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社区运营范文

时间:2024-03-07 17:51: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社区运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企业社区运营

篇1

关键词:民营体育企业;城市社区体育;运作路径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2-0083-02

社会转型带来的变化及我国城市社会结构的变迁,使得城市社区的发展越来越迅速,其中社区体育承担了社区居民健康更为重要的历史使命。但是,随着各种环境及条件的变化,社区体育发展过程的矛盾越来越多。一方面,社区体育公益性的特点影响着社区居民参与社区体育的态度,尤其是消费意愿;另一方面,国家财政的投入与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需求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如何解决这种矛盾,使社区体育工作得以改善和发展便成了一个亟须解决的难题。笔者亲自走访了北京、上海等多个俱乐部及相关的民营体育企业,提出民营组织介入城市社区体育的运作不失为一种新思路。

一、民营体育企业介入城市社区体育的必要性分析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使得我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我国组织体系的变化,“单位人”变成了“社区人”,涉及城市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社区的发展承载了更多的功能,社区体育的需求和发展也成为相当重要的一部分。

从理论上讲社区体育活动经费来源渠道很多,但事实上多数社区所用经费还是由政府和体育局拨款补贴,社会赞助的偶尔有,但是所占比重不大,有些社区体育活动的经费主要还是政府相关部门筹集,可以说经费问题是制约目前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究其原因主要是社区健身活动以无偿或低偿服务为主,自身无造血功能或者造血功能很差,没有政府拨款就很难维持正常运转。

在我国,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及社会经济发展所引起的人们生活方式与习惯的变化,社区居民对社区体育的需求呈现多样化,尤其是社区老年人,对身体健康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对社区体育的依赖性也随之增加。虽然社区体育具有公益性,即“免费”的观念根深蒂固,但是目前社区提供的健身器材等又无法满足社区居民对健康的渴求。花钱买健康的思想也开始有了萌芽。这个过渡时期就给民营体育企业提供了绝好的前提条件,另外,国家政策也鼓励和支持民间力量兴办各种形式的体育组织,提倡和鼓励民间资本投资社会体育。

二、民营体育企业介入城市社区体育的必备资质

(一)民营体育企业的界定

本文所指的民营体育企业,指以大体育为依托,以企业利益最大化为主要目的的包括体育服装、器材,体育运动营养品,体育服务等在内的非官方营利组织。

(二)民营体育企业介入城市社区体育运作的政策背景

2011年上半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快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体育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形成一批有中国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体育产品品牌;建立一个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体育产业体系和规范有序、繁荣发展的体育市场;强调要多种所有制并存,各种经济成分竞相参与的格局[1]。这给了体育产业大发展足够的政策空间,也给民营体育企业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

(三)民营体育企业介入城市社区体育的指导思想

首先民营体育企业必须是关注中国体育产业,热衷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组织。企业应该适应社区居民体育利益多元化发展的要求,最大限度地满足社区居民的体育需求,并以符合我国城市社区经济发展的需要、水平和可能为基本原则[2]。

三、民营体育企业介入城市社区体育的路径选择

社区居民对体育的需求无论从人力、物力还是财力都超出了城市基层政府组织和社区组织的实际财政承受能力,因而,在一定程度上社区体育可以推行有偿或低偿服务。这需要除了政府以外的其他组织的介入,以解决社区体育发展过程中的燃眉之急。

(一)民营体育企业自己主动介入

民营体育企业在我国发展得比较晚,目前也少有成功的先例可以借鉴,市场开拓力明显不强,这就需要民营体育企业要不断更新观念,开拓新思路。为了快速提高品牌知名度和认可度,有很多路径可以尝试,针对城市社区体育这块“蛋糕”,以合适的模式介入是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因为社区聚集了大量的体育健身人群,蓄积着多种体育需求。企业通过介入城市社区与潜在消费群体亲密接触,一方面,节约了宣传的中间环节及费用,近似于直销,另一方面,还能了解社区居民体育消费的水平、价值取向等,为企业谋求发展提供契机。

社区体育在我国发展了几十年,居民认可的就是无偿的体育服务,只要是花钱消费的,参与的积极性都不高。所以,民营体育企业介入城市社区体育,可以打着“做公益事业”的旗号,才可能营造受居民欢迎的第一印象。这是民营体育企业介入城市社区体育的第一步。当然这部分的投资可以作为品牌宣传投资,相比投资在多种媒体上打广告,直接深入潜在消费者一线进行有目的的宣传,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当然关键的目的是要在社区体育免费试运营期间,寻找到“高端”客户,也就是能找出部分愿意花钱买健康的消费者,最终实现销售目的。

这种介入模式,类同于普通商品的先免费体验,扩大商品知名度,并得到消费者的一致认可,然后达到最终销售的目的。但是民营体育企业涉及社区体育这块政府主导的阵地,还有许多相关政策的限制。这就要求民营体育企业在介入时吃透相关政策,绕开政策禁忌,最大限度地实现营销目标。

篇2

总部基地模式带来怎样的启示?

总部基地东进将如倔打造全国总部经济示范区?

在全国各地开发园区普遍面临转型井级的大背景下,选择怎样的发展方式突出重围,值得深思。丰台科技园于经济丛林中踏出的总部基地模式。不仅被实践证明是或功的,丽且其可复翩的建设模式也已经成为后工业化时代科技园区转型升级的典范之作

总部基地,是全国第一家提出发展总部经济的园区。经过七年实践探索,至今年底,总部基地一期完满收官,东进即将大规模布局。

此时此刻,关注这一园区发展模式的人们不禁要问:总部基地作为北京市发展总部经济的试验区,七年来取得了哪些先行先试的经验成果?在园区的发展道路上,总部基地模式带来了哪些启迪?丰台科技园积极倡导之下的总部基地东进进程中,总部基地又将如何进一步升级,进而打造成为中国的总部经济示范区呢?

历程・经验

1991年11月,丰台科技园批准成立,成为北京市最早的三个科技园区之一。1992年,丰台科技园正式启动建设。九十年代初,科技园区的使命是实现科技产品的商品化、产业化,对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定位,主要着眼于科技制造业环节。因此,丰台科技园初期的定位,就是科技工业园区,通过引进项目、引进生产线来发展产业。但随后,在九十年代末期,这种格局开始被打破,科技工业园区的模式受到了三大难题的挑战。

第一大难题:如何面对新一轮的产业结构提升。

北京作为全国的中心城市,高速发展的经济、快速的城市化和更为严格的环保措施,使发展工业的成本急剧攀升,无论从地方政策还是土地价格,发展工业都面临着巨大的障碍。同时,已进入园区的制造型科技企业,由于土地预期收益与人员成本的上升,不断将生产环节向北京市外进行迁移,制造业功能的减弱,迫使丰台科技园不得不将产业结构的调整纳入园区重点考虑的问题。

第二大难题:如何解决空间和产业的集约化问题。

在丰台科技园一期开发阶段末期,原来宽松的土地政策逐步向从紧的政策转变,土地作为经济发展的空问支撑要素,越来越显紧缺。同时工业项目具有投入大、产出低、占地广、转型难等缺点。丰台科技园1992年启动建设的一期,按照科技工业园区的模式,大约引进十余家工业项目,约有一半产出效益差,而用地规模均在50至100亩,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随着产业发展形势的转变,其已经利用的土地和空间,再利用的难度很大。

第三大难题:如何更好地提升园区建设的城市化水平。

随着北京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丰台科技园逐步与城区连成了一片,但是大片厂区的城市规划,特别是较早时期建设的厂区,与现代化的新城景观反差很大。同时,由于制造业对所在地较弱的产业聚集能力,使服务业很难实现快速聚集,城市化所要求的产业结构多元化、城市功能多样化和景观现代化的目标很难实现。

园区一期开发中产生的问题使得丰台科技园不得不重新开始对园区产业发展模式进行新的探索。

就在这个时候,由北京市社科院赵弘研究员提出的“总部经济”理论,引起了丰台科技园的关注。“总部经济”理论提出,北京应通过引进企业总部,拓展总部科技、财务、市场、营销等功能,实现企业决策运营中心、财务结算中心、市场营销中心和科技研发中心的聚集,形成一种新型的产业门类――总部产业,总部产业拉动的传统配套产业,构建完整的产业价值链,形成成熟的总部经济。总部经济依靠现代便捷的交通网络和通讯条件,实现了企业总部与制造功能在地域上的分离。借助于这种理论,丰台科技园逐步跳出单纯以细分产业方式发展园区的思路,转变为以功能的划分来实现产业在空间上的聚集。

“总部经济”理论一经提出,就被丰台科技园在园区二期开发中借鉴应用,园区产业功能被定位于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总部经济”。

同时,丰台科技园还将产业基地二期开发的城市功能定位为国外历经四代的business park模式。随着后工业化时代的到来,便捷的交通系统和发达的信息技术使企业能够脱离中心商务区,追求人文化、自然化、个性化的办公区域,在郊区形成新的商务办公区。“Busmess park”便是这样一种新的园区发展模式,具有购物、娱乐、居住和其他服务的功能,实质上形成了市区以白领职业为主的城镇,工作用地多于居住用地,职能基本上与中央商务区一致。总部基地引进了这种发展模式,合弃了原来工业园区规划的制造业功能,满足了企业郊区化的办公需求,为大量想摆脱城市中心摩天大楼的压抑、摆脱城市中心车水马龙的喧嚣的企业和员工,提供了一种理想的工作家园。

运用business park和总部经济理论,丰台科技园打造了全国第一家“总部基地”。在全国首次提出了发展总部经济的设想,这个设想,为园区,也为全国各地的高新区,解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难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途径。

2003年6月19日,总部基地奠基,并被北京市定为总部经济试验区。今天,总部基地500多幢总部楼已全部建成,“独栋式”、“可分可合的围合规划”、“开放式的庭院规划”已成为现代园区的规划样板,4000余家总部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使这里成为了投资立业的热土,众多年轻活力的就业者,使这片土地成为了的代表。

总部基地,已形成了入驻企业实现年收入1560亿元,税收39亿元,对区级财政贡献达到9.3亿元的综合性高端产业功能区,形成了上市公司、中央国资委企业、地方进京民营企业三大企业总部群体,航天军工、轨道交通、生物医药、工程服务四大特色产业集群,本地办公人口超过5万,直接就业人口超过11万人的庞大经济综合体。

总部基地已等同于丰台科技园。

丰台区副区长、丰台科技园管委会主任孔令斌在总结总部基地七年实践的基础上,把总部基地的成功经验概括为五个先行先试:

一是总部基地在经济发展模式上的先行先试,使总部经济成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为国内大部分中心城市所采用。北至长春沈阳、南至广州深圳,东至青岛上海、西至西安成都,许多中心城市将总部经济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一种主要模式,为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模板。

二是总部基地在经济理论创新方面的先行先试,使总部经济发展理论不断深化,总部基地提出了加大企业决策管理中心、科技研发中心、财务结算中心、资本运营中心和市场营销中心等理论,为全国发展总部经济提供了理论样板。

三是总部基地在园区发展道路上的先行先试,为全国开发区与高新区的升级提供了样板。园区经济由传统的工业模式,再到总部经济区,再到融合各种城市功能要素的城市

综合体,总部基地探索出了一条升级之路。

四是总部基地在城市规划设计上的先行先试,为中心城城市规划提供了新的思路,总部基地使科技与商务实现了有机融合,并形成了可分可合、独栋式、开放式围合等城市规划理念,使企业社区的概念更加鲜明,为中心城产业高端区规划提供了新的思路。

五是总部基地在园区运营模式上的先行先试,为各地开发区开辟了一条新路。成片规划、成片建设、市场力量与政府导向的有机结合,使总部基地由项目概念,到园区概念,最终将不断成长为高端新城概念。

创新・启示

2002年刚刚成立就选择注册在丰台科技园的北京世纪东方国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自身的成长壮大过程中,也同时见证着总部基地的发展轨迹。

由四、五十人,租房子搞研发,入不敷出,到今天拥有两百余人规模,总资产过2亿元,年销售收入过亿元,在总部基地拥有自己公司命名的独栋办公楼,成为目前国内铁路专业通讯领域龙头企业,世纪东方成立七年多来发展迅速。

2003年,世纪东方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2005年,首批通过铁路运输安全设备生产企业认定,并人选中关村通信产业高成长前十名企业;2006年,成为中关村科技园区瞪羚企业和北京市火炬计划企业;2007年,成为北京市专利试点企业和中关村科技园区改制上市重点培育企业,并获得北京市丰台区经济发展突出贡献奖;2008年,成为中关村科技园区百家创新型试点企业、中关村科技园区信用评级A+级企业和北京通信信息协会副理事长单位,获得北京市丰台区经济发展贡献奖;2009年,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代办股份报价转让系统成功挂牌,获得工业和信息化部颁发的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二级资质证书,通过中国安全防范产品行业协会的安防工程企业一级资质评定,获得中国铁路产品认证中心颁发的铁路产品认证证书(CRCC),并成为全国企事业知识产权试点单位、北京市纳税信用A级企业;2010年,成为中关村示范区“瞪羚计划”首批重点培育企业,全资子公司取得软件企业认定。

世纪东方董事长田秀华在采访中告诉记者:“当初选择丰台科技园,选择总部基地,主要是看中了总部基地良好的中枢式运营管理氛围,它作为北京中关村及北京大总部经济区的重要基地,可为企业创建发展的高速通道,实现国内外市场经济的信息整合、互动,成为国内成长期企业形象的特征标志。”

与世纪东方一样看好丰台科技园总部基地的企业还有很多,这些企业在总部基地不断通过自主创新发展壮大。目前,园区汇集了建龙钢铁控股有限公司、德龙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诚通控股集团公司、中牧股份有限公司、中成进出口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博奇电力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九城口岸软件科技有限公司、北京金自天正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等一大批总部型企业,大型企业占园区经济份额达到80%以上。许多企业集团的总部、研发中心、国际营销中心、信息中心等进入园区,园区有10家国家级的研发中心和技术中心,10个项目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

田秀华说:“丰台科技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引导企业自主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在帮助企业获得国家政策扶持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桥梁作用,同时积极培育企业改制上市,搭建融资服务平台,配合相应的资金扶持政策,拓宽企业发展的融资渠道,世纪东方非常受益。”

记者了解到,目前世纪东方公司拥有专利18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7项;计算机软件产品登记9项;省部级科技成果鉴定9项;局级科技成果鉴定5项。丰台科技园聘请专家为企业培训,提高了企业对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和管理水平,强化了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另外,园区在帮助企业争取项目扶持资金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政府引导和协调服务的作用。世纪东方公司有3项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累计已获政府500多万元的退税支持。在园区的扶持指导下,世纪东方公司正在为谋求上市积极准备。

孔令斌副区长说:“总部基地作为集中新建区和集中产业区,招商引资与企业发展是经济增长的两条途径,这两条路是否通畅,都取决于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发展环境,是总部基地对外核心竞争力的中心内容。”

“在园区发展初期,环境主要是基础设施为核心的硬环境和吸引企业集群的政策环境,因此,园区初期建设,主要是尽可能地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并实现企业与各级政府部门政策的对接。后期的园区建设,除了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和疏通企业获得各级政策之外,我们开始完善自身的政策服务管理体系建设,先后制定了中小企业、文化创新、自主创新等为内容的六大政策体系,优化园区政策环境,进一步深化人才服务、创业服务为内容的服务体系。与此同时,丰台科技园把园区的生态感召力、产业吸引力、文化凝聚力和品牌影响力等作为更高层次的发展环境,不断进行优化提升。”孔令斌说。

总部经济使丰台科技园由原来的制造业转向以总部为业态的高端服务业,实现了由自然经济向高端产业经济的历史性跨越。园区逐步实现了创新活跃、要素集中、经济发达、区域和谐的科技型总部经济区的成功探索。

丰台科技园作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传统上的理解只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引进高新技术企业,但这种思路,随着丰台科技园企业的增多,开发面积的加大,遇到了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特别是总部经济的发展,这些问题更加突出。企业总部对于高端的服务业,诸如银行、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咨询服务、认证服务等生产机构、广告、会展等商务服务机构以及酒店、餐饮、商场等生活服务机构的需求越来越强,园区一业为主的模式,需要快速转型为多业并举的发展模式。

园区顺应这种需求的变化,在产业规划、产业促进方式上进行调整优化,保障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配套需求,丰台区近几年形成的三大商业中心,其中资和信和鹏润国际时尚中心两大中心都在园区,园区引进了全国最大的认证中心――中国质量认证中心,顺应产业形势的变化,园区工商认定、统计认定,逐步由行业的管理向区域性的管理进行转变。同时,从早期的工商银行到近期的民生银行、浦发银行,金融业等高端服务业在园区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在总部基地的带动下,丰台科技园发生了一系列的历史性变化,实现了由落后地区向经济强园的历史性跨越。丰台科技园建设初期,园区所在的桥南地区,是丰台区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薄弱、经济发展水平低、资源条件贫乏。园区起步时,没有启动资金,完全靠自身进行循环积累。从1992年到2009年底,园区企业由230家上升到4000家,技工贸总收入由6200万元上升到1560亿元,上缴税费由200万元上升到39亿元。园区以不到丰台区1%的土地面积,

创造了丰台区1/3的GDP、1/4的税费总额和1/5的地区财政收入。园区各项指标也位列北京市科技园区的第三位,丰台区五大功能区之首,综合经济实力在全国高新区也占据了一席之地。

截至目前,园区集中开发了2.89平方公里,共计建设城市道路22条,完成了近300万平方米的项目建设,邮局、银行、学校、高档住宅、商档商务、商场等设施一应俱全,企业就业人口达到12万人,典型的京郊农村一跃成为一个具有生机活力的现代化新城区。

丰台科技园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在于园区经过不断的探索,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道路,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发展模式。

“丰台科技园的资源条件,在北京南城地区,并不是最突出的,何以能够在北京南城地区崛起?”孔令斌副区长分析认为,“丰台科技园较快增长,得益于改革开放的大环境,特别是国家对于高新区在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给园区发展带来了强劲的动力。另外,随着北京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从城市中心区向转移,北京南城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快等,也给园区发展带来了大量的发展契机。”

丰台科技园的模式,是以科学发展为要求,以突出地区优势主导产业为先导,以制度创新为动力,结合政府与市场两重力量,实现要素聚集优化,经济自主增长的模式。

东进・未来

今年是总部基地建设七周年,原来规划的140万平方米建筑已经全部建成,同时也将完成全部招商。而总部基地优美的办公环境、强大的产业吸引力和品牌影响力,还继续吸引着更多企业慕名而来。想入驻总部基地的企业需求暂时已无法满足,园区内已人驻企业也随着发展规模的增长需要更大的办公空间,总部基地拓展新的发展空间迫在眉睫。

就在总部基地东侧,紧临北京南四环南侧,四环路最后一片最大的待开发产业用地,成为总部基地拓展空间的最好选择。

2010年,总部基地东进号角吹响。

总部基地东进是丰台科技园发展总部经济的升级作品,总面积1.75平方公里,是北京西南地区面积最大的一片待开发高新技术产业用地,定位为高技术服务总部区。东进后,整个总部基地区域总占面积约400公顷,总建筑面积约800万平米。

总部基地(东区)城市规划方案运用国际化城市设计理念,由德国SBA公司进行规划设计,规划设计导则将成为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导则的试点区域。不仅充分结合企业发展特点和需求,科学布局城市空间功能,而且凸显低碳总部、商务社区特色,打造“魅力智城”。

在规划上,主要体现功能多元化、建筑多样化、特征多极化三个特点。总部基地(东区)将打造城市功能综合体、提高容积率和建筑高度,体现区域的商务功能;突破制造业基地的规划布局,大量增加总部经济条件下酒店等服务业功能布局;为产业发展提供多层次的空间环境。同时,规划还突破了原来总部基地统一建设条件下单体建筑活力不足的问题,多样化布局单体建筑;在整体布局上,规划布局“两轴一带双中心”;在开发模式上,将统一建设与独立建设有机结合,营造多样化的建筑群落。

在功能布局上,总部基地(东区)共分为四个区域,分别是:总部基地国际区、总部基地综合区、总部基地民营区和总部基地生活区,将进一步关注总部的研发、结算、管理等功能,增加高端配套服务业的发展空间,使园区建设与世界城市的发展脉络有机相连,强化总部基地和总部经济功能,从空间布局、产业升级上得到更大的提升。

总部基地(东区)的建设,将进一步增强总部基地对于全国总部经济集聚区建设的示范引领作用。产业上进一步聚集高端,紧紧抓住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机遇,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配套发展金融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等产业,重点引进和培育一批符合首都产业发展定位的世界百强、中国百强、行业百强企业总部,重点拓展企业总部的研发、营销、结算、运营等功能,形成研发能力强、经济贡献高的企业总部集群。

孔令斌副区长谈到,总部基地东进,包括着四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空间规划上的扩展。东进新拓展的面积为1.75平方公里,总规划面积330万平方米,未来将吸纳超过2000家高新技术企业和总部型企业入驻。二是城市规划上的提升。东进将按照北京打造“世界城市”的要求,提高区域规划容积率,建设地标性建筑,形成错落有致的城市天际线,增加地下空间利用,采用低碳环保设计。三是功能规划上的改进。东进将更多考虑城市发展所需要的综合要素,强化酒店、会展、商务、学校、医院等功能配套,使东区不仅是一个产业高端区,同时也是一个城市综合体。四是产业规划上的升级。东进将规划国际区、民营区、配套区,提升总部基地发展的国际化水平,吸纳总部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高端发展要素,推动总部基地成为全国总部经济的示范区。

“总部基地东进,不单单是空间上的延展,更是功能的完善、产业的升级、新城的建设,不是原有总部基地的简单复制,是打造一个全新的总部基地,成为总部基地原有建成区的升级版。”孔令斌说。

作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台科技园总部基地东进的人驻企业将全面享受示范区内的国家级、市级各项优惠政策。此外,丰台区还将针对总部型企业的特点提供更好的服务,例如企业金融服务工程,搭建银企沟通渠道,建立金融信贷支持机制等等。

总部基地东进的消息一经,便已有多家企业对总部基地(东区)表示了浓厚的兴趣,预招商工作进展顺利。截至目前,基地已与旭阳(集团)有限公司、北京迪信通(集团)有限公司、北京蓝色港湾(集团)有限公司、上海鹏欣(集团)有限公司等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此外,还有多家企业已表达了签约意向,基地与企业双方正在深入洽谈当中。

记者了解到,目前总部基地东进区的重大项目也已经开工在即,例如中铁产业园地块,意向都已敲定,最迟将于今年年底开工建设。

总部基地东进,也给已经入驻总部基地的企业带来了更大的发展信心。世纪东方董事长田秀华表示,伴随着东进,总部基地即将展开并成立“中国民营企业总部基地”,这对进一步推动总部经济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作为总部基地的人驻企业,世纪东方公司愿意扎根丰台长足发展,希望能抓住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人驻“中国民营企业总部基地”,从而将公司的发展与民营总部基地建设紧密联系起来,在新的平台上实现企业新的飞跃,也为总部基地的发展壮大做出世纪东方的一点贡献。

田秀华同时建议,希望丰台科技园在推进总部基地东进的工作中,完善规划导向,加快构筑功能完善、要素集中的战略格局,如借助丰台区业已形成的铁路资源优势,打造轨道交通产业基地;同时强化项目支撑,突出重点,引入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项目,抢占制高点,推动总部型企业聚集;并进一步发挥环境优势,改善投资环境,建设服务型政府,加强政策集成和创新,实现区域经济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