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安全教育内容范文
时间:2024-03-07 17:51: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生安全教育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初中 生物教学 食品安全 教育 探讨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的安全直接关系到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存。大多数食品安全问题都与生物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初中生物课程中相关的素材也使我们在教学中进行食品安全教育成为可能,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进行食品安全教育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一、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实施食品安全教育的意义
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特别是近年来频频爆发的动物疫病以及“劣质奶粉”、“瘦肉精”、“毒大米”等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使食品安全问题受到了空前的关注。消费者具备相应的食品安全知识显得十分必要。
初中生物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课程理念也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初中生物学科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实施食品安全教育是符合新课程理念要求的。
二、初中生物教学中食品安全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一)把食品安全知识当单一的考试知识
应试教育思想严重影响了中学生物教学中的食品安全教育。由于食品安全知识在考试中很少出现,所以大多数教师和学生都没能对食品安全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即使学一些,也是呆板地当考试知识学不当活的生活知识使用。
(二)食品安全知识表述不直接,教师知识储备不足
中学生物教材中食品安全教育资料不直接、零散,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很难激发学生对食品安全知识的关注。再加上有些生物教师本身就缺乏应有的食品安全教育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虽然也想对学生进行食品安全教育,但感觉无从下手,这也制约了中学生物教学中食品安全教育的开展。
(三)认为食品安全教育无用
面对食品生产和流通体系的复杂化、监管不严不全、假冒伪劣食品很多,消费者往往会对食品品质的判断感到无能为力。即使教师对食品安全教育有一定的认识,但也觉得这些知识对于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来说可谓是“蚍蜉撼大树”,最终选择了放弃。这是制约中学生物教学中食品安全教育的又一个重要因素。
三、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实施食品安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在生物语境下对学生进行食品安全教育,应该和学生实际情况相符合。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出一些适合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实施食品安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一)结合教材内容渗透食品安全知识
在初中教学的各主要学科中生物可以说与食品安全联系最为密切。新的初中生物课程内容中含有大量与食品相关的生物知识。其中初中生物新课标中的一级主题――“生物圈中的人”和“健康地生活”中就包含有关食品安全的内容。在具体的知识内容中涉及食品知识的有:“饮食与营养”、“营养物质的作用”、“合理的膳食”、“食物链”、“现代生活与人类的健康”等章节内容。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认真分析教材,深入探讨课本中可供食品安全教育的素材,有目的、有步骤地实施食品安全教育。
(二)结合实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认知水平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通过实验可以使学生的知、情、意、行统一协调发展,提高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认知水平。如在讲解“饮食与营养”时通过鉴定食物中蛋白质、脂肪、糖类的实验,使学生认识到:每种食物都含有多种营养成分,不同食物含有的营养成分的数量不一定相同,不同方法可观察到不同现象。增加了学生对食品中某物质检测方法的认识,真实地感受所学的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对生物学有好处。
(三)结合生活实际开展食品安全教育,深化食品安全意识
如果说课本上的食品安全知识对学生有离自己很远的感觉,那么引入生活中的实例及时进行剖析就会有非常震撼的效果。如奶粉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大头娃娃”事件、“三聚氰胺”、“性早熟”事件一次次给我们敲响食品安全的警钟,使学生深切感受到关心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性。针对食品安全事件,我们培养学生对食品安全的科学认识,进行购物决策教育。生活中有可能会遭遇食品安全问题,因此知道一些维权方法也是学生想了解的内容。
(四)注重宣传,丰富“食品安全”教育的色彩
“食品安全”教育可以做到全方位且丰富多彩的,组织学生出墙报、办手抄报、组织“食品安全”知识竞赛、同学疾病小门诊等等。在学校广泛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活动,使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活动中接受食品安全知识。
四、几点反思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结合同行的教学经验,笔者对实施“食品安全”教育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要立足于肩负学生身体健康,创建和谐课堂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结合“食品安全”教育,是对学生身体健康的负责,也能体现出教师对学生人生肩负起责任。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感受到教师的真诚,容易对教师产生尊重、信任、理解、合作等情感,课堂气氛和谐,更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
(二)教学中要注意教学任务与“食品安全”教育有机结合
教学中采取创设情境、小组合作探究以及课外调查等形式进行食品安全教育,要注重它们的有机结合,切勿脱节。例如在实际生活中, 我们怎样提高食品安全意识呢?教师可创设问题情境:(1)王鹏是我校的一名初中生,这天周末,他想去选购一些零食,你能给他提供一些建议吗?(2)王鹏打算中午去学校附近的餐馆就餐,从食品安全的角度出发,你有何建议呢?学生思考这些问题,相互交流讨论,从而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篇2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推广,我国的初中教育也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作为初中教育中一门非学科综合性体验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是我国九年义务教育明确规定的必修课程,其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直接经验作为教育基础,教育内容倾向于与学生生活、学习息息相关的各项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一方面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要求,另一方面符合社会和谐发展的目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生动体现了素质教育对中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其主要具有以下特征。首先,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尊重学生的兴趣与直接经验,通常在进行课程活动设计时,往往会对学生的实际需求、学习动机以及感兴趣的话题进行综合考察,在尊重学生直接经验的基础上确定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主题,设计学科知识结构体系,贴近生活、贴近真实,这也是综合实践活动教育与其他课程明显的差别。其次,该课程教育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打破了传统教学课堂与书本的限制,使每位学生都能够充分参与到实践中,在实践中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对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二、中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安全素养现状
初中生正处于成长与学习的关键时期,其有着独特的身心发展特点,洋溢着青春的活力,追求自由与个性的独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将初中生从传统的教育模式中解放出来,走向真正的社会实践,认识周围的事物,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然而,从当前初中生的安全素养现状来看,普遍存在安全意识薄弱、技能匮乏的现象,容易滋生一些安全隐患,因此对中学生进行安全素养教育尤为重要。
1.安全意识淡薄
处于中学阶段的初中生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渴望认识社会,追求个性的独立、行为的自由,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滋生了冲动、偏激、爱表现等性格特征,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缺乏安全意识,往往容易发生意外伤害事件。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一般仅考虑当前的行为,很难对可能出现的后果做出预测,导致不安全事故的发生。
2.安全技能匮乏
传统教育模式下,多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忽略了对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安全知识以及安全技能普遍匮乏,这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容易出现安全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据调查研究表明,许多初中学生在面对安全问题时完全束手无策,不知如何应对。部分中学生遇到小混混敲诈现象,然而大部分都保持沉默,既不敢向家长、教师反映,也不选择报警,为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这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也有着明显的体现,安全教育涉及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对学生安全技能的培养势在必行。
3.安全责任感低
中学生普遍缺乏安全责任意识,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存在安全行为不规范的现象,面对突发状况很难做出及时有效的处理,应急能力差。安全责任感的缺失,导致中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忽略了安全的重要性,思想上认识不到位,导致行为不当,容易引发安全隐患,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安全责任感迫在眉睫。
三、安全教育在初中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可行性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放性
与常规的课堂教育不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面向的是整个社会、自然,其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涉及到社会容纳的所有安全问题,能够教会学生正确处理与自然、社会、他人之间的关系。安全教育内容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在综合实践课程中得以展现。安全教育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融入安全教育,不仅能够满足中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而且能够使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形成对生命安全的自我认识,潜移默化之中提升安全意识。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参与性
在综合实践活动模式下,每位学生都能够充分参与到课堂实践中,在真实的体验中形成强烈的安全责任意识与自我保护意识。通常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是学习与参与的主体,教师起到组织与引导的作用,学生根据自己的以往经历与亲身体验参与到活动中,能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参与了整个活动过程,而且在活动中产生了一些新的认知与反思,从中获得了一定的安全技能,能够学会自我保护,达到安全教育的目的。
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效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一定的实效性特征,其对于学生安全素养的提升有着一定的作用与价值。在活动中,学生的直接参与能够获得丰富的心理感知与对安全问题的认识,学生亲自参与实践,这种影响与教师的见接教育与教授相比更具持久性与实效性。能够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安全意识,树立坚定的生活信念,积极应对学习与生活中存在的各种难题,使学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四、安全教育在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的融入策略
1.转变传统安全教育观念
必须从思想观念的转变入手,在提升对安全教育认识的基础上,真正将安全教育列入中学生学校教育的核心体系,并将其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充分借助综合实践活动这一平台,通过多种组织形式将安全教育融入其中,确保安全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学校要对安全教育模式进行优化,提供丰富的实践平台,使安全教育能够达到一定的成效。
2.丰富安全教育活动形式
传统的安全教育大多为理论式教育,枯燥、乏味,不仅不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效率低下,达不到安全教育的目的,因此必须对教育活动形式进行有效的改革。首先,可以以班、团等为单位组织墙报绘制活动,活动主题为安全教育,鼓励每位学生参与其中,并做出评比,在活动中渗透安全教育知识。其次,可以组织小品、话剧等表演大赛,能够反映安全活动主题,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增强安全意识。该活动形式具有开放性与丰富性,学生可以大胆联想、想象,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另一方面,也达到了安全教育的目的。
3.注重学生情感体验
安全教育的目的除了提升学生的安全意识、安全责任感外,还要求对学生安全技能的培训。要求学生能够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获得直接性的感知与体验,进而真正学到一些必备的安全技能。如在对学生进行火安全教育过程中。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形式为学生播放火灾现场、应急处理视频,并通过视频形式教会学生使用灭火器,必要时可以与公安、消防部门合作,现场指导学生操作灭火器,掌握一定的安全技能,组织学生进行模拟演练,这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这些活动形式都需要学生的直接参与,学生能够获得最直接的情感体验,形成对安全问题的认识,主动参与到安全知识、技能学习中,效果显著。
五、结束语
篇3
随着课程改革不断进行,新课标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成了判断课堂教学效果是否良好的检验标准。体育课堂的有效性指的是,通过体育教学,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运动技能以及对社会的适应性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因而,体育教师要努力提高课堂的有效性,使体育课堂出现根本性的变化。体育新课程改革强调初中的体育教学中应该把游戏纳入课堂,用以调动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乐中学、学中玩。我就这个话题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初中体育游戏的特征.其基本特征是大众性、普及性和娱乐性
通常我们在体育课中运用的游戏都比较简单,它不需要专门的训练和较复杂的规则,参加游戏的人数没有限制,场地、器材以及比赛时间,也没有严格的规定,比较适合于青少年活动。因此,体育游戏深受学生的热爱,而教师也乐于采用此手段来达成教学目标,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游戏教学法在初中体育中的作用.大家都知道,游戏在体育教学中,以它丰富多彩的内容和生动活泼的组织形式,深受广大学生欢迎。因为它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活泼愉快的气氛中掌握动作技术,既锻炼了身体,又提高了素质,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体育游戏形式多样、富于变化,游戏的涉及面很广,每个游戏都存在不同的教育意义,学生要通过游戏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与创造能力。单就短跑训练而言,就有迎面接力跑、换物赛跑、十字接力赛等形式。但即使是一个很有趣的游戏,如果只是机械地重复.时间久了学生也会感到厌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参与编创一些游戏环节,如50米快跑。过去就是一味强调练习次数,时间一长,学生就会觉得又累又烦,在教学中我向学生征求意见时,他们提出利用游戏和竞赛的方法,于是大家看,我将学生分成四组,进行追逐跑、接力跑,以及利用体操棒或实心球进行跨步跑,由于游戏中有学生的创造。就更能提高学生的速度和步幅,激发起他们参与的欲望,这时教师再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充分的肯定,就能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由消极变为积极;由平淡变为突出。这样的游戏既丰富了课堂的内涵,陶冶了情操。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上好一堂课的前提
在体育教学中.通过做游戏,能有效的把体育项目带入之中,让他们对于枯燥的体育项目变得由不喜欢到喜欢,直至有兴趣。把游戏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游戏竞争中去体会“得第一”的快乐,去表现自我,无疑是抓住了学生的兴趣,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例如,在进行腿部力量训练的过程中,如果教师单纯教授动作要领,进行重复的弹跳训练,是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如果在这部分教学中加入游戏,让学生分组进行单脚接力跳的比赛或跳绳接力,就将枯燥的训练转化为游戏的形式。课堂氛围就会变得轻松、愉快,学生有了主动参与的愿望,必定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游戏教学中安全教育的力度不够体育教学的成败关键之一在于安全,初中生的思维正处于未成熟与成熟之间,他们表现欲望强烈,具有较强的理解能力,但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在游戏中较为莽撞,对自己和他人的安全保护意识不强。而体育游戏的特征却充分地满足了他们的表现欲望,更是使得学生们忘我投入,安全自然抛之脑后。部分教师们在教学中却错误地认为初中生具有能较快理解游戏规则,掌握游戏方法的能力,相对小学生而言更懂事、更稳健,从而轻视了安全教育。这就是造成初中体育课堂中,安全事故多于小学段和高中段的原因之一。
三、游戏小结评价不够深刻全面体育游戏的小结讲解对教学效果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那种忽略和缺乏小结讲解的体育游戏,都会影响体育游戏的寓教于乐的效果。在现实课堂教学中教师们一般对整堂课都有所小结评价,但专门针对课中游戏的小结评价只是蜻蜓点水,不够深刻全面,而且也不多见,因此不能完全发挥体育游戏的教育意义。
明确体育课堂教学中体育游戏的教学内涵体育课堂教学的初衷是通过体育课堂教学,让学生学会某项知识技能。而体育游戏则是达成让学生学会某项知识技能的手段或载体。因此,教师安排的体育游戏必须为课堂教学目标服务。在此前提下再来追求,游戏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参与程度。明确体育游戏的对象体育游戏的对象是初中生,教师在安排游戏时要充分考虑到初中生的年龄特征以及时下的时代特征。当代的初中生个性与早期的初中生由于所处的年代不同,精神与物质条件的区别,使得他们出现了较大的个性变化。
四、提高初中体育游戏课堂教学的措施
篇4
【关键词】 学生;伤害;调查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68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690-02
学生伤害已被世界各国公认为儿童期的重要健康问题,为进一步了解大连市中小学生伤害状况,制定相关的防治方案,减少和预防伤害的发生,我们开展了中小学生伤害调查。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采用整群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辽宁省大连市2所小学、2所初中、2所高中,每所学校每个年级抽取一个班,共发放问卷1107份,回收有效问卷1023份,回收率92.41%。1023名被调查学生中,最小6岁,最大20岁;其中小学生485人,初中学生261人,高中生277人;男生526人,占51.42%;女生497人,占48.58%。
1.2 伤害的判断标准 凡有如下情况之一者判定为伤害:由家长或老师作紧急处理;到医院或校医院处理;因伤缺课12小时以上者。
1.3 方法 采用自制的学生伤害调查表,回顾性调查中小学生2012年9月10日――2013年9月10日伤害发生情况。内容包括学生的一般人口学信息、伤害事件的基本情况、伤害的临床信息等。小学低年资学生由家长协助填写。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率的比较用x2检验。
2 结 果
2.1 在1023份有效问卷中,一年内共发生伤害229人、293例次,发生率为22.34%,每例伤者一年内平均发生1.28次,其中仅发生1次伤害的有189人,2次伤害的有31人,3次及3次以上的有9人;男生有137人发生过伤害,发生率为26.05%;女生有92人发生过伤害,发生率为18.51%。男生的伤害发生率高于女生,差别有统计学意义(x2=5.31,P
2.2 在中小学学生中,初中生伤害发生率高于小学生和高中生(x2=5.94,P
2.3 常见伤害类型的发生率 依次为扭伤8.06%、跌倒坠落伤6.92%、碰撞伤挤压伤4.85%、割伤刺伤1.23%、烧伤烫伤1.12%,而交通事故伤发生率最低(0.29%);小学生以跌倒坠落伤为主(47.65%),其次为扭伤(共29.36%);中学生以扭伤为主(55.52%),其次为碰撞伤(22.67%)。
2.4 伤害发生时间 以下午(62.43%)为高发时段,其次是中午(23.61%);最常发生伤害的场所为学校(52.66%),其次为家中(21.85%);最常发生伤害的部位为手和足(47.22%),其次为关节和下肢(17.23%、11.65%);伤后未休息的占68.65%,休息半日的为22.23%,休息一日及以上的9.12%。
3 讨 论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大连地区中小学生伤害率为22.34%,与广州市2008年的调查结果十分接近(21.63%)[1],但明显低于中国18省市中学生43.7%的伤害发生率[2],高于潍坊市中小学生6.87%的水平[3],学生伤害发生率之所以出现如此大的差异,一方面可能各地方确实存在差异,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研究者对伤害标准把握程度不同造成的。
调查结果显示男生伤害发生率明显高于女生,这与男生好动、具有冒险天性、爱好户外运动、并且喜欢参与一些存在危险隐患的游戏和运动、以及他们的安全意识薄弱、自我保护能力差有关;而女生相对活动少,从而暴露于伤害的相关危险因素也较少。小学生上下学一般由家长护送,在学校老师看护较严;高中生更注重学习,户外活动明显减少,而且自我保护意识明显增强;而初中生行为上相对活跃,并且老师和家长的看护也相对减少,因此造成了初中生伤害率明显高于小学生及高中生的现象。学生一天中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作为好动的儿童青少年也以体育活动和结伴娱乐游戏为主,因此学校成为中小学生伤害的主要场所。
目前城市家庭普遍为独生子女,重度学生伤害对学生家庭影响巨大,因此注重学生伤害的预防已显得十分必要。首先要抓住重点人群,特别是初中生、男生,家长和老师要有针对性地教育;学校是学校发生伤害的主要场所,教师在学生课余时间要切实负起责任,严防打仗斗殴等易伤害因素发生;体育活动时要做好安全教育,有效预防运动伤发生。总之,预防学生伤害要采取综合性防范措施、注重多发因素,在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高度重视的同时,要将伤害防范常识列入到学校卫生保健和安全教育课程中,培养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杜啉,刘伟佳,张维薇,等.广州市2008年中小学生伤害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0,31(1):117-118.
篇5
关键词:初中生物;科学素养;学困生;策略
生物科学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在今后的成长过程中参加各类社会生活、从事经济生产和个人决策所应用的生物科学概念,用科学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处理社会的相互关系,从而更加全面地理解科学技术。但是,由于学困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自身学习水平较低,在生物学习过程中难以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下面,本文就如何在初中生物科学中培养学困生的科学素养进行了简要论述。
1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增强学困生的社会责任感
生物学科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作为初中生物学科的老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该将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最基本的教学内容[1]。其中,生命教育主要包括安全教育、心理健康和情感态度等多个方面。在初中生物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充分利用多种资源,强化学生心理品质教育,尤其是应该注重培养学困生形成积极的情感和端正的态度。例如:在生物课堂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向学生介绍祖国山河丰富的自然环境和生物资源,从而增强学困生热爱自然的思想情感。同时,通过向学生介绍众多与生物学相关的世界重大热点问题,如:资源、能源、人口、粮食等,从而逐渐增强学困生的社会责任感。
2充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困生的观察能力
在学习生物学科的过程中,良好的观察能力是学困生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然而,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学,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来刺激学困生的多种感官,从而创造良好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从局部到整体、或者从整体到局部,指导学困生学习认真观察事物和分析事物的方法,这对培养学困生养成两良好的观察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在学习“细胞的结构、根的结构、茎的结构和叶的结构”的内容时,老师便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将各个细胞的组成部分,如叶的海绵组织、栅栏组织、气孔等图片呈现在屏幕上,从而帮助学生能够更好的了解各个结构的名称、组成部分和作用。再如:在学习《人的神经系统》的内容时,由于神经系统的知识涉及的概念较多,且比较抽象,所以学困生在理解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便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合理的将“神经元的结构模式图”“空中飞行的动物”“神经冲动传导的示意图”等展现在学困生面前。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感官,从而最大限度提高初中生物课堂的教学效果。再如:在学习《心脏的结构》的内容时,老师充分利用心脏的模型进行教学,充分激发了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当老师将心脏模型剖开之后,其心脏的内部结构呈现在学困生面前,大大激发了学困生的探究欲望。同时,老师再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生动全面的介绍,从而为学困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再如:当讲“棘皮动物”时,老师便可以将海星和海胆的标本带入课堂教学过程中,大大激发了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同时,老师再结合教学内容设置合理的问题,让学困生通过学习找出答案,有利于帮助学困生更加深入地掌握棘皮动物的特征。除此之外,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人与自然》节目中的部分内容,充分调动起学困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全面提高初中生物课堂的教学效果。
3结合重要概念和理论进行教学,培养学困生科学研究的方法
在初中生物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科学家的科学研究方法,引导学生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从而帮助学生改变错误观念,有效提高学困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例如:在学习《遗传规律》的内容时,老师便可以要求学困生充分利用多种资源,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孟德尔通过进行豌豆杂家试验来研究遗传规律,从而更加全面、更加深入的掌握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孟德尔在探究遗传规律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假说———演绎法,即提出问题———创立假设———设计实验———分析结果———再实验再观察,直到找出各个事物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这种探究过程是重要的科学发现模式,也是从根本上提高学困生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方法。其中,正是孟德尔提出的重要规律,为人类遗传学的诞生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困生通过搜集资料,不仅能够更加全面地掌握概念内容,而且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初中学困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4结论
总而言之,在初中生物学科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只有老师深入进行教学研究,合理的将生物学科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采用良好的课堂教学方法,从而促使学困生形成较高的科学素养[2]。这有利于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深入挖掘学困生的内在潜能,让学困生主动投身到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从而真正提高初中生物课堂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军.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J].生物学教学,2006,31(9):40-41.
篇6
关键词:体育游戏 课堂教学 初中生 健身 娱乐活动
玩是学生的天性,游戏是初中生进行体育活动的主要桥梁,所有游戏都是学生们的乐园,民间传统游戏,如棋类、电子、扑克等都得到了孩子们的迷恋,玩起来可以废寝忘食且乐此不疲。因为孩子们需要玩,玩即符合孩子的天性,也有益于青少年的身心成长。近年来,我国教育界也特别强调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重要位置,强调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体育新课程改革强调初中的体育教学中应该把游戏纳入课堂,用以调动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乐中学、学中玩,提高教学效果。游戏教学法这种教学方式,就起到在教育中添加“欢乐”的作用。近年来,我国教育界也特别强调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重要位置,强调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体育新课程改革强调初中的体育教学中应该把游戏纳入课堂,用以调动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乐中学、学中玩。提高教学效果。游戏教学法这种教学方式,就起到在教育中添加“欢乐”的作用。
通过对近几年来的总结、感悟发现,教师们上课时都喜欢运用游戏的形式来解决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积极性等问题。一堂体育课的成败取决于课中教师游戏的组织与运用是否成功。因此,我们通过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总结,对《新课程标准》解读的理解进行分析讨论等得出一些见解供同行们参考。
1.体育游戏的概念及特征
1.1 体育游戏的概念。所谓游戏教学法,就是以游戏的形式教学,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在欢乐愉快的活动中.在激烈的竞赛中,甚至是在刺激和上瘾中,不知不觉就学到了教材中的内容,学到了学生们必须掌握的课外科学知识。
1.2 初中体育游戏的特征。其基本特征是大众性、普及性和娱乐性。通常我们在体育课中运用的游戏都比较简单,它不需要专门的训练和较复杂的规则,参加游戏的人数没有限制,场地、器材以及比赛时间,也没有严格的规定,比较适合于青少年活动。
2.游戏教学法在初中体育中的作用
大家都知道,游戏在体育教学中以它丰富多彩的内容和生动活泼的组织形式,深受广大学生欢迎。因为它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活泼愉快的气氛中掌握动作技术,既锻炼了身体,又提高了素质,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3.当前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体育游戏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纵观当前的体育课堂教学,无论是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乃至大学的体育课堂,体育游戏都成为其课堂教学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或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
4.提高初中体育游戏课堂教学需明确的要素
4.1 明确体育课堂教学中体育游戏的教学内涵体育课堂教学的初衷是通过体育课堂教学,让学生学会某项知识技能。而体育游戏则是达成让学生学会某项知识技能的手段或载体。
4.2 明确体育游戏的对象体育游戏的对象是初中生,教师在安排游戏时要充分考虑到初中生的年龄特征以及时下的时代特征。当代的初中生个性与早期的初中生由于所处的年代不同,精神与物质条件的区别,使得他们出现了较大的个性变化。
5.提高初中体育游戏课堂教学的措施
5.1 结合时代特征,借助潮流音像在明确初中体育游戏课堂教学要素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结合时代特征,不仅使游戏的内容体现出较强的针对性、灵活性和现实性,而且让学生感受到游戏与现实紧密相连,有一种就在眼前的感受,学生会产生新奇和跃跃欲试的感觉,从而调动起学生的游戏兴趣;借助潮流音像可以满足学生对于喜爱角色的表演欲,又可以利用学生急于展示自己所喜欢角色的能力,以此激发学生游戏的积极性。
5.2 结合年龄特征,遵循客观规律,加强安全教育编排的体育游戏必须符合初中生的年龄特征和遵循客观的由易到难,由量小到量大的学习规律,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顺序。
6.游戏教学法的教学原则
6.1.目的性教学原则宣传。游戏是为教学服务的.必须与教学密切相关。游戏教学法也应当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设计游戏时,教师应充分考虑教学的重难点和其它教学要求。
6.2.启发性教学原则。开展游戏是为了学习和巩同所学知识,活跃课堂气氛,但也应在游戏中注意学生的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富有创造性的游戏。
篇7
关键词:交通环境;上下学出行特征;调查设计;中小学生;中小城市;周末出行
中图分类号:U49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6248(2016)03010405
[GK-2!-2]
学生的上下学出行是一种规律性很强的出行,具有固定的上下学时间和地点,是学生的主要出行。由于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身心发展尚不成熟,当他们独立暴露在交通环境中时,存在一定的交通安全隐患。据有关部门调查显示,全国每年有2万多名中小学生因交通事故伤残、死亡。此外,近年来,由于私人机动化出行的增加,城市学生上下学时段交通压力越来越大,交通拥堵现象已由局部向全面、由偶尔向常态、由中心城区向周边城镇扩散[1]。因此,需要深入研究学生的上下学出行特征,尤其是出行方式构成。
国内对学生上下学出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出行特征上,提出了一些缓解学校周围区域交通拥堵的措施[23]。国外对学生出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上下学自主出行发展趋势及其行为的影响因素[46]。其中,学生的上下学自主出行是指学生(5~18岁)以步行或骑自行车作为出行方式的上下学出行。从调查方法来看,以往的研究主要采用简单的抽样方法进行调查,没有根据学生的出行特点和认知发展差异展开调查,尤其是国内中小学生由于住宿所产生的周末出行缺乏相关研究。从研究城市来看,主要集中在武汉、南京等大城市,对中小城市学生上下学出行的专门研究较少。已有的研究发现,出行距离是影响学生上下学出行方式选择的重要因素[46]。由于中小城市学生的出行空间尺度与大城市不同,本文以福建晋江为例,结合学生的上下学出行模式和认知发展差异进行调查设计,研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上下学出行特征,为中小城市关于学生交通措施的提出提供依据。
一、数据来源与调查方法设计
已有的研究发现,教学质量不同的学校,学生的出行方式存在较大差异[2]。为了使调查数据能更准确地反映全市中小学生的出行情况,文章采用两阶段抽样调查方法,在不同片区抽取不同类型的学校,并在不同学校里抽取学生。另外,由于W生的住址到学校的空间距离可能影响学生的上下学出行模式,产生非通学出行,文章基于学生的上下学出行模式设计问卷。在调查实施阶段,由于学生的认知发展阶段不同,根据其差异分开进行调查。
(一)分阶段抽样方法设计
晋江市域总面积7217 km2,包括4个片区,即主城区、城西片区、安东片区、晋南片区。根据教学质量不同,中小学分为重点中小学和普通中小学两类。一般来说,重点中小学的教学质量比普通中小学高。按照片区分布,每个片区抽取一所小学,一所初中,并结合学校类型,总共抽取两所重点小学,两所普通小学,两所重点中学初中部,两所普通初中。具体抽样方案见表1所示。
学校抽样完后,按照年级不同进行分层,随机抽取每个年级的两个班级(不含实验班、重点班等特殊班级),然后在被抽样班级里随机抽取学生进行调查。
(二)基于上下学出行模式的问卷设计
1上下学出行模式由于学生的住址到学校的空间距离不同,部分家长会通过居住地点的调整缩短孩子上下学的出行距离,例如家长会为了让孩子就近入学,在学校附近租住房子,由家长陪在身边照顾。以学生入学时填写的家庭现住地统计抽样初中的学生居住空间分布,可以看出重点中小学的服务范围大于普通中小学,反过来还可以看出位于不同小区的学生到学校
的距离差异。因此,除了通学和住宿外,学生上下学还可能产生第三种出行模式――在学校附近租住。其中,通学指上学期间往返于学校和家之间;住宿指上学期间住在学校提供的宿舍,周末回家;学校附近租住指学生上学期间住在学校附近租住的房子里,周末回家。在学校附近租住是一种特殊的通学模式,因此将这种模式单列。由于学生上下学出行模式不同,因此产生了日出行和周末出行两种与上下学有关的出行,其中通学只有日出行,住宿只有周末出行,而学校附近租住,既有日出行,又有周末出行。
为详细了解学生的上下学出行特征,在设计问卷时,通过学生上下学出行模式对日出行和周末出行分开进行调查。例如,调查学生上学期间和放假期间(含周末)的住址是否相同,通过住址的变换来进行问卷设计。
2问卷的主要内容
第一,问卷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的个体特征,包括年龄、性别、户籍所在地、就读的学校、就读的年级、上学期间的地址、周末期间的地址等。第二,学生的上下学出行特征,记录学生各类上下学出行的交通方式、出行时间、家长的接送情况。
(三)基于对象认知差异的调查方法设计
常见的调查方法包括问询调查、电话调查、邮寄调查、电脑调查、Email调查和网络调查。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中小学生认知一般要经历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具体见表2[7]。已有的研究发现,小学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已经达到了具体运算阶段,初中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已经达到了形式运算阶段[8]。因此,根据认知发展理论的年龄范围及发展阶段的特征,将小学生分为低年级小学生和高年级小学生。由于小学生还处于前运算和具体运算阶段,对小学生的问卷调查,需要借由老师协助,按低年级和高年级分开实施,低年级学生由老师代为填写,高年级由学生自己填写。对于初中生,由于其处于形式运算阶段,已经具备抽象推理的能力,能够独自完成问卷调查。
在具体实施时,低年级小学生由班主任代为填写问卷,高年级小学生在班主任的协助下,自己完成问卷填写。对于初中生,则通过集中组织学生上机操作来进行调查。采用问询调查和电脑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查,节约了调查成本。
(四)调查实施
笔者于2012年9月5日至10日将问卷发往各个学校,由各个学校负责的老师组织调查。其中,有效问卷2 026份,有效问卷回收率达8521%,说明上述调查方法设计的有效性。各学校的样本数量和性别分布见表3,可以看出,女生的比例在40%~60%之间,说明了样本的随机性。
二、上下学出行特征
据统计,笔者调查的4所小学学生只有通学和在学校附近租住两种情况,其中,普通小学学生通学率达100%,示范小学学生有少部分租住在学校附近,通学率也超过了90%。与小学生不同的是,初中生的通学比例大幅度下降。C2初中没有住宿条件,而其他3所初中学生的住宿率都接近甚至超过一半,重点初中学生的住宿率略大于普通初中。这是因为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家长让孩子寄宿,既可以减少孩子的日常通学出行,也可以锻炼孩子在校的自理能力。表4是学生上下学出行模式差异。
从表4可以看出,小学生主要以日上下学出行为主,初中生既有日上下学出行,又有周末上下学出行。下面对学生的日上下学出行和周末上下学出行进行分析。
(一)日上下学出行
学生的日上下学出行方式以步行、自行车、私人小汽车和摩托车为主,但小学生和初中生有所不同。初中生自行车出行的比例远大于小学生,达1556%,小学生几乎不使用自行车出行,这与小学生年龄较小有关。步行是学生日上下学最主要的出行方式,小学生和初中生步行出行均超过50%,这与城市规模较小有关。与其他城市不同的是,公交车在晋江学生日上下学出行方式中所占的比例还不到1%,但私人小汽车出行比例却超过了10%。此外,摩托车出行比例也超过15%,这与摩托车机动、灵活、方便的特点有关,具体出行方式比重见图1。下面对学生4种主要的日上下学出行方式进行讨论。
图1学生日上下学出行方式比重
第一,小学生出行方式。对小学生3种主要日上下学出行方式进行统计发现,这4所小学的学生日上下学出行方式各有不同,但不同类型小学的学生出行方式相差更大,表5是学生日上下学主要出行方式差异。普通小学学生日上下学出行方式以步行为主,平均步行出行的比例达7764%,几乎没有私人小汽车出行。但示范小学学生平均步行出行的比例仅为2616%,平均私人小汽车出行的比例达到3699%。此外,不同学校学生日上下学摩托车出行的比例差异也较大。
第二,初中生出行方式。对初中生4种主要日上下学出行方式进行统计发现,这4所初中学生日上下学出行方式各有不同,但总体来看,重点初中学生的私人机动化出行远高于普通初中。从普通初中来看,虽然C1初中学生步行出行的比例远小于C2初中(C2初中学生步行出行的比例达8173%),但C1初中学生的非机动化出行(步行和自行车)也超过了95%。从重点初中来看,D1初中学生的私人机动化出行(私人小汽车和摩托车)远低于D2初中,D2初中学生私人机动化出行的比例达7398%,但D1初中学生私人机动化出行的比例仅为3134%。这与两所初中所处的区域有关,D2初中位于主城区,道路交通设施更完善。
第三,家长陪伴情况。由于家长的陪伴影响学生机动化交通方式的使用,对学生日上下学出行中4种主要交通方式的家长陪伴情况进行统计,表6是学生日上下学主要出行方式的家长陪伴情况,由表6可见,小学生非机动化出行家长陪伴的比例仅为1414%,初中生更低,当年龄较小的小学生独立暴露在交通环境中,存在交通安全隐患。对于机动化出行而言,无论是小学生,还是初中生,家长陪伴的比例都比较高,初中生机动化出行中家长接送的比例低于小学生,但仍超过80%,这主要是由少部分初中生采用合乘私人小汽出行引起的,同时初中生也存在搭乘摩托车的现象。
(二)周末上下学出行
由于C1初中没有周末出行,因此对C2、D1、D2这3所初中主要4种出行方式进行统计。与日上下学出行方式不同,初中生周末上下学出行主要以机动化交通方式为主,包括私人小汽车、公交车和摩托车,表7是初中生主要周末上下学出行方式差异。由表7可见,这3所初中学生的公交出行超过了10%,普通初中学生非机动化出行远高于重点初中,重点初中学生平均私人小汽车出行的比例达4925%,平均摩托车出行的比例达2109%,但C2初中学生周末上下学步行出行的比例达5904%。可见,随着年龄的增长,家长开始让学生独立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上下学,但私人机动化交通方式仍是重点初中学生重要的出行方式。
三、结论与启示
由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上下学出行模式和认知发展存在差异,文章除了在问卷设计时考虑到学生的周末出行外,提出了一种基于对象认识差异的调查方法,并对福建晋江进行调查。通过对2 026份有效问卷进行深入分析后发现,小学生以日出行为主,通学率超过90%,但普通小学和重点小学学生出行方式的差异较大。初中生除了日出行以外,还有周末出行,有住宿条件的初中,学生通学率均在50%左右。但无论是日出行还是周末出行,私人机动化交通方式都是重点初中学生重要的出行方式。本研究对学生交通安全教育及重点学校校车等问题具有启示意义。
第一,学生交通安全教育问题。国外的研究表明,学生步行或骑自行车上下学能减少肥胖和患其他非传染性疾病的风险,因此不少国家正在启动鼓励学生上下学自主出行的项目,例如上下学的安全线路和孩子步行上下学[4],因此应当提倡中小学生步行或骑自行车上下学。目前晋江普通小学学生大多数都独立步行在交通环境中,存在较大的交通安全隐患。因此对于普通小学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的交通安全教育更应引起家长、学校和相关部门的重视。
第二,重点学校校车问题。《校车安全管理条例》第三条规定,对确实难以保障就近入学,并且公共交通不能满足学生上下学需要的农村地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保障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获得校车服务。由于晋江教育设施布局分散,覆盖率高,但重点中小学的跨区域择校现象仍存在,因此不建议提供免费校车服务,政府也不应给予经费支持重点中小学提供校车服务。另外,对于初中生的周末公交车出行问题,建议调整部分公交线路的周末停靠站点,以减少重点初中目前存在的大量私人机动化出行。
四、结语
上下学出行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主要出行,但学生上下学的出行模式(通学、住宿、学校附近租住)不同,学生的上下学出行特征也会产生不同。同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认知发展差异,又会对上下学出行的调查实施带来影响。因此文章以中小城市福建晋江为例,结合学生的上下学出行模式和认知发展差异进行调查设计,进而探索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上下学出行特征。研究成果完善了学生上下学出行特征的调查方法,对中小城市学生出行特征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WB]郭耀武城市中小学上下学时段交通拥堵的分析与对策――以江门市区为例[J]五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5(1):7478
[2]何峻岭,李建忠武汉市中小学生上下学交通特征分析及改善建议[J]城市交通,2007,5(5):8791
[3]韩娟,程国柱,李洪强小学生上下学出行特征分析与管理策略[J]城市交通,2011,9(2):7479
[4]Mcdonald N C Active transportation to school trends among U S school children:1969~2001 [J] Preventive Medicine, 2007, 32(6):509516
[5]Jensen S U How to obtain a healthy journey to school [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2008, 42(3):475486
[6]Yeung J, Wearing S, Hills A P Child transport practices and perceived barriers in active commuting to school [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2008, 42(6): 895900
篇8
中小学法制教育活动的加强是我国落实科学发展观、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特别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中小学校的法定责任。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司法部和全国普法办联合制定的《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和《全省教育系统开展普法和依法治教工作第五个五年规划》,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法制教育,大力推进“法律进校园”工作,省教育厅决定举办“全省中小学法制教育征文竞赛活动”。
一、竞赛的主题和内容
培养中小学生的爱国意识、公民意识、守法意识、权利义务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养成尊重宪法、维护法律的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树立依法治国和公平正义的理念,提高分辨是非和学法守法用法的能力。参赛文章体裁不限,内容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一是学校根据《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和全省教育系统“五五”普法规划的要求,对学生开展法制教育的主要做法、典型经验及主要成效;二是思想品德课教师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经验体会或教案;三是班主任教师结合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经验体会或教案;四是语文、历史、地理、生物、体育等相关学科教师在本学科教学中挖掘法制内容、渗透法制教育,对学生进行法治文明、公平正义、恪守规则等方面教育的经验体会或教案;五是学生接受法制教育的心得体会,特别是学校组织观看省教育厅配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卫生教育专题资源》、《呵护——未成年人伤害事故处理与预防》、《小小律师》等专题教育教学光盘后的心得体会。
二、参赛对象
全省普通中小学校、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班主任、学生(小学三年级以上)。
三、竞赛活动的组织机构
本次活动由省教育厅领导及厅有关处室、各市(州、地)教育局主要负责同志组成组委会。组委会下设征文竞赛活动办公室,设立在贵州教育报刊社。各市(州、地)、县(市、区)教育局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负责本地区征文竞赛活动组织领导工作。
四、竞赛活动的程序
竞赛于10月30日启动,至20xx年7月30日截止。
(一)初赛阶段(10月30日至20xx年5月30日)
1、各学校根据本通知确定的竞赛内容,组织本校师生开展本校法制教育征文竞赛活动,并按时间要求将本校优秀文章报送县(市、区)教育局征文竞赛领导小组;县(市、区)教育局征文竞赛领导小组经遴选将本县优秀文章报送市(州、地)教育局征文竞赛领导小组;
2、市(州、地)教育局征文竞赛领导小组组成专家评审委员会,负责对本地区参赛征文进行复审,并于20xx年6月15日前报省征文竞赛活动办公室。
各市(州、地)限报优秀征文90篇。
(二)复赛阶段(20xx年6月15日至20xx年7月10日)
1、省征文竞赛活动办公室组织专家对各市(州、地)上报的征文进行公平、公正的评选。评选出的优秀文章提交省组委会审定。
2、经省组委会审定的评选结果在《贵州教育报》、《贵州教育》、《初中生辅导》等报刊上公布,并选登部分优秀作品。
3、评选结束后由省组委会举行隆重的颁奖仪式。
五、编辑出版优秀论文集
征文初赛、复赛阶段,省教育厅《贵州教育报》、《贵州教育》、《初中生辅导》及团省委《少年时代报》、贵州师范学院《希望》、《贵州师范学院报》等报刊上均设置“中小学法制教育征文竞赛专栏”,各学校及其教师、学生可自由投稿。其中,《少年时代报》负责接受小学生的投稿,其他报刊负责接受学校、教师和初中以上学生的投稿。
竞赛活动结束后,获奖作品和优秀文章将汇编成集,交由出版社公开出版。成书后,免费赠送各地中小学。
六、竞赛活动的奖项
本次大赛分学校组、教师组、小学生组、初中生组、高中生组,并分别设一等奖10名、二等奖20名、三等奖30名、优秀奖若干名,同时设优秀组织奖3名,由省教育厅颁发证书及奖金。
七、相关事宜
(一)各市(州、地)教育局征文竞赛活动领导小组名单,于**月20日前报送省征文竞赛办公室。
(二)各市(州、地)、县(市、区)教育局和学校要从“五五”普法年度经费中安排一定的工作经费,保障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鼓励各市(州、地)、县(市、区)教育局比照省的做法,设立相应奖项,对本地评选出来的优秀征文的单位和个人给予相应的表彰奖励。
篇9
【关键词】青春期;预防性犯罪;安全教育
1 青春期安全教育的背景
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女生的第二性征开始发育,但是学生的心理尚未成熟,自我保护意识差,很容易成为性骚扰和犯的目标。根据中小学性健康教育大纲的要求,初中生应做到能认识性骚扰及其危害,掌握防范和应对方法;认识犯和性犯罪发生的条件,掌握应对和避免的方法。
2012年广东省女童遭遇性伤害调查显示,过去三年广东2506名女童被,其中近半在14岁以下。对女童进行害的人中有65.74%是熟人。侵害者包括邻里、朋友、同事、亲属、老师等。与犯相比,性骚扰的危害程度相对较轻一些,但是由于界定和取证较为困难,如不及时制止,很难使受害者的权益得到保护。
性伤害会给未成年人的身心造成严重伤害,使被害人产生不安、疑虑、恐惧、困扰、担心、自卑、孤僻等心理影响。因此加强对初中生的性安全教育,有效避免性伤害的发生是学校安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本校女生进行问卷调查表明:遭遇不法侵害时,多数学生选择打、骂、大叫等直接对抗手段,缺乏自我保护的常识与技巧。因此,对学生进行自我保护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2 进行青春期安全教育时的常见问题
2.1对于性骚扰等话题较为避讳
处于青春期的女生,第二性征开始发育,对于与性有关的话题既好奇又伴随着强烈的羞怯感。加之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女生处于舆论的弱势群体,受到不法侵害也会被认为是一件“丑事”。因此,对于防范性骚扰的问题会出现一些抵触情绪。部分学生可能会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表现的比较羞怯和扭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容易受学生的反应的影响,从一定程度上影响教育教学效果。
2.2过度强化安全问题容易造成对他人的不信任感
性伤害会对于未成年人造成严重伤害,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毕竟性伤害在生活中发生的概率是极低的,如果一味的强调自我保护的方法和增强防范意识的重要性,可能会给学生造成“草木皆兵”的假象,使学生失去对他人的信任,产生对异性的恐惧心理,不利于其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
由于大多数性伤害事件发生在熟人之间(侵害者包括邻里、朋友、同事、亲属、老师等),如果教育过度可能带来不必要的误解,对于亲友问和谐关系的建立、教师工作的开展等方面产生负面影响。
3 青春期安全教育的教学策略
3.1认识害及其发生条件,预防侵害的发生
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女生的第二性征开始发育,性别意识开始逐渐形成,与发育前相比更容易成为不法分子进行性骚扰和性犯罪的目标。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针对较为典型的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明确哪些行为会对女生造成性伤害,如何避免此类伤害的发生等等,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自我保护能力的效果。
为了消除学生羞涩感可能对教学带来的负面影响,更好的进行青春期安全教育,可以从学生不会产生羞涩感的常见伤害事件、案例人手进行分析,通过对于抢劫、公共场所的骚扰、封闭环境内的骚扰等不同情景进行对比、讨论。认识害与其他不法侵害的区别,同时也帮助学生澄清害的概念,并不仅只包括传统意义上的等发生实质的伤害,也包括性骚扰,即与性有关的,能引起自身不悦感的行为都属于一种侵害,都是需要予以及时制止的。
经过以上讨论,学生基本能排除羞怯感投入思考交流中。此时,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什么情况下,女生更可能成为不法分子骚扰的目标?
通过讨论学生能得出以下结论:(1)不到可能受侵害的不安全地方。如深夜不独自在偏僻小巷行走,不在无人行走的死胡同逗留,不出入拆迁的楼房、工棚或刚竣工尚无人居住的楼房等偏僻封闭的场所,不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不到营业性歌舞厅、茶座、咖啡厅、小酒店、录像厅、通宵电影院等潜伏不安全因素的地方娱乐。(2)注意自己的化妆、服饰、举止。化妆和服饰应当有分寸,不要过分暴露。在举止方面,应当注意不要行为轻浮,不要与不相识的人随便亲昵、暧昧,以免成为性骚扰的目标。(3)如单独在家,应当注意自我保护措施。如锁好门关好窗,不轻易应答陌生人的敲门。不要随便接受他人上门推销,遇到纠缠不休的,应向邻居求助或打电话报警。(4)对陌生人的试探、纠缠或诱骗,要态度坚决地予以拒绝,不要使对方产生自己可以接受或不会过分反对这种行为的感觉;或者想办法立即摆脱对方,求助他人。(5)不要贪图小便宜,从而使他人抓住把柄。(6)遇到暴力威胁时,应冷静机智地采取必要的措施,并迅速向公安机关报案,以免放纵犯罪分子。
3.2掌握人际关系的距离,避免来自熟人的侵害
根据资料显示,大多数性伤害案件发生在熟人之间,这个事实是很难令人接受的,如何能使学生既有较强的自我保护意识,又不能让学生在与亲友师长的交往过程中出现心理障碍,是困扰着很多教育工作者的问题。
进入青春期后,第二性征开始发育,性别意识逐渐形成,开始出现因性别差异导致的距离感。很多时候,处于青春期的女生很容易被亲友(尤其是长辈)依然当做小孩子看待,而导致一些过度亲密的举动,这类亲密动作通常是没有恶意的,但是由于在认知上的不同步,会给女生带来不适感和困扰(这种困扰同样也存在于男生与女性亲友的交往中)。面对这种困扰很多学生选择碍于面子忍耐这种不适感,这种回应方式可能会导致亲友在不自知的情况下继续对自身产生影响,如果对方是有意为之,则会纵容对方的行为,将自身置于危险的境地;也有部分学生会在叛逆心理的作用下,以激烈的行为表示自己的不满。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人际关系距离人手,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过度亲密会给人带来不舒服的感觉,当遇到有亲友对自己过度亲密时,应该怎么办?是碍于面子忍耐和应付,还是应该设法制止?如果选择忍耐,可能造成的结果是什么?如果选择制止,可能会造成的结果是什么?通过讨论,学生能得到一些结论:当遇到过度亲密时,应该设法制止,因为忍耐不仅会造成自身的不适感,而且时间久了可能会造成积累矛盾的爆发,不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制止亲密行为时,应该礼貌的拒绝,说明自己长大了,希望对方予以肯定和尊重。在帮助学生处理较为亲密的关系的同时,在不伤害学生感情的情况下,帮助其把可能来源于熟人的伤害消灭在萌芽阶段。
3.3掌握有效的应对方法,减小不法侵害对自身的伤害
对于不法侵害,最有效的应对方法是预防,然而不论出于何种原因,一旦对方开始对自身实施侵害,掌握正确有效的应对方法,能够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对自身的伤害。而如果采用不恰当的应对方法,也可能诱发不法分子对自身的进一步伤害。
不法侵害会随时间、空间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状况,如何能正确的分析形势,采取恰当的应对方式,也是青春期安全教育的重要内容。
在处理此环节的教学时,可以采用创设情境的方法,归纳学生应对常见的不法侵害的应对措施,再组织学生对于这些方法是否适用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此时实施侵害者是什么心理?采取某种应对措施后,对方会有什么反应?是停止侵害还是采取进一步侵害行为?综合利弊后,这种措施是否是正确可行的?通过一系列的思考讨论,不仅能引导学生讨论得出正确的应对方法,同时还能帮助学生建立换位思考的分析事物的模式。
例如:在分析公共场所遭遇骚扰时的应对方法时,学生的第一反应通常是大叫或打骂,也有一些较为内向的学生会选择躲避或忍耐。此时就要引导学生分析站在对方角度上的感受和回应。如果采用忍让的态度,对方就觉得这个人好欺负,可能会更加无所顾忌的进行不法侵害,所有这种做法显然是不可取的。而如果采用叫喊或打骂的方式,站在对方的角度来看,在公共场所被别人指责骚扰是很没有面子的事,一定会极力否认并予以语言甚至是行为上的回击。这样也不利于我们更好的保护自己。最好能既提示对方自己已经注意到他的行为,并予以制止,又能给其留有一定的面子。于是通过学生的讨论,就得出了以下结论:公共场合遭遇骚扰时,绝对不可忍气吞声,退缩只会助长对方气焰;如果对方没有过分举动,可用文明的语言提示他稍微让一让;如果对方有过分举动,就需动用肢体语言,以示警告。用这种换位思考的分析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分析事态的发展,及时做出正确的判断。
由于女生从体力上不及男性,因此要尽量避免与不法分子展开正面冲突,如果的确有正当防卫的必要时,应告诉学生正确有效的防卫原则,即用坚硬的身体部位或物体击打对方脆弱的部分,也可以教授一些简单有效的防卫技术。如果有条件,最好能利用体育课,安排适当的对抗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体会所学技术的有效性和无效性,即每种技术都有一定的杀伤力。因此不能用于日常的打闹活动中,而每种技术也不是绝对有效的,很可能被破解,引发学生危机意识,从而认识到最安全的方法还是预防、避免自身陷入危险境地之中,从而提升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篇10
1、积极征订、编制法制、安全教育教材,开设校本课程,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学校制定校园安全条例,编入学校的“学生教育手册”,发至每一个学生,使预防违法犯罪和校园伤害事项人人皆知。本学期我们征订了《中学生不良行为与道德法律规范》、《防范知识手册》、《交通安全从我做起》、《远离火灾》和《初中生法制教育读本》等。
2、抓好宣传阵地建设。我们利用班级黑板报,每学期出一期法制教育的专版;利用校园橱窗、标语牌、等宣传工具,营造校园的宣传氛围。
3、抓好“禁毒日”和“法制宣传日”主题教育。在每年“6、26”禁毒日和“12、4” 法制宣传日到来前后,学校均举行集会、宣誓仪式、主题班会、张贴图片和参观校内禁法制展览室等系列教育活动。
4、请进来、走出去。一是每学期我们都邀请公、检、法的有关同志来校作法制教育讲座,特别是我校法制辅导员每学期有针对性的法制教育和交通安全辅导课,更是使全体同学不断接受深刻的法制安全教育。二是利用社会实践这一教育平台,开展更加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如组织学生参加“法庭旁听”、模拟法庭、观看禁毒影片等。
5、上好法制教育课程。初二年级政治教师运用教材,结合当前社会治安形势和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典型案例,进行形象生动的法律知识课堂教学。班会课是开展法制教育不可缺少的阵地,《中学生法制教育读本》的学习、法律问题的讨论等主题教育活动均通过班会课实现。今年十月,针对百度贴吧出现我校学生谈情说爱和谩骂老师、同学的现象,我们利用班会课在各班广泛开展“网络文明”主题教育活动,使“网络文明、网络道德”成为全校师生的共识,推动网络文明建设的深入开展。
1 26、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律知识竞赛活动,寓教育于趣味性、娱乐性之中,并能使学到的法律知识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围绕《青少年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我校多次组织各班组成竞赛小组开展法律知识竞赛,增强广大学生的违法犯罪防范意识。
7、以“纪律安全教育月”活动为出发点,组织消防疏散演习,以抓防交通事故、防饮食中毒、防火、防溺水等为常年重点,增强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
二、特色活动
1、我校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校内教育与校外活动相结合的方法,使法制教育常做常新,从而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2、抓住“绿色德育”主题,用“绿色”文明统一全校师生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感悟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使法制安全教育有形化。
三、存在问题和建议
- 上一篇:公路工程决算报告
- 下一篇:幼儿园思想道德教育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