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发展趋势范文
时间:2024-03-07 17:48: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建设发展趋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智慧城市;建设模式;发展趋势
一、 引言
城市地区人口高度集中将带来许多新的服务需求和挑战,包括:环境质量、交通管理、治安监控、饮水安全、就业市场、经济发展、教育机会等等。同时,随着全球人口增长并逐渐转移到核心城市,城市在技术、企业、政府、资源消耗及生活质量等层面所扮演的角色及影响力越来越重要。因此,近年来"智慧城市"成为全球城市发展的新趋势,通过互联网创造全新的智能型城市,提升居民生活水平并促进经济增长。随着物联网、新一代移动宽带网络、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轮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和深入应用,城市信息化发展向更高阶段的智慧化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本文回顾全球开展智慧城市实践的相关文献及案例,从探讨智慧城市的内涵入手,继而分析其建设模式和典型案例,并探析可能的发展趋势,以供智慧城市建设者参考。
二、 何谓智慧城市
1. 智慧城市的概念。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和蔓延为智慧城市的发展带来重大机遇,美国IBM公司在其年度论坛活动中首次提出“智慧地球”的新理念,旨在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建构新的世界运行模式,并提出智慧城市需高度感知化(Instrumented)、互联化(Interconnected)、智慧化(Intelligent)能力,透过信息化手段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及城市高效管理。这一创新理念引发了社会各方的广泛关注, 但何谓“智慧城市”仍缺乏统一的定义。在讨论“智慧城市”的内涵时,常因城市目标、经济形态、专业领域和地区特性等差异而存在不同的诠释。
综合而言,智慧城市是运用智能化手段整合各方资源、实现信息共享,协同政府、企业、居民,建立政府治理能力更为完善、城市运营更为高效、城市发展更为绿色低碳、城市生活更为方便宜居的城市创新发展模式。
2. 智慧城市的内涵。智慧城市具备两层内涵:一是以人为本,打造良好人居环境;二是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感知能力、城市运作的协同能力、城市管理的反应能力、城市政府的服务能力、城市的经济和产业转型能力、城市资源智能化配置和共享能力,以及城市空间布局的科学项目能力。此外,智慧城市建设除积极运用互联网技术提高市民生活质量外,也应不断减轻环境负担,保持可持续发展。
智慧城市是颠覆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革新生活理念,重塑以科技和通信技术为基础的智慧化生活。其本质是以科技和通信技术为基础,有效解决城市居民生活中的不便、不合理之处。智慧城市并非是使城市变成各种新技术的试验场,而是利用技术去满足城市居民需求,从而创造整体的价值。其核心驱动力是通过深度的城市信息化来满足城市发展转型和管理方式转变的需求
三、 智慧城市建设模式分析
综观各国智慧城市发展,从城市类型的角度,智慧城市包含“新建城市”和“建成城市”,从建设主导方的视角,又可划分为“国有部门推动”和“私有部门推动”。本文进而将智慧城市建设模式划分为“职能升级型”、“国家主导型”、“大企业驱动型”、“公司参与型”和“公众参与型”5种类型。这5种类型仅作为大致区分,并非互斥,且每一种智慧城市项目可能包含数种建设模式类型。
1. 职能升级型。智慧城市发展不仅针对新建城市,对于建成城市的转型升级,如改善交通、提升政府服务、城市更新、节能减碳、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城市转型过程中也将带动相关产业升级。职能升级型多为政府部门推动,主要针对建成城市转型升级,比较著名的案例有:比利时科尔特赖克智慧城市实践项目、荷兰阿姆斯特丹Citynet项目、美国旧金山Tech Connect项目、纽约城区联盟计划、加拿大多伦多数字城市、我国天津生态城、无锡生态城等。
以比利时智慧城市建设为例,比利时科尔特赖克市政府从智能化政府观点来定义智慧城市,并于2011年成立ICT部门,通过一系列智慧城市实践方案,如:智慧城市试点1777方案,推出市民专线服务;智慧城市试点无线网络连接方案,将城市网络与3个高校校园网络连接起来,并提供无线网络热点服务;智慧城市试点门户框架方案,建立城市入口网站提供快速、有效、便利的关键公共服务,并公开地理信息系统,达到联结市民、地方政府以及访客服务;2014年科尔特赖克市政府再度推出即停即走(Park&Go)智能停车感应方案,获得比利时智慧城市奖。
日本的住宅能源管理系统(HEMS)和大楼能源管理系统(BEMS)也是职能升级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典型案例。基于确保能源安定供给、环境适合性、活动市场机制的能源政策原则,日本政府于2002年研究制定《能源基本计划》,作为日本智慧社区建设的重要衡量指标。在社区能源管理中,一方面运用以家用太阳能发电为代表的再生能源,另一方面也注重节能的同时必须无损生活的舒适性。住宅能源管理系统(HEMS)能有效根据能源供需状况、供能设备、蓄电设备与家电等能源需求设备,实现能源供需的最适平衡。与此同时,住户可以通过HEMS的显示器,查看“可视化”的能源消费进度,直观感受能源使用量、价格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产生节能减碳的意识,营造新形态的生活。大楼能源管理系统(BEMS)的概念与BEMS相似。根据日本《能源白皮书》,商用大楼的能源消耗位列前四的分别为办公室、旅馆、包括超市及便利店在内的零售商店、医院。然而商用大楼的能源消耗依据用途的不同而有着差异化的能源需求形态。因此,能源控制的手段和对象须针对不同类别特性、不同应用层面开展,并根据能源需求侧的需求,构建商业模式。例如在有经济诱因的间接调控方面,实践案例有京阪奈地区的中小大楼群管理系统、北九州地区的从业人员参与型节能系统、横滨市的超市模式、京阪奈地区的旅馆模式;在无经济诱因的直接调控方面,实践案例包括横滨市的活用既有基础设施模式、活动车载蓄电池模式、北九州地区的运用浮动电价的大楼调控、医院模式等。
2. 国家主导型。智慧城市需要导入大量技术及标准,多数甚至是高新技术及产业标准,其所带来的庞大基础建设商机,都与未来各国产业及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因此,主要国家及经济体都以国家战略层次来主导相关实施方案的推动。例如,美国奥巴马政府将IBM“智慧地球”视为国家战略,投入大量资源在信息化医疗看护项目之上;再如欧盟以国家力量推动针对生活环境及服务的智慧产业发展计划,以及21世纪以来亚洲各国所提出的国家主导型建设项目,包括日本u-Japan计划、韩国u-Korea、u-Seoul计划、阿联酋玛斯达尔计划、我国智慧武汉、智慧深圳,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的e-Taiwan、m-Taiwan、u-Taiwan计划等。本文以欧盟欧洲智慧城市倡议项目、阿联酋的玛斯达尔计划、韩国u-Seoul计划为例进行说明。
在欧洲,由欧盟主导推动的智慧城市项目,包括:第一,“欧洲智慧城市倡议”将城市智能化转型着重在建筑、加热与冷却、电力及交通运输等4个基本应用领域,项目出4个领域的大型示范运用期限与目标,让技术通过示范应用的实际成效验证,被欧洲各城市采纳;第二,“智慧城市与社区欧盟创新伙伴计划”聚焦于产业主导的创新,通过强化新型能源、交通及通讯服务等模式,解决需求侧的问题。同时,也协助与建立未来所需要的规范与标准。
中东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推动的玛斯达尔计划于2008年动工,计划中的玛斯达尔城坐落在阿布扎比东南,面积约6平方公里,预定于2020年~2025年完成,总投资额超过180亿美元。整座城市预计可容纳1 500家厂商、5万居民及6万名通勤者。玛斯达尔计划由国家主导,目标为打造全球首座绿色能源智慧城市,城市区域内将完全实现零碳排放量、零废弃物,并采用以再生及清洁能源为动力的无污染汽车,垃圾及废水均可回收再利用,区内饮用水将由太阳能发电站供电的海水淡化厂提供。该建设方案通过建立经济特区的方式,提供免税优惠,吸引世界环保企业创立再生能源研究中心,期望未来发展成为世界新能源技术领先者及输出国。
韩国政府认为宽带信息产业将是下一波产业发展重点,韩国必须在u-City的各项宽带信息服务占有领导地位,同时促使城市更具国际竞争力,因此提出u-Seoul计划。该计划目标为建立一个让民众拥有高质量生活以及干净且具有吸引力的城市,具体包括4项推动策略:即时服务、客制服务、智慧服务及整合服务。即时服务主要内容为提供实时交通信息、市民行动信息服务、幼童定位等服务;客制服务为依据旅客或民众个人需求,提供例如首尔市观光与文化、远距医疗、教育服务等信息;智慧服务主要为提供民众智能交通系统、污染自动监测、先进的街灯等服务等服务;整合服务主要内容为提供城市整合观测系统、公共设施管理系统等。
3. 大企业驱动型。智慧城市所带来的庞大基础建设商机,让许多国际大型企业积极布局,宣传充满高科技基础建设及服务的智慧城市形态,获得许多房地产开发商、全球信息科技公司及政府支持,试图从零打造充满高科技基础建设及服务的都市。本文以思科、日本电器公司(NEC)、日立集团为例进行说明。
网络设备公司思科认为智慧城市能够智慧运转,其关键在于让各种设备、设施能够联网并传回感测信息进行分析。因此,网络平台是智慧城市重要基础。思科提出智慧城市万物联网架构及雾运算,疏解M2M(Machine to Machine)物联网络产生的大量数据及云端运算压力。思科智慧城市相关技术已应用于韩国仁川自由经济区、荷兰阿姆斯特丹及西班牙巴塞罗那等城市。此外,思科还成立了“智慧+互联城市组织”,邀请包括旧金山、阿姆斯特丹、首尔、伯明翰、汉堡、马德里等众多城市参与。
日本电器公司(NEC)认为城市的建设分为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和重构阶段,NEC提供五大主要技术:感应、认证、监测、控制与云端运算,将人、交通、信息、能源等四层的网络层数据加以整合,通过分析,正确预测出未来城市的变化,对城市的进化与居民生活提供最完善的保障。NEC智慧城市相关技术已应用于日本筑波市以及南非民政事务总署的电子化政府等。
日本日立集团关于智慧城市的基本观点为利用信息科技,衔接能源、水、交通及医疗等城市基础环境,实现人与地球的和谐相处,包括没有能源?费的环保生产、提供恰到好处的居家生活、帮助不同年龄人群相互学习,以及顺畅的高效移动模式,让生活充满喜悦。日立智慧城市相关技术已应用于日本千叶市和冲绳、美国夏威夷智慧电网、我国的天津生态城等。
4. 公司参与型。企业以单独或联盟方式参与协助各国政府探索及建设智慧城市的建设模式亦颇为常见,如IBM研究院协助美国迪比克市发展智慧可持续计划、葡萄牙Living Plan IT公司推动Plan IT Valley计划、我国天一众合协助发展智慧佛山计划、SAM投资兴建阿联酋迪拜网络城市等都是著名的实践案例。本文以美国迪比克市发展智慧可持续计划、葡萄牙Plan IT Valley项目为例说明。
美国迪比克市于2008年被命名为“最适宜居小城市”,总人口约6万。该市2009年9月与IBM研究院合作,发展“智慧可持续迪比克市”,共同打造美国首个智慧城市,运用网络、分析软件和数据传递装置等高新技术让市政府和市民实时监测和调整用水、用电天然气、公共交通、公共服务等信息,以打造节能、可持续发展城市。
葡萄牙Living Plan IT公司于2011年提出并主导Plan IT Valley项目,试图打造一个生态智慧城市。Plan IT Valley项目试图通过模块化建筑技术?低感测网络的安装成本,并借由工程与运营流程的创新,建设成本较传统方法节省30%,工期提早30%。该项目获颁2012年世界经济论坛科技先驱奖。
5. 公众参与型。城市由政府、企业与民众组成,因此,以人为本,纳入开放数据、信息分享以及公众力量开始受到重视,公众参与逐渐成为各国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环节。比较常见的方式是信息共享模式,由政府提供城市各项运作信息,再由民间、产业发掘需求,创造智慧城市公共服务的潜在商机,成为另一股提升智慧城市发展的新力量,例如:美国纽约市政府举办手机应用程序Big Apps竞赛、波士顿推出手机应用程序APP让公众参与治理、巴西发展群众通报城市中无障碍空间问题工具、联合国与IBM合作开发公众参与工具等。
美国纽约市政府在2010年利用2万美金总奖金,举办纽约市手机应用程序大赛,吸引多达85组队伍参加,更有效率地使用纽约市数据库,3年内创造235套公共服务应用程序,合计60处官方及民间单位参与,并成功促使纽约市民及旅客运用政府数据资源。
波士顿市政府认为城市最大的传感器来源是每位市民的手机。因此,波士顿市积极设计推出各种手机应用程序,让市民能够参与城市治理,例如:2009年推出“市民连接(Citizens Connect)”就是让每位市民能够将在城市所看到的问题(如街头涂鸦、路面坑洞等)拍照上传至相关政府部门,让问题获得最有效的解决。
四、 智慧城市发展趋势
国际调查机构IDC的报告指出,全球已经启动或兴建中的智慧城市达一千个,未来每年将会以复合增长率20%的速度成长,而在2025年之前,全球经济重要城市将会有大幅度的调整,预期2010年~2025年间,我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均名列全球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中,合计对全球经济成长贡献将提升28%,将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新兴发展地区。
本文借由全球智慧城市的发展趋势,探析世界脉动与未来发展方向:
1. 借由公私合营(PPP)模式,高度提升行政服务效率。美国佐治亚州的桑迪斯普林斯市借由公私合营(PPP)的方式,将行政业务,大量外包给民间企业,当地政府聘雇5名公务人员,通过市民满意度调查机制,及时掌握外包质量,提升市政操作效率。
2. 基于医疗、健康与自然共生等层面,提供舒适居住环境。我国海南省利用东岸万泉河中洲上的乐岛,建设成长期疗养观光地区,同时出于环境问题的考虑,规定在中州及河川两岸区域只能行驶电动车,以及通过太阳能发电或电力发电系统创造的再生能源,以建设一个适合市民居住的宜居新城镇。
3. 提供社群层级而非个人化的服务。行政服务主要是以社群为单位,但随着能源、交通运输、健康医疗等各种服务平台的扁平化,今后各种服务可能延伸发展出结合新产业的新服务系统与新生活方式。
通过上述的趋势可以了解到未来智慧城市的发展,会朝向多元尺度、多样层面的方向进行,而借由引入数字化神经系统,引领城市通过各接口了解多元信息,加以整合分析并回馈应用于城市建设,由单一的个体衍生至群体,达到有效协调系统间的运作,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价值。
五、 结论与建议
纵观全球智慧城市的建设模式,已经完成城市基础互联网络设施的建造,正从数字科技网络的链接功能,迈向智能环境的创新应用阶段。借由这些创新应用让使用者体验“智慧城市”优质的生活模式,以创造新的生活文化风貌。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已形成了良好的局面,但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技术和产品受制于人,标准缺乏核心竞争力,城市项目与标准体系建设不同步,业务系统兼共享机制不健全等。在未来的智慧城市建设中,相关政府部门应积极与企业、学界深入合作,充分利用市场资源,创新开发模式和产品模式,积极推进建立技术更新,助力智慧城市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永民,杜忠潮.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现状及思考[J].中国信息界,2011,(2):28-32.
[2] 马臻.智慧城市建设要点问题的思考[J].房地产导刊,2015,(3).
[3] 徐静,陈秀万.数字城市与智慧城市比较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3,(11):13-15.
[4] 王广斌,范美燕,王捷,等.“智慧城市”背景下的城市项目创新[J].上海城市项目,2013,(2):11-14.
[5] 汪玉凯.智慧城市要有顶层设计[J].中国经济和信息化,2013,(2):67-67.
篇2
关键词:城市规划;规划建设;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和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息息相关。如今,在大家越来越重视生活质量,生活水平的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我们更应该想方设法的克服城市规划建设中的难题,选择合理的城市规划建设方法。逐步提升全国城市居民的幸福指数。
1、城市规划概念及内容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城市规划,尤其是在如今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时期,城市规划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国内外对城市规划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美国国家资源委员会认为:城市规划是一门科学、一种艺术、一种政策活动,它设计并指导空间的和谐发展,以满足社会和经济的需要。日本则更强调城市规划的技术性:城市规划是城市空间布局、建设城市的技术手段,旨在合理地、有效地创造出良好的生活与活动环境。国标《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城市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城市规划的核心内容包括:土地使用的配置;城市空间的组合,交通运输网络的架构,城市政策的设计与实施。
2、城市规划的原则
城市规划的原则,是正确处理城市与国家、地区、其他城市的关系、城市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城市建设的内部关系等的指导思想。城市规划编制工作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
①整合原则。城市规划要从实际出发,要正确处理和协调好各种关系,尤其是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要同步发展。②经济原则。城市规划要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保持一致。③安全原则。城市规划要注意城市防灾,注意交通安全,注意人民防空等一系列关乎市民安全的问题。④美学原则。城市规划要注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协调,历史气息与现在气息并存。⑤社会原则。城市规划中要树立为全体市民服务的指导思想,贯彻落实有利生产、方便生活、促进流通、繁荣经济、促进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城市规划精神,最大限度地满足市民的需要。
3、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现状
3.1、管理力度有待加强
各级管理部门对城市的规划建设的管理力度有待提高。目前,各级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人员鱼龙混杂,在有些城市中甚至出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者身兼数职,这样如何能够将城市规划建设的监督工作落到实处,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又如何保证城市规划建设工作顺利开展。
3.2、城市规划的随意性
城市的规划在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广义上讲,城市规划的概念极其的广泛,包括:城市公园广场的建设,社区街道的布置,城市绿化景观的位置、面积,市政基础设施。但是,现阶段在我国的城市建设中城市规划常常由于种种原因被改变,随意性很强。主要原因如下:首先,地方领导的更换可能使得原来领导的规划方案流产。其次,某些地方政府为当地的发展寻求财力支持选择出让土地,土地的出让势必会对城市的原本规划造成影响。第三,城市规划管理者中难免会出现一些者,这些人利用职务之便暗中诱导城市规划进行调整,从而为自己谋求私利。上诉问题的存在使得目前我国很多城市的规划工作随意性极强。
3.3、规划缺乏前瞻性
拥挤的交通如今已成为困扰城市居民的主要问题之一,究其原因固然和中国快速发展的汽车制造业息息相关,但缺乏超前意识的城市规划建设亦难辞其咎。由于城市的建设缺乏前瞻性,使得中国很多城市的道路数量和道路宽度已不能满足需求。在中国的大部分城市中你都有机会看到不宽的街道上充斥着数量庞大的汽车这样一幅画面。行路难没有出现在陡峭巍峨的山路上却常见于大城市中人口密集的老城区中。如此拥挤的交通环境将会给城市居民的出行造成不便,降低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大量的拆迁现象也都是由于城市的规划缺乏前瞻性导致。
3.4、缺乏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每一座城市发展到现在都是时间的沉淀和历史的积累的结果。因此,每座城市都有其相应的文化底蕴和这种文化下所孕育出的大量名胜古迹。但是,目前的很多城市在建设中竟然忽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使得大量历史遗迹遭到毁灭性破坏,让人感到惋惜。
3.5、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城市的生态环境的好坏是衡量居民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是衡量城市规划建设是否人性化的标准。现阶段,国内很多城市的规划建设虽然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但是也给这些城市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小的冲击。国内针对这种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早已制定出相关的法律,比如说:水土保持法、环境保护法,但是企业对此不够重视,相关的责任部门对此监督也不到位使得这些法律变成一纸空文,落实不到实处。
4、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的发展新趋势
4.1、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基础设施
城市得以稳定发展的一般条件是城市基础设施,同时,它也是为居民生活和物质生产提供服务的行业总体。城市基础设施包括能源利用系统、环境改善系统、水利系统、交通系统、灾害防护系统、邮电系统这六大系统。目前,我国城市基础设施滞后,需要做的工作和要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说:合理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公用事业,改革原有的传统服务观念;制定并且落实改善基础设施现状,实现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政策。
4.2、进行生态城市规划建设
城市规划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追求人和自然的统一协调发展,在城市建设发展的同时注意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开展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生态城市规划建设指的是从整座城市的发展建设着手,实现居民生活富足、社会文明礼让、生态环境良好的发展目标。城市的发展建设要以城市的生态环境不遭到破坏为前提,满足人民对生活环境的要求,真正做到主席所提倡的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另外,为了缩小城市向外蔓延的范围,生态城市规划建设致力于把废物的处理、土地的使用情况、以及已有的基础设施进行最合理的使用能源和材料的规划。在进行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工作中要把环境保护作为中心内容。整座城市的规划以城市基础自然生态环境为中心,最大限度的发挥利用城市中拥有的自然生态资源,通过合理的利用规划这些自然生态资源来为城市创造经济效益。生态城市建设的主要特点是,把人类城市的发展建设和生态学中的基本规律、基本原理相结合,把一些生态学中的理论运用到城市建设发展的实践中,着力打造人类与自然生态平衡协调发展,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的居住地!为实现这个远大的目标,还应该将自然资源的建设和保护工作进行详细的分工,并且设立相应的监督机构。
4.3、强化对城市建设规划的可持续发展的支持
第一,妥善处理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间的关系,需要投资者和执政者树立经济发展的同时离不开环境保护的观念。良好的自然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切不可一昧的追求发展经济而牺牲自然环境。为了创造一个环保与发展共存的局面,政府各个部分要落实以下几点:工业方面:鼓励环境无污染、少污染型工业代替传统污染严重型工业!农业方面:拒绝引进可能对环境存在污染的项目,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绿色蔬菜等有利于环境保护的项目。第二,政府部门应加大环境保护工作。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建设中各个部分间应各司其责,狠抓落实。比如:发展计划局要做好宏观指导、统筹规划的工作;各个环保部门则要进行统一的管理监督。
结束语
改革的春风沐浴着整个中国,近年来经济的快速的发展使得中国城市化建设速度加快。从改革开放到如今这短短三十几年时间里中国城市的发展不管是速度还是规模在整个人类的历史上都是罕见的。步入新世纪后,中国经济的增长依旧保持着强劲的势头,与此同时受世界经济市场化、依法化、生态化等趋势的影响,中国的城市规划建设也在原有的基础上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形成新型的中国城市规划建设模式。新的城市规划建设大力宣扬自然环境对城市规划建设的影响,突出城市规划建设中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使得人性化元素在城市的规划建设中凸显。同时,为了适应新时代背景下的城市规划建设的具体需要,清楚认识目前国家在城市建设规划方面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吸取自身城市建设规划的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还要学习其他国家城市规划建设的先进的方法和理念,开创中国城市规划建设的新时代。
参考文献
[1]罗宏,吕连宏,何美梅.低碳城市规划建设的难点与关键问题[J].环境科技,2010,06:71-75.
篇3
在城镇化的发展趋势下,现代建设工程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规模越来越大,高度和形态越来越复杂。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多,建筑技术的日益更新,为了满足大众的需求,现代的建设工程不仅越来越高,而且越来越追求美观、新奇,于是建筑的形态越来越复杂。其次,结构复杂,功能越来越多。面临当下城市进步的越来越快,为了给市民们提供餐饮、洗浴、购物等一体化的服务,使得对建筑的要求越来越多,建筑工程设计越来越复杂,这样不仅增加了建筑设计的难度,而且建筑工程的功能也变得越来越多。最后,面积越来越大,功能危险系数变大。现代的建筑促进越来越多,越来越高,不仅形态也越来越怪异,而且建筑的地理位置也越来越特殊,有的临近海岸、有的在隧道边,而且功能也越来越丰富。
2现代建设工程的消防安全危险
面对当下城市现代建设工程的发展趋势,必须要对当下的消防安全问题进行一个科学合理的分析,具体来说,对于消防安全来说有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火灾的危险系数不断加大。面对当下现代建筑的功能越来越复杂,形态各异的发展趋势,给消防安全带来了较大的危险。由于在建筑中空间的利用越来越紧凑,使得消防安全设施的安装及配备越来越困难,可以说,建筑的越繁琐,火灾的安全隐患就越大,而且较多的大型建筑涉及到各种服务,集各个功能于一体,如果有一些危险系数较大的企业类型,更是增加了建筑工程的消防安全隐患。另一方面,一旦发生消防安全事故,救援难度加大。虽然防火工作一直提,但是难免有些工作人员的防火意识出现松懈,这样就可能引发火灾,一旦发生,如果建筑工程的复杂,内部结构不能有效区分、辨别,这样就增加了救援的困难,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
3加强现代建设工程消防安全的有效举措
为了加强当下我国城市建设工程的消防安全工作,必须要采取有效的举措,减少消防隐患,一旦出现事故应把危害降到最低,所以,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有效地尝试和探索努力:第一,加强对消防设备的更新和维护,确保消防设备的齐全。为了确保现代建筑工程不出现消防问题,或者是一旦出现火灾能够把危害降到最低,应该加强对建筑中消防设备的更新和配备,确保现代建筑工程的消防设备符合消防安全标准。一旦出现火灾能够利用现代消防设备进行及时的灭火和抢救。第二,加强当代人的消防安全意识,进行消防安全的演练。为了充分提高当代人的消防意识,必须要提高用火的安全性,通过进行消防培训,让群众了解消防栓等消防设备的正常使用方法,提高人们群众的消防安全意识,这样才能够有效减少火灾,提高建筑工程的消防安全。第三,建立一整套的消防安全预案,进行逃离演练。为了提高现代市民的人身安全,一定要加强人们的消防安全意识,但是一旦发生火灾,群众们也应该知道逃离的最佳方法和途径,因此,物业一定要制定一个消防的安全预案,尤其是进行逃离演练,让群众知晓逃离的方法,这样就可以确保在出现问题时,群众能够自发的维护自身安全,安全的进行撤离。第四,建筑设计一定要科学、安全。为了提高建筑工程的安全性,一定要在建设中确保建设的设计符合规定,避免建筑不合理,造成逃生空间小等问题,这样就会造成安全隐患,一旦出现事故,造成更大的损失。所以,为了确保工程设计的科学合理,尤其是逃离通道的设置等,一定要经过反复的论证,确保工程设计符合消防设计的要求,确保工程质量达到消防安全标准。
4结语
面对当下我国城市建筑设计工程的发展趋势,了解到我国城市建设的越来越复杂、结构复杂、功能多样化的趋势增加了消防的安全隐患,因此,为了提高我国的消防安全,提高人们的消防安全意识,必须要加强对消防安全的维护工作。可以通过设置消防安全预案、进行消防演练、让群众知晓逃离路线等方式,提高消防安全,确保不出现任何的火灾,减少火灾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造成的损害。
作者:陈 琳 单位: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房产登记交易中心
参考文献:
[1]潘俊臣.浅析高层建筑的消防安全现状及监管对策[J].江西化工,2016(5):159~160.
[2]黄奕强.浅谈当前建筑消防安全工作存在问题及解决策略[J].城市建筑,2015(20):159.
篇4
关键词: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城市发展
建筑是凝结着人类文明历史与科学技术的智慧结晶。其本身也是个复杂综合体。一个城市建筑业的发展同时标志着它的综合实力和社会精神面貌。 建筑学专业作为建筑行业的先行官,策划、设计贯穿每个建筑体的形成。
一、建筑设计的认识
设计工作中,要想做好建筑设计,就必须先了解建筑文化。对于建筑设计大家并不陌生,从古老的建筑到现代的高楼大厦,每一个阶段都经历了曲折的道路,发展到日臻完美的今天,可以说是由数不尽的设计师创意堆积出来的。
建筑是人类利用自然资源,运用人类智慧和所掌握的科学技术等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建造的满足人类各种活动的人工环境。建筑类型很多,有办公、酒店、商业、医院、住宅、学校、体育等,风格也各异,各种类型和功能的项目,以不同的建筑形式来表达他的个性特征。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建设水平,提高了建筑功能质量,满足了居民对居住舒适度的要求。
建筑设计还必须同环境相适应,其中包括造型立面、色彩、建筑风格与相邻的建筑相互协调一致。建筑在满足基本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应当寻求先进合理的技术措施,充分达到建筑技术手段与建筑功能目标的和谐一致,追求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创新设计理念,尊重客户要求,综合考虑环境、技术和经济等客观条件,坚持理性基础上的个性与创意。
建筑设计更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系统工程,在其不同的工作阶段,无论是建筑的前期策划、建筑方案设计和建筑技术设计的深化阶段,都始终贯穿着经济性这一理念。在建筑设计中,设计师应摆脱对金钱的依附,呈现个人的个性,将设计视为艺术而非糊口的技术,应为最广大的平民着想,满足他们最为迫切的生活与审美需要,因为人的天性具有向往自然、接近自然的心身要求。设计师应具备整体设计的系统观念和面向未来的超前意识,创造“绿色、高效、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
设计运行系统指总体的各个部分运行一体化,而过程是进行设计的全过程。要对其进行优化控制。首先,要确定系统部分的控制点,也就是运行的各个部分,即管理点,使每一个部分都进行优化处理。然后,进行过程的优化控制。如果只提达到质量标准、满足规范、规则的要求,那么建筑设计这个特殊的产品并非是精品。因为建筑设计的创作意识包括科学与艺术的排列与组合。提倡设计质量的优化管理,就是始终有一个较高的目标去奋斗。
在建筑设计运行过程中,需要对建筑设计过程进行优化控制,以便取得最优方案、选取最短路径集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于一身、利用现代化工具去达到目的,而没有必要非得从零开始向上爬。这里技术、信息、情报是很重要的,仅提出设计质量合格的要求,只依据设计规范、条文的被动制约,显然与现代化飞速发展的形势是极不相称的。
二、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发展
城市是人类社会的载体。居民定居在城市中,城市的居住生活建设是居民生存生活的基本需要,它占整个城市空间的50%以上。居民在定居生活中产生共同的利益关系,形成城市的居住生活社会,满足个人、家庭和多层次社会生活的物质及精神范畴的生活需求。从人居环境应具有环境、生态与节能效益的观念出发,当前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说明了设计必须具有环境、生态和节能意识, 只有注重环境、生态和节能效益, 才能提高人居环境质量, 才能与健康建筑、绿色建筑和建筑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相一致。
建筑学是研究建筑物及其环境的科学,它是在总结人类建筑活动的经验,以至到建筑设计制作,进行形体环境的创造。它既包括营造活动中的技术、原理,又包括时代风格的艺术体现,它是艺术和技术的系统知识。建筑应从规划开始就要体现整体的和谐美,包括造型和色彩以及功能的和谐。就单栋建筑来讲,立面造型、整体的风格和尺度又要体现其独特的个性。
当代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 加速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与此同时, 人类社会也面临着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气候变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严峻的现实面前, 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和评判我们现时正奉为信条的城市发展观和价值系统。许多有识之士逐渐认识到,在城市发展和建设过程中, 我们今天必须优先考虑生态环境问题, 并将其置于与经济和社会同等重要的地位上;同时, 还要进一步高瞻远瞩, 通盘考虑有限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 这就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基本内涵。即要改变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掠夺性的,甚至是破坏性的发展模式, 从传统的资源型发展模式, 走上良性循环的生态型发展模式,促使经济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社会在发展,人类在发展,人类的行为方式还在变化,所以建筑学也在发展。最近20年以来还有发展得越来越快的趋势。建筑学不会终结还会和其它学科结合。
人们活动方式的不同形成不同的空间序列。不仅不同的城市具有不同的空间序列,同一城市的不同地段内也具有不同的空间序列。在建筑设计中,要结合建筑的功能、外部环境的特征及人流活动规律组织不同的城市空间序列,从而增强城市景观空间的特征。论文大全。城市序列空间是城市公共空间的有机重整,它具有流动、意义、节奏的基本属性。认识这些属性既有助于序列空间组织原则的建立,又有助于序列空间设计手法的探索,从而有助于城市良好风貌的创造。一是流动性:在城市空间环境中运动具有一种连续性,这种连续性的方向可能是明确的也可能是不明确的,序列空间的流动性就是要强化这种场所、途径和领域之间的连续性,这就要求场所领域具有空间驱动力。二是意义性:城市空间具有条件功能,它不仅要满足人们的各种行为要求,同时又要表达各种意义,并使人获得不同的精神情感。序列空间的意义构成既包括了与空间功能相协调的环境主题,还涵盖了来自人们对城市个性意象逐一体验所概括反映出的城市整体形象。三是节奏性:空间组合的规律与变化构成了序列空间的特性,表现出众多类型的公共空间共同作用所产生的视觉与心理上的一种审美感受。序列空间的节奏与空间的规模、尺度以及相互组合有关。论文大全。
组织城市空间序列时应注意:(1)建筑要结合轴线所形成的城市空间的功能来布局,根据城市空间序列的不同,如道路轴线、娱乐轴线、绿化轴线以及表达纪念意义的历史文化轴线等,来围合空间的形体结构,组织人的活动路线,控制、引导人们的视觉方向;(2)建筑要结合轴线的性质来布局/轴线一般有两种类型。一是实轴线,构成空间序列的建筑物、庭院、广场、道路、室外设施沿轴线进行布置,组织空间秩序。在建筑设计中要重视轴线的生长与发展,如纵向扩展轴线空间秩序,或横向扩展通过增加副轴线来扩展空间秩序。二是以一重要建筑物或标志物作为轴线终点,其他占据空间的实体避开轴线空间于两侧布置,建立起指向明确的轴线空间。论文大全。在这种轴线空间秩序中,标志物、结点是轴线构成的关键因素,可通过建筑设计增加新的标志物,达到扩展轴线、发展空间秩序的目的。
我们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可能是全世界最快的,而我们的建筑师相对来说可能跟我们国家的国土面积和人的基数成正比,我们通常是在快速的工作,一切讲究效率,但是很多时候在质量上有问题的。我们有非常多数量的建筑师,但是我们无法呼吁他们对建筑的严肃性,也无法呼唤他们的态度。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认真地对待建筑,更多地看看别人的东西,真的不要闭门造车或者是照葫芦画瓢,我们可以看到身边建筑的外表,在世界各地都可以找到它的影子,但是它和中国无关。我们期盼身边多些中国设计元素,特别是建筑,因为建筑是永久的。
篇5
关键词:建设工程监理;发展;作用;趋势
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国际交往日益增多,相关制度也在不断完善。工程监理制度的实施是我国工程建设领域的重大改革。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工程监理在工程建设项目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其对工程工期、造价以及控制工程质量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我国目前工程监理体制还不完善,相关的监督管理机构还不健全,与国外工程监理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推动建设工程监理的发展还需做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
1目前我国建设工程监理制度现状
自古以来,我国工程建设就从未停止过,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工程建设是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开始的。改革开放前,我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工程监理制度,随着我国经济逐渐与世界接轨,工程建设监理制度逐渐完善。解放初期,我国工程建设大多以国家拨款、政府机关直接下达建设任务。工程设计单位以及工程施工单位都是直接受上级主管部门负责,最终完成国家的建设任务。这种方式是政府对施工单位直接进行监督、管理,在实际的工程建设中工程质量主要是以工程施工单位的自我管理为主。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工程建设逐渐市场化,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我国逐渐实行政府监督工程质量,全国各地政府逐渐开始成立质量检测机构以及质量监督机构,以代表政府机关监督工程施工质量。从而工程建设逐渐由施工单位的自我管理向企业内部保证和第三方机构认证相结合方向发展,使我国工程监理迈向国际化。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工程建设项目逐渐增多,我国建设工程监理逐渐专业化。国外一些金融机构向我国工程建设项目发放贷款都要求必须实行承包发包合同制、招投标制以及建设监理制,从而促使我国工程项目建设管理中出现监理公司、管理公司以及咨询公司等。我国工程监理制度自实行以来经历了3个阶段:工程监理试点阶段、稳步推行阶段以及全面推行阶段。与此同时。1997年12月我国将工程监理纳入我国法律。
2建设工程监理在实际工程建设中发挥的作用
实行工程监理制度,促使我国工程建设行业逐渐走上社会化、国际化道路,逐渐与世界工程建设市场接轨。因此,工程监理制度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并且在工程建设项目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工程监理在工程建设项目中发挥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2.1有利于科学化工程投资决策
工程监理在研究工程项目可行性方案时就已经开始介入,并且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工程监理要参与项目的决策,这不仅有利于科学化工程投资决策,更有效的避免了盲目投资造成的经济损失。另外,这也是适应国家产业经济规划政策,满足市场需求。
2.2有利于规范工程建设单位的行为
专业化、社会化的工程监理单位要及时监督并约束工程施工单位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的行为,改变了传统的政府监督工程建设的不合理局面。工程监理单位根据相关工程建设合同和委托监理合同对施工单位进行实施监督管理,通过事前预防,事中约束,事后控制可以最大限度的防止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不规范行为的发生。
2.3有利于保证工程质量
工程建设产品除共有的质量特性外,它还具有可靠、安全、耐久、适用、经济等特点,因此在保证工程的安全使用和工程质量非常重要。另外,工程质量波动大、影响因素多、终检局限性强、质量隐蔽性强等特点,决定了工程监理不能仅仅满足于政府的宏观监督和企业的自身管理。工程监理单位能够及时发现建设过程中的技术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保证工程质量。
2.4有利于提高工程建设项目的社会效益和投资效益
对工程施工单位而言,希望保证质量标准和完成预订功能的前提下,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但对社会、对国家而言,工程建设应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因此,在实行工程监理制度后,工程监理单位不仅有助于工程施工单位实现其经济效益更有助于提升工程项目的社会效益,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2.5有助于工程建设项目实现其社会价值
工程监理要在项目设计之初就开始对其进行监督、管理,通过科学化、专业化工程监理,可以帮助工程建设项目更加准确的实现其社会价值,并通过监理活动,选择合理的、更加符合施工单位的工程建设方案,实现建设工程项目的使用价值以及其功能。
3建设工程监理的发展趋势
近些年来,我国的建设工程监理工作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并已经取得了社会各界的认可,但是我们不得不意识到,我国目前的工程监理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跟发达国家的工程监理发展程度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因此,为了加快我国的建设工程的发展,工程监理的发展步调也必须跟上来,以实现其在工程建设领域应该发挥的重大作用。
3.1 加快推进我国的法制化建设
近些年来,我国现有法规中关于工程建设监理的条款很多,尤其是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这些都表明了工程监理的重要法律地位。但自从我国加入了WTO,相对比其他国家,我国的法制建设相对比较薄弱,主要体现在市场的规则和机制方面。因此,我国需要总结以往的经验,再借鉴国际上的做法,逐渐健全我国的工程监理法制化建设,使之最终走上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法治轨道,以适应加入WTO的新趋势。
3.2 促进我国工程监理的全方位发展
我国的工程监理工作开展时间不长,由于一些体制上或者认识上的因素,也可能是建设单位或监理企业的素质能力问题,使得我国现今的工程监理还是以施工监管为主。但是伴随项目法人责任制的提出及相继完善和民营或私人投资项目的快速扩大,工程投资效益得到了建设单位及市场各方的普遍关注,逐渐加强了对前期决策的监理工作。回顾这两年所做出的努力,不难发现,我国的工程监理行业正朝向全方位的管理模式发展。
3.3 努力优化我国的工程监理企业结构
建设工程监理企业的科学快速发展需要行业政策和市场机制的正确引导,继而在工程监理行业中构建综合型和专业型监理企业相结合、或者大中小型分层结合的企业结构。从具体的工程监理内容来看,综合型的监理企业主要负责全过程和全方位的工程监理任务,而专业型的监理企业重点关注某一方面的专业监理任务。从监理工作的时段来看,大型的监理企业主要承担全过程的监理任务,中型的监理企业重点负责某一个阶段的监理任务,而小型的监理企业则只需要提供旁站的监理劳务。
3.4 不断提升监理从业人员的素质
伴随我国建设工程建立行业的全方位发展趋势,我国的建立从业人员也需要紧跟步伐,不断学习进步,提升工作技能和个人素养。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工程建设行业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新材料、新工艺层出不穷,技术标准也时有更新,这些都给监理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多参加技术培训以提高业务素质,还要通过个人学习提升职业道德素质。
4总结
综上所述,建设工程监理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以法律为保障,其他各种建设标准规范、法规为依据,实现工程监理这一主体。目前,我国建设工程监理制度还不完善,工程监理工作的发展和实施还存在一些不足,必须全面进行改进并不断进行探索,从而规范监理工作行为,提升监理工作层次,实现与国际接轨。因此,必须培养高素质、多元化人才,加大企业资金投入,推动工程监理发展,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本文根据目前我国建设工程监理制度现状以及其在工程建设项目中发挥的作用和以后发展趋势进行简要阐述。
参考文献:
[1] 吴育权. 新形势下监理发展趋势再思考[J]. 中国工程咨询,2012(10):53-55.
篇6
【关键词】世界城市 生态涵养发展区 对策
2010年,北京将世界城市树立为城市未来发展的新愿景,预计经过三步走,到本世纪中叶,将北京建设成为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国际城市,进入世界城市行列。世界城市一词由沙森正式提出,特指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是国际城市的高端形态,在全球城市网络和经济系统中起中枢和组织结点的作用。目前公认的世界城市有纽约、伦敦和东京。北京提出建设世界城市的目标,是其在新的历史时期,以主动的姿态融入世界城市网络,担负起中国作为一个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的大国在未来世界发挥影响力的重要结点的任务,将会对北京未来的城市发展路径和发展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
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遵循优化城市总体功能的原则,北京市将所辖区县划分为四大功能区域,即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发展区,并赋予不同类型区域差异化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路径。那么作为距离城市中心区较远的生态涵养发展区,在北京建设世界城市战略中处于什么位置,应采取何种方式嵌入北京的世界城市建设进程中值得深思。
一 北京生态涵养发展区的重要性
1.生态涵养发展区面积广大、作用独特
生态涵养发展区的面积广大,作用独特,因此不能在世界城市建设中忽视它。这一区域面积为11299.1km2,占北京市总面积的68.9%。按照北京市的总体功能定位,生态涵养发展区包括门头沟、平谷、怀柔、延庆和密云等五个区县,后又将房山和昌平的山区部分(2239km2)纳入。这一区域是北京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的水源保护地,也是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的前沿地区,其稳定发展将是北京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2.生态涵养发展区是北京市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生态涵养发展区涵盖7个区县的83个乡镇,1669个村,161.8万农民,占郊区农民总数的53%。北京市城市近郊和城乡结合部地区,因受城市化因素影响较早、较深,农民的居住形态、就业方式和生活方式等均正在或已经向城市趋同,而地处生态涵养区的远郊区县,由于受主城区辐射较近郊少,其农村地区仍保留着较多的农业、农村特征。同时应该看到,即便是如北京这一国内城市化处于最高水平的城市,既不可能、也不应该消除农业业态和农村空间形态。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地处远郊区县的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农村会越来越成为稀缺“资源”,其景观价值、产业价值和文化价值会不断凸显。可以预见,生态涵养发展区将始终是北京市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未来世界城市具有支撑功能的郊区。
二 生态涵养发展区在世界城市建设中的机遇
生态涵养区面临着产业落地限制、开发强度限制等硬性制约性条件,在世界城市建设中,能分享到的发展机遇相对有限。世界城市建设的近期目标中,环境建设作为保障条件,所占份量较轻,生态涵养发展区处于一种相对的边缘地位。北京的世界城市建设对于生态涵养发展区来讲,是挑战,也是机遇。北京的城市主城区、城乡结合部、近郊区、远郊区各有其生态位、经济位和功能位,多位于远郊区的生态涵养发展区是整个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不会因世界城市的外向性和国际性而影响其价值和功能的发挥,因此必须从北京城市世界建设的整体视角来审视它。
1.生态涵养发展区是北京世界城市建设的重要储备性资源
后发的世界城市需要清醒认识本土特点,通过战略设计,把本城市性格和资源积淀发挥到最大。对于北京而言,郊区(尤其是生态涵养发展区)是其建设世界城市的重要储备性资源之一。郊区在世界城市建设中的功能,一是提供后备发展空间,甚至由此形成新的城市功能区块(如国际组织聚集区);二是提供生态服务产品,为世界城市的可持续性提供支撑;三是为北京提供优质、安全、高品质农产品,满足世界城市对食品安全的高要求;四是它是助力北京世界城市产业影响力形成的新兴产业(如低碳产业)发生发展的成长空间。北京的郊区,尤其是生态涵养发展区应未雨绸缪,提前应对并适应北京未来作为世界城市所带来的产业变化和空间布局变化。
2.生态环境是生态涵养发展区助力北京世界城市建设的最大资本
审视形成中的世界城市,忽视物质环境是一种特别短视的战略,因为最终的发展条件会变得很糟糕,以致国际商业势力将寻找其它更适宜的地方,在那里人们不用呼吸含铅的空气,每小时的交通速度高于50km,干净的水不仅仅来自瓶装水中。对世界城市指标的研究也逐渐地在突出资源环境因素,这是一种对既有世界城市发展道路的反思。台湾学者施鸿志、李永展对台北市在21世纪构建“亚太地区的世界城市”的发展路径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建构城市发展竞争指标体系,可视为构建未来世界城市的指标系统。该指标体系分为城市生活环境、城市生产环境、城市生态环境三个主要方面。与之相似,纽约市在《纽约2030》规划中也强调生态环境因素,将自身的未来目标定位为21世纪的模范城市:一个更伟大、更绿色的纽约。为达成此目标,该市的规划中设定了“土地、水、交通、能源、空气质量、气候”等六个方面的目标,并根据上述情况设定了每个子项目的未来目标。
北京要建设的世界城市不应重蹈既有世界城市的老路,而应在绿色发展上有所创新。2010年的《绿色北京行动计划》所给出的2020年绿色北京远景目标是,利用低碳方式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利用绿色消费改变传统生活方式,利用宜居环境提升首都魅力,将北京初步建设成为生产清洁化、消费友好化、环境优美化、资源高效化的绿色低碳现代化世界城市。当前,北京建设世界城市面临着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污染严重等方面的挑战,迫切需要改善生态环境。在强的资源环境约束条件下,如何建设世界城市,对北京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这一挑战中也蕴藏着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巨大发展机遇,生态环境将是生态涵养发展区助力北京世界城市建设的最大资本。
三 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发展策略――充分利用绿色后发优势
世界城市建设要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支撑。环境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力,是区域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中长期来看,在北京世界城市建设的过程中,生态涵养区的功能、作用、地位及吸引力将日益凸显。这一区域最大的后发优势就在于“绿色”和由此而衍生出的“绿色宜居优势”、“绿色产业优势”和“绿色文化优势”。生态涵养区应重视后发优势,充分利用后发优势。
当然,围绕绿色来谈世界城市郊区建设,应避免单纯为绿色而绿色,而应视绿色为发展的机遇、发展的条件、发展的优势、发展的先导。贯彻经济与生态融合发展,可以发挥生态涵养发展区的相对优势,更好地策应北京新一轮区域发展战略,提升和突破原有的区域发展格局。当前,不仅是北京,全国诸多地区均面临着经济结构的深刻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艰巨任务,伴随着这种转变,前期发展较快、较粗放的地区将不可避免地付出转型代价,需要进行腾笼换鸟式的区位生产力布局的重新谋划。这种为再次契合资源禀赋变化以及新技术革命的努力伴随着改变自身的阵痛,往往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和高昂的代价,而后发地区则可以在高标准的前提下,借助新的技术革命和生产力转移的契机实现超越式发展。低碳、节能环保是未来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方向,发展潜力巨大。生态涵养区有条件在这个方向上占得先机,使其在北京市向现代化低碳世界城市的转型中走在前列。
生态涵养区的产业发展空间相对较小,因此在选择产业发展的类型上尤应慎重,避免因短期的发展冲动而影响到未来科学合理的产业落户的谋划,避免落后、附加值低、产业关联度差、税收带动效应小的产业挤占本来就十分有限的产业发展空间。应统筹世界城市建设和生态涵养发展区各项建设,挖掘二者间的深层联系,赋予区域独特性和国际化的特征,规划建设对接世界城市功能的区域。
四 生态涵养发展区策应北京世界城市建设的举措
1.通过多种途径继续强化环境建设
一个更加绿色的郊区既是保证北京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区域,也是北京市民休闲游憩的理想空间,未来还是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环境支撑区域和后备战略空间。要将生态涵养发展区建设成为以生态支撑为主,多种功能相结合的北京世界城市郊区。因此生态涵养发展区应着力提升自然生态承载能力,强化生态建设和水源保护,并分别对深山原始生态系统、浅山农村生态系统和城镇人工生态系统三个子系统的建设进行分类保护和规划。
世界城市的郊区,应该既是高度城市化的地区,也是生态环境更良好的地区。相比之下,北京郊区的城市化还存在不足,同时远郊区县人口的分散分布对农村生态环境形成较大压力。因此,适度提高城市化水平、郊区城市化的目标不仅是取得集聚经济的效益,而且通过人口与经济集中分布在新城和重点镇取得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效益。
要在生态涵养发展区普及绿色环保低碳的生活方式,将涵养区城市化地区建设成绿色宜居的卫星新城,为此可以开展绿色生活(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等)的集成示范,试点建设低碳生活示范区。以太阳能、生物质能的商品化应用为突破口,提高可再生清洁能源在本地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在新城提高天然气普及率,在农村提高生物质能源使用率,提高集中供暖的比率。在生活废弃物处理上推行城乡垃圾分类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加大生活污水处理能力和处理率。
2.发展高端都市农业
都市农业这一概念最早是1935年由日本学者青鹿四郎提出的,它是指与城市融为一体的农业生产类型,目的是满足城市建设和人民现代生活多种需求与生态环境优化。1977年,美国农业经济学家艾伦尼斯发表了《日本农业模式》一文,正式提出了Urban Agriculture的概念,是紧密依托城市并服务于城市,集约经营,具有多元化功能和明显的“城市性”特征的现代农业产业。据统计,2008年北京市农业总产值只有北京市经济总量的2.9%,产业贡献率更是降低为0.1%,但这并不能抹煞其价值。都市农业的多重价值不仅表现在生产领域,更多地表现在其生态服务价值、人文景观价值和越来越凸显的休闲体验价值。发达国家的经验已经表明都市农业的发展实现了农业和农村在城市社会中的价值。据测算,2008年北京市城郊农业总价值估值量为1101亿元,其中直接经济价值为347亿元,间接经济价值为754亿元,高达68%。
世界城市汇聚各类高级生产业,其就业人口对食品安全和品质有着较高的要求,对这一需求满足的程度短期看关系城市的吸引力,长期看会影响高级生产业就业人口的稳定性。发展现代都市农业是北京市生态涵养区第一产业优化升级的主要着力点,这一地区有着较好的都市农业发展基础,并涌现出了小汤山蔬菜、平谷大桃等高品质农产品品牌,但目前尚无区县将农业放到对接世界城市建设的高度上来考量。生态涵养发展区应着力引导农业生产高端化、功能多样化,提高农民素质,强化城乡三次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以现代工业理念提升都市农业产业化水平,以特色农业的发展促进二、三产业的升级。
3.提高宜居水平,吸引高端人口
世界城市在宜居方面的总体表现往往是模棱两可的,一方面由于人力资源的高度集聚在医疗、教育、文化等服务供应方面表现出高水准;另一方面也由于人类活动的集聚而导致住房、交通、环境质量等城市生活方面出现低品质状况。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出现的“逆城市化”虽然成因复杂,但中心城区的宜居水平下降是不可否认的因素。据统计,在世界主要城市中,北京建成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7160人,仅次于纽约位列第二。而根据最新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北京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195人。人口密度最高的首都功能核心区(新东城、新西城)为每平方公里23407人,城市功能拓展区(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为每平方公里7551人,城市发展新区(昌平、通州、顺义、房山、大兴)为每平方公里959人,生态涵养发展区为每平方公里213人。虽然有着严格的人口调控措施,但北京的人口规模仍在不断攀升,随着人口在主城区的过度聚集,未来真正代表北京宜居水平的地区可能就是生态涵养区。
近年来兴起的城市便利论认为城市中各种便利性及高质量生活吸引了创意阶层和高质量的人力资本集中从而导致了城市的发展。这种理论认为,存在于各种地理尺度上的城市便利性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福利;影响人们的居住区位选择、企业的生产决策以及经济主体在当地的决策。高便利性和高城市生活质量并不能直接驱动城市发展,而是通过吸引能够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高质量劳动力从而间接地成为影响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
宜居的环境可以作为一种城市硬件资源吸引高层次人才选择北京作为其职业生涯驻地,生态涵养发展区可以通过构建吸引高层次人才居住的宜居区来对接世界城市建设。前提条件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城郊之间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差距,这其中交通又是先导。交通不仅是发展着的区域结构的联系方式,而且也促成了区域形态的形成。作为一种针对长期形成的中心城偏向的纠偏措施,北京市政府对郊区的投资比例已有多年超过了城区。2011年投向郊区的市级政府固定资产投资超过185亿元,郊区的投资比例达到55.3%,连续7年超过城区。生态涵养发展区面临着较好的发展机遇。
参考文献
[1]丝奇雅・沙森.全球城市[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2]贺东升、刘华、薛正旗.北京市生态涵养发展区乡村旅游发展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0(1)
[3]屠启宇.世界城市指标体系研究的路径取向与方法拓展[J].上海经济研究,2009(6)
[4]〔美〕约翰・弗里德曼.世界城市的未来:亚太地区城市和区域政策的作用[J].国外城市规划,2005(5)
[5]李国平.世界城市格局演化与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基本定位[J].城市发展研究,2000(1)
[6]李洪庆、刘黎明.现代城郊农业功能定位和布局模式探讨[J].城市发展研究,2010(8)
[7]蔡建明、杨振山.国际都市农业发展的经验及其借鉴[J].地理研究,2008(2)
[8]刘玉芳.北京与国际城市的比较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8(2)
篇7
一、优化城市社区组织架构,实现社区管治服务“网格化、全覆盖”
(一)健全组织设置,形成社区共治格局。按照3000户左右的规模和不超过1公里的服务半径,以街路为界,将全域30平方公里调整划分为13个城市社区,全面优化社区组织设置,由组织部门牵头选举建立社区党委,负责牵头抓总,协调驻区企事业单位广泛参与社区建设、管理和服眨簧缜党委下设若干业缘、趣缘、志缘、地缘党支部,构建立体式、全覆盖的组织网络;社区居委会剥离承担的行政事务,负责监督物业公司的服务,指导业主委员会的工作,强化居民自治职能;民政部门牵头建立社区服务站,统筹整合社区服务资源,专司党和政府下沉的事务;政法部门牵头建立社区综治站,承接公检法司进社区,负责综治维稳;房管部门牵头协调社区居委会与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的关系,落实便民服务。六大组织职能明确、责权统一、服务一体,初步形成了“事情共商、资源共享、文明共创、难题共解、活动共办”的格局。
(二)分线划片定格,细化工作责任。分线,是把市直部门延伸到社区的公共服务分成党的建设、实有人口、综治维稳、信用计生、社会保障、关爱群体、特殊人群、品牌活动、群团组织、物业管理十条为民服务线,并制定标准化流程,有效解决部门职能下沉分散、分设、分立等问题。划片,是每600户左右的居民或商户划分为一个责任片区,共划分片区103个,每名社工管理一个责任片区,负责处结、反馈居民诉求。定格,就是每100左右的居民或商户划分为一个民情网格,共划分网格586个,每个网格选聘一名居民小组长包靠,负责收集反馈社情民意、代办各类事项等。分线划片定格工作法的推行,去除了社区的机关化,实现了为民服务贴近化。
二、健全完善城市社区服务管理体制,实现“以民为本、民主管理、居民自治”
(一)完善运行机制,推进管理提升。一是建立社情民意建言会。每月组织社区党代表和居民小组长建言献策,对收集整理的意见建议,及时提交社区工作联席会研究。二是建立社区工作联席会。联席会议由社区党委负责召集,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和驻区单位参加,每月召开一次,由各方轮流主持,围绕居民关心的难点、热点问题,民主决定社区事务,并张榜公开。三是建立社区事务评议会。由社区两委“兼职委员”代表驻区单位与社区签订《双向服务承诺书》,明确双向需求,相互作出共建承诺,并在市级媒体上进行公示。通过社区居民自治管理模式,努力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目标,发挥好反映诉求、协调利益、化解矛盾和排忧解难的作用。
(二)配强社工队伍,提升服务水平。首先,选举兼职委员队伍。通过社区党委和居委会换届选举,依法实现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一肩挑”。其次,组建专职社工队伍。通过派、考、聘等方式,组建起专职社工队伍,先后派遣13名街道正副科级干部和22名街道机关干部、面向社会招考了13名大学生村官,46名专职大学生社工,选聘63名工作人员到社区一线工作。第三,民选居民小组长队伍。从居民中选举100名小组长充实到社区一线工作。居民小组长生活工作在基层,同群众有感情,了解居民需求,善于做群众工作,使民众诉求皆有回音。
三、加强社区功能服务平台建设,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多层次”社区服务需求
(一)数据信息共享,提升服务效率。通过引入GIS地理信息技术、航拍技术和三维数字仿真模拟技术,将社区内驻区单位、居民区、商业区、主次交通干道等区域地貌,开发成了三维“数字社区”平台,使社区管理服务更加立体、形象和直观,实现了数据交换与共享,打破了各部门在社区专机、专人、专网的格局。通过逐户上门采集的方式,为13个社区的6万户居民家庭和4613家商业门店建立了“基础信息数据库”,摸清了实有人口和实有房屋的分布现状。依托“数字社区”定位功能,实现人房信息完全关联、适时动态更新,并与社区服务热线、短信平台和呼叫服务系统联接,实现了为民服务数字化、信息化和网络化。
(二)加强服务平台建设,健全保障机制。按照每个社区不少于300平方米用房的标准,建立社区服务中心,注重强化综合服务功能,打造成便民服务中心、文体活动中心、医疗卫生服务中心“三个中心”,保障有场所议事,推进社区卫生和计生服务、就业保障、文教体育服务、城市社区安全服务等资源向社区延伸,向基层倾斜。真正使政府公共服务覆盖到社区,落实到每个人,使全体社区居民共享社区建设成果。
篇8
【关键词】建设工程;工程招标;工程投标;发展;趋势
一、目前招标投标存在的问题
1.建设工程招标投标依据的法规主要是《招标投标法》、《建筑法》及有关部令和地方法规对这些条款的把握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对当事者的道德约束高于法律约束。目前,招投标竞争非常激烈,综合评审法差距非常微弱,法律提供的微小弹性空间都直接影响评标结果。《招标投标法》作为指导我国招投标活动的法律,应当给各方主体追求效率的空间,但作为政府投资建设工程,应有更严厉的规章,确保招标工作的公平性,最大限度的减少弹性空间。
2.现阶段我国的建设体制基本上还是条、块分割,各个法人单位承担项目业主,并按行政隶属关系接受其上级主管部门监督。为了解决各项目法人单位的专业素养问题,在招投标阶段引入了招标制,施工阶段聘请社会监理,并强制性地接受政府监督。从实践来看,建设市场存在的问题大部分都是萌芽于招投标阶段,招标制引入并没有实现工程招投标过程的贯彻“三公”原则。究其原因,是体制问题。现有的建设体制,项目法人都不是本质意义上的法人,而是各级政府的委托人,他们有法律上提供的弹性空间,在执行公务时,仅有道德的约束,来指导他们为所服务的机构决策。
3.在项目法人主体层层情况下,建筑商品这种特性给人“寻租”提供了很好的籍口。一般性建筑产品虽然技术含量不高,但由于一个承包合同清单项目众多,工程实施及结算具有一定伸缩度,且工程成本控制及账务处理较具弹性,存在着“黑色利润”空间,这个空间提供了工程项目招投标“暗箱操作”物质基础。从而使建筑市场在宏观上形成过度竞争的局面,而在微观上商品需求者又有排斥竞争的内在动力。从国内到国外公共工程建设上都存在这种倾向。
4.由于建筑产品招投标的某些内容及过程需要保密,客观上造成了不便于社会监督,减少了投标人因为虚假信息导致投标失败的风险。还有,一个企业由于虚假信息在一个项目投标失败,投标人提供虚假信息参与投标的现象愈演愈烈。依托招标机构和有形建筑市场,利用现有信息技术完全可以对投标人信息进行准确、全面的核审,但由于地方保护主义,全国统一信息平台整合工作滞后于现实监管需要,也给“暗箱操作”者提供了机会。
5.项目业主的价值取向与掌握的权力,决定着招标人不能纯粹从公平与效率角度进行招标运作,否则招标有可能失去市场。在这种体制约束下,招标人从某种意义上,仅是按照业主的意愿帮助业主完成符合法规程序的招投标运作,使业主倾向的中标人合法化。现在建筑市场招投标活动中各方交易主体由于体制、机制上的原因,从某种意义上都被“挂靠者”操纵着。
二、招投标发展的几个阶段
1.八十年代中期,招标管理机构在全国各地陆续成立。1984年国务院颁布暂行规定,提出改变行政手段分配建设任务,实行招标投标,大力推行工程招标承包制,同时原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印发了建筑安装工程施工和设计招标投标的试行办法,根据这些规定,各地也相继制定了适合本地区的招标管理办法,开始探索我国的招标投标管理和操作程序。招标方式基本以议标为主,在纳入招标管理项目当中约90%是采用议标方式发包的,工程交易活动比较分散,没有固定场所,这种招标方式很大程度上违背了招标投标的宗旨,不能充分体现竞争机制。招标投标很大程度上还流于形式,招标的公正性得不到有效监督,工程大多形成私下交易,暗箱操作,缺乏公开公平竞争。
2.九十年代初期到中后期,全国各地普遍加强对招标投标的管理和规范工作,也相继出台一系列法规和规章,招标方式已经从以议标为主转变到以邀请招标为主,这一阶段是我国招标投标发展史上最重要的阶段,招标投标制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全国的招标投标管理体系基本形成,为完善我国的招标投标制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随着建设工程交易中心的有序运行和健康发展,全国各地开始推行建设工程项目的公开招标。《招标投标法》根据我国投资主体的特点已明确规定我国的招标方式不再包括议标方式,这是个重大的转变,它标志着我国的招标投标的发展进入了全新的历史阶段,招标投标制度不断完善。
三、招、投标的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公开招标和《招标投标法》的深入实施,建设市场必将形成政府依法监督,招投标活动当事人在建设工程交易中心依据法定程序进行交易活动,各中介组织提供全方位服务的市场运行新格局,我国的招标投标制度也必将走向成熟,它是招标投标发展的必然趋势。
1.建设市场规则将趋于规范和完善。市场规则是有关机构制定的或沿袭下来的由法律、法规、制度所规定的市场行为准则,其内容包括:市场准入规则;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市场交易规则。
2.建设工程交易中心将办成“程序规范,功能齐全,手段多样,质量一流”的服务型的有形招标投标市场。除提供各种信息咨询服务外,其主要职责是能保证招标全过程的公开、公平和公正,确保进场交易各方主体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特别是要保障法律规定的必须进行招标项目的程序规范合法。
3.招标机构将依据《招标投标法》规定设立评委专家库,而建设工程交易中心则应制定专业齐全、管理统一的评委专家名册,同时应充分发挥评委专家名册的作用,改变目前专家评委只进行评标的现状,充分利用这一有效资源为招标投标管理服务:
4.招标管理机构是法律赋予的对招标投标活动实施监督的部门,其应成为独立的行政管理和监督机构,应将目前其具体的实物性监督管理转为程序性监督,变事前、事中监督为事后监督。应负责有关工程建设招标法规的制定和检查,负责招标纠纷的协调和仲裁,负责招标机构的认定等。
5.《招标投标法》明确规定招标机构是从事招标业务并提供相关服务的社会中介组织,从国际上看,招标机构是建筑市场和招标投标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随着我国建设市场的健康发展和招标投标制度的完善,招标机构必将在数量和质量上得到大力的发展,同时也将推动我国的招标投标制度尽快同国际惯例接轨。
6.根据国际工程管理的通行做法,我国的工程保证担保制度将得到大力推行和发展,特别是投标保证、履约保证和支付保证在我国工程管理领域将得到广泛运用,它将是充分保障工程合同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的有效途径,同时必将推动我国的招标投标制度逐步走向成熟。
篇9
一、方案制度要落 实
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制度要先行。缺乏长远和总体规划以及课程实施的保障制度和措施,是目前课程建设存在的首要问题,由此学校要成立课程开发,实施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细致分工、明确职责。在国家课程方面,重点是制定国家课程校本化的措施,完善制度确保国家课程,特别是艺体、综合实施活动课程的正常、规范开设,确保实效和质量。地方课程要根据上级主管部门要求,重点是做好省级必修地方课程的课时安排和落实,以及地方选修课程的合理开设计划。校本课程是课程建设的重点,也是体现学校课程建设特色的主要渠道。学校要立足于实际情况,通过广泛发动教师和学生,制订学校校本课程开展的总体方案,提出校本课程实施要求。在校本课程开发上,要十分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建设,桓台县世纪中学的社会课程资源建设值得借鉴,他们立足调研学校周边文化环境,将社会上的手艺人,比如京剧、航模等引入学校;开设校本课程,实现了很高效益。作为我们南冶中学来说,目前也已开发了莲花山、莱芜八景"、"社区服务"等校外课程资源,但广度和深度还不够,今后需进一步调查研究,充分挖掘周边人文和自然资源,制订校外课程资师、开发规划和方案,为校本课程的规范实施创造条件。
二、人员要落实
教师是课程建设的主力军.在大力推进课程改革和规范办学行为的新形势下,教师的传统角色发生了大的变化。一方面教师要变单一的学科专任教师为适应新形势的"一专多
能"型教师,即"教师要有开发第二课程的能力";另一方面,随着各种课程的开设,一些学生感兴趣、有需求的特色课程需要一些有专门特长的教师进行指导,这就需要学校通过培训或引进等方式增加必要的师资配备。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学校要努力建设一支适应素质教育,适应课程改革的新型教师队伍。一是要加强教师全员培训,要通过培训使广大教师深入理解新课程的含义,以及新课程对教师的耍求,解决教师的思想问题,使全校教师放下包袱,以积极向上的心态投入课程改革;二是创造条件对教师
进行专业化培训,新课程实施后,在教学上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比如艺体课程理念较之以往有了较大的变化,增设了综合实践活动这一国家必修课程,地方课程进行了规范,设置了各年级必修的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补充得到强化等等。这些都对学校的师资配备提出了挑战,想要在短时间内按课程要求配齐专任教师是不现实的,解决这一突出矛盾的唯一办法就是内部控潜,即对现任教师进行专业化培训。在专业化培训时要注意发挥教师特长,尽量从教师优势和特点进行培训,以提高培训的效果。三是引进外撮,有一些特殊课程的师资要求专业性很强,靠校内教师不能完成.比如戏曲、航模、电脑机器人制作等,这就需要学校走出学校,走入社会,广揽人才,将杜会上的一些专业人才吸引到学校,开设校本课程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能力。
篇10
主题词:工程监理项目管理发展趋势
一、我国建设工程监理发展现状。
根据国内外统计资料显示,影响建设工程项目投资最大的阶段是项目的决策和设计阶段,影响项目投资的可能性75%~95%主要在设计阶段完成,而在实施期仅占项目投资的可能性5%~35%;同时,建设项目的整体使用功能或全寿命费用的70%以上在设计阶段前已基本决定。据西方一些国家分析,决策设计等前期费用一般只相当于建设工程项目全寿命费用的1%以下,但正是这少于1%的前期费用却基本决定了几乎全部随后的费用。由此可见,建设项目决策设计的前期阶段对整个工程建设的效益是何等重要。
建设工程监理作为我国建设工程项目全过程管理的主要咨询单位,其工作概括起来主要是“三控、三管、一协调”,即:质量、进度、投资的控制,安全、资料、信息的管理和协调建设、勘察设计及施工等单位。在建设工程项目全过程管理中,工程监理完全可以为建设单位(业主)在可行性研究、工程设计、工程招标、设备采购、施工监理、生产调试和竣工验收等方面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服务,协助建设单位(业主)实现项目投资的意图。
但是,通过本人在工程监理单位的实践或了解同行业的实际,大部分工程监理只是充当了施工阶段的质量监理的作用,只有很少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监理单位部分参与了设计阶段或工程招投标等前期工作。工程技术人员懂技术的多,最多是在工程造价方面有所建树,鲜有既懂技术又懂管理更懂得建设程序和风险管理与控制的综合性人才;同时,监理单位在技术、经济专业人才方面的配备不够合理,难以为建设单位(业主)提供全过程全方位的项目管理服务。
二、监理工程师在自来水厂工程项目全过程管理的实践。
(一)自来水厂工程及配套供水管道工程项目概况
大岭自来水厂项目主要分两部分。其中:自来水厂项目为设计总规模日产18万m3、首期9万m3工程项目,工程项目由取水泵房、水厂“四池一井”、10KV专变供电线路、7kmDN1200取水管道、自动化控制中心和出厂水管道工程以及生产配套附属工程等组成,估算总投资为1.26亿元,该工程项目于2007年3月动工,2009年6月试产供水;两项合计总投资2.21亿元,是××县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供水基础设施投资。由于项目投资主要在机电管道安装、设备采购方面,项目合同包比较复杂,建设单位对如此巨大投资和合同管理基本没用管理经验。
(二)为建设单位提供建设项目全过程专业服务的实践与效果
为更好地达到投资意图,实现自来水厂项目技术先进、投资合理、运行经济的投资目的,受建设单位邀请和监理单位的派遣以项目建设管理顾问的方式,全程参与了自来水厂及配套供水管道工程项目管理工作,在工程建设前期项目决策、设计和工程招投标阶段主要工作是:
1、参与设计阶段设计方案优化,为自来水厂提供经济运行的设计方案。大岭自来水厂厂区选址在大岭镇洪湖村陷壳
岭,水厂厂区坐落于经平整后的高程为64米(黄海高程,下同),西枝江水源平均水位14.88米(西枝江枢纽工程2010年截流后水面高程17米),两者高程相差约50米;增加了平流池的有效沉淀时间提高水质、增加了清水池有效储水量,提高供水安全可靠性。
2、强化建设项目风险分析,提高建设单位抗风险能力。在可行性研究阶段,鉴于水厂及其配套供水管道工程项目投资较大,通过进行经济运行分析评价、国民经济评价分析和风险分析,该项工程存在很大的财务压力和实施进度风险。及时向建设单位提示及时申请调升水价,在建设期内要高度注意征地拆迁等影响建设进度的风险,同时抓好施工现场管理,把项目投资控制在合理范围。
3、参与工程和物资设备采购招投标,为建设单位把好合同管理关。在项目招投标阶段,协助建设单位审核招标机构出具的招标文件和工程量清单,尽最大努力减少设计漏项和工程量清单漏项;制订建设工程进度计划,指导大宗物资设备进场时间;参与中标单位合同谈判,协助建设单位签订土建、机电工艺安置等施工合同以及设备采购合同;作为建设单位代表,协调监理、施工和设备提供商关系以及施工现场周边关系,把好施工现场管理和合同管理关,又好又快完成水厂项目建设。
通过全程参与自来水厂及配套供水管道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工程设计、工程招标、设备采购、现场管理、生产调试和竣工验收等管理工作,特别是提前介入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可以在项目前期阶段及时为建设单位提供项目融资方案、优化设计方案等服务、有效降低项目投资风险;同时,监理单位还可以在为建设单位服务的过程中拓展了业务范围,提高监理单位在工程建设方面声誉和经济效益。
三、优化工程监理行业建设,参与建设工程项目全过程全方位管理是工程监理发展新趋势。
- 上一篇:创新精神不够的整改措施
- 下一篇:反映财务会计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