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概述范文

时间:2024-03-07 17:54: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电子政务概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电子政务概述

篇1

跟着电子计算机技术在各个领域的深刻利用,电子文件的数量猛增。因为电子文件拥有与传统纸质文件的不同特性,其管理的理论、原则、法子以及模式也不尽相同,其管理已经成为我国档案界关注的热门问题。《全国档案事业发展“105”规划》将档案信息化作为1项战略任务肯定下来,电子文件管理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内容之1,瓜葛到档案事业的可延续发展。在新的技术前提下档案工作有着新的目标。一九九五年国家档案局档案科学技术钻研所提出展开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文件管理方面的钻研,并患上到国家档案局批准。一九九六年九月一八日国家档案局专门成立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钻研领导小组,加强对于钻研工作的领导。《全国档案事业发展“105”规划》强调电子文件发展的趋势不可逆转,电子文件的管理工作迫切需要从理论以及实践探索新的管理法子以及模式,如从新设置电子文件公道的工作流程,在电子文件出生之时便对于其生成时的不同稿本、运转处理的进程、应用的方式、归档时间等予以必要的记录以及跟踪,避免文件被无心或者歹意更改、烧毁,保证由此转化而成的档案能够称患上上真正的历史记录以及完全的机构记忆等。

一.二钻研现状

本文依据自己所学理论知识,结合相干资料的分析比较,对于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电子文件管理相干问题进行探讨。在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电子文件管理是信息时期档案工作者面临的新问题,需要来自理论以及实践方面延续不断的探索。在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电子文件管理不同于传统文件、档案管理,面临管理理念、管理原则以及管理业务的变革,需要构建全新管理模式与管理体系,需要法律规范的束缚以及人员素质的提高。同时,政府电子文件管理面临管理系统的开发以及加强其元数据管理方面的技术变革。政府电子文件的呈现是1场记录革命,也引起了包含文件、档案管理在内的记录管理的革命。与传统的文件、档案管理相比,政府电子文件管理拥有相干因素多、各因素间相干度高、变量多、目标繁杂、技术含量高、更新快等新的特色,从而对于管理流动提出了更高的请求,需要在科学的管理思想以及原则的指点下,从政策、轨制与技术法子的不同方面采取新的对于策。在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政务信息公然轨制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应用提供了新的机遇。档案资源是电子政务建设不可缺乏的首要公共信息资源,政务信息的公然、大量电子文件的发生,档案资源的开发应用成为电子政务的首要组成部份,档案资源是政务信息公然的主要信息资源。档案是1种首要的信息资源,它拥有信息的1般属性,也有其本身的特色,即原生性。原生信息是信息加工的基础,档案信息是整个社会信息系统的基石之1。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广泛利用,为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应用创造了前提。

二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与政府电子文件管理的现状分析

二.一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发展概述

主意由文件构成部门1直保管自己的电子文件,而不是将进入档案阶段的电子文件移交档案馆,档案馆对于电子文件的管理只采用业务上的宏观节制。电子文件构成机构受档案馆业务上的指点、监督。此模式主要出于电子文件技术管理的请求,技术以及资源的有限性使许多档案馆不可能保管所有机构的文件,档案馆无力安装以及保管各机构电子文件的运行装备。力主此模式的首推澳大利亚档案馆。澳大利亚《档案法》第二七条明确规定:档案馆其实不请求联邦机构将拥有持久价值的电子文件的载体送交档案馆保留,当电子文件保存在它的发生部门时,应由档案部门对于这些电子文件进行登记并加以节制。电子政务是相对于于电子商务而提出的新概念,目前关于电子政务的定义,国内学术界还没有1致的意见,国外称为电子政府(EG,Electronic Government),其核心内容是指在政府内部行政电子化与自动化的基础上,应用计算机以及现代通讯技术,建构1个虚拟政府,即跨时间、地点、部门的全天候的政府服务体系①。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进程基本上与我国的信息化历程同步,是沿着“机关内部的办公自动化”—“管理部门的电子化工程”—“全面的政府上网工程”这条主线开展的。一九九三年,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拟定了《国家信息化“95”计划以及二0一0年远景目标(纲领)》,国务院请求当时的电子部与有关部委鼎力调和,抓好几项重大的信息工程,这些工程分别被命名为“金”字系列利用系统工程,由此拉开了建设我国电子政务的序幕。一九九九年一月,国家四八个部委倡议展开政府上网工程,当年被誉为我国的“政府上网年”,政府上网工程在政务及公共管理方面获得了很大成就。从二00一年开始的“105”规划中,建设电子政务系统,构筑政府网络平台,构成连接中央到处所的信息系统,实现政府网上信息交流、信息、信息服务,己成为中国信息化建设圈定的10大重点领域之1。我国各级政府部门的网络化建设己经获得了长足的进步,涌现出1大批内容丰厚、服务良好的政府站点。如何应用互联网进1步改善政府部门的管理以及服务,进行政府职能的转变,已经成为电子政务建设的1个首要目标。从二00一年三月开始,北京、上海、福建、广东等数10家政府接踵提出了相应的电子政务规划②。

篇2

[关键词]大数据;电子政务;改革策略

[DOI]1013939/jcnkizgsc201619121

1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现状分析

11信息共享平台不统一

就当前我国不同地区开设的电子政务平台而言,还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统一标准。由于各个地区所采用的业务系统不同,导致了电子政务业务的系统接口呈现出互不通用的问题。这个问题给跨区域、跨部门的信息共享以及业务合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区域内的部门之间实现共享的省级地方只有15%左右,区域内部门之间的实现共享的市县中有30%左右。不同地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从某些层面上对其电子政务的发展水平有着一定的影响与制约。所以,我国在开展电子政务工作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区域性以及城乡差异。比如:我国西部地区的电子政务发展水平呈现出水平较低的现象,而东部地区的发展则较为稳定,许多地区的农村电子政务工作还处于一个初始化阶段。这样的发展形式,导致了我国电子政务还没有形式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许多信息呈现出不对称的问题,从而给电子政务工作的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而且在信息使用方面也无法完全发挥出其优势。

12民众参与建议数据量增加

联合国2014年电子政务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在开展电子政务工作时的参与指数为06471,这份数据与之前相比有一定的提升,同时我国电子政务的排名也上升到了33位。这些数据表明,我国在电子政务参与率方面得到了非常大的发展。从当前我国政府网站来进行分析,其网站为民众提供了大量的公共信息,同时还在其网站上实现了以多种形式向政府提出建议的渠道。在电子政务的发展下,民众参与形式从以往的被动式转向了主动式,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公众参与的热情。但是通过对我国电子政务工作的分析发现,民众在参与过程中依然存在着问题。比如:对于公众所提出的建议,政府在征求时的共同制定政策方面还不够完善,对于公众所提出来的反馈信息的辅助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再比如:由于电子政务工作不断展,民众参与建议的数量也越来越多,在庞大的数据中如何能够迅速找到热点信息,并且对其信息进行反馈与响应工作不够及时,在某些程度上会对民众参与热情造成影响。

13“数字鸿沟”问题制约了电子政务的发展

“数字鸿沟”所指的是信息富有者与信息贫乏者之间所产生的鸿沟。这个问题是全世界电子政务工作所遇到的普遍性问题。我国由于地大物博,在教育层次、性别、收入、语言、年龄、地域等多个方面都会形成一定的“数字鸿沟”。这样的问题存在,会导致电子政务工作无法进行普及,从而在使用电子政务时会产生一定的弱势群体。这些问题的产生,让我国的电子政务的公平性无法能够充分地体现,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地阻碍了电子政务的高速发展。从我国的实际国情来进行分析,造成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表现在两个方面:①我国的信息化建设还不够成熟,与发达国家存在着一定的落后性。而且我国区域与城乡之间的发展差异也给信息化水平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②民众在获取信息以及使用信息的能力不足。我国一部分民众对于政府在线服务并不了解,同时还有一部分群体不具备最基础的信息获取能力,这也给我国电子政务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阻碍。

2大数据形势下电子政务的改革

1积极构建一体化的信息平台

对于电子政务而言,应该以一个统一的信息平台来对所有信息进行共享,同时也能够促进信息的统一性。推进信息一体化进程,可以让政府使用较少的资源来为民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我国所开展的电子政务工作中,对于在线服务的种类还不够全面,没有利用好大数据的特征来对民众所关心的服务领域开展相应的在线服务。因此,在开展电子政务工作时,应该扩大政府在线服务的范围,让民众能够使用其功能更好地为政府提供优质的建议。基于大数据形势下的电子政务,应该改变以往各自为政的分散建设格局。实现电子政务跨区域、跨部门的业务合作。通过推进信息一体化平台,让信息资源能够共享,推进电子政务业务流程的重组,实现组织机构的整合与简化。同时,为了能够更好地体现出电子政务所具有的高效性,应该制定出有效的监管机制,为民众提供一个高效、公平、公正的运行环境。

2提高响应速度与民众参与热情

基于大数据形势下,政府可以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持对民众关心的热点问题给予及时的响应。针对大数据分析,电子政务平台可以快速地寻找到民众所关注的热点事件,并对其所提出的质疑以及所反馈的信息进行及时回复,促进民众参与的热情与积极性。并且在政府的引导下,能够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促进了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互动,很大程度上地提升了政府在民众心目中的公信力。比如:对于民生方面的问题,可以通过电子政务平台大量收集民众所

6增加多维度数据资源的采集,建立读者信息档案系统大数据是人类文明的重要体现,尤其是其中的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这些数据恰是图书馆提供细节服务不可或缺的资源。随着大数据产业化发展,图书馆的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就使得建立读者档案信息逐步成为现实。读者档案信息包括读者档案、借阅档案、学科档案、课题档案等信息,建立读者档案信息主要用于数据分析和信息推介。一方面,通过对读者信息资源进行数据分析,了解不同层次读者需求,掌握信息资源利用情况及阅读倾向,对信息资源建设、参考咨询服务、数据库建设等具有导向功能;另一方面,通过读者信息系统可以直接向读者推介和传递图书馆动态信息、参考信息、专题资料、学术快报等针对性信息资源。

7提升图书馆传统服务效率

对读者节假日到馆人次及借阅册次的统计可以使图书馆更好地调整开放时间,同时对读者在图书检索系统中产生的数据信息的利用,也可以为馆内今后图书采购提供参考依据,使有限的经费能够采购到最精、最热的书目。对图书馆数字资源浏览、下载等相关数据的统计也可以为今后数字资源的建设提供一手的参考资料。

了解读者的需求,对信息资源进行深层次的揭示与整合,提供特色服务和有针对性的服务,是高校图书馆当前面临的重大转型和主要任务。广大馆员必须严阵以待,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充分利用各项新技术、新成果,从而为读者提供更高效、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电子政务;公共危机管理;平台

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关键转型期,各类矛盾和问题不断被引发,不同程度的公共危机亦相随而来,暴露出现有危机管理体系的薄弱环节。政府作为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公共危机管理是其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其基本职能。政府只有将危机状态下的社会有序管理起来,并将其所带来的后果降低到最小程度,才会获得公众的信任。

一、危机与公共危机管理概述

美国著名学者罗森塔尔认为“危机”就是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作出关键决策的事件。国内学者薛澜等人认为“危机”通常是在决策者的核心价值观念受到严重威胁或挑战,有关信息很不充分,事态发展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和需要迅速决策等不利情景的汇聚。关于公共危机的定义也有很多,我认为,所谓公共危机,就是由于发生某一突发性事件,对社会公共秩序形成巨大冲击,对公众的生命、财产等构成巨大威胁,危及公共安全,要求政府迅速采取紧急措施加以应对的危险状态或事件。公共危机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突发性、不确定性、危害性、社会性、决策的非程序化、信息的不充分性等。危机是一种危害,也是一种“机遇”。科学的公共危机管理体系和管理理念是现代政府治理模式的主要改革内容,是组织变革与创新的一个基点,也是体现现代政府责任的重要机制。所谓公共危机管理应该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持续的动态过程,政府和其他社会组织通过各种措施,防止可能发生的危机,处理已经发生的危机,以达到减轻损失,甚至将危险转化为机遇,维护公共安全,保护公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的管理活动。

二、电子政务概述及其发展现状

我国学术界对电子政务定义的主流观点是通过其主要流程来完成的,即电子政务是指政府机构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将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在互联网上实现组织机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空间、部门分隔的限制,全方位地向社会提供优质、规范、透明、符合国际标准的管理和服务。电子政务不能简单的等同于办公自动化、政府上网、电子政府等。电子政务是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政务进行持续不断的革新和改善,以实现政府管理与服务的高效载体,从而建设一个精简、高效、廉洁、公平的政府运作模式。电子政务与传统政务的比较可概括成表1。通过对比,可以看出电子政务具有很多优势,比如更具开放性、亲民性;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减少了管理的层次、环节和成本,提高了行政效率;网状型的沟通和管理方式拉近了公民与政府的联系,使政府真正成为以顾客为导向的公共服务组织。电子政务提供了一种更直接的双向沟通平台,有助于实现政府组织、职能和信息资源的优化整合,让政府的信息实现低成本共享,从而更好地作出科学决策。

美国是率先提出电子政务的国家,在短短几年里,迅速发展为一种全球性浪潮。“电子政务”这一概念在中国开始普遍使用始于2001年。受全球化和信息化浪潮的推动以及行政改革的挑战,我国政府非常重视信息化的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但是,由于受到各种阻力,其整体水平仍然较低,各地区、部门的发展极不平衡,电子政务的利用效率不够高。可以说电子政务离它的效用最大化还有很大距离。

三、以电子政务为平台构建新型的公共危机管理模式

要克服传统的公共危机管理模式的弊端,发挥电子政务的最大效用,以电子政务为基础,搭建公共危机管理的新型平台是一次很好的尝试。简言之,围绕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核心问题,搭建以电子政务为基础的四个平台:数据收集交换平台、信息交流平台、决策制定传达平台和危机普及教育平台(参见图1)。

1.建设数据收集交换平台。在危机管理中,数据及时、全面地收集以及对数据的标准化处理对于危机的预警、应对、善后都是非常关键的。

①数据收集。为了应对危机,需要建立一个跨地区、跨部门的数据收集处理系统。高效的信息收集能敏锐地捕捉到危机的到来,从而有可能在危机爆发前将其化解。为此,要从横向、纵向和外部等方面建立一个电子危机数据库,重新构建我国政府部门现有的办公网络和门户网站,为电子信息通畅、及时收集打下基础,以全面地收集与危机相关的数据资料。另外,还可以通过政府电子信箱系统进行

数据收集。

②信息标准化处理。由于信息获取渠道、载体、格式是多种多样的,而且繁冗庞杂,因此对信息的标准化处理是很有必要的。要想使收集到的信息成为有效资源就必须进行标准化处理,统一为计算机可计算统计且易于人工识别的电子格式,才可保证对其后续分析的可行性。 标准化之后的信息就要面临一个筛选、挖掘、分析的过程,将支持公共危机治理的信息挖掘出来,并对其进行更加深层次的分析、总结,从而产生正确的决策,积累丰富的危机管理经验,并不断在每一次的公共危机治理过程中进行应用和更新。

2.建设信息交流平台。在危机管理中,政府需要尊重公众的知情权,健全信息公开制度。电子政务恰恰可以提供这一及时、公开、透明地披露信息的平台。首先,政府可以通过网站以网上预警或网上新闻会等方式对外公告危机管理的的相关信息。这种方式,一方面节省了时间,增加了在处理公共危机时的主动性,为快速做出决策打下了基础;另一方面减少了公众获取信息的成本,节省了资源。

篇4

关键词:电子政务 电子商务 管理 信息交换 企业网络 互联经济

计算机制造成本的大幅度降低和软件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计算机像电话和电视一样成为人们信息交流的重要手段,而它的普及和应用速度远比电话和电视要快数倍。Internet的商业化和社会化,为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的发展打下了基础。下面我们对此展开一个分析。

1 我国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的概述

根据调查,我们了解电子政务的根本目的是为提高政府部门的管理和服务质量,从一开始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就相互关联,电子商务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交易事务的效率和主体的经济效益,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人民。之间有着交叉的应用领域(B2G或是G2B)。

2 我国推行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的共同基本条件

2.1 基础管理

在基础管理这种分层组织结构上。企业响应快速多变的用户要求,政府面对的是突发事件危机处理。政府和企业面临的是同样的挑战,同样需要增强组织的信息化灵敏度。

2.2 服务理念

直接性、高效性、交互性和透明性等特点都是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都具有的,电子政务的目标是政府对群众的要求进行更快捷的反映,为消费者服务,电子商务最终的归宿是生产者更直接贴近围绕消费者,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都能降低人们获取信息的成本。电子政务能更直接地为人民服务。

2.3 信息技术

电子政务要求一方面要实现政府部门之间、政府部门与民众、企业之间的双向信息交流,另一方面要实现政府部门内部的信息共享和实时通信,电子商务也要求加强企业与其合作者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交流,同时加强企业内部各部门的交流。

3 电子商务对电子政务的影响

虽然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也处于初始阶段,尤其在组织保障方面。我国尚未建立比较完善的管理体制。管理水平整体水平较低。我国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的发展在当下依然面临着很多制约因素,这些问题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同时,我国的市场环境并不是很好,IT企业整体实力不强,企业不成熟,自主创新能力有限,加之政府的管理水平不高,使得以市场为基础建设电子商务很难推行,电子商务建设的效率不高。

但是电子商务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无限的发展空间和机遇,同时也引发了社会结构的调整和变革。电子商务在其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如电子商务的标准化建设,企业业务流程重组,尤其在一些关键技术上,为电子政务建设提供了很好的范例。这些理念和方法都可以应用或移植于电子政务,企业资源计划,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等都是非常实用的技术。

4 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协同发展的必然

电子政务的发展必然会加快政府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政府信息系统和政府信息网络的建设(含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办公自动化系统、电子政务系统、政府机关内部网络和政府专用信息网络的建设等。电子政务系统的完善和政府内部信息网络的建立及其与公共信息平台和因特网的互联,使政府不再游离在网络以外,企业就可以开展对政府的电子商务,B2G电子商务就会得到应用与发展。

再有,政府可以建立网上专业市场。中小型企业、个体企业的资金与信息技术有限,需要政府为其建立起面向供需双方的专业化网上市场,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电子商务实现后,大部分商务活动都在网上进行,商务信息都在网上传递与交流,如果政府部门采用传统的方式对电子商务活动进行管理,肯定效率很低,甚至无法实现。政府对商品价格的调节就是如此。如果实现了电子政务,政府就可以通过网络访问企业的网页,获得企业产品质量、等级、产地及销售价格的真实信息,从而避免原来用书面或口头形式向政府报告时恶意更改造成的信息失真,同时也可以利用网络和企业进行交互。政府可以将意见直接通过企业的网站反馈给企业,提高调控的效率。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21世纪是信息经济的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特点将更加突出。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实现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的协同互动,有利于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的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有利于切实转变政府管理方式,提高行政管理水平,进而创造我国在新时期新的经济增长点,它有利于加快整个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参考文献:

[1]丁疆辉,路紫,吴建民.电子商务门户网站服务功能评测——以“中国河北”为例.中国管理信息化,2006(3).

[2]新加坡政府公共服务基础结构.电子商务,2006(3).

[3]陈涛,张明毫.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的协同研究[J].商业研究,2005(15).

[4]国家信息中心赴加拿大电子商务考察团.以为公众和企业服务为核心,促进政府职能转型是加拿大电子商务取得成功的关键.中国电子商务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5]强韶华等.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J].北方经贸,2003(10).

[6]黄继新整理.中国与世界的差距.电子商务:埃森哲公司资料提供.2006.

篇5

【关键词】电子政务 商务智能 应用 实施

一、电子政务

电子政务实质是政务的信息化,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政府部门的信息化也取得显著的成效。

(一)电子政务的定义

对于电子政务的定义存在很多种说法,有人将其理解成网络政府、政府信息化或者电子政府,这些不同名字的内涵是一致的,即电子政务是信息技术运用和政府管理改革相结合的产物,是信息技术和的有机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各行各业的管理和服务的信息化,将信息技术运用到中,促进国家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工作是先进技术的重要使命。电子政务的通俗定义是指政务部门利用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内部办公的电子化、协同化,将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集成,超越时空和部门间的分割限制,实现规范、高效、透明的服务与管理。

(二)电子政务的内涵

相对于传统的政务方式,电子政务将大量的行政管理和事务通过安全可靠的程序在网络上进行,实现行政方式的无纸化、行政法律关系的虚拟化和信息传递的网络化。这是一种新的政务管理模式,需进行业务重组,确立新的职能分工。概括起来,电子政务的内涵可具体从以下三方面来理解:

1.政务部门内部行政的自动化、网络化和信息化,能够提高政府在管理、行政和服务各方面的效率,从而精简机构、简化程序,实现新的高功效的运作流程和有效管理。

2.政务部门间的协作,通过政务的信息化和网络化,各部门间共享数据,及时更新状态,使得整个信息的流转和共享达到高质量、高可靠、高速度,从而推动整个的有效实施。

3.政务部门与公众的有效连接和沟通,加强服务和管理。借助于互联网,电子政务能够提供多种方式为任何地点的社会群众随时有效服务,公众可以享受网络技术的便捷,可随时随地了解政府资讯,并可快速获取服务。电子政务真正的作用在于其大大改进了政府管理和服务公众的方式,加大社会进步的步伐。

二、商务智能概述

(一)商务智能产生背景

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有其强大的驱动力和背景因素,商务智能便是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下信息大爆炸的产物。摩尔定理表明芯片的晶体管和电阻器的数量每年翻番,这种速度揭示了信息技术进步的速度,事实上,企业平均每18个月信息量就翻一番。这种信息增长速度给企业的信息承载能力、管理能力和提炼能力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庞大的数据背后是巨大的信息量,从这些数据中提炼出企业所需的、有价值的数据,即有效信息是企业面临的重要工作。有时候,企业无需费财费力地进行市场调研,千辛万苦从外部挖取一点客户、市场信息,而只需要充分利用内部积累的数据资源,通过数据挖掘、有效分析,即可得出意想不到的信息,从而支持决策制定,实现企业目标,那么商务智能便是这样一种技术。

(二)商务智能的概念理解

商务智能是一种将数据转化为知识的工具,使用信息技术挖掘有价值的信息来支持决策制定。它既是一种技术、也是一种思想或者具体的产品。商务智能的处理过程概括为:从不同的数据源中收集数据,并提炼出有用数据,对数据进行清洗来保证数据的质量,然后将数据转换、重构后存入数据集市或者数据仓库,采用合适的查询、报告和分析工具和数据挖掘工具对信息进行处理,将数据转化为信息,继而转化为辅助决策的知识,最后是利用信息展现技术将其呈现给决策者或其他使用者,助其做出更好、更合理的决策。

有些人将商务智能片面地理解为高级管理人员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或者决策系统,也有人理解为单纯的数据库技术,或者在线分析处理工具,这些说法都道出了商务智能的某些突出特征,但是目前没有其确切的定义和归纳,各自根据使用情况可偏向于某方面的定义,但是商务智能本质上是利用信息技术将数据转化为知识的过程。

一方面,商务智能根据企业各功能组织,从各应用系统中提取高质量和有价值的信息,通过各种查询和分析工具来处理销售部门、财务部门、人力资源部等各系统的数据,从而帮助企业解决商务活动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另一方面,商务智能能够帮助用户对业务数据进行联机分析处理和数据挖掘处理,通过历史数据挖掘出新的知识和信息,来协作决策者预测发展趋势、制定未来计划,以便更好地实现企业目标。

三、商务智能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

(一)电子政务需要商务智能

目前,商务智能已被广泛应用于包括电子商务在内的各行各业,其强大的功能,帮助大量企业实现了业务重组和决策制定。商务智能通过释放业务数据的能量,将繁杂的数据转化为高价值的信息,来实现数据与决策者的有效连接。这样的技术或者解决方案同样适用于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商务智能无疑将促进电子政务的快速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篇6

关键词: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网络安全

引言

关于电子政务的概念,目前有着不同的解释。从现阶段的发展状况看,电子政务可以解释为,政府通过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手段,更加便捷和迅速地提供自动化信息服务。[1]电子政务在计算机和网络的帮助下,突破了时间、空间和部门分隔的瓶颈,使得政府为社会提供全方位、高效率、高质量的服务成为现实。联合国经济社会理事会将电子政务定义为,政府通过信息通信技术手段的密集性和战略性应用组织公共管理的方式,旨在提供效率、增强政府的透明度、改善财政约束、改进公共政策的质量和决策的科学性,建立良好的政府之间、政府与社会、社区以及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提供公共服务的质量,赢得广泛的社会参与度。目前的电子政务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政府部门内部的电子政务,即政府部门在内部系统中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来实现政务信息化、自动化办公,提高决策的效率和可靠性;一类是政府部门外部的电子政务,即政府部门通过互联网技术,加强与社会各界的信息沟通和资源共享,同时加强社会各界对于政府部门的监督,促进政务信息透明化。我国的互联网应用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快。然而网络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带给政府办公方便的同时,也存在着病毒、黑客、泄密等问题。电子政务在运行过程中如果受到破坏和攻击,轻者会造成政务效率受损,影响正常政府办公,重者会导致电子政务系统瘫痪,重要信息和情报泄露,危害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安全。当民众感觉到数据信息安全受到了威胁,政府将要付出代价,即安全问题会影响民众对政府的信心,引起恐慌,导致社会动荡。[6]如何在电子政务应用的过程中,处理和解决好电子政务的信息安全问题,是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

1电子政务信息安全问题

首先,我国的电子政务相关立法薄弱。电子政务的安全问题最终是要保护好政府和国家的机密信息。我国电子政务发展至今,颁布了一些相关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等,但这些法规立法层次较低,大部分是由国务院及其部委。我国有关电子政务的安全立法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内容相互交叉重复,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一旦出现信息安全问题,将出现无法进行统一管理的混乱局面,不利于信息安全的维护。其次,我国电子政务存在管理不善的问题。我国的电子政务系统主要是多个部门共同进行管理,相关的管理职能也被分割,部门之间容易产生矛盾,出现多头管理或者相互踢皮球的现象。从总体上看,国家在电子政务安全上缺乏一个具有最高权威的统一机构。从局部上看,电子政务系统自身管理混乱,人员和部门彼此间无法做到协调。有些政府部门对电子政务信息的安全管理没有形成系统的管理制度,对于信息的收集、处理、传递和储存各环节无法做到全程有效监控和维护,缺乏相应的应急管理预案。当前我国的电子政务管理建设缺乏系统性和全局性,电子文件、电子档案的管理尚未真正纳入国家电子政务发展规划之中。再次,与电子政务有关的技术发展不足。目前国内多数电子政务设备都是从国外引进,在使用过程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如果完全依靠自主技术难以彻底解决。缺乏自主的研发和创新技术,必然使我国的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处于被动地位。在引入外国设备的同时,必然留下一定的安全隐患,如果不能对这些设备进行有效的安全监测,就极有可能使重要的情报被一些别有用心的国家窃取。一些信息技术系统存在的漏洞,也容易成为黑客的攻击目标。网络技术的不足是造成信息安全的又一隐患。最后,我国电子政务工作人员安全意识淡薄。电子政务信息系统涉及的部门广泛、流程复杂、对技术的要求高,这就对电子政务系统的使用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国许多政府电子政务工作人员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信息化政务教育培训,对于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缺乏正确、科学的认识。根据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技术处理协调中心的《中国互联网网络安全报告》统计可以看出,中国大陆政府网站被篡改的数量在逐年增长。政府网站易被篡改的主要原因是网站整体安全性差,缺乏必要的经常性维护,某些政府网站被篡改后长期无人过问,还有些网站虽然在接到报告后能够恢复,但并没有根除安全隐患,从而遭到多次篡改。

2对策

首先,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是最重要的基础,不但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还要确保法律法规的落实。在法律法规建设要从现实出发,从过去单纯的信息控制转变为信息发展服务,加强立法的主动性和前瞻性。要向国外先进的法律法规学习和借鉴,提高法律对信息社会的适应性。分析研究以往电子政务在信息安全方面出现的具体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适当的法律议题。只有将法律的制定和标准的规范化相结合,才能使法律起到对信息安全更好地保障作用。其次,改善以往的管理模式。各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安全机构,应当由国家电子政务的统一部门进行管理,从全局和整体出发,加强信息安全方面的防护,切实做好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密管理工作。电子政务的相关部门应正确界定内网与外网的区分,将信息资源的保密和公共合理分类,确保资源信息透明的同时,重要的机密信息不被泄露。要注意加强事前预警。在发生信息安全事故的最短时间内,回复网络运行和服务的正常,防止重要信息被窃取,最大程度降低安全事件的损害程度。再次,加强网络人员的培训和教育。许多的电子政务安全事故,并不是由于技术和设备方面的问题,而是由政府内部人员的不当操作或故意行为导致的。政府部门从事与电子政务相关的人员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专门的电子政务安全管理人员,一类是普通的政府机关公务人员,所以要进行区分对待。对于专门的信息安全管理人员,要坚持人才的开发和培养,提高我国电子政务安全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整体水平。对于普通的政府部门公务人员,要让他们树立信息安全保护的意识,通过学习和知识讲座,让他们了解电子政务安全的相关知识,明确安全的重要性。最后,开发先进技术的网络技术。我国在网络技术上落后于发达国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的保障。应该在保护自身机密安全的前提下,通过学习和借鉴别国的先进技术,发展自主研究,提高自身的网络科学技术,从而为信息安全的维护起到坚实的保障。应当建立起构建国家级病毒防护安全平台,目前我国初步建成了以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为基础的病毒防护机构,但这些机构在对病毒的防护上只是提供预警、通告等形式,很少能够提供较为具体和实际的安全防护和病毒处理策略。建立国家基础网络病毒防护平台,可以为电子政务部门提供较为基础的病毒防护措施和安全预警机制,也可以对各部门的电子政务系统的病毒防护进行指导和支持。

参考文献

[1]孟薇.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研究[D].天津大学,2007.

[2]鲍捷.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及防范体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3]阿尔温•托尔勒.权力的转移[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

[4]丁丽.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密管理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

[5]陈兵,等.电子政务安全概述[J].电子政务.2005(17).

[6]张晓原.中外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管理对6比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

篇7

【关键词】电子政务 数据交换 XML Web Services

电子政务建设是社会信息化背景下提高政府办公效率、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途径和必要举措,而在此过程中,各政府职能部门都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开发平台、技术标准,以此构建起来的系统却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异构数据的交换和共享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既难以实现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密切协作,也无法适应电子政务为公众提供一站式服务的发展需求。因此,如何利用XML和Web Services来实现异构数据的交换和共享,成为了电子政务数据交换平台建立过程中必须要探讨和解决的关键问题。

1 XML和Web Services相关问题概述

1.1 XML的特点及应用

XML是英文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的缩写,中文译为可扩展置标语言,主要用于置标电子文档,其在保持文档纯文本的同时还能够增加其结构化程度,具有开放性、平立性、自我描述性、可扩展性以及数据显示多样化等特点。目前,XML可获得所有主流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支持,能够在任何平台上运行,有利于更为灵活的Web软件的开发、数据的、数据的灵活显示、本地数据的处理、数据的独立更新以及信息的集成等,其应用优势十分明显。基于XML的数据交换平台,通过对DTD文档以及XML Schemas进行适当的定义,便能够为应用程序提供一个标准的数据交换格式,进而实现数据共享。DTD是关于标记符的语法规则,是文件验证机制构建的基础;XML Schemas是文档中元素属性结构和内容的规则,实际上是DTD的继任者,对其进行补充。鉴于XML强大的技术优势,在数据交换中被广泛应用。

1.2 Web Services构架

Web Services是一种由URI标识的应用程序,是目前最为常用的异构平台无缝连接手段之一,可不仅可以提供信息,还能够对信息进行处理,而且在应用程序中只要能够读写XML文件,便可以实现异构平台的互相通信,该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实现电子政务应用的整合。Web Services使用的是面向服务的架构,即SOA,该架构由服务提供者、服务请求和服务3个参与者与、查找和绑定3个基本操作构成,具有完好的封装性、高集成能力、松散耦合、协议规范等特点,能够实现跨平台、跨系统访问服务对象的目标。

2 基于XML和Web Services的数据交换平台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

2.1 数字交换平台和电子政务规范

利用Web Services建立电子政务数据交换平台,实现政府各部门之间业务数据的整合,只需完成Web Services接口的开发即可,其中包括两个层面的建设,其一是数据传输平台的建立,主要采用XML文件格式来完成消息的存储,利用SOAP技术来构建,其工作流程为:信息流SOAP封装SOAP消息HTTP封装HTTP包;其二是数据整合平台的建立,主要对各应用系统之间的业务数据进行整合,这也是数据交换平台建设的核心环节,其实现流程为:业务系统提供数据数据格式化发送“数据传输”数据校验数据转换数据排队分发数据接受“数据传输”记入部门业务系统。整个流程建设解决的是技术规范问题,要想实现对数据统一的处理,还需对各种公用数据格式进行规范,主要涉及到SOAP消息、信息注册文档、信息配置文档和路由配置表共4种数据格式,需要对其进行规范化处理。从技术要求上来看,各业务系统及模块均需独立定义自身的结构规范,最终统一到统一数据标准上,即要制定egXML电子政务规范,设计原则为:遵循政府公文格式标准,符合XML系列标准,支持中文标记,具有可扩展性和安全性特点。

2.2 数据交换平台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

基于XML和Web Services的数据交换平台的构建首先要解决可扩展性和安全性的问题,SOAP扩展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可利用SOAP Header来实现,主要完成电子签名、消息路由和监控三项功能;Web Services优势明显,但是并未得到广泛的应用,其原因在于安全性问题一直未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基于安全的SOAP服务器,能够对SOAP消息进行安全扩展,实现证书管理和路由转发功能,而且采用安全的UDDI和WSDL,能够保证Web服务的可信性,优化接口程序,提供良好的交互交互界面。按照Web Services相关规范构建的基于XMUL/SOAP的数据交换平台,能够满足当前电子政务建设的总体要求,该平台分设两个数据中心,各由应用系统和数据抽取加载系统构成,建立在安全服务平台之上,按照SOAP协议对各种信息进行打包,进而实现了信息的传输服务,如果将多个职能部门的业务进行重新组合,形成统一的联办业务,便能够实现一站式服务,从而有效解决了电子政务建设中出现的信息孤岛问题。

3 结论

综上所述,电子政务建设的目的在于实现一体化的办公环境,能够为公众提供一站式服务,这就要对政府各职能部门的业务数据进行整合,解决现阶段存在的信息孤岛问题,而利用Web Services建立基于XMUL/SOAP的数据交换平台,能够同时满足可扩展性和安全性的需要,因此,该平台的进一步完善,有利于推进电子政务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艳敏.基于本体和WebServices的数据交换平台的研究与应用[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

[2]李冬睿,李梅.一种电子政务数据交换模型的设计[J].微计算机信息,2010,15(6):154-155.

[3]颜永飞.基于WebService技术的电子政务数据交换平台的实现[J].科技致富向导,2013,17(8):42-44.

[4]李春英,汤志康,常戈群.电子政务异构系统数据交换平台的实现研究[J].肇庆学院学报,2011,10(2):18-22.

[5]张睿.基于XML的电子政务数据交换平台设计[J].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2014,11(2):24-26.

篇8

关键词:电子政务 风险 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一、 电子政务概述

电子政务,亦称电子政府、政府信息化管理,是政府机构以计算机为媒介,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将政府的管理和服务工作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合,以实现政府部门工作的进行以及组织结构的优化重组,从而及时向社会及公众提供全方位、行之有效的管理和服务。

电子政务是政府管理方式的革命,它的运行有助于建立一个开放透明的政府,一个勤政廉洁的政府。电子政务职能实现的前提是信息安全的有效保障,大量政府公文在政务信息网络上的流转,一旦存在信息安全问题,则直接导致机密数据和信息的泄漏,危及到政府的核心政务。如果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得不到保障,电子政务的效率便无从保证,这将给国家利益带来严重威胁。所以说,信息安全是制约电子政务建设与发展的首要问题和核心问题。

二、 电子政务面临的风险

(一) 认知层面的风险

电子政务在国内建设与使用时间不长,缺乏深入研究。一些人只是简单地认为电子政务系统就是信息化,只要实现了网络数字化就可以推行电子政务,从而出现盲目建设、脱离现实条件等问题;还有一部分人认为电子政务就是运用计算机代替传统手工模式,这就固化了现有政府结构,不利于政府的改造与职能的转变。

(二) 规划层面的风险

规划层面的风险主要有:规划制定人员、规划的范围和内容、规划计划的实施步骤、规划中的政策因素等等。

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应用,使得政府的组织形态正在由传统的金字塔垂直模式向错综复杂的网状结构转变,这就要求政务机构的运行方式作出相应转变,进行电子政务的整体规划。电子政务是整个系统建设的基础,是项目成功的基本保障。只有了解了本地区的发展现状,了解地方政府的特点,了解本地区的政务工作流程,才能编制出适合本地区电子政务的发展规划。但目前,地方政府在电子政务方面的规划明显不足,缺乏可操作性,这就导致在使用过程中面临着很大风险。

(三) 物理安全层面的风险

物理安全层面的风险主要指的是网络环境和物理特性引起的网络设备和线路的不可用,从而造成网络系统的不可用。例如,线路老化、蓄意破坏、设备意外故障、自然灾害等, 这些都属于物理安全层面的潜在风险因素。

(四) 应用层面的风险

应用层面的风险主要表现为非法访问,即窃取用户口令、用户信息被剽窃或修改等,由于政府网络对外提供WWW服务,Email服务、DNS服务等,因此也存在着外网非法用户对内部服务器的攻击。

(五) 系统层面的风险

当前电子政务网通常采用的操作系统本身在安全方面的考虑较少,服务器与数据库的安全级别较低,这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安全隐患,加之病毒的潜伏,这些都增加了系统在安全方面的脆弱性。

(六) 技术层面的风险

技术层面的风险主要表现为技术线路、设备选型、工程质量、系统性能等风险。技术层面的风险不仅关系到项目的实施情况,也关系到项目后期的维护和应用。现阶段受技术发展的制约,我们在技术方面还存在着很大欠缺,因此存在着一定的技术风险。

(七) 资金层面的风险

受利益的驱使,有些部门在制定规划时,将电子政务的规模越做越大,虚设资金越来越多,这就使得电子政务的建设变得越来越困难。除此之外,在资金使用方面,由于缺乏对部门资金的有效监督,使得资金浪费现象严重。如果不能合理计划和控制资金的流向,这将直接影响电子政务的建设,甚至促使一种新的腐败的产生。另外,在后期维护上,电子政务系统也需要运营资金的支持,没有了运营资金的有效支持,就没有了电子政务的内容来源。

(八) 管理层面的风险

在电子政务运行过程中需要管理的内容主要有规划管理、技术管理、过程管理、运维管理、安全管理等。管理的风险不仅体现在单个项目的管理,也体现在根据规划对相关项目群的管理风险。管理风险是项目实施过程中最主要的风险,是项目成败与否的关键。随着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规模的不断扩大,管理的难度和风险还将不断加大,但与此同时,政府部门缺乏信息化项目管理的专业人员,缺乏项目管理的风险意识,这与快速发展的电子政务管理要求不相匹配。

三、 电子政务管理防范措施

(一)强化信息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

电子政务信息安全是电子政务正常而高效运转的基础,是保障国家信息安全的重要前提,电子政务信息管理人员要正确认识并高度重视,及时发现影响信息安全的现象。政府部门要对信息管理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普及信息安全知识,增强信息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积极开展安全策略研究,明确安全责任,增强信息管理人员的责任心;积极组织各种讲座和培训班,培养专业信息安全人才,确保防范手段和技术措施的先进性和主动性。

(二)实施保障措施,建立系统安全保障体系

电子政务系统安全风险的威胁无处不在,它主要来自于物理环境、技术环境、社会环境等。建立全方位的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安全保障体系是规避电子政务安全威胁因素的必要方式。在充分分析系统安全风险的基础上,通过制定系统安全策略和采用先进的安全技术,才能对系统实施安全防护和监控,使其真正成为智能型系统安全体系。具体做法有:

1.实施监测系统的运行情况,及时发现和制止可能对系统出现威胁的各种攻击;

2.记录和分析安全审计数据,检查系统中出现的违规行为,判断是否违反法律法规,为改进系统提供充足的依据;

3.对数据恢复应进行应急处理和响应,及时恢复信息,降低被攻击的破坏程度,包括备份、自动恢复、快速恢复等。

(三)制定合理资金计划,确保有序利用

充足的资金是保证电子政务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前期指定电子政务建设的方案中,要根据本单位、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资金预算方案,确保不虚报资金预算,杜绝腐败滋生;在后期维护过程中,资金也要及时到位,以确保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的顺利进行。

(四)健全电子政务法律法规建设

法律是保障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的最有力手段。政府立法部门应加快立法进程,借鉴国外网络信息安全立法方面的先进经验,制定完备的信息网络安全性法规,完善我国的网络信息安全法律体系,使得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管理走上法制化轨道。

电子政务是实现“电子政府”的有效途径,在政府推动信息化的同时,也要注意其过程中产生的风险,正视风险本身,加快制定保障电子政务健康发展的政策法规,才能降低风险,从而有力地推动和改进政府的管理方式,才能有助于更好的发挥其政府职能。

参考文献:

[1]方德英,李敏强.IT项目风险管理理论体系构建[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8):907-908.

[2]费朵,邹家继.项目风险识别防范探讨[J].物流科技,2008(08):139-141.

篇9

电子政务政府公共管理方法

0引言

在信息化的时代里,信息技术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加快信息社会发展进程。政府作为社会稳定发展的核心力量,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构建电子化政府,实现电子政务已成为必然。实现传统政府向电子政府的转变是一次间距的改革,在电子政务环境下,对政府公共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管理方法已经不适应政府公共管理工作的需要。而要想实现政府职能,引导社会健康、稳定发展,就必须结合时代背景,加大公共管理创新。

1电子的概述

所谓电子政务就是政府机构利用计算机技术,将其管理与服务职能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集成,在计算机网络上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承租,从而打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向社会提供更好的管理与服务。电子政务是现代社会大势所趋,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必然结果。电子政务的核心就是电子信息和数字网络技术,是现代政府管理理念和信息技术相融合的产物,它不是简单的将传统的政府管理食物原封不动地转移到互联网上,它需要将传统的政府管理食物进行优化后再通过网络来进行管理。在电子政务环境下,改变了传统政府办事难的局面,可以显著提高政府机构工作效率。同时,在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各部门之间、政府与民众之间交流更加便捷,拓宽了民众与政府之间的交流渠道,提高了政府办公的透明度,让公众及时的了解政府工作基本流程,让民众参与到政府工作中,对政府工作进行监督,推动廉政建设。

2政府公共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信息透明度不高

政府公共管理工作信息透明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府内部信息透明度不高。政府各部门之间各自为政现象严重,信息共享难度大,影响到行政效率的提高;二是政府外部信息透明度不高,由于政府社会公共的信息交流平台较少,民众对政府工作流程不清楚,影响到公共服务质量。

2.2民众参与程度低

政府的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为民众排忧解难。然而就目前来看,在政府公共管理工作中,政府在设置公众参与的渠道、选择公众参与模式回应民意诉求、保障公众参与有效性等方面,都存在制度化程度低、自觉性比较差、结构性失衡及公信力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导致了民众难以参与到政府工作中来,挫伤了民众的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

3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公共管理方法

3.1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公共管理方法实施的原则

(1)系统管理与信息管理的结合

在政府管理工作中,每一个系统都是相互联系,而要想提高政府管理工作质量和效率,在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就必须认识到系统管理与信息管理的重要性,要坚持系统管理与信息管理相结合的原则,确保政府管理各系统处于一个统一的信息系统中,更好地方便政府开展管理工作,从而达到现代科学管理的最优化。

(2)规范化管理与权变管理的结合

随着公共事务的日益复杂化,对政工公共管理要求也越来越高,实现政府管理的规范化发展也依然成为现代政府管理工作创新的必然。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规范化管理可以提高管理工作效率,为组织创造一个相对稳定的内部环境。而作为政府公共管理工作的执行者,公共管理工作人员与政府规范化管理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如政府公共管理工作人员权力会制约到机制的规范化运作,在这样的环境下,又必须实施权变管理。所谓权变管理就是根据行政组织的实际运行状况,运用权变方法对组织进行权利,从而不断优化行政组织职能。规范化管理和权变管理关系到了行政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实现规范化管理与权变管理的结合可以更好地明确管理责任,引导政府管理工作进入到正轨。

3.2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管理的宏观方法

(1)公共行政的民主化

从宏观的角度出发,公共行政的民主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权力分散和放松规制。全力分散体现了权力向社会和公民回归的社会历史趋势。实行权力分散,分权机构可以对实际情况作出快速的判断,从而提高分权机构工作效率。而放松规制是指政务为谋求社会整体利益,根据社会特定限制权力设定一定规则的行为。从其属性来看,放松规制又可分为政府内部管理规制和政府外部管理规制。权力分散和放松规制是建立在民主制基础上的公共行政模式,有助于政府组织更好地开展管理和服务。

(2)公共服务的市场化

政务的职能就是推动社会公共事业发展,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而在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工公共服务的市场化也成为必然。公共服务市场化就是通过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合作,通过政府的宏观调节,优化社会资源配置,从而实现政府以较少的资源与成本向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的目的。

3.3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信息化管理

电子政务是以电子信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依托来展开相关工作的一种模式,电子政务的发展对政府公共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可以依托信息技术构建属于自己的门户网站,建立可视化的政府,从而提高政府行政的公开性和透明性。因此,政府应当要加大投入,实现政府公共管理信息化发展。作为政府,要构建信息共享平台,将相关信息及时到平台上,一方面方便政府机构内部信息的贡献,提高内部工作效率,另一方面方便信息更好地传播,让民众了解政府的决策。另外,要构建互动平台,让民众更好地参与到政府工作中来,让政府更好的了解民众的意愿,从而更好地发挥政府职能。

3.4科学的定位政府职能

政府在社会公共事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政府一直占据着绝对的领导地位,片面性的扩大政府社会公共管理职能。而在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职能正在从权威性向服务行政转变,而要想推动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政府就必须科学、合理定位自己的职能。要强化政府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从而充分发挥政府在社会公共事业中的作用。

3.5加强安全防范

在这个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一方面提高了政府行政管理效率,让更多的群众可以参与到政府行政管理工作中来,增强了政府的透明度,另一方面也使得政府承受了很大的安全威胁。电子政务是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依托的,在政府办公自动化过程中,如果政府行政理系统存在安全漏洞,就会影响到电子政府的实行,进而影响到政府行政管理效率。为此,加强电子政务的安全防范意义重大。如防火墙技术,使用防火墙的目的是在不同的网络之间或同一网络的不同网段之间建立安全控制点,通过允许、拒绝或重新定向经过的数据流等方式,实现对不同网络或不同网段之间的网络通讯和访问进行审计及控制。另外还有加密技术、身份认证技术等,都可以有效地提高管理系统的安全性,确保电子政务的顺利实行。

4结语

综上所述,电子政务是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必然,对于政府而言,实现电子政务,可以提高政府行政工作效率。伴随着电子政务的发展,对政府公共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要想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就必须重视公共管理方法的变革,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来开展公共管理工作。在电子政务环境下,通过信息技术,构建信息共享平台和门户网站,一方面可以实现信息的共享,提高内部行政效率,另一方面可以让政府更好地了解社会信息、了解群众的需求和意向,让群众更好地参与到政工公共管理中来,实行群众的监督权,让群众了解政府工作流程,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从而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天伟.电子政务环境下的政府公共管理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

[2]孔杰.电子政务环境下的政府管理创新[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0,02:165-168.

[3]宋恩梅.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结构及发展趋势[J].图书情报知识,2010,03:45-50.

[4]樊小勇.电子政务环境下我国政府管理创新研究[D].河南大学,2008.

[5]李郁青.我国发展电子政务改善公共管理环境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

[6]辛德强,高德华,孔乐佳.电子政务环境下的政府管理模式创新[J].商业时代,2012,16:86-87.

篇10

关键词:电子政务外网 安全管理平台 SOC 安全策略

一、前言

国家电子政务外网作为一个支持跨部门和地区业务应用、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的电子政务建设的新生事物,尽管其建设规模还不大,建设时间也不长,但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依靠各部委和各地的通力合作,它已经充分展现了一个创新性网络巨大的活力,开始得到了各部门和各地的重视和关注。目前,已有30多个部门的系统平台接入政务外网,例如国务院应急办国家应急平台外网系统、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基础数据库、文化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等一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系统接入政务外网。从政务外网建设及应用情况来看,各部门对政务外网的需求是紧迫的,同时也对政务外网的安全性有了更高的要求。

二、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安全管理平台概述

如何对国家电子政务外网的安全进行有效的管理,如何保证利用政务外网开展业务的应用系统的安全性,是对负责政务外网网络安全的人员管理能力的一种考验。传统的安全管理方式是将分散在各地、不同种类的安全防护系统分别管理,这样导致安全信息分散、互不相通,安全策略难以保持一致。因此这种传统的管理运行方式成为许许多多安全隐患形成的根源,很难对国家电子政务外网进行统一的、有效的安全管理。

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安全管理平台(Security Operation Center,SOC)为电子政务外网制定统一安全策略、统一安全标准,实现全网统一管理和监控,保障电子政务外网安全、稳定、高效地运行,实现政务外网基于安全的互联互通。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安全管理平台实现了将不同位置、不同类型设备,不同安全系统中分散且海量的单一安全事件进行汇总、过滤、收集和关联分析,得出整个电子政务外网的全局安全风险事件,并形成统一的安全决策对安全事件进行响应和处理,从而保障电子政务业务应用系统的真实性、完整性和保密性。

三、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安全管理平台框架

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安全管理平台(SOC)的主要思想是采用多种安全产品的Agent和安全控制中心,最大化地利用技术手段,在统一安全策略的指导下,将系统中的各个安全部件协同起来,实现对各种网络安全资源的集中监控、统一策略管理、智能审计及多种安全功能模块之间的互动,并且能够在多个安全部件协同的基础上实现实时监控、安全事件预警、报表处理、统计分析、应急响应等功能,使得网络安全管理工作由繁变简,更为有效。

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安全管理平台(SOC)的体系架构具备适应性强(能够适用于不同省级节点接入网络和系统环境)、可扩充性强、集中化安全管理等优点,其框架体系主要是为了解决目前各类安全产品各自为阵、难以组成一个整体安全防御体系的问题。真正的整体安全是在一个整体的安全策略下,安全产品、安全管理、安全服务以及管理制度相互协调的基础上才能够实现。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安全管理平台(SOC)框架如图1所示。

四、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安全管理平台的主要功能

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安全管理平台为系统管理员和用户提供对系统整体安全的监管,它在整个政务外网体系与各类安全技术、安全产品、安全防御措施等安全手段之间搭起桥梁,使得各类安全手段能与现有的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应用体系紧密结合而实现无缝连接,以促成网络安全与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应用的真正一体化。目前,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安全管理平台基本实现了对国家电子政务外网中央城域网、广域网骨干网的主要网络设备、安全设备和网络承载的业务系统的安全事件的管理,并具备监控、预警、响应、审计追踪等功能。

图2描述了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安全管理平台的功能框架。以下对其功能予以详细阐述。

⒈统一管理

政务外网安全管理平台(SOC)建立在安全设备部署的基础之上,主要围绕安全的预防、发现、反应环节搭建,实现了安全预警、集中监控、安全事件处理等更高层次的安全管理。这些建立在安全设备部署之上的安全管理包括:预防环节的安全预警信息通告,安全评估结果综合分析的安全信息库;发现环节的收集防火墙、入侵检测、日志系统、防病毒系统中的有关安全事件,呈现安全告警的集中安全监控系统;反应环节的以电子流的方式,进行安全事件处理流转,保存安全事件处理经验的安全事件运行系统。

政务外网安全管理平台(SOC)对各种安全产品的监控和管理,可以利用各个安全子系统中已有的信息采集和控制机制来实现,也可以采用直接与安全设备交互的方式进行,主要取决于各个安全子系统自身的构架以及提供的管理接口。

⒉安全事件实时监控与实时通报

网络安全工作的本质在于控制网络安全风险,风险管理是安全管理的核心。考察安全成本和安全威胁后果之间的关系,以可接受的成本来降低安全风险到可接受的水平。

国家电子政务外网上的各种安全设备和产品每天都要产生大量的各种安全事件。对这些事件的集中监视是控制网络风险、保证网络业务正常运行的重要手段。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安全管理平台专注于整个政务外网安全相关事件的实时监控,收集并汇总重大安全事件的数据(如:大规模蠕虫事件,重大攻击事件等),进行关联性分析,全面提高对网络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同时,将安全事件备份到后台的数据库中,以备查询和生成安全运行报告。

安全事件通报与业务系统、工作流紧密结合。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安全管理平台在发现某政务外网业务系统内出现安全事件后,还将及时把这些安全事件通知各业务系统的管理员以便及时予以处理。

⒊全网统一安全策略

对于电子政务外网的安全运行维护,最具有挑战性的莫过于保持全网策略的一致性。尤其是对于日新月异的网络安全技术,需要经常性频繁应对出现的新漏洞,根据新的业务调整安全策略。

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安全管理平台支持统一、集成的策略管理,包括策略的制定、分发和策略执行情况的检查。安全策略管理包括设备安全策略、事件响应策略和全局安全策略等。

统一安全策略管理制订全网的安全策略,这些策略文件可下发给各相关部门,通过直接(也可以手工)的方式进行配置落实。策略的管理能够通过全局策略的调整、业务的变化、各网管和部门反馈来的意见等情况,不断调整、优化安全策略。

⒋基于角色的安全事件可视化

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安全管理平台提供统一的安全管理,并为不同级别和性质的管理员提供不同层次和性质的管理视图。由于电子政务外网内部网络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分布式大规模网络,因此核心层、分布层以及接入层的网络管理员具有不同的职责。系统不但能够提供运行核心层的管理员对所有安全系统宏观的管理视图,也能够为各地主要业务网络的管理员对自己管辖区域内的安全设备和安全系统部件进行区域自治管理,此外,还能够通过安全管理平台(SOC)对分布于整个网络的某个安全子系统,进行整体安全策略的发放和状态监测及管理。

安全管理平台(SOC)根据需要设置可视化条件,实时在全网拓扑图中显示最重要的多组事件,包括设备名称、事件定位、风险概况、脆弱性等信息(如图3所示)。

⒌安全事件关联分析

安全管理平台(SOC)要对各个不同安全设备(入侵检测、漏洞扫描、防火墙等)报告的安全信息进行集中的数据挖掘和分析,进行全局的相关性分析和报表显示,以发现低级安全事件相关联后表现出的高级安全事件,以及异常行为之间、漏洞和入侵之间的对应关系,便于对攻击的确认和安全策略的调整。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安全管理平台目前支持基于规则的关联分析、基于统计的关联分析和基于漏洞的关联分析等3种形式。根据此关联分析的功能,结合国家电子政务外网的业务应用系统的事件特征,通过分析与制定安全域与业务安全控制策略和基于业务应用的流程异常监控,制定相关的特定关联分析规则,配合事件监控、拓扑管理及综合显示等方面的内容,从而实现国家电子政务外网业务安全监控及追踪功能的事件定位。

⒍宏观分析与安全决策支持

安全管理平台(SOC)应支持对各安全设备上报的所有安全数据进行宏观统计、分析和决策支持。宏观统计分析主要是在大量数据的基础上,对安全事件进行综合分析,比如将攻击信息和安全漏洞信息关联起来,产生详尽的安全报告,提供安全决策支持,强有力地支持全网安全事件的及时发现(检测)、准确定位(追踪)、尽快处理(应急响应)、进一步防范(预警)以及全网安全策略制定(策略)。国家电子政务外网运行维护管理员根据宏观分析提供的全局安全状况和安全态势信息,并结合电子政务外网的管理体系、人员管理规章制度、管理流程以及行政管理规定,为针对安全事件的处理决策提供支持。图4、图5展示了安全管理人员可以借助安全管理平台展示的全方位安全信息对政务外网的安全态势进行宏观把握,为决策提供支持。

⒎安全事件全局预警

对于像冲击波、红色代码等危害较大的网络蠕虫的较大规模入侵,从一个地区向另一地区渗透可能有一定的延时。在这段延时期间,安全管理平台(SOC)有义务将这种警报到尚未受攻击的区域中去,以起到提前布防的预警作用。

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安全管理平台接到的报警如果符合提前设定的全局预警范围,则将其下发到非来源的省级政务网络中心,结合报警信息转发及上传的功能,实现这一报警事件下发到所有省级政务外网结点(如图6所示)。

⒏安全事件知识库

为了实现安全事件的集中收集、记录、审计和流程化处理(集中、分类、入库、处理),共享最新安全知识,保证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安全人才的储备,安全管理平台(SOC)建立安全事件知识库。知识库将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各级安全管理平台的安全管理信息收集起来,为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各级安全维护人员形成统一的安全共享知识库,以完成安全信息管理和WEB,主要实现安全管理信息、安全事件库、安全策略配置库、安全技术信息交流、处置预案库、补丁库、安全知识库等栏目的信息管理和浏览。安全管理员可以通过安全知识库的辅助工具学习,了解相关知识,辅助进行运维工作。图7是一个安全知识库的截屏。

五、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安全管理平台的部署

根据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安全管理平台的组成,政务外网安全管理平台最终建成分层分级结构:顶级为国家级安全管理平台,第二级为省部级安全管理平台,第三级为县市级安全管理平台。各级网络安全管理中心负责对本级电子政务外网实施安全监控和集中管理。上级网络安全管理中心可对下级网络安全管理中心进行统一安全策略、运行状态监控、安全信息收集等操作。下级网络安全管理中心可接受上级网络安全管理中心的安全预警信息。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安全管理平台整体部署如图8所示。

在部署政务外网各级安全管理平台过程中,涉及两类下级安全管理平台:一是新建的安全管理平台,另一类是已建的安全管理平台。对于新建的安全管理平台在接入上级安全管理平台时将在统一设计、统一标准、统一技术规范、统一部署的原则下进行建设,与上级安全管理平台实现平滑和无缝对接。

部分电子政务建设比较好的省市,可能已建成安全管理平台。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早期建设的安全管理平台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在管理对象、管理方式、协议支持等方面不尽相同,所以此类安全管理平台不能直接与国家级安全管理平台进行对接。因此需要针对不同的安全管理平台进行调研和分析,本着最小改造的原则,为其增加设备,通过机制实现其与上级安全管理平台的对接。

六、总结

目前,国家电子政务外网中央安全管理平台的建设已基本建设完毕。通过几个月的建设工作,安全管理平台的实施为国家电子政务外网的安全运转提供了良好的保障。首先,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安全管理平台提升了信息安全事件的处理水平。因为大量的安全事件通过安全管理平台的过滤、归并和排序后,降低到一个人工能够处理的数量级。另外,安全管理平台(SOC)自带的专家知识库能够帮助平台管理员正确地处理事件,减低了安全技术的门槛,为运维人员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其次,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安全管理平台提供了良好的可视化技术,用图形化的方法向管理员展示了整个国家电子政务外网的安全整体状况,便于管理员从宏观上对全网的安全态势进行整体把握。

综上所述,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安全管理平台的实施是针对政务网络系统传统管理方式的一种重大变革。它结合政务网络自身的特点,将不同位置、不同安全系统中分散且海量的单一安全事件进行汇总、过滤、收集和关联分析,得出全局角度的安全态势,并形成统一的安全决策对安全事件进行响应和处理。

作者简介:

郭红,女,1966年生,汉族,北京人,高级工程师,国家信息中心网络安全部处长,研究方向:网络安全。

王勇,男,1977年生,汉族,山东鄄城人,国家信息中心网络安全部工程师,研究方向:网络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