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资产解决方案范文
时间:2024-03-07 17:48: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固定资产解决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图书资料;固定资产管理;问题;对策
引言
国家财政部进行的国有资产清除工作至07年已经结束,在清查工作中对图书资料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纰漏以及图书资料管理制度等问题进行了深层次的剖析。图书资料管理中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图书馆的发展。因而,采取有效的方法加以解决势在必行。
1、图书资料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1缺乏资产管理意识和管理机构
当前,图书馆虽然已经建立了固定资产的管理制度,但是因为缺乏资产管理的观念导致这些制度形同虚设,无法真正落实。而且,当前建立的管理制度还不完善,例如,缺乏资产管理制度,领导外借设备现象严重等等,这些都影响着固定资产的管理。
1.2不规范的文献移交管理手续
对固定资产管理的要求,各级部门并不严格,因而管理者在实际管理中为了减轻工作量,往往会简化文献资料移交和接收的手续。从购买新文献资料到资料在图书馆中的流通,整个环节必须制定一个详细的清单,但是有的图书馆把这个程序简化成一个数据或者是不严格的交接单。入库的文献资料也没有进行清点,交接程序不严格,使得很多图书资料入库数量和质量都无法保证。
1.3账物管理缺乏相互监督
购置文献资料的整个过程从报请到核算都应该严格遵守和实行,但是在传递或者典藏时却简化了程序,执行不严。例如,没有建立资产明细账目,只对一些接收的文献数量进行简单的记录,对典藏的监督和管理缺乏;对于资料清点以及文献损害和丢失缺乏相应的制度,使得图书馆资料十分混乱;资料统计上没有严格的制度,制定报表时也不及时;有的图书馆中的资料甚至没有登记入账,诸如捐赠的文献等;内部私藏在图书馆中十分普遍,防窃力度不严;最后,图书馆实施的非动态化的管理,重视使用忽视管理,账物不符的问题也十分严重。
1.4期刊册数统计不科学
在图书馆资料固定资产统计中,要求把期刊合订成一册。因为以往的期刊无法完全装订所以采用的是种数乘以系数的方法计算,这种方法计算后结果往往和实际数量相差太大,导致金额和数量不准确,影响了总量的真实性[1]。尽管,目前已经开始采用延时统计,但是原来的错误还没有得到更正。
2、解决方案
2.1采取控制活动,加强部门监督和配合
图书馆资料固定资产的申购、采购到报废等一系列环节都要严格的加以控制,可以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第一,图书财务部门和资产部门在相互独立的同时也要相互配合。
第二,对于总量以及金额较大的设备申请购买之前要开展调研和论证,在资产职能部门安排后才能进行。
第三,在购买大量设备和仪器前可以在网上进行招标,同时要纪检部门参与。
第四,验收设备时要由资产职能部门和使用部门的专业人员参加,确保验收效果。
第五,定期清查各个部门使用的资产,对损坏和丢失的资产要及时的维修,确保账实相符。
第六,提高审计、职能、财务部门对图书资料固定资产管理的监督,各个部门要相互配合确保内部控制完善化。
2.2培训高素质管理队伍
图书资料固定资产管理部门要选择有责任心,业务能力强的人员担任管理工作,而且选择的人员要稳定,对这些人员应该定期的进行培训,增强其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图书资料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对于资产的登记、盘点、维修等工作要细致到位,管理人员要经过培训后才能上岗工作,上岗后为了确保工作有序开展也就要定期进行培训。财务部门以及资产管理部门要定期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清查,对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和处理,清查的结果要编制成报表,报废资产要办理相关手续,对于闲置的资产要及时的调配。做到账实相符以提高图书资料资产管理效果。
2.3统一标准、数据和要求
2.3.1账簿
以固定资产管理标准作为明细账目依据,无论图书馆采用纸质还是电子的方式全馆都要统一进行。对于典藏账簿以及会计账簿等都应该和财务管理的要求相符合。
2.3.2价格
价格是文献资料的基础,也是图书资料固定资产管理的一个重要项目。在图书馆的馆藏文献当中,对于属于非人民币标注的方法要在保留原来标注的基础上通过对不同年代的汇率情况参考进行折算注明。在以后文献入藏时,不使用人民币结算方法的要由采购部门在封底增加人民币标准方式[2]。而修补破损的图书资料时也要在新的封底上标准价格。
2.3.3保管
图书馆的库房应该要专门人员进行管理。管理人员对自己管理范围的图书资料要以《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为依据,确保资料完好[3]。管理人员还应该定期的巡库。为了方便管理,对于带有光盘的资料要把光盘的内容上传到管理系统中以读者阅读,而光盘和书籍分开收藏时要有专架,并且在封面要标注对应的信息。
2.4实行动态管理
确保固定资产管理有序,实施动态管理是关键。动态化管理包括:
第一,对图书文献的进出要进行全程的管理,避免出现滞后问题。
第二,把采购和典藏作为管理面,典藏和馆藏作为另外一个管理面,进行联动管理,上下监督,相互制约[4]。
第三,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纠正。
3、结论
文献管理是一个系统的工作,只有持久的坚持才能确保管理效果。为了避免国有资产的流失,对图书资料固定资产进行管理是必要的。图书馆资料的管理是具有科学性和规律性的,只有掌握其规律和科学性的基础上才能提高管理效果,发挥资产的效益,促进图书馆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固定资产;清查;问题;解决方法
一、引言
固定资产清查的范围主要包括土地、房屋及建筑物、通用设备、专用设备和交通运输设备等,所需要清查的这些固定资产在行政事业单位的总资产中占了很大的比例,管理好这些固定资产是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固定资产清查在固定资产管理中占了很重要的位置,将固定资产清查中存在的问题一一找出,并制定相应的对策去解决对于管理好固定资产是刻不容缓的。本文就固定资产清查中存在的固定资产流失、报废问题和使用年限等问题作出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
二、固定资产清查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年来我国出台了许多对于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清查管理的法规,但由于缺乏经验,这些法规中仍存在一些漏洞,再加上行政事业单位对于固定资产清查管理的松懈,使得一些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清查管理人员利用职位便利通过固定资产为自己谋取利益,造成了现在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清查管理方面漏洞百出,不利于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管理,其中较大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固定资产的流失
随着经济的发展,行政事业单位对于固定资产的投入加大,固定资产所占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比例也越来越大,同时也加大了固定资产清查的难度,许多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利用职位之便,偷偷挪用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甚至将单位的固定资产占为己有,造成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大量流失。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对于固定资产清查管理方面的不足,使得这种行为变本加厉,固定资产流失的越来越严重,大大损害了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利益。
(二)固定资产的报废
固定资产的报废是固定资产使用的一个必然的环节,随着固定资产的报废,意味着新的固定资产将代替报废的固定资产。虽然行政事业单位加大了对于固定资产的资金投入,但这些固定资产却报废的越来越快。这是因为由于固定资产清查的不全面,使得许多人公物私用,例如公车私用、私自使用行政事业单位的电话、电脑等。这些行为都加快了固定资产的报废。使得行政事业单位对于固定资产的投入越来越多。
(三)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
众所周知,行政事业单位对于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在购买时一般都会进行大概的估计,以此来计算固定资产的计提折旧。即使固定资产具有大概的使用年限的估计,但由于固定资产清查方面存在的漏洞,使得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有机可乘,大量使用行政事业单位的公共设施,且在使用时不爱惜甚至故意毁坏这些固定资产,大大缩短了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甚至在固定资产清查时,一些清查人员为了一己私利谎称固定资产已经报废,将还未报废的固定资产占为己有。无形之中也缩短了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这对于固定资产的清查来说也是损失很严重的一部分。
(四)固定资产的账实不符
固定资产的账实不符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有物无账,主要表现在对于固定资产的增加,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的疏忽,使得该项增加的固定资产没有入账,形成了账外物;二是有账无物,主要表现在当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已经转让或报废时,由于固定资产清查人员的清查不全面,长时间不进行清查等失误,导致固定资产与账簿的严重不符;三是资产核算的不规范,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对于固定资产清算管理的不完善,没有建立完整的核算体系,导致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核算严重不规范,例如会计科目的错填,总账与明细账不相符等问题,使得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清算的问题逐渐变大。
(五)保护固定资产的意识薄弱
固定资产的大量损失和被私有化,与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对于固定资产保护的意识薄弱也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许多的行政人员认为固定资产存在与否与他们没有关系,甚至认为固定资产可以作为自己的私有物品,且因为固定资产的清查人员对于保护固定资产的意识同样薄弱,甚至知法犯法,对于清查工作不认真,助长了一些人员挪用固定资产的风气。
三、固定资产清查中存在的问题的解决方案
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的大量损失,使得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用于固定资产的投入不断加大,固定资产占行政事业单位资金的比例也越来越大,其管理也变得非常困难。因此,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使得单位固定资产能够物尽其用,优化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制度、明确各工作人员的职责,使得固定资产能被合理有效的使用,对于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清算管理有很重要的意义。
(一)摸清资产“家底”,防止资产流失
随着行政事业单位对于固定资产的资金投入的加大,固定资产流失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想要减少固定资产的流失,必须改进固定资产清查的管理方式。一是健全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清查管理制度,尽量减少管理中的漏洞,防止行政人员以公谋私;二是不定期盘点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做到使得固定资产公开透明,心中有数;三是加强单位管理,让每个单位人员互相监督,并将责任落实到每一个人身上,使得资产清楚透明,减少固定资产的流失。
篇3
【关键词】供电企业;资产管理
0.引言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基本原则,这为私有制经济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近年来所有制经济形式越来越多样化,迫使企业在资产分配管理方面进行有效的调整,以适应资产管理的新规范。供电企业是提供用电服务的主要单位,电力产业面对新经济体制局势已实施了多方面的政策变动,强化供电企业资产管理是亟须解决的问题。
1.供电企业实施资产管理的意义
企业资产管理是面向资产密集型企业的信息化,制造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解决方案的总称。它以提高资产可利用率、降低企业运行维护成本为目标,以优化企业维修资源为核心,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供电企业重视资产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1.1稳定资产
资产管理属于系统性的协调措施,供电企业由资产控制延伸于市场竞争,逐渐扩大企业在市场上的影响力。一项新型供电业务的市场推广需借助系统性的资产管理体系,全面提升企业的供电服务水平。通过建立科学的资产管理模式,帮助新产业结构的规划控制,按照市场交易规律经营操作,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便能增强供电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1.2协调支配
考虑到社会各方用电量的持续增多,供电企业也积极扩大市场份额的占有率,这也是参与同行竞争的常用方法,依靠占有率的提高锁定更多的客户群体。错误的市场决策不但未取得预期的经济收益,反而增加了企业营运阶段的操控难度。资产管理作用于市场开拓,能够先固定已占有的市场范围,协调固定资产与非固定资产的支配流程。
1.3规划经营
优越的管理体制是企业成功经营的重要因素,资产管理是现代经管体系的主要组成之一。供电企业如果缺乏有效的资产管理方案,不仅增加了业务项目执行中的资金投入,也阻碍了资产运转期间的正常支配。基于资产管理的经营模式,可提前发现本企业潜在的风险隐患,把电力行业最新的发展动态反馈给供电企业,得以实施全新的经营管理方案。
1.4控制成本
成本投入与经营收益之间是紧密相关的,我国电网建设依旧处于“高投入、低收益”的现状,直接导致供电企业成本耗资超标准。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局面,电力企业容易盲目地控制经营成本,所以必须针对性地安排资产管理计划,根据现有资金额度编制合理的改革措施,适当地控制供电系统运行成本的支出,提高固定资产分配的有效利用率。
2.新经济体制下资产管理的综合措施
供电企业资产管理是个集成系统,虽然可以分为多个模块,但模块之间往往是密切相关的。设备、维修、库存、采购、分析等一环套一环,做到有关信息“一处录入、多处共享”,保证了资产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2.1资金管理
资金是国民经济中财产物资的表现形式,常用货币单位衡量某个企业资产价值的大小。对于供电企业而言,资金是其从事供电服务及工程建设的核心条件,只有筹集到充足的资金才能保证各项经济活动的顺利进行,使企业资产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资产管理应坚持“资金控制”为中心的原则,从收入、支出两方面完善现有资金的管理。如:城市电网改造工程中,供电企业根据现有资金资产的多少,合理地参与工程投资计划,减小资金回笼潜在的风险。
2.2实物管理
固定资产是实物管理的主要对象,财政部颁发的于2002年1月1日起施行的《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中,是这样对固定资产下定义的:“固定资产,是指同时具有以下特征的有形资产:(1)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2)使用年限超过一年;(3)单位价值较高。”这应该是固定资产的准确定义。新经济体制下供电局调整固定资产管理方案,更加注重供电企业实物资源的协调分配,提高实际物体资源的使用率,进而促进了实物资产应用价值的实现。
2.3客户管理
稳定客户资源是供电企业效益创收的基本条件,与客户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才能顺利地推向电力产品与服务业务。因而,客户管理需坚持“客户至上”的原则,以优质的商品质量及供电服务获得客户的认可。供电企业在为客户提供一系列的商业服务,如:设备维修、技术指导、咨询讲解、售后服务等。无论是生产型或销售型企业,不断提升其服务质量易获得广大客户的认可,提高客户对某项服务的满意程度,这是企业持久经营的关键所在。
2.4市场管理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体制残缺造成了诸多风险隐患,非正当经营的经济行为比较普遍。基于资产管理模型下的市场决策,要求企业强化电力市场的维护,凭借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创造健康、规范、持续的市场环境。尽可能在原有供电服务项目上进行优化调整,综合改善现有的经营模式,为企业塑造优良的品牌信誉。为此,重点加强行业服务质量的改革工作,往往能获得消费客户对品牌的最高“满意度”,维护了供电市场的发展。
2.5预算管理
预算管理涉及到企业经营期间多方面的内容,也是对整个企业运营的统筹性管理措施,符合商业时代经济改革发展的要求。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刺激了内部控制体系的变动调整,通常涉及到营业、资本、财务、集资等多项经济活动的预算。供电资产管理过程的全面预算是现代经营常用的管理模式,结合现有的资金额度及资源条件,制定统筹性的调配规划方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同时创造预期的经济收益。供电企业为扩大经营规模需筹集项目资金,预算要结合资产实力分析债务偿还周期,预防债务积累过多引起的资产风险。
3.企业资产管理实现过程的分析
供电企业开展资产管理活动,需立足于真实可靠的数据信息,企业资产管理的执行与实现离不开各种基础数据准备与支持。企业资产管理是一种管理信息系统,要进行大量的数据处理,因此要求基础数据实现规范化,或者说必须有统一的标准。同时,企业资产管理也要求数据的准确性,这就需要管理制度的配合,深入挖掘数据资源潜在的指导价值。依照供电企业长时间经营所积累的数据资料,其资产管理实现过程应融入日常经营、业务扩展、资金审核等几个方面。
3.1日常经营方面
面对不同阶段实施的经营方案,供电企业的资产形式是不断变化的。决策者制定日常经营方案,弄清资产管理的具体内容,带动电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创新是保证企业长期性经营的有利因素,能够激发出行业内在的发展潜力,使其迅速在市场上占据较大的份额。电力产业链是国民经济收入的来源之一,资产管理走改革创新路线是实现其价值的有效途径。
3.2业务扩展方面
业务扩展放宽了供电企业的业务项目,使企业获得经营利润的途径变得更广。新增供电服务内容,应考虑固有资产、无形资产的持久规划,前者是以货币作为衡量单位,后者则是以企业的品牌价值为主体。因此,不能仅限于供电业务的改进,供电系统运行使用的硬件设施也是服务的对象,可添加设备维护、技术指导等项目,扩展业务必然会带来收益的增长。
3.3资金审核方面
由于资金是供电企业最关键的资产形式,执行资产管理方案需进行必要的财务分析,获得真实可靠的财务数据才能进行资产管理。资金审核的内容:一是现有资金。一般指货币资金,财务人员统计出企业账户固有的资金额,以供电业务经营为指导规划资金的收支;二是外在资金。这类资金常用于市场投资或其他业务拓展,即“流动性资金”。供电企业授权给资产管理机构,着重强调资金资产的具体审核与统计,以财务报表方式反映出资金利用现状,进而发挥出审核与监督并存的成效。
3.4人员调配方面
任何一个企业的经营或管理方案都需要不同人员的参与,供电资产管理实现过程中综合调配人力资源,能够发挥出“省时、省力、省钱”的优势。资产管理公司审阅供电企业提供的资产资料,按照资产管理方案实施的要求把人力资源划分为一线人员、中层主管、高层管理者,再具体分配资产管理流程里不同人员应完成不同的任务。例如:一线人员负责供电系统控制及设备操作;中层主管负责各个部门之间的活动组织;高层管理者统筹性指导企业营运。三层人力资源共同参与资产管理,减少了资产方案运作的难度。
3.5内控审计方面
资产管理并非独立操作的控制模式,整个管理流程还要配合其他辅的措施,严格防范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的流失。供电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就是确认、评价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过程,包括确认和评价企业控制设计和控制运行缺陷和缺陷等级。另外,内控设计也可研究出造成资产管理缺陷的相关因素,为供电企业改善内控及资产管理措施提供科学的依据。内控审计运用于资产管理也有显著的抗风险作用,经济危机发生之后,供电企业通过转变内控计划可降低危机造成的损失。
4.结论
综上所述,供电企业是服务于广大用电客户的单位,其资产管理水平不仅影响日常经营的经济收益,也关系着所有用户的用电状况。先进的科学技术为供电企业开展资产管理活动提供了优越的技术平台,管理方案的执行与实现需坚持“多元化”思想。除了关注企业内部环境的综合管理,还要把重点转移到更大范围的市场环境,促进形成内控与外控相互统一的供电资产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萧展辉.企业资产管理在供电企业生产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供用电,2007,(2).
[2]李惠玲,盛万兴,曹添海,刘永梅.企业资产管理系统在电力企业的应用[J].电网技术,2008,(3).
篇4
关键词:事业单位;权责发生制度;固定资产;残值率;财务报告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水平的不断进步,事业单位中预算会计制度也需要顺应时展的要求做出相应调整。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直接反映事业发展的财务状况、承担着对企业财务监督管理核算资金的责任。在新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引领下,事业单位需要不断完善预算会计管理模式,推动事业单位与不断深化的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
一、现行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制度存在的若干问题
(一)现行预算会计制度与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在固定资产购置的后续处理上存在一定矛盾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以收付实现制基础,但业务流程的账务处理上贯彻了权责发生制。例如:省属某单位购买一台染色体分析设备,合同金额为155万元,合同规定设备移交验收合格且收到发票后付设备款的95%,预留保证金5%在两年质保期满后付。验收合格收到发票时,在会计上处理为借:固定资产155万元,贷: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155万,同时借:事业支出-项目支出-资本性支出155万元,贷:财政补助收入(或零余额账户)147.25万元,贷:应付账款/供应商7.75万元。从会计处理上讲,该设备的采购活动已经基本完成,这项155万元的支出很可能全额支付,按权责发生制原则,该尾款应算做支出。但是由于财政拨付专项款是全额一次性拨补到位,而到年底7.75万元尾款无法支出,超过两年由财政视同财政补助结余予以收归国库。这就导致两种核算基础作用在同一个经济业务中出现了矛盾。这样,有的单位为完成预算任务,避免无法支付尾款,就采用突击用钱,直接在合同中规定全额付款的方法,直接损害了国有资产的安全。
(二)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前提下,不考虑预计净残值不符合事业单位发展需要
事业单位承担着科教文卫等工作,相应配置了各类专用设备,例如笔者所在的工作单位为公共卫生事业单位,相应公共卫生、卫生应急的专用设备占用资金占单位总设备金额的80%以上,其中价值在50万元以上的设备为20台(套),占固定资产总金额的55%。专用设备价值高、升级换代时间快,设备淘汰率高。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固定资产虚提折旧,其目的是为了更准确的反映固定资产的使用状况,财务报告的使用者提供更全面、真实的信息,在“虚提折旧”的前提下,将净残值率设置为零削弱了计提折旧的意义。
(三)报表系统只反映当年数,孤立于以前年度,不够完善
现有报表系统很全面的反映了本年的财务状况及单位运行成果,并且将本年的各项经济指标与财政“二下”预算数进行比较,以完成“二下”预算的百分比作为单位和部门的考核指标。但是现行的报表系统割裂了本年度事业运行情况与上下年的关系。使得报表使用者在掌握单位全面信息上受限,从而也阻碍了年度决算报表发挥更大的作用。例如:我单位收到2016年度财政拨款500万元用于卫生应急专项,当年发生300万,结转200万至2017年,若2017年度用了180万,则财政决算报表上只能看到“卫生应急专项”资金年初余额200万,本年发生180万,结余20万。无法反应该专项款的真实运作状况。
二、针对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制度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
(一)完善财政考核指标
针对现行预算会计制度与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在固定资产购和置的后续处理上存在的矛盾,笔者认为财政部门应完善考核指标,遵循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对实际已经发生的业务,有很大可能会导致资金流出的经济业务,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考核,不应该“一刀切”的将下达两年以上的结转资金一并视同财政结余资金予以收缴。同时,为避免有的单位故意将剩余指标全列为待付款,应加强不定期的专项审计。或者财政收回视同结余的资金,再根据基层单位报送的具体情况该收缴的收缴,该重新下达的重新下达。
(二)考虑固定资产的残值率
在现有的事业会计制度中,固定资产折旧已经进行“虚提”,其目的就是为了更加真实准确的反映固定资产的使用状况和单位的资产结构。笔者认为固定资产的管理与企业全面接轨也成为必要,不考虑固定资产折旧仍旧无法完全反映固定资产的真实状态,使得固定资产计提折旧这一行为的效果打了折扣。购入固定资产时考虑固定资产的残值率是有必要的。
(三)完善体系提高报告实用性
财务报告的编制目的是为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因此,事业单位需要建立起具有针对性且系统合理的预算会计制度,以提高预算报告的可靠性和实用性,提高决策的有效性。笔者认为有必要在报告系统中增加上年数,为基层报表和决算报表增加纵向对比的数据,使得报表体系更加充实实用。
三、总结
综上所述,伴随我国财政管理制度改革和发展,事业单位针对实际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需要不断对预算会计制度进行改革与创新。新时期事业单位需要把握经济发展的脉搏,对预算会计制度做出相应的调整,国家也需要制定和修正法律法规,以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事业单位会计制度(2013)》.福建省会计学会
[2]沈丽欣.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影响探微[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6,(01):56-57.
篇5
关键词:科学事业单位;研制设备;财务;资产;管理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7-0237-02
研制设备是为完成某专业领域的科研任务或是实现某项科研目标,结合科研任务的实际需要,由科研人员自主研发,最终产出具有专用性质的实验设备或样品样机。研制设备的作用突出为能够提高科研装备的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技术支撑系统和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原始性科技创新成果的产出。
研制设备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周期性,一般来说研制设备的研制时间较长,特别是重大科研装备研制需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二是复杂性,设备研制的过程,是科学技术研究与装备制造加工相结合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研发力量和技术加工力量;三是专用性,是为解决科研问题,特别是重大科研问题而专项设计研制的,研制的成果是产出一台实验设备或样品样机。
目前研制设备主要分为由国家立项的能有效推动中国前瞻性基础研究和战略性高技术发展,对中国科技创新重大突破起关键作用的大型科研装备或系统研制项目,研制经费为千万元以上;由部门立项的,对部门战略布局调整和重大科技创新活动有重要影响,能够显著提升相关领域核心竞争力的大中型科研装备研制项目,研制经费为百万至千万元。由科研单位自主立项的,对相关领域科研工作具有重要推动作用,能有效提升研究所自主创新能力的中小型科研装备研制项目,研制经费为几十至几百万元。由于科研工作的实际需求和国家的重视,研制设备的数量和投入的经费体量在逐年增加,加强研制设备管理的必要性愈显突出。
作为国立科学事业单位,其特点是非盈利性和社会公益性,资金的来源基本上是国家的各项科技投入,执行《科学事业单位财务制度》、《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国家重大科研装备研制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及国家各项财政财务法规,目前对科学事业单位的研制设备没有专门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专门规定,资产管理也没有明确有规定。科学事业单位在设备研制过程中及研制设备形成的资产认定等问题,目前仍处在相对松散的状态,缺乏规范和有效的管理方法和模式,未能针对最终形成的实验装置或是样品样机合理判定入账价值,形成整体资产进行管理。
在财务管理方面,单位承担的各类设备研制项目,均按科研项目的管理方式,要求专款专用,在科学事业单位财务账中会设立单独的项目,进行管理和核算。研制设备的日常核算,与科研项目的核算模式一致,按实际的支出内容,登记计入相对应的会计核算科目,日常购的各种资产,在购买后直接分散计入课题成本,同时登记计入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科目核算,在研制项目完成验收后,不确定研制设备的整体价值。在资产管理方面,研制过程中日常购置的固定资产,分别登记计入固定资产账,且固定资产没有统一的编码,最终不能形成整体资产进行管理。
上述做法最终将导致无法确定研制出的实验设备或样品样机的整体价值,且固定资产管理缺乏完整性,单项固定资产分布在各个业务发生年度,不利于设备的完整计价和统一管理。如何有效的管理好研制设备,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和科学事业单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提出如下两种解决方案,并对方案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
方案一:科学事业单位在研制过程中购置或研制的设备,区分最终是否直接用于组成实验装置或样品仪器,直接用于最终实验装置或样品仪器的,财务日常核算只反映支出,不计入固定资产核算科目,资产管理部门进行辅助核算和管理;最终不形成实验装置或样品仪器的辅助设备,达到固定资产标准的,按正常的固定资产进行核算和管理;研制项目结束后,统一确定登记研制固定资产入账价值,统一管理。
1.财务核算和管理
研制过程中购置或研制的最终将直接用于组成实验装置或样品仪器的各种设备,按发生的实际支出数区分不同经费来源,借记“当年财政科研成本”(或“财政结转科研成本”、“科研成本”)—“项目支出”—“其他资本性支出” —“专用设备购置”,贷记“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银行存款”、“应付账款”等科目,暂不计入“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科目核算。
项目研制过程中购置的,用于测试、检验和加工等方面的各种设备,最终不形成实验装置或样品仪器的辅助设备,达到固定资产标准的,按发生的实际支出数区分不同经费来源,借记“当年财政科研成本”(或“财政结转科研成本”、“科研成本”)—“项目支出”—“其他资本性支出” —“专用设备购置”,贷记“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银行存款”、“应付账款”等科目,同时借记“固定资产”,贷记“固定基金”科目。
项目验收后,课题负责人应与财务部门和资产部门共同编制研制设备入账清单,对研制过程中发生的所有成本,如材料、外协加工设备、购置设备、人员成本等,扣除已直接计入固定资产的辅助设备价值后,确定的固定资产的整体价值进行管理和核算。借记“固定资产”,贷记“固定基金”科目。
2.资产管理
科学事业单位资产管理部门应建立研制子资产管理模块,按不同研制项目分别对研制设备子资产进行辅助核算。
研制过程中购置的最终将直接用于组成实验装置或样品仪器的各种设备,平时通过研制子资产管理模块登记入账管理;最终不直接组成实验装置或样品仪器的各种辅助设备,直接计入资产账管理和核算。
在研制项目验收后,根据共同编制的设备入账清单,将计入研制子资产管理模块的固定资产等统一转入整体固定资产进行管理。
方案二:科学事业单位在研制过程中购置或研制的设备,区分最终是否直接用于组成实验装置或样品仪器,直接用于最终实验装置或样品仪器的,财务日常核算作为存货进行管理,资产管理部门进行辅助核算和管理;最终不形成实验装置或样品仪器的辅助设备,达到固定资产标准的,按正常的固定资产进行核算和管理;研制项目结束后,统一确定登记研制固定资产入账价值,统一管理。
1.财务核算和管理
研制过程中购置或研制的最终将直接用于组成实验装置或样品仪器的各种设备,按发生的实际支出数区分不同经费来源,借记“库存材料”—“??研制项目”,贷记“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银行存款”、“应付账款”等科目,暂不计入“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科目核算。
项目研制过程中购置的,用于测试、检验和加工等方面的各种设备,最终不形成实验装置或样品仪器的辅助设备,达到固定资产标准的,核算方法同方案一。项目验收后的计价和财务方法也同方案一。
2.资产管理
科学事业单位资产管理部门应建立研制库存材料管理模块,按不同研制项目,分别对设备研制过程中购置或研制的,最终将直接用于组成实验装置或样品仪器的各种设备,暂按存货进行分类辅助核算。
研制过程中购置的最终将直接用于组成实验装置或样品仪器的各种设备,平时通过研制子资产管理模块登记入账管理;最终不直接组成实验装置或样品仪器的各种辅助设备,直接计入资产账管理和核算。
在研制项目验收后,根据共同编制的设备入账清单,将计入研制子资产管理模块的固定资产等统一转入整体固定资产进行管理。
上述两种操作方案,均能够真实完整的反映出最终研制出的实验装置或样品样机制价值,且能将资产统一进行管理,符合现行科学事业单位负会计制度的客观性、有用性、明晰性和全面性的原则,方便单位的资产管理。
篇6
关键词:统筹集约 提质增效 能力建设转型 效能评估
中图分类号:F406.4 文献标识码:A
1 目前存在的主要矛盾
作为产业发展的基础保障和物质前提,固定资产投资模式是决定企业发展模式的关键因素之一。由于以型号产品配套为主业,在军民融合、事业单位改革、武器竞争性采购等改革措施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研究所将面临异常严峻的发展环境,能力建设工作需破解以下几个主要矛盾:
第一,增量任务需求无法满足与资产包袱日益沉重的矛盾。一方面,新型号任务不断增加,部分能力条件需要新增;另一方面,现有固定资产已过20亿元,资产越大意味着改革转企后的计提折旧包袱越大。
第二,新增能力需求迫切与现有固定资产效能普遍不高的矛盾。一方面,核心产品尚存在较大产能缺口;另一方面,现有收入/固定资产比仅为1:3,资产效能偏低、利用率不高。
第三,项目国拨比例下降与自有资金不足的矛盾。一方面,国家不再支持一般性能力条件建设且立项项目的国拨比例大幅降低;另一方面,单位的现金流较为紧张,自筹经费较为困难。
第四,竞争性任务对能力条件要求高与项目投资风险较大的矛盾。一方面,在型号任务全程竞争的新常态下,为承揽任务要提前具备任务能力条件;另一方面,由于竞争性任务的不确定性较大,提前投资的风险较大。
为了破解上述难题,需对能力建设模式进行转型升级,以期能够摸索出一条符合研究所实际的、切实可行的高效集约型建设思路。
2 转型实践
根据单位实际情况,对现有科研生产类固定资产进行了效能评估;在此基础上,本着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结合现有矛盾中的典型问题进行能力建设转型探索,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结合探索实践,在吸取研究所自身及先进企业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提出了以“统筹集约、提质增效”为核心的能力建设新模式。
2.1效能评估
2.1.1 评估方法
从工艺设备和工艺面积两个维度对现有科研生产类固定资产效能进行分析研究,初步形成了科研生产固定资产效能数据库。在工艺设备效能评估中,分析了设备使用情况与所属单位、设备原值、设备类型等参数的关系;在工艺面积效能评估中,分析统计了各车间的单位面积产值情况。
2.1.2评估结论
第一,设备利用率整体偏低。按设备利用率=年度工时数/(12月×21天×8h)测算,利用率高于100%的设备数量占比仅为22.81%,详见表1。
第二,设备利用率与设备原值呈正比关系。高利用率(利用率≥100%)设备的数量占比仅为22.81%,但原值占比达到43.25%。在原值
第三,各车间同类设备的利用情况差异较大。以某设备为例,八车间的设备利用率均在200%以上,而三车间的设备利用率不足50%。而在机械加工设备方面,七车间的设备利用率高于200%,而八车间的大型机加工设备利用率仅为40%左右。
第四,各基层单位工艺面积占比和单位面积产值悬殊。三车间、七车间和八车间的面积之和占单位总面积的80%,但单位面积产值却均低于1.78万/平方米的全所平均值,见图2。
2.2转型探索
2.2.1“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着力转变“大而全、小而全、摊大饼”的能力建设旧观念
一是典型问题。“十五”至“十二五”时期,国家对军工固定资产投资的支持力度较大,各基层单位“大而全、小而全、摊大饼”的观念根深蒂固。一方面,“你有他有不如我有”的思想较为严重,无论大小设备全都要建全、配齐;另一方面,面对新增任务量,不注重从提升生产效率的角度解决问题,倾向于纯粹依靠增加设备数量扩大生产能力。
二是探索实践。针对上述问题,能力建设部门除了采用“下发文件”和“开会宣贯”的传统方法进行观念革新外,探索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现场宣贯。一方面,邀请上级主管部门来所讲解国家未来政策方向;另一方面,积极组织各车间主管领导和技术骨干赴西门子、商飞、成飞、上海拓璞、大连四达等单位感受、学习先进的生产线建设模式和生产管理模式。通过政策宣讲和现场宣贯,着力使各车间意识到能力建设转型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转变原有的粗放型能力建设旧观念。
三是效果评价。“大而全、小而全、摊大饼”的旧观念转变明显,“统筹集约、提质增效”的新观念初步形成。能力建设队伍对转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认识得以加强,各车间粗放型建设的旧观念得以初步转变,特别是车间技术骨干对外部先进制造企业的设备能力和生产组织方式感触颇深,在设备调研和方案论证过程中更加注重工艺改进和自动化、智能化等先进设备的调研工作。
以某产品生产线建设策划为例,三车间针对现有设备生产效率低、生产成本高的问题,主动提出改进工艺设备方案,适当增大设备尺寸、减少设备数量,将单台设备的产品装载量由1件提升至4件,设备概算总投资降低了30%,所需工面积减少了2000平方米,节省投资成本2500万元。八车间也加快了某智能化装配项目的推进步伐,初步拟定了数字化生产线建设方案,原理样机初步成型,“十三五”时期将初步建成智能化生产线。
2.2.2以增量带存量,逐步改变生产布局散乱、生产工序不畅的落后局面
一是典型问题。单位历年来实施的能力建设项目以原址建设为主。由于科研生产面积历来紧张、型号任务繁重、土建工程建设滞后于设备实施工作等诸多原因,现有部分项目存在生产布局散乱、生产工序不畅、生产效率不高、生产成本过高等系列问题。
以某A产品生产线和某B产品生产线为例,由于本部生产面积紧张,不得不分别将A产品机加工序设备和B产品焊接工序设备安置在距C厂房30公里以外的D厂区,产品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多次转运,工序流转极不顺畅,不但降低了生产效率,而且存在较大的产品质量风险和安全隐患风险,具体工序流转图如图3和图4所示。
二是探索实践。对A生产线和B生产线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得出以下结论:①有利条件:两条生产线部分工序位置存在互补关系,可通过微调提高工序流转效率。②不利条件:两条生产线生产任务较重,生产线调整时机不易出现。③调整机会:因型号任务增加,该产品生产线需新增数控立车和数控镗铣床各1台;因环保安全及质量控制需要,该焊接生产线需将人工清洗工序改为专用设备清洗工序。
通过研究,提出了以下解决方案:①将D厂房内A产品的加工设备整体搬迁至C厂房,在C厂房形成完整的A产品生产线,消除A产品在C-D厂房间长距离运输周转环节。②将B产品在C厂房内的检测、清洗设备整体搬迁至D厂房,消除B产品在C-D厂房间长距离运输周转环节。③生产线优化的具体实施方案为:第一步,利用A产品生产线新增机加设备的机会,将新增设备先布局于C厂房,待新增设备就位、可以替代D厂房部分机加产能后,实施D厂房机加设备的搬迁,保证生产线调整过程中不影响任务交付。第二步,将C厂房内的B产品检测、清洗设备分步搬迁至D厂房原A产品机加工区,在D厂房内形成完整的B产品生产线。
三是效果评价。单个生产周期内,A产品减少C-D厂房间的长距离运输4次,生产效率提升20%;B产品减少C-D厂房间的长距离运输6次,生产效率提升45%。经初步统计,上述两条生产线优化调整后,年节约产品运输费用五百万元,增加直接经济效益2000万元/年,降本增效明显。此外,优化后的生产线布局更加紧凑合理,不但生产现场管理更加集中有效,而且显著降低了产品转运过程中的安全及质量风险。
2.2.3试点内部资源统筹整合,进一步提高关键核心设备的使用效率
一是典型问题。由于专业相近,八车间、七车间、三车间均有成型固化和加工能力条件,其中部分能力条件属于原值较高的关键核心设备。因各单位任务情况不同,同类设备的利用率差别较大,部分关键核心设备的利用率不高。
以热压罐的效能评估结果为例,八车间的设备利用率均在200%以上,而三车间的设备利用率不足50%。根据新增任务需求,八车间现有热压罐产能已无法满足,需要新增热压罐1台,设备购置费约1000万元。
二是探索实践。对所内热压罐资源进行系统梳理,得出以下结论:全所热压罐设备主要分布在三车间和八车间,其中以八车间为主;八车间已推行了热压罐看板管理系统,车间内各热压罐设备统一排产,设备利用率高、排产节奏紧凑,同时承担着七车间的热压固化任务。;三车间热压罐设备利用率不高且人工排产,生产节奏较慢;三车间现有热压罐设备技术指标可满足八车间部分产品工艺要求,通用性较好。
通过研究,提出以下解决方案:对热压罐资源进行全所统筹,坚持不新增设备条件。考虑到八车间已推行了热压罐看板管理系统、排产经验丰富,将三车间现有的热压罐设备调配至八车间统一排产管理;将原占用八车间大型热压罐生产资源的部分中型规格产品固化工序分流至新调配的热压罐设备,该大型设备用于八车间新增任务生产。
三是效果评价。全所热压罐资源得以整合,设备空炉率大幅降低、设备利用率大幅提高。热压罐资源全所整合后,解决了八车间新增任务的热压固化短板,节省新增设备购置费1000万元。
2.2.4尝试型号任务所内竞争模式,减少一般能力设备的重复性投资建设
一是典型问题。能力评估发现,所内各单位间同类设备的利用情况差异较大。以机加工设备为例,七车间的设备利用率高于200%,而八车间的大型机加工设备利用率仅为40%左右。
针对某目标任务,七车间提出新增龙门三轴等加工设备8台,设备购置费2700万元,具体如表2所示。而由于该任务的外部竞争较为激烈,项目不确定性较大,能力条件一次性投资到位的风险较大。
二是探索实践。结合效能评估结论,针对七车间加工能力不足的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得出以下结论:除五轴加工中心外,七车间所提新增龙门三轴等机械加工设备属于一般能力设备,后续争取国家投资补偿的机会渺茫;该任务不确定性较大,不宜全部通过新增能力条件满足生产任务需求;目前八车间现有大型机加工设备、三车间现有普通机加工设备开工率不足,且设备指标可满足本任务需要。
通过研究,提出以下解决方案:该目标任务不再由七车间一家承担,由三、七、八车间根据自身能力条件所内竞争任务量,承揽的任务量计入各车间年底业绩考核;从产品工艺管理的角度考虑,本任务仍由七车间代表研究所参与对外竞标,为任务抓总单位,七车间与三、七车间为所内协作关系;根据目标任务产量,在各间所内竞争承揽完毕后,仍存在的能力缺口由七车间新增补充;考虑到七车间单位面积产值不高,本次新增设备条件由七车间内部挖潜解决。
三是效果评价。通过内部竞争,研究所圆满解决了现有能力无法满足目标任务产量的难题,新增设备数量由8台压减至4台,设备购置费由2700万元压减至1350万元,节省设备投资1350万元。
2.2.5加强经济效益分析和预算管理,提高能力建设项目资金的投资效能
一是典型问题。一方面,未来军工能力建设项目的国拨比例将大幅下调、能力建设项目竞争将日趋激烈,新增固投项目需要自筹的比例将大幅提高而单位目前现金流较为紧张,自筹经费较为困难。 另一方面,部分车间仍存在项目申报“狮子大开口”、盲目新增设备条件的习惯,无论国拨技改项目还是修购基金项目申报均存在水分过大的情况。
二是探索实践。针对部分车间盲目新增设备条件、不愿内部协作或者外单位协作的情况,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经济效益分析和预算管理的要求。一方面,强制规定每台新增设备需求都必须进行详尽的经济效益分析,算清楚自购、内部协作和外协的经济账,根据投资收益情况决定是否需要新增。另一方面,根据各车间历年修购基金实际支出总额基本稳定在1000万左右水平的际情况,进行修购基金预算总额控制:年初将各车间修购基金项目进行排序审查,按总额1000万为限筛选出年度新增设备,并根据筛选结果给各车间分配预算指标;若年中各车间有其他新增设备需求,坚持在自有预算指标不变的情况下由车间决定最终购买哪些设备。
三是效果评价。新增设备必要性论证质量明显提高,盲目新增设备条件的势头得以遏制。通过加强经济效益分析和预算管理,各单位新增设备数量大幅降低、设备论证质量明显提高,设备论证通过率由30%提升至80%,年初修购基金预算总额基本稳定在1000万元以内,降低了资金占用率,缓解了单位资金压力。
3 转型效果及结论
结果证明,本次能力建设转型探索思路正确,所进行的“转变旧有观念、生产布局调整、所内核心资源统筹、所内型号任务竞争、加强经济效益分析和预算管理”等探索实践抓住了能力建设工作转型的牛鼻子,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能力建设转型新观念得到认可,生产布局得以优化、设备利用率得以提高,降本增效近7000万元。通过归纳总结,提炼出了以“统筹集约、提质增效”为核心的 “十三五”能力建设新模式,具体为:
一是统一任务统计口径。严格根据型号任务需求开展能力策划工作。对于任务明确的条件需求,细致策划、尽早实施;对于任务尚不明确的条件需求,统筹布局、分步实施。
二是坚持核心能力建设。以单位的核心任务和核心技术需求为导向,重点满足影响全单位发展大局的核心任务需求、重点建设支撑核心技术发展的关键核心设备。
三是统筹兼顾各种资源。坚持“投资少、见效快”的原则,统筹单位现有、在建、已评估及待申报项目的设备条件;注重利用社会资源, 坚持“核心能力在手、一般能力外协”。
篇7
关键词:营改增;物流业;进项税
从2011年国家提出试点方案,到如今该方案的逐步完善,“营改增”在全国的试行中效果显著。而我们所关注的物流行业中“营改增”最大的变化,就是避免了营业税重复征税、不能抵扣、不能退税的弊端,实现了增值税“道道征税,层层抵扣”的目的,能有效降低企业税负。但就目前实施情况而言,仍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在物流企业部分增值税发票缺失,导致抵扣的项目不完全;物流相关的成本不断上涨,而且抵扣条件过于苛刻,导致企业纳税多成本高。此外,关于折旧费用的抵扣,增值税抵扣的期限,也影响到“营改增”在物流行业的实施效果。本项目通过对比某一家具体的物流企业在“营改增 ”前后企业税负变化,分析影响“营改增”在物流业实施效果的因素,针对性提出物流企业在税收筹划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及完善相关税收建议,由此推动物流企业的迅速发展转型。
一、物流业“营改增”存在的问题
在税制改革之前,营业税由地税局所管理,像小规模纳税人可享受地方税收优惠政策。而现在由国税局来征税,所有企业适用同一税率,导致小企业税负加重。而物流行业属于运输业,用的是3%的营业税,当改增值税以后,如果只是小规模的情况,能申请到3%的增值税,前后变化的差别不是很明显。但如果是大企业,比如UPS,Fedex,DHL,TNT等,甚至于像国内的EMS、顺丰等,都是一般纳税人。因为这些企业的销售额太高,这些大企业所采用的赋税就是17%,增加了纳税的负担;并且,由于物流业很难取得所有的进项增值税发票来抵扣,或者说可以抵扣的成本项目过少,抵扣条件苛刻,导致可抵扣进项税无法完全覆盖成本,很可能造成虚开运费发票的恶劣影响。特别是当下的挂靠经营模式最容易发生虚开、代开风险。此外,占成本比重很大的人工成本又恰巧不在抵扣范围之内,这样就导致物流的成本过高,因此,“营改增”对物流行业存在很大的不利影响。
二、从实例分析具体的影响因素
这个问题引起了我们小组研究的兴趣。我们选择某物流企业2012年6月和9月的数据进行对比和分析,从中找到问题和相应解决方案。
XX物流公司2012年6月(改革前交营业税)和9月(改革后交增值税)税额对比:
假设6月和9月营业收入和营业成本相同。营业收入5000万元,营业成本3000万元。其中,交通运输收入:4000万元,仓储、配送收入1000万元。
江苏自2012年8月1日起实施该政策。
2012年6月缴纳营业税:交通运输收入按3%缴纳,仓储、配送收入按5%缴纳:
4000×3%+1000×5%=170万元
2012年9月缴纳增值税:交通运输收入按11%缴纳,仓储、配送收入按6%缴纳:
4000×11%+1000×6%=500万元
可抵扣进项税见表1所示。
应交增值税为:
500-275.4=224.6万元
税负比以前增加54.6万元
假设:
(1)燃料、修理费仅取得50%增值税发票,则可抵扣进项税为:
5.1+102+(127.5+40.8)÷2=191.25万元
应交增值税为:
500-191.25=308.75万元
(2)人工成本也可以抵扣,则可抵扣进项税为:
5.1+102+127.5+40.8+600×17%=377.4万元
应交增值税为:
500-377.4=122.6万元
(3)折旧抵扣税率调至40%,则可抵扣进项税为:
30×40%+102+127.5+40.8=282.3万元
应交增值税为:
500-282.3=217.7万元
综上所述,我们找到以下几方面的影响因素:
首先,增值税抵扣项目过于详细,抵扣发票不能全部获取,导致扣抵成本项目不全面,从而缴纳的增值税变多。
其次,物流行业主要以人工为主,人工、仓库租金、油费价格上涨,而人工成本不在抵扣项目中,导致物流业成本居高不下。
再次,新购固定资产可抵税,而企业不可能过于频繁地购买固定资产,且折旧和新购用同一税率不公平,因此折旧的抵扣税率也成了物流企业对于营改增政策重点关注的问题。
最后,由于税率不一样,运输、仓储收入上游公司一起给,需企业自行区分,工作量大且不易区分。
三、解决物流业“营改增”存在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从国家及相应税务机关角度来看,可采取以下解决措施
1. 放宽抵扣条件,使更多成本项目合理地得以抵扣
我们建议税务部门能放宽抵扣条件,把路桥费、仓库租金、人工成本等占据了很大的比重的成本项目按一定比例纳入可抵扣成本项目中,甚至可以采用较低的抵扣税率(如10%)。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减轻物流企业的税收负担。
2. 适当调高固定资产折旧的抵扣税率(如增至40%)
在营改增之后,税法鼓励企业用新的固定资产代替原有的固定资产,而物流企业典型的固定资产是车辆。那么,在没有新购进固定资产的月份,仅凭数量很少的折旧费用来抵扣增值税的话,增值税就会很高。因此我们建议,调高固定资产折旧的抵扣税率,如增至40%,来保证足额抵扣。
3. 规范增值税发票
尽可能保证物流企业燃料费、修理费等发票全部取得,同时加大监管力度防止代开、虚开发票。主管税务机关对物流企业实行“警戒线”管理法,以防止出现运输开票收入无限扩大的现象。
(二)从具体物流企业角度来看,可采取以下解决措施
1. 培训相关财务人员税收筹划的能力,合理避税
物流企业相关财务部门应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和培训指导, 制定详细操作方案和应对措施。比如, 在涉税业务上, 积极向税务主管部门进行增值税税务认定登记、 税务申报、 优惠申请等;在会计核算业务上, 明确增值税会计处理办法、 相关项目明细核算;在服务定价上,明确物流服务成本、 可抵扣项目、 是否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等。通过业务创新和流程再造, 达到合理避税和减税的成效。
2. 合理划分运输和仓储收入,确保各种收入适用正确的税率
我们建议物流企业和上游公司协商,区分运输和仓储收入,或者自己寻找专业人士合理区分这两种收入,从而正确计算应交的增值税,避免应税率使用错误而导致的税负增加。
3.与客户建立战略伙伴型合作关系,共同分担营改增带来的税务增加
客户满意度是物流行业关注的重中之重。营改增后,物流企业的税负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增加,大大降低了企业的利润,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因此,物流企业应不断提升物流服务的水平和质量,提高客户的满意度,与客户建立战略伙伴型合作关系,在营改增后企业税负确有增加的情况下,可与客户就此种情况进行沟通协调,通过提高运营的方式共同承担增值税税额,共同分担营改增带来的税务增加,从而在加强双方合作关系的同时降低物流企业的税负。
参考文献:
[1]奚川.营改增对物流业财务成本的影响研究[J].物流技术,2013(09).
[2]尹素荣.“营改增”对物流业的税负影响[J].财会通讯:综合(中),2013(06).
[3]蔡金权.“营改增”政策对物流业的影响及对策[J].经济视野,2013(02).
[4]夏敏芳.“营改增”对物流行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J].会计师,2012(10).
[5]姜明耀.增值税扩围改革对行业税负的影响――基于投入产出表的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02).
篇8
关键词:资产管理 问题与分析 解决措施
对于企业来说,资产管理是十分重要的一方面。一方面,如果一个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能力优秀,那么这个企业就能保证固定资产的安全完整,同时能够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通过推动技术进步降低成本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资产管理的加强,可以有效地将各部分包括时时运转的和闲置的设备得到合理化分流。但是前文已经提到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下面笔者将对此进行深入的分析探讨。
一、企业资产管理中的问题分析
(一)企业管理缺乏高素质人才
在现在这个时代,人才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企业要想持续发展,人才是最不可或缺的一方面。人才是企业的核心,更是能为企业创造最大效益的中坚力量。尽管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认识到人才的作用,但是千里马不常有,人才的缺失,尤其是管理方面的人才的缺失对企业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还有一个方面,就是企业对资产管理人员的相关培训也很少,这使得一些管理人员本身能力存在,但却局限在某一水平得不到提高,更不能将先进的管理方法应用到资产管理实践中,这就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管理能力,局限了企业的长期发展。
(二)对投资存在盲目性
投资作为一项高风险高利益的活动,一直以来都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然而大部分的人都只看到了投资的高利润,却忽略的投资本身的高风险。部分企业也是如此,往往都会存在盲目跟风投资的现象,事先没有对被投资方的经营、信誉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以致最后出现亏损,甚至不能收回投资,使企业出现财政赤字;更有甚者不顾自己公司的经济实力扩大投资规模,使投资的效益完全得不到发挥,最后落得企业资源浪费严重濒临倒闭的局面。
(三)企业资产管理权利的责任不明确
从现阶段我国企业的发展现状来看,许多企业中被无偿占用的非经营资产既不记盈亏又不记折旧,这一方面带来的损失并没有专门的负责人或部门来承担。虽然当企业出现资金或资产的问题时,管理者会和政府沟通,甚至这已经成为管理者必备的技能,但是这显然治标不治本。一个管理者管理权力和责任不明确,就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资产管理工作水平,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二、根据问题分析提出相应解决方案
(一)网络人才,提高工作人员素质
虽然大多数企业逐步提高了对资产管理的重视程度,然而他们中的大多数对资产管理的认识却并不准确。因此这些企业迫切的需要提高公司管理人员的资产管理意识,掌握先进的资产管理方法。除去设立一个专门的资产管理部门,专门管理企业的资产发展和资金运作,企业还应一方面向外拓展,积极笼络管理型人才,为企业注入新鲜的血液,另一方面对企业内部的人员进行相关培训,加大对资产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并进行严格的审查,提高全体人员的管理意识和管理水平,让企业发展更上一个层面。
(二)加强企业资产管理事前、事中、事后的控制分析
古人云:“三思而后行。”一个企业在提高全体工作人员的管理意识和管理水平之后,还要对所运行的项目有准确的评估。尤其是投资项目,应该杜绝盲目跟风现象,这就需要对被投资方的经营情况、信誉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同时要考据自身的经济实力,合理投资,并且根据投资项目的时时发展调整资金流,争取长期合作长期发展。除此之外也应该做好备选方案,一旦某个环节失败导致投资失败,企业可以在最快的时间内回收资金,避免更大的损失,让企业陷入困局。当然,一个企业的资产控制做得好也可以使企业资产管理的配置最优化,为企业持续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实现资产管理透明化管理
企业资产管理实现透明化既是企业内部发展的需要,也是市场机制的要求。透明化管理有助于实现企业信息的共享性,使得企业内部信息各个部门都能够清楚地了解,也可以使决策者更了解各个部门的发展,避免决策失误的发生。除此之外,透明化管理既有利于企业进行系统化管理,让规模大的企业也可以系统有序的运行,同时又可以反应出一个企业的进步性。
那么提高企业资产管理透明化就变得极其重要,首先要提高企业信息透明化水平,尤其是一些规模特别大的公司,由于他的构成相当复杂,单纯的信息透明已不能满足要求,所以在信息透明的基础上还要求信息的简洁精炼,以提高信息的利用率,使公司决策者全面了解信息后合理利用。其次要建立企业资本管理的协同平台,提供更加方面快捷的信息交流平台,当然这个交流平台应不仅联通公司内部各部门之间,还需要联通企业的子公司之间,使得信息利用率最大化,让所有的工作人员都可以了解到公司的运行与发展。再次,需要规范资本管理行为,所有的运作讲究“信”字,既对广大消费群众诚信,也对公司内部人员诚信,这样能无限扩大企业的信誉度,对企业的长期发展极为有利。
三、结束语
企业资产管理对企业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企业管理者理应认识到企业现在发展的趋势,正确认识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不推脱,不逃避,积极改进管理方法;知才善认,全面提高企业工作人员的管理意识和管理水平;加强掌控能力,避免盲目跟风投资,使企业陷入困境;实现资产管理透明化,是企业更进一个台阶;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企业长期发展铺平道路。
参考文献:
[1]傅红霞.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3
篇9
关键词:BENTLEY冶金EPC 应用
中图分类号:TN71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应用背景
AE﹡(﹡化名AE为冶金行业EPC)是一个专业覆盖面非常广泛的应用领域,除了工厂管道以外,更有大量的厂房、设备、场地、道路、铁路、桥梁、自备电站、污水处理以及工程地理信息等众多的专业子项。这一特点,也对冶金行业应用软件的选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软件除了能解决本专业的应用问题外,更需要与其他专业能够实现数据的互用,具有良好的数据兼容能力,能够实现协同设计。而广泛的专业软件覆盖及数据在专业内部及专业之间的互通互用,使得Bentley在全球冶金行业成为用户数量最多的软件供应商。众多的全球著名EPC公司及业主选择Bentley的软件解决方案作为他们的核心软件环境。
ASE所面临的挑战和需求为:同一平台协作工程 跨专业协作设计实时管控和设计应用软件平台统一(尤其是3D设计)最终实现工厂设计数字化。而对平台及软件的需求为:易用性实施快捷。重点是与现有正在开发的ERP的集成及功能融合。另外要求要与项目立项及策划管理设计过程管理项目变更管理项目进度控制管理 ISO质量管理采购管理 施工组织管理及开车管理人工时管理项目文档合同管理项目查询与分析等的融合。
项目应用解决方案
1工程项目数字化全生命周期平台集成方案
Bentley数字化工厂解决方案在ASE应用整体架构规划图
Bentley数字化工厂在ASE应用架构数据流向规划图
2AE三维工厂设计集成系统实施目标和规划
作为大型工程技术公司,AE公司拥有铁烧、焦化、炼钢、轧钢、工业炉、总图 、机制、冶设、土建 、电力、仪表、信息中心、给排水、通风、燃气、地质、测绘等齐全的多专业勘察设计主线以及优秀的设计人员和设计软件工具。此项目的规划及策划实施,目的在 于利用三维操作的平台,进一步提高公司自身的设计水平和竞争能力,实现多专业协同设计缩短设计和施工周期,提早投产,创造效益。
因此,我们将构建一个以Bentley三维工厂设计解决方案为基本环境,尽可能 兼容AE公司现有的软件的集成软件系统,实现三维数字工厂和协同设计技术在冶金设计行业的应用。
三维协同设计,是真正能够体现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在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内数据 价值的系统。这一技术的采用,不仅能够提高设计的整体效益,更能提高设计质量, 减少设计过程中所产生的错、漏、碰、缺。
3AE三维工厂设计集成系统实施目标和规划
基于上述目标及规划,AE在本项目中如“Bentley数字化工厂解决方案在ASE应用整体架构规划图”中所示,其覆盖的范围为:
三维协同辅助设计
工程设计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中所有涉及到工程内容部分
企业资源管理系统中的图档及其产生过程,人员与图档的相对关系,以及企 业固定资产的管理
具体来说就是:
以MicroStation为平台的多专业三维协同设计系统(覆盖工程的各个专业)
以ProjectWise为平台的工程内容管理环境,管理和控制着各种形式(包括 其他产品产生)的工程文档、工程内容(对象级管理)
以BentleyFacility为平台的固定资产管理系统
以BentleyProjectWiseLifeCycleServer 为平台的工程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
Bentley还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技术实现了和其它软件厂商之间的数据互用, 能够兼容公司正在运行的现有系统,或与这些系统通过数据交换接口进行对接,充 分保护原有系统投资的延续。例如:机械设计软件Solidworks、项目管理的P3/P3ec 等。
4多专业协同设计
如何提高多专业的协同操作效率就成为AE关注的关键问题。协同操作的内容包括设计平台的协同、设计标准规范的协同以及模型空间 定位的协同等几大方面。AE公司完全应用了Bentley 基于MicroStation的三维工程解决方案。规划使其完全实现专业间的协同操作。
AE采用的Bentley产品结构规划图如 下:
真正运用了Bentley工程系列软件涵盖专业广泛,针对性强,统一的操作平台使得各专业均 在相同的界面上工作的诸多优势,使其达到实现减少了图纸格式转换带来的麻烦,提高数据传递的速度和准 确性。
另外参考工具为多专业协同操作带来了极大方便,一改以往项目设计专业有时间先 后不同的弊端,使各专业可以同时开展设计工作,并在设计过程当中及时了解其他 专业的设计情况,对设计过程中发生的错误及时修改,提高了设计的准确性,并消 除了施工阶段的返工现象。
结束语
该规划方案重点贯穿于AE项目生命周期中所有的信息进行集中、有效的管理,让散布在 不同区域的项目团队,能够在一个集中统一的环境下工作,随时获取所需的项目信息,进而能够进一步明确项目成员的责任,提升项目团队的工作效率及生产力。同时借助于数字化工厂设计平台,搭载这个管理平台,不仅可以将项目中所创造和累积的知识加以分类、储存以供项目 团队分享,而且可以作为以后企业进行知识管理的基础。改变了传统的分散的交流 模式,实现信息的集中存储与访问,从而缩短项目的周期时间,增强了信息的准确 性和及时性,提高了各参与方协同工作的效率。
篇10
323
2014-7-28
投资者报
日前证监会拟排队上市企业的名单中出现了这样一家公司:营业利润一年内大降八成、净资产收益率不如定期存款。这家公司就是珠海越亚封装基板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珠海越亚”)。
6月23日,珠海越亚预先披露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招股说明书(以下简称“招股书”)。值得注意的是,《投资者报》记者发现,2013年珠海越亚营业利润同比大幅下降81.3%,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资产收益率仅有1.75%,还不及央行一年期定期存款基准利率(3%)。此外,珠海越亚还存在严重依赖下游大客户、近两年公司员工大规模离职、产能利用率连续大幅下降等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7月23日《投资者报》记者通过招股书中披露的电话先后两次与珠海越亚联系,公司证券法律事务部的梁女士告诉记者,公司董秘陈春灵在国外出差不方便接电话,会尽快给记者回复。7月24日下午,《投资者报》记者收到了珠海越亚的回复。对于公司2013年业绩大降,珠海越亚回应称,2013年公司主要客户安华高科技新产品的技术方案发生变化,减少了对公司产品的采购,这最终导致公司当年营收大幅下降。
营业利润大降八成
珠海越亚主要从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刚性有机无芯IC封装基板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其产品经过封装测试厂的封测后,最终运用于手机、平板电脑、游戏机等便携式终端消费电子产品。目前珠海越亚主要研发生产应用于模拟芯片封装领域的无线射频模块(RF Module)封装基板,此类产品已处于量产阶段,已通过国际芯片设计企业威讯联合半导体(RFMD)、安华高科技(Avago)等客户认证并获得其量产订单,上述客户已进入iPhone、三星Galaxy系列等智能手机,以及iPad、Galaxy Tab等平板电脑的供应链。
目前,全球90%的刚性有机IC封装基板由十几家企业生产和制造,这些企业主要分布于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中国大陆刚性有机IC封装基板厂商主要为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公司在中国大陆设立的生产基地。珠海越亚是刚性有机IC封装基板市场的新兴企业,主要从RF Module封装基板这一细分市场进入该行业,其研发生产的无芯封装基板在技术路线和产品设计上与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的企业相比存在差异化竞争优势。
然而,差异化的竞争优势似乎并不能保证珠海越亚业绩的持续稳定的增长。2012年,珠海越亚的营业收入为4.96亿元,营业利润为8864万元,净利润为8271万元。2013年,珠海越亚的营业收入为3.68亿元,同比下降25.8%;营业利润为1658万元,同比大幅下降81.3%;净利润为1995万元,同比大幅下降75.9%。
与此形成反差的是,部分业务与珠海越亚具有较高相似度的台湾地区上市公司景硕科技(3189.TW),2013年的营业收入为231.0亿元新台币,同比增长4.85%;净利润为31.2亿元新台币,同比增长31.2%。
景硕科技在2013年度财务报告中称,“2013年半导体产业摆脱了 2012年需求衰退后,恢复成长态势。虽然总体经济环境不佳, 但在智能型手持装置包括智能手机及平板电脑的带动下,根据国际研究暨顾问机构Gartner 的初步统计结果,2013 年全球半导体营收总计为 3154 亿美元,同比增长 5.2%。”
对于经营业绩的大幅下滑,珠海越亚在招股书中表示,“2013年,公司大客户安华高科技新产品的技术方案发生了变化,减少了对公司的采购量;同时,公司获取新客户认证的进度未达到预期;公司已准备了新的产能,2013年折旧费用有所增加。”
此外,在反映盈利能力的另一项重要指标――净资产收益率中,也可以看到珠海越亚的创利能力不断下降。2011年~2013年,珠海越亚按扣除非常性损益后归属于公司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计算的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以下简称“扣非后ROE”)分别为19.30%、11.05%、1.75%。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的指标含义是强调经营者通过净资产赚取利润的结果,说明经营者在经营期间利用单位净资产为公司新创造的利润的多少。
值得注意的是,珠海越亚2013年扣非后ROE仅有1.75%,这还不如央行一年期整存整取定期存款基准利率(3%)。而各大银行一年期整存整取定期存款利率较央行的基准利率还要高,其中工农中建交以及邮储银行为3.25%,其他商业银行一般为3.3%。
两大客户占全年营收超九成
珠海越亚2013年营收利润大降八成,受到安华高科技的影响。而其所受影响之所以如此严重,与安华高科技此前在珠海越亚的采购额过高有关。
珠海越亚的主导产品主要应用于无线射频模块芯片,其目前的两大主要客户为苹果、三星供应链中两大芯片企业――威讯联合半导体和安华高科技。根据Gartner的2011年手机无线射频模块芯片供应商的销售收入排名,威讯联合半导体和安华高科技入选这一细分行业的前七大供应商。
2011年~2013年,珠海越亚对威讯联合半导体的销售收入分别为1.05亿元、1.23亿元、1.22亿元,占前者销售收入的比例为23.87%、24.71%、33.19%。同期,珠海越亚对安华高科技(含其下属公司及其合作封装测试厂商)的销售收入分别为3.14亿元、3.58亿元、2.24亿元,占前者销售收入的比例为71.84%、72.05%、60.88%。2011年~2013年,珠海越亚向威讯联合半导体及安华高科技的销售收入合计占全年营收的比例分别为95.72%、96.76%、94.07%,存在严重的大客户依赖。
值得注意的是,2013年,珠海越亚对安华高科技的销售收入同比大幅下滑37.3%,这也是造成珠海越亚2013年营业收入同比下降25.8%的主要原因。对此,珠海越亚在招股书中表示,“安华高科技为及时适应终端市场的不断变化,推出了新产品和技术方案,公司已通过认证的产品技术方案未能满足客户新需求,尽管公司推出了新的产品和解决方案,但未能及时通过客户认证,安华高科技将部分订单转移至其他厂商,减少了对公司产品的采购。”
虽然珠海越亚称,为改善客户结构,降低经营风险,公司加大了开拓新市场和新客户的力度,目前逐步获得了中普微电子、国民技术等新客户的量产订单。但是,珠海越亚同时表示,“如果安华高科技等老客户的采购量进一步下滑,新客户订单未能填补缺口,公司2014年经营业绩可能相对2013年进一步下滑,甚至在2014年上半年出现亏损的情况。”
珠海越亚所推新产品和解决方案未能及时通过安华高科技认证的原因是什么?公司所推新产品和解决方案现在是否已通过安华高科技的认证?对此,珠海越亚回应称,“公司所在的封装基板行业特点决定了对于新的技术解决方案,客户通常需要花费几个月甚至一年以上时间去认证。但由于终端的新产品都有产品生命周期,若未能达到产品生命周期的要求,就只能等下一代产品出来时再应用。”
产能扩张 利用率持续下降
虽然珠海越亚的业绩大幅下滑,但是其产能却在不断扩张。珠海越亚公司的产能为瓶颈工序金属喷溅机的产能,产出是金属喷溅机有效喷溅的数量(以“面”为单位)。
2011年~2013年,珠海越亚金属喷溅机的产能分别为124.67万面、163.00万面、193.58万面。仅仅两年,珠海越亚2013年的产能相对于2011年增长超过五成。
与此同时, 2011年~2013年,珠海越亚用于“构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这一项三年合计高达7.98亿元;其“固定资产”一项也从2011年的3.54亿元迅速增长到2013年的7.43亿元,两年增长1.1倍,净增加3.89亿元。而珠海越亚近三年净利润之和仅为1.48亿元。
对于产能的不断扩大,珠海越亚表示,“为应对新客户认证的要求,并且为生产新产品储备产能,公司于2012年进行了设备投资。部分设备于2013年转为固定资产,因此2013年产能较2012年有所增加。”
但是,伴随着大量的资本支出以及产能的持续扩张,珠海越亚的产能利用率却在不断下降。以珠海越亚金属喷溅机有效喷溅的数量计算,2011年~2013年,珠海越亚的产能利用率分别为88.14%、66.50%、39.62%,连续大幅下滑。
对此,珠海越亚回应称,“由于2013年公司主要客户安华高科技新产品的技术方案发生变化,公司所推的新产品和解决方案未能及时通过客户认证,从而减少了对公司产品的采购。另外,公司其他潜在客户的技术和产品认证仍在进行中,该年度获取的新客户订单未能充分弥补安华高科技减少的订货量。”
值得注意的是,珠海越亚本次IPO的募资项目为“珠海越亚改扩建项目”,具体为扩充、升级现有模拟芯片封装基板产品产能的设备并引进数字芯片封装基板产品生产设备,以及建设电镀、磨板等车间。该改扩建项目总投资额为6.2亿元,其中5.2亿元通过上市募集资金解决。项目全部建设投产后,“全部生产IC封装基板,进一步扩大了模拟芯片封装基板的产能,同时增加了市场上正在迅速发展的数字芯片封装基板产品的产能”。
另一方面,与产能持续扩张相对应的是,珠海越亚员工人数的持续下降。2011年末、2012年末及2013年末,珠海越亚的员工人数分别为1275人、981人及763人。2013年末相对于2011末,员工人数大幅下降40.2%。对于员工人数的持续下降,珠海越亚称,“这是公司发展计划的调整。”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IPO的募资项目却预计需要新增人员约601人,新增人员数量几乎占2013年末员工人数的八成。
独立董事已任职五家上市公司
除上述问题外,珠海越亚还可能面临需更换独立董事的尴尬。
珠海越亚的董事会由9名董事组成,其中独立董事3名,董事任期为3年。本届董事会的3名独立董事赵晋琳、赵大利、郭国庆是于2012年9月召开的临时股东大会增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