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则范文
时间:2023-04-09 17:40: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论语十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张凤娟主编的《五经四书》,前言上说:——在人们的意识中,“经”是至高无上的书。它涵盖了中国几千年人文科学的方方面面:《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先秦诗歌总集,传为孔子删订——熟悉“五经”,就熟悉了中国古代社会物质和精神的各个方面,古人将其作为进入社会,谋求生存和发展的必修基础。——成了读书人必读经书。绵延数千年的中华文化精神构架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此书如此之好,七级学生多读几篇又有何不可?
关于“仁”的格言,《论语十则》只选①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②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关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论语十则》中有:①“……学而时习之……”;②“……传不习乎?”;③“温故而知新……”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⑤“……知之为知之……”。在思想品德修养方面,《论语十则》选有: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②“……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③“见贤思齐……”④“……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⑤“……松柏之后凋也”等七则。
孔子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其创办学校的宗旨是“化民易俗”的“大学之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个“大学”应是“大家来学习”。那么,大家来学习的目的是什么?要使光明的德性得以彰明。要求人人彰显光明德性,要想实现这个伟大理想,必须全民参与,所以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孔子办学的目的是提高全民的文明精神素质,使之建立一个和谐安定的理想社会,他有“大同”“小康”的政治抱负,他有“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的精神气质,他有“不食嗟来之食”的民族气节,他有“苛政猛于虎”的疾呼……总之,孔学的内容是浩如大海,让人学习的东西太多太多。
七年级《历史》上对“仁”的解释是:“仁”指个人的人格和人际关系。而人际关系的根本是要彼此尊重对方人格。依此解释,适合七年级学生学习的有关“仁”的格言很多:例如:①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②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③子曰:“巧言令色,鲜为仁。”④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我想若选①可以教育学生读书要树立理想,切莫贪图安逸。选②可以从反面说明“仁”对个人的重要性。选③可以向学生介绍不仁的外在表现。选④也好对学生进行“仁”的教育。课本所选两条都是要求学生终身做到:“任重道远”“死而后已”“终身行之”。要学生终身牢记的倒不如要求学生知道爱什么恨什么。在品德修养上、内容上“见贤思齐”与“择善而从”意思相同,且同时出现“焉”,而这两个“焉”的用法不相同,又因文中已有了虚词“之”的多种用法。
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他制订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的教师标准,他提出了“教学相长”“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他提出了对学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的作业要求,倡导“豫”“时”“孙”“摩”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特长要“长其善而救其失”,还总结出“后禁”“后学”“杂施”“独学”“燕明”“燕辟”六个教训,他严格要求学生,“玉不琢,不成器”,就连学生发问都要这样:“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他这样关爱学生:“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在教与学的诸多格言中,应有尽有。而课本所选学习态度和方法的1和2应删去一个,因为都强调了“习”一个内容。如果想把学习上的学、习、思、知更具体更细化的话,把“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加上去或作为课后练习,在学习态度和方法上对学生可能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还有孔子的“道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的好学精神,“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何有于我哉。”的谦虚美德,“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的君子风度……
孔子文化的诸多方面内容不选,却选《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孔学在义务教育阶段却让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如此之少,且又重复?实是叫人不解。
篇2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
课前准备
①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②查阅工具书,疏通文意,把握全文梗概。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熠生辉。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二、交流探究
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①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②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③师生交流: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三、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三个方面。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态度、个人修养以及儒家核心思想三个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习,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有的地方内容上有交叉,教师应该在分析中给学生讲明)
四、合作探究
课文前五则
①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a.多媒体展示下列词句,先让同学读,其他同学评价,最后教师再打出正确读音。
人不知而不愠(yùn) 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不亦说(yuè邑)乎
三省(xǐng)吾身 传(chuán)不习乎
诲女(rǔ)知之乎 不知为(wéi)不知 是知(zhì)也
b.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并用多媒体展示:
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c.质疑交流:根据对课文字词句的理解,学习小组互相质疑,提问组有权指定某组或某同学回答。
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
探究的词句摘要: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②精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
a.学生自主阅读。
教师要求学生思考: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教师再要求学生思考: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是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并分别说明理由。
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独立思考、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
b.班上讨论、交流以下两个问题:
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五、作业
①必作:“研讨与练习”第一题。
②选作:课外阅读《论语》,了解孔子的其他教育思想。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
研读有关修身做人的内容,小结全文,背诵课文。
教学设计
一、课文导入
儒家学说是为己之学,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们来研读文中修身做人的内容。
二、探究学习后五则
①全班朗读课文,教师正音。
②自主研读,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内容。
③班上交流,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a.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b.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c.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探究第一句]
请同学们从字面和深层含义两个层面探究本句的含义。
班内学生交流写松柏的诗句,学生小组内交流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诗句。
教师要求学生回答:松柏有什么样的品性?要求学生讨论交流这句话的现实意义。 学生观点摘要:学习松柏高洁傲岸的品性,要经得起时间和环境的考验。
要求学生找一个与这句话意思相近的成语、俗语。
[探究第二、三句]
请同学翻译这两句话,其他同学评价、修正、补充。对重点词句教师要讲解。
请同学介绍儒家学说的思想核心及其代表人物;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要求点到为止。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由学习小组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观点摘要:
a.这样的处世之道可取,因为人本来就不应该把自己都不喜欢的东西强加于人;
b.这样的处世之道不可取,社会这个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员组成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东西也许我们都不喜欢,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监狱、死刑等。如果什么东西都要去考虑个人的喜好,这个社会的秩序就没法维持。
c.这样的处世之道既有可取之处,又有不可取之处,看你用这种处世态度来对待什么人、什么事。
教师小结
现代社会一方面经济飞速发展,另一方面传统美德亟待发扬。现代著名新儒学大师、美国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在岳麓书院演讲时曾预言,公元2050年左右,中华文化将全面复兴,就让我们拭目以待传统美德的蔚然成风吧!
《论语》的思想博大精深,我国古代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今天初步了解到关于《论语》的思想内涵,但这种学习是不够的,一方面,我们要将它作为指导自己实际行动的一种航标,另一方面,我们要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多掌握一些文言文知识,来更好的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三、巩固练习
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资料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课后记:学习本文必须要求严格,须能通背全书,原因有二:一是古代典籍里常引用这本书里的话;二是通过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以养成语感。
篇3
教材分析:
《论语》十则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籍。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对人们的人生抉择和价值取向也有着重要的影响。课文中所选的《论语》十则,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初中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教学目标:
1、了解孔子及《论语》的相关知识。
2、熟读成诵,积累文言字词及名言警句。
3、学习和借鉴孔子有关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修身做人的观点。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学习法;引导教学法。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孔子、《论语》和儒家思想。
2、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
3、探究学习课文前两则。
4、背诵、默写前两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首先我问大家一个问题,谁知道“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由来?学生回答相传,宋代名相赵普在政期间,社会一片大好,人民安居乐业,赵普死后,人们在他的书籍里发现只有半部《论语》,所以就有这一说法。可见《论语》的作用。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孔子,走进《论语》十则,去聆听先哲的教诲吧!
二、明确学习目标,并逐步完成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1、了解孔子、《论语》和儒家思想。
自学指导(一)
学生借助手中的资料或者课下注释收集孔子及相关知识。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东南)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二十篇。是儒家的重要经典著作之一。
类型
1、语录体(第1―9则)
2、对话体(第10则)
3、叙事体
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种儒家经典。何谓五经?谓《诗》、《尚书》、《礼》、《易》、《春秋》也。
学习目标2、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
教师指导:学习文言文,诵读是最基本的方法。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智慧。在读中积累语汇、在读中质疑思辨、在读中陶冶性情。
自学指导(二)
学生先自由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用笔圈划出生字词。利用课下注释或者工具书,查准字音。
论语lún 愠yùn 说yuè 三省xǐng 罔wǎng
殆dài 弘hóng 凋diāo 是知也zhì 诲huì
在读准字音的情况下,小组内尝试再读课文,初步把握节奏。
听朗读录音,注意听准节奏,听出韵味。请同学们轻声跟读。
划分节奏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学习目标3、探究学习课文前两则。
自学指导(三)
小组讨论前两则,划出并解释你们认为需要引起重视的字词,并试着翻译整个句子。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明确:孔子说:”学习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很有修养的人吗?”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明确: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学习目标4、背诵、默写前两则。
自学指导(四)
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背诵、默写前两则。
齐背,点名背。
默写,小组内互改,组长点评。
迁移应用练
用原文中的句子作答
1.我快步上前,伸出双臂,拥抱来自青岛的朋友,二千多年前的孔夫子不是说过吗: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一个人总有被误解的时候,正确的态度应是:
人不知而不愠
3.提醒人们应该对朋友守信用的句子是: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4.关于培养宽厚胸怀的句子是: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要点归纳
1.了解孔子、儒家思想、《论语》等。
篇4
刘利(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教授、博导):
我为我们的校友康泽祥在学术和艺术上取得这么深的造诣感到高兴。这部著作的学术价值和它对社会的贡献是不言而喻的。我有幸与会并代表图书馆来接受康泽祥先生的赠书,非常感谢。预祝康泽祥先生今后在学术和艺术上取得更大的成就。还有个小小的愿望,我们图书馆正在建新馆,希望康泽祥先生将来给我们的新馆留下一幅墨宝,我们将在显著的位置悬挂。
黄继树(广西桂林市作家协会主席、桂林文学院名誉院长):
康泽祥是我们桂林市一位学者型的艺术家,他这本《市长与城市》出来后我们桂林市都很关注,也很重视。我代表桂林市作家协会向康泽祥表示祝贺。本来参加研讨会要写文章的,我今天的文章已经写在这本书上了,封面和封底的这些字是我写的,我念一下: “这是一部当代中国城市的百科全书,当代中国城市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都能在这部书中找到。”“这是一部由民间城市研究学者撰写的关于城市的最新论著;这是一部中国当代城市的百科全书。中国当代城市的发展、演变及其存在问题的解决,均可在本书中找到答案。你要了解我们的城市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请读一读这本书!你如果是城市的一市之长,或者有志于成为城市的一市之长,怎样治理你现在和未来的城市,请读一读这部书!你如果是城市中的一位市民,或者准备成为城市中的一位市民,想怎样在城市中寻找到你应有的位置,读一读这部书!”这段文字是我给作者写的,他觉得还可以,就把它用到书上去了。这也表示了我对这部书的基本的评价。
这本书的成书,原来作者只写过一章叫做《市长与城市文化》,我看后觉得不错,因为我们桂林这座城市在世界是被普遍关注的,特别是2000年城市大规模的建设开始后,全国各地都有一些争议,这些争议引发我们思考城市特别是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走向。当时我正在一个杂志当社长兼总编,我就在杂志上发表了这篇文章,当时反应也不错,这样,他就埋头于这部书的写作。作者写这部书是非常认真的,后面所参考的书和资料都很详尽地罗列出来,我们中国的主要城市他都去考察过。世界各国的城市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城市他也去过不少,有的是我陪他一起去的,有的是他自己去的,包括欧洲、美洲、新西兰等,不是去旅游,而是真正地对历史文化、建筑等等进行考察。3年的时间,他阅读了相当多的著作、资料,对一些重点城市的研究也很到位,如对广州的历史文化、饮食等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所以,我觉得这部书倾注了他大量的心血。书写完后我花了整整一个星期的时间全部读完了,读后我觉得这本书是有价值的,起码作为城市的研究也算一家之言。
彭丽云(正通实业公司副总裁、高级经济师):
我们公司的董事长康泽祥先生《市长与城市》一书,得到了许多专家与学者的支持,在此我代表桂林正通实业公司表示感谢!我们公司的全体员工都非常敬佩我们的董事长,他不仅是一位企业家,同时还是一位艺术家、学者。他经营了一个很好的公司,为几百名员工提供了很好的就业平台,让大家有机会为城市建设的进程展现自己的能力,体现自己的才华。我们公司的主业是房地产,从某种角度来说,我们公司是众多城市建设者的一员。15年的历程一路走来,我们见证了中国城市的变迁和发展。康泽祥先生用他独到的视角、用他丰富的知识,结合多年来积累的经验和感触,以他一贯勤劳的精神,花了三年多的时间写成了这部74万字的巨著。从这本书里,我们看到的是市长与城市的关系,看到一些关于城市发展的科学和理性的建议,为城市建设者提供更多的参考。从书中,我们还看到一个企业家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他是多么地渴望中国的城市发展是科学的、文明的、和谐的、有序和有特点的。我们都是城市的一员,我们都感受着城市的发展,我们都担忧着我们的城市发展会带来的一些后果。但是有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关注和努力,每一个人致力于为城市发展做出贡献,我们就有理由相信,中国城市的发展将会走上健康的轨道。中国的文明将继续,中国的城市实力将领先世界。
张利群(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唐泽祥《市长与城市》一书以现代城市,尤其是21世纪城市模式为研究对象,从市长与城市的关系作为切入口,运用中外城市比较的方法,宏观与微观结合的多维视角,全面系统地讨论了城市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管理、城建、卫生、法律、服务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提出城市规划、建设、发展战略及其精神文明建设的思路和措施。这是一个普通城市市民的热情和心声、艺术家的智慧才华、研究者的科学理性的凝聚闪光。
城市建设和管理不仅是市长的责任,也是市民的责任,市民既是一市之民,也是一市的主人。我们不难从该书中看到一颗热爱城市、热爱家园的赤子之心,看到他对城市的热情和责任,更看到他对城市的关心和贡献。
城市建设和发展不仅仅表现在物质、经济、财富的积累上,而且更重要的是表现在精神、灵魂、文化的积累上。因此,城市精神应该是城市的灵魂。康泽祥作为一个画家,十分明白画龙点晴和神似的道理,全书无疑都贯穿着对城市精神的弘扬。
黄伟林(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我原来跟康泽祥不是很熟悉,看了这本书后感到真是很厚重。它确实是一本涉及面非常广、写作难度非常大的一部著作。这部书涉及的知识、涉及的领域可以说包罗万象,用“百科全书”来定位我觉得是准确的。作者的视角是非常开阔的,他是站在整个世界、整个中国的城市这样一个很开阔的视野来讨论他的论题;然后是从城市的硬件建设和城市的软件建设这些方面,从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这样一个非常庞大的体系来做这本书。这本书是多学科的城市系统工程,这可能是跟作者本身的经历有关,比如说他是在从事房地产业,在工作的过程中,他接受了大量的城市建设的一面;但是在书中我们还看到城市的硬件建设以及很多软性的东西属于管理学的,与康先生目前正在求学的领域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他把他的经验以及所学的知识融炼成这样一部著作。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还感觉到,无论是作为一个市长还是作为一个市民,我们确确实实也需要有一些关于城市的知识。比如说一个市长要建设一个城市时,要对这个城市的历史有个总体的把握和深入的了解,才能避免出现中国人对中国城市建设这么多不满意的现象,所以这本书是非常有意义的。刚才程光泉院长说,康泽祥写这本书相当于一种“越界”行为,但我们的城市建设、城市的管理者需要这种“越界”的行为,我们文化研究、学术研究也需要“百科全书”式的研究方法。
楼庆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导):
在我心目中包括我接触过的画家、艺术家,一般来说他们的形象思维很好,但是逻辑思维相对欠缺;他们具有浪漫主义气息,但理性思考往往不一定很到位。城市科学是一门极其理性化的、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它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门学科,是综合理论关系,而这两点恰恰在康先生的书里合二为一了。宏观上讲,一个艺术家对城市建设有这样的理念,是很难得的,康泽祥的这本书让我很欣赏。虽然我是搞建筑的,搞的是古建筑,但是没有康先生看得这么广,他在这本书中提到了目前北京的建设:一方面要保护古都风貌,另一方面要跟世界接轨。我们城市的建设要允许不同意见的存在,不同意见的产生本身就是民主成熟的表现。
杨辛(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导):
看了这本书很受启发。康泽祥作为艺术家、实业家、学者,能够在实践当中思考很多问题,而且通过实地考察,掌握了这么多的文献资料。要写出这本书第一要掌握资料,掌握资料的过程就是一个研究的过程、分析的过程。从这点上就可以看出作者的一种精神,这种精神让我感动,这就是一种责任感、使命感。中国城市发展这么快,有成功的经验,也有不成功的经验,这些都需要总结并加以系统化,这种研究、分析是非常有意义的。作者对城市建设有一种追求,有一种文化的品位,包含着对真、善、美的追求,“城市的建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个巨大的艺术品。”确实是这样,城市建设有艺术美、自然美、生活美,把各种美的因素综合成一个整体,给我们以精神的影响,在城市生活几十年后,城市的文化确实对自己有一种熏陶。书中对北京城的规划作了描述,论述了如何从整体上体现北京的城市美,继承历史文化,又要超越历史文化,要体现一种动态和静态的和谐、整体的和谐。这些问题从艺术家角度来研究,需要发挥想像。它们的深度、广度都需要很丰富的想像,而我们从这本书中看到了这些想像。
霍国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教授、博导):
读这本书可以看出作者是花了很多精力的,从后面参考文献中就知道,他要看这么多的书,组合在一起,非常不容易。作者是个全面发展的人才,既是艺术家、企业家,又是学者,他多方面去追求自己的发展。这本书里的数据都很新,时代意识很强,抓到了城市经济发展的本质和关键,那就是城市政府的机制。作者运用自己的知识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这些结论,因此这本书是很值得一看的。当然如果真是市长去考虑城市的话,与这本书的作者的角度会有些不同,这本书更多的是从学者的角度去思考,里面有些观点还可进一步商榷。这本书以后还可以再继续进行探讨,包括从哲学的角度进行讨论。城市存在的目的是什么?城市的存在是因有人们聚集,最终是使人们生活得更加幸福。
朱红文(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博导):
这本书的主题词应该是城市。为什么选择城市作为主题呢?这实际上就是体现了城市在现代社会、现代制度、现代文化中的非常核心的地位。所以这个选题彰显出这本书有一个很强烈的时代内涵、时代光环。城市这个词,在西文里叫city,而city这个词的出现是为了翻译希腊文polis这个词,polis在希腊文中是城邦的意思。从某种意义上讲,希腊文明是植根于希腊的城邦的。现在有很多西文词都含有此意,比如politics这个词,我们翻译成政治,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个政治就是城邦学,就是城邦治理的一门艺术,它与城邦有着很大的关系。还有policy这个词,翻译成政策,实际上就是城邦治理的某种制度,某种制度体系。还包括我们讲的police、policeman、policewoman――警察,实际上是涉及到城邦的日常秩序的维护。我们现在办奥运会,有一个词叫做“人文奥运”,英文表达为civilization,我们一般翻译为文明,文明的本意是什么呢,实际上是市民化。所以说,一个城市一个城邦映射了一种行为方式、一种行为规范。城市和现代文明、现代的制度体系、现代的精神风貌有着某种内在的关联。我们现在意识到市场经济在现代制度、现代社会文明中有着很基础性的作用。但市场经济是离不开城市的,城市这个词,体现了现代制度的这样一个特征。这个我们一般是很难去感受到的,中国现代城市发展的历史不太长,我们作为一个真正的市民生活的时间也不太长。我们说是要三代,实际上不用三代,我上一代就是农民,所以就带着传统的家族文化、血缘文化,带着乡土的东西,生活在城市里面。乡土的并不就是完全要不得的,但它确实与城市是有一段距离的。也就是说,中国现代城市面临着制度、生活方式与观念的一种根本转型。所以说这样一个选题体现出了一种非常强的时代内涵,一种时代使命。另外,这个书的第二个特点就是广博。城市问题千头万绪,你不可能以一个单一的学科来研究,那是注定会失败的。康泽祥选择这样一个综合研究的角度,从方法论上讲是有某种重要意义的。我们现在讲的百科全书,在希腊文中叫Enkyklopaideia,它的本意就是全面的教育。作为一个社会的治理者,或作为一个公民,一个知识分子,你应该具有Enkyklopaideia这样一种精神,这样一种视野和追求。我觉得这本书非常好地体现了一种Enkyklopaideia的视野,相对我们当代学术研究的分科而治、老死不相往来的格局来讲,的确是一个非常大的转变,一种非常好的追求。作者写这本书,我觉得不是“越界”,而是体现了一种精神、一种追求。城市的主体应该是一个一个的普通的市民,城市就是市民的家,我能连自己的家都不关心吗?所以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理应对城市有一个总体的关怀。这里面体现出目前中国知识分子积极务实的一种状态。
邓微(建设部世界文化遗产专家组专家):
康泽祥这本很厚重的专著《市长与城市》,对城市建设和管理提出了很好的课题和要求,进行了很好的探索。我希望这本书能发挥其功能,有益于我国各地城市建设、管理水平以及管理者决策能力的提高。现在海外很多人都对汉学很感兴趣,对中华文化的发展很关心,对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也很关注。我们的城市化存在不合理的无序的发展问题,破坏了我们的优秀历史文化遗存,这有好多的例子,所以“市长与城市”是很重要的一个课题。我想这本书的最大价值就是抛砖引玉,引起社会各方对怎样建设好城市,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市民怎样融入城市生活中,做好城市的主人等等问题的关注。我希望作者能有后续的相关专著问世,能够在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中起到特殊的作用。城市的建设与发展,不能以破坏文物为前提。我们的文物是珍贵的,是民族的瑰宝,我们每一个有良知的、有责任心的学者,都必须有民族责任感,要保护好我们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参与建设和管理好我们所居住的城市。
易木(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活动家):
《市长与城市》这本书写得大开大合、纵横捭阖。我感觉现在很多城市让我们没有归属感。我们怎么样来塑造一个城市的灵魂?我觉得有两个城市值得佩服,一个是上海,上海这个城市是有文化传承的,而许多城市没有。另一个是深圳,90年代的深圳我很羡慕,那个城市可以5天不擦鞋。走在大街上,这个城市很令人舒服。现在许多城市一点都不吸引我们,我们以前学苏联,现在学西方,我们就把这些东西全部泊来了。在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中,我们总是要去建立一种集聚,总在重复以前西方走过的失败的路子。我觉得作者在这本书中提出的一些非常好的理念,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结合点,可视为文化创意产业的一个活火山,可以随时点燃文化创意产业,而文化创意产业就是围绕城市的。我们要提高市民的认知水平,市民的认知水平可以用这本书来掂量。读这本书,我就想到西方哲人康德的一句话,他说世界上有两样东西令他震撼,一个是头顶灿烂的星空,另一个是内心崇尚的道德。我觉得康泽祥写出这本书是既仰望星空,又崇尚道德。这部著作的出版,体现了一种赤子之情,我非常感动。
杜克鲁(北京交通大学教授):
康泽祥既是我的老乡,也是很好的朋友和同学。《市长与城市》这本书,展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中国知识分子情怀,对我来说也是一种鼓励。我和作者在一起,聊的经常是如何使这个城市和谐起来,更重要的是如何使城市美化。如果大家有时间去桂林看一看,他经营的桂康新城在桂林是最好的一个小区。同时他这种美的追求,上升为一种社会责任心。他每年捐助上百人读大学,很多人听了就感动,就流泪。我这一说,眼泪就汪汪地出来了。虽然社会进步了,城市也发展了,但是关注底层的人特别是富人还不是很多的。他去年在北京出版画册,举办展览,他说自己的绘画作品将来要全部捐献给国家。接下来,他又出了这本书,对我们国家的城市化进程提出了很有建设性的意见。
篇5
[关键词]注册会计师;审计委托模式;财务控制权
现行注册会计师审计委托模式一直为人所诟病,其主要理由是“内部人控制”,注册会计师不独立。理论界为此提出了种种改革举措,以期保证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提高审计质量,维护社会公众利益。本文将首先对理论界所提出的各种观点进行评述,然后研究审计委托权的配置问题,并基于此提出:应在现有审计委托模式的基础上通过加强公司治理和诚信建设来加以改进,而不应该采取第三方委托模式。
一、现行审计委托模式存在的问题
独立审计的产生源于所有权与控制权(经营权)的分离。独立审计制度是所有者在委托条件下约束经营者行为的一种制度安排。所有者是委托人,经营者是人,财务报表由作为人的经营者编制,所有者据此评价其受托经营责任的履行情况。但是财务报表是否合法、公允,所有者很难判断,而虚假的财务报表无疑会误导所有者的评价。为此,所有者需要聘请具有独立性的注册会计师对其进行审计,以提高财务报表的可信赖程度,防范经营者的机会主义行为。这就要求注册会计师孑然独立,既独立于所有者也独立于经营者,以保证其能客观公正地执业。可见,独立性是独立审计制度的内在要求。但是,现有审计委托模式的问题就出在了注册会计师的不独立上。上市公司比较普遍的做法是,由董事会或其下属的审计委员会决定注册会计师的选聘和费用,并经股东大会批准。由于信息不对称,经营者往往拥有企业经营管理的更为充分的信息,谁信息更充分谁就更有话语权,这样,董事会就受制于其内部董事――经营者,无论股权集中还是股权分散,大都如此。为改变这一状况,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开始推行独立董事制度,各国争相效仿。我国也大力推行。2001年中国证监会《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2006年开始施行的《公司法》第123条规定:“上市公司设立独立董事,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但是,独立董事“不独立”,独立董事“不懂事”,独立董事“缺乏维护股东利益之心”等问题逐渐暴露出来,由独立董事构成的审计委员会的运行举步维艰。这样,注册会计师事实上就是经营者在选聘,审计费用就是经营者说了算。独立审计本来是三方关系,即委托人(所有者)、注册会计师和被审计人(经营者)。独立审计本来是一个很好的制度安排,但现在委托人和被审计人合二为一,三方关系就变成了两方关系,注册会计师能不听命于经营者吗?既然如此,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就很难得到保证。独立审计制度也就名存实亡!为改变这种状况,理论界开出了种种“药方”,以彻底斩断经营者与注册会计师之间的利益联系,消除畸形的两方关系,让鼎立的三方关系得以恢复,让注册会计师真正“独立”。
二、审计委托模式改革诸观点述评
为克服现行审计委托模式存在的弊端,理论界提出了许多改革设想。归纳起
来看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主张用公司以外的第三方委托取代现行委托模式;一类主张在公司内部寻求解决办法。
(一)外部解决方案
外部解决方案又可以分为市场化方案、政府监管方案和独立监管方案等三种。
1.市场化方案。以保险公司委托方案为代表。Ronen提出“财务报表保险制度”。在这一方案中,上市公司不再直接聘请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进行审计,而是向保险公司投保财务报表保险,保险公司聘请注册会计师对投保的上市公司进行审计,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决定承保金额和保险费率。对因财务报表不实陈述或漏报给投资者造成的损失,由保险公司负责赔偿。
这一方案在原审计关系中加入了保险公司,试图重构委托人、被审计人和审计人三者之间的关系,以保证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
但是,该方案也存在不少问题:其一、董事会与经营层合谋的根本问题没有解决,又产生了保险公司与经营者和注册会计师合谋的问题;其二、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问题没有解决,又出现了保险公司的独立性问题;其三、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尤其是民事责任的界定本来就很复杂,又出现了保险公司的法律责任问题;其四、审计费用该如何确定本来就争议颇多,又出现了承保金额和保险费率的确定问题;其五、注册会计师的非审计服务问题本来就非议很多,又出现了非财务报表保险的问题;其六、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审计本来是强制审计,现在却变成了自愿审计,证监会同意,立法机构也不答应;其七、多头监管问题本来就比较严重,又出现了保监会的监管问题;其八、保险公司愿不愿意开设财务报表险也是一个问题。有这问题,财务报表保险制度恐难实行。
2.政府监管方案。政府监管方案包括于颖和汪俊秀提出的证监会委托方案;蒋尧明和郑佳军以及李建军提出的税务部门委托方案。
其主要思路是在相关政府监管机构设立专门委员会,行使注册会计师的选聘权。上市公司按一定的标准上缴审计费用。由专门委员会聘请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并支付审计费用。
这一方案在原审计关系中加入了一个政府监管部门。它强调了财务报表信息的公共性,以及政府在公共产品的提供上加强监管的重要性,符合政府管制理论的要求。
但是,这一方案同样达不到设计者的初衷,同样问题很多。其一、前提错误,政府不一定比市场更有效;其二、各专门委员会的诚信问题;其三、各专门委员会的法律责任问题;其四、审计费用的确定问题;其五、诸如政府集中采购中存在的问题。有这些问题存在,这一方案实施起来也将是困难重重。
3.独立监管方案。冯均科提出了独立监管的设想,他认为应建立民间组织“上市公司公众监督委员会”行使注册会计师选聘权。
这一方案仿效安然事件后美国成立上市公司会计监管委员会(PCAOB)的做法。但是笔者认为当前我国设立独立监管机构的条件尚不成熟。独立监管机构是一种介于政府与市场之间的网络组织。它是在政府和市场成熟发展的基础上,为弥补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而产生的一种中间性组织。其前提是政府的规范化运作和市场的成熟,否则独立监管,将会先天不足,也难以发挥应有作用。
(二)内部解决方案
内部解决方案又可以分为股东主导型方案、董事会主导型方案、监事会主导型方案和多元化方案等四种。
1.股东主导型方案。饶晓秋提出可把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年度报表审计委托方的职权赋予政府及其组织的公开招标机构,让其代表国有资本出资者的利益,选聘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鉴证。雷光勇、李淑君提出应成立一个独立于董事会的股东理事会(Shareholders Board of Trustees,SBT),让股东直接参与审计师聘任的机构。
这一方案认识到了“内部人控制”导致的股东权利虚置的问题,试图通过制度设计让股东真正发挥作用。但这一方案需要一个前提条件,就是股东愿意也有
能力真正履行其职责。它限制了这一方案的应用范围。目前国资委对其所属企业实施的统一委托审计正是沿着这一思路提出的改革举措。
2.董事会主导型方案。袁国辉提出,选取一些与公司利益高度相关的真实会计信息需求者组成审计委员会,由该审计委员会委托审计。朱星文提出明确的董事责任和完善的责任追究制度是改进现行审计委托模式的有效途径。王恩山提出让外部股东选聘审计委员会,再由审计委员会选聘注册会计师。
这一方案承认董事会或其审计委员会在注册会计师选聘上的传统地位。但是由“真实会计信息需求者组成审计委员会”或由“外部股东选聘审计委员会”很难操作。同时,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的问题应放在公司治理改革的背景下,综合考虑股东大会、监事会和管理层等因素才能真正有效。
3.监事会主导型方案。我国《公司法》将审计委托权赋予股东会、股东大会或者董事会。而对于监事会,只是规定在必要时可以聘请会计师事务所。所以,现有文献较少系统论述监事会委托方案,大多只在文中略有提及。
4.多元化方案。白晓红提出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推行分类委托方式。这一方案认识到了不同类型企业治理结构不同,因而在委托方式上应该具有特殊性。但是分类委托的理论基础还值得进一步研究。
综合比较上述内、外两种解决方案,笔者更倾向于选择内部解决方案。下面将首先研究审计委托权的配置问题,进而在此基础上研究审计委托模式的选择问题。
三、注册会计师审计委托模式的现实选择
注册会计师审计委托模式究竟该如何选择,依赖于审计委托权究竟应该由谁来行使。这一问题似乎在不同的公司组织形式和治理结构下,有不同的答案。但是,拨开层层迷雾,我们能看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所有者财务控制权的落实。
(一)界定所有者财务控制权
财务控制权是指从企业控制权中分离出的与资本价值运动有关的控制权。它包括重大财务决策权、对决策执行的监督权,以及对财务决策与执行人员的选择权。
财务控制权分别属于所有者和经营者。所有者财务控制权主要是指企业的重大财务决策权和监督权,包括财务战略、重大投资、筹资决策的制定,财务计划、财务预决算、利润分配方案的审批,资本的变更、合并、分立、解散、清算的决定权,财务制度的制定权,董事、监事和经营者选择权,以及对经营者日常财务管理的监督权。经营者财务控制权主要是指财务决策执行权、日常财务管理权、财务经理选择权以及对财务经理工作的监督权。
但所有者和经营者所拥有的财务控制权并没有一个完全清晰的界限,而是具有状态依存性。在传统企业,两权合一,都由所有者行使。在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现代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依自身禀赋的不同而拥有大小不一的财务控制权,财务控制权的具体边界也是模糊的。但是,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所有者的最终控制是始终存在的。无论双方的权力如何分割,所有者的最终控制权总是制约着经营者因信息优势而拥有的实际控制权。经营者不可能将所有者排除在外,而独立地拥有企业的财务控制权。否则,会使经营者的财务决策权成为不受约束的权利,也侵蚀了企业形成的产权基础。
(二)审计委托权配置的初步设想
从性质上讲,审计委托权从属于所有者财务控制权,是所有者行使监督权的内在要求。因此,审计委托权可以定义为,所有者为有效监督经营者的财务报表行为,而拥有的对独立审计人员的选择权。它包括事务所选择权、签约权和审计质量监督检查权等。
那么,审计委托权该如何配置?它由所有者财务控制权的配置所决定,具有状态依存性,在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之间相机配置。由于我国《公司法》第170条的规定:“公司聘用、解聘承办公司审计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依照公司章程的规定,由股东会、股东大会或者董事会决定。”这样就将监事会排除在审计委托权的行使范围之外。也就是说,在我国的法律背景下,审计委托权只能在董事会和股东(大)会之间相机配置。具体而言,在两权合一的企业,审计委托权一般由所有者行使,审计委托权可视该类企业设立股东大会或董事会的情况,分别由所有者本人、董事会、股东大会行使。在两权分离的企业,审计委托权随股权结构的不同而变化,在股权集中公司,可由控股股东提名,通过董事会、股东(大)会委托;在股权分散公司,可由独立董事提名,通过董事会、股东(大)会委托。
(三)审计委托模式的选择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得出审计委托权属于所有者,并具有状态依存性,在董事会和股东(大)会之间相机配置。但是,现行审计委托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正是表现在:所有者不在,独立董事不独立,董事会对经营者的约束不力,致使所有者无法有效行使其审计委托权。于是,理论界提出了第三方委托的种种设想。应该说,第三方委托模式的倡导者们看到了审计的三方关系因为所有者不在,而变成了畸形的两方关系,这是他们的贡献所在,但是他们未能沿着这一思路走下去,并直指问题的关键,而是节外生枝,提出了一个个难以实施、问题多多的第三方委托方案。这些方案把目标指向了解决注册会计师形式上的独立性问题上,似乎人为构造一个第三方,就能重建审计的三方关系。殊不知,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实质上的独立性上,这些方案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而且还把问题复杂化了。本文认为,既然问题出在所有者不在上,那么解决问题的对策应该是让所有者在位,让独立董事“独立”起来,让董事会真正负起责任来,这才是解决问题之道。所以,本文提出要在现行审计委托模式的基础上加以改进来应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而不是采用第三方委托模式。改进的措施有两个方面,一是加强公司治理;二是加强诚信建设。前者指标,后者治本。
公司治理是管理学界最时髦的流行语,但如何加强公司治理却是见仁见智。公司治理是指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者之间权力、责任和利益的一整套制度安排。其核心问题在于股东如何通过董事会激励和约束经营者。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考虑,其一、股东能在其位,谋其政;其二、股东能选到合适的董事;其三、董事能恪尽职守;其四、监事能切实履职。相应地,加强公司治理建设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其一、保证股东,尤其是机构投资者和中小股东在董事选任上的权利;其二、要进一步完善独立董事提名、选聘和激励约束机制;其三,要充分发挥监事会的监督功能;其四,要在确保董事、监事履行忠实义务和注意义务的同时,强化其个人应负的法律责任;其五、要进一步完善高管薪酬激励机制。但是,公司治理建设也是一个权衡各方利益的结果,不可能一蹴而就。美国证监会2003年10月15日提出了一份建议法案《证券持有人董事提名》法案(Security Holder Director Nominations),它赋予了长期持有证券的投资者在董事选举中的权利,但是,直到现在这一法案也还没有正式通过,就是因为由公司首席执行官组成的企业圆桌会议(Business Roundtable)和公司董事协会等的反
对。而公司治理本身具有状态依存性,看似最独立的董事会,事实上最不独立,而看似最不独立的董事会,却最具有独立的精神。前者有安然董事会为证,后者有沃伦,巴菲特的伯克什汉瑟威(Berkshire Hathaway)董事会为据。更何况社会是变化的,人的行为是多样的,而法律是相对稳定的,立法者不可能预知将来会发生的所有事件,不可能把法律条款界定得天衣无缝,加之法律的执行也是有成本的。这样,法制也就具有不完备性。那么,光靠法律和制度就难以解决公司治理的全部问题,我们还需要借助另外一种力量――道德的力量。德国哲学家康德说得好,“世上最奇妙的两种东西长期震撼我的心灵,那就是我们头上浩瀚的灿烂星空和我们心中神圣的道德准则。”董事和注册会计师们都需要指着天着心问自己,我做到了吗?2009年10月,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守则》,这标志着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诚信建设又取得一个重大成果,将在规范注册会计师行业诚信建设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当然,诚信建设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事。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道德的力量。当我们看到具有相机性的公司治理能够正常运转,具有不完备性的法制得以实施的时候,我们更愿意相信,这是道德的力量。我们寄希望于法律和制度的完善,也寄希望于道德的提升,我们将看到第三方委托的声音会渐行渐远,具有独立精神的董事和注册会计师们会共同撑起一个健康繁荣的独立审计市场。
当然,加强公司治理和诚信建设也不能解决全部问题。企业是风险组织,不冒风险的企业是不存在的,企图彻底消除市场中的风险因素是不可能的。一旦金融风暴来袭,企业很难幸免,遭受损失的投资者们总要找到“替罪羊”,而企业经营失败往往是审计失败的导火索,此时,再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也会变得千夫所指,再独立的注册会计师也会变得不独立。而诚信建设也不能避免骗子的出现,再好的制度也难以防范一个处心积虑试图欺骗注册会计师的经理。这样,麦克森・罗宾斯欺诈案会一再重演,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也会一再受到拷问。因此,本文的观点也只是目前情况下的一个现实选择,要真正达成一种理想的状态,需要法制的健全和公民道德水准的普遍提高。
篇6
关键字体育产业风险投资
风险投资对于中国人来说,已经不是一个新鲜事物。众多的创业者利用风险资本开创出了自己的一片广阔天空。例如我们众所周知的新浪网、阿里巴巴网站的成功。风险投资无疑为力图创业者或者小规模企业提供了一条便捷有效的融资渠道。然而,在许多次的创业大赛中,鲜有体育投资项目中的。个中原因,除了体育投资项目选取了其他的融资方式外,在争取风险投资的进入时忽视了应该注意的事项也是其中原因之一。体育产业投入水平较低,存在资金短缺问题;体育领域内存在许多具有发展潜力的好项目,迫于资金压力而无法上马。风险投资是企业融资的渠道之一,在我国存在大量的资金沉淀,资金短缺的体育投资项目可以向风险投资寻求融资机会。
1体育产业投入水平低
1.1体育产业在经济结构中比重小
据有关统计数据表明,1997年,我国体育产业的增加值为156.37亿元,1998年为183.56亿元,占GDP比重的0.2%,而发达国家同时期的这一比例在1%~3%之间。从这一角度看,我国的体育产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偏低。
1.2相对于不断增长的体育消费需求水平而言,体育产业的投入水平低
依据配第一克拉克定律,一个经济地区的经济将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顺次发展。我国目前整体国民经济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由于地区的不均衡发展,有的地区如京津唐、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已经步入工业化的后期阶段。随着经济的日趋发展,人们对体育消费的需求也将增加。从目前的状况看,体育投入的规模远远满足不了人们对体育消费的需求。
1.3在竞技体育举国体制下,相对于重点项目而言,非重点项目和群众体育投入水平低
举国体制是以国家利益为最高目标,动员和调配全国有关的力量,攻克某一项世界尖端领域或国家级特别重大项目的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举国体制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但是对于一些非重点项目、偏冷项目、观赏性不强的项目,资金不足现象尤为突出。群众体育是体育事业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政府主导的投资体制中,群众体育相对于体育行政部门而言,则是不属于本部门份内该管的事。体育行政部门在精神上支持群众体育的发展,但是要把本已紧张的资金投入到跨部门、跨系统、收效慢的群众体育上,是不大可能的。所以,资金短缺对群众体育投资而言是任何时候都存在的。
随着体育改革的深入和体育市场的逐步完善,一些体育投资项目应抨弃“等靠要”这种计划经济下的残留思想,主动到资本市场中寻求机会,以缓解资金短缺问题。
2体育投资项目通过风险投资进行融资的作用
2.1风险投资存在大量的资金沉淀
风险投资是指专业资产管理组织将筹集到的资金投入到创建时间不长、但成长很快,且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企业,以期获得高额投资收益,或对未上市的具有潜在增值机会的中小型企业的一种中长期投资。
目前,我国风险资本在总量上已经达到100亿元人民币,但真正发挥作用的资金仅有12亿左右。在100亿的风险资本中,具有政府背景的风险投资资金占90%,私人资金占2%,外来风险投资资金占8%,所以,大量的私人资金(如居民存款)、基金(如养老保险基金)未能加入到风险投资行列中来。
在我国,对于风险投资的认识上存在一个误区:认为风险投资是从属于高新技术产业的,是只为高新技术产业化服务的。如风险投资公司的业务主要集中在高新技术开发区内,有89%的风险投资公司选投了在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创业服务中心的高新技术项目。这种认识背离了风险投资的本性。诚然,高新技术企业的产品通常具有较高的产品附加值,利润空间较大,理所当然,高新技术产业是风险投资活动的主舞台。然而,风险投资的最终目的是以其富裕的资金和专业化的管理参股被投企业,通过被投企业的培育成功,获取高额资本回报(而不是稳定获取成长利润),然后功成身退。所以,应该说,哪里有发展空间,哪里就有风险投资的影子。
目前,风险投资在我国存在着大量的资金沉淀。
2.2引入风险投资对体育产业的影响
2.2.1风险投资的进入可以加速体育资产证券化步伐
体育产业资产的证券化有利于增加我国体育产业资本市场融资工具的可选择性,可以使筹资者通过资本市场直接筹资而无须向银行贷款和透支,同时降低了筹资成本,有利于提高我国体育产业资本市场的运作效率。
如果风险投资进驻体育产业,必定会迫使体育产业走资产证券化的道路并加快其步伐。
2.2.2风险投资的进入有利于体育产业内部理顺产权关系
我国体育产业尚处于由计划向市场转变的阶段,产权不明晰是处于这一阶段中的企业的通病。
风险投资以其提供的资金入股,被投资企业以其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入股。这种无形资产包括范围极广,可以是专利、技术诀窍,也可以是一个创新的点子,甚至包括创业者的个人能力。风险投资在一开始就要求被投资企业有清晰的产权关系,否则,后面的合作将难以为继。
2.2.3风险投资的进入有利于加强体育产业内部管理的科学化
市场机制下现代化企业的基本特点之一是管理科学。体育要走产业化的道路,必须坚持科学管理的原则。
风险投资给被投资企业带来的附加价值之一是参与管理。风险投资基金管理者(也称为风险投资家)都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据调查,有2/3的风险投资家有大型企业高层管理背景,另有1/3的风险投资家有金融背景。被投资企业可以利用风险投资的直接参与管理来加强自身的经营管理,还可以有效利用风险投资家的专长、经验和网络关系来克服不同阶段的困难而不断顺利发展。
3体育投资项目赢得风险投资应注意的事项
体育投资项目是指通过向体育领域投资获取利润回报的项目,如体育休闲项目、体育竞赛项目。
成功获得风险投资并能使项目顺利实施的注意事项可以从三个阶段来分析,即策划阶段、撰写商业计划书阶段和签约阶段。
3.1策划阶段,注意理顺产权关系
体育投资产权是指进行体育投资的投资者对投资对象拥有的各种权利,包括所有权、行为权、索取权。在产权结构当中,所有权、行为权、索取权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互动关系,它们最终共同决定了产权的运行效率,其中任何一方存在着不科学、不合理、不公正的一面,就会伤害产权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而损害产权的运行效率。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体育投资项目从选项到投资,全部由政府统一包办,投资项目无论盈利还是亏损,均由政府独家承担,体育事业所需资金全部来自国家财政支出。所以体育投资主体单一。随着国家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各方面改革的逐步深入,体育改革也迈开了步伐。体育投资主体从一元化向国家和社会二元化转变。所以,现有体育资产很多为国有产权,在委托关系中,存在出资人缺位现象和很高的人风险。
3.2撰写商业计划书阶段,注意设计一份出色的商业计划书
商业计划书是对投资项目的背景、基本状况、盈利能力、发展前景等方面的真实表述和客观预测。经过商业计划书的筛选,一般只有5%的项目能进入风险投资家的调查阶段。所以商业计划书的设计是赢得风险投资的至关重要的环节。
一份完整的商业计划书包括以下内容:
摘要:简要阐述产品理念。
产品及经营理念:让读者清晰地看到你要进入的领域、所经营的产品,以及在整个商业背景下该产品的定位。
市场机会:回答产品有什么市场机会。
竞争分析:让读者知道此商业计划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之上,它表明了计划成功的阻碍,并设计出克服它的方法。
个人经历与技能:告诉读者项目发起人或者创业者是否有能力使该业务获得成功。
市场导入策略:说明如何启动新计划。
市场发展措施:所需技术及其他设施。
市场增长计划:将表现如何使该业务持续发展。
市场退出策略:万一我们的计划失败,出现了我们不愿看到的局面以致于需要退出市场,我们也会尽量减少损失,不至于血本无归或名声扫地。
法律法规:新业务是否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开展、我们的产品是否合法、在这个领域是否存在相关的规定等等,
资源(人力及技术)配备:我们在资源配备上要有多大的投入,如何得到这些资源。
资金计划:这部分将说明新业务所需要的资金投入。
近期规划:获得投资后,近期工作安排。
体育投资项目其产品多为服务性产品,在设计商业计划书时,一定要把盈利模式和成长途径交代清楚,避免给人留下空洞虚无的印象而被淘汰掉。
3.3签约阶段,注意管理权限的分配
风险投资的最大特点是参与管理。在合同设计时,风险投资家一般会要求在企业处于不同的境遇下管理权限要发生变动:当企业运行状态良好时,风险投资家的管理权限较小;当企业处于危机状态时,风险投资家的管理权限变大,甚至会抛开创业者,接管企业。作为项目设计人或者创业者当然不愿意将自己辛苦培育的企业双手奉送他人。所以,在设计合同时,应注意巧妙避开管理权限的变动条款。
风险投资为规避风险,一般选择分阶段注入企业。如果在第一阶段,投资项目业绩较差、或者市场前景黯淡、或者技术已经落后,那么风险投资将会终止后续投资,并进入清算程序。如果是由于管理不善导致投资项目表现较差,那么风险投资家将会接管企业,同时,股价换算比例也将向有利于风险投资家的方向发展。所以,体育投资项目争取风险投资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一个多阶段的动态过程。项目发起人应抨弃“临阵磨枪”的思想以及“只要把钱拿到手就好办”的想法,而应该努力把项目做好,以赢得后续投资,获得最后的双赢结局。
参考文献
1盛立军.风险投资———操作、机制与策略[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
篇7
关键词:体育教师;以身作则;教育
前言
现代体育的功能不仅在于增强体质增进健康,而且对促进身心健康,改变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都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学校体育作为社会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健身知识、方法和技能,树立终身体育思想,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是衡量学校体育教育效果的重要尺度。体育是通过身体的练习来实现育人的目的,躬亲实践是体育最基本的要求,体育教师承担着学校体育活动的组织和体育的教学,同时也是体育活动的践行者,所以自身的体育实践对学校体育教育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以身作则来提高学校体育教育效果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1 教师以身作则对教育的作用
1.1 以身作则,是为人师表的前提
为人师表,就是教师用自己的言行为学生做出榜样,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要成为人师必先成为人范,只有个人品格高尚,别人才会受到感化而同臻于善,教师以身作则,学生才会心悦诚服,由衷尊敬。被后世尊称为“万世师表”的伟大教育家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他认识到言教固然重要,而身教尤为重要,所以特别注重以身作则。
1.2 以身作则,是树立教师威信的重要途径
教师的威信,不仅仅是教师的“威严”和“权威”,它主要是指教师对学生在心理和行为上所产生的一种崇高的影响力。教师要得到学生的信任和追随,必须在学生中树立教师的威信。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之所以得到学生的尊敬,追随者无数,就在于他们通过自己的言行思品在学生中树立很高的威信。荀子认为:“尊严而禅,可以为师”,即只有具备道德高尚的人才能成为人师。有威信的教师能博得学生的尊敬和依赖,实现学生对教师的角色期待,使学生易接受教师的教诲,教师的教育效果也会好。一个言行不一,道德缺失的教师,是难以在学生中树立教师威信的,没有威信的教师很难得到学生的信任和尊敬,没有了信任与尊敬,教师的教书育人就无从谈起了。
1.3 以身作则,是教师实现教育的一种良好方法
教师是学生的第二父母,教师的言行是学生最直接,最直观的“行为参照表”。德国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师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最直观最有效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教师良好的一言一行最容易成为学生最直观的“榜样”。在学校教育里,总是致力于培养学生具备尽可能多的优秀品质和良好的生活习惯,但特定的品质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很多是抽象存在或很难实现,没有具体的人或事来阐释便难以让学生获得真切的认识和感悟。而教师如果能成为具有这种优秀品质或良好生活习惯的“榜样”之人,那将会使学生得到对优秀品质的最直观、最生动的诠释,对教师的教学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一位每天坚持锻炼,年近七旬的教师,仍然以健康的身体和充沛的精力给学生上体育课,学生就容易信服体育锻炼对健康的促进作用,而“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也不再让学生觉得遥不可及。
2 体育教师以身作则与体育教育
体育的本质就是造就人,而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工作的组织者和体育教学的承担者,也是体育运动的践行者,应该身体力行,给学生一个学习的榜样,发挥为人师表的作用,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诠释体育对人的教育作用,以更好地在学生中开展体育教育,实现体育的育人功能。
2.1 爱体育,勤锻炼,用健康的体魄和美好的心灵感染学生
体育教师作为学校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和体育促进健康的践行者,如果都不爱体育,不勤锻炼,又如何教育学生去热爱体育,体育教师如果没有健康的体魄、积极的生活态度、美好的心灵,当向学生讲授体育对身心健康的促进作用时就很难让学生信服。体育教师作为体育的实践者和教育者,应该用实际行动去诠释体育的功能,用健康的身心向学生践行体育对人的促进作用。在日常生活中,体育教师要热爱体育,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保持健壮的体魄、匀称的体型、洒脱的风度、饱满的热情,要坚持用自己的实践诠释体育人健康、向上、乐观、坚强的品质,用自己的身教感染学生,给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以无形的感召力。体育教师在校园里是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榜样,切忌天一冷就躲在家里不出去,走起路来塌腰弓背,无精打采,这样体育教师的教育效果就会出现事倍而功半。
篇8
【关键词】学生 活动 创造性 原则 能力 要求
“以活动为中心,学生自主学习”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并通过学生活动,让学生自己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己摸索学习方法,积累学习经验,在不断的学习实践中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以活动促发展”的思想,明确提出了以活动的方式作为教学基本方式,这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一次革命性变革,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1.什么是“以活动为中心,学生自主学习”。“以活动为中心,学生自主学习”就是指教师在研究教材与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设计和组织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在活动中,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并通过学生活动,让学生自己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己摸索学习方法,积累学习经验,在不断的学习实践中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2.为什么采用“以活动为中心,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模式。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日新月异的时代,二十一世纪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必须具备较强的主体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以及较强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因此,我们认为课堂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必须确立以人的发展为终极目标,探索一种崭新的适应时展需求的教学模式。
国家教委颁布的《新课程标准》要求:英语教学要实现认知、情感和技能三大领域的教学目标,特别注重在传授知识与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会学习,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已成为一个人生存与发展的必备条件。”而学生只有在他们乐于参与的活动中,才自始自终是自觉主动的语言实践者,而不是被动地追随教师。“以活动为中心,学生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强调通过学生的自我发现去掌握知识,培养学生对知识本身的兴趣与热爱,使学生把语言的学习看作为内在的需要,学生的角色从接受者转变为分析者、探究者。
现代教育的代言人杜威在《民本主义与教育》中明确阐述教法与教材的统一,强调目的与活动的统一,主张“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他认为教学的任务不仅在于教给学生科学的结论,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并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掌握发现真理、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他所主张的教育是没有目的的,是让学生在问题的情境中自己探索,自己改造和改组经验,自己得出结论,从而得到发展。以活动为中心组织课程教学,在愉快、轻松的活动中展开课程,完成教学。马斯洛、罗杰斯更强调教育应培养“自我实现的人格”,这种人格是情绪、感情、态度、价值等的“情感发展”与理智、知识,理解等“认知发展”的统一,从而使人的本性、人的尊严、人的潜能在教育过程中得到实现和发展。这些教育学理论都为“以活动为中心,学生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的探索提供了广泛的理论基础。
3.在实施“以活动为中心,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模式过程中,应始终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3.1 趣味性原则。教学活动一定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树立自信心,主动求知。
3.2 实践性原则。主体的实践性活动、直接经验对学生身心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教师应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用眼、用口、用手、用脑,在活动中获得直接经验,增加感性认识。通过完成具有挑战的活动任务,让学生在亲身实践和实际体验中独立思考、积极参与,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3 自主学习原则。我们要使全体学生都成为活动的主体,这是衡量活动教学成功与否的标志。要确立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就要尊重学生的自,尊重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活动方式,保证活动的独立性与差异性,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3.4 生活性原则。在活动的设计中,我们要注重结合日常生活中具体的经验与认识来学习,要发现适合于学生学习的材料,注重选择有可能引起新经验的知识点,注意选择与学生生活贴近的材料来展开教学,让他们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课题,在多样的、具体的生活经验中培养“用英语做事的能力”。
3.5 序列原则。即按最佳顺序呈现教学内容。由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动机状态、知识背景都可能产生影响教学序列的作用,因此,根据教学的需要,我们应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
篇9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材 《论语》 教育意义
如果说大学是个小社会,那么高中便是进入社会之前的最关键阶段,高中阶段是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现代的家庭结构决定90后的孩子只关心一己之利,心胸狭窄,不明事理,喜欢吹牛,腹中空空也敢骄傲凌人,更有甚者胡作非为,长此以往后果堪忧。所以对高中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我认为语文教师应该首先承担起这个责任。高中语文必选教材《文化经典研读》中选入了《论语十则》,授课时我力求通过对这部中华民族乃至世界文化经典之作的探究,让学生走进“君子”的世界,在学习、做人、处世、承担责任方面能有所收益,简言之,就是要学生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君子”是一个人们耳熟的名词,但是对于它的全部内涵却未必详知。孔子所处的时代,社会上出现了“礼崩乐坏”“春秋无义战”的混乱局面,为了建设理想的社会,孔子提出了具有完美人格的知识分子形象——君子,希望通过这种最理想的人去改造现实社会。孔子认为一般人都可以修养为君子,君子的人格标准就是要为治国安民作出重大贡献。我们的学生当务之急是读懂《论语十则》,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感受其中的精髓。
在学习方面,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子曰““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勤奋不倦的学习是贯穿孔子一生的主题,正是通过刻苦的学习,孔子才掌握了渊博的知识,成为一位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孔子告诉我们从小就要立下求学的志向,要对学习感兴趣,热爱学习,并且不求食饱、食好,居住环境不追求舒适,如此才会学习勤劳、敏捷、认真、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孔子听《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即为实证。“山的沉稳,水的灵动”,也许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不可缺少,它是人们通过学习达到的最终修养,可是并非每个人都能成为智者或者仁者,但如果作为目标来追求,人生就会更加有意义。至少人在不断的学习中,可以一步步得到提高:三十岁时在社会上立身;四十岁时明白世事,不会被外界左右;五十岁时知道上天给予自己的使命、职责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人的各种话懂得分辨取舍;这样七十岁时就达到了“从心所欲”的境界。因此教师要向学生揭示了一个重要的道理,我们的一生,终是精神生命的一生,物质追求和感官享受终有限,而精神的升华才是人生的最终之道。学生应以学习为乐,以有道德的人为榜样匡正自己,并且终身学习。
篇10
【论文摘要】教育评价机制与职业选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教育评价机制本身的实践理念对职业选择前期的取向性定位产生影响;另一方面教育评价机制本身的结构体系对职业选择过程中的稳定性产生影响;除此之外,教育评价机制本身自适功能的完整性对贯穿在职业选择过程中的价值性产生影响。
受教育者面临职业选择时的困惑和迷茫;在选择职业后的不稳定情绪;以及在所选择职业上所作贡献的大小等与职业选择有关的问题反应的不仅仅是关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问题,隐藏在这些迷茫和低贡献率背后的是伴随这些初出茅庐的工作者多年的教育评价机制所带来的影响。教育评价机制的影响范围已经远远超出教育本身,它与职业选择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1.从教育评价机制的目的性出发探索教育评价机制与职业选择的关系
目的性是教育评价机制的出发点也是归宿点。教育评价的直接目的是将处于不同水平线的人才通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分流,但无论从应然还是必然的视角来看这都不是教育评价机制的最终目的或根本出发点。教育评价机制的最终目的应该是为受教育者的职业选择服务,在教育评价机制进行人才分流时应该将与人才层次相适应的职业理念贯穿其中以增强人才分流的职业目的性和职业方向性,教育评价机制不能单纯的为了实现人才分流而进行分流。
在教育评价机制中适当加入与职业目的性有关的成分,受教育评价机制所规范的教育工作自然会将有关职业选择的教育作为教育内容。这一举措将有助于走出校门的毕业学子树立更加坚定的职业理想、有利于职业选择的顺利实现。这一举措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而不得不依靠国家政策上的扶持才能走出困境的地步;反之教育评价机制中职业性目的的缺失将直接导致教育过程中的职业性理念缺失,理念的缺失必然会影响教育行为产生同质的效应。这一连环效应最终的结果是使教育者会读书不会读社会,会考试不会行事,学非所用,用非所学;在择业时职业观念落后,对职业的生疏感导致择业的迷茫和困惑;职业选择的挫败又将给整个国家和社会造成巨大的就业压力。
2.从教育评价机制本身的实践理念出发探索教育评价机制与职业选择的关系
教育评价机制的实践理念贯穿教育评价机制的整个过程,实践理念的落后必将导致评价机制与现实不符,这种与现实的反差最终将体现在高校毕业生职业选择时的“专业对口难,专业不对口更难”的局面之中,同时这种反差也将直接导致毕业生的职业挫败感。
教育评价机制是教育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要践行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发展型人才的理念。紧跟时展的步伐,紧盯社会不同行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标准,不断更新评价理念,时刻保持评价理念和实际相一致。而检验教育评价机制是否与时代要求相符合,是否与社会需求相符合的标准是:择业成功率是否能够保持在不引起就业矛盾的水平之上。从这个角度来看教育评价机制的实践理念理所当然的应该和职业选择时面临的实际需求保持一致,教育评价机制理所当然的应该和职业选择联系在一起。
3.从教育评价机制本身的结构体系出发探索教育评价机制与职业选择的关系
教育评价机制最终的运行状况不仅取决于其理念是否与社会现实相符合、目的性是否与职业选择性契合,还取决于教育评价机制本身的结构是否合理。育评价机制包含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存在于教育系统内部,以教育教学工作为对象,为规范和衡定教育教学工作,形成对教育教学工作具有激励引导作用从而间接提高教育教学工作质量而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以及为实现这些规章制度而开展的各种的实践活动。即,第一部分包含了理论上的评价规章制度和实际意义上的评价活动两个方面;另一部分则是存在于教育系统外部,以与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有关的机构部以及这些机构部门的教育教学工作取得的社会效果作为对象,为形成符合社会发展需要,促进社会进步的教育而构建的评价体系。这两个部分的协调发展和综合效用实现度是教育评价机制顺利运行的保障,内部评价侧重的是教育教学所取得的系统内效应;而外部评价侧重的则是教育教学取得的以职业选择为直接跳板而获得的社会效应。外部评价机制的健全与否关乎的不仅仅是教育本身更重要的是教育本身所带来的实际的社会效益。两者只有“双管齐下,齐抓共管。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才能保证教育评价机制和职业选择的协调性,才能获得积极的社会效应。
4.从教育评价机制本身自适功能的完整性出发探索教育评价机制与职业选择的关系
教育评价机制本身良好的自适功能体现在能够在经济发展,政治改革、社会转型过程中通过适时的调整正进而保证教育事业依然稳步向前。这种效果的取得依靠的不仅仅是教育评价机制本身良好的自适功能,他是教育评价机制良好的自适功能和职业选择的有效结合后产生的综合效应。
教育评价与人才吸收环节,人才输出环节都有着密切关系。良好的自适功能既表现在人才吸收环节不会使可造之才被抛掷在外,在社会对人才需求呈现多层次的社会背景下,“天生我才必有用”的古训正变得越来越现实,任何人都有用武之地关键是教育评价机制能否在人才吸收环节将人才平稳引渡,将可造之才放到能够造就他们的地方。在人才输出环节,教育评价机制中必须贯穿提前意识,将人才的社会准入率贯穿传于教育评价机制之中。把社会准入率作为教育评价机制考核的重要方面,从客观上给予教育评价机制自适功能提高的动力。教育评价机制的自适功能与职业选择的关系就表现在教育评价机制所进行的人才吸收和输出环节是否适应了社会对职业选择的客观要求,是否将评价机制所筛选的受教育者的社会准入率保持在不扩大就业矛盾,不造成社会就业压力的水平之上,保障受教育者毕业后能够被社会接纳。
5.从现实性角度看教育评价机制与职业选择的关系
现有的教育评价体系不仅给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阻力,同时也已经造成了很多现实的社会问题。当前大学生“就业难”与许多企业的“用工荒”之间的鲜明对比就是很好的例子。从不同个体的总体能力而言的,在接受教育之前个体之间的能力存在差别,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原本具有不同能力的个体其能力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这种接受教育之后的总体能力之间的差别在不同的人的身上会形成一个能力梯度,就像一个长梯,有的人的能力居于上,有的人能力居于中,而有的人居于下。如果放在同一个体上来看那在接受教育之后个体在不同方面的能力也会形成一个能力梯度。总之,不同个体或是同一个体在能力上都会有一个梯度差。同样不同用人单位在选择人员时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也会形成一个需求梯度:高端行业需要高端人才,低端行业需要一般人才;在同一企业也会因为部门的性质而产生不同的需求梯度。
只有当每个能力梯度和需求梯度结合时才是发挥最佳效用的状态。倘若是较低的能力梯度和较高的需求梯度结合,那势必会给从事相应工作的人产生极大的压力;倘若较低的需求梯度和较高的能力梯度结合,那势必会造成人才的高消费,致使人才资源浪费。但是事实却是很多大学生存在着“非高薪不就,非国企不就”。对于一些与自己能力梯度相符合却因为薪水、待遇问题直接将其排出在自己的就业考虑范围之外,而那些拥有高薪水、好待遇的行业所形成的需求梯度又远远的高于自己的能力,最终造成了所谓的“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一些人简单的把这一想象归结为大学生就业观念落后,但是这实在是有点武断。我们应该更深层次的看到是造成了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落后的原因而不是这一现象的本身。
若能够在学生培养过程中适当的平衡纯粹理论化知识或者只与本身专业相关知识与那些和现实相关的择业理念教育,使学生尽早的树立职业观、明确自己以后会用什么、自己现在该学什么,那么这一矛盾势必会得到很大的缓解。然而这一举措的实施离不开教育评价机制,任何评价体系势必会形成一种外在的需求导向,教育系统外部或者内部的这种需求导向会直接作用与教育行为,从而为职业选择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育评价机制贯穿了整个教育过程,而本属于教育系统构成部分的教育评价机制因为其自身的评价性和筛选性,直接从质和量上影响了能够进行某一职业选择的人群。只有把握住教育评价机制和职业选择之间的内在关系才能够顺应时展的潮流,才能够让人实现自身价值从而实现教育为人服务的宗旨。
参考文献
[1] 王远伟,高巍.社会分层、高等教育与职业选择[j].交通高教研究,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