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职业教育启蒙范文
时间:2024-03-07 17:53: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学生职业教育启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文章从中学生职业启蒙教育的角度提出了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的设想。
关键词:
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吸引力;职业启蒙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8.5
我国职业教育进入了非常困难的时期,成了教育中的薄弱环节。职业教育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也是很大的,因此职业教育在学生及家长中的吸引力亟待提高。
要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需要学校内部和外部大环境的共同努力。学校内部:一是要不断完善办学基础设施;二是要培养一支具备丰富教育经验的教师队伍;三是要配备先进实用的实验实训设备;四是要继续深化教育改革,有一套和社会产业发展规划与人才需求相适应的教学体系。在外部大环境方面:一是要加大职业教育的财政投入,逐步实现免费职业教育;二是要把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作为一个整体进入整体规划,从中学阶段开始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职业意识,让学生在毕业时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上高中、上大学还是是职业学校。
一、我国普通中学教育现状
我国小学到高中阶段学制是十二年,在这十二年里,学生们每天顶着星星到校,脚踩着月光回家,天天上课有做不完的各种类型的模拟题,放学有写不完的家庭作业,学生学习的目标就是升高中、考大学。然而每年中考、高考结束,调查学生将来想从事什么职业工作,考大学想填报什么志愿,许多学生往往是一脸的茫然,摇头不知。因为大多数学生整天只埋头书本,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根本不了解社会究竟有什么职业是适合自己从事的职业。
二、美国普通中学的职业启蒙教育
美国从小学到高中的学制也是十二年,普通高中实行四年制,九到十二年级都是高中,从十一年级开始开设职业技术课程。一般都开设有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平面设计、房屋建筑、汽车维修、电焊、烹调、酒店与餐饮服务、护理等专业。在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与兴趣选择自己喜爱的专业课程进行专业启蒙学习。凡在实训中心的学生,不仅要在原高中学校学习理论课,还要计划一定的时间到实训中心学习技能,并且每周需要到工厂、企业或公司进行四课时的实践,护理专业的学生更被要求利用假期到医院进行64课时以上的实习。通过实训中心的学习,培养中学生具有初步的职业兴趣与职业意识,很多学生中学毕业时,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去选择是上大学还是上职业学院。
三、我国普通中学职业启蒙教育的设想
我国现行初高中都是三年学制(六个学期),一般都在第五学期都已学完初、高中文化课,然后在第六学期进行总复习。如果把这些用来重复学习的时间,拿出一部分时间对学生进行职业兴趣与职业意识的启蒙教育,使学生对职业教育与职业分工有初步的了解,那么学生在填报志愿时就会根据自己的职业兴趣选择院校与专业。
篇2
一、我国职业中学生源特点
由于是职业教育,因而较之普高教育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尤其在生源上,存在普高生源相对充足并优于职高生源的固有规律。此外,职业中学在生源上具有如下特点:
(1)成绩普遍差,厌学情绪重
在现有的观念里,上大学是多数学生和家长所追求的目标。为此,绝大多数学生和家长在中考升学时,首先都会竭尽全力向重点普高挤进。实在不行,也会退而求其次地把孩子安排在非重点普高。这给职业中学留下了较小的“生存空间”,在生源方面尤其如此。往往来职业中学上学的,多数是成绩不好,并且厌学情绪重。
(2)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脱离较为突出
如英国教育家约翰·洛克所言,“儿童的举止大半是从模仿得来的,我们都是一种模仿性很强的动物,是染于青则青,染于黄则黄”[1],作为孩子人生教育第一课的启蒙者,家长的言传身教与家庭环境对于子女具有很大的影响。而在职业中学里,家庭教育问题较为突出,诸如粗暴教育、望子成龙心切的家长占据了不小比例,同时也有不少单亲家庭,这样往往使得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一种脱节,不利于学生成长。
(3)“自我标签”现象严重,学习主动性、自制力差
由于与普高学生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使得职业中学学生容易形成一种“自我标签”,即认为自身学习成绩差,先天属于差等生。这样往往造成学习主动性不够,习惯差,学习缺乏兴趣,情绪易波动等问题。
二、职业中学数学教学现状
随着普高扩招之后,在竞争日益加剧的情况下,职业中学纷纷转变观念、转变招生方式,这导致差生、问题生的比重过大,难教难管现象突出。对于相对枯燥、连贯性、逻辑性要求较高的数学课而言,这无疑给实际的教学增加了难度。
1、学生方面
首先,基础较差,自信心不足。在普高连续扩招过程中,许多考生把职高教育作为升学无望后一种迫不得已的选择,因此职高生文化基础普遍较差,尤以数学为甚。此外,他们大多以失利者的心态入学,失落感较强,学习积极性不高、自信心不足。
其次,学习方法不当。受应试教育影响,学习观念陈旧,普遍缺乏良好的学习方法。在数学学习上,存在老师片面的教,学生被动的学的陋习,同时,死记公式、定理现象突出,不能活学活用。
最后,缺乏学习目标和兴趣。由于没有升学的压力,职业中学的学生中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动机是被动的,往往没有学习的动力。由于数学底子较差,学生学习兴趣普遍缺乏,大部分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来学校只是混日子,不能自觉学习。
2、教材与教学方面
教学需要以大纲为指导,同时大纲需要随时代变化。而在职高教学中,数学大纲的长期相对稳定,使得教师对大纲往往忽略,造成教学无导向。在教材上,职高教材注重知识浅层挖掘,但对于职高学生目前水平而言,教材仍然显得较难,纯数学味道较浓,不够注重数学应用意识。因此数学课在教学上难度较大,也很难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数学教学的效果较差。
同时,数学教学与专业课教学存在脱节的现象。受分科教学的影响,目前职业中学都按照一定的体系标准将各种知识、技能划分到不同的教学领域,这使得数学教学与其他学科分割开来,与其他专业课处于脱节状态。同时,为了强调学生对相应职业技术的掌握,多数职业中学偏重把教学重点放在专业课的教学和实训上。
此外,教学内容单一,缺乏特色。在目前的职业中学教学中,教学模式基本仍停留在“教师为中心”的层次上,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教育价值的取向不受社会需求和市场利益驱动,导致教学内容单一,缺乏特色。
3、教师方面
篇3
关键词:美国;职业教育;发展历史;启示
中图分类号:G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6)10-0082-07
一、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整体发展态势良好,整体发展能力显著提高,尤其在顶层设计、发展速度、发展规模、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我国职业教育目前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关键问题:
第一,社会吸引力不强,社会认可度不高。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仍然存在吸引力不强、认可度不高的问题。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升学为导向教育价值观念的束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有待提高,职业教育服务社会功能和特色弱化,职业教育投入渠道较单一,职业教育内涵建设有待提升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讲,有效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提升其社会认可度,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任务。因此,需要把握职业教育吸引力的核心要素,逐步改善职业教育发展生态,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职业教育服务产业转型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
第二,职教人才培养质量不高,难以适应职业岗位要求。从教育功能来说,职业教育是我国现代教育体系中的一种特殊类型,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时代使命。但现实情况是,我国职教人才培养质量不高,难以适应职业岗位需求,突出表现为职业素质不高、专业化发展理念淡薄、服务和创新意识不强、高层次技术人才相对缺乏、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等。依据教育经济学观点,职教人才作为职业院校向就业市场输出的一种教育产品,其自身具有公共性和商品性双重属性。从商品性视角分析,职教人才自身质量高低决定了其能否获得用人单位的聘用和认可,决定了其自身成长空间、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晋升通道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职教政策法规保障体系不完善,职教发展缺乏必要的社会支持。政策法规是职业教育合法性和职教功能合理性的法理依据。职教政策法规对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实施、保障条件等方面均作了相关规定,明确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和改革方向。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等政策法规在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路径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但从体系建设的视角看,目前我国职教政策法规保障体系尚不完善,职教发展缺乏必要的社会支持,这不利于形成职业教育发展的有力支撑,不利于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能力,不利于提升职业院校的办学效益。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已进入攻坚期的历史关头和现代转型的新阶段。在此背景下,影响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深层次问题逐渐显现,其中制度改革和体制创新是制约我国职业教育深入发展的重点和难点。破解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所面临的诸多理论建设和实践创新方面的深层次问题,是今后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攻方向。从比较借鉴的视角看,美国已经形成了较科学、完善、成熟的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其职业教育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历史探索和实践创新,有助于开拓我国职教改革的新思路,科学规划我国职教发展的新路径。例如,美国联邦政府注重提升职业教育供给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在职业教育法律保障体系、管理体系、教师资格制度等方面及时变革,不仅提升了美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还为美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
二、美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演进
(一)殖民地时期的学徒制――美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缘起
17世纪初,英国伴随着经济的繁荣以及打败西班牙等老牌海上霸主赢得海上霸权,对新大陆财富的觊觎重新点燃了英国殖民者对于北美的向往。在英国等殖民国家对北美的开拓和争夺过程中,促使本民族文化、教育被引入北美大陆,使殖民地时期的美国呈现出教育活动形式多样性特征,如主妇学校、阅读和写作学校、慈善学校等。在殖民地发展后期,富兰克林受到启蒙思想影响,主张学校应传授学生实用知识,培养殖民地所需的熟练工匠,并在1747年的《关于宾夕法尼亚青年教育之提议》中描绘了文实学校的蓝图。由此,促进了北美殖民地文实学校的兴起。
学徒制作为职业教育的初始形式,起源于中世纪行会制度,伴随欧洲殖民活动而进入美洲。美国殖民地时期的学徒制主要包括两种形式:一种是以儿童获得一定的就业技能为目的,以家长的允诺为前提,跟随行业师傅进行技能学习,具有自愿性;另一种则是失去父母的孤儿或者贫家乞儿在政府的强制之下成为学徒,具有强迫性。在1642年的《马萨诸塞教育法》中,明确规定家长和师傅必须教授孩子阅读和理解宗教教义以及国家法律等能力,任何家长或师傅违反了该法,都将被处以罚款,并应将孩子送到那些愿意执行该法的新主人那里。1647年的《老骗子撒旦法案》又进一步强化了学徒制中的教育因素。
学徒制以契约形式约束师徒双方的权、责、利关系,一旦匠师签约接受培训任务,市镇当局便会提供给师傅传授技艺的资料和工具。同时,由匠师和家庭或者儿童保护人签订契约,契约中一方面规定匠师进行教育并传授技术,不准苛待或只用不教;另一方面规定学徒为匠师服务,不准犯规或有不良行为。学徒制契约涵盖多个行业,包括纺织工、印刷工、船工、医学等。对于学徒的学习期限,1665年纽约市颁布了一项法令,规定学徒必须注册登记,从10岁左右开始接受学徒培训,且学习期限不得少于4年。1711年,将学徒制的学习期限延长至7年。在规定的学徒期完成后,师傅根据学徒的学习情况判定学徒是否完成学徒培训。如果予以认可,师傅便会在市民大会上对这一事实予以承认并载入大会记录,由此学徒便可独立从业,而那些师傅对其学业不满意的学徒将无法从业,并且面临着延长培训期的后果,直至师傅对其学业予以认可为止。
美国殖民地时期的学徒制不仅成为美国殖民地时期初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殖民地的青年人获取从业技能的有效途径。
(二)独立战争后的农业与技工教育――美国职业教育的初步发展
18世纪上半期,伴随着启蒙思想对英属殖民地的影响,英属殖民地民族的民主意识逐步觉醒。1785年,独立战争的胜利使美国正式脱离英国,成为独立国家。独立战争后的美国社会逐步趋于稳定,出口贸易发展势头强劲,社会对棉花、大豆等农产品需求旺盛,但传统的农业生产设施落后、手工加工方式粗糙,难以适应当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刚性需求。在此背景下,美国农村职业教育和技工教育应运而生,开创了美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先河。
1775年,美国在费城创办了旨在推动地方农业生产发展的自治团体“农业促进协会”。该协会在州立小学积极开展农业科学技术教育,倡导在青年农民工群体内普及农业科普教育,并要求教师将农业科技知识与各科知识教学相结合,开创了美国教育史上将职业教育纳入普通教育的新模式。
1812―1815年,在反英的第二次独立战争后,美国从半殖民地经济进入独立自主经济状态。产业革命的兴起,有力地推动了美国工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也促使一批农业职业技术学校诞生。1820年,纽约成立了第一所机械学校,成为美国职业教育史上最早的职业学校之一。但由于这些学校多为私人所办,师资、经费、设备等缺乏保障,而且人数较少,因此尚处于职业教育发展的初始阶段。
1840―1860年,由于工商业不断发展,中高级技术工人培养乏力,美国开始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针对学生严重缺乏职业准备的状况,1751年富兰克林在费城创办了文实学校,教授测量学、航海术、机械等课程,这也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所将古典课程与现实实用学科相结合、兼顾升学与就业双重目标的中等学校。到19世纪中期,美国共建立文实学校六千多所,招收学生26.3万人。但文实学校由于其私立或半私立的性质,属于收费教育,从而导致贫困家庭的孩子无望接受教育。同时,由于规模有限,后期的不少文实学校更倾向于学生的升学而非就业,成为变相的拉丁文法学校,从而难以为工商业的发展提供足够的、合适的人才。在此背景下,1821年在波士顿诞生了美国教育史上的第一所公立中学,该类中学具有大众性、实用性特征,不以学生的升学准备为目标,而是面向学生的就业,由此也被誉为美国的实科中学。
19世纪30年代,美国城市的不断发展以及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不仅对技术工人的需求量大大增加,而且对技术工人的文化和技能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工人阶级无法负担子女教育费用的处境,促使政府萌生了通过建立公共学校以满足受教育者需求的想法。这也成为美国公共学校运动兴起的诱因,其中贺拉斯・曼作为美国公共学校运动的代言人,创立了美国第一所提升教师能力的学校。由此,美国的职业教育发展逐步走上了正规化发展的道路。
(三)南北战争后的赠地学院和初级学院――美国职业教育的勃兴
南北战争后的美国,日益发展的农业和工业对于工程和农业职业教育产生了新的需求,但由于缺乏对职业教育的经济刺激,使得职业教育发展速度缓慢。为此,1862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美国第一个职业教育法案――《摩雷尔法案》,并提出:国会的每位议员应按照每人3万英亩公共土地的标准向各州赠地,所赠土地的经营收入用于资助已建的农工学院,称之为“赠地学院”。由此使得《摩雷尔法案》成为美国历史上联邦政府对公共教育最早的干预。1887年,由于赠地学院师资不足,加之学习工程类的学生远多于学习农学类学生,美国国会颁布了影响颇为深远的《哈奇法案》,该法案提出要资助赠地学院建立农业试验站。1890年,美国制定了第二部《摩雷尔法案》,明确规定联邦第一年补助各学院1.5万美元,以后每年追加 1 000美元,直到每年补助2.5万美元为止。赠地学院的蓬勃发展,促使高等职业教育成为美国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中等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程度高一度成为美国教育发展史上的骄傲。针对当时许多家长欲使其子女接受中等后教育而又无力承担费用的状况,芝加哥大学校长哈珀于1901年和1902年呼吁修改学制,并率先将大学的四个学年划分为两个阶段,前两个学年和中学最高年级构成一个教育段落,即初级学院;后两个学年命名为高级学院,学生在完成初级学院学业后可获得文科副学士学位。1901年,伊利诺伊州成立了美国第一所初级学院――乔利埃特初级学院(Joliet Junior College)。随着美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大多数初级学院设在社区,并把社区服务作为办学宗旨,因此,也被称为社区学院,并成为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一个独立层次,由此成为美国职业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大特色。
1914年,美国政府颁布了《史密斯―莱韦斯法案》。该法案规定联邦政府应协助各州开展农村职业教育,不断扩大土地授予法案权限。1917年,国会修订并颁布了新的《史密斯―休斯法案》。新法案提出联邦政府须协助各州进行职业教育师资培训,积极开展农、工等五类教育。该法案颁布实施后,高中阶段开始分设学术科、普通科和职业科,这种在普通中学进行职业和职业预备教育的情形,使普通中学逐步变成了综合中学。由此,美国全国范围内的中等职业学校系统逐步形成。同时,《史密斯―休斯法案》也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个关于中等职业教育经费的法案。1918年,美国中等教育改造委员会提出《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则》,改变了美国中学以往单一的升学功能,对美国综合中学体制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被誉为美国中等教育史上的里程碑。
1929―1933年,美国经济的大萧条使职业教育在全国青年失业问题突出的背景下愈加受到重视。在此期间,美国政府为了发展职业教育,先后颁布了《史密斯―本赫法案》(The Smith-Bankhead Act)、《乔治―埃尔译法案》(The George-Enlrzs Act,1934)等法案,使职业教育的制度保障体系更加完善。无论从职业教育的社会功能还是从个体发展的角度,该阶段的职业教育立法都满足了当时美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不同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有助于培养农民工等其他群体从事专业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能力,有利于解决美国青年失业率极高的社会问题。可以说,职业教育立法是美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二战后美国职业教育的大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凭借其高科技和发达的军事工业成为盟国军火的主要供应者。为满足军事工业快速发展对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美国国会在1940年通过了《国防职业教育法案》,并紧急调拨一亿美元财政专款用于开展军事工业人才的职业技能训练。1946年,美国教育总署颁布了《关于中学生活适应教育法案》。此外,还成立了青年生活适应教育委员会,提出了“生活适应教育”思想。同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乔治―巴登法案》,将2 900万美元分配给农业、家政、工业、商业四个部门,这有助于中等职业教育和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获得政府财政资助,也有利于推动美国职业教育的极大发展。
1957年,前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成功发射使美国上下为之震动,美国的教育家及公众猛烈抨击本国的公立学校教育,并将美苏军事竞赛中的劣势归咎于美国教育,要求尽快进行教育改革。在此背景下,美国国会于1958年通过了《国防教育法》(National Defence Education Act),该法并非针对职业教育的发展而颁布,但其对于建立地区职业教育制度,完善美国职业教育体系却发挥了积极作用。1967年,美国国会再次通过相关法令,继续延长《国防教育法》的有效期并扩展了其内容。
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因此,对工人和技术工程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日益提高。面对日益攀升的失业率,政治家们将目光聚焦在职业教育上。1961年,美国总统肯尼迪成立了“职业技术教育顾问委员会”,该委员会主要负责评估美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肯尼迪就任后还敦促美国国会分别于1961年和1962年颁布了《地区开发法》和《人力资源开发训练法》。从法案的影响来看,有助于增加当时的职业教育发展经费,扩大职业教育范围。1963年,美国国会颁布了《职业教育法》,这是美国职业教育立法发展史上的里程碑。该法案涉及职业教育的内容如下:组建全国性职业教育委员会;重立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扩大职业教育对象范围;增加2亿美元职业教育拨款,支持职业教育科研和实践。在1963年《职业教育法》的基础上,美国国会于1968年颁布了《1968年职业教育法修正案》。该修正法案着重强调扩大美国职业教育的适应范围,增加对职业教育的资助力度,将学术教育、技能训练与工作实习有机结合,使职业教育不仅成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终身教育的重要形式。
20世纪70年代,随着产业部门的日益增加,职业变换速度加快,由于普通教育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薄弱等原因,使美国的经济发展缺乏有力的技术支撑。1971年,美国教育总署署长西德尼・马兰首次提出了“生计教育”的概念。“生计教育”是一种广义概念上的职业教育,并不是指某类特殊的职业教育,其核心内涵是培养学生从事某一行业所必备的职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旨在提高学生对职业生活的认知水平,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意识和能力。1974年,美国国会颁布了《生计教育法》。1977年底,联邦政府制定了“生计教育五年计划”,并划拨4亿美元财政专款用以鼓励州立职业教育发展。但生计教育过分强调职业、劳动和实际经验,而忽视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发展,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美国的失业问题,因此,生计教育并未在美国全国范围内普遍推行。1988年,《美国经济竞争力强化教育、训练法》的颁布,进一步突出了职业训练的现代性,明确指出90年代职业教育和训练的焦点在于发展经济,并强调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一体化设计,将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也纳入职业训练的对象范围内。
(五)新世纪以来,美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趋向
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面对新世纪国家发展的机遇与挑战,逐步开始将职业教育的现代化提上议事日程。为确保劳动者的职业能力更加符合新世纪美国经济发展要求,继1984年颁布的《帕金斯法(I)》之后,1990年又通过了《帕金斯职业和应用技术教育法》(即《帕金斯法(Ⅱ)》)。该法案倡导“技术准备教育”,建议各州制定“技术准备教育计划”,规定联邦政府每年向州政府和地方培训计划投资16亿美元,主张将地方或州的高中与社区学院衔接在一起,整合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内容,为学生做好从学校生活向职业生活过渡的准备。1992年初,美国著名学者雷・马歇尔在《教育与国家财富:思考生存》一书中提出,美国若想建立高工资、完全就业的经济体系,就必须提升劳动力的就业技能和效率,借助德国从学校到工作岗位的过渡计划。该书的出版引起了社会上的极大反响,并促使1994年美国《学校到工作机会法案》(School-To-Work Opportunities Act of 1994,简称STW)问世。该法案强化了职前职业教育,面向所有学生提供从高中二年级开始为期三年的学校职业教育加企业培训,完成计划者可获得高中文凭和产业界认可的职业技能证书。STW教学计划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以学校为基地的学习、以工作场所为基地的学习和连接两者之间的教学活动。通过STW的实行,在1997―1999年间,美国中学阶段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相关课程的人数由100万增加到250万。但由于受到政府换届影响,许多政治家对该法案当初制定的合理性产生怀疑并持反对态度等多方因素的影响,《学校到工作机会法案》在2001年被废止。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与科技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要求由专门型向多元型、综合型转变,促使人们对学生生涯成功所需的持续发展能力、职位适应能力等内容愈加关注。在此背景下,STW逐步被STC(School To Career)理念所代替。STC是在继承STW核心理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结合时代所需强调终身性、全面性和动态性,主要包括终身职业教育、全民职业教育、关注个体发展以及加强职业教育与企业合作等内容。STC改变了以往职业教育仅对学生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加以关注的观念,使职业教育形成终身教育体系,开始为个体的生涯发展提供支持。STC理念的执行,不仅使职业教育更加符合21世纪经济发展对人才多方面、综合性的需求,也有利于个体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生涯的成功。因此,STC在今天美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中依旧发挥着重要影响。
三、美国职业教育发展史对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启示
美国作为职业教育发达国家之一,在不同历史阶段都能够及时地颁布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相关政策,从而使职业教育在有效提升生产效率、市场竞争力和生产效益的同时,自身也得到了可持续发展。从比较借鉴的视角看,应理性思考美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先进理念,科学借鉴美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同时应结合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实情,积极探索美国经验在我国的本土化实践,为当前和今后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借鉴。
(一)彰显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20世纪70年代美国生计教育运动的开展,使美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开始关注个体生涯发展。1974年颁布的《生计教育法》明确提出,生计教育作为一种广义的职业教育,应通过学校模式和社会模式,对学生和社会成人开展从小学阶段到大学阶段乃至在职的各种教育和培训,从而提升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20世纪末,美国职业教育发展理念由STW向STC的转变,凸显出美国职业教育对个体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和促进生涯成功的不断关注。美国著名的教育家杜威曾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文中论述了其职业教育思想,他指出,职业教育的目的在于关注个体的自然成长、对于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个体对社会的改造,职业教育的设计应该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这也体现出美国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以人为本理念的逐步彰显,注重对个体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这对推进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突破传统职业教育仅着眼于学生某一职业能力的培养,实现向学生适应某一岗位群职业能力培养的过渡,不断加强对个体生涯规划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注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及时把握市场需求信号,主动进行职业教育改革
美国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及时把握市场需求,主动进行教育改革,从而使职业教育在美国不同的历史阶段都能有效发挥其时代功用。例如,二战后,针对退役军人顺利转入平常人生活的问题,1944年,美国国会先后颁布了《退役军人重新适应法》和《退伍军人就业法》,为大量的退役军人提供了受教育机会。在此阶段,社区学院通过开设短期课程、专业培训,与军队签订合作协议,服务于二战期间以及二战后的形势需要,使社区学院在此背景下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当下我国职业教育的时代功能未能充分发挥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规格与市场需求的脱节性、滞后性。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全面转型升级,职业教育在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过程中的时代地位愈加重要。因此,职业教育要在国家发展背景下获得大的发展机遇,就必须增强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的前瞻性,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合理进行专业和课程设置,积极营造多方参与、多元评价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升职业教育人才规格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匹配度,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的有效性。
(三)完善职业教育立法体系,营造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生态
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不仅为美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资金等多方面的有效保障,也促使美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健全。从某种意义上讲,美国的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与职教立法协同共生。1862年颁布的《摩雷尔法案》不仅是美国政府资助职业教育发展的开创之举,也推动了以农工学院为代表的高等职业教育成为美国高等教育的一部分。1917年《史密斯―休斯法案》的颁布,促使美国中职学校系统形成。1958年颁布的《国防教育法》,标志着美国地区职业教育制度的初步建立,也有利于美国职业教育体系的进一步完善。1994年《学校到工作机会法案》的颁布,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实现由学习到工作的顺利过渡和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而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法律体系的不够完备是校企合作未能有效开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完善、职业教育发展保障体系不健全的重要原因。因此,在职业教育的改革中,不仅应及时更新我国的《职业教育法》,还应不断制定和完善推动职业教育各方面发展的配套法规,从而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形成覆盖面全、权责明确、各方利益协调的法律保障机制。
参考文献:
[1]George Emery Littlefield.Early Schools and School-Books of New England[M].New York:Russsell & Russell,1965.
[2]Butts R F,Lawrence A.Cremin.A History of Education in America Culture[M].New York:Holt,Rinehart and Winston,1953.
[3]Kaestle C F.Pillars of the Republic:Common Schools and American Society[M].New York:Hill and Wang,1983:31-32.
[4]Lawrence A.Cremin,America Education:The Colonial Experience,1607―1783[M].New York:Harper & Row,1970.
[5](美)L.迪安・韦布.美国教育史[M].陈露茜,李朝阳,译.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82,78-79,138,225-226.
[6]滕大春.美国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02.
[7]刘传德.美国职业教育发展史略[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8(2):56-57.
[8]刘传德.美国职业教育的发展[J].外国教育动态(比较教育研究),1982(5):43-47.
[9]张渭城.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史[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22,24.
[10]Rippa S A.Education in Free Society[M].New York:Longman,1984.
[11]刘传德.美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的历史和特点[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0)――外国教师教育史、职业与成人教育史研究[C].2009.
[12]董维春,刘晓光,等.赠地学院在美国研究生教育发展中的作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6):66-67.
[13]顾金玲.美国职业教育发展历程研究――兼析对中国职业教育的办学启示[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11(2):19-22.
[14]吴雪萍.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265-267.
[15]翟海魂.发达国家职业技术教育历史演进[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106,106-107,154,206-207.
[16]Venn Grant.Man,Education and Work[M].Washington D.C.:America Council on Education,1964:60-61.
[17]夏之莲.外国教育发展资料选作[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176-180.
[18]续润华.五大法令对美国职业教育发展进程的影响[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3):60-62.
[19]马骥雄.战后美国教育研究[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133.
[20]陈雪芬,吴雪萍.浅析美国的STW运动[J].教育与职业,2002(6):46-48.
篇4
一、青春文学无法回避
风行于中学生中间的青春文学正引起有识之士的关注。北大教授曹文轩在《〈少年查必良伤人事件〉序》中写道:“读了李海洋的小说,你不服气不行。即使拿它与当下我们一些颇有名气的成人作家的作品比,我看,它也是说得过去的。”曹先生说,自己学生时代的作文也被老师看好,但今天拿出来看看,对照如今的少年的文字,除了羞愧还是羞愧。这当然是曹先生的自谦。不过,众多的青春文学中,的确有不寻常的高手,他们已引起一些作家、评论家的注意,马原、莫言等作家都曾为他们的书作序热情推荐。人们在全面了解青春文学之前就下断语是不妥的。他们的作品畅销的原因不能简单地归于商业炒作或读者的无知。从《第一次亲密接触》开始,《三重门》《我为歌狂》《爱上爱情》《幻城》《梦里花落知多少》《葵花走失在1890》等一系列作品创造了出版业的奇迹,眼下更有来自韩国青春的“情流感”席卷神州,大有令本土败北之势。韩寒、郭敬明和张悦然成了学生的偶像。尽管《梦里花落知多少》涉嫌抄袭,这本发行量超过百万的小说仍然让众多读者泪流满面。而在这些热闹的偶像后面,众多的青春正在默默努力。西安交大的李傻傻以《红X》引起主流文坛的注意,有评论称他为“少年沈从文”,并非只凭“湘西”籍贯,他干净洗练的文笔即使在专业作家中也是很难得的,书商封他为“实力派”的代表,并非没有根据。
对青春文学不屑一顾或者全盘否定的人,可能并没有了解过这几年青春文学的创作情况。他们鄙视、反对青春文学,主要理由就是这些作品思想境界与艺术水准低下,是青年学生的无病,是供中学生消费的快餐文化。只要冷静地想想,就会发现这些理由值得商榷。某几部作品粗糙并不意味着整体水平也低下。青春文学的畅销离不开商业炒作,而巨额利润又诱使出版商推出更多的跟风之作,以致在繁荣的青春文学中鱼龙混杂,低劣之作比比皆是,评论界理应对此保持警惕,不必追捧,但也不能因此一概棒杀。况且,创作中的跟风现象并非青春首创,专业的成人作家都难免随大流。上世纪90年代开始盛行“文化大散文”,十几年来也不见得篇篇是经典。至于80年代前后的伤痕文学、知青文学、寻根文学等一个又一个文学热中,我们也记不清有多少作家随波逐流了。
当《梦里花落知多少》的印数超过百万册的时候,当青春文学在图书市场所占份额同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持平时②,青春文学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闭目塞听孤陋寡闻无视新事物的存在,是不利于指导中学生课外阅读的。
二、青春文学为什么受中学生欢迎
在我们的“当代文学欣赏”选修课上,有位学生谈到她从小喜欢阅读文学名著。初中时,她大量阅读雨果、托尔斯泰等大文豪的作品,结果同学们都称她为“怪物”,因为大部分同学读的是《我为歌狂》之类的青春文学作品,只她一人例外。她说,读过名著后,再来读青春文学,就感觉没味道看不下去了。这真是令人振奋而又发人深思的案例,它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经典名著与青春文学处于截然不同的两个层次,它们分别有自己的合适的读者。能欣赏经典名著,往往看不上青春文学;反之,沉迷于青春文学中的大部分同学,可能看不懂经典名著。
经典名著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是经过时间证明的传承文明的艺术精品,其思想性艺术性都毋庸置疑,值得每位学子认真品读。然而实际情况却是学生不爱读名著,这是为什么呢?首先在于名著本身的深度。有人调侃说“名著就是大家都说好然而谁也不去看的书”。名著离一般读者太远了。它总是高高在上,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积累是难以达到其高度的,即使读N次也是做无用功。一部文学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活经历思想状况、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作品中的思想光辉艺术价值等等,对一般中学生来说,都不是容易解决的。即使是高中语文老师,如果没有大量的教学辅导书,恐怕也很难独立解读文本。读不懂的书能读出什么味道来呢?其次,考试的压力也使学生无暇欣赏文学名著。成绩优秀的学生有能力欣赏名著,但他们几乎不看原著,“速读”类选本足以应付考试,而千把字的文摘最容易纳入高考作文中。至于成绩一般的学生连“速读”与文摘也省去了――为功利起见,读名著并非提高分数的捷径。此外,现代传媒无孔不入,学生有足够多的娱乐选择,从娱乐角度来说,名著阅读远远排在其他项目之后。
与之相反,青春文学的阅读则是自觉的审美行为,它不因学校禁止家长反对而停止,其深层原因值得每个教育工作者思考。我们认为,青春文学道出了中学生的心声,这是它广受欢迎的根本原因。中学生早恋现象已不是什么秘密,当学校、家长和社会遮遮掩掩欲说还休时,青春文学却对此进行淋漓尽致的演绎,让中学生有找到知音的感觉。青春文学的语言在中学生看来是最时尚最鲜活的语言,即使是不规范的语句,也被认为是富有创意充满时代精神。而青春文学中对应试教育的嘲讽和批判、对性和暴力的渲染、对社会的愤激抨击也切中了部分学生的心理需求,使他们在阅读中得到一种因反叛带来的。
我们把这种阅读称作自觉的审美行为,就是因为这种阅读是无须外力强制又不带功利目的的纯愉悦性阅读过程。在这种阅读中,学生个体同作品形成共鸣,为其欢笑为其流泪奔走相告争相传阅,形成与经典作品阅读正襟危坐愁眉苦脸完全不同的风景。
我们在主观上都希望学生阅读更多的经典名著。因为根据接受美学理论,“期待视野与作品之间的距离,熟知的先在审美经验与新作品接受所需要的‘视野的变化’之间的距离,决定着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姚斯《接受美学》)也就是说,作品的艺术性越高,越能加大期待视野与作品之间的审美距离,越有利于已有知识的重组与完善,越能提高鉴赏水平。而通俗类作品根据流行趣味标准,实现人们的期待,因此难以提高鉴赏水平③。然而看看成年人在看什么书之后,对学生就不必苛求了。虽然流行的消费文学一再降低自己的创作姿态,粗鄙媚俗,但是当代精英文学却在大作“实验文章”,在个人化写作中顾影自怜,严重脱离一般读者。当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变得同经典作品一样困难。因此,青春文学凭借与中学生之间在生活经历情感体验方面的相通,轻易地引发阅读期待,促使学生选择阅读青春文学也就不奇怪了。
三、青春文学有利于培养阅读兴趣
中学生阅读青春文学的自觉行为,正是培养课外阅读兴趣的有利条件,理由如下:
1.文学启蒙离不开“通俗”。上古神话、经典童话一直是我国家长、学校用来文学启蒙的主要素材,事实上孩子在通往文学的路上还经历过喜欢民间故事、连环画、笑话和说书唱戏等阶段,这些素材的共同点就是“通俗”。用于学童启蒙的唐诗及其他古诗,也都是琅琅上口通俗易懂的。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在这种通俗作品的熏陶下走上文学道路。奇怪的是,现在人们总是把武侠、言情和侦探等另一类通俗读物排斥在文学启蒙的素材之外。上世纪80年代的中学生都经历过金庸、琼瑶的诱惑,而当时又有哪个学校允许学生读金庸、琼瑶?章无计自称“一个以83版射雕作为文学启蒙的青年”④,在“70后”“80后”中,并非个别现象。他们或许就是未来的大作家。通俗作品由于迎合大众趣味,阅读期待与作品之间缺少距离,难以提高读者的鉴赏水平,但未必不能当做启蒙素材。我们没有理由轻视“通俗”。
2.“通俗”并非贬义。在阳春白雪“高雅”的衬托下,下里巴人“通俗”似乎缺少光彩。然而回顾文学发展史,我们发现通俗作品往往从受鄙视开始到最后却被奉为经典。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现在已成为各个时代文学的代表,然而在它们萌芽期发展期,都是受鄙视的不入流的通俗作品。现当代文学史上也不乏“通俗”的经典。张恨水、金庸、琼瑶等作家凭借丰富的创作赢得了读者,也挤入了文学殿堂。许多“纯文学”作家也放下架子走通俗之路,王小波、王朔都因为通俗而赢得众多读者;《废都》《白鹿原》因为大众化而长期畅销。外国文学经典中也有许多通俗作品,《基督山伯爵》《茶花女》《福尔摩斯》《乱世佳人》《挪威的森林》等在我国拥有广大的读者。近年来欧美畅销书《哈利波特》《达・芬奇密码》风靡全世界,走的也是“通俗”路。看来“通俗”“典雅”只能说明作家反映生活的方式不同,并不能以此判定其高低优劣。
把青春文学同上述古今中外的通俗文学经典相提并论显然是不妥当的。然而,当前的青春文学无疑属于通俗作品。我们在考察这类作品时发现,真正好的作品不可能没有读者。倒是平庸之作,因为失去了读者,出生不久就被时光老人忘记了。而在网络时代,除非作品本身,其他因素无法提升点击率。青春文学的畅销,应该值得高兴。它至少说明有这么多人在读书,不至于哀叹“现代社会没人读书”了。
3.喜欢青春文学也无可厚非。我国现行教育制度注重精英教育忽视大众职业教育,反映在阅读上,人们总是推崇精英文学而排斥大众文学,这实在有违教育规律。且不说不可能人人成为精英,单从接受个体来说,同样的阅读素材也未必符合所有的人。事实上,当代中学生生活在非常世俗化的商品经济社会中,他们的生活离不开时尚、新潮,他们面对的文化消费品是全球性的特殊商品。好莱坞商业片、韩剧和国产肥皂剧充斥银屏,快餐文化铺天盖地,网络游戏囊括老中青――在这个享乐至上的游戏时代,能坐下来看点书已经难能可贵了。想当然地要求莘莘学子阅读几部指定的经典,除非是应付考试,否则是很不妥当的。条条大路通罗马,阅读能力的提高可以通过不同的文本来实现,学生应该有选择文本的自由。十全大补的山珍海味未必适合每一个人,有时候青菜萝卜或者干脆用快餐方便面更实在,营养不多,但是容易消化吸收。长期以来,我们有儿童文学,有(纯文学、经典名著是面向成年读者的),单单缺少“青春文学”。现在出现了青春文学,如果禁止学生阅读,有些学生刚刚冒芽的阅读兴趣就被踩灭了。
我们就碰到这样一件事。政教主任在晚自习巡查时没收了一本课外书。学生在背后发牢骚:“又不是,凭什么没收!”“凭什么”总是有所“凭”的。由于对文本的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不同理解,一些人对学生总是不放心,这也不许看那也不能看,生怕学生看了书就变坏。肯定能找出许多例子证明坏书的毒害,然而不看坏书就不会干坏事了吗?道理显然讲不通。
4.青春文学好处多多。片面反对学生阅读青春文学作品除了激化学生的逆反心理和挫伤阅读积极性外,没有积极意义。我们必须抓住这个难得的契机,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对青春文学入迷的学生,他们的作文中往往也会出现一些网络文学中的常用语、缩略语和网络符号,会出现一种伤感、颓丧的情调,恋爱素材也会进入作文中。不必害怕学生中毒,他们只是缺少鉴别,而这种主动拿来的阅读方法则是非常可贵的。模仿与借鉴只隔一层纸,正确引导之下不难进入创作阶段。
青春文学们对生活的观察和反映与中学生的生活经历最为接近,他们之间处于基本平等的高度,阅读时容易产生心灵交融,容易产生审美再创造,这些都是经典作品无法代替的。
韩寒们的成功道路,虽然被人多方诘难,但对许多中学生来说有着巨大的诱惑力。仅仅因为文章写得好,小小年纪就能开上跑车,就能破格被重点大学录取,就能进入福布斯排行榜――书中自有黄金屋,境界虽然不高,而以他们为榜样,当今社会还有几人有资格非议呢?崇高的目标和美好的理想固然值得我们崇敬,但在进行阅读指导时,务实一些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综上所述,我们无意为青春文学摇旗呐喊(它们已经够热闹了,一百多万册的发行量连专业作家也难以匹敌),只是认为,青春文学虽然还不具备深邃的思想内涵和隽永的艺术魅力,但它所拥有的通俗性、亲和力与时代感,正是部分中学生最喜欢的课外读物,我们不必把青春文学当做“推荐书目”,但也不必反对它。适合中学生消化的精神食粮太少了,教师应抓住机遇正确引导,那些喜欢青春文学的学生由就有可能此起步走向文学殿堂,从这个意义上说,青春文学的价值不是很可观吗?
篇5
【关键词】 中职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
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促使人全面发展的前提。我们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转折时期。随着学习生活和发展方向的转变,面临日趋激烈的职业竞争,他们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求职择业以及成长、学习和生活等方面难免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因此,在中等职业学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更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必然要求。
一、中职校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
中学时期是人生最为重要的时期,也是最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时期。当前中职校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有:
(一)学习动力不足,自卑感严重
进入职校的学生,与原来初中升入普通高中的同学相比,学习基础较为薄弱,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有所欠缺,因此往往不受老师的重视,容易出现心理不平衡,更加厌恶学习;也有一部分同学在进入职校后,很想换一个精神面貌,拼命学习,甚至开夜车,但常常由于基础较差或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成绩总是达不到预想的水平,于是在思想上会萌生一种低人一等的感觉,怕同学取笑、怕家长和老师责骂,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常常处于忧郁、悲观、沮丧的心境之中,不能自拔。更甚者,有学生不愿与班中学习好的同学交往,反而主动去靠近成绩和纪律差的同学,似乎从那里才能寻找到精神安慰,失去了奋进的内动力。
(二)以自我为中心,人际交往能力弱
由于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多为“太子”“千金”,自我中心意识强,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显得人际关系极不协调。有不少学生常常向我倾述:“老师,我真不知道怎样与同学建立好朋友关系”、“老师,我觉得和我爸爸妈妈真有代沟,在家都不知道和他们说什么好”等等。还有一些学生的日常安排就是“家——学校——家”这种“三点一线”的模式,最爱做的事就是“关在屋子里听音乐”,自闭的心态使这些学生完全忽略了人际关系,以至于终于有一天发现自己“不能和别人多谈”,“我总加入不进同学们的谈话中”,“我感到孤独、寂寞”,到最后“没有人愿意和我一起玩”。这些学生常产生焦虑不安,甚至恐惧感。
(三)青春期典型心理问题——早恋
职业学校的学生正值青春发育期,而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由于受认识能力和个性发展的限制,特别是在教育引导不及时不得力的情况下,这些学生的性心理的发展表现出相对的幼稚性,所以自认为认真的、朦胧状态下的恋爱出现了,尽管这种恋爱带有好奇和模仿成份,但却是一个令人十分关注的问题。
二、职业学校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造成职业学校学生出现上述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只有真正了解了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的原因,从源头入手,才能对症下药,找出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法。我认为职业学校学生出现诸多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有:
(一)家庭教育影响
常言道:家长是孩子最好的启蒙老师。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以及家庭环境条件等对学生的心理成长有着直接而重大的影响。当前,有相当一部分家庭的环境并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形成。比如说有的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方式过于简单粗暴。孩子一旦犯错,也不管青红皂白,轻者骂,重辄打,使子女对父母见而生畏,不敢、也不愿与父母交流,遇到困难得不到帮助,遇到挫折得不到鼓励,从而形成严重的“压抑感”和“委屈感”,甚至对父母产生逆反、怨恨的心理。还有的父母感情破裂、离异,严重摧残了孩子的心灵。家庭教育的不当,是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学校教育因素
素质教育虽然实施了多时,但有相当一部分学校仍以“应试教育”为教学的核心,把考试分数作为衡量学生成绩的唯一标准,而职校学生一般学习基础比较差,而在动手能力的培养方面,许多学校又主要停留在理论教学上,实践教学不多,不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很多学生感到前途渺茫,无所适从。
(三)社会观念影响
由于过去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及当前职业教育自身体制仍未完善等原因,社会上普遍存在一些偏见,认为职业教育是“不正规”、“低层次”的教育,无法与普通教育相比,报考职业学校没有前途,是没有出息的表现。因此,在这种社会氛围下,职业学校的学生有着很强的自卑感,对自己缺乏足够的信心,甚至会觉得低人一等,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四)学生心理因素
职业学校学生的年龄一般在十七、八岁,正好处在青春期心理的“过渡时期”,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有了显著的发展,但又有较多的片面性和主观性;他们精力旺盛,厌烦大人的管束,渴望获得独立,但行为往往带有盲目性、冲动性,不善于克制,容易把问题想得过于困难,或者不能客观地估计自己的能力,以致当事与愿违时就感到无能为力,造成紧张焦虑。
三、加强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对策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不容忽视,它已向我们发出了警告信号。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挑起这副“担子”。针对上述职业学校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和成因,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更新教师的观念
尽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当前教育界的共识,但仍有一些传统的教育观念和错误认识严重阻滞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正常开展。因此,要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大力做好宣传工作,提高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认识,更新教育观念,促使每位教师认真学习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以利于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值得一提的是,尤其要充分发挥好班主任对学生的引导工作,给予学生应有的人文关怀,在解决了他们精神上的困惑和痛苦之后,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促使他们更好的发展。
(二)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在职业学校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在教学中,要面对全体学生为主,个别辅导为辅。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知识理论课,如心理卫生常识讲座,心理调节问题答疑,焦点问题讨论等,在心理知识的学习中明确认识、矫正观念,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心理冲突。另一部分为活动训练课,这是在学生中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为有效的方法。活动内容包括:小品表演,角色模拟游戏互访互问,以及其他活动形式,在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学习介绍自己、了解别人,与人交往的社交技能,还可以掌握一些诸如: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的心理调节手段,防患于未然。
(三)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学校要根据自身条件开设心理咨询室、心理健康教育阅览室、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室,开设心理健康咨询信箱和热线电话等。心理咨询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关键在于咨询老师要信任、理解学生,同时遵循聆听、保密、疏导、交友的原则,有意识地与存在心理问题的同学建立关心、尊重、了解和指导的关系,并依据问题的需要采用合适的心理治疗方法,减轻或消除学生不健康的心理及行为,培养良好习惯,促进心理健全发展。同时,要定期为学生举办心理健康、心理保健等专题讲座。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特别是某些心理热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讲座,及时解决职校学生中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四)积极争取家长的配合
据调查,目前职业学校学生的父母大部分受教育程度不高,尤其缺乏教育学、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因此,学校可通过家长会、家长座谈会等方式,让家长了解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规律、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点,掌握教育学生的正确方法。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必须把学生良好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的良好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沃建中.中小学心理素质教育的探索.科学出版社.2000年
[2]张承芬、孙维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警官教育出版社.2007年
篇6
【关键词】中职新生;入学教育;工作
一、中职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性
初中生毕业进入中职后,他们面临着一系列的变化,诸如环境发生了变化,来了一个新奇而又陌生的环境;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很多同学第一次住集体宿舍,第一次处理生活日常事务;人际关系发生了变化,和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年级的同学打交道;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变化,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东西在悄然无声地发生了变化,比如身体、心理、角色等。在面临这些变化时,很多学生难免会产生彷徨、焦虑、紧张、失落、孤独感。比如有的学生在入学初,选择了打退堂鼓;有的学生被学校劝退;有的学生违反了校规等。因此,能否通过入学教育使他们正确认知学校,认知其所学专业的特点及发展趋势,了解中职的学习和生活特点,并以此为基础,规划新的生活,将直接影响到整个中职生涯。
二、中职新生入学教育的设计
中职生源具有多元性、广泛性的特点,因为学生有着不同的教育背景、不同的成长环境和不同的生活经历,加上学习基础差,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不高、自律意识淡薄,自我控制能力较落等,这些都为新生入学教育增加了难度。因此,我们需要根据学校自身和生源的特点,做好统一部署,建立学校统一指挥,学工部门为主体,以系为单位,各职能部门参与配合,各司其职,同时统一协调,多层次、多方位的为入校新生提供全面、周到而细致的服务。比如后勤部门负责的食堂,食堂的卫生、饭菜品种口味价格、工作人员态度会影响新生入学;也有可能因为一个小小的失误影响新生对学校和老师的看法,例如工作人员不小心把学生的名字打错了或者念错了。因此,我们要让参与新生入学教育的各部门意识到该项工作的重要性,在内容设计上主要有入学面试笔试、军训教育、校情校史教育、校规校纪和常规管理教育、安全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启蒙教育。
三、中职新生入学教育的主要内容
1、入学试和笔试
在新生入学时,通过大规模的笔试和面试,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提前了解学校的管理理念,提前明确作为中职生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提前做好心理准备。
2、军训教育
军训教育是新生入学后的第一堂课,主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军事科目训练等。爱国主义教育的形式主要有升国旗、国旗下的讲话、参观革命烈士纪念馆等;军事科目训的形式主要有队列训练、内务知识、军事常识等。通过军训教育,目的在于迅速将一个散乱的新生群体组织为一个统一的集体,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纪律意识、团队意识和集体生活意识,帮助学生迅速融入到新奇而陌生的集体中,同时还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锻炼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另外,军训教育中,通过教官和班主任老师的观察,再辅以一些文化活动,例如拉歌、联欢活动等,可以发现和培养一批班干部,为日后的班级管理和班级建设奠定良好的开端。
3、校情校史教育
学校的发展史是一个永恒的教育题材,可以通过讲座、橱窗展览、校内电子屏幕、参观等形式让学生直接、全面地获知学校的基本概况、发展历史、软硬件配套设施、师资力量,了解学校所取得的重要成就和发展前景,了解学校已经毕业学生的去向,了解学校目前现任领导班级成员等重要信息,加深学校在学生心目中的良好印象,从而产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另外,需让学生了解学校各区域的功能,了解与自己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部门。
4、校规校纪和常规管理教育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些学生在初中有着不良的行为习惯,比如抽烟、生活无规律、染发等,如果在中职入学时不加以规范和约束,会给学生本人和周围同学带来不良的影响。因此,为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有必要在入学教育时使新生全面了解学校校规校纪,让新生明确学校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行为规范意识,自觉约束自己的言行,避免出现违反校规校纪现象,努力做一个合格文明的中职生,主要内容有:中学生守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生违纪处分条例等,同时明确告知新生学校会常抓不懈得加强校纪校规的教育和监督。此外,还需要让学生了解学校的日常管理,比如学生操行评定办法、奖学金评定办法、资助政策、宿舍管理、学籍管理、社团管理、学生会管理等。
5、安全法制教育
中职生入学的年龄大都集中在15-16岁之间,他们大多数人缺乏社会阅历,容易轻易地相信他人,比如相信推销的产品、大街上张贴的招聘广告、诈骗短信等。因此,有必要开展以防骗、防盗、防火、网络安全、交通安全、卫生食品安全为内容的安全教育,明确告知各种求助渠道和方式,同时梳理在校园生活存在的主要安全隐患,向学生讲述校园的伤害事故案例及处理,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同时组织新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学会遵纪守法,不做伤害他人的事情,并学会自我保护,避免受到来自外部的伤害。
6、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生活环境、学习方式和社会角色等方面的变化,新生容易产生心理不适应。为了让新生身心愉悦地生活和学习,需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内容包括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心理不适应现象、容易产生哪些心理问题、如何进行自我调节、如何寻求帮助等。
7、专业启蒙教育
中职生毕业之后直接面向社会,从入学初,就开始朝着“职业人”方向努力。因此通过讲座、新老生交流会等形式,帮助学生了解职业教育与普通中学教育的区别及其优势所在,同时摆正自己的心态,不沉浸在中考失落的阴影下,明确不论从事任何职业,都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过得充实快乐;同时帮助新生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的基本状况,比如课程有哪些、如何学好专业课程、专业前景、未来要从事的工作等问题,了解企业对目前中职生在知识、技能和素养等方面的要求,使得新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对自己的三年中职生活进行较早的规划。另外介绍学校课堂外的特色活动,比如第二课堂、晚自习兴趣班、职业技能大赛等,鼓励学生在学习掌握好本专业必须具备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素养同时,多参加活动,锻炼胆量,积累经验,多阅读一些课外书,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
总之,新生入学教育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不仅需要集中的入学教育,更需要我们结合自己本校学生的特点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常抓不懈地对新生进行教育,帮助学生度过入学适应期,身心愉悦得完成学业。
参考文献:
[1]王少,刘张晓.中等职业学校新生入学教育的探讨[J].教育管理与评价.2006.24
[2]黄政月,李耀宏.大学新生第一课――关于我院新生入学教育的思考[J].高教论坛.2005.06
篇7
[关键词] 中职语文 渗透 人格教育
人格指个体在适应环境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行为和特质形式,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各项比较重要的和相对持久的心理特征的总和。目前,世界各国都很重视人格教育,人格教育已成为全球性问题。当前,国家提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要求,提高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显得尤为重要。中职时期是学生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然而,当前中职学生的人格状况不容乐观。第一,价值观模糊,利己主义当头,拜金主义至上,是非观念薄弱。第二,自制力差,认识片面,易误入歧途。第三,部分学生有道德不良行为,言行不文明,集体观念淡薄,不诚实守信。第四,个性心理异常,常感到焦虑、紧张、恐慌与不安,以“个人”为中心,缺乏合作精神。因此,加强我国中职学生人格健康教育迫在眉睫。
中职语文课标中指出:“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教化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审美情趣,形成健全人格,为学生在精神领域的健康发展打下基础。”语文教学是“人”的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既是发展人的个性的需要,也是语文教学自身的需要。我们要借助语文教学对人格教育的优势,在中职语文教学中不断渗透人格教育。
那么,如何利用语文教学熏陶、感染学生,促进良好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呢?我认为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身教示范,以情育人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身教胜过言教,教师是学生思想的启蒙者,品德的培育者,身心健康的雕塑者,社会化行为的引导者。教师的人格之光对学生心灵的照耀是深刻而久远的,它不仅对学生的心灵健康成长有耳濡目染的直接作用,而且将影响学生的整个人生。教师要以知识的魅力去撞击学生的心灵,满足他们渴求知识、崇拜知识的要求,使他们心悦诚服。
为此,语文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学科知识,还应跳出语文学科知识的局限,不断拓宽自己科学文化知识的广度、深度。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富有激情、重感染、善诱导,达到“以情激情,以情养志,以情冶格”的育人目的。特级教师程翔曾说:“在这块圣洁的土地上,我不敢有虚情假意,我把对人生的态度,把对真善美的热爱和对假恶丑的厌恶都表露得淋漓尽致。”教师超越狭隘功利的、无私纯洁的爱使学生产生饱满、积极的情感体验,获得一种澄澈明朗的美好心境。久而久之,学生对师长就有了强大的向心力和深厚的归属感并迁移为热爱学习、探求真理的美好愿望,而且还会更进一步将教师的这种情感立场上升为自己立身处世的行为准则,从而确立关爱他人和尊重他人的情感态度,促使健康人格的形成。
二、课堂渗透,潜移默化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主阵地。语文课堂教学对于塑造学生人格具有独特优势。在语文教学中,适当讲述一些历史人物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学生的人格的形成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可以做到的。很多中职生之所以不能自律、不能主动地学习,与他们不能明辨学习与生活中的是是非非有直接的关系。讲课时我常引导学生提高辨识能力,为培养学生的自律精神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如在讲《论语》十则时,让学生先对伟人的言行进行识别,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与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伟人们每天都要对自己的言行进行反省,而对于一个普通的人,我们每一天的行为要比前一天过得更有意义,就应该向伟大的思想家靠拢,体会他们做人、做事与思维的能力。通过类似启发,学生把自己的思想、行为与伟人联系起来,认识到自己平时行为的不当,学习伟人高尚的情操、美好的行为,对照伟人的思想品格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做一个自律的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弘扬中华民族的美德,如尊老爱幼、孝敬父母、诚实守信、勤劳俭朴、刚正不阿等。教师可针对语文学习特点,巧妙地在阅读赏析作品时渗透人格教育,教会他们如何去爱父母,爱别人,爱家乡,爱祖国,做一个具有高度责任感的人。如在教学的《回忆我的母亲》中,我带着学生品读作品,通过分析这个平凡而又不平凡的勤劳一生的母亲,让学生明白母亲的勤劳俭朴、宽厚仁慈、意志坚强等良好的品质对的一生影响,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和无私,使他们立志成才,来回报父母的爱。
三、写作训练中渗透中学生人格教育
有人说作文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这句话不无道理,它道出了语文教学中作文的重要性。写作是心迹的描写,反映学生真诚的心灵,这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然而,就目前中职学生作文的现状来看,做假现象屡见不鲜,抄袭现象相当严重,这都涉及到中学生的人格教育问题。比如在一次习作中,为了做到题目要求的“战胜脆弱”,很多学生在作文中或让自己打成残废,或让自己的双亲牺牲……这是作文中的假大空,是中职生人格教育缺失的突出反映。因此,在作文训练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与塑造人的心灵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作文中学会做人。在作文教学中,老师尤其要善于引导学生抒写真善美,鞭挞假恶丑。让学生在作文中,热情地颂扬如朝阳般升腾的绚丽梦想,由衷地讴歌惊天动地的英雄人物,抒发对清风冷月的独特感悟,吐露迷惘或惆怅的情绪,释放心灵困惑,吐露自己的真情实感,做一个真真切切的人。
四、利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
篇8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方法
英语教育是初中阶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需要为以后的英语学习打下基础,也事关升学考试,英语教学可谓初中教育的重中之重。在初高中以及高等教育阶段开展英语教学也是我国教育体制的一个重大特色,英语教学始终伴随着每个求学者,不管是到了硕士研究生阶段,还是到了博士研究生阶段,这就要求每一个求学者需要在一个特定的阶段为以后的英语学习打下一个基础。毕竟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一没有语言环境,二没有先天的语言遗传,因此在初中阶段开展英语教学将是最好的选择,虽然这个阶段已经过了语言学习的黄金期,但是并没有完全错过语言学习的黄金期,初中阶段依然属于语言学习的黄金期,只不过处在末端罢了,只要通过一定的学习以及刺激,英语教学也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我们可以看到,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是存在着一些问题的。一方面与教学者的教学方法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学习者的学习方法有关。本文将对教学者的教学方法作重点的论述。
一、初中英语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初中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种类很多,层面也各不相同,本文将重点论述英语教学组织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枯燥
这个问题的出现很大一部分原因,都与教师的自身认识有关,总认为教学不能生动点,非要保持自己的绝对权威,在讲台上滔滔不绝,而台下则睡到一片。问题造成的原因是,教师与学生相互脱节,课堂气氛空洞,永远只有一个声音,那就是老师自己发出的生活。不仅不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甚至连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没有去激发,把教学完全当成“教”,而忽略“学”。教学自然是“教”与“学”的综合,把他们认为的割裂,这是初中英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
2、缺乏情境
语言教学不同于其它科类,需要在一定的情境下才能够保证教学质量的提升,很多学习学不好英语也是因为没有社会语言环境,这就要求在初中刚开始教英语的时候,在课堂上制造一定的语言情境,促进英语的教学,但是这一点却做的很不够,也是初中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之一。缺乏情境的主要表现是:不主动去创造情境;缺乏必要的情境测试。
3、教学方法过于单调
初中英语教学,属于英语学习的启蒙阶段,其教学方法需要一定灵活,这是符合初中生心里的。因为初中这个阶段,学习性格正在成长,对于事物的认识也不断加强,其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喜动不喜静,考虑到这点就需要安排灵活度较高的教学方法来适应于初中生,但是在具体的教学中,却很难发现活动性比较强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过于单调也成了初中英语教学的重要问题之一。
二、初中英语教学方法的探讨
1、激趣法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学生才会积极地开动脑筋认真思考,并以最简捷、最有效的方法去获得自己最必要的知识,这就是求知欲。可以说,没有兴趣就没有求知欲。学生初学英语时,兴趣都很浓厚,但随着学习难度的增加,就会逐渐遇到一些因难,如单词记不住,语音、语调掌握不准等。这些困难的出现很容易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学习成绩也随之降低。因此,在这个关键时刻,一方面,教师要帮助学生在认知领域里学会动脑,并传授可供思考的知识,避免死记硬背。比如在引导学生读、记单词时,教给他们拼读规则等。教师要注重帮助学生建立英语学习的目标体系,指导他们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鼓励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克服困难,磨炼意志。
2、情境法
任何人的学习活动总是在特定的背景中进行的。这个背景就是学习者和周围的环境、人群之间的关系。初中生年龄较小,还未形成独立的人格,因此影响他们进入学习状态的因素更是多种多样。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创设情景,创设语境,引导学生尽可能快地投入学习状态。主要做法有:
(1)建立课前提问值日生制度,使学生牢固掌握每一课的Everyday Sentences。
(2)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置身于英语语境之中。教师还可利用实际生活情景,让学生进行表演,模拟交际,或利用直观教具创设情景等形式,帮助学生听懂英语,进而理解枯燥的单词、乏味的句型。
(3)每节课尾留出5分钟,让学生用英语练“说”。其内容是新学过的知识,可用看图说话的形式,也可用自由对话或独白的形式。
3、活动育智法
教师首先要通览全学段英语教材,然后,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的知识体系与能力训练体系,分单元设计活动内容、活动形式。如,练唱英文歌曲、猜谜语、背诵小诗、模拟会话、进行内容简单的角色扮演,等等。这些活动应多放在课内进行。当然还有些活动可放在课外进行,如开辟“每周10题”的英语学习专栏,选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练习题或短文,供学生自学,以巩固新知,拓展知识视野。
三、结语
初中英语教学因其带有一定的特殊性,在教学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都可以理解,我们也可以从这些问题之中,相应的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从而促进初中阶段英语的教学质量,为学生打好稳健英语基础,为以后的英语学习提供可靠的帮助。
参考文献:
[1]蒋远锦.初中英语教学方法点滴谈[J]. 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03)
[2]陆群.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J]. 成才之路, 2007, (32)
[3]王友华.中学英语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几种方法[J].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01)
篇9
关键词:会计职业意识 会计职业道德 高职会计
0 引言
近年来国家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要增加,这些人才大都由高职院校培养,会计职业教育又是高职院校的重要部分,这些会计专业的学生在步入社会后许多人从事具体的会计工作,但有的人由于抵制不了诱惑,违反法律法规,给单位和国家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甚至成为阶下囚。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重要的一方面是学生缺乏应有的会计职业意识。下面就会计专业职业意识谈几点看法。
1 高职会计专业职业意识的内容
高职会计职业意识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会计职业资质,即从事会计工作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要求,是被社会认同的证明,是进入会计领域的通行证,如一般会计人员必须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会计师事务所最好有注册会计师证、注册审计师证等。这方面学校都做得很好,如我校就要求在校生都要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考试,甚至要求80%的学生要在毕业前拿到初级会计资格证。
二是会计职业道德,是从事会计行业的人员所遵循的、与会计职业活动相适应的行为规范。只要有经济活动,就会涉及会计职业,涉及到会计职业道德,它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会计职业道德的核心是“诚信”。诚信教育的最佳时机就是从业人员的启蒙教育阶段,即在校的学习阶段,学生应熟悉和掌握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并将其内化为个体道德。
三是培养会计职业道德情感,帮助和引导树立高尚的会计职业道德观念。是指热爱会计工作,敬重会计职业。只有这种情感才能坚持诚实守信,客观公正,依法理财;才能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律能力,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会计的专业性和技术性日趋复杂,一名合格的会计人员应使自己的知识不断更新。会计职业道德和会计职业情感是相互作用的,遵守会计职业道德客观要求会计人员熟悉和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不断学习提高会计职业技能。会计人员不熟悉准则、没有娴熟的会计技能,再好的道德品行,如何遵循准则、坚持准则,做到客观公正?
2 高职会计专业职业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会计人员在处理相关经济事项时,都面临法律、职业道德规范的考虑,会计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财经法规的执行。中国会计学会课题组就国家、社会公众利益与单位利益发生冲突时,会计人员该如何处理这一问题,曾对一千多名在岗会计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有16.87%的会计人员认为应当坚持原则,有61.27%的会计人员认为应当按单位负责人意见办,同时做好会计上的“技术处理”,有21.86%的会计人员认为应直接按单位负责人的意见办。此调查结果从总体上揭示了我国当前由于会计人员职业意识缺失的严重程度。 在校就读会计专业的学生是会计人员的预备军,在学校的学习阶段就是会计职业意识的初步形成阶段,因此学校教育是会计职业意识教育的重要环节,是会计岗前教育的重要场所,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水平的高低起着基础性的作用。而目前我国的高校没有把会计职业意识的培养尤其是会计职业道德和会计职业道德情感摆在应有的位置,导致整个社会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呈现下降的趋势,这也是导致会计核算失实、会计造假和审计舞弊层出不穷的根源之一。高职院校的学生基础薄弱,自学能力差,那么对于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意识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3 高职会计专业职业意识培养的途径
3.1 重视会计专业新生的入学专业教育。
第一时间将会计职业意识渗透到学生的头脑,使他们正确认识会计专业,热爱会计专业,敬重会计职业。短暂的三年学校生活,帮助他们做一个如何尽快拿到会计职业资质的规划,为以后的职业意识培养作好铺垫。
3.2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让学生掌握过硬的本领。
会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到单位从事具体的会计核算工作,但由于会计工作的特殊性,一般单位不愿意接受会计专业学生实习,学院大力开展实训实验,仿真单位经济业务的实际处理流程,让学生担任不同的会计角色,在处理不同的经济业务过程中,不仅使其提高技能,还能体验会计的工作内容和责任。
3.3 开设专门的会计职业道德课程。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职业意识教育几乎是一片空白,学院应开设《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等相关课程,应纳入会计专业的考核体系。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会计职业道德的原则与规范,树立高尚的会计职业道德意识,坚定会计职业道德的信念,此门课程也是会计从业资格证的必考科目,有助于学生取得相应证书。
3.4 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
有关法规、道德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感觉枯燥,效果不是很好。在教学过程中应以案例为主,采用多媒体教学。学院可以组织老师系统编写有关会计职业道德的案例。通过剖析典型案例,探寻违法人员人生蜕变的实质,警示学生在会计岗位要抵御诱惑,坚守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进一步拓宽教学模式,采用“理论课—案例教学—专家讲座—社会调查实践”的方式,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高尚的职业意识,外显为诚信的道德行为。
3.5 贯穿于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发掘职业意识教育与专业传授的结合点。
在专业课的传授当中,应时时注意把社会融入课堂,选取现实中的关于财务会计的案例,发掘知识点中所蕴藏的会计职业道德。以案说法,采取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将职业道德有机地渗透到知识的传授中去。如在《财务会计》中,当面对复杂多变和不确定性的会计事项时,尤其是需要会计人员进行职业判断时,不仅要从技术层面,还要从道德层面进行剖析,从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利益点出发,产生不同的职业判断,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导致不同的经济后果。在《审计》课中,要做一名审计人,必须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可通过对审计舞弊案例引导、讨论让学生认识到用良好的职业意识约束自己,做到客观独立,公正廉洁。
参考文献
[1]陈美荣.高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之我见[J].中国成人教育2007(5).
[2]杨照方,刘宝贞.构建我国高校会计职业道德体系的设想[J].科教文汇2008(8).
篇10
一、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在教学中如何抓住学生渴望学计算机知识的心理,是培养其兴趣,使之与教师配合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的重要环节。
1.充分发挥本学科的视觉效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计算机教学中的视觉效应内容丰富,可以使枯燥的知识形象化。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围绕教学大纲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全面发展,随时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信心,促使进一步探索学习,再次成功,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从而培养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2.利用身边事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中学生都有极强的好胜的心理,他们都努力学习,认真练习。在讲排版一节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办班报,后来我便指导学生设计版面,插入图片,同学们看到自己用电脑设计出的班报,又美观又规范,乐得合不上嘴,更增强了他们的求知欲。
3.讲练结合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
计算机教学应当多练少讲,也就是多让学生上机实际操作,把所的理论运用实际操作中去,在练习中体会成功的乐趣。我在讲理论时,从不贪多,急于求成,而是每讲一个知识点之后,便让学生熟练掌握,再讲下一个内容。这样讲练结合、步步为营、让学生既没有枯燥感又激发了学生们的自我满足感。
二、计算机教学要讲究语言艺术
语言的科学性是保证授课质量的首要条件,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获得准确的知识。启发性语言可以引导学生正确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资源,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在讲计算机发展一节时,我首先让学生描述一下自己见过的计算机是什么样的?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都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他们都形象地描述了自己见到的计算机的外表和主要功能,在同学们回答的基础上,又强调了老式微机的外形、运算速度、功能等特点,通过比较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增强了记忆,达到了教学目的。另外在讲计算机的发展时,我特别强调现代的计算机虽然能帮助人类从事各种工作,但它仍然离不开人的指挥;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将来的计算机要向智能化发展的必然性和迫切性。在45分钟授课时间里教师语言要精炼、有感染力。唤起学生积极向上的情绪,促进学生和教师产生共鸣,以增强教学效果。
三、课程设置的原则
1、实用性。
要使学生学以致用,这是学校计算机课程设置的首要原则。传统的学历教育,学习周期长,学生毕业后知识陈旧落后,很大程度上与市场大量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要求脱节。课程设置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和市场双方的需求,所使用的课程体系既有系统化的专业知识,又包含许多实践项目,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做到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比如,可以减少理论内容,让学生提早进入综合专业环境,提前接触专业实践。IT职业教育讲求实践,知道"怎么做"远远比知道"为什么"更重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心理特点、思维习惯和接受水平,充分考虑教师队伍现状、行动导向、项目教学法。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掌握相关的知识及项目的开发过程,通俗的说法是"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北大青鸟启蒙星教学四个"从":从应用入手,从实际到理论,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就是很好的例子。
2、先进性。
学校教育应有一定的超前性,要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要把最先进的东西教给学生。社会上的通用考试,往往带有一定的滞后性。如果学校的课程也搞成与通用考试一样,那学生毕业后对新软件就会无所适从。所以学校一定要把最新的知识和技能教给学生。对于学校课程来说,计算机主要是一种工具和一门技术。计算机的硬件、软件还会继续飞速发展,要通过几个软件的教学使学生具备一定自学能力,从而掌握一大批软件的使用,以适应社会的需要,这才是我们的出发点和培养目的。
3、可操作性。
计算机课程持续更新,符合中职学校的教学特点(学时和学期设置),要不断提高教师的技能,倡导教师自编校本教材,推行项目教学法,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掌握相关的知识及项目的开发过程。学校根据市场需求,针对中职学生的就业情况,考虑技术的实用性,进行了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使课程体系符合紧缺人才培养的需要。某校由于教育理念先进,管理水平一流,师资培训及时,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招生人数逐年增多,就业渠道不断拓宽。全校教职工在校级领导的正确领导下,齐心协力,求真务实,使得学校知名度越来越大,美誉度越来越高,从而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评价和国内外专家的一致好评。可见,课程设置改革是学校发展的关键。
四、设疑式的课后总结,能起到承上启下的良好效果。
- 上一篇:电子政务的核心内涵
- 下一篇:网吧消防安全责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