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资考试制度范文

时间:2024-03-07 17:54: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资考试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资考试制度

篇1

笔试分为两科,分别为保教知识与能力和综合素质。保教知识主要考察专业人才的保教理论知识与能力,内容包括:学前儿童发展、学前教育原理、生活指导、环境创设、游戏活动的指导、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和教育评价等内容。综合素质主要考察专业人才的教育素养、基础文化素养,内容包括:职业理念、教育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文化素养和阅读理解、逻辑思维、信息处理、写作等能力。面试主要考查申请幼儿园教师资格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养、职业发展潜质和保教实践能力,主要包括:良好的职业道德、心理素质和思维品质;仪表仪态得体,有一定的表达、交流、沟通能力;有一定的技能技巧,能够恰当地达成保教目标。面试采取结构化面试和展示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展示、回答问题、陈述等方式进行。从职业认知、心理素质、仪表仪态、交流沟通、思维品质、了解幼儿、技能技巧和评价反思八个方面进行综合性评价。考生通过笔试与面试,同时获取普通话等级测试二级乙等及以上水平认证,方可进入教师资格申报程序。

二、学前教育专业针对教师资格考试的教学改革措施

1.注重文化素养与能力的培养

教师资格考试的实施,对本专业学生的文化素养与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如人文素养、阅读理解与写作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尤其是教育理念和职业素养。在几次的考试中,我们进行认真总结分析,发现学生能够通过努力掌握基本的保育、教育知识与技能,但是在综合素质的笔试中发挥不好,这和学生的文化基础薄弱有关。因此,本专业从入学起加强学生文化素养、基本能力、教育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开设数学、写作、社会科学基础知识、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信息技术、艺术欣赏、幼儿园教育法律法规等课程,同时以社团、二课和专项活动作为载体开展各项评比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强化基本素养。

2.针对考试标准建构专业理论课程

考试标准对幼儿园教师的职业能力进行了精确的分析,我们针对其构成,重新调整了专业理论课程的设置,将学前教育课程进一步细化为“基本理论”“一日活动”“班级管理”“教育评价”等模块,并且都对应考点进行了习题设计;增强学前卫生学和学前心理学呼应,从教师开始将课程放在“学前儿童发展”的视野下来进行,形成身心统一的儿童教育意识;结合保育员课程增设与教学实习呼应的“幼儿园一日生活”;增加学生对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能力培养。

3.针对面试标准加强学生专业综合能力的培养,制订专业基本功培养方案

面试是对学生基本素质和专业素质的全面检验,学生不仅需要将专业所学全部掌握,还要培养综合运用能力。面试中的专业素质测试,如讲故事、弹琴、绘画和跳舞等都是考查学生扎实基本功基础上的灵活运用能力。在考试时学生能够陌生地读故事并进行加工和充分表现,对乐曲进行分析和创编,针对主题进行形象设计等。因此,我们特别指定了专业基本功培养方案,涉及读、写、跳、唱、画等十项能力,针对每项能力都涉及有阶段性的考核标准和基本测试项目,同时通过社团、二课进行专项能力的强化提升,进行“合格+特长”的培养模式。面试中,还会针对幼儿园的真实案例进行测试,考察学生的教育理念、理论素养、分析处理能力。我们发挥校企合作育人平台优势,收集众多教学实践案例渗透的每门课程的专业教育教学中,同时调整加大了专业实践比重,实施理实一体化教育模式。教师利用情境教学,设计面试全真模拟,让学生在模拟中锻炼反应能力、心理素质等。

4.设置与资格考试匹配的评价反馈体系

篇2

一、教师资格制度

幼儿教师是幼儿保育和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决定着幼儿活动的完成质量。教师资格制度的建立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规范教师队伍。1993年颁布《教师法》指出“国家实施教师资格制度”。1995年12月,国务院颁发《教师资格条例》,第2条规定:中国公民在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中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应当依法取得教师资格。2011年开始进行教师资格证考试试点工作。2013年8月出台的《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规定试点工作启动后师范生和非师范类学生都要参加教师资格考试才能申请教师资格。教师资格制度改革后的变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考试难度加大

教师资格证考试包括笔试和面试,笔试考两科,包括《保教知识与能力》《综合素质》,主要考察考生对学前教育基本理论、教学理论、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及保育教育方法的了解。面试则考察考生的应变能力、教育活动组织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在面试过程中不再是简单地说课,而是需要考生在制订教案的基础上实际模拟上课过程,这就需要考生注意语音语调、体态语的运用。除此之外还有即兴问答,既有对幼儿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也有对教案的延伸提问。教师资格证考试没有指定教材,只有一些自营的辅导资料,考试内容增多,考试难度加大。

(二)认证标准提高

要想取得幼儿园教师资格证,只有专科及以上学历人员才能报名参加考试。笔试两科成绩必须都超过70分,而且笔试成绩两年内有效。如果两年内面试仍未通过,笔试成绩无效。笔试面试成绩都合格后才能申请教师资格证,体检合格后才可获得教师资格证书。无论是师范生还是非师范生都需要参加考试,如果考试不合格,即便参加过正规的师范教育也无法在幼儿园工作。

(三)实行定期注册制度

我国于2011年开始在浙江、湖北实行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试点工作。《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暂行办法》规定,经首次注册后,每五年申请一次定期注册。通过对教师师德表现、工作业绩和继续教育等内容的考核决定是否注册或暂缓注册、不予注册。没有注册的教师不能参与教学工作,也不能参与晋升。

二、对幼儿教师培养的几点思考

教师资格制度改革显示了国家对幼儿教师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这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对现今幼儿教师培养的思考。

(一)对幼儿教师的独特性认识不足

由于缺少对学前教育的深入了解,人们对于幼儿教师的认识多为年轻漂亮、能歌善舞的女孩子,而且在潜意识中觉得幼儿教师不如中小学教师专业,现在仍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幼儿教师的职责就只是看孩子,只要保证幼儿不磕碰、不饿着就可以。非师范生也可以报名参加考试,甚至有些会计、物流专业之前从未接触教育的人也报名参加。近年来幼儿教师资格证考试报名人数不断增加,这给师范专业的学生带来了压力,竞争优势减少造成了人才的流失。

(二)幼儿教师师德缺乏

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不仅需要丰富的教育学知识、心理学知识和常识,还需要有良好的师德品质,如热爱学生、尊重幼儿、平等对待幼儿等。教师资格证的取得毕竟是以考试形式为主进行考察,考生难免会有应试心理,在实际中未免会真正按照自己所学来做。考试内容中也没有能实际考察学生品德的内容。最近虐童事件屡见不鲜,有些幼儿教师没有完全按照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要求自己,体罚、辱骂幼儿。有的幼儿教师师德缺乏,公众对幼儿教师的总体评价不高,势必也会影响学前教育入学率,导致师资力量缺乏。

(三)职后培训力度不足

我国于2011年取消了终身制,实行每五年定期注册,这就要求幼儿教师要不断进行学习。新入职教师经验不足,初入职场要适应独立组织幼儿活动、指导幼儿生活,还要处理各项突发事件,使得教师没有精力学习。而入职多年的教师已习惯了多年以来的教育方式,虽然学习了《纲要》《规程》的内容,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很难按照新要求实行。许多教师仅仅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没有参加培训学习的积极性,更不用说通过园本教研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四)幼儿教师缺乏主动性

经调查有60%左右的幼儿教师是没有教师资格证的,特别是农村幼儿园的教师大多是由农村的妇女担任。她们基本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学前教育课程,教育理论缺乏,更别提有能力考取教师资格证了。有的人考教师资格证是因为有教师资格证的教师工资会高,或是由于近年来的压力,并不是自身主动考取的。有的教师已经从教多年,由于幼儿园改革的压力才去考取教师资格证。

三、幼儿教师培养的几点建议

(一)外部环境方面

1. 对不同类别考生实行有差别考试。加强对学前教育重要性的宣传,改变对幼儿教师的表面认识。非师范类生是否适合进入幼儿园不是一场教师资格证考试就能测试出的,作为幼儿园教师需要全面发展,专业技能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虽然钢琴、舞蹈等技能可以通过学习逐渐培养,但是非师范生没有参与过教育见习和实习,对幼儿园的实际情况缺乏了解。非师范生在考取教师资格证之后应该有一段时间的实习,实习通过才可颁发教师资格证。

2. 改革幼儿师范教育。师范院校要端正教学方向,明确教育目标。应加强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教师资格课程标准的提高,如调整课程结构、强化和改革实践性课程、整合课程内容等。对教育教学能力考核要分多次进行,分别考核其科研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教师心理素质等。要按照法规政策对幼儿教师的标准来安排课程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育理论与实际教学的结合,可以多给学生看一些幼儿园实际授课和活动的视频,组织学生观看后评论总结,进行模拟授课。教育见习有利于学生时刻了解幼儿园的实际环境,了解幼儿,通过观摩教师课程知道自己的不足,并且进行针对性的学习。

3. 幼儿园要经常组织教师在职培训。在职培训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至关重要,它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高教育积极性的有力途径。对于新入职教师来说,有效的入职培训可以使教师更快地了解幼儿园的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方法。对于有经验的教师来说,从教多年容易发生职业倦怠,为他们输入新的教育理念能提高积极性。

(二)教师自身方面

1. 提高学习主动性,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作为幼儿教师,要通晓各方面的知识,不仅包括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专业性知识,还包括管理学、人际沟通技能等知识。幼儿教师要不断通过各种途径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时刻关注国内外幼儿教育新动态,了解不同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在这个过程中不能照搬别人的教育方法,而是要结合自己班级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幼儿情况的教育方法和内容。

2. 提高自身道德素质,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幼儿模仿性强,他们的道德观和道德行为都是在模仿成人的行为中形成的。幼儿教师要恪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关爱每一位幼儿,做到平等对待每一位幼儿;根据每一位幼儿的不同特点和水平确定不同的教育方法;爱岗敬业,遵守社会规范,为幼儿做好榜样。

篇3

关键词:高中政治;自主阅读;课堂教学模式

自主阅读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生自己有选择地去阅读学习,从而感知思悟,陶冶情操的过程,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技巧。新教学理念要求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以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这就要求我们一线教师要及时革新教学方法。本人就自主阅读对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模式进行新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在多年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发现了一系列问题,其主要表现在:

1.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过去的教学,课堂是教师展示才华的舞台,学生只负责听,那时候教师教得到位,一分一毫都不放过,生怕哪个地方没有教到位,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没有反馈。现代教育观念在发生转变,教师应及时革新教学理念,从以教师讲为主变科学引导、点拨启发为主。把自我认知、理解、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教会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2.阅读与思考相脱节。学生的阅读的目的性不强,阅读的深度不够;虽然阅读的内容不少,但思考得较少。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要求学生自主阅读时必须学会动脑思考,只有思考才能发现问题,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阅读与讨论不深刻。教学中我发现,学生阅读就是阅读,没有交流和讨论。教师讲得太多或者提示太多,没有及时设置问题,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讨论也很少,更谈不上课堂气氛的活跃。

结合教学过程中发现的一系列问题,我对高中政治阅读教学进行了大胆尝试,探究出一种高效实用的教学模式,即设定预读目标――速读抓准主干――精读梳理脉络――阅读与训练互补――读思深化提升。

一、设定预读目标

这一环节,学生针对阅读目标进行有目的地阅读,通过预习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问题,从而加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乐趣;通过阅读不能自行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又是学习的重点,提示学生做出标记,等待和教师或同学咨询。这种任务驱动教学法与先学后教教学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二、速读抓准主干

速读是指让学生快速地从总体上把握要学习的内容。快速阅读要求速度要快,也就是泛读即可,只要抓住学习内容的框架和主干就行。明确所学内容有哪些,之间的关系如何,在整个章节中的地位如何等等。通过速读培养学生主动阅读的技巧,学会理顺思路,构建知识主干。

三、精读梳理脉络

精读是指逐字逐句地阅读所学内容,抓准教材中的每个细节,从而解决在预习中没有解决的问题。通过学生的精读,把细节性知识点进行梳理,形成知识脉络。精读的过程,强调对每个细节的理解和感悟,同时培养学生细心严谨的学习态度,扎实认真的学习品质。如在进行《依法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这一模块的教学时,教给学生精读的技巧,通过精读学生结合实际能够做到如何保护自己的合法消费权益,在实际生活中,能结合所学进行维权行为。

四、阅读训练互补

阅读训练是指要阅读,就要动笔写,更要反馈练习,不能只读不写,正所谓“不动笔头不读书”就着这个理儿。阅读时就要把不懂的概念,认识模糊不清的观点做出标记,在上课教师讲解时作为重点知识去学习,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不留学习上的死角。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课堂训练时,留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去理解和记忆本节课的知识,发现问题及时矫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如在讲完《财政的巨大作用》这一模块时,利用ppt课件及时出示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自己检测,同学之间可以相互讨论,有学生自主完成测评任务。

五、读思深化提升

读思深化是指学生通过阅读和深刻思考,深刻领悟教材内涵。学生在进行自主阅读的过程中,每阅读一段教材就必须及时写反思,总结对这段知识的理解和感悟,举与生活实践相关联的案例,并能用所学知识加以解释或说明。学生边阅读边反思,对教师提高教学效果大有益处,也有利于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升。通过读思结合,还要注意学生之间互相讨论,讨论也是思考的过程,通过讨论实现学生之间的互助学习,共同进步;通过读思结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活动过程,强化了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掌握。如学完《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这一知识点时,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谈一谈自己的消费观,学生经过认真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样教学,学生积极性高涨,教学趣味性强,学生容易接受。

篇4

关键词 科举制度 公务员考试制度 比较借鉴

一、科举制度与公务员考试制度的比较

(一)考试内容和录用程序

历史往往出现轮回的现象,科举制废除百年之后,在中国的土地上又出现了国家公务员“逢进必考”的制度。其一,国家公务员的考试不是考学(即并非升入高一级学校的考试),而是考官(即通过考试选拔国家公务员)―从这一意义上讲,两者之间的目的是完全相同的。其二,都是通过公正严格(至少在理论上)的文化考试,选优劣汰,使考试中的胜出者进入社会管理阶层―从这一意义上讲,两者之间的手段也是完全相同的。唯一的区别只是在考试的内容方面―科举是考八股文,而现在举行的公务员考试则要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管理诸多方面的科学知识。

公务员考试一般分为口试和笔试两种。中国的科举考试虽也有口、笔两试,但考试内容严重脱离实际,不注重能力,只局限于四书、五经、诗词歌赋,鼓励死记硬背,八股文风,泛滥成灾,往往造成学非所用,用非所学局面。考试录用程序更是纷繁复杂,层级较多。科举制度延续1300余年,也决非任何封建帝王,统治阶级刻意维系所能得逞,而是它本身相对的合理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自然达到的结果。

(二)官吏考核和晋升方式

现代公务员在考核过程中一般都遵循这样一些原则:民主公开原则、客观公正原则和保障原则(指公务员对不公平的考核评语有申诉的权利,甚至向法院提讼)。晋升也通常是由考试晋升、考核晋升和年资晋升这几种方式组成。而科举制下的官吏考核和晋升固然有许多和西方文官制度下在官员的考核和晋升方面相同的好的原则和方式,但由于处于封建社会人治的大环境下,所以在操作时,往往带有的是更多的人情关系烙印。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国社会的转型,无论经济体制还是政治体制都相应发生了重大深刻的变化。现行的国家公务员制度明确规定了必须通过严格、公正的考试程序,方能进入公务员队伍的政策,从而结束了公务员选拔的非制度性、非程序性和随意性。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我认为应当汲取古代科举制的优点:即摒弃一切先决条件,使国家的行政机构向着尽可能大的社会面开放,同时扩大人才选择的范围。

二、从科举制度看现代公务员考试制度

(一)政治角度

科举制极大地拓宽了官员选拔的渠道,面向全社会公开进行选拔。凡是有文化的人都可以参加考试,从而打破豪门世族对行政权力的垄断。即使最贫贱家庭出身的人,也能通过这一正常的竞争程序而进入社会管理者的队伍之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二)经济角度

科举把国民的注意力和聪明才智引向做官这一渠道,冷落了其他学科和行业,形成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观念和风气。结果中国最多的人才是文学人才和政治人才,而少有经济、科技人才。中国在科技、基础科学方面落后,是由于科举不考这些内容,这大大钳制了人的自由发挥,限制了人能力的发挥,从而经济也得不到很好的发展。

(三)文化角度

科举考试考八股文的做法虽然必须摒弃,但重视文学修养这一条却应当保存并设法纳入现代公务员考试的内容之中。文学修养的高下实际上反映了一个人人文素养的水平。现代通过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知识分子都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而且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专业也越来越细化,但是否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却很难说。在当代,我们干部队伍中理工科出身者恐怕居多数,他们在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则相对比较欠缺,这对于他们管理公共事务无疑是十分不利的。

三、科举制度对我国公务员考试制度的启示

(一)实行多式考试制度,全面选拔社会良才

科举制度在唐宋时期实行解试、省试、殿试三式选拔制度,清代实际上实行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四式选拔制,严格的多式选拔,有利于选拔文化素质较高和行政能力较强的人才进人国家行政机构,从而提高行政机构的行政效率。而在我国现行的干部选拔制度中,委任制无考试程序,基本上是“人选人”,难以做到公正、公平和公开;考选制度基本上由地方政府的人事机构主持,以考卷加面试方式组成,没有严格的多式选拔方式,特别是面试流于形式,为招考腐败提供可乘之机,这些都不利于选拔真正优秀人才进人干部队伍。

(二)法律规范考试制度,保证选才公正公平

科举考试在各个时期都有相应的法规予以保障。唐、宋、明、清对于报考条件、考试的时间、科目、程序、内容设立、行文要求、阅卷程序、发榜程序及相应待遇都有明文规定。如唐代规定从事工商业者不能参加科考,即“自执工商,家专其业,不得仕”。为保证考生质量和最大限度为国选拔优秀人才,实行科举考试的各朝政府都通过法律对贡举合格人才进行监督。而我国现行《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还没有通过人大立法,考试时间不定期,考试内容不统一,特别是阅卷、录取程序各地不统一,主观随意性大,影响了考试的严肃公正。

(三)考试录用应从招录推广至晋升,扩大选任制比例

科举制度只在招录人才时实行考试制度,而官员的晋升则完全取决于上级部门的考评,造成了各级官员为获高升,一味取悦于上,而不顾百姓死活的现象。其任用方式类似于今天的委任制,诸多弊端已如前述,其中最重要的是,这种缺乏民主色彩的任用制度导致各级官僚不在乎老百姓脸色,不代表群众利益,官由“公仆”异化为高高在上的“统治者”,导致官民对立。要防止出现类似现象,就要求进一步加大改革委任制的力度,改变干部选拔过程中权力集中在少数领导者手中的现状。从“科举学”的视角进行考试历史与现实的对照,有助于我们探寻考试发展的内在规律,并能为今天的考试改革提供丰富的历史素材,使考试制度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丽君:科举制度的重要特征及起源标志探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1998.

篇5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工学结合 考试改革

高职院校的“工学结合”模式是在新形势下对学校和学生提出的一种新要求,是指学生在高职学院里既学习专业理论和普通教育课程又在工作岗位上接受职业技能训练。通过“工学结合模式”使学生在接受教育时能熟悉工作和社会。

1.考试改革的必要性

很多高职院校采用传统的考核方法,在对职业技能要求日益提高的今天,这种考试方式的弊端逐渐暴露,因此高职院校要根据学校的教学特点和专业学科特点,制定考试制度和考试方法。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是一种学校与企业分工合作,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考试由学校和企业单位共同举行。这就要求高职院校以学校教育教学特点为出发点,打破常规的考试模式,设置出一套切合学生实际的考试制度。

2.高职院校的考试制度现状

传统的考试是以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多少评价学生的好坏和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不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对知识的运用。传统考试采用的闭卷形式是考查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主要方法,但这种考试在“工学结合”模式背景下存在许多弊端。

“工学结合”的模式并不是要彻底地抛弃传统的考试模式,而是通过考试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协调能力、职业道德等综合素养。这正是高职院校教育理念的体现。高职院校要把考试是实现高职教育目标过程的手段区分开来,传统的考试方式、考试内容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式完全不契合。

高职院校的考试制度是以学生的卷面分数作为学生能力的表现。这种考试制度是在学校内举行,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校教师所指定的考试题目,按分数的高低排名。学生分数越高,能力就越强。学生的总体成绩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试卷成绩,二是平时表现,也就是学生在校期间的作业、考勤情况等,试卷成绩一般所占比重较大,约为百分之七十,平时表现占百分之三十,加起来得出学生的学期总成绩。这种传统模式过于依赖书本,不注重实践,所以高职学校要对考试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尝试。

“工学结合”的形式是以学校为主的合作教育模式,是学校与企业在理论知识和工作技能方面的分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达到资源共享。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应该把考试过程与实践过程结合起来,这样才能知道学生掌握技能的情况。

3.实施“工学结合”的措施

3.1改革传统考试方式

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校要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运用多种考核方式,比如开卷考试、实验考试、口试、小组合作考查等。例如一些试验性较强的专业,可以在考试时让学生随机抽取一个项目在实验室进行自主操作,教师根据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评定分数。

3.2建立新型现代化考核体系

高职院校在“工学结合”的模式下,学生的考试成绩不能由学校考试单方面决定,要由学校和企业联合进行,而最终决定学生能否顺利毕业也不是由学校决定的。考试要分为学校的理论考试和企业的实践考试两种。基础理论考试由学校老师根据卷面成绩判定,在企业培训期间,其实习成绩应该由实习的企业负责,如何考试,怎样评分都应该交由企业指导老师决定。企业指导老师除了对学生在技术水平上进行考核之外,还要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敬业程度和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进行考核。有的高职院校在寒暑假期间,由专门的企业指导老师带队,到企业进行为期一个月到两个月的实习,这种实习并不是平时在学校里的实验课,而是把学生当做正式的企业员工来看待,学生在实习期间,要严格按照企业的规章制度来工作,听从企业分配,服从企业领导,认真完成实习任务,在实习结束时,企业要根据学生的实习情况给予评价,颁发合格证书,并且发放跟劳动量成正比例的工资。这样学生就能真正体会到工作带来的乐趣,对于职业技能有更深刻的了解,也会为以后的学校学习提供更大的动力。

3.3职业资格鉴定与基础理论考核两手抓

为了充分反映“工学结合”模式的培养目标,高职院校对人才的派样要严格按照就业制度,加强高等职业鉴于与劳动就业的联系。具体体现在学生毕业之后拥有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

学校应该根据国家要求,建立专门的鉴定职业技能小组,学校和企业同时设立,相互联系沟通,根据各学科特点和岗位职能,按照行业的相关标准,制定学生的培养目标。有些学校在学生拿到职业资格考试合格书之后就不再参加期末考试,这也是不合理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砖,但真理是实践的必要前提,在学习技能的同时要有基础理论做支撑,理论与实践两手抓,才能培养出全面的人才。教育与职业相衔接,发挥高职院校在学生就业时的优势作用。

“工学结合”模式是实现学校教学和企业实践结合的重要桥梁,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转变以往的传统考核方法,建立全新的、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把知识与能力相结合,充分发挥考核方法的优势,为培养知识技能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幼儿园教师资格证考试制度;中专、大专层次;幼师院校;挑战;机遇

[中图分类号]G6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13)09-0019-03

我国现行的教师资格证制度主要是以县(区、市)为实施主体的。师范专业的学生基本不用考试,只要修完相关课程,普通话考试达到相应等级,就可以直接办理教师资格证了。非师范专业毕业的人员办理教师资格证,则需要参加相关的考试,不过考试不难,只要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考试及格,普通话达到相应等级,体检合格,基本可以通过(严仲连,2012)。可以说,宽松的入门条件导致目前许多持有幼儿园教师资格证的教师未必具有幼儿园教师应有的素质。教师资格证获取机制的改革势在必行。

据悉,国家将全面实行新的教师资格证考试制度,以保证持证进入学校包括幼儿园的教师真正具有教师素质。此项改革已在浙江等发达地区试行一段时间了。与此同时,国家还将对在岗幼儿园教师的教师资格证作出时限调整,如,将有效期限定为5年甚至更短。新的幼儿园教师资格证的考试涉及两方面内容,一是综合素质,二是保教知识与能力。教师资格证考试分为综合素质笔试和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测试两个部分。申请者笔试通过后才能参加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测试。笔试实行全国统一命题考试,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测试则由国家制定测试大纲,各省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实施(严仲连,2012)。

对幼师院校,尤其是中专和由中专升格的大专院校而言,国家即将全面实行的幼儿园教师资格证考试制度,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一、幼儿园教师资格证考试制度给幼师院校带来的挑战

对中专和由中专升格为大专的幼师院校而言,实行幼儿园教师资格证考试制度的最大挑战在于目前在校生的基础教育缺失,存在素质短板,很难通过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综合素质笔试。如何补上学生由于基础教育缺失而形成的素质短板,是中专、大专层次幼师院校面临的最大难题。

中专和由中专升格为大专的幼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存在素质短板的主要原因如下。

1.学校层面忽视基础学科教育

许多幼师院校很重视教育类学科课程的教育教学,也比较重视艺体类学科课程的教育教学,但往往忽视基础学科课程的教育教学,大量削减基础学科课程的课时。

近年来,中专、大专层次的师范教育很多被归入职业教育范畴,“必须”“够用”知识说大行其道。这种知识说的实质是认为学生只要学习部分基础学科知识就“够用”了,不必在意知识的完整性;与此同时,强调学生“必须”将大量时间用于“顶岗实习”,以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于是,在幼师院校,入文素养、科学素养课程的课时被大量削减了。

此外,在幼师院校,基础学科教师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非常少,基础学科教师的专业发展停滞不前,导致幼师院校的基础学科教育质量很难提升。

2.学生缺乏基础学科课程学习的积极性

由于生源质量不是很高,很多幼师院校的学生入学时就存在着基础教育缺失的问题,而且他们普遍对基础学科课程学习不感兴趣,尤其是那些初中毕业进入中专和五年制大专的学生。笔者近年连续对授课班级学生进行学习愿望调查,发现几乎所有学生都宣称不愿学习基础学科课程,认为到了幼师院校就是来学习唱歌、跳舞、绘画的,有了这些相应的技能就能应付幼儿园的教育教学了。

3.基础学科教师存在较严重的职业倦怠感

与艺体类教师相比,幼师院校基础学科教师的职业倦怠感或许更加严重。职业倦怠容易使教师产生心理饱和感觉,即处于一种非常厌倦、不想再从事某项任务的心理状态。许多学校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基础学科课程的教育教学,导致基础学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受到影响。在一些学校,对教师课时工作量的规定,基础学科教师的周工作量很高,每周要完成十几课时才算达到要求,而教育类学科教师的工作量可能每周不到十课时。又因为学生对基础学科课程学习普遍不感兴趣,上课时往往应付了事,所以教师授课的热情也受到打击,教学成就感日渐降低。职业倦怠严重的教师很难为学生基础文化素养的提高提供太多帮助。

二、幼儿园教师资格证考试制度为幼师院校提供的机遇

国家幼儿园教师资格证考试制度的实施对中专、大专层次的幼师院校来说,既是挑战,也是难得的机遇。机遇在于这类院校可以充分利用这个机会,致力于探索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最佳途径,诸如改革课程设置,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等,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1.改革课程设置

如果幼师院校的学生不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在综合素质笔试时失利,那么哪怕学生具有多强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都无法拿到幼儿园教师资格证,因为只有通过了笔试才能参加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测试。国家幼儿园教师资格证考试制度的实施提醒各级幼师院校必须加大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力度,对基础学科课程的教育教学要有足够的重视。以往那种“必须”“够用”的说法是有局限性的,因为师范教育有其特殊性,毕业生工作后要塑造幼儿的健全人格。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所以师范教育必须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幼师院校在保证教育类、艺体类课程教学质量的同时,应该更加重视基础学科课程的教育教学,致力于补上学生由于基础教育缺失而形成的素质短板。

幼师院校有必要进行课程设置改革,深入研读《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等政策文件,根据相关精神改革课程体系,力求使课程内容与《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大纲》的要求相吻合。这不是单纯为了帮助学生通过教师资格证考试,而是因为《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大纲》的内容体现了国家对幼儿园教师职业素质和能力的要求,按照考试大纲的要求开设相关课程,有利于培养出合格的幼儿园教师。此外,幼师院校不能像以往那样,因为安排学生“顶岗实习”而削减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这是因为中专和由中专升格为大专的幼师院校一般在保教知识与能力培养方面的经验是比较丰富的,挑战在于综合素质的培养,所以必须保证学生基础学科课程的学习时间,以免造成学生在基础学科学习上的更大缺失。

2.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结合国家幼儿园教师资格证考试制度的实施,为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中专、大专层次的幼师院校应下大功夫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既提高学生的基础文化素养,又提高学生的保教知识和技能。

一是制定课程标准。课程必须有严格的标准,包括课程性质、课程设置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要求、课程实施标准等。教师要严格按课程标准开展教学,以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是选择合适的教材。中专和由中专升格为大专的幼师院校长期以来使用的教材大多与《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大纲》的吻合度不高,有必要重新选择合适的教材。目前多家出版社根据《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大纲》的要求出版了系列新教材,为幼师院校提供了更多选择。编写校本教材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三是改革教学方式。改变传统的照本宣科方式,才有可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特别是基础学科教师,要激发学生对基础学科知识的学习兴趣,有必要改变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倡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根据幼儿园教育教学的需要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大纲》的要求,多采用案例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学校的实验条件,多组织学生动手体验;充分利用学校的实训条件。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掌握相应的知识与技能;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以任务驱动方式开展教学,激发学生的研究意识;进行多元化评价,保证学生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都积极投入。

3.激发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

考虑到教师行业的特殊性,中专、大专层次的幼师院校应该提高招生门槛,争取招收素质相对较高的学生。当然,提高生源质量既需要时间,也需要相关政策的支持,不可能一蹴而就。在目前环境下,幼师院校要下大功夫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尤其是学习基础学科课程的积极性。新生入校后,学校应强化对学生的职业理念教育,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到,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园教师需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以及必备的保教知识与能力,努力消除学生的偏科现象,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奠定基础。

篇7

[关键词]新疆;财会人员结构;民汉比例

一、新疆财会人员结构现状

为了全面地掌握全新疆会计人员的结构状况,2008年初新疆财政厅会计处对全疆(不包括兵团和部队)会计从业持证人员结构状况进行了一次详细的统计调查。本次调查是以全疆各地、州、市、县的会计从业资格管理数据库的数据为基础,通过金财内网进行的。

(一)全疆总体状况

截至2008年2月底,全新疆会计从业持证人数为166733人。其中男性为32983人,约占19.78%,女性为133.750人,占比80.22%。2007年全疆新增会计从业持证人数14185人,增长率为8.54%。从所属民族来看,全疆汉族财会人员平均约占85.2%,其他少数民族财会人员约占14.8%;从学历结构来看,大专学历的人员最多,占比5654%,中专学历的人员约占20.55%。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占比12.73%,高中及以下学历占比10.18%,学历结构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正态分布状态;从会计职称结构来看。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占比0.39%,具有中级职称的人员占比7.08%。具有初级职称的人员占比19.73%,其他为无职称资格的人员,占比较大,为72.79%,职称结构呈现金字塔形。

(二)地区间比较分析

1 从会计从业人员的民族构成来看,乌鲁木齐地区的汉族会计从业人员比例最高,占到91.3%,其他民族仅占8.7%;北疆地区的民汉比例与全疆的平均比例基本相同,汉族占到85.24%,其他民族的会计从业人员占到14.76%;南疆地区的民族从业人员的比例有所增加,达到263%。比全疆平均水平高出11.5%。

2 从学历构成来看,乌鲁木齐地区的高学历会计从业人员占比最高,本科及以上学历占到15.12%,大专学历占60.12%,两者合计占到总从业人数的75.24%;而南疆地区的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从业人员的比例仅达到60.57%,比全疆平均水平低8.7%,比乌鲁木齐地区低14.67%北疆地区的学历构成比例与全疆的平均水平基本相同。

3 从职称构成来看,乌鲁木齐地区拥有中高级职称的会计从业人数占比最高,约占11%,而南疆地区拥有中高级职称的仅达到3.66%,北疆地区略低于全疆的平均水平,达到6%;无职称会计从业人员构成中,南疆地区占比最高,达到77.74%,北疆地区次之,达到74.09%,乌鲁木齐地区最低,为68.88%。

二、新疆财会人员构成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民汉比例不合理,地区间发展不平衡

南北疆会计从业人员的比例都是汉族远高于其他少数民族。但是,新疆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全疆民汉比例约为6:4,南疆地区的民汉比例更高。达8.5:12。可见少数民族在新疆不是“少数民族”,民族会计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例过低。

造成民汉比例不合理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问的教育水平有差距。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水平普遍偏低,这种较低的教育水平造成不仅是会计人才,各行各业的人才中少数民族占比都比较小。二是全疆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新疆以天山为界分为北疆和南疆,北疆地区交通较为便利,经济相对发达,主要居住人口以汉族为主。南疆地区经济较为落后,主要居住人口以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为主。出于语言沟通和文化认同的原因,企业总愿意雇佣自己本民族的人员,而南疆地区经济落后,企业较少,对民族财会人员的需求较少,需求决定供给,所以民族财会人员的数量较少。三是语言问题。不论是会计资格的各类考试,或是会计实务操作,基本上是以汉语作为工作语言,而很多少数民族尤其南疆地区的少数民族汉语水平非常低,这造成其在与汉族竞争时就处于劣势。结果就是财会人员构成中民汉比例与全疆总人口中的民汉比例不一致,民族会计从业人员的人数过少,比例不合理。如果这种现象长期存在,得不到改善,将对新疆经济发展、社会和谐造成不利影响。

(二)无职称人数所占比例过大

全疆的会计从业人员中有约73%的人员没有职称,南疆地区的无职称人员所占比例更高,约占78%。职称是一种专业技术任职资格,会计职称分为初、中、高三级,相应地代表三级任职资格,而没有职称即代表其不具备从事会计专业的任职资格。这反映出全疆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新疆2007年会计职称考试的通过率不到5%,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无职称人数比例过大,一方面和新疆财会人员的整体教育层次偏低相联系,新疆本地区中可以培养高素质会计人才的高校屈指可数,每一年的增量有限,而考出新疆的学生多数不愿意回新疆工作,新疆的人才流失非常严重,造成全疆会计从业人员素质偏低:另一方面也和职称的受重视程度相关,现在很多单位执行的是岗位工资、职务工资制度,职称对薪酬和晋升的影响较小,人们就失去了提高职称的动力;同时,会计职称考试难度较大,如果确实需要提高职称,人们可能也会通过较为容易的方法,如参加难度较低的经济师考试,获取经济师资格,同样是中级职称,单位同样认可,但难度却小得多。

(三)学历程度与职称不相匹配

全疆会计从业人员的主要学历结构是大专学历,本科以上及中专以下占比较小,基本符合正态分布,学历结构较合理。但是从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的对比可以发现,从全疆来看,全部会计从业人员中有近70%拥有大专以上学历,但拥有职称的仅占27%,其中拥有中高级职称的仅占7.47%,这与学历结构是不相符的。

有了学历却没有获取相应的任职资格,究其原因,一方面与我国的学历教育制度有关。我国10年来的教育改革使得提高学历的途径较多,通过某些途径(如函授)获取大学学历相对较为简单,但学历的提高并不表示其能力的提高,当遇到需要硬碰硬的职称考试的时候就败下阵来,宽进宽出的教育体制培养了不合格的“人才”。另一方面与新疆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大部分单位的用人机制有密切的关系。首先,新疆的经济主体为“财政经济”,对财会人员的要求并不高,使得大多数从业人员没有继续学习、提高自身能力的动力;其次,新疆的企业经济非常薄弱,企业少,而且经营方式简单,面对的竞争也更小,因此,企业对高素质财会人员的需要

并不迫切,也使得相关财会人员得过且过。不思进取;再次。新疆无论政府还是企业在用人机制上更为谨慎,各单位领导对财务人员的作用仍停留在“做账”上,对高素质财会人员缺乏机制上的激励与吸引,而吸引不了高素质的人才,又会导致本地财会人员固步自封。

财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和我国的会计改革进程对财会人才的需求是不相符的。我国的会计实践经历了渐进式的改革进程,特别是2006年财政部颁布了新的会计准则,2007年又进行了所得税制的改革,这些都要求会计从业人员要不断更新知识,而整体素质偏低就会影响其对新知识的消化与吸收。

三、建议与措施

(一)加快对少数民族会计人才的培养

针对新疆的区情,加强对少数民族会计人才的培养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提高少数民族对汉语的掌握能力,这是培养少数民族会计人才的重要环节。当前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基本上是汉文,只有掌握了汉语,才能更好地适应会计工作的需要,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第二,新疆的高校应研究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特点的会计学人才培养方法,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要有别于汉族学生。从培养目标上看,应结合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从课程设置上来看,应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增加实用性较强的专业课的教学时数;从教学方法上看,应增加实验教学的学时,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第三,要加强在职少数民族会计人员的业务再培训。应该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支持和鼓励在职少数民族会计人员参加各类会计培训班,不断提高少数民族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民汉会计人员素质之间存在差距是一个必须承认的事实。而现阶段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却没有体现这种差距,全疆的会计主管部门应针对全疆实际制定具有新疆特色的会计人员业务再培训制度,以不断提高少数民族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

第四,管理部门应采取倾斜措施。从2007年开始,全疆对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进行了改革,由原来的单独考试改为了一年一次的统考。。从考试结果和各地州的反馈来看,北疆地区一般认为考题的难易度适中,考生的通过率较高;而南疆地区则认为考题有点偏难,考生的通过率较低。针对这种民族差异情况,相关管理部门应出台鼓励措施,如适当降低少数民族考生的合格线,给少数民族考生单独命题或降低考试难度等措施来提高民族考生的通过率。

(二)规范继续教育,提高整体从业人员素质

在短期内要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职称和学历是比较困难的,要使会计人员的知识更新速度跟上我国会计改革的进程。必须要进行日常业务培训,规范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尤其是南疆经济落后地区的会计人员的培训学习。根据新疆目前实际。会计继续教育在形式上应采用分层次、大规模教育为主,按文化学习、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工作水平等方面存在的层次性和差异性来划分并进行整体的教育;在内容上应以适用性和专业化为主;在手段上应体现现代化和开放性的特点,如电教录像和卫星传授电视教育、以网络为中心的现代远程教育等;在时间上应坚持长期性和循环性。同时,还应注意抓好继续教育的效果考核工作。

(三)进行职称考试制度改革,提高财会人员综合能力

篇8

一、审计职业化的内涵

审计职业化主要有两个层面的基本内涵:其一是指特殊的审计职业状态,具体包括审计职业特有的知识结构、特殊的职业技能、特定的社会地位和特别的思维模式。其二就是具有完备的职业制度体系,具体包括职业准入退出制度、资格考试制度、职业等级制度、绩效考评制度、职业监督制度、职业激励制度、职业教育制度、职业道德制度等,致力提高审计人员的履职能力,确保审计监督职责的有效履行。

二、推进审计职业化的重要意义

推进审计职业化有利于新时代条件下各种财务金融工作的合理有序开展,为整个审计行业健康持续发展注入活力。

(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方针的客观需求

在现代国家管理当中,审计人员作为国家公共权力的行使者,承担着维护人民利益、保护国家财产不受损害、维护社会公共秩序、伸张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责任。一个国家对于审计职业的尊重程度,直接体现了这个国家对于法律的尊重程度,审计职业化是现代法治进步的重要标志。依法行政就是在实施依法治国方略过程中对行政机关提出的要求,也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关键。在国家治理的决策系统、执行系统和监督控制系统中,审计属于监督控制系统,服务于决策系统,承担着对执行系统实施监督和约束的职责,是依法监督和制约权力的一项制度安排。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有助于保障依法行政得到落实,更好地推进依法治国。

(二)完善我国现代审计制度的必然要求

审计职业化的过程事实上也是现代审计制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审计职业化是审计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审计制度贯彻执行的基础。现代审计制度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备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良好的专业技能、完备的知识结构、稳定的心理素质、崇高的职业道德。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发挥审计人员的监督功效,建立与审计职业相适应的审计职业制度,即建立健全符合审计特点的审计职业管理制度、审计职业任职资格制度、审计职业的任职培训制度、审计职业的保障制度,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化技能。

(三)依法保障行使审计监督权的必然选择

审计制度是维护国家公平正义,保证各项制度公开透明的重要监督制度,它在维护人民利益和国家权威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审计制度该如何独立行使其监督职权呢。从外部环境来说,审计制度依法独立行使监督权主要是尽量减少政府部门的干预和羁绊,实现政府工作的公开透明,防止权力的干扰。从审计机关的角度出发就是要实现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及资源的审计监督全覆盖,确保整个国家的资产和运行在监督的范围之内。而从审计人员来说,作为监督权的直接执行者,要切实维护好国家的公共资源,捍卫国家的利益。在这里要特别加强对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培养,还要为审计人员建立完善的制度基础,增强审计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守信念和原则,始终依法履行好自己的审计监督职责。

(四)创新审计方式、提升审计质量的重要途径

随着依法治国方针的不断推进,国家对于审计监督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关注度也日益提高。传统的审计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审计的需求,尤其是近年来新的审计概念和方法层出不穷,审计制度也迫切面临着改革的重任。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引用并得到广泛应用,审计制度也积极采用数字化带动信息化、以信息化推动审计方法的创新。要想促进审计方式的创新,提升审计质量,就必须推进审计职业化的建设,造就一批职业能力强的专业化审计人才队伍。

三、推进审计职业化的主要路径

推进审计职业化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需要对各方面进行调控。笔者主要从四方面详细阐述实现审计职业化的路径:

(一)完善审计职业准入制度和考试制度,优化审计人员的职业资质

审计职业准入比较严格,进入国家审计机关的审计人员除了要参加由国家组织的公务员考试外,还要取得由国家统一组织考试并颁发的审计职业资格证书。建立审计职业准入制度和考试制度,就要求要建立全国统一的职业资格标准。其标准的制定可以参照审计职业涉及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分门别类的划分成若干等级,然后按照不同的标准组织全国的审计职业统一考试,也可以是单项的技术认证考试,也可以建立遴选机制,面向基层单位,将综合素质好的业务骨干选拔进审计队伍。这样,就可以选拔出不同专业技能水平的审计人才,优化审计人员的职业资质,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

(二)建立审计职业培训制度,培养审计人员的职业技能

审计职业培训制度是培养审计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推进审计职业化的重要途径。在建立审计职业培训制度的时候,要特别注重分析现有审计人员的素质情况,对人员素质做出划分归类,进而有针对性地对培训计划、培训目标、培训方案等作具体的安排。职业培训要有侧重点,着重于提高审计人员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业务技能,培养核查问题、解决问题的能手,并积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增强培训的实效性,把培训的才能运用到实践中。

(三)实行审计人员分类管理制度,以此激励审计人员的就业和晋升

等级代表着差异,在审计制度的完善过程中,根据职位性质、工作内容,将公务员职位类型划分为综合管理类职位和专业技术类职位两大类。对应不同的等级建立相应的工资薪酬政策,建立起审计职业等级制度。通过分类管理、职务与职级并行实施,在各自的职务系列内进行职务和职级的晋升,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激励机制,鼓励人们努力加强对自身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进而得到更好的就业和晋升机会。在这方面尤其需要一个领军人物,要求他在审计管理、理论研究等方面都有着突出的业绩,进而激发其他人的工作潜能。

(四)健全审计职业岗位责任追究和激励机制,培养审计人员良好的职业道德

审计依法行使监督权力,但其行为也要受到监督。应该建立审计职业岗位责任追究和激励制度,通过审计职业绩效评价体系和等级职务升降考核办法,确定职务晋升和薪酬激励。同时,将外部监督与内部监督有效地结合起来,如审计制度规定除了接受法律监督时,更需要党的监督和社会舆论的监督,对出现的违纪违规行为严肃处理,保持审计队伍清正廉洁的良好形象。建立完善的审计职业岗位责任追究和激励制度,通过职业岗位责任追究和激励制度,强化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培养审计人员的职业责任感和公正廉洁的意识。

四、结语

审计职业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样也是依法治国方针的主要实施途径。审计的职业化道路是一条漫长的道路,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分析,研究其现状,展望其未来。

篇9

三、加强领导干部普法的保障措施

推动领导干部学法守法用法,要丰富普法方式,多组织诸如参与行政复议、旁听案件审理之类的实践教学,多采取典型案例、视频课件等生动教学方式;必须切实解决监督不力的问题,既在立法层面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又要建立刚性的考核机制,运用纪律和组织等手段督促领导干部“真学、善用、坚守”。

(一)立法上保障。在立法层面上有关部门不妨出台领导干部学法用法、监督奖惩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从源头上保障对领导干部普法的规范化、程序化,打好领导干部率先尊法维权的牢固基石,树立起全社会崇尚法治、维护法治的良好风尚。同时,健全完善领导干部普法教育重点对象的学法用法工作机制,着重抓好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分级考试考核制度的落实,积极推行领导干部任职前法律知识考试制度;注重对领导干部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能力的考查,把学法用法情况作为领导干部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和任免、奖励、晋升的重要依据,充分发挥领导学法用法的示范引领作用。

(二)形式上保障。在学法形式上各部门可根据各自工作实际,结合新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聘请专家学者为广大公务员和领导干部开设法制专题讲座。还可以依托各级党校开展集中培训,围绕改革发展大局,充分利用党校的有利资

源,举办法律知识培训班,增强广大公务员和各级领导干部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的能力。同时安排领导干部通过网络平台查看典型案例、视频课件、法律法规等内容,参与行政诉讼、行政复议、进行职务犯罪案件开庭旁听、参观监狱感受服刑人员生活等具体实践活动,促发领导干部遵法学法守法的自觉性,争做知法懂法依法办事的表率。通过普及法学理论和参与具体法治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提高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能力。

篇10

一、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学历有哪些规格?

按照1983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试行办法》规定,自学者经过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合格,可以取得大学专科或本科的毕业证书,国家承认其学历。所以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又是一种高等教育学历考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学历分为:单科、专科、基础科(专科)、本科等多种规格,多种层次,以鼓励广大群众自学成才。

二、什么是单科、专科、本科?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各专业考试计划,规定自学者在政治上、业务上应当达到的总的要求;规定本专业必考、选考的课程。每一门课程即作为一个单科,考试合格后,发给单科合格证书。专科和本科设有若干门课程,每一门课程即作为一个单科,应考者按专科、本科规定的全部科目都考试合格后,由省、市、自治区考试委员会和主考高等学校联合颁发专科成本科毕业证书。如天津市外语学院开考的英语专修科,即设有哲学、党史、大学语文、精读、泛读、翻译、语法和听说八门课程,每一门课程,即作为一个单科。上述八门课程考试合格,发给八个单科合格证书,然后换发专科毕业证书。

专科和本科专业考试计划,对学员的政治上和业务要求不同,深度和广度也不一样,专科开考课程的门数要少于本科。考试合格后,分别取得大学专科毕业和大学本科毕业的不同学历。其待遇也不同,前者月工资为49.5元,后者为56元。

三、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从哪里人手?

(一)宜本着学用一致、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结合本人工作、生活、文化基础和掌握专业知识的情况,选定开考专业;(二)根据选定专业的考试计划确定开考的课程和指定教材,到所在地区新华书店办理预订手续。(三)根据考试计划安排个人的自学计划和考试计划,结合考试课程的次序,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对比较有基础的、结合现实工作比较紧的可以先行安排,对比较生疏、没有基础的,以安排在后期为宜。

四、如果自学者所在地区目前尚未成立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机构,可否参加其他地区的自学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