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电子政务范文

时间:2024-03-07 17:52: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电子政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村电子政务

篇1

关键词:农村电子政务;G模式;3P模式;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S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11-0000-01

一、现存农村电子政务状况

目前,我国农村电子政务建设已经起步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从建设成效上看,大部分农村电子政务并没有在促进农村发展和为农民提供服务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和产生明显的效果。传统的G模式农村电子政务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政府主导模式下农村电子政务服务不强

受传统执政理念的影响和管理体制的制约,大部分农村电子政务的服务功能基本尚未实现,一般的农村政府门户网站除了提供一些政府组织结构与分工介绍、政策法规与办事流程公示等基本政务信息外,只有一些简单的表格下载等功能。

2、政府主导模式下农村电子政务不适合农村的客观环境

目前,农村电子政务普遍采用的服务模式仍然是以计算机作为服务终端,以政府门户网站作为服务平台的传统电子政务模式。这种模式不适合中国农村目前的客观环境。要使普通农民都能享受到电子政务提供的服务,必须创新服务模式,改变单纯以计算机作为电子政务终端接入设备,以政府门户网站作为服务窗口的传统电子政务服务模式,而以适合农村客观环境、方便普通农民使用的新模式取而代之。

3、政府主导模式下农村电子政务发展受限制

农村电子政务属于社会基础设施投资,投资需要巨额资金,且投资回报期长、资金专用性强,具有一定的自然垄断性。政府主导下的农村电子政务,地方政府单一性投资不宜长久。由于投资周期长,地方政府不会将过多财政投放于农村电子政务建设,这时需要取得与第三方的合作,扩大农村电子政务建设的资金来源。依靠单一财政资金来源,不能使得农村电子政务得到长足发展。

二、农村电子政务3P模式分析

1、3P模式的优势

首先,缓解政府资金的压力。3P 模式的引入,加快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为农民的脱贫致富奠定基础。其次,分摊失败的风险。在农村资金薄弱的情况下,政府与农村合作建设农村电子政务,项目的风险由政府和企业共同分担。有助于政府转移电子政务建设的风险,同时也有助于政企双方各自发挥所长。再次,弥补农村地区电子政务建设缺乏人才、技术等方面的劣势。农村电子政务项目通过企业的加入,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技术和人才优势,保证农村电子政务建设的质量和效率。

2、3P模式的机会

首先,农村电子政务建设需求。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通过信息通讯技术发展我国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的信息获取能力和权利是改变农民和农村经济与社会环境的重要手段。其次,国家政策的导向性。加快农村电子政务建设是新时期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在要求。再次,企业自身能力的具备和成功经验的可复制性。

3、3P模式的挑战

农村电子政务建设所面临的挑战可以根据项目实施的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引入阶段。企业参与一个地区的项目会与企业未来获利产生紧密的联系。农村地区市场活力的有限性,导致企业参加电子政务项目会有所顾虑。二、实施阶段。第一,政府监管的可控性。政府在项目合作中处于监管的位置,对于整个项目的管理具有主要的计划、指导、协调和评估的主要责任;第二,企业资信和能力可续性。农村引入3P模式中,企业方的资信能力和建设电子政务项目的经验和能力是政府需慎重考察的方面。

4、3P模式的威胁

a、3P 模式本身操作的复杂性。公私合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从企业引入电子政务建设项目起,政府和企业的合作就需要建立在健全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b、政府监管能力的有限性。第一,农村政府本身的监管能力有限,导致政府在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的监管的有效性受到限制;另外一方面,对于企业来说,因我国 3P 项目中缺乏承诺机制,企业参与电子政务建设融资成本增高,也会影响企业参与的积极性。C、企业利益驱动的目的性。政府和企业建设电子政务出发点的不同是农村电子政务建设中最大的风险之一,政府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公共利益,而企业则是为了自身的获利,这就需要在农村电子政务建设中,充分考虑双方的立场,达到双赢。

三、农村电子政务建设应对策略

1、健全法律法规

健全的法律法规是 3P 模式有效运作的前提条件。世界上有很多国家,例如英国、法国、美国等国家都对 3P 模式的运作制定了法律和法规,而我国目前尚没有制定这方面的法律和法规。因此,为了加快我国农村电子政务的建设,一方面要不断加强有关电子政务以及 3P 模式的法律法规建设。同时,要有效地借鉴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引入 3P 模式成功的案例和经验。

2、建立灵活的政策激励机制

虽然目前三农问题是一个热点问题,国家在政策上大力支持和解决三农问题,但是作为企业,农村市场的潜力还需有待时日挖掘。因此对于农村地区电子政务的建设中,政府要加强政策的支持,鼓励私营资本的投资,在银行贷款、税收等方面给与政策方面的优惠和激励。

3、确立合理的农村电子政务建设的风险分担机制

电子政务项目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括前期的调研、系统的规划、设计、实施,硬、软件的采购,系统的集成,系统建成后的运行和维护等各个方面。3P运作中的风险通常应当由合作双方中能够管理它的一方来承担会更为有效,如果其中某一方承担过多的风险将产生额外的成本甚至使项目有失败的危险。因此,政府和企业只有达到最优风险分配时,才使项目总成本降到最低。

4、选择合适的电子政务建设合作形式

3P 模式的类型有很多,在电子政务建设中,依据地区的情况可以采用不同的3P类型和运作方式。根据3P模式中公私部门在产权、融资、运营方面的角色和责任的不同,3P模式可以划分为10 类:服务合同、管理合同、租赁合同、特许、BOT、BOO、BOOT、混合经营、出售等。3P 模式在电子政务服务项目上的应用并不是固定的模式,而是一系列可能的选择和组合,要建立符合当地农民需求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建设和服务模式。

5、积极引进人才和培养人才

在农村,人才匮乏是制约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电子政务建设中,会涉及到很复杂的程序和知识,例如金融、信息技术、管理学等,通过引入3P模式可以借用企业的资金、人才和技术加快电子政务建设的步伐。但是,为了促进农村电子政务的可持续发展,这就需要政府部门也要不断培养和引进专业人才,为电子政务建设的顺利进行和发展提供技术和人才保证。

参考文献

[1] E•S•Savas.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60~167.

[2] 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三联书店,2004:51~63.

篇2

有关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淘宝网(含天猫)上正常经营的注册地在农村(含县)的网店数量为163.26万个,其中注册地在村镇的为59.57万个。比尔·盖茨曾说:“21世纪,要么电子商务,要么无商可务。”今天,这句话正逐渐成为现实。

实例一

山东省菏泽市农民谢光华就是这样一位农民网商。前年秋冬季节,他种的1公顷胡萝卜严重滞销,后来有网友帮他了一条微博,短短十几天时间,这些胡萝卜就销售一空。于是他马上在淘宝商城注册了一家网店,开始做起农民网商。今年,谢光华种芦笋收获了2500多公斤,光在网上就卖了一大半,“动动鼠标”、“打打电话”就赚了1万多元。

谢光华说,以前都是固定的几个菜贩到地头来收购,他们若是不来,蔬菜就卖不出去。现在在网上销售,客户来自天南海北,一点儿都不担心农产品销售问题。

互联网不仅能帮助农民卖农产品,还可以减少中间环节,让市民得到实惠。谢光华告诉记者,一般蔬菜从田间地头到消费者餐桌,须经历“农民-产地小菜贩-产地大菜贩-长途运输户—销地大菜贩-销地小菜贩-市民”等多个环节,层层加价推高了菜价,而在网上销售至少可以减少两三个中间环节,市民买菜可便宜30%。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农民网商都能取得成功,其中也不乏失败的实例。

实例二

李勇明是来自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金阳县的一名大学生。大学毕业后,由于找工作四处碰壁,他萌生了在淘宝创业的想法。2010年12月,他的淘宝小店开张了,专卖金阳县的魔芋干和羊肉干。为了寻找货源,他开始进山挨家挨户收货,这样做能降低成本。“但是山路崎岖,别说村级公路,就是县级公路都很烂,靠步行挨家挨户收货,人力、资金上就有很大的压力。”李勇明说。除了交通情况,价格问题也让他头疼不已。“农民自己加工的魔芋干在成本、包装、口感上都比不过食品工厂工业化生产的魔芋干片,而且我们这儿交通太不方便,物流成本太高,价格上跟其他工业化生产的干货没法比,销路一直不好。我也想过转型做其他农产品生意,但是拿不出资金,银行贷款也没申请下来,本金亏完了,只好关店了事。”李勇明告诉记者。他现在在成都一家灯具城做销售,希望能在学到更多的销售知识后,重新开网店,卖灯具。

【新闻分析】

农村变了。在浙江省遂昌县城的墙头,不知何时,“生活要想好,赶紧上淘宝”的广告语取代了“要想富,少生孩子多种树”之类的标语。那么,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有哪些难迈的坎儿呢?

网售农产品,安全谁把关?

果蔬、肉类、活禽等农产品如果通过传统的销售渠道进入市场,会由市场方或者工商部门进行检验,比如肉类和活禽就需要提供合格的检疫证明才能入市。网上销售就省去了这个中间环节,由农民直接将产品打包,通过快递配送到消费者的手中。在这一销售过程中,谁来为食品安全把关?

作为最主要的交易平台淘宝网,是否存在相关约束?淘宝网某负责人表示,从2012年7月起,淘宝网和天猫要求食品类目下新的包装商品,卖家必须填写资料中的生产许可证编号、品名、厂名、厂址、联系方式、保质期、生产日期、进货日期、数量、供货商、规格、包装方式、产地、配料表、食品添加剂等十四个字段,并在商品详情页上披露,目的是为了打击“三无”产品,让消费者关心的食品保质期、产地等商品信息更加透明。

这一初衷虽好,然而记者在淘宝网店铺页面浏览时,发现不少农产品的网店都没有填写完整的十四个字段,不少店铺生产许可证编号和产品标准号字段都为空白。该负责人表示,从在线农产品来源的多样性、农户经营的实际状况来看,按照传统的食品监管体系进行全部认证,缺少现实可行性。食品安全和认证依然是需要跨越的门槛。

农业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网上售卖农产品这种方式属于新生事物,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政策法规对其构成制约,这一块的监管目前还是空白。

物流成本怎么降低?

目前农民网商主要聚集地在东部沿海地区,而部分中西部省份的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则滞后不少。西南地区多山地、丘陵,加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在一些山区,物流成本很高,这就需要电商们一方面多挖掘本地消费市场,尽量减少物流成本,一方面多打打山区的‘绿色’牌,在销路上多挖掘优势。

【观察者说】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认为,目前农产品网商多是家庭或个人,很多是试试看或者感兴趣才在电商平台上开店的,对于如何通过农产品电子商务扩大交易规模,缺乏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分析师张周平认为,农产品电商要进一步发展,农民的认识和技术都有待提高,不仅要掌握基本的网络技术,还要熟悉如电子条码、图像处理等。

掌握了技术,农民通过电子商务销售农产品门槛并不高,有台电脑,或者智能手机,就可以开展业务了。不过,李国祥认为,不是所有农产品都适宜通过网上交易。耐储存的农产品,特别是全国知名的特色农产品,如新疆的大枣、内蒙古的奶酪、宁夏的枸杞,通过电子商务实现远距离跨省销售,显示出强大的活力。而生鲜农产品,除了大闸蟹外,电子商务发展业绩目前依然平平。

商务部研究院消费经济研究部副主任赵萍认为,目前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配送体系不健全,成为这一类产品电子商务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应当整合社会资源,依托渠道商、第三方物流实现线上和线下的互通和互动。”赵萍说。

在李国祥看来,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的最大困难还是品牌营销。“如何在众多的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还要提高网店的知名度。这对于一个普通农民来说很难。”

近日出台的《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提出,积极培育农产品商务,支持建设农村、社区、学校、机关的物流快递配送点,切实解决物流配送“进城难”和“下乡难”问题。

篇3

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行政学院改革管理部教授,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

2007年,中国电子政务建设将会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呢?

第一,通过电子政务各种应用系统的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将成为未来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和发展的新重点。

第二,“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这些概念,将成为电子政务系统建设的价值追求。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坚持可持续发展,降低资源消耗,保护好环境,必须借助信息网络技术。

第三,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电子政务建设的体制、政策环境将有明显的改善。电子政务的核心是构建透明的政府,通过程序把行政权的自由裁量权、暗箱操作降到最低程度。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也将有助于解决电子政务建设中的条块分割、部门利益、资源共享难题。

第四,政府对农村的信息化服务将有明显的进展。农村信息化有可能异军突起。如何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改变农村的面貌,缩小城乡差距,这是目前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方面。

第五,以公众为中心的服务型电子政务建设,将出现更丰富的模式创新。围绕广覆盖、广服务将成为各级政府构建电子政务服务应用系统中的普遍追求。在这方面,也将会有更多的创造和创新。比如把网络、电话、手机短信、便民卡、信息亭等多种服务工具整合、集成,为公众提供人性化的便民服务。

第六,政府门户网站建设的前台、后台两张皮的问题有明显的改善。政府门户网站建设的重点,将突出构建统一的政府门户网站,或者打造政府门户网站群。一方面使政府的门户网站更加规范,不同层面政府门户的特色更加明显; 另一方面,门户网站建设将突出前后台的整合。后台整合得越好,互联互通得越好,反映在门户网站前台,服务功能就越强大。

第七,中西部电子政务建设提速。国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确立,使得中西部等相对欠发达地区电子政务建设的步伐将明显加快,国家在这方面的投入也会有一定倾斜。

第八,跨部门的网上协同、以改善公共服务为标志的电子政务应用将有新的突破。一种可能的方式是,选取一些受众面广的服务或者管理项目作为网上跨部门的抓手,通过构建业务模型、抽象业务逻辑、输理业务流程,实现顶层的互联互通,底层的业务流程优化,从而为大面积推广应用,积累经验。

篇4

关键词:西部地区 电子政务 信息化 数字鸿沟

一、西部地区电子政务建设的现状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普及,电子政务作为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取得了积极的进展。所谓电子政务,就是政府机构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将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在互联网上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和空间及部门之间的分隔限制,向社会提供全方位的、规范而透明的、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和服务。电子政务在中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伴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西部地区的电子政务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第一,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势头强劲。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带动下,西部各省对信息基础设施的投入逐年增加。以为例,电子政务网络一期工程城域网建设2005年已组建完成了自治区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四大班子的政务信息网络平台。到目前为止,内蒙古电子政务城域网己有90个委、办、厅、局接人自治区本级政务城域网。其中,新、旧两个政府大院内35家,院外55家。电子政务城域网采用双备份结构,中心结点分别设在党政新区和自治区政府旧院,网络采用全光纤通信方式,主干带宽1000M,接入带宽100M。

第二,在“政府上网”工程中,西部的大部分省市,甚至于旗县级政府部门都建立了自己的门户网站。2003年2月20日开通了“中国,内蒙古”政务综合门户网站,有直属部门39家,各盟市与门户网站完成了链接。经过2次改版,门户网站内容不断更新,在2005年度中国政府网站评估中,“中国,内蒙古”政府门户网站从2004年排名第25位上升至第13位。目前,内蒙古12个盟市、2个计划单列市、70%以上的旗县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其中。巴彦淖尔市的90%的旗县区己开通政府门户网站。

第三,一些城市已步入电子政务的高级阶段,即互动式的电子政务。他们实现了网上办公,可也进行网上审批、网上招投标等。如成都市构建了政府信息平台,拓宽政府与公众的信息沟通渠道,开通了网上政务大厅。44个部门的服务内容、前置条件、办事流程、表格样式在网上公布,实行了网上申报和预审批。把政府对公众的服务窗口开得更大。

二、西部地区电子政务落后的成因分析

虽然西部地区的电子政务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与全国其他地区尤其是东部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客观条件的限制,西部大部分地区位于祖国的边陲,其总体特征是自然条件恶劣,地理环境复杂。经济水平低下。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城镇化水平低,这些都成为制约电子政务发展的因素:另一方面是主观上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一)客观制约条件

第一。经济发展滞后,社会信息化水平整体低下。主要表现在:一是投入少。在我国,东部地区电子政务的快速发展正是得益于其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而制约西部地区电子政务发展的主要因素也在于其经济发展的相对滞后。以内蒙古地区为例,2007年我国GDP总量为249529.9亿元,内蒙古地区总量为6091.12亿元,仅占全国GDP总量的2.4%。全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785.8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4140.4元,内蒙古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377.8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3953.10元,这两项指标均低于全国人均水平,与东部发达省市相比,差距更加明显。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影响着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消费结构以及居民用于购买信息服务的支出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电子政务的发展进程。二是社会信息综合指数低。西部地区信息化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截至2007年底,全国长途交换机总容量为17092213万路端,其中西部地区长途交换机容量为3538411万路端,仅占全国总容量的20.70%,东部地区长途交换机容量为8534000万路端,占全国总容量的49.93%。

第二,从社会文化环境看,西部地区复杂的多元文化和传统的农耕模式也是政府推动电子政务不可忽视的阻力。西部地区是多民族地区,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有的少数民族至今还保留着封闭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而当前绝大多数电子政务应用系统都为汉文版本,尚未实现多民族语言交流体系,没有庞大的数据库系统的支持,没有与公众和社会的互动,缺少地区及民族特色,这就将一些少数民族群体拒之电子政务大门外。作为少数民族聚居的西部地区,电子政务发展应拥有其自身的地区及民族特色,否则,电子政务发展就失去了价值,也就从根本上失去了电子政务的方向。

第三,从地理环境看,西部地区地处祖国边陲,境内多为高山、大川、丘陵、戈壁、草原和荒漠等地形。且人口居住分散,给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带来了挑战。在地区通信网络容量的指标中,只有长途光缆和数字微波波道长度指标高于东部,而这恰恰反映了西部地区地形复杂、幅员辽阔的特点。

第四,地区发展差异巨大,“数字鸿沟”问题严重。一方面,我国地区之间的互联网发展水平差距明显,东部地区远高于西部地区。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12月31日,全国注册的CN域名总量为1,094,470个,其中东部地区注册的CN域名总量为835,471个,占全国总数的76.34%。西部民族地区注册的CN域名总量为87.557个,仅占全国总数的8%。全国网民总数为2.98亿人,其中东部地区网民人数为6.415万人,占全国的57.8%,网民普及率为13.0%:西部地区网民人数为2.229万人,仅占全国网民总数的20.1%,网民普及率为6%。与东部地区相差甚远。

(二)主观制约因素

第一,政府公务员对电子政务认识不足,热情不高。首先。部分公务员认为电子政务就是政府部门的计算机化,于是大量购进先进的计算机设备,然后建立了政府网站,把政府部门相关的法律、法规搬上网络。就以为实现了电子政务。把自己的工作与电子政务割裂开来,采取“袖手旁观”的态度。其次,既得利益作怪。在我国传统的行政管理方式下,由于长期的“官本位”思想的影响和监督机制不力等原因,容易滋生腐败,公务员可能由各种途径获得“隐性收入”和“灰色收入”。而电子政务的目标是建立规范、透明的政府,这种开放性、透明性使公务员获得“隐性收入”和“灰色收入”的机会减少,使他们的既得利益受损,对电子政务建设持抵触态度。

第二,公众对电子政务的接受程度低。开展电子政务

建设,对公众非常有益,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公众对电子政务的接受程度还比较有限。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需求电子政务的上网用户比例较小。据调查,我国是世界上网民最多的国家之一,但是在这人数众多的网民中,主要是青少年,而且在校大、中学生所占比例较高,但他们对电子政务的使用需求相对较少。二是,对电子政务解决问题缺乏信心。

第三,缺乏统一规划,重复建设现象严重。由于缺乏统一规划,信息网络结构重叠,设备和软件大量重复购置,低水平建设问题严重。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各地在建设过程中各自为政,建立起来的电子政务系统不能实现互联互通。相关信息也不能共享与互操作,形成了“信息孤岛”。而“信息孤岛”的存在导致了行政割据局面,导致更多的职能交叉与利益冲突。

第四。电子政务投资模式单一。推进电子政务是政府行为,但也需要企业和公众的积极参与。在我国,政府推动电子政务的进展是“由上而下”的,政府既是电子政务的倡导者,又是电子政务的投资者。如果只靠上面定方向下指标,甚至下命令,而不创造环境,鼓励和发挥企业、民众、基层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电子政务即使搞起来了也是不能持久的。而且这种“由上而下”的策略容易导致投资模式单一。因此。电子政务建设还应有“由下而上”的策略,这样既拓宽了投资渠道,又调动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性。

三、推进西部地区电子政务建设的对策建议

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是由政府主导的,而电子政务建设又是以政府改革为基础,没有政府职能的转变,机构的精简,流程的简化和政务的公开,电子政务就不能落到实处。面对诸多不利因素。西部地方政府在推进电子政务建设上面临更大的挑战,需要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遵循“统筹规划,阶段推进”的原则来发展本地区的电子政务。

第一,加强对电子政务的认识。电子政务已成为一种时代的象征,更是各国政府孜孜以求的目标。正确认识电子政务的重要性,大力倡导政务的电子化和网络化,是推行电子政务的前提之一。一方面要加强公务员对电子政务的认识:另一方面,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强社会各界对电子政务的认识。

第二,建立统一的电子政务规划和技术标准,并组建专门的电子政务信息管理小组。推动电子政务建设的关键是要搞好整体规划,这是国外发展电子政务的普遍经验。电子政务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政府的长期规划。作为西部地方政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电子政务建设采取“大集中”思路。注重电子政务的顶层设计,统一规划,统一网络,统一平台建设,走集约化、低成本的道路;二是建立专门的信息领导机构,专职负责电子政务建设;三是对现有的网络资源进行整合,消除“信息孤岛”,实现互联互通。

第三,弥合“数字鸿沟”。“数字鸿沟”产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东西部经济的巨大差距,因此要弥合“数字鸿沟”,首先就要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努力发展西部地方经济。其次,加强东西部在信息发展方面的互助合作,利用东部先进的信息技术带动西部的发展。最后,尤其要关注西部农村牧区信息化的建设。在信息化日益提高的今天,西部的广大农牧民已经成为最大的信息弱势群体,各级政府应采取倾斜政策。提高农村电话普及率,降低上网费用,提供廉价使用的上网设施,让农牧民也享受到电子政务带来的实惠。

篇5

**年,在州委、州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自治区有关部门和州人民政府办公室的关心支持下。州信息化办公室认真学习领会十七大精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三个服务”为宗旨,创新工作方式,努力构建服务型政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年自治州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工作回顾

(一)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努力为农牧民增收致富提供综合信息服务。

一是整合信息资源,搭建全州农村经济信息网。今年,州委、州人民政府启动了农业信息化建设工程,整合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网、县市办公OA系统和各通信运营商网络资源,搭建了巴州农村经济信息网,以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为切入点,建立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用工岗位、农产品供求、市场信息、农业政策、龙头企业、名优产品等栏目。截止目前,农村经济信息网共农村富余劳动力信息43587人、输出32951人,用工岗位65942个、招聘5707人,各类农产品供求信息600余条。自治区信息产业厅苏副厅长在我州检查工作期间,通过电话抽查,许多农产品信息后不久便找到买家。通过农村信息网的建成,在方便农牧了解种养技术、农产品市场行情、劳动用工信息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为农牧民增收致富提供信息服务平台。

二是加大农村经济信息员队伍建设,拓展了农村经济信息网应用范围。今年4月开始,州信息化办公室编印了《自治州农村经济信息网使用手册》,抽调人员到各县市对农村经济信息员和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培训,培训人员1500人。今年11月,利用冬闲,开展了为期两个月“信息技术进农村”培训活动,现已培训20个乡镇的村干部、农业大户和农牧民1000余人。采取“小手拉大手”(将农村经济信息网制成挂历发给学生带回家向父母介绍)的形式,对全州农牧民进行农村经济信息网宣传,发放挂历3万份。通过培训和宣传使农村经济信息网走进千家万户,利用信息化手段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效果明显。

(二)完善州政府门户网站和政务公开大屏幕建设,推进政务公开,树立政府良好形象。

一是进一步优化政府网站功能,积极构建服务型政府。始终把政府门户网站建设作为电子政务工作的重要抓手,督促州直部门建立网站或网页,将各单位工作职责、行业管理、政策法规、工作动态、办事指南、联系方式等通过网站,方便群众办事和公众监督,目前已有50个单位建立了网站或网页。今年,围绕政府网站“公众参与、互动交流、网上办事”三大功能,对州政府门户网站进行了全面改版,增加了“网上办事大厅、政务公开、三农服务”等栏目,还首次对自治州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开幕式进行了网上视频直播,改版后的网站体现了便民服务、宣传巴州等特点。截止目前,政府网站累计访问量1800万人次,今年访问量达600万人次。我州政府门户网站在全疆绩效评估中获第一名,并在全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中取得靠前位次。若羌、轮台、尉犁县政府网站在全疆县级政府网站绩效评估分获前三名。全州政府网站受到广大网民和社会公众的好评,树立了政府的良好形象。

二是加大“州长信箱”督办力度,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今年,进一步加大了“州长信箱”督办力度,申请成立了“州长信箱”督办室,增加编制3名。并对“州长信箱”办理流程进行了优化,功能进行了完善,增设满意度调查功能,加强了群众对部门承办信件的监督,信件的受理、审核、转办、签收、答复、督办等基本实现了网上办理。今年,“州长信箱”受理群众来信1470件,较上年增长50%;答复群众来信1440件(公开答复群众来信1376件),办结率达98%。来信主要反映医疗教育、房产物业、环境保护、收入分配、社会救助等关系民生的难点、热点问题,通过督办,大部分信件都得到了满意答复,暂时不能解决的,都进行了解释和说明。

三是精心安排政务公开电子大屏幕节目播出,为公众提供政务信息和丰富多彩的节目。大屏幕作为党政机关推进政务公开、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窗口,今年播出内容增加了“农村经济信息”、“劳务用工信息”和“周末影院”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内容更加丰富,并对党的十七大、自治州“两会”等重大事件进行了直播或转播,及时把党和政府的声音、自治州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事件、群众关心的信息,通过电子大屏幕传递出去。

(三)继续深化电子政务建设,不断提高机关行政效能。

一是对政府专网进行升级改造,不断提高办公效率。今年将州政府到县市专网升级为2M光纤,把电子政务专网延伸到乡镇。目前,从州到县、县到乡的公文、信息全部实现了网上交换,实现了自治区人民政府电子公文可直发至县市。

二是扩充政府内部信息网,强化电子政务应用水平。今年以来,对政府的公文处理、政务信息、督查事项、提案议案、州长信箱等工作实现了网上处理、网上督办、网上,大大减少文件、信息等印制数量,节约了行政开支。进一步规范视频会议系统管理和使用,完善制度,强化责任,保证会议质量,全年共召开视频会议70余次,节约行政经费60多万元。

三是认真做好州党委、州政府、州人大、州政协机关,统计局、档案局等办公楼的网络和300多台计算机的维护管理工作,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保证了四套班子网络安全、稳定、有序的运行,全年无重大网络安全事故发生。

(四)推进企业信息化和“数字巴州”项目建设。

积极帮助博湖苇业公司申请“倍增计划”项目,获取3000万元贷款规模贴息资金,建设企业ERP项目。同时对企业信息化进行培训,帮助企业建立网站或网页,宣传推介产品。通过积极争取,“数字巴州”项目获国家发改委列入备选项目,自治区财政厅已上报国家财政部批准,项目进入设计实施阶段。

(五)加快政务公开步伐,打造阳光政府。

州信息化办公室作为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办事机构,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积极组织人员编写了《巴州人民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和《巴州人民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得到自治区政府办公厅的肯定。通过政府门户网站和电子大屏幕建设,不断完善功能,注重时效,推进政务公开工作。以政府网站为平台,整合各部门的办事指南、流程、表单和人员的公开,方便群众办事。同时,与州行政服务中心配合,开发了行政审批事项办理系统,实时将办事时限和结果及时到网上,便于社会监督。

(六)强化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促进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工作健康发展。

近年来,计算机网络事件时有发生,信息安全保密工作日益重要。今年,加大了对各县市、州直部门从事电子政务的人员进行保密知识培训,与州保密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密工作的通知》,定期对安全保密薄弱单位和环节进行检查排除,主动与保密部门进行沟通联系,强化对全州计算机信息安全的管理,保证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健康有序发展。

为确保国庆节和党的十七大期间的信息安全,制定了《自治州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关于确保党的十七大信息安全的预案》,9月30日,会同州公安局、安全局、保密局、文化局、新闻出版局、中国电信巴州分公司等单位进行了“确保党的十七大信息安全应急演练”,增强了各部门之间的协调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提高了网络安全事件的异常发现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七)建立全州信息化和电子政务绩效考核制度,进一步完善电子政务工作机制。

今年初,针对各县市、州直各部门及信息办工作人员,分别建立了绩效考核制度,定期对全州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工作进行考核,加强对各县市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工作的指导。对信息办工作人员按月考评,提高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工作效能,更好地为自治州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是信息化管理和应用部门分散、职能重叠,技术人员缺乏,且整体优势不能发挥,有待于对州直信息化相关部门进行整合。

二是与国内先进城市相比,我州政府门户网站综合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网上办事功能等还不够健全,网站综合服务水平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是信息资源开发不足、应用不够、效益不高,相对滞后于基础设施建设。行业信息化发展缺少项目支撑,工业、农业及重点行业信息化建设步伐还有待加快。

四是信息化培训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对办公自动化的各类软件和系统管理平台等应用,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三、**年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工作思路

党的十七大提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以及“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精神。按照自治州确定的三大目标,不断提升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应用水平,为我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一)进一步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为我州新农村建设服务。**年力争全州所有乡镇建立农村经济信息服务站,有专兼职农业信息员,并配备必要的设备和联网条件,保证农村经济信息网得到及时更新,通过公告栏、农信通、乡村广播向农牧民信息。有条件的村、社区建立农村经济信息服务点,协调电信部门提供廉价的宽带服务,通过培训引导农民经纪人和农业大户使用农村经济信息网获取市场、政策和技术信息,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

(二)加大政府门户网站建设,推进网上办事及政务信息公开工作。按照政府网站“公众参与、互动交流、网上办事”三大功能,不断提升政府网站的服务水平,结合《国务院政务信息公开条例》实施,进一步整合各部门信息资源,加大网站信息公开力度,配合州市行政服务中心,推进“网上办事”的进程。建立州政府门户网站蒙文版和维文版。

(三)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按照建设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在企业推广普及信息化知识,帮助企业建立网站或网页,宣传介绍企业和产品,引导企业建立ERP管理系统,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建立自治州重点企业信息服务平台,州内重点企业通过该平台与州政府分管领导、经济部门进行沟通联系,使政府更好地为企业发展服务。

(四)建立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为领导决策提供服务。在电子政务内网平台上,建立完善我州国民经济动态数据、督查办理、政务信息、法律规章、民情民意等信息库,并对主要经济数据进行动态更新、及时分析,为领导决策提供信息、数据和政策法律依据。

(五)提高电子政务专网建设水平,视频会议系统延伸到乡镇。采取“小内网、大外网”的原则,不断扩大政务外网的应用范围,各县市、各单位的经济发展主要数据,通过电子政务外网及时进行更新。同时,提高政府系统网上办公系统应用水平,州直各部门与州政府文件、信息及材料通过专网交换和处理。在州到县市视频会议系统的基础上,建立州、县市、乡镇视频会议系统,提高会议效率,节约行政经费。

篇6

目前政府的电子化公共服务进展顺利,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政府网站的服务能力稳步提升。互联网的快速普及为政府通过网站提供公共服务创造了条件,近年来,各级政府都在不同程度上加大了网站建设力度,政府网站普及率普遍上升。同时,各级各类政府网站具备了信息公开、网上办事、政民互动三大服务功能,政府的框架已经形成。以台商区为例,台商区政务网已将所有对公众公开的政策、政府动态以及政府发文的红头文件放上网供市民查阅。同时各个部门都在网上设了办事指南、在线办理业务,大大提高了行政办事能力。政务网的论坛也成为网民发表意见、建设、投诉、咨询的一个重要平台,起到了“官民互动”的桥梁作用。

二、基于电子政务公共服务模式不断创新。除政府网站外,电子政务公共服务模式创新主要体现在区县级基层政府。以台商区为例,成立了12345平台,大胆探索公共服务。新成立的综治网格化管理模式,进一步完善管理。

三、电子政务与新农村建设结得更加紧密。各省市在涉农电子政务建设方面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在整合已有资源建设服务体系、利用多种接入终端提高服务普及率方面取得了成绩。

但是,在电子政务公共服务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已形成制约电子化公共服务发展的瓶颈,主要表现在政府机构方面,社会公众方面和平台及建设者方面等三个方面:

一、在政府机构方面,对电子政务的重要性和发展趋势没有足够的认识,政府官员在发展电子政务的认识上还存在不少观念上的误区。尤其是重网络建设、轻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应用的问题比较突出。我们会发现,在一些政府网站上,只介绍政策法规、联络方式等静态信息,政府新闻占据主要地位。公共服务基础条件薄弱,而且各个地区的发展不均衡,造成了不同地区之间电子政务公共服务水平差距很大。

篇7

关键词:移动电子政务;政府;行政管理

一、移动电子政务的定义

移动电子政务是将数据传输技术采用无线通讯及移动计算技术在政府部门工作中及时使用,来减少政府工作人员的工作时间,提高公务员工作效率与绩效,更好的为公众提供使得的服务。

二、移动电子政务在中国的应用分析

(一)中国发展移动电子政务应用的充要性研究

1、制度分析:政务流程再造的需要

(1)政府移动办公的需要

我国政府机构庞大复杂,政府人员相对流动办公性较强,政府办公中常见的问题是领导或者重要人员不在工作岗位时,很多通过内部办公网络进行的工作就会出现“阶段性停止”。以固定网络为主要特色的电子政务网络与系统遇到了既无法实现移动接入与移动办公功能的困难。现有的电子政务系统中可以加入移动电子政务,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2)政府提供“一站式服务”的需要

一个电信运营商要为消费者提供“一站式通信服务”,为了使自身的产品和服务更具有长远竞争力,在全球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全业务”电信服务商。同样要实现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为社会公众和政府工作人员自身提供一站式服务,仅依靠现有的固定电子政务网络是不够的,必须考虑电子政务系统中的移动接入平台和移动电子政务服务模块的建设和运营。

(3)改变我国电子政务技术、运营模式等方面落后局面的需要

目前我国电子政务在技术构成、运营模式等方面基本上还是使用和借鉴国外的,整体上还较为落后。我国可以很好地利用目前全球移动电子政务方兴未艾的契机,通过在移动门电子政务上采用资源投入力度、投入时间领先的战略来实现跨越式超越。

2、环境分析:中国信息化发展现实的需要

(1)多元化电子政务的发展需要

政府在电子政务建设和运营中,要注重移动电子政务模块和功能的建设和规划。对社会公众和企业来说,移动电子政务也可以通过提供更为便利、快捷和多元化的电子政务接入方式和服务提供方式,来提高他们在使用电子政务中所获得的效用,增加他们的使用效率,增强他们对电子政务的认可度。

(2)解决数字鸿沟问题

在我国由于语言障碍、受教育程度整体偏低、广大农村地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等原因,数字鸿沟现象也明显存在。随着移动电子政务的开展,所有公民都能够平等的享受到电子化公共服务,而不仅仅是现有的互联网用户。

(二)移动电子政务的应用形式

借助多样化的传输制式和网络协议,及各种协议标准的集成与无缝对接技术支持,根据对时延的不同要求,移动政务业务可分为会话型业务、交流式业务、交互式业务和后台业务,在为政府内部官员、外部的公众和企业服务的实际过程中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

1、视频会议和现场办公

移动流式多媒体业务可支持多方视频通话,实现视频会议、现场办公和远程协助。在政务处理某些特定情况(如公共突发事件处理)下,视频会议和现场办公系统可以同指挥中心进行实时数据交换,传达命令、反馈结果;

2、 移动政务门户

移动政务门户是一个集成的一站式解决方案,是政府网站在移动门终端上的新形式,同电子政务一样包括信息服务、信息导航、网上办事、公众监督和个性化服务等内容。移动政务门户是政府信息、公众获得信息的主要载体和渠道。移动政务门户将政府服务进行整合与集成,公众只需一个入口便可得到覆盖面广的优质多元化公共服务,同政府进行更近距离的交流与互动式沟通。2.2.3 基于位置的服务

基于位置的服务是由移动通信网提供的一种增值业务,它通过一组定位技术获得移动台的位置信息,提供给移动用户本人或他人以及通信应用系统,在电子地图平台的支持下,实现各种与位置相关的业务。使用移动通信网的移动门政务应用可根据这种位置相关性,开展一系列与位置有关的服务。如跟踪服务、应急服务、导航服务等。

(三)移动电子政务应用中应着重注意问题

移动政务的顺利发展不能仅仅依赖于移动通信技术和安全移动终端的支持,还要依靠针对政府自身业务特点进行的流程重组、机构变革、安全机制的建立健全和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持。

1、机构变革和信息流整合

移动政务的首施首先应关注战略目标的实现、组织机构的变革、流程的重组和信息流的整合,最后才是技术层面的问题。同电子政务一样,移动政务的核心是政务而非移动门通信技术和移动终端设备,简单地进行政府信息和提供法规政策的查询只是初级阶段的移动政务。进行组织机构变革和业务流程的重组是移动政务长远发展必不可少而且极其关键的一环,因此在移动门政务建设伊始就要进行统一规划,尽量减少、避免日后将会出现的重复建设和部门间信息孤岛的出现。

2、安全性问题

安全性是实施电子政务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问题之一。由于移动终端和无线传输不确定性因素的增多,安全性问题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在实施移动政务应用时采用更严密的数据加密算法和安全性高的传输手段。

除了在通信技术上采取安全策略,移动政务的实施机构还应制定一系列的安全使用策略。因为为造成系统不安全的因素中人为因素占有很大比例,所以只有在移动政务实施的各个环节都非常具体的安全规程,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都能在最大程度上提高系统的安全性。

3、构建移动政务价值链

移动政务的实施不仅需要通过无线通信技术和移动终端设备的支持,还需依靠移动计算技术、加密和数据保护等来确保移动政务的可用性。完整的移动政务价值链是移动政务成功实施的重要前提之一。

4、运营成本费用问题

移动政务的实施必须充分考虑一些人运营成本问题。移动通信费用与固定网络费用相对较高,政府要想推广移动办公和移动服务模式,就必须尽力降低政府内部公务通信成本。

5、法律法规和标准的制定

移动政务的发展必然带来一系列的法律法规问题,没有相应的法律保障,移动政务将难行其道。所以应该加快移动政务法律的出台,尽快完善移动政务发展的标准和规范。

三、结束语

我们必须认识到,国内对移动电子政务无论从技术上还是管理上需要用系统的思想和方法论作为指导,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移动通信技术、行政管理等各领域的因为素,制定移动政务发展的战略。(作者单位:长安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参考文献:

[1] 于克达:浅谈移动电子政务与政府管理创新[J],信息与电脑,2012(2),106-107.

[2] 贺佐成:试论电子政务协同的内涵与特征[J],现代情报,2006(7),210-213,215.

篇8

关键词:电子政务;省级政府;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D63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随着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推进,政府信息化建设也在不断完善,其中电子政务首当其冲,其建设的深度和幅度不断提高,在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中不断深入。伴随着行政审批制度的落实,政府门户网站的成熟成为电子政务发展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目前,我国处在经济社会转型期,省级政府无论在行政管理的职权范围上还是行政层级上对电子政务的全面发展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区域电子政务研究的核心,在国家的电子政务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研究如何发展省会级城市电子政务具有重要意义。

在我国,地级市以下政府往往直接跟社会公众打交道,担负着直接为社会公众服务的职能,因此我们把地级市和区县级政府定义为“基层政府”,把省级政府和副省级城市定义为“非基层政府”。本文主要研究对象是后者,也称为省级政府,包括全国23个省,5个自治区及4个直辖市的政府以及15个副省级城市。

一、省级政府电子政务发展现状

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起始于早期的办公自动化、政府上网。1999年伴随着金字工程的纵向展开,带动了各级政府电子政务的发展的步伐,为政府职能部门的电子政务建设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进行了有利的探索。

(一)从国家层面上看来。目前,我国电子政务发展已取得阶段性进步。无论是使用以“电子政务成熟度”为代表的评估体系,还是门户网站的直接使用中,都已证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一个健康发展的渐进过程。在全国的电子政务的版图中,呈现着几种态势:从电子政务开展时间上看,超过半数的地方政府开展电子政务超过五年,超过八成的地方政府超过一年,其中尚未开展电子政务的地方政府少于一成;从建设区域上看来,东部地区明显领先于中西部;从建设级别上看来,省级政府的电子政务建设明显领先于基层政府。

(二)从各省电子政务发展看来。存在以下几种趋势:第一,在省内比较中,城市间发展不均衡。由于各省省情不同,省内城市受经济发展、资金投入、技术环境等因素制约,其电子政务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异,这种状况是电子政务发展的必然现象;第二,在发展方向上,电子政务正在向基层延伸。目前,我国电子政务的延伸有两个方向:一方面城市电子政务建设向社区延伸;另一方面整体建设已经延伸至乡镇一级,个别地区已经开始了农村电子政务建设的尝试;第三,整体建设中,电子政务的投入――产出效益有待提高。资料显示,省级政府每年电子政务维护资金充裕,其中超过六成年维护经费超过50万元,相比之下,电子政务的成熟度及满意度显得有些滞后。

二、省级政府电子政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门户网站建设重点有待调整。政府门户网站是电子政务最直接的表现形式,也是电子政务的核心。目前,我国政府门户网站的建设已经取得很大进展。截至2008年,全国政府域名()下的网站发展到30,913个,100%的省级政府和国务院组成部门、98.5%的地市级政府,以及初步统计超过85%的县区级政府已经建立了政府网站。同时,我国政府网站建设在提供的基本服务功能方面,地区的差距逐渐缩小,但在增强双向互动和网上事务处理能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方面,地区差异仍十分明显。在门户网站的建设中,除了目前普遍的功能外,不同级别政府应根据自身特点重点建设相应的功能,根据自身建设的情况选择不同策略和重点。从目前学术界对政府门户网站的评估中看出,多数网站在政务公开方面得到满意评价,信息能力强,实用性差,参与性有待加强。由此可见,调整方向的重点是政府网站的互动环节和服务能力。

(二)缺少评估、定位和规划。目前,电子政务的评估方法,评估内容不尽相同,国家没有出台相应的评估体制,这在一方面制约了电子政务的发展。总体看来,本着服务理念打造的电子政务,应该把服务能力放在评估的首位。在评估主体和内容不同的情况下,各省政府应该通过科研机构的评估或社会相关部门对电子政务的综合排名,了解省内电子政务建设的基本情况。据资料显示,在电子政务的建设中,某些政府投入不足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共存,这说明了有些政府没有对其进行准确的定位和规划。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求省级政府作为指导机构,通过掌握本省电子信息的发展状况,结合本省省情,准确定位本省电子政务的发展现状,有目的、有步骤地规划本省电子政务的发展方向和步伐。据悉,广东省政府已经把电子政务写入本省的“十二五”规划中,把电子政务建设当作日常工作来管理,这种模式值得借鉴。

(三)电子政务立法滞后。目前,我国电子政务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尚未形成完整的法律体系。相比之下,立法的缺失不能满足电子政务日益发展的需要。这种法制环境的缺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法律效力不严谨。一些地方省市也先后出台或启动了电子政务建设的相关管理制度。例如,浙江省制定了《我省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云南省制定了《云南省电子政务管理办法》。上海市了《上海市市本级信息化项目支出预算管理办法(试行)》,为信息化项目预算审核工作做出了制度性安排。但是,我国现存电子政务的规定大多属于部委规章或者地方立法,效力和层级比较低,不利于树立电子政务的法律权威。第二,法制环境不成熟。总的看来,电子政务的整体法制环境薄弱,在一项调查中显示,“法制环境不成熟”已经成为 “电子政务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的第二重要因素,可见法制环境的缺失已严重影响到电子政务项目建设。

三、推进省级政府电子政务建设的对策

基于以上研究,笔者认为省级政府电子政务发展方向应注重核心环节的开发与应用,打造适合地方发展的电子政务系统,提高可操作性和应用性,建立公共服务新模式。

(一)结合行政体制改革,增强节点作用。省会城市的电子政务建设对上结合中央,对下指导地市、县级政府,在同层级上又连接着其他省级政府的电子政务系统,在整个网络状的政务信息化建设中,处于关键节点。如何发挥上传下达,信息的通畅传递是建设的主要方向。目前的行政体制改革,呼声最高的就是大部制建设和省管县工程。在这两种改革中,省级政府的角色分别为参与者和主导者。一方面在中央政府大部制的建设中,信息共享和整合的步伐进一步加快,省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电子政务建设可以采用“以业务为主线”的整合,解决电子政务中跨部门业务协调问题,以“大部制”为契机,推动电子政务应用协同建设;另一方面在我国地方行政层级变革中,省直管县使地方行政层级直接改变,同时电子政务建设也要紧跟其后,省级政府和县级政府部门应预先留好电子政务系统的接口,减少体制改革过程中对电子政务的直接冲击,以“省管县”为出发点,带动省级政府电子政务总体建设的整合。可以说,“大部制”和“省管县”工程是“从上到下”和“从下至上”两个方面的行政结构性改革,处在中间的省级政府正是节点之所在,发挥省级政府在资源和区位上的优势,在改革的同时做好电子政务系统的协同与资源的整合,稳固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建设。

(二)结合门户网站建设,提高网站使用效率。政府门户网站是政务公开和服务型政府两大主导思想在落实过程中所必须凭借的重要平台,在未来的电子政务规划中,政府门户网站必将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一方面应当增强实用性和易用性。网站的普及目的之一就是调节信息的不对称性,方便百姓生活,节约社会成本。这方面,省级政府可以采取以流程为主线的方式,加强政务网络办理的程序化,使典型政务流程能够实现网络办理,并以典型政务流程带动其他流程的网络办理普及,给公众带来实实在在的效果;另一方面要增强网站的互动性。信息的交流离不开双方的互动,互动是网站建设的重点,也是提高公众参与、政府透明度的途径。门户网站的使用效率直接反映了电子政务与传统政务的融合度,做好这两方面的工作,使更多公众关注门户网站,提高网站的使用率。

(三)提高信息安全,加强立法环境建设。目前,政府门户网站被黑客攻击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不仅对政府信息是一种严重威胁,更是对政府公信力的巨大冲击。在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现阶段,缺少必要的法律法规使其自身发展捉襟见肘。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一个问题,电子政务的发展速度是立法速度无法赶上的。这就要求在立法的过程中不能要求面面俱到,应注意循序渐进,有重点、有步骤地稳步进行。既要奠定立法环境的基础,又要保证电子政务发展的主要法律保障得以实施。目前,电子政务法律法规建设方面的核心问题主要集中在电子签名的有效性、信息公开程度等方面做出规定或者司法解释。制定电子政务时应当充分考虑到本省电子政务的特点,参考国家及国际电子政务的立法原则,避免在调整电子政务关系时出现法律冲突。省级政府要充分利用行政管理体制上的优势,结合本省发展状况给予适合发展的政策及法规解释,营造适合省级政府电子政务发展的法律环境,推进政府信息化的稳步实施。

(作者单位:大连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2008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现状大型问卷调查统计结果.信息化建设,2009.1.

[2]吴昊,孙宝文.当前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实证研究.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9.5.

篇9

关键词 电子政务 图书馆 全媒体 协同发展机制

分类号 G252

Abstract Starting with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aced by e-government and libraries in the omnimedia era,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o-developing mechanism of them . Through the mutual correlation, cooperation, coordination, sharing business activities and specific resources of e-government and library, e-government could be boosted rapidly, healthily and sustainably, and the social function and value of library could be promoted further.

Keywords E-government. Library. Omnimedia era.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mechanism.

1 国内外电子政务和图书馆的协同发展研究现状

近年来,电子政务和图书馆的协同效应引起了国内外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研究视角沿着电子政务对图书馆的影响、图书馆对电子政务的作用的路线逐渐转移,焦点最终落在了两者的协同发展上。国外部分学者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对电子政务和图书馆的相互影响、作用、合作和微妙的协同发展进行了实证性研究,并试图影响相应的国家政策,为更好地支持两者的协同发展提供更多便利[1-3];大量数据和材料的分析与研究表明,电子政务为图书馆的专业教育、研究和工作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和方向,带来了更多的资金、机遇和挑战;多年来,图书馆为电子政务的用户提供相关服务、培训、入口、帮助和支持,成为公民社区中电子政务的锚点[4-6]以及电子政务快速发展的加速器和依赖。

在国内,2008年《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实施使图书馆成为政务信息公开体系中的新元素[7],电子政务为图书馆的专业教育和研究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8],大量文献聚焦于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开发、整合和利用[9-10],并有相当部分图书馆开展了相关业务项目和服务[11-12]。王芳[8]对2001―2011年间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中的电子政务研究进行了梳理,认为目前我国图书情报界对电子政务研究的深度、广度和契合度还都不够;张丽梅[13]通过对我国173家公共图书馆的政府信息服务进行在线调查则发现,由于主观和客观原因我国公共图书馆对电子政务的整体服务项目和能力都很有限,还存在着很大的地区和层次差异。而且目前大部分研究仅限于理论层面,绝大多数从信息资源建设和服务的视角出发,鲜有关注公众和用户,真正或很好地应用到实践中的案例并不多,能够为电子政务提供入口、帮助和支撑的是微乎其微,更谈不上两者的协同发展。

2 全媒体环境下电子政务和图书馆的协同发展

全媒体[14]将人类社会引入了一个全新的受众参与式文化时代,极大地推动了社会公众信息文化和理念的变革。全媒体环境下多样化的媒介技术使信息资源的产生、、评论、转换和传播都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传统的自上向下或单向度的信息传播和接受服务模式、有限的咨询和评论已经无法满足当下分众化、个性化和多元化的信息需求文化,例如微博使传统的电子政务和图书馆服务从“训示型”向“对话型”转变,彻底改变了传统用户“受示型”的受众形象。伴随着受众自主性、参与性及互交性的新媒体潮流迅速崛起,政府和图书馆作为我国传统的社会信息中心,采用新的媒介技术为大众服务已成为不可回避的事实。

全媒体时代电子政务和图书馆的协同发展指的是采用新的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和各种媒介,以无缝和包容性的公共服务为核心,通过电子政务和图书馆之间的同步、协作、共享和合作,使彼此的资源和业务流程得到优化,最终实现电子政务服务效能、用户采纳率与满意率以及图书馆社会功能价值的提升。在国际社会上,电子政务和图书馆的协同发展已经成为通例,相对也比较成熟。但在我国,一直以来主要是图书馆界对电子政务保持关注和较高的研究热度,也在积极地寻求机会介入,到目前为止,仅在政府信息公开方面开展了很有限的合作,并没有形成电子政务和图书馆的协同发展局面。Wade Bishop Bradley[15]研究发现,随着图书馆和政府机构参与电子政务深度和广度的不断增加,协同发展的水平则向金字塔顶点移动,不断提高。因此,构建全媒体环境下电子政务和图书馆协同发展的机制体系,能够促进电子政务和图书馆从简单到复杂、从局部到全面、从低水平到高水平实现协同发展,最终能够向用户提供低成本、包容性、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公共服务。

3 电子政务和图书馆的协同发展机制分析

3.1 耦合机制分析

电子政务和图书馆的耦合主要是指人才、资源、技术和场所等各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协调和促进的互动互增的动态联系。从人才来看,政府机构工作人员熟悉政务细则、规范和业务流程及其相关知识,图书馆馆员则集信息采集、加工、管理和培训等优势于一身;从资源来看,政府机构拥有及时、权威、可靠、全面而丰富的政府信息资源,而图书馆则是各种社会信息资源和知识的聚集地;从场所来看,电子政务正趋向于信息资源、应用系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场所的大集中,而图书馆具有广泛的、全覆盖的网点分布,甚至延伸到了社区和偏远农村小镇;从技术来看,随着三网融合下移动技术、网络技术和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技术门槛不断降低,这些都为电子政务和图书馆协同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平台和更广阔的空间,必然会要求和提升两者的耦合互动关系。

3.1.1 关联与互动

首先要创新媒介,促进电子政务和图书馆的关联与互动。全媒体环境下的三网融合使电子政务的用户采纳数量、使用的深度和广度都得到了极大延伸;各种媒介技术改善了电子政务的网络外部性,能够很好地提升用户的相对优势和相容性,例如社交网络;而在交互参与式的文化背景下提供浸入式的信息服务则能够提高用户的认可度和信任度。图书馆和电子政务可以利用微博和微信平台相互关注、转载和评论,实现关联与互动。图书馆将政府、与用户关系密切的信息转载、解释并根据自己的信息资源优势提供相关的延伸服务;而电子政务则同样为用户提供转向、指向图书馆的标识,并及时关注和评论图书馆开展的服务和活动。

由于图书馆传统的公益性、普遍性、均等性和大众化等理念深入人心,通过图书馆参与、合作、帮助和支持等方式,以用户为中心、采用新媒介提供信息服务,能够很好地改善用户的自我效能和感知信任度,可以不同程度地提高传统用户的采纳意向,并不断地吸引新用户。目前,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和杭州图书馆等少数公共图书馆也开始尝试与当地政府合作,利用移动技术、微博和微信等服务方式,拉近与公众的距离,提高信息透明度和虚拟交往的亲近感与信任度,使得电子政务更加接地气。

3.1.2 共享与共建

在我国,图书馆可以借助其专业的信息资源组织特长,直接参与政务公开信息的制作、和宣传,借鉴联合编目模式,共建共享同一政府信息公开平台。

目前国内图书馆的信息公开服务模式有两种:一种是国家图书馆建设的中国政府公开信息整合平台,对政府公开信息进行采集、整合、主题与标签分类;另一种也是大部分公共图书馆所采用的,对当地政府信息公开的网址进行链接或导航。但无论是哪种服务模式,总让人有种浅尝辄止的感觉,图书馆和电子政务实质上仍是两条平行线。而共建共享同一政府信息公开平台,可以统一数据标准、避免重复建设、及时权威信息,还能推进政府信息规范化,为图书馆开展细化的信息服务提供方便。传统的电子政务一般按照行政服务机构划分,除了共建共享同一信息公开平台外,图书馆还可以按用户熟悉的民生主题模块、网络标签分类,融合各种媒体终端、采用媒体社交网络、多媒体技术和移动技术,为用户提供多视角、全方位、立体化的信息服务模式。

3.1.3 合作与协作

随着电子政务和图书馆关联互动程度的增加和共建共享范围的扩大,电子政务可以实现部分业务向图书馆的合理转移。在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过程中,政府机构和电子政务越来越趋于大集中,图书馆在城市社区甚至农村的网络却是星罗棋布,成为电子政务的社会支持机构具有天然的优势。虽然电子政务旨在建设电子化、网络化和无纸化政府,但大部分行政业务仍由线上和线下部分共同完成,将信息查询、咨询、采集和提交等线上部分可以转移到图书馆,而这些正是图书馆传统服务强项;伴随着政府信息公开和网上业务和服务的便利性,政府机构所承担的业务量会大量增加,将用户端的服务角色交付图书馆,不仅可以使政府机构在业务流程改进、服务质量提高及电子服务系统优化等方面投入更多,还能够提高电子政务的包容性,减小数字鸿沟。而且,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和政府转型时期,在政府面向用户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图书馆起到了协调、缓冲、沟通和中介的作用,这样有利于保障用户的信息知情权、促进政务公开、透明和社会和谐。在美国,图书馆不仅为电子政务提供计算机、网络、入口,帮助用户理解内容、解决使用过程中的技术问题,还在诸多公共服务领域开展了电子政务的服务和合作,比如在社区中提供税务信息、公民与移民服务和资源、社会服务、健康信息、突发与灾害响应甚至更多,作为可信任和中立的社会组织,创造了跨机构、超越多方利益的集合服务环境,而政府机构则借助于图书馆的开放时间优势增加了在线服务,精简了部分的机构和服务人员[16]。

3.2 协调机制分析

由于电子政务和图书馆的协同发展涉及两大系统、诸多机构和部门、广泛而复杂的业务,因此需要建立图书馆协会与政府机构、图书馆与政府机构、图书馆协会与图书馆,甚至是同一区域内的图书馆之间的沟通与协调机制。

图书馆协会在参与社会公共管理中具有专业、贴近基层、官僚化程度低等优势[17],可以代表图书馆行业与政府机构进行定期沟通、业务协调,对图书馆的电子政务服务能够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帮助。美国图书馆协会就与税务局、公民与移民服务局和政府出版局等相关政府机构合作建立LibEGov、Lib2Gov网站,制作了电子政务工具包(E-Government Toolkit)为图书馆开展电子政务服务提供帮助,还召开图书馆中电子政务服务的网络研讨会,以促进经验交流和业务提高。而图书馆还应该就电子政务服务与政府机构之间进行持续和有效的对话,建立长效机制以更好地协调相关服务和活动,尤其是当一个图书馆要面对诸多不同政府机构的时候。在同一区域内,不同级别和同一级别图书馆之间也会因为需要,在开展电子政务服务方面进行沟通和协同。例如,一个美国市政图书馆可能会调查附近区域郡图书馆系统的电子政务服务的提供情况,并接触该馆对其工作进行扩展或修正去满足市政当局的需求,与郡图书馆协调合作提供服务,以充分地利用和发挥现有经济和各种资源[15]。

由于图书馆及其相关机构作为第三方的介入,改变了传统的图书馆、电子政务和用户的关系,使电子政务服务更加开放、高效和多元化,也改变了传统的信息和服务流动方向与模式[18],有利于资源的整合与业务流程的优化,能够提高用户对电子政务的采纳率和满意率。在图书馆―用户―电子政务模式中,图书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和专业特长制作电子政务相关的工具和专题网站,由用户传递给电子政务从而提高电子政务的服务效率;由于图书馆参与政府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用户与电子政务互交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数据和资料同样可以为图书馆所用。在电子政务―图书馆―用户模式中,电子政务通过图书馆对其进行网络链接、设置信息专栏、资源扩展的方式,实现信息和服务经由图书馆传递给用户;而用户由于需要终端、网络、入口、个性化信息需求和协助会选择信任的、便利的图书馆网点作为获取电子政务信息和服务的机构。在图书馆―电子政务―用户模式中,电子政务从图书馆那里获取用户反映的问题、困难和不足,进而更好地服务用户;而用户也会将自己需要的大量信息由经电子政务反馈给图书馆,从而加强与补充图书馆的相关服务。

3.3 保障机制分析

在《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以前,我国图书馆基本上是游离于电子政务之外[7]。一方面因为图书馆开展电子政务服务存在理念、体制、资金和技术等种种障碍与困难,但最重要的还是缺乏相关法律依据和政策支持。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初期国家图书馆就遭遇尴尬[19],显得有心无力,体制障碍固然存在,但与缺乏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围、实施细则、进程和规划等相关法律制度和政策不无关系;而由图书馆主导的中国政府公开信息整合平台,在建设过程中因为缺乏法律制度的保障而倍感被动,其影响力和实际效用也大打折扣,需要争取政界、学界、法律界及各类从事信息检索的单位合作,从法律和政策上确立图书馆在政府信息公开中的地位[9]。而美国在2002年颁布的电子政务法第213部分就确立了美国公共图书馆协助电子政务实施的法律地位、角色和责任,为其电子政务和图书馆的协同发展提供了源动力和法律保障。

尽管《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为图书馆和政府在信息公开方面的合作提供了法律依据,能够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政府信息公开的进程,为图书馆拓展社会服务领域提供了契机。但随着电子政务、移动政务的快速发展,图书馆的政府信息服务要想具有可持续性,并体现其社会的不可替代性,还需要更多创新型的法律和法规不断出台,以政策和制度为保障,不断地推进和深化政府信息服务工作。

4 结语

虽然国际社会上电子政务和图书馆的协同发展日臻成熟,但就国内来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电子政务和图书馆的协同发展,宏观上要坚持以用户为中心、做好顶层设计,根据电子政务发展规划的要求和图书馆实际情况,整合、共享资源,创新协作;微观上还需要提高图书馆电子政务服务意识和能力,尝试部分服务和业务的参与和合作、探索科学的政府机构、用户和图书馆之间的信息和服务模式等等。不过,随着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不断深入,各种新兴技术和媒介的日新月异,在相关耦合机制、协调机制和保障机制的框架下,图书馆与政府机构的合作程度一定能螺旋上升、不断加深,最终实现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 1 ] Jaeger P T, Greene N N, Bertot J C, et al. The co-evolution of e-government and public libraries:Technologies, access, education, and partnerships[J].Library &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2012, 34(4):271-281.

[ 2 ] Paul S. A case study of E-governance initiatives in India[J].The International Information & Library Review,2007,39(3-4):176-184.

[ 3 ] Hui G, Richard M. Creating public value in E-Government[J]. The Australian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2010,69(S1):S120-S131.

[ 4 ] Bertot J. Community-Based E-Government:libraries as E-Government partners and providers[C]//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6228:Springer Berlin Hei-

delberg,2010:121-131.

[ 5 ] Choudrie J, Weerakkody V, Jones S. Realising e-government in the UK:rural and urban challenges[J]. Journal of Enterprise Information Management,2005(No.5):568-585.

[ 6 ] Jaeger P T, Bertot J C. E-government Education in Public Libraries:New Service Roles and Expanding Social Responsibilities[J].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2009(No.1):39-49.

[ 7 ] 李国新.公共图书馆:政府信息公开体系中的新元素[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8(5):99-102.

[ 8 ] 王芳,纪雪梅.图书馆学情报学中的电子政务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2(13):11-16,23.

[ 9 ] 梁蕙玮,赵荣荣.公共图书馆开展电子政务项目整合服务探讨[J].图书馆建设,2010(1):13-16.

[10] 夏义.图书馆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功能的定位与实施[J].情报资料工作,2011(1):72-75.

[11] 韩小亚.公共图书馆政府信息服务模式初探[J].图书馆论坛,2010(1):101-103,9.

[12] 田建设.公共图书馆政府信息服务:个案调查与思考[J].情报资料工作,2008(4):27-30.

[13] 张丽梅,彭国莉,宋玉忠,等.公共图书馆政府信息服务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图书与情报,2012(4):111-114.

[14] 罗鑫.什么是“全媒体”[J].中国记者,2010(3):82-83.

[15] Bradley W B, Charles R M, Lauren H M. E-Gover-nment service roles for public libraries[J].Public L-ibraries,2011(No.3):32-37.

[16] Information Policy & Access Center. E-Government& public libraries[EB/OL].http://ipac.umd.edu/[2014-11-08].http:///analysis/publiclib-raries-and-e-government.

[17] 肖容梅.公共图书馆管理体制研究.中国图书馆学报,2010(5):4-11.

[18] Taylor N G, Jaeger P T, Gorham U, et al. The circular continuum of agencies, public libraries, and users:A model of e-government in practice[J]. 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201(Suppl 1):S18-S25.

[19] 孙继斌,丁金凤.公共图书馆准备仍显不足 为政府信息公开提供查阅服务.法制日报.2008-08-24(3).

篇10

[关键词]电子政务;发展;问题

中图分类号:D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2-098-02

信息时代的国家竞争力已经是以信息能力为基本的评价因素,而不像过去一样以人才、技术、原材料等因素作为评价标准的系统。所以当今世界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建立一个适合政府发展的系统显得尤为重要。而电子政务是指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将政府的管理和服务项目通过信息技术加以处理与管理,形成一系列的流程,以最优的效率,最少的花费,为社会公众提供优与质高效的服务。

在当今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电子政务的发展还存在许多的问提:

第一,电子政务管理体制不完善,在电子政务发展中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一些国家,他们成功的一条很重要的经验,就是中央政府加强统一规划和组织领导,有计划、有步骤地部署电子政务的发展。不少跨部门的电子政务项目之所以难以顺利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协调好相关部门的利益关系,没有明确相关部门的权利和义务。许多地方政府没有专门的信息化管理机构,仍然停留在当地发改委下属的事业单位。由于缺乏强有力的组织管理体制,导致电子政务建设缺乏统一规划、缺乏统一标准。虽然各国已经开始了有关电子政务标准的研究与制定工作,但由于政府机构的需求差异大,技术复杂,电子政务标准的制定与执行必然会遇到不少困难。现在许多垂直系统从上向下推广各种各样的业务应用系统,这些业务应用系统又往往由不同厂商开发,相互之间没有接口。另一方面,一站式服务要求把各个部门的业务应用系统连接起来,实现联网审批,所以说垂直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关系还没有理顺。所以如果电子政务发展没有整体性的发展规划,也没有相应的组织机构具体负责指导实施,必然会导致各级地方政府和部门在实施电子政务时出现各自为政的现象,造成新的重复建设。

第二,电子政务实施中经常会出现“数字鸿沟”现象,数字鸿沟是一个普遍性的世界现象,由于经济水平的差距和区域特色的不同,它广泛地存在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之间以及一国的不同地区之间。些落后地区在建立电子政务的过程中会遇到比其他地区更多、更复杂的困难。首先是资金不足,落后地区多为吃饭财政,要用钱的地方很多,常常是捉襟见肘。所以经常会出现“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情况,加速社会中贫富的分化、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软硬件环境方面的差异使得绝大多数社会低收入群体不能够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使用电子政务提供的“公共资源”。然后是是技术条件落后,由于教育水平和经济能力的限制,落后地区很少有机会上网查询资料,有相当多的人根本没有能力或没有机会去认识和享受现代科技带给他们的生活变化,更不可能知道有关电子政务信息了。

第三,对于电子政务的认识不够,国内的一些电子政务方案非常优秀,同时也具有非常大功能和效益,可是实际效果却差强人意。其主要原因就是当今社会,不少政府公务员的年龄已经很大,年轻的公务员只是占了少量的比例。而另一方面,政府机构的改革在政府人员的安排上也要做出相应的改变,所以需要不断减少政府公务员的数量,由于这些因素,一些优秀人才由于公务员在职的人员数量已经足够而失去了进入这些岗位的机会,而在某种程度上,由于公务员这个职业的稳定性对电子政务缺乏足够的热情。而且不少公务员把电子政务看作是简单的上传有关政府信息的相关文件,而不把发展电子政务看作是自己的工作与任务,更有甚者把电子政务的发展作为损害自己利益一样看待,甚至会觉得如果电子政务发展的良好便会对自己工作造成威胁,使自己失业,所以对其产生消极的态度,而且现行官僚制度在恒大程度上先治疗电子政务的发展。所以说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与政府公务员和社会公众对电子政务的认识不足有密切的关系。不少政府机构,在考虑电子政务安全问题时,也没有正确的观点,把政府安全看得过分重要,化很大的代价购买信息安全的设备,甚至会限制公众访问电子政务的相关信息。

第四,对专业人才重视不够,电子政务是个崭新的领域,电子政务专业人才培养制度和模式还处于初级阶段。当今世界,培养电子政务所需的优秀人才主要还有一下几个难点:

一是没有一定的电子政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没有一定的理论体系,也没有可以借鉴的相关经验,不知道通过怎样的方式来培养所需的人才;二是目前电子政务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非常大,但是通过先有的普通教育能力远远达不到这种要求;三是人才的利用率不够高,由于缺乏分析,有些人才没有被重视,被浪费在一些其他的职位,甚至有些还没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面对电子政务专业人才严重短缺这一现状,为进一步发展电子政务提供有效的人才保障,加强现行电子政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是一项行之有效的选择,通过优化电子政务专业人才的管理体制与管理机制,加快电子政务专业人才队伍素质与能力的提升。电子政务建设可以称得上是“二分技术,七分管理”,既懂信息技术又了解政府工作流程的复合型人才缺乏。然而在偏远地区,如农村,山区等等,这些地区的财政状况比较才,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到IT职业,所以难以吸引人才,相应的IT行业也难以发展起来。甚至政府连相应部门的IT运维资金都不能给出来,这就造成IT运维市场不能发展起来,IT运维外包机制也不能完善。

第五,信息安全问题突出,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互联网的发展,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信息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发展电子政务不能不考虑信息的安全问题,因为,电子政务事关一个地区、一个系统,甚至一个国家的利益,如果得不到充分的安全保障,显然,电子政务的发展水平是无法提高的。实际上,国内外很多信息安全事故都是人为造成的,要防止这类事故的发生,必须从信息安全法律、法规的完善等方面入手才能起到标本兼治的作用。目前在我国政府机关中,很多单位在互联网和内部办公自动化网之间不能完美的区分开,在安全上存在很大问题。不论是病毒,黑客的攻击,还是由于操作不当都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另一方面,政府把安全看得过分重要,化很大的代价购买信息安全的设备,限制社会公众的访问,甚至有时候会有意封闭一些消息,这是因为有些政府官员认为公民知道太多的信息会使政府陷入被动的环境。如有的政府机构对城建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等与市民密切相关的信息进行“保密”处理,为的是要避免引起社会的争议。而事实上信息安全是技术问题,只有依靠相应的技术才能防范。实际上,国内外很多信息安全事故都是人为造成的,要防止这类事故的发生,必须从信息安全法律、法规的完善等方面入手才能起到标本兼治的作用。

电子政务是信息时代政府管理的革命,在信息社会它必然会逐步完善,我国的电子政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在政府的管理上实现了改革与创新,给公民带来了极大的利益,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但是其中也存在许多问题,所以我们需要不断完善电子政务的管理模式,认识其中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的办法,与此同时要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找出适合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祝江斌.中国电子政务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理论月刊,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