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传说范文
时间:2023-04-12 15:21: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神话传说,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杜鹃 神话传说 意象
在中国古籍中,杜鹃有着丰富多彩的神话传说,杜鹃也因此走进古代文人的写作视角,成为文学中一个经常出现的意象。在本文中,笔者将分析与杜鹃有关的神话传说,试图以此探究出历代文人笔下杜鹃意象之神话渊源。在神话传说中,与杜鹃有关的,主要有两大类。以下笔者将分别论述之。
一.杜鹃与望帝神话
1.扬雄《蜀王本纪》
望帝神话的记载最早见于扬雄《蜀王本纪》,其文云:
“时蜀民稀少,后有一男子名杜宇……乃自立为蜀王,号曰望帝……荆有一人名鳌灵……望帝以鳖灵为相。时玉山出水,若尧之洪水,望帝不能治,使鳖灵决玉山,民得安处。鳖灵治水去后,望帝与其妻通。惭愧,自以为德薄不如鳌灵,乃委国授之而去,如尧之禅舜。鳌灵即位,号日开明帝。……望帝去时子鸣,故蜀人悲子鸣而思望帝。”
2.许慎《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字下云:“蜀王望帝其相妻,惭,亡去为子鸟。故蜀人闻子鸣,皆起云望帝。”
3.李膺《蜀志》
唐宋人伪托(周)师旷撰、晋张华注《禽经》引东汉李膺《蜀志》云:
“望帝称王于蜀时,荆州有一人化从井中出,名曰鳖灵……乃见望帝,立以为相。其后巫山龙斗,壅江不流,鳖灵乃凿巫山,开三峡,降丘宅,土人得陆居……令鳖灵为刺史,号曰西州。后数岁,帝以其功高,禅位于鳖灵,号曰开明氏。望帝修道,处西山而隐,化为杜鹃鸟。或云化为杜宇鸟,亦曰子规,至春则啼,闻者凄恻。”
4.来敏《本蜀论》:
“荆人鳖灵死,其尸随水上,荆人求之不得。令至汶山下,复生,起见望帝。望帝者,杜宇也,从天下……遂王于蜀,号曰望帝。望帝立以为相。时巫山峡而蜀水不流,帝使令凿巫峡通水,蜀得陆处。望帝自以德不若,遂以国禅,号曰开明。”
5.阚《十三州志》
北魏阚《十三州志》云:
“当七国称王,独杜宇称帝于蜀,……时有荆地有一死者名鳖灵,其尸亡,至汶山却是更生。见望帝,以为蜀相。时巫山壅江,蜀地洪水,望帝使鳖灵凿巫山,治水有功,望帝自以德薄,乃委国鳖灵,号曰开明,遂自亡去,化为子规。故蜀人闻鸣,曰:‘我望帝也’。”
6.元代陶宗仪《说郛》卷60所辑《太平寰宇记》云:
“望帝自逃之后,欲复位不得,死化为鹃。”
从以上记录望帝杜宇神话的文献资料中,我们可以大概地看出以下几点:
首先,由以上记载,可以确定的是这则神话是流传于四川一带,故事的主人公是杜宇,他在战国时期,自立为帝,号曰“望帝”。他“教民务农”“治水有功”,使常有水患的蜀地得以免除连年遭受水灾之苦,并且让不宜久居、人烟稀少的楚地人口逐渐增多,人民得以安居乐业,所以望帝才会受到人民的爱戴。他逝世的时间,正值杜鹃活动的季节,所以蜀民才会睹物思人,听到杜鹃鸟鸣时,便认为是望帝的化身,而勾引起望帝生前在位时造福人民的种种。
其次,是情节上的变化,这主要体现在“其相妻”情节的变迁上。在最早的《蜀王本纪》和《说文解字》中都有杜宇“其相妻”的记载,可能是由于东汉以来的学者儒家伦常观念的根深蒂固,李膺的《蜀志》、来敏的《本蜀论》、阚《十三州志》则删去了此情节,他们一致认为望帝禅位给鳖灵的原因是因为鳖灵治水有功,望帝认为自己比不上他,于是仿效圣贤让位给鳖灵。另外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太平寰宇记》中的记载:“望帝自逃之后,欲复位不得,死化为鹃。”这里透露出一个信息,即望帝失位有可能不是其以为德薄禅让给鳖灵,而是其位被鳖灵所篡夺。于是望帝仓促之间逃往山中避难,也或许是被俘之后遭放逐到山中软禁,望帝日夜思图光复帝位不果,终于在山中郁郁而终,而当时正好是杜鹃鸟活动的季节,人们见杜鹃而思念望帝,而诗人也因望帝含恨而终,而视杜鹃为怨鸟。这样解释应该是符合实际的,如果说望帝是自己主动让位给鳖灵的话,那么后人附会出的杜鹃啼血日日哀鸣的情节就无法成立。
二.杜鹃与谢豹传说
最早记载“谢豹”这一称呼的典籍是《禽经》,其书在记载“杜鹃”处,云杜鹃:“啼苦则倒悬于树,自呼曰:‘谢豹’。”
元代伊士珍《环记》卷上引《成都旧事》云:“昔人有饮于锦城谢氏,其女窥而悦之。其人闻子规啼,心动,即谢去,女恨甚。后闻子规啼,则怔忡若豹鸣。使侍女以竹枝驱之,曰:‘豹,汝尚敢至此啼乎?’故名子规为谢豹。”
依据以上的记载,“谢豹”的传说内容大致是这样的:从前曾经有位书生到锦城谢氏家作客,谢氏的女儿偷偷观察了这位书生后,便开始喜欢上他,没想到这位书生因听到子规声声催归之呼唤声,便赶忙向谢家告退而匆忙返乡去了,谢氏女感到很是遗憾。后来再听到子规鸟啼叫的时候,她就像听到野豹的鸣叫声一样心神不宁,于是便叫侍女用竹枝去驱赶,侍女边赶边骂道:“你这声如野豹,让人心神不宁的杜鹃,上回已破坏了我家小姐的美好姻缘,现在怎么还敢到这儿乱叫呢?”因为受到这则传说的影响,所以后来人们又以“谢豹”之名来称呼杜鹃。
除了上述记载,宋代陆游在《老学庵笔记》卷三中说:“吴人谓杜宇为谢豹。杜宇初啼时,渔人得虾曰:‘谢豹虾’;市中卖笋曰:‘谢豹笋’。”文中陆游指出除了蜀地之人以“谢豹”来称呼杜鹃外,吴地(今江苏省、浙江省一带)的人们也以“谢豹”来称呼杜鹃,并扩大这一名称的使用范围,就连在暮春时期所捕获的虾,或是所收成的笋,也冠以“谢豹”之名,可见这则故事在吴地流传之广,影响之深。
以上我们说的是汉族中流传的杜鹃神话传说,其实在一些少数民族中也流传着一些关于杜鹃的神话。如哈尼族中广泛流传的布谷鸟传说:在远古时代,哈尼人民已开始从事农业活动,但还是不懂历法,也不知节气。这时候有个青年叫阿罗,他听说有一种鸟,不仅能够分辨季节,还能够告诉人们过年和栽秧的时间。于是阿罗就下定决心要找到这种布谷鸟。他根据天女娥玛的指点,翻过很多山,过了很多河,终于找到天神阿牛,阿牛却告诉他布谷鸟在天上,还要到天上去找才行。第二年,布谷鸟果真从天上飞下来了。布谷鸟叫着说,“二月土狗叫”,于是哈尼人就去耕田;布谷鸟说,“三月水满田”,于是哈尼人就忙着去插秧;当布谷鸟说,“四月生杂草”时,人们就到田里去除草;当布谷鸟说,“五月青草长”,人们就牵着牛羊去放牧;当布谷鸟说“六月要翻年”时,哈尼人就开始杀猪宰牛,准备过哈尼族的六月年。当布谷鸟说“七月谷子黄”时,哈尼人就忙着修寨子外的路,准备拾谷子。布谷鸟的嘴叫的都出血了,田里的谷子也变得金黄金黄了,这时候人们把谷子都收割回来了,就吃穿不愁了。但是阿罗从此没有回来,于是哈尼人便说,天上本来没有布谷鸟,布谷鸟是阿罗变的。
除了哈尼族外,杜鹃鸟也是藏族人民最为喜爱、歌颂甚至崇拜的一种鸟类。藏族人赋予杜鹃鸟很多美丽的名字,如喜鸟、幸福鸟、吉祥鸟、长命鸟、春的使者等等。杜鹃还被尊为百鸟之王。鸟王在高原上是非常受尊敬的。在从前的时候,每到春天来临的二、三月间,地方政府都要专门派出官员,到门隅和山南泽当等地,举行盛大的祭祀鸟王的仪式,要铺上地毯,摆上供品。届时,布谷鸟就会飞来,或者享用供品,或于树上啼鸣。事实上,杜鹃之所以在藏族中受到如此的尊敬和喜爱,和哈尼族一样,都是因为杜鹃跟季节、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极大的帮助。正如藏族民歌中唱道:“春天的三月,布谷鸟从门地叫着来了。它是报喜的使者,报告播种的时节到了。”歌中洋溢着藏族对杜鹃的喜爱之情。
从以上神话传说可以看出,在汉族神话中,杜鹃是代表乡愁、冤恨、悲凉的“怨鸟”或者说“悲鸟”,是悲情的象征,而在少数民族那里,杜鹃则是一种“吉鸟”,为人们带来了吉祥和幸福。之所以产生这种反差,大概是由于民族间的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地域差异造成的。
参考文献:
[1]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M].北京:中华书局,1958版.
[2]老根主编.中华娱艺十大奇书.禽经[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9版.
[3]宋代陆游撰,李剑雄,刘德权点校. 老学庵笔记[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79版.
篇2
一、神话传说题材阅读教学的尴尬遭遇
虽然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之下,语文阅读教学的视野正逐步扩大化、多元化,但是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和西方科学主义思想的影响,对神话传说题材阅读的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
1.阅读资源稀少
“子不语,怪力乱神”,由于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传统教育一直对神话传说题材的作品采取排斥的态度。虽然目前这种排斥的情况已经有所好转,但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神话传说题材的阅读文本数量仍然偏少。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为例,神话传说题材的文本在教材中仅有《 沉香救母 》《 哪吒闹海 》《 三打白骨精 》《 牛郎织女 》等几篇。可以说,神话传说题材资源的缺乏严重制约了神话传说题材阅读教学的发展。
2.对文本存在误读现象
当前,在应试教育的冲击下,语文教学的功利化趋势日趋明显。教学目标越来越精细,教学方法也越来越机械,完全失去了对学生的情感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关注。自然的,作为语文教学一部分的神话传说题材阅读教学也难以免遭其害。受到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神话的文化功能逐渐被抽离,神话传说题材作品的阅读教学更是举步维艰。很多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完全忽视了神话传说题材作品的丰富内涵,完全以一种科学分析的态度肢解文本,把神话阅读教学变成了单纯的知识记忆,这不仅没有让学生感受到神话传说题材作品的浪漫主义魅力,反而进一步增加了学生的负担。
二、神话传说题材阅读教学的意义
想要改变神话传说题材阅读教学的尴尬境遇,就必须提升对神话传说题材作品教育功能和文化功能的认识,重视神话传说题材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价值和意义。
1.它能增加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在全球化的趋势之下,各种文化的侵袭来势汹汹,导致民族文化的生存空间不断被压缩。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必须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立性才能捍卫民族的自信和尊严,从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神话传说作为人类历史中一种不朽的艺术形式,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具有很高的人文价值和审美价值,其本身就是良好、规范的民族文化的范本。语文教学毫无疑问地必须承担起传承民族文化的艰巨使命。因此,教师在神话传说题材阅读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民族文化内涵,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热爱感,使他们成为具有高尚人格情操和民族气节的中国人。
2.它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神话传说题材作品通常具有鲜明的艺术风格、瑰丽的思想内涵、奇妙的想象色彩和丰富的审美价值,因此它也一直是我国文学艺术成长的优良土壤,后世有许多传世之作皆是取材于神话传说,如《 穆天子传 》 《 楚辞 》 《 淮南子 》 《 镜花缘 》等。可以说,受神话传说影响者数不胜数。神话传说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原型,对华夏子民的影响广泛而深远。在小学语文中开展神话传说题材阅读教学,不仅能让学生从神话传说中窥探原始生活的古朴风貌,而且能让他们被初民瑰丽奇诡的超自然想象所迷醉,感叹远古先民的惊人毅力。这些情感体验都将使学生收获宝贵的文学财富,为语文的学习和写作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源和动力。
3.它能开拓学生的多元化认知视野
了解一个民族,必须了解其民族文化。在当今这个开放、多元的社会,仅仅看到自己的文化还不够,对外来文化也要进行科学有效的吸收和融合,为我所用,才能使我们的民族文化充满勃勃生机。神话传说都带有各民族的文化烙印,因此它也成了帮助我们了解各民族的最佳途径。在教学中,不仅要选取我国古代优秀神话传说,而且还要选择一些外国的优秀神话传说,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拓展认知,增加他们对世界的认识,使他们形成具有多元化、立体化的思维视野。在不同文化的对比中,甚至可以引发学生对人类发展和人类命运的思考。
三、神话传说题材阅读教学的策略研究
如何才能将神话传说中的营养精华输送给学生呢?这是每位小学语文教师都必须思考的问题,我认为可以通过创新教学方式来实现。
1.小中见大——感悟民族品格
在一些神话传说中,英雄人物都具有高尚的品格、惊人的毅力和勇于探索、积极创造的精神,这充分体现了华夏民族的精神品格。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仔细品味和感悟英雄人物身上的闪光点,体会他们爱国爱民的高尚情怀。以《 哪吒闹海 》这一课为例,可以把教学目标定为学习哪吒诚实勇敢、善于担当、舍己爱民的思想品格。教师在教学中要围绕这一重点展开,可以通过和龙王父子的不义行为进行对比,放大哪吒的光辉形象。而哪吒身上的那种英勇无畏、敢作敢为的精神正是我们华夏民族精神的缩影,要让学生感悟到正是有了这样的民族精神,才推动着中华民族不断前进。
2.博采众长——拓展文化视野
在神话传说题材的阅读教学中,仅靠教材本身的内容,还远远不能满足小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还应充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扩充相关教学资源,帮助学生从多个视角感受神话传说的丰富内涵和神奇魅力。以《 牛郎织女 》一文的教学为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各种材料的补充,让学生更好地感受神话传说的多元互通,使牛郎织女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可以补充的材料很多,比如东汉时期《 古诗十九首 》中的“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再如,秦观的《 鹊桥仙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通过这些描写牛郎织女爱情故事的诗歌,可以让学生徜徉在神话传说的海洋中,博采众长,汲取文化营养。
3.声情并茂——倾听文本内涵
如何把神话传说中的多彩世界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声情并茂的诵读不失为一个打开这个奇异世界的最好方式。在诵读中,让学生品味语言的魅力,把握文本的内涵,从字里行间感受神话传说的不朽传奇,从而找到通往神话传说之桥。以《 沉香救母 》这篇文章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通过诵读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沉香这一形象。
以下是本人的教学实录片段。
师:沉香是怎样刻苦练功的?读出让你感动的地方。
生1:不管是寒冬腊月,还是盛夏酷暑,他都起早贪黑跟着师傅习武练功。
生2:有时累得腰酸背疼。很想松口气,但一想到要去解救妈妈,浑身就增添了力量。
师:小小年纪就吃这么大的苦,你想对沉香说什么?
生3:我很佩服你,沉香!
生4:你刻苦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生5:好样的,沉香,我支持你!
师:让我们带着对沉香的敬佩之情,一起来读这一段。
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很快就把握了文本的情感,对沉香的那种坚毅不屈、勇往直前的精神有了更深层次的体悟。
4.天马行空——激发无尽想象
神话传说具有超自然的想象力,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通过对作品的不断挖掘,也可以培养学生无尽的想象力。以《 三打白骨精 》的教学为例,我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故事内容做进一步解读,在增加他们情感体验的同时激发他们天马行空式的想象力。比如,我问:“谁来说一说白骨精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学生议论纷纷,一下就说出了自己的答案,他们说白骨精“诡计多端”“善于变化”“内心险恶”……学生回答后,我没有停留在此,而是继续引导:“如果你是白骨精,两次乔装都被孙悟空识破,你会怎么想?”这一问题具有挑战性,学生立刻变得情绪激昂,想象力也被充分地激发出来。可以说,学生的想法是五花八门的,既新奇又有趣,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自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篇3
论文关键词:仡佬族 神话传说 生态伦理思想
“仡佬仡佬,开荒辟草”。仡佬族作为贵州土地的开拓者,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成为悠远古老的濮、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仡佬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用民族语言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有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古歌、童话、寓言、谚语、谜语等。尤其是神话和传说,仡佬人通过它解释万物,总结经验,传授历史,辨别是非,表达愿望。在不断的传承中,神话传说逐步被深化,战胜自然的神灵,开荒辟草的仡佬先民,惩恶扬善的英雄人物,无不被颂扬,并成为了仡佬人的理想追求。
仡佬族神话传说可分为五类:开天辟地、战胜自然、与其他民族的斗争、发明创造和伦理训诫。在这些神话传说中处处闪烁着哲学的光芒,蕴涵着仡佬族民族精神。仡佬人认为天地万物均是神物所造,对生存环境,仡佬先民有惊叹、有恐惧,更多的是敬畏和警觉。他们祈求神力战胜它,然而也警示同族人必须尊崇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反映出仡佬人与自然万物共同诞生、共同生存的整体生态观,因而形成了仡佬族自己独特的生态伦理思想。袁鼎生等主编的《生态审美学》将生态美分为自然生态美、社会生态美、自然社会系统生态美。自然生态美指生命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所产生的美,社会生态美指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环境之间及社会环境各因素之间的和谐关系美,自然社会系统生态美指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平等、和谐关系所产生的美。我们对仡佬族神话传说进行深入研究,发现其生态伦理思想可归纳为三类:重生意识、“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与和谐的社会道德价值观。
一、重生意识
仡佬族认为自然万物一切皆有生命,所有生命皆是神物所造。因此,对大自然生命必须万分崇敬,对个体生命必须珍视,这是他们对世界朴素的认识。
仡佬人的生命观里先有天地万物再有人类。在开天辟地神话中记载了天地日月是神物所造。关于人类的起源,据说是经几翻几复发展到第四曹才得以延续下来的。第一曹人是天神用泥巴捏的,第二曹是天神用草扎的,第三曹是天上星宿投生来的,后来才有兄妹成婚制人烟。前三曹造人的神话反映了仡佬族源于自然的人类起源观。万物的形成更是形象生动,《布什密制地》闭讲述布什密制地就像人的身体:肉就是遍坡遍地的泥巴,脑壳就是高高低低的坡头,头发汗毛就是漫山遍野的树木和草,眼睛就是大大小小的消水坑,嘴是山洞,手和脚是分枝分岔的山坡,肚皮就是那些龙潭,肠子就是弯弯曲曲的江河,骨头就是又重又硬的石头,肋巴骨就是那又高又大的大岩另一则神话《巨人由禄》也讲述了万物的生成,同汉族盘古开天地神话相似。《巨人由禄》讲述巨人由禄死后身体变成了万物。这两则神话,《布什密制地》记载了自然万物像人一样五脏六腑齐全,《巨人由禄》记载了万物由巨人由禄的身体转化形成。尽管故事显得怪异而又浪漫大胆,但它表达了在落后的生产方式和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人对生命的重视。自然环境的差异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并由其生活方式而影响其文化精神。因此,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生活方式制约着人的意识形态,从根本上决定了仡佬族神话发展的基调。建立在原始落后的农耕经济上的神话,使他们相信,万物有灵,万物都有存在的理由和条件。
万物皆有生命,它们的生命就像人类的生命一样不可亵渎,崇敬自然生命也就是珍视个体生命。在懵懂之初,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自然生命在某种程度上还高于个体生命,因此仡佬人对自然万物生命无比敬畏。有人说,敬畏是文明起源的触角,人类对于生存恐惧的思索才促使古人逐渐从野蛮走向文明。仡佬人在长期生产过程中,深刻地认识到自然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作用,从而对自然之道不断探索。
仡佬族这种重视生命的意识一直贯穿于仡佬族神话传说中,贯穿于仡佬族文化精神中。首先体现在对自然万物生命的敬畏。仡佬族先民固有天地、日月、万物由一种超自然力量支配和主宰的“神创论”看法,使其对创造万物的神物由衷膜拜。山神就是仡佬族最鼎力膜拜的神,并成为诸多神的化身。每年“三月三”仡佬人集体隆重祭祀,称作“仡佬节”。关于山神,据《兄弟赶山》网记载,天神敖伟封“仙体凡人身”的仡佬九兄弟为地盘官,掌管人间事,后赶山壮烈牺牲,“敖伟表彰其功绩:生前他们管底盘,死后追封为山神。敖伟追封时,恰是三月三。敖伟封了代代传,从古至今才祭山。”祭山活动非常隆重,不但要准备丰富的供品,而且在祭山神前十六天先推空磨三转,以此“空空”之声惊动山神准备受祭,然后在祭师的组织下唱念“三月二到了,三月三来了,我们齐来敬山神!敖伟天神,列为山神,地盘业主,请来喝酒喽!”并跪求山神保佑全寨安宁,五谷丰登,六畜兴旺。除祭山神外,每年七、八月“吃新”还祭专主土地的土地神,土地神有八兄弟,分别是天宫土地神、天门土地神、山关土地神、桥梁土地神、龙王土地神、秧苗土地神、寨门土地神和家中土地神。祭拜土地神以求年年有收益,岁岁得安宁。
仡佬族人相信万物有灵,认为天地山川、风云雷雨、日月星辰、金石草木、五谷种子皆有神,他们把成败得失归功于自然物,把难于把握的自然变化和与自己生活相关的动植物人格化。他们按照自己的想象对自然进行创造,供奉和祈祷,以求神灵的庇佑和保护。而对自然万物生命的敬畏随时间的流变、认识的深化进而对自然实体崇拜,正如黑格尔所言,抽象的无形象的自然力量到较具体的、形象已较明确的自然力量,因此,崇拜的对象也就具体、明晰化了。具体表现为:
(一)“竹”图腾。两千多年前,仡佬先民建立了“夜郎国”。关于夜郎王,《后汉书·南蛮西夷列传》记载,“初,有女子浣于(逐)水,有二节大竹流之足间,闻其中有号声,剖竹视之,得一男儿,归而养之。及长,有才武,自立为夜郎侯,以竹为姓。”“竹”,仡佬语音“仡佬”,因而称作仡佬族。从此,竹便成为仡佬族的标志,生命出于竹,死归宿于竹,再度投生的起点也是竹。在不断的与外族的斗争中,仡佬族人民更表现出竹的性格:谦虚不自弃,忍让不忍辱,坚忍不拔的精神。
(二)敬牛王。每年十月初一,仡佬族都要过“牛王节”祭祀牛恩人。仡佬是多难的民族,多次被侵几尽灭亡。据说有一次曾被外族围侵,正在危难之时,仡佬首领家的老牛“哞哞哞”把全寨人引进山洞里终于躲避了灾难。正所谓“仡家一头牛,性命在里头”,从此,仡佬族没有打牛、吃牛肉的习惯,把牛敬奉为“王”。并且每年十月初一用鸡、糯米粑、酒等喂牛,以敬奉牛王,敬慰耕牛终年辛劳。“牛王节”这天还将糯米粑挂在牛角上,牵牛到水塘边照影吃糍粑,年青人对歌欢愉,表示替牛祝寿。
(三)敬树神。仡佬人还把树看作是神,每个仡佬族村寨总有大神树,通常为银杏树。每年八月十五仡佬族要过“拜树节”,他们身着新装,置上酒肉祭树以祈安宁、兴旺。古树还寄托着仡家人的许多情感。瓮安县的相思杉诉说着满珠、敖哥凄美的爱情故事,他们死后变成两股青烟,随着长出了两株杉树,每当明月初升的时候,从树梢上就会唱出动人的歌声,仡佬人把它称作“鸳鸯树”(《相思杉》)。正安、道真等县有拜古树为“保爷”,以保佑孩子“易养成人”(《树干爹》)。还有为纪念先生栽桂花树命名“启蒙树”(《启蒙树》)。
总之,仡佬族对山神、土地神的祭祀,对竹、牛、树等自然实体的多神崇拜,反映了仡佬人对自然万物生物的崇敬,对个体生命的珍视,对生命延续的渴望。
二、“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基于仡佬族的重生意识,因而形成了“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仡佬族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敌对和奴役的关系,而是一种密不可分、相互依存的关系,人们与自然万物共同生存与发展,很多时候自然还成为仡佬人生命的保护神。因此,在与自然不顺应时,仡佬人便采取一系列活动调整自己的行为,把自然视为是有神性和灵性的生命圣灵并加以崇拜敬畏和祭祀,使自己与自然达到某种协调关系。
(一)生命的保护神。
在人类的起源神话故事中,诸多植物和动物都是仡佬先民的保护神。《人皇制人》记载:洪水滔天,兄妹俩在一个白胡子老公公(实是天神)的指引下分别躲在葫芦和扣空的梧桐树里逃难。兄妹俩照老公公的吩咐一人拿一个鸡蛋放于腋下,等鸡崽孵出来后就打开葫芦和梧桐树(传说人不知天地,鸡知道天地,它知洪水何时消)。结果哥哥落于平地,妹妹挂在悬崖上。后在岩鹰的帮助下,岩鹰驮着妹妹到山脚,兄妹相见成婚。仡佬祖先就是因为葫芦、梧桐树、鸡和岩鹰的搭救才得以保住性命,延续子孙。这类神话反映出山林树木作为仡佬族赖以生存的家园,在他们心目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们和人类自身的生存紧密联系在一起。也因此在仡佬族传统文化中被赋予神圣的色彩。
(二)人与自然密不可分,破坏环境遭惩罚。
“高山苗,水仲家,仡佬住在山旮旯”。仡佬族的住房一直和山石树木相伴,最早是石居,然后“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日干栏。干栏大小,随其家口之树”(《魏书》)干栏式巢居。这种依山而建,房前屋后植树栽竹的习惯一直沿袭至今。再加上仡佬族一直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因此对自然的依赖非常明显,人与自然密不可分。破坏自然遭惩罚的观念代代相传。《洪水潮天》就记载了远古时代为何发洪水家园被毁的原因:有一天,雷公看见人间糟蹋粮食,于是下凡来进行惩罚教育,没想到遭到暗算,还差点被吃掉。雷公一怒之下就发起洪水,只有对他友善的兄妹俩被留下来。
仡佬人不但意识到自然的重要性,还非常注重保护自然环境。许多神话传说借助其教化功能传递着生态保护观念:《围腰坟》讲述一对青年恋人杏子、岩旺抵制寨主迫害,逃婚的故事。他们的遗腹子担任州官后去寻父亲死的崖洞,发现父亲葬于洞里的大坟下,传说是洞里的蚂蚁被杏子的泪水感动,衔黄泥垒起来的。于是州官告示:严禁伤害野生动物,大搞封山育林。《栽树修桥惩恶人》记载阴阳先生命令栽九百九十棵柏香树,搭一座“凉桥”,惩宋恶霸的故事。除传说故事的相传说教,仡佬族还通过一些活动来贯彻执行,比如过“吃新节”,还检查处理乡规民约的执行情况,对破坏寨子安宁、偷砍树木的人进行处罚和教育。
三、和谐的社会道德价值观
仡佬人为了生存、发展,面对恶劣的环境,靠打制粗糙工具与自然抗争,获取生存的权力;同时在这漫长的过程中以自然神灵为精神,崇敬自然生命、珍视个体生命。随着民族的发展,仡佬人在他们的生活中开始直观到人的伟大的自由创造力量,他们歌颂那些争取民族解放和进步而英勇战斗的英雄形象,赞美智慧、力量和献身的精神,倡导和谐的婚姻家庭观,从而产生欢愉的感情。仡佬人在对人的创造的积极肯定的过程中形成一定尺度、标准和面貌的社会道德价值观,这些主要通过仡佬族神话传说的伦理训诫表现出来。它是仡佬人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相互关系时应遵循的道理和准则,是一系列指导行为的观念,它深刻地蕴涵着依照一定原则来规范行为的深刻道理,包括人的情感、意志、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
(一)崇尚勤劳勇敢的精神。
一个民族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和抗击邪恶势力的斗争中,勤勤恳恳,勇于拼搏,敢于斗争。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彼岸。住在石旮旮的仡佬族由于一直尽受歧视屈辱,因此形成了勤劳和勇敢的民族性格和伦理精神。在仡佬族神话传说和古歌中,不厌其烦地讲述仡佬先民开荒辟草的故事,反复复歌颂他们的丰功伟绩。
“当抱原来无人烟,开荒辟草是告佬”(《兄弟赶山》)、“敖伟天神,列位祖先,地盘业主。现在我们地方好,全靠你们的业绩。坡是你们赶来的,山是你们留下的。你们开辟的地盘,宽广抵天边。我们享你们开的田地,享你们开的大河,享你们砌的城墙,享你们建的仓房,享你们修的瓦房,子孙后代用不完,千秋万代不用买。”(《祭山神》)
仡佬祖先创下如此基业,为感恩先辈,后代用敬祭祖先的活动来悼念祖先。在仡佬人的观念中,他们认为生时为人,死则为鬼,灵魂不灭。祖先的灵魂会暗中助后人,因而虔诚地祭祀祖先,就成为人们重要的道德义务。于是,在堂屋或灶房帖“古老先人,地盘业主”的字幅祭祀。“吃新节”便是隆重的祭祖活动,人们把祭祀物品置于神树前,挂在树枝上,由祭师主持唱念丰收吃新不忘老祖宗开荒之功。到底开荒的老祖宗“地盘业主”是谁,是阿仰兄妹?是告佬九兄弟?是竹王?各地有各地的传说,他们均是仡佬先祖,而且他们都有共同的地方,那就是:“勤劳勇敢多智慧,机灵能干有作为。”(《泡桐歌》)这是老祖宗具备的优良品质,不畏劳苦,开荒造田。仡佬族过“牛王节”也正反映了仡佬人崇尚勤劳的社会心理。仡佬人还敬“宝王菩萨”祈求荫佑,祭祀时念祷词:“人家有年我无年,提起猪头要现钱,若得宝王来保佑,朝朝日日当过年。”嗡纪念其开采丹砂之功。
仡佬族祭祖先、祭牛王、祭宝王,一方面是歌颂祖先的丰功伟绩,以此怀念;另一方面也是缅怀后人要勤劳勇敢,不畏劳苦,艰苦创业。
(二)原始集体主义道德观。
仡佬族神话传说中塑造了众多的英雄人物,他们多具非凡的本领,担负起全民族的理想愿望。有率领众人历经艰辛捉阿风怪的阿利(《阿利捉风》),有为凿岩修渠与财主作斗争而壮烈牺牲石鹅大姐(《石鹅坪》),有舍己救人的神医韩婆(《韩婆岭》),有揭竿而起抵御外族浴血奋战被困成仙的田先玉(《田先玉》),还有誓死保家园的奇才晟打浦(《晟打浦的传说》)等。他们不畏,惩恶扬善;为了集体,牺牲个人的原始集体主义道德观正是仡佬族得以发展的核心因素。
(三)和谐的婚姻家庭观。
篇4
关键词: 神话传说; 旅游景观审美; 华山
中图分类号: F5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4-0166-02
一、神话传说与旅游景观审美的研究背景
(一)神话传说的概念
学术界对神话传说的概念至今尚未有统一阐述。心理学家把神话视为原始心理、原型观念或原型动机的沉积,其功用是对宇宙下意识或无意识予以解释和诠释。神话研究人员认为:“古代的神话传说是人类精神最深刻的成就之一,是天才的创作智慧所产生的充满灵感之作,这种创作智慧为深邃的宇宙领悟开了方便之门”。马克思认为,神话是“人民在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1]
神话传说从内容上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在不具备自然科学常识的前提下,古人对日月运行、风霜雨雪、生老病死等自然现象所创造出来解释宇宙神秘和万物来源的故事;第二,在人人皆有的求娱乐心理前提下,依附特定的历史事实或人物、地点所创造出的奇诡有趣、入情入理的故事。神话传说是人类精神的衍生物,是千百万劳动人民在现实的生活中所提炼、展示出来的智慧结晶和精神文明,凝结着人类前行和发展的历史,是具有艺术意味的审美对象。严格的说,神话与传说是不同的,但两者在旅游景观审美中的作用并没有明确的区分,本文为研究方便,统称为神话传说。
(二)旅游审美与神话传说的关系
在现代旅游活动中,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会亲领身受以旅游景观、自然山水为时空背景的神话传说及其特殊的氛围与意境。杭州西湖许仙与白娘子的爱情传奇、哭倒万里长城的孟姜女、西岳华山的巨灵神与沉香劈山救母等美丽的神话传说依附于山水景物,运用想象、幻化、神话的表现手法,描写自然的神秘,叙述景物的产生以及名称的来源,使人们回味起大自然原始的神秘力量,将超自然的、人文的神奇与活力灌注到静态的旅游景观之中,从而构成动态的、富有文化情感和精神内涵的景观形象。
从旅游审美角度出发,旅游景观是一个相对狭义的称谓,是具有审美信息、空间形式和时间立体性的外在观赏实体。审美信息的因子包括审美形态、审美价值、审美特征等。空间形式是指人类所能触及的范围内,所有具有旅游价值的立体综合体。时间立体性是指积淀和凝结在旅游审美对象中的文化内容。神话传说由于历史性、传承性、集体性、文化性等特征,属于旅游景观的时间立体性范畴,是旅游景观特殊的审美因子。
当今,大众旅游日趋蓬勃与稳定,涉及旅游景观审美的学术研究已见成果。但神话传说作为特殊的旅游景观审美因子在旅游审美中的研究中没有给予太多的关注。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华山景区的神话传说为例,系统的论述神话传说在旅游景观审美中的作用,对旅游景观或景区的审美体验起到借鉴的作用。
二、华山景区神话传说审美特征分析
华山是我国著名的五岳之一,古称西岳。据东汉班固《白虎通义》记载:“西岳为华山者,华之为言获也。言万物成熟可得获也。”故曰华山。华山的得名还有另外一种传说,华山顶上有一大池,生长千叶莲花,因而得名。据此韩愈诗云:“太华峰头玉井莲,开花十丈藕如船”。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有华山“其高五千仞,削成而四方,远而望之,又若花状。”古代“花”与“华”相通,也就是说,华山远望,山形如花,故称之华山,这是目前最令人信服的一种说法。
“自古华山一条路”,华山以“险”著称于世,山势峻峭,其优美的神话传说犹如一面多棱镜,折射出大千世界的万般众生相,使每个旅游者都可以从中发掘出切合自身文化品位的内容,从而生发出带有鲜明个性特点的美感反映。众多的神话传说经历了岁月的洗礼而广为传颂,给华山灌注了生气和活力。华山的神话传说有两个审美特征:
(一)历史悠久,涉及广泛
据统计,华山的景观涉及神话传说的有30余处,相关的人物包括神仙、道士、皇帝、百姓、文化名人等,其中的巨灵神、三圣母、沉香、二郎神、太上老君等属于虚构型的神话传说。古代人民出于对自然的敬畏和神秘,而感觉到人类的渺小,于是在自然之上幻化、虚构出具有超凡力量、意志和智慧的神灵,寄托着人类美好、朴素的情感、追求和理想,表达了人们征服自然渴望,从而弥补自己对自然的屈从心理。神话传说涉及的历史人物有秦穆公、秦始皇、汉武帝、唐玄宗、陈抟老祖、宋太祖、李白、韩愈等,这些历史中真实存在的人物其奇闻轶事和华山胜迹融为一体,虚实难辨,给华山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赋予了传奇色彩,使华山更加扑朔迷离,在实际游览的过程中体验到奇幻而倾慕的感受。
(二)人伦教化,影响深远
华山的神话传说源于生活,是对古代劳动人民传统美德的高度抽象和概括,其大部分具有“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作用。神话传说通过男女之间忠贞不渝的爱情、慈母孝子之间的亲情、帝王将相、天地神灵的仁民爱物之德、隐士名人的超脱飘逸之风等来倡导人伦教化的道德之美。《水经注》中记载:“河神巨灵,手掰脚踏,开而为两,今掌足之遗址仍存。”巨灵神的丰功伟绩历代歌颂,“华山仙掌”成为著名的关中八景之一。明代《三才图会・华山图考》曰:“北行为西峰,石隙二尺,直下,相传沉香子斧劈之”。我国妇孺皆晓的神话故事《宝莲灯》里沉香劈山救母就是在此发生的,在民间广为传颂,华山也因此名扬四海。
三、华山神话传说在景观审美原理中的作用
(一)审美距离
瑞士美学家布劳认为,距离是一种审美原理,是审美悟性的一种特征。最广义的审美价值没有距离和间隔是不能成立的。审美距离分为心理距离和空间距离。神话传说是人类精神的深刻成就和智慧展现,大多依附于自然山水、风景名胜之上,是无形的;其审美距离具有间接性,客观存在的景观成为两者之间的中介体,使得神话传说的审美距离具有特殊性。游人攀登至华山险境“老君犁沟”时,蹬道惊险,直上云霄。使人产生难以预料的危险、恐惧和紧张。但此处的传说“李耳来华山,见此无路,便提铁犁、套青牛一头,一夜犁沟以通此路”却可以成为浓郁的趣味和轻松的源泉。幻化的传说可以暂时摆脱险境带给旅游者的畏惧感,而将险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体验、征服,此称为审美心理距离。深壑千仞的苍龙岭“唐代韩愈登山至此,豪气丧尽,捶胸痛哭,恐不能返,投下绝命书”的传说在审美心理距离中也发挥了同样的作用。华山东峰东南方有一孤峰,其上有小亭翼然而立,此处隔绝于世,云雾飘绕,发生于此的“宋太祖赵匡胤输棋卖华山”的传说在审美空间距离的前提下,使本来远离尘世的小亭更富传奇和神秘感。神话传说对提高旅游者的美感层次、改变旅游者的美感态度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审美节奏
“节奏”原为音乐术语,在旅游审美活动中,旅游节奏的适当与否,对旅游者的体能、心境和情趣都有直接的影响。旅游者在游览华山的过程中,各处的景观或以听觉形象传达于心,或以视觉形象作用于心,给人或压抑、或沉重、或愉悦、或敬畏的节奏美感。这种审美的节奏如果与旅游者的心理和生理节奏同步运动,就会带给人们心理和生理的轻松和舒适;但如果心理和生理节奏与旅游者的生理和心理节奏失衡,会带给人们紧张和烦乱。华山以险著称的景观比比皆是,五里关、百尺峡、老君犁沟、猢狲愁、檫耳崖、苍龙岭、长空栈道、鹞子翻身等处艰险崎岖,地势险恶,高强度、长时间的高度紧张使游客生理和心理节奏失衡,产生生理和心理上的痛感。但各个险要景点的神话传说具有深刻的文化和丰富的情感,在某种程度上解除了游客的紧张心理,摒弃了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单调、恐惧,在险峰中获得了征服和愉悦的双重审美感受。
四、华山神话传说在景观审美层次中的作用
旅游景观的审美随着旅游主体的情感和心理的波动而具有不同的阶段和层次。李泽厚根据内在自然人化的总原则,将美感分为“悦目悦耳”、“悦心悦意”、“悦志悦神”等三个层次。[2]
(一)融入“山名水灵,悦目悦耳”的名山胜境
随着现代物质生活的丰富,自然山水、旅游景观的审美活动在人们整个精神文化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破万卷书,行万里路”现代人挣脱生活的枷锁与书本的限制,在广阔的大自然中,放松心身、开阔视野、怡情冶性、耳目一新。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历代劳动者的智慧创造出惊人卓绝、优美动人的神话传说,成为旅游景观中的“仙”和“龙”。这些“仙”和“龙”给旅游景观笼罩着神秘莫测、超凡脱俗的神性光环,带给旅游者审美的震撼,成为名山胜景的画龙点睛之作。初到华山,旅游者融入奇险峻拔的山峰之中,聆听动听的神话传说故事,获得视、听上的感受。
(二)陶醉“情景交融,悦心悦意”的审美意境
审美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术语,是指艺术家的审美体验、情趣、理想和经过提炼、加工的客观形象融为一体后所形成的艺术境界。意境往往融入了旅游审美主体的情感,情与景交融在一起。[3]例如,华山中峰又称“玉女峰”,《东周列国志》第四十七回记载:“弄玉吹箫双跨凤,赵盾背秦立灵公”。情笃意和的箫史、弄玉乘龙跨凤双双腾空而去,游客的情感受到爱情的感染,触发想象,引起“飘飘欲仙,欲乘风而去”的情思以及对纯真爱情的向往和追求,将对景观的欣赏净化为相对纯然的精神体验。玉女洗头盆、沉香劈山处、老君挂犁处、韩退之投书处等传说使旅游主体从有限的、偶然的、具体的景观形象中领悟到无限的、必然的、本质的意味,陶醉在“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的意境里,给旅游主体留下难以磨灭的的旅游经历。
(三)升华“妙悟天开,悦志悦神”的精神境界
悦志悦神的精神境界是一种在崇高感的基础上寻求超越与无限,是一种高级而深刻的审美体验。人们对生活中遇到的烦恼、挫折、沮丧等都希望能够在超自然的力量中得到实现。旅游者在游览华山的过程中,感受在不同历史时空中对神仙的仰慕、对爱情的向往、对真善美的渴望、对人生的顿悟带给人们的精神超脱,净化旅游者的心灵,完全脱离世俗、烦恼,达到纯粹的时空和道德超越,升华到“妙悟天开”的精神境界。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篇5
年年年,年年年年,一年、两年、三年……古代每年如果不放鞭炮和礼花还有贴对连,可怕的“年怪”会吃掉许多人来填饱肚子。
古代有人知道了这个秘密后告诉每个村子,村子里的人都纷纷逃离。有一个人说:“不用逃了,“年怪”最怕光亮和红色!”大家知道后就放鞭炮和贴对连。
从此,“年怪”没有在来过一次,人们也习惯了这样的习俗。
篇6
在中国的神话传说里,玉皇大帝可以说是最大的神,为众神之神,民间也 称他为天公、老天爷等。他居住在玉清宫,上掌三十六天,三千世界,各部神佛, 下辖七十二地,四大部州。天上诸神、仙、佛,以及凡间亿万生灵都是其臣民。除 此之外,他还管理宇宙万物的兴隆衰败、吉凶祸福。所以过去在民间,过年过节人 {I ']都会烧香拜天公,以保佑自己能够顺风顺水,健康平安。
玉皇大帝的成型,应源于上古的天帝崇拜。殷商时期,人们称最高神为帝,或 天帝、上帝,是一位支配天上、地下、幽冥、文武众仙的大仙。周朝及后世统治者 利用天帝崇拜,鼓吹君权神授,极力鼓吹自己是天帝的儿子,受天命,故称天子。 玉皇大帝的塑像或画像,至唐宋以后才逐渐定型,一般是身穿九章法服,头戴十二 行珠冠冕旎,有的手持玉约,旁侍金童玉女,完全是秦汉帝王的打扮。
(来源:文章屋网 )
篇7
蒙古民族和我国其他民族一样,神话和传说极为丰富。除了一部分流传在人民口头上的作品,其主要部分保留在《蒙古秘史》《黄金史》《蒙古源流》等古代典籍中。
蒙古民族的神话,产生和繁荣在民族统一前的原始氏族社会里。这时社会生产力极为低下,森林狩猎居民和草原游牧群体在严寒的北国艰难地生产和生活着,频繁剧烈的部落战争又使社会处于无休止的动乱之中。因此,部落民众要求征服自然以改善处境,铲除邪恶势力以求得和平安宁,这种强烈的理想和愿望便借助于神话得到了生动形象的体现。蒙古民族的神话触及的社会生活层面很广,诸如对日月星辰奇妙变化的解释,对大地山河、五种牲畜来历的记述,对火的来源及其伟大作用的赞美,以及对部落征战、血亲复仇的夸张式描绘等等。神话主人公大都是一些力拔大山、气吞山河、浑身放射着神异光彩的马上英雄或猎户强人,他们能引来大海之水灌溉沙漠,把不毛之地变成牛羊遍野的肥美草原;他们的骏马转眼之间就携带着主人跨山过海,升天入地,从万敌之中掳获酋首。战士阵亡,用一片树叶就能让他起死回生;危楼高耸,巧匠把它盖到了离天仅有三指之遥。蒙古民族的神话中,这种天马行空般的瑰丽幻想,人与天比的大无畏英雄气概,都是为了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古代蒙古民族劳动人民萌芽中的朴素唯物主义观念,在神话中表现得特别鲜明。
《保牧乐》《吉雅其》等神话中的主人公同其他古代神话中的神一样,都是一些脚踏大地,勤劳淳朴的牧民。他们被尊崇,甚至被提升为神,只是因为劳动出色,或者勇于同蔑视众生的天帝作斗争,造福于人类。他们生前热爱生活,热爱劳动;死后仍在保佑着牲畜,关怀着百姓。这些神也像活着的人一样爱虚荣,好恶作剧,但是又天真可爱,并不使人觉得神鬼的恐怖,这同其他高高在上、凛然可威的神o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蒙古民族的传说比神话产生较晚一些。在后代的流传中,许多神话中的“神”,越来越富于现实中人的品格,而传说中的人则往往被神异化,甚至被提升为神,这样辗转相因,神话和传说的界限就模糊不清了。蒙古民族的古代传说大都是记述族谱世系,奇闻轶事,或者是歌颂英雄行为。有的虽然“与史无证”,从中仍可以看到某些历史事实的影子,如关于祖先来历的传说,记载翁吉剌惕部祖先是诞生在一把黄金壶中,他们的后裔由此而像黄金那样光辉纯洁、天赋优异,世与翁吉剌惕部通婚的成吉思汗世系也据此被Q作“黄金家族”。另一个传说认为杜尔伯特部绰罗斯家族的祖先是猎人与仙女所生的儿子,因为有此“半仙之体”而智勇过人,最后终于创立了伟业,赢得整个部落的拥戴。保存在史书中的历史传说可以说是一种形象化的历史材料,有的记载蒙古民族的发源地和民族的形成,更多的则是赞誉成吉思汗的祖先和家世。如说一对名叫“苍狼”(男)和“白鹿”(女)的夫妻“奉天命而生”,两人来到斡难河源头生下了成吉思汗的始祖巴塔赤罕。之后,其子孙朵奔蔑儿干、孛端察儿以至也速该把阿秃儿,在漠北草原上惨淡经营部落,从漫长激烈的混战中生存 下来,繁衍成一个强大的氏族――以成吉思汗“黄金家族”为核心的孛儿只斤氏。
蒙古民族的神话和传说是古代狩猎畜牧生活中培植出来的艺术花朵,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浓郁的草原生活气息,鲜明的民族风格。它是蒙古民族古代文艺的宝库和土壤,开辟了民族文艺传统的先河。因此,优秀的神话传说至今仍然能够供给我们以艺术的享受。
篇8
结香花的花语是喜结连枝,在我国结香花树又被称为爱情树,很多人相信在结香花树枝上打两个同向的结,就可以和相爱的人白头偕老,幸福生活,因此结香花的花语有喜结连枝的意思。
2、结香的寓意:
结香花代表了爱情,非常适合送给自己深爱的那个人,和她一起到爱情树下许下此生长久的愿望,单身男女也可以在结香花树下许愿打结,祈祷找到自己的命中注定的爱情。
3、相关传说:
篇9
关键词:民间故事;小红帽;过度阐释;反对阐释
一、前人的研究成果与小红帽案例分析
阐释自产生以来就与神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仅阐释学是以赫尔墨斯这个神话人物加以命名,它的产生也是为了是神话等这样一些古老的文本适合现代的需要。阐释最早产生于古典古代晚期的文化中,那时神话的影响力和可信度已经被科学启蒙所带来的一种理性唯物的现实主义的世界观所瓦解,越来越难得到人们的注意。为了不让这样的一些古老珍贵并且在历史上发挥过重大作用的文本从此堙没,阐释则成为了一个有效的解决途径。它往往使得这样一些古老的文本在今天仍然具有存在价值。我想在此文中举两个非常著名的例子来加以说明。
第一个是阿多诺在《启蒙辩证法》中所提到的塞壬与奥德修斯的故事。阿多诺将塞壬的歌声比作艺术的引诱,而奥德修斯则被当做是资本家。他一方面充分享受着艺术的魅力,而另一方面则靠着劳动人民将自己绑起来不会陷入其中。
另一个例子也是众所周知,那就是弗洛伊德从俄狄浦斯这一出悲剧当中得出的恋母情结这一理论。弗洛伊德对俄狄浦斯这一古老悲剧加以阐释得出了普遍的恋母情结这一理论。
这样杰出的例子还有许多,他们都证明了阐释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解读方式,它可以在我们认为已经被充分理解的文本中发掘出新的内容。在这里,我们就以格林童话中的著名故事――《小红帽》为例来分析阐释对于一个文本的解读,尤其是转换性解读。
小红帽的故事情节想必大家都已经十分熟悉,但是估计没有谁会想到,这样一个简单的故事在今天已经成为了一个讨论的热点,不仅有其理论研究专著(《百变小红帽》),也有关于这个故事的艺术再创作,许多学者都从自己的领域出发,来对这则历久弥新的民间故事进行阐释解读。
这个故事产生之初往往是对小孩的一种善意的警告与劝诫,让他们听父母的叮嘱,不要因为贪玩而耽误重要的事情,不要随便相信陌生人的话等。而这种朴素的本初含义随着时间的流逝具有了许多别的意蕴。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阐释解读中,小红帽往往代表年轻女性对性的一种渴望和追求,是为了满足自己个人的需要才会甘愿被狼欺骗,因此在美国性开放时代,小红帽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姑娘变成了身材惹火的单身美女,在故事中她在草地里的玩耍也被当做了对男人的一种引诱。而在女权主义者的阐释解读中,小红帽故事表现的是当今社会下女性保卫自身权利的运动。在男权文化下童话的女主角往往要经历孤单、屈辱以及许多磨难的考验,最终才能得到一个如意郎君的疼爱……
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小红帽这个故事俨然已经成为了一个竞技场,在这里人类学家、心理分析学家、女权主义者、神秘主义者等对这个故事作出了自己的阐释和解读。面对着这样一种情况,我们不禁要问“这样一些阐释与解读是不是都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呢”
二、过度阐释中的转换性阐释与潜文本阅读
按照苏珊桑塔格的说法,“阐释是以修补翻新的方式保留那些被认为太珍贵以至不可舍弃的古老文本的极端策略”,要使过去古老的文本在今天还能被认为有其存在价值与意义,最简便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将这样一些古老文本中的要素转换成为我们熟悉的事物,这样的做法会导致为阐释而阐释。过度的阐释将过去文本当中的某些因素放在当今社会进行浅层的比附,并不具有多大的价值。
这样的转换性阐释往往会造成忽视文本而去盲目挖掘文本中的潜文本。因为转换性阐释将文本中的许多因素都加以转换,在这样的一些阐释者看来,几乎所有的文本都成为了一部密码本,上面显而易见的东西并不具有太多的价值,真正有价值的潜文本躲藏在文本之后。这样的做法使得我们习以为常的文本阅读忽然变成了一种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潜文本的寻找与再现。而在所有的文学当中,神话与民间传说往往最为古老,许多作品的产生背景,作者、发源地等等都已不可考,因此,它们往往会被转换性的阐释所钟爱,会在其中挖掘出很多的微言大义中来。在苏珊・桑塔格看来,过度阐释仅仅是改写和重估死去的过去的一种手段,是从死去的过去逃脱的一种手段
三、在新的环境下如何反对过度阐释
神话与许多民间传说,它们都产生与人类文明的原始阶段,它所反映的是原始文明时人类的心理特征,并不会包含如此多的现代意义。而盲目将古老文本做无休止且漫无边际的过度阐释是没有任何意义的。“透明是艺术――也是批评――中最高、最具解放性的价值”。正如苏珊桑塔格在她的著名论文《反对阐释》中所说的那样:
“我们的任务不是在艺术作品中去发现大量的内容,也不是从已经清楚明了的作品中榨取更多的内容。我们的任务是削弱内容,从而使我们能够看到作品本身。
现今所有艺术评论的目标,是应该使艺术作品――以及我们自身的体验――对我们来说更真实,而不是更不真实。批评的功能应该是显示它如何是这样,甚至是它本来就是这样,而不是显示它意味着什么。”
参考文献:
[1]叶舒宪,《中国神话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2
[2]苏珊・桑塔格,《反对阐释》,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3
篇10
关键词:伏羲氏;古代;传说;八卦;文化;价值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0-0145-02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传说贡献最大的是被后代尊称为“三皇”的伏羲氏、神农氏和女娲氏。而伏羲传说的故事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奇妙的情节和神奇的色彩,着重刻画了伏羲文化其固有的创造性和实践性,展现出其兼容并蓄的人文精神和认识世界的科学精神,从而使人们从中受到陶冶和教益。传说伏羲氏教人结网、捕鱼打猎,还教人把渔猎得来的鱼虾肉放在陶器里煮着吃,把活着的野兽畜养起来。最为值得一提的是,伏羲氏还创制了伏羲八卦。我们听说过许多的神话传说,但细想一下也不是大批量的,而且这些难得的神话传说是经过多少年才锤炼而成并广为流传的。一些古代的神话传说之所以可以流传至今,是因为其故事内容本身吸收了时代的限制性和物质的局限性。中国历史上的经典神话传说之一———《伏羲氏的传说》便是如此。
一、关于伏羲传说
有关伏羲传说的故事有很多。相传开天辟地之后,天下依旧十分荒凉。人们都愚昧无知。玉皇大帝便命圣母带着仙犬下凡,管理人间。居于华胥那个地方(今指陕西蓝田)。有一年,雷公神发怒,凡间河水泛滥,使人们遭遇了巨大的灾难。圣母于是化身变成一位美丽的姑娘,当时称华胥姑娘,前往雷泽国(今指甘肃境内)说服雷公,劝他不要随意发怒,祸害人间。一路上,圣母历尽了千辛万苦,当她来到雷泽国附近时,突然发现地面上有一巨人的脚印,由此心动。谁知这一凡心被天上的彩虹感动,便飞下来缠绕住了圣母。恰巧的是,雷公正好在此,于是便领着圣母进了华池,圣母因为与彩虹相交怀孕,并在成纪生下了伏羲,而其实为大风国雷神之子。后人为了纪念华胥姑娘踩了巨人脚印而生下伏羲,至今豫东犹遗,俗称“担经挑”,即“巫舞”的习俗。伏羲自称“风”姓,“风”便成了华夏民族的第一个姓字。后来雷公听从了华胥姑娘的劝说,自此改邪归正,不再随意发怒,危害人间。从此,天下便安乐太平、五谷丰登。
几千年来,人们在创造了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艺术。在文艺的百花园中,民间神话传说以其源于生活、群众创作、口头传播的特征而经久不衰。正如郭沫若所说:“如果回想一下中国文学的历史,就可以发现中国文化遗产中最基本、最生动、最丰富的就是民间文艺或是经过加工的民间文艺作品”。一般民间口头创作的优秀神话传说,肯定人生的意义,整个故事情节是为了说明人通过积极、艰苦的奋斗,可以取得幸福,所谓“不知严霜寒,焉知太阳暖”,只有历经忧患的人才懂得欢乐的价值。
1.史说伏羲
据《中国姓氏大全》载文道:“伏羲氏、女娲皆风姓”。又据史料推测,女娲是母系氏族部落的首领,而伏羲则是父系氏族部落的首领。神话传说中所谓伏羲与女娲的结合,归根结底是两个氏族部落的结合。神话传说二人曾以兄妹相称,事实上,应该是二个氏族部落地位平等结合的反映。
“三皇”—伏羲氏、神农氏、女娲氏,三者反映的是氏族公社时代,女娲氏是女的,是母系氏族公社的首领,应当比较早,伏羲氏、神农氏是男的,是父系氏族公社的首领,应当比较晚。为什么反而把女娲氏放在后头呢?原来这些传说大都经过后人整理,把次序颠倒了。还有,在传说中女娲氏是造人的,把她放在伏羲氏、神农氏后头又怎么讲得通呢?神话传说本来不是历史科学,所以难免有互相矛盾的地方。
伏羲传说所提供的历史知识,有些是可能的,也有些是荒诞的。一般说来,离我们越远的可信程度越少;离我们比较近的就可能比较接近于真实,就该神话传说本身很有教育意义的同时,也反映了一部分我国原始社会的历史。
2.伏羲传说的典型性
生活在天地之间,我们人类会经常问自己天地是怎样起源的?人类本身又是从哪儿来的?这些问题今天都已经有了正确的答案。天文学家告诉我们,地球是星云凝结成的;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告诉我们,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这些答案在今天已经成了人们的普通常识。然而几千年以前的古代,要是有人提出这些问题,答案往往是一个又一个的神话传说。
伏羲传说反映了远古时代生产和生活发展的进程,我们知道,人类解决居住、食物等等问题,是同自然界做斗争逐步积累经验的结果。这里面包含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探索、奋斗、失败,在这样的过程中,人们从懂得很少到懂得较多,使生活从很不完善改进得较为完善,最后才取得成功。我们把伏羲氏看成象征性的人物,他象征了氏族社会时期努力解决生活问题的群众。
说过:“典型是一种政治力量,树典型等于插旗子,其秘诀就是把需要加以提供的精神、加以推崇的价值观、加以实现的原则、加以推广的经验具体化,在一个或几个看得见摸得着具体人物或事件上,使之成为一面鲜明的旗帜,指引大众前进的榜样、标兵。因此,凡需要提倡一种什么精神,就需要找到一个或几个相应的典型来体现这种精神。”
二、伏羲八卦与伏羲文化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