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漂移范文
时间:2023-03-15 13:14: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陆漂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但是,在地理景观上,南极和北极是截然不同的。南极是大陆,北极是大洋,这又是为什么呢?
科学并不神秘,恰恰相反,在我们司空见惯的生活中,就包含着极其深刻的科学,在中世纪的地理大发现之后,当人们终于把各大陆的轮廓比较准确地绘制到地图上时,便看到了一个极其有趣的事实,即大西洋两岸的陆地凹凸对应,大小一致,就像是一张报纸被撕成了两半。然而,也许是熟视无睹的缘故,虽然许多人都注意到了这一现象,却没有把它当成一回事。
实际上,早在1620年就有人提出过,根据大陆的形状来看,南北美洲有可能曾经和非洲及欧洲大陆连接在一起。当然,这只是一种猜测,并没有实际资料作证据,也就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到了19世纪末期,由于地质资料愈来愈丰富,有人又重新提出这一问题。例如,奥地利的地质学家休斯,注意到南半球各大陆上的岩石非常一致,地层也非常接近,因而大胆地将它们拼凑在一起,构成一块单一的大陆,并称之为冈瓦纳古陆,进入20世纪以后,地球科学的积累达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程度,人们的观念正面临着一场新的变革,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顺应时势,再一次举起了大陆漂移这面旗帜。
1912年,魏格纳在一次演讲中,列举了大西洋两岸多得惊人的化石及岩层和地质构造的相似性,说明它们有着亲缘关系。他认为,大西洋两岸的大陆,就像是一块撕成两半的报纸,当把它们重新拼在一起时,上面的字迹就能一一对应。1915年,魏格纳发表了他的名著《大陆与海洋的起源》一书,正式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在地质界引起轩然大波,一直争论了半个多世纪。争论的焦点,就是力源问题,要使如此巨大的大陆块体沿着水平方向发生漂移,没有一种相当巨大的能源作动力,是绝对不可能的。魏格纳认为,既然地球的物质在重力(即引力)的作用下能够发生垂直流动,那么,在水平力的作用下,同样也应该能够沿水平方向移动。但是,垂直力源(重力)无处不在,水平力到哪里去找呢?而在魏格纳的时代,由于条件所限制,这种力量是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来的。这就是大陆漂移学说难以为人们所接受的最根本的原因。尽管如此,魏格纳对此却坚信不移。
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海洋地质学家在研究洋底地形时发现,所有大洋的中部都有一条连绵不断的海底山脉,长达数万千米,人们把这海底山脉叫做大洋中脊。测定了大洋中脊大量岩石标本的绝对年龄以后,科学家们惊奇地发现,所有的大洋中脊都很年轻,都是在大约1.35亿年以前开始的白垩纪之后形成的。后来,人们在测定大洋中脊两侧岩石标本的绝对年龄和磁性时,又发现了一个更加奇怪的现象,即从中脊往外,岩石的年代越来越老,而岩石的磁性则成明显的条带状,而且两边是对称的。经过精心研究和对比,人们恍然大悟,由于地幔对流的结果,下面的物质正在沿着大洋中脊上升,从而把大洋中脊两边的海底板块持续不断地往两边推移。科学家据此提出了海底扩张的假说。而海底扩张,正是大陆漂移的原动力。长期困扰人们的力源问题,终于迎刃而解了。魏格纳的学说在被讥讽和嘲笑了几十年之后,终于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现在,地质学家们普遍认为,在2亿年以前,地球上所有的大陆都是连在一起的,魏格纳当时把这块联合大陆称为潘加(希腊语,即所有的大陆),亦称“联合古陆”。后来由于地幔对流,这块超级古大陆一分为二,北面的一块叫做劳亚古陆,南面的一块就是冈瓦纳古陆,这就是所谓的板块运动。再后来,这两块古陆也相继四分五裂,前者形成了北美洲和欧亚大陆,后者则分裂成南极洲、非洲、南美洲、大洋洲、新西兰和印度次大陆。
最近几年,通过全球性陆地和海洋地质及地球物理的综合研究,特别是对南极大陆的考察和研究,人们对于大陆漂移和冈瓦纳古陆的解体过程,逐渐有了清晰的认识:在3.5亿年以前,地球是寒冷的,联合古陆南部的大部分都被冰雪覆盖。到大约2.8亿年以前,地球开始转暖,温带的气候从南纬40度一直延续到南极,那时的南极大陆长满了茂盛的阔叶林。到2.2亿年以前,地球上出现了陆栖和水陆两栖的爬行动物。从1.9亿年以前开始,地球进入了一个强烈的火山活动的期。100万年以后,即地质上的三叠纪末期,联合古陆北半的劳亚古陆和南半的冈瓦纳古陆开始分离。差不多与此同时,这两块古陆本身也开始解体。又过了6500万年,大约在1.3亿年以前的侏罗纪末期,北大西洋和印度洋大规模地张开,北美洲和欧亚大陆开始分开,非洲和澳大利亚开始分离。由于裂谷的产生,南大西洋开始形成,大约在7500万年以前,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相撞,喜马拉雅山开始隆起。到大约5000万年以前,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开始分离,南极大陆开始缓慢地往南移动,逐渐到达它现在所在的位置。从大约3500万年以前开始,南极周围的海洋开始变冷,海岸地区的森林减少。到2000万年以前,南极大陆又重新为冰雪所覆盖,并且与其他大陆完全脱离,形成了现在的格局。这次形成的大冰盖,一直延续到现在。也就是说,现在的南极冰盖,已经有2000万年的历史了。大约500万年以前,南半球的气候变得更加寒冷,在冬季,大洋里的浮冰往北一直延伸到南纬45度左右。奇怪的是,在这期间,地球上的气候是不对称的,北半球相当暖和,以至北极地区是一片无冰的海洋。直到250万年以前,北极地区才开始结冰,成为名副其实的北冰洋。而且有迹象表明,在那之后,北冰洋里的冰盖似乎还曾经消融过。
这就是南北两极的由来及其地质演化史。
篇2
关键词: 大陆漂移;泛大陆;大洋;板块
在上地理课的时候,老师指着地球仪上的非洲和南美洲对大家说道,这两个陆块大约2亿年前是同一个大陆,后来由于某种机制裂开后各自漂移,成了现在隔着大西洋的地貌格局。
大陆真的能漂移吗?课后我和同学进行了激烈的辩论。为了了解这个问题,笔者查找了一些资料,进行了独自的思考和研究,对这个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高兴地将这一知识与同学们进行了分享。
是的,现在我相信,大陆是可以漂移的。
1912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Alfred Wegener)指出,在侏罗纪(距今约2亿年)以前,地球上只有一个统一的大陆,称为泛大陆,被一个泛大洋包围。此时泛大陆开始裂开解体,并分开漂移形成目前海陆分布的格局。认为较轻的硅铝质大陆块(大陆地壳)漂浮在下层较重的硅镁质(大洋地壳)上而能位移。实际上,早在公元1620年英国哲学家培根(F.Bacon)和19世纪的德国地理学家洪堡(A.Humboldt)依据对南美洲东岸与非洲西岸形态可以很完美地衔接在一起的特点,就已经提出了类似的思想。
自那以后,科学家经过不断地研究和探索,逐渐认识到大陆漂移(continental drift)的认识可能是真的:
(1)地质学家们经过地质和构造的研究,认为大陆漂移的过程是这样的:
大约在2亿年前,地球上的泛大陆由北极附近一直延至南极,其周围则是统一的泛大洋。此时泛大陆开始解体,北部的劳亚古陆和南部的冈瓦纳古陆开始分裂,中间为特提斯洋。此后,印度洋陆块脱离澳大利亚-南极陆块,南美陆块与非洲陆块分裂;此时的印度洋、大西洋扩张开始。到了新生代,因为印度已北漂到亚欧大陆的南缘,两者发生了碰撞,青藏高原隆起,造成了宏大的喜马拉雅山系,古地中海东部完全消失了;非洲继续向北推进,古地中海西部逐渐缩小到现代规模;欧洲南部被挤压成了阿尔卑斯山系,南、北美洲在向西漂移过程中,它们的前缘受到太平洋地壳的挤压,隆起为科迪勒拉-安第斯山系,同时两个美洲在巴拿马地峡处复又相接。到了6千万年前,已经出现现代大洋和大陆分布的格局雏形。以后,澳大利亚裂离南极北上,阿拉伯板块与非洲板块分离,红海、亚丁湾张开;形成现代大洋和大陆的分布格局。
(2)大陆漂移的证据
而目前认为大陆漂移的主要证据有:①大西洋两岸的非洲西岸与南美洲东岸的形状相似,如果拼接起来,可以成为一个整体,说明过去曾经相连;②南非与南美洲的二叠纪褶皱山系走向相同,地质特征相似,说明曾是同一陆块;③南美、南非、南澳大利亚和印度南部都存有晚古生代冰川,若将它们合并一处,才能解释冰川分布规律;而且在这些冰碛层的含煤地层上,均找到有相似特征的舌羊齿植物化石;且两岸恐龙化石特征也具一致性。证明这些远离的大陆原来是相连的。④岩石古地磁的证据。科学家通过测定已知时代岩石古地磁,进而推算其古地理位置,结果发现一些大陆的古地理位置与现今位置相差较远,证明古大陆曾发生漂移。
相关资料表明,当初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学说时,大多数地质学家是反对的;当时认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①大陆不可能漂浮。花岗岩(大陆壳或上地壳)的熔点比玄武岩(洋壳或下地壳)低,如果地温高至玄武岩岩层熔化并容许大陆漂移的程度,而花岗岩却依然保持固态浮于其上,这不符合物理定律;②大陆能漂移的驱动机制问题。魏格纳认为地球自转的离心力使大陆由高纬度向赤道方向移动,潮汐力同时使其向西漂移;但计算结果证明,其驱动力比所需要的小了好几个数量级,根本不可能推动大陆漂移。
而现在,之所以又认为大陆漂移学说是正确的或又复活了,资料表明是因为,一是20世纪50年代古地磁学进一步证实大陆确实发生过大规模的漂移;二是近代地球物理学的进展揭示了岩石圈下部存在塑性的软流圈。海洋岩石圈密度较低,可以浮在塑性的软流圈之上漂移;三是到20世纪60年代初,引入了海底扩张学说,从而在大陆漂移学说的基础上构成了现代所谓的“板块构造学说”。地质学家认为,板块构造学说的出现是地球科学史上的一场革命。
参考文献:
篇3
——读《鲁滨孙漂流记》有感
合上厚厚的《鲁滨孙漂流记》,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立刻浮现在了我的眼前,他就是英勇无畏的冒险家、航海家鲁滨孙。他的坚持不懈、达观向上以及令人折服的毅力,在我的脑海里久久回荡……
《鲁滨孙漂流记》的时代背景是十七世纪,故事的主人公是名叫鲁滨孙的英国人。他在一次海难中孤身一人流落到了一个无名的、没有人居住的荒岛,在艰苦的环境中,靠着从船上找到的仅有的生活、工作资料同大自然展开了顽强的抗争,最终战胜了孤独和死亡,在经历了28年的努力后终于被一位船长搭回了祖国。
我好像看到了轮船甲板上站着这样一个人:他放弃了富裕、舒适的生活,厌恶那庸庸碌碌的人生,开始了一次与死神决斗的生存大挑战。种种困难不仅没有压倒鲁滨孙,反而使他更加坚强。鲁滨孙是个伟大的人,坚毅的人,独自在孤岛生活了28年。他敢于同恶劣的环境奋战,务实苦劳,把小岛经营得有条不紊。他在逆境中锻炼自己,成就了一番不平凡的事业。
读这部小说时,我的心被鲁滨孙的种种壮举牵动着,仿佛和他一起开始了一次心潮腾涌而感慨万千的漂流。漫漫的漂流结束后,我的思潮禁不住又开始起伏着、蔓延着……
“坚持”从我口中不知说出了多少次,而对于鲁滨孙来说,他把坚持付诸了行动,并解决了一切困难,从这些困难之中,他学会了达观地面对生活,如何利用自己坚强的毅力。
在荒岛上,他不仅试图驯养禽兽、种植农作物并一直坚持下去,还自己做衣服、治病,甚至成功造出了自己的生活用品和房子……这些是多么需要一颗坚定的心啊!看到这些,我不由自主地脸红了。我在毕业班,学习任务很繁重,妈妈给我制定“调剂计划,要求我每天必须锻炼身体——如长跑、竞走、仰卧起坐等。刚开始我还很乐意锻炼,因为刚刚开始实行计划感到新鲜,再加上能得到妈妈的鼓励,我当然是喜不自胜。可时间久了,我感觉到身体很酸痛很疲惫,就觉得很不耐烦了,而且心里一直埋怨妈妈:凭什么她一直叫我运动而自己不运动呢?可是,读了《鲁滨孙漂流记》之后我不但不会这样想,而且每天会一如刚开始实行运动计划的几天一样,兴味十足地外出锻炼。因为我深深地明白了:遇到任何困难都必须坚持去克服,不能逃避,不然永远无法走向成功。
在困难面前,鲁滨孙曾经迷茫,曾经惧怕,曾经怅惘,甚至绝望过,因为他所面对的困难是一般人所不能比及的。在几度的绝望之后,他告诉我们,不要抱怨生活给你的难题。其实,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只要你坚持了,总有一天,你会知道胜利只属于努力的人。如果我们不能坚持到最后,又怎么能够知道自己一定会失败,更不可能看到自己成功的一天。
我所遇到的困难与鲁滨孙比起来是渺小的。在学习、生活中,因为一点困难而放弃努力的人很多,因为他们禁受不住挫折。但区区一次挫折怎么足以让我们放弃追求自己的理想!要学会如何调节自己的心态,如何能让自己心平气和的对待一切事物。就像鲁滨孙那样说服自己,告诉自己一切才刚刚开始,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看清一切,能更好的解决自己的困难。鲁滨孙的达观让他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达观能让我们永不言弃,对学习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对生活有热情,永不言弃言败。
鲁滨孙在没有任何工具的情况下能够创建出属于自己的一片新天地。在生活中,我更需要的是这种毅力,它能够让我不怕困难,能够充分利用自己所拥有一切的力量来克服困难,无论是学习上的,还是生活上的。我经常不能坚持完成自己梦想,也是因为我没有毅力,我害怕困难,不懂得怎么面对困难,我害怕自己会失败。其实毅力是带给所有人夺取胜利之果的动力。只有有了毅力,我才有希望继续努力,继续坚持下去。如果连追求自己理想的毅力都没有的话,又怎么奢望能够像别人一样实现自己的理想,到达梦想中的终点呢?
坚持、达观、毅力都是我们胜利的起点。坚持能带给我们信念,达观能带给我们自信,毅力能带给我们动力。坚持、达观、毅力属于我们每一个人,只要我们相信自己能够面对生活中的一切障碍,能够自信的对自己说,我一定行的,一切只是一个新的起点。
篇4
1、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提出的。根据这一新学说,地球表面覆盖着内部相对稳定的板块(岩石圈),这些板块确实在以每年1厘米到10厘米的速度在移动。
2、由于地球表面积是有限的,地球板块分类为三种状态:其一为彼此接近的汇聚型板块边界;其二为彼此远离的分离型板块边界;其三为彼此交错的转换型板块边界。板块本身是不会变形的,地球表面活动便都在这三种状态下集中发生。
3、1910年,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Alfred Lothar Wegener,1880-1930)偶然发现大西洋两岸的轮廓极为相似。
4、1912年德国气象学家兼地质学家魏格纳( A. Wegner )最先提出大陆漂移说。他认为在前寒武纪时,地球上存在一块统一的大陆:泛大陆。以后经过分合过程,到中生代早期,联合古陆再次分裂为南北两大古陆,北为劳亚古陆(Laurasia),南为冈瓦那古陆(Gondwanaland)。到了三迭纪末,这2个古陆进一步分离及漂移,相距越来越远了,其间由最初一个狭窄海峡,逐渐发展成印度洋、大西洋等巨大的海洋。到了新生代,因为印度洋板块已北漂到亚欧大陆的南缘,两者发生了碰撞,青藏高原隆起,造成了宏大的喜马拉雅山系,古地中海东部完全消失了;非洲继续向北推进,古地中海西部逐渐缩小到现规模;欧洲南部被挤压成了阿尔卑斯山系,南、北美洲在向西漂移过程里,它们的前缘受到太平洋地壳的挤压,隆起为科迪勒拉-安第斯山系,同时两个美洲在巴拿马地峡处复又相接;澳大利亚大陆脱离南极洲,向东北漂移到新生代的位置。于是海陆的基本轮廓发展成新生代的规模。
(来源:文章屋网 )
篇5
《海陆变迁》是一节很抽象的课:海洋变成陆地、陆地变成海洋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学生在生活中根本感受不到;而海洋和陆地为什么在不断变化,更是难以理解,单凭学生用脑想象,或者采用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方法,效果是很差的。运用多媒体教学,这些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一、设置疑问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的开端自然就是课前导入了。《海陆变迁》的导入我用了一个“幽灵岛的故事”:
课件展示“探险地中海”:风光优美的地中海,有很多美丽的岛屿,但对于其中的一个岛屿,人们却谈岛色变,它有一个可怕的名字――“幽灵岛”。这是因为这个小岛时隐时现,人们无法解释这个现象,就惊恐地称之为“幽灵岛”。难道真的是幽灵在作怪吗?幽灵岛因何而来又因何而去呢?看到这个故事,学生们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
二、创设情境学习新知:激活学习潜力
《海陆变迁》这节课中的一个重点知识也是难点为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假说”。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我采用了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即“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论证假设(寻找证据)形成假说合理利用(解释现象)”。
课件出示:世界地图,南美洲和非洲轮廓图。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副图,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议论纷纷、惊奇):怎么南美洲凸出的部分和非洲凹进的部分这么相似?
如果把这两个大洲拼到一起会怎么样……
是不是这两个大洲原来是连在一起的……
师:看来同学们有了惊奇的发现,请一个同学上台用鼠标拖一下这两个大洲,看会有什么奇迹发生?
一个同学上台用鼠标轻轻地把南美洲和非洲拖到一起,它们真的能拼合到一起!
生(兴奋不已):看来南美洲和非洲真能拼合到一起呢!说不定这两个大洲以前真是一块大陆呢……
师:通过观察地图,大家发现了问题,通过拼图,大家又提出南美洲和非洲有可能原先是一块大陆的假设。实际上这个猜想早在20世纪初就被德国的科学家魏格纳偶然发现了,并由此提出了一个伟大的假说:大陆漂移假说。但是,这个假说在当时被认为是荒谬的,遭到了地质界的反对。我们一起来帮助魏格纳寻找证据好不好?
生:好!
师:我们知道撕开的报纸具有文字和图片的连贯性,如果两块大陆曾经是一个整体,那也应该具有某种连续性,那这种连续性会是什么呢?
生(讨论):这两个大洲能拼合到一起,本身就能证明它们是一块大陆……
如果两块大陆曾是一个整体,那么它们地层的构造应该相似……
两块陆地上生活的动物或者植物也应该差不多……
生:资料说在南美洲和非洲发现了相同物种的海牛,而海牛是不能远涉大洋的。还有在这两个大洲也发现了相同物种的鸵鸟,鸵鸟是不会飞的,这是不是也能说明这两个大洲曾经是一个整体?
师:这些证据足以证明大陆漂移假说的科学性……
这个难点就这么解决了,从同学们寻找“大陆漂移”证据的热情来看,他们是真正参与到学习中了,而且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可以说他们的学习潜力被挖掘出来了。
三、反馈评价形式新颖:激励学习热情
在设计反馈练习题时,我遵守分层次教学的原则,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技术,设计了两个与众不同的板块:
第一板块是“夯实基础”。这是对本节课基础知识的巩固,有三类题目:填空题、释现象、辨正误。我在课件上只出现了这三类题目,具体的题我是用超级链接与题目对应的,也就是说,学生看到题目并不知道是什么题,这就增添了他们的新奇感。这个板块我是采用抢答的形式进行的,先抢到的有优先选择题目的权利。
第二板块是“挑战擂台”。这是对基础知识的拓展延伸,而且题目起得更加具有挑战性和神秘感。比方说解释南极洲发现煤炭的叫“探南极”;排列大陆漂移时间顺序的称“大漂移”……还是用超级链接把这些词语和对应的题目链接起来。
篇6
我总是提问题,经常提一些科学问题,如一切是怎么出现的?“万有引力”会消失吗?霍金是怎样成为物理学家的?等许许多多的问题。就在一个月明夜静的晚上,我又睡不着觉了,于是提问题。突然,我想出了一个问题,就是周少辉是科学家吗?说到这里,我得说说自己了,我是一个天生就爱好科学的人。不但爱,还在学习。从2013年开始,我就自学科学,一直到现在,已经坚持了四年。在这期间,我既学习也研究。在地理上,我研究大陆的形成。事实上,大陆的形成问题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早在一百多年前就研究过了。不但研究了,还提出了著名的“大陆漂移说”,这已经是成功解决了的问题。你再研究,岂不是多此一举吗?如果你这样说。我会说:我重新研究大陆的形成并不是多此一举。而是,地理上的需要。因为,我发现大陆不一定是漂移的,有可能是创造的。为此,我提出了新的学说,即“大陆创造说”,这个学说是否正确,现在还不知道。但我认为我的学说有正确的可能,万一是正确的,“大陆创造说”和“大陆漂移说”犹如“日心说”和“地心说”。或许,我就是地理上的哥白尼。在历史上,我研究过“烛影斧声”等历史问题。在考古上,我研究武则天的无字碑,并得出了研究结论。虽说我研究了很多问题。但我还是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科学家。
我知道科学家不是那么容易当的,仅凭我这几年的学习和研究,就说我是科学家,恐怕没有人相信,我自己也不太信。其实,我知道世界上许多著名科学家,如牛顿、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等,他们才是科学家。我不是,我只不过是民间科学爱好者。
虽然,我不是科学家。但我的梦想是成为科学家。为了这个远大的梦想,我会一直努力下去。至于能否成功。我只能说:听天由命了!
篇7
2、物种斗争说:恐龙年代末期,最初的小型哺乳类动物出现了,这些动物属啮齿类食肉动物,以恐龙蛋为食。最终吃光了恐龙蛋。
3、大陆漂移说:地质学研究证明,在恐龙生存的年代地球的大陆只有唯一一块,即“泛古陆”。由于地壳变化,这块大陆在侏罗纪发生的较大的分裂和漂移现象,最终导致环境和气候的变化,恐龙因此而灭绝。
4、地磁变化说:现代生物学证明,某些生物的死亡与磁场有关。对磁场比较敏感的生物,在地球磁场发生变化的时候,都可能导致灭绝。由此推论,恐龙的灭绝可能与地球磁场的变化有关。
篇8
纵观历史:
当智慧的苹果砸在牛顿的头上时,牛顿几经探索,悟出万有引力,提出了着名的万有引力定律。
当魏格纳躺在医院的病床时,无意间发现世界地图上南美洲和非洲能够拼合成一块时,提出了大陆漂移说。
当伽利略在教堂做礼拜时,看到吊灯摆动的弧度时,发现了摆的运动规律。
当我们惊叹这些惊人的发现时,是否应该想想:每一个偶然背后都存在一个必然?
当一个苹果砸在你的头上,你是否会思考它为何落下,当南美洲与非洲的板块在你的脑海里拼合,你是否会想到大陆的漂移,当吊灯在你面前摆动,你是否会发现吊灯的摇摆的奥秘?
篇9
2、学习地理的学习地理具备的四个基本理念。
①尊重自然规律,做大自然的朋友。
②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③综合的分析问题。
④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是一个 两极部位略扁的不规则的球体。
2、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地球周长约4万千米。
3、葡萄牙航海学家麦哲伦环球航行: 西班牙——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
4、地球是球形的例子:月食现象、麦哲伦环球航行、地球的卫星照片。观察月食的阴影区,其边缘呈 圆弧 (圆弧、直线),由此可推知地球的形状可能为 圆形。
二、地球仪
1、定义: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且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特点: 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2、作用:①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
②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
3、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 颜色、符号和文字 来表示 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
4、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什么区别?
①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的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表示地理事物的颜色、符号和文字等)
②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
③地球仪比地球大大缩小了。
5、地球仪上有哪些地理事物?
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地轴。
6、地球仪的组成部分:底座、固定架、球、地轴。
三、经纬线
1、纬线:在地球仪上,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①所有的纬线都是圆,称为纬线圈;纬线圈的长度有长有短,赤道最长,往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
②纬线都指示东西方向。
③赤道与两极之间的距离相等,把地球分为南、北两个半球。
2、经线: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叫做经线。
①所有的经线都是半圆,长度都相等,都指示南北方向。
②地球仪上有无数条经纬线。
3、地轴:地球的自转轴。(与经纬线一样,在地球表面都不是真实存在的)
南极:地轴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北极:地轴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4、经、纬度:为了区别各条经线和纬线,人们为经纬线标明了度数,分别叫经度和纬度。
①赤道是地球仪上的零度纬线。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习惯上用"N"作代号;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习惯上用"S"表示。(相同纬度的纬线用南S、北N来区分)
②地球仪上的零度经线叫做本初子午线。 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作180°。以东的180°属于东经,习惯上用“E”为代号,以西的180°属于西经,习惯上用“W”为代号。
③本初子午线是东西经的分界线。通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国际日期变更线)
④经、纬度在地球上的分布:
纬度:以赤道为中心,往南北两极逐渐增大,值90度,在南北极。
经度:自西向东,度数逐渐增大的是东经,度数减小的是西经。值180度。
5、国际上习惯把20°W和160°E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
赤道与两极之间的距离相等,把地球分为南、北两个半球。
6、低、中、高纬度的划分:0-30度;30-60度;60-90度。
四、经纬网
1、定义:是地球仪或地图上由经线和纬线交织成的网。
2、在地球仪或地图上,确定地球表面任意一个地点的位置。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
1、定义:地球绕着地轴不停的旋转,叫做地球的自转。
2、自转方向: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约为24小时,即一天。
3、产生的现象:①时差(不同经度的地方出现时间的差异); ②昼夜更替
4、时差: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时间不同,东边的时刻总比西边早。
已知经度求时区数经度除以15,再四舍五入。(东早西迟,东加西减)
区时的计算每往东1个时区,时刻增大1个小时。
北京时间以东八区(120°E地方时)为标准时间。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时间为标准时。
5、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晨昏线的判断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
6、地球上产生昼夜有两个基本条件:①太阳照射地球;②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
昼夜的产生与地球是否运动没有关系,但如果没有地球的自转,就没有昼夜的更替现象。
在同一时刻,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昼,叫昼半球;没有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黑夜,叫夜半球。
二、地球的公转及四季变化
1、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着太阳不停的公转。
2、方向:地球公转的方向与自转方向一致,自西向东。
3、时间:一年。
4、产生现象:①昼夜长短;②四季变化
5、公转轨道面:椭圆的
6、公转示意图: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相反。
7、地球在公转时,有两个突出特点:①地轴始终是倾斜的,并与公转轨道面相交成66.5度的夹角;②地轴的倾斜方向不变,北极总指向北极星附近
8、15、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受太阳照射的情况也就不完全相同,形成了四季, 北半球和南半球的季节 相反。
三、五带的划分
1、依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布状况,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带: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太阳光线照射地面的角度越大,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就越多
2、热带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之中有阳光直射现象,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最多,气候终年炎热。回归线是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
寒带在北极圈以北和南极圈以南的地区,有极夜和极昼的现象。极圈是寒带和温带的分界线。
温带在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的地区,一年中没有极夜和极昼的现象,地面得到的太阳光热比热带少,比寒带多,气候上的四季变化比较明显。
3、7月份有节气:小署和大署,最热;1月份有是小寒和大寒,最冷。
4、春季:12、1、2月;夏季:3、4、5月;秋季:6、7、8月;冬季:12、1、2月。这种四季是以天文四季和气候四季相结合来划分的。
5、同一时间,纬度不同,受太阳光照射的情况也不同,冷热会有差别。
6、极圈:66.5度; 回归线:23.5度。
7、春分(3月21日前后)、夏至(6月22日前后)、秋分(9月23日前后)、冬至(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分别位于在赤道、北回归线、赤道、南回归线。
8、北半球一年之中,夏季 太阳高度 ,白昼时间最长;冬季 太阳高度最低,黑夜时间最长。
9、热带 终年炎热,温带 四季分明,寒带 终年寒冷。
第三节 地图
一、地图的基本要素
1、地图是日常生活、生产以及我们学习地理所必须的重要工具。
地图有三个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
在地图上所画地区的范围越小,要表示的内容越详细,选用的比例尺应越大;反之选用的比例尺越小。在地图上,通常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我们把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之比叫做比例尺。
地图上的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3、比例的三种表示方式:数字式、线段式、文字式三种形式可以相互转换。注意转换时单位换算。
二、地图上的方向:①经纬网定方向;②指向标定方向;③一般定向法
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要根据经纬网来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读图:面对地图,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三、图例和注记
地图上表示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符号叫 图例,说明地理事物的文字和数学符号叫 注记。
帮助我们区分不同类型的地理事物,了解它们的特征。常用的图例符号有统一规定。
四、地形图的判读
1、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做海拔。
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
2、等高线:把海拔高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每条等高线都有相应的海拔数值。
3、等深线: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做等深线。
4、从等高线或等深线的疏密状况,可以判断地面的高低起伏或者海底坡度的大小。
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线形态也不一样。
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
五、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1、地图的种类很多,分为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不同的地图能够反映不同的信息。
根据使用目的,正确选择地图,才能及时、准确地获得有用的信息。
2、地图的比例尺大小不同,表示的内容详略程度也不一样。
其他知识点:
1、“世界屋脊”指的是 青藏高原。
2、
1)从哪边上山最省力,为什么?
等高线密集——陡坡,等高线稀疏——缓坡。从B处上山省力。
2)总结出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线的特征,并写在书上。 山顶用 表示
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弯曲
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弯曲
鞍部:两关闭合曲线之间
陡崖:等高线重叠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
1、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特征:世界上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而南极周围却是一片陆地。
2、地球上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地球表面71%是海洋,陆地面积为29%。
71% + 29% = 5.1亿平方千米
3、海洋彼此连成一片,陆地则被海洋分割成许多大大小小的陆地。
4、无论怎样划分,地球的任意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5、哥伦布(意大利探险家)——发现美洲大陆
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
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加加林(原苏联)。
七大洲
1、 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2、 大洲:大陆与他周围的岛屿合起来称为大洲。
大陆:面积广大的陆地(亚欧大陆、美洲大陆、非洲大陆、澳大利亚大陆、南极大陆)
岛屿:面积较小的陆地(格棱兰岛、台湾岛、海南岛)
半岛:陆地伸进海洋突出的部分(山东半岛、印度半岛)
3、最小的大陆:澳大利亚大陆
的岛屿:格棱兰岛(丹麦)
4、七大洲的形状都是三角形
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和大高加索山脉一线作为欧洲和亚洲大陆的分界线。亚洲和非洲以苏伊士运河作为分界线。北美洲和南美洲在西半球,全称为美洲。巴拿马运河是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线。南极洲主要位于南极圈内,四周被大洋环绕。
5、观察地图可知,北半球的陆地比南半球的面积 大。
四大洋
1、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2、海洋:地球上的海洋被陆地穿插分割,形成彼此相连的四个大洋。
海:是大洋的边缘部分,大洋边缘临近大陆的部分。(黄海、东海、阿拉伯海)
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的水道。(马六甲海峡、渤海海峡)
其他问题:
1、东西半球包括的大洲:
主要分布在东半球的是:亚洲、欧洲、大洋洲、非洲;
主要分布在西半球的是:南美洲、北美洲;
2、南北半球包括的大洲:
全部或大部分在北半球的是:欧洲、北美洲全部在北半球;亚洲、非洲大部分在北半球;
全部或大部分在南半球的是:南极洲全部在南半球;南美洲、大洋洲大部分在南半球。
3、赤道穿过的大洲:亚洲、非洲、南美洲、大洋洲
4、跨经度最多的洲:南极洲 纬度的洲:南极洲
跨寒、温、热三带的大洲:亚洲、北美洲
即跨东西又跨南北的大州:亚洲、大洋洲
5、临三大洋的大洲:
亚洲: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
南极洲: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
北美洲:北冰洋、太平洋、大西洋
欧洲临两个大洋:北冰洋、大西洋
北冰洋临的大洲:亚洲、欧洲、北美洲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1、地球表面海陆是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的。
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沧海桑田)
① 喜马拉雅山:几千万年前是一片海洋,后来受到强大的挤压力的作用,海底隆起抬高,才成为今天的雄伟山脉。 这就是地壳运动。
② 东海海域海底:地壳下沉,人类活动遗迹被淹没。
2、大陆漂移学说:德国科学家 魏格纳
内容: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海洋。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的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3、板块构造学说:
① 是由大陆漂移学说发展而来的。板块运动引起了大陆的漂移。
② 六大板块的名称: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
③ 内容: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面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全球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各大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
④ 火山、地震多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两大火山、地震带名称: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和 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
4、板块相对运动,发生碰撞挤压,撞击成山脉(喜马拉雅山)
板块发生张裂运动时,形成海洋。
5、促使地形变化的力量地球内部所产生的作用称为内力作用,如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都是地球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世界上火山和地震,大多分布在地壳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区,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沿岸的地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脉地带。来自地球外部的力叫做外力作用,如流水、风、海浪和冰川等。
6、魏格纳在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过程中,发扬了善于观察、勇于实践、不畏牺牲的科学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的。
7、地球内部分成三部分:地壳、地幔、地核,板块指的是地壳和上地幔,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岩石圈被分成一块一块的区域。
8、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 板块运动 引起的。测量表明,位于欧洲和非洲之间的地中海在不断 缩小,亚洲和非洲之间的 红海 在 不断扩张。
七年级上册地理期中复习资料
三、五带的划分
1、依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布状况,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带: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太阳光线照射地面的角度越大,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就越多
2、热带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之中有阳光直射现象,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最多,气候终年炎热。回归线是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
寒带在北极圈以北和南极圈以南的地区,有极夜和极昼的现象。极圈是寒带和温带的分界线。
温带在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的地区,一年中没有极夜和极昼的现象,地面得到的太阳光热比热带少,比寒带多,气候上的四季变化比较明显。
3、7月份有节气:小署和大署,最热;1月份有是小寒和大寒,最冷。
4、春季:12、1、2月;夏季:3、4、5月;秋季:6、7、8月;冬季:12、1、2月。这种四季是以天文四季和气候四季相结合来划分的。
5、同一时间,纬度不同,受太阳光照射的情况也不同,冷热会有差别。
6、极圈:66.5度; 回归线:23.5度。
7、春分(3月21日前后)、夏至(6月22日前后)、秋分(9月23日前后)、冬至(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分别位于在赤道、北回归线、赤道、南回归线。
8、北半球一年之中,夏季 太阳高度 ,白昼时间最长;冬季 太阳高度最低,黑夜时间最长。
9、热带 终年炎热,温带 四季分明,寒带 终年寒冷。
七年级上册地理期中复习资料
第三节 地图
一、地图的基本要素
1、地图是日常生活、生产以及我们学习地理所必须的重要工具。
地图有三个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
在地图上所画地区的范围越小,要表示的内容越详细,选用的比例尺应越大;反之选用的比例尺越小。在地图上,通常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我们把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之比叫做比例尺。
地图上的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3、比例的三种表示方式:数字式、线段式、文字式三种形式可以相互转换。注意转换时单位换算。
二、地图上的方向:①经纬网定方向;②指向标定方向;③一般定向法
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要根据经纬网来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读图:面对地图,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三、图例和注记
地图上表示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符号叫 图例,说明地理事物的文字和数学符号叫 注记。
帮助我们区分不同类型的地理事物,了解它们的特征。常用的图例符号有统一规定。
四、地形图的判读
1、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做海拔。
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
2、等高线:把海拔高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每条等高线都有相应的海拔数值。
3、等深线: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做等深线。
4、从等高线或等深线的疏密状况,可以判断地面的高低起伏或者海底坡度的大小。
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线形态也不一样。
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
五、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1、地图的种类很多,分为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不同的地图能够反映不同的信息。
根据使用目的,正确选择地图,才能及时、准确地获得有用的信息。
2、地图的比例尺大小不同,表示的内容详略程度也不一样。
其他知识点:
1、“世界屋脊”指的是 青藏高原。
2、
1)从哪边上山最省力,为什么?
等高线密集——陡坡,等高线稀疏——缓坡。从B处上山省力。
2)总结出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线的特征,并写在书上。 山顶用 表示
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弯曲
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弯曲
鞍部:两关闭合曲线之间
陡崖:等高线重叠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
1、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特征:世界上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而南极周围却是一片陆地。
2、地球上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地球表面71%是海洋,陆地面积为29%。
71% + 29% = 5.1亿平方千米
3、海洋彼此连成一片,陆地则被海洋分割成许多大大小小的陆地。
4、无论怎样划分,地球的任意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5、哥伦布(意大利探险家)——发现美洲大陆
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
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加加林(原苏联)。
七大洲
1、 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2、 大洲:大陆与他周围的岛屿合起来称为大洲。
大陆:面积广大的陆地(亚欧大陆、美洲大陆、非洲大陆、澳大利亚大陆、南极大陆)
岛屿:面积较小的陆地(格棱兰岛、台湾岛、海南岛)
半岛:陆地伸进海洋突出的部分(山东半岛、印度半岛)
3、最小的大陆:澳大利亚大陆
的岛屿:格棱兰岛(丹麦)
4、七大洲的形状都是三角形
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和大高加索山脉一线作为欧洲和亚洲大陆的分界线。亚洲和非洲以苏伊士运河作为分界线。北美洲和南美洲在西半球,全称为美洲。巴拿马运河是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线。南极洲主要位于南极圈内,四周被大洋环绕。
5、观察地图可知,北半球的陆地比南半球的面积 大。
四大洋
1、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2、海洋:地球上的海洋被陆地穿插分割,形成彼此相连的四个大洋。
海:是大洋的边缘部分,大洋边缘临近大陆的部分。(黄海、东海、阿拉伯海)
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的水道。(马六甲海峡、渤海海峡)
其他问题:
1、东西半球包括的大洲:
主要分布在东半球的是:亚洲、欧洲、大洋洲、非洲;
主要分布在西半球的是:南美洲、北美洲;
2、南北半球包括的大洲:
全部或大部分在北半球的是:欧洲、北美洲全部在北半球;亚洲、非洲大部分在北半球;
全部或大部分在南半球的是:南极洲全部在南半球;南美洲、大洋洲大部分在南半球。
3、赤道穿过的大洲:亚洲、非洲、南美洲、大洋洲
4、跨经度最多的洲:南极洲 纬度的洲:南极洲
跨寒、温、热三带的大洲:亚洲、北美洲
即跨东西又跨南北的大州:亚洲、大洋洲
5、临三大洋的大洲:
亚洲: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
南极洲: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
北美洲:北冰洋、太平洋、大西洋
欧洲临两个大洋:北冰洋、大西洋
北冰洋临的大洲:亚洲、欧洲、北美洲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1、地球表面海陆是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的。
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沧海桑田)
① 喜马拉雅山:几千万年前是一片海洋,后来受到强大的挤压力的作用,海底隆起抬高,才成为今天的雄伟山脉。 这就是地壳运动。
② 东海海域海底:地壳下沉,人类活动遗迹被淹没。
2、大陆漂移学说:德国科学家 魏格纳
内容: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海洋。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的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3、板块构造学说:
① 是由大陆漂移学说发展而来的。板块运动引起了大陆的漂移。
② 六大板块的名称: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
③ 内容: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面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全球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各大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
④ 火山、地震多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两大火山、地震带名称: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和 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
4、板块相对运动,发生碰撞挤压,撞击成山脉(喜马拉雅山)
板块发生张裂运动时,形成海洋。
5、促使地形变化的力量地球内部所产生的作用称为内力作用,如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都是地球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世界上火山和地震,大多分布在地壳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区,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沿岸的地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脉地带。来自地球外部的力叫做外力作用,如流水、风、海浪和冰川等。
6、魏格纳在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过程中,发扬了善于观察、勇于实践、不畏牺牲的科学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的。
7、地球内部分成三部分:地壳、地幔、地核,板块指的是地壳和上地幔,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岩石圈被分成一块一块的区域。
8、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 板块运动 引起的。测量表明,位于欧洲和非洲之间的地中海在不断 缩小,亚洲和非洲之间的 红海 在 不断扩张。
13、填图:填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大洲或大洋的名称、大洲间的界线。P29
14、填出地球公转各位置的太阳直射的纬线、时间、节气、昼夜长短等情况。P11
15、写出图中各点的经纬度、所处半球、温度带。
16、判断经纬网图中,A、B、C三点的相对方向;判断有指向标的图中,公路的延伸方向,养鸡场在村庄的什么方向。
17、填出六大板块的名称,并说明日本多火山地震、红海扩大、地中海缩小、喜马拉雅山脉形成并不断升高的原因。P39
18、在图中填出五带的名称、分界线的名称和纬度, 热带、寒带有什么特殊现象。P12
19、判断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地形名称、小河流水方向;甲、乙两山顶的海拔和相对高度、E点海拔、那条小河流速快、E、F两条上山路线哪个更省力。
20、读图识地图。比例尺大的地图,表示的范围小,表示的内容详细;比例尺小的地图,表示的范围大。P19
加:
1、自西向东拨动 地球仪,观擦分析,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 逆时针 方向转动;从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 顺时针 方向转动
2、中国东西大约是 5000 千米,南北大约是5500千米;北京的经纬度是 北纬40度,东经116度 。
中国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公里,排前三位的是 俄罗斯、加拿大、中国。
3、180度经线无东西之分,无“W”、“E”。
4、经纬网定位:先纬度,后经度。 指向标一般指北方。
5、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原因(地图册P17)。
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岁月。由于中国板块和印度板块相互碰撞,岩层急剧隆起,沧海消失,形成了今日的喜马拉雅山脉。随着板块的不断运动,喜玛拉雅山脉还在继续升高。
6、坡度相同的地方,等高线间距相等。
7、地图种类:城市图、地形图、公路交通地图、世界政治地图
8、地图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和图例。
9、热带:终年炎热,有太阳直射现象;
温带:四节变化明显,既无极昼、极夜,也无太阳直射现象;
篇10
2、学习地理的学习地理具备的四个基本理念。
①尊重自然规律,做大自然的朋友。
②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③综合的分析问题。
④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是一个 两极部位略扁的不规则的球体。
2、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地球周长约4万千米。
3、葡萄牙航海学家麦哲伦环球航行: 西班牙——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
4、地球是球形的例子:月食现象、麦哲伦环球航行、地球的卫星照片。观察月食的阴影区,其边缘呈 圆弧 (圆弧、直线),由此可推知地球的形状可能为 圆形。
二、地球仪
1、定义: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且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特点: 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2、作用:①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
②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
3、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 颜色、符号和文字 来表示 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
4、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什么区别?
①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的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表示地理事物的颜色、符号和文字等)
②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
③地球仪比地球大大缩小了。
5、地球仪上有哪些地理事物?
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地轴。
6、地球仪的组成部分:底座、固定架、球、地轴。
三、经纬线
1、纬线:在地球仪上,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①所有的纬线都是圆,称为纬线圈;纬线圈的长度有长有短,赤道最长,往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
②纬线都指示东西方向。
③赤道与两极之间的距离相等,把地球分为南、北两个半球。
2、经线: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叫做经线。
①所有的经线都是半圆,长度都相等,都指示南北方向。
②地球仪上有无数条经纬线。
3、地轴:地球的自转轴。(与经纬线一样,在地球表面都不是真实存在的)
南极:地轴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北极:地轴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4、经、纬度:为了区别各条经线和纬线,人们为经纬线标明了度数,分别叫经度和纬度。
①赤道是地球仪上的零度纬线。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习惯上用"N"作代号;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习惯上用"S"表示。(相同纬度的纬线用南S、北N来区分)
②地球仪上的零度经线叫做本初子午线。 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作180°。以东的180°属于东经,习惯上用“E”为代号,以西的180°属于西经,习惯上用“W”为代号。
③本初子午线是东西经的分界线。通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国际日期变更线)
④经、纬度在地球上的分布:
纬度:以赤道为中心,往南北两极逐渐增大,值90度,在南北极。
经度:自西向东,度数逐渐增大的是东经,度数减小的是西经。值180度。
5、国际上习惯把20°W和160°E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
赤道与两极之间的距离相等,把地球分为南、北两个半球。
6、低、中、高纬度的划分:0-30度;30-60度;60-90度。
四、经纬网
1、定义:是地球仪或地图上由经线和纬线交织成的网。
2、在地球仪或地图上,确定地球表面任意一个地点的位置。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
1、定义:地球绕着地轴不停的旋转,叫做地球的自转。
2、自转方向: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约为24小时,即一天。
3、产生的现象:①时差(不同经度的地方出现时间的差异); ②昼夜更替
4、时差: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时间不同,东边的时刻总比西边早。
已知经度求时区数经度除以15,再四舍五入。(东早西迟,东加西减)
区时的计算每往东1个时区,时刻增大1个小时。
北京时间以东八区(120°E地方时)为标准时间。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时间为标准时。
5、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晨昏线的判断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
6、地球上产生昼夜有两个基本条件:①太阳照射地球;②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
昼夜的产生与地球是否运动没有关系,但如果没有地球的自转,就没有昼夜的更替现象。
在同一时刻,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昼,叫昼半球;没有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黑夜,叫夜半球。
二、地球的公转及四季变化
1、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着太阳不停的公转。
2、方向:地球公转的方向与自转方向一致,自西向东。
3、时间:一年。
4、产生现象:①昼夜长短;②四季变化
5、公转轨道面:椭圆的
6、公转示意图: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相反。
7、地球在公转时,有两个突出特点:①地轴始终是倾斜的,并与公转轨道面相交成66.5度的夹角;②地轴的倾斜方向不变,北极总指向北极星附近
8、15、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受太阳照射的情况也就不完全相同,形成了四季, 北半球和南半球的季节 相反。
三、五带的划分
1、依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布状况,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带: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太阳光线照射地面的角度越大,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就越多
2、热带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之中有阳光直射现象,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最多,气候终年炎热。回归线是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
寒带在北极圈以北和南极圈以南的地区,有极夜和极昼的现象。极圈是寒带和温带的分界线。
温带在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的地区,一年中没有极夜和极昼的现象,地面得到的太阳光热比热带少,比寒带多,气候上的四季变化比较明显。
3、7月份有节气:小署和大署,最热;1月份有是小寒和大寒,最冷。
4、春季:12、1、2月;夏季:3、4、5月;秋季:6、7、8月;冬季:12、1、2月。这种四季是以天文四季和气候四季相结合来划分的。
5、同一时间,纬度不同,受太阳光照射的情况也不同,冷热会有差别。
6、极圈:66.5度; 回归线:23.5度。
7、春分(3月21日前后)、夏至(6月22日前后)、秋分(9月23日前后)、冬至(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分别位于在赤道、北回归线、赤道、南回归线。
8、北半球一年之中,夏季 太阳高度 ,白昼时间最长;冬季 太阳高度最低,黑夜时间最长。
9、热带 终年炎热,温带 四季分明,寒带 终年寒冷。
第三节 地图
一、地图的基本要素
1、地图是日常生活、生产以及我们学习地理所必须的重要工具。
地图有三个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
在地图上所画地区的范围越小,要表示的内容越详细,选用的比例尺应越大;反之选用的比例尺越小。在地图上,通常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我们把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之比叫做比例尺。
地图上的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3、比例的三种表示方式:数字式、线段式、文字式三种形式可以相互转换。注意转换时单位换算。
二、地图上的方向:①经纬网定方向;②指向标定方向;③一般定向法
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要根据经纬网来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读图:面对地图,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三、图例和注记
地图上表示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符号叫 图例,说明地理事物的文字和数学符号叫 注记。
帮助我们区分不同类型的地理事物,了解它们的特征。常用的图例符号有统一规定。
四、地形图的判读
1、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做海拔。
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
2、等高线:把海拔高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每条等高线都有相应的海拔数值。
3、等深线: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做等深线。
4、从等高线或等深线的疏密状况,可以判断地面的高低起伏或者海底坡度的大小。
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线形态也不一样。
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
五、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1、地图的种类很多,分为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不同的地图能够反映不同的信息。
根据使用目的,正确选择地图,才能及时、准确地获得有用的信息。
2、地图的比例尺大小不同,表示的内容详略程度也不一样。
其他知识点:
1、“世界屋脊”指的是 青藏高原。
2、
1)从哪边上山最省力,为什么?
等高线密集——陡坡,等高线稀疏——缓坡。从B处上山省力。
2)总结出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线的特征,并写在书上。 山顶用 表示
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弯曲
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弯曲
鞍部:两关闭合曲线之间
陡崖:等高线重叠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
1、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特征:世界上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而南极周围却是一片陆地。
2、地球上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地球表面71%是海洋,陆地面积为29%。
71% + 29% = 5.1亿平方千米
3、海洋彼此连成一片,陆地则被海洋分割成许多大大小小的陆地。
4、无论怎样划分,地球的任意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5、哥伦布(意大利探险家)——发现美洲大陆
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
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加加林(原苏联)。
七大洲
1、 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2、 大洲:大陆与他周围的岛屿合起来称为大洲。
大陆:面积广大的陆地(亚欧大陆、美洲大陆、非洲大陆、澳大利亚大陆、南极大陆)
岛屿:面积较小的陆地(格棱兰岛、台湾岛、海南岛)
半岛:陆地伸进海洋突出的部分(山东半岛、印度半岛)
3、最小的大陆:澳大利亚大陆
的岛屿:格棱兰岛(丹麦)
4、七大洲的形状都是三角形
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和大高加索山脉一线作为欧洲和亚洲大陆的分界线。亚洲和非洲以苏伊士运河作为分界线。北美洲和南美洲在西半球,全称为美洲。巴拿马运河是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线。南极洲主要位于南极圈内,四周被大洋环绕。
5、观察地图可知,北半球的陆地比南半球的面积 大。
四大洋
1、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2、海洋:地球上的海洋被陆地穿插分割,形成彼此相连的四个大洋。
海:是大洋的边缘部分,大洋边缘临近大陆的部分。(黄海、东海、阿拉伯海)
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的水道。(马六甲海峡、渤海海峡)
其他问题:
1、东西半球包括的大洲:
主要分布在东半球的是:亚洲、欧洲、大洋洲、非洲;
主要分布在西半球的是:南美洲、北美洲;
2、南北半球包括的大洲:
全部或大部分在北半球的是:欧洲、北美洲全部在北半球;亚洲、非洲大部分在北半球;
全部或大部分在南半球的是:南极洲全部在南半球;南美洲、大洋洲大部分在南半球。
3、赤道穿过的大洲:亚洲、非洲、南美洲、大洋洲
4、跨经度最多的洲:南极洲 纬度的洲:南极洲
跨寒、温、热三带的大洲:亚洲、北美洲
即跨东西又跨南北的大州:亚洲、大洋洲
5、临三大洋的大洲:
亚洲: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
南极洲: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
北美洲:北冰洋、太平洋、大西洋
欧洲临两个大洋:北冰洋、大西洋
北冰洋临的大洲:亚洲、欧洲、北美洲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1、地球表面海陆是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的。
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沧海桑田)
① 喜马拉雅山:几千万年前是一片海洋,后来受到强大的挤压力的作用,海底隆起抬高,才成为今天的雄伟山脉。 这就是地壳运动。
② 东海海域海底:地壳下沉,人类活动遗迹被淹没。
2、大陆漂移学说:德国科学家 魏格纳
内容: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海洋。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的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3、板块构造学说:
① 是由大陆漂移学说发展而来的。板块运动引起了大陆的漂移。
② 六大板块的名称: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
③ 内容: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面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全球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各大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
④ 火山、地震多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两大火山、地震带名称: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和 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
4、板块相对运动,发生碰撞挤压,撞击成山脉(喜马拉雅山)
板块发生张裂运动时,形成海洋。
5、促使地形变化的力量地球内部所产生的作用称为内力作用,如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都是地球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世界上火山和地震,大多分布在地壳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区,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沿岸的地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脉地带。来自地球外部的力叫做外力作用,如流水、风、海浪和冰川等。
6、魏格纳在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过程中,发扬了善于观察、勇于实践、不畏牺牲的科学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的。
7、地球内部分成三部分:地壳、地幔、地核,板块指的是地壳和上地幔,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岩石圈被分成一块一块的区域。
8、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 板块运动 引起的。测量表明,位于欧洲和非洲之间的地中海在不断 缩小,亚洲和非洲之间的 红海 在 不断扩张。
七年级上册地理期中复习资料
三、五带的划分
1、依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布状况,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带: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太阳光线照射地面的角度越大,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就越多
2、热带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之中有阳光直射现象,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最多,气候终年炎热。回归线是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
寒带在北极圈以北和南极圈以南的地区,有极夜和极昼的现象。极圈是寒带和温带的分界线。
温带在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的地区,一年中没有极夜和极昼的现象,地面得到的太阳光热比热带少,比寒带多,气候上的四季变化比较明显。
3、7月份有节气:小署和大署,最热;1月份有是小寒和大寒,最冷。
4、春季:12、1、2月;夏季:3、4、5月;秋季:6、7、8月;冬季:12、1、2月。这种四季是以天文四季和气候四季相结合来划分的。
5、同一时间,纬度不同,受太阳光照射的情况也不同,冷热会有差别。
6、极圈:66.5度; 回归线:23.5度。
免责声明
公务员之家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本站非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