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消费调查范文
时间:2024-03-07 17:52: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个人消费调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调查地点:------
调查对象:------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的消费市场中,随着经济社会的纵深发展,我们大学生作为社会特殊的消费群体,我们的消费观念的塑造和培养更为突出而直接地影响我们世界观的形成与发展,进而对我们一生的品德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关注大学生消费状况,把握大学生生活消费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导向,培养和提高我们的“财商”,在当前就成为我们当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正受到越来越大的关注。由于大学生年龄较轻,群体较特别,有着不同于社会其他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一方面,有着旺盛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尚未获得经济上的独立,消费受到很大的制约。消费观念的超前和消费实力的滞后,都对大学生的消费有很大影响。特殊群体自然有自己特殊的特点,同时难免存在一些非理性的消费甚至一些消费的问题。为了调查清楚大学生的消费问题,我们决定在身边的同学中进行一次消费的调研。
二、问卷情况
见附录一、
本问卷共发放150份,收回有效问卷146份。发放以我们周围的同学为主。
三、数据统计和分析
1.总消费额
统计结果表明,消费额主要集中在400——800,对纯消费群体,我们觉得这个结果略低。我们认为,合适的人数分布峰值应该出现在500——800区间,其他区间大概符合正态分布
2.恩格尔系数
由表中数据可看出,饮食方面支出居于250-350的人数最多,“吃饭消费”占总消费的比例较高,因此,大学生这一群体的恩格尔系数较高,这可能是这一群体的特点。虽然考虑到,数据受限于学校的物价水平,但还是可以反映大学生消费支出的大概情况。
3、通讯开支
随机问卷得到的结果,拥有手机的同学居然占到被调查总人数的100%,可见大学校园手机的普及率之高。月花费高于50元的占到43%,已经接近一半。以我们的感觉,似乎大一的时候电话方面支出较多,而大二除了极个别人外似乎这方面的支出锐减,而我们的数据也基本反映了这个特点,,接近八成的同学每月都很少打电话,或每
4.打工目的方面个电话时间较短。即使考虑到目前的手机普及率,大家这方面的消费还是比较的合理。
最高的选项是增长社会经验,可以看出,大部分人做家教的目的不在于经济方面,而只是为增加社会阅历,由这点也可以看出大家普遍的经济状况较好,有足够的资金应付日常支出。
5.生活资金来源及家庭收入
九成以上的被调查者资金主要是由父母或家庭提供这个数据还是说明了一些问题,这种情况是大学生的普遍情况。很多社会因素我们无法改变,但是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很多人居然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即使做家教,也不是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或是尽早经济独立,大家经济独立意识之差可见一斑。
6.自我评价
结果显示,71%的被调查者认为花销较大,与自己的预期不符。可是,大家又一直保持着这种花费势头,这也算是大学生消费心理脆弱的一定表现。
四.思考
综合以上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目前正受到社会的影响,具有多种经济状况和消费能力的个体,区分程度相对稳定。但是大学生作为一个群体在消费方面是有一些共性的特点。
A、当代大学生消费新概念
1.理性消费是主流
价格、质量、潮流是吸引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因素。从调查结果来看,讲求实际、理性消费仍是当前大学生主要的消费观念。据了解,在购买商品时,大学生们首先考虑的因素是价格和质量。这是因为中国的大学生与国外的不同,经济来源主要是父母的资助,自己兼职挣钱的不多,这使我们每月可支配的钱是固定的,大约在300-800元之间,家境较好的一般也不超过2019元,而这笔钱主要是用来支付饮食和日常生活用品开销的。由于消费能力有限,大学生们在花钱时往往十分谨慎,力求“花得值”,我们会尽量搜索那些价廉物美的商品。无论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当今大学生的各种社会活动都较以前增多,加上城市生活氛围、开始谈恋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们不会考虑那些尽管价廉但不美的商品,相反,我们比较注重自己的形象,追求品位和档次,虽然不一定买名牌,但质量显然是我们非常关注的内容。
2.追求时尚和名牌是不老的话题
即使在取消高考年龄限制之后,20岁左右的青年仍是大学校园的绝对多数,我们站在时代前沿,追新求异,敏锐地把握时尚,惟恐落后于潮流,这是我们的共同特点。最突出的消费就是使用手机。当代大学生们的消费中普遍增加了手机的消费项目。本次调查中发现学生手机拥有率已达到每班不低于60%。此外,电脑及相关消费也是我们的追求,小至一张几十元的上网卡,大至电脑都是当代大学生的宠物,用计算机系同学的话来形容,我们简直就把电脑当成自己的“情人知己”。再次是发型、服装、饰物、生活用品,大学校园中都不乏追“新”族。调查资料也印证了这一点,就所占比例来看,“是否流行”紧随价格、质量之后,成为大学生考虑是否购买的第三大因素。至于名牌产品,当问到“如果经济许可,会否购买名牌产品”时,80%的学生表示肯定。以上充分体现了大学生对追求高品质、高品牌、高品位生活的需要。
B、当代大学生消费状况存在的问题
1.储蓄观念淡薄,财商需培养和加强
财商”一词的提出者罗伯特清崎曾经说过:“财商与你挣了多少钱没关系,它是测算你能留住多少钱以及能让这些钱为你工作多久的能力。”在调查中,当问及对“财商”概念的认识时,很多同学表示陌生。当问及一学期结束后经济情况如何时,大部分同学都坦然承认自己的消费已经超出计划范围,甚至有些同学还需要向别人借回家的路费,略有剩余的同学也想着如何把剩余的钱花完,只有极个别同学有储蓄的意识。可见,当前大学生的财商需要培养和加强。
2.消费差距拉大,出现两极分化
在关于月平均消费一栏的调查中,有15.2%的同学在400元以下“有点痛苦”的生活线上坚持学业;有28.3%的同学在400-550元之间“勉强过得去”,有34.4%的同学在550-900元之间“稍为有点爽”,有14.6%的同学在900-1400元之间“比较自由”;有7.5%的同学月消费1400元以上可以说是“跟着感觉走”——无忧无虑。可见,大学生的消费差距增大,两极分化也比较分明,这在我国当前剧烈转型的社会大背景下有一定的必然性,但我们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这些问题必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
3.消费结构存在不合理因素,女生更为突出
大学生的生活消费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至少有一个方面是共同的,即消费的主要组成部分以生活费用和购买学习资料、用品为主。在生活费用中,饮食费用又是重中之重,按照青岛地区的物价水平,以学生在校每天消费十元左右用于基本饮食需要来估计,学生每月净饮食费需300元左右。
我们惊奇地发现,在被调查的197名女生中,83.7%饮食费用在300元以下,有的为了保持苗条身材控制自己的食欲,有的为了节约支出不顾营养需要净选择廉价的饭菜;而192名男生中也只有66.4%达到标准。当问及他们是否研究过自己的营养结构问题时,比如对“一杯奶养起一个民族”说法的认同时,90%的同学表示认可,但不怎么在意。当我们把饮食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在调查中指出的时候,他们当中,尤其是女同学很多都承认自己对健康饮食知识了解不够。
4.过分追求时尚和名牌,存在攀比心理
在调查中,一些同学指出,为了拥有一款手机或者换上一款最流行的手机,有的同学情愿节衣缩食,甚至牺牲自己的其他必要开支;有些男同学为了一双名牌运动鞋,有些女同学为了一套名牌化妆品或者一件名牌衣服,不惜向别人借钱甚至偷钱以满足自己的欲望等,都可以反映出一些学生不懂得量入而出,而虚荣心的驱使又极易形成无休止的攀比心理。
5.恋爱支出过度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一部分谈恋爱的大学生每月大约多支出100-300元左右,最少的也有50元左右,最高的达到1000元(比如送名贵礼物给对方)。他们大多承认为了追求情感需要物质投入,经常难以理性把握适度消费的原则。这是让人感到忧虑的方面。有趣的是,传统意义上谈恋爱的费用支出一般由男方承担的局面已经完全被打破,而出现三种情况,即男方全部承担、男女方共同承担和女方主动全部承担,女生的恋爱支出甚至有超过男方的情况。传统与现代生活方式在当代大学生中被充分演绎。
C、当前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偏颇的原因分析
当前大学生在消费上出现无计划消费、消费结构不合理、攀比、奢侈浪费、恋爱支出过度等问题,既与社会大环境的负面影响有关,也与家庭、学校教育缺乏正确引导不无关系。今天的大学生生活在“没有围墙”的校园里,全方位地与社会接触,当某些大学生受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奢侈浪费等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袭时,如果没有及时得到学校老师和父母的正确引导,容易形成心理趋同的倾向,在校风建设上注重塑造和强化学生良好的消费意识和消费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消费习惯,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D、引导大学生养成健康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建议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激烈的社会转型过程中,虽然社会经济与以往比较已经取得卓越的成就,但是放眼世界,我们离工业化发达国家的距离还很遥远。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栋梁,引导大学生继续保持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念,反对奢侈浪费、盲目攀比、过高消费等不良消费风气,加强大学生健康的消费观念的培养与塑造,在当前国情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要正确引导大学生养成健康消费心理和行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加强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的调查研究。我们认为今后老师应当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消费状况的关注,注重研究我们的消费心理与行为,从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我们养成健康消费心理,形成正确的消费观。
篇2
【关键词】 烟草消费;影响因素
In habitant tobucco consumption levecanf in fcuence factor.
LU Jian-Yi,LIU Jian-Xun,ZHANG Yue-zhong,The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and Preven tion in Gong yi,4512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Comprehends the Zhengzhou inhabitant tobacco expense condition and the influence factor, So as to provide the scientific basis for developing tobacco controls.Methods The tobacco consumer of 20 different places of six kinds has been selected stochastically in Zhengzhou, Using the unified questionnaire, the interception investigation was carried on by the investigator who received specialized training. The investigation data be record with EPI 3.01 and carried on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with the software of SPSS10.0.Results Individual month of tobacco expense of Cigarette consumer is average 181.77 Yuan, accounts for individual month of income 6.64%,the family average month expense is 267.42 Yuan, accounts for the family month income 3.01%.81% buyer is uses in oneself expending,15.2% is helps the family member or the friend purchases,3.8% is uses in seeing somebody off or other reasons. Expends the low-grade cigarette primarily,a 5 Yuan box most accounts for 41.14%. The tobacco consumption level rises along with the household income increase, meanwhile the tobacco change of price, the age, the years of schooling, the marital status has carried on the analysis to the tobacco consumption level. Discuss The tobacco the harm has known to the health for the people, but Zhengzhou inhabitant tobacco expense condition quite is still serious, develops vigorously controls the smoke health education, the enhancement public place bans opium smoking the management dynamics, promotes the science effective no-smoking method positively, enhances the tobacco price to be helpful to control the tobacco expense and tobacco harm.
【Key words】Tobacco expense; Influence factor
吸烟已经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为了解郑州市居民烟草消费状况及影响因素,为更好地履行WHO《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开展控烟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我们于2005年9月对郑州市六类20个不同场所的烟草消费者进行了拦截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随机选取居民区、商业区杂货店各2个、居民区、商业区私人烟草专卖点各2个、2个国有烟草专卖店、3个大超市、3个大商场、4个娱乐场所等六类20个不同场所的烟草消费者。
1.2 现场调查方法及内容调查内容包括烟草消费者的一般特征、购烟情况等。
1.3 数据录入与统计分析调查数据用EPI 3.01 进行录入,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烟草消费者基本情况
本次共对1 008名香烟消费者进行了拦截调查,其中男841名,女167名,分别占83.4%、16.6%,平均年龄36.74岁。
2.1.2 烟草消费者购烟原因81%的购烟者是用于自己消费,15.2%是帮助家属或朋友购买,3.8%的是用于送人或其他原因。
2.1.3 消费国产烟与进口香烟情况858吸烟者对消费国产香烟与进口香烟情况进行了明确回答,其中844名吸国产香烟,占98.4%,只有1.6%的消费进口烟,说明当今郑州居民的烟草消费以国产烟为主,其中红旗渠品牌消费量最大。选择国产烟的主要因素是烟草的味道、价格和个人习惯。
2.1.4 不同价格香烟消费情况及价格增长对烟草消费者的影响本次调查显示郑州市居民烟草消费水平以中低档香烟为主,其中5元1盒的最多占到41.14%,其次是10元1盒的消费者占21.33%,而10元以上1盒的仅占2.68%, 见图1。
虽然多数消费者认为香烟价格变化,不会对其最常消费的烟草品牌、烟草消费量产生较大的影响,但是烟草价格上升会使更多的消费者选择其他品牌的香烟或戒烟 见表1。
2.1.5消费场所对个人与家庭烟草消费水平的影响购
烟者个人月烟草消费平均181.77元,占个人月收入的6.64%,家庭平均月消费267.42元,占家庭月收入的3.01%。
不同场所的消费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别,在六类场所中无论个人或家庭均以大商场的消费水平最高,分别为218.58元、350.68元,烟草公司烟草专卖店消费水平最低,分别为142.41元、215.65元 见表2。
2.1.6 文化程度对烟草消费水平的影响 随着消费者文化程度的提高,无论是个人或家庭的月均烟草消费水平均呈上升趋势,与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相比,大专以上学历的消费者个人月消费水平增加了41.45%。被调查对象个人月均消费均在家庭月均消费中所占的比重均在60%以上,其中大专以上烟草消费者个人消费占家庭消费的69.69% 见表3。
2.1.7 消费者年龄对烟草消费水平的影响 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人烟草消费水平逐渐上升,到40岁年龄组达最高水平,50岁以后逐渐下降;家庭消费水平到50岁年龄组达最高水平,60岁以上的烟草消费者的家庭消费开始下降。个人消费比重以30岁年龄组最高,达到81.14%,60岁以上年龄组最低仅为51.05%。
2.1.8 婚姻状况对烟草消费的影响 在婚、离异/分居的消费者个人消费明显高于丧偶或未婚人员,特别是未婚的消费者个人月消费水平仅占家庭烟草月均消费的53.69%,而离异/分居的消费者个人消费达到82.12%。
2.1.9 家庭收入水平对烟草消费水平的影响 无论是个人和家庭烟草消费月均水平均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而升高,收入>5 000元的家庭个人消费是家庭收入
3 讨论
吸烟是恶性肿瘤、脑卒中、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等多种疾病发病和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同时也是造成居民疾病负担上升的重要原因。世界卫生组织已将烟草流行作为全球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列入重点控制领域。加强对烟草消费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对于履行WHO《烟草控制框架公约》、指导公众戒烟有着重要意义。
中国是世界上烟草消费量最大的国家,全球11亿吸烟者有3.5亿在中国,其中青少年烟民达5 000万,中国2000年有近100万人死于烟草所致的疾病,但如果不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控制目前的烟草流行趋势,未来50年中国将面临着烟草使用带来的巨大的健康危害[1]。中国目前存在吸烟低龄化的倾向,中国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为31.1%。本次调查显示郑州市烟草消费者开支吸烟的平均年龄17.9岁。
本次调查显示郑州市烟草消费者购烟主要用于个人消费,而帮助他人或其他原因购烟的仅占19%,烟草消费者的吸烟率为85.6%,不同购烟场所的吸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吸烟对健康有害已为绝大多数消费者认知,但是购烟者的吸烟率居高不下,在购烟者的工作场所或工作场所室内有禁烟规定的比例只有36.2%~40.6%,昭示我们公共场所控烟措施的落实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烟草消费水平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家庭收入的影响较为明显,烟草消费随家庭收入的增加而上升。从不同购烟场所的消费水平看,个人消费大商场居第一位,这可能与购买香烟品牌有一定的关系,一般来讲大商场出售低价位的香烟较少。高学历烟草消费水平较高可能与个人的收入、吸烟量和社会地位有关,大专以上每天平均吸烟量为19.7支高于其他人群。30~40岁年龄组的人群个人的消费水平较高,可能与生活压力较大和社会活动较多有关。
大力开展控烟健康教育,加强公共场所禁烟管理力度,积极推广科学有效的戒烟方法、提高烟草价格有助于控制烟草消费、控制烟草危害。
参考文献
篇3
一、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产品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1.个人消费贷款政策导向的转变,缩短了个人消费贷款新产品的生命。当前我国个人消费贷款监管政策的形成,对个人消费贷款产品的发展方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研发个人消费贷款新产品成为必然趋势。尤其是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各家银行积极推出抵贷产品,满足了客户的多样性选择需求,但房贷政策收紧后,个人消费贷款产品的推广力度有限,个人消费贷款新产品的门槛不断提高,这就不可避免的降低了个人消费贷款产品的实际竞争力。
2.创新工作缺少专业的队伍和专职的产品经理。目前银行的产品创新均与业务管理工作相互结合进行,因此产品创新人员的配备也基本以兼职为主,从事创新工作的人员缺乏专业的创新理论的学习和培训,使得创新工作的主线偏移而逐渐边缘化。部分现存的创新团队缺少固定的工作机制、分工及管理,团队内各角色的职责和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3.营销理念和营销文化缺位造成营销系统失效。国内银行还没有从战略角度上重视对个人消费贷款从业人员进行营销理念的培养和营销文化的培育,员工还处于计划经济的思维定势当中,没有形成与银行目标一致的营销理念和营销意识,特别是基层分支机构,仍然把市场营销简单的视为广告宣传,做为营销的最前沿阵地,无法贯彻营销企图。
二、加强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产品的几项策略
1.品牌营销。在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产品中,品牌打造不失为一个重要环节,能够在推动相关业务发展的同时,为银行赢得宝贵的市场份额和丰厚利润,推进银行的稳定持续发展。也就是说,银行应当拥有优秀的个人消费贷款产品品牌,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这就要求各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塑造自身银行文化,并以此为支撑来树立银行核心品牌,积极整合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产品的营销传播运作,对银行品牌文化的发展进行科学规划,并加强品牌管理,推进银行的稳定发展。
2.加强个人消费贷款产品的创新。在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产品营销过程中,可以积极开发个人信贷业务新品种,坚持与时俱进,转变以往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产品营销模式,开发设计个人消费贷款新品种,更好的满足客户的贷款需求差异。众所周知,个人消费贷款产品的创新往往最能够打动客户,个人客户在贷款时的关注点往往是贷款数额、所收取利息以及每期还款额度与家庭收入的匹配程度等,这些都是贷款和认同中的重要贷款要素。银行在加强个人消费贷款产品创新的过程中,可以从贷款要素入手,在等额本息还款和等额本金还款方式的就此湖上,针对刚参加工作不久收入较低但具备上升潜力的年轻人设计新的还款方式,比如递增式还款,缓解其初期还款压力。而针对收入较高且有一定积蓄的中年人,可以设计递减式还款方式,以降低其在年老收入下降时的还款压力。若客户在遇到紧急支出的情况下,可以暂停归还贷款利息,使得银行还款方式更具人性化,真正实现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产品的创新。
3.产品组合营销。银行客户的需求日趋多元化和丰富化,那么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产品的营销也应当以客户的需求为目标导向,结合时展特点,切实提高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产品营销的总体效率。在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产品营销过程中开展产品组合营销时,应当为客户提供满足个人支付需求的个人金融产品组合,并提高个人支付的安全性和便捷性,更好的满足客户日益提高的支付需求。银行应当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对现代化科学技术加以有效应用,并不断探索新技术,提高自动化支付的安全性,充分做好风险控制工作,提高客户的满意度。与此同时,应实现个人消费贷款产品与证券、保险以及医疗保健等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为客户提供存、贷、汇、理财一条龙服务,切实满足不同客户的多元化需求。在为客户提品组合时,应当积极借鉴国外先进技术方式和营销策略,加强个人信用评估、资信调查以及信用控制等,确保个人信贷业务的安全有序进行。
4.加强个人消费贷款产品营销的团队建设,提高个人消费贷款产品营销能力。当前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产品营销队伍人员有限,个人消费贷款产品的管理信息的更新缺乏及时性,因此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产品营销过程中,应当积极建立专业化的营销团队,明确工作职责,集产品研发、管理和营销服务于一体,建立健全个人消费贷款产品信息沟通机制,强化团队内部人员交流,捕捉客户需求,定期考察个人消费贷款产品营销市场,强化工作人员培训合,切实提高个人消费贷款产品营销团队的业务水平,全面提高团队的整体研发能力。
5.完善适应商业银行业务特点的创新产品价值考核指标。在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产品营销过程中,应当实现创新产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并以此为依据设定相应的考核指标,从而为社会群体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贷款产服务。银行应当加强对个人消费贷款新产品的考核,对个人消费贷款产品的利息收入以及盈利水平等因素进行系统化分析,并对银行的社会形象和声誉进行全面的衡量和分析,完善个人消费贷款新产品的价值考核指标,以鼓励态度对个人消费贷款新产品在客户覆盖度、传统产品提升度以及新产品的经济增加值等多个角度进行考核和评价,鼓励社会效益高且银行品牌形象好的个人消费贷款创新产品的研发。
篇4
关键词:个人消费信贷;风险;信用
本文得到河南省教育厅软科学项目(2007-790035)和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072400410430)的资助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
个人消费信贷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对消费者个人发放的用于购买耐用消费品,或支付其他费用的货币贷款。耐用消费品或其他费用支出,是指用于购买那些具有较高价值和普及趋势的生活消费品,以及用于教育、医疗、旅游等生活消费方面的较高价值费用的支付。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个人消费贷款发展迅速,个人消费贷款占银行贷款总额的比重逐年增长,并逐步成为银行主要的业务和效益来源之一。
一、我国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发展现状
我国最早的个人消费信贷始于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但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观念等因素的制约,发展极为缓慢。1997年我国消费信贷总额为172亿元,仅占全部贷款余额的0.23%。为应对当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对经济的不利影响,政府制定和实施扩大内需的政策。为了启动民间消费需求,中国人民银行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商业银行加大消费信贷的力度。1998年中国人民银行了推动金融机构积极开展个人消费信贷的两项重要文件:《个人住房贷款管理办法》和《关于改进金融服务、支持国民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1999年又了《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的指导意见》,正式要求以商业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面向广大城市居民开展消费信贷业务。
自1997年以来,我国的个人消费信贷有了快速发展,截至2009年一季度末,我国居民消费信贷余额为3.94万亿元,是1997年的229倍。随着我国银行消费信贷规模的不断扩大,个人消费信贷市场空间不断拓展,个人住房消费贷款、汽车消费贷款、助学消费贷款、个人旅游贷款等业务迅速发展,该项业务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也逐步暴露出来。2009年一季度末数据显示,我国居民住房消费信贷余额为3.49万亿元,占居民消费信贷余额总额的近90%,仍然是我国个人消费信贷的主要形式。前几年,住房消费贷款发展迅速,各银行为抢占市场份额而放松了发放住房贷款的条件,导致不良贷款率有所增长。从国外经验来看,个人住房贷款的风险一般是在发放贷款后10年左右中逐步显现,这使得住房贷款潜在风险不可低估。我国现在的个人房贷余额中,超过80%是2000年以后发放的,这意味着,未来几年内个人房贷风险将有增无减。
个人消费信贷对象涉及不同的个体消费者、经营范围广泛、贷款的期限较长、资信调查困难,在一定程度上给银行带来了风险隐患。商业银行应加强对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的分析与识别,以便及时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
二、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风险成因
消费信贷风险是指银行消费信贷不能按期收回,造成信贷资金损失的可能性。个人消费信贷存在极大的不确定因素,风险隐含其中。对于消费贷款业务来说,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是信用风险,即因个人消费者不能按照与银行签订的协议行事而对银行信贷资产收益造成的风险。
(一)制度方面
1、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我国至今尚未建立有关规范消费信贷活动的法律规范,特别是保护银行债权的法规不健全,对失信、违约的惩处办法不具体。消费信贷期限长,客户分散,不确定因素多,银行风险控制难以落实,很容易造成一些借款人利用法律的漏洞进行欺诈。此外,关于抵押物的处理、拍卖等问题,银行在处置个人抵押财产方面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和市场保障。我国消费品二级市场尚处于起步初创阶段,交易秩序尚不规范,交易法规也不完善,各种手续十分繁琐,变现成本较大,导致银行难以将抵押物变现。由于缺少法律规范,个人消费信贷在实际操作中无章可循、无法可依、随意性很大,这使得银行开办消费信贷业务缺乏法律保障,商业银行难以通过有效的方式来保全自己的消费信贷资产,增大了个人消费信贷的风险。
2、个人信用体系不健全。在我国,信用观念尚未深入人心。目前虽然已经建立个人征信系统并投入使用,但系统内许多个人信息尚未完善。加上对个人消费信贷市场的竞争使银行之间缺乏沟通,从而使得个人的信用信息披露不够,信用信息资源无法共享。信息的不对称又可能致使借款人将贷款恶意挪用,用于经营或投机活动,经营失败导致贷款偿还出现问题。尽管中国人民银行已经开始了个人信用联合征信工作,但是上述工作还仅限于金融部门,信用信息也仅限于金融信息,很难实现其他非金融信息的汇总。
(二)银行方面
1、银行消费贷款设计欠缺。有的消费贷款种类自身存在较大的先天缺陷,导致贷款风险从一开始就存在。如2000年兴起一时的“零首付”个人住房贷款和“零首付”汽车贷款。虽然中国人民银行已经明令禁止了这种“零首付”,但无指定用途的所谓综合消费贷款在贷款设计上也存在问题。这种贷款最高限额50万元,甚至不受限额,这一设计明显不是或并非主要是为了借款人消费使用的,更不是为普通消费者着想,它是迎合少数优势消费群体扩大生产的需要而巧立的名目。
2、银行自身管理薄弱。从主观因素来看,国内商业银行仍旧在一定程度上不太重视信用风险,对各部门、各职员的考核只注重业绩而忽视风险和损失,造成损失后也没有强有力的责任机制予以制约。一方面部分商业银行为了扩大消费信贷规模,对基层行下达硬性的放贷指标,由于市场竞争的激烈,不少银行擅自降低贷款标准和担保条件,致使潜在风险进一步增大;另一方面信贷人员素质偏低,工作责任心欠缺。存在着信贷人员贷前调查不深入、贷中审查不严、贷后管理不力的松懈行为,重贷轻管,重放轻收,岗位责任制没有落到实处,放松了消费信贷资金使用的有效监控。这些都是导致银行贷款风险显著增加的原因。
从客观因素来看,国内商业银行管理水平不高,更缺乏消费信贷方面的管理经验。通常,由于客户分散,银行仅凭借款人身份证明、收入证明等比较原始的书面信用材料进行筛查,对个人的信用调查基本上依赖于借款人的自报及其就职单位的简单说明,对借款人的资产负债状况、有无失信情况等缺乏正常程序和渠道进行了解征询,由此导致银行和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而且现阶段管理消费信贷业务的规章制度尚不完善,操作手段相对落后,贷后的监督检查往往跟不上,对消费者个人及其家庭的财务收支缺乏有效的跟踪、监控机制和经验。一旦发现风险不能及时采取补救措施,致使消费信贷的潜在风险增大。
(三)消费者个人方面。消费者个人方面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消费者行为的不确定性和道德风险的存在。目前,我国缺乏完善的家庭财产登记制度,居民收入缺乏透明度,银行无法确切计算和查证居民收入水平。消费者在申请消费信贷时,有可能为获取更多的消费信贷而夸大自己的偿还能力,风险完全由银行承担。另外,消费者在取得消费信贷之后,在有偿还能力的情况下逃避债务,即为道德风险。以助学贷款为例,由于大学生毕业后,社会就业压力大,人才的流动十分频繁,原就读学校找不到人,造成贷款无法归还,道德风险因素较大。
三、商业银行防范消费信贷风险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健全消费信贷相关法律法规。为了确保消费信贷市场的有序运行,应该尽快制定和颁布消费信贷法规,明确消费信贷活动中相关主体的职责义务和相关权利,合理分散信贷风险。建立健全消费信贷法规体系,一是尽快制定一部综合性的《个人消费信贷法》,对与个人信贷有关的问题进行明确规范,充实我国《担保法》中有关个人消费信贷的条款;二是要用法律条文明确规定对消费者失信行为的惩罚办法,用法律手段规范消费者的借贷行为;三是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住房制度、医疗制度等相关制度,从而分散和共担个人信用风险。
(二)逐步完善个人信用制度。个人信用制度的健全将有利于降低消费信贷的交易成本,抑制由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因此,逐步完善个人信用制度是商业银行进行消费信贷风险管理必不可少的制度环节,是商业银行管理消费信贷风险的起点。完善个人信用制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全社会范围的个人征信体系;另一方面要建立科学的个人信用评价体系。
我国个人征信系统使用尚处于初级阶段,仍需不断完善。应做到及时更新个人金融信息,做到电子化、集中化、及时化;同时,要加快不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全国征信系统信息,实现信息联网共享,满足银行放贷审核的需要。在建立全社会个人信用制度和信用档案的基础上,各银行还应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制定具体的个人信用评价体系,以此作为放贷的基本标准,使之从源头上发挥防范消费贷款风险的作用。譬如,可以建立信用风险评分系统,通过给个人信用打分,严格划分客户的信用等级。首先对消费信贷的授信对象进行信用评分;然后再根据消费信贷对象的信用记录、消费信贷的担保方式、消费信贷项目等方面的情况对消费信贷授信对象的信用评分进行调整,得出该笔消费信贷业务的信用评分,确定其风险等级;对个人的还款意愿、还款能力进行预测,为最后的决策作依据。
(三)完善银行内部信贷风险管理体系。必须严肃信贷纪律,责任明确到位,一旦出现问题按规定对有关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贷前要严把信贷入口,有规划地发展个人消费信贷业务,严格规范各环节操作流程。在审核贷款申请时,主要侧重考虑以下几个因素:个人信用记录、个人负债比率、个人保险等。抵押担保并非万全之策,抵押品也存在风险,要明辨借款人的实际收入水平。贷中,进一步明确各操作岗位的关键所在,规范操作,做到任务、权限和责任的统一。贷后,从跟踪、监控入手,建立一套消费信贷风险的预警机制,加强贷款后的定期或不定期跟踪监控。贷款发放后,银行要密切关注客户的还款动态,当有拖延现象时,及时找出原因并采取措施。对于具有还款能力而故意不还者,从信函通知到口头通知、加收逾期贷款罚息,直至处理抵押物甚至诉诸法律。对于多次恶意拖欠贷款者,要将其列入“黑名单”,加大追讨力度,并拒绝再度贷款。对于贷款到期潜逃和下落不明的借款者,应提请公安等有关部门协助查寻。
(作者单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王立军.商业银行授信管理实务[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篇5
一、现阶段我国消费信贷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借款人风险是消费信贷业务面临的最主要问题,表现为以下两方面:
1、借款人还贷能力。消费信贷的贷前调查要涉及对贷款申请人还款能力的评价,但我国目前尚未建立起一套完备的个人信用制度,银行缺乏征询和调查借款人资信的有效手段,加之个人收入的不透明和个人征税机制的不完善,银行难以对借款人的财产、个人收入的完整性、稳定性和还款意愿等资信状况做出正确判断,容易造成银行信贷资产的损失。
2、借款人信用,即借款人的还款意愿。它取决于借款人的品质。在消费信贷过程中,各种恶意欺诈行为时有发生,目前判断消费者信用主要依靠申请人自己提供的有关收入证明材料,但是我国居民收入的透明度低,这种资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值得怀疑。在缺少个人信用制度的情况下,在银行有存款或信用卡的客户还好,银行多少掌握一些比较可靠的信息,对于其他的消费者,银行则无从了解消费者的道德品质、历史状况:对借款人的个人收入难以做出准确的判断和预测;对消费者的还款能力也难以进行准确的评价。这必然加大了消费信贷的风险。
目录一、我国目前消费信贷业务发展的现状
二、我国目前消费信贷业务存在的问题
1、借款人风险是消费信贷业务面临的最主要问题
2、商业银行管理体制陈旧、僵化,缺乏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
3、消费信贷市场的各种配套政策、措施不够完善
三、商业银行消费信贷存在问题的对策
1、对借款人风险的防范
2、改革商业银行管理体制,强化风险防范措施
3、加强对消费信贷市场的各种配套政策、措施的完善
参考资料1、曹子娟,《消费信贷:在规范中健康发展》,《中国金融》,2003年第15期。
2、中国农业银行广东省分行课题组,《国有商业银行发展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战略思考》,《中国金融》,2003年第15期。
3、何爱武;孙海波,《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风险分析及其对策》,《中国金融》,2003年第15期。
4、江影,《试论当前发展消费信贷的难点及对策》,《福建金融》,2003年第04期。
5、王军,《消费信贷中个人信用评估指标的设立》,《农村金融研究》,2001年第10期。
6、何爱武;孙海波,《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风险分析及其对策》,《金融与保险》,2003年第08期。
7、邓雁蓉,《消费信贷的市场走势及竞争对策》,《农村金融研究》,2001年第12期。
8、赵茁,《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途径》,《农村金融研究》,2003年10期。
篇6
关键词:经济欠发达地区;个人消费信贷;消费
文章编号:1003-4625(2009)08-0054-04 中图分类号:F832.479 文献标识码:A
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这场全球性金融危机导致的外需下降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冲击逐渐加深,涉及面也不断扩大。在此情况下,扩大内需、促进消费显得尤为重要。2009年3月23日央行与银监会联合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贷结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指导意见》,鼓励金融部门发展消费信贷,之前,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拉动内需、刺激消费的政策。经济欠发达地区蕴含着巨大的消费市场,居民消费结构、消费观念已经发生转变,为个人消费信贷的“做大做好”提供了宽松的环境,在此前提下,消除一些阻碍因素,则会更加有利于推动经济欠发达地区个人消费信贷的发展。
一、消费信贷拉动区域消费增长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在1999年央行出台《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指导意见》之后不久,安阳市商业银行陆续开始推出个人住房贷款、个人汽车消费贷款、助学贷款等品种的个人消费信贷产品。由于市场需求不足、居民消费观念保守、银行经营理念传统等一些原因,个别商业银行停办了此项贷款业务,或停办了部分消费信贷品种。长期以来,安阳市消费信贷发展处于低增长状态,至2005年末,全市个人消费信贷余额仅为5.51亿元,占贷款总量的1.95%。2006年以来,安阳市个人消费信贷才开始进入相对较快的发展轨道,2006、2007、2008年个人消费信贷增速分别为18.01%、49.26%和23.86%。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安阳市消费信贷市场起点低、规模小,要达到调整人们收入的时间结构和引导居民消费倾向的效用还有待时日。
(一)消费信贷占各项贷款的比重仍然偏低
2006年到2008年消费信贷占各项贷款总量的比重分别为1.96%、2.49%和3.12%,较所处的河南省平均水平分别低2.77、3.3和3.31个百分点。2009年2月末这一比重为3.07%,低于全省平均水平3.19个百分点,然而在2004年6月末全国境内全部金融机构个人消费信贷余额占各项贷款的比重就已达到了10.6%。
(二)消费信贷供给主体为国有商业银行
2008年全市累计投放个人消费贷款4903笔,贷款总额为7.79亿元,其中国有商业银行分别占95.41%和93.84%。2009年1-2月全市国有商业银行共投放个人消费贷款747笔,总额为1.17亿元,分别占全市累计投放的98.81%和99.36%。安阳市城市商业银行2003年开始办理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业务量相对偏少,仅在2007年办理了4笔业务。
(三)消费信贷产品结构发展不均衡
安阳市消费信贷品种结构还是较为完善的,包括:个人住房贷款、个人汽车消费贷款、个人助学贷款以及大件耐用消费品贷款等等,但各业务品种之间发展极不均衡,中长期消费贷款占比过高,2009年2月末占安阳市消费信贷总量的94.78%。中长期消费贷款中,个人住房贷款占有绝对比例,占中长期消费贷款总量的85.49%,占消费信贷总量的81.03%。2009年2月末,短期消费贷款中大宗耐用消费品贷款余额仅为2万元、个人住房装修贷款余额仅为15万元。
(四)县域及农村消费信贷比重较低
截至2月末,安阳市县域及农村消费信贷余额为1.76亿元,占全市消费信贷总量的13.90%。目前,作为农村地区信贷供给主体的农村信用社,尚未开办消费信贷业务。同样具有网点优势的专职向城乡居民提供服务的邮政储蓄银行,信贷业务刚刚起步,业务品种单一,主要提供个人定期存单质押贷款、小额信用贷款和个人商务贷款,个人消费信贷发展相对迟缓,2月末规模为472万元,占全市比重仅为0.36%。
二、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个人消费信贷的机遇
传统观念认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居民收入水平低,消费欲望不强烈,消费结构偏重于“温饱”,消费观念落后,这种观点已经陈旧。长期限制消费信贷发展缓慢的两大因素,一是居民预期收入过低和预期支出的刚性增长及不可预测性;二是金融机构服务手段、贷款品种不完善。从目前情况来看,第一个因素影响已经削弱,第二个因素成为主要障碍,也可以说,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消费的增长存在着一定的金融抑制。消费的决定因素在于收入,改革开放30年来,包括安阳市在内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区域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明显增加,消费层次、结构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对于大宗耐用消费品、高档消费品、住房的需求持续增长,经济欠发达地区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已经具备了较好的条件和基础。
(一)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消费能力逐渐增强
2003年以来,安阳市经济保持了较快增长,同时,当地政府在提高居民收入方面做出了一些努力,最低月工资由原来的300元提高至目前的650元。近几年中央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取消农业税,减轻了农民负担,涉农补贴力度不断加大。此外,安阳市还是典型的劳务输出地,劳务经济已经成为县域经济的主要构成,外出打工人数达到120万人,打工收入占农民工家庭收入的比重达到60%以上,成为农村居民家庭改善生活质量的主要收入来源。2008年,安阳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3637元,五年间年均增速为14%;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190元,年均增速为16.5%。
(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高档、耐用消费品需求趋于旺盛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用于生活必需品的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不断下降。2008年安阳市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2.3%,较2003年下降了3.5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恩格乐系数为33.2%,较2003年下降了5.3个百分点。家用汽车和其他高档家用电器对普通家庭已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奢侈品”。2008年全市家用汽车总量同比增长了42.23%,平均每月增加1150台,农村居民汽车拥有量也达到了1.86辆/百户。2009年1-2月安阳市实现汽车销售额2.3亿元,同比增长88.8%,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同比增长38.8%。
(三)城镇化进程加快,住房需求刚性上涨
近年来,中小城市存在强烈的规模膨胀欲望,城市框架不断拉大,“农转非”户籍管理制度限制趋于弱化,“城中村”的居民早已失去“农民”特性,成为城市人口增加的主要构成。同时,一些农民工已经习惯了城市生活,也有的为给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和生活环境,选择在城市定居。2008年末,安阳市城镇化率达到37.3%,较2004年末提高了6.3个百分点。城镇化进程加快,催动中小城市以改善性住房、保障性住房为需求主体的房地产市场发展。2008年全市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54.29亿元,较2004年增长4.68倍;住宅竣工面积132.1万平方米,较2004年增长1.53倍;商品住宅销售面积177.26万平方米,较2004年增长2.54倍。安阳市城镇化水平还低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城镇化进程还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虽然,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全球性金融危机导致外需下降、经济下滑,农民工就业形势恶化,返乡农民工增多。但是可以断定的是,在农村居民改善生活条件、增加收入的意愿带动下,劳务经济仍会呈现上升趋势,农民工输出地的城镇化水平也会不断提高。
(四)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对消费增长约束力减弱
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是长期以来制约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居民为预防未来可能发生的医疗、养老支出,将相当比重的收入用于储蓄,就目前情况看,这一因素还将会对消费增长产生约束,但是其约束力较以往则大幅削弱。近年来,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已初步完成构建,并且财政投入逐年加大,社会基本养老、医疗体系不断完善,覆盖面扩大,城乡居民用于医疗保健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明显下降。2008年安阳市城镇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为12.2%,较2003年下降了0.5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为9.5%,较2003年下降了0.8个百分点。
(五)各项惠农政策激活农村消费市场
为了持续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激活农村消费市场,国家出台了“家电下乡”等惠农政策,“汽车下乡”政策也即将全面实施。农村消费是我国未来消费增长的重要空间,扩大农村消费信贷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消费水平,激活农村的消费市场。2008年12月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要积极扩大农村消费信贷市场,之后不久,银行业协会联合9家银行,宣布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大信贷支持力度,积极扩大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目前,有的地方部分金融机构已经开始抢占先机,结合“家电下乡”政策推出了相应的消费信贷产品。
三、当前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个人消费信贷的障碍
(一)信用环境认识上的误区
一般情况下,信用环境与收入状况呈正相关,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收入增加,对负债的保障能力也就增强。这也是人们对经济欠发达地区信用环境状况最直观的判断基础。但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并不是信用环境“重灾区”,特别是在发展消费信贷方面,用于抵押的是居民拥有的或未来将要拥有的资产,以稳定的预期收入为偿债来源,居民个人在负债方式的选择上以及自身偿债能力的判断上则更加理性。近几年来,经济欠发达地区居民收入水平有了明显改善,家庭拥有的动产和不动产增多,负债消费的能力大幅提升。另一方面,城乡居民对自身信用的重视程度也有相当大程度的提高,主要得益于个人征信体系覆盖范围的快速扩展以及社会认知的迅速提高。据调查,截至2009年2月末全市个人消费信贷不良贷款余额为325万元,占个人消费贷款总额的0.26%,不良比例远低于其他贷款类别,且呈下降态势,较2007年降低了0.13个百分点。
(二)对个人消费贷款市场发展认识上的误区
目前,经济欠发达地区少数金融机构对于区域个人消费贷款市场的认识比较滞后,缺乏对客户群体增长的科学判断,以及区域个人消费信贷市场发展前景的乐观预期,并未将消费信贷列为盈利的新增长点。从个人消费信贷品种设定来看,其客户群体主要是收入稳定的中高收入家庭。《2007安阳市统计年鉴》数据显示,按城市居民家庭相对收入等距五组划分,中间20%的家庭年可支配收入为3.52万元,较高20%的家庭年可支配收入为3.73万元,高20%的家庭年可支配收入为5.74万元,分别较2004年增长49.64%、46.27%和37.43%(不考虑物价因素);2007年安阳市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在5000元以上占比为37.10%,较2004年提高了26.77个百分点。在传统观念影响下,家庭资产逐渐向下一代传递和积累,中高收入群体不断壮大,二十五岁至四十岁的居民成为住房、汽车、高档电器的消费主体,这一阶层的消费主体消费观念和理财观念已经发生了较大改变,将更多的收入分配到收益更高的投资理财方面,尽可能“负债消费”。由此来看,经济欠发达地区消费信贷市场发展前景较好,还存在相当大的潜在市场尚待开发。从短期来看,受经济下滑因素的影响,利率水平大幅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居民“负债消费”的欲望,为消费信贷规模的快速膨胀提供了宽松的市场环境。
(三)个人消费信贷发展定位上的误区
个人消费信贷属于银行零售业务,金额小、数量多,与面向大型企业的批发业务相比,每笔业务银行付出的人力成本、管理成本相差不大,所带来的收益却相差甚远。因此,在业务发展定位上商业银行更加倾向于优质企业的批发业务,人力、物力优先配置到批发业务,而忽视了个人消费信贷新产品的开发和业务拓展,导致个人消费信贷专业化程度不高,服务水平偏低的现状。从风险控制方面考虑,个人消费信贷有利于分散风险,降低信贷资金整体风险。同时,个人消费信贷收益稳定,可以增进与消费者的关系,建立起稳固的客户群。不可否认,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影响到国内金融机构发展个人消费信贷的意愿。应当清楚地看到,次贷危机形成的一个重要根源是银行放松信贷要求,给偿债能力差的个人发放贷款,房地产泡沫的破裂将所形成的风险进一步放大,只要加强对借贷者的甄别,合理的确定信贷投放要求,个人消费信贷风险是完全可控的。
四、发展经济欠发达地区个人消费信贷的几点建议
(一)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为农村消费信贷发展提供信息支撑
截至2009年3月末,安阳市累计征集9.4万户农户家庭信用信息,覆盖率仅为8.09%,较上年同期增加3.33万户。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信息源相对分散,征集难度大。一是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应当给予大力支持和配合,要充分认识到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对地方经济的正向拉动作用,加强与基层央行、金融机构沟通和协调;二是加强农村地区征信体系建设以及个人信用知识的宣传力度和普及范围;三是与“信用
村”、“信用户”评定相结合,将信用信息征集状况列为评定的必要条件;四是提高信用信息的利用率,充分发挥征信体系对个人信用行为的约束力。
(二)做好长远规划,在防范风险和消费信贷规模扩张之间寻求最佳平衡点
个人消费信贷与其他信贷品种相同,都具有一定的风险,但要科学、合理地对待,既不能过分地追求“零风险”从而产生“惜贷”现象,也不能过于放松对借贷者资质要求重蹈“次贷”覆辙,既要重视风险又要不断拓展消费信贷业务。在“扩大内需”大的宏观背景下要将个人消费信贷业务作为调整信贷结构和利润新增长点,制定业务发展的长远规划,逐步提高消费信贷在各项贷款中的比重。同时,还要不断增加个人消费信贷的专业化水平,简化贷款审批程序,合理进行利率定价,为居民个人提供更为优质、便捷、精细化服务。
(三)丰富个人消费信贷品种
现阶段,经济欠发达地区金融机构应当重点支持居民保障性住房、改善性住房消费信贷需求,积极开办二手房消费信贷业务。认真分析市场、研究市场,针对不同客户群体消费特征开发新的消费信贷品种,丰富产品结构,加快发展汽车消费信贷、住房装修消费信贷、大宗耐用消费品贷款和旅游消费信贷,满足不同层次消费群体的信贷需求。
(四)建立相应的担保和风险补偿机制
建立区域消费信贷担保机构,为居民的理性消费提供信用担保,疏通消费信贷担保瓶颈。由财政资金为主体设立区域消费信贷风险补偿机制,引导金融机构针对中低收入群体提供消费信贷业务,推动发展经济适用房按揭贷款、助学贷款,增强中低收入群体消费能力,对于形成的风险则由风险补偿基金给予一定比例的补偿。
篇7
论文摘要:在我国,消费信贷是一种新兴的信贷方式,随着其运作机制的不断成熟,必将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对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有着重要作用。然而,由于消费信贷本身的特点,以及我国特殊的信贷市场环境、消费者消费习惯等,消费信贷业务中存在着一系列风险与不确定性。本文对消费信贷存在的风险进行总结分析,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一系列关于信贷风险防范的意见与建议。
一、概念界定及文献综述
(一)基本概念界定。消费信贷是商业企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对消费者个人提供的信贷,主要用于消费者购买耐用消费品(如家具、家电、汽车等)、房屋和各种劳务。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封闭式信贷和开放式信贷。封闭式信贷指消费者在一段时间内以相同金额分数次偿还债务的方式。常见的有抵押贷款、汽车贷款和分期付款贷款(分期付款销售合同、分期现金支付信贷和一次性信贷)等等。开放式信贷指信贷机构循环发放的贷款,消费者的部分付款根据定期邮寄的账单缴付。
消费信贷风险主要指在消费信贷业务中产生的各种风险与不确定性,具有客观性、偶然性、损害性、不确定性、相对性等特征。我国消费信贷风险主要特点有:
1、不确定因素较多;
2、较其他信贷风险高;
3、个人消费信贷抵押物变现难度大、费用高。
(二)文献综述。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消费信贷中的风险与防范展开了一系列有意义的探讨。袁亮(2008)从理论上对消费信贷的风险进行了分析,认为消费信贷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信息不对称;杨廷芳(2009)从商业银行实际运营的角度解释了我国目前消费信贷风险较大的原因,即个人征信系统不健全、银行管理存在缺陷等。段照清(2009)则认为,法律保障的缺失是消费信贷风险日益加大的主要原因。关于消费信贷风险的防范,周磊(2009)提出建立个人信用防范系统以规范消费者行为,提高银行信贷管理水平;喻翔(2007)则认为,消费信贷风险的防范应从加快个人信用制度体系的建设以及设法提高居民消费信贷的信心和愿望入手。
二、我国消费信贷风险原因分析
近年来,消费信贷业务在我国发展很快,相关运作机制也日趋成熟,然而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我国消费信贷业务风险仍处于较高水平,主要原因有:
(一)个人消费信贷立法滞后。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统一规范个人消费信贷活动和调整个人消费信贷关系的全国性法律。各商业银行依据的准则针对性不强,对失信、违约的惩处办法不具体。
(二)国家的消费政策相对滞后。我国所提供的住房、汽车消费的政策环境严重滞后。个人申请此类贷款必须到有关部门办理抵押评估登记手续,到公证部门办理公证手续,并且还需交纳各种颁证费、评估费等等,势必损伤消费者的积极性。
(三)商业银行自身管理体制薄弱。一方面商业银行内部缺乏个人消费信贷方面的管理经验,且相当一部分资料尚未上机管理,难以实现资源共享,对借款人的资产负债状况等的了解缺乏正常程序和渠道;另一方面一些商业银行为了扩大消费信贷规模,擅自降低贷款标准和担保条件,不利于消费信贷业务的健康发展。
(四)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管理不完善。目前商业银行缺乏对贷款前进行调查,没有有效监督检查的手段。
(五)我国消费者的消费习惯。目前我国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仍趋于保守,只对若干有限大额商品消费采取消费信贷形式,居民金融资产结构以储蓄为主,消费信贷并未真正普及。
三、消费信贷风险防范对策
(一)建立消费信贷法制环境。加强消费信贷的立法工作,为消费信贷的发展提供法律支持,目前所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制定《消费信贷法》,就消费信贷的主体、对象、程序、方式以及借贷双方的权利义务做出明确规定,规范消费信贷各方当事人的市场行为。
(二)加快个人信用制度体系建设步伐。完善的个人信用制度体系是银行发展消费信贷的关键,只有建立全国联网的个人信用档案,才能让银行充分了解一个人的还债意愿及还债能力,这也是银行放款的坚实前提和加强社会信用建设的关键。
(三)加强消费信贷的担保和保险工作。担保与保险是银行防范信用风险,建立风险防范机制的一种重要手段。防范信用风险对银行和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是至关重要的。
(四)提高居民消费信贷的信心和愿望。提高居民消费信贷的信心和愿望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从多方面努力。首先,要尽力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人们的收入水平,调整收入分配,做好收入再分配工作。其次,要积极开发新的消费信贷品种,拓宽消费信贷市场,银行也应加强宣传,向群众展示其好处,增强人们对消费信贷和消费信贷产品的了解和接受程度。
(五)鼓励更多金融机构参与消费信贷发展。我国目前提供消费信贷的金融机构极其有限,消费信贷基本上被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所垄断,应鼓励更多的金融机构开展消费信贷业务,给消费者一个更广阔的选择空间。
(六)商业银行加快建立防范消费信贷的风险管理体系。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逐步创造全社会范围的个人信用环境;(2)认真探索个人客户差异化服务方法,调整客户结构;(3)健全、完善银行内部信贷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袁亮.个人消费信贷信息不对称的分析及对策[J].理论探索,2008.7.
[2]李洁.关于个人消费信贷的几点思考[J].工作研究,2009.2.
[3]杨廷芳.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的风险分析及解决对策[J].民营科技,2009.3.
[4]段照清.我国个人消费信贷风险分析[J].财经视点,2009.2.
[5]杨秀萍.我国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管理对策研究[J].消费导刊,2008.9.
篇8
论文摘要:在我国,消费信贷是一种新兴的信贷方式,随着其运作机制的不断成熟,必将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对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有着重要作用。然而,由于消费信贷本身的特点,以及我国特殊的信贷市场环境、消费者消费习惯等,消费信贷业务中存在着一系列风险与不确定性。本文对消费信贷存在的风险进行总结分析,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一系列关于信贷风险防范的意见与建议。
一、概念界定及文献综述
(一)基本概念界定。消费信贷是商业企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对消费者个人提供的信贷,主要用于消费者购买耐用消费品(如家具、家电、汽车等)、房屋和各种劳务。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封闭式信贷和开放式信贷。封闭式信贷指消费者在一段时间内以相同金额分数次偿还债务的方式。常见的有抵押贷款、汽车贷款和分期付款贷款(分期付款销售合同、分期现金支付信贷和一次性信贷)等等。开放式信贷指信贷机构循环发放的贷款,消费者的部分付款根据定期邮寄的账单缴付。
消费信贷风险主要指在消费信贷业务中产生的各种风险与不确定性,具有客观性、偶然性、损害性、不确定性、相对性等特征。我国消费信贷风险主要特点有:
1、不确定因素较多;
2、较其他信贷风险高;
3、个人消费信贷抵押物变现难度大、费用高。
(二)文献综述。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消费信贷中的风险与防范展开了一系列有意义的探讨。袁亮(2008)从理论上对消费信贷的风险进行了分析,认为消费信贷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信息不对称;杨廷芳(2009)从商业银行实际运营的角度解释了我国目前消费信贷风险较大的原因,即个人征信系统不健全、银行管理存在缺陷等。段照清(2009)则认为,法律保障的缺失是消费信贷风险日益加大的主要原因。关于消费信贷风险的防范,周磊(2009)提出建立个人信用防范系统以规范消费者行为,提高银行信贷管理水平;喻翔(2007)则认为,消费信贷风险的防范应从加快个人信用制度体系的建设以及设法提高居民消费信贷的信心和愿望入手。
二、我国消费信贷风险原因分析
近年来,消费信贷业务在我国发展很快,相关运作机制也日趋成熟,然而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我国消费信贷业务风险仍处于较高水平,主要原因有:
(一)个人消费信贷立法滞后。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统一规范个人消费信贷活动和调整个人消费信贷关系的全国性法律。各商业银行依据的准则针对性不强,对失信、违约的惩处办法不具体。
(二)国家的消费政策相对滞后。我国所提供的住房、汽车消费的政策环境严重滞后。个人申请此类贷款必须到有关部门办理抵押评估登记手续,到公证部门办理公证手续,并且还需交纳各种颁证费、评估费等等,势必损伤消费者的积极性。
(三)商业银行自身管理体制薄弱。一方面商业银行内部缺乏个人消费信贷方面的管理经验,且相当一部分资料尚未上机管理,难以实现资源共享,对借款人的资产负债状况等的了解缺乏正常程序和渠道;另一方面一些商业银行为了扩大消费信贷规模,擅自降低贷款标准和担保条件,不利于消费信贷业务的健康发展。
(四)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管理不完善。目前商业银行缺乏对贷款前进行调查,没有有效监督检查的手段。
(五)我国消费者的消费习惯。目前我国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仍趋于保守,只对若干有限大额商品消费采取消费信贷形式,居民金融资产结构以储蓄为主,消费信贷并未真正普及。
三、消费信贷风险防范对策
(一)建立消费信贷法制环境。加强消费信贷的立法工作,为消费信贷的发展提供法律支持,目前所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制定《消费信贷法》,就消费信贷的主体、对象、程序、方式以及借贷双方的权利义务做出明确规定,规范消费信贷各方当事人的市场行为。
(二)加快个人信用制度体系建设步伐。完善的个人信用制度体系是银行发展消费信贷的关键,只有建立全国联网的个人信用档案,才能让银行充分了解一个人的还债意愿及还债能力,这也是银行放款的坚实前提和加强社会信用建设的关键。
(三)加强消费信贷的担保和保险工作。担保与保险是银行防范信用风险,建立风险防范机制的一种重要手段。防范信用风险对银行和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是至关重要的。
(四)提高居民消费信贷的信心和愿望。提高居民消费信贷的信心和愿望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从多方面努力。首先,要尽力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人们的收入水平,调整收入分配,做好收入再分配工作。其次,要积极开发新的消费信贷品种,拓宽消费信贷市场,银行也应加强宣传,向群众展示其好处,增强人们对消费信贷和消费信贷产品的了解和接受程度。
(五)鼓励更多金融机构参与消费信贷发展。我国目前提供消费信贷的金融机构极其有限,消费信贷基本上被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所垄断,应鼓励更多的金融机构开展消费信贷业务,给消费者一个更广阔的选择空间。
(六)商业银行加快建立防范消费信贷的风险管理体系。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逐步创造全社会范围的个人信用环境;(2)认真探索个人客户差异化服务方法,调整客户结构;(3)健全、完善银行内部信贷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袁亮.个人消费信贷信息不对称的分析及对策[J].理论探索,2008.7.
[2]李洁.关于个人消费信贷的几点思考[J].工作研究,2009.2.
[3]杨廷芳.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的风险分析及解决对策[J].民营科技,2009.3.
[4]段照清.我国个人消费信贷风险分析[J].财经视点,2009.2.
[5]杨秀萍.我国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管理对策研究[J].消费导刊,2008.9.
篇9
【关键词】农村居民;消费信贷;市场;对策
一、汝州市农村居民消费信贷市场发展情况
汝州市是河南省直管县(市),总面积1573平方公里,辖4乡、11 镇、5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105.6万,其中:农业人口89.3万人,农户21.8万户。2013年,汝州市地区生产总值331.6亿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1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2万元。
汝州市辖内现有银行业金融机构8家,营业网点88个;新型农村金融机构3家,其中:村镇银行1家,小额贷款公司2家。截止2013年底,各项存款余额170亿元,比年初增长9.7%;各项贷款余额116.7亿元比年初增长28.5%,其中:个人消费贷款余额11.73亿元,比年初增加6.47亿元,增长率123.0%;个人贷款27.9亿元,个人消费贷款占全市个人贷款的42%。
农村居民消费信贷有力助推了汝州市城镇化进程。从调查情况看,2013年底汝州市农村居民个人消费贷款余额3.28亿元,占全市个人消费贷款的28%,其中,个人消费信贷涉房贷款一枝独秀,购房按揭贷款、个人房产抵押贷款、个人住房装修贷款占比达90%以上。在个人消费信贷的支持下,许多农村居民圆了在城镇购房梦,不仅市区近郊农村居民购房热情高,就连一向认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陵头、大峪等山区乡镇居民为了改善子孙生存环境,也有不少人通过按揭贷款在市区或乡镇购买了中意的商品房。个人消费贷款发展势头迅猛,这也与汝州市近些年房地产市场火爆,国有大银行为争夺县域优质信贷客户政策相符合。
二、汝州市农村居民消费信贷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从总体上看,汝州市农村居民消费信贷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对消费信贷的重视程度,还是信贷产品的种类、信贷服务的适应性等都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1.农村居民消费信贷市场发展水平较低
(1)贷款种类较少。如在已开办的信贷产品种类上,主要是一手商品房按揭贷款、个人房产抵押贷款、个人住房装修贷款及购车贷款,能够满足贷款条件的农村居民数量有限,对农村居民需求较大的自建房、子女婚嫁、子女上学、大病医疗和大件耐用品购置等方面涉及较少。
(2)贷款额度小,期限短。如单笔贷款多在5-10万元间,最高上限不超过20万元,且农商银行、中行发放的个人消费贷款期限绝大部分控制在1年以内。
(3)手续比较繁琐,费用高。如国有大银行的贷款审批权限一般在地市分行或省分行,农商银行的大额贷款审批要经贷审会,中间审批时间较长,1笔贷款从申请到贷款资金发放到位少则近1个月,多则2个多月;同时,一般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存在评估费、保险费及权证登记费、公证费、工本费等,国有大银行的贷款利率一般为基准利率基础上浮30%,农商银行的贷款利率一般为基准利率上浮110%,繁杂的手续和高额的费用使不少农村居民望而却步。
2.农村居民消费贷款市场资金缺口较大
汝州市有20万农民工外出打工,他(她)们接触了外面的世界,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具备了有别于传统的消费观念和一定的消费能力,随着农民工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存款的持续增长,为了自身的发展和子女教育,他(她)们向往城市生活,改变生活现状的愿望较为强烈,借贷消费意愿增强。从总体上看,当前汝州市农村居民消费已进入快速增长阶段,消费结构正处于转型升级时期,特别是在住房、购车、婚嫁方面消费开支较大,需要信贷资金支持的呼声较高,现有金融支持力度远远不够。如受资金面紧张因素影响,中小金融机构开办个人消费信贷不积极,国有大银行开办的个人消费贷款也是时断时续,农村居民贷款难问题突出。
3.农村居民消费信贷风险相对较大
农村居民抗风险能力差,建房、医疗等消费贷款具有金额大、还款周期长等特点,在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且支出快速增加的情况下,农村居民消费贷款面临的风险明显高于城镇居民消费贷款,更容易对发放贷款的金融机构造成损失,金融机构对开展农村居民个人消费贷款非常慎重。
三、制约汝州市农村居民消费信贷市发展的主要因素
1.农村居民弱势特征明显,抑制了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
(1)收入水平低。2013年汝州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1.9倍,如果考虑到城镇居民所享有的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福利的隐性收入成份,实际城乡收入差距更大。农村居民收入低、收入不稳定是制约农村居民消费和消费信贷市拓展的最大障碍。
(2)社会保障不健全。虽然近年来汝州市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发展速度较快,但仍不健全,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医疗、教育、养老、社会救助等保障机制不完善,如汝州市60岁以上农村老人每月领取养老金60元,农村低保对象补助标准一般在90-105元之间。调查显示,汝州市71%的农村居民对医疗、教育、养老等社会保障不健全表示担忧。在社会保障体系对农村居民的保障处于较低水平情况下,农民普遍存在存钱养老、存钱看病观念,不敢轻易消费,影响了农村居民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
(3)消费环境较差。目前,汝州市部分农村地区在水、电、道路交通等方面,基础设施落后,直接影响了家电、机动车等的消费。同时,汝州市还存在农村商品流通网络建设落后,商品流通成本较高,售后服务缺失等问题,不但限制了农村居民消费,也阻碍了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
2.法律和制度障碍,制约农村居民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
目前,我国在开拓发展农村居民消费信贷市场方面还存在着许多法律和制度障碍,如法律、法规规定,农民的宅基地不能进行抵押,农民的其他财产多数也难以用于抵押,实际上农民基本没有有效的抵押担保财产。为了实施出口拉动,我国在发展出口信贷方面已采取了许多政策性扶持措施,但在开拓农村居民消费市场,发展农村居民消费信贷的政策支持方面还几乎是空白。在进行大宗消费时,汝州市的农村居民往往只能依靠民间借贷或想法用其它生产性贷款资金解决。
3.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欠发达,制约农村居民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
(1)农村居民消费信贷供给主体严重缺失。从所周知,随着国有商业银行营业网点的撤出,农村金融体系越来越单薄。目前,在汝州市除市区外的15个乡镇,只有农商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在所有乡镇都有网点,农行只在4个乡镇有网点,而能够开办信贷业务的网点少之又少。农业发展银行受经营范围及分支机构只设立到县一级的体制限制,对支持农村消费也是鞭长莫及,平顶山银行(汝州机构)、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受资金面和管理体制限制,没有开办个人消费贷款业务。因此,在汝州市诸多金融机构中,农村居民的消费贷款还是以国有大银行设在市区的网点办理为主,受辐射能力影响,消费信贷对于广大农村居民而言还是欲贷无“门”。
(2)农村担保机构缺失。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健康发展需要有健全的个人信用制度相配套,根据消费者真实收入水平和承贷能力准确进行决策,但汝州市农村地区既缺乏为个人消费信贷对象提供资信证明与服务的权威中介机构,又缺乏有关个人信用资料的互通与共享机制,银行很难对个人资信情况进行调查与评估,对借款人收入状况、信用记录及完整资产负债状况等缺乏准确认知,直接制约着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尤其是消费信贷业务的开展。
四、拓展农村居民消费信贷市场的对策和建议
1.加强新农村建设,消除城乡差别
(1)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增强农民承贷能力。认真落实惠农政策,加大对“三农”的投入,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特色农业,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方便农产品流通,提高农民创收能力。大力发展劳务市场,有序引导劳务输出,为扩大就业和满足城市对服务消费的需求创造条件。积极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拓宽收入渠道,增强农民对未来收入的心理预期,从而提高农民的消费能力,扩大农村消费信贷的发展空间。
(2)加快新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解除农村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扩大保障范围,提高保障标准,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推进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提高农村老年人养老标准,免除农村孩子上幼儿园、高中阶段学杂费,加大政府保费补贴力度,积极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消除农民在农村医保、养老、教育、农业保险等方面的顾虑。
(3)加强消费信贷业务宣传,引导农村居民转变消费观念。各金融机构,特别是乡镇网点较多的农商银行和邮储银行,要面向农村居民,积极开展消费信贷业务知识宣传,倡导农村居民从无债消费转变为适度负债消费,从滞后型消费转变为适当超前型消费,为开拓农村居民消费信贷市场营造氛围。
2.建立完善相关法律政策,促进农村居民消费贷款
要围绕发展农村居民消费信贷,促进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的客观需要,加快建立相关法律法规,完善风险保障体制,有效保护消费者与金融机构的合法权益,调动金融机构和农村居民双方发展消费信贷的积极性。尤其是要加快建立适合农村居民需求的房屋、宅基地、林权、土地承包权、荒山承包权等灵活抵押担保方式,帮助农村居民快捷地取得贷款。建议出台相关指导性意见,鼓励涉农金融机构创新消费贷款品种,扩大农村消费覆盖面。调整现在对小额信贷机构的部分规定,改变其限制过度,鼓励缺失的局面,逐步建立起有中国特色、可持续发展的小额信贷机构。建议有关部门出台农村居民消费信贷扶持政策,鼓励有实力的企业与金融机构联合,在涉农大件产品销售中采用车贷模式,促进农村居民适度提前消费。
3.推进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创新农民消费信贷产品供给,加大金融支持农村消费力度
(1)按照建设地区性副中心城市的要求,发展银行业金融机构。结合汝州市省直管县的特点,积极引进如交通银行、浦发银行等管理先进、资金实力强的银行机构,进一步活跃金融市场;改革现有银行管理模式,扩大各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审批权限,减少贷款管理层级,提高贷款审批效率,有效激发汝州市经济发展的活力。
(2)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增加农村消费信贷供给。培育接近农户、农村中小型企业、微型企业的本土金融服务体系,增强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的供给能力,在人口密集,需求较大,信用环境良好的乡(镇)培育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有步骤地激活农村金融市场。必须完善各种金融支持措施,如扩大农村居民信用卡普及面,加大支农再贷款投放力度,改善农村流动性约束。
(3)创新农村居民消费信贷,增强农村居民消费信贷的营销力度。金融机构应合理设定“适销对路”的农村消费信贷产品,结合农村实际增加灵活性,根据贷款不同种类,确定贷款额度,在还贷方式上,开办分期还款业务,减轻农民到期一次性付款压力;在利率定价上,根据客户信用状况等因素,实行灵活差别的利率定价方式;在贷款期限上,结合农村居民收入整体水平偏低和农村经济发展特点,合理确定贷款期限;积极探索授信贷款,并适当简化手续。
(4)加强国有大型金融机构与农商银行在开展农村居民消费信贷领域里的合作。充分利用大型金融机构资金实力、专业人才队伍、先进管理经验和农商银行对农村环境较为熟悉、基层网点多的优势,加强国有银行与农村信用社的战略合作,推进农村居民消费信贷市场发展。
(5)完善个人信用机制建设,发展中间机构。建立完善的个人信用制度和科学的个人资信评估体系,进一步降低农村居民消费信贷的信用风险。通过挖掘客户历史数据,分析客户和业务品种违约率和损失率,建立信用评分体系,在此基础上对贷款申请划分等级进行评分。加强财政支持,鼓励社会资金注入,积极扶持农村信贷的中介机构发展,如个人资信评估机构、消费咨询机构、个人资产评估机构和信用担保机构等,破解农村居民担保难问题。
篇10
我国消费信贷业务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但真正迅速发展却是在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之后,尤其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我国果断采取了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农机直补,对节能环保家电、汽车等产品实施补贴等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有效激活了农村市场,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环境,加快了城镇化过程,消费信贷业务也随之出现规模扩大、结构完善、品种多元化的趋势。但从政策执行情况看,目前的消费信贷政策县域内存在两方面的效应:
(一)正面效应
1.激发了居民的消费热情。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农机直补、对节能环保家电、汽车等产品实施补贴等政策措施直接让利于民,减轻了消费者的负担,因而也大大激发了居民的消费热情。据对衡水冀州市400户城镇居民调查,2010年2季度,愿意“更多消费”的居民占27.75%,比上季度增加5.25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增加11个百分点;选择储蓄目的为“大额消费”的居民占21.75%,分别比上季度增加9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增加14.75个百分点,政策对居民消费的刺激作用明显。
2.增加了社会消费总量。消费热情的高涨,收入水平的提高,都促使居民积极消费、提升生活质量。据调查,衡水冀州市2010年1-5月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3540元,同比增长13%,带动同期实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5240.8万元,同比增长18%,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
3.扩大了消费信贷的业务规模。随着居民消费层次的不断提高、消费理念的不断更新,借贷消费已普遍被居民接受,由此引发了庞大的消费信贷需求,银行的消费信贷业务量获得迅猛发展。据调查,2010年6月末,衡水冀州市个人消费贷款余额8106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3.4%,比2008年6月增长154.03%;个人消费贷款占个人贷款比重为12.3%,比上年同期增长4%,比2008年6月增长5.5%,消费信贷业务增长迅速。
4.丰富了消费信贷品种。多年来,各商业银行为了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在原有的个人住房贷款、汽车消费贷款业务的基础上,陆续推出了生源地助学贷款、个人投资经营贷款、发行各类贷记信用卡等新型消费贷款品种,实现了消费信贷品种多元化,充分满足了居民各方面的消费需求,也有效扩展了银行的盈利空间。
(二)负面效应
1.易引发信贷集中风险。目前,县域的消费信贷品种主要为住房信贷,贷款形式一般为按揭或担保,贷款期限一般在5-10年,最长的贷款期限为30年。消费信贷种类偏少极易使个人信贷业务出现在住房信贷领域垒大户的现象,从而引发个人信贷集中风险。如衡水冀州市2010年6月末个人消费信贷余额8106万元。其中,除去58万元为汽车消费贷款、6万元为助学贷款外,其余8038万元均为住房消费贷款,个人信贷集中现象十分明显。
2.部分城镇居民的消费升级需求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从国家目前的刺激消费政策措施的内容来看,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电脑下乡、太阳能下乡、农机直补等政策的补贴对象均为户口在乡镇的农民,而消费能力较强、具有消费升级要求的城镇居民则被排除在国家优惠、补贴的范围之外,银行也没有推出相应的消费贷款项目,使大部分城镇居民的消费行为受政策抑制明显,不利于消费品市场的持续活跃,也不利于消费信贷政策效应的持续发挥。
二、制约县域消费信贷发展的因素
(一)消费信贷法律体系不完善美国政府通过法律的制定和监管的执行为消费信贷的长足发展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包括:《公信信贷法》对贷方向消费者提供的信息披露(包括广告)的内容、格式、语言都做出了严格的规定。《公平信用报告法》对信用报告机构征集信用信息和使用者使用客户信用信息的行为进行规范。《公平信贷结账法》确立了借贷双方在信用卡信贷市场上的互动关系。我国自央行1998年出台消费信贷政策以来,消费信贷业务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但与此不相适应的是,目前还没有一部统一规范消费信贷活动和调整消费信贷关系的全国性法律和法规。现有的调整消费信贷的规范性文件大多由人民银行制定,法律效力层次较低,约束力差,难以有效保护借贷双方的合法权益,不利于消费信贷的长远发展。
(二)提供消费信贷的机构偏少美国提供消费信贷的机构主要包括商业银行、保险公司、销售财务公司、信用社、储蓄机构及其他非金融机构。众多的消费信贷机构给了消费者更多的选择,同时也促进了市场竞争机制的完善,推动了消费信贷的发展。而在我国,尤其是县域,提供消费信贷的主体主要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他们几乎垄断了消费信贷市场。截至2010年6月末,衡水冀州市8106万元的消费信贷业务的提供者几乎全部是工中建三大国有商业银行,农行、农发行、邮政储蓄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联社均因业务定位、结算渠道、业务工作经验、缺乏人才等原因很少拓展个人消费信贷业务,既不利于市场竞争机制的形成,也限制了消费者个人在进行消费信贷时的选择范围。
(三)县域消费信贷结构单一,风险较为集中消费信贷投向单一,县域消费贷款的投向主要是个人住房贷款。如冀州市的消费信贷大部分投向个人住房贷款,很少涉足汽车消费贷款、耐用品消费贷款和教育助学贷款等其它种类。由于投放对象单一,使县域消费信贷的风险集中于房地产行业。
(四)消费者承贷能力弱,消费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相对不足居民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即承贷能力(主要是指家庭收入水平、户均金融资产数量)的大小,是决定其是否负债消费的根本性因素。居民家庭承贷能力越大,消费信贷所能发挥的作用就越明显。据调查,目前县以下的城乡居民家庭15%的收入户能够承受20万元左右的消费贷款;25%的居民户能够承受10万元左右的消费贷款。由此可见,县以下多数居民家庭还不具备负债消费的经济基础,而县以下居民占了我国总人口的绝大多数,这部分人的消费需求能否真正启动才是经济从外需型向内需型转变的关键。但从冀州市经济的发展模式看,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投资,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大。2010年1-5月,衡水冀州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77298万元,增长29.7%。而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5240.8万元,同比增长18%,投资增速高于消费增速11.7个百分点,两者对经济的拉动力度差异明显。
(五)信用风险管理与转移体制不完善美国消费信贷具有一套严密的风险管理程序,它有效利用信贷局的个人信用资料,严把信贷入口关;强调风险审核与风险组合控制,从具体操作程序上控制风险,降低了金融机构发放信贷的风险,使消费信贷的提供者能以更低的成本进一步扩大信贷规模,从而促进了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我国现行的《担保法》以及有关的担保法律法规只有生产性信贷规范,没有针对消费信贷的相关规定,致使许多消费者在申请消费信贷时难以获得消费信贷发放机构要求的担保。另外,二级信贷市场还未形成,一旦消费者无力还贷,银行实际上很难把抵押物变现,所有风险将由银行自身承担,制约了银行开展消费信贷业务的积极性。
(六)抵押物处置困难,制约了消费信贷的发展个人消费贷款涉及社会多个部门,需要有关各方面的密切配合。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房地产评估、保险等服务收费高,银行在办理个人房屋抵押的消费贷款后,一旦借款人无力如期偿还贷款银行,对抵押物进行拍卖变现将面临重重困难。特别是在县域,没有完善的住房二级市场,房产抵押变现困难,处理房产抵押物手续繁杂,收费较高,对于个人基本生活住房不能用于司法处置,金融债权难以得到维护,都影响了消费信贷业务的健康发展。
(七)个人信用制度不完善,县域信用环境不佳到20世纪中期,美国消费信贷的各种制度,包括个人信用登记制度、个人信用评估制度、个人信用风险管理制度等逐步完善。其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个人信用评估制度。这种制度主要通过相关专业机构收集与消费者个人信用有关的所有信息,以帮助消费信贷的提供者正确判断申请人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使社会形成了讲信用的风气,极大地推动了美国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我国在启动消费信贷的过程中,一是没有对自然人的身份、个人账户、收入来源以及过去的信用状况等进行调查和评估的制度,缺乏个人资信状况信用等级的专业信用认证机构。二是居民的收入尚未完全货币化,贷款机构无法确切了解和核实居民收入的实际水平借款人收入减少、工作异动、失业、自然灾害等影响居民还款能力的情况,难以控制消费信贷风险,从而制约消费信贷的稳定发展。
三、完善县域消费信贷政策的建议
(一)完善消费信贷法制环境消费信贷业务的持续、稳健发展需要完善的法律体系作保障。目前,应尽快制订《消费信贷法》,就消费信贷的主体、对象、程序、方式以及借贷双方的权利义务个、人信用制度的建立、个人破产制度的实施做出明确规定,规范消费信贷各方当事人的市场行为。同时,在消费信贷政策取向上,应多出台有利于城乡居民扩大消费的普惠性的消费政策措施,避免政策覆盖上的空白和盲区,全面保护和激发社会各个阶层的消费意愿,建议扩大电脑、电磁炉、节能空调、节能电冰箱、电动自行车、太阳能热水器等消费热点产品的补贴优惠力度,出台鼓励居民进行住房保温装修、休闲度假旅游的政策措施和资金支持规划,银行也应适时推出相应的消费贷款种类,满足居民的各类消费新需求,使各项刺激消费政策的效应更明显、更有效。
(二)建立消费信贷中介服务机构,分散银行经营风险以社区、村镇为基础,以县城为基本单位,建立健全区域内资信评级中介机构,负责对辖区居民个人信用等级的客观评估。加强对资产评估机构的管理,确保评估结果的客观公正。在经济较发达、个人信用活动频繁的地方,可以设立个人资信咨询公司,负责收集、调查个人消费贷款申请人的人品、收入、信用、抵押品等情况,出具有法律效力的调查资信证明,减少个人消费信贷业务中的欺诈行为,降低银行的经营风险。探索开办房屋回购业务,一旦借款人无力偿还贷款,银行收回抵押房屋就能处置变现,进一步促进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发展。
(三)增加消费信贷主体,丰富消费信贷的品种我国目前提供消费信贷的金融机构极其有限,因此应鼓励更多的机构开展消费信贷业务,给消费者一个更广阔的选择空间。一是大力发挥社区消费合作社的作用,开展以消费品为主的消费信贷业务,以丰富消费信贷市场。二是鼓励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保险公司、非金融机构等积极参与消费信贷业务。商业银行必须改变个人消费信贷品种单一化的局面,实行产品差异战略,从而增加消费信贷的吸引力和扩散力。如针对不同的消费信贷品种和贷款对象的多元化需求,在利率、期限、还款方式等方面实行差别化信贷服务,有针对性地推出不同的消费信贷品种。农村信用社应针对农村消费的需求,研究开发满足农民不同特点、不同层次需求的消费信贷产品,推出新的消费信贷业务品种,为农民扩大消费提供便利,满足农民的多层次消费需求。在农村消费信贷品种的开发方面,应积极办理农业生产所需消费贷款,鼓励农民购买小型农机具和交通运输工具。积极支持农民购买冰箱、彩电、洗衣机、电脑等中高档耐用消费品,大力支持农民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支持农民通过参与新民居建设,改善居住条件。通过有效的金融支持,逐步提高农村的整体消费水平。
(四)改善经营机制,强化风险管理一是重视分散银行资产风险的客观规律,走出信贷风险防范与消除贷款“零风险”的误区。在贷款方式、抵押担保要求、风险控制、风险定价、还款方式、业绩考核以及问责制度等方面,应对不同的客户群体在信贷及其价格上实行区别对待,提高信贷资产的使用效益,为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好条件。二是应完善适宜个人信贷的商业保险制度。积极引导保险公司介入消费信贷保险业务,开展抵押住房财产保证保险、住房抵押贷款险种,形成社会化的消费信贷保险机制,确保银行信贷资产不受损失。
(五)建立和完善消费信贷风险转移制度首先,建议修改和完善《担保法》,把消费信贷担保规范写入《担保法》中。其次,积极发展消费信贷二级市场,通过消费品的二级市场来转化风险。第三,积极发展信用衍生产品,允许其在信贷二级市场进行交易,对冲贷款业务风险,以降低银行消费信贷风险。第四,积极促进消费贷款证券化,将贷款债权分散到众多投资者手中,每个投资者都把风险控制在与收益对称的可接受范围内,从而有效地分散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