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类养殖市场分析范文
时间:2024-03-07 17:49: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禽类养殖市场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H7N9禽流感使得山东新希望六和(以下简称“山东六和”)禽产品销量大幅下挫,库存压力日益增大。2011年,山东六和净利润占新希望全部净利润的59%,是新希望农牧业务的主要利润来源。禽产品销量暴跌,相当于新希望没了摇钱树。
有测算显示,H7N9禽流感或致新希望业绩下三成。对此,多位证券分析师均表示,H7N9禽流感对公司的影响确实很坏,但具体会对业绩造成多大的影响不便细说。新希望更是不予回应。
疫情爆发重点区域销量骤降九成
H7N9禽流感爆发后,网络上曾一度盛传有人因为吃了泡椒凤爪而感染了H7N9禽流病毒。虽然这最终被证实只是一个谣言,但也足以表明面对疫情人们的恐慌情绪。疫情面前,禽类产品的销量断崖式下挫,山东六和作为中国禽类产品的旗舰,受到的冲击不言而喻。
据本刊记者了解到,公司在H7N9禽流感疫情爆发重点区域上海、北京受到的冲击最大,其中上海的超市渠道下滑超过了九成,其他渠道下滑也超过了八成;北京、沈阳、深圳等地区学校、公司食堂、机关已经禁止采购禽肉产品,不少地区超市已经全面下架禽类产品。
记者注意到,虽然从目前来看,此次H7N9禽流比此前的SARS和H1N1要轻的多,但是这并没有让人们放松警惕。新希望的通报显示,即便是一些暂时没有出现禽流感并且离禽流感疫区较远的地区也陷入销售困境,四川成都、广东、河北、内蒙古和东北三省市场,客户均处于观望状态。
市场分析人士认为,鉴于疫情仍在蔓延中,死亡人数已达21人,多数消费者对禽肉产品敬而远之,在疫情没有彻底得到控制前,疫情爆发重点区域的惨淡行情还将传递到新出现疫情的区域。
事实上,从去年年底山东六和上游养殖户被爆出违规用药后,新希望的销售就遭受重大冲击,两个交易日股价最高跌幅超过8%,市值蒸发超过9亿。公司曾一度被责令停业并接受执法部门检查。
虽然事发后,公司方面积极应对,并连发两份公告,通告四川境内和山东六和平度屠宰厂等的鸡肉抽检全部合格,但是仍然有不少消费者对此表示担忧。但H7N9禽流感的冲击波显然要比“速生鸡”事件强劲的多。
持续收鸡增大库存压力
尽管市场一片惨淡,但是肉鸡却还在源源不断地进入新希望冷藏库。
对此,有业内人士不无担忧:市场这么差,新希望还在持续不断地收鸡,这样下去,真不知道公司能否撑得住?
但也肉鸡采购人士对此持乐观态度:肉鸡价格具有很强的周期性,随着气温的逐渐升高,H7N9的冲击将逐渐减弱,肉鸡的消费预计逐步恢复,待市场回暖,新希望在前期大量低价收购的肉鸡就能卖出大价钱。
更有分析人士进一步指出,新希望在市场惨淡的时候继续执行与农户的收购协议,除了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也是出于自身长远利益的需要。
新希望财报显示,2012年上半年,饲料类营业收入约242亿元,毛利率为6.14%;而屠宰及肉制品的收入不到118亿;2011年饲料收入达到445亿元,而屠宰及肉制品销售仅220亿元,为饲料销售的一半。刘永好也曾公开表示,养鸡业务并不赚钱甚至是亏钱的,公司主要通过饲料实现收益。
显然,如果因为现在市场惨淡,新希望放弃执行与合约户的销售合同,固然可以避免肉鸡销售上的损失,但是饲料类的营收也必然受到影响,合约户的出逃,将导致新希望在未来承受更大的损失。据记者了解,目前已经有部分养殖户与公司解约。
但前述分析人士同时指出,市场的寒冬也可能持续很久。目前疫情才持续了不到一个月,而且还在继续蔓延,如果疫情持续一个季度甚至半年,新希望恐怕很难撑下去。
证券分析师:影响很坏 不方便说
公开资料显示,早在“违规用药”曝光之前,山东六和的业绩就已经开始持续下滑。
事实上,受肉价低迷拖累,禽类养殖行业2012年第三季度出现大面积亏损。山东六和作为国内禽产业链最大的企业,禽产业链收入占比达八成,在行业亏损潮面前可谓首当其冲。
山东六和是新希望农牧业务的主要利润来源,2011年山东六和净利润占新希望全部净利润的59%,占公司农牧业务净利润近九成。H7N9禽流感对禽类产品市场的打击,相当于砍断了新希望的摇钱树。
有测算表明,H7N9禽流感或致新希望2013年全年业绩下滑两到三成。记者就此致电多位证券分析师,询问他们的看法。
招商证券胡乔对记者表示:违规用药和H7N9禽流感的影响很坏,必将严重影响公司业绩。但业绩下滑多少,他表示需要调研之后再下结论。
“影响确实很严重,但不方便评论,需要等到公司2012年年报出来之后,再调整盈利预期”,东方证券的陈振志说。
篇2
1.1农产品市场需求的拉动力
在我国农产品短缺时代,农业的主要目标是提高产量,生产是农业的中心环节。但是当前主要农产品供给已满足或超过市场需求,农业由过去的受资源单方面约束转变为现在的受资源和市场双重约束,这表明市场流通也将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环节。以市场为导向,加强农产品营销,将在更大范围内维持生态农业系统的良性循环,有利于系统功能的提高。
1.2生态环境保护的约束力
长期以来,由于特定的社会和经济环境,在我国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急功近利的做法,这些行为虽然取得了短期的粮食增产和暂时的经济效益,却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生态和环境代价,严重损害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与环境基础。因此,生态农业的转型应注重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协调资源利用与资源保护的关系。
1.3外部环境变化的冲击力
加入WTO,是我国农业所面临的最大的外部环境变化因素。面对WTO的冲击,唯有全面提升我国农业的竞争实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才能在保住国内市场的前提下,进军国外市场。为此,实施生态农业产业化的战略将成为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1.4农业结构调整的推动力
自1978年以来的四次大规模农业结构调整,特别是1998年开始实施的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使我国从过去的单纯追求粮食产量逐步转变成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农产品的竞争力和追求产出效益为主。这一调整战略的实践不仅为生态农业的产业化提供经验支持,而且还能容易的取得政策支持。
2中国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的构建
2.1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的内涵
纵观20多年来我国生态农业试点的发展历程,我国生态农业是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系统科学方法,把现代科技成果与传统农业精华相结合而建立的农业体系。它具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优化农业结构,它有利于生物种间互利作用的发挥和外部投入效率的提高;二是经济、高效的农业实用技术体系,即通过对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及各种促进土壤肥力提高的生物学措施,提高系统的自我维持能力。我国生态农业给试点地区带来了可喜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但是,我国目前的生态农业只是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中心的生产体系,系统结构单一,缺乏与市场的有机联合,在一定时期内,生产体系内部虽然能维持高功能和高效益,但是由于受到整个农业与农村发展体系中分散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市场和自然资源双重约束的矛盾的冲击,生态农业的功能正在逐渐减弱。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正是在此背景下提出来的,其基本思路就是在现有的生态农业基础上,改变以往仅仅以农业生产为中心的思维定式,通过与农业产业化的有机联合,进一步完善生态农业的系统结构,走高效生态农业产业化之路。据此,将我国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的内涵界定为:以农业生产为基础,以生态化为前提,以市场为导向,以主导产品为中心的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多层面链式复合农业产业体系。它是集农业生产过程、工业化过程、市场化过程、资源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发展过程于一体的生态农业产业化体系[4],这一体系将有利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高效协调统一。
2.2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的基本框架
从内涵分析可知,我国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的实质就是生态农业与农业产业化两个系统的有机联合,这种联合不是系统的简单相加,而是在更大范围内整合优化两个系统的基本要素,构建形成更高一级系统,即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新的模式系统要素包括农业自然资源禀赋、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区位条件、主导产品、经营组织方式、农业产业链(产-加-销)等6项要素,这些要素及其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的基本结构框架。该结构的系统功能则表现为:在区域农业自然资源条件和经济社会条件的基础上,以主导产品为中心,进行农业的生态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最终实现生态农业产业化。
2.3生态农业产业化过程分析
生态农业产业化是生态农业由传统的农业生产向现代产业转变的过程,一般可以分为创业、起步、发展和完善4个阶段。在实践中,由于各地的自然环境条件、社会经济基础以及市场发育程度等方面的差异,其所处的发展阶段也不尽相同,从而呈现各自不同的特点[5]。第一阶段是种植业结构调整阶段,在传统粮作的基础上引入蔬菜等经济作物,以奠定进一步发展的经济基础,并打破以往不合理的生产结构。在这一阶段,系统的基本要素特点和以前相比并未发生很大变化,在经营方式上仍以农户为单位,主导产品还不明显。第二阶段是农业结构调整阶段,此时系统多元化程度开始增加,利用方式由种植业向养殖业扩展,开始培养支柱产业。第三阶段是产业结构调整阶段,产业结构逐步向规模化的种植业和养殖业方向发展,农产品加工开始起步。此时,系统完成了利用方式向养殖和加工业的转化,产业链变得协调。第四阶段是完善阶段,即通过优化各种循环环节,调整和完善系统结构,初步建成一个以工业和运输业为主导的良性循环系统[6]。可以看出,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实现要素之间结构关系的优化组合是系统结构发育良好的关键。
3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的实施途径
以上分析表明,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实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同地区生态农业产业化所处的阶段不同,模式实施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也存在差异,因此,需要设计和选择适合不同区域的实施途径。
3.1要素优化组合的综合发展型实施途径
1)适宜范围
主要适宜于我国经济发达、区位条件优越、资源相对紧缺的地区,如城市近郊区。首先,较好的经济条件能为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的实施提供资金支持。其次,优越的区位条件方便接受城市在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方面的辐射,且城乡沟通及产销联络迅捷,农产品市场容量大,将为生态农业产业化提供广阔的空间。第三,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郊地区将不可避免的出现资源破坏、人地矛盾突出等问题,这将是模式实施中应该重点注意的问题。
2)实施方案
该类型区条件符合生态农业产业化过程的高级阶段(发展、完善阶段)基本特征,由此可确定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实施的基本思路为:完善农业生产结构,构建农业产业结构,通过模式基本要素的优化组合全面实现生态农业的产业化转型。
第一,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组合。借助农业结构调整的推动力,依据生态学原理,以多样性构造持续的稳定性,优化组合农业生产中不同层次和不同领域的多种结构,如农林牧复合结构,农、林、牧各业的内部结构,农产品品种结构,农户、专业户和生产基地(示范园、养殖场等)的经营主体结构等,实现农业生产的时空配合与多种经营的结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第二,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组合。围绕农业生产环节,以市场为导向有计划的延伸农产品加工、销售的产业链,以实现产业的协调发展和相互促进,完善模式系统结构。
第三,多维动态综合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应充分把握市场动向,随着时间的变化合理调整要素组合结构,开拓新的生产领域,实施多维动态综合发展战略。
3)典型案例
瀛海镇位于北京近郊,区位优越,农业相对发达,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在模式实施初期,该区经过早期的农业结构调整,农业生产从种植业发展到养殖业,培育了蔬菜、奶牛、肉鸭等主导产品,农业生产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然而,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农产品卖难和初级农产品价格低廉等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限制了农业系统的良性循环。针对以上情况,该镇在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的推动下,采取了综合发展型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实施途径,具体措施为:
①从1998年起,重点扶持了“瀛海蔬菜产销合作社”的建设,以公司带农户的形式扩大蔬菜生产规模。同时,建立了大型的奶牛养殖场和肉鸭饲养基地,以基地带农户的形式发展畜禽养殖业。
②综合发展种植业与养殖业,优化种养结构。具体是减少小麦、玉米的种植面积,扩大牧草的供应规模。同时,建立饲料加工厂和有机复合肥加工厂,其中饲料厂直接为养殖场提供饲料,降低成本;肥料加工厂把禽畜粪便加工后向蔬菜等种植业提供优质肥料,既增加了经济收益,又改善了生态环境。
③进一步优化产业链,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扩展销售市场。具体是扶持了东二村蔬菜加工、销售联合体的建设,进行净菜、礼品菜生产及酱菜、豆制品等的加工;扩建改造“华宇乳品厂”,并以“北京金大都食品有限公司”为依托,兴建禽类屠宰厂,畅通畜禽养殖、畜产品加工及销售渠道。
经过5年的发展,瀛海镇蔬菜种植、畜禽养殖两大支柱产业初具规模,产、加、销产业链基本形成,集中体现了种植业的时空配合、农业的种养结合、产业的规模化经营的特点,有效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而缓解了土地资源紧缺的矛盾,最终形成了产业互保,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
3.2市场导向为主的经济型实施途径
1)适宜范围
主要适宜于我国经济条件、区位条件相对一般、资源条件较好的地区,如城市远郊区。首先,经济条件一般,农业资金供给不足,限制了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的综合发展。其次,在城市的支农工作、城市市场利用、市场供求信息和技术信息等方面,城市远郊区得到城市辐射的强度要低于城市近郊区。第三,经济建设与农业争地矛盾不突出。总之,经济要素是这一类型区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实施的主要限制。
2)实施方案
该类型区条件符合生态农业产业化过程的起步阶段基本特征,模式实施的基本思路为:以市场为导向,挖掘当地资源潜力,开发具有经济前景的自然资源,增强经济实力,进而推动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第一,进行农产品市场分析与预测,确定区域短期与长期农产品市场需求、市场容量;与此同时,开展自然资源经济评价,确定农业主导产品,主导产品不宜多,以便于集中投入。第二,以追求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进行农业结构调整,集中力量加大资本、劳力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投入,有计划的扩大主导产品生产规模,获得规模经济效益。第三,通过原始资本积累,合理扩大投资,开发新的主导产品,横向发展,或延伸农产品加工、储运、销售等纵向环节,逐步走向综合发展型道路。
3)典型案例
槐桥乡位于河北省曲周县中部,其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的发展更具备有经济型实施途径的特点。该乡经过20世纪70~80年代的盐碱治理,彻底改变了盐渍化土地景观,土地资源丰富,但淡水资源缺乏。由于该乡经济建设起步较迟,缺乏农业发展启动资金,难以象瀛海镇一样走综合发展型产业化道路,而更适合采取市场导向为主的经济型实施途径。具体做法是,利用地多的优势,依托河北赛博板业集团公司,选择需水量少的经济林木为主导产品。于1999年,签订公司与农户的购销合同,建立速生商品林基地3000hm2。其中超短周期的杨树,轮伐期为2~3年,在2002年的第一次轮伐中增收约1350万元。依靠这笔资金,该乡规划以商品林为基础,将进一步扩大农业生产,在片林中发展立体种养,在网林中间作经济作物,并组织产销集团,优化产业链。
3.3资源约束为主的保护型实施途径
1)适宜范围
主要适宜于我国经济落后、环境脆弱、交通相对闭塞的偏远农村地区,或者因特殊的地理区位条件而形成的落后地区。受交通不便和信息闭塞等因素的制约,偏远农村一般难以在市场机制下获取外部支持的发展,其经济远远落后于城市近郊区和远郊区,但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往往又具备一定的资源特色。因此,进行环境治理,合理利用特色资源成为此类地区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实施的首要任务。
2)实施方案
该类型区的条件符合生态农业产业化创业阶段的基本特征,模式实施的基本思路为:在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特色资源,推动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第一,综合诊断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明确农业发展的自然制约因素,有针对性的实施生态恢复与环境治理工程,开展各类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当然,由于该类型区的社会经济条件较为落后,往往需要政府的先期扶持与引导。当前广泛开展的生态退耕、土地整理等相关工程项目就为此类地区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平台。第二,在不掠夺资源的前提下,利用特色资源,开发绿色农产品,以品质开拓市场。具体来说应把农家畜产品、果品、蔬菜、茶叶、花卉、园林园艺、竹木产品以及各地山珍、土特产品和特色观光作为发展绿色农产品的主攻方向,突出绿色农产品的自然性和民族性。第三,改善农业基础条件与生态环境,扩大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规范生产、加工、储运、保鲜、营销、贸易全程的绿色监控与管理,为生态农业产业化综合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典型案例
樱桃沟村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北部山区,林地占全村面积的94.67%,山林谷地气候宜人,景色优美,樱桃树为其传统的优势经济林种。村内土壤为硅质岩类山地淋溶褐土,土层较薄,坡度较大,不宜农耕,但在历史上以粮为纲思想的指导下,常年耕作,水土流失严重,农民贫困。在这种情况下,适宜于采取资源约束为主的保护型实施途径。具体做法是,以生态退耕为契机,发展以樱桃为主题的绿色采摘与回归自然休闲观光农业。2002年,开发樱桃园30hm2,并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联合,改良樱桃品质,提高樱桃观赏价值。同时,在政府扶持下,改善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提高服务水平,从而以特色产品吸引市场,年创收达24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