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势群体帮扶的总结范文
时间:2024-03-07 17:49: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弱势群体帮扶的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失独家庭 帮扶模式 探讨 对策
一、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不断深入,我国政府已经开始对居民的生活问题给予积极的关注。特别是对于社会的弱势群体,给予其相关的优惠政策,以便帮助其能够更好的存在于我国社会总体当中,不影响社会和谐发展,不影响我国国家治理的制度。例如,近年来我国经常会组织企业参加三下乡活动,都基层地区开展扶贫,帮助我国偏远地区的弱势群体,使其能够感受国家和党给予的温暖,给予其积极的引导。还有,例如近年来我国对老弱病残孕等开设了专门的公交车、火车、地铁的快捷通道等。并且给予其坐车的优惠。这些诸多的惠民政策都是为了更好的帮助我国的弱势群体在社会当中的生存和其权益。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的剧增,和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居民的总体寿命在不断的延长,这就导致了我国很多老年人由于意外而丧失了儿女等情况的发生。这些老年人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前辈,在暮年时丧失了儿女,让他们面临了生活中的巨大的困难。因此,为了更好的帮助我国弱势群体,吃水不忘挖井人,对我国老一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给予积极的资金帮助、生活帮助,我们就必须开展对失独家庭帮扶模式的研究。
二、失独家庭帮扶模式的思考和对策
(一)资金的支持
通过对我国现有失独家庭的帮扶模式进行研究之后可以发现,我国现有对于失独家庭所采用的主要帮扶的方式是对其进行经济上的补贴,定期给予其相应的资金。但是,近年来随着我国现有医疗的不断进步,相应的也拉高了老年人看病就医所需要的资金,从而使其在每月领取资金时,无法支付相应的看病就医的费用,从而导致了我国现有政府提供支持的资金依旧是捉襟见肘,不能起到实质性的帮助。因此,在结合以上的研究的基础上,我国政府应当给予现有失独家庭更加多的资金的支持。首先,我国国家政府和有关机构应当重视失独家庭在生活中所面临的真正困难,从这一群体的现状和主要的需求入手,去了解他们真正需要得到的帮助。在此基础上,可以发现,失独家庭基本都是大龄或者老年人,这些人没有经济基础,也没有劳动能力,大多数都会身患疾病。因此,可以发现,这类群体中的个体的需求应当是对医疗的需要。因此,我国政府应当转变现有直接将资金向各个失独家庭发放的方式,通过建立起政府失独家庭基金,一方面为失独家庭提供每月基本的保障性生活开支经费,另一方面建立有关我国失独家庭的专项医疗的保障制度,从而为我国失独家庭打造一个坚实和完善的帮扶救助的平台。
(二)生活的关爱
作者还发现,我国政府对失独家庭采取的帮扶模式过于依赖资金的支持。但是,可以试想,这些群体中的成员大多是老年人,他们可能不仅拥有疾病,而且缺乏行动能力。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又怎么可能到银行取钱,怎么可能到医院去看病呢。因此,可以发现,单纯的资金帮助只是一个方面,在提供资金帮助的同时,提高对这些老年人的生活的帮助,才能够促进我国对失独家庭帮扶模式的整体效果的改进,将这种对我国弱势群体帮扶的目标和目的落到实处,从而带来我国社会对这一弱势群体的整体的关爱。
(三)公共设施、有关条例的完善
另外,除了需要给予失独家庭一定的资金和生活帮助以外,我国还应当不断完善我国有关基础设施的建设,例如:孤寡老人院,非营利性养老院等等。通过这些场所的建立能够为我国失独家庭提供一个温暖的家,并且有利于对这些弱势群体进行统一的管理,以杜绝政府、企业结党营私对政府拨款的抚恤金进行占用,从而有利的保障我国失独家庭的整体利益。另外,我国还应当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建设,为我国弱势群体的保护提供参考的依据,促使我国国家政府、企业和社会每一个自然人对失独家庭进行关爱,促使我国社会主义人民大团结及和谐氛围的营造,从而为我国社会主义道德的建设奠定基础。
三、结论
通过以上的研究,可以发现,我国现有失独家庭的帮扶存在着较大困难。第一是国家的重视程度依旧不够,主要体现在对失独家庭的资金支持不足方面,从而给失独家庭的资源、资金分配带来了不小的困难。第二是我国对失独家庭的帮扶过于依靠资金的帮助,而忽略了老年人更希望的儿孙满堂的现状,缺乏生活关爱,导致了老年人心情的调节不好,无法开展正常的生活。第三,我国有关公共设施和法律法规制度的建设并不是十分的完善,导致了很多老年人不能够进入到正常的公益性的养老院去进行生活,从而居无定所,减少其寿命年限。因此,为了更好的关爱我国老一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我们就必须对现有失独家庭改善帮扶的模式,促进对失独家庭帮扶模式的更新和改变。通过政府的资金支持、社会的生活关爱和完善的公共基础配套设施,让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老一辈能够拥有幸福美满的生活。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心理弱势;经济弱势;生理弱势;资助;自助与提升
高职生弱势群体是指在正常生活及学习过程中,由于家庭、社会、学校等原因,部分学生在群体中相对处于弱势,出现了经济、生理、心理、就业等方面相对较多的困难,严重影响了在校期间的正常发展的群体。深入学生心灵,用恰当的方法表示对学生的关爱,帮助其走出困境,是构建和谐校园中极其重要的。
一、高职生弱势群体的分类及表现
随着国家对高职教育的大力支持,高职院校规模扩大。高职生是个庞大的群体,出现因为各种原因导致的弱势在所难免。现根据其产生的原因及表现分为几类:
(一)经济弱势
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其家庭贫困,上学期间难以正常支付学费完成学业。这其中有些是来自贫困地区,有些是因为自己是孤儿或单亲家庭,有些是父母下岗,或者家庭成员多,还有一些因为遭受自然灾害或者重大变故导致经济贫困。高等职业院校“弱势”群体中最多的一部分,属于经济弱势。由于经济上的贫困,部分学生出现入学困难、生活困难,随之出现系列心理问题。
(二)生理弱势
生理弱势主要是指存在生理缺陷的弱势群体。这类学生在上学期间要承受更大的生活压力,生活自理方面需要付出更多,心理压力相对较大,在将来就业时面临的问题也比较突出。
(三)心理弱势
心理弱势主要是指在心理调节能力方面相对较差,遇到问题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目前无论是小学生、中学生还是大学生,心理状况都比较令人担忧,这主要是由社会、家庭以及学生这一群体所处环境、压力等因素共同导致的,学生的心理状况已经引起整个社会的关注。
(四)就业弱势
当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就业压力加大。在毕业后尽快适应社会,找到合适的工作是学生最关心的问题。而在供需双选的时候,用人单位设置的门槛对部分求职的学生成为了障碍。部分学生因为生理弱势、性别、家庭等原因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二、弱势群体的成因
(一)社会原因
伴随产业结构调整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使社会各阶层利益不断地分化,导致就业压力加大;科技信息发展,外界的诱惑加大,导致部分高职学生沉迷于电脑、网络、游戏,缺乏方向感;不少独生子女出身的高职生缺乏独立自主的机会而显现出无能感。
(二)经济原因
由于部分学生来自偏远地区,有些因为家庭兄弟姐妹多或家庭遭遇重大自然灾害导致经济困难。但当进入大学后,学费以及生活费成为负担。因为有比较,看到优越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丰衣足食,就会出现相比较产生的自卑与虚荣心。
(三)家庭原因
家庭原因导致部分学生在经济与心理上出现弱势。由于“90后”学生独生子女居多,父母在教育方式上不妥当,导致孩子自理能力差。
(四)学校原因
近年来国家在经济困难学生方面有很多资助政策,建立了奖、贷、助、补、减的帮扶政策体系,但很难达到帮贫并治贫的目的,无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些学生为了获得国家资助,用尽办法办理贫困证明,在同学和老师面前假装贫困,想不劳而获,而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却咬牙坚持,不想让别人知道她的困难。在贫困认定后,为了公平期间,会将资助结果公示,结果或多或少的伤害了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增强了他们的自卑感。
(五)生理原因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人从出生身高、容貌就已经具定了。大学生正式青春萌动的年龄,当样貌英俊、皮肤白皙、身材靓丽多姿的人出现时,有些体型较胖或特别瘦,或者外表有缺陷,肢体有残疾的学生就有一种强烈的自卑感,自觉矮人一等,不敢示人,他的情感世界是黯淡的。
三、用心关爱高职生中的弱势群体
有很多社会现象,比如开宝马的会说自己是弱势群体,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坐在自行车上笑。社会价值导向尤为重要,因此弱势不仅是经济上的贫困,心理及各方面都出现负能量时都会处于弱势状态。提高弱势大学生幸福指数,需要从各方面共同努力。罗尔斯指出:“为了平等地对待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同等的机会,社会必须更多地注意那些天赋较低和出生于较不利的社会地位的人们”。
(一)健全帮扶机制
为构建和谐的人文关怀环境,从整个社会引导人们提升价值观和世界观。尊重人才,珍惜为社会付出的每一位公民。同时弘扬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从内心提高人生的追求。让学生做一个有理想、有志向、积极进取的人。通过“志助”、“智助”、“资助”、“自助”体系帮助弱势群体。有了内部动力,运用智慧发挥自主性,通过社会的支持与资助,达到自助的目的,走出弱势困境。
(二)辅导员工作中的爱心教育
1、尽职尽责抓制度管理,动之以情帮弱势。一项工作能做到别人的内心中去,就要换位思考,用对方需要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从高中释放后大学生最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追求到属于自己的自由。可是进了大学后,学院的规章制度一直在时刻的约束着自己。对于那些学习兴趣差,不爱学习的群体,学生从内心抵触学校严格的管理。
身为辅导员,要有足够的耐心去给学生分析遵守规章制度的必要性。同时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比如利用主题班会、班级例会、团体辅导、宿舍谈心、微博、日志等与学生交流。
2、关心贫困生及心理问题学生。在思想管理方面要以心理辅导为防线,塑造他们健康的心理;要以励志讲座为突破,培养他们强烈的进取心;要宣传贫困大学生成功的事迹,用身边人、身边事帮助这些特殊群体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在每学期结束前,召开勤工助学岗同学总结表彰座谈会,用关爱温暖出身贫寒的学生。
3、开展就业资助。在入校初,就帮助就业弱势群体建立职业生涯规划,在校期间注重理论与技能的培养,有针对性的考取一些资格证书,从自身提高各项能力。另在实习与就业时多介绍些用人单位,双管齐下,从多渠道缓解就业弱势群体的压力。
(三)注重道德教育,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关爱行动中
造成高职学生弱势的原因很多,且不是单一的,有的弱势学生不仅在工作能力、学习能力方面处于弱势,而且在行为习惯、道德品质方面也有问题,成为完全彻底的名副其实的弱势者。在各弱势因子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下,“弱者愈弱”的恶性循环就出现了。对此我们不能听之任之,必须积极救助。基于高职学生弱势成因的复杂性,我们在救助时,既要有的放矢,又要综合救助。既要广泛动员开展社会、家庭与学校的合力救助,又要在建立健全政府政策救助机制的同时,发展自我效能,增强自我救助能力。帮助高职学生弱势群体早日摆脱弱势,走出困境。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高职生中的弱势群体虽然具有特殊性和阶段性,但是大学是人生转折的重要时期,让最需要爱的人得到关爱,让社会、学校、师生之爱在时时刻刻流溢四射,无论对施爱的人还是接受关爱的人,都会感到幸福,都会让这个社会和校园充满温暖。
参考文献
[1] 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18.
[2] 朱心琪.高职院校特殊群体“四助”帮扶体系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2011(9):106-109.
篇3
自从我校开展了“36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以来,我在实践中总结了师生关系的四个转变:一、教学的中心由教师转变到学生;二、课堂的主角由教师转变为学生,教师要有一颗为学生服务的真诚之心;三、学生由死记、呆听转变为活学并积极参与到教学任务的落实之中;四、教师舞台从讲台转变到学生中间、学生的身旁。那么怎么做到以上的几点呢?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为了建立有效的师生关系,首先要营造和谐、温馨、平等的师生对话环境。在这方面,教师要承担起师生良好互动环境的缔造任务,真正把“为了一切学生,一且为了学生”以及我校提出的“为学生一生的幸福发展奠基”的教学理念放在首位。真正从内心树立为学生全方面发展服务的意识,理顺教学模式、协调好教学关系。在具体的英语课上,要创设愉悦的环境,还学习的主动权与学生。
二、要重视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去体验情感目标的落实。英语教学其实是一门交际工具的运用过程,运用的是否流畅,要看你双方“交流”的心情,以及双方交流的欲望。教师引导学生去体会情感目标落实的过程,也是师生“心灵接触”的一个过程。正是有了情感深情的交汇,只是才能像沃土中的种子,深深地植于学生的头脑中,并茁壮成长。很难想象一节死气沉沉、毫无情感、冷漠生硬的课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在内心真正拉近和学生的距离,要善于察言观色----忧其所忧、笑其所笑,使课堂也能成为师生心灵交汇的场所。
三、“促强帮弱”,在我校开展的“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基础上,使强的更强。但是一定要注意对“弱势群体”的帮扶和激励。学生有着他们的共性,但在心理素质、学习兴趣及方法、学习态度和学习受挫力方面都有着个体上的差异,不可避免地在小组内部以及小组间会存在着“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之分”。我深深地知道----我们眼里的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家庭的未来和希望,也就是说----我们的百分之一就是家长的百分之百,为此我们教师要特别注意发掘那些性格内向、不善于提问的同学。或许不经意的一句表扬、随口的一句激励就会为社会造就一个“瓦特”,或许为将来发现了一个“爱迪生”。多一点表扬,少一点批评,让他们都不甘落后、公平竞争、奋起直追,实现课堂的面向全体,共同进步。
四、真正落实我校开展的“36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把课堂变成师生共同探究的一个舞台。教师要放下架子,不要总认为----学生的知识是我教会的。要在内心里真正认识到---学生的知识是学生自己学会的,教师起了一个助推的作用,是学生学习的催化剂。老师真正把时间还给了学生,才能有时间去有针对性的帮扶那些有个体差异的“弱势群体”。
篇4
[关键词] 外补内助;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 G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1128(2008)04-0055-04
城乡教育统筹发展是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是当前乃至将来很长时期内教育面临的新课题。没有现成的路可走,我们深信以探究的精神、求实的态度、理性的思辨、十足的信念,城乡教育统筹发展一定会取得丰硕的成果。
一、“外补内助”的含义
何为“外补内助”?“外补”是指政府对教育的补偿。弱势地区、弱势学校自身的发展能力弱,没有外界的大力支持是很难实现教育的良性发展的,缩小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弱势学校与优势学校教育的差距,提高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实现城乡教育的统筹发展便成为一句空话。“内助”是指调动教育系统内部的潜力,实现教育内部的互助、互动。政府的外补是保障,教育系统的内助是关键。没有教育自身的努力,城乡教育的统筹发展也难以实现。“外补内助”的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策略涵盖两个基本的问题。
1.教育公平问题
教育公平是城乡统筹发展的基本前提,也是“外补内助”策略的前提。连公平都谈不上,还谈什么“外补内助”策略呢?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是经济思维主导下的改革,在教育政策上表现出极其鲜明的“效率”偏好,在一定限度内,效率越高则获得的资源也越多,所以集中优势资源办优势教育便成了合理的措施。这样一来必然会使一些儿童受到资源分配的歧视,忽视了公平作为公共教育政策的最本质的追求。现在实施城乡教育统筹发展,必须根除这种不合理的现象,特别是义务教育属于政府提供的主要公共物品之一,是一种基础性教育,这种基础性不仅是个人发展的基础,更是教育发展乃至国家发展的基础,具有极其鲜明的公益性。享受义务教育是每个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并且这种基本权利在个体之间的分配应该而且必须是平等的。
从政府教育投资政策上予以保证,让推进义务教育公平成为政府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确保公共教育政策能够更加合理地分配教育机会和教育资源,促进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这是促进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前提条件。
2.弱势教育优先发展问题
城乡教育统筹发展表现在义务教育方面不仅意味着要对所有适龄儿童进行符合义务教育标准的充分教育,即消除义务教育的绝对贫困,而且要努力缩小因各种原因而造成的义务教育的差距,即减少义务教育的相对贫困。因此,就要考虑弱势教育的优先发展,从而统筹规划实施弱势教育的优先发展问题。“外补内助”策略就是基于弱势教育优先发展的思想提出来的。
二、外补:实施政府补偿性政策
在城乡教育统筹发展中弱势教育的优先发展是至关重要的问题,没有弱势教育的优先发展就不可能有教育的统筹发展。如何才能让弱势教育得到优先发展呢?政府政策性倾斜和补偿是其保证。
1.教育弱势补偿的依据
(1)理论依据。平等的自由主义理论代表人物罗尔斯在其平等自由主义理论体系中对于公共物品的分配,提出了一个优先秩序的公平原则,即基本权利平等对待原则、机会均等原则、差别原则。他认为,政府对公共物品具有再分配的权利,应关注处于弱势群体的少数人的受教育权利,根据差别原则,对于天生处于弱势的群体,在不损害其他群体的条件下,应予以适当的补偿。
在目前的社会条件下,大都把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视为公共物品,适用于平等的自由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公平原则,针对弱势群体利用差别原则,在政策上给予资源的补偿。如美国的“补偿教育”政策,英国的“教育优先改善地区方案”,我国义务教育在全国分成三片不同地区,中央财政拨款上给予不同的对待等,均属于差别原则的考虑。
(2)现实依据。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并已形成了鲜明的二元经济结构及二元社会结构现象。从大范围看,我国东部与中部、西部教育已形成了严峻的二元对立结构;从中小范围看,一个城市、一个地区又何尝不是如此。城乡差距大,教育投入差距大,直接导致教育质量的差距拉大。没有落后地区教育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就没有教育整体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因此,对弱势区域教育实施弱势补偿是当前国家及地方政策价值选择的必然。
2.弱势补偿的主体对象及项目
(1)补偿主体――优势者①
可分为三类:一是国家、中央政府在义务教育投入中对中、西部弱势群体的补偿;二是区域教育成本补偿,补偿主体是富裕地区,即富裕地区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给予补偿,城市地区对农村地区的投入给予补偿;三是优势学校,优势学校对弱势学校的补偿。
(2)补偿对象――弱势者②
可分为四类:一是从全国东、中、西部三类地区经费投入状况来看,中、西部地区义务教育应是补偿的对象;二是从城乡教育、经济二元分割的现状来看,在城乡义务教育利益集团竞争中,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属弱势群体,所以农村义务教育应是补偿的对象;三是从学校不均衡发展的现状来看,在与优势学校的竞争中,城乡弱势学校应是补偿的对象;四是从家庭收入差距来看,城乡弱势家庭应是补偿的对象。
(3)补偿项目――三大类
根据性质和内容可分三大类:一是弱势学校的基础性建设项目及公共服务性项目;二是贫困学生支助项目;三是弱势学校弱势学生的补偿性教育项目。
3.积极开展补偿性教育活动
何为补偿性教育活动?学校在正常教育活动之外利用补偿性教育经费为处境不利儿童提供额外的教育服务,从而缩小弱势儿童与优势儿童差距的一切教育活动。
美国的补偿性教育活动开展得早,可为我们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借鉴。例如他们实施补偿性教育的途径有:③
(1)校外项目,即在正规课堂之外的其他场景提供教学。
(2)附加项目,目的与目标宽泛,课程多元,设计理念以及策略与资源多样。学前教育、课外教育、假期学校通常采用附加项目途径实施补偿性教育。
(3)班内项目,可以克服校外项目的不足,减少交通时间,不会降低教育期望,使学习系统化,避免内容隔离等。
另外还有替代项目等。
我国的补偿性教育活动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尚未形成体系,由于国情所致,我国提高弱势学校教师素质,提高弱势学生素质均可算作补偿教育活动之列,因此,补偿教育内容可以分为:
(1)师资教育,提高弱势学校教师的综合素质,让弱势学生尽可能享受优质教师教育。
(2)学生补偿教育,如弱势学生的补差教育,兴趣、特长的培养;德育补偿活动的开展等。
(3)课程建设,适合弱势学生的校本课程开发等。
(4)为弱势学生提供的教育研究、资料信息的开发等。
事实证明,开展补偿性教育是缩短城乡教育、弱势学校与优势学校、弱势学生与优势学生之间教育差距的有效措施。
三、内助:实施主管部门引导下的校际间互动性策略
1.几类学校的划分
主管部门对所辖学校有考核评估,大凡有考核就有类的划分,不能用同一把尺子量不同类别的学校,如此才能保证考核的科学和公平。根据笔者调查,在不同地区,学校类别划分的标准大致相同,主要有下列标准:办学理念及思想、办学规模、办学条件、管理水平、师资水平、办学质量、办学特色等。笔者认为尊重这些考核的历史沿革,在城乡统筹发展,实施校际间互动性策略中学校类别的划分同样可以参考上面因素,并进行分类,详情如下。
划分标准分两个A级指标,十三个B级指标。具体如下。
A1-硬件:含校舍、场地,实验仪器设备,办学条件、设施,办学环境,现代化手段、技术,办学规模等六个B级指标。
A2-软件:含办学思想、办学理念、管理水平、师资水平、办学质量、校园文化、办学特色七个B级指标。
按以上标准可分为五类学校:
一类学校(优势学校):软、硬件均优的学校;
二类学校:硬件条件好,软件一般的学校;
三类学校:软件条件好,硬件一般的学校;
四类学校:软、硬件都一般的学校;
五类学校:软、硬件均差的学校。
2.学校间互动性策略的三种模式
(1)指导模式。适用于优势学校与硬件较好软件一般的学校之间的互动。通过优势学校对软件弱势学校的指导和培训,软件弱势学校向优势学校的请教和学习,迅速提高软件弱势学校的管理、师资、质量等软件水平,实现其教育的统筹发展。如何实践这种模式呢?除了常规的校级交流和引导外,可以探索开展“两培”、“两导”活动。“两培”指培训领导和教师,如把上面分类中的二类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分期分批地安排到一类学校去挂职学习,直接参与一类学校的管理实践和教育教学实践,通过为期一年或更长时间的学习和演练,让他们在感受中成长,在实践中成长,更新自己的办学理念,提高自己的办学水平,增强教育教学及科研能力,返校后像火种一样发挥作用。“两导”是指指导领导和教师,“两培”的一个弱点就是别人学校的经验有可能不适用于自己学校。“两导”就可以克服这一弊病,如将一类学校研究和指导能力强的领导和教师安排到二类学校去挂职导管或导教,让他们在二类学校直接参与管理和教学,在实践中去发现问题,并结合学校实际提出修正的参考方案,从而帮助二类学校提升管理水平和办学水平。
(2)帮扶模式。用于优势学校与硬件条件较差的学校。现实生活中校际之间硬件差别太大,有的薄弱学校的设施、设备还不及优势学校不用或扔掉的设备,通过扶持一下就可以大大改变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使之大进一步。帮扶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支持,优势学校对弱势学校予以资金的支持和条件设备的支持;另一种是资源的共享,开放优势学校的条件、设备与弱势学校共享(学校间在空间距离上要比较近),开放教学软件资源和信息资源与弱势学校共享。
(3)托管模式。适用于优势学校与软、硬件均差的弱势学校。这种学校独立办学很难脱贫脱困,不如让优势学校直接托管,将优势资源直接注入弱势学校,快速改变其薄弱面貌。这种模式也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永久性托管,优势学校将弱势学校合并办成分校;另一种是中期式托管,又称契约式托管,签订合同,在约定的时间内,完成约定的目标,使弱势学校脱贫脱弱后恢复其独立性。
以上三种模式适用于各层次学校间的互动,而在互动中又排列为四种形式。即指导模式型互动,简称指导型;帮扶模式型互动简称帮扶型;指导、帮扶模式共同互动,简称“指导+助扶”型;托管模式型互动,简称托管型。互动学校及互动模式之间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3.互动性策略的实施
为确保互动性策略的顺利实施,必须做到下列几点。
(1)提高认识。互动性策略的组织者应该是主管部门,实施者是主管部门及相关学校。互动性策略的实施也可以算得上是一场教育改革性的探索,组织和实施的三方及学生、家长、社会均要提高认识,确保思想到位,以积极的姿态支持和投身这场改革实验,只要是为了事业的发展,要抛开个人的成见,要克服一切思想阻力和障碍。
(2)发挥好几个作用。互动性策略是一项系统工程,系统工程中每一个要素作用的发挥直接影响这项工程的效度。因此发挥每一个要素的作用至关重要。发挥好主管部门的作用,这项工程必须是在主管部门组织下进行的。因此,主管部门应就城乡教育统筹发展,互动性策略的实施等作全局性的规划;对于人、财、物的调度调整,学校的分类发展,方案实施过程的监督,结果的考核等具体问题作出周密的部署和安排。发挥好学校的作用,互动中的优势学校和弱势学校都要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做好互动前的充分准备工作,作好互动中的协作配合工作,做好实践中问题的研究工作,总结规律、收到实效。发挥广大教职员工的作用,改革没有现成的路可走,充分发挥教职员工的聪明才智,让他们在改革中成熟,在改革中创造,在改革中成功。发挥好家长、学生的作用,学生是改革的参与者又是改革成果的享受者,要让家长和学生不但成为改革的支持者,还要让他们以积极的姿态投身改革,成为改革成功的功臣。
(3)加强督导、考核。互动性策略实施不能走过场、做形式,主管部门要做好全程的督导和结果的考核,成立专家组进行全程督导。一是督导工作态度;二是督导工作进度;三是督导工作质量;四是以研究的态度寻找和引导解决共性的问题,重视考核和总结。互动性工作结束或阶段性工作结束,应严格按指标体系进行考核,考核合格才允许进入下一阶段工作或结束互动性工作,不合格者限定时间,规定任务继续进行。结束后要做到深刻反思和总结,找出经验和教训,以指导完善后续的互动性工作,并对成功者和功臣予以表彰和激励。
参考文献
[1] 魏宏聚.教育投入中的弱势补偿.教育科学,2007(4).
篇5
一、活动对象:XX洗衣店周围小区的空巢老人及困难业主。
二、活动时间:2016年5月1日—2016年5月7日
三、活动地点:XX洗衣各连锁店
四、活动内容:
(一)XX洗衣各连锁店面,走进社区,进一步开展“关爱从身边做起”系列活动。活动严格按照XX洗衣上门服务管理办法实施。
(二)皮衣保养新攻略(只限现金消费)。
凡在活动期间清洗、保养皮草类(貂皮、皮包、皮衣等)、皮革类家居用品(皮沙发、汽车真皮座椅等),一律5折。
(三)活动期间办理会员卡一律8折(折上折)。
五、短信、LED内容:
XX洗衣于2016年5月1日—2016年5月7日举办“健康五一节·爱心衣加衣”XX洗衣走社区帮扶活动,凡在活动期间办理会员卡可享受8折优惠,欢迎惠顾。
六、人员分配:
(1)宣传负责人:邵XX 、马XX
(2)帮扶活动实施负责人:曹XX
(3)客户投诉负责人:张XX
七、活动前:
负责人:各连锁店面前台收银人员
筹备时间:2016.4.28-2016.4.30
1、XX洗衣各连锁店面前台收银人员主动与社区物业联系,合理确定帮扶对象(主要针对社区内孤寡老人、弱势群体)。
2、围绕活动主题,深入帮扶对象进行走访调查,详细了解各业主的经济发展状况。
3、按需帮助小区空巢老人免费清洗床单被罩、冬季防寒服、沙发套、窗帘等大型物件,并每月定期打电话了解洗涤需求且上门收送衣物。
八、活动中:(负责人:曹XX)
1、帮扶活动实施负责人对活动项目流程、内容等具体事项的监督操作。
2、活动中出现问题的及时处理。
3、活动当日客户反馈信息的收集和处理。
九、活动后:(负责人:曹XX)
1、客户跟踪调查回访:活动后通过对客户的追踪回访,统计总结活动得失经验(负责人:马XX)。
篇6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震灾区;空巢老人;养老
中图分类号:F8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12-0072-02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收入差距不断被拉大,出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为了获得更好的学习和就业机会,大批四川少数民族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向大城市迁移,再加上地震中不幸牺牲的青年,导致了四川少数民族地震灾区空巢老人现象十分突出。四川少数民族地震灾区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直接关系到当地的稳定,如果不能得到及时合理的解决,将对未来民族地区的繁荣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产生不利影响。所以解决好这部分弱势群体的养老问题,使之老有所养,不仅解决了青年一代外出的后顾之忧,而且体现了社会各界对灾区人民的关怀,也对我国民族地区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四川少数民族地震灾区农村空巢老人相关概念及特点
(一)空巢老人的涵义及发展趋势
空巢老人是指没有子女照顾、单居或夫妻双居的老人,分为三种情况:一是无儿无女无老伴的孤寡老人,另一种是有子女但与其分开单住的老人,还有一种就是儿女远在外地,不得已寂守空巢的老人。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其中“空巢老人”现象尤其引人关注。2012年10月29日,首届全国智能化养老战略研讨会介绍,空巢老人比例持续上涨,到2050年,我国临终无子女的老年人将达到7900万左右,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将占54%以上。空巢老人这一庞大的弱势群体的养老问题,成了当今社会的焦点问题。而四川少数民族地震灾区农村空巢老人,位于落后的西部农村,又遭受过地震的重创,是弱势群体中的弱势,他们的养老问题更应该得到重视。
(二)四川少数民族地震灾区农村空巢老人的特点
为了解四川少数民族地震灾区空巢老人的特点,本课题组走访了受灾比较严重的北川羌族自治县的安昌镇和桃龙藏族乡。将调查情况与近年来该地区人口统计情况结合进行分析,总结出四川少数民族地震灾区空巢老人的四个特点:一是高龄老人多。调查区域的老龄化的速度和规模逐年增长,特别是空巢高龄老人人数增加很快。二是经济能力弱。在所调查的空巢老人群体中只有极少数老人有独立经济能力,大多数老人必须从事劳动或依靠子女维持生计。三是养老模式单一。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正在逐渐瓦解,而新的养老模式并没有形成,空巢老人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四是保障能力弱。虽然调查地区全面实现了新农合,但老年人一旦生病(或其他不测事件),新农合发挥的作用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
二、四川少数民族地震灾区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经济供给
在养老的经济供给问题上,四川少数民族地震灾区农村空巢老人们面临着相当大的困难。大地震把北川羌族自治县移为平地,也让原本就不富裕的农村家庭雪上加霜,空巢老人仅有的一些财产也化为乌有。而且,近些年来,随着四川少数民族地震灾区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外来文化对本地文化的冲击很大,传统文化中的孝文化也渐渐在年轻人一代中淡化。再者,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执行,四川少数民族地震灾区农村家庭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也大大的增加了子女赡养老人的经济压力。
(二)缺少生活照料
随着空巢老人年龄的增大,其对生活照料方面的需求在逐年增加,而子女或外出或因地震因地震失去生命,使得空巢老人的生活照料需求得不到满足。学者孙娟鹃认为,成年子女的外出,使得老人不仅要承担繁重的田地和日常生活劳动,还要义务承担起照看孙辈的重任。在某种意义上,许多空巢老人正在由过去的照料接受者转变为对孙辈们的照料提供者。胡强强认为,无论邻居还是农村基层组织对空巢老人的帮扶作用都十分有限。空巢老人,尤其是高龄空巢老人的基本生活起居照料存在着较大的缺位。
(三)缺失精神慰藉
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不仅包括良好的物质生活和周到的照料,也还包括精神层面的需求。但四川少数民族地震灾区农村空巢老人精神上普遍存在孤独寂寞的问题。主要是因为空巢老人身体机能每况愈下,对子女的依赖日增,而子女要么长期在,要么在地震死亡,还有的本来就无无儿无女,使得空巢老人得不到这方面的满足。此外,在调查中发现,四川少数民族地震灾区农村基层组织很少为老人举办社区活动,空巢老人的生活很单调,精神和情感上得不到适当的抚慰或疏导,因而孤寂感难以排除。
三、如何解决四川少数民族地震灾区空巢老人养老问题
(一)努力提升少数民族地震灾区的经济实力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强大的经济支撑是解决养老难题的首要因素。养老保障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又是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基础的。少数民族地震灾区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难题的最根本原因就是当地农村经济不发达,农民收入较低。因此,只有大力发展当地的农村经济,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不断壮大农民经济实力,才能为少数民族地震灾区农村空巢老人提供强大的物质保障。
(二)大力发展家庭养老的新型模式
中国的孝文化历经几千年,家庭养老一直是备受推崇的养老模式。少数民族地震灾区农村空巢老人经历了大地震后,有的失去亲人,精神上备受刺激;有的自身也在大地震中受伤或致残。这些都特别需要家庭来提供温暖,给予照顾,让老人及时消除心理阴影,安度晚年。各级政府要大力提倡敬老爱老养老之风,努力使“家家有老人,人人都要老”的观念深入人心,使子女应承担的赡养和照料老人的义务得以真正落实。诚然,我们所强调的家庭养老,其主要内涵是指在养老形式日趋多元化的今天,不能简单地将“居家养老”看作是家庭养老,或者把“敬老院养老”当作是社会养老,因为这两者之间仅仅是养老地点的差异,养老的支持来源才是根本。在子女恪尽赡养义务的前提下,“分而不离”也是一种值得重视的家庭养老新模式,但要鼓励分住的子女“常回家看看”,帮助父母做些家务,加强感情交流。
(三)建立健全社会养老保障制度
农村养老保障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建立健全农村社会的养老保障制度有利于优化整个社会保障体系。少数民族地震灾区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更应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政府应当努力承担起解决养老难题的责任,努力增加灾区农民收入,增加对灾区农村养老保障体制的资金投入,不断推进全覆盖的养老保险政策,扩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面,改变目前养老保障城乡差距过大的局面。此外,构建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制显得尤为重要。要解决少数民族地震灾区农村空巢老人的经济供养和医疗服务问题,需要不断提高灾区农村的社会保障水平,逐步建立一个多层次的、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村与城市社会保障制度有机衔接的“四层次”保障体系。第一层次是完全由政府出资的最低保障部分,第二层次是政府、集体和个人共同出资的基础保障部分,第三层次是集体和个人作为主要出资人的强制性补充保障部分,第四层次是个人与家庭作为主要出资人的自愿性补充保障部分。
(四)努力搭建老人互帮互助平台
篇7
论文摘要:农村社会救助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搞好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农村社会救助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搞好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永州市的情况看,经济欠发达,598.5万人口中农业人口达504.6万人,占总人口的84.3 % ;农村贫困人口达89.7万人,占农业人口总数的17%,其中绝对贫困人口36.9万人,占农业人口总数的7%;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自然灾害频发,每年都不同程度的遭受洪涝、山体滑坡、泥石流、龙卷风、冰雹、干早等多种自然灾害,常年受灾人口达200余万人次,需政府重点救助的45万余人。由此可见,进一步加强、整合和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最大限度地满足弱势群众的救助需求,是各级党委、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是从根本上深化改革、推动发展、保持稳定,加速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
一、意义深远:助弱同进,共享发展
“按照社会公平正义的理念,包括弱势群体在内的每一位社会成员都应过上合乎人类尊严的生活,这构成了对弱势群体实行的公益救助的基本理据。”大力推进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全面扶助弱势群体,对于促进社会各个层面和谐进步有重要意义。
1.有利于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
安定有序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事业进步和改革发展的基本条件。当前,永州市正处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快速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矛盾比较复杂,弱势群体具有很强的同质性、集中性和群体性。这种特点一方面使他们表达和追求自身利益的能力增强,另一方面他们的利益如果被忽视或处置不当,就会使他们采用非理性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利益,给社会带来不稳定隐患,进而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瓶颈。大力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有利于化解突出的社会矛盾和问题,维护和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权益,缓解弱势群体的失衡心理,有效促进社会的持续稳定。
2.有利于更好地凝聚发展合力
建设全面小康,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让广大人民群众的工作热情充分进发,让个体社会成员的聪明才智充分涌流。困难群体作为社会成员的组成部分,由于处于弱势位置,容易被忽略,不易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对党和人民缺少归属感、认同感和信任感,不利于他们在促进经济发展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推进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不仅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弱势群体的关心,更可以让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到社会全体成员,有利于团结弱势群体,凝聚促进发展的合力,调动全体成员谋发展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全力促进和谐社会的实现。
3.有利于更好地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真诚友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乐善好施、扶贫济困的民族。进一步推进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不仅能给予困难群体物质上的救助,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而且能调动社会各个层面的群众共同关注弱势群体,进一步营造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良好社会风气,有利于更好地弘扬人道主义精神,增强全社会的慈善意识,促进团结友爱、平等互助的道德风尚和价值观念的形成,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发展进步。
二、工作成效:因地制宜,扎实有序
1.农村低保基本实现应保尽保
目前,永州市共有农村低保对象12万户27.6万人,占农业人口总数的5.5 %,月发放低保金1049万元,月人均救助水平为38元。2008年上半年,按照上级要求进行了农村低保扩面,将农村居民中无劳动力或因病、因残等原因致使主要劳动力丧失、因生存条件特别恶劣地方常年生活困难居民等三类家庭全部纳人保障范围,新增低保对象12万人,基本实现应保尽保目标。
2.农村医疗救助制度逐步完善
为缓解农村困难群众的看病就医压力,根据上级要求,永州市从2004年开始在东安县、新田县开展农村大病医疗救助工作试点,迈出了探索建立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的第一步。2005年,对城市低保户、农村特困户、农村五保户等特困对象家庭中患恶性肿瘤、尿毒症、肝硬化腹水、白血病以及其它年医药费在1万元以上大病的,给予500-3000元的医疗救助金,在全省领先建立了城乡一体的医疗救助制度。2007年,结合全市实际,在救助范围上扩大到城乡低保边缘户,救助病种增加了精神病种,救助标准提高到1000-4000元。2008年,面向全市城乡低保户、五保户、城乡低保边缘户、百岁老人等特定对象,逐步建立和实施资助救助、门诊救助、住院救助、临时救助、慈善援助五位一体的新型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全市在建立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以来,共累计救助农村大病救助对象1.42万人次,发放救助金2468.8万元,人均年救助水平为1738元;资助农村五保户、农村低保户参合34.3万人次,资助金额533万元。
3.农村五保供养水平进一步提高
永州市共有五保对象51214人,占农村总人口1.27%。共有乡镇敬老院106所,村级“五保之家”46所,集中供养4854人,其它46360人由村、组分散进行供养,分散供养标准由2005年年人均600元提高到1000元,集中供养标准由2005年1200元提高到2070.46元,农村五保户生活有了较大改善。2006年国务院新修订的《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实施后,五保供养资金从省级财政转移支付和市、县财政预算中列支,建立了“政府牵头、民政负责、财政投人、按标施保、应保尽保”的五保供养工作新体制。2008年,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下发了关于贯彻落实《湖南省实施(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办法》的通知,明确规定集中供养标准每人每年不低于2000元,分散供养每人每年不低于1000元,要求将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的日常管理经费和工作人员工资列人财政预算,不得在发给五保供养对象本人的供养资金中列支,从而有效地保障了五保户的基本生活权益。
4.灾害救助工作不断规范
一是规范了救灾款物管理工作。2008年,永州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监察局、市审计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永州市基层救灾款物管理使用操作规程》的通知,对救灾款物的申请、拨付与发放、管理等方面作出严格规定,确保了救灾资金分配的科学合理、公平公正,救灾款物及时落实到灾民手中。二是灾害应急救助体系初步形成。2008年,市政府出台了《永州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并成立了永州市减灾委员会,进一步完善了全市应急救助体系,形成了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三是救灾资金投人大幅度增加。2008年我市累计受灾人口702万人次,直,接经济损失145.07亿元。向上级争取救灾资金9395万元,救灾棉被39111床、棉大衣1000件、帐篷443顶,市本级财政配套救灾资金500万元;一年来,发放救济粮3522吨,救济灾民42万人,发放衣被20万件,救济灾民巧万人,救济伤病人口7.83万人。全市共为灾民恢复重建房屋12042户45163间。由于救灾工作应对处置及时果断,救助措施得力,在应对2008年百年不遇的冰冻雨雪灾害和五十年不遇的“6·13”洪灾过程中,做到了大灾面前零死亡,得到了上级的充分肯定。
三、存在问题:基础薄弱,任务艰巨
1.社会救助立法滞后
迄今为止,我国尚没有一部社会救助方面的专门性法律,农村社会救助工作中除五保供养以政府法规形式颁布以外,其它各项工作都是通过各种规范性文件的,缺乏法律权威、制度刚性和惩处力度,实施过程中有令不行、违规不禁的现象比较突出。
2.基层机构队伍薄弱
据调查统计,撤区并乡建镇以前,全市有区乡镇430个,按每个区乡镇配一名民政干部,至少有430个,撤区并乡后,全市共有198个乡镇和办事处,只有民政干部271人,平均每个乡镇1:37人,比撤区并乡前减少1s9人。所配民政干部专职的少,年龄偏大,文化偏低,素质不高。近几年民政部门新增城乡低保、城乡大病救助、乡镇敬老院和村五保之家建设和管理、五保供养资金发放等工作,全市每年救济灾民30万人以上,城乡低保人数30余万,农村五保户有4.2万人,重点优抚对象s.3万,大病救助近万人,还有71万老年人,直接工作对象140万人,日常管理的工作任务十分繁重。近年来,民政救助资金大幅度增加,由乡镇发放的民政救助资金,有的几百万元,最高的达到近1000万元,社会救助各项资金在基层的发放问题令人担忧。如宁远县水市镇,辖区人口7.3万人,有民政工作对象5000;余人,全市发放各类资金335万元。2002年乡镇机构改革时,将乡镇民政职能划人社会事务办,明确由s3岁的李某1人负责全镇民政工作,并兼驻村任务。李某不仅要负责5000名民政对象的人户调查、初审、年检年审、动态管理等日常管理工作,还要逐户建立规范的统计台账和工作档案,该人不懂电脑,工作效率十分低下,难以按规定要求完成各项社会救助工作任务,只能应付了事,导致社会救助基础工作不扎实。
3.救助资金投入少
一是国家财政投入不足,各项农村社会救助工作普遍存在较大资金缺口,导致保障水平偏低。以农村低保为例,2008年全市低保人数为27.6万人,全年上级下拨的农村低保资金为6765万元,按人平计算,月人均仅有20元,人数是城市低保的2.6倍,上级下拨资金不足城市低保的一半,月人均救助水平不足城市低保对象的1/3。二是本级财政配套资金难以足额到位。按照有关法规和政策规定,农村五保、农村低保、农村医疗救助均要由地方人民政府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由于市、县区财政困难,往往未能足额配套,或列而不支,致使农村社会救助工作经费得不到保证,工作开展乏力。
4.城乡救助发展不均衡
社会救助工作涉及到民政、劳动、教育、卫生、房产、司法、扶贫、国土、规划建设等多个职能部门,但各部门之间缺乏联动,存在各行其事的现象,尤其是在救助对象和救助标准确定,救助项目安排,救助资金的投人等方面缺乏统一安排,导致多头救助、重复救助、遗漏救助的现象时有发生,制约了社会救助整体优势的发挥。同时,还存在城乡救助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如城市低保对象享有的廉租房政策及生活用水、用电、有线电视收视等价费优惠措施,农村救助对象暂时不能享有,整体救助水平较低。
四、根本举措:统筹运作,合力推进
1.加快救助立法进程
农村社会救助工作关系到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涉及到社会的各个层面。推进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国家应尽早出台《社会救助法》及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规,把城乡低保、五保供养、医疗救助、自然灾害救助、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及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司法救助等各项社会救助制度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同时对社会救助工作机构、人员、资金保障作出刚性规定,为依法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提供法制保障。
2.加强机构队伍建设
各级党委、政府要在社会救助机构、人员、编制等问题上给予重视支持,特别是要解决社会救助机构人员的公务员身份问题。加强乡镇基层民政工作力量,安排专职工作人员,解决有机构、有人做事的问题,我们建议在乡镇设立民政所或社会救助站,小乡镇安排3至4个,大乡镇安排4至6个干部,专门从事民政工作,在行政村设民政联络员,并适当解决待遇,以切实解决好基层民政工作有人干事的问题,为工作落实,规范管理,资金发放公平公正提供组织保证。同时,要建立社会救助工作队伍准人机制,严把进人关,加强在职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3.扩宽资金投入渠道
一是加大财政投人。市、县两级政府应根据本级财政实际,把社会救助资金列人财政预算,并逐年提高。乡镇也要设立专项救助基金,实行专款专用。二是积极向上争取。要加大跑“部”进“厅”力度,多争取上级支持。三是面向社会筹集资金。大力开展各种慈善募捐活动和对口捐助活动,积极引导和鼓励慈善团体等非营利性组织参与社会救助工作。同时,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扶贫帮困活动,如救助服务、志愿者活动等。要发动社会力量,搞好救助对象在医疗、教育、住房、司法援助等方面的专项救助。
4.强化救助工作保障
一是建立健全以救灾工作分级负责、救灾经费分级负担制度为基础,社会动员机制为补充,应急措施相配套的灾害救助体系。对灾民情况进行深入调查,制定切实可行的灾民生活安排方案,进一步安排好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二是建立健全以农村“五保”供养制度为基础,临时社会救济为补充,各项优惠政策相配套的社会救助体系。在农村,通过全面总结低保试点经验,积极扩大保障范围,逐步在基层推广实施。同时,进一步落实“五保”供养条例,完善“五保”供养制度,维护农村“五保”对象的基本生活权益。三是建立健全以老年人福利服务为重点,社会福利服务机构为骨干,基层福利服务网络为依托,居家供养为基础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
篇8
1、要从推进*发展的现实需要来提升认识。事业兴衰,关键在人。*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和引导。广大青少年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一高两进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后备军,他们的综合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和决定未来*的发展。各级关工委组织要从推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一高两进三步走”战略目标的高度出发,切实抓紧抓好关心下一代工作,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一代*人,为推进*全面提升发展积蓄力量、增强后劲。
2、要从实现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来提升认识。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加强关心下一代工作是中央的要求,也是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一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都高度重视关心下一代工作,积极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各级关工委组织一定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来进一步增强工作的使命感和政治责任感。要充分认识到关心下一代工作是党和政府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是关系国家和民族命运的一件大事,事关党的事业薪火相传、后继有人,事关国家民族长远发展、兴旺发达。
3、要从促进青少年成长的客观需求来提升认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青少年容易受到腐朽思想和低庸文化的负面影响,出现各种问题和不良现象,甚至走上犯罪道路。特别是随着互联网不良信息的泛滥,一定程度造成了青少年信仰的缺失和价值观的多元化。失学、失足、失范、失爱等“四失”青少年有待我们去帮教引导,留守儿童、贫困残疾等青少年弱势群体还需要我们去积极关爱帮扶。各级关工委组织必须高度重视当前青少年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始终把关心下一代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切实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创造良好环境,促进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长。
二、要发掘优势,努力开创工作新局面
1、要主动服务发展大局。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我们工作的原则和要求,也是工作富有实效的根本原因。各级关工委组织要继续在“党政所急、青少年所需、关工委所能”上发掘优势,突出重点,开拓创新。要紧扣市委、市政府的工作中心、发展重点来谋划部署关工委的各项工作,重点是要围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工业和服务业提升发展、新农村建设等中心,积极融入,主动作为。当前,我市正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各级关工委组织要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确立关心下一代就是关注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抓关心下一代工作也是政绩的工作理念,自觉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和统领关心下一代工作,努力提升工作水平。
2、要积极促进青少年成长。要突出主题,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青少年上下功夫。注重寓教于乐,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生动活泼的活动中,积极教育和引导广大青少年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利益观。同时,要进一步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和国情市情以及形势政策教育,增强青少年建设家乡、报效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以人为本,在关爱青少年弱势群体上下功夫。加大帮困助学、关爱“留守儿童”、支持特殊教育和帮扶帮教失学、失业、失足青少年的工作力度。要继续关注青少年中弱势群体的民生问题,实实在在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办好事、办实事,做好稳人心、暖人心的工作。
3、要不断优化社会环境。当前,青少年成长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级关工委组织要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积极开展青少年道德法制、科学文化、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等教育,特别是要加强对*优秀文化和先进人文精神的教育引导,积极营造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春泥行动”是关心下一代工作的有效载体。各级关工委组织要按照扩面提升的部署要求,积极配合相关部门,扎实推进“春泥计划”扩面提升,丰富农村未成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同时,要继续发挥“五老”网吧义务监督员作用,营造青少年健康上网的良好环境。
三、要齐抓共管,合力营造良好氛围
关心下一代工作,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德政工程,更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进一步加强领导,强化合力,努力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共同营造一个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氛围。
1、要关心支持,强化保障。许多老同志德高望重,淡泊名利、无私奉献,为教育培养青少年倾注了大量心血。实际上广大老同志、老前辈是在帮助我们各级党委、政府开展工作,是做了我们应该做的工作工作。各级党委、政府要关心支持老同志开展工作,各乡镇、街道关工委主任要积极汇报、争取支持,经求老同志的意见和建议,帮助解决好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创造良好环境和工作条件。各乡镇、街道要重点在人力、物力给予大力支持,为关工委开展工作提供必要的办公经费和办公条件,特别是要确保每年不低于1万元的活动经费落实到位。
2、要协调配合,合力推进。各相关部门要发挥各自职能作用,积极支持、主动配合各级关工委和老同志开展工作,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组织部和老干部局要为关工委开展工作提供组织、队伍保障。教育、文化、司法等职能部门和工青妇等群众团体要加强与关工委的沟通,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形成整体合力。各新闻媒体要进一步加大对关心下一代工作和“五老”先进事迹的宣传报道,在全社会积极倡导关心、关注青少年成长的新风尚,共同推动全市关心下一代工作。
篇9
一、当好大学生村干部必须知晓大局,把握区情。
区辖48个乡镇,801个社,总人口129.4万人,农业人口109.4万人,根据区委要求,做好乡村建设。首先明确村官的使命感和职责,深入群众、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把深入农村具体情况,把联系帮扶困难户、困难群众、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等给予关怀和帮助。其次要认清农村工作的新形式,农村工作千头万绪,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穿。
二、当好大学生村干部必须转变角色,明确职责。
村官要准确定位,做好村情民意的调查员,当好富民强村的促进员,当好群众事务代办员,当好弱势群体的救助员,当好远程教育的操作员。时刻深入困难农户,了解群众的疾苦,帮助群众正常生活,并通过对他们的深入交流,及时确保角色转变,消化农村各种尖锐矛盾。对工作中遇到的一些棘手或吃不准的问题,坚持向乡党委和村两委早请示、早通气,遇事敢于碰硬,不推诿扯皮,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办事能力。
三、要当好大学生村干部必须注重实践总结经验。
做好大学生村官,始终向身边的有经验的同志请教学习,学习他们严谨的工作态度,果断处理问题的能力,较好的工作方法和领导艺术。不断提高工作能力,要当好村委会主任助理的角色,加强密切联系群众,适应农村工作,加强知识和技能学习,对待工作要踏实诚恳,遇事要理性对待,及时向村两委商量,处理事务要说有事实依据的话,表达上要思路清晰有条理,做一个廉洁型村官。
篇10
改造后,对于药材居委会来说,将是全新的挑战,围绕现阶段"五新大调研大讨论",结合社区实际,现将今后药材"五新"新思路总结为"如何认识社区新优势,如何挖潜创收新途径,如何运用管理新路径,如何打造服务新品牌,如何破解发展新瓶颈".
认识社区新优势:
药材社区位于中城区北侧,东邻发展大道,南邻古黄河水景公园风光带,西至运河文化大桥,北至二线防洪大堤,辖区面积2.5平方公里,管辖范围内有一处共25栋居民住宅小区、一个单位宿舍,另有市马陵高中部、市第一人民医院、市民政局、市残联、阳光大酒店、老年公寓等单位坐拥其中,交通便利,风景秀丽,社区资源丰富。
挖潜创收新途径。
依托市马陵高中部和市第一人民医院地利优势,努力协调争取在附近建立一个规范经营、秩序井然的疏导点,不仅能满足周边居民和学生需求,而且便于环境卫生的长效管理,也为居委会创造了收益。
居委会开办物业公司为隆城颐和安置小区提供物业服务,小区内成立楼栋长、党支部、业主委员会参与小区物业监督,始终坚持让小区物业管理运行在阳光下。
与市城司协调争取租赁隆城颐和安置小区门面房,对门面房进行统一管理与对外出租,居委会从中赚取中介费。
运用管理新路径:
探索以党建创新引领社区管理创新新思路,凝聚各方力量,整合各类资源,开展"单位联社区、党员联居民"的"双联"活动,为社区发展提金点子、想好办法。
一是建立功能型党支部。根据党员爱好特长、志愿服务内容等,深化辖区单位在职党员进社区参与社区管理。将各单位在职党员活动情况,统一纳入社区党务公开,在社区网站、公开栏公示,同时社区党委还充分利用现代网络平台,不定期发送短信,加强辖区单位与社区党委之间的沟通。
二是居住在社区内的党员亮明身份。为了便于后期管理,与物业公司做好对接,做好常住人口名册登记。将在每个楼栋入口处悬挂"党旗在楼栋飘扬"展示牌,主动参与到物业小区管理中,以实际行动塑造新形象,展示新风采。
三是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以网格化管理为抓手,建立网格QQ群,设置社区网站、居民回音壁等方式,多渠道搭建居民反映诉求平台。
四是善于活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工作方法。要始终相信高手在民间,学会向群众寻计问策,利用好、选好社区评议团成员,为药材新常态下的新发展排忧解难,出谋划策。
打造服务新品牌
药材辖区内以老年公寓、市民政局、市残联等这些帮扶弱势群体的单位居多,且隆城颐和安置小区入住户多是周边拆迁家庭。根据社区特点,打造"为乐助老"特色社区,自建一批服务弱势群体的志愿者队伍,与社会志愿者组织搞好对接,提供配套服务,不定期开展特色活动。利用好市第一人民医院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不定时为居民开展义诊咨询。
破解发展新甁颈
- 上一篇:群众安全感满意度简报
- 下一篇:财务分析报告问题及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