流感疫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的技术方案;统一组织实施应急医疗救治和预防控制措施,并进行检查、督导;根据预防控制工作需要,依法提出隔离、封锁有关区域的建议。
宣传部门:按照甲型H1N1流感疫情控制的统一部署,做好甲型H1N1流感疫情控制应急处理的宣传报道,正确引导舆论;宣传相关防治知识,提高公众防疫与自我保护意识。
发展改革部门:负责协调应急药品、医疗设备和器械、防护用品以及生活必需品的生产、储备和调度,保证供应。
教育部门:组织实施各类学校的甲型H1N1流感疫情预防控制措施,做好在校学生、教职工相关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和自我防护工作。落实学校、幼儿园晨检、缺课登记、消毒等措施,协助卫生部门做好疫情处置。
公安部门:提供因私出入境人员相关信息,协助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落实强制隔离措施,依法、及时、妥善处置与甲型H1N1流感疫情控制有关突发事件,查处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稳定。
民政部门:对符合救助条件的甲型H1N1流感患者提供医疗、生活救助。督促殡仪馆按照有关规定,做好甲型H1N1流感患者遗体的运送和火化工作。
财政部门:做好甲型H1N1流感控制应急资金的安排,及时拨付所需设备、器材、药品等物资购置经费和工作经费,并做好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工作。
交通部门:按照《国内交通卫生检疫条例》及其实施办法,负责各自职责范围内的交通卫生检疫工作,对乘坐交通工具的人员进行交通检疫、查验和消毒工作,防止甲型H1N1流感通过交通工具传播。优先安排疫区处理人员、紧缺物资的运送,做好疫区的交通管理工作。
通信管理部门:组织、协调各基础电信运营商为甲型H1N1流感疫情应急处理提供通讯保障工作。
农业部门:负责做好猪流感防疫和动物检疫、动物卫生监督工作。
商务部门:负责疫区重要生活必需品的应急供应,组织做好参加外经贸活动人员的宣传、登记、观察工作。协助做好生猪屠宰行业的监督管理工作。
工商管理部门:加强市场监管,严把市场准入关,严厉查处集贸市场上出售病死猪及其产品的集体、个人。
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甲型H1N1流感疫情应急处理药品、医疗设备和器械生产等环节的监督和管理。
外事部门:做好甲型H1N1流感应急处理的有关涉外事务,向卫生部门提供我县出入境人员相关信息;协助卫生部门开展防控工作。
旅游部门:组织旅游行业认真做好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预防和应急处理工作。向卫生部门提供我县出入境人员相关信息;协助卫生部门开展防控工作。
红十字会:充分发挥志愿者作用,协助相关部门在场镇、社区、村队、企业、学校等广泛开展甲型H1N1流感预防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提高公众的防护意识。依法接受国内外组织和个人的捐赠,提供急需的人道主义援助。
驻县武警中队:负责组织指挥驻县部队完成营区的疫情处理任务,协助和支持地方做好疫情控制工作。
其他有关部门:根据本部门职责和甲型H1N1流感疫情应急处理的需要,做好应急指挥部交办的相关工作。
2.1.2场镇应急指挥部职责
场镇甲型H1N1流感疫情控制应急指挥部由场镇有关部门组成,相应职责如下:
⑴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参与甲型H1N1流感应急处置工作。
⑵根据甲型H1N1流感应急处置工作需要,调集本场镇内各类人员、物资、交通工具和相关设施、设备投入疫情防控工作。
⑶配合县指挥部划定控制区域:发生甲型H1N1流感疫情时,按照县政府要求组织人力对本场镇内疫区实施封锁。
⑷人群聚集活动控制:甲型H1N1流感疫情发生时可以在本场镇内采取限制或者停工、停业、停课、停止集市、集会,以及其他人群的活动。
(5)流动人口管理:对流动人口采取预防管理措施,对甲型H1N1流感患者、疑似甲型H1N1流感患者采取定点医院隔离、治疗等措施,对密切接触者视情况采取集中或居家医学观察。
(6)交通卫生检疫:各场镇协助县交通等部门在交通站点设置临时交通卫生检疫站,对运行中的交通工具及其乘运人员和物资、宿主动物进行检疫查验,对病人、疑似病人及其密切接触者实施临时隔离、留验和向县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医疗卫生机构移交。
(7)信息:甲型H1N1流感事件发生后,各场镇按照相关规定及时上报县政府,县政府要按照规定做好信息工作。信息要及时、准确、客观、全面。
(8)开展群防群控:场镇以及居委会、村队应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医疗卫生机构和其他有关部门,做好疫情信息的收集、报告、人员转移或隔离及公共卫生措施的实施。
2.2日常管理机构
县卫生局负责全县甲型H1N1流感疫情应急处理的日常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能是;依法组织协调有关甲型H1Nl流感控制应急处理工作;负责甲型H1N1流感控制应急处理相关法规的起草工作;组织制定全县有关甲型H1N1流感控制应急处理的政策和措施;组建与完善甲型H1N1流感监测预警系统;组织甲型H1N1流感控制应急演练;组织有关甲型H1N1流感控制应急知识和处理技术的培训,指导实施甲型H1N1流感控制应急预案。
2.3应急处理专家咨询组
县卫生局成立县甲型H1N1流感应急处理专家咨询组。其主要职责:根据监测、报告等综合信息进行分析、评估和预测,提出预警、分级、启动预案、终止响应等意见,对甲型H1N1流感控制应急准备、重要措施提出建议;起草、制订、修订甲型H1N1流感控制应急预案和技术方案;对甲型H1Nl流感控制应急处理进行技术指导等。
2.4应急处理专业机构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和卫生监督机构。
2.4.1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1)负责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监测,做好疫情信息收集、报告与分析工作,为预警提供依据。
(2)制定流行病学调查计划和疫情控制的技术方案;开展对甲型H1N1流感病人、疑似病人及其密切接触者的追踪调查;对人群发病情况、分布特点进行调查与分析;提出并实施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及时向县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情况。
(3)采集甲型H1N1流感样本进行实验室检测。
2.4.2医疗机构
(1)开展病人接诊、隔离、治疗和转运工作;对疑似病人及时排除,对不能排除的及时上报,对密切接触者实施医学观察和预防性治疗等。
(2)及时报告疫情,协助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完成标本采集和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3)做好医院内的感染控制工作,实施消毒隔离和个人防护,防止出现院内交叉感染;严格处理医疗垃圾和污水,避免环境污染。
2.4.3卫生监督机构
卫生监督机构在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依法对全县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机构的预检分诊、消毒、疫情报告及预防控制等工作开展卫生监督和执法稽查。
3、监测与预警
3.1建立县、场镇、村三级甲型H1N1流感疫情监测体系。按照《河北省甲型H1N1流感疫情监测方案》,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指导场镇实施和做好流感监测工作。
3.2县卫生局按照国家和省、市要求,结合本县实际情况,组织开展甲型H1Nl流感的主动监测,并加强甲型H1Nl流感监测工作的管理和监督,保证监测质量。
3.3县卫生局应根据报告的甲型H1N1流感疫情危害性和紧急程度,及时、调整和解除预警信息。预警信息包括甲型H1N1流感型别、起始时间、警示事项、应采取的措施和机关等。
4、信息管理与报告
4.1信息管理
4.1.1县疾控中心负责完善全县甲型H1N1流感防治信息管理系统,构建覆盖全县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信息网络,承担甲型H1N1流感疫情相关信息收集、处理、分析和报告等工作。
4.1.2县卫生局负责全县甲型H1N1流感防治管理信息工作的组织实施和管理,不断完善甲型H1N1流感防治信息管理系统,为系统的正常运行提供必要的保障条件。
4.1.3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承担责任范围内甲型H1N1流感疫情监测、信息报告与管理,负责收集、分析核实疫情信息和其他相关信息资料。
4.2信息报告
4.2.1县卫生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及有关单位为甲型H1N1流感的责任报告单位。执行职务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卫生人员、个体开业医生为甲型H1N1流感的责任报告人。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向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甲型H1N1流感的相关信息。
4.2.2医疗机构发现甲型H1N1流感病例,应立即向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判定疑似甲型H1N1流感疫情后,应在2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农业部门为猪流感疫情的责任报告单位。
5、甲型H1N1流感疫情应急反应
本县发生甲型H1N1流感疫情后,依据《*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Ⅱ级)应急反应。
5.1县政府应急反应
县政府根据县卫生局的建议和甲型H1N1流感疫情应急处理的需要,启动甲型H1N1流感防控应急指挥部,负责本县甲型H1N1流感疫情应急处理的统一领导和指挥;紧急调集和征集有关人员、物资、交通工具以及相关设施、设备;进行现场隔离、疫区的确定与封锁;保证应急处理所需的物资、经费,组织相关部门协助卫生行政部门进行病人及密切接触者的隔离、就治;及时做好舆论宣传与引导工作。必要时请求市予以支持。
5.2县卫生局应急反应
接到甲型H1N1流感疫情报告后,应当立即组织专家调查确认,并对疫情进行综合评估,必要时向县政府提出启动应急指挥部的建议。同时,迅速组织有关人员进行采样与检测、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组织开展医疗救治、病人隔离等疫情控制措施,同时分析疫情的发展趋势,提出应急处理工作建议,按照规定报告有关情况;及时向其他有关部门、和可能涉及周边地区卫生行政部门通报有关情况。
5.3县政府有关部门分别设立临时处理机构,负责部门之间以及与邻县之间的协调,开展职责范围内应急处理工作。旅游部门要根据疫情发展形势,及时旅行警告提示。商务部门要协调指导涉外劳务人员做好相关防控工作。教育部门要组织开展基本常识和健康教育活动,督促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落实学生晨检、因病缺勤病因追查与登记制度及消毒通风措施。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要对入境人员实行体温检测、医学排查和病理处理;对入境船舶等交通工具采取消毒、除虫等卫生处理措施。宣传部门要做好甲型H1N1流感防控应对宣传工作。
6、应急反应终止及评估
6.1甲型H1N1流感应急反应的终止
甲型H1N1流感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末例病例发病7天后再无新病例出现,由县卫生行政部门组织专家进行评估论证,提出终止应急反应建议,并报县政府批准后实施,同时向上一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6.2甲型H1N1流感疫情处理工作评估
6.2.1评估人员组织
根据疫情发生情况,由县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相关人员组成评估小组,开展评估工作。
6.2.2评估内容主要包括:疫区自然地理概况、发生的原因、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流行因素,疫情发生、发展和控制过程,病人救治情况,所采取措施的效果评价、应急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经验及改进建议。评估报告报县政府和市卫生行政部门。
7、保障措施
7.1技术保障
7.1.1将甲型H1N1流感监测纳入疾病监测体系,按照因地制宜合理设置监测点,坚持固定与流动监测相结合的原则,扩大监测覆盖范围,提高监测质量。各级医疗机构应开展甲型H1N1流感防治知识培训工作,对甲型H1N1流感病例(含疑似病例)实行首诊医生负责制。
7.1.2加强甲型H1N1流感应急能力建设,提高甲型H1N1流感的应急反应能力。按照卫生部《卫生应急队伍装备参考目录(试行)》要求,规范甲型H1N1流感应急队伍、装备和应急物资储备。加强甲型H1N1流感防治专业队伍建设,提高流行病学调查、现场处置和实验室检测检验能力,通过培训和应急演练提高应急队伍的反应能力和水平。
7.2物资、经费保障
7.2.1物资储备:县卫生、财政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配合,建立处理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物资储备。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应急物资储备计划,组织落实物资储备,财政部门保障物资储备经费。物资储备种类包括:药品、疫苗、医疗卫生设备和器材、快速检验检测技术和试剂、传染源隔离及卫生防护的用品和应急设施。疫情发生时,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应急处理工作需要,商财政部门调用储备物资。卫生应急储备物资使用后要及时补充。
7.2.2经费保障:县发展改革部门、财政部门应当保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立项和经费。财政部门落实对甲型H1N1流感应急处理专业技术机构的财政补助政策和应急处理经费,所需资金在部门预算内核定并及时拨付。
8、预案的制订
本预案由县卫生局制定,报县政府批准后实施。县卫生局根据甲型H1N1流感疫情形势变化和实施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更新、修订和补充,并按规定公布。
9、预案解释部门
本预案由县卫生局负责解释。
篇10
关键词:供电局;事故应急管理;认识不足;改进
中图分类号:G644.5 文献标识码:A
目前,大多数的供电部门对于事故的应急管理都有一个认识的误区,以及对事故发生后的恢复工作,不能从根本上消除事故根源。其实,真正的事故应急管理包括事故发生前、事发、事中、事后,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具体有应急预防、应急准备工作、应急响应以及应急恢复这四个方面。部分电力企业对应急预防与应急准备的认识存在不足,因此,必须加强对企业应急预防和应急准备的管理工作,以至达到改进的良好效果。
一、供电局对事故应急预防的认识不足与改进
1 应急预防的概念
所谓应急预防是指在事故未发生前,加强对企业安全管理与安全技术的管理,尽可能的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比如,在假定事故未发生前,预先对其进行预防措施,以此达到降低或着是减轻事故对供电企业造成的影响。
2 通过实际案例,进一步认识到应急预防的重要性
本文根据某110V变电站自动化改造为例,在对变电站进行综合自动化改造时,由于其存在隐患的原因较多,一是工作任务急、工作量大,在施工期间忽略了对于安全管理和安全技术重要性的认识,二是该变电站当时管理和安装技术不完善,站内后台监控系统常会误发信号。比如该站运行的一台主变为110V侧的开关发出故障信号,但是检修人员只是粗略的做了检查工作,然后将之判断为是由于下雨天的原因导致了监控系统误发信号的信息,但最终经过值班人员的仔细检查发现主变110V的开关线断线。假设该线路一旦出现故障,就会发生越级跳闸现象,造成该110V电站与其他变电站失压。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够及时的消除安全隐患,就会避免更大的事故。经过这一问题之后,电力企业意识到了该问题的严重性,在以后的工作管理上加强了管理制度的不断改进,在工作中加强了对职工安全教育的培训力度,加大了值班人员的巡查力度,有效的防止了事故的发生及带来的严重后果。因此,提高职工的预防意识,做好预防管理工作,是防止事故发生和降低事故的关键。
二、供电局对事故应急准备的认识不足与改进
1 应急准备的概念
所谓应急准备是指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对其采取了有效地预先准备工作,其主要包括建立应急体系,相关部门人员的落实情况、准备工作的预案编制以及应急队伍的建设,还有应急设备的准备与维护、预案演练等等,这些准备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方便在重大事故发生后能够直到应急求援,目前,大部分的供电部门在预案编制和应急设备准备方面的工作认识还存在着严重不足。
2 关于应急预案编制的不足与改进
在预案编制时片面编写、照抄照搬,应付了事,对于可能造成发生重大事故和扩大事故的编制预案直接遗漏。有的单位在预案编制时还照抄照搬,比如,在前几年某基层电力公司,在预案设置时照抄照搬,只是做个形式,根据总公司的的预案设置规定损失1亿元,该基层公司也照抄,也将损失规定为1亿元,总公司应急预案要报国家安监总局,该基层供电也报国家安监总,其时该基层供电公司应急预案报当地安全生产部门就可以。这种形式预案根本起不到防止应急预案的作用,相反还会造成应急处理不当,带来更大的事故。因此,根据上述存在的不足现象,我们在以后的预案编写工作中,要让单位的全体人员参与其中,加强其培训,使所有与事故相关的工作人员,都要掌握危险来临时的应急方案,提高工作人员应急处理能力。另外,还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对企业进行风险分析、应急能力评估的编制,根据其他单位的资料做为参考,进行编制预案。
3 关于应急设备与物资准备以及维护的不足与改进
保证应急设备和物资准备的充足是做好应急处理的关键,它直接关系着应急处理的成败,目前,很多预案编在制后,便将之放在一边,对于应急设备也不去维护,致使应急设备在应急处置时不能发挥就有的作用。比如,某电站对灭火器没有定期检查卡,致使有的灭火器压力失效的情况下也没有进行更换,这种现象一旦发生了火灾,不但不能起到灭火的作用还会耗费人力,同时,延长了灭火的时间,造成火灾事故的扩大,如果其中还有易燃爆炸物品,还有可能引起单位爆炸事故的发生。因此,根据上述描述,我们一定要对起不足做出更好的改进,在单位进行整改时,对于现场的处置方案要进行及时更改与修订,在管理制度上要不断完善与落实,加强对应急物资的维护工作,不断更新应急设备,以此更好的适宜供电部门的发展。
4 关于应急预案的培训与演练的不足与改进
目前,部分电力企业对于应急预案的培训与演练工作开展不到位,在突发事故来临时,相关人员根本就没有处置事故的能力,不但没有减轻事故,反而让事故更加扩大。比如,在前几年某个供电站,在进行模拟灭火学习时,模拟现场就地选取了一些树枝,然后将之点燃,这时火焰开始加大,灭火人员开始拿灭火器进行救火,直接喷射火焰的中部,而没有喷射火焰的根部,用了四瓶灭火器才将火扑灭,在此2人还受了轻伤。因此,这件事表明,该供电单位的应急预案和培训演练存在严重不足的现象,应急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技术还远远不够,单位一旦发生火灾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在平常的工作中,提前做好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和演练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另外,模拟演练不能设在容易引发事故的地方,保证不能对演练人员造成伤害,加强对职工的安全管理和安全技术的培训、学习和改进,制定有效的应急演练,然后在不断的演练中发现不足,并立刻进行评审和改进,增强职工的事故处理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按照电网总公司的要求,我们为建立科学、长效的管理系统就要在以后的工作中对于所发生的事故要进行深入的分析,并紧密结合各供电部门按照专业化、科学规范、统一的标准要求,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应急机制,提高电力设备质量、电力设施,让网架结构建设更加合理,以此来进一步提高供电局应急处理事故的能力,同时,推进电网建设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