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经营决策范文
时间:2024-03-07 17:51: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字化经营决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电厂;数字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F2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4-0116-02
1 引言
21世纪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电力工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建设数字化电厂,深化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发电效益最大化,已成为电厂建设的目标和任务。作为国家基础设施产业的电力工业,本着“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方针,正由传统工业向高度集约化、高度知识化、高度技术化工业转变,实现电力企业生产运营的现代化、数字化,信息化已迫在眉睫。
2 数字化电厂的概念及建设目标
数字化电厂的概念从二十世纪末出现,一直是国内电力行业建设者热衷的话题和追逐的目标,许多电力建设者、系统解决方案提供者从不同的认识角度出发,给出了数字化电厂若干种概念和解决方案。如:有人认为德国Niederaussem电厂(单机出力达到1012MW)仪控系统采用了现场总线技术,管理信息、设备维修信息等也通过现场总线进入DCS和上层IT系统,实现了机组优化操作及优化维修管理,是一个典型的数字化电厂;也有人认为将信息系统的数据、设备检修备品备件库与三维模型双向关联实现数字化的运行维护,能在三维模型下进行可视化的施工是数字化电厂;在我国电力行业标准《火力发电厂热工自动化术语》DL/T701-2012中将数字化定义为“数字化电厂是电厂数字化到达一定程度的概念。电厂各控制系统和管理系统(包括现场设备等基础单元)均进入数字化后成为数字化电厂”;我们认为数字化电厂是通过对电厂物理和工作对象的全生命周期量化、分析、控制和决策,提高电厂价值的理论和方法。这一理论和方法研究的对象是电厂的物理对象和工作对象,其方法是从整个生命周期出发研究如何对其进行量化、分析、控制和决策。其作用是可以降低发电成本、提高上网电量、减少设备故障,最终实现电厂的安全、经济运行和节能增效。
数字化电厂的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是一个动态的、随着技术发展不断丰富其内涵的动态发展的概念。
数字化电厂建设的目标是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深化信息技术的应用,以数字化信号为载体,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及网络系统为支撑,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投资及运行维护成本,使发电效益最大化。
3 数字化电厂的模型及结构
3.1 数字化电厂的模型
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数字化企业和数字化工厂的模型规则,即:
*生产管理和经营决策构建数字化企业
*管控一体化构建数字化工厂
*热工、电气设备全面数字化构建自动化设备资产
数字化电厂模型层次如下:
3.2 数字化电厂的结构
结合电厂特点和国际上数字化工厂和数字化企业概念,提出一个具有四个层次,四个支持系统的数字化电厂结构模型。
四个层次:经营决策层、生产监控层、控制层和现场设备层。
四个支持系统:信息系统、计算机网络支持系统、电厂标识系统、三维模型支持系统。
从数字化发电厂的概念出发,建设数字化电厂是方法实现的过程,建设数字化电厂,需要采用以下三个方面的方法实现:
*数字化电厂设计和建设
*数字化电厂运行
*数字化电厂智能化管理和维护
4 数字化电厂的设计和建设
4.1 利用三维数字化设计技术
采用以国际主流设计软件为核心,集成一套涵盖电厂设计、采购全过程的系统,称为工程项目管理集成系统。包括系统图设计、布置设计、各种计算软件、项目资源管理系统。
采用以三维技术为核心的数字设计手段在完成一个物理电厂的同时,提供一个数字电厂。
4.2 利用工程设计协作平台
利用工程设计协作平台对电厂设计过程实现全面的数字化管理,包括:任务分解、资料管理、进度管理等。采用三维设计技术,进行多专业协同设计,以提高设计工作效率和质量,为实现数字电厂向业主的快速、无缝移交打下坚实基础。
从初步设计阶段开始,按照“项目定制-系统设计-布置设计-详图设计”的流程,以三维模型为核心开展工程设计工作。
在施工图详图设计阶段,生成最终的智能PID和三维模型,直接从三维模型中抽取管道安装图和平剖面图纸,已满足现场施工需要。
4.3 数字化采购和数字化施工
采用专业化的设计软件,通过系统设计DD布置设计,将生成智能PID和本阶段的三维模型供设计评审,同时可以生成主要设备明细表和初步的材料清单。并可提供多种不同类型的材料统计清单:
1)整个系统的材料汇总表,可用于做材料计划;
2)管线预制清单,按每条管线安装所需材料汇成清单,方便领料和物资部控制材料发放;
3)管线装配清单,方便班组的分配工作,发放材料和领料,更好的做到“工完,料尽,场地清”。
利用三维系统,可以模拟施工组织方案,合理组织施工、理顺施工工艺、减少施工准备时间,减少施工交叉,机具调整,加快施工进度。
4.4 采用统一的标识编码系统
为了实现数字化电厂信息系统的有效运行,必须建立有效的数据交换机制,建立统一的关键词词库。关键词词库是联系各类数据的纽带,可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唯一性、一致性、可交换性、可互访性;在发电厂推广使用统一的标识编码就是这样的关键词词库。标识编码对各类设备的工艺(过程)相关标识、安装地点标识、位置标识等进行了描述。
4.5 采用项目管理软件
为加强工程内部协调和工程控制管理工作,降低管理成本,实现对工程进度的“静态控制、动态管理;宏观控制、量化调节”的目的,实现项目成本费用明细化、进度控制数字化、协调沟通信息化,采用项目管理软件进行企业级项目控制管理,将工程概算、合同管理、财务支出、设备采购、进度控制、绩效考核等全面融入管理系统,形成企业管理的信息平台,实现全面的、数字化的、标准化的项目管理。
5 数字化电厂的运行
数字化电厂运行是基于数字化电厂的四个层次,即经营决策层、生产管理层、厂级监控层、现场过程操作控制层。
过程操作控制层包含电厂内部针对设备运行或操作过程的数字化监控功能,主要由单元机组分布式集中控制系统DCS、电气、水处理、输煤、除灰( 除尘) 、脱硫、脱硝等的辅助车间自动化系统等组成。目前技术的发展是以基于现场总线技术的先进控制系统DCS实现机、炉、电的一体化监控为方向的。过程操作控制层是数字化电厂建设的基础,没有现场过程操作层的精心建设,数字化电厂就会成为海市蜃楼。具体体现在如下方面:
1)合理使用现场总线技术,全厂采用DCS监控,实现电厂监控系统的高度一体化。
2)实现电厂断点式机组自启停控制系统(APS)
3)采用合理的技术方案,构建适应数字化电厂公用系统集中监控的网络系统,实现在集控室对整个辅助车间各工艺系统及设备的全厂一点化集中监控,现场无人值守。
4)升压站系统监控数字化、电气系统(设备)监控数字化。
5)建设一个完整的包括视频监控系统、周界防防护系统、电子巡更系统、门禁系统的智能化安防系统。
6)采用以物联网技术为支撑、云计算为中心,通过数据接口、信息集成和协议转换等手段将电厂相互独立的安防子系统、消防报警子系统、信息管理子系统、智能照明子系统、暖通控制子系统等接入统一的数据平台,实现各子系统之间的设备联动,一体化集中监控,实现对厂区的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集约化融合的智慧化厂区综合管理。
7)全范围高逼真度的仿真系统,为数字化电厂运行培训提供有力的保障。
8)消除信息孤岛,建设高度集成的数字网络智能系统。
6 智能化管理系统和维护的实现技术
6.1 信息化管理系统目标
配置的信息化系统以建设数字化电力企业为目标,实现生产、经营、管理一体化,满足企业管理提升和长远发展需要,对电力企业整体性战略发展构成强有力的支持。
借助国际国内标准和规范,建立企业一体化平台,减少数据冗余,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以资产管理为核心,建立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优化资产结构;实现资产状况跟踪、测量,提高设备的可靠性;智能化决策设备检修周期,提升设备使用效率;通过全面预算控制,降低投资成本与运行维护成本。
结合生产过程控制自动化,实时采集生产运行数据,通过对标管理、绩效管理、预算管理,实现管理精细化,形成企业管控一体化,降低运营成本,提高企业效益。
6.2 信息化管理系统特点
*编码体系标准化:依托国际标准及行业标准编码体系,满足唯一性、合理性、扩充性、通用性、保密性、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的要求,实现资料交换和资料共享。
*数据中心集中化:通过数据集成,提供一个电厂全范围内从底层控制到分析优化、管理决策的综合应用平台,实现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有机集成,形成管控一体化。
*标准产品可配置:根据电力企业信息化发展规划,功能模块可任意组合使用,满足电力企业组织调整、流程优化、管控方式等各方面的实际需求。
*个性需求可定制:对于电力企业特有的行业需求、个性需求,信息化管理系统能够支持新增业务功能定义,满足个性化业务处理的实现。
*异构系统可集成:可以与财务、办公自动化、人力资源管理等其它系统实现数据集成、流程集成,保障电力企业系统投资与应用成果。
*技术平台统一化:基于SOA设计模式,符合J2EE开发规范,采用中间件技术和工作流技术,支持基于构件的开发模式,构建纯B/S架构,实现统一的技术平台,满足企业所有业务在一个标准、开放、可扩展的技术平台下组装和运行。
6.3 信息化管理系统应用软件业务功能
发电企业管控一体化解决方案以实现智能化数字电厂为目标,将电厂生产控制与上层经营决策系统真正衔接,让生产控制系统的数据能够为电厂管理服务,实现以电厂管理指令指导生产指令,以生产指令优化底层控制,形成电力企业管控一体化,降低运营成本,提高企业效益。
应用系统是以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数据为中心,以设备维护管理和企业成本管理为核心流程,涵盖企业资产管理、生产运行管理、经营管理和协同办公管理,为电厂的生产管理者提供真实、准确、及时的生产管理信息,市场经营信息,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管理水平,增强决策的正确性,适应“厂网分开、竞价上网”的市场经营模式。
6.4 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技术
6.4.1系统支持平台架构
系统主体程序需采用多层纯B/S架构,整个系统的体系结构由数据库服务器、多个应用服务器以及Web服务器、客户端组成,实现了样式、数据、控制和业务分离的模式,是一个高复用、并有严格层次划分的体系架构。
6.4.2系统运行环境
*硬件系统:支持微机、小型机的各种机器配置;
*服务器操作系统:支持Windows、UNIX等服务器操作系统;
*数据库系统:选用Oracle大型数据库系统;
*客户端:IE。
6.4.3系统权限管理
*用户账号建立与管理,包括系统管理员管理,系统管理员可以执行系统的所有功能,管理和维护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
*用户信息建立与管理:任一用户可以属于不同的用户组,也可以属于不同的角色;
*角色信息建立与管理:任一角色只能属于一个用户组,一旦一个用户属于某一个角色,则此用户拥有赋予此角色的所有权力;
*用户组建立与管理:每个用户组之中可以建立不同的角色。
6.4.5信息化管理系统总图结构
通过数据集成,提供一个全厂范围内从底层控制到分析优化、管理决策的综合应用平台,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现代化管理技术、信息技术,实现生产环节集成,人、技术、经营管理三要素统一管理,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有机集成,并优化运行的复杂大系统,将资金流、信息流和物流作为贯穿整个企业的主线,将市场需求、生产控制、资源控制、财务核算等各方面集成起来,达到面向市场经济的“管控一体化”。
篇2
世界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需要的是发展和创新,更需要高、精、尖的科学技术。我们都知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促进了业务转型,业务转型的基础保障就是数字。数字转换的目的在于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创新业务。当前卷烟企业的业务框架设置过于冗杂,采集数据不能客观反映消费市场的情况。因此,卷烟企业就是要把握数字化转型,融入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和市场精准把脉中,实现标准化终端数据采集。
当前,终端数据采集工作仍面临诸多问题。面对零散庞杂的信息,缺乏具体政策性文件指导,系统设计不够完备、操作复杂、客户使用率低、数据信息上传不准确。导致市场研判不及时、不精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呢?大致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讨论分析,首先,市场数据信息采集我们大多数地区仍然以人工数据采集为主,耗时、费力且不够精细。只有少数地区引入了双屏机、云POS系统,零售终端系统的使用面不足5%,可以说是在信息采集方式较为传统、系统设置仍在试行改进完善中且数据不够精准。其次,终端数据采集数据处理监测较为滞后,不能实时进行动态监测,发现问题不能及时作出处理,导致公司销售对社会销售判断失真现象时有发生。最后,多数地区信息采集人员工作内容单一,经常会出现未经实地核查调研,就进行数据的编造,在人员制度考核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只有牢牢把握数字化转型,深入应用到卷烟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去,将终端数据采集工作标准化,实现对市场的精准预测,达到企业效益最大化。
卷烟企业通过数字化转型,实现标准化终端数据采集过程中,检查缺失的空缺,整合自身的资源,使用数字技术来实现业务创新和优化业务模型。可从三个方面进行实施,其一以大数据为依托,进一步推进采集项目工作的扎实推进,从模糊判断“估”出来到精准数据“算”出来,把“用数据说话”的理念逐步融入精益营销工作中。其二从不同的维度,进行数据动态监测,为把握卷烟市场态势、提升市场调控能力、保持良好市场状态提供了经营决策依据。其三加强制度完善机制,“建立大平台,实现大流通”要求一线人员有效运用掌上服务平台,进行服务跟踪,有针对性地提供服务,实现更高水平的精益营销。”以数字转型为要,深度融入“互联网+”思维,积极打造出用数据摆事实,为科学研判市场需求提供坚实基础,构建合理的体制机制,最大限度实现精准市场预测,扎实推进终端数据采集,实现市场化改革。
三选取,扎实推进卷烟零售终端数据采集项目。开发零售终端数据采集、汇总、分析、查询系统平台,通过智能采集模式,对采集点接收实时数据,包括量(购进量、零售量、库存量)、价(包价、条价)、笔(包笔数、条笔数)数据。选取品牌规格订足率、社会存销比为核心的指标库数据,构建品牌规格需求预测模型。由点到面、逐步规范,由采到用、逐步做实,由易到难、科学应用的工作过程,追踪、分析、应用好现有的零售终端数据,为决策“购、销、调、存”等工作提供真实有效的依据。选取进货面、重复进货率、同价位市场份额、库存可销天数以及市场价格指数五个指标的品牌运行状态指标库数据,构建品牌市场状态预测模型。选取卷烟销售笔数、时间段等结构化指标库数据,构建客户服务需求预测模型。这样一来,通过系统查询,可以清楚地查到某一个样本客户在某一天某一时间点的某个品牌卷烟的零售数量、笔数、价格以及剩余库存;通过抽样还原,及时掌握零售市场动态,让终端数据在经营决策中发挥更大作用。
三维度,紧紧围绕终端数据采集人员信息监测。通过数据监测在对不同类别客户真实需求研判识别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设计出一套多层次、多样化的服务组合和服务选项,实现对零售客户做出相应的服务承诺。实时监测,力求稳序,一是围绕市场维度,分析各个品牌规格的销量变化、价格走势、终端布局等情况,及时把控市场动态;一线员工充分发挥各自的系统监管功能,对异常情况力求早发现、早解决,做到稳中有序不失时机。二是围绕服务维度,探索消费信息与终端赢利水平的关联度,为零售客户制定更具针对性的营销方案;针对零售终端系统存在的“无法传递”、“扫描失灵”、“无法接受”等问题,做到及时交流沟通,相互对照分析,认真研究探讨,问题发现一个解决一个,困难出现一个克服一个。三是围绕货源维度,细分零售客户,梳理各类商圈的经营特点,锁定目标客户和消费群体,做到精准投放。结合实际,相关人员利用营销系统中的“零售终端”模块对数据采集客户扫描情况进行每日查看监测,确保扫描数据及时、准确到位。在终端数据采集工作推进过程中做到“更好只为最好”。
篇3
一、预测内容由财务信息到非财务信息拓展
传统管理会计所提供的信息更多的是财务信息,而数字化经济时代由于竞争加剧,仅仅依靠基于财务信息加工而成的管理会计信息进行预决策是不够的,必须结合大量非财务信息。例如市场占有率作为非财务信息,它的变化反映了企业竞争地位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未来的现金流入量,从其变化中可以看出企业竞争地位的相对变化,起着财务信息不可替代的作用。
重要的非财务信息指标,在产品方面:市场需求量、市场占有率、产品质量、生产的弹性、顾客的满意程度、从接受订单到交付使用的时间、声誉、品牌、客户关系和销售能力(销售网络覆盖面等);在外部竞争方面:竞争对手信息以及与企业战略相关的背景信息、企业经营业务、企业资产的范围和内容、公共关系、产业结构对企业的影响;在生产能力方面:知识能力(专利权、情报、培训)、装备能力(产能和技术水准)、技术能力(技术水平,研究开发费及其比例,研发人员及其比例)、人力资源(各类人才、企业文化、员工文化水准、人力资源和薪酬制度等)。如果管理会计报告中包括非财务信息,那么无疑会提高管理会计的相关性。
二、预测内容由短期预测到长期战略预测拓展
数字化经济要求管理会计提供大量的长期、战略性的信息,从耗散理论角度看,即“扩大负熵的信息输入,以抵减企业内部的管理熵”。支持战略管理所需的信息比经营决策和控制的信息更广泛和更复杂,数字化经济时代的数字化管理为提供这样的信息提供了可能。对收集的基本数据按不同的战略管理阶段要求加工成战略决策有用信息,可分环境分析和企业战略能力分析所需的信息。(1)环境分析所需的信息。广义环境分析所需的信息可分为:政治和法律的、社会和文化的、技术的、地理和生态的信息。市场环境分析用的信息可分为:供应商的、顾客(买主)的、替代产品的、潜在竞争者的、供应商之间的竞争信息。(2)企业战略能力分析所需的信息。企业战略能力分析包括企业资源能力和核心能力分析。
三、增加竞争对手分析预测
超出会计主体范围本身,联系竞争者来分析企业的竞争优势,通过与外部竞争者的比较来研究本企业销售额、利润和现金流量的相对变化,对数字化经济时代管理会计更好地实现其规划功能更有意义。竞争对手分析主要是从市场的角度,通过对竞争对手的分析来考察企业的竞争地位,为企业的战略决策提供信息。竞争对手分析主要涉及以下几个问题:(1)竞争对手是谁(2)竞争对手的目标和所采取的战略措施及其成功的可能性(3)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和劣势(4)面临外部企业的挑战,竞争对手是如何反应的。
四、增加顾客信息分析预测
在工业时代,企业所面临的经济环境是一个相对稳态结构,产品生产表现为大批量、标准化,市场需求变化周期较长、个性化特征较少,竞争主要体现在市场占有率高低方面。与此相适应,传统管理会计把注意力集中在企业内部,并主要针对生产经营进行预测分析,通过控制产品生产成本来完成管理会计的目标。进入数字化时代后,由于信息传播、处理和反馈的速度大大加快,经济环境变化和经济竞争日益激烈,取而代之的是以快速响应顾客需求为导向的实时预测,即时为顾客提品或服务,以敏捷制造实现顾客的“零等待”,其目的就是为顾客创造满意,创造价值(降低顾客的成本,提高顾客的收益),使顾客获得更大的效用,由此衍生企业价值的增长。由此可见,在数字化经济下,企业的预测更多的是收集关于客户的信息。顾客信息分析包括:顾客群体和构成、顾客购买实力、支付习惯、对竞争的行为参数(产品质量、价格、销售服务、其他因素)的敏感性、需求变化的趋势、对其他产品的互补性、顾客的地理分布等。
五、预测方法的集成
管理会计运用定量和定性预测分析方法来实现预测功能。
1、定量预测法是用预测对象的有关历史数据,建立相应数学模型,推论其未来可能达到的数量值的一类预测方法。它又可分为时间序列预测法和因果关系预测法两类。时间序列预测法是以预测对象随时间变化所得到的一系列数据为依据,分析研究其变化规律,建立数学模型,获得其未来数值的方法。具体包括:移动平均法、指数平滑法、趋势外推法、季节变动预测法等。因果关系预测法是以预测对象及其各影响因素的历史数据为依据,建立反映它们之间变化的因果关系的数学模型,并以此推论预测对象未来在特定条件下所将达到的数值的方法。包括:回归分析法、经济计量模型、投入产出法等。
2、定性预测法是以人们对预测对象的认识,了解和熟悉程度为依据,推断其未来可能状况的一类方法。包括:调查法、S曲线法、关系树法、德尔斐法和交叉影响矩阵法。数字化经济时代,数字处理能力的加强使各种预测技术和方法真正有了意义。基于数字化管理的、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系统集成的预测方法是管理会计完善其规划功能的保障。
集成预测方法的运用要依预测时间和预测对象而定。从预测时间上看,短期预测相对简单,应用较为简单的定量方法如,平均法、平滑法、季节变动法、移动平均法和简单的因果回归分析法即可;中长期预测由于不确定性因素多等原因,常采用趋势外推法、因果回归法、投入产出法和一些定性分析法。从预测对象上看,对战略性的外部环境分析可采用交叉影响法、时间序列分解法、回归分析法、经济计量模型等;在涉及企业内部的资金、成本、销售、利润预测中采用定性分析法:德尔斐法、交叉影响矩阵法;定量分析法:时间序列预测法中的趋势预测法、趋势平均法、指数平滑法、直线趋势法、指数曲线法;因果预测法中的简单线性回归预测法、多元线性回归预测法、非线性回归预测法,以及投入产出分析预测法、经济计量法等。
篇4
蒙牛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国乳业不断融入世界竞争格局,今年,蒙牛再度蝉联《全球品牌足迹》前十,在消费者选择最多的中国快消品牌中排名前三,并稳坐“全球乳业20强”第十一位次。
蒙牛内部人士表示,中国乳业可以说是中国最具全球融合度的一个行业,面对乳品消费的全球化趋势,蒙牛坚持“以消费者为中心,成为创新引领的百年营养健康食品公司”的企业愿景,围绕国际化和数字化两大主线,创新搭建“美食、运动、娱乐的”三大幸福平台,利用全球优势资源,升级产品品质和企业管理,引领消费升级,不断丰富健康、多元、趣味的消费体验。
“国际化+数字化”战略
蒙牛坚持国际化战略,不断整合世界资源,逐步建立了国际化的股东治理结构、国际化的牧场管理标准、国际化的研发体系、生产布局与管理、品牌合作,全方位提升国际化竞争力。
此外,凭借中粮集团、法国达能及丹麦Arla Foods三位战略股东的各自优势和鼎力支持,蒙牛布局了在美国、丹麦、法国三大海外研发中心,对标新西兰AsureQuality食品安全国际标准,并联合世界名校UC Davis开展营养创新研究。
蒙牛还积极推行“走出去”战略。今年年初,蒙牛雅士利在新西兰自主建立的奶粉工厂生产的新品也正式登陆中国市场。此外,蒙牛品牌在国际上的竞争优势也日益凸显,越来越多地受到国际大品牌的青睐。继成功续签NBA以来,又在历经重重严格的审核之后,成为上海迪士尼度假区唯一官方乳品合作伙伴。
除了全方位的国际化布局,蒙牛还坚持以互联网思维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
蒙牛分别与IBM、西门子开展合作,引入SAP和LIMS两大系统协同作业,从原辅料采购、生产制造到终端输出,实现全产业链信息化管理,双管齐下地为品质提供监督保障。蒙牛刚刚建成的浙江金华工厂就是代表着“设备自动化、人员高效化、管理信息化”的智慧型工厂,开业当天就实现SAP和LIMS系统同时上线。蒙牛还积极开展终端二级追溯试点项目,布局 “可追溯+战略”,尝试“一包一码”精准可追溯。同时,借助互联网思维和技术,羽泉组合参与开发的高端互联网牛奶“嗨Milk”,在带给消费者更多数字化产品和体验的同时,进一步迎合了新消费模式的转变,也引领了中国乳品消费升级。
蒙牛17年的积淀,开辟出一条全球化品牌建设之路。如今,搭载“国际化+数字化”战略,蒙牛正行驶在全球化品牌建设的快车道,秉承“诚信、创新、激情、开放”的企业文化,以国际化品质的营养健康产品和服务,不断朝着最具中国活力的国际化公司前进。
通过数字化转型建设乳业领导品牌
信息化浪潮正在不断淘汰旧有的商业模式,大规模企业如何顺势而为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一个能化零为整的数字化系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蒙牛总裁卢敏放表示,要想实现破千亿的“2020战略”,最根本的就是要改变整个业务的思维模式,加快建设蒙牛的数字化能力,使其在整体的运营效率提升、消费者洞察以及持续改进、研发新品等层面发挥最大的应用效能。
为了实现以上愿景,2015年年初,蒙牛集团在自有品牌的年会上郑重宣布与IBM共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两年多过去了,基于IBM在大数据、社交、移动等创新技术领域的领先能力和丰富的企业转型经验的战略合作给蒙牛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
对于数字化能力建设的战略意义,卢敏放表示,通过建立领先的数字化平台(CE+SSF+OPENTEXT平台),蒙牛实现了从销售到应收账款,从采购、存货到应付账款的全部业务循环一次性地涵盖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内;通过财务战略转型,支撑集团业务发展壮大,助推国际化战略拓展,这才是蒙牛财务职能转型的核心价值。
未来,蒙牛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将以简洁的流程、高效的服务、完善的功能从一个成本中心转变为利润中心,为蒙牛创造价值,更好地支撑蒙牛的战略发展。
在数字化战略的实施内容方面,蒙牛集团首席财务官张平认为,数字化战略的实施首先应注重消费者洞察数据的收集,为将来的精准营销做准备;其次在公司内部建立大数据平台,为经营决策实时输出数据。
面对数字化财务共享中心的挑战,蒙牛集团财务助理副总裁蒯玉龙表示,数字化财务共享中心的国际领先的CE+SSF+OPENTEXT平台助力蒙牛实现了全部业务板块集中起来进行统收统付的结算,在所有业务单元中基本实现了零现金的管理;公司内部的审批授权矩阵也集成在共享平台上,使每一项经营活动从审核到批准的过程自动流转,使财务运营效率提高了25%。
为了应对产业升级和行业纵深发展带来的双重挑战,蒙牛要更具国际化的视野和国际资源的整合能力,同时蒙牛也要更具中国特色的执行力和反应速度。对此,IBM大中华区副总裁流通行业总经理谢宏认为,IBM基于对蒙牛发展战略和企业现状的全面理解,为蒙牛制定规划,支撑企业升级与创新,实现业务的可持续增长;蒙牛将继续在IBM的协助下推进SAP系统在集团内的全面实施落地。随着ERP、CRM的逐步上线,蒙牛将实现从奶源、运输、仓储、生产到销售全流程端到端的打通整合系统,使蒙牛借助IBM成熟的IT系统与整合方案,实现业务升级转型。
借助IBM强大的社交大数据分析与商务智能等解决方案,蒙牛将构建有效的大数据分析能力,发现新的客户洞察,并以此作为企业决策与业务流程优化的依据。例如,通过社交媒体大数据分析,蒙牛与IBM将基于大数据等前沿技术与蒙牛共同探讨、实践行业创新解决方案,并陪伴蒙牛一起创新发展。
IBM将利用在咨询和行业内的知识、经验、工具和方法,基于信息技术战略规划的方法论,以及帮助企业升级转型的丰富实践经验,为蒙牛提供升级与创新的规划和设计,及相应的变革管理,助力蒙牛实现智慧的升级转型。
三步走鹇 助力蒙牛人力资源数字化转型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数字化转型不单单体现在业务层面,同样给人力资源领域带来机遇和挑战。
蒙牛内部人士表示,蒙牛在业务层面已经走在数字化的前端,着眼于人力资源的数字化转型,蒙牛将持续聚焦组织能力的提升,坚持“人、系统、文化”的变革。
篇5
屠宰加工企业可追溯系统与企业原有生产管理系统进行了有效结合,将溯源标签条码与ERP数据相对应,实现每一头猪的原料来源(原料地区、客户)、加工过程(白条、红条或分割品)和相对应的数字流向(宰前均质量、宰后级别、胴体质量、白条质量、红条质量、分割前质量)相统一,加工后产品的入库、出库、流向均有可追溯信息。屠宰加工企业在实施可追溯的一个特点是,受制于技术实施的影响,对于某一产品,如猪胴体,如果实施了可追溯,则生产的所有该类产品都具有可追溯性,并且具有相同的深度、广度和精确度等可追溯性能,不存在“一厂两制”、对某一产品选择性实施可追溯的现象。企业实施可追溯的收益类别与可追溯的三大性能的要求如表3所示。
1食品安全风险管理
1.1责任定位可追溯系统具有向前追溯性,对于生产过程中所检测出的不合格产品,可以有效地追溯到原料来源。屠宰加工企业L生产中,生产与品质检测同步进行,但是,部分理化检测指标,如莱克多巴胺、盐酸克伦特罗采用酶标仪检测,取样送检90min后才能出结果,进行检测同时,生产线上的猪肉胴体,继续加工,待检测完成后,若有疑似不合格产品,则快速找到相对应的猪胴体,进行复检并进行相应的处理措施。在产品出厂后的流通过程中,通过行车记录仪和相关的温度控制措施和数据收集设备,也能够有效地对物流所产生的责任进行定位,保障产品的品质。
1.2产品召回可追溯系统同时具有向后追踪性,一旦不合格的产品流入市场,企业能够利用可追溯系统将不合格产品快速予以召回,确保不合格的食品较少进入消费环节和尽可能减少产生的危害,召回速度和精确性是影响食品安全风险发生时的危机应对和处理成效的主要因素,快速的应对可减小赔偿的损失,以及其他连带的责任,召回对可追溯信息的深度和精度要求较高,对宽度要求较小。
1.3品质预测可追溯系统已经从食品出现问题时通过查询追溯信息定位,发展到通过系统建模、预测食品品质等。食品品质预测对于数据的连续性和可追溯宽度要求较高,目前企业实施可追溯处于初级阶段,只能在有限范围内实现品质预测功能。在大数据发展的趋势之下,通过企业实际生产中所产生的全数据,构建供应链动态条件下的品质预测模型,更好地防患于未然,控制食品安全风险的产生,实现食品供应链过程中品质预测与控制,提高食品安全水平与供应链透明度,主要货架期预测模型所示。
2生产加工过程管理
2.1原料结算目前屠宰企业普遍采用宰后结算法,屠宰企业L的生猪原料宰后检测合格、等级认定完毕,方可财务结算。结算所需要的数据包括猪胴体、猪头、猪皮的质量,以及相应的质量指标,如猪胴体的评级。这就要求生产线上连续作业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区分每一批次或每一独立供应商的原料,其中由于猪胴体由于涉及评级,其可追溯精度为0.5头猪。质检完成后,企业对合格的原料进行结算,对不合格的产品进行相应的处理,如对瘦肉精检测超标的猪进行销毁,可追溯体系与公司信息化管理的融合,实现了生产过程监控、宰后结算依据等功能。
2.2生产测算产品出率和生产过程损耗是企业生产测算的两个重要的方面,产品出率是衡量投入产出比的重要指标,在屠宰企业L中往往用均重进行衡量,由于不同的品种的原料,对产品的出率产生一定的影响,为实现供给与原料采购的平衡,这个环节必须靠生产测算中的产品出率来保证,例如4号肉的出率、板油的出率等。生产测算中的另一个重要部分是损耗测定,例如红条修割过程中的损耗、碎肉的产生等,以及在加工过程中的损耗,包括预冷损耗、库存损耗、物流损耗,都需要依靠可追溯所产生的信息进行测算和分析。
2.3物流管理生鲜猪肉经过物流运送才能达到销售地点。在物流运送过程中,物流车厢温度波动、运送的距离都会对产品的品质产生一定的影响。可追溯对物流过程中的温控措施,结合GPS定位,达到物流过程中的控制,在可追溯的进一步的发展中,可追溯系统将把产品的环境因素更好地结合到物流管理中,达到对产品的全面管理。
2.4库存管理由于生鲜类产品库存过程中损耗较大,猪胴体损耗约为0.6%/d,因此库存量的多少直接影响企业的利润,屠宰企业根据订单确定原料收购的种类和数量,按照订单生产相应的白条、红条和分割产品,产品又分为鲜品和冻品,可追溯的性能越高越能够保障生产过程中的原料和产品的对应性相对较高,尽可能地减少库存的数量和库存的时间,最大程度地减少损耗,同时库存量和库存时间的减少也能够保障产品在最短的时间内到达消费者,从而保障产品的质量。
3技术创新与经营决策
3.1产品研发企业只有不断创新才能生存,不同的加工工艺对产品的出率和质量都产生较大的影响,企业内部的可追溯系统和生产管理系统的结合,对产品的生产过程中进行了有效的管控和数据积累,对于不同的操作方法能够有效的分析,通过可追溯系统获取的市场数据研发新产品、对原有的产品加工方法进行工艺改进,优化生产方案。
3.2市场分析不同的销售地区、不同的市场渠道,如商超、批发市场和专卖店等,所销售的产品的种类和数量具有差异性,三大市场渠道由于所针对的消费群体不同,对产品的需求具有偏好性,通过可追溯系统可以深入分析在时间序列上分析不同地区、不同市场需求,进而达到优化生产配置提高订单量的作用,同时根据不同市场的需求,反馈产品信息。
3.3利润测算
由于价格的波动,不同产品组合对企业的整体利润产生较大的影响,价格的波动包括原料价格的波动和产品价格的波动,原料价格的波动又包括各产地的不同价格和不同品种生猪的价格,合理的原料组合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的利润,这就需要提供相对完备的不同原料品种的出率数据库,和现场生产实时数据,进一步比较两者的匹配度,导入价格后达到有效预测利润。
二、结论与建议
研究表明,企业建立可追溯系统不仅能够通过事后追查与召回、事前预测与控制降低食品安全风险。同时能够有效推动企业内部的数字化管理,在生产加工过程管理、技术创新与经营决策等方面均有潜在的收益。可追溯的数字化管理对可追溯的精确度要求较高,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可追溯系统功能由最初的食品信息记录查询逐步转向集成多种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等技术,这对可追溯宽度亦提出更高的要求,通过大数据技术,可追溯系统能够为质量安全管理人员与监管部门提供辅决策支持,可追溯系统功能从简单信息记录向数字化管理、智能化决策支持拓展是其发展趋势。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如下建议:
(1)政府部门应大力支持企业建立可追溯体系,并通过可追溯体系实现企业内部安全管理、外部社会监督和政府监管。
(2)企业建立可追溯体系应充分考虑其在数字化管理方面的作用,系统设计时应充分与企业的实际生产相结合,做好整体性的规划。
篇6
一、电子商务运营模式的特殊性
电子商务是利用信息技术在网络上进行的电子化贸易活动,有几个特点:
1.全球性:Internet作为电子商务的主要媒体,是对全球开放的,不受地理位置限制,电子商务生来具有“全球性”特征。
2. 虚拟性:信息交换完成在实物市场中无法完成的交易。买卖双方从交易洽谈、签约,到支付货款,都是通过网络进行的。
3.协调性:在电子商务环境中,要求银行、配送中心、通讯部门、技术服务等多个部门的通力协作,电子商务活动可以在交互协议的基础上进行。
二、电子商务对会计核算的影响
1.电子商务对会计职能、会计要素的影响
会计具有反映、监督、参与经营决策三大职能。电子交易形式的出现使会计核算资料汇集于企业内部的会计信息处理系统进行实时反映。由于会计信息实现了实时和自动的处理,那么会计监督和参与经营决策职能就变得更加重要。监督的形式也将发生变化,可以通过网络对经济活动进行远程监控和实时监控。会计要素是为实现会计目标,在会计假设的基础之上对会计对象进行的基本分类,是用于反映会计主体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基本要素。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使会计要素进行更深层次的划分,从而能更加准确地反映企业资金的运动状况。
2.电子商务对会计实务的影响和相关会计法规的冲击
电子商务造就了自动化、无纸化、数字化的环境,厂房、卡车等曾经决定着企业竞争力的资产等不再是会计核算的主要内容。会计信息管理、决策分析将占了主要部分。国际电子商务的发展对会计准则的国际差异也提出挑战,会计准则应该国际化。新《会计法》首次确立了电子单据的法律地位,使得网络会计有法可依;增加了电子交易的核算处理内部控制制度,如网上结算管理制度等;加强了会计制度的统一,使网络财务的异地协同处理成为现实。
3.电子商务对历史成本原则的影响和财务报告的影响
历史成本原则是指将取得资产时实际发生的成本作为其入账价值,在资产处置前保持资产价值不变。网络公司的交易对象多是处于活跃市场的金融工具,其市场价格波动频繁,历史成本不能如实反映网络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对网络公司的经营业绩的反映滞后,信息技术的发展使资产按现时价值、可变现净值计价成为可能。
财务报告是综合反映企业一定时期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财务状况的变动情况的书面文件,由财务报表和附表组成。现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实行 “动态实时报告系统”在会计报表中,也应转向关心“知识资本拥有量及其增值的能力”,将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源作为主要资产项目加以重点列示。企业的生存和经济效益的提高越来越依赖于知识和创新,知识资产、人力资产将在企业资产中的地位越发重要。
4.网络安全问题和软件开发
安全危机表现在会计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被网络黑客或竞争对手非法修改或恶意修改。再如硬件故障、软件故障、非法操作、计算机病毒、黑客入侵都可能导致整个网络系统陷入瘫痪,财务软件不够完善,不能排除电子凭证、电子账簿可能被随意修改而不留痕迹的行为。网络财务软件的核心是处理好财务与业务在网上的协同;报表、报账、查账、审计等远程处理;支持在线办公、移动办公等方式,同时能够处理电子单据、电子货币、网页数据等新的介质,通过信息流支配企业物流和资金流,支持网上询价、网上采购、网上服务、网上银行等。
5.会计专业技术人才问题和会计国际化的问题
电子商务活动中,会计人员必须拥有相关的管理知识和网络知识,同时要了解熟悉具体的生产过程及其工艺。电子商务活动使得无库存生产成为可能,作业成本成为成本会计发展的方向,就要求会计人员还必须掌握相应产业的基本知识、有创新知识的能力。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必须首先要了解企业的信用和财务状况,因而有必要了解外国企业的会计报表和会计制度,不同的会计准则反映不同的会计信息,因此,电子商务要求会计市场国际化
三、电子商务给会计行业带来的新机遇
1.系统风险评估
会计业一直进行着财务风险评估,但在网络财务环境中,存在更为隐蔽的财务会计信息失真的风险,因为网络财务的分布式操作使得网络系统容易受到内部和外部的攻击。通过应用信息技术和会计技能,会计师能找到会计系统控制的薄弱之处,将经营风险和技术风险联系起来考虑,从而判定风险是否能够得到合理控制。会计行业在评估系统风险和交易安全性方面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2.技术咨询业务
财务报表鉴证是会计行业提供的主要服务,然而在近十年中,该种业务的收入却保持着相对停滞而咨询业务的收入却呈现指数增长,美国前100家会计师事务所的电脑咨询业务收入早已超过了会计、审计业务的收入。 电子商务与税收问题,电子商务与法律问题,企业战略与电子商务的统一,ERP与电子商务的融合问题,等等,这些新的问题为会计行业提供了拓展新型业务的市场机会。
3.高效集中式管理、高度实时动态管理支持强大的远程处理
总公司对其分支机构的会计管理往往是松散的,集中式的会计管理难以实现,甚至导致决策失误。网络会计使时间差距、地理差距将不再成为障碍,高效集中式管理将成为可能。电子商务系统可以跨区域实时动态地收集和处理数据,实行集中记账、集中资金调配、远程审计、远程保障。使企业可以有效整合整个企业的财务资源,实现决策化、业务智能化,提高投资回报,降低运营成本。
篇7
转轨经济发展时期流通企业的创新管理是应对市场竞争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我国流通企业在创新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在分析我国流通企业创新管理的意义及成效的基础上,总结转轨经济发展时期流通企业的创新管理思路。
关键词:
转轨经济;流通企业;企业管理;创新管理
一、企业管理模式概述
(一)企业管理模式的内涵企业管理模式是不同企业设立和运营所遵循的基本规则,是不同企业各具特色的企业制度。企业在总结大量管理理论及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企业管理的操作思想和操作方法,主要包括管理思想、管理目标、管理体制、管理机制、管理系统、管理方法等。
(二)企业管理模式的特征企业管理模式具有基础性和规范性,是企业应用于管理领域的制度和形式。企业管理模式是企业通过成套的体系运行来规范整个企业生产方式,使企业的意识形态、目标任务、资源配置、利用方式等各个方面具有程式化和科学化,使企业各项管理活动有章可循,是企业运行的基础条件。企业管理模式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一个企业的管理模式是对企业管理整体的总结,其主要内容包含了管理思想、管理目标、管理制度、管理手段等一些列企业制度基本要素,企业管理模式是由各个相互协调、相互独立的组成部分构成的统一系统,各个子系统的运行状况直接影响着企业管理运行的质量。企业管理模式具有社会性和独特性,企业管理模式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保持一致,还要与企业自身发展相一致,不同国家不同企业在发展水平、管理思维、社会制度等方面不尽相同,因此企业管理模式具有社会性和独特性。企业管理模式具有动态性和创新性,会随着社会经济、制度、技术的发展而变化,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是以生产力的提高为前提基础的,并利用先进的管理理论和技术方法,保持企业管理模式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和不断创新。
二、流通企业创新管理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国有和私有流通企业的共同发展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国有流通企业的管理模式表现为政府高度集权,私有流通企业的管理模式为家族管理,在当前经济转轨的发展时期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确定后,我国国有和私有流通企业开始实施股份制改造,但由于当时现代企业制度不完善,造成国有和私有流通企业管理粗放,运营效率低下,生命周期短,无法实现更高的发展。我国流通企业目前只有少数企业具有科学完善的内部管理,大多数流通企业依旧采用传统的、经验型的管理模式,阻碍了我国流通企业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因此,我国流通企业将先进管理理论与企业实际相结合并创新企业管理模式,是改善流通企业以上发展问题的重要途径。
(二)有利于提高流通企业的流通效能流通企业的基本职能是商品流通,在经济转轨发展新时期,流通职能的作用不断深化,起到促进和引导消费的功能,因此流通企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但商品流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商品从生产领域的购销运存等一些列环节进入到消费领域,这一过程主要是由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人员流、工作流等重要流程相互协作共同完成的,要实现各个流程环节的和谐,就需要规范、科学的企业管理模式。商品流通涉及市场变化、市场竞争、营销风险等多种因素,只有科学完善的企业管理模式才能保证商品流通的高效完成,流通企业管理的创新有利于保障流通的高效运行。
(三)有利于适应现代管理科学的发展前沿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的经验管理、科学管理等企业管理思想逐渐转变为文化管理,由资金、人力、设备等物质资料为主的企业管理要素也转变为知识、科技、文化要素,企业管理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由原来过分强调对生产过程的控制转变为运用管理思想提高生产效率,由硬性管理手段转变为柔性的内在管理,这些现代管理科学的发展给流通企业的管理模式带来的冲击和影响。现代流通企业管理必须与社会发展前沿接轨,保证流通企业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中不断发展。
三、转轨经济发展时期流通企业管理创新的特征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现代流通企业经营中,企业管理更加注重“人”在企业构成与运营中的重要功能作用,并借助文化的融合功能对企业管理各个要素进行协调和整合,促进企业整体素质的提高。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将企业员工作为重要的资源,根据员工的实际情况安排员工的具体工作岗位,在工作中充分鼓励员工实现自身的价值,运用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不断了解和满足企业员工的不同需求,提高员工在企业工作中的效率和贡献,实现企业的综合发展目标。
(二)实现产权结构多元化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流通企业的投资主体单一,国有流通企业的发展存在政企不分、产权责任不明、产权制度僵化、缺乏活力等问题;改革开放后,私有流通企业存在家族干预和决策独断等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流通企业的生命力和活力。经济发展新时期,我国流通企业逐渐形成多元化的产权结构,实现企业所有权、决策权、经营权及监督权的相互制约。国有流通企业通过实行企业内部管理层收购、职工持股等方式吸引多样化的投资主体,私有流通企业通过新股东的引进、独立董事会的增设等方法实现资产的自然化。流通企业产权结构多元化有利于企业决策的科学性,有利于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化解经营风险,实现流通企业的科学管理。
(三)建立专业化的经营决策团队传统的流通企业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合并与统一,国有流通企业也按照行政干部晋升程序配备经理,这种企业经理官员化的领导机制不利于企业各项权利的制衡和决策的科学性。在经济发展的新时期,流通企业管理中的经理层成为一个独立经营决策的领导机构,企业根据标准配备具有学识、阅历、资历、业绩、品格、身体、心理等综合素质的经理人。职业经理人具有敏锐的思想,在企业经营与管理中敢于承担风险、廉洁奉公,具有经营决策的能力。职业经理人有利于流通企业经营决策的科学性、正确性,保证企业资产的增值和利益。现代流通企业还建立专业化的企业经营决策团队,团队成员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在日益激烈的国际化竞争中为企业提供正确的经营决策,为企业管理提供更强的领导功能,促进流通企业的成功经营。
(四)实施程序化的业务流程流通企业内部各项工作环节纷繁复杂,各个岗位与员工的职能也不尽相同,只要依靠标准、专业、程序的业务流程才能保证各项工作的有序运行。企业的业务流程指的是企业各类资源和经营管理活动开展运行的基本路径,业务流程的运行直接影响企业内在机制和管理。现代流通企业通过专业化的流程设置、程序化的流程运行及标准化的流程操作,深刻体现出资源的运动规律和管理制度。
(五)引进扁平化的组织结构传统流通企业内部组织结构主要沿用直线职能制,实行“两级核算三级管理”,这种组织结构设置实行分散经营,不利于发挥企业总体控制功能,易造成基层管理部分权力过重,无法进行集中管理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而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实行“一级核算两级管理”,企业有关职能部门集中负责企业商品购销、人员调配、资金使用、财务核算等管理工作,形成统一管理的组织形式,避免传统流通企业的管理弊端。
(六)加强数字化的信息管理信息技术不仅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技术手段,还是现代流通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获取优势的重要途径之一,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信息,并根据信息提高企业经营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在转轨经济发展时期,我国流通企业还处于新旧体制的转型阶段,资金、技术等都还很缺乏,因此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差距。但多数流通企业逐渐开始建立全面的管理信息系统,在先进管理理念下利用先进的网络系统优化业务流程,培养企业管理人才,加强信息软件的开发等,提高流通企业信息管理的数字化。
四、转轨经济发展时期流通企业管理创新的基本思路
我国流通企业管理的创新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首要前提,参照现代流通经济和先进企业管理理论,结合流通企业自身的发展经验,逐步构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企业管理模式,不断提高流通企业的流通效能和市场竞争力。
(一)管理思想管理思想是企业进行管理的整体理念和思路,体现了企业管理者的价值观。企业的管理思想决定企业管理的主要方向和管理方式,指导企业各项管理活动的运行,是企业经营的首要因素,也是企业创新管理方法的前提基础。因此,转轨经济发展时期流通企业应首先创新管理思想。
(二)管理目标企业各项管理活动在一定时期内是为了达到最终的管理目标。企业管理目标的确立为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提供具体的方向和标准,具有管理约束功能和导向作用,有效的避免企业管理的盲目性。转轨经济发展时期,流通企业可以通过建立战略目标体系,通过实施战略目标解决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企业日常管理目标体系的建立为经营管理问题提供解决参考。
(三)管理体制企业管理体制主要包括企业管理内容、治理结构等,是组成企业管理模式的重要部分。企业的管理制度使企业内部各方面的管理规范化、标准化,能够表现出企业各个生产关系,合理配置企业内部各要素,促进企业经营和运行的协调,从而促进企业发展的活力。转轨经济发展时期,流通企业要不断完善企业管理制度,确定企业经营决策权的归属。
(四)管理机制管理机制指的是企业内部人力、财力、信息等各项生产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企业管理机制形成于各项生产要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组合的过程中,是构成企业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流通企业在新经济形势下要建立完善企业动力、决策、调节、约束、激励等各项管理机制,通过完善企业管理机制加强对企业管理体制的巩固。
(五)管理系统流通企业的管理系统主要包括商品购销运存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物质技术设施管理系统、服务质量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安全管理系统、行政事物管理系统、信息管理系统等。现代流通企业应配置每个系统独立运行的流程,促进管理体制的科学化与合理化。
(六)管理手段现代企业管理手段包括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技术手段、思想手段等,流通企业要及时有效地开展各项管理活动,参考各项先进管理理论和经验,融入现代化的管理理论和技术,创新企业管理手段,促进企业管理的科学化和现代化。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流通企业的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流通企业的管理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在转轨经济发展时期,我国流通企业管理的创新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首要前提,参照现代流通经济和先进企业管理理论,结合流通企业自身的发展经验,逐步构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企业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郝瑶.商贸流通业对经济先导性作用再检验及细分行业异质性探讨[J].商业经济研究,2015(17)
2.潘涛.基于细分行业异质性的商贸流通业对经济先导性作用再检验[J].商业经济研究,2015(19)
3.纪艳凤.基于流通企业外向国际化促进对外贸易增长转变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5(22)
4.伍海平,徐丹.谈转轨经济期流通企业管理模式创新的特征[J].商业时代,2010(22)
5.张崴.我国现代生产资料流通企业转型发展实证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
篇8
关键词:煤炭企业 统计信息 应用范围 意义 作用
中图分类号:F407.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11-262-01
一、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的日益激化,企业需要及时了解和把握整个宏观经济的状况及其发展趋势,了解市场变化,企业才能进行合理的市场定位,把握企业的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之处。所有这些都离不开统计,需要统计提供可靠的数据,利用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和预测等。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础,企业要生存要发展,首先就要先抓产品质量,只有优质的产品质量,才能在市场上站稳脚跟,才能适应市场变化,抓好煤炭质量是企业的长效机制,作为信息资源主体的统计数据,成为可以反映企业生产发展情况、企业的生产产值产量的发展和增长情况、效率和效益、产出成果、原材料消耗、预测未来发展趋势等等,为煤炭企业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因此统计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可以这么说,小到班组建设,大到企业的长远规划,凡是用数字化反映事物与发展,都离不开统计。统计中的生产指标和经营指标为领导经营决策提供可靠的数字依据。
二、统计指标设计对煤炭企业经济运行状况进行的分析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根据自身情况,设定统计指标,设定的指标是否合理,是影响统计数据质量的因素之一,这就要求指标涵义要清晰,计算方法要精确,范围要全,分组要准,对统计的对象如精煤产品、物质消耗、销售方向、资金、市场、成本、效益等方面采用统计报表搜集资料,并且要对统计报表的设计、填制、汇总的全过程实行全面质量化管理。要根据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设计并制定符合本企业又行之有效的统计指标体系,同时符合企业发展的要求。要建立健全企业统计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方式,明确各个职能部门在统计工作中的职责,建立和完善指标体系,根据企业管理设计统计报表和指标体系,制定的指标要符合统计制度的规定。在建立和完善指标体系时应遵循下列原则:一是全面性原则;二是规范性原则;三是及时性原则;四是客观性原则。要及时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效益和投资情况、企业取数来源等方面进行统一规范和要求。要适应市场竞争的不断变化,各指标体系能客观有效地反映企业的经济效益、市场竞争能力、主要业务发展前景等信息。
三、统计信息在煤炭企业中的作用
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首先必须了解市场,要了解市场,则需要作广泛的市场调查,取得所需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科学的分析,以使作为生产和营销的依据,这都运用到统计知识。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中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统计信息的支持,统计通过有效的统计理论方法,准确、及时反映出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的数量内容,为管理需要提供有效信息,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因此,统计统计人员根据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对统计信息的需求,进行统计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强化统计信息决策功能,实现统计资料为企业经营管理所用的途径,及时反映企业的业务发展和经济效益情况,企业的统计信息系统必须做到规范、统一。统计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执行监督企业活动的重要手段,是制定政策和计划的主要依据,是企业面向市场,科学决策的有效途径。
四、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意义
企业要对未来的市场状况进行预测,都需要使用各种统计信息和统计方法,比如要对自己产品的市场潜力做出预测,以便及时调整生产计划,这就需要利用市场调查取得数据,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统计不仅是一种数据分析的方法,又是一种数据分析的工具。统计更重要的功能是数据分析,数据分析的真正目的是从数据中找出规律,从数据中寻找启发,数据事先是没有结论的,只有通过对数据分析才得出结论。统计人员在工作中首先搜集统计资料,统计资料搜集整理阶段是否出现差错,是统计数据质量问题的主要方面,调查时得到的资料,要特别注意审查其可靠性和适用性,做到统计资料的真实完整,不重不漏,要弄清楚统计指标的口径范围,计算方法和时期特点,对于口径不一致或不完整的资料,要进行调查补充。一旦发现数据有严重的质量问题,应进行核实,避免有质量问题的资料进入汇总阶段,严把数据质量关,做到原始数据真实,保证源头数据的准确性。统计在整理,收集,汇总和审核等阶段要真实可信,实事求是,全面准确达到预期效果。从根本上说,要全面提高数据质量,涉及多方面工作,以便确保煤炭企业统计资料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从而为煤炭企业领导决策提供最全面及时的数据方面的资料,促进企业管理水平上台阶。
五、统计信息网络在煤炭企业的应用
当前信息网络已经应用到各行各业,并发挥着越来越重的作用。煤炭企业应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的优势,以科技为手段,建立现代统计信息网络。煤炭企业充分开发和利用统计信息资源实现主要数据的技术优势,建立健全统计信息网路,实现主要数据的及时更新,通过建立统计信息数据库,保证企业管理层和业务部门便利查询,内部和外部实现方便、快捷、高效的快速传递。统计数据核算电脑化,确保了统计数据的科学性、准确性和权威性,为企业发展提供方便有效的数据依据。实现统计报表信息的系统性、可行性和准确性,全面提高煤炭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使统计学在生产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应用于监测生产经营全过程,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有力保障。为煤炭企业经营决策者及时掌握统计信息,快速为经营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使统计信息成为生产经营的关键管理手段。
六、结语
本文综合评价了统计是煤炭企业实行科学管理的重要工具。统计是一套分析数据的方法和技术,它的运用能不断满足企业领导科学决策和单位各部门的需求,企业的经济效益离不开统计数据的规范和监督,是煤炭企业实行科学管理的重要工具。以市场为导向,无论是调整产业结构,还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企业的发展与统计密不可分,二者相互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说,统计是为企业服务的,为煤炭企业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统计信息,更好地推进煤炭企业的发展发挥着优势,为决策者提供信息、咨询和监督的服务,是企业面向市场,科学决策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梁国明.控制与降低成本方法[M].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
篇9
[关键词]数字化集体企业审计工作模式
一、必要性分析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内部审计工作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一方面,审计监督面临事后审计向事中事前审计转变、抽样审计向全量审计转变、从防御为主向积极控制为主转变。面对庞大的数据量、多样的数据类型、复杂的分析挖掘技术,传统审计方式无法适应目前需要,大数据技术为审计监督从局部构建集体企业数字化持续审计监督工作模式邢金峰苏瑞峰王永[摘要]本文通过可行性分析,构建集体企业数字化持续审计监督工作模式,并以财务管理审计、工程管理审计及人力资源管理审计为例,明确持续审计的内容及职责定位、确定工作流程、建立工作机制,旨在为集体企业健康持续发展保驾护航。[关键词]数字化集体企业审计工作模式文抽样审计向全量数据分析模式转变提供了可能,促进监督成果应用机制从“结果为主”向“结果和过程并重”转变,审计监督模式的深度转型迫在眉睫;另一方面,大数据环境为审计工作提供了一个“全数据”模型,即“样本等于总体”,使审计全覆盖成为可能。依托分析工具构建模型,对核心要素进行全样本大数据分析,把握总体、精准定位,突破了传统模式下由于单位、专业、资源壁垒造成的监督缺位,实现对核心业务、关键环节和风险点的全面排查,推动实现核心业务和对象监督全覆盖。
二、可行性分析
(一)大力实施瘦身健体,营造良好内控环境
自2017年开始,国家电网公司系统开展了集体企业突出核心业务、实施瘦身健体工作,在明确核心业务的基础上,通过对外转让、清算关闭、重组整合等措施,进一步突出并做强核心业务,深度压减企业户数,全面提高业务、资产、管理集中度,推动依法经营、规范管理工作迈上新台阶,为集体企业深化改革奠定基础。同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健全集体企业“三会一层”(即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法人治理结构,明确职责权限。建立健全党、纪检监察、工会等组织,将党建工作要求纳入企业章程,党委会作为董事会、经理层决策重大问题的前置程序,持续加强党的建设,严格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规范议事规则和决策流程,建立决策、执行、监督有效制衡的治理机制。监事会是集体企业的经营监督机构,对股东会(股东)负责,监督董事、高级管理层成员履职行为,协助主办单位履行监督职能,不参与、不干预集体企业的经营决策和经营管理活动。监事会的设立,使集体企业能够在内外部监督下更好地运转,使内部控制环境进一步得到优化和提升,为开展集体企业内部审计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建立健全审计组织机构,提供监督保障
为进一步充分发挥审计监督效能,完善“上审下”机制,2017年12月,国家电网公司在各省级电网公司层面,成立了审计中心,其职责是按照统一的制度办法、业务流程和工作标准,实施各类审计项目,开展日常审计监督,评价其内部控制建设和执行情况等。目前,在省级电网公司层面,形成了以省公司审计部、审计中心为主线,以市公司、县公司审计人员为基础的省、市、县公司三级审计监督体系。同时,结合实际工作需要,还在持续探索构建审计与监察、巡察、法律、运营监测等相结合的大监督体系,旨在适应新形势下审计监督体系发生的变化。
(三)全面推行信息化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近年来,国网公司系统一直注重信息化发展与投入,相继完成ERP系统、集体企业业务应用平台NC系统等平台并投入使用。尤其是集体企业业务应用平台NC系统,通过网络即可实施远方在线查询,为开展数字化持续审计监督奠定了基础。首先,数据来源均为企业内部相关业务系统,数据准确性、完整性能够得到有效保证。其次,由于是内部审计,能够调配本专业领域的专家开展此项工作,运用恰当的方式方法,快速进入角色。最后,经过实际应用后,对部分功能可进行完善和改进,有助于全面提升审计工作效率。
三、审计内容
(一)财务管理审计
1.备用金管理。首先,通过集体企业业务应用平台NC系统,对往来账和备用金科目进行分析,导出三年的明细账。其次,对导出的明细账,统计领用备用金较为集中的个人、事项,对其借用与销账时间(备用金的借贷方)进行分析,统计出超过三个月、跨年、甚至未还的记录。若发现长时间未归还的情况,将其列入疑点清单进行核实反馈。2.收入真实性。结合集体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情况,通过集体企业业务应用平台NC系统,查询主营业务收入以及其他业务收入明细账,选取金额较大或临近资产负债表日前或日后的收入,查阅相关合同、订购单以及验收单等过程性佐证资料,重点查看收入的真实性以及是否记录正确的会计期间。3.费用完整性。结合集体企业费用发生情况,通过逆查法确定其是否完整。首先,选取费用发生集中的时间或临近资产负债表日前或日后的时间。其次,查阅相关过程证实性资料。最后,查询集体企业业务应用平台NC系统,重点查看是否完整入账。
(二)工程管理审计
1.合同查询。通过经法系统,按年度查询合同清单并进行分类,可按金额大小进行排序,便于现场审计时提供合同清单。同时,还可查询合同签订时间是否符合相关要求。2.工程类查询。根据整理出的合同清单,筛选出与工程相关的清单,对工程的收入和成本进行统计分析,对毛利过高或过低的情况进行重点关注,主要看是否合理,必要时可现场查阅或要求提供相关佐证资料。
(三)人力资源管理审计
1.人员信息。首先,利用集体企业业务应用平台NC系统的人资模块导出人员信息,按人员用工性质进行分类统计。其次,利用主业单位ERP系统的人资模块,查询人员信息。最后,将上述两方面的人员信息进行比对,检查其一致性,若发现差异,可列入疑点清单进行核实反馈。2.人工成本。通过集体企业业务应用平台NC系统,查询人工成本发生情况,与同期比、与预算比、与平均比,若发现存在较大差异,可列入疑点清单进行核实反馈。
四、职责分工
(一)审计工作组
为保证数字化持续审计监督发挥实效、落到实处,结合实际工作情况,在审计中心现有人员的基础上,按照专业重新组合,成立若干工作小组,其具体职责为:开展集中审计,对于审计过程中发现问题的整改进度进行全过程跟踪,同时定期报送工作成果。
(二)各单位
对于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或疑点进行核实反馈;对于确认为问题的,研究制订改进计划和工作方案,并负责督导落实;根据工作需要,按要求及时提供必要的审计资料。
五、工作流程
整体工作流程分为集中审计、核实反馈、问题确认、问题整改、成果报送五个步骤。一是集中审计。工作组每月定期开展集中审计,过程中发现疑点后,填写疑点核实工单,经相关人员审核后,下发至涉及疑点的单位。二是核实反馈。各单位在接到核实工单后,组织开展现场核实工作,并于5个工作日内完成反馈,根据需要提供相关佐证材料。三是问题确认。工作组根据反馈结果,2个工作日内完成问题确认工作。针对问题事项,编写审计底稿,经业务小组长、主审审核后,归档留存并纳入审计报告。四是问题整改。各单位在接到问题整改通知单后,5个工作日内完成改进计划和方案的制订,并报送工作组。同时,每周定期报送整改进展直至整改完成。将问题进行分类,可分为一般问题、重大问题等,均要明确整改期限。五是成果报送。工作组每月及时汇总本月发现的疑点及核实情况,对工作整体情况进行分析,定期编写分析报告,重点对疑点核实情况、发现情况以及整改情况等进行评价,为后期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篇10
【关键词】煤矿地质测量;空间信息系统;发展趋势
当今社会,以信息技术作为核心的知识经济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因为具有广泛的渗透性以及先进性,因而能够更好地与传统产业的高效、和谐对接。网络化与信息化已发展成为数字化的基础手段,他们在企业应用中扮演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种种历史的原因,我国煤矿企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非常滞后,煤矿管理多处于粗放型的阶段,煤矿生产各系统没有统一的信息化标准体系及共享机制,致使了煤矿网络化与信息化工作的落后于时代要求。
一、煤矿地质测量空间信息系统的现状
随着煤矿生产过程的推进,企业对煤矿开采地质条件的认识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采用纯人工或者半人工的手段收集及处理煤矿地质测量信息资料,已经不能适应机械化、现代化、自动化煤炭企业生产的生产现状。煤矿企业重大安全生产和自然地质事故的预防和智力,需要采矿设计与经营决策的基础数据作为强大的支撑,更需要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对煤矿地质测量数据进行智能化管理。同时地质测量的各种基础图件也有利于对井下突发事件进行快速、准确地分析与处理。
目前,我国煤矿地质测量空间系统已初步具备了煤矿生产地测资料的常规编制功能,但无论是功能还是内容均不够完善,仍然不足以全满足现场操作工和管理人员的工作需求。煤矿地测系统的软件,已经逐步向设计、通风、安全、管理等一体化的方向演进。
二、煤矿地质测量空间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
1.信息获取渠道的多源化
随着信息时代的纵深发展,从信息获取的渠道和手段来讲,获取煤矿地质测量空间信息的手段越来越多、越来越丰富。已经从之前的单一钻探方法发展为集遥感、全球定位数字影像及三维地震勘探、矿井物探、地面物探等为一体的立体化勘探工作模式。获取的数据内容则是煤矿地质、测量、水文地质、采掘信息等为基础,融入矿井物探、地面物探、地压、瓦斯资料、测井等多源地质信息,同时以图、文、声、像等多媒体特征表现出来。这种技术具有非常强大的处理能力,主要表现在:
a.对现有的各类资料进行多种途径、规范化的整理归纳。
b.对现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处理及利用。地质测量空间信息系统可以将多源信息组合叠加从而获取新的信息,通过不断对比、分析、动态交互,把认识水平不断提高、不断深化,实现对地质资料认识的质的飞跃。同时,可以有效提高数据资料利用的深度和广度这样可以把资料利用的广度和深度大大提高,它通过将现有方法与手段进行改进,不断开发新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渠道,充分发掘其潜在的信息资源。
c.可视化信息。通过把地质、测量模型以及各种分析处理数据更加直观地给现场工作人员进行展示,再通过对实际材料和现场经验等“软”数据进行结合,做出对地质条件的科学判断与分析。
2.决策支持的智能化
采煤设备与开采地质条件的适应性问题,是一个世界性普遍难题。机械化采煤要求更为良好的地质条件,对地质保障任务的要求也就更为突出。而煤矿地质测量空间信息系统,运用仿真模拟技术,可以对各种数据或者分析结果,如灾害类型分布、灾害危险程度分区、灾情动态演变、损失及救灾措施等直观而有效地显示在电脑上。管理人员只需要查看历史曲线,并结合工作经验,科学预测地址灾变或者发展趋势,根据数据进行准确的分析与判断,并给出相应的反馈信息,做到科学指挥,将地质灾害消灭于萌芽初期。与此同时,该系统还支持虚拟现实技术,当观察者进入虚拟的开拓系统中,可以观察到想到的支护情况,顶底板及两帮岩性,使决策者如同身临其境,各种可能方案的优劣性、可行性都心知肚明,在减灾防灾时有效减少盲目指挥、盲目操作、盲目应对。
3.系统的高度集成
数字矿井的建设是以精细化管理为中心任务,在矿井技术、管理标准、规范、制度的建立与执行的约束环境下,建立煤矿系统的数据库、三维地质信息模型、矿井地理信息系统、矿井安全监测系统、采矿技术、计划和设计服务系统、管控系统、生产经营管控系统。数字矿井建设以矿井地质、资源储量、采矿技术计划、设计、矿井地理信息和矿井全息数据信息、矿井安全监测、矿井生产工艺监控等项目为主要管控目标,实现公司对各矿井采选生产工艺、安全系统的可查、可控、可追逆、可优化,实现企业决策层和调度人员对矿井系统信息的在线即时掌控,达到即时、全面、准确地管控矿井的安全与生产经营状况,服务决策管理和生产安全,模拟仿真与过程,分析提供新的强大工具和技术平台。数字化矿井可以很大程度上改变矿井的生产方式,提高矿井的生产效率;可以为矿井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提供强大的支撑动力,使矿井的规划管理具有更丰富的表现手法、更多的信息量、更高的分析能力和准确性,从而达到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为此,矿井各个信息管理系统的共享融合必将成为煤矿企业的发展趋势,高度集成也必将成为数字矿井的不二方向。
三、结语
煤矿地质测量空间信息系统,使煤矿地质测量信息采集的多源化、管理的网络、决策支持的智能化,以及与其它系统的集成得到了实现,具有数据收集、分析、处理、储存和等便捷功能,必将成为煤矿企业地址测量工作的重要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姜在炳.煤矿地质测量空间信息系统及其发展趋势[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5(4).
[2]萨贤春,姜在炳,孙涛等.煤矿地测信息系统[J].地质论评,2000,46(增刊):150―1“.
[3]吴立新,殷作如等.论21世纪的矿山一数字矿山[J].煤炭学报,2000,(4):337―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