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材集中采购范文

时间:2024-03-07 17:51: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食材集中采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食材集中采购

篇1

关键词:钢材采购;集中分散;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F25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企业的生产成本与生产效益是成正比的,为了增加企业的利润,各行各业在物资采购上越来越多地趋向于集中采购的模式。集中采购是相对于分散采购而言的,体现了经营主体的权利、利益、品质和制度,是经营主体赢得市场,控制节奏,保护产权、技术和商业秘密,提高效率,取得最大利益的战略和制度安排。大批量的钢材采购采用集中采购,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极大的优势。钢材采购人员要注意钢材市场价格的波动,看准市场动态,将集中采购与杠杆采购、联合采购、趋势采购、标准化采购结合使用,会大大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集中采购在钢材市场上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我们应充分采用这一模式。本文将集中采购作了概述,阐述了在钢材采购中集中采购的优势。

2. 集中采购的概述

2.1集中采购的含义

集中采购是企业采购的一种组织实施形式,企业将具有批量规模的采购项目纳入集中采购目录,统一由集中采购机构开展采购活动,从而获得企业采购的规模效益。选用集中采购模式主要是为了降低分散采购的选择风险和时间成本,可以集中时间和人力,更高效提高采购效率。

2.2 集中采购的模式

(1)集中采购后调拨模式:集团总部或采购中心负责管理供应商及制定采购价格等采购政策,并且负责采购订货工作。采购中心根据分子公司提出的采购申请,进行汇总、调整、并根据调整结果下达采购订单,完成后续的收货、入库、外部贷款结算等业务。根据各分子公司的采购申请,启动内部调拨流程,制订调拨订单并作调拨出库,各分子公司根据调拨订单作入库,两者最后作内部结算处理或由各分子公司自行到总部进行领料,直接办理内部结算。

(2)集中定价、分开采购:钢材采购采用集中定价、分开采购的模式,由集团统一按全年估算总量进行招标,分各地区、与供应商洽谈运费,然后根据招标文件上制定的钢材定价模式协调供货价格,各分公司按照统一的价格政策,分别进行订货结算。

(3)集中订货、分开收货、集中付款模式:集团总部或采购中心负责管理供应商及制定采购价格等采购政策,并且负责采购订货工作。采购中心将分子公司提出采购申请,进行汇总、调整,并根据调整结果下达采购订单,由分子公司根据采购订单收货,然后由分子公司把收货单交由采购中心;采购中心根据收货单及招标制定的价格政策与供货商进行结算。结算结束后由采购中心统一和各分子公司进行内部结算。

2.3集中采购的条件

企业产销规模大,采购量值大,迫切需要一个采购单位来办理,即可充分满足各部门对物料的需求;企业各部门及工厂集中于一个地理区域,采购工作并无因地制宜的必要。或采购部门与需用部门虽然不是同处一地,但因距离也不是很遥远,通信工具相当便捷,采购工作集中由一单位办理,不至于影响需求时效;企业虽有数个生产机构,但是产品种类大同小异,集中采购可以达到“以量制价”的效果。

钢材集中采购的优势

集中采购钢材相对于分散采购规模大,效益好,易取得主动权,易保证进货质量,有利于统筹安排钢材的采购业务,有利于对钢材进行分配,有利于整体物流的规划和采购成本的降低,有利于得到供应商的支持和保障,有利于钢材单价的降低,有利于集体决策。

3.1集中采购,形成批量采购,对采购数量进行协调。钢材的集中采购累积数量具有价格优势,争取主动权,有利于获得采购规模效益。

3.2 集中采购,减少重复的采购活动。在物资短缺的时候,集中采购可避免多头采购形成卖方市场,避免卖方借机抬价,也可避免系统内不同的部门为争夺资源而自行提价,造成整体效益不利的局面。分散采购提高了成本,降低了效率,使得各个运营单位之间缺乏一致性。企业采用完全分散的采购结构,即每个地点都要负责制定它们自己的采购政策、程序和系统。这些分散的采购活动可能会存在一些潜在的重复,浪费成本。

3.3集中采购,稳定供货渠道。集中采购可以加强采购商对供应商的了解程度,能够稳定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得到供应商在技术开发、货款结算、售后服务支持等诸多方面的支持与合作,以彼此的主要产品为钮带,把跨企业的业务运作联合起来,以期共同降低成本,经营风险,提高竞争力。

3.4协调和管理企业采购系统的能力。随着科技的发展,企业对先进采购系统的需求日益增加。如果每个分企业或者部门都负责制定自己的采购方案或者建立自己的编码方式,最终结果将是不协调的系统的混合。实施集中的协调方式可以使系统与各部门实现更好的结合。

3.5集中采购,可以节省运费和获得供应商折扣。由于合并了多个部门的需求,采购部门找到供应商时,其订单数量就足以引起供应商的兴趣,采购部门就可以说服供应商尽快发送或给予数量折扣。除此之外,因为集中了所有的需求后货物可以整车地进行装运,节省运费。

4.钢材集中采购的注意因素

在决定钢材集中采购时,应注意的因素有:

(1)采购订单的及时性。钢材是建筑行业中最重要的一项物资,钢材的及时到达使用单位,能使施工顺利进行。集中采购确认供应商后,由采购中心及时根据各分子公司提出的需求申请,按照地区及时下发采购订单。

(2)收货部门的管理。收货数据必须真实、正确,执行当日原则,做好收货台账,及时反馈给采购中心。

(3)及时结算。由于钢材是根据施工的进度进场的,所以每个月每个地区都会有多次钢材送货到现场。所以及时的结算有利于工程后期分类管理。

5.结 语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钢铁工业还有相当的发展空间,人均钢铁材料的消费量代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我国的人均钢材消费量还比较低,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很不完善,有些方面还很落后,加工和制造业对新材料还有相当大量和急迫的需求,其他国民经济部门对钢材的需求仍然旺盛。因此,我们的钢材采购人员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增强事业心责任感,帮助企业降低成本。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采购管理 集中采购 备件采购供应商管理

中图分类号:F253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生产设备的备件是企业生产正常运转所必需的物质基础,但生产设备在正常生产过程中需要用到的备件品种繁多,如何解决零散备件采购面临的瓶颈问题,并满足企业正常生产需要,同时做到尽量降低采购成本保证企业利润最大化是备件采购工作面临的重要难题。

根据备件的可获得性和重要性可以将备件分为四种类型,如图1所示。对于不同类型的备件需要采取不同的采购方法来满足正常生产需要。本文通过对XY公司备件采购工作现状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和难点,建议采用三种方法来保证备件的供应,以期达到降低企业生产成本的目的:(1)集中招标,分批供货;(2)采用“定质比价法”;(3)采购外包方式采购或集团集中采购。

图1 备件分类

一 XY公司备件采购工作现状

通过对XY公司采购工作现状的调研,发现其在备件采购和物料采购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和难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备件种类繁多,零散采购困难

用于生产的设备种类繁多,导致每年有品种众多,数量不大的零散备件需要采购。由于生产计划部门提出的物品种类繁多,且单体价值很小,且需求量不定,无法形成规模采购,以吸引供应商的兴趣;同时没有可参考的历史采购价格或形成有效的竞争,导致采购成本偏高,同时造成付款方式、交货期、售后服务等方面不能优惠;面对的生产厂商或商众多,占用大量的采购人员去协调付款、交货、验收等事宜,无形中增加了采购成本;在某些关键部位或者对于不可或缺的备件,在其交货期或质量不能满足需求时,会严重影响生产,甚至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备件采购效率低下

备件品种多,年度消耗量低且无规律造成采购批量小,大部分备件只能从市场上众多的零售商或商处进行采购,造成备件质量无法保证,严重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然而,即使企业适当提高采购价格保证备件的供应,也不能引起源头供应商的兴趣。

备件采购花费了企业采购部门约80%的精力,但采购金额却只占据了企业采购金额的10%左右。而且采购人员的精力主要花在采购业务的具体运作上,根本谈不上对供应商进行有效考核和管理。

备件价格没有参考数据

由于备件采购种类繁多,有参考价格的备件很少,并且大部分备件均为固定的品牌型号,需要直接向原设备供货商进行采购,所以造成了既无可历史参考价格,又无法对价格进行比较,缺乏有效的竞争机制。

寻找备件的可替代品异常困难

由于企业将主要精力放在生产和主营业务上,要对设备进行研究并寻找可替代的备件需要花大力气组成专业化的队伍对设备进行分析研究,购买替代产品进行试验后方可采用,如此会浪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并且不能够保证替代后的产品一定能够正常长期使用。

无备件编码系统作为支持

备件编码系统的缺失造成对备件库存和用量的分析不科学,容易造成库存积压和资金占用。备件编码体系是备件管理工作中一个最关键、也是最基础的环节,是搞好备件管理工作的基础。备件编码体系是生产计划部门进行备件采购计划的支持性系统,备件编码体系明晰,可以为生产计划部门编制备件采购计划带来便利,同时便于分析统计,减少备件库存和资金的占用。另外,备件编码还应体现备件的分类功能,如属于哪台设备以及备件的物理性能等,以便于按备件类别进行库存分析。

物资采购管理制度尚需完善

缺少一套科学、完善的物资采购管理制度,采购人员数量较少,同时以满足生产计划部门的需求为第一目标,采购人员疲于应付各种紧急采购和事务性的付款、验货等工作,对于科学、完备的物资采购管理制度的建立没有全局的观念和认识。

二 备件采购模式探讨

由于生产企业本身的主业以及其人员配备等方面情况的限制,所以应该在结合其实际工作情况,制定必要的采购管理模式和新的备件采购策略,来保证生产企业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根据对XY公司的实际情况分析,建议采用集中采购模式来保证其备件和生产性物料的供应,具体有以下几种方法:

2.1集中招标,分批供货

对于年度使用量较大的一般备件,采用招标方式进行采购。在增加采购过程透明化、可监督化的前提下,还能有效增加供货商之间的竞争,获得合理的低价。生产计划部门提出某个时间段内或年度采购清单,采购部门进行打包分类后实施招标采购,其目的是通过招投标的方式来获取批量备件的合理低价,而供货数量不在招标会上确定,是一个有单价无总价的开口招标,而供货数量和品种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合同单价确定后,每季度按照供货量进行一次结算。

2.2采用“定质比价法”

“定质比价法”更适用于企业对原材料的采购,在质量标准和技术要求均能满足要求的情况下,选择低价者中标。

就备件而言,因其具有技术难度、加工制造难度的特性,所以不同于一般的物资采购,故质量保证就尤为重要。用设备寿命周期成本分析,质量标准的提高优于价格降低获取的经济效益时,则应选择质量较好的产品。

做到既要保证质量又要最大限度地降低采购成本,是需要不断总结和探索的,只有力求思维创新,方法创新,才能更好地为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服务。

2.3采购外包或集团集中采购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供应链管理和外包采购已经成为采购工作的两个主要趋势,采购职能不再仅仅是服务于企业的生产和库存管理,已经转变和发展成为管理外部资源的主动模式。

由于备件的采购具有次数多且每次涉及金额不大的特点,其不但不能给企业带来真正的增值,同时还会导致采购风险的提高。如果将这部分备件的采购工作外包出去,那么将使主要采购人员把更多的时间集中到生产和其他主要工作上来。

采用总部集中采购的方式开展备件采购,可以从某些方面解决企业独立采购备件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难题:(1)集中了多个企业的同类物品,形成了批量化,克服了单件物品采购不能吸引供应商的缺点,提升了供应商的投标积极性,形成了有效竞争;(2)提高了供应商的重视程度,使其在供货的及时性、售后服务的质量方面进行提高,同时在付款方式和价格方面形成优惠,提升采购质量,降低采购风险;(3)可以将各个企业的采购人员从繁琐的低层次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将关注的重点放在大宗物资的采购和到货物资的检验上;(4)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各企业对采购人员的配置,采购管理制度和程序以按照总部的程序执行,增强了采购工作的可控性和透明度。

采用总部集中采购或采购外包的方式来满足企业对备件采购的需求,逐步将采购职能向供应链管理和外部资源管理方面进行转移,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给企业带来真正的增值。

三 结论

从单个企业来看,不管是其采购量还是采购种类等方面均不能达到一定的规模,但如果集团公司下属所有企业的需求集中到一起,涉及的金额和种类就会很多,并且不同的企业涉及到的备件也有可能为同一类型或型号。

如果每个企业均建立比较完备的备件采购中心,针对本企业的需求进行采购,可能导致机构重复设置,浪费一定的人力和资金以及配套资源,如果能够将需求汇总后进行统一采购,不管是从采购额度还是从供货商的积极性、供货的及时性、对采购质量和风险的控制方面均会得到有效的提高,使生产性企业更加专注于自身的生产,优化生产工艺和生产效率,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增强。所以,集团化的备件集中采购模式将会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采纳。

参考文献:

任震宇. YQ公司备件采购管理研究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苏海蓉.包钢(集团)公司备件集中采购工作探讨.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2(17):47—48

篇3

【关键词】财产险 险种构成 机动车辆保险

一、我国 财产险的现状

财产险包括火灾及其他灾害事故保险、货物运输险、运输工具险、工程险农业险、责任险以及信用保险和保证保险。

我国自1980年恢复国内保险业务,财险保费收入从1980年的4.6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15487.93亿元。财产保险保费收入长期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在于: 1980年才恢复国内保险业务,起点较低;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人们对各种各样的保险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市场中也存在了更加多样化的保险产品的供给在财产保险业务中,机动车辆保险业务占绝大部分。表1中的数据是各个产险险种的保费收入占总产险保费收入的百分比。从表1可以看出,在我国财产险的险种构成中,运输工具险中的机动车辆保险占了财产险的主要部分,成为了财产险的第一大险。2001年占了60.6%,到2012年占了72.43%,基本上呈逐年递增状态。其次占较大比例的是企业财产保险,2002年占了15.74%,到2012年占了为6.51%,呈逐年递减状态。

表1 2002―2012年财产保险险种保费结构表 (单位:%)

二、财产险市场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财产保险业务发展迅速,但市场潜力远远没有挖掘出来,直接表现在投保率比较低。虽然文章中没有表现财险投保率低的问题,但在很多研究综述已经证实了这一点,财产险的保费由1997年的382.23亿增长到2012年的5529.9亿,人身险的保费收入由1980年的390.5亿增长到2013年的9958亿,财险的投保率远远低于寿险。财险很多潜在客户没有挖掘可以从上表得到,企业财产保险虽然在所有险种里保费收入是第二,但是所占份额却是极小的,与机动车辆险比较显得微不足道。按照理论分析,企业所拥有的可投保财产的数额应该是巨大的,其保费收入应该也很大,但数据显示其所占比例到了2012年也只有6.51%与理论分析相违背,一个大的原因就是产险公司没有研究开发出适合企业投保的产品,导致这部分客户的流失。

另一方面,我国财险市场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我国财产险市场呈现出机动车险市场一家独大的现象,机动车险保费占了财产险保费收入的绝大部分,这种严重性的结构失衡对于我国财险市场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我国财产险市场产生这种结构性失衡的原因有以下几个:第一,由于保险市场恢复的时间比较晚,虽然在短期内保险行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仍会存在很多问题。上述的财险市场的结构性失衡就是发展不够造成的。第二,财险市场的规范有效的市场竞争格局尚未形成,没有有效的竞争格局就不利于该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容易出现一些不正当的竞争、欺骗消费者等不合理现象。第三,人们对购买财产险的意识还不够强烈,总是抱着侥幸的心理,认为财产险所保范围尤其是非车险所保范围发生的风险较小。第四,整个财产险行业本身存在着很多问题,保险工作人员素质低,经常发生理赔难现象,保险费率机动车保险经常性调整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都影响了人们对保险公司的印象,导致“谈保色变”。第五,财产保险产品中除了车险,别的险种的开发都严重不足,开发了的产品也无法刺激消费者参保意愿。缺少合理有价值的非车险产品,也是导致财产险市场结构部平衡的一个重要原因。第六,对保险产品的推销力度不够,保险工作人员没有很好的向消费者介绍各种产品的特征作用等,导致消费者没有购买的动力。经上述分析,财险市场需要进一步的努力改进,以取得更大的进步,解决现存的结构不平衡问题。

三、财产险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优化产品结构,调整业务重点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整个社会对财产险的需求是越来越大,对产品的需求也是越来越多样化。越来越大的需求,说明财产险市场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财险公司要好好利用这个机会。对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意味着现在财险市场上的产品无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存在需求供给不平衡问题。财险产品需要优化结构,以产品结构的不断优化来保证财险市场的持续稳定的发展。

我国机动车险市场已经有了很好的发展,拥有着各种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为了解决财险市场结构性失衡问题,要求对非车险产品的结构进行优化,在现有产品的基础上深入开发。针对不同类型的险种,比如企业财产险,应该开发适合企业发展的产品,能够真正起到分担企业风险,对企业的经营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的产品。针对农业保险,应该多结合一些政策性的内容,以此来刺激农民的参保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为农业生产提供保障。通过结构优化,来确保财产险的保障作用。

(二)发展非寿险投资型产品

在我国,家庭财产保险是非寿险的投资型产品发展的开端。华泰保险公司2000年推出的居安理财储蓄型家财险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投资型非寿险产品。

开发出不仅具有保障功能还具有投资功能的财险产品,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购买促进财险市场的发展。目前,我国的非寿险投资型产品的组合模式几乎都是“家财险+投资”,保险的期限一般是从一年到五年不等,而且都是固定分红型的,但是投资收益率的高低则取决于保险公司的投资水平。非寿险投资型产品发展时间比较短,因为具有投资功能就会受到政府以及金融监管部门更多的监管,因此未来的发展还需要受到各方的认可。财险公司在设计新产品时,要多考虑市场的需求,结合投资功能的同时要考虑到风险问题。非寿险投资型产品的重点还是在于分担购买者的风险,投资只是其附属功能。所以在选择投资产品时,要选择那些风险小、流动性大的产品以确保安全性,坚持创新与风险并重。

(三)逐步实现保险费率的市场化

我国目前财产险业务的费率的确定大部分都是采用全国定价方法,这种方法不利于财险市场的发展,在这个竞争性的市场经济中,应该逐步实现保险费率的市场化。

首先,总公司制定一个经过保监会批准的基准费率,各省、各地区的分公司以基准费率为标准进行上下一定幅度的调整。其次,建立风险评估资料库,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时期、不同损失率、不同的风险单位、不同的出现频率等,建立各地的合理、公平适合不同客户的保险费率,使保险费率能够具有一定的弹性。这样做一方面可以给不同的客户提供适合他的产品,减轻低风险客户的保费支出,稳定客户。对高风险客户收取高额保费,也可以保证保险公司的收入。另一方面是使客户感到保有所值,公平合理,达成长期投保的信念,保证财险业务的持续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怀国.论财产保险险种结构的优化[J].上海保险,2000.

篇4

【关键词】城市空间;结构规划;色彩设计

一、城市色彩概述

城市空间结构中所有物体外部被感知的色彩总和。主要包括土地、植被等自然环境色彩,生活的常用色彩等人文色彩,以及建筑物、广告、交通工具等人工色。城市色彩由自然色和人工色两部分构成。城市中的土地、山石、草坪、树木、河流、海滨以及天空等等,所生成的都是自然色。城市中所有地上建筑物、硬化的广场路面,及交通工具、街头设施、行人服饰等等,都是人工产物,所生成的都是人工色。在城市人工色构成中,还可再按物体的性质,分为固定色和流动色、永久色和临时色。城市各种永久性的公用民用建筑、桥梁、街道广场、城市雕塑等,构成固定的永久性色彩;而城市中车辆等交通工具、行人服饰构成流动色;城市广告、标牌、路牌、报亭、路灯、霓虹灯及橱窗、窗台摆设等等则构成临时色。同时,由于色彩产生于光折射,各种物体原色,会根据其材料的表面肌理、受光程度以及环境色彩的影响而发生变化,所以,城市色彩还可分为单体原色与视觉效果色。

二、城市色彩的规划设计

城市色彩是一种系统存在,完整的城市色彩规划设计,应对所有的城市色彩构成因素统一进行分析规划,确定主色系统或辅色系统。然后确定各种建筑物和其它物体的永久固有基准色,再确定包括城市广告和公交车辆等等流动色,包括街道点缀物及窗台摆设物等的临时色。

(一)城市色彩规划设计的原则

1、自然原则

对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来说,自然的原生色是易于接受的,甚至是最美的。因此,城市的色彩永远不能与大自然争美,而要尽量保护,突出自然色,特别是树木、草地、河流、大海、甚至岩石的自然色。桂林城市建设中,是以桂林山水为主体,作为大背景色,建筑采用徽派建筑风格和色彩,既体现了对自然山水的尊重,又使其融入山水之中。

2、和谐的原则

和谐是色彩运用的核心原则,也是城市色彩的核心原则。和谐是要求城市色彩在变化中、差异中的统一或协调。城市色彩的协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人工色与自然色或与城市自然环境色彩的协调;二是指人工色与自然色或与城市建筑环境色的协调。城市色彩首先要与自然环境色彩相协调。比如冬天白雪皑皑的哈尔滨,城市暗红色调,亦比较容易找到平衡。或是青岛的“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红色是人工色,鲜亮对远航轮船能起航行标志作用,其余全是自然色,将自然色巧妙的借用,实现人工色与自然色的和谐统一。

3、传承历史文化特色的原则

城市色彩一旦有历史积淀形成,便成为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不断诉说着城市历史文化。因此,具有悠久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为了传承历史文脉,城市应尽量保持其传统色调,以显示其历史文化的真实性。如果城市原有风貌已被破坏,起码在历史建筑、文化古迹周边的建筑,其色调必须与古建筑相一致。例如西安市在对城墙内建筑改造过程中,就是采用唐代长安城青砖、红柱的主色调,去复兴大唐风采,不仅是对现存古迹保护和现代建筑改造,更是对这座历史名城文脉的传承。

4、服从城市功能区域划分的原则

每个城市都规划有不同功能的区域,城市色彩就如同一些企业不同工种的工作服,用颜色的不同来加以区分和标示。城市色彩既要服从城市的整体功能又要服从城市的分区功能。一座商业城市与一座旅游城市,其色彩自然应该有所区别,一座大城市与一座小城市其色彩原则也应有所区别。对于像香港这样的商业大城市,城市色彩服从于商业目的,即使色彩有些混乱,人们也能容忍。但对于西安这样的历史文化名城,假如其城市色彩混乱,便有损于城市形象。从城市区域划分来说,城市行政中心,一般都比较凝重一些,色彩应偏于冷色;商业区的色彩,可以活泼一些,商业气息浓一些,色彩可大胆选用暖色;居住区的色彩,应素雅一些,可以是比较柔和的复合色系;旅游区的色彩,则要强调和谐悦目。这些原则是城市色彩规划的通则,比如用适当色彩手段将居民小区与商业街区区分开

(二)城市色彩设计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必须以人为本

城市色彩是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色彩给人的心理刺激是不同的,色彩使人产生冷暖、轻重、疲劳、进退、活泼与忧郁、兴奋与沉静、联想与象征、膨胀与收缩等各种复杂的心理感受。城市色彩又是城市美的重要体现,也是影响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城市色彩规划设计是为了创造一个舒适、宜人、美观的人居环境。城市色彩要符合市民的生理、心理和文化的特点,以人性为设计核心,与普通公众的审美情趣一致,堵绝不考虑人性、张扬夸大、杂乱无序、色调刺激的色彩环境,损害市民的身心健康。应关注人性和人的视觉心理,同时利用人的色彩视觉特点,如色彩的错觉、进退感等,来丰富城市色彩效果和造型层次。西方先哲说,最美的猴子对人类来说也是丑的,人总是以人为第一审美对象。因此,在城市色彩设计中,要尽量使大面积的色彩不张扬、不艳丽,以突出人的美。巴黎街头最美的风景就是时装女郎了,而巴黎的地面、墙壁都是素雅的灰色、米色,这便突出了流动人群的色彩美。

2、必须注重提升城市品位

色彩在城市空间结构中无处不在,因此色彩是城市品位最直观的体现。一个有品位的城市必然以和谐漂亮的色彩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给人以视觉享受,不管经济发达与否,看上去或庄重典雅、或前卫现代、或简洁明快、或华贵浪漫,城市色彩能体现城市的特点,整体上有一种和谐之美。城市色彩是随着城市的兴起早就存在,但对城市的色彩设计规划却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对于那些文化相对封闭、生产力相对落后的城市来说,传统的城市色彩大多数是由建筑材料的固有色体现出来的,或是由地域特有沙石、涂料等易得的材料所决定的,在当时的条件下不可能单单为了追求色彩来选择材料。在这种被动选择中,尽管审美规律潜在地起着作用,但却未必体现出了人类的文化自觉。而现代城市的色彩建设则完全不同,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物质与精神生活的不断提高,以及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进步,为城市色彩建设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一般来说,使用自然材料容易获得和谐的色彩关系,得到使人视觉与心理愉悦的色彩环境。人工材料在表现色彩和质感等方面吸收自然材料的特点,在不断进步和发展的技术工艺水平支持下,更好地满足了人们的色彩需求。城市色彩与适宜的形式和材料结合,不仅创造出了一个崭新而美丽的环境,同时也提升了城市的品格,这正是现代科技赋予城市色彩的全新阐释。

总结:城市色彩被称为人类环境的第二大自然,精心设计的城市色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的情绪、渲染环境气氛,为城市景观增添魅力。城市色彩设计单位和人员必须以城市的建筑、公共设施、景观小品等重要组成部分为载体,根据城市的发展理念、历史人文以及自然环境的视觉需求,加上现代元素,进行可持续的色彩规划与设计,消除不合理的色彩因素,使城市的形象和文化得以保全,并进一步统一和延伸,以创造和谐、有序、优美、明晰,并具有一定文化内涵和鲜明风格特色的城市色彩,最终提升城市形象和城市品位。

参考文献:

[1]邓清华《城市色彩探析》[J].《现代城市研究》2002(04).

篇5

第一条为了加强中央单位政府集中采购管理,完善和规范政府集中采购运行机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以下简称《政府采购法》)和有关制度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中央单位实施纳入政府集中采购范围的采购活动,适用本办法。

政府集中采购范围,按照国务院颁布的年度“中央预算单位政府集中采购目录及标准”(以下简称目录及标准)执行。

第三条政府集中采购组织形式分为集中采购机构采购和部门集中采购。

集中采购机构采购,是指集中采购机构目录及标准规定的政府集中采购目录中项目的采购活动。

部门集中采购,是指主管预算单位(主管部门)组织本部门、本系统列入目录及标准的部门集中采购项目的采购活动。

第四条政府集中采购实行监督管理职能与操作执行职能相分离的管理体制。

财政部是中央单位政府采购工作的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政府集中采购活动中的各项监督管理职责。

中央单位和集中采购机构履行操作执行职能,接受财政部的监督管理。其中,中央单位作为采购人,应当依法实施集中采购。集中采购机构,作为采购机构和非营利事业法人,应当依法接受中央单位的委托办理集中采购事宜。

第五条主管部门应当明确内设机构牵头负责政府采购工作。属于政府集中采购目录的项目,应当按照规定委托集中采购机构采购。属于部门集中采购项目,已经设立部门集中采购机构的,应当由部门集中采购机构具体组织实施;未设立的,可以委托集中采购机构或经财政部门认定资格的政府采购机构(以下简称社会机构)具体组织实施。

第六条集中采购项目达到国务院规定的公开招标数额标准的,应当采用公开招标方式。因特殊情况需要采用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询价或单一来源等采购方式的,中央单位应当在采购活动开始前报经财政部批准。

因废标需要采取其他采购方式采购的,应当在作出废标处理决定后由中央单位或集中采购机构报财政部审批。

第七条政府集中采购信息应当按照财政部《政府采购信息公告管理办法》的规定,在财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购信息媒体(以下简称指定媒体)上公告。

第八条政府集中采购活动中所需评审专家应当按照财政部、监察部《政府采购评审专家管理办法》的规定,从财政部建立的中央单位政府采购评审专家库中抽取。

经抽取,专家库不能满足需要的,可以另行选取专家,但应当在评审工作结束后10日内,将评审专家名单报财政部。

第九条政府集中采购活动中签订的合同应当使用财政部监制的政府采购格式合同文本,具体办法和实施步骤另行规定。

按照政府采购格式合同文本签订的合同是政府集中采购活动合法有效的证明文件和采购资金支付报销的有效凭证。

第十条中央单位应当依据采购文件和政府采购合同约定,组织对供应商履约的验收,不得另行增加或者改变验收内容和标准。凡符合采购文件和政府采购合同约定的,即为验收合格。

第十一条财政部负责政府集中采购活动中相关备案和审批事宜,其中,备案事项不需要财政部回复意见,审批事项应当经财政部依法批准后才能组织实施。

需要财政部审批的事项,中央单位应当提出书面申请。财政部应当在收到申请后15个工作日内批复。

第二章预算和计划管理

第十二条中央单位在编制下一财政年度部门预算时,应当在部门预算中单独列出该财政年度政府采购的项目及资金预算,按照程序逐级上报,由主管部门审核汇总后报财政部。

年度政府采购项目,是指目录及标准规定的项目。

第十三条财政部对部门预算中政府采购的项目及资金预算进行审核,并批复各主管部门。

第十四条主管部门应当自财政部批复部门预算之日起40个工作日内,编制政府集中采购目录和部门集中采购项目的实施计划,报财政部备案,并将政府集中采购目录实施计划抄送集中采购机构。

政府集中采购目录实施计划,是指主管部门对部门预算中属于政府集中采购目录的项目,按照项目构成、使用单位、采购数量、技术规格、使用时间等内容编制的操作计划。

部门集中采购项目实施计划,是指主管部门对部门预算中属于部门集中采购项目和依本部门实际制定的部门集中采购项目编制的操作计划。

第十五条在年度预算执行中,因未报、漏报和预算调整等增加政府采购项目预算的,中央单位应当在采购活动开始前报财政部备案。

第十六条中央单位应当严格按照部门预算中编列的政府采购项目和资金预算开展政府集中采购活动。

第十七条政府集中采购资金的支付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相关规定执行。

第三章目录及标准制定与执行

第十八条目录及标准由财政部拟订,报国务院批准。

中央单位和集中采购机构应当按照目录及标准的规定执行。

第十九条中央单位不得将集中采购机构的政府集中采购目录项目委托社会机构采购或者自行采购。

集中采购机构不得拒绝中央单位的委托,也不得将政府集中采购目录项目转委托或以其他方式转交给社会机构和人员采购。

第二十条集中采购机构的政府集中采购目录项目,因特殊情况确需转为部门集中采购或分散采购的,中央单位或集中采购机构应当报经财政部批准。

第二十一条中央单位和集中采购机构在执行目录及标准中遇到问题,应当及时向财政部反映,并由财政部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第二十二条集中采购机构应当在目录及标准后20日内,按政府集中采购目录项目类别制定具体操作方案,并报财政部备案。

第四章集中采购机构采购

第二十三条集中采购机构采购活动应当包括以下基本工作程序:根据中央单位政府集中采购目录实施计划确定采购方式,办理委托事宜,制定采购文件,组织实施采购,提交中标或成交结果,确定中标或成交结果,签订政府采购合同,履约验收。

第二十四条主管部门可以按照项目或者一个年度与集中采购机构签订委托协议。

主管部门所属各级预算单位就本单位政府集中采购项目与集中采购机构签订委托协议的,应当事先获得主管部门同意。

第二十五条委托协议应当就下列事项明确中央单位与集中采购机构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一)采购需求和采购完成时间的确定;

(二)采购文件的编制与发售、采购信息的、评审标准的制定、评审专家的抽取、供应商资格的审查等;

(三)中标或成交供应商的确定和履约验收;

(四)询问或质疑的答复、申请审批或报送备案文件和双方违约责任及争议解决方式等;

(五)双方约定的其他事项。

因协议内容不清而无法确定权利和义务的,由中央单位承担责任。

第二十六条中央单位在实施具体采购项目委托时,不得指定供应商或者品牌,不得在商务和技术等方面提出排他性要求。

第二十七条集中采购机构应当坚持规范与效率相结合,做好采购项目的具体实施工作。

集中采购机构工作人员不得参与评审,不得干预或影响政府集中采购正常评审工作。

第二十八条集中采购机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和委托协议的约定开展采购活动,并按照协议约定的时间发出中标或成交供应商通知书。中央单位应当在接到中标或成交供应商通知书后30日内,确定中标结果并与中标商或者成交商签订政府采购合同。

集中采购机构可以在不影响政府集中采购工作的前提下,接受中央单位委托,其他项目采购事宜。

第二十九条集中采购机构应当在每个季度结束后10日内,向财政部报送政府集中采购项目季度执行情况。执行情况包括:目录及标准中各个项目执行的数量及规模,委托采购的单位及项目内容,采购计划完成情况,项目采购时间、采购方式和信息等执行情况,答复质疑情况等。

第三十条在供应商签订政府采购合同并履约后,中央单位应当根据政府采购合同对供应商提供的产品及时组织验收,集中采购机构应当做好配合工作。

第三十一条政府集中采购目录中规格及标准相对统一,品牌较多,日常采购频繁的通用类产品和通用的服务类项目,可以分别实行协议供货采购和定点采购。

第三十二条在协议供货采购和定点采购工作中,财政部负责对协议供货或定点采购的管理、执行要求和处罚等作出规定。集中采购机构负责确定和公告协议供货和定点采购中标货物、服务项目目录和供应商名单。中央单位应当按照财政部规定和集中采购机构公告的协议供货和定点采购货物、服务项目目录和供应商名单实施采购。

第三十三条集中采购机构应当在协议供货或定点采购活动开始前征求中央单位和供应商等方面的意见,制定采购方案。采购方案应当在确定货物、服务项目目录和供应商名单前报财政部备案。

采购方案包括:拟采用的采购方式、采购进度计划、供应商资格条件、评标或评审标准、中标或成交供应商数量或淘汰比例、服务承诺条件、协议有效期等内容。

第三十四条中央单位执行协议供货或定点采购时,一次性采购金额达到公开招标限额标准的,可以单独委托集中采购机构另行组织公开招标采购。

第三十五条协议供货或者定点采购的执行以财政部规定和指定媒体及相关媒体共同公告的货物、服务项目目录和供应商名单为准,媒体公告结果不一致时,以财政部指定媒体为准。中央单位因特殊原因确需采购协议供货或定点范围外产品或服务的,中央单位应当在采购前报财政部批准。

第三十六条集中采购机构应当在投标截止日期后15个工作日内完成协议供货、定点采购的中标货物、服务项目目录和供应商名单公告工作,其中,应当在10个工作日内将中标货物、服务项目目录和供应商名单报财政部备案。

第三十七条协议供货或定点采购实施中,集中采购机构应当根据协议约定对实施情况进行跟踪和市场调查,督促中标供应商按照协议规定履行价格和服务的承诺。

供应商违反协议或者不遵守中标承诺的,中央单位可以向集中采购机构反映,也可以向财政部反映。集中采购机构可以根据协议约定追究其违约责任。涉及对中标供应商处以罚款、禁止参加政府采购活动、列入不良行为记录名单等处罚的,应当由财政部依法作出决定。

第五章部门集中采购

第三十八条部门集中采购活动应当包括以下基本工作程序:根据部门预算编制部门集中采购实施计划、制定采购方案、选择采购机构、组织实施采购、确定中标或成交结果、签订政府采购合同、履约验收、支付采购资金。

第三十九条列入目录及标准的部门集中采购项目的,主管部门应当编制集中采购实施计划,并报财政部备案。

主管部门可以根据本部门、本系统的实际情况,增加实施部门集中采购的项目范围,报财政部备案。

第四十条中央单位应当按照财政部批准的采购方式和规定的程序开展采购活动。对符合《政府采购法》规定情形的采购项目,需要采用公开招标以外采购方式的,应当在采购活动开始前,向财政部提出采购方式变更申请。

第四十一条部门集中采购项目的招投标事务,中央单位可以自行选择采购机构(集中采购机构或社会机构),并签订委托协议。

社会机构必须是获得财政部门颁发资格证书的社会中介机构。

第四十二条中央单位应当在中标或者成交通知书发出之日起30日内,与中标或成交供应商签订政府采购合同。任何一方无故拒绝签订政府采购合同的,应当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

第四十三条主管部门应当在每个季度结束后10日内,向财政部报送部门集中采购项目季度执行情况。执行情况包括:各个采购项目执行的数量及规模,执行的单位范围及项目内容,项目采购时间、采购方式和信息等执行情况,答复质疑情况等。

第四十四条在实施部门集中采购中,本部门、本系统的政府采购工作人员以及其他工作人员不得以评审专家身份参加本部门政府采购项目的评标、谈判或询价工作。

第六章监督检查

第四十五条财政部应当依法对中央单位、集中采购机构、供应商执行政府采购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制度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四十六条财政部对中央单位监督检查的主要内容是:

(一)政府采购预算编制情况;

(二)政府集中采购项目委托集中采购机构采购情况;

(三)政府采购审批或备案事项的执行情况;

(四)政府采购信息公告情况;

(五)政府采购方式、采购程序和评审专家使用情况;

(六)政府采购合同的订立和资金支付情况;

(七)对供应商询问和质疑的处理情况;

(八)有关政府采购的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

第四十七条财政部对集中采购机构监督检查的主要内容是:

(一)内部制度建设和监督制约机制落实情况;

(二)政府集中采购项目以及集中采购规定政策的执行情况;

(三)集中采购委托协议的签订和履行情况;

(三)政府采购审批或备案事项执行情况;

(四)政府采购信息公告情况;

(五)政府采购方式、采购程序和评审专家使用的情况;

(六)采购效率、采购价格和资金节约率情况;

(七)工作作风、服务质量和信誉状况;

(八)对供应商询问和质疑处理情况;

(九)有关政府采购的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

第四十八条财政部对社会机构监督检查的主要内容是:

(一)有关政府采购的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制度执行情况;

(二)对供应商询问和质疑处理情况;

(三)服务质量和信誉状况;

(四)投诉情况。

第四十九条财政部应当加强采购资金支付管理。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属于不符合采购资金申请条件,财政部或者中央单位不予支付资金:

(一)未按规定在财政部指定媒体公告信息的;

(二)采购方式和程序不符合规定的;

(三)未使用财政部监制的政府采购合同标准文本的。

第五十条主管部门应当对本部门、本系统政府集中采购工作情况实施监督检查。

第五十一条集中采购机构应当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内部监督制约机制,规范高效地为中央单位做好集中采购项目的采购活动。

第五十二条中央单位或供应商有违反政府采购法律、行政法规或者规章制度规定行为的,集中采购机构应当及时向财政部报告,由财政部依法予以处理。

第五十三条财政部依法加强对供应商参与政府采购活动情况的监督管理,建立投诉处理报告制度,定期在指定媒体上公告投诉处理情况。供应商因违反规定受到财政部行政处罚的,列入不良行为记录名单。

第五十四条财政部作出的投诉处理决定、对中央单位和集中采购机构违法行为的处理决定,在财政部指定政府采购信息指定媒体上公告。

第七章附则

篇6

然而,在我们欢呼国家政府这些亲民政策的同时,我们也突然发现了这样一个现实――如果高房价这一长期顽症不能够彻底割除,在加大对政策性住房建设的同时,有一个阶层的人群可能会被更大的“伤害”,那就是已经存在的中产阶级。

众所周知,除去部分廉租房外,中国经济适用房自出现起,这种带产权的“准商品房”就一直受到大量质疑――门槛过高、籍贯歧视,以及寻租空间巨大,让这些“准商品房”成为少部分人特别是权贵阶层的福利。在中产阶级天然就被拒之于经济适用房大门外的前提下,政府将大量的土地用于政策性住房建设后,必定会减少普通商品房土地的供给,这样一来,高房价的局面可能难以改变,这对于一直以来就承受着高房价之苦的中产阶级(特别是外地籍贯的人群)无疑是雪上加霜。“穷人有保障房,富人也早有了自己的商品房,反倒是中产阶级的住房梦越做越远了。”这样的现实其实现在已经存在,将来会是怎样?我们不得不去面对并思考。

根据国际发达国家成熟的经验,现代社会比较合理的住房结构图是:政府建廉价房租给穷人居住;中产阶级在市场上购买普通商品房居住(政府可提供适当的补贴);富人在市场上购买大面积、高档次的商品房居住(政府对房产征收额外税费,用来补贴穷人和鼓励中产阶级)。如此来看,目前中国的住房政策依旧存在着一大“漏洞”,即中产阶级,他们表面看上去收入不错,其实在住房问题上仍然存在困难。

记得,台湾歌手郑智化唱的一首歌就叫《中产阶级》――描述的就是中产阶级生存的状态,歌词是这样的“我的包袱很重,我的肩膀很痛,我的欲望很多,我的薪水很少,我的日子一直是不坏不好……”的确,“日子一直是不坏不好”是中产阶级生存的现实,但面对高房价,“我的包袱很重,我的肩膀很痛”也同样是现实,要想自食其力地买一套房子,要么成为被压得喘不过气来的“房奴”,要么就成为“啃老族”。

中产阶级英文叫“middle class”,可以直译成中间阶层,也就是介于富人和穷人之间的人群,“工作忙碌,生活有压力,但有能力通过自身努力获得相对较高的生活质量”。这就是他们的真实写照;同时,不可否认的是,无论在哪个国家,中产阶级是支撑着现代社会经济、政治稳定的一个重要阶层。以美国为例,根据美国对中产阶级的一般划分,年收入在3万至10万美元的人群属于中产阶级。按照这个标准,美国的中产阶级家庭占人口总数的比例约为80%。所以,当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使得美国失业率升至10%,绝大多数的中产阶级生活状况恶化的时候,美国总统奥巴马急忙出手相助,最近还出台政策减免了他们的税费。实际上,在2009年2月,美国政府就专门设立了中产阶级家庭工作组,由副总统拜登任组长,与各阶层人士探讨21世纪美国中产阶级面临的挑战。

就中国来讲,近几年来尽管经济风景独好,但我们逐渐形成的中产阶级(或曰中间阶级)同样正在遭遇巨大的压力,住房压力可以说是最为突出。因此,如果我们的住房政策不尽快考虑中产阶级的利益,继续放任当前的住房政策不变,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在低收入者和高收入者都拥有了自己的房产时,反倒是大量的中产阶级,依旧在为了一套“蜗居”苦苦奋斗。

当然,中产阶级的住房不能完全靠政府解决,但政府完全有条件帮助中产阶级置业(如发达国家鼓励中产阶级购房),让中产阶级成为购房的主力军,这既是社会稳定的大要求,也是房地产市场健康持续发展的根本,更是市场公平的全面体现。

篇7

7月1日起,浙江省将启动新的公立医院药品采购机制,由原先的统一招标模式转变为分类管理、分类采购。“分类采购实施一段时间后,预计到2016年1月,降价的效果即可明显显现。”浙江省卫生计生委相关人士接受《中国医院院长》采访时透露。

2014年,浙江省在专利药品谈判降价方面有所收获。“医保、临床专家与各药企竞价谈判,最终15种肿瘤治疗药物价格明显降低,平均药价降低19.27%。”浙江省卫生计生委药政处处长吴朝晖表示,专利药、独家品种具有一定垄断性,通过招标方式很难降价,但建立成熟的谈判机制有助于降价。

妇儿专科非专利药品、急(抢)救药品、基础输液和常用低价药品,面临生产厂家少、供应相对短缺的情况,浙江省将进行挂网采购,让市场需求来定价。“挂网有助于信息的快速公告,供需双方在集采平台上议价,尽快完成交易、满足临床需求。”浙江省卫生计生委相关人士还表示,供应短缺时尽管药价会上扬,但挂网起到了一定程度的监管作用,可确保采购方利益。

对于临床用量大、采购金额高、多家企业生产的药品,与70号文强调的一致,浙江省也将严格采取双信封公开招标采购,确保药品质量。吴朝晖说,采购主体以医保支付标准和全国最低价为依据,依照规定自主采购。如此采购可“量价挂钩”,采的量越大则议价空间越大,往往能拿到更优惠价格。基层医疗机构用药量少,在议价时比较弱势,可以按县、市(区)为单位“抱团采购”。的确,“量价挂钩”也是药企欢迎的集采原则。

70号文在汲取此前重庆、广东等地区先进经验基础上,提出省级集中采购平台的规范化建设。此次浙江省也表示将建立新的省药械采购平台,实现信息流、商流、资金流“三流合一”。

吴朝晖将它形象比喻为“淘宝”,药企就像卖家,医疗机构就像买家,药企的药品和价格都在平台公开,医疗机构可货比三家也可议价,医疗机构将药品货款支付给结算账户,由结算账户将药品货款支付给生产企业。在药品配送上,从原先医疗机构向配送企业发送订单,改变为直接向生产企业发送订单。

药品集采政策研究者耿鸿武向记者评述,70号文出台前后,全国各省市都探索实施了新的集采平台建设,平台功能多样化是共同趋势,其中采购结算、配送支持功能最为突出,而智能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强化服务、监管职能。

篇8

N73采用了诺基亚经典的直板机身设计,它2 4英寸的26万色TFT屏幕为用户带来了相当舒适的视觉享受。自带的媒体播放器支持多种音频和视频文件的播放,加上卡尔蔡司认证的,320万像素摄像头,娱乐功能不容小觊。另外N73还有强大的s60平台辅助,蓝牙和存储卡功能也一并奉上,可以说它是现今市场中性能最佳的手机之一。

三星D900(D908)的后继者U600(U608)继承了三星在滑盖机型上完美的手感,同时将厚度降低到10.9mm,给人以时尚纤薄的感觉。值得一提的是,在这超薄的空间内,U600却内置了320万像素的自动对焦摄像头和2.2英寸的26万色QVGA屏幕,着实令人惊叹。 美中不足的是,U600的CPU频率较低,这直接导致它在运行程序时反应偏慢。抛去这一点不说,凭借它华丽的外观和超赞的手感以及不足2000元的价格,u600肯定会让无数女性朋友为之心动。

摩托罗拉ROKR E6是一款采用Linux操作系统的智能手机。不论是多媒体播放还是扩展能力,都非常不错。

值得一提的是,E6除了多媒体能力出色外,它内置的一些游戏也非常好玩。加上人气小天王周杰伦的代言,笔者认为它特别适合年轻朋友――尤其的Jay的粉丝们,可千万不能错过哦!

对于喜欢PPC智能手机的女性朋友来说,PPC手机硕大的体形和沉甸甸的体重都让人望而却步。而轻薄小巧的多普达S1仅重112克,自然成为了她们的最佳选择。PPC手机强大的功能无需赘述,sl提供的2 8英寸巨型手写触摸屏也为MM们倍增面子。虽然它201MHz的CPU稍微小气了一些,不过笔者认为对于女性朋友来说,这个缺点完全可以被S1本身唯美纤薄的特点所掩盖。

篇9

高校食堂 集中采购 管理

高校的食品安全工作,不仅关系到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而且关系到高校和社会的稳定。在高校后勤餐饮服务工作中,餐饮原材料的质量直接影响食堂的食品卫生和安全。对原材料采购过程进行有效管理,可以提高采购质量,保障食品安全,提升后勤餐饮服务水平。

采购管理是计划下达、采购单生成、采购单执行、到货接收、检验入库、采购结算的采购活动全过程。本文运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在采购过程中每个节点进行控制,从而达到对采购质量的管理。通过实践表明利用信息化手段对高校食堂集中采购进行全过程管理,提高了集中采购效率、防范采购风险、有效防止腐败、保证集中采购健康和高效进行。

一、高校食堂集中采购实施的目的与意义

高校餐饮服务工作是后勤工作中最敏感的问题之一, 它的工作好坏, 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安定团结。为保证学校食堂原材料的安全、卫生以及食堂供应菜价的稳定,集中采购有实力、有资质、有保障的供应商所提供的食品原材料,是从源头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有效途径。

为加强和规范高校集中采购工作, 对集中采购进行有效管理,全面推进后勤管理模式的改革,我校集中采购管理运用过程管理模式,将集中采购管理上升到规范化、程序化、有效化的台阶,使后勤集中采购过程更加规范、清晰,以提高服务质量,保障师生对高校集中采购工作的满意度。

二、高校食堂集中采购过程管理方法

1.构建集中采购内部控制制度

高校实行集中采购后,政策制定、预算编制、采购方式决定、成交供应商确定、款项支付等工作需要多个职能部门共同完成。建立集中采购的内部控制,可以规范职能部门和采购参与人员的权利与义务,使各项权力得到约束、制衡和监督,保证集中采购规范、高效、有序进行。

高校集中采购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应包括优化集中采购的控制环境,评估和防范集中采购风险,规范集中采购程序和要点控制,落实集中采购内部控制的监督,注重信息沟通。在规范采购程序管理中,必须制定集中采购管理办法,明确职能分工,对集中采购主要岗位分离控制,建立授权批准制度,对财务管理监控与分析。

2.建设信息化集中采购系统

考虑高校食堂为公益性非营利机构,食堂饭菜价格形成机制应按保本微利的原则。我校在保障货源安全同时,引入信息化采购平台,提供了集采购商品目录管理、供应商管理、库存管理、成本核算管理、账务管理等于一体的综合解决办法。管理部门可以通过系统对食堂的营业额,采购、运营成本采集分析、计算汇总,动态监控食堂利润。系统还为食堂提供了科学、便捷的日盘点等库存管理和成本统计方式,通过该平台不仅使采购工作简单高效,而且优化了采购过程,实现订单信息的无缝流动,采购、配送动态监管,库存实时监控等,使全采购过程透明化,清晰可见。

3.发挥采购人员积极性

采购员要想采购价廉质好的原材料,一要勤跑,二要掌握市场信息,还要不计时间,不分市内市外,哪里便宜去哪里,工作比较辛苦。除此之外,还要遵守学校规定的不收取回扣、手续费,不拖欠货款,只求降低价格,廉洁奉公。因此,按采购组各人所长进行分工,并定出各人全年节支指标, 每月按完成效益核发奖酬金。通过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奖励制度和制衡机制,加强采购过程中的廉洁自律问题。

4.保障集中采购的货源

实施统一采购管理,重中之重在于货源的选择。我校在市区及周边地区的口碑好、信誉高、进货渠道正规的20余家食品供应商和上千个食品原材料品种进行考察。对能够提供“产品质量监督检验合格证”“生产厂家营业执照”“产品卫生许可证”“食品流通许可证”等相关证件的食品原料供应商,按照价格最优、质量最好的原则进行筛选。对入围供应商在广泛听取各食堂负责人意见后,按学校招标流程进行统一招标,确定供货商,并在合同中对供货商做了严格要求,在采购过程中,定期、不定期对供货商配送食品原材料品质进行检查。通过这一管理过程,有效地确保食品货源安全,为师生的工作、学习生活营造了一个卫生安全的饮食环境。

5.摒除困难,回馈食堂

集中采购后,食堂个别人的方便或得益受到了制约。因此,想方设法对集中采购来的原材料百般挑剔。采购组尽量满足需要,使其找不到借口。政策上对于食堂自己联系的货源,未经采购组同意,财务上一律不予报销。集中采购所收取的采购成本,扣除费用后按比例进行分配,将大部分反馈食堂改善学生就餐环境、调整供应价格以及作为食堂职工奖励基金。

三、高校食堂集中采购工作取得成效

高校食堂所需的主副食品材料必须经学校集中采购,已经成为各高校食堂管理的必由之路。我校食堂集中采购工作的实施,缩减了食堂采购人员和设备成本,使分散在多个食堂近百人的采购、结算管理队伍,缩减到不足5人的统一采购团队,节约了采购费用、运输成本等。通过集中采购,学校掌握食品采购的数量优势,进而转为采购的竞价优势,逐步建立一个应对物价上涨的宏观调控长效机制,保障食堂供应价格稳定。食堂实行集中采购后,产生的利益完全体现在学生食堂饭菜的价格和质量中,让师生获得了真正的实惠。

参考文献:

[1] 陈军平.高等学校后勤餐饮服务管理[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9.

[2]隋西凤.高校集中采购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探索[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3):146-147.

[3]中国院校后勤信息网.后勤动态.苏州大学:食堂集中采购为我们带来了什么[EB/OL].

篇10

李雅萍,女,大学本科学历,中国注册会计师。1992年至1994年任宁夏绒线厂财务部出纳、主管会计,1995年至2000任湖南省科技职业学院财务会计专业教师,2000年至2002在湖南开元有限责任会计师事务所从事审计工作,2003年至2004年任北京产权交易所财务主管,2005年至今任法制晚报社财务总监。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起,国际传媒领域资本运营风起云涌,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传媒并购浪潮。与西方传媒业的大规模并购相对应,中国的传媒业是用集团化的方法来实现行业规模化发展的。以1996年1月批准《广州日报》作为全国第一家报业集团试点为标志,由此拉开了一场以报业集团为先导、从中央到地方的传媒集团化浪潮的序幕。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涌现出了一大批具有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综合性传媒企业集团。

但是,长期以来,我国传媒业一直处于按行政区划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的四级办报(台)体制,形成了森严的行政壁垒和区域市场封锁,媒介资源无法通过市场实现优化配置,使得跨媒体、跨区域经营很难进行,这就要求传媒集团在整合战略时要充分考虑政府的政策导向,使传媒集团整合的战略既适应国家的政策要求,又充分利用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使传媒集团的战略纳入国家发展的产业政策之中。

从财务的角度而言,传媒集团化就是把不同经营体制的传媒集团融合在一起,由于每个传媒集团的财务资源、财务制度以及财务管理方式的差异,传媒集团并购过程中必然会在财务管理上进行一系列的整合,通过建立新的会计体系,实现并购过程中的利益最大化。

一、发挥财务管理的重要性

传媒集团在并购过程中,一系列重要项目的实施,都离不开财务部门的支持。具体来说,在并购过程中充分发挥财务整合作用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通过有效配置集团内外部所有可利用的资源,获得集团各部门的协同效应,为决策提供依据。

二是进行税务管理,主要是利用国家有关行业的税收优惠政策,比如:根据国家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此外,国家还规定了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开发费的加计扣除,符合条件的工资、薪金在企业所得税前全额列支,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等税收优惠政策,传媒集团的并购行为应该充分考虑税务管理的重要性。

三是建立财务风险的防范机制。传媒集团并购的目标是通过核心能力的提升和竞争优势的强化创造更多的新增价值,因此,在财务整合过程中,传媒集团也必须紧紧围绕这一目标,以风险控制和财务管理流程的优化为主要内容,通过财务整合力求在并购过程中实现经营活动上的统一管理,在投资、融资活动上统一规划,最大限度地实现并购整合的协同效应。

另外,传媒集团的并购工作还要接受严格的审计,接受相应的社会监督,做到公正、透明。在这方面,上市和不上市的传媒集团略有差异:没有上市的传媒集团,财务部门的报表主要接受股东大会的监督,股东如果对财务报表有异议,可以邀请审计部门对财务工作进行调查、审核;上市传媒集团的财务部门,还要把经审计的财务报表(主要是季度报表和年度报表)报送给证监会。股东大会也应该具有相应的约束力。

二、并购过程中财务整合的原则和模式选择

综合国内外的相关经验,传媒集团并购过程中的财务整合必须遵循以下原则,以确保并购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并购后集团的良性运作。

(一)统一性原则

财务整合中的统一性原则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目标统一原则,指财务目标与传媒集团目标协调统一,财务上的子目标与总目标协调统一;财务制度体系及会计核算体系的统一性原则,财务制度体系及会计核算体系的统一有利于并购传媒集团对下属的各个子公司的信息统计、监督以及考核评价等。

(二)协调性原则

财务管理是传媒集团众多管理子系统中的一个分支,因此,财务整合的实施必须与其他子系统的整合如文化整合、人力资源整合、营销整合、组织整合等配合进行,与其它子系统的整合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三)创新性原则

传媒集团在并购过程中,其发展空间、生产规模、竞争条件等都会随着并购的实现而发生极大的变化。为适应这些变化,传媒集团的财务体系必须按照创新性原则进行调整、改革和创新,不断提高传媒集团的财务管理水平,建立适应并购后新环境的财务管理体系。

(四)成本效益原则

传媒集团进行任何重大决策,都要考虑和遵循成本效益原则,进行财务整合也不例外。因此在整合之前,传媒集团要认真比较各种方案,对整合的成本效益进行科学、合理的估算,选择成本最低、产生效益最大的财务整合方案。

三、财务整合过程中要注意文化的融合

企业要致力于建立与战略、HR协同的强势企业文化模式,重点培养忠诚于企业哲学并能够系统思考、执行的具有领导才能的人才。文化整合模式具有多样性,并购企业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文化整合模式呢?一般来讲,并购企业选择文化整合模式需要考虑两个主要因素:企业并购战略和企业原有文化。

企业并购战略指并购的目的及该目的的实现途径,内容包括确定并购目的、选择并购对象等。并购目标直接影响文化整合模式的选择,例如以追求企业在财务、经营和管理上的协同效应为目标的企业并购,在文化整合时显然与仅仅以财务协同为目标的兼并不同。在前一种战略目标下,并购方会更多地干预被兼并企业,并且对它进行更多的调整。并购战略类型对文化整合模式有影响力。在横向兼并战略中,并购方往往会将自己部分或全部的文化注入被兼并企业以寻求经营协同效应;而在纵向一体化兼并战略和多元化兼并战略下,兼并方对被兼并方的干涉大为减少。因此,在横向兼并时,兼并方常常会选择吸纳式或渗透式文化整合模式,而在纵向兼并和多元化兼并时,选择分离式的可能性较大。

企业原有文化对于文化整合模式选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并购方对多元文化的容忍度。根据企业对于文化差异的包容性,企业文化有单一文化和多元文化两种类型。单一文化的企业力求文化的统一性,多元文化的企业不但容许多元文化存在,还对此十分赞同,甚至加以鼓励与培养。因此,一个多元文化的并购企业视多元文化为企业的一项财富,往往允许被并购者保留其自身文化;与之相反,单一文化企业强调目标、战略和管理经营的统一性,不愿意被并购企业拥有与之不同的文化。由此可见,处理好新旧文化的关系其重要性显而易见。

四、整合财务体系的内容

财务制度体系的整合是保证并购公司有效运行的重要一环。财务制度的整合包括财务核算制度、内部控制制度、投融资制度、股利分配制度、信用管理制度等方面的整合。

(一)财务管理制度的整合

并购双方在实现了财务机构、财务人员的整合后,接下来的重点便是财务管理制度的整合,只有人员、机构、制度三方面的整合工作都做好了,才能为并购公司对被并购公司实施有效的财务控制奠定基础。

(二)财务组织机构的整合

财务组织机构部门的责权分工必须明确,并能相互制约。财务组织机构的设置应该满足精简、高效的要求,防止岗位重叠,人浮于事,避免人力、物力的浪费和低效率的工作环境。只有形成一个既能调动各部门和职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又能够实施统一指挥和有效控制的财务组织系统,才能使并购后传媒集团的各项经济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

(三)财务组织职能的整合

一个传媒集团财务部门的基本分工为:集团税务经理主要负责税务管理工作;集团管理会计师主要对内,向管理层提供财务报告和决策依据;集团项目经理负责对新项目(如集团的并购案)进行财务分析和业务论证;司库则负责对现金进行管理;集团注册会计师主要对外,按照相关规则(如在美国需遵循美国通用会计准则GAAP)做账上报股东会、证监会;集团系统会计师首先要懂会计,同时还要懂IT,能够给集团财务的ERP管理等提供服务和支持。

总之,传媒集团并购过程中的财务整合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包括内容繁多,而且需要与其他方面的整合密切配合。

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