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文化建设现状范文
时间:2024-03-07 17:48: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区文化建设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地域传统文化是体现空间范围的一种文化类型,主要表现在语言、饮食、婚丧礼俗、民风民俗、节庆、信仰与民居等方面。是地域范围内的民众在一定的时期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文化。地域传统文化以其鲜明的地域性与强大的影响力,成为众多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它在联系居民沟通、社区参与与提升社区居民的共同价值观等方面起着重要的积极作用。但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地域间人口流动加剧,浙江绍兴作为千年古城,其地域传统文化建设的步伐已经明显跟不上时展的速度,目前正面临着地域传统文化认识弱化,居民参与度低,传统文化建设乏力等多方面的问题,因此,如何将地域传统文化融于社区文化建设之中,是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一、地域传统文化与社区文化建设
(一)地域传统文化是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先生指出:“社区建设是建设一个守望相助、尊老护幼、知礼立德的高尚精神文明的过程,也将是社区居民共同营造一个和睦成风、安居乐业、其乐融融的美好生活环境的过程。”因此,从本质上来讲,社区建设实质上是一种文化建设。社区文化建设是社区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核心内容。社区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要形成共同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主要通过社区居民不同的文化载体来呈现,而不同的社区体现出不同的时代特点、地域特征与传统特色。浙江省绍兴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应根据社区居民的自身特点,选择居民们自己喜闻乐见的文化类型,构建本社区的特色文化。因此,社区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应因地制宜地体现本土特征。而能体现本土文化特征的来源恰恰是地域传统文化。地域传统文化是一种根基文化与传承文化,是地域范围内的人们通过世世代代沉淀下来的文化精髓。绍兴作为千年文化古城,其独有的水文化、桥文化、酒文化、名人文化等等都体现出了绍兴人民的独特的气质与秉性。而这些沉淀下来的经典文化是社区文化建设之根。因此,社区文化建设离不开“地域传统文化”。在绍兴城市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融于地域传统文化,培植社区居民的共同价值观,是社区文化建设的必然。
(二)地域传统文化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1.规范社区居民的行为方式,影响社区居民的价值观念。地域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具有空间特征的文化类型,不仅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同时具有约束性与继承性。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成员的行为起到影响与调节的作用。绍兴地域文化中的典型文化特色如鉴湖文化、名人文化、纺织文化、黄酒文化及民俗文化等,这些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精神与行为规范,在一定程度上约束着绍兴人的日常生活行为,统一着绍兴人的价值理念,规范着绍兴人的传统秉性。这种传统文化作为持久性的特征,对构建和谐、民主、向上的社区起到重要的引领指导作用。2.熏陶社区居民的思想,调节居民的精神生活。绍兴历史悠久,地域传统文化内容非常广泛。被称为“没有围墙的博物馆”。同时还拥有“江南风情看绍兴、江南古城看绍兴、江南文化看绍兴”的美誉。这是绍兴文化的根脉所在,也是绍兴文化的魅力之源。在绍兴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应大力挖掘以鲁迅为代表的名人文化,以越都为代表的古越文化,以黄酒为代表的物产文化,以越剧为代表的戏曲文化,以兰亭为代表的书法文化,以乌篷船为代表的民俗文化,来打响绍兴城市社区文化的品牌建设。这些地域传统文化内容涉及到学识、品德、技能、文化、精神多个方面,这些良好的文化教育资源在社区文化中有意或无意的渗透,对社区居民起到很好的榜样、教育作用。3.激发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增强社区居民的凝聚力。绍兴地区拥有十分丰富的文化资源,从大禹治水、兰亭序、造酒工艺、纺织工艺到书法节、黄酒节、大禹祭祀节等等,每一个节日与事件的背后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绍兴民俗乌篷船、打花鼓、唱大戏、猜谜语等等都是绍兴地域各种传统文化传递、表演的重要载体与舞台,社区通过多种形式活动的开展,不仅能提高社区居民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与热情,还能很好地提升社区居民的审美观与鉴赏力。久而久之,社区居民的凝聚力与归属感也会培养起来。
二、绍兴城市社区地域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绍兴城市社区建设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特别是社区文化建设方面,已经有了一定量的积累,但在社区文化建设的内涵方面仍有很长的路要走。笔者通过查阅资料、走访、问卷调查,实地了解了绍兴城市社区地域传统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地域文化认识弱化。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与城镇化进程速度的加剧,现代思维观念与传统文化矛盾相互交织在一起,人们对地域传统文化中的观念、节日、民俗等诸多内容出现遗忘与淡漠的现象。在课题组的实际调查中关于绍兴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时,其中不了解的占27%,不太了解的占38%,一般了解的27.75%,了解的占7.25%;当问到您是通过哪些途径了解绍兴地域传统文化时,通过学习了解的占23.5%;听别人讲述了解的占38.2%;通过网络媒体了解的占30.75%;通过相关活动了解的占15.72%。从实地调查的总体情况来分析,绍兴城市社区居民对地域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识不尽人意。从调查的统计数据来看,老年人对传统文化了解的整体情况比中青年人要好,而在参与问卷调查与访谈过程中最不了解的是中小学生。这说明绍兴民众对地域传统文化的认知越来越模糊,越来越淡化。2.地域传统文化参与度低。对绍兴地域传统文化参与程度的考查,笔者主要通过问卷调查与活动开展实地走访两个方面来了解。在城市居民参与娱乐文化活动的问卷调查中,选择跳广场舞的占32.5%,选择看电视娱乐节目的占58.73%,选择其他活动的占8.77%。这说明绍兴城市社区居民的精神生活内容单一,质量有待提高。在问到你参加过的绍兴地域传统文化的活动时,选择参加过越剧、绍剧、莲花落的占2.82%,参加过大禹祭祀活动的占1.83%,选择参加过兰亭书法节的占3.2%,参加过黄酒节的占2.1%。这些最能凝聚居民的地方代表性文化活动本应该成为民众联络情感、增加凝聚力的桥梁与平台,但每年举行的这些活动实际发挥的作用并不大,居民偶尔参与,很多都是迫于任务与形式,实际主动参与的少之又少。3.地域传统文化建设缺乏长期有效性。地域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绝非一朝一夕之事。从实际调查与访谈来看,绍兴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从整体上缺乏长期性的规划,而实际开展的文化活动也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从政府层面来看,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仍不够完善,特别是文化建设人才的严重缺乏,地域传统文化建设后继无人,文化断层情况严重;从社区层面来看,实际有效的文化建设活动开展不多,现有文化活动的开展无法吸引更多的居民参与;从居民方面来看,文化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究其原因,在于地域传统文化建设缺乏长远性的规划,相应的文化建设配套建设跟不上,文化建设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立竿见影,自然地域传统文化建设的效果就不尽人意。
三、绍兴地域文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地域传统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复杂而长期的工程,需要多方力量的联合行动,如何使得具有2500多年悠久历史的绍兴能够焕发新的生机,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进行有效结合,需要政府主导、社区策划、民众参与等多方式、多手段进行,这也必将成为社区文化建设重点关注的问题。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民众地域文化的认知。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充分挖掘地域传统资源,首先,要意识到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必须要加大社区文化建设的宣传力度,使得领导干部与社区居民意识到: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特别是建立在以社区居民为基础的地域传统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地域传统文化是培养社区居民共同归属感的源头与起点,地域传统文化是社区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社区居民相互交流与促进情感的纽带。其次,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大力宣传绍兴地域传统文化,让民众意识到地域传统文化在城市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第三,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文艺活动、文艺宣传画册、地域传统文化专业人士宣讲等多种方式,并让这些形式活动的开展成为一种常态,深入到社区居民生活之中。这种形式循环反复,久而久之,社区民众的地域传统文化的意识就会逐渐地形成。2.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度。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度,首先,要建立完善的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要有自己的特色。文艺演出、娱乐健身、读书看报、休闲交流的场所的设计要符合社区居民的喜好与地方特色。其次,要建立完善的社区文化人才结构,特别是充分挖掘地域传统文化专长人才,建立兼职与专职相结合的社区人才队伍。有条件的与地方高校联系,建立校企合作,尽可能地挖掘文化人才。最后,要定期不定期地开展文化活动,文化活动的形式要多样,内容尽量丰富,同时要充分挖掘地域传统文化,将民众们熟悉的、喜闻乐见的文化采用多样的形式进行传递与表达。只有在思想上重视,设施上过硬,形式上多样,内容上丰富的社区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提高社区居民参与的热度与激情。通过多手段、多样式,让地域传统文化扎根于民众,不断丰富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3.建立长效机制,将地域文化建设融于社区文化建设之中。社区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需要从政府制度支持、文化设施硬件完善、社区实际操作完善等多方面进行配合。首先,政府要建立完善的相关社区文化建设的制度,并能定期投入文化建设资金,保证文化活动的正常开展。其次,以制度的形式规定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作为一种常态。在社区文化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以社区居民共同熟悉的传统文化为起点,培育与发展社区居民的共同归属感。这是建立社区文化发展长效机制的重中之重。要以社区居民的需求为导向,丰富社区居民文化生活的多样性。社区居民年龄、性别、身份、职业不同,对文化的需求也不尽相同。以社区居民共享为基础,拓宽社区居民的参与度。拓宽社区居民的参与度,必须建立在共享与喜好的基础之上。为此,社区可以充分挖掘社区的显性资源与隐形资源。显性资源主要包括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等,有些资源带有明显的地域特征,能够很好地激发社区居民的归属感。社区的隐形资源是指社区居民职业、身份不同,他们自身所隐含的文化资源也不尽相同,将这些资源充分挖掘,与居民共同分享,以提高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作者:李茂松 单位:绍兴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唐濛等.浙江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2]马仲良.社区文化与教育[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
篇2
1.各类群众文化活动繁多。
一是由区宣传文化部门举办的各种活动。每年春节期间相对固定举办的大型文化活动主要包括民间花会表演、“幸福在栾城”舞蹈大赛、鼓王争霸赛等,其他活动有书画展、戏曲票友演唱会等;常年举办的文化活动有彩色周末、文化下乡等。二是群众利用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参与的活动。按照上级规定,区文化馆和各乡镇文化站群众实行免费开放。广大群众可以免费到区、乡各级文化设施场地进行文体娱乐活动。三是群众自办的文化活动。我区有一批群众自办团体如农民工俱乐部、北关社区艺术团、柴赵金鸣艺术团、城郎京剧团、草根艺术团等。这些团体都有固定场所和人员,平时经常性进行排练,组织举办一些演出活动。四是群众广场街头娱乐活动。近年来,广场舞遍及城乡大地,据不完全统计,全区城乡活跃着广场舞队伍500余支,仅区城就有30余支。五是民间传统艺术表演。我区涉及表演的项目有小孙村抬花杠、吴辛庄拉硫碡、张家庄魔术、西董铺乐乐腔等。另外,民间还有其他一些武术、舞狮、打鼓队等传统表演队伍。
2.基础文化设施得到改善和加强。
近年来,全区文化设施状况已有重大改善。区文化馆投资60余万元,购置演出服装、乐器、专业演出音响设备,不断提高文艺演出质量。积极争取国债资金、配套资金及乡镇自筹资金200余万元,建成6个高标准乡镇综合文化站,每站配有1-2名工作人员和文体设备,乡镇文化站建设全市领先。农村文化活动室145个,覆盖率达全区农村的80%以上,农村文体活动广场130个,覆盖率达全区农村的76%。
二、群众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从调查情况看,当前栾城区的群众文化建设蓬勃发展,但是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群众文化各项建设的发展,初步分析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防范和规避。
1.资金投入不足。
群众文化建设是一项持久工程,由于财政能力有限,导致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文化活动器材设备配置、后期必需性投入等等受到制约,影响了群众文化建设工作的效率和质量。目前,区文化馆租房办公,其作用的正常发挥受到严重影响。各乡镇文化站除西营乡、冶河镇外,其他多被挤占挪用。目前尚有部分行政村没有文化活动室和文化广场,现有的145个农村文化活动室中,有很多都是多室共用,且缺乏必要的设备器材。多数农村文化广场修建标准不高。文化设施相对不足,免费开放尚不能完全落实到位。
2.专业人才缺乏。
区文化馆人手少,专业人员欠缺,但却肩负着全区重要节日的群众活动和各街道、文艺团体及社会企事业单位的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协调、信息沟通、文艺辅导和文艺创作培训的重任。现任的综合文化站干部不是专业学校毕业,同时身兼数职,多参与包村活动。自发群众文化团体多靠文艺带头人或者网上自学,缺乏专业的指导,群众文化整体水平的进一步提升遇到了瓶颈。
3.文化队伍无序。
据调查的情况来看,群众文化队伍主要分为三类,表演类包括括舞蹈、音乐、戏曲等;创作类,包括书画、摄影等;手工类,包括剪纸、编织等;其中舞台表演类约占95%,其他各类约占5%。参与人员年龄大多在50-70岁左右,四十岁以下人员不到5%。由于大多是属于爱好者牵头、无固定场所、无固定人员,存在自发无序状态、缺乏统一管理。
三、加强群众文化建设的意见建议
1.整资源、多渠道吸纳投入资金。
利用我区撤县设区及正在进行的“文化城”建设的大好时机,按照高起点、有特色的要求,拓宽思路,整合资源,向文化设施建设注入更多资金,增强群众文化服务后劲.按照上级文化改革发展配套政策规定,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设立政府购买文化服务专项资金,文化活动的经费拨付及时足额到位,引导社会力量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设立文艺繁荣奖,采取"以奖"的方式扶持文化队伍建设,提升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的积极性;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文化建设,市场化运作,形成社会资源共享、多方积极投入的文化共享、共建局面。
2.全方位、立体化组建人才队伍。
稳定的人才队伍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主体,专业和业余人才是文化活动的灵魂人物。建立宣传文化系统优秀人才和群众文化志愿者信息库,对各类优秀人才跟踪培养。首先要打破用人局限,加快人事制度改革步伐,创造科学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选拔懂文化、爱文化、有素质的人才进入文化系统,选好配齐乡镇(街道)党委宣传委员、宣传文化干事和乡镇综合文化站专职人员,乡镇文化站人员调配流动和工作安排须经文化主管部门同意。再次要成立管理规范、作用显著的群众文化志愿者队伍。文化志愿者具备专业的服务技能和服务素质是确保文化志愿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培育一批基层文化志愿者队伍,建立培训机制,采取自主学习和定期培训相结合的办法,依托区文化馆业务干部及外请专家,成立群众文化专家巡讲团,统一规划、合理安排,对文化志愿者开展专题培训工作,培训内容涵盖专业知识、艺术欣赏、传统文化等多项内容。通过学习培训,促使志愿者更加注重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服务能力,使他们成为群众文化的传播使者。切实发挥各种文化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做到专群结合,共同发展,以确保群众文化工作的有力开展。
3.树品牌、扬特色组织文化活动。
篇3
白林晓(1993.10- ),男,汉族,本科,邵阳学院音乐系在读学生,研究方向:民族民间音乐研究。
摘要:本文以隆回县小沙江镇虎形山瑶族自治乡新农村音乐文化建设为个案展开调查研究,详细分析了湘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新农村音乐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其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关键词:湘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新农村;音乐文化建设
一、 引言
湘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新农村音乐文化建设是繁荣湖南农村文化事业、构建湖南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与保证,关系着湘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农民群众的精神需求满足以及湖南地区的稳定与发展。虎形山瑶族自治乡位于湖南省西南地区邵阳市隆回县最北端的小沙江镇,是我国瑶族分支——花瑶的聚居地区,音乐文化底蕴深厚。但由于位居湘西南偏远高寒山区,交通并不便利,经济并不发达,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进程较为缓慢。因此,以虎形山瑶族乡少数民族新农村音乐文化建设为个案展开调查对分析,对研究经济发展仍居主要地位的湘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状况有着重要意义。
二、湘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新农村音乐文化建设的现状
(一) 调查对象说明及资料收集
本次调研以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小沙江镇虎形山瑶族自治乡为样本,采用了随机抽样问卷调查、半结构访谈和二手资料等方法进行研究。本次调查采取到村镇居民家中、学校直接发送,现场指导填写并当场收回的方式来保证问卷的效度。共发送问卷300份,其中有效问卷289份,占问卷发放总数的96.3%。
(二) 湘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新农村音乐文化建设现状的具体分析
1、受访对象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对象的年龄结构以36至45周岁的中年人所占比例最高,占受访对象总人数的35.8%,这表明虎形山瑶族乡农民的年龄结构呈现“沙漏”状,聚居人员以中老年人与儿童为主。受访对象受教育程度的程度较低,以小学和初中为主,分别占总人数的23.5%和43.6%。另外,受访对象人均纯收入水平基本较低,人均收入低于1000元的人数比例达到了34.3%,纯收入在1001-1500之间的人数比例为36.3%,而收入超过2500元以上的人数比例仅为3.5%。
由此可见,虎形山瑶族自治乡新农村音乐文化建设的主要对象将以受教育程度较低且收入较低的中老年人为主,这意味着音乐文化建设不仅要须切合中老年农民的年龄与文化层次需求,同时还必须考虑其实际消费能力。
2、受访对象对音乐文化建设的满意度分析
受访对象对音乐文化建设的满意度仅为21%,不满意比例高达67%,12%的调查对象选择了一般。31%的受访对象选择不满意的原因是因为设施不完善,而选择形式单一、内容不适合以及缺乏组织宣传原因的比例分别为21%、26%、19%。
3、受访对象文娱消费状况分析
虎形山瑶族自治乡近几年来文娱活动集资金额呈明显递增趋势,其中乡政府与村委会集资金额远远超过村民集资金额;村民集资金额虽然有较大的增长幅度,但金额总体偏少。总的说来,虎形山瑶族自治乡新农村音乐文化建设的主客体对文娱活动消费投入呈普遍偏低状态。
在具体文娱活动的消费方面,虎形山瑶族自治乡受访村民的消费偏好打破了传统的歌舞休闲娱乐模式,而是以观看电视为主。受访对象对电视节目消费的偏好程度占所有活动的41%,远高于其他形式的音乐文化产品消费比例。值得关注的是,通过互联网进行娱乐休闲的受访对象比例达到了12%。随着湘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农民文化素质的稳固提升,网络传媒技术将在新农村音乐文化建设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4、受访对象对音乐文化产品的需求分析
受访对象对音乐文化产品的需求分析是了解新农村音乐文化建设形式和内容的一个重要指标。调查结果显示,虎形山瑶族乡农民对音乐文化产品内容的要求深受其本土音乐文化的影响,以本土器乐和歌舞为主,占总比例的55%,其次为中国传统的器乐和歌舞,对外国音乐文化产品的需求较低,占总比例的8%。
在音乐文化产品的表现形式上,受访对象虽然也选择电视节目、电台广播等形式,但更青睐于现场表演的方式,选择比例占总数的42%。这说明在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展开文艺演出将成为现阶段音乐文化建设与传播的最有效方式之一。
综合上述分析,虎形山瑶族乡新农村音乐文化建设的总体上处于相对缓慢的状态。主要对象呈现出鲜明的生理、文化及经济特征;音乐文化的实际消费状况并不符合其民族文化特征,受到了其他文化需求的冲击和经济因素的影响;对音乐文化产品的内容需求呈现出建立在本土音乐文化基础上的多样化特征,偏好于以现场表演为主的表现形式;对新农村音乐文化建设的软件要求远高于对音乐文化建设的硬件需求。
三、湘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新农村音乐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和访谈,我们认为虎形山瑶族乡新农村音乐文化建设进程缓慢并不是一个,其进程缓慢的状态除了受到经济、文化等因素影响外,主要还受到了如下几个因素的影响。
1、 政府角色的错位
新农村音乐文化建设有着明显的时代特征、地域特征与民族文化属性,政府很难在新农村音乐文化建设进程中发挥主体作用,只能积极的引导。政府角色的错位使得虎形山瑶族乡政府部门对音乐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还停留在传统的管理层面,音乐文化建设进程缺乏整体、详细的规划,对音乐文化建设的财政投入不足,缺乏积极的引导和宣传,从而导致音乐文化生活基础设施不完善,内容和形式不丰富,农民参与音乐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不足等多个问题。
2、 农民缺乏主体意识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虎形山瑶族乡的受访村民普遍认为新农村音乐建设是政府工程,农民不是建设的主体,因此,在各种音乐文化活动中只充当参与者的角色。这种主体意识的缺乏使得瑶族乡村民在新农村音乐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很难积极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各种音乐文化活动对其音乐文化素质的提升不能发挥正面效应,两者陷入一个恶性循环,影响该村新农村音乐建设的发展进程。
3、音乐工作者职责不明确
新农村音乐文化产品的内容和形式不仅要体现出农村地域特点,还要考虑传统音乐文化与民俗风情的差异。虎形山瑶族乡新农村音乐文化建设进程缓慢的一个重要表现是音乐文化产品的内容和形式不符合瑶族乡民众的需求偏好,其原因在于这种音乐文化产品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未能达到要求,而音乐工作者未能发挥职责是直接原因。本文提出的音乐文化工作者不仅包括音乐教师、音乐创作者、演员、文化馆和农村文化室的专业骨干,还应该包括高校音乐教育服务团队。(作者单位:邵阳学院音乐系)
参考文献:
[1]康洪生.论音乐文化教育在新农村精神文件建设中的重要性[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2).
[2]郑清军.农村音乐文化变迁因由谈[J].音乐生活,2009(05).
[3]范大平.中国农村文化建设研究[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4]张红霄.高校音乐专业学生服务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研究[J].学周刊,2011(28).
篇4
关键词:24个字核心价值观 社区文化建设 社区活动 路径研究
一、城镇社区文化建设现状
城乡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最直接、最广泛的民主实践形式。基于此,城镇党委和政府把维护和保障基层人民群众的权益作为工作重点来抓,其中一个落脚点就是社区文化的建设,城镇相关部门和政府根据各个城镇社区和区域的自身承受力,扎实稳步推进社区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并对现有的基础设施进行科学管理和使用,社区文化建设走在不断完善的道路上,但其建设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社区文化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在社区文化系统化建设过程中,占一半以上的社区不能满足人民在文化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的多样性,社区给居民提供的设施保障非常单一。
社区居民缺乏社区活动参与意识。社区居民既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又是社区文化建设成果的享用者。但调查数据显示,城镇社区大部分居民对社区文化建设漠不关心,从理念上就觉得这是政府或者公家的事情,同时,参与社区活动的意愿也不高。
社区文化建设专业人才缺乏。但据调查,社区工作者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年龄偏大,这导致社区文化建设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社区工作者学历或者文化层次偏低,这导致社区活动缺乏高质量;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社区工作者身兼数职,工作精力有限,这导致社区文化建设缺乏积极性和活力。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关系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目标一致,同时,社区文化建设更需要在法治的范畴内践行自由、平等、公正,进而创造一个平等、友善、诚信的良好环境,让社区居民在“润物细无声”中得到滋养,在自觉不自觉中就养成并融入和谐、友爱、敬业、诚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价值取向是“以人为本”,最终实现全社会命运共同体的幸福和谐。而社区文化建设是以社区居民团结互助、和谐友爱、邻里和睦往来为共同价值取向目标,进而推动城镇社区的和谐稳定发展。就其价值目标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区文化建设目标一致,所不同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取向的外延更广、范围更大,其是面向全社会的,自然而然也包括城镇社区文化建设。故就其实质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区文化建设目标和内容具有一致性,这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宏观上指导和引导社区文化建设提供了合理性和合法性。
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社区文化建设路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社区文化建设是一个巨大并且是系统化的工程,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发挥其对社区文化建设的价值导向作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理念先行,理念上的改变和重视才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进社区文化建设的可能性得以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国家、社会、个人的一种要求和期待,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故社区文化建设要致力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基本内容渗透到社区文化建设活动当中,从而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区文化建设的引导和指导作用,进而致力于使社区文化环境充满自由、平等、和谐、友善的正能量元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各种具体的、多样的活动形式融入到社区文化建设当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不知不觉中融入到社区文化建设,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进而在无形中使社区居民形成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氛围。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渠道,为社区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首先,社区充分利用好宣传栏、社区网站等传统的宣传平台和阵地宣传核心价值观,倡导形成诚信、文明、和谐的良好氛。其次,举办晚会或者讲座的形式开展宣传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加入一些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或者有奖竞猜,以此增强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参与意识。第三,社区管理者积极拓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渠道,充分利用好微信公众号、微博、电脑等网络平台,向社区居民推送有价值、有营养、有意思的又很好地融入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或者节目,引导居民积极参与社区文化建设活动、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外,社区文化建设中还可以通过树立典型榜样,最大限度地发挥身边模范带头作用。如社区广泛开展诚信、友善、爱国、孝顺等重要品质为重点的榜样人物评选活动,选出居民自己身边的榜样力量,由此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形成良好的社区风尚。
篇5
关键词:新农村 文化建设 建议 对策
1. 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
新农村社区建设是一个新生事物,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广大农民群众甚至部分干部都还比较陌生。因此,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橱窗等有效载体,多形式、多渠道、多角度地宣传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工作,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工作的知晓率,努力增强广大群众的主人翁意识,促使其自觉、积极地参与到新农村社区文化活动中。要注重进行多种形式的、全方位的社区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激发农民群众的文化创造活力,积极指导社区创建民间公益性组织,逐步做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通俗文化与高雅文化相结合、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相结合,广泛吸收适合广大农民群众的特色鲜明的文化活动与文化项目,以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为依托,通过开展包括文艺表演、科普宣传、思想教育等在内的多种活动,吸引社区群众的广泛参与并形成社区文化认同,构建适合新农村社区发展特点的文化,改善新农村社区居民的生活方式和休闲方式。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也是一项长期复杂而艰巨的工程。在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中,应更加注重适应农村形态和农民素质转型的需求,不断提升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水平,实现农村社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带动地区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推动社会整体协调发展,进而加快新农村社区建设和构建和谐农村社会的进程。
2.推进新农村社区文化理念
加强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转变观念是先导。目前,一些基层干部对文化作用的认识仍不到位,仍把农村社区文化的内涵理解为唱唱跳跳的小文化,认为只有先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才有力量抓文化建设;甚至认为发展文化会影响经济,把文化与经济对立起来。特别是离县(市)、乡(镇)中心区相对稍远的农村社区,不少基层干部并没有意识到文化贫困既是经济落后的结果,更是经济落后的原因。当今时代,我们正处在努力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只有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来认识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和本领,遵循农村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新农村社区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才是抓住了新农村社区发展的根本。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从根本上讲就是在社区积极培育和践行十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素质的建设。因此,我们必须保证新农村社区文化的公益性,以政府投入为主,切实把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作为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重点,以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为根本,大力培养农村文化人才,建立专业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和体制,抢占农村社区文化的主阵地,构建和谐的新型农村社区,努力为新农村社区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思想保障。把新农村社区文化做大做活,真正让文化在农村“生根、发芽”,必须切实转变观念,更新思路,树立“培养乡土文化人才,发展乡土文化事业”的全新理念。通过在乡村建立文化活动中心,培训农村文艺骨干,自发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农村文化走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路子。
3.拓展社区文化建设特色
发挥地域优势,寻求社区文化的个性特色,坚持以人为本,营造具有本地区特色的社区文化,是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文化的努力方向。以人为本,尊重个性,平等参与,共同发展,是文化发展的趋势,新农村社区文化的建设同样也不例外。由于历史、地理、政治、经济以及民族性格、人文思想内涵等方面的差异,各地区文化都不尽相同,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特点。因此,我们倡导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应注重以人为本,营造具有本地区特点,且凝聚中华民族人文精髓的社区文化。我国农村社区的主要功能是传播党的政策、法律、宣传高尚的精神追求,宣传健康与科学的生活方式以及鞑ド缁嶂饕寰神文明和提高居民素质,这是毋用置疑的,但要注意的是不应把社区变成令人望而生畏的教育场所。新型社区文化建设应紧紧抓住社区居民是“社会人”这一特点,并充分发挥社区居民作为“社会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满足不同人对社区文化的不同要求,才能丰富社区文化的内容,加深社区文化的底蕴。
参考文献:
[1]张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其路径[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9.05
篇6
关键词:转型期;农村社区;文化建设
社区文化是农村社区建设和发展的核心所在,特别是处于转型期的农村社区,其社区文化建设工作更是重中之重。因此,如何积极探索转型期农村社区建设的有效途径、不断推进农村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农村社区物质文明发展,已经成为了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转型期农村社区文化的内涵
转型期农村社区文化主要指的是由居住在农村的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由一定的纽带联系在一起而形成共同的价值观,生活方式、情感归属和道德规范。而从农村社区文化内涵的形态上看,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及观念文化三个层次。其中,物质文化主要指的是进行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所必须的各种文化设施以及文化活动场所等物质条件,由此可见物质文化是保证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根本保障;制度文化指的是农村社区文化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制度文化是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基础保障;观念文化指的是居民所有具有的共同价值观、社区意识、社区精神等,制度文化是农村社区文化的核心所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及观念文化三者是农村社区文化的主要内容,且三者缺一不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构成了农村社区文化的统一体。
二、转型期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主要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足
转型期农村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着普遍的思想认识不足问题,许多干部群众对政策的解读和理解不够,完全没有认识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真正价值。许多社区干部工作理念和方式依然停留在以往落后层面,没有与时俱进,及时更新观念,在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中没有充分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没有从根本上抓好农村社区文化管理模式的革新,严重制约了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深入开展。
(二)硬件支撑不够
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也同其它类型的项目建设一样,需要有强大的硬件设施作为支撑,但是由于经费不足,其目前的固定资源呈现出非常明显的匮乏性,即便是已经建成的图书馆、文化活动室也会因为后续资金的不足难以进行必备的资源补充、维修甚至是日常的运作,这就导致很多地方的社区文化建设成为了“形式主义”,并没有任何实际性的内容与意义。
(三)文化人才匮乏
文化建设同样需要一定的人才作为支撑,但是由于受到其固有的经营条件以及市场运作规律的影响,真正愿意投身到社区从事文化服务工作的人才数量并不多,而且极有可能因为工作环境和现有工作条件的落后与不发达造成已有人才的流失。同时部分地区政府层面由于缺乏对文化活动的支持,导致从事此项工作的人才很难得到进一步发展、充分实现个人价值的机会,严重影响了其工作的积极性与热情。
三、加强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途径
(一)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先进文化
在转型期农村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需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积极发挥农村社区居民的主体作用,树立先进的农村社区文化。因此,在进行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坚持以先进的文化占领农村社区,以先进的思想武装人们的思想,帮助社区居民实现其自身的价值,使先进文化在农村社区中扎根、发芽。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既要做到尊重人的基本权利,同时又要打造适合人全面发展的、良好的社区文化氛围。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根据农村社区的具体情况,积极利用乡土资源,以戏曲、歌谣、民谣等方式开展一系列的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活动,促使独具特色的农村文化精神的形成,从而使本土文化与先进文化进行有机结合。
(二)完善设施建设,健全管理体制
农村社区文化是通过一系列的物质文化表现出来的,正如前面所提到的社区文化公共设施、文化活动场所、规章制度、文化管理体制等等。因此在当前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用于硬件设施投入的缺失而呈现出并不繁荣趋势的情况下,要不断加强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建设力度,加大用于专项服务社区文化建设的资金,确保其各项事业能够健康有序的发展。同时,社区内部还要做好文化管理工作,让科学完善的发展体系,符合整个农村经济建设规律,以及广大群众文化需求规律的管理体系来完善对其的运作与支持。当然值得一提的是,要想彻底健全管理体制,还需要构建一支稳定的工作队伍,其要以发展的观点来落实文化建设中的各项工作,同时在明确其自身权责以及个人责任的情况下,通过一定的奖励机制,来实现其对于文化工作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自身作为文艺工作者的潜能。
(三)注重人才培养,增强培训教育
鉴于目前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已经存在的人才匮乏、人员结构失衡的现状,其要想从根本上摆脱其对于自身发展的束缚,就要注重人才培养,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教育。要充分储备社区文化服务人才,尤其是面向广大年轻的村干部,构建具有先进性、针对性、目的性与服务性的人才培养体系,并侧重于培养其管理素质与管理能力。同时,在农村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需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大力推进社区文化教育工作。社区文化教育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大力开展一般知识性教育,通过采取组织村民学习方式,对村民进行社区基本知识、社区环境知识、生产知识、劳动技能、村民共约等知识进行教育,以此来不断的提高村民科学素质;二是积极进行观念教育,积极培养村民的公民意识,根据村民的传统文化意识、文化层次及接受能力,对村民进行民主意识、公德意识、法制教育、科学意识等教育,促使村民树立起良好的公民意识;三是在社区中积极进行行为教育,在社区中充分地利用多种文化教育资源,采取丰富多在的形式,组织、疏导、激励村民选择正当的行为方式,自觉抵制不良行为。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转型期农村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积极树立先进文化,完善设施建设和健全管理体制,注重人才培养,增强培训教育,才能够促进我国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黄瓴,罗燕洪.社会治理创新视角下的社区规划及其地方途径――以重庆市渝中区石油路街道社区发展规划为例[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4,(05).
篇7
关键词:老年文化文化建设消费市场
中图分类号:TS976.3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引言
21世纪是人口老龄化的世纪,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或先或后的都将进入人口老龄化的行列,老龄问题成了世界重大的社会问题。我国目前有60岁以上的老年人数达1.32 亿,浙江省60岁以上的老年人数达580万人,占人口总数的13%,先于全国13年进入人口老龄化省份。因此,进行老年文化建设,努力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不仅关系到老年人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发展。
以此为背景,本文尝试对该领域内笔者所关注的几个主要问题进行归纳分析,力求总结出一些可行性解决方案。具体讲,首先,城镇社区老年文化的建设究竟有什么样的意义?何以发展如此缓慢?怎样改善社区老年文化的建设?再者,城镇老年文化消费市场前景可观,但目前开发为什么难以取得进展?应采取怎样的营销策略来满足老年人的文化消费需求?
本文对文献的综述基本上按照以上几个问题进行展开研究。通过对社区老年文化及其消费的调查了解,对我国城镇老年文化建设现状进行思考,期望能为人们进一步寻求上述问题的答案提供一些有益的视角。
二、社区老年文化建设
社区文化是指生活在特定区域内的居民在长期的社会交往和共同生活中,逐步形成的相近或相似的群体意识、价值观念、习俗传统和行为模式,是在一个社区范围内相对通行的特殊文化现象。它包括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方面的内容。
社区老年文化建设是为满足老年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的,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第一,社区老年文化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老年文化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老年人高尚的道德情操、豁达开朗的精神风貌、良好的道德品质对其他人又示范引导作用,有利于社区居民道德规范的形成,也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新型社区文化的建设。
第二,社区老年文化建设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环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内在统一的,都是以促进人全面而自由地发展和社会协调发展为根本目的。社区老年文化建设是把精神文明建设和老龄工作落实到基层的重要措施
第三,社区老年文化建设在建设新型社区方面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沟通作用,社区文化活动是社区居民间相互联系、增进了解的纽带;二是整合作用,老年文化在规范社区行为,实现社区整合方面起积极作用;三是传承作用,老年文化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重视亲情和友情;四是服务作用,社区积极开展文化活动,可丰富老年人的生活。
由于整个社会对老年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性认识还很欠缺,也得不到社会的重视,导致社区文化建设出现了很多问题,阻碍了社区文化项目特别是老年文化项目的开发。
其一,社区老年文化建设无相应制度保障。因各单位、部门、社区成员对社区老年文化工作认知不足,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老年文化建设工作;同时缺乏规范的社区文化建设组织管理机构,也制约了社区文化建设的发展。
其二,社区老年文化建设投资匮乏,建设不够,资源无法得到共享。社区文化事业投资渠道单一,未能充分吸引各类经济主体参与社区的文化建设,尤其是一些公益性老年文化事业缺乏资金来源和政策支持;同时,社区文化设施的建设总体不足,也抑制了社区文化发展。
其三,社区文化活动内容单一,形式单调,缺乏创新,且针对性不强。未能针对老年人的基本情况,来开展符合本社区老年人需求的相应的文化活动。
其四,从事社区老年文化服务的人员多为年轻人,且人员不足。由于社区老年文化服务这一行业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益都不高,对年轻的就要人群并不具有太大的吸引力,因此,社会对服务人员的需求很大,但依然难以吸引大量人员,尤其是专业人员的进入。
只有从以上几个问题着手,才能寻找到解决社区老年文化建设的具体方案。比如,各级政府要认识到社区老年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加快社区老年文化设施建设;建立符合文化事业发展规律的社区老年文化事业管理制度;增加社区老年文化建设的投入,积极探索社区老年文化事业的多种经营方式和投资渠道;社区老年活动场地实行联手共建,资源共享;从社区老年居民的特点出发,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老年文化活动;在社区老年文化建设资金想社区服务人员待遇倾斜的基础上,培养社区文化骨干,并大力提倡志愿者活动等。以此来进一步加强社区老年文化的建设。
三、城镇老年文化消费市场
老年人口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消费群体。据专家预测,到2020年,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比例将达到16.84%;到2050年,这一比例还将上升至27.77%,人口结构将更加老龄化。同时,老年人的闲暇时间十分充裕,其精神消费的需求会日益升高,因此,老年消费市场原则上说很可观。但是,由于受经济收入、传统观念、资源配置、政策制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老龄产业的发展,特别是老年文化消费市场的开拓,还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口急剧增长的文化需要。目前,我国老年文化消费市场的开发,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是有关部门对老年消费市场的开发重视程度不够。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加,老年消费市场总需求比重将不断增加。但是,我国老年产业的发展严重滞后于老年人口的需求,这种严重滞后在产品和服务的范围、质量和满足程度上表现得更为明显。
二是对老年文化消费市场的研究滞后。从老年人消费需求看,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即表现在心里、情感等方面的需求增加。如何使老年人从孤独和对青年人的心理桎梏中解放出来,就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
三是针对老年人特点和喜好的产品少。目前,文化市场中,产品开发大都是迎合青年人甚至少年儿童口味的产品,很少有专门针对老年人特点的和喜好的产品。一些老年人喜闻乐见的地方戏剧和曲艺节目极少,还有一些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都逐步退出市场。
老年人群中蕴含着巨大的消费潜力。只要紧紧抓住老年消费者的特点,制定相应的营销对策,合理引导老年人消费,这个巨大的消费市场完全可以开发出来。
(一)开发适合老年人消费特点的文化产品。老年人消费特点在我看来主要有这几个,消费观念滞后、消费谨慎、消费能力较弱、有较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企业可根据老年人的这些生理、心理特点来开拓市场。如推广地方戏曲,发展地域特色文化,发展老年文化旅游市场等等。
(二)建立社区老年活动中心或活动站。许多老年人缺少固定的文化消遣所,精神空虚,现有的图书馆、文化馆、公共体育场所,应为老年人提供优先优惠的服务。在社区组建老年文化活动中心,或组建声乐、舞蹈、戏剧在内的老年艺术团,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
(三)重视发展老年教育产业。政府要鼓励指导社会力量兴办各类老年学校;增加必要的教育场所;开办老年人喜爱的课程,并发展广播、电视、网络教育。
(四)动员企业加盟老年文化消费市场的开发。政府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引导企业参与老年文化消费市场的开拓,从老年人文化消费的特点出发,开发老年文化产品与服务。
总之,我国老年文化建设还存在种种困难和问题。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从老年人自身角度而言,其自我意识与当前社会有些格格不入,比如道德意识、文化意识、消费意识等。从政府与政策角度而言,国家政府各部门对老年文化的建设还远不够重视,投资缺乏,无规范的管理机构及相应的制度保障和法律法规。从研究理论角度而言,对城镇老年文化领域的研究还远不成熟,相关问题的研究还不够深入,还需人们进一步开拓与完善。
参考文献
[1]高天星 论老年文化的价值与功能.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第1期 2001.3
[2]张咏 对我国老年文化建设现状的思考. 沿海企业与科技. 第5期 2005.5
[3]宋惠昌 简论现代社会的老年文化. 道德与文明. 第5期 1999.
[4]张侠 关于丰富老年文化生活的思考.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第2期 2004.6
[5]刘飞燕 城镇老年文化消费市场探析. 消费经济. 第2期 2005.4
[6]宋丹丹 从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看社区老年文化建设. 菏泽学院学报. 第1期 2009.1
[7]金丰 关于加强老年文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新闻天地(论文版). 第7期 2009
[8]姚远 关于中国老年文化的几个理论问题. 市场与人口分析. 第2期. 2000.3
篇8
【关键词】城市社区文化建设 居民参与情感 困境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居民参与情感是居民个人在自身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基础之上所形成的针对参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喜欢或者厌恶、支持或者反对等价值体验或价值观念。它作为对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以及在此过程中参与实践的主观反映,必然会对居民的参与行为倾向产生最直接的影响。鉴于此,有必要对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居民参与情感的困境加以解析,并借助对困境的排解来助推当前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居民参与情感的困境
居民参与情感作为影响居民参与意愿的重要因素,会直接作用于居民在城市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的实际参与行为。如果居民具备良好的参与情感认知,那么其可能会在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活动中表现出更积极的参与意向和更有效的参与行动,反之则会影响其参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反观中国当前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居民参与情感状况,虽然较之以前有了大幅提升,但仍旧存在有待排解的困境。
其一,从中国当前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实践层面看,居民参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动机和价值理念不同,其参与情感也会呈现出各种差异。例如,有的居民参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可能只是单纯的兴趣使然,而有的则是受各种利益驱动。居民参与情感时常会受到其自身理念或利益的驱动,但是在狭隘或者是错误价值理念影响下的情感认知势必会出现各种问题,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便是不利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可见,单纯的利益或奖励等并非城市社区文化发展的本质内涵,相反这些会成为直接的阻力因素,因而,如果无法将参与意愿内化于居民的参与行为当中,文化建设的长期稳定发展将难以达到。
其二,在当前居民参与情感的测评中,体现出明显的价值初衷与实践层面之间的脱节现象。社区居民在参与情感认知和实际参与行为状况之间存在两面性,即一方面社区居民对其所在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的诸多问题体现了理性的情感认知,但是真正体现在实践层面上时,居民的参与情感很难有效转化成实际参与行为。同时,当前中国很多社区中居民对参与情感的判断容纳了更多理想化的内容,因此,当其与社区发展的实践进行比对时必然会产生强烈的失落感和茫然感,这也是导致社区居民参与积极性不高的重要因素。
其三,不同价值理念牵引下居民参与情感的多样性以及居民过高的价值企盼等导致居民参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热情度不高。一般来说,社区居民参与热情与其自身利益诉求紧密联系。如果社区内部特定的公共事务与居民的切身利益趋于一致,那么居民便有足够的动力和热情去参与,其中可能充斥了责任心、满足感和归属感。但是,当社区公共事务与居民的切实利益相背时,居民的参与热情和参与能力就会大打折扣。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居民参与情感困境之成因
在对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居民参与情感存在的困境进行归因时,基于主客观两个层面进行解析似乎更能使问题得到澄清。
从主观原因看,居民自身在城市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归属感、居民个体的价值观念、参与能力和参与效能等因素影响了个体的参与情感状况。第一,与所在社区的利益联系程度是影响居民参与情感水平非常重要的因素。从当前情况看,居民利益与所在社区利益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城市社区文化活动与居民之间的联系也很少,所以居民对社区的依赖程度和归属感不够高,致使其参与情感水平不高。
第二,社区意识和社区归属感缺乏导致居民参与情感出现问题。就目前中国社区文化建设的现状看,社区居民总体上缺乏参与社区公共生活的意识和能力,进而导致其参与情感认知水平不足。
第三,居民的参与能力和参与效能是影响居民个体参与情感的重要因素。当下的很多社区居民缺乏足够的能力和知识技能来参与城市社区文化的建设,因此产生出更多的挫折感和失败感,并日益恶化为对参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排斥和厌恶。
从客观原因看,当前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是在整个社会发展的宏观背景下展开的,因此居民参与情感必然受到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第一,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的行政化导向使得社区自治的实现缺乏优越的制度环境。第二,社区工作者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内容略显僵化,难以满足居民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这就影响了居民的参与情感。第三,社会和经济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导致居民的参与情感出现问题。
增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居民参与情感路径选择
社区居民对社区文化的认知情感水平主要基于个体参与价值观念的形成。因此,在注重社区物质条件建设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提升居民参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情感认知水平。
首先,以居民主体特征为标准,提升城市社区文化服务水平。居民主体特征如性别、年龄、经济状况、受教育程度等因素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居民参与情感水平,因此应当以社区居民的主体特征为参照来寻求增强其参与情感水平的途径。同时,可以通过提升城市社区文化服务水平来增进社区居民参与情感。一方面,不断完善城市社区文化服务体系。另一方面,依据居民主体特征提供更为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城市社区文化产品。
其次,加强城市社区文化教育水平,提高居民综合文化素质。一个社区教育水平的高低极大地影响到居民参与城市社区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尝试构建和完善城市社区文化教育体系,借此提高居民的综合文化素质,从而着力提升居民对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认同度,并增加其参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情感认知。
一是要加强社区文化教育,提高居民文化道德素养。现代城市社区教育依照其作用可以分为功利性的教育功能和非功利性的教育功能,前者是以职业定向和培训为目的活动,后者则旨在提高居民的人文精神、科学素养等内容,加强社区文化教育就要十分注重非功利性层面,特别是重视公民美德的培养。通过完善城市社区文化教育这一载体,提升居民在政治、文化、法律和道德方面的素质,并在提高居民文化道德素养的过程中提升其自主参与情感。
二是要规范城市社区教育机构,扩展社区教育对象。城市社区文化教育水平和居民文化道德素养的提升是实现社区居民自治的根本要求,要在保证和规范社区文化教育机构的基础上,培育社区居民参与情感。考察社区居民对文化教育的需求,以社区人口和阶层分布来合理规划社区教育机构的性质和体系;制定完善的社区教育机构和教育管理制度,有效地运用社区人才资源。
再次,培育居民公共精神,提升归属感和参与意识。公共精神表明了公民对公共事务的参与意向,及对社会基本价值观念的认同和公共规范的维护。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活动的实施要在给社区居民提供利益表达机会的协调机制中逐渐培养其公共精神。
一方面,建立全新的参与型社区文化是培育居民公共精神的有益途径。参与型社区文化要求居民能够在公民的层面上具备主体意识、民主意识、参与意识和权利意识,同时能主动关心公共管理事务,如若居民形成了一定的社区参与认知,并拓宽了社区居民之间的信任网络,那么势必会提高其对社区文化建设的参与情感认知。
另一方面,加强社区居民的伦理教育也是培育其公共精神的重要步骤。通过不断积累和夯实社区公共文化和伦理规范的社会资本基础,将对社区居民的伦理教育融入到社区文化建设当中,让社区居民意识到其作为公民所应当履行的权利和义务,能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其对社区自身的归属感和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情感基础。
最后,完善社区居民参与机制,增强居民参与情感水平。社区居民对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参与情感受社区文化事务的规范化影响程度较高,而且合理规范的社区文化组织活动更有可能吸引广大居民的参与。因此,为保持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就要优化城市社区文化活动的制度规范特别是完善社区居民参与机制,以便增强居民参与情感水平。
一方面,制定和完善居民参与社区的规章制度,据此健全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体系。通过规范发展各种社会自组织,为社区居民参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提供较好的制度平台;通过制度化措施来保障和激发居民参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明确其对社区本身的权责,借此形成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依附感。
另一方面,要对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居民的参与能力进行明确定位。居民主体特征不同,能够参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程度也迥异,因此要求社区管理者和建设者们从社区居民自身角度出发,以居民的实际参与力作为建设社区文化的着眼点。
篇9
关键词:基层社区 群众文化 文化建设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广大社区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而社区群众文化建设与日益发展的经济建设相比,却仍然处于落后的状态。社区群众文化工作难以开展,“文化活动形式单调,内容单一,社区文化活动绝大部分只能在一般水平上存在,至于高层次的文化交流活动根本没法实行,无法满足全体群众的需要。”
一、当前社区群众文化建设的困境
1、群众文化活动,形式过于单调,缺少创新
多年来,群众接受的文化教育、文化知识学习等方面都得不到充分的提高,群众对于开展的文化活动渐渐失去了信心,群众活动的效率也开始降低。以至于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失去其自发性,而变成职能部门推动社会文明发展的任务。群众们对于文化活动的单调,乏味开始敷衍,只作为完成的指标,甚至群众内心是抗拒的,长此以往,很难起到丰富群众文化的作用,导致文化活动开展达不到期望的要求。
2、基础设施薄弱
基础文化设施建设是文化队伍建设的必要设施,文化事业发展需要一定经济基础的支持。不少基层组织片面强调经济发展,在资金投入上侧重经济项目,对文化建设重视度不够,在基础文化设施建设上投入不足。文化事业经费在财政总支出上的分量低,在对基层文化建设上的经费则更少,文化站点的功能软化,活动场所设施陈旧,文艺设施更是少之又少,更有甚者还会出现活动场所被占用的现象,无法使文化建设发挥应有的作用。
3、文艺人才骨干缺乏
社区群众文化活动形式和内容单调,群众认同意识不强,参与度不高,缺乏牢固的群众基础。社区群众文化大都以政府为主导,成为一种行政行为,文化活动的政治色彩突出,说教的目的性强,又或者应付式地开展活动,活动形式和内容都很单调,缺乏文化性、娱乐性、群众性、多样性,不能很好地寓教于乐。因此目前群众文化的主要参与者一般都是老年人、妇女及儿童,而中青年这一社会的主体却参与热情不高,这就直接导致缺乏辅导社区文化活动的年轻文艺骨干人才。
4、文化活动缺乏吸引力
基层群众文化建设过程中,由于部分文化活动内容单一,场所稀少且远离基层生活,很难引起农民参与的兴趣。同时,很多社会活动带有浓烈的商业气息,忽略了农民精神上的需求,和百姓日常生活关系不大,与群众文化需求不相适应,基层群众的业余生活在打牌、串门、聊天的过程中度过,乡镇举办的文化活动也多为国庆、春节等节假日服务,对群众的影响较小,参与此类文化活动的青年更少。
二、提高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有效措施
1、加强社区文化阵地场所建设
通过社区文化站馆及各种宣传舆论工具,向广大社区居民宣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一是加大政府投入。立足本地实际,改善一批老的社区文化设施,增强其利用率;建设一批新的社区公共文化活动室,使之更加贴近社区居民的文化活动需求。依托旧城改建、城中村改造等契机,规划先行,预留公共文化用地,兴建一批社区文化活动广场。二是开放公共文化场所。做好文化场所的免费开放工作。在休息日、节假日时段,有序开放一批学校操场、体育活动设施;与辖区内企事业单位协商,免费开放单位文化活动场(室)。加大宣传力度,吸引社区居民开展文体活动,充分保障社区居民基本公共文化活动权益。三是加大文体惠民力度。积极探索政府或社会组织“买单”,居民消费文化的工作模式,无偿或低偿向社区居民发放文体活动唬在特定时间段开放一批社会文体活动场所;加快全区图书馆网的建立,切实提高区图书馆服务社区居民的能力和效益。
2、加强群众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要加强群众文化建设,建立完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必不可少,这是基础的一环,也是各项文化活动开展的重要保障。我市结合实际,围绕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确立了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并明确了服务内容、种类、数量和水平,以及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和各部门的保障责任。同时,还建立了实施标准动态调整机制,以便我们结合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适时调整具体指标,及时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在整合现有文化设施资源的基础上,各社区进一步完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组建文化兴趣小组,形成了以社区居民为主体的基层文化服务网络,从而让社区居民全面享受了社区文化发展成果。
3、培育社区文化活动骨干队伍
一是注重社区文化干部的选拔培养。在条件成熟的社区,可以发掘一批年轻文艺骨干担任社区两委。加强对街道一级文体专兼职人员的培训力度,开展各种交流学习活动,提高基层文化工作者、社区文体骨干服务社区文化建设的工作本领。二是培养社区文化活动“领头羊”。大力加强社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将社区文化纳入年度培训计划,定期举办文化讲座和技能培训班,着重培养社区文化骨干。与此同时,不断发展壮大文化人才队伍,并对其进行针对性培养。三是鼓励引进文化人才。从文艺类、体育类着手,更广泛地引进全方位的人才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并让他们深入社区,组织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争取每个社区配备一名文化人才,做好各方面的沟通协调工作,促进社区之间的文化交流。
4、创新社区文化活动形式方法
一是创新文化活动平台。结合社区实际,按照社区居民的文化层次、年龄段、兴趣爱好等设计相应的文化活动平台,尤其是针对年轻人的特点,加强网络文化活动平台建设力度,采取建立社区文化活动微信群等形式,开展网络读书、评书等活动,增强社区文化活动的吸引力。二是灵活社区文化活动形式。按照“群众所需我们做,群众所盼我们办”的思路,开展一些小型化社区特色文化活动,尤其是注重以小区为单位,增进居民间的文化交流互动。三是丰富社区文化活动内容。赋予社区文化活动更多的时代内容,开展社区“微论坛”等活动,传递党的声音,培养正确价值观,凝聚正能量。
结束语
总而言之,人民是国之根本,相关部门也在积极努力的去寻找,去发现提高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方法,为的是满足基层人民群众日益增强的精神文化的需求,构建和谐幸福的生活。如今这些措施也正在很多地方如火如荼的实施中,也得到了广大基层群众的认可与支持。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社区文化 现状 社区建设
社区文化建设具有满足社区成员多方面需求,陶冶情操,凝聚人心,培育“四有”新人等多方面功能。它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区自身发展的需要。党的十六大提出“有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中华民族的重要力量,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这既指明了新时期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也为社区文化指明了努力方向。
一、社区文化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
社区文化指在一定地域内的社会共同体所反映出来的有关人的行为倾向、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品位。生存环境等文化现象的总和。它对人的精神状态,归属感及社区的凝聚力起着重要的影响。它是时展的必然产物,也是推进社会政治、经济不断发展的需要,对社区建设起着积极推进作用。
1、社区文化最直接的目的是以其活泼生动,具有吸引力和容易为人所接受的文化表现形式来满足广大社区群众的精神需求。在现代社会,人们的工作、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工作紧张程度和精神压力随之加大,而社区文化恰恰满足了人们的精神和情感需要,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增强了个体与社会整体的融合性,不仅丰富了群众的精神世界,更形成了良好的社区人文环境。
2、社区文化在一定时期内,总会强调特定的文化理念,从而规范和影响社区群众的行为模式,价值观念。它一方面鼓励社区群众与现实之间以及和其他人群间的相互协调。另一方面不断引导人们追求科学的生活方式和高尚的理想目标,努力营造一种社区精神。促使社区形成特有的共同理想目标,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和归属感。
3、社区文化积极倡导社会所认定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对社区内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给予导向和解决。在文化活动中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陶冶美化人们的心灵,抵制不健康的文化。不断提升社区的文化品位,提高群众的精神境界,引导人们自觉追求真善美的东西。
4、社区通过不同的文化活动,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寓教于乐的内容吸引社区不同成员的积极参与,增强群众对社区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提升社区的凝聚力和群众的归属感,进而促进社区各项建设开展。
二、社区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社会体制的改革对社区成员结构造成了二个转变,即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员通过购房、工作关系、亲属投靠等方式落户社区,成为新“社区人”。越来越多的“单位人”退休下岗后转变为彻彻底底的“社区人”。他们具有不同的文化教育背景、价值观念,风俗习惯,这些不同的观念集中在社区发生碰撞,社区文化发展现状不能及时解决这些不同观念的融合。此外由于相对弱化的精神文明运作机制和社会体制改革的不相适应,社区文化活动出现了宣传难深入、教育难开展、活动难组织现象。社区群众的整体素质与现代化建设的不相适应。导致社区一些不良现象的存在。
2、社区文化是一个综合体,既包括传统文化又包括现代文化,既有精神文化的内容又有物质文化的涵义,既包括本社区的特色文化又吸纳外来文化的新内容。人们对社区文化的理解并不全面,往往将社区文化理解为广场文化,歌舞晚会。这和社区文化的含义有一定差距。因为社区文化包括社区精神文明,社区教育,社区科普,社区文艺,社区体育等不同文化形式。对社区文化理解的偏差,造成了社区文化发展的不平衡,难以满足不同层次群众的需要。
3、社区文化教育功能弱化,一般来说个人的文化价值观往往受到家庭、邻里、学校、同辈群体、工作单位和大众传媒的影响。而居住共同体、同辈群体、工作环境对人们形成政治观点及文化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并持续影响他们的一生。这就要求社区文化加强政治形态教育,社会价值观、传授技能等方面的工作,把社区文化推向更深更广阔的领域。
4、由于目前城市社区发展建设处于初级阶段,社区所有的经济自给能力十分有限,社区发展的主要资源来自政府部门的供给以及社区的创收。有限的资源极大制约了社区建设发展,同时对社区文化建设造成重大影响,文化活动形式单调,内容单一,想发展却又有心无力,造成了社区文化活动绝大部分停留在中下层次水平,高层次的文化交流活动难以开展,不能全方位满足群众的需要。
三、社区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对策
党的十六大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仅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社区文化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1、大力加强和推进社区文化建设,就必须切实重视对社区建设工作的宣传,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认识,充分认识到繁荣社区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两个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是巩固基层政权和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途径。社区围绕这个中心,不断完善社区文化建设的组织机制。积极构筑既能反映时代精神又能体现社区特色的文化发展格局。各方面齐抓共管,做到思想认识到位,领导责任落实,创建活动有效,考评办法科学,经费保障充足,促进社区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
2、群众是文艺创作的根基,是社区文化繁荣的基石。社区文化建设一旦失去了参与文体和服务的对象―群众,就没有存在的可能和必要。社区文化应当从深度和广度着手。以科学的思想教育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以时代的风尚塑造人,通过各种贴近时代,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文艺形式,提高群众参与社区文化的热情和积极性。形成人人重视社区文化,人人参与社区文化的良好氛围,近而形成贴近生活,可操作性强,辐射范围广的文化发展格局,推进社区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3、社区文化要向高层次纵深发展,必须合理优化配置社区资源,建立共建、共享、共用的社区公共资源管理体制,促进社区功能的全面开发。注重加大政府对社区文化建设与发展的物质投入力度,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保障社区文化建设的顺利开展。并积极挖掘社会市场的潜力,引入市场化运作机制,实现社区文化投入多渠道,产业发展多元化,形成政府、社会、市场与社区居民共同参与,共同促进,协调发展的社区文化建设新局面。
- 上一篇:财务部实习总结
- 下一篇:幼儿园帮扶计划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