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资产的原值和净值范文

时间:2024-03-07 17:49: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固定资产的原值和净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固定资产的原值和净值

篇1

现将劳动部、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关于颁布〈劳动就业服务企业实行股份合作制规定〉的通知》〔劳部发(1994)419号〕(以下简称《规定》)转发给你们,根据《规定》的有关精神,结合我市情况,做如下补充,请各单位一并遵照执行。

一、劳动就业服务企业(以下简称劳服企业),作为以承担就业安置任务为主的特殊企业群体,曾为稳定我市城镇就业形势做出过重要贡献,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劳服企业也必须适应“两个根本性转变”,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企业发展机制。根据《规定》的有关要求,在劳服企业推行股份合作制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会议有关精神和新形势下劳服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劳服企业实行股份合作制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市劳动局、市体改委、市地税局、市国有资产管理局等有关单位应加强对我市劳服企业实行股份合作制工作的领导,帮助和指导劳服企业健康有序的开展实行股份合作制的工作。通过实行股份合作制把劳服企业提高到一个新的发展水平,使其在实施再就业工程中,更好的承担就业安置任务。

二、劳服企业改制为股份合作制时,应遵照《北京市股份合作制企业暂行办法》〔市政府(1994)14号令〕和劳动部等四部委局关于《劳动就业服务企业实行股份合作制规定》一并执行。劳服企业改制为股份合作制企业时股权设置一般为职工个人股、集体共有股、法人股。股权设置比例由企业自定。但职工个人股和集体共有股应占企业总股本的51%以上。在职工个人股比例设置中提倡企业的负责人、生产经营骨干的股权多于一般职工。

三、劳服企业改建股份合作制须对企业资产进行产权界定和资产评估。进行产权界定时,按照市劳动局、市国有资产管理局、市地税局《关于转发劳动部、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颁布劳动就业服务企业产权界定规定的通知〉的通知》〔京劳服发(1997)208号〕有关产权界定政策规定和工作程序执行。资产评估应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劳服企业产权界定结果,涉及国有资产的,应由同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核准登记;涉及集体、个人及其他投资者所有的,由地方税务部门进行资产核实,由当地劳动行政部门核准登记,并报有关部门备案。全民所有制性质劳服企业改制工作,按《北京市政府办公厅转发市体改委、市经委关于进一步加快本市国有小企业改革若干意见的通知》〔京政办发(1997)50号〕文件中的有关规定执行。

四、界定为国有资产的净资产,在征得出资主体和同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同意后,可比照京政办发〔1997〕50号文,鼓励劳服企业职工出资购买转为职工个人股。对因净资产数额较大,一次性买断有困难的本企业职工,允许在不超过五年的期限内分期付款,但首期付款额不得低于全部购买款的30%。对未付款部分不享有所有权。还可根据企业要求留给企业有偿使用并以不高于银行同期贷款利率标准收取资产占用费。

五、界定为劳动者集体共同共有的资产,可折股形成集体共有股,对集体共有股分得的股利一般可按下述方法进行分配:一部分(约30%-40%)分配给现职职工;一部分(约30%-40%)分配给原企业离退休人员;一部分(约20%-30%)作为企业劳动分红。集体共有股股利的分配由职工(股东)大会决定。调离本企业的职工不再享有分红权。

六、按照《规定》的有关精神,原有劳服企业改建股份合作制企业时,在做好上述前期准备工作的前提下,按下列程序办理实行股份合作制的审批手续:

(一)根据《规定》的有关具体审批手续,凡原劳服企业改建为股份合作制的,由主管部门签署意见后,按管理权限分别报市或区、县劳动服务管理中心审核;

(二)经市或区、县劳动服务管理中心审核签署意见后,按照北京市人民政府〔1994〕第14号令《北京市股份合作制企业暂行办法》、京政办发〔1997〕50号文件的有关规定,再到同级委、办、局履行改制的审批手续;

(三)经同级委、办、局批准后,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进行改制的工商注册登记手续;

(四)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改制注册登记后,按隶属关系将改制情况报市劳动服务管理中心备案。

七、新办的股份合作制企业,凡经劳动部门认定并发给《劳动就业服务企业证书》的,并达到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字(94)001号〕规定安置比例的,经当地地税部门批准,可享受减免税优惠政策。

八、原劳服企业改建为股份合作制时,凡在享受减免税期内并继续承担就业安置任务、符合安置规定比例的,可继续享受减免税优惠政策,至减免税期满时止。

凡被劳动部确定的本市实行股份合作制改造试点的劳服企业,自转制之日起视同新办企业,凡达到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财税字〔94〕001号文件规定安置比例的,可从转制的当年算起享受劳服企业的减免税政策。

附件:劳动部、国家体改委、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关于颁布《劳动就业服务企业实行股份合作制规定》的通知(劳部发〔1994〕419号)

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劳动人事)厅(局)、体改委(办)、税务局、国有资产管理局,国务院有关部门:

劳动部、国家体改委、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制定了《劳动就业服务企业实行股份合作制规定》,现予颁发,请遵照执行。

劳动就业服务企业实行股份合作制规定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深化劳动就业服务企业改革,进一步发挥劳动就业服务企业(以下简称劳服企业)促进就业、平抑失业率和保障社会稳定的作用,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股份合作制劳服企业,是借鉴股份制的做法,实行劳动合作与资本合作的一种企业组织形式。

第三条  股份合作制劳服企业,应遵循下列原则:

(一)全员入股,股权平等,同股同利,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二)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

(三)实行民主管理;

(四)实行按劳分配与按股分红相结合。

第四条  股份合作制劳服企业凡继续承担安置城镇失业人员任务的,仍享受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财税字(94)001号文件中规定的对劳服企业的优惠政策。

第五条  各级地方劳动部门应安排一定比例的就业经费、生产扶持资金和失业保险金扶持股份合作制劳服企业。对参加了失业保险的劳服企业,可用适量失业保险金作为向银行贷款的贴息。

第六条  各级地方劳动部门就业服务机构和行业部门劳服企业管理机构应依照《劳动就业服务企业管理规定》,加强对股份合作制劳服企业的管理、指导、协调、监督和服务。

第七条  股份合作制劳服企业应与主办或扶持单位签定协议,建立新型的合作关系。经双方协议商定,劳服企业可有条件地为主办单位承担一定比例的职工子女和富余职工的安置任务。

第八条  股份合作制劳服企业应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实行成本工资与税后利润按股分红和劳动分红的分配办法。并根据地方政府确定的工资指导线和企业经济效益、劳动生产率、职工生活费用价格指数等因素自主决定企业的工资水平。

第九条  股份合作制劳服企业应实行社会保险制度,依照规定标准为企业职工缴纳养老、失业、工伤、医疗、生育保险费。

第十条  股份合作制劳服企业依法自主决定用人形式,通过签订劳动合同建立劳动关系。

第十一条  股份合作制劳服企业职工及其他投资者以其所认购股份对企业承担有限责任,企业以其全部财产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第十二条  股份合作制劳服企业依法取得法人资格后,其财产和正常经营活动受国家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和非法干涉。

第十三条  股份合作制劳服企业应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开展党的活动。

第二章  企业的设立

第十四条  股份合作制劳服企业采取原有企业改制和组建新企业两种方式设立。

新组建股份合作制劳服企业应由三名以上作为发起人,并有20名以上个人股东;原有企业改为股份合作制劳服企业应经原企业职工大会通过,有外来投资的,应征得投资者的同意。上述两种方式均需报地方劳动部门就业服务机构审查同意后,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核准登记并领取营业执照,由税务机关办理税收减免手续。

第十五条  劳服企业实行股份合作制,应向当地劳动部门就业服务机构提供下列文件:

(一)申请报告;

(二)实施方案;

(三)企业章程;

(四)职工(代表)大会通过的决议,或新组建企业发起人协议书;

(五)企业财产验资确认书;

(六)企业资产所有者及投资者意见;

(七)劳服企业认定证书;

(八)审批机关要求的其它文件。

第十六条  股份合作制劳服企业章程必须载明下列事项:

(一)企业的名称及场所;

(二)企业的宗旨、经营范围和经营方式;

(三)企业设立方式、股金来源和股权设置;

(四)收益分配及亏损分担办法;

(五)股份管理办法;

(六)股东(职工)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的职权和议事规则;

(七)企业法定代表人的产生程序及其职权;

(八)股东的权利和义务;

(九)企业组织机构及其职权;

(十)企业章程修订程序;

(十一)企业承担安置城镇失业人员任务的措施和办法;

(十二)其它需要明确的事项。

第三章  产权界定

第十七条  劳服企业改制为股份合作制,应在劳动部门就业服务机构、国有资产管理、税务等有关部门组织指导下进行,并吸收投资者参加,成立清产核资小组,清理原有企业债权、债务,核实企业全部资产,界定企业的净资产产权,明确债权、债务的责任。

第十八条  清产核资和产权界定的结果,应提交职工(代表)大会审议,报政府授权部门确认,并发给资产确认书。涉及国有资产的应报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确认。

第十九条  股份合作制劳服企业,按下列原则进行产权界定:

(一)企业开办初期和企业发展过程中,全民单位为解决职工子女就业拨给的闲置设备等实物,界定为劳服企业集体资产。扶持的资金及非闲置设备等资产(折合资金),有协议的按协议处理,无协议的按照国家为解决主办单位职工子女就业的有关政策有偿使用。经双方签订协议,这部分资产可作为劳服企业改组为股份合作制时主办单位国有法人投资,或作为继续安置主办单位职工子女和富余职工的扶持条件。

(二)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所享受的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所形成的资产,归企业集体所有,并依照国家规定,列为企业集体资本金。

(三)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使用银行贷款、国家借款等借贷资金形成的积累,归企业集体所有;全民单位提供担保并履行了连带责任的,全民单位应予以追索清偿。

(四)企业生产经营场地,其土地所有权属于国家,可继续有偿使用。并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缴纳土地使用占用费。

(五)企业享受国家税前还贷和以税还贷等特殊优惠政策而形成的资产,属于扶持性国有资产,可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列入企业公积金,单独列帐反映,国家保留对这部分资产处置权,不参与管理和收益。资产可用于企业发展和安置就业。

(六)投资主体不清的资产,以及接受无偿资助和捐赠所形成的资产,其产权归企业劳动者集体共同共有。

(七)企业自筹资金,投资收益形成的资产,其产权归企业劳动者集体共同共有。

(八)企业职工个人出资及其投资收益形成的资产,其产权归职工个人所有。

(九)其他社会法人投资及其投资收益形成的资产,其产权归投资的法人所有。

第二十条  股份合作制劳服企业职工奖金、工资储备基金等,其产权归职工个人所有。

第四章  股权设置

第二十一条  股份合作制劳服企业的股东,可以用货币投资,也可以用建筑物、厂房、机器设备等有形资产、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折价入股。以无形资产作价折成股份,其金额不得超过企业注册资产的20%。

第二十二条  股份合作制劳服企业,根据资产来源和归属设置股权。其股份按投资主体分为:职工个人股、职工集体股、法人股。

(一)职工个人股,是指本企业职工个人出资及当年新安置的城镇失业人员带资入厂或以技术、实物、财产等投资入股的股金所形成的股份,其股权为职工个人所有。

(二)职工集体股,是指在原有企业界定产权时,划归劳动者集体共同共有的资产构成的股份,其股权为本企业全体职工集体所有。

(三)法人股,是指企业法人以其合法可支配的资产投入到劳服企业的股份,或扶持单位、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其合法可支配的资产投入所形成的股份,其股权为法人所有。法人股为优先股。企业章程应对优先股作出具体规定。

第二十三条  股份合作制劳服企业的职工应按照企业章程认购所规定的限量数额股份。新组建的股份合作制劳服企业,职工个人股在本企业股本总额中应占主体。改制为股份合作制的劳服企业,职工个人股和职工集体股的股本总额应在企业股本总额中占主体。

第二十四条  职工个人股不得退股,但遇职工死亡、退休、调离、辞职或被企业辞退、除名、开除等,企业可根据情况购买职工持有的股份。当出现企业章程规定的特殊情况时,经股东大会同意,可由企业负责收购部分个人股份。企业收购的股份,可出售给企业其他职工或新参加企业的职工。

第二十五条  股份合作制劳服企业不发行股票,只出具出资证明书,作为资产证明和分红依据。

第五章  收益分配

第二十六条  股份合作制劳服企业按照国家对劳服企业有关税收政策规定,依法缴纳所得税。

第二十七条  股份合作制劳服企业缴纳所得税后的利润,除国家另有规定外,按照下列顺序分配:

(一)弥补前年企业亏损,不足弥补的亏损额,以企业公积金弥补,仍不足的由股本金抵补。

(二)提取法定盈余公积金。

(三)提取公益金。

(四)支付劳动分红。

(五)支付优先股股利。

(六)支付普通股股利。

第二十八条  个人股东的股份收入应按国家有关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

第二十九条  职工集体股分得的股利,可拿出一定比例分配给在册离退休职工和现职职工。具体分配比例及标准由企业职工(代表)大会决定。现职职工分配,可采取两种办法:一是直接分配给职工;二是将分配的股利记入职工个人帐户,由企业有偿使用,企业扩股时可转增职工个人股股本。职工集体股分得的股利给职工分配后的剩余部分,可单独列帐,企业扩股时,转增职工集体股股本。

第三十条  股份合作制劳服企业当年无利润时,不得分配股利。

第三十一条  股份合作制劳服企业公积金应用于弥补企业亏损,扩大企业生产经营或转增股本。

第三十二条  股份合作制劳服企业公益金应用于企业的职工集体福利支出。

第三十三条  股份合作制劳服企业应严格执行国家财务会计制度,加强财务管理,接受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督、审计。

第六章  管理体制

第三十四条  股份合作制劳服企业可实行股东大会和职工大会合一制度。股东(职工)大会是企业的最高权力机构。股东会议可实行一人一票制。股东(职工)大会应定期召开,听取董事会、监事会工作报告,表决企业议案。股东(职工)大会行使下列权利:

(一)选举或罢免董事会和监事会成员;

(二)决定企业的设立、合并、终止和清算;

(三)批准企业安置城镇失业人员的方案;

(四)修改企业章程;

(五)批准企业年度预决算方案和利润分配方案;

(六)对企业增加或减少注册资本作出决定;

(七)决定企业发行债券;

(八)对其它重要事项作出决定。

第三十五条  股份合作制劳服企业可设立董事会。董事会为企业的决策机构,向股东(职工)大会负责。

第三十六条  董事会行使下列职权:

(一)审定企业年度生产经营计划和企业发展规划;

(二)审定企业年度财务预算和决算方案;

(三)决定召开股东(职工)大会,并向大会报告工作;

(四)执行股东(职工)大会决议;

(五)制定企业增减注册资本方案;

(六)制定发行企业债券的方案;

(七)审定企业安置失业人员的方案;

(八)制定企业设立、合并、终止方案;

(九)制定企业章程修改方案;

(十)选聘企业经理(厂长)及有关管理人员并决定其报酬标准和支付办法;

(十一)企业章程规定的其它职权。

第三十七条  股份合作制劳服企业可设监事会。监事会是企业活动的监督机构,由三名以上单数监事组成。其活动方式依照企业章程规定。监事的任期每届不得超过四年,但可连任。监事不得兼任董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职务。监事会议决议由三分之二以上监事表决同意,方可实行。监事行使下列职权:

(一)监事会的主席或监事代表列席董事会会议;

(二)对董事和经理(厂长)履行职权进行监督;

(三)查阅企业财务帐簿和其它会计资料,要求董事会和经理就相关的问题作出书面报告;

(四)审核企业年度决算和清算的表册,并就审核的结果制作意见书,向股东(职工)大会报告;

(五)必要时召集股东(职工)临时会议;

(六)对董事会和经理违反法律、法规、公司章程或股东会议行为进行制止,必要时向股东(职工)大会报告。

第三十八条  监事会行使职权时,聘请律师、注册会计师等专业人员的费用由企业承担。

第三十九条  股份合作制劳服企业因其规模限制不设立董事会和监事会的,其有关职责由股东(职工)大会确定专门人员负责。

第四十条  股份合作制劳服企业法定代表人的产生,由企业章程作出规定。经理由董事会聘任或由股东(职工)大会选举产生,行使下列职权:

(一)组织和实施企业日常生产经营管理工作;

(二)实施股东(职工)大会或董事会通过的决议;

(三)提出企业发展规划、生产经营计划和企业规章制度草案;

(四)提出职工收益分配方案;

(五)提出企业年度预决算方案和利润分配方案;

(六)决定企业管理机构的设置,任免副经理和其他管理人员;决定副经理以下职工的奖励和处分;

(七)提出安置失业人员就业的方案;

(八)定期向股东(职工)会议和董事会报告工作,并听取意见,接受监督;

(九)行使企业章程规定的其它职权。

第四十一条  各级劳动部门就业服务机构和税务部门,对股份合作制劳服企业承担安置城镇失业人员情况及享受减免税政策落实情况,进行年度检查。

第七章  变更与清算

第四十二条  股份合作制劳服企业合并分为吸收合并和新设合并。企业合并应由各方签定协议,处理好债权、债务等遗留问题,妥善安置好企业人员。合并各方未清偿的债务由合并后的企业承担。

第四十三条  股份合作制劳服企业分立时应由分立各方签定协议。分立协议中应明确划分分立各方的财产、债权、债务。对企业债权的承担,应事先作出决定,以书面形式通知债权人,并签定清偿债务的协议。经双方协商达不成协议的不得分立。

第四十四条  股份合作制劳服企业合并与分立,应报当地劳动部门就业服务机构批准,依照规定向原登记机关办理变更登记手续。

第四十五条  股份合作制劳服企业因宣告破产、撤销或其他原因而终止,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成立清算组织,限定日期做好企业财产清算工作和各种债务偿还工作。

第四十六条  破产的股份合作制劳服企业,其财产拨付清算费用后,按照下列顺序清偿债务:

(一)应付未付的职工工资;

(二)应缴未缴的社会保险费;

(三)应缴未缴国家的税款;

(四)尚未偿付的债务。

不足清偿同一顺序债务的按照比例清偿。

篇2

关键词:折旧;累计折旧;减值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3-0168-01

1 两者在会计理论范畴的区别

(1) 性质和目的不同。

累计折旧是“资产价值损耗的计量”,其实质上是成本的分配手段或分摊过程。设置累计折旧的目的在于准确核定固定资产参与生产经营活动而形成的累计的价值转移,以求从商品销售中得到补偿。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实质则是从“资产是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的角度,以“可收回金额”对账面价值历史成本作修正。对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的目的在于:当技术进步等诸多因素使资产贬值时,用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来调整那些由折旧不能及时反映与调整的可收回金额与账面价值的偏差,使资产价值得以真实反映,体现了会计谨慎性原则。

(2) 两者对象不同。

应计折旧作为备抵项目,其对象是固定资产原值,期末固定资产原值扣减累计折旧后反映的正是固定资产账面净值。减值准备则不同,其对象为固定资产原值减去累计折旧后的净值,并且除了特别规定的外,既包括单项资产又包括资产组。

(3) 两者特征不同,其会计处理遵循的政策也不同。

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相反,固定资产价值发生减损时,一般可以通过计提减值准备在期末及时地予以调整,同时减值减损也可以在未来采用多提折旧的方法体现。所以,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比累计折旧更加及时、灵活。

2 两者在会计核算上的不同

(1) 核算范围不同。

新准则规定,企业应对所有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但已提足折旧仍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和单独计价入账的土地除外;已全额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不再计提折旧。新准则对资产可能发生减值的情况作出了六条规定,并增加了对资产组减值的认证。可见,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范围比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范围要大得多,相反,减值准备的认定和计算要比累计折旧严格得多,复杂得多。

(2) 计提方法不同。

一般来说,累计折旧计提方法较多,如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年数总和法、双倍余额递减法等。企业应据资产自身价值转移的预期特征以及减值发生的可能性等进行方法选择,且不得随意调整。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方法单一,就是对资产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部分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

(3) 两者的计提基数不同。

原始的累计折旧以资产原值减去预计净残值的余额作为折旧基数,在新准则下有了减值准备的界入,应作出变动,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基数是固定资产账面价值,按期末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4) 两者的会计处理不同。

①账务处理不同。累计折旧与经营管理直接相关,按月分配计入制造费用、管理费用,且不能冲回;而资产减值准备的提取与经营管理无直接关联,并非经常发生,统用“资产减值损失”科目,月末转入“本年利润”账户。②对应交所得税的影响不同。企业经营活动中使用的折旧费,除接受捐赠和盘盈的固定资产由于具有成本性支出外,可以在税前扣除。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不在扣除之列。

3 两者的联系

篇3

【关键词】 固定资产 折旧方法 改革与创新

固定资产是企业进行生产活动的主要劳动资料,其价值是在投资时一次性支付,然后随着使用时间逐渐转移到产品中去。为了体现这种价值的逐步消耗和转移,会计上需要进行分期计提折旧,使资产分期转化为成本和费用,并以当期的收入加以补偿。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直接影响固定资产的折旧额,影响企业当期利润、期末资产和所有者权益情况,进而影响着企业固定资产更新、维持和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所必须的资金积累,影响着社会资源的配置。因此,研究探讨科学合理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现行固定资产常用的折旧方法

1、平均年限法

平均年限法是一种直线折旧法,是指按照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平均计提折旧的方法。其计算公式为:

年折旧额=(原值-净残值)/预计使用年限

采用年限平均法的前提假设是固定资产的服务潜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递减,固定资产服务能力降低的决定因素是时间推移所造成的陈旧和损坏,固定资产服务能力在各个会计期间等量地降低,而不管资产的服务程度如何。年限平均法主要适用房屋建筑等资产价值损耗与时间推移紧密相关的固定资产。

2、工作量法

工作量法也是一种直线折旧法,在使用中要求企业按固定资产的工作量平均分摊折旧额。其计算公式为:

单位工作量应计提的折旧额=(原值-净残值)/估计工作总量

年折旧额=单位工作量应计提的折旧额×年实际工作量

从上式可知,各会计期间折旧额计提的多少取决于当期的实际工作量,若企业各期工作量差异较大,会导致各期计提的折旧额波动。当期工作量越高,往往也意味着固定资产的使用程度更高,其价值损耗程度越大。因此,这种方法计提的折旧额能更真实地反映固定资产的价值损耗情况。工作量法主要适用机器设备、运输工具等资产价值损耗与工作量紧密相关的固定资产。

3、双倍余额递减法

双倍余额递减法是一种加速折旧法,要求在固定资产使用期间,从第1期至第n-2 期(n为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各期折旧率为直线法折旧率的双倍,即2/n;最后两期的折旧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率为1/2。其计算公式为:

1至n-2 期:年折旧额=年初账面价值×2/n

n-2至n期:年折旧额=(原值-前n-2 期已提折旧额-净残值)/2

从上式可知,因折余价值逐年递减,折旧率相同,故折旧额逐年递减,固定资产的价值按逐渐递减的速度进行转移。

4、年数总和法

年数总和法也是一种加速折旧法,其年折旧率是依据当期的尚可使用年限占各期的尚可使用年限之和的比例确定。其计算公式为:

年折旧额=(原值-净残值)×年折旧率

年折旧率=尚可使用年限/各年尚可使用年限之和

从上式可知,因各期的计提基数相同,折旧率逐年递减,故折旧额也逐年递减。与双倍余额递减法一样,固定资产的大部分价值集中在整个使用寿命的前期计入成本费用中。

5、不同折旧方法比较分析

综上所述,现行折旧方法可以归纳为直线法(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等)和加速折旧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等)。直线法的特点是在估计使用年限内每年或每单位对固定资产提取的折旧额是相等的;加速折旧法是指在固定资产投入使用的最初几年提取较多的折旧,而后期逐渐减少折旧额,使固定资产在有效使用期内快速得到补偿的一种方法。

二、现行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缺点

1、双倍余额递减法计算麻烦且缺乏科学依据

双倍余额递减法要求以年初的账面净值乘以双倍直线折旧率计算当年的折旧额。折旧额随着账面净值的降低而不断降低,而且前期降低速度很快,后期降低速度日趋缓慢。如固定资产原值为S,使用寿命为5年,净残值为F,则第一年的折旧率为2/5S,第二年的折旧额为6/25S,第三年为18/125S。可见,前期的计提的折旧很多,然后逐年快速降低。其中,第一年要将约一半的原值计入成本、费用,显然会对企业产生很大的影响。若按年数总和法加速折旧,第一、二、三年的折旧额分别为:(原值-净残值)×5/15,(原值-净残值)4/15,(原值-净残值)3/15。可见,年数总和法相比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折旧额的降低速度较均匀。笔者认为,双倍余额递减法,前期计提的折旧太多,用双倍直线折旧率计算折旧额缺乏科学依据,并且每年都要查找调节账面净值,很繁琐。

2、未考虑通货膨胀的影响

企业计提折旧的目的是逐渐形成重置固定资产的资金,以维持企业原有的生产能力,即计提折旧从某个角度来讲就是提取固定资产更新的准备金。目前,我国的固定资产折旧是按照取得的固定资产的原始成本作为计提依据,即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忽视了社会经济通货膨胀,这意味着提取的折旧即固定资产更新准备金不足以满足未来更新固定资产的需要,从而束缚了企业自身生产力的发展。国家实行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币值是随着国家经济发展的变化而变化的。币值的变化已经打破了会计上的“币值不变”的假设,在这种情况下,固定资产仍然按照原来的价值作为折旧极限的方法显然不符合现实。如2006年购置一台新的专用设备为9万元,2009年购置同样的一台要12.1万元,而现在该设备的市场价格在16.5万元左右。如果该设备的使用年限较长,固定资产以传统方式折旧完毕后,其折旧资金根本无法满足其更新的需要,也就更谈不上购买先进的设备。

3、未考虑货币时间价值

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时以历史成本为计量依据,也就是说,在购建固定资产的时点上来计算未来应该摊入生产成本或费用的金额,其实质是站在现在这个时点将现行发生的投资成本分摊到以后各期。计算直接将原值减去净残值后按工作量分摊或按时间分摊。显然,这从根本上忽视了资金的时间价值,使得固定资产折旧分摊少计,利润虚增。

三、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1取消双倍余额递减法

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都是加速折旧法。笔者认为,双倍余额递减法前期计提的折旧太多,用双倍直线折旧率计算折旧额缺乏科学依据,并且每年都要查找调节账面净值,很繁琐。因此,若需要加速折旧,年数总和法比双倍余额递减法更科学、简便。故建议将双倍余额递减法取消。

2、基于时间价值和通货膨胀改进固定资产折旧方法

根据上文可知,现行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均未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通货膨胀问题,而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通货膨胀是客观存在的。如果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不长,则时间价值和通货膨胀对企业影响不会很大,但若固定资产使用的时间很长,将会造成很大的误差。现行企业会计准则已经在某些地方引入了时间价值的概念,如分期收款销售、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的核算等等。故建议固定资产的折旧也引入时间价值概念并考虑通货膨胀问题。基于时间价值和通货膨胀对剩余三种折旧方法加以改进,具体如下。

(1)年限平均法的改进。年限平均法的改进思路为:以通货膨胀附加率与平均利率之和作为贴现率,令各年折旧额的现值之和等于原值减去净残值现值后的余额,即:

A(P/A,i,n)=S-F(P/F,i,n)

又即:A=■

上式中:A-年折旧额

S-固定资产原值

F-固定资产净残值

i-通货膨胀附加率与平均利率之和

n-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

例1:甲企业购置设备一台,原值为12万元,残值2万元,预计使用寿命为5年,通货膨胀附加率为2%,市场平均利率为8%。在考虑时间价值和通货膨胀的基础上,各年折旧额为:

年折旧额=■=2.8378

(2)年数总和法的改进。年数总和法的改进思路为:以通货膨胀附加率与平均利率之和作为贴现率,令各年折旧额的现值之和等于原值减去净残值现值后的余额,即:

■U(■,i,1)+■U(■,i,2)+■U(■,i,3)+…+■U(■,i,n)

=s-F(P/F,i,n)

上式中:S-固定资产原值

F-固定资产净残值

i-通货膨胀附加率与平均利率之和

n-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

N-各年尚可使用年限之和

U-折旧基数

计算出折旧基数U以后,由此计算各年的折旧额:

第一年的折旧额=■U

第二年的折旧额=■U

第三年的折旧额=■U

第N年的折旧额=■U

例2:承例1资料,按照改进的年数总和法有:

各年尚可使用年限之和=1+2+3+4+5=15,即:

■U(■,10%,1)+■U(■,10%,2)+■U(■,10%,3)+■U(■,10%,4)+■U(■,10%,5)=12-2(P/F,10%,5)

得U=13.3485

由此可计算各年的折旧额如下:

第一年的折旧额=■×13.3485=4.4495

第二年的折旧额=■×13.3485=3.5596

第三年的折旧额=■×13.3485=2.6697

第四年的折旧额=■×13.3485=1.7798

第五年的折旧额=■×13.3485=0.8899

(3)工作量法的改进。工作量法的改进思路为:首先不考虑通货膨胀和时间价值按当前的计算方法计算出各年应计提的折旧额,在最后两年平摊剩余应计提的折旧额,假设最后两年每年应提折旧额为A,则:

Z1(■,i,1)+Z2(■,i,2)+Z3(■,i,3)+…+Zn-2(■,i,n-2)+A(■,i,2)(■,i,n-2)=S-F(P/F,i,n)

整理得:

A=■

+…+■

上式中, Z1、Z2、Z3、…Zn-2分别表示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第n-2年的折旧额,其余符号含义同上文。

例3:承例1资料,假设该设备按照传统的工作量法计算前三年的折旧额分别为:3万元、3万元、2万元。那么,按照改进后的工作量法,前三年计提的折旧额与传统工作量法相同,第四年和第五年的折旧额均为:

A=■

=3.1049

篇4

1、平均年限法:年折旧额=(原值-预计净残值)/预计使用年限

2、工作量法:某项固定资产月折旧额=该项固定资产当月工作量*单位工作量折旧额

单位工作量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预计净残值)/预计总工作量

3、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折旧额=期初固定资产净值*2/预计使用年限最后两年改为平均年限法

4、年数总和法:年折旧额=(原值-预计净残值)*年折旧率

篇5

[关键词] 会计准则 谨慎性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累计折旧

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鼓励其他企业执行),与以往相比有了较大变革,更加适应现阶段错综复杂的经济事项,使提供的信息更加符合会计核算原则,会计信息质量得到较大提高,能够满足有关各方对会计信息日益提高的要求。

但不可否认,任何事物都不是十全十美的,会计准则也不例外,在某些方面仍有欠缺,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一、谨慎性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运用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18条规定: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收益、低估负债或费用。这就是谨慎性也称稳健性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新会计准则中,非常注重谨慎性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运用。如:

1.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

具体内容:对应收款项采用备抵法计提坏账准备,对存货计提跌价准备,对金融资产、生物资产、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计提减值准备。在会计核算上,计提的各项减值准备,相应地计入资产减值损失,使当期利润减少。因此,计提各项减值准备数额的大小,直接影响到当期的利润水平。

2.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减值

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当对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复核。如果未来期间很可能无法取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以利用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利益,应当减记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账面价值。

3.固定资产折旧方法

《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规定:企业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可以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或者年数总和法(也称“加速折旧法”或“快速折旧法”)。采用这两种方法,可使企业在固定资产使用早期多提折旧,一方面使当期成本费用增加,利润减少,另一方面,又可使固定资产占用的资金尽快收回,加速资金的循环和周转,在设备更新速度日益加快的情况下,若设备提前报废,也不会给企业带来过多的损害。

4.收入的确认

《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规定:销售商品的收入,应在准则规定的五个条件同时满足时才能确认。其中任何一个条件不满足,即便是已经收到货款或已经发出商品,并取得索取货款的凭据,也不能确认收入。

企业提供劳务的收入,在提供劳务交易的结果不能可靠估计的情况下,企业应在资产负债表日按已经发生并预计能够补偿的劳务成本金额确认收入,并按相同金额结转成本;如预计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不能得到补偿,则不应确认劳务收入,但应将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计入当期损益。

显而易见,上述规定充分体现了谨慎性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使收入的确认更稳健、更可靠。

新会计准则加强了谨慎性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运用,一方面使企业更稳健地确认当期损益,更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防止企业夸大资产、虚增利润,能为有关各方提供更加客观真实的会计信息。但不可否认,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谨慎性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运用也不可避免地带来新的问题。主要是,现行谨慎性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运用赋予了企业更多的职业判断的权利,因职业判断所依据的条件和衡量标准不同,会计人员专业技术水平的差异,或出于管理当局的某种需要,谨慎性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很有可能成为企业调节当期利润水平的手段。

1.关于应收账款、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规定: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资产存在减值迹象的,应当估计其可收回金额。如果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企业按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可收回金额” 应当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的较高者确定。其中的“净额”需会计人员去估算。而“现金流量的现值”需预计未来一定时间内的现金流量和折现率,也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2.关于存货。《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规定:资产负债表日,存货应当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存货成本高于可变现净值的,应按可变现净值低于存货成本的部分,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可变现净值”是指在日常活动中,存货的估计售价减去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所需数据均需估计,其客观性和真实性可想而知。

不难看出,上述1、2中的“可收回金额”和“可变现净值”的确定,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会计专业人员的职业判断,难免存在主观因素。不同的会计人员会得出不同的数据,导致计提的减值准备数额差距较大,使企业利润调节空间加大,这就给了企业以计提各种准备金调整各期利润水平的机会。

因此,谨慎性原则运用的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如果运用得当,能为有关各方提供更加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有利于保护债权人和小股东的权益;相反,如果运用不恰当,不合理,甚至滥用,就会破坏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误导债权人和投资者。

所以,准则对此进行了相应的限制。如《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规定:对于重大减值损失,应当在附注中披露资产可收回金额的确定方法;应当披露企业管理层在确定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时所采用的各关键假设及其依据;应当披露企业管理层在确定各关键假设相关的价值时,是否与企业历史经验或者外部信息来源相一致,如不一致,应当说明理由。笔者认为,已出台的限制谨慎性会计信息质量要求运用的规定还远远不够。国家相关部门尚需制定更科学、更严密的法律规范,加大对此方面的监控力度。另外,谨慎性会计信息质量要求运用的适当与否,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有很大关系,而职业判断能力,又取决于会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职业道德素质。因此,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继续再教育或短期培训,及时将新准则以及一些先进、科学的会计理论和方法传授给会计人员,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业务素质。此外,还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提升其道德水准,防止其成为企业管理者操纵利润、提供虚假信息的工具。

二、固定资产的折旧范围

1.计提折旧的空间范围

《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规定:除以下情况外,企业应对所有固定资产计提折旧:(1)已提足折旧仍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2)按规定单独估价作为固定资产使用的土地。

原会计制度规定:下列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1)房屋、建筑物以外的未使用、不需用固定资产;(2)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3)已提足折旧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4)按规定单独估价作为固定资产使用的土地。

准则和制度相比,缩小了不计提折旧的范围。即:对不需用和未使用的固定资产也计提折旧。而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不能作为租入方的固定资产入账。因其不属于租入方的固定资产,勿需考虑是否计提折旧的问题,因而准则中将其剔除在外,理由充分,毋庸置疑。

但对不需用和未使用的固定资产也计提折旧,笔者认为有不妥之处。

首先,这两种固定资产由于未被企业使用,不会给企业带来任何经济利益,因而不能与当期收入相配比,不宜计入期间费用,更无法计入产品成本,根本无收回可言。准则之所以规定对这两种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可能是考虑到当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设备更新速度的日益加快,使得无形损耗日益成为固定资产价值降低的主要原因,通过对不需用和未使用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可以使企业资金尽快收回,符合谨慎性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但违背了收入与费用相互配比的原则。

其次,准则规定,企业应当于期末对固定资产进行检查,如果固定资产的可回收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企业应当按可回收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这样规定,已经很好地消除了无形损耗对不需用和未使用固定资产的影响,确保了固定资产价值的真实性,实在无再对它们计提折旧的必要。

第三,对不需用和未使用的固定资产也计提折旧,不利于企业尽快处置这些资产,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

2、计提折旧的时间范围

准则规定,企业应按月对外报送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为真实地反映企业各月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固定资产的折旧也是按月计提的。为此,应当明确月份中间投入使用的固定资产和月份中间停止使用的固定资产如何处理。从理论上讲,按固定资产的实际使用天数计算折旧额是最合理的,但这样做,会计核算的工作量势必加大。再说,从企业生产经营的整个过程看,月份中间投入和停止使用的固定资产相对均衡。因此,为简化会计核算的工作量,准则规定:固定资产应当按月计提折旧,并根据用途分别计入相关的成本或当期费用。企业在实际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时,当月增加的固定资产,当月不提折旧,从下月起计提折旧;当月减少的固定资产,当月仍提折旧,从下月起停止计提折旧。即:应以月初应计折旧的固定资产账面原价为计提依据。

对以上规定,笔者不敢苟同。笔者认为,计提折旧的时间应根据计提方法的不同分别确定,不能一概而论。

(1)假设企业选择工作量法计提折旧,则只要当月固定资产有实际完成的工作量,就应当计提折旧,而不论该固定资产是当月增加,还是当月减少。

(2)假设企业选择年限平均法或快速折旧法计提折旧

这几种方法与工作量法不同,与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有关,而与其使用强度无关。按准则的规定,应以月初应计折旧的固定资产账面原值为计提依据。笔者认为此种处理方法不妥。

我们知道用原值减去累计已提折旧,即为净值,用来反映月末固定资产的账面净值。“原值”是月末数,而累计折旧反映的却是月初固定资产的磨损价值,从时间上看二者不仅无法相互匹配,而且,也破坏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从另一方面看,当月减少的固定资产,已经从企业账上注销,月末,却还要对账面上已不存在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而对已登记入账的当月增加的固定资产却不计提折旧,无论怎样考虑,都不尽合理。

因此,笔者认为,在此种情况下,应将计提折旧的时间规定为:按月末应计折旧的固定资产账面原值为计提依据,即:当月增加的固定资产,从当月起计提折旧;当月减少的固定资产,从当月起不再计提折旧。这样处理,不仅使固定资产原值和反映其磨损程度的累计折旧在时间上一致起来,而且也符合客观性会计信息质量要求,能够如实反映月末固定资产的账面净值。

企业会计准则虽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一些问题,但与会计制度相比,在核算原则、具体的核算方法、对外报送的财务报告、特殊业务的会计处理、会计披露等多方面均有了较大的改进,体现了向国际惯例靠拢的趋势。若在现有基础上,对于暴露出来的不足和欠缺,及时加以修订和完善,将使提供的信息更加真实、客观,满足有关各方对会计信息日益提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篇6

关键词: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累计折旧;区别

中图分类号:F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12-0228-01

1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和累计折旧的涵义

1.1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涵义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反映的是固定资产净值的减值情况,它是固定资产的账面净值(固定资产原值-累计折旧,与账面价值不同)与企业期末合理预计的固定资产可收回净值(可收回金额或减值后的固定资产净值)的差额。

1.2 累计折旧的涵义

我们知道,累计折旧是用来反映固定资产价值转移情况的科目。由于导致固定资产价值转移的原因包括有报损耗和无形损耗,所以在预计折旧年限、净残值和选择折旧方法时既要考虑有形损耗,也要考虑无形损耗。期末累计折旧科目反映的是企业估计的固定资产已转移价值的金额。将累计折旧作为固?定资产原值的备抵项,可以反映出固定资产的账面净值。

2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与累计折旧的关系

2.1 性质及目的不同

计提折旧是对固定资产价值的分摊,并不表示固定资产价值的实际减少。尽管折旧特别是加速折旧,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反映诸如技术进步等因素带来的资产贬值的作用,但这并非折旧的主要作用,折旧也不能及时反映与调整可收回金额与账面价值的偏差。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正是在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基础上,以一种更灵活、更及时的方式,确保固定资产现时价值计量信息的有用性和相关性。因此,也有人认为,计提减值准备是对历史成本的修正,反映了固定资产当前的价值,是一种资产计价的手段。

2.2 核算范围不同

《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规定,除已提足折旧仍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和按规定单独估价作为固定资产入账的土地外,企业应对所有固定资产计提折旧。而对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规定是:企业应于期末对固定资产进行检查,如发现存在下列情况,应当计算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以确定资产是否已经发生减值:(1)固定资产市价大幅度下跌,其跌幅大大高于因时间推移或正常使用而预计的下跌,并且预计在近期内不可能恢复;(2)企业所处经营环境,如技术、市场、经济或法律环境,或者产品营销市场在当期发生或在近期发生重大变化,并对企业产生负面影响;(3)同期市场利率等大幅度提高,进而很可能影响企业计算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的折现率,并导致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大幅度降低;(4)固定资产陈旧过时或发生实体损坏等;(5)固定资产预计使用方式发生重大不利变化,如企业计划终止或重组该资产所属的经营业务、提前处置资产等情形,从而对企业产生负面影响;(6)其他有可能表明资产已发生减值的情况。

《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全额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情形有:(1)长期闲置不用,在可预见的未来不会再使用,且已无转让价值的固定资产;(2)由于技术进步等原因,已不可使用的固定资产;(3)虽然固定资产尚可使用,但使用后产生大量不合格品的固定资产;(4)已遭毁损,以至于不再具有使用价值和转让价值的固定资产;(5)其他实质上已经不能再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固定资产。”

由此可见,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范围比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范围要大得多。

2.3 核算时间不同

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是按月进行的,并根据用途分别计入相关的成本或当期费用,属于因正常时间推移在不同会计期间的成本或费用,具有系统性和关联性。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核算通常是在年末或指定的核算期末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在并无论据表明减值已发生的情况下,一般不作账务处理。因此,不同会计期间的减值损失与时间推移或正常使用之间不存在必然的联系。

2.4 计提方法不同

企业根据固定资产所含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来选择折旧方法,可以采用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年数总和法、双倍余额递减法等。除固定资产包含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有重大改变,可相应改变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外,一般折旧方法一经选定,不得随意调整。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没有像折旧那样有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法,它主要是用于期末通过对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与其账面价值的估价、分析比较、判断来进行计提的。

2.5 计提基数不同

固定资产折旧是以固定资产原值减去预计净残值的余额作为折旧基数,并在预计使用寿命的折旧年限内计提折旧。固定资产如果已计提了减值准备,则应当按照该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固定资产原价减去累计折旧和已计提的减值准备)以及尚可使用寿命重新计算确定折旧率和折旧额;如果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的价值又得以恢复,则应当按照固定资产价值恢复后的账面价值以及尚可使用寿命重新计算确定折旧率和折旧额。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因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而调整固定资产折旧额时,对此前已计提的累计折旧不作调整。

2.6 纳税影响不同

《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规定,企业经营活动中使用的固定资产折旧费可以在税前扣除,不过接受捐赠和盘盈的固定资产,虽然会计上按配比原则允许计提折旧,但由于企业没有支付任何代价,所以在企业所得税上就不能扣除任何折旧费用。《企业会计制度》在原有四项减值准备的基础上,按照谨慎性原则,结合国际惯例,又新增了包括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内的四项减值准备。而《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则明确规定:“在计算企业应纳税所得额时,存货跌价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风险准备基金(包括投资风险准备基金)以及国家税收法规规定可提取的准备金之外的任何形式的准备金都不得税前扣除。”这就表明,无论企业采取什么样的资产减值准备政策,在税收法规上均不予承认,以避免对所得税产生冲击。可见,企业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是不得在税前扣除的,它对所得税数额没有直接影响,但因为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提取会影响折旧额的变化,因此会形成纳税的时间性差异。

2.7 账务处理不同

篇7

摘 要 企业整个的生产经营过程总是伴随各种资产的处理,例如无形资产、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等。而在其中,固定资产是必不可少的关键性资源,既可以直接为企业创造经济利益,又能够影响到生产长远的发展潜力、工作的效率水平、生产产品的质量和企业对投资的管理水平,更是企业营利能力的真实表现,会计处理固定资产是一门专业性非常强的学问,尤其是其中处理固定资产折旧是非常关键的组成部分。

关键词 企业固定资产 折旧 误区

一、固定资产折旧筹划的意义

固定资产的处理关系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具体环节,良好的投资和管理固定资产的能力能够直接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和长远的生存发展。所以,用心筹划固定资产的折旧非常关键和重要。

1.促进投资收益的增加

固定资产是现代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时必须关注的基础部分,企业前期会投资大量资金购买固定资产,而且其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会必不可少地发生损耗,企业的或投资者和管理者必须关注和加强固定资产的科学管理,因为固定资产的管理水平不仅能够影响到投入资金的使用效率,还能影响到投入资金预期收益水平。

2.有利于控制成本

固定资产是具体真实存在的物理物质,因而固定资产有其具体规定的使用寿命,而其损耗的具体程度依据于相关人为因索和自然因索的影响。本质上说固定资产即为费用支出,其特点在于计提这些费用的时候没有实际的资产流动或变动。固定资产有无形损耗和有形损耗,这种损耗产生的费用支出往往通过利用计提折旧去补偿,通过产品的价值补偿固定资产的折旧值,把其支出转移到具体的产品身上。所以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当中要及时地维护和更新固定资产,增加其使用的寿命,从而达到有效降低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和固定资产的前期投资、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营利水平的最终目的。而且企业必须准确算出产品成本和保障固定资产进行再生产的资金预算,这就需要其精确计算折旧费用、定期计提存折旧资金和处理固定资产折旧的具体账务,记录和反复复核固定资产折旧和提取资金的解交和留存状况。

二、固定资产折旧处理的方法

1.直线法

直线法也叫平均年限法,具体的原理是将固定资产折旧额均匀地分摊到其预期寿命年限。这种方法简单明了,主要影响因素有固定资产的原值和预期寿命年限,计算公式为:年折旧率=(1-预期净残值率)/预期寿命年限,年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年折旧率,相应地月折旧率和月折旧额计算过程类似。当前诸多中小企业往往利用直线法处理固定资产折旧,而且核算直线法的具体使用,还要依据企业经营成本实时变动情况和固定资产实际的寿命年限,否则容易造成投资收益率不断增加的假象。

2.工作量法

工作量法的原理在于依据于固定资产的真实具体的工作量而计提相应固定资产折旧数额。其计算公式为:单位工作量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1一预期净残值率)/预期总工作量,使用时必须严密准确地的记录与核算固定资产的实际工作量,确保计提额的准确度,而且固定资产具体的工作量往往随着时问的推移和经济形势的变化发展而变动,其主要用于处理在多个时期完成并且工程量不均匀类型的固定资产。

3.双倍余额递减法

双倍余额递减法的原理在于: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时忽略预期净残值率,依据各个年初固定资产净值和双倍直线法当中的折旧率确定固定资产的折旧数额。其使用过程必须特别关注:确定各个年初固定资产的净值时忽略了固定资产的预期净残值,因而在折旧年限最后的前两年当中,平均摊销扣除预期净残值后固定资产的净值剩余额度,计算公式为:年折旧率=2/预期寿命年限,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月折旧额=固定资产年初的账面剩余额度×月折旧率。

4.年数总和法

年数总和法也叫做合计年限法,其使用原理是:

把固定资产的原值减去预期净残值后剩余额乘以,以预期使用寿命年限逐年的数值之和为分母,以固定资产尚可使用年限为分子的分数(其逐年递减)确定每年的折旧额。

三、企业固定资产折旧的误区

当前国内企业固定资产折旧的处理上存在不少认知误解和不足,主要有计提折旧时依据固定资产的原始投入成本,折旧方法的选择不当。具体而言:

1.依据固定资产的原始投入成本计提折旧

当前国内诸多企业进行计提折旧的计算时,依据其账目原值即固定资产的原始投入成本,这就导致计提额度没有考虑国内经济通胀膨胀的具体现状,其不仅没有理解经济客观的发展规律,还会增加及时更新升级固定资产的难度,不利于企业长久的可持续发展。

2.折旧方法的选择不合理

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计算方法主要有工作量法、直线法双倍和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各个折旧方法会导致企业固定资产价值补偿时间和补偿额度的差异,对企业纳税额度影响重大,而且折旧方法的选择还直接关系到企业具体的利润额度,进而产生比例税制层面义务纳税时间的不同和累进税制层面纳税税额的不同,企业可以通过利用其中具体的差异进行综合分析,选择相对合理折旧方法以得到最好的税收效益。

四、企业的应对策略

伴随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环保理念的重视,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法越来越受到企业的关注,其优势非常明显:①有利于加快企业设备和技术的更新速度,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②有利于防范通货膨胀和物价剧变的风险,降低固定资产投资实际价值损失。③有利于增强企业的自我发展能力;长期来看,加速折旧法会有效地降低企业应当缴纳的所得税总额,通过及时地对固定资产实行设备和技术升级改造,有效地增加生产经营效率和企业盈利水平。

五、结论

总而言之,尽管当前加速折旧法还没有普及应用,但国内固定资产的计提制度应当与时俱进,根据目前国内科技和经济发展趋势的要求以及西方发达国家普遍认可加速折旧法的现实,逐步地增加加速折旧法能够使用的具体范围,使国内企业在固定资产升级的时候拥有更多的选择的权力,从而有效提高国内企业的技术和设备升级更新速度,促进国内的经济繁荣发展。

篇8

企业设备提取折旧,是通过计提转作生产费用的办法使其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有形损耗与无形损耗得到补偿和积累。那么该设备折旧总额在规定的使用期限内各期分摊的数额应该与其创造价值的大小成正比,这也是会计配比原则的要求。目前,企业在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时多数是采用直线法平均分配折旧总额在各会计期间的数额,这对于机械设备来说,其折旧额的平均分配是不符合会计配比原则的。

机械设备在购入初期工作性能良好,运转正常,能为生产产品提供较好的服务,所需要的维修费用较少,它所创造的价值较大,应多分摊一些折旧额。随着生产的持续进行,机械设备逐渐磨损,科学技术的进步使老化的没备在维修费和修理费用上较期初逐年增加,因为生产服务的效果较差,它所创造的价值相对逐年减少,应少分摊一些折旧。这样可以使机械设备的折旧费用在使用期内各年分担的费用水平与同期创造的效益相配比。如果采用直线法平均分配各期的折旧额势必造成期初因折旧较少产品成本过低,经济效益较好,而后期因产品成本过高引起效益巨减的现象,加上资产的无形损耗使之过早淘汰,在淘汰时其价值得不到应有的补偿,这是不符合稳健原则的。另外,为了降低由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而产生的无形损耗的风险,提高资金运营效果,客观上也要求单位采用加速折旧法。我国现行财会制度规定允许使用的加速折旧法主要有两种:即年数总和法和双倍余额递减法。这两种方法能使机械设备的价值在其使用的前一半时间里有近于2/3至3/4得到补偿,在后一半时间里不会因为维修费用过高而导致成本过大,使生产协调稳步进行,同时也给企业设备的及时更新累积了足够的资金。下面笔者从概念界定、两者的异同、基本账务处理三个方面运用比较法进行论述。

一、概念界定

1.双倍余额递减法。是在不考虑固定资产残值的情况下,以平均年限法折旧率(不扣残值)的两倍作为折旧率,乘以每期期初固定资产折余价值求得每期折旧额的一种快速折旧的方法。

年折旧率=2/预计使用年限×100%

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

月折旧额=期初固定资产账面净值×月折旧率

为了保证固定资产使用年限终了时账面净值与预计净残值相等,在该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到期的前两年,将固定资产净值扣除预计净残值后的余额平均摊销。

2.年数总和法。又称合计年限法,是将固定资产的原值减去净残值后的净额乘以一个逐年减低的分数计算每年的折旧额,这个分数的分子代表固定资产尚可使用的年数,分母代表使用年数的逐年数字总和。计算公式如下:

年折旧率=尚可使用年数,预计使用年数的年限总和=(预计使用年限-已使用年限)/预计使用年限×(预计使用年限+1)/2×100%

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

月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一预计净残值)×月折旧率

二、两者异同

1.相同点。(1)都是加速折旧法。双倍余额递减法与年数总和法都是加速折旧的方法,适用于企业经营形势较好、赢利能力强、固定资产使用效率高的企业。加速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提高其产品性能,避免设备由于技术进步和成本下跌过早被淘汰。(2)使用寿命越长折旧率越小。两种方法的计提折旧率都是以折旧年限为分母来计提折旧率的,使用年限越长折旧率越小,折旧也就越慢。(3)折旧额逐年递减。双倍余额递减法与年数总和法都是加速折旧的方法,每年的折旧额呈递减趋势,上年总比下年大,双倍余额递减法的最后两年除外。

2.不同点。(1)每年计提的基数不同。双倍余额递减法与年数总和法每年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净值基数不同,双倍余额递减法的计提基数逐年递减,是期初余额减去当年计提折旧额后的固定资产净值;年数总和法的计提基数每年都是扣除期末预计净残值之后的价值,每年都相同。(2)最后两年计提的处理不同。双倍余额递减法与年数总和法最后两年的处理不同。在最后两年双倍余额递减法是倒数第二年期末余额扣除净残值后的余额在最后两年平均分摊折旧,两年的折旧额是相同的;年数总和法是按照尚可使用年限的递减比率按固定基数计提,也就是每年计提折旧的账面余额相同。(3)计提的比率不同。双倍余额递减法与年数总和法的计提比率不同,双倍余额递减法是一个固定比率,除了最后两年不使用外其他每年相同;年数总和法是一个数学上等差递减数列式的递减计提比率,计提出来的折旧额是一个等差数列。

三、基本账务处理比较

例:某台设备原值100万元,预计使用年限5年,预计净残值2.55万元,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分别为:

年度折旧率折旧额

12/5――0.4100×0.4=40(万元)

22/5――0.4(100―40)×0.4=24(万元)

32/5――0.4(100―40―24)×0.4=14.4(万元)

第4年与第5年系该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到期的前两年,将固定资产净值扣除预计净残值后的余额平均摊销,即(100―40―24―14.4―2.55)/2=9.525万。

所以,第1年折旧为40万元;第2年折旧为24万元;第3年折旧为14.4万元;第4年折旧为9.525万元;第5年折旧为9.525万元。

例:A公司2001年12月1日购进一台不需要安装就可以使用的H设备,系生产车间使用。该没备购进时的相关成本和税费合计是93 000元,经确认H设备符合固定资产确认的条件,预计使用年限为5年,预计净残值为3 000元,请按年数总和法计提每年的固定资产折旧额。(A公司不在东北老工业基地)

确定使用年数总和:5+4+3+2+l=(5/1)×5/2=15(年)

2002折旧率:5/15×100%;

2003折旧率:4/15×100%;

2004折旧率:3/15×100%;

2005折旧率:2/15×100%;

2006折旧率:1/15×100%。

2002折旧额:(93 000-3 000)×5/15×100%=30 000(元);

2003折旧额:(93 000-3 000)×4/15×100%=24 000(元);

2004折旧额:(93 000-3 000)×3/15×100%=18 000(元);

2005折旧额:(93 000-3 000)×2/15×100%=12 000(元);

篇9

【关键词】学会思维;拓展思维;设计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特别是我们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要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其基本条件之一就是要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勇于创新的精神。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谈几点看法:

一、复习指导,学会思维,导出新知识

启发学生肯于动脑筋想问题,这仅仅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进一步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教学中,我抓住知识生长点、连接点,引导学生从无知出发,把新知识转化为已经解决的 问题或是能够解决的问题,从而寻找出解决新问题的途径。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会有条理,有根据的思考问题。例如在讲授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法的计算时,先复习已学知识1、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有哪二种?2、直线法有哪二种?3、年限平均法年折旧额=?并把年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预计残值-预计清理费用)] ÷预计使用寿命 =[固定资产原值×(1--预计净残值率)] ÷预计使用寿命)写在黑板上以便与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进行比较,用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导出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加速折旧法有哪二种?——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会有条理,有根据的思考问题。提供思维材料、营造思维情境、采用启发和促进思维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至关重要,问题的提出与解决过程是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二、运用举例,对比分析,拓展思维

学生的思维不能由教师包办代替,但是当学生的思维遇到障碍时教师应给予必要的启发点拨。这种启发点拨,或是引导学生对概念的运用,或是以中介性的提示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

例如:新课 双倍余额递减法首先采用讲授法把概念的公式列示:

1、含义:每期期初按固定资产账面净值和双倍于直线法的折旧率来计算折旧额的一种方法

2、计算公式:

(1)年折旧率=2÷预计使用寿命×100%

(2)年折旧额=固定资产账面净值×年折旧率

3、举例:一设备原价50000元,预计使用5年,预计净残值率2%,计算五年每期的折旧是多少?

当题目出来后老师不能直接把答案写出,要让学生有一个思考过程,当然这题比较难,老师可以先给下面一张空白表格,作一下提示,让学生自己动手练习,第1、2、3年计算完成后,第4、5年计算学生肯定会遇到障碍因为最后两年计算方法又改变了:年折旧额=(固定资产账面净值-预计净残值)÷2

年份 计提基数 年折旧率 年折旧额 累计折旧 账面净值

1 50000 2/5 20000 20000 30000

2 30000 2/5 12000 32000 18000

3 18000 2/5 7200 39200 10800

4 4900 / 4900 44100 5900

5 4900 / 4900 49000 1000

这同时也说明了老师在备课时要充分,要明确本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估计到学生会遇到什么困难。

三、针对知识的生长点、设计启发性问题

教学过程中,教师一点儿也不能代替学生学习,教师的责任不在于简单地教给学生一个结论,而在于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掌握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

例如 在讲授年数总和法时

1、含义:每期按固定资产应计提折旧额乘以一个逐年递减的分数来计算折旧额的一种方法

2、公式:(1)年折旧率=年初尚可使用年限÷预计使用寿命的年数总和

(2)年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预计净残值)×年折旧率

3、举例:仍用前例根据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启发学生通过自己的积极思维、主动地找到答案,完成下表:

年份 计提基数 年折旧率 年折旧额 累计折旧 账面净值

1 49000 5/15 16333.33 16333.33 33666.7

2 49000 4/15 13066.67 29400 20600

3 49000 3/15 9800 39200 10800

4 49000 2/15 6533.33 45733.33 4266.67

5 49000 1/15 3266.67 49000 1000

4、完成后让学生自己比较归纳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的联系与区别

另设问直线法和快速折旧法的优点烽缺点

直线法:计算简便,各期(或单位工作量)的折旧额相等,便于运用。但在体现谨慎性原则,考虑配比性方面有不足,同时,对固定资产无形损耗的考虑往往是不到位的。

快速折旧额:从理论上更好地体现谨慎性原则和配比性要求,能均衡各期固定资产的使用成本(折旧+修理费),有效考虑固定资产的无形损耗。但计算比较复杂,运用要求高。

因此,教师要根据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设计启发性思考题,启发学生通过自己的积极思维、主动地找到答案。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运用分析、比较的方法,找出异同和联系,掌握知识的本质。

四、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维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教学过程应该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认识规律向前推进。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思维的波澜,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学完了年限平均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后,来一个综合题考查一下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综合举例: 某项固定资产原值90 000元,预计使用寿命8年,预计净残值率为4%。要求分别采用年限平均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计算其第二年的折旧额。

(1)年限平均法:第二年折旧额即为年折旧额

年折旧额=[90 000×(1-4%)] ÷8=10 800(元)

(2)双倍余额递减法:

第一年折旧额=90 000×(2÷8)×100%=22 500(元)

第二年折旧额= (90 000-22 500)×(2÷8)×100%

=16 875(元)

(3)年数总和法

第二年折旧额 =90 000 ×(1-4%)×7/36= 16 800(元)

在学生练习过程中,我发现有一部分学生对综合计算分析题是无从入手,因为前面新学知识是用表格形式的,改为列式计算后不会灵活应用。

这就要求每个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有较好的注意分配能力。这样,才能及时地捕获准确的反馈信息。同时,对于学生所作出的反馈信息,教师还应作出及时而准确的评价,强化学生的思维操作,调动学生课堂思维的积极性。教师循其“序”而导引,可以使学生课堂思维活动富有节奏感和逻辑性。

篇10

【关键词】固定资产;折旧;政策;建议

一、固定资产折旧及方法概述

折旧,是指在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内,按照确定的方法对应计折旧额进行的系统分摊。应计折旧额,是指应当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原值扣除其预计净残值后的金额。如果已对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还应当扣除已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累计金额。

在计提估算定资产折旧主要考虑以下因素:(1)预计净残值;(2)固定资产原价;(3)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4)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而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有多种,分别有: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行驶里程法,余额递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年率递减法,年金法,偿债基金法等等。下面针对财政部规定可选择的几种方法进行介绍。

1、年限平均法

年限平均法又被称为直线法,这种方法是将某项固定资产的应计提折旧额平均的分摊到固定资产预定的使用年限内。因次在使用年限内,采用这种方法计算得到的相同时间长度的期间折旧额均相等。

年折旧额=(固定资产原价-预计净残值)/预计使用年限

月折旧额=年折旧额/12

2、工作量法

工作量法是根据某项时间期间内的实际工作量计算应该计提的折旧额的一种方法。

单位工作量折旧额=(固定资产原价-预计净残值)/预计总工作量

某固定资产月折旧额=该固定资产当月工作量*单位工作量折旧额

3、双倍余额递减法

双倍余额递减法是指在不考虑固定资产预计净残值的情况下,根据每期期初固定资产原价减去累计折旧后的金额(即固定资产净值)和双倍的直线法折旧率计算固定资产折旧的一种方法。

年折旧额=固定资产净值*2/预计使用年限

月折旧额=年折旧额/12

但同时由于每年年初固定资产净值时没有扣除预计净残值,所以为了保证在计算固定资产折旧额时,不能使固定资产净值降低到其预计净残值以下,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算折旧的固定资产,通常在其折旧年限到期前两年内,经固定资产净值扣除预计净残值后的余额平均摊销。

最后两年年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已计提折旧额-预计净残值)/2

4、年数总和法

年数总和法又被称为年限合计法,是将固定资产的原价减去预计净残值的余额乘以一个以固定资产尚可使用寿命为分子、以预计使用寿命逐年数字之和为分母的逐年递减的分数计算每年的折旧额。

年折旧额=(固定资产原价-预计净残值)*尚可使用寿命/预计使用寿命的年数总和月折旧额=年折旧额/12

在上文中主要介绍了四种折旧方法,我们将它们分为直线折旧法和加速折旧法两大类进行分类阐述。

直线折旧法能够合理的均分各个会计期间内的折旧额,较为适用于小型或核算方法简单的企业,不会使得较多的折旧额提取降低盈利甚至导致亏损,避免了对企业的利润报表产生巨大影响。但它也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因为固定资产在不同使用年限提供的经济效益是不同的。一般来说,固定资产在其使用前期的工作效率较高,在后期的工作效率则会降低,导致流入企业的经济效益的不同,同时由于使用时期增长带来的更多的损耗维修费用,给企业带来的经济负担的不同,这些都被直线折旧法所忽视。

一般企业中企业更多地倾向于双倍余额递减法,因为采用这种计提折旧方法意味着将可以看为定值的总折旧额较多的分配在折旧年限的前面,在既定的25%的企业所得税率下,从而使得企业获得延期纳税的好处。

加速折旧法的优势在于将固定资产较大部分的价值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进行补偿,对大型或高科技企业具有一定吸引力。该方法有利于加快技术设备的更新换代,可以减轻随着科技进步而带来的固定资产使用年限缩短的负担。同时考虑到了货币的时间价值,可以防范物价风险,相对直线法更为符合货币价值规律。

二、企业选择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应考虑的因素

在企业的日常经营中,企业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一般是计入企业的营业成本,所以不同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下计提的折旧额对企业的利润具有重要影响,从而关系着企业所得税额大小。

不同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对企业的造成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因此对于折旧方法的选择上我们应该根据企业的现状、固定资产的性质、国家的政策,从各种层面进行分析,为企业选择最优的折旧政策。

第一,固定资产性质

对于价值不高或损耗在整个使用期内稳定的固定资产,如建筑物、房屋等,可以选择简单易操作的的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而对于价值较高或损耗不均衡的固定资产,如运输工具、精密机器等,则应采取工作量法计提折旧。

第二,根据企业状况

企业在选择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时应该结合行业的特点,盈亏情况和面临的税收政策进行分析。新兴行业的市场快速成长,技术更新迅速,夕阳产业市场逐渐萎缩,这都导致固定资产贬值较快。成熟产业增速稳定,市场形成一定规模,固定资产价值较为稳定。企业可以根据企业所在的行业特点来选择折旧政策。因为企业计提的折旧往往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利润,计提的较多折旧可能会降低盈利导致亏损,而集体较少的折旧则可能会降低亏损导致盈利。企业可以根据对利润的预期目标来选择折旧政策。对于一些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企业来说,将折旧费用延迟计提可以使优惠期间的利益最大化,不能享受优惠的企业提前计提折旧费用从而延时纳税更符合企业利益。企业可以根据面临的税收政策选择折旧方法。

第三,根据国家政策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使用情况,合理地确定使用年限和预计净残值;应根据固定资产的经济利益预期实现方式,合理地选择折旧方法;固定资产的预计净残值、使用寿命和折旧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进行变更。税法也对一些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和方法进行了规定。

三、改进固定资产折旧的建议

现有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对企业固定资产的核算方式主要依据资产的历史价值,结合价值补偿理论将这一价值以某种方式体现出来,这样会导致固定资产价值简单地以账面价值的形式存在,依照货币的时间价值理论,固定资产的价值应该获得增长,同时在每个会计期间实际计提的折旧与按照固定资产当期公允价值应计提的折旧间存在一定的差额,所以对就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建议:提取固定资产涨价准备,并对固定资产价值进行重估;不需分配的方法而以每期期末的市价来计量剩余资产的价值;将物价变动与固定资产更新维修纳入折旧计算体系;合理估计固定资产实际损耗和技术价值,据以计提折旧。

参考文献

[1]马西牛.选择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2.04

[2]常美丽.固定资产累计折旧方法选择探析[J].商品与质量,2012.01

[3]廖康礼.固定资产折旧对企业财务的影响[J].商业会计,2011.05

[4]朱鸿.企业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及其选择[J].当代经济,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