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的核心内涵范文

时间:2024-03-07 17:53: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电子政务的核心内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电子政务的核心内涵

篇1

该书的另一个特点,是对电子政府与电子政务的概念作出了新的界定。关于电子政府,作者将国内外不同的学术观点归纳为十类,即工具说、系统说、能力说、机制说、模式说、形态说、服务说、改革说、过程说、政府说。在分析、修正和补充的基础上,对其内涵进行了更为宽泛和明确的界定,其重点由以往的主要关注技术应用逐渐转到了更为关注如何利用技术应用影响政府治理与变革,内容范围也从局限于虚拟政府扩展到现实政府中与之相关的所有内容和过程,进而上升到“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和“政府结构的一个新的组成部分”的高度上去理解和把握。这种认识,使得国人对于电子政府概念的认识大大向前延伸了一步。该书认同“把‘e’放在政府前面,是因为承认公共管理正处在利用信息和通信技术以转变它的内部和外部关系的过程之中”,并不是要特别强调它的技术特征,在于强调“公共部门使用互联网和其他数字设备来提供服务、信息和民主”这一观点,揭示了电子政府的本质特征,确立了电子政府理论体系规范性的逻辑起点。

在电子政府的前景上,该书大胆推断,“未来的电子政府将达到几乎囊括现实政府所有功能、内容及其相关过程在内的程度,那时就将是包含现实政府和虚拟政府的所有功能内容和相关过程在内的大的‘电子政府’了。……那时,冠以‘e’的政府将只被简单地视为超越‘电子’的、‘有效的’或‘高效率’的政府的象征,而‘电子政府’将有可能被重新称为‘政府’,虽然它已经是‘转变’的政府,……”。这一论述超越了以往诸如工具论、模式说、改革和过程论关于电子政府定位的局限,解决了电子政府在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中的学科定位问题,并且清晰地确定了电子政府理论的学科发展方向。关于电子政务,作者注重从历史的和实践的角度,将之视为一种结果或是过程,其创新之处有两个方面:一是对广义的电子政务、狭义的电子政务和政府的电子政务(e-GovernmentAffair)作出区分,有助于学科术语的规范化;二是首次提出电子政务的发生过程和必要的促发条件这一观点,认为“我们所希望的或理想中的政务处理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决不能是简单的仿真或直接的平移,而应该是一连串的政治行为和行政干预促成的彻底的行政体系要素转变之后形成的结果,而这种结果到底怎样,取决于政务部门能否为电子政务建设创造必备的促发条件并进而使其合法化地发挥作用”,为首次于电子政务的定义中对促发条件进行了明确的描述,对电子政务建设涉及的复杂的组织变革和利益关系,以及政治、权力和风险的认识极为深刻。该书对电子政府的概念体系,尤其是关于电子政府与电子政务的内涵与外延的论述,兼顾规范性与灵活性、流动性和稳定性,反映了对事物的发展历史和前沿动态的准确把握,把当前对于电子政务的认识水平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该书中的“电子政府的理论基础”“电子政府的政府基础”为新增加的内容,与“电子政府的技术基础”共同构成了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的系列篇章。这两章的内容为同类教材中所独有,其一方面侧重于从行政的角度对电子政府的理论支撑进行系统的阐释,将新公共管理、新公共服务、协同政府和管理信息系统解释为电子政府的理论支撑和电子政务建设的基本依据,进而强化了电子政府作为一种新的政府管理形态,电子政务作为一种新的公共服务范式的观点和认识;另一方面,它关于新公共管理、新公共服务、协同政府、管理信息系统与电子政府、电子政务之间的关联和推动作用的论述从深层次上把握了电子政府和电子政务的内在规律,扩展了电子政务建设的理论工具,其融合和整合为电子政府理论框架增加了新的内容。值得关注的是,电子政府的政府基础为该书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其基本的理论来源于电子政务建设的促发条件这一观点。由于电子政府自产生之时起就存在行政主导和技术或管理主导之争,并始终困扰着公共行政学者以及公共部门的实践者,而“信息技术能改变政府管理的图景,但指望信息技术应用能够自发地促成政府管理形态变迁在本质上是一种误导。电子政府的发展前景,固然与信息技术进步密切相关,但更取决于相应组织和制度变迁的引导与配合”,这一观点鲜明地指出政府管理理念、过程、结构、体制和机制为电子政府构建的决定性的基础条件,并将之用“电子政府构建的政府基础”这一概念来表述,具有原创性。在对电子政府构建的政府基础的内涵和本质特征的把握上,作者综合了信息主义、信息技术范式、行政网络环境,以及信息化和全球化理论等多种理论工具,体现了宽广的学术视野和对多学科知识综合运用的把握能力。而从信息技术的革命性特征和电子政府的实现形式角度建构的电子政府背景下政府基础的基本模式,已可作为一个新的研究方法或分析框架。

篇2

关键词:电子政务;模型;绩效评估

1 基于Petri网的电子政务系统

1.1 Petri网技术

Petri网是一种特殊的有向图,它由两种互不相交的节点组成,即变迁和库所,而从库所到变迁或从变迁到库所的有向连线称为弧,即流关系。Petri网的状态称为标识。

1.1.1 Petri网基本结构

常见的流程包括顺序、迭代、并发和选择等。

1.1.2 Petri网性质

Petri网的分析方法有两种:代数分析法和可达图(或可覆盖树)分析法。在代数分析法中,用关联矩阵来表示网的结构,用向量来描述网的状态。在有界Petri网的可达图分析法中,由于可达标识集R(M0)是一个有限集,可用一个有向图RMG(PN)=(V,E,f)来表示该网的状态变化情况,其中V= R(M0)。对于Mi,Mj∈R(M0),若t∈T,使得Mi [t>Mj,则从结点Mi到Mj画一条有向边,即(Mi,Mj)∈E,并在这条边旁标以t,即F((Mi,Mj))= t。而在无界Petri网的可覆盖树分析法中,可覆盖树是用有限树图的形式反映Petri网状态变化情况的规律,同时也引起了某些重要信息的丢失。

1.2 扩展Petri网

在实际应用中,传统Petri网显得功能不足.具有封闭、状态空间爆炸、模型转换困难等几个缺点,为了解决传统Petri网存在的问题,以多种不同的方式对传统的Petri网进行了扩展,通过这些扩展,就可以对复杂情况用结构化的,容易理解的方式建模,把这种经过扩展的Petri网称为高级Petri网。面向对象的Perti网保持了原始Perti网的结构,为直接应用经典Perti网的分析方法提供了保证。这些对Perti网的扩充方式对于Perti建模能力和求解能力的改善带来了或多或少的益处,也为开发基于Petri的政务流程模型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

1.3 Petri网分析技术

近年来,Petri网和工作流技术综合应用于电子政务系统的形式化分析,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并具有较好地模拟与验证能力。Petri网分析技术可用于电子政务系统的形式化模拟与验证,主要包括:基于时间Petri网的方法,基于时序Petri网的方法,基于文档Petri网(documentary Petri nets)的方法,一般Petri网分析方法,高级Petri网分析方法等。此外,还有一些基于Petri网和高级Petri网的密码协议分析方法。在传统的政务信息处理中,大多数交易信息基于文档的形式存在。在电子政务信息交换过程中,文档即指电子信息。这些文档需要满足一定的处理需求,包括形式化需求、符号表达需求和验证需求,可以通过文档Petri网来满足这些需求。在文档Petri网中,变迁标号用来指定引发变迁的角色,行为主体中的标号Token可用于设计计时器。变迁的引发条件不仅要求它的每一个输入库所有一个Token,而且还应满足计时器的条件。允许存在多种类型的Token,并且Token的类型用于区分不同种类的信息,如一般电子信息和道义状态等。在图形表达上,将存放不同类型信息的电子信息用不同的方式描述。

2 电子政务系统参考模型

2.1 电子政务的纵向模型

电子政务的纵向模型可以帮助识别政府的主要职能。纵向模型描述的是电子政务的核心内容,也就是电子政务系统的内涵,反映了电子政务系统的各种职能。从纵向来看,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基础层、行业层、综合层。①基础层是对全社会经济活动中基本要素的管理。最重要的是对人、对企业和对土地的管理。对人的管理包括对本国公民、外国常住居民和外国暂住居民(如旅游者)的管理。对企业的管理包括对境内一切中外企业、以及赢利与非赢利机构的管理。对土地的管理包括对一切土地资源,即包括对湖泊、河流、山脉、森林等一切资源在内的管理。具有基础重要性的管理还包括对房屋(建筑)的管理,车辆、船舶的管理,直到每一种原材料、每一个产品的管理。事实上,国家或各级政府的许多职能都有赖于对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基本要素进行有效的管理。②行业层包括实现不同的政府基本职能的许多部门,如金融、税务、财政管理、发展计划、外经外贸、国民教育、公共安全、社会保障,直到国防、外交、国家安全等等。显然,没有对人、对企业、对土地资源等基本要素的有效管理,不可能形成对国家金融、税务、财政等各部门的有效管理。③综合层是电子政务纵向模型的第三个层次。实际上是各级政府的战略层和决策层。位于这个层次上的政府部门除了有首脑机关之外,还包括各种国情、国策的研究与分析部门,如政策研究、发展研究、统计分析、国情分析等,以及政府的机关管理部门。综合层基本上利用基础层和行业层提供的信息和知识做出关于国家和地区发展的战略和各种决策。

从功能上看,三个层次的抽象性和概括性依次升高,对所使用数据信息的综合性要求也越来越高。所需信息系统逐渐由事务处理系统向决策支持和智能型系统过渡。

2.2电子政务的横向模型

横向模型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各级政府之间和各个政府部门之间在业务活动中的共性。人事管理、财务管理、公文管理、档案管理、资产管理、政府采购以及库房及器材管理等,是许多政府部门所共同具有的业务活动。这些业务活动可以加以规范化和标准化,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政府业务活动的质量和效率,而且也有利于政府业务活动的信息化。

从功能上看,横向模型描述的是行使政务各种职能所必需的业务活动。它是电子政务的外延,通过各种业务活动的进行,政务职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综合电子政务系统的纵向模型及横向模型,可以抽象总结出电子政务系统的参考模型。

3 小结

电子政务系统有很强的针对性,不同的政府部门对政务系统的要求有很大差异,通过分析,抓住不同政府部门政务系统的共性,抽象成为模型,能够为政务系统的实施提供极大的帮助。在此基础上,就有了政务系统实施成功与否的度量标准,也为政务系统成功实施的经济可行性提供了可靠的分析手段和思路。提高电子政务绩效,在方法和策略上要做出大胆创新和探索,要积极研究和采用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科学方法。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电子政务 教育管理 运用

电子政务的内涵以及在我国的发展概况

电子政务是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以网络技术为基础,以提高政府办公效率、转变政府职能、改善决策和投资环境为目标,以向网络迁移的政府的信息、管理、服务沟通功能为基本内容的政务变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电子政务是政务工作的一次革命,它具有阶段性、长期性和艰巨性。电子政务的实施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较长的过程,一方面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和政府有力的领导、组织和规划;另一方面需要全面的技术支持;而最难的是政府内部流程的再造和改革,它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电子政务的关键在“政务”,电子政务从开始规划到方案设计、工程施工都必须以亲民务实、转变政府职能为宗旨。

我国电子政务初期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中央和地方政府开展的办公自动化(oa)工程,建立了各种纵向和横向内部信息化办公网络,为利用计算机和通信网络技术奠定了基础;二是1993年,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拟定了《国家信息化“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国务院要求当时的电子部与有关部委大力协调,抓好几项重大的信息工程,这些工程分别被命名为“金桥”工程、“金卡”工程和“金关”工程。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由于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信息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电子政务的发展进入快车道,突破了部门和地域限制,向交互性和互联网方向发展。

最近几年来,电子政务开始向更高层次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许多地方政府都将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作为“十五”规划的重要内容,上海、广州、天津等沿海城市纷纷提出建设数字化城市或数码港计划,其中电子政务的建设是数字化城市建设的核心内容。二是专业化的政府网站日益增多,服务内容更加丰富,功能不断增强,互动性得到很大提高。三是电子政务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我国软件业的发展,安全性不断提高。电子政务的特殊性为民族软件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

从总体上看,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仍处于初始阶段,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网络建设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结构不合理、业务系统水平低、应用和服务领域窄、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滞后、互联互通不畅、共享程度低、标准不统一、安全存在隐患、法制建设薄弱等。

高等学校电子政务的功能需求分析

作为高等学校,电子政务的运用已经越来越广泛和深入。对于高等学校的学生和教师来说,如何更加迅速和便利地查询资料和信息,如何更加便捷地实现自己的目的和设想,如何在科学、规范的管理系统中能够达到自己要寻求更多帮助和追寻的目标等等,电子政务的运用就显得更加重要和迫切。

(一)学生的电子政务功能需求分析

由于大学生在高等学校的基础理论学习与学科建设的分析研究离不开高等学校的硬环境与软环境的塑造,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与培育,更离不开学校提供的公共服务系统。因此电子政务功能的需求显得尤其重要。

大学生们的电子政务需求具体地包括:学生公告、学生们的学习成绩查询、网上选课、多媒体课件教学服务、办事程序指南、投诉受理、信息反馈、就业指导服务、留学与深造、电子医疗服务、教育培训服务、邮件系统服务、留言板、申报大学生科技项目的网上审批、科学研究的咨询服务、电子证件服务、人生保险网络服务、运动与健康信息服务,心理咨询网上服务等等。

(二)教师的电子政务功能需求分析

大学教师是学校培养人才的中坚力量,是造就人才摇篮的灵魂。教师素质的高低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关键。而对于高等学校来说,满足教师的需求,一切服务于教师是好人才培养的基础的先决条件之一。那么对于教师来说,高等学校的电子政务功能需求包括:教师公告、学术交流与信息反馈、网上学习的课件制作、网上的信息查询与投诉受理、教师证件服务、教师人生保险网络服务、网上医疗服务、数字办公自动化与各类文件的查询、视频会议、远程办公、档案系统的建立与教师数据库的建立、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查询、教师的教学与科研项目的申报指南与网上审批等等。

国外电子政务应用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随着信息革命的兴起和信息时代的到来,许多国家纷纷确立以推进信息化为特征的发展战略,其中推进政府信息化建设已是大势所趋。越来越多的国家、地区和地方政府大力推进政府自身的信息化建设,通过重构与信息网络革命相适应的服务与管理方式来更有效地满足社会和公众的需要。

(一)美国电子政务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电子政务建设的目标是通过对信息、人力资源、工作流程和技术的有效利用,以建立更好的政府,2003年普遍实现电子政务服务,并提供有选择的政府电子表格发送。为了全面推动电子政务建设,美国联邦政府组建了若干监管政府信息化的组织机构,统一进行筹划、组织和实施电子政府建设过程中的技术推进、法规政策制定、投资管理、业绩评估等工作。他们对电子政务提出了三个考核指标:政府部门和机构合理地管理他们的it投资,获益要远远大于成本;对it项目的管理过程中,成本、日程和实施的变化不大于10%;要让公民和政府决策者可以方便、可靠地找到信息。

目前美国电子政务进入全面发展阶段,形成了“网站多、内容全、网连网”的特点。现在全美已建成政府网站超过2.2万多个,可以搜索到分站点超过5100万个。美国电子政务的服务主要有两个方面,政府利用技术手段主动地为大众提供服务,通过技术手段使大众能够方便地从政府索取服务。两者在一起便形成了政务与民众之间的双向互动。

从美国的电子政务的实施与推进中,对我国有以下启示:一是要改变以技术为中心的思想,确立以服务、公民为中心的观念;二是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电子政务工作;三是高度重视电子政务安全体系建设;四是充分动员全社会的力量;五是制定政策健全法规;六是借鉴电子商务经验,采取市场运作模式。

(二)德国电子政务对我国的启示

德国前总理施罗德在2000年9月18日了“联邦在线2005”计划。它的目标是为了使联邦政府的所有政务实现网上办公,以便公民、企业、院校及其他机构能够更快捷和有效地获取联邦政府的各种服务。根据这项计划,2002年6月,德国联邦政府试运行政府网上采购平台,同时提出了“全体上网”的10点赶超计划。目前,德国正在制定第三套信息化行动计划(2006年至2010年),这个计划与欧盟的信息社会计划是一致的,估计在明年。

德国的电子政务建设主要是制定了一个统一的领导机构和规划指导原则,注重信息系统的整合,建立了一套评估服务,重组流程,加强了信息网络安全保护和公务员培训,提供法律保障,加快了信息技术的创新与信息产业发展,并推动地方现代化示范。如多特蒙德市为居民提供从出生——教育——当兵——驾照——住宅——搬家——结婚——退休——死亡等一系列的网上24小时服务。

从德国的电子政务的实践与运用中,给我国的启示是:电子政务必须有统一规划和专职领导机构;在新形势下应对政府业务流程进行必要重组;必须加强政府网站的建设;立法必须与电子政务相匹配。

高等学校电子政务的运用与构建

(一)高等学校推行电子政务的意义

高等学校对整个社会来说,影响巨大。主要表现在:高等学校是为国家建设与发展培养人才的摇篮与人才集聚地,是我国未来的希望所在,是大众媒体密切关注的中心,是国家重点工程和重大科研成果的产生地,也是人们向往与敬佩的殿堂。随着电子政务的运用和发展,高等学校的办公电子化、管理数字化、服务网络化、监督电子化、教材教案多媒体课件化、学生疑难解惑网络化、心理咨询多样化、学生活动信息化等等都在无时无刻地激励着我们教育管理系统信息化的改革与创新。因此,在高等学校实行电子网络信息系统的推进对于学校尽快地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与社会大众的需求,尽快与国际社会接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结合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特点与国外电子政务发展趋势与启示,高等学校电子政务的运用与构划是关系到学校长远发展与积极推进高等学校教育与管理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是建立好数字化校园实施21世纪向一流大学迈进的基础,是开拓进取、勇于创新、更新观念的必要保证,是利国利校利民的大事,是推动我国信息产业化与信息事业发展的助动力,是我国高等学校与世界一流大学缩小差距的明智举措。

(二)高等学校推行电子政务的具体设想

高等学校的电子政务系统,应该是在充分调查研究、进行可行性分析与论证的条件下,在学校领导负责成立的电子政务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下,组织专家进行学校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的整体构划,积极筹集一定的资金,保证学校电子政务信息系统适应今后的长远发展目标与更新信息与服务的内容要求,保证学校的电子政务信息系统能够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真正体现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他们所需要的信息服务与帮助。

构建学校的教师、学生、学术专家电子档案系统。这主要是为了便于学校的信息系统查询与人才库的建立,也是为了便于学校的人才管理与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为了今后各个院系与职能部门之间的相互沟通、合作与研究。

构建学校的办公电子化信息系统。这个系统的建立是为了方便教师与学生与学校各个职能部门的信息交流,实现网络办公、无纸办公的基本要求,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办公自动化。

构建学校各个职能部门的信息网站与学校网站相适应的配套服务系统。这主要是为了给教师与学生提供信息服务与信息查询,便于教师与学生申报各种科学研究的课题,参加各类科研与教学活动,参加学生各类科技活动与社团活动,积极推进学校的科研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建设,为教师和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交流环境与对话的窗口。同时也是为了便于教师与学生选择自己所需要进行的各类咨询、各类服务需求。

构建一个资源整合的电子政务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的体系。这是学校网络建设与网络发展的根本要求,也是学校网络管理与网络服务的需要,更是学校教学、科研、军工项目实施的需要,同时也是学校高科技发展的需要。

加强学校办公室人员的信息化培训。这主要是为了提高办公室人员的信息处理与信息服务能力,提高办事效率与服务质量,提高部门科学管理与规范管理的水平,改变工作作风,转变工作与服务理念,塑造学校整体形象,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硬环境与软环境。

加强学校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的管理人员培训。这主要是为了保证学校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的畅通与正常运转,保证学校教师与学生的服务与需求不受任何干扰,同时也是真正体现学校以教师、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篇4

1.旅游管理信息化的内涵

信息化是在现代网络技术、通讯技术、数据库技术的基础上,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充分运用信息资源,服务于产业运行和发展,其中信息化的目的和核心就是信息运用。为了有效提高旅游管理的水平、促进经济效益和科学合理地配置统筹各项旅游资源,综合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来收集旅客信息资源、景区规划、旅游营销等各方面旅游相关信息,然后进行分析、加工处理后,再及时反馈处理,促进旅游管理信息化,实现旅游业现代化、信息化发展。在旅游管理信息化的具体实现过程中,包括内部系统、电子政务以及电子商务平台。为了提升企业的竞争力需要建立内部系统,通过信息网络技术来实现内部管理模式和结构的优化调整。旅游管理部门借助电子政务系统,扩展业务数据库,建立和完善信息交流和传递渠道,信息自上而下的,促进信息处理信息化。与此同时,综合利用网络、现代通讯技术,合理规划旅游产业并能够有效地进行宣传、营销,提高旅游服务水平和效率。

2.旅游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

首先,旅游管理信息化符合旅游业发展理念和要求,促进了现代社会发展。加强旅游管理信息化有利于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同时可以缩短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提高我国旅游业的竞争力。其次,旅游业具有较强的市场自主性,市场的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将直接影响旅游业,旅游管理信息化有利于相关单位和部门顺应市场发展趋势并及时地调整和应变。再次,旅游业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信息且信息密集,涉及到交通、餐饮、住宿等多个领域,旅游管理信息化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加强我国旅游管理信息化体系建设

1.强化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项综合性计算机集成系统,整合了现有的信息技术,能够一体化地处理地理信息。它可以实现对各种图形信息、属性信息以及各种说明信息的数据管理、分析、检查、咨询,通过存储、分析地理空间信息、输入操作,提供了人机交互对话的良好环境模式,用户能够较为便利地获取到最优的旅游信息而做出决策。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开发建立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能够及时有效地获取统计数据、图表以及分析处理结果,便于旅游信息数据库的构建和完善,提高旅游管理信息化的效果。

2.加强数据库资源的建设

作为旅游管理信息化的核心内容,旅游数据库的质量将直接决定了旅游管理信息化的成本和效率。旅游数据库系统通过规范、科学地数字化存储旅游相关信息,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实现查询、检索、输出等功能,有利于提高旅游信息数据管理的效率。旅游信息的数据一般包括图文数据库和地图数据库。图文数据库主要存储各种图片、数据资料、用于宣传营销等用途的报表和数据分析结果。地图数据库在地理信息系统功能实现的基础上生成各种专题地图,同时还可以实现空间的规划和查询。通过有机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和旅游数据库,实现相关旅游信息和数据的数字化、储存、分析、处理、查询、输出。此外,旅游数据库还提供了旅游区域、景点、服务设施、交通路线、旅游产品、旅游咨询等旅游相关信息和数据,为用户提供最优的体验享受,有利于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满足旅游业综合开发利用各种信息数据的要求。

3.重视信息资源的管理

对于旅游业这种服务业来说,信息具有很高的价值且意义重大,因此信息处理需要保证具有较好的实时性和准确性,信息的实时性和准确性在一定程度上将决定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成效。由于旅游信息具有动态变化的特征,需要及时有效地交流和定期收集信息,掌握实时变化的旅游信息,并充分利用通信技术及时有效地更新信息。另外,信息的准确性也相当重要。相关管理部门需要检查旅游目的地或企业提供的信息的准确性,通过制定和执行先关政策法规,严格监督管理信息提供者保证信息准确、规范和共享,确保有效控制相关信息数据。

4.更新旅游管理信息化的软硬件设备

只有提供较好的硬件设备才能满足高效旅游信息数据管理系统的要求,积极地推行和应用信息技术,构建旅游信息网并不断完善旅游信息化的基础设施,推进新设备和技术的应用,在各旅游景点、企业、相关管理部门推广和使用信息技术处理行政事务、建立信息网络并普及信息化知识和意识。在软件方面,基于“科技以人为本”的理念,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计划,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的作用,重视引进和培养具有信息技术能力和旅游管理能力的双重高标准专业人>!

篇5

【关键词】电子政府;概念;功能;价值

网络和信息与通讯技术作为科技革命的产物是先近生产力的代表,在世界范围内的迅猛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深刻影响。同时信息与通讯技术与国家上层建筑的结合顺应了20世纪80年代新公共管理运动以来的各国政府再造改革运动,产生了电子政府(ElectronicGovernment)。电子政府最早起源于美国副总统戈尔领导的全国绩效评估委员会提出的“运用信息技术再造政府”运动,随后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业开展了电子政府建设。我国电子政府(ElectronicGovernment)建设是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经验,在我国由于文化背景和学者的理解不同有很多称法,如“电子化政府”、“电子政务”、“网络政府”、“数字政府”和“虚拟政府”等。但是电子政府是被大多数学者认同的合理的学科名称。

一、电子政府概念与内涵

学者们对电子政府定义的差别,直接原因是对ElectronicGovernment翻译的不同理解。根据学者们对电子政府的定义可以把电子政府的价值取向、技术平台和功能作用把电子政府的概念分为三类:服务论、技术论和改革论。

(一)服务论观点

服务论观点吸收了新公共管理理念即批判和改革科层官僚制政府本位以民众为顾客为民众提供公共服务的思想,注重强调电子政府的价值取向。认为电子政府是为民众提供信息资源及服务的虚拟政府。张成福认为电子化政府是指政府有效利用现代信息通讯技术,透过不同的信息服务设施,在其方便的时间、地点及方式下,对政府机关、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提供自动化的信息及其他服务,从而构建一个有回应力、有效率、负责任、具有更高服务品质的政府。于凤荣、王丽认为:电子政府是运用信息及通讯技术打破行政机关的组织界限,构建一个电子化的虚拟机关,使得人们可以从不同的渠道获取政府的信息及服务。以上是服务论的观点,服务论着重强调政府的服务职能。

(二)技术论观点

持技术论观点的学者多是从信息与通讯技术、网络平台为出发强调技术的作用,多注重研究电子政府业务流程优化重组和办公自动化倾向于电子政务方向。汪玉凯认为电子政府是将政府管理与服务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办公自动化技术和网络技术基础之上的一种全新的政府治理模式。葛笑春认为电子政府是指在信息网络化条件下,对传统政府职能、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重组基础上,主要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平台,实现政府的公共管理。张锐昕和黄波认为电子政府的主要内涵是运用信息技术及通信技术建构一个基于计算机网络环境的电子化的虚拟机关,以改进政府组织,重组公共管理,最终实现办公自动化和信息资源的共享。1技术论观点主要是借鉴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建设成果,崇尚工具理性。

(三)改革论观点

持改革观点的学者认为电子政府是政府再造,重点在信息和通讯技术及网络化平台上通过改革政府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的重组和优化,构建政府管理体系。张志清认为的电子政府是指基于信息技术对现有的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进行优化重组之后,重新构造成的新的政府管理形态。刘宝润认为电子政府由政务过程电子化、网络化影响和推动,促使政府机制和体系重组,而形成的适应电子化、信息化需求的政府结构形式,实现政府再造,电子政府的核心内容是建构一个虚拟状态的政府及其部门结构体系。许希亮、常春芹认为所谓电子政府通常是政府利用现代信息和通讯技术打破行政机关的组织界限,建构一个基于计算机网络环境的电子化的虚拟政府,确立一个精简、高效、廉洁、公正的政府运作模式。改革论观点强调通过改革从传统政府转向电子政府,在一定程度上批判了传统政府模式,从内在本质上更加注重追求效率、公平和服务品质。

对电子政府的不同理解,是因为在我们的文化背景下对电子政府从价值趋向、技术平台和作用功能不同认识构成的。可以认识到一点,电子政府是基于信息与通讯和互联网为技术平台构建的。他完全不同于现实中的实体科层制政府,他具有虚拟性,强调网络化、信息化、数值化等特征,强调信息技术的执行功能。在他的背景环境下必然存在信息与网络化的高度发达的虚拟社会。所以电子政府的构建完全取代实体科层制政府治理现在社会把政府的功能延伸到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讨论电子政府必定把他的背景上升到网络社会的范畴。电子政府具有技术主义和制度主义两种思路,而制度主义是起主导作用的,也就是说制度按照自己的规则运用技术。技术和制度之间的护理效果不是直接的和结果性的,而是复杂的和高度依赖的。所以电子政府构建应该考虑如何把信息和网络与制度和组织相结合起来,形成技术和制度紧密结合的规范与规则运行的政府模式,而不是讨论如何运用信息与通讯技术和网络为主导追求工具理性,更不是忽视制度与技术结合或制度磨合把现有政府组织结构和运行模式硬搬到网络社会中。所以电子政府是基于信息与通信技术和互联网平台,实现政府的管理过程和信息采集自动化,重组政府业务流程的基础上,重建行政职能、政府组织、构建为个人、企业、社会团体提供高品质服务,追求民主、效率有回应力、负责任的政府。

二、电子政府的作用

电子政府是科技创新和制度相结合的产物,他具有虚拟性,因为他服务于互联网形成的虚拟社会中。他也具有实体性,因为他具有组织结构、制度基础、服务站点和人员支持。电子政府的功能打破了传统政府组织结构的束缚、部门的限制和行政区划的阻隔,形成“无缝隙政府”,最直接的可提供7*24*365在线服务模式,极大地扩展了政府的服务时间和空间,扩大了政府的服务职能,也由于他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增强,填补了传统政府模式缺乏监督的弊端。

(一)电子政府对传统政府组织的冲击

电子政府创新是新公共管理范式革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公共行政价值观的重构创造了条件。电子政府是在20世纪80年代新公共管理宏观背景下诞生的,新公共管理运动对官僚制片面追求工具理性、漠视价值观念进行了彻底的清算和批判。颜雅英、庄锡福在《电子政府是抑制之良策》中指出电子政府通过发挥以下功能:(1)电子政府促进民主;(2)电子政府抑制行政膨胀;(3)电子政府促进规模适度政府的建立。从而克服各种物流阻碍和组织阻碍,杜绝传统组织形态和物质构成中强调分工造成的部门分割和层次繁多、互相推诿、手续繁琐、公文旅行等诸多问题,最大程度地消除顾客使用公用产品和服务过程的成本,成为抑制的良策。

(二)电子政府的基本功能

电子政府是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重组后的政府,他也具有发挥政府功能作用为民众提供服务和治理网络社会的功能。徐晓日认为电子政府的功能有:(1)提升政府信息资源水平,(2)重建政府组织体系,(3)改进政府决策模式,(4)再造政府业务流程(5)优化政府人才结构。张成福把电子政府的功能归纳为:(1)提高政府决策理性和公共政策的品质,(2)促进信息流通利用和平等共享;(3)提高政府的反映力和社会回应力,扩大公民参与;(4)促进政府重组,节约行政,提高政府效率;(5)公开政府信息,实现开放政府。

矛盾总是存在两面性,电子政府构建可以扩展政府的服务功能,填补传统政府治理中的缺陷,但是也由于随着民众参与治理的程度提高和网络的无边界信息资源丰富易获取性、治理客体的虚拟性,给政府的权威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削弱了政府的权力。电子政府推动了民主实践的深度和广度,但是一方面网上过度的民主会产生民主危机。张锐昕、黄波认为网上过分自由的信息传输有可能引发民主危机,如果任由网上“自由”、“民主”泛滥,社会将处于无序状态,不仅造成政府宏观调控失控,信息资源浪费,影响经济发展效率,甚至会导致政府失灵,引发社会矛盾。另一方面,过度的民主也会滋生“无政府主义”。人们在追求民主与自由的同时,可能会产生无政府主义的思想倾向,甚至有人可能会打着构建电子政府这一旗号,另有一番“心思”。因此,在电子政府建设过程中要把握好民主的尺度。

三、电子政府的价值追求

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络在政府运作中的运用创造了电子政府的管理模式,这体现了科技及其工具理性的力量及其给人类社会带来的飞跃性变化。科技及其构造的工具理性就会成为一种针对所有人的异己力量,窒息着人的生存价值和意义,造成人类前所未有的发展困境与生存危机。所以,技术工具是一把双刃剑,它需要价值观的引导和制度的约束才能为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贡献它自身蕴含的巨大力量。在无法找到更合适的代表更多人利益制度之前,民主必然是最佳的选择,电子政府也同样适合这种选择。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给人带来更深层次的民主是会引发“无政府主义”。所以电子政府应该追求合理的价值取向,学者们对电子政府价值取向作了研究。

(一)电子政府的基本价理念

电子政府有着与传统政府不同的运营模式和基本特征,将导致传统政府理念体系的重大变革,推动政府行政理念的重购和更新。李传军把电子政府的基本理念概括为:民主理念、科学理念、政治理念、责任理念、效率理念、公平理念、服务理念、安全理念、文化理念、形象理念。

(二)电子政府与公共价值观的追求

电子政府是新公共管理范式革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也同样追求公共行政的价值追求。徐晓日认为电子政府为实现公共价值观的重建创造了条件,电子政府是基于公共管理部门基于现代信息与通讯技术和网络的虚拟政府。因此电子政府也追求公共管理重建以追求人为中心、效率、责任与公平的核心价值观并重的公共行政价值观。

(三)电子政府的价值理性层面是网络政府

电子政府为网络政府提供了技术前提,网络政府则为电子政府塑造了价值的灵魂。在政府信息改革过程中应努力构筑电子政府的技术设施,同时将公平、民主、参与等人类价值追求渗透其中以构建网络政府。纪丽萍提出:网络政府是电子政府的价值理性层面,即在电子政府的技术设施上嵌入公平、民主、参与的价值,形成多中心治理的网络政府。

(四)电子政府的基本价值追求与实现形式

民主、法制、自由、人权、公共权益、正当程序等是现代社会的基本价值趋向。信息与通信技术和互联网的充分发展,使信息成为优势资源,事实上,信息归根接地是权力。在网络社会中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网络的使信息很容易获取人们信息,并拥有权力,权力的产生必须有相应的规范和约束机制,民主就是最优选择。民主与电子化信息化结合产生了电子民主。于凤荣,王丽认为电子政府的最基本价值取向是追求民主和自由。也有学者以网络和信息与通信技术为平台研究电子民主(ElectronicDemocracy),提出电子民主是网络时代的民主新形势,宋迎法研究给出了电子民主的概念,认为电子民主是使完全网络时代的民主。因此,如何加快落后地区的网络和数字化建设,消灭“数字鸿沟”问题是电子民主能否实现的关键,也正是电子政府本身公平价值理念的体现。

电子政府出现和发展适应了新公共管理范式构建,作为政府治理新模式它还是一个新领域。在实践中我国的电子政府建设经历三个阶段发展取得了很好的成就,但是在电子政府建设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参考文献】

[1]张成福.电子化政府:发展及其前景[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3).

[2]于凤荣,王丽.电子政府与现代政府之比较[J].中国行政管理,2001(11).

[3]赵雪.我国电子政府建设中的信息安全问题与对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7(8).

[4]李传军.电子政府的十大理念[J].湖北行政学院院报,2002(1).

[5]汪玉凯.中国政府信息化与电子政务[J].新视野,2002(2).

[6]葛笑春.业务流程再造基础上的电子政府建设[J].商业时代?学术评论,2006(19).

[7]张锐昕,黄波.政府上网给政府管理带来的机遇、挑战及对策研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1).

[8]张志清.电子政府建设与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06(6).

[9]刘宝润.对电子政务与电子政府概念的理解和关系比较[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报,

篇6

据不完全统计,武汉市现有48个市直部门拥有独立机房,共计近千台服务器,但使用效率不足20%。为了解决信息资源闲置、数据共享不足的弊病,武汉市的做法是在未来推进各市直部门信息连通,重点推进“市民之家”各单位数据共享,整合电子政务资源;向民众开放市质监、安监、食药监、农业等部门数据,在财政、环保、招投标等领域开展数据公开试点,引导私营单位和社会对数据开展创新性应用。

不得不为武汉建设智慧城市的做法叫好!目前全国除武汉市之外,上海、宁波、杭州、西安等城市或通过统一的地理信息平台,或通过云数据中心等方式连通各部门的信息系统,让智慧城市的数据逐步走向共享。此举意味着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的技术普及应用,过去政府各部门之间办事效率不高、大量数据冗余和资源浪费的现象将逐步消除。

如果从智慧城市发展的历程和功能变迁来看信息孤岛,也不用“谈虎色变”。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城市信息化正从初中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在这一轮建设热潮中,政府部门需要注意的是,智慧城市的核心内涵是将城市运行的各类数据整合在一起,并进行快速、有效分析,从而提升政府的管理能力,更好地为市民服务。

比如经常提到的城市“通病”:某处发生一起路面塌陷事故,其造成的后续影响包括交通拥堵,居民区的自来水供应、煤气供应出现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未来的智慧城市就必须考虑到实现各个相关部门的信息共享,让决策者在一个融合各类数据的平台上获取信息并作出部署,否则“智慧城市”就无从谈起。

根据笔者的认知,未来要实现智慧城市信息共享,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要从顶层设计开始,建立完善的信息资源管理体制。明确智慧城市建设的领导机构或主管部门,由主管部门牵头理顺各部门的数据信息,并对信息资源进行统一管理。

其次,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信息管理制度和标准体系。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目前要加强对各部门信息资源的整合工作,必须制定和推行统一的信息技术标准,对信息资源进行整体规划和统一部署。据笔者了解,在公布两批智慧城市试点之后,住建部启动并开展中国 “智慧城市”标准体系的研究工作,目前“智慧城市”标准体系框架已经基本确立。

篇7

关键词:网络经济;现代企业;影响;对策

作者简介:张敬坤(1968-),女,邢台电大教师,研究方向: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309(2008)07-0046-03

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倡导下,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等应用进展迅猛,互联网开始在各个行业、各个部门进行广泛的、实质性的渗透。网络经济是由于信息网络技术在经济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导致信息取代资本在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并形成最重要的战略资源而形成的一种新的经济模式。

从企业运行的角度看,网络经济是建立在国民经济信息化基础之上,各类企业利用信息和网络技术整合各式各样的信息资源,并依托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信息网络进行动态的商务活动和管理活动所产生的经济。真正意义上的网络经济是以传统的实体经济为基础,运用网络的技术手段作为传统生产力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新的经济形式,它和传统的实体经济是相辅相成的。对现代企业而言,网络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作为网络经济核心内容之一的电子商务的发展,意味着企业在战略思想、管理理念、运行方式、组织结构等各个方面的革命性变革。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网络经济对现代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

一、网络经济的内涵和价值

网络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作为网络经济核心内容之一的电子商务的发展,对现代企业都意味着在管理理念、组织结构、战略思想、运行方式等各个方面将要发生革命性变革。网络“泡沫”的破灭不但没有使网络经济停滞不前,相反,网络经济对现代企业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同时,人们也逐渐认识到,网络经济的发展不仅不能离开实体经济,而且一定要扎根于实体经济。网络的作用终究是为了提升实体经济,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经济的运行效率。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能否进一步整合,将决定着生产力的变革。只有把网络技术融入到传统产业的各个领域,应用信息和网络技术整合信息资源进而进行研发、制造、销售和管理活动,网络经济创造的生产力才能够大大提高传统经济的运行效率。

网络经济的真正价值不仅在于它本身能够立即产生多少有形财富和利润,更重要的是它所营造的是一种崭新的社会经济形态。为全体社会成员提高社会发展能力和经济创造力提供一个平台,所有产业都构建在一个新的起点上,使企业有可能实现财富迅速积聚和跳跃式发展。

二、网络经济对现代企业的影响

国际互联网的蓬勃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变化是空前的,它打破了时空的界限,使建立快速、全球性贸易成为可能。电子商务健康快速的发展将是21世纪衡量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标尺。如今,全球网民已超过6亿人,占全球人口总数的近1/10,遍及亚洲、欧洲和北美洲。不仅仅是在美国、欧洲、日本这些发达国家,在世界的任何地方,网络经济都在发挥它巨大的作用。

(一)对企业成长的影响

进入网络时代,人们正由稳定的商品供应垄断者主宰的经济转变为临时的商品供应垄断者主宰的经济,大批量制造和大批量销售正在让位于大批量定制。因此,网络经济时代市场竞争的焦点不再是单纯地集中于谁的科技更优良,谁的规模更强大,谁的资本最雄厚,而是要看谁最先发现终端消费者,并能最先满足最终消费者的需求。谁最先顺利地为消费者提供了其所需要的商品或服务,谁就是成功者。这里并不是说企业可以忽视发展科技,而是要把技术研发看成是工具、手段,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才是目的,也就是说市场决定企业的发展。

(二)对企业经营模式的影响

以网络化为基础的电子商务将极大地改变传统的企业经营模式,摆脱常规的交易模式和市场局限。这不仅要求交易双方和服务部门的商业信用和支付的银行信用高度成熟,而且要求保险机构、金融机构、供应商和客户在电子网络交易系统中的高度整合与兼容,使网上市场成为交易参与者密切关联和利益攸关的集合体,从而改变了传统企业的经营方式和参与者之间的关系。期间,一些传统的规则和惯例在发生变化。因特网可以使企业通过供应链管理急剧降低成本,将客户关系管理提高到超乎想象的新水平,进入企业原来因为地理条件而被排斥在外的市场,创造新的收入渠道,并最终重新界定它们所经营业务的本质。利用电子商务进行营销,主要是建立公司的网站和进行网上广告。尽管建立和维护公司的网站需要一定的投资,但与其他销售渠道相比较,使用国际互连网的成本已经大大降低了。网上的多媒体动画效果和色彩的运用是传统的宣传品无法相比的。从理论上讲,网上广告时间与空间都没有限制,企业任何想表达的内容都可以全天候不停地在网上倾诉。网上交易之所以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得以迅速扩张和普及,就在于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成本,提高效益。这是因为,一方面,每个采购合约中投标企业数量增加,增强了竞争,导致价格下降;另一方面,买方与卖方之间的谈判可以大幅度减少,从而降低了交易成本。

(三)对企业生产组织方式的影响

在因特网的支持下,传统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所谓“虚拟垂直一体化”就是对这种新的生产组织方式的描述。这种生产组织方式以国际品牌为龙头,通过原厂委托制造(OEM)的方式把生产过程分包给下游厂商,其极端的形式是全部产品均为外包生产,品牌公司只负责设计和营销。此外,我们还应该意识到,在网络经济中,企业大小的意义在减少,因为进入虚拟市场的门槛很低,任何人都能够通过网络与大企业向全球市场提供非物质产品,既不需要自己拥有生产设备,也不需要拥有销售渠道。

(四)在企业组织结构上的影响

网络经济使企业经营管理的手段得以创新,从而使管理具有更高的效率。事实上,在信息化、网络化的背景下,一方面,企业运行的环境呈现复杂多变、无法预测的趋势,工业经济条件下的金字塔式层级管理方式和组织结构越来越难以适应;另一方面,同样在快速发展的信息、网络技术又为应对这种趋势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手段,推动着管理方式和组织结构的创新和发展。在企业组织结构方面,工业经济时代严密的企业层级制组织理所当然地受到冲击,而在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强大支撑下,非层级制正呈如鱼得水之优势,具体表现为网络化、扁平化、柔性化和分立化等基本趋势。运用信息化、网络化手段能够提高企业的组织效率,使减少管理层次和管理职能部门成为企业改革与调整组织结构的新时尚。

三、网络经济下现代企业应采取的发展策略

(一)现代企业应进一步创新企业文化

网络经济形态下的企业文化创新必须充分研究产业的演进、市场及竞争状况变数等情况,它的核心要素是知识,而知识的载体是人。所以说人力资本是网络经济中最重要的资本,如何让人的聪明才智充分发挥,关系到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我们注意到:同样的人,在美国可以出很多成果,可是为什么在中国就可能做得差一些呢?问题主要就在于企业的文化制度环境方面。为了取得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企业必须尽快改变制度环境,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经营理念,建立切实可行的人才激励制度,着力营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企业文化氛围,才能使企业真正强大起来,提高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二)现代企业应进一步创新技术能力

技术创新是企业创新的基础,在网络经济形态下,企业是否具有良好的技术创新意识、优秀的技术创新人力、提高有创新的产品等显得十分关键。总之,网络经济形态下企业的创新战略,首先考虑的是企业的成长发展与这一新经济形态产业基础的适应和互促、互动;其次考虑企业成长发展的核心动力表现;再后是企业发展的动力设计问题。创新正好从战略层面上,解决了企业成长发展的核心动力问题。

(三)现代企业应进一步创新生产方式

虚拟化策略的关键是把握企业核心竞争力,把企业的有限资源集中在优势部门上,而将非核心的业务与能力分离或外包出去,干最省事的活,从事最有主动性的工作。主要形式是业务外包。业务外包是指把企业内部的智能和资源集中在那些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活动上,然后将剩余的其他企业活动外包给最好的专业公司,从而营造企业高度弹性化运作的竞争优势。另外也有当几家企业有着共同的需要,出于对技术的保密或成本的考虑,不愿外包时,则共同出资经营、共担风险、共负盈亏。这种虚拟化的网络合作形式,不仅可以达到节约运营成本的目的,而且还可以达到规模经济的经营成效。

总之,面对巨大的挑战和机遇,我国企业要用科学发展的眼光,结合自身实际,找出一条切实可行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 吴建安.市场营销学[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

[2] 刘国光、王洛林、李京文.2005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经济蓝皮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3] 郑吉昌.网络经济环境下企业经营模式与营销渠道变革[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3,(01).

Discussion of Network Economy's Influences on Modern Enterprises

Zhang Jingkun

(Xingtai Electronic University, Xingtai, Hebei, 054000)

篇8

一、加强领导,明确思路

为强化组织领导,推进政务公开工作,我局完善了政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监督小组、审议小组、评议小组,及时制定计划、方案、制度,认真组织实施政务公开各项工作。责任科室和各直属单位牢固树立公开是诚信、公开是纽带、公开是监督、公开是效率、公开是形象的观念,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确保了政务公开工作落到实处。

我局坚持从加强政务公开管理和强化约束机制入手,进一步完善政务公开制度,规范政务公开的内容和形式;从深入监督检查着手,努力提高行政工作运行和行政权力使用的透明度;从便民利民入手,不断拓展政务公开的范围。通过市政府公开栏和局本部、各直属单位内部政务公开栏、广播电视报、广电网站等向社会公开政务内容,接受上级部门和社会各界监督。做到公开内容“全面化”,公开事项由少到多,由小到大,从开始的“热点”问题逐步扩大到事关“钱、权、人”等重大问题、重大决策;公开形式“多样化”,在原有政务公开栏公开的基础上,增加了广电网公开、广播电视、报纸媒体公开等方式;公开时间“及时化”,凡属政务公开事项,都及时公开,提前告知,给干部职工足够的时间了解公开事项;公开程序“规范化”,严格审查监督程序,公开内容由纪检组长审核、签字,明确公开时间,加盖公开印章,确保公开公正。

二、严格程序,强化监督

紧紧围绕广电中心工作,把社会普遍关心、涉及公众利益、社会公众反映强烈、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和其他需要特别予以监督的有关事项,作为公开的主要内容,共对外公开19项、对内公开4大项。

1、对内公开。坚持议事公开,凡属于本局重大问题、重大决策由局党组集体研究予以公示。坚持组织人事公开,干部任免、人事调配和职称评定等工作的每个环节都予以公示,确保公平、公正、公开。坚持财务公开,加强对大宗物质分配和大额资金使用的监督,重大开支都经党组集体研究决定,每笔开支都经局主管领导和财务人员签字方可报销,每月财务开支情况都在会议上、公示栏中向全局干部职工公布,做到来龙去脉清楚。坚持建设项目公开,每项基建项目和设备招投标等,从立项、报建、报审等都按规定程序进行,所有开支都经领导小组审批、审计部门审计,每个环节都做到程序规范、依法依规办事。年在局本部“公示专栏”共公开了6期政务信息。

2、对外公开。对广电事业建设的重大事项、年度工作目标等,都事先做好调查,并按照规定程序办理,区别不同内容分别在“政府网站”、“党风政风之窗”、“行政服务中心网站”公开政务信息内容。依照合法、公正、公开、及时、便民和有错必纠、保障法律、法规正确实施的原则,严格按照法律程序认真做好行政复议工作。坚持做到服务项目、收费项目、缴费程序和广播电视违法违章处罚标准向社会及时公开。

3、监督到位。为确保政务公开工作责任的落实,我局加大了内部的自我监督、相互监督和外部社会、群众监督的力度。建立健全了政务公开监督检查工作机制,通过定期或不定期检查、选项抽查、民主评议等方式,监督政务公开工作按规定的内容、形式、程序进行。检查中对实施政务公开不力的、造成不良社会反响的单位及有关责任人提出批评并限期整改。把政务公开、民主管理列入局党组民主生活会的主要内容,通过民主生活会,对责任范围内的公开工作情况进行对照检查。把政务公开工作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绩效和干部年度业绩综合考评内容,并指定局监察室为接受投诉科室,设立举报电话(....)、意见箱,自觉接受群众和广大用户的监督。

三、搭建平台,整体推进

重视发挥网络电子政务在推进政务公开工作中的作用,形成办事上网查,有意见网上提,政务公开网上看,通过搭建政务公开的“网络平台”,进一步方便了群众办事。

一是加强固定“窗口”和流动“窗口”建设。为更好地开展政务公开工作,提高政务工作的透明度,及时倾听和了解民情、民意,在《广电网》设立了“诚信伴我行,行风百姓评”意见留言薄,使群众对我局政务工作意见建议和要求可以通过留言反映,我局对有的留言立即给出反馈意见和承诺,一时无法办理的也给予耐心解释和说明。督促各“窗口”工作人员在工作时限、工作程序、工作内容、工作质量上讲信誉、重实效,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主动热情为服务对象提供优质服务,让群众满意。每月对市纠风网站满意率、市政务中心网站满意率和我局用户申告、投诉率进行“三率”数据分析,找出规律,发现问题,立即整改,形成工作制度。今年来,市广播电视网络中心共收到用户故障申告数4394多条,处理率100%;在市纠风网站“满意率”点击人数为2497人,在30个单位中“满意率”点击人数排位为第4名;在市行政服务中心网站“满意度民主测评”统计中,我局满意率点击人数为1234人次,在43个单位中排名第2名;我局行政服务中心窗口被市行政服务中心多次评为“文明窗口”。通过“三率”的比较,既肯定了我局在政务公开工作中所取得的成绩,也发现了需要改进的方面,从而促使广大干部职工自我改进,转变工作作风,增强服务理念,提高行政效能。

二是建立健全相关配套制度。在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过程中,我局遵照公开透明、方便当事人的原则,不断完善各项行政许可受理公示、一次性告知、行政许可实施期限及实施行政许可责任等配套制度。印制办事流程手册,分发给办事人,并在广电稽查和广电网站上公布了由我局实施的行政执法行为共92项,其中行政许可2项、行政处罚65项、行政确认1项、行政监督检查4项、其他行政执法行为20项。为使广播电视行政执法人员和广大群众了解广播电视政策法规,知法、守法,还将全市近几年查处广播电视典型案例进行整理,编印成《广播电视案例选编》共1600余册,发放给群众,使广播电视行政执法成果得到广泛宣传,真正做到方便群众、文明执法。

三是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将行政许可事项中的境内卫星电视节目审批权限下放给各县(市)局,由各县(市)局审批发证,并上报市局备案。据统计,今年以来,全市共有1725个接收境内电视的单位和个人,12家安装单位和11家三星级以上宾馆、饭店持有接收境外卫星电视单位许可证已完成了年审工作,对符合条件申请办理卫星地面接收设施的三星级以上宾馆饭店和外商宣传政策,主动上门服务,为他们提供便利,帮他们联系省里,安装专用解码器,接收国家广电总局卫星专用平台。这样既打击了非法接收境外卫星电视的违法行为,也规范了我市境外卫星地面接收设施管理工作。

四是搭建网络平台。通过市政府《党风政风之窗》网站,将广电行业的动态信息和政策法规及各级物委审批的有关收费项目、收费标准告知于广大市民。同时,将《广电网》与市政府门户网及市政务公开网站相链接,利用广电网站、广播电视和报纸加大广电有关政策和用户享受的权益的宣传力度,把政策交给群众,让群众运用法律、政策和规章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从建立广电网至今已刊登各类动态文章3456篇、信息2800篇(条),全方位、多角度的报道了全市广电系统在舆论宣传、事业发展、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成就、经验等。访问广电网站的人数达28万多人次。还按市里要求,不定期将公开的项目在市政务公开栏公开,将各级物委审批的有关收费项目及收费标准向广大市民公示。

一、重视政务公开工作,提高信息播报功能

市广播电视局把《条例》的施行作为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政府的一项重大任务,作为施政的一项基本制度,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年3月在《广电网》中建立了《广电信息公开专栏》(...),实现网上政务信息公开,成立了市广播电视局政务信息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并指定专人负责政务信息网络更新维护和向市政务公开网提供信息工作,制定了《开展<政务信息公开指南>和<政务信息公开目录>编制工作实施方案》、《市广播电视局政务信息公开工作机构主要职责》和《市广播电视局政务信息公开制度》,为我局政务信息公开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1、信息公开及时,符合要求。对照上级查的内容进行了认真的自查。在专栏的醒目位置上设置了《信息公开指南与目录》、《依申请公开》、《信息公开规定》、《信息公开意见箱》等栏目,年2月29日前完成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和目录的编制,并将指南和目录以电子文档和纸质形式报市政务公开办公室备案。按照由近及远的原则,3月1日前已完成近五年以来本行政机关的政府信息内容清理、界定工作,凡属于应当主动公开的均已按要求进行了公开。

2、公开内容丰富,布局合理。实现对机构职能类、法律依据类、发展规划类、行政执法类、便民服务类、工作动态类、重大事件处理类、其他信息类等方面的公开,逐项对《广电信息公开专栏》进行补充和完善,在公众参与方面,公布了网上服务、查询、举报等方面面的联系方式,实现了为民服务、举报、反映问题和咨询的功能,在专栏设计方面,首页的栏目、内容和布局更趋于完善合理,用户访问内容便捷。

篇9

窗口单位在提供社会服务方面地位特殊,与解决“事难办”等6个重点问题关系直接。如何加强各级窗口单位的机关效能建设,进一步总结经验,查找问题,研究对策。带着这个问题,我们省效能办组织人员于5月中下旬,到杭州、温州、绍兴等地和省直部分单位进行了调研,走访了有关窗口单位,实地察看了市、县、乡(镇)等集中办事大厅和便民服务中心,召开了8个由不同类型人员参加的座谈会,了解窗口单位在加强机关效能建设中的主要做法和取得的初步成效,听取各方面对窗口单位开展机关效能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对全省其他部分市、县窗口单位的情况也作了一些了解。

一、窗口单位加强机关效能建设的主要做法及初步成效

窗口单位一般是指执行与社会公众密切相关的业务、直接展示机关形象的经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机构。窗口单位直接与人民群众打交道,其机关效能建设开展得如何,直接影响到效能建设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因此,各地从机关效能建设活动一开始,就把完善窗口单位服务作为重点来抓,强化窗口单位的服务功能,落实各项便民利民措施,努力提高机关办事效率,为基层和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主要做法:

1、普遍建立行政服务中心。这项工作我省起步较早,声势和影响较大。目前全省11个市、87个县(市区)已建立了各具特色的行政服务中心或集中办事大厅,有的是以经济审批项目为内容的审批服务中心,有的是涉及群众利益和事务的综合性行政服务中心,还有分设于各部门的专业性办事大厅。如湖州市共28家政府组成部门中,有19家部门进驻到湖州市审批办证中心。杭州市投资项目集中办事中心有进驻部门15家,另有34家政府组成部门分别建立了专业性的办事大厅(窗口)。省直各厅局重点加强了专业办事大厅建设,省发改委、省经贸委、省工商局和省外经贸系统等还启动了网上审批工程。在做法上,各地行政服务中心和办事大厅普遍实行“一门受理、窗口办理、统一收费、限时办结”等比较规范的运作机制,降低行政成本,方便群众办事,实现了依法行政与提高办事效率的有机结合。如省工商局在全省工商系统积极推行“一字工作法”,即:窗口一站式、示范一文本、告知一口清、办事一周结、投诉一拨灵、一审一核制、一事一公示、一月一讲评。杭州市余杭区行政服务中心推出“五大公开、六制办理、七件管理”的运行机制,即推行服务内容、办事程序、材料申报、承诺时限、收费标准全面公开;实行即办事项直接办理制、一般事项承诺办理制、重大事项联合办理制、上报事项负责办理制、控制事项明确答复制、特急事项特别办理制;对即办件、退回件、补办件、承诺件、联办件、特办件、上报件分门别类落实管理办法。推行这项运行机制以来,共受理服务事项4839件,已办结4657件,办结率为98.37%。该区中泰乡经济发展办公室的同志反映,他们3月下旬到行政服务中心办理一项中外合资项目时,仅花了1个小时就拿到了区外经局、经济发展局联合签发的项目建议书,这在以前至少需要2-3天的时间。

2、建立完善办事服务制度。制度化、规范化是提高窗口部门效能建设的基础。各地的窗口单位从企业和群众的需要入手,制订和推出了首问责任制、承诺服务制、限时办结制、办结公告制、AB岗制、否定报备制、并联审批制、责任追究制等一系列工作制度,改进办事流程,缩短办事周期,增加工作透明度,切实解决事难办的问题。杭州市工商局推出导办服务制、接待礼仪制和服务对象评议制,切实降低了投诉率、复议率和诉讼率。衢州市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提出“三破三立”,对一些不利于效能建设、不利于经济发展的制度进行清理,对一些不健全的制度进行了完善。绍兴市推广“一审一核制”,实行“告知承诺制”,建立“一站式”收费制,有效转变了机关作风,提高了服务质量,树立了机关干部务实、创新、高效、廉洁的良好形象。

3、实行全程服务。许多窗口单位在便民服务中心设立全程服务窗口,有专人按职能代办行政审批服务事项,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避免了群众来回奔波。如海盐县在各镇建立为民办事受理室,受理室突出经济发展和便民服务两条工作主线,对相关事项实行全程,积极推进了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淳安县针对交通不便、群众居住分散,企事业单位和群众来县城办事比较困难的实际情况,建立了全县范围内的乡镇行政审批员队伍,为乡镇和群众办事提供全程服务。据统计,杭州市共有乡镇员732名,村员2504名。工作中实行“一窗受理、内部运作、上下联动、全程服务”的模式,体现了让群众办事“少跑一趟路、少进一扇门、少找一个人”的理念,赢得了群众的广泛好评,拉近了群众与政府之间的距离,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4、积极推行并联审批。对基本建设项目、企业技术改造项目、外商投资项目和个体工商户、企业登记等涉及2个或者2个以上部门联合审批的事项实行并联审批,按照“一门受理、抄告相关、同步审批、限时办结”的工作流程,进一步理顺各个审批环节和平台。我省杭州、绍兴、湖州、嘉兴等市的窗口单位率先实行了网上并联审批办法,明确了各窗口单位的审批范围、操作流程、协调运作和责任追究等事项,进一步规范了行政审批程序,减少了中间环节,提高了办事效率。杭州市工商系统实行企业(个体)注册网上前置并联审批,实现工商部门与相关前置证照办理部门链接为一体的新型审批系统,具备了“工商受理、抄告相关、同步审批、限时反馈、证照公告、数据共享、实时统计、在线监督”等功能,使服务对象办理审批足不出户,省时省力,透明度高,方便了群众办事,促进了廉政建设。

5、加强对中心的内部管理和监督。许多窗口单位和行政服务中心通过内部考核、外部评议和制度约束,建立专人监督、自我监督、群众监督相结合的监督体系,来规范窗口行为。绍兴市便民服务中心切实加强内部管理,先后制订、完善了《绍兴市便民服务中心考核细则》等五大类10多个制度。杭州市工商局开展了亲情服务用语征集活动,要求窗口单位工作人员按自己的工作岗位想一句格言警句,并进行评选,通过这一活动来统一机关干部的服务意识。湖州、丽水等地在行政(便民)服务中心开展争创“群众最满意的窗口”

、争做“群众最满意的工作人员”等星级服务竞赛活动,将窗口效能建设纳入月度考核的内容,每月实行百分定量考核,根据考核结果评出服务优胜窗口和服务优胜个人。温州市行政审批管理办公室制订了《窗口服务考核评比细则》,分为七大类,按百分制进行考评,使量化打分考评结果更加合理、公平,促进了窗口单位的效能建设。

6、拓展服务内涵和方式。不少窗口单位在机关效能建设中结合各自工作实际,按照提速、提质、提效的要求,拓展服务方式,推出了一系列新的服务措施和便民活动。如,杭州市一些窗口单位开展了亲情服务、延时服务和延伸服务,在提升窗口形象上狠下功夫。杭州市工商系统开展“办事窗口细节服务”活动。各级注册大厅推广亲情用语,对平时的用语习惯进行反省,细查不够礼貌的用语、易引起误解的用语,一一收集编成服务忌语,下发各注册厅工作人员作为警示。各分局的办事大厅编写了细化的操作指南,并在红盾网上向社会公布,细化了政务公开,方便公众了解工商办照方面的详细规定和有关流程,还专门聘请了企业工商联络员,加强与招商引资机构的工作联系,将服务面向社会,向窗口外延伸。杭州市房管局办证中心和市房改办实行365天无休日和午休轮流值班工作制度,方便群众办事。绍兴市国税局以纳税人为中心,不断优化服务质量。该局引入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从观念上和制度上确保以增强纳税人满意度为主要目标的行政运作机制。衢州市开辟了绿色通道、爱心通道,找上门、到基层、下社区开展延伸服务,并积极推行预约服务、节假日现场服务等,以适应群众和经济主体不断提升的服务要求世界秘书网版权所有

、窗口单位效能建设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

1、行政服务中心的机构和职能定位不够明确。我省的行政服务中心建设,是政府管理模式创新和反腐倡廉工作的有效探索,但中心的建设和职能定位还缺乏法律、法规的确认和保障。中心对窗口人员和部门的监管缺乏刚性的约束机制。各地中心的名称也不统一,有行政服务中心、行政审批服务中心、便民服务中心等7种不同名称。机构级别和人员编制也不统一。

2、少数部门认识不到位,对窗口授权不够充分。有的部门存在寻租情结,认为减少审批事项、精简审批程序会削弱部门权威,损害部门利益。有的审批项目应进未进,有的存在肢解审批事项、进“瘦”留“肥”等现象,导致办事中心成了“第二收发室”和投递站。

3、审批环节仍比较多,服务对象办事比较繁琐。据某市投资项目集中办事中心问卷调查统计,有80%的投资者认为,目前项目审批方面的主要问题是“审批环节多”。不少服务中心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相对滞后,部门与设在中心的窗口之间没有实行联网,影响了办事效率。

4、部门职能交叉比较多,造成一些审批事项不能统一办理,主办部门(处室)与协办部门(处室)的责任落实与协调不够,存在部门之间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增加了服务对象的办理难度。

5、部分窗口工作人员素质不高,业务不够熟练。窗口部门直接面对群众,工作比较繁琐,业务要求比较高,工作压力大,造成一些工作人员不太安心窗口工作,人员流动频繁;有的工作人员掌握的业务不够系统、全面,工作不够细心,出差错的现象时有发生,服务对象意见比较大。

6、少数省级综合经济部门没有设立办事窗口,基层单位办理一些审批事项要一个一个业务处室跑,很不方便,办事透明度不高、容易产生暗箱操作等现象。

三、对进一步搞好窗口单位机关效能建设的意见建议

1、着力规范和完善行政服务中心和集中办事大厅的建设。要把抓好行政服务中心的建设作为整合窗口资源、提高窗口单位机关效能的有效载体。在认识上解决思想失意、权力失落、利益失衡的问题,在制度上应尽早出台《浙江省行政服务中心管理办法》,做到有章可循。加强行政服务中心或办事大厅的规范化建设,坚持“能进则进,进彻底、彻底进”的原则,规定凡是与企业和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审批服务事项,尽可能进中心运作,不搞“截流”、“回流”、“分流”。各职能单位对中心的办事窗口要充分授权,对即办件授予即办权,承诺件授予督办权,联办件授予协调权,上报件授予初审权,退办件授予把关权,补办件授予核实权等,确保中心窗口能办事、真办事、办成事。

省和市两级部门中没有进中心办公的窗口单位,也要在本部门建立规范的办事大厅或实行一个窗口受理,整合部门内部的审批权限,实行一窗式服务,做到审批事项同一窗口进,同一窗口出,方便群众办事。省、市、县各级都要抓紧建设公共资源统一交易平台,积极将建设工程招投标,政府采购、产权交易、土地交易、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纳入统一平台。

2、在完善服务上要做好减、并、串、集的文章。这是加强窗口单位效能建设的核心内容。一是“减”字,以实施《行政许可法》为契机,做好清理和修订政策法规文件的工作,大力推进第三轮、第四轮审改,进一步削减审批事项、减少审批环节、下放审批权限、规范审批行为。二是“并”字,对依法由两个以上窗口单位分别实施的审批事项,积极推行并联审批,要研究制定主办、协办部门和主办、协办处室的工作细则,便于下面操作和参照执行。三是“串”字,探索构建省、市、县审批的“快车道”,建立乡镇(街道)及村级审批代办点,形成上下联通的办事服务体系。四是“集”字,对企业反映强烈的各类年审年检事项多、收费乱、时间长、提供重复材料等问题,进行一次认真的检查和清理,探索开展集中年审年检。[

3、加快电子政务建设,积极推行政务公开。这是提高窗口单位机关效能的重要条件。各级特别是省里,要建设技术支撑平台,推行电子政务,实行网上审批的上下联动、信息互享,并在网上公布审批程序和审批所需的格式文本,构建新型的公开、透明、快捷办事平台。要积极推行政务公开,对项目审批、办证审照、批钱批物以及执法处罚等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的问题,进一步公开办事程序、办事标准、办事结果,并在工作质量、服务态度、办事时效等方面作出承诺,不断增加透明度。世界秘书网版权所有

4、加强对行政服务中心和窗口单位的管理协调监督。严格的考核和规范的管理是窗口单位提高效能、优

篇10

关键词:智慧教育;智慧城市 ;发展规划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3-0023-05

教育是城市振兴、发展和现代化的基石,寄托着所有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信息社会”作为当前的一大主流形态,呈现出“智慧化”与经济增长、城市建设、社会转型深度融合的趋势,信息社会的高度发展要求教育必须改革以满足培养面向信息化社会创新人才的要求,教育信息化以及“智慧教育”成为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2009年初IBM公司提出“智慧城市”的概念,随之被国际社会迅速接受,其实质就是充分利用物联网和云计算等现代信息通讯技术对城市各行各业进行精细化管理,以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在教育领域,“智慧教育”表现为通过ICT技术为教育教学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和丰富的实现形式,充分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从而促进教育理念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实现教育改革和现代化发展的目标,“智慧教育”的提出是“智慧城市”和现代教育思想相结合的必然产物。

目前南京城市的发展已进入到全面建设“智慧南京”的阶段,“智慧南京”就是举全市之力,集全民之智,抢抓全球信息通讯技术不断实现重大突破的机遇,突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强资源共享,减少重复建设,进一步完善、深化顶层设计,突出项目带动和模式创新。

在此基础上,南京“智慧教育”的提出既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智慧教育”的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其规划设计需遵循“智慧南京”的顶层设计,充分利用“智慧南京”信息基础设施,做到“智慧教育”与“智慧南京”统筹协调同步发展。

一、南京“智慧教育”的建设原则

“智慧教育”的本质就是要通过教育理念与信息技术有机融合的手段,来实现教育信息与知识的共享与传播。其核心内涵是依托计算机和教育网,全面深入地利用以物联网、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兴信息技术,重点建设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打造“智慧教育”信息服务平台,开发利用教育资源,吸收各类社会教育力量,促进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实现创新成果的共享,提高教育管理效率和教学质量及效益,全面构建网络化、个性化、智能化、国际化的现代教育体系,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历史进程。

“智慧教育”体系的建设是一个长期持续的建设过程,在项目实施与建设过程中首先应遵循以下原则:

1.以顶层设计、统筹规划为先导

“智慧教育”作为南京“智慧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其规划建设首先要做好与“智慧南京”顶层设计的衔接。在具体的规划设计中做到统筹协调,既要从时间上、发展上进行纵向的考虑,又要从各单位、学校以及其他外机构的协调运作关系的横向关系上考虑;既要考虑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资源建设、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应用系统建设、支撑体系建设等“智慧教育”创新整合平台建设项目的分步实施,又要考虑这些项目的协调发展。因此以总体规划为先导能够保证建设方向、顺序、内容、后续扩展保持正确和统一的方向。

2.以全面的信息集成为核心

实现“智慧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打通“信息孤岛”之间的联系,通过共享数据中心、统一身份认证、信息门户等技术,实现数据整合、应用整合、内容整合、流程整合等四个方面的信息集成目标。

3.以信息资源利用为基础

通过对基础设施、运行支撑平台、数据、知识、应用系统、维护队伍等各类资源的统一管理,才能真正达到“智慧教育”的建设目标,最终充分发挥教育信息资源的应用价值。

4.以用户服务为导向

“智慧教育”体系的设计应以如何让用户获得最佳服务体验为原则进行实施,屏蔽技术细节,注重用户服务体验,降低用户在使用平台过程中学习成本,增强用户服务体验感,增加用户的粘性。

5.以开放合作为手段

“智慧教育”信息服务平台应具备开放性,可以方便的融合第三方软件系统,提供开放的API让出版商、教育资源制作商、移动运营商迅速接入,并向平台内的用户提供第三方软件服务。

二、南京“智慧教育”总体框架

南京“智慧教育”的总体框架可以概括为“一大服务平台、三大基础设施、三大保障体系”,即在组织架构、政策法规及安全保障三大体系的保障下,构建教育专网、感知校园和教育云数据中心三大基础设施,推进以管理与教学服务平台、资源服务平台、教育开放平台及城市教育智能门户为核心的“智慧教育”信息服务平台建设。(见图1)

三、南京“智慧教育”发展目标

遵循“智慧南京”顶层设计的要求,在“智慧教育”总体框架下,充分利用“智慧南京”公共基础设施,使用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建设覆盖全市的南京教育专网,创建全市共享的“感知校园”普适化管理平台;以云服务和大数据技术,打造“智慧教育”信息服务平台,对内满足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对智慧化教育管理的需求,建立和完善教育资源服务平台,实现智慧教学的要求,对外联合社会教育机构,吸收接纳有益的社会教育资源,建设智能化的教育开放平台,满足社会公众个性化教育的需求。

具体实现目标:一是积极推进各区教育城域网建设并与市政务网络及市级中心对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专网,加快教育无线网络的普及;二是加快建设感知校园基础设施,提高学校的管理效率、办学水平和校园安全;三是加强统筹协调,与市政务数据中心共建设教育云数据中心,提供教育基础设施云服务;四是积极推进基础数据整合,实现统一身份认证;五是建设市、区、校电子政务系统,推进多级教育管理信息互联互通、各类教育数据汇总分析和多级协同办公,实现全市教育的智慧管理;六是建设教育资源服务平台,实现教育资源互联互通、共建共享与智能分析,提升优质资源利用价值,形成智慧教学的基础;七是建设家校互通平台,实现家庭教育与校园教育同步,形成教育合力,同时对社会提供各项公共服务;八是利用社区化、移动化、服务化的技术手段,建设市教育智能门户,为社会提供公共教育服务,探索网络环境下的移动办公、移动学习应用;九是建设开放式的学习互动平台,吸收社会教育资源,提供智能化与个性化的教育培训,提高城市的文明水平。

四、南京“智慧教育”重点工程

“十二五”期间,南京“智慧教育”建设的主要任务在于建设完备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实现教育专网的互联互通、校园的感知物联和基于云计算的服务能力,为各项教育智慧应用提供坚实的基础;加速构建“智慧教育”信息服务平台,全面满足南京实现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对于教育管理、教学与学习方式智慧创新和人的现代化的需求。

1.教育专网

“十二五”期间,进一步增强、优化南京市教育专网的系统功能,与南京市政务数据中心密切合作,统一规划,充分利用政务网,按需求合理扩展网络,整合南京市现有网络资源设施,完善“一点两翼”架构,实现各中心内部之间高速互联。整合教育城域网教育服务功能,在南京积极推进全方位、多样化的数据服务及应用服务。到2015年,主中心与运营商之间的网络带宽达到万兆,主中心与分中心之间的网络带宽达到千兆,三个中心与区域学校的网络带宽达到百兆。完成南京教育城域网的多层应用网络的建设,整合原有网络设施,建设专用区域教育服务器集群,为基础教育和公共教育提供种类丰富的无障碍虚拟教育信息化服务,满足不断增长和变化的教育应用和服务需求。

2.感知校园

以物联网和信息数字化为基础,加知校园建设。建立起对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生活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和应用,使数字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通过实现从环境、资源到应用的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传统校园的运行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业务功能,为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管理水平和效率的提高提供坚实的基础。

(1)打造国内领先的平安校园。在校园中部署物联网传感器,采用物联网传感技术和音视频编码传输技术,依托无线网络作为传输通道实现结点之间的高速互联,通过无线网络将采集到的音频、视频、温湿度等信息推送到教育管理平台和家长手机上。平安校园利用技术手段打开了校园的“围墙”,在加强对学校的监督并提升学校管理能力的同时,让家长放心安心。

(2)实现校园节能。通过实时采集、远程传输、动态管理的校园能源管理平台为实施建筑能耗统计、能源审计奠定基础,为客观评价校园节能效果、建立完善的节能管理机制和制定有效的节能对策提供基础依据,为可持续校园建设发展规划提供决策数据支撑,为节能宣传、节能管理制度、能源管理队伍建设等方面提供条件和支持,加快推进南京市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校园建设。

(3)建设“校园一卡通”系统,解决学生食堂消费、学生宿舍管理、保安巡查巡更、开水房及澡堂用水控制、大门门禁及停车场等一揽子问题,并实现“校园一卡通”系统与市民卡的对接。

3.教育云数据中心

与南京市政务数据中心合作,加快推进教育云数据中心的建设。构建云基础设施,提供计算、存储、网络和其他基本的计算资源,基础设施采用集约化管理,方便业务应用灵活部署和管理,保证更强的业务连续性,促进节能减排和搭建绿色数据中心。云基础设施的建设包含云计算机中心机房建设、网络系统建设、网络安全系统建设、云主机系统建设、云存储系统建设,以及数据的容灾、备份系统建设。

构建云服务部署管理平台,为上层“智慧教育”应用提供弹性部署环境,同时承担全局的数据集成与整合、用户的统一身份管理与统一认证、基于虚拟社区的交互与协同环境支撑,大规模的内容管理与服务、上层应用的接口服务和管理支撑,以及提供云服务平台的运营监控、资源池管理等运维支撑。

4.信息服务平台

全面推进“智慧教育”信息服务平台建设,该平台包括教育资源服务平台、教育管理与教学服务平台、智能教育开放平台和教育智能门户在内的各类子平台。

(1)教育信息资源优化整合

加快构建“智慧教育”资源服务平台,按照共建共享原则,统一标准、统一出口、统一管理,力争到2015年建成覆盖市、区、校,能够体现南京教育特色和水平的教育资源集群库。依据国际和国家资源库建设要求,制定全市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标准和规范。成立资源建设项目专家组,负责南京教学资源建设的规划、指导和协调工作。到2020年,基本建成学科齐全、与学科教材相配套、开放可定制、内容丰富、便利教学、质量优良的教育信息资源,建立有序高效、科学合理的资源建设共建共享机制。实现以智慧教育资源服务平台为中心,整合各级教育机构和社会的公共教育信息资源,构建面向全社会包括农村和终身教育的公共教育资源服务系统,满足信息社会终身学习需求的目标。

(2)教育管理智慧化

在“十二五”期间,首先建立统一、完善的教育基础信息数据库,通过数据集成手段,动态整合来自各级教育机构的基础数据,逐渐实现教育系统内各个部门、各个应用系统的数据动态及时地互联互通,达到数据的标准统一、管理统一、维护统一、应用共享,彻底消除教育信息化中的信息孤岛,为教育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建设全市教育综合管理系统,为教育行政部门提供电子办公、公文流转、数据上报以及综合查询分析,提高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的工作效率。通过为每个教育主管部门提供统一的应用环境,满足这些部门电子办公、跨部门协同办公及网上审批的需求。

(3)教学与学习智慧化

建设教师教研空间,为教师建立在线研修、团队教研、网上备课、共享资源和业务交流的数字化校本研修平台。为各级教研组织、个人提供基于社区协作方式的网络教研平台;基于个人教研工作及教研协作,提供多种教研应用。

建设学生学习空间,为学生建立自主学习、在线作业、虚拟实验、实时测评、个性发展和互动合作的网络学习系统。引进泛在学习的理念和技术,整合利用移动互联网等基础工程,进行泛在学习模式的研究和实践,积极推进学生自主学习,构建基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网络平台,创设“无所不在”的学习环境。网络教学平台以社区化的形式为学生、老师提供在线教学、学习平台。

建设智慧教室,通过教育专网接入公共服务平台,充分利用云端教育资源组织教学,师生通过教育云终端设备同时共享教育云上的资源。教师利用电子交互白板授课;学生通过学生电脑和电子书包获取学习资源,进行学习与交互;教师、学生和家长通过教师社区和学生社区进行师生和家校互通,充分发挥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效能。

(4)智能教育开放平台

通过多层次的开放平台为最终用户即资源的使用者提供数据及应用服务,资源使用者可以通过开放服务平台浏览和申请使用教育资源,并可以按自己的需要对资源进行下载、重新整合和展现。同时,教育应用开发商或各类教育者也可以通过开放平台上载教育应用或资源并提供各类教学服务,而平台的运营者或管理者,可以通过该开放平台对用户、资源、计费进行统一管理。平台将提供包括在线课程、直播课堂、你问我答和智能分析等功能。

1)在线课程

教师个人或社会教育机构可通过“在线课程”的方式自己的教学应用,也可利用平台提供课件录制、技术、服务等自建教学应用。各类教学应用内容包括讲座、习题、模考、答疑等多种教学资源,全程采用多媒体音/视频授课,图像、声音、文字、手写演示同步传输,拥有领先的手机移动课堂和高清视频课件,支持随时随地在线或下载学习。

2)直播课堂

平台提供直播教学软件。通过该软件,教师可通过摄像头、话筒、白板、PDF讲义等多种方式组合完成音/视频多媒体教学;学生在教师指定的时间内进入网络直播课堂,足不出户即可轻松感受生动灵活的教学形式、实时互动的教学效果。

3)开放问答

智能教育开放平台提供开放式问答式一对一教学模式,任何人在这里既可成为教师也可成为学生,既可提出问题也可解答问题,并可通过解答问题获得收入。平台将通过制订规范的信用评价体系和审核仲裁机制,来充分保证答案的正确性和保障参与用户的权益。

4)智能分析

通过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等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学习者的学习行为自动进行提示、诱导和评价,以此弥补没有老师面对面交流指导的不足。

5)教育智能门户

建设教育智能门户,为全体用户提供统一服务窗口,公众可以通过门户了解各类教育服务公告,浏览公开的优质资源推荐、浏览各类教研教学活动资讯、分享教学案例,获取政府在线审批服务,与各类教育机构进行互动,享受教育云服务。市、区、校级教研机构可以在门户上组织各类教研活动,通过虚拟社区实现线上线下教研活动的流程化作业和教研过程的多人协同;可以通过门户采集教研教学活动过程数据、资源服务行为分析数据,结合学业测评系统,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提供有效的数据来源。

五、保障措施

1.加强“智慧教育”组织领导体系建设

组织领导体系是全面推进“智慧教育”建设的组织领导部门和协调机制,包括组织协调、实施推进、专家咨询体系。进一步加强南京市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工作力度,区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建立教育信息化管理机构,明确职能,分级管理。设立专门的教育信息化项目工作办公室,具体负责项目的规划、论证和建设工作,实行运营维护的社会化,确保任务和项目落到实处。进一步充实教育信息化专家指导委员会,为重大项目决策提供支撑。

稳定专业教师,特别是专技人员的岗位,按试行的管理条例落实有关人员的待遇,规范检查考核,兑现奖惩措施。教育城域网各中心按照管理办法建立完善的管理机构并配备技术人员,在工作环境、收入分配和人员编制等各方面增强对信息化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3.加强“智慧教育”政策法规体系建设

政策法规体系是“智慧教育”运行、管理、服务的规范与法律准则。政府及相关部门必须对教育信息资源开发、教育信息网络建设、教育信息技术应用、教育信息技术和产业等各个方面制定一套完善的促进信息化建设的政策、法规环境和标准体系,以规范和协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政府统筹规划、宏观调控和引导决策的作用,加强各部门的合作,理顺区域“智慧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整合教研、科研、培训(含教师继续教育)和电教(电教馆、教育信息中心)各部门的力量。在政务部门逐步建立信息主管制度,建设信息化工作沟通渠道,建立健全信息化工作目标责任体系,加大对“智慧教育”工作的绩效考核力度,将考核结果与对各单位的信息化投入挂钩。完善信息化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流动机制,培养一批精通信息技术和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在全市各级单位建立一支稳定高效的信息化队伍。

3.加强“智慧教育”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安全保障体系是保障“智慧教育”基础网络和信息资源安全的规划设计、管理制度和防护措施。在全市网络与信息安全的总体架构下,“智慧教育”将遵循贯彻落实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要求,从组织、管理、技术与运维等多方面入手,提升基础信息网络和核心要害信息系统的安全可控水平,保障核心要害信息资源的安全,形成可靠、完善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加强信息安全全过程管理,做到从“智慧教育”业务系统设计和建设实施,到后期运维各个环节充分保障“智慧教育”建设的信息安全,形成一个“智慧城市”建设安全保障的完整闭环。加快推进安全保障应急机制建设。建设“智慧教育”安全监测预警平台,强化安全检查、风险评估、网络信任体系和容灾备份体系建设等工作。

4.确保“智慧教育”经费投入与投资效益

按照政府主导、分级多渠道投入的原则,切实加大对“智慧教育”的投入。“智慧教育”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的建设、应用和维护资金应列入财政预算。学校根据教育规划编制年度政府采购预算,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集中采购。探索信息化投融资体制创新,采取适应信息化发展需要的运作机制,优化政策环境,以政府资金和信息资源撬动社会资金投入,吸引民间资本和社会法人资本进入“智慧教育”建设领域,扶持一些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的“智慧教育”建设运营主体。

5.建立“智慧教育”应用激励机制

继续抓好各类教育技术示范学校、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示范区、教育电子政务应用示范单位,充分发挥示范学校辐射和带动作用。组织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现场会、观摩会以及各种学术论坛,找寻交流平台,促进教育信息化应用。积极开展“智慧教育”应用示范学校的评选和智慧化应用先进个人的评定,建立信息技术应用工作定期总结表彰制度,学校对取得成绩的教师实行奖励,与晋升等挂钩。

参考文献:

[1]南京市.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12.

[2]南京市.南京市“十二五”智慧城市发展规划[Z].2012.2.

[3]邓贤峰,张晓海.中国“智慧城市”战略规划思路研究[J].中国信息化,2011(2).

[4]黄荣怀,杨俊锋,胡永斌.从数字学习环境到智慧学习环境―学习环境的变革与趋势[J].开放教育研究,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