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学教育新闻稿范文

时间:2024-03-07 17:48: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入学教育新闻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入学教育新闻稿

篇1

关键词: 职高语文教学 专业课程 以人为本 评价模式

曾几何时,语文课程被单纯地认为是一门“工具课”,但随着语文学科的发展,人们逐渐摒弃这种狭隘的“工具论”观点。随后,人们提出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观点,逐渐认识到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的主导地位。《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对于职高语文而言,语文教育不能只注重工具性的传输,更要着眼于对学生人文精神的熏陶,培养创新型的优秀人才。

一、当前职高语文教学情势

目前职高语文教育情况不容乐观,语文教学问题存在于诸多方面。多年来,职高语文教学几乎照搬普高教学模式,然而由于学生质量的不同及教学目标的差异性,这种照搬模式最终收效甚微。职高语文教学相比普高语文,要降低人文性比重,否则会导致职高学生在文化课和专业课之间产生鸿沟。这种模式是与我们最初在职高教育中引入语文学科的目的背道而驰的。

职高语文教育需要有全局观。语文是最基础的认知工具,掌握好语文对于其他学科的理解具有重要作用。回归人文性和实用性是职高语文今后的自我救赎之路,目前国内大部分职高语文教育都无法跳出“纯语文”的框架,沿袭过去走下来的老路。然而,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及我国职业教育的纵向深入,职高语文的学科面临诸如课时减少的尴尬问题,因此创新求变必然是职高语文教学的唯一出路。

职高语文教育的另一大困境是职高学生综合素质普遍较低,也是我们不能套用普高语文教学模式的原因。职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低于同年级的普高学生,不太乐观的是职高语文教材并没有过多针对职高学生的特点编写相应的教材。学生的心态有待调整,如果对学习语文的目的认识不到位,将会形成厌学、怕学的心理。

二、如何创新有效语文教学

1.提高语文学习和专业课程的关联度。

职高学生文化课成绩普遍较低,普遍存在轻视文化课的心态,然而文化课成绩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学生专业课的学习;专业课的学习又将影响学生今后的就业。如此环环相扣,学生未必会认识到其中的关联性。因此要保证学生对文化课充满热情,就必须在文化课教学中带入专业的色彩,使文化课的学习对学生的专业学习有所裨益,有所启发。职高语文的教材考虑语文与专业结合较少,教师应当通过列举与专业相关的例子,努力创设相关情境,提高学生的兴趣。

2.倾听学生,以人为本。

孔子说过:三人行必有吾师。老师如果能从学生的角度理解问题,从而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就必然会总结出教育学生的新方法。另外,教师在倾听学生的同时会无形中拉近师生距离,使得学生畅所欲言,课堂气氛活跃。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兴趣提升了,便会提高课堂参与度,也就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新建评价模式。

语文考试分为主观题和客观题两部分,非对即错的简单化评价方式其实并不能适应语文教学的需要,也不符合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特别是主观题中,每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都会有相应的解答。所以在语文课堂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最好的场面。只要言之有理,各种观点就可以并存,甚至相矛盾的两个观点。老师不要急于判断,而应当罗列出讨论结果,由学生先做独立思考,给学生留下创造的空间,否则就会限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先进的教育思想要求语文教师与时俱进,利用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手段,达到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目的。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硬件教育体系已经逐渐被诸多教育机构使用,其对学生独特的视觉、听觉冲击很大程度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值得注意的是,仍有许多教师反馈多媒体教学过程中花费过多时间。这就要求教师对多媒体硬件的使用相当熟练,避免多媒体调试占用课堂的宝贵时间。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多地运用电脑、音像、视听等媒体辅助教学,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情感交流、互动的舞台。

5.弘扬个性,不拘一格。

一个人所具有的比较稳定且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称为个性。个性心理过程影响人的外显行为和内隐活动,所以人类心理行为的动力均来自于人的个性。曾说:“知教育者,与其尚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舒展个性、净化心灵对于教育是至关重要的环节,这样教育出来的学生才能具有无穷无尽的创新能源。创新精神在学习的具体体现就是:促使学生朝着一定的目标积极进取,使学生不仅具有创新意识,还将其尽快转化为实际创新能力。不唯上、不唯书,敢于否定、大胆怀疑批判是创新精神的明显表现,这能培养学生的优秀人格。教师在授课当中应当注意尊重学生的意见,培养学生的人格。

6.发扬传统语文教学特色。

传统的语文教学有其独特的特点,语文教师在追寻先进有效的语文教学途径时,不应当无视传统的语文教学优势。回望近代以来的国学大师们,他们取得如此功绩无一不是依靠后天的卓越勤奋而来的。对于语文当中的古文板块、字词板块等非主观类题型,教师要严格按照教学目标执行,让学生体会到朗读背诵的乐趣,这其实是教师努力追求的目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经常读诵,不仅可以深化学生对课文字词的记忆,还可以使学生逐渐领会古文中的韵律美,让学生不自觉地爱上语文。学生经常诵读优秀文章,自然能避免“书到用时方很少”的尴尬,甚至达到“出口成章”的地步。

为了配合我国经济的加速转型,职高教育面临严峻的革新挑战。语文教育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在保留传统教学优势的基础上,创新与时俱进的先进教学方式,同时保持与专业课程的关联性。

参考文献:

[1]袁春娥.浅谈职高语文教学的创新思路.今日科苑.2008,8.

篇2

全面发展新时期的素质教育和小学语文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与学的合作方式,以此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由于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课堂教学重知识传授,忽视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意识的形成;忽视给学生思维空间的开放时机,不能够联系现实生活的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最终忽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综合素质的正确评估。

1.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

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民生的气氛,同时,最宽松的时候是创造性思维最活跃、创造力最丰富的时候。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要把微笑带入课堂,富有情感地教学,语言亲切自然,趣味盎然地启发、感染学生,积极捕捉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课堂重鼓励多表扬,放下传统教育观念中教师的高架子,勇于蹲下身来和学生平等交流,真诚喜欢每一个学生,为学生付出真挚的爱,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上真正意义的良师益友,时刻营造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具有创造潜能的学生一般表现为淘气、顽皮和不受约束,所作所为不符合常规,常表现出玩世不恭的态度。教师就要善于正确引导,不要动辄指责,要充分肯定学生的积极表现,尊重学生的独特的学习感受,使学生不会因错误而尴尬,让语文课堂真正做到师生平等、生生平等。在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中,树立学生创新意识。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允许学生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观点,允许学生对教师、课本质疑,也允许学生说出错误的答案。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有完全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

2.尊重学生个性差异

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追求学生发展的个性化,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教学中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的生活,为每一个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空间。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确定学习目标、自主选择学习方法,去发现、尝试、探究、创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这些命题,较之我们以往常说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更加强调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当今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平衡而单一的局面被打破,不确定性正在增加。叶澜认为:"当成功与失败并存、机遇与陷阱同在时,正确的选择就成为走向成功、抓住机遇的十分重要的第一步。""注重选择"已经成为一种时代精神。为学生未来的学习、生活、工作做准备的教育,必须适应时代的变化。我们可以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比如,在学习生字时,围绕学生提出自己想学的,或者自己学不了的,需要老师和同学一起解决的生字进行教学,教师再适当地进行调节,那样学生会掌握得更牢。对于那些有一定学习能力的学生,一节课教完了,所学的生字要不要抄、抄几遍,也可由他们自己决定,只要能把这些字记住就行。

3.创设教学情境,让课堂充满活力

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只有当学生对这门课程有了兴趣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去。教师在课前应该认真备课,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计划,在课堂上给学生创设好的教学情境。如在教学《采莲》一文时,在课前我偷偷地把教室做了简单的布置:在黑板和教室墙四周挂上了荷花和荷叶,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课一开始,我播放了江南名曲《采莲》,并投影了课文的插图。视觉和听觉的刺激让学生一下子就兴奋了起来,都在认真地看着图片,听着音乐。在此基础上,我说:"同学们,你们看见过美丽的荷花开满池塘时的情景吗?你有过乘着小船穿梭于荷花中的想法吗?那感觉一定特别美。让我们一起好好地读一读《采莲》这篇诗歌吧。希望同学们通过图画和音乐的辅助可以在课文中找出这样的感觉。"为让学生品味诗歌的意境,读出诗歌的韵味,我借助多媒体演示"微风吹来,荷花、莲子充盈摇摆的情景",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好像闻到了荷花的香气,触摸到了荷叶和小船。在教学的时候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整个班级的学习气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激励评价机制

篇3

关键词 大学语文 高职学生 诚信教育

Integrity Honesty Education into Chinese Teaching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Abstract Honesty education on children's life is an ethical investment, but also a social intangible assets.In view of the current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some good faith question, from the angle of Chinese course, raised i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language activities, reforming evaluation mode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rewards and punishments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integr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education of honesty, integrity and quality.

Key words college Chinese; Vocational college studnets; honesty education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大学生群体作为当代重要的知识分子群体,其诚信意识的强弱关系到民族光荣传统的继承与发扬的状况。

1 加强高职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要意义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由此可见,党和国家都认识到加强诚信教育、在全社会倡导讲诚信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加强高职学生诚信教育是积极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有研究者也指出:在如今就业竞争的态势下,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不仅注重人才的知识、能力如何,也更加重视人才的综合素质,将诚信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2 高职学生诚信道德内涵、诚信问题现状及原因

诚信即诚实守信。一是从行为主体的角度讲,要诚实无欺,信守诺言;二是从行为接受者的角度讲,要相信他人,对人信任,两者相辅相成。目前高职学生诚信道德状况不容乐观。

(1)学习作弊现象多。一是学习动力不足,出现厌学的现象,上课经常迟到、早退乃至矿课。但是又想在综合考试里能够通过,他们想尽办法去医院等地方开虚假的证明,证明自己有很重要的事情或者生病不能继续上课,以此蒙混过关的现象;二是考试中的作弊现象。据调查,在高校里每年考试中凭借自己的实力获取考试成绩的学生人数占70%,其中曾经作弊或者企图作弊的学生人数约占25%,从来都不看书和学习,每次都凭借抄袭和偷窥来获取答案的学生约占5%。

(2)人际交往中缺乏诚信。面对社会信息化、思想文化多元化的影响下,大学生的诚信观念面临着严峻挑战。例如,古装电视剧《宫》、《步步惊心》、《甄嬛传》受到大学生的热捧,其间无不表明他们对人与人之间勾心斗角、玩弄心计、尔虞我诈的处理方式认同。

(3)向家庭索取生活费过高。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社会中各种诱惑增加,主要自身意志力薄弱,缺乏有效的自控能力。加之,想在同学面前摆阔气装大方,对奢侈消费人群羡慕,通常采用谎话欺骗父母要钱,以满足过度消费和过高的虚荣心。

3 将诚信教育融入大学语文课程的途径与对策

(1)以课堂教学为重点,强化学生诚信道德意识。个人品德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因素所构成。道德认识是社会的道德要求转化为个人内在品德的首要环节,是品德形成的基础。诚信是一种职业道德,加强高职学生诚信教育,应该充分挖掘中国古代文学中有关诚信的正反面素材,从培养诚信道德意识做起。《论语·卫灵公》:“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孔子在这里将“信”说成是为人处世的必要条件:有信行于蛮貊,无信州里难行。教师在授课时不妨做一个“走进《论语》——诚信篇”的专题教学设计,通过学习孔子关于“诚信”的言论,认识到诚信是立世为人的道德品格,诚信也是人际交往的道德标准,诚信更是执政为民的基本法则。感受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坚信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是立身、立业之道。关于诚信的故事还有:“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失信灭身”“商鞅南门立木,取信于民” 。一个帝王无信,戏玩“狼来了”的游戏;一个“立木取信”,一诺千金。结果前者自取其辱,身死国亡;后者变法成功,国强势壮。可见,“信”对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要让每一面墙壁说话。校园文化是校园历史的一种精神产品,是一种隐形的,又十分富有吸引力的亚文化系统。”在教室、走廊的墙壁上,可以精心摆设诚信主题的标语,比如“人无信不立”“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等等。

(2)以语文活动为载体,努力营造班级、校园诚信氛围。大学语文课程应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积极开展关于“诚信”主题的语文活动。辩论是广受学生欢迎的活动形式,围绕“诚信”这个主题,教师可以组织以下辩题的辩论赛:诚信行为主要靠自律还是他律;诚信是社会公德问题还是个人修养问题;善意的谎言是否违背诚信;效益优先还是诚信优先;解决诚信问题的根本手段是道德手段还是法律手段等等。通过辩论,无论是参赛者还是观赛者都会对诚信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同学们通过查找诚信的正反面材料,撰写关于诚信的演讲稿,最后通过演讲的方式展现自己对诚信的理解,从而在整个班级、整个校园营造“人人知诚信、人人讲诚信”的氛围。征文比赛、话剧表演赛等都是很好的宣传诚信的活动方式,虽然活动方式不同,但都是通过以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思考诚信问题,加深对诚信的理解与认可,为培养诚信行为打下基础。

(3)以改革大学语文考评方式为契机,培养学生诚信行为习惯。改革大学语文课程的单一考评方式,要将诚信教育融入教学的全过程,构建反映人才培养质量和素质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学习结果”的评价标准,充分发挥评价导向作用。学期初可在教师的组织下,由全班同学共同商议制订“诚信学习承诺书”,承诺书上可就学习态度、学习纪律(如上课不迟到早退、不做与课堂学习无关的事、作业不抄袭做假、考试不舞弊)、学习过程(课前预习准备、上课听讲发言做笔记、课后完成作业、学期末考试)等方面做明确具体详尽的要求,每位同学签名。由班干部协助教师共同对上述项目的执行情况做好记录,对违反的同学的平时成绩酌情扣分,并在班级公示,学生最后的学科总成绩应由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按一定比例相加而成,督促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养成“言必信,行必果”的行为习惯。

(4)以建立奖励惩罚措施为抓手,鼓励诚实守信,增加失信成本。提高高职学生诚信品质,仅靠教育感化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辅之以相关的制度。需要在加强教育、引导学生内省自律的同时,建立健全必要的约束机制。对长期讲诚信的学生可给予精神上的、物质上的奖励,全班、全校可推选出“诚信标兵”作为模范供大家学习。更要制定相应的惩罚措施,对于有经常抄袭论文、借钱不还、恶意欠缴学费、信用卡恶意透支、考试舞弊等不诚信行为习惯的同学给予严厉处罚,情节特别严重、认错态度不端正、屡教不改的可上报学校,给予警告、记过等纪律处分,记入个人档案,增加不讲诚信的成本。通过对讲诚信的奖励和对失信者的惩罚,形成“讲诚信者得益,失信者有损”的局面。

参考文献

[1] 向学华.浅谈大学语文中的诚信教育.大学教育,2012(2).

篇4

大家下午好!首先,我代表高一(2)班对同学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并预祝大家在新的班级、新的学期里取得新的辉煌!

怎样度过下面这两年紧张而又丰富多彩的高中生活呢?下面我来谈谈几点看法:

第一、同学们应该做好以下几点准备工作:

1.作好吃苦的准备

选择理科,同学们将要面对更概括、更抽象、更难于理解的课程,要面对更激烈、更紧张的竞争环境,要面对更长的在校时间,这都要求同学们要树立起一种意识、高考意识,要做好承受压力、经受挫折、忍耐寂寞的心理准备。

2.尽快适应新环境

高中阶段不仅所学知识深度、难度加大,而且新的学校、新的老师、新的同学会使人际环境较以前更复杂。所以大家要尽快适应新环境。

3.学会自主学习

较之初中阶段,高中阶段学习难度、强度、容量加大,学习负担及压力明显加重,不能再依赖初中时期老师“填鸭式”的授课,“看管式”的自习,“命令式”的作业,要逐步培养自己主动获取知识、巩固知识的能力,制定学习计划,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4.重新自我定位

进入高中后,很多新生有这样的心理落差,比自己成绩优秀的大有人在,很少有人注意到自己的存在,心理因此失衡,这是正常心理,但是应尽快进入学习状态。记住,进入高中,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有3年的时间足以不断提高成绩。因此,我们要明白强中自有强中手的道理,要客观分析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给予自己正确评价,并激励自己不断向目标努力。

第二、同学们要养成九种好的习惯

1、坚持锻炼身体的习惯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健康的身体,就谈不上愉快地生活,也不可能安心地学习,因此建议同学们从现在开始坚持锻炼身体。

2、管理习惯

要学会管理自己,也要学会管理他人,可通过毛遂自荐的方法,进入班委会或学校学生会、团委会以及学校的其他学生社团。充分培养自己的管理能力。

3、要养成全神贯注的习惯

同学们听说过会移动的黑板的故事吗?大科学家安培经常边走路边思考问题,有一次,他走在大街上,正在思考一个问题的时候,忽然看到前面有一块黑板,于是他便从口袋里掏出粉笔,在黑板上认真地演算起来,算着算着黑板开始移动,于是他也跟着移动起来,后来黑板移动得越来越快,他实在跟不上了,望着渐渐远去的马车,遗憾地说:“可惜我还没有算完”,其实我们的学习要的不就是这种全神贯注的习惯吗?

4、要养成持之以恒的习惯

当年求学的自勉联:“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睡,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就是他在学习上持之以恒的写照。

5、思维习惯

高中的学习离不开思维的训练和培养,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是我们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保证。

6、阅读习惯

“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们要不断的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开阔视野,就要加大阅读量,并作好读书笔记。

7、质疑、求教习惯

高中的知识比初中知识难度加深,不易理解,学习上会遇到许多困难,因此同学们要大胆质疑,虚心向老师或同学请教。

8、总结归纳的习惯

对每一阶段的知识和学习,我们要及时进行归纳,总结出适合自己的方法,才能不断提高。

9、合理安排时间的习惯

高中的学习,课程多、时间紧,要求同学们学习要有计划性,要定出各个学科,各个时段的学习计划,争取最大限度的利用时间,这就等于赢得了大量的学习时间。

高中入学教育心得体会二:高中生新学期入学教育心得体会(722字)

九年寒窗终成桂山学子,当我提着行李踏入校门的那一刻,心里涌动着莫名的激动。往日的理想终成现实,桂山,我曾在心里把您召唤。今日我终于可以依偎在您的怀中恬憩。桂山,这间充满灵秀之气的百年老校已经孕育出一批又一批的国家栋梁。

在萦绕着浓厚文化气息的校园内,学习是一种幸福。在学前教育中,我们回望了桂山的历史,就像观看一部电影。故事情节永远是那么的高亢那么的激奋人心。虽然桂山的过去我们无法参与,但是桂山的未来我们可以共同创造。严格的校纪,独立式的校园生活可以锻炼同学们自强不息的优秀品质。在这里才是真正的独立与自理。班级是组成学校的单位,不同的班有着不同的特点,于是形成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几天的相处,我们同学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团康活动中,每个人都是显得那么积极。我们设计了本班的班名、班词、班规还有班歌呢!每一样都凝聚了同学们的心血,是我们智慧的结晶。

结束了学前教育,接踵而来的就是军训了。在依山傍水的国防教育基地给人一种为之一振的感觉。换上一身军装,肩上似乎也多了什么叫团结,什么叫服从,什么叫毅力……我们更体会到生活的酸甜苦辣。炎炎夏日,骄阳似火,酷热难耐但是没有人愿意倒下,没有人愿意放弃人生的挑战。迎难而上,开启新的篇章。毕竟只有启程,才会到达理想的目的地;只有拼搏,才会获得辉煌的成就;只有播种,才会有收获。所以我们满怀希望地播下种子,洒下辛勤的汗水,最终摘取最丰盛的果实。

学前教育令我们明白要德馨学厚,军训令我们自强不息。短短十天的时间教我在迷茫中摸索,在徘徊中坚定,在风雨中成长。不管未来会是怎样,只想执着地追求自己的理想,亲手编织属于自己的未来。我仿佛化作一只雏鹰,在桂山这片蓝天下展翅翱翔,经历风雨挑战,最终冲向胜利的终点。

高中入学教育心得体会三:高一新生入学教育心得感想(4153字)

16岁的花季,是人生最美丽的年华。如何让花季少年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不仅是全社会和广大家长关注的焦点,更应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高中教员的神圣使命。由于青春期的特殊性,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正因身体、心理及外界的诸多变化,内心深处不断聚变着、涌动着、迸发着。引导好了,向良性循环发展,他们可以作出一番伟业,成为对家庭、对社会、对民族有用的人才;而偏激了,误入歧途,将贻误终身,更有甚者将会给家庭、社会带来极大的后患,这绝不是危言耸听,新闻、报纸、广播及我们身边不乏事例。因此,我认为必须大力做好高中生的入学教育,把这一起点作为人生的第二次启蒙期,打有准备之仗,全方位、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作,防患于未然,防微杜渐。

由于教育对象、教学环境和教育方法的差异性,不同的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行之有效的方式进行入学教育。作为一名青年教师,经过几年的观察和思考,我个人认为在对广大高中新生进行入学教育时,最重要的是突出强调两点:

一、养成良好习惯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习惯”是指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可见,养成良好的习惯,不仅对高中阶段的学习、成长有利,而且会受益终身。这里我所说的“良好习惯”,不仅仅指学习习惯,还包括生活习惯、心理习惯。

1、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科学文化知识武装头脑。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而21世纪的职业主体是技术性工作,这就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1世纪的劳动者应该成为受教育程度更高、对新技术适应能力更强、具备计算机应用和跨国语言沟通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要具备这样的知识和技能,首要的是学好科学文化知识,而学生文化知识学习的状况如何,很大程度取决于是否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一个学生,如果能够课前认真预习、课堂全神贯注地听讲、课后巩固复习、思考发现问题,然后加以分析、解决、整理,这样达到的学习效果往往事半功倍;而相反,如果课前不闻不问、课堂似是而非、课后似懂非懂,没有自己的分析、思考、加工和整理,学习起来自然无头无绪,久而久之,对知识的认识、理解和运用会比较混乱。这就提醒学生必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学习方法的形成,从而可以系统地掌握所学的科学文化知识,以便以科学的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也要求任课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把住关口,在入学初始阶段就给学生打上深深地烙印,让学生认识到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快速地克服、解决过去存在的不良习惯,保证学习的质量,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2、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文明健康方式促进成长。

每一个人都是生活在社会大家庭中的活生生的一份子,其生活状态如何,也直接或间接地关乎着社会发展的状况。而作为学生,能否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他一生的学习、工作、发展等意义重大。由于受到形形扑面而来的大众传媒的影响,许多青少年的生活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主要表现是心情浮躁、追求时尚、注重感官刺激,结果做事不负责任、不考虑后果、不设想将来,往往为了一时的潇洒而耽误了一辈子的前程,后悔莫及。这就要求老师要从学生的一生发展着想,指导学生认识到真正的生活应该是什么样的,帮助学生处理眼前诱惑与长远发展的关系,进而确立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为人生奠定良好的基础。这样,学生才能够克服困难,不懈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锻炼多方面的能力,确立长远的人生目标,对自己的生活负责,为国家、社会发展尽义务。

3、养成良好的心理习惯——以积极乐观心态挑战羁绊。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人们从关心改造自然界与人类社会逐步深入到关心人们的内心世界。在广泛的人群中,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心理学家经过多年的调查研究与分析,发现青少年学生中存在这样那样心理问题的不占少数,而且呈现上升的势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如果认真观察,也不难发现学生中广泛存在的厌学、情绪频繁波动、早恋、缺乏明确的人生目标、对人对事缺乏信任感、缺乏自控能力等等情况。看到这样的局面,我很着急,也很痛心,认识到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习惯的至关重要性,更在思考如何指引学生走出各种心理误区,让他们能够健康、快乐、积极地成长,勇敢地面对、思考、解决人生不同阶段存在的不同问题。经过反复思考,我认为最行之有效的方式还是多关心学生的内心世界,多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多关注学生接触的外部环境,同时,更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增加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指导学生随时进行心理调节。这样在遇到问题甚至是难题时,学生才不会一味地退缩、逃避、恐慌,而是可以逐渐地面对、正视、调节,直至加以积极地解决。俗话说,心病还需心药医,而心病的“治疗”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因此,我们要做好长期心理战斗的准备,抓反复、反复抓、长抓不懈,方能逐步解决长期以来被忽视而又积聚很深的心理问题。

要成才,首先要学会做人,要做好人,做对社会、对他人有益的人,养成良好的习惯是必不可少和至关重要的。

二、学会理性思考

在进入高中阶段以前,基于所处的年龄段、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和能力以及个人的认知构成,学生们的思考方式以感性认识为主。步入高中之后,由于生理、心理的发育、成长,课程的科目设置、难易程度的增加,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将会有一个跨越式发展,而跨越式发展的程度除了与个体差异相关外,还与能否尽快学会运用理性认识关系密切。

所谓“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把所获得的感性材料,经过思考、分析,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整理和改造,形成概念、判断、推理。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飞跃,它反映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高中新生由于特殊的年龄、心理、认知能力,使他们具有如下特点:从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看,他们大多数正处于十六七岁的年龄,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接受能力比较强,但兴奋点仍主要集中在直观感觉上;从思维特征看,仍未完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从认知结构看,通过初中的学习,他们已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但由于刚刚接触高中教材,因此对一些具体问题的认识未免存在一定的肤浅、偏颇和模糊。所以,对于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遇到问题、困难是草率、冲动,还是理智、冷静,我想结果可以说是截然不同的。而能够自觉地运用理性认识进行理性思考,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逐步培养、形成的过程。而这里我强调的学会理性思考,既指这一过程,更是要突出思考的内容。

1、思考人生的价值取向——选择什么样的道路。

步入高中阶段,应该说是人生进入了一个新的起点,思考的问题也应该更加成熟、理性,而其中无法回避地就要探询人生的价值,也就是要逐步形成和树立科学的价值观。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去认识事物,利用事物,并在自己的思想意识中形成了判断事物有无价值或价值大小的根本观点和评价标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价值观。一个人能否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对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对于人生选择和人生道路具有不同的导向作用。青年学生更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评价标准,树立与当前时代相适应的正确价值观,以便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做出应有的贡献,完成时代赋予青年的使命,同时也使自己得到发展和完善。可见,选择什么样的人生道路、确立什么样的人生价值观,就是选择生命之舟航向的大问题。这同样也是对“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一个大考验。教师必须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指导学生设计人生的蓝图、确立前进的方向、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道路,从而能够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大舞台上有所作为。

2、思考未来的专业方向——成就什么样的事业。

由于缺乏对人生的长远规划,很多学生学习知识、锻炼能力很被动,特别是对于自己将来到底要选择什么样的专业方向,许多学生从来没有慎重考虑,甚至出现很多随潮流、大帮哄、凭感觉、看情绪的情况,高考报自愿、选专业很盲目,上了大学发现并不是自己的专长或者远非自己的兴趣所在,严重的还有所选方向早已落伍于时展的要求,以至于学习起来很痛苦,看不到前途。这就充分说明一句古训“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真理性。所以,在学生步入高中时,老师就应该提示学生在学习中不断观察时展的趋势、思考自己的兴趣与特长,这样就可以提前很长一段时间探询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并且不断地加以调整、完善,到报考时就可以水到渠成,缩短发展方向,少走很多弯路,人生道路就可以顺畅、宽阔许多。

3、思考终身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抱负。

由于青少年是跨世纪的一代,是中国21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要求青年学生必须具有历史责任感,担负起时展的重任,而能否树立起崇高的理想、远大的抱负具有决定性意义。本着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负责的态度,我们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生思考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有了强大的精神支柱,就会有前进的巨大动力,对自己及国家的长远发展就会有所思考、有所行动,不会为眼前的困难、浮躁所羁绊,做出一番伟大的事业。一个人特别是年轻人的使命感、责任感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能否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关系重大,所以这方面的教育尤为重要,而且方法必须得当,否则会流于形式、变成说教,反而让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学生反感,达不到预期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把握住时展的方向、深刻认识中华民族教育的目标,又要了解学生的思想特点、心理品质,与时俱进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激发学生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烈愿望,并能够自觉地转变为求知的欲望、品德修养和投身伟大实践的行动,在实现远大理想、抱负的同时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繁荣富强。

篇5

一、要彻底转变教育观念

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教多少,学生学多少而已。不注重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而把教师仅仅看成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教师的知识处于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而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既要做一个知识的传授者,又要做一个促进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继续学习的学习者,课程实施的组织者、执行者、开发者和创造者。这就要求教师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学会在教学中互动。互动是师生双方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这里的互动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互动的内容包括情感、行为、心理、思想、意识形态、以及内驱力等。只有在互动的教学氛围中,教师才能发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及时的加以解决和修改,从而得到学生的信任。学生也能在这一过程中受到启发,增长见识,找出自己的优缺点,进而能理解和支持教师的工作。所谓“以人之长,补己之短”,教师在不断完善、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中,才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创造力和想象力。

二、不可忽视角色转变

1.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在新课标中,师生关系是互相学习的关系。随着信息技术和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学科知识不断增加且发展极快,语文课堂已经不是惟一的知识来源。教师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都全部教给学生,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我们教学的重心不再是教给学生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我们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促进者,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师不必贤于弟子”,学生的信息比老师多,老师可以从学生那里学习很多东西。我们要赏识学生,尊重学生,帮助学生,引导学生。

2.要从一名“教书匠”转变为科研型的教师

我们的教育多年来就是“一根粉笔一张嘴,一本课本上到死”,教师严格按照课程计划传授知识,成了“教书匠”,把课本的答案当圣旨,不敢质疑,不许学生有其它的想法。这种教学与研究的脱节,对教师的发展和教学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它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新课程所蕴含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出现和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新问题,都是过去的经验和理论都难于解释和应付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所以,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三、教学方式要力求创新

在新课程实施中,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学习内容以什么样的形式呈现给学生,都将直接影响或决定学生的学习方式,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益问题,教学方法的改革与优化,体现着教师的教学智慧,标志着其教学艺术水平的高低。

1.注重传统教法与现代教法的整合,突出教学的实效性

我们既不能死守传统的教学方法不放,也不能一讲教学方法的改革就完全摒弃传统教法,而应该注重传统教法与现代教法的有效整合,合理地选择与优化组合适合教学内容、适合教师自身素养的教学方法,以取得更佳的教学效果。

2.注重教法与学法的统一,突出教学的互动性

教师在选择教法时,只有把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结合起来考虑,真正彰显“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活动为主线、能力为主目标”的教学理念,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才能更利于增进教学效果。

3.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开发与利用,突出教学方法的现代性

新课改不仅是一场教学方式的变革,更是一场教育技术的变革。而现代教育技术更是适应时展而存在的一门教育技术。它是融知识性、技能性、工具性于一体的,它具有为学科学习方式的改变提供信息化平台的作用。如果教师不具备这项技能,又怎能指导学生向更高的层次迈进呢?所以,在新课改中,教师自身必须首先掌握,同时还要帮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全面提高现代教育技术素养,即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和应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形成对信息技术积极的态度和价值观,进而使学生能有效利用信息技术作为支持语文学科的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工具。另外还要突出体现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与人文素养相结合的特点,利用它提高学习、研究交流的效率,发展思维,学会学习,培养对现代教育技术和在信息化社会中生活的正确态度、情感、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实行新课改后,学科之间的整合可能会更多,所以教师应该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开发与利用。

四、注重评价体系的转变

语文新课标重在学生学习兴趣和语文素养的培养,而过多过滥的考试必定让学生产生畏惧心理而厌学语文,因此我们要改变以往动不动就拿一份卷子来检测学生的做法。首先是尽量减少考试的次数,周考、单元考都取消,只保持与学校同步的月考、半期考和期末考。其次是改变只有笔试的一种考试模式,通过组织各类语文活动来评价学生的语文能力。比如举办诗歌朗诵比赛,演讲比赛,讨论会、辩论会以及读书笔记交流会等,对学生的语文水平进行多元化的综合性的评价。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可以客观全面地衡量学生的语文水平。

篇6

关键词:高中语文;新课程;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7-0105-02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必将对高中语文教学带来全方位的挑战。如何在新课程中进行高中语文教学是致力于课改的每一位老师尤其是高三老师应该深思的的问题。

有人说:高考考什么,高三老师就教什么;高考怎样考,高三老师就怎样教;是的,我以前也曾这样想过,也曾这样做过,而且看看当前周边的包括外县市的高三老师的做法,翻翻手头有关高三教学研究的各种资料,便会很容易得出同样的结论。

那么,在新课程中高三语文到底应该怎样教呢?如何既能培养学生的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的能力,在高考中立于不败之地呢?

1.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营造良好氛围

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在高考各学科的鏖战中,经常会处于被边缘化的境地,尽管学生知道高考语文分数的比重,但是老有意无意忽略,甚至有些同学抱着“无为而学”的态度。这给语文教学造成很大的困难,语文也是属于实践性很强的科目,考试的性质决定了这科目到了高三没有投入时间认真琢磨,是很难在考试中取得突破的。而无数的经验又告诉我们高三一年不少同学能在语文科上提高不少分数,分数差的学生可能会少一些致命的极低分,中等的同学很有希望能考出尖子生的分数,而尖子生生如果不抓紧,失去了语文学习和考试的感觉,成绩青黄不接也是常有的事。

基于以上这些情况,教师必须首先时时刻刻提醒语文学习这件事。一是确立信心,让所有的人都相信,高三语文是属于冲刺阶段,任何人在这个阶段都很有希望取得突破,语文是最有所为的科目。二是细心维护语文学习的热情,要保持他们对这个学科的良好心态,不喜欢语文的学生往往互动性差,配合主动性弱。成绩提高很难,教师工作也不好做,所以不能让学生开始讨厌这个学科,尤其是到了高三更要维护。时不时找机会表扬一下他某方面的悟性,某次作文的亮点,以及有机会三言两语的鼓励他,激发他的信心,都是很重要的。还要创设具体的语文氛围。我认为高一高二语文教学可以放开些,到了高三就必须把高三的系统分配到各个教学环节和模块中去。教师必须先自己做到有计划性,上课和作业的节奏适中,课内课外贯穿布置围绕语文的主题内容。每个内容教师必须先做重点强调,再课堂点拨,再适量作业,再加及时反馈。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忽视一部分原因在于觉得语文是无序的,随意的,放弃一些是无所谓的。针对这种心理,高三教学内容必须做到环环相扣,让学生自己的安排可以有章可循,按照考点展开,每天都有要重新审视的语文考点常识。这样就不容易忽略这个科目的内容了。另外,教师统一学科学习的要求后,必须一以贯之,不能松一阵紧一阵,总之是重视战略,认真落实。营造学习语文的氛围,关键还在于教师提供一些可供操作的方法,在全班调动同学的积极性。如平时在班上安排一些同学在休息时间抽空讲四大名著,刚开始有些同学听,后来听的人不断增多,也可采取交流的形式,一个熟读《三国》的人开讲,围着甚众。这样我认为一方面是在普及,但是更重要的是把阅读名著的气氛带活了,很多同学听了一些发现自己差距很大,回去赶紧翻书,赶紧抽空看。然后回头看看,又觉得很多同学都在紧张语文啊,这样语文的气氛也就营造出来了。还可利用一些同学问问题来刺激提醒其他同学语文学习。比如一些同学琢磨现代文阅读,会自己做题然后来问老师,在课堂上借着表扬这些同学成绩的进步来告诉同学阅读分数提高在高三应该怎么做。

2.处理好教材和考点的关系

在高三教学中我发现大部分学生不能充分利用教材,只是把目光盯在考点上,忽略教本,轻教材,重考点的思想观念普遍存在,教材不熟悉,课文内容空白,不能利用教材建立知识体系,对渗透在教材中的知识点积累不到位。从而舍本逐末,弃源追流,费时耗人效果差。实际上,教材是本,教材是源,考点命题与教材紧密相连,譬如语音题,考纲明确设此题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纠正误读现象,规范现代汉语语音,推广普通话,于是教材相应地在第二册书后增设统读字字音表,四册书后设有容易读错的字附录表,以及每篇课文下对重要词语中关键字的字音注释,这些是考试命题的主要范围。本来此题难度较低,一般的对策也是只识记正确的读音,不考虑错误音,以不变应万变,利用排除法找出答案。但在学习过程中大部分学生不情愿回归教材,宁可多做题,做对了津津乐道,喜形于色,自以为语音过关;做错了根据答案更正,自以为语音太麻烦,基本识记的欠缺导致复习中只能就题论题,当时会做,过后遗忘,会的依旧会,错的照旧错。效果事倍功半。

篇7

一、高考语文《新大纲》修订的内容变化

《新大纲》更注重体现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和综合性,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

1.能力目标设计学科化,注重考查更高层级的思维能力,如鉴赏评价能力。

2.适度增加阅读量,考查信息时代和高校人才选拔要求的快速阅读能力和信息筛选处理能力。

3.《新大纲》取消选考模式,将“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均作为必考内容。

4.在“古诗文阅读”部分增加“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内容。

5.名言名句默写,必背篇目由原来的64篇拟调整为75篇。

二、高考语文试题变化预测

1.高考语文考试时间、试题总分不变。但原来的试题结构、题型和赋分会有较大变化,预测:现代文阅读35分,古诗文阅读35分,语言应用20分,作文60分,总分仍为150分。

2.总体上选择题型会增加,主观题减少。增加考试的区分度,考生的分差将会进一步拉大。

3.阅读量增加,阅读文体增多,备考范围也将随之扩大。2017年后变化最大的将是阅读。

4.试卷整体难度将保持稳定,难度不会因为增加阅读而降低,试卷文字量会增多,留给考生思考的时间将很紧,试题将会着力考查学生在快速阅读背景下的信心筛选、整合归纳,综合表达等语文核心素养。

5.诗歌鉴赏极可能变为一道选择(五选二),一道主观题。理解性的、诗歌表面的内容分析放在选择题里考,提高主观题的含金量。诗歌鉴赏今后将会注重考查鉴赏评价能力。

6.考题中增加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核内容,会继续像2015、2016年那样在文言文中集中考查。

7.命题选材立意突出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高考命题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特别在现代文阅读材料,语言运用材料的选取上更加突出。

三、高中语文教学应对策略

1.教学思想上要高度重视考纲变化,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工作。高中语文教学的关键是能力为本和学科素养。应注重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而不是应试能力,要教“真语文”而不是教“高考”,应多做思维型训练而不是海量做题。

2.务必上好阅读课和写作课。坚持语文教学中阅读与表达的双轨模式。阅读教学要全面化,重点训练学生阅读习惯,要训练阅读的速度和质量,使学生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将五种文本阅读完毕,根据题干要求筛选和整合各类文本信息,并学会鉴赏和评价。表达要改变以往只重阅读课而轻写作课的严重教学弊端,注重写作教学,从研究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要求出发,就立意、选材、结构、语言、主旨、技法等方面进行循序渐进式训练,让学生逐步掌握对材料的思考、辨析能力,并从材料中去感悟自己擅长写的一个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进行写作,展现自己对生活的认知与思考。

3.重视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梳理。梳理教材,巩固古代诗文知识。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知识点要全面归纳梳理;要特别重视在文言阅读语境中理解、积累古代文化常识,切忌太难太偏。

4.扩大必修和选修教学范围,优化教法。要将选修中《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和《中国现代小说学欣赏》等选修教材纳入教学范畴,重视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扩大学生阅读量,训练学生快速阅读和归纳能力。同r要注意对教材的取舍,切不可求全责备,力量平铺。优化教法,不必拘泥于范文的精讲和训练,要注重培养学生多读书的习惯和较好的阅读与表达能力。

5.把基本题型训练贯穿于平时教学训练之中。即要在平时教学中有计划地开展针对性训练。不断扩大成语积累训练;病句训练要准确、典型、有区分度;衔接题的考察要注意语境义的推敲;图文转换的训练务必准确、明晰,不能让学生漫无边际地猜。名篇名句要通晓其意,理解背诵,强化默写。对于新增的名句名篇的篇目要加大关注力度,宽备窄用。

篇8

关键词:语文课堂 创新

一、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语文素养又在丰富的生活中得以进化发展成熟。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为“语文走向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教学理念提供了理论保证。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特别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悟,他经常带着学生进入大自然,并亲切地称之为“蓝天下的学校”、“快乐的学校”。他写道:“宁静的夏天拂晓,我跟孩子们来到池塘边,印入我们眼帘的是那朝霞般令人惊叹的美。于是,孩子们感觉到和体味到‘朝霞’、‘拂晓’、‘闪烁’、‘天涯’这些词在感彩上的细微差别。”苏霍姆林斯基的经验告诉我们,让学生的语文学习走向大自然,走向生活,体验生活,是进行语文学习的最佳途径之一。

二、追求教学个性化

1、个性化教学思路,就是思路新颖,不同凡响,别出心裁,不拘一格。

①、不拘泥于教参,不受名人名言的束缚,用自己的个性去演绎作品的个性。例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中对课文第二段的处理,我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接受能力,抓住了“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式,详尽地讲解写景文字的写作方法,诸如写了哪些景、抓住什么特征写、按什么顺序、用什么方法写等等,旨在使学生从课文的具体语言表达中体会写景的方法,进而达到初步掌握写景文字的写作方法的目的。这样使初一的同学比较直观地熟悉课文,并理解课文所包含的语文知识。

②、找准教学“突破口”。如教《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时以肃穆崇敬为“突破口”,教《天净沙?秋思》时以清静悲凉为“突破口”、教学《长江三峡》时以豪迈奔放为“突破口”等,让学生说个性的话,说自由的话,讲真实的事,让课堂充满学生的个性活力。

个性化教学艺术,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启发、引导。如《荔枝蜜》教学的导入,可采用音像资料导入的方法,运用媒体播放有关蜜蜂、蜂蜜的图片,同时插播旁白进行解说,然后谈感性认识——提问:同学们都接触过蜜蜂,蜜蜂给你留下的印象是怎样的?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对蜜蜂的印象。同学发言后,教师导入课文学习——“刚才同学们畅谈了自己对蜜蜂的印象,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杨朔的散文《荔枝蜜》,看看作者对蜜蜂的感受是怎样的”。将学生引入教材的美的境界之中,引导学生在作品的鉴赏、联想、体验之中融入学生个性的理解,将教学的情趣、学生的情感推向。

三、创设模式,提高效果

探究并构建具有个性化的课堂教学模式。针对新课程标准,针对当前学生的思想状况,语文课究竟应该怎样上,这是语文教师最感困惑的一个问题。农村中学和城镇中学的情况不同,课堂教学模式就应有别。当然,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并通过教学的内容进行品德教育,审美教育以及思维训练,但有没有一种既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又有别于当今部分教师采用的所谓的讨论式教学模式,笔者认为,教学模式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受到教学观念、教学条件等制约,要靠语文教师自己去摸索、探究,积累吸收经验,最终达成。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善于捕捉课堂中的有利于教学的信息,调适学生的心理状态,因地制宜,因人施教,才能焕发语文课堂教学的勃勃生机和师生的生命活力。

首先,创设并保持和谐积极的课堂心理气氛。《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心理气氛是在课堂教学与学习过程中,由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以及教室中的环境作用所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教师自觉学习教学心理学的理论,并自觉地把这一理论运用到中小学学科教学的实践中,在学科教学实践中形成培养健康人格的自觉意识。经过师生共同努力创设和营造,部分班级已经形成了和谐积极的课堂心理气氛。在此基础上,保持并发展和谐积极的语文课堂心理气氛,进一步组织好语文课堂教学。

其次,分层激励,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根据优生和学困生的学习能力及成绩,将学生分为多个层次,不断调整对学生的评价,对进步快的学生予以公开鼓励,从而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形成良好的、一以贯之的育人环境。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使之成为学生用以仿效和认识的榜样;其次,教会学生了解自己、学会分析自己的方法,如采劝照镜子的方法,对照自己与课文中、与教师讲解中真善美标准的差距,进行自我剖析和总结。

再次,帮助学生选择认同对象。对于学生来讲,课文中品德高尚,人格健康,功绩卓著的科学家、革命家、艺术家应该是他们的认同对象。这种认同对象会对他们产生巨大的激励作用,帮助他们克服成长道路上的困难,培养正确的自我态度和自我激励能力,发展自我控制机制和自我调节能力。

篇9

一、现行高中语文教材可供利用的教育因素

1.勤奋向上的教育

青少年学生,求知欲强,渴望探索外部世界,渴望了解未知的东西。在对新知识的追求过程中,勤奋是必不可少的。且不说所有的名人大家都是经过不懈的勤奋努力才取得成功的,就让我们看一看那些直接劝人努力学习,用勤奋用汗水求得进步的文章吧!《墨池记》中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而后世之人莫能及也”;《送东阳马生序》中“我”“执经叩问,行深山巨谷中,不嗜衣饰豪华”终有所为;荀子的《劝学》一文就是劝勉大家要勤奋学习,锲而不舍,以量变求质变的。

2.谦虚谨慎的教育

谦虚使人进步,只有时刻保持谦虚的胸怀,才会更容易的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取得进步。《伶官传》中指出“满招损,谦受益”,提倡谦虚的精神。《石钟山记》中作者考察了石钟山山名的由来,这种谨慎的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3.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教育

当今时代是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新事物层出不穷,那么如何面对新事物呢?是象《断魂抢》中的沙子龙不肯传艺,只在回忆中生活呢?还是象《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那样,战战兢兢,怕出乱子,顽固地维护旧事物呢?还是象《宽容序言》中所说的那样对新事物多一些宽容,少一些责备呢?

4.增强意志力的教育

只有决心而没有毅力,做什么都不会成功。勤奋+决心+意志力=成功。古人登山“入之愈深,见之愈奇”,他们乘风雪,登滑石,攀高峰,终于领略雪中泰山之趣味。这些都启示我们:拥有非凡的意志力,坚定的信心,就有可能收获到更多更好的麦穗。

5.心理承受力的教育

要教育青年学生正确面对挫折,正视失败。在困难面前,不能丧失信心,而应该勇敢地在失败中崛起。这时,一颗能够承受挫折,坚强的心灵就极为重要了。历史上,伟大诗人屈原数次被陷害,罢官,放逐,但他仍旧不改初衷,提倡“美政”;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就是司马迁在受腐刑之后完成的;《指南录后序》中文天祥十八次面临危险境遇,仍矢志不移:这些都是直面惨淡人生的范例。

6.正确人生观的教育

高中学生已经在思考人生目的,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对他们今后走入社会大有裨益。

二、选用适当方法、实施心理教育

1.背景分析法

了解背景材料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目的、创作动机、创作中的艰辛,从而加深对文章内容、思想的理解。许多名篇巨著往往是“不平则鸣”“忧愤”的产物。教师可用饱含感情的语调介绍他的由来:当年,司马迁接受父亲遗愿,经过几十年精心准备,专注于创作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受腐刑,打入大狱。面对如此奇耻大辱,司马迁忍受着身体的折磨,心灵的考验,坚强地活了下来,完成了《史记》。一部《史记》既是司马迁心血的结晶,也是一部面对挫折的抗争史的见证。很多学生听了这些之后,对司马迁肃然起敬,他们的心灵又一次得到了升华。

2.文意拓展法

主要是讲清文意,以此为中心,进行拓展。这主要是针对文言文而言。只有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以此为辐射点,进行联想。

3.比较法

将两种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侧面进行比较,从比较中得出正确的结论。既可以同类课文中比较,也可在不同课文中比较。既可以比较相同处,也可以比较不同处。

4.辩证分析法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 学习氛围; 自主学习;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2-0172-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2.109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文字,培养学生的兴趣,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如何为学生创设一个平等、宽松、和谐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氛围,激励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本文将要探讨的问题。

一、为学生创设一个多彩的课堂学习氛围

在强调素质教育的当下,教师要想取得课堂教学的成功,就必须先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充分了解教材,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等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一个丰富多彩的学习氛围,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真正爱上语文课堂。

(一)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中,营造积极活跃的教学氛围

以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为例,一二年级的教学任务主要是识字,刚步入学校的孩子们大都觉得生字的笔顺笔画比较难记,而反复地练习、记忆让活泼好动的孩子很快就觉得枯燥无味了,所以很容易精力不集中。有些教师为了让学生准确记忆这些词汇,总是简单地要求学生以写代记,加重了学生的作业负担,但是记忆效果却并不理想。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给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在网上下载适当的课件,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合理编辑,课件上优美的画面和动听的声音能够迅速地吸引学生,并且让学生的记忆深刻,学习效果自然非常理想。另外,教师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同时,教师还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分析、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的能力。

(二)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帮助学生形成独特的个性

我们总是在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展开丰富、大胆的想象,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比如在学习古诗词时,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相应的动听音乐,让学生在悠扬乐曲的渲染下反复地朗读诗文,然后引导学生在诗文所描述的情境下展开想象和联想,最终理解诗词的意思和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样的教学方式比起传统的满堂灌式的方式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心理状态下掌握了知识,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 确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打造自主学习的良好平台

新课程改革的先进理念告诉我们,除了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良好的教学环境有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形成。要想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各项活动当中来,教师必须从思想上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围绕学生来设计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一方面,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和充分的信任,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充分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智力水平和学习能力,分层次布置学习任务,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都能通过自主学习与探究有所收获;另一方面,教师要创设一个开放、创新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形成开放性的心态,学会自主学习,学会与人合作,学会探索创新,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有效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小学生而言,新鲜有趣、画面感强的事物最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多媒体教学将声音、形象、动画有机结合,形象直观地将教学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点燃了学生的思维火花,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语文知识,提升了语文能力。

(一)精妙的导入环节,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在学习《桂林山水》一课时,我精心设计了课堂导入,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备课过程中,我从网络上下载了一些有关桂林山水的风景图,然后在制作幻灯片时又加入了优美的音乐,让学生在如诗如画的情景中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受,深深地被祖国大好河山的美景所震撼。经过这些艺术美的熏陶和洗礼,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打开了,思维空间开阔了,认知水平得到了质的飞跃与提高。

(二)形式多样的写作小练笔,帮助学生树立“我能行”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