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贫困生帮扶计划范文

时间:2024-03-07 17:49: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学贫困生帮扶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学贫困生帮扶计划

篇1

(一)了解贫困生就业失败原因,帮助贫困生正确求职

贫困生由于受到经济劣势的影响,很多贫困家庭是花费了巨大经济投资来培养一个大学生,因此贫困家庭对贫困大学生有过高的期待,贫困生自己也由于多年来受助于家庭的经济帮助,因而对自己第一份工作的薪水一般都有过高的要求,在选择应聘岗位的时候,过多注重薪酬,这样也会造成一部分贫困生错失就业良机,从而在择业过程中,由于受到打击,造成不清楚自己适合什么职业,或者喜欢什么职业,或者能胜任什么工作,从而不敢主动寻求适合自己的岗位,造成长期观望状态。更有甚者,将就职机会过多的依赖于学校和社会,将自己无形中处于求职被动状态,有的贫困生,由于在寻求工作过程中,产生了一些经济费用,觉得自己对不起家庭,毕业了还在花父母的钱,不能承受自己一次一次失败求职的压力,过于自卑,加上从小由于家庭经济不如别人,在心理上本身就具有自卑不如人的心理特点,这样的恶性循环,导致不敢朝自己的就业目标迈出具有实质性意义的一步,面对这种情况,辅导员应当积极发挥自己良师益友的作用,邀请问题贫困生进行深入细致的谈心,帮他们分析求职过程中失败原因,寻找对策,尤其对于求职失败后情绪低落的贫困生,要特别关注,严重的还应寻求学校心理辅导老师,对其进行心理辅导,帮助贫困生解决求职过程中出现的心理困惑,疏导就业压力。对于具有共同问题的贫困生,可以结合心理辅导老师做团体心理辅导,开展现场求职演练,也可以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将贫困生中优秀的同学代表邀请到班级来为贫困生讲解求职经验和方法,现身说法,更能让贫困生接受辅导员提供给他们的帮助。

(二)帮助贫困生克服自卑心理,培养求职自信

当前社会难免存在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甚至有家庭条件较好的毕业生出现“走后门”的现象,这无疑在很大程度上会打击贫困大学生找工作的积极性,造成他们盲目看待自己不如别人,认为自己输在了起跑线上,心里满腹的不满与无奈会累积出较多的负面情绪,使原本就缺乏自信的他们更加不能坚强的面对求职过程中需要积极克服的问题,甚至不能正确的对待自己求职过程中应该把握的机会,而放弃了一些本该可以把握的就业机会。有的贫困大学生在通过面试后,由于自卑心理作怪,无法从学生角色转换到职业角色,在还没有真正踏入工作岗位前,就完全进行了自我否定,可想而知,他在真正踏入工作岗位后,还将需要做出比常人更多克服自卑心理与困难的努力。辅导员应该努力帮助贫困生树立求职自信,帮助开展求职技能辅导,帮助贫困生顺利就业。

(三)帮助贫困生克服急于求成的心理,正确面对求职

贫困生多是家里的希望,有些农村家庭的贫困生,多少年才出一个大学生,从小学到大学十六七年的努力拼搏,家里给予了巨大的经济支持,就是为了在大学毕业时找到一份有前途的工作,毕业就职承载着的不仅是自己寒窗苦读的心血,更是亲朋好友们的希望与寄托,更有自己对自己这么年来努力拼搏的成果的期待,很多贫困生对求职的期待就可想而知了,辅导员要帮助贫困生正确面对求职过程,不要急于求成,从而弄巧成拙,要引导贫困生循序渐进,克服求职中好高骛远的思想,更不可以盲目羡慕他人,跟从他人,为了报答父母这么多年来的养育之恩,盲目追求高薪,做出不切实际的选择,而无法正确考虑自身的专业背景和能力。因此很容易出现在求职过程中出现急于求成的心理,甚至产生焦躁不安的心理问题,对于这种现象,辅导员要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分阶段地对贫困生进行就业指导,建立全程化的就业指导体系,营造良好的就业氛围。让贫困大学生群体都能顺利地走向工作岗位。

二、帮助贫困生寻求多方援助,拓宽就业渠道

现在我国高校基本都有专门的部分负责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并且会组织召开各种形式的招聘会帮助毕业生寻求就业机会,辅导员可以系统性的给贫困生做职业规划指导讲座,指导他们写简历,如何应对面试,如何向企业展示推销自己,由于贫困生经济条件受到限制,没有更多的经济力量去外地进行求职面试,要指导贫困生充分利用校园招聘会机会,针对专业背景,寻求相关企业校企合作,为家庭困难的毕业生创造更多的就业途径,同时,指导贫困生在网络上合理求职信息,可以利用自身经验帮助贫困生寻求多方援助,整理就业信息,拓宽就业渠道,使贫困生能更快更省钱的找到理想的就业岗位。

(一)寻求相关政策,采取相关措施帮扶贫困生就业

可以根据国家、社会、高校对贫困生采取的相关援助政策,采取相关措施,帮助贫困大学生更好的就业,可以寻求多方援助对贫困生实行就业津贴补助,高校贫困生问题是一个结构性的问题,仅仅依靠经济上的帮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只有依靠社会、学校、老师、同学和贫困生本人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地改善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实现心理脱贫。[3]落实实际的就业援助,在贫困生自主创业时,可根据他们的经济困难,采取学校支援、社会援助等多方援助,为贫困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支持和帮助,尤其要利用好高校的就业管理部门对贫困生的帮扶政策,帮助贫困生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尽可能的帮扶贫困生实现快速就业,对于实际困难无法解决的贫困生,可以适当延长关注期,辅导员可以利用自己的角色便利,在校园、班级为贫困生建立一些专门服务于贫困生的社团组织,多元化的帮扶贫困生,促进贫困生全面就业,全面发展。

(二)进行个人帮扶,提升贫困生个人就业竞争力

在力争得到社会、学校各方面的援助的同时,辅导员可以针对性的进行贫困生个人帮扶,提升贫困生个人就业竞争力,帮助贫困生正确认识自己,不羡慕他人,不盲目攀比。帮助贫困生进行个人的能力优势与缺点的分析,明确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学会懂得自信、乐观的面对生活和面对困难。积极调整心态,不骄不躁,坦然面对未来,提升个人就业竞争力。切不可妄自菲薄,更不可盲目自卑或者自大,帮助贫困生积极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

(三)鼓励贫困生多参加社会实践,开展就业指导课程

鼓励贫困大学生努力学好自己专业知识的同时,鼓励贫困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多与优秀学子、成功人士交往,鼓励贫困生向成功人士学习成功经验,同时还能帮助自己克服自卑心理,提高与人沟通的能力。辅导员可以充分利用学校援助,对贫困生有针对性的开展的就业指导方面的课程,让贫困生自己在课程中学会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不可眼高手低,更不可随意贬低自己,自己给自己打击。鼓励贫困生抓住一切展示自我的机会,培养自信心,时刻为自己将来就业做好全方位的准备工作。

三、开展贫困生就业指导工作,做好贫困生就业服务者

贫困生在求职过程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寻求工作和毕业的同时,辅导员在班级中开展贫困生就业指导工作,做好贫困生就业指导者和服务者。帮助贫困生解决在临近毕业时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

(一)帮助贫困生解决就业前的各种问题

有的贫困生临近毕业,很多事物忙,甚至有的贫困生由于欠缴学费的压力太大,严重影响求职心理,针对贫困生经济的紧张,辅导员更是需要给予极力的支持和帮扶,寻求校方对贫困生的学费欠缴开绿灯,帮助贫困生申请延迟缴纳学费,辅导员可以帮助贫困生解决求职中遇到的其他难题,尤其是大学生是第一次走入社会,经验缺乏,难免不会因为求职心切而上当受骗,辅导员可以利用自身的身份,积极与用人单位进行沟通,必要时可以帮助贫困生获得更多的社会援助或法律援助。

(二)帮助贫困生处理毕业事物,减轻他们的求职压力

帮助贫困生简化毕业事宜,积极主动的帮助贫困生落实户口、档案去向问题,减轻他们临近毕业的各种杂事,减轻他们的求职压力。有些贫困生临近毕业,情绪会莫名的紧张,甚至不知所措,有的甚至产生毕业焦虑情绪和求职焦虑情绪,因此,辅导员帮助贫困生处理一些毕业杂事,可以适当减轻他们的求职压力和毕业焦虑。

(三)关注贫困生的发展,探索更多帮扶途径

篇2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教育;管理工作

高校贫困生是指由于经济困难而缺乏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生活质量达不到社会可接受的最低水平,处于困难、窘迫状态的在校大学生(何芬林等2007)。目前,高校贫困生人数平均占到学生总数的25%~30%左右,在有些学校甚至达到50%(张丽等2014)。高校贫困生作为在校大学生中弱势群体的主要组成部分,随着数量的日益增多给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带来新的问题和挑战,成为高校和谐稳定发展的重中之重。

一、高校贫困生存在的问题

1、经济压力随着全国经济水平的提高,高校学生的教育成本也在加大,学费、住宿费、生活费、各种培训报名费等成为高校学生的大笔支出。作为高校贫困生,多由社会、区域、家庭变故等原因造成,这些原因所导致的经济落后是长期存在、短期内不能完全解决的,因此致使贫困生无力支付昂贵的教育费用,在大学里都会承受着经济压力,有些贫困生甚至无法顺利完成学业。2、心理压力大多数贫困生来自于经济落后地区,教育的投入不足,贫困生在中学期间由于教育资源匮乏、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缺少足够的知识储备,对新知识的认知能力不足,学习能力受到阻碍;贫困生跨进高校时承载着家庭的全部期望,目标是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变个人和家庭的贫困状况,这给他们增添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困难不是通过自身努力就可以解决的,他们除了与同学们在同一竞争环境外,还要面对生计问题,这就使他们长期处于压抑、忧虑的状态,甚至对生活失去信心;同时,由于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存在的一些差异性,有的贫困生缺少文艺、体育等方面的特长,在学校的一些活动中根本没有表现的机会,这就更加重了他们的自卑心理。3、就业压力据北京大学毕业生就业课题组调查显示,不同阶层子女受教育后的结果不平等,行政管理人员子女的工作落实率要比农民子女高出约14个百分点(莫飞平2007)。贫困毕业生大多来自农村或城镇低收入家庭,在可依靠的“人脉”关系上处于劣势,多数是在外地城市单打独斗,因此,贫困生在就业中也是弱势群体。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即使有完美的创业计划和创业项目,没有启动资金也只能面临计划“流产”,更何况贫困生由于兼职占用时间过多,实践能力不足,创业能力欠缺,贫困生想通过创业来改变命运几乎不可能;同时,贫困生对自身的能力认识不足,就业过程中没有目标,盲目投递简历,辗转于各大招聘会,应聘成本较高;高昂的培训费用也使贫困生对于公务员、事业单位的考试望而却步;贫困生“就业难”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一大难题。

二、高校贫困生教育管理的现状

1、资助体系存在不足为了帮助高校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国家相继出台了“奖、贷、助、补、减、免、缓”等贫困大学生经济资助政策,极大缓解了贫困生的经济压力。然而这个体系仍然存在不足:高校助学贷款主要以生源地贷款为主,而有些地区没有生源地贷款或者贷款名额有限制,导致一些贫困生入学学费成问题;奖、助学金名额有限,覆盖面较窄;贫困生认定标准模糊、认定缺乏有力依据;社会资助额度较少,资助形式单一;助学贷款的信用体系建设不够完善等。2、对贫困生心理辅导工作的重视度不够近些年,高校贫困生增多的现象已经引起了国家、高校的高度重视,但是只定位于贫困生认定、奖助贷政策方面,其他的教育管理工作仍是将贫困生纳入所有学生中,没有给予贫困生群体足够的重视,尤其是缺少对贫困生新生适应学习过程、就业择业等的长期跟踪引导,导致贫困生群体频频出现问题:陷入传销、网络贷款、诈骗等,贫困生遭遇经济上损失的同时,心理、精神上也遭受打击,甚至有些失去生命。3、缺乏针对性的指导贫困生多数来自农村、偏远地区、城镇的低收入家庭,家庭、所处地域的经济状况导致他们各方面处于劣势,如知识储备、资源拓展、人际交往,就业择业等方面。目前的教育管理工作是按照程序、经验对学生进行各方面指导的,没有对贫困生群体进行针对性指导,以致贫困生在学习能力培养、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择业等方面出现缓慢适应(张红岩2012),在教育管理效果上出现明显的滞后。

三、高校贫困生教育管理工作策略

1、资助管理工作细化在执行“奖、贷、助、补、减、免、缓”等贫困大学生经济资助政策的过程中尽量细化,降低资助体系的不足率。将助学贷款与生源地贷款相结合,没有生源地贷款的学生可以在入校后申请助学贷款,建立健全家、校、学生三位一体的信用体系,定期更新信用档案;提高贫困生资助额度,适当增加奖、助学金名额,在评选的过程中做到向贫困生倾斜,拓宽奖、助学金覆盖面;积极联系社会爱心团队,以奖学金等形式为贫困生提供资助,使资助形式多样化,资助金额增多。将贫困生资助管理工作做到更合理、更有效。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大学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对于贫困生来说尤为重要。长期面对经济压力,很容易形成扭曲的、不正常的心理疾病,因此,对贫困生给予经济帮扶的同时,也要进行精神帮扶,帮助贫困生形成健全的人格。(1)帮助贫困生认识自我。对自身情况有正确的认知,鼓励他们自立自强,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去看待事物,正视贫困,实事求是的确定短期、长期目标,并能够坚持为了实现目标而奋斗;帮助贫困生树立自信心,看到自身优势,取长补短,勇敢应对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实现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2)定期进行心理辅导。贫困生所处的成长环境,长期处于压抑状态,存在较多的心理问题,需要倾诉的对象,抓住这个突破口,使其能够将心内的压抑释放出来,以防心理疾病的发生;同时,以网络媒介、手机短信、微信、邮箱等方式与贫困生保持联络,经常性的沟通交流,发现问题及时疏导,将问题扼杀在萌芽里;充分利用校内的心理咨询室,问题较大的贫困生定期去心理咨询室,通过专业的心理辅导,缓解压力,激发其自我解困意识,引导其塑造健康的心理。3、个性化引导多数贫困生存在知识储备薄弱、社交能力较差和就业竞争力较弱等问题,教育管理工作中应该以贫困生群体为主体进行个性化的引导。(1)“授人以鱼”,也要“授人以渔”。帮助学生探索科学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专业知识的学习能力,同时为贫困生提供计算机、英语听说、语言表达等能力的锻炼机会,为其就业做充足的准备,成立针对贫困生的能力培训机构,免费为其提供培训,并组织各类能力竞赛等,扩大参与面,使贫困生能够在竞赛中展现自我,学以致用,同时能达到树立贫困生自信心的作用。(2)引进社会资源并不仅仅是资助资金的引入,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为贫困生提供技术性的勤工助学岗位,培养贫困生社交能力、团队意识、协作能力等,而不是局限在小圈子;可以成立由贫困生群体组成的团体,通过成员的互助互利培养贫困生的自助能力,在设计组织活动、展现自己的同时也提高了团队合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将实践教学计划与贫困生的特殊性结合起来,针对性的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创新活动中为贫困生提供个性化的岗位,培养贫困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3)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择业指导的工作中,要对贫困生进行“一对一”的个性化引导,不能一刀切。对贫困生进行深入的了解,根据其实际情况、能力水平,为其定制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并跟踪指导,及时变动适应就业方向;帮助贫困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理念,并在简历制作、求职礼仪、面试技巧等方面进行细致的指导,开展模拟招聘、面试等的专项训练,使贫困生能够尽快适应就业形势,同时将其就业中的不安、焦虑等情绪进行无形的化解。

结语

目前,高校贫困生的数量日益增多,贫困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尤为重要,它关系到高校的和谐稳定发展。掌握贫困生的特性,了解他们的需求,在学习、生活中为他们提供切实的帮助,使贫困生在高校感受到温暖与关怀,能够实现与其他学生的公平、公正竞争。在贫困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中总结经验和不足,不断进行工作方式方法的改进,确保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

参考文献:

[1]何芬林,李湘黔.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7,(4).

[2]张丽,蔡亚峰,朱永华.对高校贫困生“软贫困”问题的思考[J].文教资料,2014,(33)

[3]莫飞平.经济困难学生能力贫困问题及其应对策略探微[J].经济师,2007,(5).

篇3

[关键词]高校 贫困生 就业 焦虑

[作者简介]马建新(1969- ),男,江苏泗阳人,淮海工学院商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传统文化和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江苏 连云港 22200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淮海工学院党建思政研究课题“高校贫困生就业焦虑问题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DS2014001)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9-0090-03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毕业生人数呈现逐年增加态势。教育部在201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指出,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727万,再创历史新高,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非常突出的问题。由此,处于弱势的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困难程度可想而知。激烈的就业竞争和各种其他压力因素的叠加,使得部分贫困生表现出明显的就业心理焦虑。如何帮助这些大学生克服焦虑情绪、消除心理障碍,以积极的心态应对就业压力,应成为教育工作者高度重视并积极应对的重要课题。

一、研究过程与结果

(一)研究方法与过程

1.研究对象。于淮海工学院2014届在册贫困生中随机抽取420人,其中,男生142人,女生278人。问卷共发放420 份,回收420份,有效问卷415份,有效率98.8%。

2.研究工具。本次研究运用W.K.Zung教授编制的焦虑自评量表(SAS)。该量表是用于测量和评估焦虑症状的程度,分析被试者的主观焦虑症状的非常简便的临床工具,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也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①

3.研究过程。通过无记名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淮海工学院贫困大学生进行就业焦虑测试。研究在2014年4月即毕业生择业的高峰期开展,部分同学已落实合适的工作,没落实工作的学生焦虑心理较为明显。同时,这段时间也是毕业生返校的高峰期,便于调查研究。在淮海工学院助学中心和二级学院的协助下,将被试者集中到教室并告知测试目的,在被试者的同意和配合下以无记名的方式发放并回收问卷。

4.数据处理过程。将规律性答案的问卷和不完整问卷进行筛查、剔除后,对收集的数据采用SPSS17.0进行数据分析,并得出最终数据分析结果。

(二)研究结果

1.贫困生焦虑现象的现状。调查结果显示,415名被试者中,121人(29.15%)对当前的就业比较乐观;其余70.85%的被试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心理。其中,轻度焦虑的占被试总数的44.82%,中度焦虑的占22.17%,重度焦虑的占3.86%。

2.贫困生就业焦虑的表现。贫困生的就业焦虑症状与其他学生的就业焦虑有共性,也有其自身特点。除就业焦虑的程度较重以外,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症状:第一,认知方面常常表现出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减退、无心开展毕业设计和论文工作,部分出现抱怨家庭、社会甚至消极厌世等现象。第二,情绪方面出现自卑、沮丧、缺乏安全感,部分出现紧张、抑郁、易怒等症状。第三,行为方面表现出不愿与人交往,社会活动减少,自我封闭、缺乏进取心,有攻击,严重的甚至有报复社会、自伤自残行为。第四,在生理方面表现为食欲不振、面容憔悴、失眠、身体莫名不适和疲惫感等。

3.贫困生就业焦虑的特点。首先,影响程度深。一方面,贫困生由于家庭经济情况的限制,其进取心和自尊心常被社会无情的就业市场摧毁,挫折感导致自卑自弃的心理常常发生;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原因,他们对于找到工作以尽快摆脱贫困的就业期望值很高。所以,因贫困所导致的就业压力非常沉重,使高校贫困生的就业焦虑表现得更为突出、更深重。其次,持续时间长。贫困学生从进入大学开始,就面临着包括就业在内的各种压力,贷款、奖助学金、勤工俭学等造成长期困扰;毕业时激烈的就业竞争使他们又陷于持续焦虑状态。最后,特质焦虑和状态焦虑共存。由于平常经济压力的存在,贫困生常处于特质焦虑中。当面临就业还需要更多的金钱时,这时特质性焦虑会进一步加剧就业时的“状态焦虑”,从而出现他们的就业状态焦虑程度高于其他同学。②

二、贫困生就业焦虑成因分析

心理学认为,焦虑产生的原因是个体在缺乏充分事实根据和客观条件的情况下,知觉到行为目标与自身能力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会使个体的预期目标丧失,从而产生一定焦虑情绪。③焦虑的程度与预期目标的意义和价值有关,目标意义和价值越大,则焦虑的程度越重;目标意义和价值越小,焦虑的程度越轻。适度的焦虑可以激发人的积极性,有利于目标实现;过度焦虑则会破坏心理平衡,影响正常社会功能的发挥,阻碍人的行动,不利于身心健康。④造成贫困大学生就业焦虑的原因有很多,与其他同学的就业焦虑相比,有相似性也有特殊性,主要包括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

(一)内在原因

1.心理压力大,期望值过高。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和生活、学习方面的压力,贫困生长期背负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为了能尽快摆脱贫困,减轻父母负担,他们的就业动机非常强烈。另外,这些学生大多深知父母和家庭对自己的期待,对待择业大多存在过高的期望,在经历现实的挫折和碰壁后,这些学生更容易产生失落感,导致对就业问题感到焦虑不安。

2.自我调适能力较弱。近年来,就业市场的现状是供大于求,大学生择业难的现象是客观的,遭受就业挫折是难以避免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心理调适能力强的学生,在遇到挫折和困难时能够尽快做好自我调适,迅速从挫折的阴影中走出来;然而,对于平时不善于排解压力的贫困大学生来说,可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大范围的投简历和多次面试的失败,会使自信心和自尊心受到打击,如果不善于自我调适,焦虑、不安甚至是恐惧就会产生。

3.个人素质欠缺。大多数家庭较贫困的学生进校后,就将全部的精力和时间用到学习上,试图证明自身价值。他们中的一些人很少参加集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失去了全面锻炼和发展的机会;一些同学的语言表达、组织管理、实践操作、独立创新等方面的能力欠缺。社会需要的人才不仅是会学习的人,更注重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关注大学生是否有一定的实践经验、良好的道德品质、较高的专业素养以及一定的沟通交流和团结合作的能力等。如果在这些方面有所欠缺,在择业过程中是一定会遇到挫折的,产生焦虑心理也是难免的。

(二)外在原因

1.来自家庭影响。每个贫困生家庭都有其特殊性,亲属将家庭的希望全部寄托在孩子的身上,希望孩子尽快毕业、找到工作,摆脱家庭的困难现状。然而,家庭的高期望值和低支持力使得贫困生一入学就背负着沉重的心理压力。临近毕业时,面对找工作不易的现实,部分学生就在家庭的高期望与社会的低就业现状中挣扎、煎熬。当他们不能依靠自身能力找到满意工作时,心理包袱会越来越重,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或更严重的心理问题。

2.来自社会的影响。近年来,政府和社会各界非常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也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这其中,有专门针对贫困大学生就业的如就业经济补贴、创业扶持等。但这些政策对于数量庞大的贫困生群体来说,帮扶的力度和广度是有限的。此外,就业市场的不健全、用人单位的差异标准及社会上的不正之风等都影响着贫困大学生的择业成功率。许多学生在不能得到公正、公平的对待后会产生焦躁沮丧甚至抱怨仇恨的心理。

3.来自学校的影响。当前,许多高校对贫困生的就业工作给予了一定的重视,但是口头上和政策上的重视多,认识观念和举措上落实并不到位。许多高校并没有对贫困学生进行专门的生涯规划教育,缺乏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机制,也没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对他们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帮扶。大部分高校是问题发生了才开始补救,更有小部分高校因为贫困生欠交学费、欠贷款扣发学生的毕业证、学位证甚至就业协议书等。这些都无形增加了贫困生的压力,加剧了贫困生的就业焦虑。

三、消减贫困生就业焦虑的对策

(一)结合贫困生特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直是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重点工作之一,但贫困生这一特殊群体,虽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但远没得到足够的重视。贫困生的就业焦虑越来越严重,要求高校必须特别重视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

1.要重视培养他们的自信心。高校要利用各种渠道开展贫困生的自尊、自爱、自强、自信等品质的教育。鼓励贫困生正确地面对客观现实和实际困难,勇于接受经济贫困的现实,正确地认识自我、接受自我。无论在怎样的环境下都要对自己充满信心,乐观地面对一切生活现状。努力发挥自己的优势,不断锻炼和改进自身的不足,艰苦奋斗、迎难而上。

2.帮助他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贫困生产生心理焦虑大多是遇到问题没能得到及时排解导致的。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为排解困惑提供帮助,遇到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时,向同学倾诉,寻求解决办法;相反,将自己封闭起来,不利于身心发展,将导致问题更加严重。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贫困生要主动参加学校的各项集体活动,多与同学交流、扩大交际面,增进理解、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3.加强他们的挫折教育。人生会遇到很多挫折,贫困生也不例外。我们要培养贫困生勇敢顽强、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让他们意识到只有经受挫折和磨难的成功才更有价值,挫折本身就是一种财富。一方面,挫折能打击人,给人烦恼、痛苦甚至毁掉一个人;另一方面,挫折也能给人力量,使人变得成熟、果敢和坚强。

4.指导贫困生学会心理防卫,进行自我调适。高校要教育贫困生学会运用心理学的方法保护自身心理健康。当出现心理焦虑、忧郁等消极情绪时,能够科学地运用心理防卫机制,乐观地对待暂时的困境,化解心中的困惑,积极地做好自我调适,预防可能的心理困惑发展成更为严重的后果。

(二)广开渠道,提高素质,增进就业竞争力

高校要进一步加强教学改革,注重就业力培养。高校的课堂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传授上,而应该着眼于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上采用形式多样、生动活泼、乐于接受的教学形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宽松的环境中培养创新意识,培养良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沟通技能、语言表达和团队协作能力。

1.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培养贫困生综合能力素质。社会实践活动寓教于乐,形式活泼,易于接受,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这些活动不仅具有教育功能,还能达到激发人的斗志、催人奋进的目的。若要贫困大学生提高社会竞争力,必须要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检验自身的理论和实践水平,接受社会挑战和磨炼。因此,高校要多方搭建平台,加强校企联合、校社联合,扎实开展“三下乡”等活动,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机会。贫困学生还要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感恩意识,努力服务社会、回馈社会,提高社会责任感,做一个有益于社会和国家的高素质人才。

2.搭建锻炼平台,服务贫困生的能力培养。高校应该针对贫困生的特点,开展适合贫困生的文体活动,如知识竞赛、演讲比赛、朗读比赛、趣味运动会等,充分挖掘贫困生的潜能,鼓励学生参加多样化活动,使其在活动中学会推销自己、展示自己,提升自信心。让贫困生在愉悦身心、陶冶情操的同时锻炼能力,培养一技之长,实现能力素质的全面提高。

(三)加强指导,多方位服务贫困生就业

1.高校应重视贫困生的就业指导,尽可能地为贫困生就业提供便利条件。除正常开设就业指导课外,还应对贫困学生实行个性化辅导,及时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帮助他们调整就业期望值,消除模糊认识;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鼓励他们拓宽就业思路,到基层就业,到适合自己、有利于发展自己特长的岗位上去工作;引导他们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工作,到西部地区、到自己家乡去施展自己的才华,建功立业。

2.高校应给予贫困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和实际支持,多方位地为贫困生就业提供服务。除了在思想和心理上给予贫困生关怀以外,要采取多种措施服务他们就业。如实施“贫困生就业援助计划”、减低就业成本、科学做好生涯规划、有侧重地开展就业培训等。此外,还要加大对贫困毕业生的经济帮扶力度,完善各项“奖、贷、助、补、减、免”的资助体系,切实为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尽可能地解决他们的经济困难问题。

(四)政府加大支持、家庭给予更多理解帮助

1.解决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大力支持。政府应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创造更有利的条件,服务学生就业。⑤凡涉及贫困生办理就业手续的,要一切从简、一切从优。对涉及贫困生利益的,政府要给予政策支持,有所倾斜,如进一步规范就业市场,规范人才选拔机制,提高人才市场竞争的公平度,减少人情因素,创造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让贫困生在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上择业,减少人为因素导致的不公平,减少贫困生的心理不平衡状态。政府还可以加大优惠力度,吸引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到西部就业,引导有志的贫困生到艰苦地区工作,建功立业。社会还要大力宣传自立、自强的贫困大学生典型,用身边的事例去激励他们走出焦虑心理的阴影。

2.解决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需要家庭的理解和支持。家人和亲友要尽量理解贫困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遇到的苦衷,给予他们更多宽容和理解,为他们就业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家人还应该关注学生择业期间的心理状况,对他们持合理的就业期望,以减轻学生不必要的心理压力。帮助他们增强择业自信心,正确面对择业中遇到的挫折,以积极健康的心态从容面对就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一切问题。

[注释]

①郭念锋.心理咨询师[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242.

②谢玲平,邹维兴.大学毕业生就业应对方式与状态――特质焦虑的相关研究[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2(4):28.

③郭念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311.

篇4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助困工作体系;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1-0232-02

20世纪90年代初的高校收费改革,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一次重大变革。高校并轨收费,学费水平不断提高,使得高校中存在多年的贫困生问题尤为突出。针对这一问题,国家、社会和学校采取了多种措施,出台了一些政策和方法,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我们也也应清醒地看到,现行的高校助困工作体系仍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弥补不足,就成为当前面临的一个十分紧迫而重要的理论和现实问题。

1 贫困生的界定

构筑贫困生工作体系,首先要明确的就是该体系的实施主体,也就是贫困生的界定问题。高校贫困生是指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就学期间无力支付教育费用或支付教育费用困难的学生。关于他的量化标准,长期以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究其原因,主要是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和各高校确定贫困生的标准不同所致。判定贫困生,笔者认为,也不能仅仅依靠一张学生困难情况调查表和学生本人的申请,还应考虑以下几点:

(1)建立贫困生档案。申请建立贫困生档案的学生,要符合下列条件之一:①烈士子女;②孤儿;③父母患有严重疾病或残疾(丧失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④家庭地处边远经济较落后的农村地区;⑤父母下岗无固定经济来源;⑥残疾学生;⑦单亲或父母离异(低收入家庭);⑧家庭或本人突遭不幸,如遭遇自然灾害,收入严重下降,本人患病,面临长期或短期经济困难的学生。

(2)明确划分档次。根据贫困程度不同,将贫困生划分为特困生和一般贫困生。孤儿、单亲等无经济来源,难以维持基本生活需要(伙食费、生活必需品和学习费用)的学生划为特困生,其它满足申请条件的贫困生为一般贫困生。在划定时应注意,对于学生健康成长所需的最基本的营养需要和最基本的交际需求、文化娱乐活动的费用以及因勤工助学需要购买通讯工具,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3)评定程序公开化。评定贫困生的过程要面向者,全校师生公开,学生在校期间的生活表现、生活表现也是界定依据之一。评定过程中要充分征求同宿舍同学、同班级同学的意见,对生活不俭朴、奢侈浪费、经常在外就餐、使用高档消费品者,不得界定为贫困生。在确定贫困生建挡名单后,要在全校进行公示、接受广泛监督,以保证评定结果的透明化、公开化。对有同学反映的情况,要再次进行严格审查,并将结果向提出意见的同学反馈。另外,所有对贫困生的资助也要严格执行公示制度,接受学生监督。

(4)贫困生档案动态化。确定贫困生建档名单后,对这些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家庭经济情况要定期回访摸底,及时掌握情况变动。同时,贫困线的划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物价上涨、学生实际需要等因素作适当调整,对已经建立贫困生档案的,要根据其家庭经济状况作适当调整,以保证贫困生档案的动态化管理,使贫困生资助能确实帮助到有需要的学生。

2 高校助困工作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为解决高校贫困生的实际困难,国家相继制定了一系列资助贫困生的政策和措施。从而,在我国高校中建立起了以“奖、贷、助、补、减”为主体的多元化资助贫困生的政策体系,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在推行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1)扩大奖学金的覆盖范围,设立“特困生专项奖学金”。

国家设立奖学金,主要是为了激励大学生奋发学习、积极向上,然而,大部分高校奖学金奖励面小、类型过于单一,这就使得贫困生获得高额奖学金的机会不大。因为大部分贫困生来自偏远农村或经济欠发达地区,环境的巨大差异更容易使他们造成心理失衡。与全班同学相比,由于经济困难、学习条件差等客观因素,更容易形成自卑、孤独迷茫、嫉妒和无奈等心理。沉重的生活负担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成绩,使得他们获得奖学金的几率降低。因此,各高校更有必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扩大受奖面,增加奖励额度,并适当向贫困生倾斜,有条件的高校可专设“特困生专项奖学金”,以缓解贫困生的经济困难。

(2)继续推进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助学贷款已产生多年,它本应是我国现阶段确保贫困大学生不因为经济困难而失学的一个重要措施,但是在其实施过程中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是银行作为商业性盈利机构不愿意放贷部分学生到期不还贷,造成恶意拖欠。笔者认为,要使助学贷款真正能发挥它的作用,成为贫困生的救命粮,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政府方面:全面推行生源地贷款,由学校证明学生身份,以家长名义在生源地申请贷款,贷款者作出贷款用于子女上学的书面承诺,国家承担相应贴息,这样操作可以规避国家风险,增强银行放贷的信心,降低银行回收贷款的风险和成本。

允许高校或银行实行抵押制度。对于毕业时确实因家庭经济困难而无法偿清贷款的学生,国家应允许学生将毕业证、学位证原件抵押在学校或银行,由学校出具证明,不会对学生就业造成影响。有了国家的政策允许,就避免了社会舆论对学校和银行造成的无形压力。

银行方面:简化贷款手续。办理国家助学贷款涉及到了学生、学生家长、学校和银行四个方面,来回办理各种繁琐手续对于外地求学的贫困生来说,耗费的将不仅仅是金钱,还有大把的时间。加上银行对申请人的要求条件过于苛刻,导致极少数学生才能获得贷款。因此,银行方面应该从国家助学贷款的特殊性考虑,尽量简化贷款手续,压缩审核成本。

学校方面: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群体的诚信教育。从新生入学开始,学校就应开始对大学生的诚信意识教育,可以举办讲座、研讨会,倡导学生写承诺书等形式来加强大学生的自律观念,使大学生认识到讲诚信是一个人立足与社会,进行人际交往的基石,一旦丧失了诚信,这个人的道德污点就将携带终生,进而影响到其将来的就业、生活等。

(3)积极开展勤工助学活动。

高等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勤工助学活动, 高等学校收费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配套措施。通过此项活动,不仅可以改善贫困生的学习和生活条件,而且又给他们提供了接触社会、锻炼自我的好机会。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存在着以下问题:其一是高校内部勤工助学岗位少、类型单一、局限性强的问题,形成了僧多粥少的局面,这样既限制了勤工助学活动的规模,又给学校带来了较大的用工压力和经济压力。因此,各高校应该解放思想,主动与校外企业、单位联系,争取支持,寻找一些适合大学生特点的知识型、智能型勤工助学岗位,并在制度上、时间上、机会上给予学生一定的保证。其二是校内外勤工助学岗位并不能很好的为贫困生敞开。贫困生大多来自边远农村、贫寒家庭,经济上的困难使这些学生形成了性格内向、自卑心理较重,不擅长与外界交流的性格,而这又恰恰成为了他们参加勤工助学活动的障碍,要解决这一问题,除了对大学生贫困群体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外,高校方面在组织勤工助学活动时也要尽可能地向贫困生倾斜,为贫困生创造更多的机会。

(4)多方筹措资金,建立特困生临时补贴和学费减免措施。

对少数连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的贫困生,学校应设立校内临时困难补助,以解决贫困生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学校还应根据自身情况适当减免特困生部分学杂费,以保证不让一名学生因为经济困难而失学。但是,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贫困生的数字也在激增,这无形之中给学校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因此,高校方面除了确保每年学费收入的10%用于资助贫困生的政策措施外,还应当积极与外界联系,寻求社会捐助、企业帮助,想尽一切办法作好贫困生资助问题。

3 由问题引发的思考

现行高校助困工作体系从经济上、物质上资助了贫困生,但是这种资助方式对学生而言是暂时的,而精神上的帮扶却能使学生受益终身。所以,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加强对大学生贫困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

(1)加强对大学生贫困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贫困生由于其特殊的家庭环境和生活条件,使得他们的心理问题更为突出,主要表现为:自卑感强、人际交往困难、心身疾病突出。我们应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贫困群体进行心理健康与挫折教育。可以聘请专家教授开设心理教育讲座对贫困生进行集体辅导;开设心理门诊对贫困生的个性化问题进行个别指导;可以开展网上心理咨询,这种形式使得性格内向或当面沟通有障碍的学生也能毫无顾忌的敞开心灵,使得交流、沟通更具有真实性、直接性,教育的效果也必然更好;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学计划,进行系统教学。

(2)引导大学生贫困群体树立艰苦奋斗的自强、自立精神。要作好大学生贫困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紧紧抓住影响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和行为产生的重要环节,广泛持久地对其开展有针对性、持久性的思想教育;要帮助他们分析困难、正确对待困难,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引导他们在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环境中学会独立生存、不断进取的本质,能够处理眼前困难和长远前途的关系,做一代有志气、有抱负的优秀大学生。

总之,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意义深远,责任重大。高校助困工作体系也需要我们在探索中不断的健全与完善。这个问题的良好解决,将有助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有助于教育公平的进一步体现,有助于和谐校园及和谐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

[1]冯景波.高校特困生解困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煤炭高等教育,2005,(3).

[2]周利平,黄建伟,余群英.新形势下高校特困生成因及对策分析[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5,(2).

[3]侯贵宝.对我国高校贫困生问题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5,(16).

篇5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措施

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经济困难的学生人数也在快速增加。他们在努力完成学业的同时,还要承担因经济困难所致的生活压力及沉重的心理压力。相当一部分贫困大学生心理上都存在着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心理疾患发生率高达30% [1],并呈上升趋势,表现为焦虑、强迫、恐惧、抑郁和神经衰弱等。贫困大学生已经渐渐成为高等院校中的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心理问题已逐渐成为一个令学校担心、家长揪心、学生忧心的带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

一、贫困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主要表现

1、自卑心理明显。自卑是人们在长期的自我认知的基础上产生的自我认知偏差,是缺乏自信的一种表现。有自卑心理的同学往往敏感多疑,自我封闭,胆小怕事,容易产生自惭形秽的情绪。贫困大学生的自卑心理表现尤为突出。他们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常常将别人的一些无关言行看成是针对自己的,怀疑别人说自己的坏话,缺乏安全感。他们为了掩饰自己的短处,经常将自己封闭起来,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容易产生孤独感。他们不敢在众人面前表露自己的情感和坚持自己的意见。也有一部分自卑的大学生表现出争强好胜、清高自傲、唯我至上和死要面子的性格,其实这种逞强和自负的实质也是内心自卑的表现。

2、焦虑心理严重。一是环境适应焦虑。进入大学所接触的是新事物和新生活,再加上开展各种班级活动需要缴纳的经费,对于经济条件贫困的学生,无疑会增加经济负担,进而引发各种焦虑反应。二是交际交往焦虑。大学是一个社会氛围较为浓厚的场所,交友、谈恋爱也成为在校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这些交友活动难免会增加开支,对于一名贫困大学生而言,眼看其他同学能够三五成群嘻哈玩耍,而自己却是孤独一人,从而引发各种焦虑,不敢与他人接触交往,甚至自闭。三是身体状况焦虑。对于贫困大学生来说,学习压力大,生活条件比较差,缺乏营养,常因出现疲倦、失眠等躯体症状而产生焦虑情绪。

3、抑郁心理突出。抑郁是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危机之一。在高校,贫困学生出现此种状况的概率是经济条件好学生的数倍,正因为他们的贫困,从而感到无力应付外界压力而产生情绪低落、悲观的消极情绪,进而丧失对学习和工作的兴趣和动力,干什么都无精打采;不愿参加社会活动,故意回避交往,对生活缺乏信心。如今,走在校园里,时常都能听到随口而出的“郁闷”。除此之外,很多学生因为在学习、生活、感情、人际交往方面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没有达到自己的目标和期望的结果,而产生挫败感进而发展为抑郁的情绪体验。

二、贫困大学生心理危机成因分析

1、沉重的家庭经济负担。家庭经济困难是导致贫困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根本原因。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差,贫困学生的各种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与身边条件好的同学比较,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这些同学在搞好学习之余,还必需做大量的兼职工作,除了赚取自己的学杂费和生活费之外,有时还要补贴家用。有些家庭经济条件特别差的同学,由于长期缺乏营养,身体健康状况比较差,长期沉重的经济负担令他们常常觉得力不从心,常有无奈和挫败感。

2、自我认知偏差。许多贫困大学生在小学、中学阶段都是老师、父母夸耀的对象,加之接触社会少,自我认知较简单,一直以来,认为只要好好学习,将来就能找到满意的工作,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2]。但进入大学之后,他们发现心中预期的理想状态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反差,学习成绩不再是优秀的唯一标准,这使他们开始怀疑自我价值,甚至会重新评价自我,影响个体心理成长与价值取向,心理问题也因此而逐渐出现。

3、就业压力大。贫困大学生多半是来自穷乡僻壤和城镇低保家庭,对于即将走出校园踏入社会的毕业生而言,他们没有可恃的经济基础,没有可依靠的人脉关系,面对不菲的就业成本,承受着巨大的身心压力。

三、贫困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对策

1、拓宽渠道、加大力度,减轻贫困大学生经济负担。

(1)国家要进一步加大资助力度,确保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通过开通新生入学“绿色通道”、加大政府奖助学金资助力度、推动国家助学贷款工作顺利开展等方式使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都能够上得起学,绝不能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

(2)争取社会各界捐资助学,形成良好社会风尚。高校应加强与校外企业的合作,积极争取社会各界捐资助学,通过设置企业奖学金以及个人捐助、基金会等方式,来加大社会援助贫困生力度。

(3)高校应加强自身管理,营造良好育人环境。高校资助贫困大学生的专项经费,必须做到严格管理,专款专用。要从实际出发,积极拓展勤工助学岗位,为贫困学生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学机会。还可以成立教师一对一帮扶制度。

(4)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贫困大学生自立自强的品德。鼓励贫困大学生通过勤工俭学、获取奖学金等方式来改善自己的生活处境,督促他们克服依赖心理,实现经济助困与教书育人双赢。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健全心理防御机制。

(1)设立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建立心理档案,制订具体心理健康标准和可操作的心理健康检测方法。

(2)配备足够数量的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积极开展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辅导,引导贫困大学生健康成长。

(3)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心理调控方法》、《青年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相应的心理健康选修课,定期举行心理健康讲座,把重点放在指导贫困学生培养积极、健康的情绪上,提高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4)建立心理救助应急方案,防范和处理突发性极端事件。

3、完善就业指导体系,帮助贫困大学生成才立业。

(1)要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大力促进贫困毕业生与整个社会的融洽和谐。在安排部署毕业生就业工作时,对贫困毕业生的利益和要求有所倾斜,给予其一定的政策支持。要进一步规范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理顺人员选拔机制,尽量减少人情因素,做到公开公平,竞争择优,让毕业生们凭个人才能就业。

(2)热忱关怀,竭诚服务,为贫困生就业创造良好条件。学校应积极组织实施“贫困生就业援助计划”,除开设就业指导课程,还应采取多种措施帮助他们降低就业成本。如:积极邀请用人单位“走进来”,为贫困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搭建交流平台;广泛发动党员干部和教师参与就业工作,重点帮扶贫困生就业;免费为贫困毕业生提供网上远程面试系统等。

(3)不断提高贫困大学生自身发展能力,努力实现贫困毕业生充分就业和满意就业。努力提高贫困毕业生的专业和英语、计算机、普通话水平,提高就业技能和心理承受能力,帮助他们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力争实现贫困毕业生就业率不低于学校平均就业率。

(4)教育引导贫困大学生转变观念,拓展就业思路。学校及有关部门要对贫困大学生进行树立远大理想教育,引导他们勇于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到西部、边疆和基层去施展才华,建功立业;要指导贫困大学生树立“早就业、早择业;早就业、早发展”的思想和全方位、多渠道的就业观,只要是能发挥作用、于社会有益的职业,都不妨一试身手。

篇6

一、有关法律被人过分解读,教师合法权益在现实中很难得到保护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熊丙奇最近说:“班主任不敢批评学生,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缺乏自主教学环境。现在的中小学,虽是教学单位,却有着很强的行政色彩,学校办学要对上级部门负责,并接受各类评估,这就使得学校办学会担心办学业绩因‘家长上访’等事件而被一票否决。所以学校领导遇到相关问题,往往选择无原则地批评班主任,教师的地位非常弱势。”熊教授的话说出了广大教师的心声。

现在的家长懂得一些法律法规常识,他们维权意识都很强,这说明我们的国民素质在不断提高。平心而论,绝大部分家长在教育和管理学生方面,都很配合学校工作。但不容置否,也有极少数家长,平常根本不过问自己小孩的在校表现,一旦自己小孩在校严重违纪,将其喊到学校来配合教育,他们所表现的态度并不是配合,而是庇护,尽量推卸责任,指责教师教育方法不妥。他们有的动辄断章取义地搬出一些法律法规条文来教训人,有的还公开侮辱老师。对其小孩的违纪行为说成是“不懂事”,是教师思想教育没做好。更有甚者,个别家长与班主任发生误会和争执,他们不是直接找学校校长反映问题,而是直接向县、市教育部门“告状”,仿佛只有这样才可以向教师施压,问题才可解决。这学期刚开学时,我校有一个女班主任检查学生暑假作业,发现一个经常拖欠作业的学生又没完成作业,于是责令其补做好,第二天再报名。这本是严格要求学生的表现,说不上有什么过错。可没想到的是,这学生家长不与班主任沟通,想办法教育好自己的小孩,而是跑到县教育局“告状”,说班主任找借口拒收他小孩,他小孩有权接受九年义务教育。这样过分解读法律法规,并扣上一顶拒收学生读书的“大帽子”,我们的班主任受得了吗?这样的学生,班主任以后还能要求他按时完成各科作业吗?如果因此受到上级领导批评,我们的老师还敢严格要求这样的学生吗?尽管这样的家长是极少数,但他们的行为在学生中造成的影响是极坏的,不利于教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也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过度强调学生巩固率,老师怕留不住学生,不敢批评教育

笔者清楚记得:前些年,我县为了迎接省级“普九”合格验收,上至乡镇干部,下至初中教师,全体动员下乡到各村镇劝学,力保初中入学率达98%以上。劝学对象大多是贫困生及少数厌学者,劝学难度可想而知。那时乡、镇政府部门对贫困生没有具体的专项帮扶资金,也没有现在的国家义务教育免收学费。对于贫困生所缺学杂费和生活费,都是由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分担垫付。一学期下来,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为学生分担的学杂费和生活费,人均少则几百元,多则上千元。那时,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是不敢向贫困学生追讨所欠费用的,更不敢对这类学生进行批评教育。因为,这类学生大多自卑,心理压力大,很难安心学习。如果他们中途自动辍学,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又要面临上级下达的学生巩固率达98%的压力。巩固率达不了标,班主任和任课老师除了挨上级的批评,还要受到学校的罚款处理。

“普九”本是好政策,但具体落实下来,我们的教师却遭到如此的尴尬处境。政策不配套,没有专项的帮扶资金,而又过分强调巩固率,只能严重挫伤教师的积极性。

三、一些学生被宠坏了,老师不敢批评学生

随着计划生育的实行,独生子女越来越多,越来越娇贵,这些独生子许多成了家庭中的“小皇帝”,养成了任性的坏脾气。上学后,表现出自私、独处、任性,不能吃一点苦,也不能接受一下挫折的考验,凡事以我为中心,一不顺心就大闹一场,甚至出走、跳楼、自残。发生这样的事,在学校已是屡见不鲜。而一旦发生这样的极端事件,当事教师不可避免地成为众矢之的:家长不依不饶,舆论穷追不舍,教育主管部门严肃处理。不仅教师身心受到摧残,而且要承担轻则赔偿、行政处分,重则降级降职、开除公职的严重后果。面对这些被宠坏了的孩子,教师想批评教育也不敢了。

四、教育理念发生偏离,教师不想批评学生

现在我们一再强调人性化教育,素质教育,有的学校和教师就片面理解这一点,一味地强调过密的师生关系,迎合学生的欢心,丢弃了过去那种宽严相济的传统教育方法。现在是只宽不严了,师生关系演化为没有原则的朋友关系。即使学生犯了错误,老师也不想去批评教育了。一些教师自觉不自觉地降低了老师应有的标准,光知道“授业”,不懂得“传道”了,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都发生了问题。事实上,融洽的师生关系,并不在于老师是严是爱,而在于当严则严,当宽则宽。学生犯了错误时,就该严肃批评,帮其认识错误,避免重犯。否则,如果教师将学生的错误视而不见,甚至姑息迁就,则是误人子弟,贻害无穷。

笔者认为:以上四点大致是教师不敢批评教育学生的真正原因。当然,原因还远不止这些。让班主任或者任课教师敢于批评教育学生,不只是教育部授权的问题,最关键的是必须有切实可行的方案。没有处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不负责任的教育。无论在亚洲还是西方的一些发达国家,都制定有完备的教育处罚制度,详细规定了处罚的标准和尺度。这样,让师生都做到心中有数,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种保护。将教师的批评教育权具体化,才是落实教师批评权的当务之急。

篇7

关键词:教育救助;城乡统筹;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0-0273-02

一、教育救助在城乡统筹中的作用

教育救助是指国家、社会团体和个人为保障适龄人口获得接受教育的机会,从物质、资金、师资力量上对贫困地区和贫困学生在不同阶段所提供的帮助。其特点是通过减免、资助等方式帮助贫困适龄学生完成相关阶段的学习,以提高其文化技能,最终解决他们的可持续生计问题。作为对教育投资不足的一种补充,教育救助是社会救助中一项重要的但发展较晚的项目。教育救助是教育公平的重要内容,也是解决贫困代际转移的有效手段。

2008年9月8日,重庆市人民政府印发了《重庆市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实施方案》,提出了改革试验的具体要求和措施。市委书记指出:统筹城乡发展,教育是一个突破口,是一种推动力量。只有统筹城乡教育发展,促进城乡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才能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以城乡教育的统筹带动城乡经济的统筹,以西部的发展缩小东西部的差距(转引自渝教办[2008]85号文件)。由此可见,统筹城乡教育应该成为城乡统筹发展的重中之重。在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背景下,要推动城乡教育的统筹发展,使城乡教育的统筹发展为城乡统筹发展提供支持,不容忽略的首要问题是如何解决城乡贫困地区和贫困学生接受教育的问题。重庆是直辖市中唯一的一个农业大市,贫困问题比较突出,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子女接受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由于贫困的存在,使贫困地区无法提供正常教学的基本设施和条件,贫困家庭无力承担他们的子女接受高层次教育所发生的支出。通过对城乡贫困地区、贫困群体实施教育救助,缩小区域间、城乡间、群体间的差距,使城乡教育得到统筹发展。因而,针对市情,加快建立和健全城乡教育救助制度,努力实现城乡教育统筹,从而推动重庆市城乡统筹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重庆市教育救助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城乡贫困家庭子女的教育救助问题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教育救助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各级民政、教育行政部门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积极开展教育救助工作,通过教育对口帮扶、“希望工程”、“春蕾计划”等捐资助学活动,为城乡贫困家庭子女提供各种形式的帮助,较好地保障贫困子女受教育的权利。如2009年重庆市政府出台了资助城乡低保家庭普通高中学生学费救助政策,重庆两级财政投入资金2 850万元,资助19 294名城乡低保家庭子女免交学费就读普通高中。虽然政府部门在教育救助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整体看,重庆市教育救助仍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救助管理机构不健全,统筹功能不强,救助项目杂乱,资源缺乏有机整合

教育救助涉及多个部门,其中教育部门实施的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属于政府政策性资助,而团委、妇联、残联、慈善组织等开展的帮扶助学则由各团体根据自身职能自行开展救助。由于不同的部门实施不同的救助项目,彼此之间缺少沟通联系和统一规划,救助资源缺乏有机整合,使救助体系整体效应难以发挥,造成社会救助资源分散,增加了救助成本,降低了救助效果。同时,由于各项救助之间彼此互不通气,而且救助标准不一,难免造成重复救助、多头救助等问题。

(二)救助方式不规范,救助程序烦琐,管理滞后

目前教育救助措施具有临时性特点,没有整体、长远的规划,缺乏稳定的、可持续的资金来源,随意性较大,实施者往往根据所掌握的经济资源来决定救助方式,无法满足贫困家庭子女的教育需要。同时,现行的救助程序烦琐且不规范,救助资金的发放程序、经手的机关和部门多,容易形成资金的迟发、挪用或截留现象。

(三)政府救助资金不足,社会救助不力,覆盖面狭窄

教育救助对象需求量大与政府救助资金有限的矛盾突出。2009年底全市农村低保对象为116万人,占农业人口的4.97%,全市城市低保为70.5万人,占非农人口的7.76%,但2009年重庆市政府财政仅资助近两万名城乡低保家庭子女免交学费就读普通高中。由于资金的短缺和投入不足,存在救助面窄、力度不够、缺乏稳定性等问题。同时,社会对慈善行为的作用和认识淡薄,社会组织及个人的教育捐助不足以应对社会现实的需求,社会力量在教育救助方面所起的作用比较微小。

三、重庆市教育救助政策建议

(一)加强教育救助立法、规范教育救助管理

完善的立法是教育救助经常化、制度化的重要保障。首先,要加快制定操作性强的教育救助专门法规,如《贫困群体教育救助实施办法》,对贫困群体教育救助的政府责任、组织管理、经费来源等做出明确规定,提升教育救助的法律地位。其次,要规范贫困群体教育救助管理,加快组建和完善专职管理机构,如“贫困家庭子女教育救助管理中心”,全面统筹规划、安排教育贫困群体的救助工作,统筹和协调现有各级政府、各个部门和相关团体力量,实现救助体系的整合,协调并监督各部门、社会各团体教育救助资金的使用,以规范学生救助管理工作。

(二)开掘教育救助融资渠道

1.强化政府主体责任,加大政府教育投入。各级政府是实施教育救助的主导力量,政府应把贫困家庭的教育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作来抓,高度重视贫困群体的教育救助问题,进一步强化政府职责。因此,站在政府的角度,应改革教育救助投资体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将教育救助资金纳入政府年度预算保障,设立专项资金,取消多头管理的模式,赋予教育行政部门教育救助专项资金管理的责任。

2.适时开征教育税。把教育费附加上升至税收的层次,用以弥补政府预算内的教育救助经费不足,并减少教育经费被挪用、挤占的现象。

3.发展社会救助力量,鼓励多种形式的民间救助。政府应该出台相应政策措施(比如税收优惠等)鼓励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慈善事业和教育救助活动。鼓励企业、社会建立民间助学基金,允许这些基金免费给贫困生提供无偿资助,允许他们把资助大学生完成高等教育当做一个投资机会,允许其有一定的回报。在政府相关机构的引导和广大媒体的关注下,积极引导社会高收入阶层对低收入阶层的帮扶,发扬互助精神,采取一加一帮扶等形式,主动参与到教育救助事业中去。在当前政府财政投入不足、银行制度不足以充分满足贫困学生贷款需求的情况下,让民间组织来弥补不足,可以说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三)建立科学的教育救助运行机制

教育救助系统的运行机制包括教育救助对象的确定、救助的申请与受理、救助资金的管理等。要保证教育救助各环节的严密科学,需要建立一个从基层到管理、监督机构的透明、完善的教育救助网络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对教育救助对象的基本情况及领取教育救助的实际情况进行动态管理,确保教育救助资金的准确发放。通过网络平台,将教育救助档案和资助情况进行公开,使教育救助工作的运行得到社会舆论的监督。利用网络平台对贷款学生进行跟踪,减少银行贷款时对学生诚信的担心。同时,借助于该网络平台,还可以用来作为贫困学生的统计工作,为财政、教育、民政以及地方政府的基层组织提供一个顺畅的沟通渠道。

参考文献:

[1]孙莹,周晓春.中国城市贫困家庭子女的教育救助问题研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4,(3).

[2]贾汇亮,黄崴.教育弱势群体救助:制度安排与保障体系[J].中国教育学刊,2006,(4).

篇8

A New Understanding of College Students' Work Study

――Take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WANG Chuanli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Yichang, Hubei 443002)

Abstract With the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the proportion of students' moral education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urgent. As one of the means of 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ork study can effectively strengthen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and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gradual form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to "90s" main groups, engaged in the work of student groups, regardless of the nature or quantity has quietly changed. In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ir own work, described in the management of the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in the work and discuss. In addition,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the Ministry of Finance in 2007 jointly issued the "higher school work study management measures" has pointed out the direction for the work, the actual work, put forward a new understanding of their own.

Keywords: health; order; legitimate; self-improvement; practice

?S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逐步推进,高等教育的受众面越来越广,为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提供了大批人才。但其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学历的贬值带来的大学生就业难成了最为现实的一个问题。

勤工助学是一种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改变学习环境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是推进高校德育的重要手段之一。

1 高校勤工助学管理遇到的新问题

受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九零后”这一代普遍为独生子女。他们的成长伴随着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见证了中国社会发生巨变,物质条件极大地丰富,人民生活水平极大地提高。有人形容这一代是在“蜜罐”中长大的,认为他们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一代。如今的大学生形成了以1993年至1997年之间出生的群体为主的格局,近距离接触他们之后,会发现社会对他们抱有偏见,他们之中的大多数都表现出很强的主见和愿意参与社会实践的意向。

在如今高校这个环境中,勤工助学的对象也悄悄发生了变化,主力军不再是那些以简单劳动获取酬劳弥补学费的家庭困难学生,而是那些愿意参加社会活动来提高社交能力和改善学习环境的中等收入家庭学生。另外还有一部分以体验社会为主的高收入家庭学生。特别是在国家提倡大学生创业的大环境下,一部分学生不愿再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而加入了创业活动之中。且不论其成功率如何,但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对他们以后的工作和学习都极为珍贵。

但对于学校而言,勤工助学学生群体性质的悄然变化,和学生群体数量的变化,都对当前高校勤工助学管理工作提出了挑战。以下结合笔者在开展具体工作的过程中遇见的问题,提出自己的一点意见。

1.1 安全问题

高校勤工助学岗位分为校外和校内两种形式,而如今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在校外从事勤工助学。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主要有:(1)校内的岗位有限,而且有些岗位明确要求只招聘贫困生。(2)校内岗位实践层次低,多是打扫卫生、收发报纸信件、管理花草、书籍上架和维护校园治安等活动,如今的这些“九零后”觉得校外才是大展拳脚的地方。(3)校内岗位报酬相对较低,以三峡大学科技学院为例,大部分勤工助学岗位工资为200元/月,且每月工作不得低于40小时。而校外勤工助学的种类五花八门,有家教、推销、广告宣传等,报酬根据工作性质不同而异,但普遍比校内高得多。

校外勤工助学学生人数的增加,使得校外出行成为一个安全隐患。特别是对需要加晚班的学生来说,风险系数更高。近些年,校外勤工助学学生人数不断增加,而学校承担的压力也在无形增长。再就是学生在外从事勤工助学容易发生经济纠纷,学生社会经验不足,很容易成为弱势群体。

1.2 时间分配问题

很多学生从紧张的高中学习环境步入大学生活后,会显得不太适应。勤工助学不但可以获得一定的经济支持,还可以丰富课余生活,这也是许多学生选择勤工助学的原因之一。然而,在如何安排勤工助学与学业的问题上,部分学生存在一些误区。一部分学生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去从事勤工助学,耽误了学习。还有些人为了挣钱,请假、逃课、甚至找人代课,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让人痛心。

2 对《高等学校勤工助学管理办法》的解读

教育部与财政部于2007年联合印发的《高等学校勤工助学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为相关教育部门落实高校勤工助学提供了一道有力的保障,其宗旨在文件的总则里描述得相当详尽:“为规范管理高等学校学生勤工助学工作,促进勤工助学活动健康、有序开展,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精神,增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1]

笔者结合自己在三峡大学科技学院开展的勤工助学实际工作,就《办法》总则里的“健康”、“有序”、“合法”、“自强”“实践”等几个关键词,提出一些自己的想法。

2.1 健康

“健康”一词本来是用来衡量人和动植物等有机体的营养状况和生理指标。用在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学校资助中心要健康开展学生资助工作,三峡大学科技学院资助中心除了定期张贴招聘海报以外,还有专门的微博及时信息。为了增进大家对学校资助政策的了解,三峡大学科技学院和本部还定期举办“资助政策知多少”活动来加强宣传。二是学生从事勤工助学的过程要健康,学校要加强校外学生的管理,尽可能全面掌握勤工助学学生的去向,保障学生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2.2 有序

无规矩不成方圆,资助工作的开展也应合理有序。为了合理的开展高校资助工作,我校每年都在会在开学后不久进行贫困生认定工作。依据学生生源地民政部门开具的证明,对贫困生进行认定,并结合家庭实际情况把贫困生分为特困学生和困难学生两个档次。依此来开展助学金的评选和有针对性帮扶部分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弥补经济上的困难。

另外,在开展高校学生勤工助学的过程中,上到国家教育部和财政部,下到任何一个学生班级体,都成立有专门的工作小组。在三峡大学科技学院,资助中心设在学生工作部,有专门的负责人。同时学院还成立了一个学生组织专门协助开展学院资助工作,并且这个学生组织的成员也以吸?{贫困生为主。

2.3 合法

“根据法律的规范作用的不同对象,即不同的行为,规范作用可以大体上被概括为指引、评价、预测、教育、强制五种作用。”[2]勤工助学工作涉及到学生的切身利益,《办法》的出台在制度上给予了各高校在开展工作时以保障。其中明文规定“任何单位或个人未经学校学生资助管理机构同意,都不得聘用在校学生打工。……任何单位都不能组织学生参加有毒、有害和危险的生产作业以及超过学生身体承受能力、有碍学生健康的劳动”。这体现了法律法规的指引、评价作用。

《办法》中还指出“学生在校内勤工助学应和学校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协议书。学生在外勤工助学的,原则上应该和学校、用人单位签署三方协议。”这体现了法律法规的预测与强制作用。

勤工助学的宗旨是“立足校园,服务社会”。由于大学生身心发展仍处于尚未完全成熟的阶段,法律必须给予他们特殊的保障。既要保障他们在“求职”的过程中有“单位”敢于并乐于接收,又要保障他们在从事勤工助学的过程中人身财产不受侵害。

2.4 自强

发展教育事业,利国利民。资助教育更是国家的一项重大利民政策,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品格也是摆在学校德育面前的一道难题。近些年,随着国家高等教育的扩招,更多的人有机会进入大学深造。然而,高校的贫困生人数也相应大幅增加。知识改变命运,尤其对那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来说,再没有更佳的路径。在这种情况下,由政府贴息的贷款,以及各种形式的奖学金、社会助学金、学杂费减免、特困生补助和勤工助学等让部分贫困生有了求学的机会。但勤工助学仍然是帮助学生自强,改善自身环境的最广泛的一种形式,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三峡大学科技学院极为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并定期举办交流会、演讲比赛等各种活动来激励学生勇于面对现实困难,做生活的强者。

2.5 实践

学生参加勤工助学,除了经济补偿外,最重要的是可以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实践出真知,学生在勤工助学的过程中可以检验自己的知识结构,及时调整自己,提高就业能力。“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学生通过勤工助学体会家长挣钱的不易,可以加强感恩教育。

据调查,学生参加勤工助学的原因也越来越多元化。当然大部分是为了钱,但为了钱的动机却不一。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是为了减轻家庭负担,还有部分学生是为了让自己更宽裕一些,改善一下学习环境。还有一部分学生更看重勤工助学这份工作,把它当成锻炼自己的平台,他们之中不乏一些家庭条件优裕的学生。也有一小部分学生出于助人为乐、打发时间等目的参与其中。但还是以前两类居多,这可以称作学生走出校园的第一步。

篇9

*镇总人口*万人,共有*个行政村*个社区居委会,20*年财政收入*万元。辖区内现有普通完中*所,教师*人,学生*人;有*所完小,教学点*个,*所幼儿园,小学生*人,教师*人(含幼儿公办教师*人)。学校布局合理,基本能适应我镇初等义务教育的需要。对我镇教育工作督导评估进行全面的自评,具体情况如下:

㈠领导职责

1、确立地位。“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我镇教育工作的目标,我镇高度重视教育工作,把教育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镇政府工作计划,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做到“三个”优先:即在制定发展计划时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在制定年度经费计划时优先保证教育事业的需要;在研究具体工作时优先安排部署教育工作。我们把落实教育工作目标责任制、为教育办实事、组织协调各部门关心支持教育工作和多种形式的助学活动作为常规工作来抓,并建立了有效的运行机制,教育的优先发展的地位得到保障。如:镇党委、政府对教育工作实行定点包干责任制,建立健全了目标管理责任制,建立了镇党委督查机制,全面开展督政督学工作,建立了教育工作执行情况、通报制度,从而增强镇、村两级及相关部门的责任意识。

2、履行职责。镇党委、政府坚持从实际出发,遵循教育发展规律,顺应教育发展形势,在制定*镇“十五”、“十一五”规划中把教育的发展纳入规划中并出台了奖教奖学及村两委履行教育工作责任制等一系列文件和决定,确保了义务教育政策得到落实。如:结合我镇人口出生及经济发展情况,就近就便推进了小学布局调整,将*、*、*等较远山村的学校撤并到*和*小学,借城市道路建设之机异地新建更能适应城市发展需要的*小学,既优化了教育资源,又适应义务教育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为推动*镇教育事业发展,充分发挥镇村组织在农村义务教育中的作用,巩固“双高普九”成果,充分发挥学校综合功能,实施“三教”统筹,服务“三农”,把加强劳动专业技术培训作为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手段。

(二)经费投入与管理

为了推动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镇党委、政府积极谋划,保证了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投入,同时规范了经费管理,使经费用在刀刃上。

1、根据区财政文件规定,对全区教育财政拨款,预算内年生均教育事业费、教师工资、预算内年生均公用经费实行以区统筹的原则,明确了对教育事业经费的保障责任,保证了教育事业经费、生均公用经费和教师工资逐年增长和及时到位。从未出现拖欠、扣发、挤占教育经费和教师工资的现象。

2、预算外资金、财政转移支付补助资金全部及时足额拨付,并用于学校教育。20*—20*年,镇财政对教育总投入预算内支出合计*万元,预算外支出累计投入*万元。

3、保证了“两免一补”资金。严格执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一费制”收费政策,全面推进公示督导、责任追究、教育收费资金“收支两条线”制度,严禁截留、平调、挪用、挤占学校经费。“两免一补”优惠政策得到落实,上级下拨的“两免一补”及资助贫困学生的资金专款专用,足额发放到贫困学生手中。

4、建立健全助学制度,开展多形式的助学活动,镇政府和学校都建立了完整的帮扶贫困家庭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体系,建立了贫困学生档案,采取学校减免、社会捐助等形式,对贫困学生进行扶助。我镇适龄少年儿童无一例因家庭贫困而辍学,促进我镇义务教育发展。

(三)办学条件

1、为确保教育发展,全面深化教育改革,整合教育资源,调整学校布局,学校布局合理、班生规模适中,文化户口、综合报表健全;建立了文化技术学校,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培训材料齐全,实现了劳动力的适时转移。

2、进一步增加教育投入,既重视学校管理与维护,更重视学校基础设施的整改与建设。对学校安全实行定期和不定期排查,并建立排查档案,对排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召开有关会议研究整改措施,并把每一个安全隐患整改责任落实到具体学校及人员身上,限期整改,确保了学校安全。

3、调动村级办学积极性。镇多次召开教育工作会,协调解决学校实际困难,20*、20*年村级社会投资*万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心系家镇教育事业于*年*月*日委托其女儿将节俭下来的*万元捐赠给*中心小学建食堂。从20*年度起*村对属*村籍的在校小学生课本费、本子费、保险费全部由村负责支付。镇、*村及*村每年安排一定资金,更换学生课桌椅。

4、帮助学校解决实际困难。近三年*镇为*十中解决综合楼及教工宿舍、学生公寓及谢洋小学欠款,镇财政实际支付*万元;同时为*小学解决操场历史遗留问题,每年由镇财政支付*元。多次召开镇村学校协调会,解决*幼儿园、*中心园的遗留问题,为*小学食堂建设积极筹资*万多元。

(四)教师队伍建设

我们坚持把校长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整个教育工作的重头戏来抓。一是完善校长负责制度。择优聘任了德才兼备的村小学校长,中小学校长都按要求参加各级举办的校长岗位培训班和提高培训班。二是规范教师编制管理。根据小学生源和边远地区学校实际情况,在上级下达的编制总额内,调整了各完小教职工编制。三是教师的继续教育。加强教师岗位培训,中小学专任教师全部参加岗位培训。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学历进修,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四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

(五)教育管理

1、依法治教,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法律法规,认真宣传贯彻《义务教育法》,使教育法律法规进村入户,深入人心,形成了依法治教氛围。

2、各职能部门齐抓共管,加大教育支持力度我镇积极开展校园及周边治安重点整治,对辖区中小学和所有的幼儿园不定期进行安全大检查,消除了不安定因素,同时对辖区网吧的清理整顿工作坚持每月开展一次。镇综治办、*法庭、派出所和司法所积极开展“以法护航,关爱青少年”活动,深入学校与师生座谈,上法制课,进行以案释法,并到学校上法制课,提高青少年的法律意识;镇妇联对在校家庭贫困女童实行扶助。镇将教育工作纳入对村及镇干部的目标考核当中,形成大家关心教育的良好氛围。

3、认真对待区级教育工作督导检查,及时进行整改;同时及时组织开展镇级教育工作督查,并完善了检查机制。

(六)教育改革与发展

制定并下发村两委履行教育工作责任制对辍学学生实施跟踪管理,由学校摸底建档,镇政府发出复学通知,下村干部入户动员,教师分类指导教育,保证进得来留得住。教育事业发展指标得到落实,各项表、册、卡健全,义务教育档案完备,并实行滚动跟踪管理,通过加大控辍保学力度,我们扎实把好了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关,建立了“三残”人员档案,我镇“三残”儿童少年,入学率达100%,保障了我镇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权利。初中辍学率控制在*%

3、农村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做到教学场所、培训措施、培训经费、教学制度和培训活动四到位。文技校备有兼职老师,有教材教案,有教学管理制度,并作出了每年度培训计划及培训总结,有学员花名册、签到表等有关资料,对农民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开展“绿色证书”教育,加大劳动技术等实用技术培训,不仅促进劳动力转移,也提高劳动者的生产技术水平,有力推进产业的调整。

(七)努力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氛围

1、设立奖教奖学制度。镇每年教师节评选一批先进教育工作者,并对其进行表彰奖励;镇对*中学中考、高考实行奖励,各村对各完小教师实行奖教。根据学校及教师在同类校的评分结果实行奖励,积极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经济条件好的村对本村学生中考、高考进行奖励如赤水村对学习好的本镇学生,镇政府给予一定奖励。

2、建立扶贫助困制度。协调关系,采取社会的帮扶、采取与贫困生结对子等措施,解决他们的学习费用来源;努力贯彻“两免一补”政策,让所有的贫困生都能继续上学。

二、存在问题

我镇教育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镇教育改革和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

一是教育事业发展还不能很好适应城市建设及经济社会的需要,特别是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任务很重,优质教育资源相对不足,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

二是由于镇、村财有限教育经费投入还不能完全满足教育发展对资金的需求,学校建设和发展经费比较短缺。

2、要实现“教育强区”目标,任务艰巨。从教育工作督导评做复查的情况看,“办学条件”和“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等各项指标得分率不高。因此,实现“教育强区”目标还有较大距离,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加快发展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才能真正实现区委、区政府确定的2010年实现“教育强区”的目标。

三、“督导评估”验收后的奋斗目标

尽管我们在许多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扩展,人们对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此,教育督导评估后,我们将更加扎实地工作,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想方设法增加教育投入,进一步完善办学条件,力争在短时期内使我镇的教育事业再上新台阶。

篇10

XX年度我市财政教科文事业财务管理工作紧紧围绕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以"三个三"理财思想为指导,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重点支出;进一步深化财政改革,不断完善各项财政财务管理制度;加强监督管理,着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扎实推进我市教科文各项事业的和谐发展.

一,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教育等民生事业的投入力度,保障重点支出,促进教科文各项事业和谐发展.

(一)支持教育事业发展.

1,支持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全面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一是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免除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资助工作.XX年度全市共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1.92亿元,其中市本级628万元;XX年度全市安排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费5921万元,其中市本级共安排资助资金537万元,全市安排爱心营养餐经费1377万元,其中市本级安排3.64万元;二是提高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日常公用经费保障水平.目前我市各县(市,区)公用经费水平均已达到或高于省定标准,其中苍南,泰顺执行省定标准,其余县(市,区)分别高于省定标准40元至150元,市本级的标准最高,小学和初中的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分别为570元和612元.三是建立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改善办学条件,加大旧校改造力度.XX年度我市共安排义务教育阶段维修改造资金2.69亿元.温州三中,温州十一中,温州二初,温州实验中学,温州十九中等学校启动校舍改建工程.四是巩固和完善义务教育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切实提高教师待遇.从XX年开始,我市建立了农村学校教师每人每月不低于100 元,139 个欠发达乡镇学校教师每人每月不低于200 元的生活补助金制度,所需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内拨款项目.XX年度全市共安排2549.94万元,其中市本级承担1041.56万元.我们还对全市各县(市,区)教师的待遇状况进行调查摸底,并对照各地公务员的待遇状况提出提高教师收入水平方案上报市政府.五是做好内地新疆高中班创办工作.今年安排253.44万元专项经费,用于温州中学新疆班创办工作,解决了首批156名新疆来温学习学生秋季的就学工作,并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加快温州中学民族部新校区建设,争取于XX年秋季搬入.六是按照省厅工作部署,统计基础教育债务情况.主动认真做好债务核实自查工作,截止XX年9月30日,全市345所学校共上报债务10.9亿元. 2,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一是出台了扶持政策.积极参与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温政发〔XX〕4号),加大财政投入,完善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的机制.自XX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5000万元以上的职业教育专项资金,专门用于重点职业院校建设,实训基地建设,重点专业建设,师资培训,校企合作办学奖励,地方课程开发,贫困生帮扶和优秀学生奖励等.全面启动实施助学奖学行动计划,实训基地建设行动计划,师资队伍建设行动计划等省职业教育发展"六项行动计划". 二是加强重点职业学校建设.支持办好一批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紧缺人才的培养基地和国家级,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目前全市95所中职学校中省重点职校22所,国家级重点职校6所.今年,温州华侨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又顺利通过国家级重点职校评估.三是支持学生实训基地建设.结合我市实际,建设一批与现代制造业,服务业和农业相关的实训基地.市本级建成了温州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数控,汽修车间和温州华侨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西餐实训室,温州市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形象设计室等.四是抓好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XX年,市财政共投入了1350万元的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专项资金,用于解决培训学生的学习费用,生活补贴费用,培训基地学校办学补贴和奖励费用以及课程开发,师资培训,招生宣传等费用.全市建成36个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基地,共培训农村预备劳动力19720人次.五是认真落实中职学生国家助学金政策.市本级共安排了中职学生国家助学金775.15万元.六是与教育部门共同出台了《关于实施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爱心营养餐工程的通知》(温教计[XX]56号).从秋季开始全面实施,共投入专项资金100.32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