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区的形成范文
时间:2024-03-07 17:51: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社区的形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从词源学的意义来看,目标由“目”与“标”构成。作为名词意义上的“目”主要指人的眼睛。《说文》中的解释为“目,人眼。象形。”即为此意。作为动词意义上的“目”主要指用眼睛看。《正字通·目部》解释为:“目,凡注释曰目之。”
“标”在古汉语中可释为“旗帜、柱竿”之类的东西。综合上述两方面意思,“目标”的词源学意义可释为眼睛所看到的东西。由于眼睛与所见之物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要接触到所见之物需要积极参与行动。目标的引申意义为人在学习、工作与生活中所追求的结果,是对人或事物发展的预期结果描述。目标的实现过程即人与目标之间距离不断缩小的过程。
随着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与深化,目标与组织结合而形成组织目标。鉴于研究视角的差异,关于组织目标的界定也存在差异。有学者把组织目标概括为五类:认知的、聚情的、象征的、辩解的和评价的。认知性组织目标以理性组织分析家的观点为代表,认为目标是制定行动方案的基本准则,也是决策与行动的方向与约束。聚情性组织目标以自然组织理论派别的观点为代表,认为目标是组织人员获得认同感的动力源泉。象征性组织目标是组织获得合法性、社会支持以及资源的源泉。辩解性组织目标指组织目标制定是为过去的组织行为提供合理性论据。评价性组织目标指组织目标是评价组织运行结果的依据或参照。认知性、聚情性、象征性、辩解性以及评价性组织目标都是从组织目标功能的视角而言的,同一目标可能具有几种特性,而只是其中的某种特性占主导地位而已。
综合前面关于组织目标的分析,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目标可界定为对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存在与发展预期结果的描述。鉴于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仍处于发展初期,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目标主要倾向于认知性、聚情性、象征性以及评价性方面的特征。
具体来说,目标的认知性有助于组织的程序化与规范化;目标的激励性有助于把原本零散的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资源有效整合起来;目标的聚情性有助于组织成员产生心理上的认同;目标的象征性有助于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获得社会的认同,并获得更多社会力量的支持;目标的评价性指目标的可测评性,其有助于组织对资源的分配与调控以及调整组织的运行方向。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目标只有具备上述特性,才具有真正的价值和意义。
二、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目标的制定
一般而言,制定目标比实现目标更为重要,实现目标更多是根据已制定的目标进行技术上的操作,而制定目标直接关系到目标能否实现,组织能否顺利运转。根据研究需要,本文主要从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目标制定依据的确立与目标制定思路两个维度展开讨论。
(一)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目标制定的依据
就组织目标制定的依据来看,不同学者基于不同研究视角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如,从普遍意义上看,有研究提出组织环境、组织自身以及组织成员三者是组织目标制定的依据;有研究以教育组织为例,认为上级要求、工作实际以及外部环境是组织目标制定的依据;有研究针对行政组织提出,上级要求、本单位具体情况以及外部环境是组织目标制定的依据。
上述三种观点都把组织环境列入了组织目标制定依据的范畴,可见环境作为组织目标制定的依据无可厚非。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是服务于农村社区发展的组织,是以社会问题的解决为目的的,目标是问题的升华,而问题源于组织环境,组织环境是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目标制定的主要依据。第一种观点中的组织成员与第三种观点中的本单位具体情况有类似之处,因为本单位具体情况包括组织成员情况,组织成员是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目标制定的依据。目标源于问题,从问题的所属主体来看,所有问题的主体都是人,在目标制定过程中必须考虑人。人是教育组织必不可少的直接构成要素,教育组织对社会发展的贡献是通过人的变化来实现的,教育组织的目标也就是关于人的目标,因此,组织人员是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目标制定的依据。
总而言之,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目标的制定依据主要包括组织环境与组织成员。组织环境作为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目标制定的依据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环境是问题的来源之一,问题是目标制定的前提和基础,环境是目标制定的依据;二是环境是组织资源的提供者,把其作为组织目标制定的依据可避免在目标追求过程中出现资源不济的情况。人员是组织的主体。从学员的视角来看,以其为目标制定的依据使得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的目标更加贴近居民的现实生活,更有助于居民现实生产生活问题的解决,同时也使制定的目标不至于超出其接受能力的范围。从师资的角度来看,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目标的制定把师资作为依据,其目的主要在于对实现目标所需要的师资进行预测,以使所制定的目标能顺利达成,防止心有余而力不足情况的出现。
(二)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目标制定的思路
由于组织环境与组织人员是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目标制定的依据,在目标制定过程中需要从组织环境与人员两个维度出发,制定的目标才能契合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自身的需求。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致力于农村社区现实问题的解决,问题的发现是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目标制定的首要环节。问题主要源于环境与人员,问题的发现需从这两方面入手。问题的发现是目标制定的第一步,接下来需实现问题向目标的转化,修订并最终形成目标。具体而言,如图1所示,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目标的制定主要包括四个基本步骤:
步骤一,对组织环境与人员展开调查并提出问题。目标制定的第一步需要从环境与人员中发现问题,这里的人员主要指组织学员。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是服务型组织,其服务对象主要是农村社区居民,他们是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的主体,解决其生产生活中的问题是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的主要任务。就组织环境而言,组织环境的问题归根结底也是组织学员的问题,学员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指学员自己能意识到的问题,而环境问题则可归为环境主体所认为的社区学员面临的或即将面临的问题,如农业部门认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是农业技术落后,需要对村民进行农业技术培训。其中,农业技术落后的问题可归结为来自环境的问题,而农业技术培训则是解决问题的手段。问题提出的前提是发现农村社区的真实问题,这需要对组织环境与组织学员展开调查,并对所发现的问题进行整理与归类形成问题库,为目标的制定做好铺垫。
步骤二,根据问题拟定初步目标。问题库是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目标制定的基本前提。由于问题库涉及到农村社区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而社区教育资源是有限的,把所有问题都转化为目标是不现实的。这就需要对问题库中的问题进行筛选,根据问题的紧迫性和价值来确定可能转化为初步目标的问题。首先对亟需解决的问题优先考虑,再对余下的问题进行价值评估。根据社区的具体情况以及需求,按照价值大小进行排列,最具价值的问题优先保留,价值很小或不具价值的问题放回问题库中。然后,把筛选出来的问题作为初步目标制定的依据,并制定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的初步目标。如,在一个传染病多发的社区中,对居民开展卫生教育是亟需解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可制定传染病预防和控制的初步教育目标。
步骤三,对目标进行资源评估。初步目标是基于社区问题而言的,能否作为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的最终目标,还需对实现资源与条件展开讨论,即进行资源评估。资源评估的目的是确定社区成人教育组织能为目标的实现提供何种资源。如果可供给的资源无法满足需求,则该初步目标只能作为组织最终目标的备选。如果社区成人教育组织有充足的资源满足某目标对资源的需求,则该目标被优先纳入最终目标的范畴。对初步目标实现所需资源的评估内容主要从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能提供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三个维度展开,对于组织目标而言,缺少任何一种资源都将直接影响到目标的成效。
步骤四,修订并确定目标。目标资源评估淘汰了实现可能性较小的目标。尽管被保留下来的目标已初步确定是组织最终目标的来源,但毕竟是初拟的,接下来需要根据前面的评估情况对初步目标进行修订。目标修订主要从两个维度展开。一是根据社区现实情况,对目标的表达进行修订,以使其尽可能准确化;二是对部分目标进行方向上的调整,以使其与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实际相吻合。
此外,在目标修订过程中,根据资源情况以及实现的可能性,可酌情删除部分目标。
三、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目标体系的形成
达夫特认为,组织目标分为组织总目标与操作性目标两种类型。“总目标通常称为使命(mission),说明组织存在的理由。使命描述了组织的愿景、共享的价值观和信念,以及组织存在的原因。”“操作性目标(operative goals)指明了组织实际经营过程所要达到的结果,说明组织实际上正在力图实现什么。”就两种目标的关系来看,操作性目标可视为总目标的具体化形式,总目标的实现依托操作性目标的实现。操作性目标通常又可分为具体的子目标或阶段性目标,这样总目标与操作性目标及其子目标就构成组织的目标体系。根据上述目标体系形成思路,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目标要符合农村社区发展的要求,同样要形成以总目标与其子目标或阶段性目标为构成要素的组织目标体系。
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层级目标体系是从组织功能的视角或者说工具性视角而言的,强调的是组织对农村社区的发展和促进功能。总目标是从社区层面而言的,类似于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的发展方向,具有笼统性与模糊性的特征。次级目标是基于问题的分类而制定的,政治类问题属于政治教育目标的范畴,经济类问题属于经济教育目标的范畴,文化问题属于文化类目标的范畴,等等。三级目标是次级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在对现实问题进行提炼的基础上形成的,三级目标是课程目标转化的前提和依据,也是根据前提的目标制定思路直接能制定出的目标。总目标与次级目标事实上是对三级目标的归纳与概括,三级目标是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层级目标体系中最核心的、最重要的目标构成部分。总目标与次级目标存在的目的是推动组织的规范化、程序化运行与管理。
此外,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还有其自身的目标,即组织的自我保全和发展。组织自我保全和发展的目标需要依托于组织的功能性目标,功能性目标的实现程度以及组织建设的性价比是组织自我保全这一目标的决定性因素。如果功能性目标能按预期达成或者达成程度超出预期,同时资源的消耗量小,那么组织的效率则高。这样组织会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组织自我保全的目标就容易实现。
参 考 文 献
[1][9][10][美]达夫特(Daft,R.L).组织理论与设计(第10版)[M].王凤彬,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66.66.69.
[2][3]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Z].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1986:2467.1277.
[4]W·理查德·斯科特,杰拉尔德·F·戴维斯,着.组织理论:理性、自然与开放系统的视角[M].高俊山,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209.
[5]于显洋.组织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101-104.
[6]张新国,陈敏.组织行为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257-258.
[7]余新家.教育行政组织原理[M].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6:101-103.
篇2
关键词 农村集体资产产权交易平台;建设;做法;特点;成效;浙江嘉兴;秀洲区
中图分类号 F321.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8-0292-02
在2014年下半年选择嘉兴市秀洲区新塍镇先行开展农村集体资产产权交易平台建设试点的基础上,秀洲区于2015年做出了全面推进农村集体资产交易平台建设的工作部署。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市场公开交易、交易统一监管”的改革思路,建立区、镇、村三级联动的秀洲区农村产权交易管理中心,促进了农村要素市场流动和价值显化,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增加了农民财产性收入。截至目前,通过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共交易信息250条,实施交易项目164项,合同总金额726.03万元,合同款当年兑现率为100%。
1 主要做法
1.1 成立机构,建立平台
秀洲区设立农村产权交易管理中心,依托嘉兴市农村产权交易中心设立服务窗口;各镇街道设立农村产权交易分中心,并为交易分中心配备必要的工作条件,配备专门人员,确保交易正常开展。交易品种在原来土地流转的基础上,增加农村集体资产发包(出租)、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股权流转两大交易品种。同时,运用现代信息化网络技术,区级建立集管理、服务和监督于一体的秀洲区农村产权交易平台网站。
1.2 制定政策,明确指导
区农经局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农村产权交易管理的通知》(秀洲农〔2014〕118号)、《秀洲区农村集体产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秀洲农〔2014〕161号),明确建设的工作目的、工作内容、工作步骤、保障措施,为各镇(街道)建设提供指导。各镇(街道)按照区级要求,也分别制定平台建设工作实施细则,结合自身实际,明确工作计划,细化工作措施。为稳步推进平台建设,区农经局专门指定专人,统筹指导、协调全区农村产权交易工作,具体负责对全区农村产权交易的范围、品种、交易行为等进行指导、管理和监督[1-3]。
1.3 分步实施,稳步铺开
为确保平台建设如期完成,秀洲区首先在新塍镇开展农村集体资产交易平台建设试点,在此基础上其余镇(街道)稳步铺开。为了保证建设任务顺利完成,新塍镇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和物力,结合集体资产管理和交易需要,制定集体资产管理交易办法;集体资产管理交易中心职责、交易中心流程等上墙,接受村级以及投标者的监督。其他乡镇在指导村级清产核资的基础上,及时完成资产(资源)登记、数据录入、图片扫入和软件调试。经过多方努力,2014年底全区7个镇(街道)基本完成了平台的建设[4-7]。
1.4 加强督查,狠抓落实
按照村级为主、多方参与、共同监督的原则,由镇(街道)纪委、农经、招标办和民主理财等人员组成监督员队伍。镇(街道)通过账实核对、委托中介评估等方式,详细摸清房屋等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现状,并通过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网络系统,建立农村集体产权交易项目信息库。农村集体产权交易项目信息库和秀洲区农村产权交易网站实现对接,实时监管农村集体产权市场交易情况。各村建立健全本村的集体资产资源管理台账,并详细记录基本情况和交易情况。
2 主要特点
2.1 管理全面
为了建设资产交易平台,在2013年下半年各镇(街道)三资管理中心已将农村集体资产、资源、经营合同和工程建设所有状况全部录入三资系统,做到全方位监管。
2.2 交易分级
单项底价在20万元及以上的农村集体产权交易项目由各村委托嘉兴市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交易;单项底价在20万元以下的全部纳入镇(街道)农村产权交易分中心统一交易。
2.3 操作便捷
建立资产管理和交易网络信息化系统,实现网上信息公开、网上实时监管,平台资产登记简单、操作方便快捷。
3 取得的成效
3.1 规范了农村集体资产交易行为
政府主导的农村产权交易(分)中心不以盈利为目的,在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的框架下,从交易项目的受理审核到项目实施的后续监督,产权交易实行“六个免费”,即免费信息、免费政策咨询、免费业务指导、免费提供合同文本、免费交易鉴证、免费跟踪服务,做到了交易规范。为了防范风险,保障土地流出农户的合法利益,2015年起各村设立土地流转风险保障金专户,依照合同向流入方收取的“设施折旧费”中,按照不低于20%的标准提取进入专户,作为本村土地流转风险保障金。
3.2 促进了村集体经济的有效增收
各级产权交易平台实行上下联动、信息共享,村集体经济效益明显提升。村集体所有房屋、渔塘等租赁、转让全部强制进场交易,促使集体资产运营市场的规范发展。如新塍镇观音桥村1年来共申请交易村级集体资产4处,租金收入达16.65万元,其中老菜场已荒废多年,这次进入产权交易中心公开交易,最后拍出10.25万元的租金,有效促进了村集体经济的增收。
3.3 增加了农民的财产性收入
农村产权交易中心盘活了农民的土地承包权、村集体资产股权等财产性资产,成为农民占有、支配、处置各类财产性资产的自由流转交易平台,给农民带来的是真金白银的收入增长。目前,全区土地流转面积已累计达1.29万hm2,流转率63.38%,平均流转价格15 000元/hm2左右,5.2万农户获得土地流转收益;2015年底2个街道8个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共1.65万股东领到了股金分红,平均每人增收1 578元。
3.4 推进了农村基层廉政建设
农村集体产权市场交易模式转变了村干部管理集体资产的观念,在村干部中形成有标必招的氛围,镇街道纪委、农经及民主理财成员代表、标的物座落所在组股东代表等人员的现场监督,全体村民的积极参与,推进了村级集体资产经营上的依法、规范,管理上的公正、公平,转变了村干部管理集体资产的观念,消除了干群矛盾隐患,避免集体产权“圈子内交易”,有效防止了低价交易、长期出租等暗箱操作行为,从源头上遏制了农村基层干部的腐败行为。区农经局至今未接到因当前农村集体资产交易不规范、不透明而引起的农民上访案件。
4 参考文献
[1] 方志权.农村集体资产管理若干问题研究[J].科学发展,2011(8):80-86.
[2] 陈国胜,吴呈良.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研究:以温州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2(1):476-480.
[3] 曹昌伟.农村集体资产运营中的治理架构问题探讨[J].现代经济探讨,2012(6):76-79.
[4] 毛义.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1):36-39.
[5] 冯卓,詹琳.城镇化进程中农村集体资产管理问题探究[J].经济体制改革,2014(2):93-96.
篇3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 农村社区 社区建设
一、城乡一体化视野下的农村社区建设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是农村社区建设的首要工作,民政部在《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县(市、区)工作实施方案》中要求各地“按照地域相近、规模适应、群众自愿的原则,科学界定农村社区的区域范围,明确农村社区的定位”。综合来看当前农村社区建设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一村一社区”。二是“多村一社区”模式。三是“村庄合并社区”模式。
二、农村社区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发展步伐不一致,各农村社区建设水平参差不齐
社区服务中心在建设过程中,由于标准有高有低,配套设施也不够完善,个别社区服务中心离文件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这虽与各社区经济基础有关,但是也与领导的认识程度、措施落实和文件精神的贯彻执行不到位有关。
2.资金投入缺口较大,未形成稳定的投入机制
农村社区建设的经费不足,投资主体不明确,社区基本公共服务的必要支出得不到保障,资金供应缺口较大。目前,农村社区建设的资金来源主要是镇(街)财政,每个农村社区的建设就耗费了大量资金,很难再拿出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农村社区建设运行上,导致农村社区公共设施严重不足或者私自降低公共基础设施标准,很多农村社区服务中心未真正运行起来。
3.参与农村社区建设的主体比较单一,未形成多方参与的态势
部分农民群众受自身素质的影响,对农村社区建设的认识很模糊,参与社区工作的主动性不够高,甚至认为社区建设是政府的事,存在“等、靠、要”的思想。
4.社区业务开展不到位,存在职责交叉、名不副实等情况
有些镇(街道)虽成立了社区,但形式大于内容,自身职能未能得到发挥;社区综合服务中心进驻窗口及项目不完备,大部分集中在家电下乡、粮食直补、农村低保等方面,一般社区服务中心未有效运行,有些部门即使进驻社区服务中心,也存在有职无权、有名无实现象,成了名副其实的“挂号室”,反而造成了群众多头跑,给群众带来了不便。
三、城乡一体化视野下农村社区建设的基本路径
1.多渠道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在农村社区建设工作中,缩小城乡之间收入差距,促进农民经济发展,让农民增收,是城乡一体化和农村社区建设共同的任务,应该充分发挥当地农村的劳动力和资源优势,利用各自的优势,吸引企业到农村担任龙头企业,带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农村多产业发展;对于农业基础比较好的镇街道,应大力实施”一乡一业” 、“ 一村一物”工程,打响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努力调整农村的产业结构,积极发展乡镇企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更多地吸引本地就业;统筹城乡之间的公共资源,把城市的资源优势引进来,把农村的资源优势推出去,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2.进一步调整农村社区与村委会及上级政府的关系,形成发展合力
在原有的社区党总支-村党支部的组织体系基础上,进一步理顺农村社区与村委会的关系,社区服务中心的职能定位应是服务,不是一级行政管理机构,不能干涉村级内部事务,也不是以生产经营为主的经营性组织,二者职能应明确划分,防止出现推诿扯皮现象;在社区与上级政府的关系上,应明确由镇街道统一领导协调各个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并负责日常管理、统筹经费使用和人员配备,基层政府与职能部门和社区之间是指导与协助、服务与监督的关系,需社区协助完成的行政事务应由政府与社区协商共同完成。
3.继续加大投入,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各镇(街道)在加大投入的同时,努力动员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以捐赠、投资方式兴办社区服务项目,确保社区建设资金需求;同时进一步建立完善区直部门包社区建设工作制度,区直部门要将资源、职能更多地向社区建设倾斜,积极投入人力、物力、财力,推进社区建设。
4.进一步整合社区服务资源,提高服务效能
为给群众生活创造便利服务,应进一步将辖区内医疗、农资销售和农业服务等方面社会化服务站(点)进行整合,通过协调、帮助和必要的政策支持,使其自愿接受农村社区的领导或指导,承担社区相应义务,有序进行社区服务,实现“小事不出社区,大难事不出镇”。 同时各社区应大力发展社区志愿者队伍,积极动员教师、退休职工等成为社区志愿者,逐步建立完善社区志愿者组织,积极推动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
5.繁荣农村社区文化,提高农民文明素质
充分利用“道德讲堂”、农家书屋等场所,把“这些资源建设成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提升农民文化素质的思想文化阵地。同时组织科技人员、利用远教、宣传栏等方式,加大农业科技的宣传力度,开展化肥、农药、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推广等服务,帮助农民群众掌握急需的实用技术,走农业现代化之路。
6.加大农村社区建设的宣传力度,推动多方主体的参与
篇4
关键词 城乡一体化 农村社区体育 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F224 文献标识码:A
The New Rural Community Sports Development Mode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Abstract By analyzing the research on connotation and restriction factors of the rural community sports, proposed the development model in the new rural community sports reconstruction, provide refernene for constructing rural sports.
Key words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rural community sports; development model
0 前言
城乡一体化思想产生于上个世纪,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学者对城乡一体化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研究。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广大农村地区居民生产、生活方式已经发生转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城乡一体化就是要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使城乡资源的相互融合、互相服务,形成城乡在规划建设、社会事业、生态环境、产业发展的一体化,逐步实现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生活协调、可持续发展。
1 制约农村社区体育发展的主要问题
1.1 制约农村社区体育发展的基础性问题
体育场地设施缺失严重制约了农村社区体育的发展,居民锻炼的根本保障是要有良好的锻炼场所,只有提供完善的场地设施,才能激发群众锻炼的积极性。根据调查,我国有85万多个体育场地,其中仅有7.81%分布在农村。体育经费投入是开展体育的动力因素之一,城市群众体育在场地、资金方面都得到了保障,政府对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给予了必要的扶持,而农村群众体育往往被边缘化,几乎没有体育专项经费和固定的活动场所,资金的不足也使农村体育开展缓慢。社会体育指导员是对公众进行体育教育、技能培训的主要力量,据统计2010年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已经达到65万人左右。但广大农村地区仅占10%。体育指导员的缺少,满足不了广大农村地区的需求,由于缺乏必要的指导和组织,严重影响了农民锻炼的积极性。体育场地设施、体育资金投入、社区指导员的合理配备这些基础性的问题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改善,要发展农村社区体育无疑是空谈。
1.2 制约农村社区体育发展的社会性因素
由于群众体育自身工作对象多、涉及范围广等特点,导致工作开展起来困难多,成效慢。由于地方政府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任务,往往忽视群众体育工作的开展。虽然有专门抓群众体育工作的部门,但往往由于缺乏资金、缺少编制,群众体育工作也难以开展。同时由于受封建传统文化的影响,在广大农村地区,有许多农民思想观念落后,对参加体育活动不能从心理上接受,人为劳动就是锻炼身体。由于错误的观念影响,严重阻抑了农村社区体育的发展。因此,要发展农村社区体育,政府重视和支持是关键。同时要转变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发展农村社区体育。
2 农村社区体育发展模式
2.1 政府授权的农村社区体育发展模式
政府的大力支持是农村社区体育发展的重要保障。农村社区体育建设离不开农村社区建设的整体布局和规划。政府应制定相关的农村社区体育发展规划目标,制定相关的农村社区体育政策,确立主导性农村社区体育发展方式,以引导地方根据本地区农村体育开展现状,结合本地区体育资源优势,确立适合本地区农村社区体育的发展方式。
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农村社区体育发展的资金投入。资金投入,是农村社区体育发展的关键,体育事业作为社会公益性事业,其资金来源的一个重要渠道还是依靠政府投入。因此,各级政府在把体育事业经费纳入基本建设投资计划的同时还应多渠道筹措农村体育发展资金,调动全社会参与办体育的积极性。建设完善的体育场地设施,改善广大农民的锻炼环境,这对调动广大农民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有很大的帮助。在建设体育场地设施的同时,政府部门还应该加大对已建场地的管理与监督,促进农村社区体育场地合理利用。
2.2 农村社区基层体育组织管理模式
在新农村社区体育建设过程中,农村居民的主体作用与全民参与是衡量农村社区体育建设成果的一个重要指标。基于我国当前新农村社区体育发展的实际,逐步改革现行农村社区体育管理体制,培养农村社区居民体育意识,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社区体育组织管理模式,保障农村社区体育发展。具体实施过程中,建立县、乡、村三级管理机构,明晰责权,形成上下协调一致、沟通顺畅的决策系统。县、乡镇政府、村委同时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政策,建立科学的评估机制和参与机制,由行政主导型向社团自治型转变,大力发展农村体育社团组织,建立门类齐全的服务组织,满足广大农村社区居民的体育需求,激发全社会参与农村社区体育的建设,形成农村社区体育建设的动力。
2.3 构建多元化农村社区体育服务体系
以农民为本,构建农村社区体育服务体系是发展农村社区体育的重要路径,随着全民建身工程的深入开展,我国农村社区体育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政府通过不断加大投入,建立完善农村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并提供多样化的社区体育服务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农村社区体育活动整体水平得到了提高。农村居民参与体育的热情也越来越高。
为保障社区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的长效机制,必须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与扶持能力,政府部门应遵循规律,强化服务管理意识、提供物质保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建立宣传引导机制。充分发挥政府的协调职能,实现体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和服务效率,构建多元化社区体育服务的发展模式,力争为农民提供优质的体育服务。
2.4 建立农村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的发展模式
建立农村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的发展模式,让学校体育资源能在群众体育中发挥作用,对于农村体育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关键在于政府部门和主管学校体育工作的领导充分认识到学校体育对于农民的影响力。学校通过开放体育场馆,为农民提供锻炼的场所,能够缓解农村社区居民体育需求与场地设施匮乏之间的矛盾,同时,学校作为一个最佳的宣传窗口,向农民普及体育的基本常识,通过转变农民的体育意识,更新健康观念,从而更好地激发农民参与体育的热情。
农村社区体育指导员严重缺乏,阻碍了农村体育的发展,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和组织教学、比赛的能力能够弥补这一不足,因此,要注重培养以体育教师为主导以农民为主体的体育活动组织机构,开展农村体育活动,引导更多农民参与到体育健身活动中来。
随着农村社区体育的发展,将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引进学校体育课堂,既提高学生的兴趣,又有利于民族传统体育的继承和发扬,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2.5 建设可持续发展社区体育文化模式
农村社区体育文化建设是发展农村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建设新农村社区体育文化,要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基础上,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农村社区体育文化活动。
在农村社区体育文化建设过程中,各级政府要发挥管理监督职能,以学校、社区为基地,开展体育文化活动,提升居民的凝聚力,形成村民的社区意识和认同感。政府在保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同时不仅要给予政策上的扶持,还要对其进行规范,使之向科学化、普及化方向上发展。农村社区体育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政府要切实加强基层体育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开发社区体育文化资源,注重体育文化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为农村社区体育文化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3 结束语
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作为新农村建设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社区体育也取得了可喜的发展。当前,农村社区体育已经成为农民健身娱乐的主要模式,大力发展农村社区体育对于推动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的顺利实施有着深远的意义。农村社区体育的发展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充分调动社会各种资源,不断改善农村社区体育设施,营造良好的健身环境,让广大农民积极参与到全面健身中来,努力提高全民族的体质健康水平,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田雨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背景下我国农村体育的发展战略[J].体育学刊,2006.13(5).
[2] 钟霖,翟静.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期我国农村社区体育发展探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7).
[3] 刘庆青.农村社区体育发展的动力要素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6).
[4] 张俊伟.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社区体育服务体系构建的发展模式探析[J].体育与科学,2011.1(32).
篇5
摘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要实现土地集约化、管理社区化,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生活水平转为居民,从而实现城乡一体化。但是由于延安市经济结构单一、工业经济薄弱、农民意识保守、整体发展水平还不高等原因的束缚,在“农转居”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经过思考,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统筹城乡发展;农转居;被城市化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途径。近些年在各地出现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多种农村社区建设模式,例如成都模式,山东诸城模式,济宁模式,探索出了很多好的经验。陕西延安市按照“方向明确,政策清楚,态度坚决,步子稳妥”的原则,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工作,越来越多的农村群众享受到了政府整合公共服务资源的实惠,从农村的农民变成了社区的居民。
一、陕西延安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思路
新型农村社区,是指在农村区域按照城乡规划进行建设的、居住方式与产业发展相协调、具备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现代化农民聚居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求通过集约土地、规模生产、提升功能、方便生活来实现农民居住集中化,农村环境生态化、管理社区化、设施城镇化。
延安市农村社区建设的思路是,由过去向分散居住的农民提供公共服务,转变为把农民集中到具有公共服务的城镇和社区,让农民能够“进得来、住得下”。延安市按照居住集中化、环境生态化、管理社区化、设施城镇化的要求,制定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标准,整合集中各类资源,加大新型农村社区各项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使水、电、路、气、房、网覆盖率达到95%,促进形成“一刻钟生活圈”。同时提高社区公共服务水平,努力将新型农村社区真正建设成基础设施城镇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生活同质化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二、农转居遇到的问题
在现阶段,考虑到延安市自身的经济结构单一,农民意识较为保守,工业经济还很薄弱,农村地区收入水平还不高等实际情况,所以延安市短期内的目标仍然是以做大农业经济规模、做强农业经济基础为主。在农村社区中,虽然村民变成了社区居民,但衣食住行在社区,干的却是农民的老本行。不难想象,在各种条件的约束下推进农村社区建设中必然带来一些问题。
(一)农村社区的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公共服务设施相对缺乏
由于资金投入有限,农村社区基础设施相对较为落后,公路建设滞后带给人们的出行带来很大的不便,治安设施不健全,社区居民的安全得不到保障,另外还有文化、教育、供电供水设施不完备,使很多农民转为居民后,并没有享受到公共服务的优势。
(二)农民的土地利益受损
宅基地是农民的既得利益,也是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下农民的应得利益。在国家土地政策的限制下,地方政府为了增加城镇建设用地面积、增加地方土地财政收入,通过“村改居”形式使农民集中到政府压缩宅基面积后的多层楼房和双层住宅居住。按照我国法律定农村宅基地属于集体所有、家庭使用,是农民的现实财产。宅基地与房产是农民财产的两个组成部分,但性质和功能不同。农民拥有宅基地,在住房破旧时可以自行再建,但如果农民失去宅基地而只有房产,房产破旧时则不能自行建造。因此,单纯地以拥有独立宅基的房产换取没有独立宅基的房产,对于农民是利益损失。
(三)引发新的城市社会问题
农村社区“被城市化”存在着先天不足,也就是说,这种城市化不是顺其自然生成的,而是被动形成的。其实在发达工业国家里,城市化也并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永恒趋势。城市中心的“贫民窟化”、“空心化”以及富人郊外集聚的现象,都提醒着我们不能强行盲目地推进城市化进程。像城市区域这种密集的失地农民安置小区,房屋的出租率比其他区域明显要高,已经呈现出“蚁族”集聚和“蚁穴化”趋势,其很有可能在若干年后沦为城市中心区里的贫民窟,从而引起新一轮的城市社会问题。
三、“农转居”的几点思考
农村社区建设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系统性的工程,需要政府、社会、村民的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才能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深入发展。针对当前我的情况,我经过思考,提出一下几点建议:
首先,因地制宜,科学的规划,是提高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基础。在新农村社区建设中,要深入调查研究,科学论证,因地制宜地制定科学规划,同时,规划要有远瞻性、科学性。从各地实际出发,加强宜川县、富县等地苹果产业园区建设,实行规模经营,打破现有的一村一户种植模式。以后伴随着农业分工的日益细化,各村的农民可以形成一个个的专业化队伍,有专门施肥的,有专门进行打药管理的,有专门从事采摘和销售的等等,实施企业化管理。
其次,尊重农民“农转居”的意愿,照顾农民原有的生活习惯和风俗,依法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不强迫任何人必须由农民转为居民,而是采取完全自愿的方式,不大包大揽,成熟一批建设一批。在加强社区各项建设让农民看到切实好处的同时,吸引他们成为社区的一份子。另外,延安市在在农村社区建楼时,为了照顾农民原有的生活习惯和用水便捷,一般都只建两层或是三层;在农村社区还建有公共农具存放场地,农民下地回来后,可以把各类农具存放在那里,并有专人看管;保留当地的一些风俗,保护好具有历史文化和景观价值的传统建筑,在社区举办一些相关的活动,丰富农民生活的同时,将好的风俗习惯延续下去。
最后,完善基础设施,强化社区管理。在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为了给群众提供一个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居住环境。加强公路建设,解决群众的出行问题,改善住房提高群众的居住条件;完善治安设施建设,提高群众的安全感;加强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群众的居住舒适度、满意度;要全面加强文化、教育、卫生、通讯、供电、林业生态、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确保社区内每条街道达到绿化、硬化、美化、净化、亮化,通路、通水、通排水设施,通有线电视、通电话、通电脑宽带的“五化”、“六通”标准,社区内中学、小学、幼儿园、文化大院、文化广场、绿地、商店、医院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同时,在新农村社区建设中还要克服重建设轻管理的倾向。要完善机制,健全服务网络,强化管理。乡镇党委、政府要协调各有关部门各司其职,明确责任,团结协作,共同做好社区管理工作,使社区呈现出文明、卫生、安全、和谐、舒适宜居的良好氛围。(作者单位:西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乡镇 成校 农村社区教育
一、农村社区教育是什么?需要什么?
农村社区教育是在一定区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生活方式和精神风貌背景中所形成的一体化的教育活动,是一种典型的服务于社区内广大老百姓的教育,是一种能及时、准确、真实地反映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本土化”“大众化”“普及化”教育,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社区教育开展的对象是乡镇区域内的所有居民具有广泛性,学习内容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学习形式和方法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与其他类型的教育相比,农村社区教育所关注和重视的是对农村居民的思想道德、文化知识、职业技能、生活态度、人生价值观等的全面开发与培育,而不仅仅局限于对生产技能和劳动能力的狭隘性教育。
二、农村成校是什么?拥有什么?
农村成校是乡镇政府开展农村教育的办学机构,是面向本区域开展教育培训的专门性学校,是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农村成人综合素质的主要阵地,是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稳定渠道,是推广农村实用技术的重要力量。
由于目前农村成校具有软、硬办学条件,有固定的办学场地,完善的电教设备、雄厚的师资力量,长期承担成人教育任务,积累了丰富的非学历教育经验。
乡镇成校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 与区域内教育单位形成了联系和合作关系,通过联合、股份等形式建立生产实验实习基地,加强教学实践环节,使乡镇成校成为当地试验示范、科教推广、人才信息、咨询服务、职业技能教育的主阵地,在实现社区教育资源的综合利用和教育功能互补中,发挥着其他任何部门、机构不能替代的作用。
三、依托成校平台,发挥社区教育功能
农村社区教育是一个复杂的教育工程,不管是活动对象、活动内容、活动形式还是活动目的都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往小了说,教育内容有文化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技能培训教育、生活教育、社会教育等;教育对象有老、中、青、少。而农村成校的教育特点,正好能与农村社区教育的广泛性有机地结合,成为开展农村社区教育的平台,充分整合社区各类教育资源,推进社区资源开放和共享,较好地发挥农村社区教育的功能。
首先是教育功能发展农村社区教育是实现农村终身教育的重要途径,它致力于提升农村劳动力的科学文化、思想道德和劳动技能素质,更有利于培养和造就有文化、懂技术、懂市场、会经营的新型社区成员,从而使每个人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新知识、新技能。
其次是服务功能,农村社区教育是一种典型的服务于广大老百姓的“大教育”,它具有全员性的教育特点,是针对本社区所有成员进行教育, 属于公益事业。农村社区教育立足于农村,扎根在农村,是社区成员群众“家门口的学校”,能较好地满足广大社区成员“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的需求。
最后是促进功能,按照农村社区教育的特征,引导社区成员自主自愿学习,改变社区成员的学习愿望,激发社区成员的学习需求。目前我国城镇社区已经把活跃社区文化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但教育活动的开展有待于进一步普及化、规范化、长效化,并提升教育活动的内涵、层次和实效,使其真正成为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的最好途径。
四、形成以农村成校为主阵地的社区教育模式
农村社区教育定由当地政府统一领导, 建立完备的农村社区教育管理体系,在经费上由当地政府出资,社会助学一部分,社区成员出一点,以保证农村社区教育的顺利开展。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所处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制定出符合当地社区成员求知愿望的办学模式,以服务于当地社区全体村民脱贫致富。
首先整合社区各类资源的开发和共享。社区教育资源包括社区内一切有利于社区成员学习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环境等资源,包括有形的、无形的和潜在的教育资源。有形的教育资源,如设施、设备、场地、教师和仪器等;潜在的教育资源,如农村成校和企事业单位的发动宣传等。
整合当地社区的各类资源的工作, 必须由当地政府负责协调。
其次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解决紧缺知识空白。当地政府要为开展农村社区教育做好发动宣传, 让当地社区成员了解农村社区教育能给他们带来的实惠,能使他们增加收入,改善生活;使当地村民从内心渴望参与和接受农村社区教育,明白“学习改变命运”“知识创造财富”的道理。为确保农村社区教育工作不流于形式, 要开展深入调研,走访和了解社区居民需要什么。解决目前当地社区居民最需要技能知识,如家畜养殖、淡水养殖、农作物种植、花卉园艺栽培、专业技能培训、机械修理等,围绕社区居民急需的技能知识、根据本地的产业特点和产业发展需要,制定出符合实际的培训计划。开设的课程应通俗易懂、先易后深,使接受者能真正理解和消化所学知识,并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最后是搞好各类培训。农村社区教育极大地推进了城市化的进程,缩小了城乡差距,提高了村民的综合文化素质,摆脱了贫穷落后的现状, 促进了乡镇经济的发展, 为乡镇企业输送了人才。乡企职工和富余劳动力是农村工业化的主力军,应加强对对他们的培训。针对乡镇企业职工需求和特点,培训的形式采取集中办班、分散办班、夜校、节假日等,培训时间以短、中期为主;培训的内容对口知识教育。此外,还可根据企业职工的不同文化层次,开设科普知识讲座、文化实习班等。
【参考文献】
[1]朱乐平.浅议发展农村社区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意义[J].湘潮(下半月),2009(6):23-25.
篇7
一、农村社区概念解析
(一)农村社区的概念。农村社区是相对于传统行政村和现代城市社区而言的,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农村居民在农业生产方式的基础上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农村社区是一个比自然村落、社队村组体制更具有弹性的制度平台。
(二)农村社区的特点。与城市社区相比,农村社区有如下特点。第一,占有较广阔的地域,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依存性更强。广义农业(以有生命的动植物为劳动对象的种植、林、牧、渔、虫、微生物等业)的主要生产资料是土地及其附属物,在土地上生长的植物和以土地为载体的动物占据着大量的地域空间;国土中不适宜于人口居住的大量的山地、水域也主要分布在农村,使农村社区占有较广阔的地域,有比城市更为优越的生态环境。第二,人口密度小、人口素质较低。农村一般占据的地域较广,人口密度相对于城市稀疏得多。因此农村经济结构单一,教育、文化、科技发展水平较低,卫生事业不够发达,交通、信息较闭塞。传统文化积淀较深。人口的职业结构比较简单,同质性较强。第三,农村社会组织较城市简单。在一般传统农村社区中,本土习俗组织较多,而法定组织较少。分科执掌、分层负责的科层制组织尚不发达。第四,经济、文化、技术相对落后。城乡的长期对立和分离,是造成农村经济、文化、技术相对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教育普及程度没有城市高,先进科学技术的普及和应用程度也较城市低。第五,生活方式比较单调,生活节奏较慢。在文化、教育、体育、娱乐等不够发达的情况下,闲暇生活比较单调。个人消费品结构较单一,消费水平不高。地域观念、乡土观念较强,不愿离乡背井,求稳怕乱,重农轻商,重生产轻经营,生活压力小,生活节奏较慢。
(三)农村社区的功能。第一,经济功能。农村社区发挥着组织、协调、管理生产经营活动,提前、产中、产后服务等作用。第二,政治功能。农村社区发挥着贯彻执行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维护村民的合法权益,建立和发展各类社区组织,推进村民自治和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等作用。第三,文化功能。农村社区担负着发展教育事业、组织开展文化娱乐和体育活动,组织开展为农村社区组织具有维护本社区的治安秩序、调解民间纠纷、管理计划生育、维护社区的社会稳定等项功能。第四,服务功能。农村社区要把解决农村居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农村居民满意与否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最终标准,提高服务能力,使农村社区建设真正为农村居民带来方便和实惠。
二、新型城镇化引导下农村社区的内涵
(一)有主导产业支撑。传统城镇化农民普遍异地转移,进城务工经商。新型城镇化下农村社区既要鼓励和支持农民就近就业,更着眼于主导产业的发展,注重人口集聚与产业集聚的协调推进。
(二)完善的基础设施。农村社区的道路、供电、供水、通讯、购物、电视网络、垃圾污水处理等各项设施基本齐全,保证农民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三)公共服务和部门机构全面覆盖。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体育运动、就业社保、社会治安等政府各项服务全面覆盖。健全居委会、文化协会、老年协会等部门机构,便于农民相互交流学习。
(四)因地制宜,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新型城镇化政策下农村社区发展的优化推进,其最终的目的是找寻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模式。集约发展新型农业现代化,释放农村剩余劳动力,为自由迁徙、安居乐业创造公平的制度环境,使城镇化和新农村社区建设良性互动。
三、新型城镇化导向下农村社区建设的意义
(一)缓解土地供需矛盾。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将若干个村整合在一起,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形成新型社区,使农民集中居住,这样可以改变长期以来农村建房存在点多、面广等状况,也节约出大量土地可以复垦为耕地或调整为建设用地。
(二)正确处理社区与村民自治的关系。农村社区的基本职能是管理和服务,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应当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方面、一项内容,而不能等同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一方面可直接扩大农村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和建房消费需求,从而带动钢铁、水泥、电力、交通等多个行业的同向发展,拉动农村经济增长;另一方面由于环境改善,各项保障措施逐步健全,可以有效刺激社区居民消费升级,把农村潜在的巨大消费需求转化为现实购买力,活跃农村经济。
(四)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和居住条件往往和当地的结合在一起。通过村庄合并,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可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达到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环境优美,有利于改善农民居住环境,使农民享受到了和城市居民基本相同的居住条件和公共服务,较快地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五)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农村社区的发展,通过产业支撑,农民实现了就近转移、就近上班、就近城镇化,过上了既“安居“又“乐业”的理想生活。村庄合并,村庄规模扩大,土地面积增多,新型农村社区便于在更大范围内规划产业布局,培植新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产业化以及标准化。
四、新型城镇化导向下农村社区发展模式:龙潭镇杨楼村
(一)基本情况。杨楼村地处霍邱县西北部、龙潭街道南部、庙岗街道北部、105国道穿村而过,距县城约40公里。全村辖5个村民组,539户,1749人,耕地1913亩。几年来,杨楼村通过自筹和上级有关部门扶持等各种方式筹集300多万元建设资金,巩固和加强了农村社区的建设力度。
杨楼村被确定为安徽省“千村百镇”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以来,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吸取外地经验,理清未来产业发展思路,最终确定“示范带动,全面启动”的工作目标,走“产业富村,商业活村,工业强村”的农村社区发展模式,稳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
(二)杨楼村农村社区规划路径。第一,土地流转。农村社区城镇化是土地使用权流转的主要动因。杨楼村社区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制定相应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规章制度,从流转主体、方式、程序等方面对两个村民组的荒塘30亩、五保用地8亩、村民组预留地6亩、农户承包地16亩,共计60亩的土地流转行为进行规范要求。对流转双方可能涉及的一些权利、义务、违约责任、补偿办法及标准做出明确要求,以保障土地流转工作的顺利进行。第二,空间规划。社区的街道和广场作为空间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社区空间的骨架,是社区形象和景观的核心内容。空间设计需要将社区的发展空间、原有村落的肌理特点表现出来。杨楼村社区沿105国道布局一个照山塘公园,结合水利兴修把照山塘改建成集休闲、娱乐、文化为一体的景观带,作为日常居民休闲活动广场,同时也是旅游活动聚集场所。金龙路按照一定的次序进行商业网点布局,沿水塘周围规划旅游业态娱乐项目。金龙路和家路街区性质不同,分别面向社区及游客。第三,住宅设计。为维持杨楼村的良好风貌,居住房屋以2层联排为主,主要分布在道路两侧,休闲娱乐等设施分布在社区内部。社区内的给排水、雨水、电力、通讯、供热、燃气等工程都按照城镇的标准进行规划,实现社区全覆盖。第四,配套设施。农村社区作为一个社会实体,具有相对完整的社会结构体系。文化、体育、卫生、教育、商业、金融、公共交通等基本服务设施,在杨楼村农村社区中基本都得到满足。
(三)杨楼村社区发展模式探析。在新型城镇化引导下杨楼村农村社区的建设,可归纳于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配套齐全,实现村民向社区的集中。杨楼村被确定为“安徽省生态村”示范村以来,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理清工作思路,确定“以镇带村、以村促镇”的工作目标,稳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任务。基础设施配套齐全,绿化景观成体系布局,改善了人居环境,使得杨楼村农村社区既具有城市生活的便利,又具备农村生活的闲情舒适。实现了净化、绿化、亮化、优化的发展模式。杨楼农村社区的幼儿园、科技信息室、党员活动室、计生站、文化广场、停车场及多点布置的便民超市等服务设施一应俱全。第二,依托核心产业,实现农业向集约经营集中。新型城镇化引导下农村社区建设的核心要求之一,就是按照产城融合、产业支撑的理念实现农民就近就地就业,就近实现城镇化。目前,杨楼村的温棚无公害四季果蔬生产示范基地、鸿盛米业加工厂、忠爱门业加工厂已形成规模效益。科技农业作为核心产业基本实现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模式,而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的相辅相成,既保护了农民的利益,也实现了农业向集约经营的转变。第三,多元发展,农业与旅游的联动。多元城镇化的推动,是新型城镇化引导下农村社区选择发展模式的重要支撑,杨楼村科技农产业发展前景虽好,然依靠纯农产业并不能支撑社区居民生产生活的需要。因此,杨楼村农村社区重视照山塘景观带建设,积极筹建“农家乐”的接待能力,将旅游业融入到社区建设中发展乡村旅游,摆脱了依靠农产业发展实现城镇化。
篇8
关键词:农村社区规划发展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ity and the continuous progress of the process,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community development is currently a very important social engineering,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xistence of the rural community construction and planning and design problems, and how to scientifically develop rural community planning are discussed, for the current rural community planning some planning ideas.
Keywords: rural community development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G812.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1引言
农村社区,既有别于传统的行政村,又不同于城市社区,它是由若干行政村合并在一起,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或者是由一个行政村建设而成,形成的新型社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既不能等同于村庄翻新,也不是简单的人口聚居,而是要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在农村营造一种新的社会生活形态,让农民享受到跟城里人一样的公共服务,过上像城里人那样的生活。它由节约土地,提高土地生产效率,实现集约化经营为主导,农民自愿为原则,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为目标,让农民主动到社区购房建房,交出原来的旧宅用于复耕。实现社区化之后,农民又不远离土地,又能集中享受城市化的生活环境。然而在农村社区规划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问题,比如:不根据实际情况盲目的模仿大城市建设风格;过度注重表面,没有实用性;没有突出建设的重点,缺少切实可行的农村社区规划标准。再加上一些地方官员过度的追求政绩,最终导致在农村社区规划和发展走了一些弯路。所以,对农村社区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对规划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研究解决,已经成为了目前相关工作人员的主要任务。本文针对农村社区的规划问题进行了一些探索,并对规划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几点自己的看法。
2农村社区建设及规划存在的问题
2.1现状农村社区规划滞后
在我国乡村普遍存在重建设轻规划的状况,居住用地布局散乱,道路狭窄,交通不畅,导致低水平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恶化加速。例如珊溪镇李夏社区现状配套设施基本上属村级配套设施,规模小且不完善。社区内道路网不成系统,连贯性差,道路宽度普遍较小,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社区的公共绿地严重不足,内部缺乏公共活动空间。
2.2缺少科学完整的农村社区规划理论体系我国农村社区种类繁多,所处地理环境各异,现行《镇规划标准》很难适应全国众多农村社区建设的需要,农村社区只得应用城市规划理论体系和规划管理模式,使得农村社区建设套用大中城市建设模式现象非常普遍,有些农村社区规模较小,人口也不多,一般以居住用地为主,公共设施用地分类界限不是很清晰,很少有较大的商业设施及行政管理设施,这样公共设施用地就会达不到规划标准中的指标。2.3农村社区用地规模偏小,缺少发展空间,吸引和带动能力不强首先,文成县的农村社区大部分是在原乡政府所在地及地理位置较好的村庄设置,社区之间差别大,总体农村社区规模偏小,对资源的集聚能力小,不仅难以把周边的资源吸引过来,对镇域经济也无法起到辐射作用。其次,部分农村社区由于受到行政区划的制约,区域基础设施不能共享,造成资源浪费,农村社区各自为政,在同一经济区域争市场、争资源,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不配套,其结果是都形不成规模,造成很大的浪费,并阻碍了人口和其他资源的进一步集聚。
3农村社区规划原则
3.1科学发展原则
社区规划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引导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使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社区环境组成和谐的有机整体。
3.2区域协调发展原则
社区规划必须从区域角度出发,把握本区域功能定位和空间布局,注重与周边在功能拓展、道路联系、活动组织等方面衔接,为未来发展留有余地。
3.3因地制宜原则
社区规划必须立足现状,结合村庄空间肌理逐步展开,完善村庄公共配套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创造优美宜人的居住环境。
3.4集约高效原则
集约利用土地,高效率组织道路交通,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促进社区集约发展、和谐发展及科学发展。
3.5可操作性原则
强化规划设计与现状的衔接,重视村民参与规划的力度与深度,合理把握各功能设施的规模及建设指标,有利于建设实施。
3.6规划弹性原则
充分考虑市场经济的不确定因素和分期开发的需要,通过规划方法和控制手段的创新,在保障服务和基础设施的前提下,加强规划控制的弹性和适应性,强化用地使用功能的兼容性。
科学制定农村社区规划
4.1合理确定社区性质和发展规模
农村社区是指聚居在城镇以外的,以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口为主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农村社区既包括农村居民的自然区域环境,也包括在这些辖区内进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活动的社会群体。在我国农村社区建设是当今农村工作的重点,联系文成县实际情况可以看到,绝大多数农村社区的经济发展比较落后,人们的生活水平较低。在农村社区规划编制上需要和本地的经济发展实际情况相适应,既要考虑到目前经济相对落后的实际情况,还必须具有一定的超前性。但是,要想进一步提高基层农民群众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在农村社区建设方面必须尊重农民意愿,不搞形象工程量力而行。搞大呼隆和一刀切不但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和经济损失,还会影响到社区的发展,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对一些环境基础较好,经济条件达到一定要求的社区,应该注重发展,使其发挥龙头作用带领周边社区共同发展。
李夏社区规划依据珊溪镇“1+X”村镇规划理念,依托当地人居发展趋势特点环境优势,发展配套完善的新农村为本次规划的思路。规划设计的宗旨为“以人为本,和谐共生”。自然而安静的居住生活是人们的追求和向往,同时也成为了时尚品位的体现。规划充分利用现状水系特色塑造沿河绿化带、社区公园,积极引入绿化空间,融入日常生活是本次规划最显著的特色。
篇9
0 引言
随着农村社区规模的迅速扩大,农村社区数量逐渐增多,农村社区教育课程设计与开发成为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的重大问题。开发适应当地经济发展和生产与生活实际的教育内容或教材,给农村社区教育提供一定意义上的指导。
1 农村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的意义
1.1 有利于构建特色专业课程体系
农村社区教育课程设计开发要充分考虑到社会效益,甚至需要将教育触角延伸到地方经济建设最前沿,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个性化的社区教育资源,有利于构建特色专业的课程体系。
1.2 能适应农村经济建设需求
农村社区教育课程具有地方特色,促进农村社区居民知识结构调整,适应地方经济建设需求,为新农村建设培养专业化人才。
1.3 有助于农村社区居民个性化发展
农村社区居民在文化程度和综合素质上存在很大差异,对社区教育的需求也千差万别。农村社区教育课程设计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更有利于农村社区居民的个性化发展。
2 农村社区教育课程设计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政府支持力度不够
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农村社区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经费短缺、基础设施薄弱,严重影响高质量的课程开发和大规模的课程推广。二是对社区教育管理力度不够,还没有一个适合的标准,在运行过程中不易评价。三是相关的政策法规需要进一步完善,需要相关的制度保障农村社区教育课程设计与开发。
2.2 理论和技术层面资源匮乏
现阶段关于农村社区教育的研究还不是很多,对于农村社区教育课程设计与开发的相关研究更是少之又少,缺乏相关的理论指导。农村社区教育课程包含的内容广泛,对课程设计开发人员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在具体课程设计开发实践中还不能深入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资源,目前胜任农村社区教育课程设计开发工作的研究人员匮乏。
2.3 课程设计开发缺少规范
社区教育课程设计开发需要有课程专家的指导,要求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和教育经验。由于社区教育课程设计开发主体的缺位,课程设计与开发不能满足农村居民的需求。目前农村社区教育课程设计开发缺乏主动性与积极性,大部分情况下是通过行政力量来推动的,农村社区领导为完成上级考核任务而进行,不能真正体现农村居民的兴趣与需求,出现“以供代需”的现象。
3 农村社区教育课程设计与开发原则
开发设计农村社区教育课程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因地制宜原则。农村社区教育课程设计开发能够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更能集中体现地方文化特色;能适应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动态发展,更能体现社区居民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二是科学性原则。农村社区教育课程设计开发过程中要讲求实用性,但一定不要忽视科学性,从长远目标进行规划设计,确保课程开发的系统性和学术性。三是实践性原则。课程设计开发应首先考虑知识性和技能性,课程评价体系也要本着实践性原则,确保课程设计开发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四是个性化发展的原则。农村社区教育课程设计开发要根据农村社区居民的接受水平和个性化发展的需要设计教学活动和教学内容,根据发展需要不断进行调整,形成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
4 农村社区教育课程设计开发的建议及对策
4.1 提高认知,加大宣传与力度
经费投入和基础设施投入是政府针对农村社区教育课程设计开发需要解决的两大问题,应提供足够的资金和设施。在经费投入上采取“政府拨一点,社会筹一点,单位出一点,个人拿一点”的办法。各级政府可设立农村社区教育专项经费,按时足额发放,鼓励民间投资等形式支持农村社区教育。将农村社区教育课程设计开发纳入部门考核,有效推动农村社区教育课程设计与开发进程。
对农村社区教育课程设计开发的宣传,应努力提高认识,通过宣传教育和推介,得到广大民众的认知、接受和支持,引起广泛关注、参与和投入,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4.2 建立课程设计开发保障机制
课程设计开发是一个完整、规范的过程。包括前期对课程资料、存在问题、居民需求等方面的调查研究,并以此为契机,从农村社区发展、居民需求和需要出发,确定和选择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进而开展教学实施,完成课程评价。课程设计与开发需要管理者、专家、教育者、社区居民等主体协调配合、共同参与。
第一,组织相关人员针对课程设计与开发进行专业培训,提升专业素质。
第二,科学合理地进行课程设计开发,使开发流程有计划有步骤进行。在详细了解农村社区情况及社区资源的基础上,根据社区与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结合地方农村社区的区域特点,因地制宜地制订课程设计开发计划与步骤。根据农村社区及居民的实际需求与需要设计和编排课程内容;根据社区及社区居民的发展确定课程目标;充分发挥学习者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通过过程和发展评价课程体系。
第三,农村社区教育课程设计与开发需要建立质量评价体系,让质量评价贯穿课程设计与开发全过程。在制订课程目标、编排课程计划、组织安排课程内容、进行课程实施等过程中都需要进行全程评价。参与评价的人员要包括授课教师、社区居民,还应该包括管理人员和课程设计专家等全员参与。通过“全程”与“全员”评价与反馈,不断提高课程设计与开发质量与水平,促进农村社区教育目标快速实现。
4.3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农村社区教育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整体素质需要提高,队伍结构需要调整。
①加强农村社区教育专职、兼职教师的招募与培养,提高教师素质与水平。通过完善引进和培训模式,以观摩、研修、培训等多种方式,提高农村社区教育教师业务素质,提高课程设计开发能力。
②利用城市带动农村的拉动机制,通过城乡交流轮岗、对口支援等方式,促进城乡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发展,提高农村社区教育教师素质与水平。
③制订保障措施,提高农村社区教育教师待遇。
④建立健全农村社区教育教师引入与管理机制。建立日常考核和培训制度,健全评价与考核机制。总之,农村社区教育课程设计与开发需要专职教师、兼职教师、志愿者共同参与,适应农村社区实际需要,保证社区教育课程设计开发高效率、可持续发展。
4.4 突出特色,注重质量
目前,无论从农村社区教育课程数量方面,还是课程质量方面,都不能满足农村社区及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数量少,整体水平偏低。在这种情况下,农村社区教育课程设计与开发更要突出特色、注重质量。课程内容、学习形式贴近居民需求,教学过程突出重点、难点,教学方式方法上体现多元化,切忌高、大、空,真正具有先进性和创新性。
4.5 完善课程评价体系
篇10
一、农村社区与农村社区财务审计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农村社会出现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在不断的巨变中,中国农村社会的管理已逐步向社区化转变,逐渐由传统的农村社会向农村社区发展。
1.农村社区的涵义
农村社区主要是指居民以农业为主要职业且经济结构主要是农业生产、人口密度较低且居住区与农田或其他自然形态的农业生产资料紧密联系、比较封闭、人际关系密切、基层行政区和居民自治结合共同进行治理的社会共同体。传统农村社区的基础性经济活动是农业生产,但是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行,当今我国农村社区正处在向现代化、城镇化转变的进程中,社区的产业结构从单一农业生产结构向农业生产基础上的一、二、三产业共同发展转变。随着农村社区的经济多元化发展,财务问题也随之变得越来越突出,因此,对农村社区加强财务审计工作是势在必行的。
2.农村社区财务审计
农村社区财务审计是依法对农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的财务收支、资产管理等经济行为进行审查、评价和监督的手段。农村社区财务审计是加强农村社区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是遏制农村腐败现在发生的有效途径。因此,不断加强农村社区财务审计工作对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二、农村社区财务审计工作的内容
对农村社区的经济行为进行审计监督,主要分为定期对常规审计项目进行常规审计和对于重要的或者是突发的经济事项进行专项审计。
1.常规审计的主要内容农村社区常规财务审计事项主要应包括:(1)农村社区年度财务收支计划及其执行情况;(2)农村社区集体资产的管理、使用和债权、债务、损益情况;(3)上级部门转移支付资金、物资的管理和使用情况;(4)农村社区集体投资项目的账目和损益情况;(5)农村社区的集体经济组织、村民委员会、独立核算的村民小组的主要负责人任期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6)农村社区的集体建设用地的有偿使用费收支情况;(8)农村社区的借入资金、代管的集体资金以及“一事一议”资金的提取、管理、使用情况;(9)农村社区财务管理制度与财务公开执行情况。审查有关财务管理制度是否健全,包括通讯费、干部报酬、招待费等具体规定。财务公开方面,审查公开资料是否齐全,公开时间是否及时,干部误工及招待费是否逐笔公开等。2.专项审计的主要内容除了定期对常规的审计内容进行审计监督外,对于一些重要或突发的财务事项还应该进行专项审计,专项审计的内容主要有对集体土地征用、对农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干部任期、离任等事项进行专项审计。专项审计主要针对的是与社区群众密切相关的、极其重要的、非常关注的事项实施的审计行为,从而使农民群众了解重要经济事项的背景、事实和处理情况,增强农村社区经济透明度,缓解农村干群关系。以上就是农村社区财务审计工作中应该进行审计的全面内容,但是现如今在大多数农村社区的财务审计过程中,并不能全面地完成,因此,农村社区的财务审计工作总是有漏洞多,不规范等问题。
三、农村社区财务审计存在的问题一直以来,由于农村社区财务因其资金量小,涉及的被审计人员处在最基层,从而容易被一些专业的审计部门所忽视。因此,农村社区财务审计工作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农村社区财务审计制度不健全近年来,全国各地普遍推行农村财务委托制度,也就是“村财镇管”,虽然这一制度对于规范农村财务管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这也使得农村社区的财务审计制度存在很多漏洞,有的乡镇甚至没有建立相应的财务审计制度,制度的不健全必然导致集体资金的管理失效,随意开支的空间较大,民主公开的内容不全,会计处理的规范性不强。
2.农村社区财务审计工作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做保障目前农村社区财务审计缺乏一套真正属于自己的法律法规,农村社区财务审计工作还处于无法可依的局面。农村社区财务审计还没有形成工作制度化、队伍专职化。在无法可依的情况下,农村社区财务审计工作始终无法定性。在实施过程中,没有可以依据的实施细则和相关办法。这必将阻碍农村审计活动的进一步开展,与农村社区集体经济的迅速发展是相互矛盾的。
3.农村社区财务审计工作执行力度过小各级乡镇政府对农村社区审计出来的问题处理不及时、不严格,或干脆不处理,束之高阁。通过分析现行的农村社区集体经济审计模式,我们可以看出由于受到审计机构缺乏独立性和法定强制力、审计人员素质不高、易受到乡镇行政干预等各种因素的制约,导致农村社区财务审计工作的执行力度不够,从而无法遏制违法违纪等腐败行为的发生。
4.农村社区财务审计程序不规范、内容不全面大多数乡镇对农村社区的财务审计工作没有制定合理的中、长期审计计划,更没有具体的实施方案。而且对于审计的资料和审计后的有关文件没有规范的送达文书和完整的审计档案记录。对审计通知书、审计报告、审计结论、审计取证、审计档案整理与保存等一系列审计程序没有作出具体规定或参照国家《审计法》规定执行,审计程序极为不规范。同时,在之前提到的农村社区财务审计的全面内容,大多数农村社区根本就无法完成,仅仅开展的只是财务收支审计,没有将任期内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是否完成,村级集体资产是否增值等任期责任目标以及农民关注的热点事项纳入审计范围。
5.农村社区财务审计人员素质普遍较低,队伍建设需要加强审计工作的特点决定了审计人员必须具有较为丰富的审计、会计、法律等专业知识,但由于农村社区经济发展及管理滞后,承担农村社区经济会计、审计工作的人员业务素质普遍较低。各农村社区财务收支的审批工作多由村委会主任承担,村委会主任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多数不熟悉经济工作。加之忙于各种中心工作,从而忽略了财务审计工作,工作上侧重于“批”、而忽略于“审”。因此审计质量普遍较低,达不到预期的审计效果。
四、加强农村社区财务审计的对策
在开展农村社区建设的工作中,要求乡镇一级党委和政府彻底转变职能,进一步放活农村经济政策,向农民提供公共服务,建设一个全新的农村基础管理组织。这也对农村社区财务审计工作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在农村社区财务审计中,要树立以服务为主,寓服务于监督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民本审计的理念,不断规范财务审计程序,完善财务审计的内容。因此,要做好现代的农村社区财务审计工作,应加强以下几方面。
1.加快农村社区财务审计立法,规范审计行为,加强法制化建设从目前实际来看,最迫切的需要是出台一部由权力部门制定颁布的全国性的农村财务审计条例,规范农村社区财务审计的执法标准,把农村社区财务审计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抓好农村社区财务审计的制度化、标准化、法制化建设,从而真正实现农村审计工作程序化,审计处罚法制化,做到审计监督制度化,审计反馈正常化,确立农村社区财务审计是国家审计的组成部分。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制定相应的农村社区财务审计实施细则和相关办法,解决长期困扰农村社区财务审计工作的政策问题,使审计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严格执法,在农村社区经济发展中充分发挥财务审计的作用。
2.健全农村社区财务审计体系,全面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提高审计质量的基础和关键就在于要建立一支政治思想坚定、作风过硬、纪律严明、适应农村社区财务经济变化需要的审计队伍。农村社区财务审计是一项政策性和专业性都很强的工作,客观上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业务能力、政策水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为此,要加强对农村审计人员的培训、考核和监督,达到队伍建设标准化,业务工作规范化,工作管理法制化,政治思想现代化,从整体上提高农村审计人员的素质。
3.规范农村社区财务审计程序,做到全面审计农村社区财务审计一般包括以下程序:确定审计对象和性质、拟定审计方案和计划、公示审计公告、进行审计、出具审计报告和结论、处理对接审计结果、审计材料归档等。农村社区财务审计执法过程也是行政执法过程,在审计过程中要严格根据《行政许可法》的规定,做到依法行政,规范有序地开展农村财务审计工作。同时,不能只对财务收支进行审计,要对农村社区财务所涉及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审计,真正达到预期的审计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