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体诗范文

时间:2023-04-11 06:34: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古体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古典诗歌又称作古代诗歌,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旧体诗(旧体诗词),简称旧诗。旧体诗分为古体诗、新体诗、近体诗、词、曲等。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古诗”的原意是指古代学者所作的诗。约在魏末晋初,流传着一批魏晋以前文人所作的五言诗,既无题目,也不知作者,其中大多是抒情诗,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被统称为“古诗”。

梁代,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从理论上总结评论了“古诗”的艺术特点和价值,探索了它们的作者、时代及源流,并大体确定它们是汉代作品。同时,萧统《文选》,以及陈代徐陵《玉台新咏》又从诗歌分类上确定了“古诗”的范围:凡无明确题目的作品,有作者的称“杂诗”,无名氏者为“古诗”。

因此,梁、陈以后,“古诗”已形成一个具有特定涵义的专类名称。它与两汉乐府歌辞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并且发展为泛指具有“古诗”艺术特点的一种诗体。而《古诗十九首》便在文学史上占有“古诗”代表作的地位,这一标题也就成为了一个专题名称。

今天所说的“古诗”,是指古代的自由诗,它形式自由,篇幅不限,每句字数不定(指杂言),不讲对仗,押韵没有限制,唐代以前的诗歌和唐代初期的非格律诗都是古体诗。它有四言古诗(最早出现于《诗经》)、骚体诗(楚辞体,杂言)、五言古诗(成熟于汉,如《古诗十九首》)、七言古诗(成熟于唐代,如《长恨歌》)、乐府诗(标题有的加上“歌”“行”“引”“曲”“吟”“弄”等名称)。乐府,本是汉武帝时掌管音乐的官署名称,后来成为诗体的名称。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简称为乐府。新乐府创于初唐。初唐诗人写乐府诗,除沿用汉魏六朝乐府旧题外,有少数诗人另立新题,已与原声韵不同,故称新乐府,到白居易确定了新乐府的名称。乐府诗的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琵琶行》《李凭箜篌引》等。

所谓新体诗,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南朝齐梁陈三代是新体诗形成和发展的时期,其主要特征是讲究声律和对偶。因为这种新体诗最初形成于南朝齐永明年间,故又称“永明体”,其代表诗人是谢。永明体的产生,标志着中国古典诗歌的一大进步,为当时的诗坛注入了新的气息,树立了新的美学风范;他们所积累的丰富的艺术经验,也为后来律诗的成熟及唐诗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新体诗是由古诗到律诗的过渡形态。新体诗的代表作家是谢、沈约。宫体也是新体诗的一种,以女子为中心,咏物、为主,诗风轻佻。代表作家是梁简文帝父子,庾肩吾、庾信父子,徐、徐陵父子。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形成于唐初,鼎盛于唐代,在字数、声韵、对仗等方面都有严格规定。格律诗,除排律外,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韵有定位。它有绝句和律诗两种类型,绝句分五言绝句(五绝)、七言绝句(七绝)两种,律诗分五言律诗(五律)、七言律诗(七律)、排律(八句以上)三种。

律诗和绝句的区别主要在句数上。绝句只有四句,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律诗共八句,一二两句为首联,三四两句为颔联,五六两句为颈联,七八两句为尾联;首联和尾联可对仗,可不对仗,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都有平仄声的要求。八句以上的律诗为排律。

词又叫诗余、长短句、曲词、曲子词、倚声、填词、敦煌曲子词。词形成于唐末,成熟繁盛于宋代。词可以和乐而歌,相当于现在的歌词,有固定的词牌和曲子。按字数多少,词分为小令(58字内)、中调(59~90字内)和长调(91字以上)三种形式;按照风格可分为豪放派(以苏轼、辛弃疾等为代表)和婉约派(以柳永、李清照等为代表)。词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韵有定位。

曲有散曲和杂剧两种形式。散曲又有小令(短小的曲子)和套数(又名“套曲”)两种形式。散曲是宋元时代兴起的,由词蜕化出来的一种和乐演奏的歌曲。体式和词相近而比词自由,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小令只含一支曲子,如《越调・天净沙・秋思》只有“天净沙”一曲。而套数是合一个曲调中多支曲子为一套,是戏曲或散曲中连贯成套的曲子,一套中曲子数不定,少则两曲,多则不限;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全套曲牌名;全套曲必须同一宫调,有首有尾,一韵到底;结尾处多用“煞”,用多少遍没有规定。如《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它含有属于“般涉调”这一宫调的八支曲子,而其中“哨遍”是这套曲的第一支曲的曲牌名,又是全套曲的曲牌。

杂剧是宋金时期在诸宫调等基础上成长起来的文学样式,鼎盛于元代,是一种把歌曲、宾白、舞蹈、表演等结合起来的戏曲艺术形式。在结构上一般每本为四折(也有五折六折的),必要时加“楔子”,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杂剧可分为旦本(女主角主唱)和末本(男主角主唱)两种,如《窦娥冤》就是旦本,其中第三折用的是“正宫”调。元杂剧剧本由科、唱、白组成,“科”是剧本中对主要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作出的规定;“唱”就是唱词;“白”是宾白,宾白分为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着别的人物自叙心理)、带白(唱词中的插话)。元杂剧的主要角色是:旦(女角色),扮演女主角的叫正旦,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末(男角色),扮演男主角的叫正末,配角有副末、外末、小末等;外(外末),扮老年男子;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点的人物(如张飞、李逵);丑,俗称小花脸,大都扮演男性次要人物;扮演老年妇女的称卜儿。

篇2

五言和七言古体诗作较多,简称“五古”“七古”。唐代以前已有以四句为单位的绝句,或称“古绝句”,唐时也有作者。它与讲究平仄的近体绝句不同,应属古体诗一种。

古体诗在发展过程中与近体诗有交互关系。南北朝后期有一部分诗作开始讲求声律、对偶,但尚未形成完整的格律,是古体到近体间的过渡形式,或称“新体诗”。附:

宣州谢眺楼①饯别校书②叔云 【唐】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③,中间小谢又清发④。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⑤。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注释:①谢眺楼:谢眺任宣城太守(今安徽省宣城县)时所建的一座楼。②校书:官名,校书郎的简称。③蓬莱:神话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建安骨:建安时期诗人的诗作,风格刚健清新,后人称为“建安风骨”。④小谢:指谢眺。清发:指清新秀发的诗风。⑤览:同“揽”。

篇3

第一,要重视对古体诗的学习。古体诗是我国古代语言的精华,也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经典,是盛开在中国这片热土上的远古的奇葩。远到《诗经》、《楚辞》,中到唐诗宋词,近到清代纳兰性德、袁枚、龚自珍等诗人的诗作,无不是汉语精华的结晶。虽说格律是古体诗创作的一种规则,同时也是一种束缚,但是那些带着镣铐跳舞的诗人,却写出了那么多优秀的诗作,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古体诗尤其是格律诗是中国文化所特有的一种文学体裁,包括对联、书法,都是中国文化优越于其他文化的一种体现。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学习古体诗,能够从中汲取我国古典文化的精华,对加强一个人的文学修养,提高一个人的言辞水平,提升一个人的全面素质,具有深远的意义。“腹有诗书气自华”,数学家苏步青之于古体诗出口成诵,政治家之于古体诗提笔成章,又给我们多少惊喜和启示啊!

第二,要加强对古体诗的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诌”。学习古体诗,如果不能熟读成诵,基本等于没学。必须读到滚瓜烂熟,使那些优美的诗句只要有人一提示就能脱口而出,只要看到相关的故事情节就能出口成章,引用自如,使用恰当,才是学会了古体诗,才是读懂了古体诗。特别对古体诗中的名句,不仅要熟读成诵,更要会准确的默写,这对考试直接有用处的。但考试有时也会反其道而为之,不考名句,而考其它容易被忽略的诗句,所以对古体诗还是全篇背诵的好。至于古体诗的朗读节奏,只要你读熟了,理解了,那不是问题。诵读的方式有很多,朗诵、默诵、唱诵、竞诵、配乐诵、创设情景诵,尽兴之处,口之歌之,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不一而足。

第三,要品其诗句,想象其意境。只有进入古体诗的境界,才能发现古体诗之美。刘勰《文心雕龙》“知音篇”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作者情动而辞发,读者披文以入情,“文”作为桥梁和媒介,把“情”从作者传达到读者。白居易《与元九书》云:“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读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句,就要冥思遐想“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意境,方能体味其美。读“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荫来”,就要冥想“春雨”使河水暴涨的情景,直至在脑海里幻化出“小舟撑出柳荫来”的动感画面,才能品味其妙。此时你会不由不为作者超人的文思所折服,为作者出众的文采而赞叹!

第四,应当品其语言,悟写作之法。诗歌作为“文学艺术皇冠上的明珠”,自有其高超的表现艺术,并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写诗吟诗的。陆游云“诗有别才”即是此理。读古体诗,要悟押韵之美,对仗之妙;学古体诗,要思炼字之难,炼意之高。为什么“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境界全出?“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幻化出春天的无限生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为什么脍炙人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何以为人们所赞赏?只有你用心去悟了,用心去想了,那么,即使你没想出多少道理,那也是收获。

篇4

1 创设情境,唤起求知欲望

音乐导入,活力无限 在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学史上,古诗是五彩缤纷的文学殿堂里最夺目的瑰宝,是灿烂的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诗必有感而发,优秀的古诗都是诗人感情被现实生活激发点燃后抒写的。在古诗教学时,教师要抓住小学生好奇心、好胜、好动的特点,精心设计课堂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是小学古诗课堂教学的一个起始环节,也是新课的前奏。古诗和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许多古诗本身就是千古绝唱,音乐自然而然地成了开启诗人情感匣子的金钥匙。很多古诗词不仅可以配乐吟唱,而且因为其独特的韵味,常被改编成歌曲,令人们广为传唱。音乐是抒情的,歌词是记事的,诗配上音乐就是歌,不配音乐就是诗。把音乐语言和语言文字沟通起来,教学就真正实现了调动小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春晓》时,运用多媒体播放歌曲《春晓》,并设问:欣赏这首歌曲,你感受到了春天的哪些美景呢?(春天充满生机和活力,春天到处是万紫千红,到处是花红柳绿。)面对这么美好的春光,诗人孟浩然情不自禁地吟诵到:“春眠不觉晓,……”教师范读古诗,引入新课。多媒体将古诗的“情”化为可作用于听觉的音律,这样有利于学生深入古诗的意境,去感受春光无限的美。教师运用个人的智慧,去开启小学生五彩缤纷的智慧。教师新的导入思路、新的语言和新的教法,给小学古诗课堂教学添一抹新绿[1]。

运用动画,多思乐学 多媒体色彩绚丽、画面清晰,使抽象的实物变得具体,把小学生引入一个奇思妙想的动画世界。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多思乐学的兴趣,使古诗教学“活”起来,使课堂“动”起来。动画片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为学生播放感兴趣的动画片,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让学生在愉快的情绪下学习古诗。在短时间内创设和古诗内容相吻合的动画情境,提供有关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奇闻轶事和动人传说等资料,能够激发小学生学习古诗的主观能动性,化被动为主动,产生奇特的教学效果。

如教学骆宾王的《咏鹅》时,教师出示动画:大白鹅在水中游玩。教师用鼠标轻轻一指:“你看,谁来啦?两腿短短脖子长,身穿一件白衣裳。叫喊起来嗓门大,水中游泳本领强!你认识这个小动物吗?”(白鹅。)“对,画面上的大白鹅伸缩着颈部,红掌轻轻拨动着碧绿的湖水,鹅的叫声与红掌拨水的声音相映成趣。这么漂亮的白鹅,你喜欢么?能说说白鹅的样子么?”学生跃跃欲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了白鹅的样子。“同学们说得很好,唐代诗人骆宾王七岁时写了一首来歌咏白鹅的诗,下面我们一起朗诵一遍吧!”学生很轻松地进入了诗的意境之中。学生积极观察、思考,很快从画面中体会到了描写颜色词语的妙处,产生和诗人思想感情相契合的心理情绪,为学好古诗做了铺垫。学生如身临其境,学习自然是趣味横生,乐学不倦[2]。

2 营造氛围,感悟古诗魅力

烘托情感,挖掘主旨 古诗博大精深,语言精炼,其中省略的成分是相当多的,且含义深刻。按表达方式,把古诗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格律,能够分为古体诗、近体诗;按语言,又可分为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按内容,可分为写景诗、咏物诗、边塞诗、咏怀诗、咏史诗等。教师应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发挥小学生的想象力,把诗的深层意境挖掘出来,融景、情、理、意于一体,构成立体的审美对象,给学生丰盈的思想主旨,为探究诗意起到渲染、引领的作用。多媒体营造的画面看似浅显,实则内涵浑厚,即“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把古诗中抽象的语言文字和真实的事物联系起来,提高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如教学王安石的《元日》一诗时,教师运用多媒体根据诗意制作一个CAI课件:小朋友们穿着崭新的衣服,脸上流露出节日的喜庆,家家户户放鞭炮,家里边鱼肉摆在餐桌上……配以动画闪烁的礼花绽放的效果,精心设计出“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喜庆热闹的场景,让学生轻松地走入诗的意境中,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这种动画效果对理解诗意起很好的铺垫作用,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古诗所要表达的意境。

读中悟情,升华主题 很多古诗具有短小精悍、对仗工整、平仄押韵、音韵和谐、琅琅上口的特点,最适合小学生的大声朗读。朗读是一种能力,需要掌握呼吸、发音、吐字、停顿、语速、语调等多种技巧,不是简单地把文字还原为声音。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能有效地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熟读成诵。小学生在悠扬的乐曲中配音朗诵,能够烘托诗境,奏响古诗的主旋律,使古诗真正成为图、文、声并茂的整体,让每一位学生都产生浓厚的朗读兴趣。把小学生带入一个有着丰富美学信息的学习情境中去,让他们在这里耳濡目染,主动去探索美,去发现美,去感受美。让学生自觉感悟古诗语言艺术的魅力,激发思维的火花。把古诗中的“情”化为可作用于听觉的音律,有利于学生披文入境,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在读中悟情,升华古诗主题。

如教学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时,运用课件让学生整体感知庐山瀑布壮丽的景象,从瀑布跌入山谷时发出的巨大响声中,去体会“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磅礴气势。再播放韵律悦耳的教师朗读录音,为学生在语气、语调、节奏等方面做朗读示范。学生静静地坐在那里,眼中看到的是闻名遐迩的瀑布、常年不散的云雾、各种奇石怪松,它们汇聚成“秀甲天下”的庐山;耳边听到的是婉转悠扬的古曲和教师充满深情的朗诵。把诗、书、画、曲多种美融为一体,使学生的心灵受到强大的震撼,产生一种要读好古诗的强烈愿望。

学生能听清楚第一句中的“生”字应读重,语速要慢,从而突出香炉峰的烟雾升腾的景象;第三句中的“飞流直下”形容瀑布笔直而下,指导学生读此句要吐字强劲、响亮,“三千尺”是夸张的写法,读的时候可以适当拖长声音,以增强磅礴的气势;第四句中“疑”是李白的大胆想象,所以应该重读,突出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学生能理解了诗人此时此刻的心情,顺理成章地想到了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景色,激发了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为学生驰骋思维、放飞思想、张扬个性提供了广阔的时空[3]。

3 结语

总之,古诗是古老中华文明的体现,传承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是中华文学艺术的高度结晶。利用多媒体辅助古诗教学,能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有趣,转静态为动态,把经典诗词演绎得有声有色、魅力四射,使小学生的潜能得以更好地开发,个性得到张扬,增强了小学古诗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魏建坡.运用电教手段,优化古诗教学[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22):84.

篇5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古体诗;鉴赏课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让学生在高考中取得高分又是我们不容忽视的现实。基于以上两点,在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的教学中,我们既要继承传统教学模式的精华,又要融合新课改创新精神,努力创建一个既能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又高效、实用的切合实际的教学模式。经过我们的研讨,觉得诗歌鉴赏的教学我们可以采取这样一种教学模式,具体如下:

一、自主预习,设疑激趣

预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绝佳途径,也能体现学生的合作精神。在学习诗歌的前一堂课,要及时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可以留一些问题让学生完成。根据诗歌的特点,你可以设置以下形式的问题:1.搜集有关作者和创作背景的资料,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展示。2.把这首诗改写成散文。3.写100字左右的初读感言。4.由这首诗我联想到了哪首诗,为什么。5.请画出这首诗在你脑海中的画面。这些作业要避免形式,一定落到实处,学生一定要认真完成,可以独立,也可以合作。课堂上一定要给学生展示预习成果的时间,好的给予表扬奖励,差的要给予批评。当然,这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

通过多姿多彩的预习形式,既可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也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让学生在预习中真正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二、巧妙导入,烘托渲染

1.知诗人,明背景。学习古诗,只有先了解这个诗人及创作背景,才能更好的理解这首诗。这可以以学生展示预习作业的形式展开。基于学生搜集的作家和创作背景资料,教师巧妙衔接,导入新课。

2.巧构思,激兴趣。根据不同诗歌的特点,教师可利用多种手段,巧妙构思,创造情境,导入新课。导入语言要极力渲染,有感染力,尽最大的努力,以最快的速度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反复吟诵,整体感知

1.榜样示范,激发愿望。榜样示范原理是观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观察学习依赖于重要的榜样示范活动。我建议教师一定要进行范读,力求做到声情并茂,并鼓励学生会读得更好。这无疑调动了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了他们强烈的诵读愿望。

2.自由吟诵,避免齐读。学生带着强烈的诵读愿望,自由吟诵,情感自由发挥,初步感知诗歌。每个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不同,情感把握、音高、语速都不尽相同,如果齐读的话,就会使学生为了读齐而读,无形中阻碍了个性发展。

3.学生评价,个体点拨。由学生评价某一个学生读得好在哪里,应该改进的在哪里。这个学生在同学的帮助点拨下反复吟诵、改进,直到同学们满意为止。让学生的进步在课堂上显现,构建一个自由、互助、和谐的课堂。

四、巧设问题,理解鉴赏

对于诗歌内容、情感的理解,我不建议采取逐句鉴赏,这与新课改提倡的教学要强调重点,避免面面俱到是相违背的。因为高考诗歌鉴赏就是以简答的形式出现,为了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密切联系高考,我建议以设置问题的形式展开讨论来完成。让学生在讨论回答问题的同时,理解诗歌的内容、情感、手法并掌握诗歌的学习重点。这就要求我们对于问题的设置一定要精心、仔细,我觉得应该具备以下几点要求:

1.符合学生对诗歌学习的认知规律,即品形象——入意境——体诗情——赏手法——味语言。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2.抓住特色,突出重点。一首诗的特色,就是其优秀的地方,也是我们要学习的重点。我们在设置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凸显其学习重点的地位。

3.难易适中,温故知新。我们面对的学生是即将进入高二的学生,在高一我们已经学习不少唐宋诗词,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鉴赏能力,因此设置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水平和能力。一道题如果所有学生都不会,或者所有学生都会,这个题的设置都是不成功的。每道题难易适中,题与题之间也要有难易的梯度。知识是具有连贯性的,出题时要尽量做到温故而知新。

五、强调重点,拓展延伸

每一课都有一个重点,学习重点可以在课前提出,也可在鉴赏诗歌后总结出。我们建议最好是通过学生回答问题,自己能发现这节课应该讲的重点是什么,一定要强调重点,让学生知道这节课讲的是什么。要应以教师讲解为主,也可适当启发引导。

六、学生反馈,当堂检验

一堂课上的好坏关键要看学生掌握的如何。当堂学的内容,当堂消化并当堂检验。一首诗学完以后,最好要当堂背会。可以以竞赛的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看谁背得快,争取让所有的学生都能背会。

七、设置专栏,课后评比

篇6

1、因为汉魏时有许多乐府诗,唐时有人仿效乐府诗的体式写过不少“乐府”诗和“古风”,其实就是古体诗。又因为,汉乐府诗里有许多带“歌”和“行”的题目,如《东门行》《孤儿行》《妇病行》《悲歌》《古八变歌》《艳歌》等,唐人仿此体式写的诗也很多。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这类诗都属于古体诗。

2、“行”是古代诗歌中的一种文体。乐府诗中诗题称歌或行的很多。这种诗体,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形式多用五言、七言或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古代有从军行的乐府旧题,但杜甫却自拟乐府新题创作《兵车行》,继承并革新了乐府民歌体。

(来源:文章屋网 )

篇7

回顾中国的古体诗词,唐宋是其高峰。被誉为诗仙、诗圣的李白、杜甫,还有白居易,他们的诗作大多清新自然,雅俗共赏。李白的一首《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大白话一般,却流传了一代又一代,朝野吟诵,妇孺皆知。杜甫的“三吏”、“三别”,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不做作,不修饰,通俗易懂,晓畅明了。据传宋朝柳永的词,凡有井水处,就有人歌吟,足见他的词接近百姓,深受百姓喜爱。女词人李清照,虽然词风婉约,但却善于把市井俗语融入词中,因此读来倍感明朗、亲切。

成彪继承古人清新自然的诗风,在新的历史时期,打造出了属于自己个性的作品。我们不妨列举几例加以赏析。他在《湖上晚舟》中吟道:“月随细浪千重影,天接无涯万点星。身外无求心事少,泛舟独享一湖风。”无需注释,一看就懂。好一幅微山湖的夜景,新月一轮,碧波千顷,月光在水中荡漾,星光在天上闪烁。这样的画面也许我们都能描写出来,但韵味却在后面两句的抒情上:身外无求心事少,泛舟独享一湖风。这样的句子就非人人都能写出来了。那些把功名利禄看得重而又重的人,是无心感受此情此景的,也是写不出这种诗句的。作者在诗中写出了人生的一种清淡、旷达、悠然与眷恋大自然的情怀,给我们一种无穷的美的回味。

《夜宿玄武湖早起偶得》中作者写到:“开窗遥见一湖诗,水色空朦柳色齐。春意又随新雨后,晓风轻送鸟声啼。”短短四句,诗画相融,信手拈来,无半点雕琢之痕。

成彪还有一首《随感》,诗中寄托了他的人生理念:“懒散不嫌身影孤,平生最爱读奇书。青灯常向古人论,斗舍每同贤者居。心底有容三界阔,腹中无病六神舒。地亏半亩亦天下,屋旷三围即广庐。”工作中尽心尽力,生活中没有过高的奢求,这首诗把作者清淡的心境展示得无遮无拦。同样的生活情趣在《读庾信》中展示得更为形象深刻:“枝上壶中可寄身,蚊睫蜗角自乾坤。草庐虽小纳天地,高士从来轻富贫。寂寞园中得静气,超然人外冶精神。妙词读罢识高韵,半赏文章半养心。”这种随意写来的诗句,一如清泉从作者心灵深处汩汩流来,不能不令我们称道感喟。

成彪的诗词题材宽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词有多种词牌,诗有绝句、律诗、古风等,不管是哪种形式,都能得心应手。身心所到之处,不论名山大川,还是草原瀚海、古迹名胜、革命圣地,都有诗词留存。而他的一些咏史诗词,更见思想锋芒和深度。如《雨霖铃・十三陵感怀》,他这样写到:“……浮华过眼如烟雨。万金躯、毕竟已成土。登临放眼何物,荒草冢、断碑残础。岭外骄阳,依旧青松碧水长渡。笑墓主,穷尽心机,未带江山去。”这种蕴涵着深刻哲理的词句他写得如此从容自然,不能不令人羡慕。而他的一些古风则写得更加飘逸灵动,如流云清风。请看《值醉翁千岁登临琅琊山拟古》:“琅琊山上作山行,醉翁亭前识醉翁。人生常常不得意,惟有山水可怡情。太守三杯已先醉,吩咐左右莫唤醒。饮者之意不在酒,一醉得解百愁空……”整首诗一气呵成,左右逢源,妙趣横生,足见作者驾驭文字的功力。

和新诗相比,古体诗词有较多的限制,要讲究格律,合乎平仄对仗等等。运用好平仄对仗关系,是古诗词获得音乐美的关键所在。平仄的运用是古人在写作中的经验总结。不懂平仄,是无法写好古体诗词的;而一旦熟练掌握了平仄的运用技巧,就能使诗词创作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从而获得无穷的乐趣。俗话说: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道理即在此。纵观当今新诗,无拘无束,一如沧海横流,越来越散文化,却失去了古诗词的那种音乐感和韵律美。时下写古体诗词的人越来越多了,但许多作者却容易走向两个极端:一是写得平淡直白,耐不得品味;二是语言生硬,晦涩难懂。像成彪把诗词写得自然明朗而又不乏文采理趣的,还不多见。

我觉得,成彪的古体诗词已进入了一个较高境界,这可能和他的人生阅历有关。他务过农,当过兵,上过大学,有着深厚的生活积淀和文学功底,加之悟性又好,一旦有了创作冲动,便厚积薄发,涌如喷泉。不要小看一首诗、一阕词。它们虽然短小,却是作者思想品格、审美情趣、艺术功力和对人生、社会、自然感悟的综合展示。一个作家最终要靠作品说话。我们从成彪的诗词中对他有了更深的了解。近日他的诗词接连被《词刊》《扬子江》《文学报》等报刊转载,而《诗刊》则把他的诗词作为聚焦重点推出,这种收获绝不是偶然的,说到底还是靠作品的质量。我为成彪所取得的成绩感到高兴。相信随着日后阅历的不断丰富,艺术的不断长进,他的诗词一定会达到又一个境界。也许是受了成彪的影响,我退休之后,也偶尔涉猎一下古体诗词,但写得很少,也远没有成彪写得好。在此,我亦大胆将自己读成彪诗词后的一点感悟写成七律,以求读者斧正:

倍爱先生湖上吟,诗佳句妙最传神。

常将莲韵寄情愫,偶借香魂唱古今。

篇8

【关键词】学生主体 教学设计 建构联系

一、在教学设计中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现状

在传统的重视教师教忽略学生学的教学理念中,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尚且无法实现,更何谈在教学设计中的主体地位。即使在新课改以后,我们的课堂教学开始提倡师生互动学习的理念,学生也仍然无法真正参与到教学设计过程中。学生在教学设计中主体地位的丧失表现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就是师生之间的假互动,真表演。在这类型课堂里,教师作为导演设计好所有教学环节,学生作为演员配合导演按部就班地在每一环节呈现导演需要的答案。例如在《陈情表》的教学案例中,老师让学生回答文章中呈现了哪几种情?学生回答不出。老师就引导学生,李密对祖母是什么情,对皇帝又是什么情?这时学生才恍然大悟地回答:孝情和恩情。这样的课堂虽然也有互动,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并没有真正做到独立思考、独立决策。他们依然被老师牵着鼻子,被动地给出老师需要的答案。学生在课堂中之所以如此被动,是因为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只考虑了教材内容,忽略了学生在文化背景上与古人的差异。显然“孝”与“忠”的价值观在古人和当代学生心中的投射是不一样的。

二、改变学生在教学设计中的地位的重要意义

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主体地位的实现必须以其在教学设计中主体地位的实现为前提。而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一直是新课改的核心。新课改的成败关系到我们的教育能否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人才又影响着我们民族的未来。所以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设计中具有深远的意义。

三、如何在教学设计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首先,在教学设计中必须建构教材与学生的联系。分析有关内容或从这个课题中应当获得的经验、认识、技能和技巧在对我班儿童的智力活动方面有什么作用,从教育学观点看他应当在其中起什么作用?这是要求教师分析教学内容对学生的现实意义。比如在高一语文必修课的第一单元是诗歌单元。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就不能仅仅考虑现代诗的产生背景,现代诗的诗体特点,诗人在诗中要抒发的感情等知识层面的问题,而应该联系高一学生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建构他们与教材之间的联系。的《沁园春・长沙》需要调动学生们对待理想的热情,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应是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戴望舒的《雨巷》应该是引起少男少女们内心的一种共鸣,《大堰河――我的保姆》应该引发学生对亲子关系家庭伦理的思考等。惟其如此我们的语文教材才能关照到学生,才能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达到培养心智的目的。

其次,学生必须被允许参与到教学和对教学的设计中来,保证学生能接受教学情境而且做好准备参与其中。在以教师为中心的、有严格学科导向的教学中,对学生情感关注往往通过以下方式产生:他们在教师的指令下完成教师所布置的作业,这样的学生毫无疑问的最终几乎被塑造成同一种人。教学应该突破上述片面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交出她的设计垄断权。从确定教学设计之始,教师就应该把自己的方案拿出来与学生共同讨论,了解学生对自己教学的期望和建议,并应该依据学生的意愿和兴趣做出相应的改变,师生共同商定学习方法和顺序。例如在高二必修古典诗歌单元的教学设计中,一些爱好古体诗的学生,不仅喜欢诵读诗歌名篇,还希望自己也能创作一些古体诗。那么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应该增加创作古体诗必须具备的平仄、押韵、意境、意象等知识。并且在课堂上对他们的作品做出相应的点拨、评价。这样比单纯地讲解诗歌内容、诗人思想感情更能调动他们学习古体诗的热情。而且在这种创作体验中,学生与古人产生了情感共鸣,更深层次地了解了传统文化,培养了他们阅读古体诗的能力。

四、总结

纵观我们的几次教学改革,学生的主体地位一直是大家突出强调的问题。不管是以前的“学生主体老师主导”理论还是现在的“双主体”理论,学生的主体地位一直都没有改变过。但是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究竟有没有真正实现,应该如何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笔者通过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亲身体验、仔细观察,对此有了一些浅层次的认识。然而正如伟人歌德所言:“生活之树常绿而理论总是灰色的。”换句话说,在以后关于这方面的探索,我们任重道远。

篇9

我院近10年收治锁骨骨折43例,均行克氏针内固定,方法简单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锁骨骨折43例中,男28例,女15例,年龄17~74岁,平均35岁,右侧锁骨骨折30例,左侧13例。横断型32例,粉碎型11例,其中6小时内急诊手术33例,5天内手术10例。

1.2 手术方法:患者均在颈丛麻醉或局麻下手术,患侧肩下垫一薄枕,取以锁骨近骨折端为中心横形切口,切口长约3~5 cm,逐层切开直达骨折处。钝锐结合充分显露远近骨折端;自远骨折端髓腔内钻入一克氏针穿出肩后体外,整复骨折后,将远骨折端克氏针置入近端髓腔内约4 cm。对锁骨中内1/3处骨折,于锁骨近端置入一克氏针由胸锁关节处穿出体外,将克氏针由近端置入远骨折端髓腔内4 cm,对粉碎型骨块加以钢丝捆扎固定。术中可用相同克氏针作比对检测,或术中摄片了解骨折内固定可靠与否;剪去多余克氏针及钢丝,未端折弯埋于组织内,切口下一皮片。

1.3 术后治疗:术后无需外固定保持挺胸位即可。给予抗感染治疗,根据切口皮片引流量,术后24~48小时酌情拔除皮片,术后10天拆线。

2 结果

本组43例,术后3~6个月X线摄片骨折端均有连续骨痂生长,予以解除克氏针,仅有2例术后克氏针孔处有一约0.5~0.5 cm大小局部炎症反应,予以百分邦软膏外敷及抗感染治疗后即愈。

3 讨论

3.1 手术适应证:锁骨界于胸锁及肩锁关节之间,骨折后患侧上胸部肿痛,影响呼吸功能,因此力求早期解剖复位。(1)整复外固定后且移位者应手术。(2)锁骨骨折整复不理想。(3)不接受外固定治疗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篇10

【关键词】 骨髓基质干细胞 马赛克移植术 骨软骨复合体 骨软骨缺损

Abstract:[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treating the osteochondral defects with implanted cellscaffold composites, cultured MSCs as seed cells and PLGA as scaffolds,and to acquire desirable seed cells and scaffold materials.[Method]BMSCs were induced to differenciatiated into chondrocytes, cocultured with PLGA scaffold respectively in vitro, then implanted into osteochondral defects on canine models by using techniques of mosaicplasty, induced BMSCPLGA scaffold composites in the top of the defect and BMSCPLGA scaffold composites in the bottom of the defect, osteochondral composites were constructed in vivo, and repair was observed with naked eyes and histology.[Result]At 16 weeks after transplantation the defects of expeirmental group were covered with semitransparent smooth white tissue and the margins between the repair tissue and the surrounding cartilage were not recognized. Histologically, most of the repair tissue was consisted with chondrocytes, maintained their thickness to the full depth of the original defects. The subchondral bone was well remodeled. The tidemark was observed. The defects of positive control group were covered with repair tissues, and partial were conformed with original cartilage. The repair tissue was partly filled with chondrocytes. However, the defects of negative control group were repaired with soft fibrous tissues without luster, and an obvious boundary between reparative and original cartilage was seen.[Conclusion]MSCsPLGA scaffold composites, constructed into osteochondral composites by suppressing closely in vivo,are the ideal materials for repairing cartilage defects.

Key words: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

mosaicplasty;

osteochondral composites;

osteochondral defect

关节软骨损伤是骨科临床的常见疾病,以往临床使用的治疗方法均难以达到理想的要求。组织工程技术的迅速发展,为这一难题的解决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本实验研究的目的是采用软骨组织工程技术,体外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为种子细胞,经软骨细胞诱导生长因子的诱导培养后,与聚羟基乙酸(poly glycolic acid, PLA)-聚乳酸(poly lactic acid, PGA)共聚物(PLGA)支架材料复合培养,并模仿马赛克骨软骨移植术在犬膝关节骨软骨缺损深层置入MSC-支架复合体,浅层置入诱导培养后的软骨细胞-支架复合体,紧密压配,体内构建骨软骨复合体,观察其修复的情况。期望能够找到软骨组织工程理想的种子细胞和支架材料。

1

材料和方法

1. 1

材料

1. 1. 1

种子细胞

10~12个月龄健康比格犬,无菌穿刺抽取髂骨骨髓7~8 ml,Percoll分离法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原代、传代细胞培养。

1. 1. 2

支架材料

将PLGA支架(购自山东医疗器械研究所)剪成1. 0 cm×1. 0 cm×0. 2 cm大小的方块,放入12孔板内,然后经紫外线照射30 min消毒,备用。

1. 1. 3

受体动物及分组

10~12个月龄健康比格犬10只(购自山东大学动物实验中心),体重在8~10 kg。在每只犬的双侧膝关节分别制造3个骨软骨缺损区,随机分为3组。A组:实验组关节软骨缺损内深层植入MSCs复合PLGA支架材料,浅层植入经过诱导培养的软骨细胞复合PLGA支架材料,紧密压配;B组:阴性对照组,缺损内仅植入MSCs复合PLGA支架材料;C组:阳性对照组,缺损内不植入任何材料。

1. 1. 4

主要试剂

一抗:兔抗人Ⅱ型胶原抗体,二抗:山羊抗兔IgG,DAB显色试剂盒,以上均购自武汉博士德公司。

1. 2

方法

1. 2. 1

MSCs向软骨细胞定向分化

P1传代细胞培养至细胞铺满瓶底时,消化后调整细胞浓度,加入含TGFβ110 ng/ml、10%胎牛血清的低糖DMEM溶液诱导培养。

1. 2. 2

诱导MSCs的鉴定

(1)糖胺聚糖(GAG)检测(表1)。取传代培养第二代MSCs(P2),实验组加入TGFβ1诱导培养,对照组用常规培养液培养,待细胞长满全层时,胰酶消化,调整细胞浓度为1×104/ml,接种于96孔板每孔200 μl,继续加入含不同的培养液每孔200 μl,每组5孔,培养第3 d换液1次,第7 d(诱导培养后第15 d)时,取细胞培养上清液,以硫酸软骨素为标准品,紫外分光光度计制作标准曲线,阿利新蓝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GAG含量;(2)Ⅱ型胶原免疫组化 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Ⅱ型胶原阳性的细胞,胞浆着色呈黄色或棕黄色(表2)。表1

细胞因子对MSCs分泌糖胺聚糖(GAG)的检测 表2

Ⅱ型胶原免疫组化阳性细胞数(个/视野)

1. 2. 3

细胞-支架复合体的构建及其体外培养 将上述2种细胞悬液调整浓度后,滴加到PLGA支架上,37℃、5%CO2孵箱培养。继续各用原培养液进行培养7~8 d,备扫描电镜检查和动物实验。

1. 2. 4

复合体移植

10~12个月龄健康比格犬10只,静脉麻醉成功后,术区准备完毕后,取膝关节内侧切口,显露膝关节,在膝关节股骨滑车处,用手摇钻制作一个直径为5 mm的圆柱形软骨缺损区,深达软骨下骨,平均深为5 mm。按照分组情况,A组:软骨缺损处先在深层植入未诱导分化组的MSCs -PLGA复合体,再在浅层植入诱导分化组的软骨细胞-PLGA复合体,紧密压配;B组:缺损处全层植入未诱导分化组的MSCs-PLGA复合体;C组:空白对照,只造成缺损不植入任何材料。严密缝合关节囊。术后分笼饲养,自由活动。

1. 2. 5

大体观察

分别于术后12、16周取材,观察缺损区软骨生长情况。

1. 2. 6

组织学观察

2

2. 1

细胞形态学改变

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发现,原代细胞接种后1~3 d可见少量细胞贴壁,呈短梭形。3 d后出现细胞集落,7~8 d广泛集落形成。12~14 d细胞形成单层。传代细胞贴壁快,7~8 d形成单层,细胞核大,胞浆内颗粒多。加入细胞因子后,细胞生长明显加快,体积增大,胞体变圆,呈漩涡状生长;

2. 2

实验组

MTT吸光度值、培养上清液中的糖胺聚糖(GAG)含量和Ⅱ型胶原分泌均明显高于对照组。Ⅱ型胶原免疫组化阳性的MSCs胞浆染色为黄色或棕黄色(图1、2)。

2. 3

电镜观察

扫描电镜显示PLGA支架呈不规则多孔状,孔径控制在200~300 μm,孔径率85%,孔壁厚度较均匀,为20~40 μm。复合材料显示MSCs细胞在PLGA支架上的黏附、伸展和增殖良好,可以见到细胞分泌的基质和细胞伪足的铆固作用(图3),表明支架材料具有良好的细胞亲和性。

2. 4

动物实验结果

大体观察。术后12周:A组新生组织表面平整、光滑,与周围软骨界线模糊,端面显示软骨厚度与正常软骨相近;B组修复高度较周围软骨水平相近,但软骨层厚度比A组明显偏薄,无光泽,与周围软骨界线尚清楚;C组部分接近正常修复高度,修复组织呈黄色,局部凹陷。术后16周,A组缺损修复区组织与周围关节软骨相整合,软骨缺损区被光滑白色半透明的组织覆盖,与周围软骨组织外形无差异(图4);B组缺损区修复组织与周围软骨部分整合在一起,光泽较差(图4);C组缺损处修复组织低凹新生组织软,无光泽,与周围软骨组织区别明显。

组织学观察。术后12周:A组缺损区形成透明样软骨组织,比周围正常软骨偏厚,软骨细胞数量多,出现明显的规律,表面层的软骨细胞平行关节面排列,深层纵向排列,软骨基质染色较四周时淡,软骨下骨丰富。B组边缘区厚度与周围正常软骨接近,软骨细胞排列不规则,与周围软骨结合可,无明显裂隙存在。近中央区仍以纤维组织修复为主,细胞数很少,局部有裂隙。C组表面为纤维组织,细胞成分较少。术后16周,A组缺损区软骨厚度与正常软骨组织接近,细胞排列出现明显规律,表面层的软骨细胞平行关节面排列,深层纵向排列,与透明软骨组织相似,软骨下骨形成,潮线基本恢复,与周围正常软骨连接较好(图5)。B组软骨细胞排列不规则,中央修复区大部分为纤维组织修复(图6)。C组缺损区内主要为纤维组织(图7)。

2. 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0. 0统计软件包分析,数值以±s表示,以P<0. 05表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表3

关节软骨缺损的组织学评分标准表4

各组软骨修复组织学评分结果 各时间段A组与B组、C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

3

有研究认为对于微环境尚未受到严重破坏的组织修复或再生治疗,不需要进行体外诱导即可用干细胞直接移植修复,而对于缺损或微环境严重受损的组织修复或再生治疗,则需要对干细胞进行定向诱导后移植[1]。作者的实验结果表明,在体外对MSCs进行诱导培养,(1)可以使细胞扩增;(2)可以向软骨细胞定向分化。在体外构建成熟的组织工程化软骨,是在模拟体内微环境的条件,探索和研究软骨种子细胞在支架内黏附、增殖及种子细胞与支架材料的相容性即软骨形成的条件、机制的问题。作者把细胞-PLGA支架复合体在体外培养1周后,塑成圆柱状,采用马赛克移植方法植入缺损部位,底部为MSCsPLGA支架复合体,表层部分为诱导培养的MSCsPLGA支架复合体。在体内微环境的作用下,迅速生成软骨组织。在12周时,软骨组织已充满了整个缺损区,随后深层软骨组织逐渐被软骨下骨替代。16周时软骨细胞出现分层排列,与周围正常组织无明显差别。在制造骨软骨缺损模型的时候,损伤区会释放生物活性因子,包括TGFβ、IGF1和BMP[2]。早期复合组织植入缺损部位后,在这些细胞因子的作用下,经诱导的MSCs细胞在PLGA支架材料中迅速增殖,表层的复合体在关节内滑液细胞因子和周围软骨组织微环境的作用下形成早期软骨组织。而深部的复合体被来自于损伤区的血管组织侵入,机体的MSCs细胞和诱导植入的MSCs细胞,在局部微环境的作用下,形成骨组织-软骨下骨,从而完成骨软骨缺损组织的修复。这种修复的特点是软骨与软骨下骨形成坚固的自然连接,软骨下骨与软骨同时获得修复。但是作者某些切片中观察到2种复合体之间有裂隙、整合差,但深部复合体与软骨下骨的结合均良好。

尽管很多专家学者在体内、体外均成功构建出骨软骨复合组织[3~7],但是存在以下问题:(1)无论在体外或体内,构建组织的骨、软骨界面结合欠佳;(2)植入软骨与周围宿主软骨组织整合欠佳;(3)形成的软骨组织质量缺陷:透明软骨比例少,缺乏正常关节软骨的分层结构,缺乏表浅的扁平细胞层和潮标等;(4)更为重要的是,以上构建的骨软骨复合组织只是短期观察有证据初步表明在形态学、生化成分等方面具有骨软骨组织结构,其生理功能、机械性能、能否长期持续存在等尚待进一步研究证实。为了改善骨软骨复合组织的结构和界面形成情况,设计一体化、呈梯度变化的双层支架材料将更为有利。She rwood等[8]应用TheriForm三维打印方法研制出一种新型的骨软骨三维支架,在骨、软骨端配件交界区组成成分含量、气孔率等方面形成梯度变化,这样可以避免支架在体外培养和体内植入时发生界面分层而有利于新生的骨与软骨组织之间形成良好界面。

本实验结果证实:MSCs适合成为软骨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取材方便,体外培养性能稳定,易于传代扩增,在一定诱导条件的培养下,可以分化为软骨细胞。TGFβ1在促进MSCs细胞增殖和向软骨细胞定向分化方面有显著的作用。PLGA支架是理想的软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具有良好的孔隙率和组织相容性,MSCs在其中可以很好地黏附、扩展和增殖。MSCs经向软骨细胞定向分化后复合PLGA支架材料,通过紧密压配方式与MSCs-PLGA支架在体内构建骨软骨复合体,可以有效修复骨软骨缺损。

图1

对照组 MSCs免疫组化结果阴性,胞浆内未见到棕褐色颗粒

图2

实验组MSCs免疫组化结果呈阳性,胞浆内见有棕黄色颗粒

图3

细胞在支架材料上黏附、增殖,形成细胞团,借伪足锚固于支架上

图4

A组(黄箭头)修复软骨厚度较B组(绿箭头)厚,与周围组织边界不清,需仔细辨认(4个月后)

图5

A组缺损区软骨下骨结合紧密,潮线形成,与周围软骨组织融合好(4个月后×20)

图6

B组缺损由纤维组织修复,细胞排列规律,与软骨下骨结合尚可,局部有裂隙(4个月×10)

图7

C组缺损部分纤维组织,排列杂乱,见分泌基质。

【参考文献】

[1] 潘兴华,韩毅冰,郭坤元,等.成体干细胞的分化潜能及在修复重建中的应用前景[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2,16(5):329-332.

[2] Wakitani S, Goto T, Pineda SJ, et al. Mesenchymal cellbased repair of large, fullthickness defects of articular cartilage[J].J Bone Joint Surg(Am),1994,76(4):579-592.

[3] 吴 俊,孙俊英,李海燕,等.以PHBV为支架构建组织工程化软骨[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6,14(3):1016-1018.

[4] 曲彦隆,杨卫良,孟祥文,等.梯度降解软骨支架材料应力刺激下与骨髓基质干细胞复合三维培养的实验研究[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6,14(10):772-774.

[5] Hung CT, Lima EG, Mauck RL, et al. Anatomically shaped osteoc hondral constructs for articular cartilage repair[J].J Biomech, 2003,36(12):1853-1864.

[6] Mahmoudifar N, Doran PM. Tissue engineering of human cartilage and osteochondral composites using recirculation bioreactors[J].Biomaterials,2005,26:7012-7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