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内涵范文

时间:2024-03-07 17:52: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电子政务内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电子政务内涵

篇1

1.1电子政务战略管理

电子政务战略管理是一个以政府信息化为目标的动态管理的过程。为保证此目标的成功实现和政务进度的正确谋划,在实施过程中进行对各信息主管部门进行控制,使得各级信息主管部门能够将这种谋划和决策顺利实施,从而快速准确的实现政府信息化。电子政务战略管理主要包含一下四方面内容:(1)战略分析:根据政府各个部门的不同职能,分析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分析内部条件,明确各部门具有的资源情况以及实施能力。通过对电子政务进行战略分析,对政府各部门的职能进行整体把握。(2)战略选择:在前述分析的基础之上,根据实际情况,信息化主管部门提出与之对应的电子政务建设思路,并运用国外先进技术选择正确的战略,选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符合我国政务发展目标的电子政务战略,从而制定出相关政策和计划保证政务发展所需的资本和人力资源。(3)战略实施:战略实施就是指按照制定的战略进行实际行动,将战略转化为现实的关键步骤,其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内容:合理设置组织结构,对人力财力物力进行合理规划,文化制度建设和处理战略实施中的各项矛盾,确保这几项内容的正确实施,从而以保证战略实施的成功。(4)战略评价:战略制定的优劣,战略执行的好坏都必须通过战略评价得出,只有对制定的战略进行全面评价,才能体现出电子政务战略实施的真实效果。如过评价效果不好,说明指定的策略有偏差,应根据评价结果并参考实际情况及时对调整电子政务战略。战略评价结果往往会成为新战略制定的依据,通过对其不断的改进,从而形成一套完善的电子政务战略。

1.2电子政务项目管理

加强电子政务建设项目的管理,可以对有限政府资源进行合理有效地控制,保证项目顺利完成。电子政务的项目管理主要由五个阶段组成:项目规划、项目立项、项目建设、项目验收和系统运维。电子政务的项目管理所涉及的业务主体众多,管理量巨大,合理管理存在难度。电子政务的项目管理所涉及的业务主体主要有:电子政务项目的审核者、组织者、审核者、申请者、建设者、第三方监督者等。对这些业务主体进行统一管理,统一制定电子政务项目管理的规则和标准,建立一整套项目运行的标准规范,使得项目的建设、管理、监理等工作可以顺利实施。高度重视电子政务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对项目执行情况进行总体规划,对项目需求进行合理分析,保证电子政务项目的投资预算得当。在电子政务项目执行前进行评估,所有电子政务项目主体都必须通过信息主管部门的技术审查,才能拨发电子政务项目资金。加强项目执行后的评估,评估结果可作为项目验收的参考依据。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可通过外包、托管等方式,充分利用社会现有资源,使项目顺利完成。

1.3电子政务服务管理

发展电子政务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为社会提供服务,更好的为民众提供便利。电子政务服务不仅指政府向社会民众提供服务,而且也包括政府各部门之间的相互服务。电子政务服务可使社会和政府内部各部门通过互联网直接提获取政府提供的各项服务内容。与之对应的,电子政务的主要服务形式也有两种:一是面向社会的,二是面向政府内部各部门的。。电子政务服务管理主要有协同管理、质量管理、保障管理和客户管理四方面内容。业务协同管理实现政府部门之间的服务流管理;服务质量管理的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建立起一个良好的电子行政监管制度,保证电子政务服务正常运行;基于互联网的服务管理是服务保障管理的最主要的保证形式,互联网服务管理的方法是一种十分快捷的方法,围绕着客户需求对互联网的服务进行优化服务;客户关系管理是为了保证政府能够顺利向公民提供公共服务。

1.4电子政务组织管理

电子政务组织管理由三部分组成:1、组织机构;2、管理职能;3、运行机制。为保证政府管理职能的正常执行,电子政务管理机构主要由领导机构、管理机构、技术支持机构和执行机构四部分组成。电子政务管理机构必须不断进步,不断发展,必须拥有一整套完整的执行机构,才能保证电子政务的持续发展。电子政务的管理职能主要有五种,五种职能分别为:计划职能、协调职能、建设职能、立法与执法职能、监督与评价职能。在满足政府的基本要求之下,电子政务管理职能应明确规定其内容和性质,进而形成一套完整全面的职能体系。电子政务管理机构的运行机制有四方面内容,彼此之间相互联系,它们分别是:规划预算机制、项目管理机制、业务协调机制和监督评价机制。良好的电子政务管理机构运行机制是保证电子政务正常运行的关键。

1.5电子政务的运行环境管理

电子政务的运行环境管理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电子政务法律建设、建立电子政务安全保障体系、建立电子政务标准化体系。电子政务法律建设涉及电子政务管理中每一个环节,其影响之广,严重制约了电子政务发展,因此为保障电子政务的正常运转,保证电子政务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遵所建立的电子政务法律保障体系必须遵循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根据电子政务建设与管理的实际需要修订与电子政务发展和管理不相适应的规章制度,保证政府机构的信息资源能够合理利用,同时保证服务系统建设、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安全建设的正常执行。建立电子政务安全保障体系可以有效地解决电子政务运行环境中出现的安全问题。建立电子政务安全保障体系主要包括建立信息系统备份中心、建立安全监控系统、统一信任体系等。切实做到防御工作与防范工作相结合,按保密管理的具体要求严格实施,建立合理的等级保护制度,采用合理的技术和管理手段,对不同的部门采取分级、分层、分域的保护,实现电子政务全面安全,从而建立起一个行之有效的电子政务安全保障体系。电子政务标准化体系是在国家标准的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充分发挥了行业标准在电子政务建设中的作用,是一个拥有标准化机构和大量技术专家的标准服务体系。应加大电子政务标准化体系的实施力度,并积极将电子政务标准化体系应用到现实工作中来,使得电子政务标准体系在电子政务建设中能发挥出它的最大作用。

2结语

篇2

关键词 电子政务;政府信息资源;信息资源整合

政府总是以某种方式与我们工作和生活的每一方面直接或间接地相联系。在信息经济时代,数字信息资源管理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而占全社会信息资源总量80%的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更成为重中之重。本文在分析了电子政务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后,针对政府信息资源的特点及面临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电子政务的内涵

电子政务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1992年提出,目前,关于电子政务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的定义,综合国内外对电子政务的含义的分析,笔者将其内涵归纳如下。

电子政务是政府运用现代管理思想对其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进行改革和重组优化,充分利用信息和通信技术,将政府的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实现超越时间、空间与部门分隔的限制,全方位地向社会提供优质、规范、透明和符合国际水准的服务,是政府管理手段的变革。

电子政务经历了面向数据处理的第一代与面向信息处理的第二代后,正迈向崭新的第三代知识处理型。从全球范围来看,推动政府部门办公网络化、自动化、电子化,实现信息共享,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己是大势所趋。而我国也适时提出电子政务建设的总体目标:以信息安全为基础,以数据获取和整合为核心,面向决策支持,构建服务型政府,体现为公众服务的管理理念。

二、政府信息资源的内涵及特点

(一)政府信息资源的内涵

政府信息资源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政府信息资源是指一切产生于政府内部或虽然产生于政府外部,但对政府活动有影响的信息资源的统称。而广义的政府信息资源则指在政府行政工作中产生和利用的信息资源及其相关人员、设备、技术、环境和资金等要素的集合。

政府信息资源数量巨大,并且这些信息资源常更有价值,质量也比较高,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状况和水平。鉴于此,目前对于政府信息资源如何管理、开发、利用成为国内外学者竞相探讨的热点内容。

(二)政府信息资源的特点

1.来源广泛,数量巨大

包含政府内部产生的政务数据,政府外部的结构化数据。而随着网络覆盖范围的不断扩大,存在于网上的信息资源以极高的速度传播并迅速增长,成为政府与个人及企业交流所得信息的一大来源渠道。

2.分布式存储

政府的结构层级、地域分布与职能部门的设置造成了信息内容的分布式存储,这使其在共享与协同计算方面存在较大的难度。

3.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代表国家制定政策和执行政策,因此,政府信息资源还具备社会导向性、资源整合性、信息保密性等一般信息资源不具备的特点。

三、政府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现阶段,我国政府部门的IT基础设施已经初具规模,政府信息化的进程已经从“信息资源建设”阶段进入了“信息资源管理”阶段。目前我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总量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但由于管理制度等存在的薄弱环节,所导致的问题和矛盾也日益突出。

(一)“信息孤岛”的形成

由于政府各部门的信息系统基本上都是各自规划、分散建设、独立运行的,而且数据格式与标准互不相同,导致各地方政府及各部门各自为政,缺乏有效的组织、规划和互联,本来可以向公众公开的文件、信息、资源依然被掌握在各个部门手中,不能由其他部门和社会公众及时共享造成了“信息孤岛”现象。

(二)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很少

我国各级政府上网的信息量普遍较少,信息检索、信息服务的功能较弱,更没有提供所有政府信息资源数据库进行跨库检索的机制,公众通过网络利用政府信息资源的态势还未形成。

(三)追求部门利益和权力是造成信息难以共享的深层原因

有些地方政府部门将取得的信息资源作为私有财产,并不愿意将资源拿出来共享,这导致了严重的信息资源利用率欠佳的问题。

(四)政务信息资源网络安全问题

我国的基础软件大量从国外购进,政务信息网络存在的安全隐患很大,在电子政务推行时,同步加强国家信息安全的问题显得更加突出。

四、我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的措施

电子政务发展到现阶段,需要突出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信息资源的整合问题,只有实现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才能实现跨部门的业务应用和工作协同,才会切实有效的发挥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市场监管、宏观决策的重大作用。可以考虑采取以下措施进行信息资源整合。

(一)电子政务信息部门共建,并建立跨政府边界的信息共享机制

信息化主管部门为促进信息资源共享,制定并遵循信息资源建设和共享标准,对信息资源进行统一规划和建设。进一步搭建资源整合协作式内部网站,加强内部沟通,实现信息共享,提高其内部沟通协作能力。

(二)加强系统集成

政府信息内容的异构性与广泛来源决定了其内容管理的集成性。通过集成共享的平台,很好地与相关机构已有的应用系统进行交互,利用目前比较流行的知识管理、内容管理、数据挖掘等技术,对来自这些系统的数据进行处理,实现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更好的辅助决策并提供更深层次的信息。

(三)实现一站式电子政务

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网站设计从最初的信息平台转变为交互办事平台,“一站式”设计使用户可以方便地访问所有在线的政府办事项目、服务项目和其他信息。以门户网站为平台,方便政府服务客体,使之成为政府对社会和公民提供网上服务的枢纽。

(四)完善政务信息资源管理保障体系

为更好的为个人及企业提供信息资源并且保证政府相关信息资源的安全性,从网络安全保障、法律体系保障以及绩效评估等保障体系出发,从制度上进行完善,推动我国政府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开发利用。

五、结束语

随着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不断深入,在“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开发与利用信息资源,打破传统

政府部门的“信息孤岛”,提高政府部门服务与监管水平,是今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发展电子政务,技术不是关键,推进思路和制度安排才是成功的法宝。理清思路,完善制度,创新管理,夯实基础,是推进电子政务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 王芳、郭英.电子政务内容管理及其应用分析.情报理论与实践,2008(1):47-50.

[2] 苗地、商晓帆.对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的理性认知.现代情报,2008(4):2-4.

[3] 谢虹霞、吴化.中美政务信息资源管理比较研究.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4):107-110.

[4] 杨小惠、王芸、苏新宁.略论电子政务信息资源与政府决策.电子政务, 2009(2): 41-50.

作者简介:

篇3

伴随着全球网络化、信息化的迅猛发展,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在五大应用领域中分别被列为第一位和第二位,可见它们在信息网络社会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是现代信息技术在商务与政务两个不同应用领域广泛应用的产物,它们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1.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的基本概念

1.1 电子商务的内涵

电子商务是指企业利用计算机技术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在计算机网络平台上,按照一定的标准开展的各种商业经营管理活动,简单地说就是指企业利用Internet进行商务交易。电子商务包括4种运行模式:一是企业对企业(B2B)的电子商务;二是企业对消费者(B2C)的电子商务;三是消费者对消费者(C2C)的电子商务;四是企业对政府机构(B2G)的电子商务。

1.2 电子政务的内涵

电子政务是指政府部门运用计算机、网络和通讯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向社会提供优质和全方位的、规范透明的、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和服务。电子政务也包括4种运行模式:一是政府部门内部(G2E)的电子网络化办公;二是政府部门之间(G2G)通过网络进行信息共享;三是政府部门与企业(G2B)进行双向的信息交流;四是政府部门与公众(G2C)进行双向的信息交流。

从以上基本概念可以看到,电子政务的根本目的是为提高政府部门的管理和服务质量,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人民。而电子商务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交易事务的效率和主体的经济效益。从一开始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就相互关联,之间有着交叉的应用领域(B2G或是G2B)。

2.电子商务对电子政务的推动作用

随着Internet在全球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电子商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相对电子政务而言,我国电子商务起步较早,它的建设与发展,为电子政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它们之间的发展是辨证的统一。

2.1 电子商务对电子政务的发展提供经济和技术支撑

电子商务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核心,一方面其发展有助于巩固电子政务发展的经济基础,同时还为电子政务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目前,我国大多数大中型企业已经或正在建立企业内部局域网络,并接入了互联网,这为政府对企业的政务管理提供了可能。其次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也不断加快,很多新技术层出不穷,如电子密钥,电子认证系统的开发,网上支付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等。这些技术手段都可以直接为电子政务所利用。另外,伴随电子商务活动建立的法律法规等,也是电子政务建设和发展所必需的基础保障。

2.2 电子商务的实践能够为电子政务建设提供宝贵经验

电子商务在其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尤其在一些关键技术应用上,为电子政务建设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如电子商务的标准化建设,企业业务流程重组,企业资源计划,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等。这些理念和方法都可以应用或移植于电子政务。

3.电子政务对电子商务的促进作用

21世纪,随着新经济的飞速发展,它不但要求当地政府具有有敏锐的洞察力,而且要主动为电子商务营造安全、有序、合理的商务环境,要介入电子商务,参与有关的电子商务的实践活动。

3.1 电子政务的发展必然会推动企业间电子商务的发展

在经济交易领域中,企业与企业间的交易是大型的,而且他们之间的交易通过电子商务也容易实现,并能够产生很大的经济效益。但是,如果对于企业而言,信息化程度和水平不高就会严重制约企业与企业之间电子商务活动的开展。目前,政府进行网上采购就是政府与企业之间开展的一种电子商务活动,如果有效的将电子商务引入到这个活动中,将会极大地促进企业与企业之间电子交易的发展。这种利益引导比理论劝导更直接、更有效。所以为了推进企业与企业间电子商务活动的发展,政府应该采用网上采购,以此来带动企业的网上采购。

3.2 电子政务的发展必然会促进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

电子政务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二者息息相关、相辅相成,电子政务的发展必然会带动政府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对于政府而言,政府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政府信息系统和政府信息网络的建设等。随着电子政务系统的不断完善使得政府不再游离在网络之外,它会成为Internet与Intranet的一部分,那么企业就可以开展对政府的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开展后,也能推进公众网上采购行为的发生,继而也会产生网上采购行为。

3.3 电子政务对企业电子商务具有保障和推动作用

电子政务带动了我国信息化相关政策法规、标准规范的研究与制定,为电子商务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制度环境,极大地保障和推动了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电子政务对电子商务的促进在企业电子商务系统决策模型中,一方面,企业电子商务从电子政务中自动获得政策信息,另一方面要及时跟踪电子商务系统中的政府政策数据,并及时将政策的变动在电子商务系统中反映出来,保证了企业决策的适时性和现实性。

3.4 电子政务对企业具有一定的监督与服务作用

政府作为国家管理部门,它是为企业服务的,但同时它也具有监督企业的商业行为,两者之间的这个关系界定如果不清楚,企业就难以得到快速发展。目前,大多数企业通过在电子政务的支撑下,不仅获得许多免费而及时的企业信息,而且可以通过电子政务平台开拓新的市场。

篇4

“电子政府(ElectronicGovernment)构建是信息技术带来的新的政府管理实践”,而“电子政务(ElectronicAdministration)是信息技术在政务部门应用的结果”,这一区分从理念和理论、实践和实务两个层面上对电子政府与电子政务作出了清晰的表达,澄清了学术界长期以来在该问题上的分歧,笔者认为,关于这一问题的争论已经可以随着这本教材的出现而终结。该书的另一个特点,是对电子政府与电子政务的概念作出了新的界定。关于电子政府,作者将国内外不同的学术观点归纳为十类,即工具说、系统说、能力说、机制说、模式说、形态说、服务说、改革说、过程说、政府说。在分析、修正和补充的基础上,对其内涵进行了更为宽泛和明确的界定,其重点由以往的主要关注技术应用逐渐转到了更为关注如何利用技术应用影响政府治理与变革,内容范围也从局限于虚拟政府扩展到现实政府中与之相关的所有内容和过程,进而上升到“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和“政府结构的一个新的组成部分”的高度上去理解和把握。这种认识,使得国人对于电子政府概念的认识大大向前延伸了一步。该书认同“把‘e’放在政府前面,是因为承认公共管理正处在利用信息和通信技术以转变它的内部和外部关系的过程之中”,并不是要特别强调它的技术特征,在于强调“公共部门使用互联网和其他数字设备来提供服务、信息和民主”这一观点,揭示了电子政府的本质特征,确立了电子政府理论体系规范性的逻辑起点。

在电子政府的前景上,该书大胆推断,“未来的电子政府将达到几乎囊括现实政府所有功能、内容及其相关过程在内的程度,那时就将是包含现实政府和虚拟政府的所有功能内容和相关过程在内的大的‘电子政府’了。……那时,冠以‘e’的政府将只被简单地视为超越‘电子’的、‘有效的’或‘高效率’的政府的象征,而‘电子政府’将有可能被重新称为‘政府’,虽然它已经是‘转变’的政府,……”。这一论述超越了以往诸如工具论、模式说、改革和过程论关于电子政府定位的局限,解决了电子政府在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中的学科定位问题,并且清晰地确定了电子政府理论的学科发展方向。关于电子政务,作者注重从历史的和实践的角度,将之视为一种结果或是过程,其创新之处有两个方面:一是对广义的电子政务、狭义的电子政务和政府的电子政务(e-GovernmentAffair)作出区分,有助于学科术语的规范化;二是首次提出电子政务的发生过程和必要的促发条件这一观点,认为“我们所希望的或理想中的政务处理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决不能是简单的仿真或直接的平移,而应该是一连串的政治行为和行政干预促成的彻底的行政体系要素转变之后形成的结果,而这种结果到底怎样,取决于政务部门能否为电子政务建设创造必备的促发条件并进而使其合法化地发挥作用”,为首次于电子政务的定义中对促发条件进行了明确的描述,对电子政务建设涉及的复杂的组织变革和利益关系,以及政治、权力和风险的认识极为深刻。该书对电子政府的概念体系,尤其是关于电子政府与电子政务的内涵与外延的论述,兼顾规范性与灵活性、流动性和稳定性,反映了对事物的发展历史和前沿动态的准确把握,把当前对于电子政务的认识水平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该书中的“电子政府的理论基础”“电子政府的政府基础”为新增加的内容,与“电子政府的技术基础”共同构成了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的系列篇章。这两章的内容为同类教材中所独有,其一方面侧重于从行政的角度对电子政府的理论支撑进行系统的阐释,将新公共管理、新公共服务、协同政府和管理信息系统解释为电子政府的理论支撑和电子政务建设的基本依据,进而强化了电子政府作为一种新的政府管理形态,电子政务作为一种新的公共服务范式的观点和认识;另一方面,它关于新公共管理、新公共服务、协同政府、管理信息系统与电子政府、电子政务之间的关联和推动作用的论述从深层次上把握了电子政府和电子政务的内在规律,扩展了电子政务建设的理论工具,其融合和整合为电子政府理论框架增加了新的内容。值得关注的是,电子政府的政府基础为该书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其基本的理论来源于电子政务建设的促发条件这一观点。由于电子政府自产生之时起就存在行政主导和技术或管理主导之争,并始终困扰着公共行政学者以及公共部门的实践者,而“信息技术能改变政府管理的图景,但指望信息技术应用能够自发地促成政府管理形态变迁在本质上是一种误导。电子政府的发展前景,固然与信息技术进步密切相关,但更取决于相应组织和制度变迁的引导与配合”,这一观点鲜明地指出政府管理理念、过程、结构、体制和机制为电子政府构建的决定性的基础条件,并将之用“电子政府构建的政府基础”这一概念来表述,具有原创性。

篇5

[关键词] 电子政务 网络 政府

一、电子政务的内涵及优越性

联合国经济社会理事会认为电子政务就是:政府通过信息通信技术手段的密集性和战略性,组织公共管理的方式。旨在提高效率、增强政府的透明度、改善财政约束、改进公共政策的质量和决策的科学性,建立良好的政府之间、政府与社会、社区以及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赢得广泛的社会参与度。世界银行将电子政务定义为:政府机构使用信息技术,向公民提供更加有效的服务、改进政府与企业和产业界的关系、通过利用信息更好地履行公民权利,以及增加政府管理效能。由此可见,电子政务就是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将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在互联网上实现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和空间及部门之间的分隔限制,向社会提供优质和全方位的、规范而透明的、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和服务。

电子政务作为电子信息技术与管理的有机结合,成为当代信息化最重要的领域之一。其优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高效行政是现代市场经济对政府的要求。电子政务把政府搬到网上,政府通过网络快捷收集和处理信息,及时做出决策,实行透明、阳光行政,就能极大地提高行政效率。

第二,提高政府的信息服务能力。政府在网上政策信息,打破时空和地域限制,或在政策文件网页上开设意见反馈窗口,就能极大地提高政府的信息服务应急能力。

第三,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从热衷于“管、审、批”的干预型政府转变为致力于“扶、帮、助”的服务型政府;从主要为国有经济服务的倾斜政府转变成为整个社会服务的全面政府。

第四,提高政府的竞争能力。电子政务改造并提升了政府的竞争力,网络时代的政府竞争力必然基于网络基础之上。

第五,开辟公众对政府的批评渠道。政府官员可以及时并经常看到各种各样和各个方面的对政府的批评和建议,这样可以广开言路,促进政府与群众之间的交流。

在我们看到电子政务这么多优点的同时,我们不能为其优越性所迷惑而不去注意其存在的缺陷。

二、我国电子政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突出问题是重电子轻服务

所谓“电子”,主要是指技术手段的实现。所谓“政务”,主要是指政务变革的实现。多年来,我国进行的电子政务建设,主要采取的是以技术为主导的建设模式,建设的重心偏重于“电子”。突出的特点是:建设单位各自为政,将大量的资金投入电子政务的硬件建设。我国是工业化发展中国家,在电子政务建设的初始阶段,对电子政务概念和内涵还缺乏全面了解,对信息技术的引用,政府处于被动位置,以技术为主导的电子政务建设成为必然。近几年,全国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的成效,但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尤其在“政务”的实现方面,遇到了主客观方面的各种阻力和障碍,推进工作进展缓慢,与电子政务的目标存在较大的差距。通过实践我们发现,实现电子政务,信息技术基本能够保证建设需求,技术手段的实现并不困难,而难点是“政务”方面的实现。以技术为主导的“电子型”建设模式已经显现出问题和弊端,因为拥有的技术手段并不能从根本上实现电子政务建设的目标和绩效。

(二)我国电子政务应用项目发展滞后

中国社会科学院调查表明:尽管各级政府对电子政务的建设都花了力气,并且许多单位自认为“满足了社会的需要”,但从用户方的调查却显示了相反的信息。在“已建成的电子政务应用项目与用户实际需求二者关系”方面,不同地区的受访者都不约而同地将“应用项目发展滞后,满足不了企业和个人用户的需要”作为首选项,有意思的是西部地区的受访者对此的反响比东部和中部更大。也就是说,尽管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计算机和网络普及率远远低于东、中部,但被调查者中有更高比例的西部人认为电子政务满足不了企业和个人用户的需要。

(三)电子政务应用层次较浅

我国多数电子政务应用层次较浅,被称为“沙滩上的电子政务”。对互联网上的我国电子政务站点进行进一步审视,我们往往会发现,在多数网站上,职能介绍、政策法规、联络方式等静态信息和政府新闻占据主要位置。表格下载,网上申请等为公众带来更多价值的在线服务寥寥无机。于是,这些网站在经历了短暂的热闹后,很快便成为遗忘的角落,用户访问量少,网站缺乏维护,造成电子政务投资的浪费。

(四)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存在的其他问题

电子政务基础信息建设落后,网络的运行速度还很慢,网络设施的建设普及率还不高,尤其是在偏远和落后地区更是距离遥远,整体的物质和技术还远远不能适应建设电子政务的需要。此外,我国电信服务的服务价格还较高,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网络的普及和电子政务的应用。电子政务的发展缺乏统一规划,也没有相应的组织机构。电子政务立法滞后,由于我国电子政务发展较晚,目前只是由行政机关对互联网管理出台了一些限制性的行政法规,而对于如何促进电子交易、使用电子签名和电子支付还没有制定相关的法律。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

三、如何完善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

(一)借鉴先进经验

韩国电子政务发展策略对我国有一定参考价值:第一,电子政务的发展应得到国家高层的立法、资金和资源支持;第二,电子政务的发展关系到全社会的综合发展,不能仅仅被看作是政府的任务。电子政务的发展不能离开企业界、学术界和社会各方面的全力支持和积极参与;第三,电子政务的发展事关国家全局发展战略,应从国家战略发展角度出发,由国家组织政府各部门、社会各阶层的精英统筹规划,全面部署,积极实施;第四,电子政务的实施应与国家当前的各项改革措施紧密配合,在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同时,要从我国国情出发,既要解决现实问题,又要面对未来发展需要。

(二)加强宣传

电子政务要真正发展,决不能孤芳自赏,而应该万民联欢,共同参与。在加强政府网站内容建设的同时,政府部门最好能够利用传统的报刊等媒体对电子政务广为宣传,让广大百姓了解电子政务,并接受电子政务,让更多的人参政议政、建言献策,通过电子政务实现自己的民主权利。同时,应加强政府网站的互动性、应用性,以更亲民、便民的形象吸引群众。

(三)主动接受民众批评

网络本身只具有技术性价值,而应用网络技术建成的“电子政府”则意味着信息的公开透明,意味着政务效能的提升;但最重要的是,“电子政府”利用网络技术的特有优势,为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双向互动提供了一个开放的空间和自由的平台,以便公众表达利益诉求、提出建议意见以及监督政府行政,最终实现政府行政与民意的无缝对接。政府建立官方网站,其主要目的应该是为了更加清晰地了解民众诉求并及时回应,以更加有效地维护公民权利与增进公民福利。

(四)完善法律法规

发展电子政务,立法要先行。立法要从有利于信息技术发展、有利于电子政务开展的角度,解决电子政务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电子签名、电子支付的合法性,制定电子政务信息技术规范,并及时修改既往法律中与信息技术发展不相适应的部分。

(五)健全领导机构,统一电子政务的发展规划

电子政务既要跨越整个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协调各产业部门的发展与利益,同时也要平衡现有的各管理部门的利益关系。推动电子政务的难点在利益的分割上,所以,没有综合性的权威部门根本无法实施真正的电子政务工程。必须由国务院设立专门的电子政务领导机构,统一领导、组织中央与地方政府的电子政务建设。各级政府的电子政务和管理机构则可先从部门之间协调开始,成立相关小组。

(六)加强电子政务培训

从目前我国政府部门的实际情况看,政府部门的信息化硬件普及率还相当低,政府的各项政策、命令的仍然还是沿用纸张作为传播媒介,公文的收发、采集和汇总还没有完全实现电子化。因此,大力加强公务员信息化知识的培训迫在眉睫,特别是系统化、制度化、规范化的培训。

小结

只有加大电子政务的建设力度,加快建立高效政府,才能在信息时代加快发展,迎头赶上。相信我国能够克服在电子政务方面遇到的困难,改善电子政务发展中存在的不足。结合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实际情况,借鉴外国先进经验,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电子政务之路,并在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 王长胜. 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报告 [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化出版社2008.

篇6

一、责任政府的基本理论

1.责任政府的内涵及构成

(1)政府责任的内涵。马丁•罗伯逊认为责任政府(responsi-ble government)一般是指一种需要通过其赖以存在的立法机构而向全体选民解释其所做出的决策,并证明这些决策是正确合理的行政机构。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成福教授在政府责任论中讲到责任政府既是现代民主政治的一种基本理念,又是一种对政府公共行政进行民主控制的制度安排。谢、徐燕在“论我国责任政府的建设”认为责任政府是一个勇于并敢于承担责任的政府。责任政府,学术界一直对此没有明确的概念,责任政府涉及到不同的学科,且学科对责任政府有不同的理解。现代公共行政下的责任政府,是一个承担多次、多方向、多领域的政府。从这个角度理解,那么责任政府有以下几层含义:一是责任政府是一个具有有效及时的回应性和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义务的政府;二是,责任政府应是一个勇于并敢于承担责任的政府。再次,责任政府应是一个具备良好责任控制机制的政府。

(2)责任政府的构成。责任政府有责任主体与责任受体两个基本要素构成,二者密不可分,第一责任主体,就是承担责任的一方当事人,即政府。有时将政府或者政府某个部门这些抽象概念作为责任主体。二是责任受体,就是要求责任主体承担责任的另一方当事人,责任受体即人民。

2.责任政府的理性维度

(1)责任政府的理论基础。社会契约论,政府存在于社会公众的期望中,它必须遵守一定的权利与义务,这些权利与义务是政府与社会之间契约的结果,因此政府在行使权力时,不应忘记自己对社会承担的责任。人民思想,人民论,是民主社会中政府责任存在的政治学基础,它来源于社会契约论,在民是近代民主国家存在的理论基础。分权制衡理论:西方政治思想家孟德斯基认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走向滥用权力,这是一条万古不变的经验。有权力的人直到把权力用到极限方可休止。”而“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这项制度与国情有关,我国不搞三权分立,而是在各个国家机构之间划分国家职能,并相应的进行权利和责任的划分。社会伦理思想:责任伦理是指自己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按照法律、惯例对自己所作出的要求以及按照自己对社会和对他人所应履行的义务来行事。

(2)责任政府的理论演绎。法治政府:责任政府的理性统合。法治政府是指政府的一切权力来源、政府的运行、政府的行为都受制于法律。诚信政府:责任政府的道德底蕴,建立诚信政府、保护公民的信赖利益是责任政府的必然要求。有限政府:责任政府的外在表现,有限政府是指政府的职能、权力、规模、行为等都有一定的限度,都要受到法律与宪法的明确限制,需要公开接受社会监督与制约。透明政府:责任政府的民主要求,人民导向的管理方式是通过行政公开与透明以及政府与公众之间的良性互动来提升政府的责任能力。服务政府:责任政府的目标诉求,服务政府要求将公众看做行政服务的对象,政府的职责就是为公众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积极为公众排忧解难。

二、责任政府理念下,电子政务对建设责任政府的促进作用

1.电子政务的概念

所谓电子政务(Electronic-government,简称E-government),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这个概念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是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相对成熟和普及的基础上被提出的。关于电子政务的定义,在国内外学术界存在着不同的提法。目前国内外电子政务比较认同的说法,电子政务是运用现代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将政府管理和服务职能转移到网上,精简流程,精简行政机构,对政府工作流程进行优化改造,超越空间与时间以及部门分割的跨越,高效、透明、方便、迅速处理行政机关与行政机关、行政机关与公民、行政机关与企业之间的电子化业务,向社会提供公平、公正、高效优质、规范透明的管理和服务。我们可以看出电子政务的发展与责任政府的理念、责任政府的诉求相吻合。

2.电子政务对构建责任政府的促进作用

(1)深化政府责任理念,发挥民主监督作用。责任政府是一个负责任的政府,诚信政府,电子政务的实施可以使公民在网上看到政府的工作流程,工作程序,依法行政,为民主监督提供了渠道。

(2)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促进行政组织重构,重组政府业务流程。电子政务的出现,使政府职能发生了转变,政府机构需要进行重组,需要一个更合理更高效的运行机制,电子政务使政府重新思考,重新定位,促进了责任政府的实现。

(3)实现政府和社会公众的互动,促进政府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公民可以在网上参与政府的决策,可以与政府简洁的对话,针对某一项决策谈出合理的想法,政府在制定决策的时候会充分考虑公民的意见,从今政府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这也是民主社会时期责任政府的要求。

(4)降低行政运作成本,提高政府的行政能力和办事效率。传统的政府是逐层汇报,电子政务出现以后,政府间、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公民之间可以直接与管辖的一层汇报解决问题,提高了办事效率、减少了审批程序。

(5)促进政务公开,推动政府服务建设。社会公民可以上网将自己日常生活中的难题、政府不合理的行政行为、行政决策向政府反映,政府可以了解到群众的难题,尽快解决问题,为公民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责任政府理念下,电子政务在构建责任政府的问题

1.在责任政府理念下,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与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电子政务建设缺乏合理规划和统一标准。我国“条块分割”管理体制与电子政务的统一性、开放性、交互性等相冲突,个地方政府及部门在推进电子政务的时候都会建立自己的标准,只求解决自己内部的需求,这必然造成部门间不能联通、资源不能共享。

(2)网站建设流于形式,对电子政务的性质和地位认识不足。政府部门及公务员的观念滞后主要表现在过分重视技术而忽视政务,只是把电子政务等同为政府上网,建设与使用相分离;由于受传统政务模式的影响,抵触电子政务。

(3)电子政务基础性建设比较落后,数字鸿沟普遍存在。我国目前电子政务发展现在处于初始阶段,基础设施落后,信息技术管理人员素质低,拥有计算机的用户还很少,东西部电子基础设施呈现不同的状况,东部发达,西部落户,东部拥有更多的信息技术管理人员,那么信息资源会大部分在东部基础设施比较先进的地方流通,可见,我们目前的技术水平与硬件设施还远远不能适应电子政务的建设,基础设施成为了发展电子政务的“瓶颈”。

(4)有关电子政务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在电子政府建设方面,我国尽管有相关的法律制度,但是电子政务的快速发展与法律制度的跟进不相协调,法律是促使电子政务有序进行的前提。为了实现电子政务建设全面化,西方发达国家专门设置了相关的法律。我国在许多有关电子政务的立法方面还是空白,这将制约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

(5)电子政务安全面临威胁和挑战。电子政务的开放性与的安全性之间关系的处理和解决束缚了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和建设。一方面电子政务不同于电子商务,它的复杂,对安全要求高,这关系着国家的根本利益;另一方面,政府信息公开与服务通过网络来传输,存在着安全隐患。

2.国外电子政务发展借鉴经验

发达国家电子政务蕴含了公众本位和顾客至上的服务理念、实现有竞争力的政府的理念、建设透明政府,有回应力政府的理念、构建无缝隙政府的理念;它们还注重营造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的社会环境;注重电子政务建设与公共管理改革相结合;以改善政府的社会服务作为电子政务的核心价值;循序渐进、分步实施的建设规律。

四、责任政府理念下完善电子政务

1.加强整体规划,建立电子政务的标准化体系

发展电子政务,国家要制定宏观的发展规划,建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加强对电子政务的研究、规划和组织协调。电子政务建设必须要有统一的规划,杜绝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目前由于政府为了各自的利益,只是建设自己的政府门户网站,政府与政府、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公众之间不能互联互通,严重影响了信息资源的共享,责任政府理念下,我们需要加强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打破以前行政传统组织的界限,从整体上社会提供高效、广泛、人性化的服务。

2.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提高网络覆盖,消除“数字鸿沟”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观念,加强落实,理性消除数字鸿沟;其次大力借鉴国际通行的政策,参考他国成功举措,走中国特色的信息化之路;再次积极响应和参与国际组织为缩小和消除数字鸿沟方面的工作,并为建立国际信息新秩序而斗争。

3.加快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保障体系,推动电子政务法制化进程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我国政府对电子政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尽管我们一直在追求技术上的突破,但是技术应用到一定领域内之后,我们必须依靠法律来保障电子政务的发展,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比较落后。然而真正的差距在于软环境的建设,尤其是法律制度。我们必须树立“技术是手段,法律是保障”的理念,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电子政务建设走入法制化建设的进程。

4.加强对公务员信息化知识培训力度,全面提高政府服务质量

篇7

关键词:电子政务 农业发展

一、电子政务概述

1、电子政务的概念及内涵。在探讨如何通过电子政务平台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前,对于什么是电子政务必须澄清。关于电子政务,从世界范围来看,有多种多样的提法,如电子政府、计算机化政府、政府信息化、数字政府、网络政府等,但比较普遍的理解为“电子政府”或“电子化政府”,它的原意是指对现有的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进行优化重组之后,重新构造成新的政府形态。其核心内容是借助互联网构建一个跨越时间、地点、部门,以顾客满意为导向的政府服务体系― ―虚拟政府,其月的是使政府机构在管理和服务职能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成精简、高效、廉洁和公平的政府运作模式。

电子化政府最重要的内涵是运用信息及通信技l术打破行政机关的组织界限,建构一个电子化的虚拟机关,使得人们可以从不同的渠道取用政府的信息及服务,而不是传统的要经过层层关卡书面审核的作业方式;而政府机关间及政府与社会各界之间也是经南各种电子化渠道进行相互沟通,并依据人们的需求、人们可以使用的形式、人们要求的时问及地点,提供人们各种不同的服务选择。主要从应用、服务及网络通道等三个层面进行电子化政府基本架构的规划:一是政府部门内部的电子化和网络化,二是政府部门之间通过计算机网络而进行的信息共享和实时通信,三是政府部门通过网络与民众之间进行的双向信息交流。具体地说, 目前各级政府部门所广泛使用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属于第一类电子政务的范畴;国家最近建设完成的“三金” 工程和电子口岸执法系统就是第二类电子政务的典型例子;政府部门通过自己的互联网站政务信息,以及进行网上招标、网卜招聘、接受网上投诉等,则属于第三类电子政务的范畴。

2、当前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现状。

根据CNNIC统计报告,截止到2002年6月30日,以govern结尾的域名总数6686个,是1997年l0月第一次调查结果323个的2l倍。政府网站数量的上升充分反映了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尤其是“政府上网工程” 的丰硕成果。在政府信息化的建设和应用过程中,北京、上海、广东等很多省市都在努力推进政府信息网上公开,重大决策网上调研等工作。

二、农业生产现状浅析

我国的国情就是农业人口多,农村范围广,在政府工作中,一直是比较难管理的一部分,基层情况上报和政府文件下达都存在层层传递的问题,这样在时间上延误不说,还存在数据失真以及上传而下不达的情况。农业是我国的根本,但是由于农业生产本身的特点,使得农业生产中无论是在技术还足在理念上都比较落后,农业管理的方式落后,信息不畅通,造成

严重的供求不挂钩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业的发展,也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1、管理方式落后。目前我国对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管理服务的农业管理机构的设置还是沿袭过去的计划经济管理方式, 并形成部门分割、行业垄断的缺陷, 使农业资源不能有效配置。部门分割、行业垄断、地区封锁, 形成了地方保护主义、内贸外贸脱节、产供销脱节。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下, 这种管理方式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使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处于十分不利的竞争地位。

2、信息滞后现象明显。在传递农业生产服务信息方面, 大多数还是采用过去的传递渠道, 现代先进的传递工具应用的不多; 传递的信息经常在时间上滞后, 而且所传递的信息以事

后信息居多, 事前预测分析性的信息偏少; 农业市场信息的收集、分析处理能力不强。这些因素严重影响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3、农村信息化水平低。目前我国农村还有很大一部分农民生活处在维持温饱状态, 不具备购买计算机等人网设备的能力。据C N N I C 的统计数据显示, 在我国上网人群当中, 农民只占0.4%,不能上网的非网民占非网民总数的31.4% 。即使在比较富裕的地区, 对于昂贵的网络、计算机设备的购买能力还是比较有限。

三、发挥电子政务在农业经济发展中作用的具体举措

1、建立和完善农业专家系统。由于我国国情的特殊,我国的农业从业人员一般文化水平不高, 在实际的农业生产中, 难以应对一些特殊的问题,比如种子品种选育、虫害防治、牲畜养殖等, 这就需要建立起基于电子政务平台的农业专家系统, 及时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 在系统中开设针对农业生产的不同栏目,如种植业、养殖业等,对养殖业又可以分为猪、鸡、兔子等子栏目,每个栏目中添加相关的农民可能遇到问题的一般解决方法,也可开设专家咨询栏目,请专家为广大农民答疑,提高农民的农业生产技术。

2、建立和完善农业的电子商务平台。农业信息的闭塞扭曲了市场主体的行为,而让农业信息畅通的一个简单方法就是设立和完善农业的电子商务平台,专门针对农业相关的农产品购销信息,买卖双方可以在网上直接浏览相关的购销信息,并达成购买意向, 甚至签订购买合同;买卖双方还可以购销信息,并注明地区、价格、数量、品质以及种类等详细信息;还可以设置在线拍卖系统,对农产品进行在线拍卖。

3、注重国内信息与国际信息系统

建设的关系, 防止信息的“ 片面性”。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对外开放的推进, 农业农村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联度日益增强,农业的竞争要面对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四、结束语

虽然目前我国有部分地区在发挥电子政务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但鉴于我国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 农业信息大多分散于不同的相关管理部门, 不仅给农民和涉农企业获取和利用信息带来不便,也难以满足全球经济一体化对政府加强宏观调控的要求,所以我们在电子政务在农业中的应用一定要注意信息的互联互通以及信息的共享问题,建立相关的标准,确保一致性。

参考文献:

[1]何海波.“我国电子政务发展浅析”[J].希望月报(上半月),2007 年第 12期

篇8

关键词: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大数据;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9-00-01

一、前言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到信息化时代。信息化技术发展水平及应用水平,成为国家和政府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管理领域内,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已经成为政府职能实现的重要工具,电子政府伴随着电子商务的出现而逐渐发展,已经渗透到政府各个职能部门,并在以快速、透明、高效的方式处理行政机关、行政机关与企业之间、行政机关与公民之间的大小事务。

二、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现状

(一)我国电子政务取得进展。1、政府网络基础建设初具规模。近年来,我国计算机及网络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信息化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已成为影响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及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位政府实施电子政务的构建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政府信息网络建设不断完善,已形成一定规模的网络基础,基本满足电子政务应用的需求。2、电子政务应用水平不断提高。电子政务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应用,其主要目的是为广大人民群众、基层单位提供更好的服务。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应以提高应用性为工作重点,以信息开发利用为主线,以网络为主要依托,建立大批重点业务系统,极大的推动了电子政务的应用发展。3、政府职能与机构变革逐步推进。电子政务发展的基本环节是政府职能的转变和政府机构的改革,这是电子政务构建过程中难度最大的环节。国家及地方政府机构已充分认识到政府职能改革的重要性,并进行了成功探索。

(二)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取得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方面不同政府机构及部门之间各自为政,致使电子政务组织机构缺乏统一规划,甚至出现信息孤岛现象,阻碍了电子政务建设的进程;另一方面,电子政务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较为落后,信息技术的安全问题得不到法律保障,制约了电子政务的建设。

三、我国电子政务构建应采取的措施

(一)统一电子政务网络体系。统一的国家电子政务网络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公共基础设施。目前,国家电子政务网络缺乏总体设计,统一的网络平台尚未形成,而与此同时,许多部门各自建立了横向或纵向相对独立的专网,这些没有形成连通的专网是电子政务未来发展需要重点突破的关键性问题。建设统一的国家电子政务网络,进一步提升国家电子政务网络的综合保障能力,深化拓展统一政务网络的业务应用,确保网络及信息安全,是建设网络强国的重要内容。

(二)利用云计算提高电子政务的共享性应用。云计算是利用虚拟技术,通过可扩展的资源整合和按需供给的专业化应用服务交付模式,提供灵活、高效、低成本的计算与数据服务,是信息化发展的重大变革和必然趋势。在电子政务建设方面可充分利用云计算优势,在基础设施平台建设和共享应用平台建设方面取得更大突破。

(三)大力推进政府数据开放和政务大数据应用。大数据产业发展日益活跃,各国政府逐步意识到大数据在经济发展、政务建设,国家安全方面的重要性,我国科技部、发改委、工信部等部部委在科技和产业化专项方面也逐步加大对大数据产业化应用的科研力度。1、完善政府数据采集更新机制。政府数据采集应以政务应用需求为导向,制定数据资源采集方案,建立公共基础数据资源标准,完善数据资源采集、共享、利用和保密等相关制度,规范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扩大数据的采集、交换、共享范围。建立数据定期更新和校验策略,以提高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及时性。2、构建统一政府数据开放平台。根据国家相关的政策,构建统一的政府数据开放共享平台,奠定国家大数据应用基石。利用该共享平台,把政府及其支撑机构掌握的非信息进行开放,特别是积极向社会开放地理、人口、法人、知识产权等政府基础信息,及其他有关管理机构的数据资源,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政府数据资源的深加工和再利用,从而扩展电子政务大数据的应用范围,盘活政府信息资源,把政府数据转化成社会财富。3、利用大数据构建服务型社会。以民生重要领域大数据应用为突破口,重点选取辅助决策、医疗卫生、食品安全、灾害预防、就业社保、交通物流、教育科研、公共安全、城市管理、科技服务,以及金融、电信、能源、传媒等重要且数据量大的行业领域,建设政府大数据应用试点示范,支持政府机构和企业创新大数据服务模式,及时总结,逐步推广。

(四)积极发展在线服务模式。发展在线服务是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方向。随着网络应以的普及,中国网联网网民已经达到6.49亿,手机网民也高达5.57亿,政府机构利用网络提供服务已是时展的要求。政府应利用互联网思维,充分借助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积极探索和培育适应互联网新趋势的在线服务模式,实现政府服务的智慧化转型,才能满足互联网时代用户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如O2O的服务模式、多媒一体的服务模式以及整合社会化网络服务平台,均可使政府机构为群众提供快捷高效的基础服务。

(五)重视电子政务的绩效。电子政务建设需要大量资本投入,建设周期长,风险高,因此加强电子政务的绩效考核,可提高电子政务的建设质量。电子政务建设若处于绩效管理缺失状态,则可能导致电子政务投资黑洞的发生。为解决电子政务重建设,轻应用的问题,国家各级部门应加强绩效考核制度的建立,进一步调整优化政府各类网站绩效评估工作,建立涵盖成本效益、应用效果、协同共享、安全保密、创新服务等方面的评估指标体系,以推动电子政务绩效评价工作的开展。

四、总结

电子政务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进一步统一网络体系,利用云计算提高信息的共享性的同时,还应完善地方大数据及信息的安全性管理,以实现政府职能的转换。

参考文献:

[1]熊枫.电子政务管理内涵探析[J].中国行政管理,2012,(12):119-120.

[2]卢珊珊.信息公开与电子政务建设[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31):1199-1199.

篇9

关键词:电子政务;社会实践;教学创新;应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5-0125-03 随着社会管理信息化日益普及和不断深入,虽然高校对电子政务教学也不断在改进和提高,但还未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电子政务教学体系,在人才的素质教育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培养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不足,这与我国教育理念、教育管理、教育模式及方法等方面有很大的关系,特别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个方面的教学协同关系上,实践教学环节方面显得薄弱,特别是在社会实践层面的缺失,出现了教学的不对称,一定程度上不仅影响了电子政务实践教学实施和效力,而且制约了我国电子政务人才培养及社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我国高等院校担负着培养未来中国现代管理人才的重要任务,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全面实现素质教育,培养出具有高素质、高能力的未来管理人才,教育必须与社会实践紧密联系,实现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不断构建和完善开放环境下电子政务实验教学体系。

一、坚持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把握好电子政务实践教学内涵

在当今社会高度信息化、社会高速发展背景下,对我国现代管理人才,特别是电子政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也要求我们对当下电子政务教学进行重新审视,正确处理好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教学中一些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电子政务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教学失衡,这成为教学体系中最严重的问题。其主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就是缺乏现代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缺乏对电子政务实践教学意义的认知与认同,从而影响对实践教学的重视和落实。电子政务的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并非主辅关系、无主次之分,它们之间是同一教学系统下两个相对独立、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重要组成部分,各自有其固有的规律,互不可替,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正确认识实践教学对电子政务人才培养的作用,调整好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之间的关系,改进原有的教学模式,建立和逐步完善相对独立的创新性实验教学体系,改进电子政务实验教学体系并将其纳入到整体的电子政务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建设中统筹考虑是当前电子政务教学必须考虑的问题。

把握好电子政务实践教学内涵,就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始终紧紧抓住“培养创新思维、发展综合素质、提升应用能力”这些关键教学问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运用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摒弃陈旧落后的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创新教学方式,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及时补充前沿的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拟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设新的实验项目,让学生掌握最新最前沿的知识,把实验教学与社会应用实践结合,走近社会需求,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形成具有系统性、开放性、多样性及个性化的电子政务实践教学体系,不断完善电子政务实践教学,提升教学质量,切实搞好电子政务人才的培养。

电子政务实践教学有着极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在学生知识建构、技能培训、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开发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不仅能让学生作为理论课程的验证和补充,巩固已经学到的知识,学到新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能够自己去探索知识、发现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自我教育,从而能让学生在不断尝试,不断错误和不断修正错误的过程中进行知识的探索,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具有科学发展理念的创新思维和综合应用能力。

二、创建开放环境下电子政务实践教学,提高素质教育水平

(一)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的突破口

将电子政务实验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不断改进开放环境下电子政务实践教学,提高教学效力与质量,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现代管理人才有着极为重要的深远的现实意义。建立新型的实验教学体系,首先必须紧紧围绕培养人才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满足现代社会发展需要这一教学根本标准,在电子政务实践教学中,联系实际,面向社会,从原有的教学思维、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与机制等方面进行反思和研究,除要重视其规范化和系统性,更要注重其独立性、创新性、实效性及应用性,特别是要依靠教学创新,抓住电子政务及其课程特点,找到突破口,深化教学改革,调整课程体系,认真研究教学教法,把实践教学落到实处,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构建有益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电子政务实验教学体系。最终为社会经济发展输送基础扎实、应用能力高、适应性强、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二)开放的、系统的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实践教学的核心

实验教学内容是实验教学体系的核心要素。在实验教学体系过程中,实验教学的内容及其组织,直接影响着实验教学的效力与质量。首先,要对原有的实验教学进行结构优化,在教学内容上进行增删与重组,按照教学对象的不同层次,不同需求,不同要求进行分门别类。其次,优化实验内容及方案,建立一套有创新理念、满足教学要求的实验教学项目。实验项目按照实验对象的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和需求,分为相应不同的模块,即基础型实验模块作为公共基础常规实验项目,提高型实验模块作为特色方向专业实验项目,研究型实验模块为个性发展的创新实验项目等。这不仅适合于不同年级、不同层次、不同要求学生的实验教学需求,达到实验教学的目的,又使整个实践教学始终保持具有较好的基础性、开放性、针对性、创造性和综合性。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还有以下重要的两点:一是必须牢牢把握好实践教学的创新性,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断建立自主创新课题和项目,实践项目(题目)是开放的,可让同学按自己的方向和兴趣自选,增加实验项目的设计性、研究性、应用性是实践教学内容的关键,它最具有创新性和综合性;二是挖掘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主动性和自主性,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让学生有其自己思维的空间和学习途径,这既兼顾基础技能训练和理论知识的验证,又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综合素质的提高及学生个性化发展。

实验教学手段和方法是实验教学得以实现开展的重要途径。在当代信息技术及计算机网络技术高速发展,我国政府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政府管理及服务创新,电子政府服务大力发展的大环境下,开放、融合、共享、创新,是电子政务实践教学的发展之路。高校电子政务实践教学可先通过三个主要渠道进行开展,一是建立现代电子政务实验室,开展校内的实验室学习;二是校外各社会领域相关的电子服务调查研究和实践学习;三是以计算机网络系统及Internet为主的信息平台对各级政府电子管理及服务的综合学习研究。必须突破仅校内实验教学的限制,走向社会,联系实际。校外的社会大课堂及互联网信息平台,能使实验教学走向广阔的社会生活,让学生在现实和鲜活的社会生活中吸取营养,找到源泉,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做到资源的优势互补,学术交流、科研协作、校企合作、政府支持,积极开展公共服务,努力实现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实现成果输出,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是高校电子政务实践教学建设与发展的共同任务和核心所在。

此外,学校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实验教学大环境,积极推行开放式实验教学大门,引导和鼓励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在实验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激情,使学生学会如何去与社会沟通,学会创新方法,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三、以改革为动力,大力加强电子政务实验教学管理工作

电子政务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及教学自身创新发展与教学管理有着极为密切联系。良好的教学管理不仅为电子政务实践教学的持续有效开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也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创造了有利条件和良好的环境,成为良好教学系统运行的前提保障和内在动力。教学的创新首先要改进教学管理机制,从制度和机制上得到有力的保障。电子政务实验教学管理工作必须从人才的能力的培养及实验教学自身的特性出发,良好的教学管理要看它是否有利于实践环节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教学创新、提高教学的水平和效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

教学规范文件及相关管理制度是组织实践教学的重要依据。电子政务实验课程及相关内容,要建立完整的实验大纲和实验实施方案,正确处理好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合理确定实践课程及项目的课时安排,各个实验项目均有明确的实验教学内容、实验要求和实验目的,能充分体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闻亮.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2).

篇10

关键词:电子政务 运行信用 具体策略

Abstract:Based on the e-government system is running on the importance of credit on the basis of, respectively, from a technical and management aspects of starting to develop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for e-government system is running to provide a certain amount of credit proposals and views.

Key words: e-government run credit specific strategies

 

前言  21 世纪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为核心的,以网络为标志的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飞速发展拉开了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的序幕。目前,电子政务运行已经成为各国政府迎接信息时代潮流的现实选择,并且日益彰显出勃勃生机。面对各国日趋高涨的电子政务建设浪潮,面对大量社会资源的投入,公民、企业、各级政府及部门都不约而同地对本国政府提出了信用要求,各国政府也都主动地将电子政务运行作为改善政府与公众之间信用关系的有效途径。虽然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但我国公民、企业、各级政府及部门也纷纷提出了适合于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信用要求,即要求电子政务提供优质的服务,又要求其实现政府的在线信用管理,从而带动整个政府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1]。为此,我国电子政务运行务必积极回应公民、企业、各级政府及部门所提出的要求,切实做好我国政府的在线信用管理,从而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竭尽全力。

在近20个发达国家所进行的民意测验表明,有相当一部分、甚至是大部分的公民,对党派、政府、议会、高层行政机构、院军队、警察、工会等政府主要职能部门和组织机构“完全不信任”或“不太信任”[2][3]。这一点也被其他民意测验所证实。由此可见,满足公民、企业、各级政府及部门所提出的要求,是电子政务提供优质服务的必要条件。在借鉴发达国家的宝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电子政务运行的实际状况,利用我国电子政务运行的后发优势,吸收保证电子商务运行信用的成功经验,应从技术和管理两个方面制定应对策略,以保证我国电子政务运行信用。

㈠技术方面

⒈ 建设各级政府网站,塑造电子政务的信用形象

要把各级政府网站建设放在首要位置。目前不同政府在电子政务运行重点上也有明显的差异——有的建内部网,有的搞办公自动化,有的搞互联互通,还有的建信息中心。因为网站既是政府网上的形象,也是对外服务的平台,如果各级政府忽视对网站建设,将会影响电子政务的总体运行。

要把政府网站建设作为推进电子政务的重中之重,以加强政府网站建设为切入点,整合政府服务,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改善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关系。建立不应该是政府网站的目标,而使用才是政府网站建设的价值所在。那些只注重网站建设,而忽视网站使用的错误倾向,必然会影响电子政务运行在公众心目中的地位。这就要求各级政府的领导干部要亲自带头、身体力行,在技术与业务指导方面为政府网站提供发展机遇,并给予经费上的大力支持。当面对网站建设“意识不够、重视不够、知识不够”等问题时,各级政府应积极加强对政府网站的宣传和培训,如关于政府网站知识的普及讲座,使公民、企业和公务员清楚认识到历届政府网站的结构、功能,以及对自身的好处;当面对网站“管理和机制不顺,服务意识不强,效果不彰”等问题时,电子政务运行应着重加强政府网站的评估和检查指导,如建立政府网站的信息采集、编辑和机制,保证各部门的政务信息能够及时、通畅地;面对“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用户不够影响力差”等诸多问题时,各级政府应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如改善政府网站的存储空间、带宽和安全设施等,做好对公民、企业及公务员的宣传也是发挥网络效应,提高网站价值的重要措施,如可以通过当地媒体和政府的宣传材料、文件等多种宣传方式宣传网站,甚至可以开展一些活动,吸引公众访问政府网站[4]。

⒉ 确立多重审核机制,构建安全合理的系统结构

电子政务作为未来信息化社会中政府工作的主要形态,其管理者、服务者以及服务对象都必须明确其自身定位和责任,并采用统一的信用服务机制,以便确保不同业务类别的政府部门之间也能够正常运行电子政务。由于电子政务信用服务系统中的用户角色是与用户的权限相关的[5],因此在用户角色的分配过程中,一般需要建立多重的审核程序。对应到电子政务信用服务系统,则要求其证书申请流程应提供对多重审核机制的支持。这种增强型的审核流程是电子政务信任服务系统所特有的,也是与电子政务服务系统自身所具备的较高保密级别或安全等级相对应的。具体而言,确立多重审核机制应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⑴电子政务信用服务系统的业务流程(包括证书申请、证书更新证书撤销等基本的操作流程)都必须支持分布式的操作审核功能,允许不同的业务主管部门根据其职责分工,分别对服务请求进行审核,待各步骤的审核全部通过之后,常规的信用服务业务流程才能继续。

    ⑵必须对多重审核过程的所有操作提供痕迹保留和验证支持,以便将审核管理职能同相应的管理责任相联系,提供对责任的追查能力。

    较之电子商务的信用服务系统,电子政务信用服务系统的信任域结构则要复杂的多,其服务与授权之间的关联性更为紧密。在电子政务运行中,电子政务信用服务系统的多元角色决定了其网络必须采用以具体的管理职能划分相对应的多信任域结构。只有这种结构的电子政务信用服务系统才能有效地降低电子政务信用系统的复杂程度,并可以实现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信用服务系统的业务关联。

㈡ 管理方面

⒈构筑诚实守信理念,促成电子政务的信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