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建设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4-03-07 17:48: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民生建设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声乐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
由于我校是一所使用蒙古语言文字教学的学校,学生的来源和以后的去向主要都在以蒙古族聚居地为主的基层。针对学生以后就业特点,主要是培养基层中小学音乐师资和基层文艺团体骨干,所以在知识传授方面注重实用性和多面性。在教学上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教材中的知识点,培养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使学生可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快速有效地学习,提高教学效果。声乐理论教学内容包括:人体歌唱器官的生理构造与歌唱姿势;歌唱呼吸的原理;歌唱发声的原理;歌唱共鸣的原理;歌唱的咬字、吐字规律;歌唱的艺术表现与处理;三种歌唱方法的研究,歌唱教学方法的研究;童声歌唱方法研究;声乐作品研究;变声期如何保护嗓音。声乐实践教学内容包括:参加各学期的各种形式的声乐观摩,校内及校外的各种文艺演出,以及文艺比赛活动等。从以上课程内容体系结构安排上看:主要注重学生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课程师资队伍建设:我系目前从事民族声乐教学的师资队伍中,有在职教授、副教授、讲师共9人;外聘教师共8人。
二、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把握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对于学生的个体差异要给予认真分析。如:学生声音条件的差异;学生受教育程度的差异;学生的理解能力的差异等等。用统一的模式进行声乐教学是行不通的,必须兼顾普遍性的基础上注重特殊性(即个体差异性),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质的飞跃,走上适合自己成长与提高之路。
2.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逐渐掌握歌唱技巧。在训练过程中,以下几方面不容忽视:①气息的控制能力。主要指歌唱时气息的运用能力。开始可强调单纯的呼吸练习,如:闻花式吸气、惊喜式吸气、狗喘气、弹唇练呼吸、哼鸣等。这些气吸练习,都可使腹肌更有力,横隔膜更有弹性,从而达到更好的支持声音。②声音共鸣能力。要想得到有充分共鸣的声音,必须先做打开腔体练习,如:用抬头的方法张嘴、鼻腔打开练习、喉咙打开练习、胸腔打开练习等。然后引导学生声音如何走向,使有气息支持的声音在头部放出,这才是我们所需要的有共鸣的声音。③咬字、吐字的能力。有了很好气息支持的声音,下一步解决的就是歌唱中咬字、吐字的能力。
3.我们的声乐发声方法是一直采用“四位一体,声音一线”的声乐教学法。四位是指练声或歌唱时四个动作要协调统一,即向前,向后,向上和向下的力量协调统一。这四个力量分别是,第一,舌面始终向前舒展。第二,后咽壁向后上方用力扩开。第三,舌骨、软腭、小舌头向上前方用力抬起。第四,腰部周围肌肉向外扩开撑住。在歌唱中这四个力量缺一不可。另外,在教学中除了应注重塑造人体这一优质乐器外,更主要的是在心理上、情感上做有效的调控,歌唱的心理状态会直接影响生理状态。要想得到优美的声音,演唱时应具有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这一能力的培养要在平时声乐课上就应强调。
4.结合学校民族特点,教学当中必须注重母语演唱本民族歌曲,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
民族声乐课程由于进行了课程体系的改革,优化了课程配置,学生的学习形式、内容得到丰富、充实,学习效果有较明显提高。实践性教学将重视课堂的教学、排练、舞台实践演出等,力求统筹安排,规范有序。在重视课堂教学的同时,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加强舞台实践活动,增强舞台表演能力、舞台创作能力、互相合作的能力。学生通过舞台实践,自己寻找自身的缺点与不足,有利于学生更加客观地了解与掌握声乐技巧。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我院以往一直是对学生歌唱技能训练进行“一对一”和“小组课”教学模式,但这种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是缺乏系统的声乐理论指导,甚至是声乐理论教学的缺失。因此,我们对声乐教学的模式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形成了“声乐基础理论课+声乐实践(实训)课”的声乐教学模式。声乐课的具体组织形式是:“集体(大)课+小组课+技能(小)课+艺术实践课”。
1.声乐基础理论课的教学模式。声乐基础理论课的教学模式以“集体课”和“小组课”的组织形式进行教学。这种授课形式突出的优点是效率高。声乐基础理论课的教学模式又分为:“纯理论课教学模式”和“含实践的声乐理论课教学模式”两种。“纯声乐理论课教学模式”,是让学生系统地学习声乐基础知识和声乐教学法的理论,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声乐学习中的声乐理论基础知识,掌握科学的声乐训练方法以及相关的人体生理学知识。同时逐步掌握声乐教学的基本方法和训练手段,以胜任中小学以及各种层次声乐教学的工作。“含实践的声乐理论课教学模式”,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互动性、双向式与教师的引导相结合,以达到使学生全面、客观、高质量地掌握所学内容之目的。让学生在理论中感知实践,在实践中消化理论。
2.声乐实践(实训)课的教学模式。声乐实践(实训)课的教学模式以“技能(小)课”+“小组课”+“艺术实践”的组织形式进行教学。“技能(小)课”是声乐实践(实训)课最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坚持“一对三排课,一对一教学”(即一学时安排3个学生,进行“一对一”个别教学)的教学形式,充分保证对学生声乐演唱技能的训练,这种授课形式主要解决学生的个性问题。
四、结语
篇2
【关键词】体制滞后性;内容碎片化;法规不健全;经费与宣传不足
公民生态素质是指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公民应具备的生态品德、生态知识、生态技能和生态情感等基本修养,它是以生态世界观和生态方法论为核心、以生态价值观和生态伦理观为观照、以生态思维方式和生态行为规范为主要内容的人的内化物。从理论层面上看,公民生态素质强调的是公民自身的内在生态修养;从现实层面上看,公民生态素质关系到公民个体外在行为的生态质量,公民生态素质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现代公民素质的必备要素,体现了公民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态度、情感、价值和行为。具备生态素质的致力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现代公民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富有活力的生命体。公民生态素质是生态文明建设不竭的动力,是对公民素质的必然要求。历史与现实的多种因素影响和制约了公民生态素质的培育与养成。
一、生态素质培育的体制滞后性制约了公民生态价值观念的养成。
近年来,我国公民生态保护意识开始增加,对公民生态素质的教育也在不断增加。但是,生态素质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教育工程,需要完善的教育机制给于保障。学校是对公民进行生态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一个公民至少有9年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而且是人生主要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但是,目前国内义务教育阶段,生态素质的教育是不足的,更不要说在其他教育阶段。随着我国全民教育普及和教育水平的提高,生态素质教育已经是现阶段不可缺失的重要内容。我国大多数地区的公民基本实现了从幼儿园到高等教育阶段的学习,生态素质的教育内容、教育理念和教育认知在这些教育过程中没有形成有效的保障系统机制,致使生态素质教育在某一阶段出现断档或突击,不能形成自始至终、从小到大的内化的个人品德、修养,也不能转化为个人素质能力的一部分。目前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对公民生态素质提出迫切的要求,自然环境保护、空气污染治理、生态污染的防治、农业、工业、林业、渔业等各个产业和行业的生态化建设等都急需公民具备良好的生态素质从事这些工作;生态文明建设所倡导的生态文明社会需要公民用生态方式进行生活和消费,在人们的日常行为活动中处处都能从生态的角度考虑,事事都能做到生态化处理。这样的社会才是真实意义上的生态社会。但是,现阶段我国教育体制中没能形成从幼儿阶段到高等教育阶段的完备生态素质教育机制,不能为公民教育提供一个系统的有效制度保障,不能为公民价值观形成中注入规范标准的生态认知,导致公民对生态的感觉、直觉、思维、记忆等心理特质很难在身心中形成内化的生态品质和道德修养等生态价值观。因此,生态素质教育机制的不健全和滞后性阻碍了公民生态价值观与其观念的共生与发展,导致公民素质的不完整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
二、生态素质培育的内容碎片化制约公民生态自主意识的养成。
新世纪以来,我国公民的生态素质问题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基于自身发展条件、主客观环境与发展阶段的影响,现阶段我国公民对生态文明的相关认知还不成熟与完善。我国目前的教育系统中还没有形成一个自下而上和由上至下的完整的生态素质教育体系。我国公民生态素质的教育处于一种分散的、零星的、间断的过程。我国公民可以通过宣传栏、报刊杂志、书籍图画、网络通讯、电视广播等方式认识和了解关于生态文明的知识,这些生态文明知识以各种方式呈现在大众面前,往往具有集中性、临时性、任务性和局部性,但却不能全面、系统、详细地呈现出来。这种生态素质教育环境影响到公民生态素质的整体形成,公民也就不能自主自觉地将对生态文明的理解上升到大众认同的境界,也不能将对生态文明的理解与感觉转化为自我的生态素质,更不能将对生态文明的感性认知转化为理性认知。目前,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工程中,党和政府对公民生态素质培育的认识程度和重要性都已经大大提高,也开始意识到宣传、教育和学习、培育的重要性。这些只是刚刚起步,而其中大多是被动型和应对型的。国内对公民生态素质的培育还是流于形式、枯燥空洞,不能直接贴近公民生活,不能直接操作,不能直接运用在行为中,从而使得这种素质教育失去了现实意义。因为公民在生态素质的零散、空洞的培育中不能引起情感的共鸣,不能将其内化为自身的意识,更不能外显在日常行为中,所以公民不能养成自主的生态意识。众所周知,公民对生态的认知是一个经由心理特质转化为身心属性的过程,需要不间断的有意识的接纳和吸收,期间对于生态素质的情感、意志是一个动态系统过程。如果期间一旦出现生态内容的混乱、生态信息的中断或变化都将影响个体对生态认知的内化,不利于生态素质的养成。目前,国内关于生态素质教育的内容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科学、系统的知识链,还没有形成一套从理论到实践,从初级到高级的知识库。对于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水平的公民还没有形成合理的生态素质教育内容。这些都制约着公民生态素质的最终养成。
三、生态素质培育的法制不健全制约了公民生态法制意识的培育。
公民生态素质的养成与培育不仅是公民自身的行为与要求,还需要国家完备的法律法规对公民素质培育的规制。公民在生态素质的培育过程中要经历心理认知和社会环境影响。尽管国家对生态保护和生态治理已经开始纳入法制轨道,但是还没有形成关于生态素质培育的完善的法律规章。从目前的情况看,鼓励和支持公民参与生态实践活动的相关法律制度较为缺失。在认知制度方面,公民在很多情况下对生态环境质量、生态环境污染、生态环境治理等的知情权仍得不到保证。在评价制度方面,国家有关生态环境的政策制定和项目实施前的听证会制度还不能发挥实质,多数政策评估机制和制度取向仍然摆脱不了短期的经济利益和对GDP崇拜,忽略甚至无视生态效益和生态平衡。现代法治社会,公民生态素质的培育单靠自身的养成是不可能完成的,需要国家建立系统健全的法律规章制度为公民生态素质的培育提供法律保障。目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关于生态环境方面的法律法规是不健全的,公民在生态方面的法律责任与义务也是不全面、不明确和不具体的。这样难免造成公民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缺乏一个可以遵守的健全的法律规章,缺乏一个予以保障的有效力的法律规章,对公民的生态行为不能形成强有力的约束,从而导致生态治理和生态保护的局部效果,不能改善整体的生态环境,从而导致“A治理B损坏,C付出D享有”的反差现象。当公民良好的生态行为得不到法律的有效保护,生态治理的成果得不到法律的有力保障,公民的正能量得不到应有弘扬时,公民的生态潜意识就会被抹杀,公民的生态良知就会被埋藏,公民的生态心理特质就不能内化为自身素质的构成部分,公民的生态素质也就不能养成。
四、生态素质培育的经费和宣传的不足制约了公民生态行为的养成
篇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关注民生
民生问题是最紧要、最根本的问题,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重视和解决民生问题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
第一,发展经济是关注民生的物质基础。经济发展是途径,改善民生是目标,构建和谐社会是目的,如果不抓住民生这个根本,不积极关注民生,经济发展就会失去实际意义。要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第二,深化改革是重视民生的强大动力。在深化改革中重视民生,能够使广大民众不断地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能够使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地认同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从而使改革和发展获得一种强大的动力。
第三,维护公平是保障民生的重要条件。公平与公正是协调社会各阶层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也是社会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重要源泉。在实现公平公正中解决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和谐。
第四,解决问题是改善民生的有效途径。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切入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民生问题连着民心,抓住了民生问题,就抓住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改善民生就要从解决民生问题入手。
关注民生必须做到富民、安民、为民
要切实关注民生,必须善谋富民之策,恪守安民之责,多办为民之事。
第一,在富民之策上关注民生。通过项目建设促进发展,造福于民。一是通过项目建设促进经济发展。二是通过项目建设增加群众就业。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吸纳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了城市人员就业。三是通过项目建设促进社会和谐。我们通过加大交通运输、电力能源、农田水利、科教文卫、城乡公用设施等项目建设,不仅优化了经济发展的环境,也改善了城乡人民群众的生活。
第二,在安民之责上关
注民生。坚持从平安建设抓起,让群众安居乐业,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一是构建防控体系,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动和谐。二是创新工作方法,妥善化解各种矛盾维护和谐。科学决策,减少失误,从源头上减少矛盾;在工作中注重把重心和关口前移,有效解决群众反映的实际问题。三是倾听群众呼声,畅通民主渠道促进和谐。畅通社情民意的反映渠道,把决策的过程变为群众意志表达和意见统一的过程。把畅通渠道的过程,变为密切联系群众、促进社会和谐的过程。
第三,在为民之事上关注民生。一是以优质的服务赢得民心。在作风建设中,我们注重把干部作风的转变体现在行政效能上,把高效的服务寓于经常性工作中。二是以具体的实事凝聚民心。把关注民生真正变成为群众办实事和好事的具体行动,强化干部的爱心之心,浓化忧民之情,转变工作作风。三是以真实的帮扶温暖民心。加大对低收入阶层和困难群体的生活保障,加大农村扶贫开发力度,密切干群关系,促进社会和谐。
关注民生必须增强民本意识
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关注民生,必须进一步增强民本意识,解忧于民,取信于民。
第一,在感情上贴近群众,树立执政为民理念,真正从思想上贴近群众。
第二,在行动上深入群众。党员干部只有深入到群众之中,才能汲取到群众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关注民生既重“心入”,又重“身入”。
篇4
第一,发展经济是关注民生的物质基础。经济发展是途径,改善民生是目标,构建和谐社会是目的,如果不抓住民生这个根本,不积极关注民生,经济发展就会失去实际意义。要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第二,深化改革是重视民生的强大动力。在深化改革中重视民生,能够使广大民众不断地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能够使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地认同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从而使改革和发展获得一种强大的动力。
第三,维护公平是保障民生的重要条件。公平与公正是协调社会各阶层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也是社会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重要源泉。在实现公平公正中解决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和谐。
第四,解决问题是改善民生的有效途径。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切入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民生问题连着民心,抓住了民生问题,就抓住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改善民生就要从解决民生问题入手。
关注民生必须做到富民、安民、为民
要切实关注民生,必须善谋富民之策,恪守安民之责,多办为民之事。
第一,在富民之策上关注民生。通过项目建设促进发展,造福于民。一是通过项目建设促进经济发展。二是通过项目建设增加群众就业。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吸纳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了城市人员就业。三是通过项目建设促进社会和谐。我们通过加大交通运输、电力能源、农田水利、科教文卫、城乡公用设施等项目建设,不仅优化了经济发展的环境,也改善了城乡人民群众的生活。
第二,在安民之责上关
注民生。坚持从平安建设抓起,让群众安居乐业,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一是构建防控体系,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动和谐。二是创新工作方法,妥善化解各种矛盾维护和谐。科学决策,减少失误,从源头上减少矛盾;在工作中注重把重心和关口前移,有效解决群众反映的实际问题。三是倾听群众呼声,畅通民主渠道促进和谐。畅通社情民意的反映渠道,把决策的过程变为群众意志表达和意见统一的过程。把畅通渠道的过程,变为密切联系群众、促进社会和谐的过程。
第三,在为民之事上关注民生。一是以优质的服务赢得民心。在作风建设中,我们注重把干部作风的转变体现在行政效能上,把高效的服务寓于经常性工作中。二是以具体的实事凝聚民心。把关注民生真正变成为群众办实事和好事的具体行动,强化干部的爱心之心,浓化忧民之情,转变工作作风。三是以真实的帮扶温暖民心。加大对低收入阶层和困难群体的生活保障,加大农村扶贫开发力度,密切干群关系,促进社会和谐。
关注民生必须增强民本意识
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关注民生,必须进一步增强民本意识,解忧于民,取信于民。
第一,在感情上贴近群众,树立执政为民理念,真正从思想上贴近群众。
第二,在行动上深入群众。党员干部只有深入到群众之中,才能汲取到群众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关注民生既重“心入”,又重“身入”。
篇5
一、采取的主要措施
1.加大档案工作宣传力度,提高档案意识。争得有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开展档案知识培训,增强镇村干部的档案意识,广泛宣传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重要性,形成强势推进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良好氛围。
2.加强领导,认真落实创建任务。成立新农村档案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明确由党政办主任负责相关达标材料的准备和协调衔接工作,乡镇政府分管档案工作的党委副书记为新农村建设档案示范镇创建工作负责人,以保证创建工作的顺利开展。
3.培树典型,示范带动。确定“以培树典型为突破口,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全面推广”的工作思路。在实际工作中,以岗底村为典型,组织业务指导人员强化工作措施,加大指导力度,积极培树典型,通过深入基层、现场服务等方式,推动了全县新农村档案工作的深入开展
4.认真落实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各项规定,成立创建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领导小组,完善有效工作机制和保障措施,将创建工作纳入新农村档案工作总体规划、制定实施方案,由乡镇党政办主任具体负责新农村建设档案的收集和整理工作,镇农业服务中心、国土办、劳动保障所、民政办等协助做好相关工作,为创建工作有效开展提供保障。
5.认真研究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内容,突出创建实效。结合本县实际,重点将村务公开、农村科技、林权档案、农村低保、劳动保障、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的档案列入建档典型,用典型来发挥示范和引导作用,努力扩大宣传效果,并逐步推广。同时加强重点特色档案管理,如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的“科技档案”、关系群众利益的民生档案,诸如:“退耕还林档案”、“粮食直补档案”“家电下乡档案”、“社保档案“、”低保档案”;还有服务农村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和谐档案”等,以突出创建实效。
二、取得的成效
1.干部和群众档案法律法规意识明显得到加强。在开展创建新农村档案工作示范乡镇中,县档案局和镇领导,通过到村组调查、走访、座谈和交流,使干部和群众都充分认识到加强档案规范化管理是形势的需要、工作的需要,档案工作充分体现了为民服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理念,使各项工作规范有序,有力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开展。
2.规范和健全档案管理制度,增强了干部财务事务管理的自觉性。将村组财务事务档案资料清理整理归档,并将该项工作列入镇人大年度工作计划,接受监督和检查。尤其是订立了村干部人动前必须将手中档案资料整理清楚会同公章一并暂时移交到镇农经办保管的制度,任何人必须按规定履行相应程序,用制度管事管财管人。制度在前,预防在前,不留徇私的机会。让挪用集体资金、拒交财务事务资料的事情得到遏止。有效杜绝了以人为事,事后无据可查,导致干群意见不一的现象发生,进而从源头上杜绝了不良行为导致的新的遗留问题产生。
ac
3.为解决和遗留问题提供了依据。由于镇、村、组档案管理规范,责任落实,为解决和遗留问题提供了有效依据,案件明显下降。4.推进了民主政治建设进程,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理顺了村级档案后,各村充分利用档案信息资源,在村务、事务公开栏上将每年重大事项、经济发展规划、财务开支、计生奖抚、户口迁移、农村低保、医保、惠民利民行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直接涉及群众切实利益的各项工作面向群众公开,一方面接受党员、群众的监督,另一方面展示了村组干部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效果,透过公开栏,广大群众进一步了解村组干部在实实在在为老百姓办好事、办实事,做到让群众明白、还干部清白,极大地减少了新矛盾和问题的产生。群众上访事件明显减少,干群关系得到改善。
三、存在的问题
1.没有形成分级管理的模式。通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县现有的9个乡镇,均建立综合档案室,村级档案室建立均不够完善,县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一竿子插到底的管理方式收效甚微,而且起不到长效的作用。
2.基层档案室现存档案与农民需求不相适应。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尽快增加农民收入。由于历史、现实等多种原因,各基层档案室保存的档案与农民增收的需求不相适应,农民急需的档案室没有,档案室有的档案农民又不需要。现有的村级文件材料归档范围也已不适应当今飞速发展的农民经济环境,急需调整。
3.农民在生产实践中本应形成的重要档案没有形成。农民是生产活动的实践者,也是档案的形成者。但是,由于缺乏档案意识,文化水平低等多种原因,使一些非常重要的档案没有形成,给现在和今后的提供利用留下了遗憾。
4.档案保管条件差,管理模式、手段落后。除了个别经济实力较强的村建有村部外,还有很多行政村没有村办公楼。档案存放在自个家里,没有固定的场所,固定的人员管理,导致档案散失较多,利用受限制。
四、做好新农村档案工作的对策
1.领导重视是关键。在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乡镇过程中,县委政府高度重视,主要领导经常过问和听取创建工作情况汇报,及时解决创建工作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同时深入开展档案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各级对农村档案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要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开展广泛持久的档案普法宣传教育,让《档案法》等档案法律法规不断深入人心,全面提高农村各级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档案法治意识,增强对农村档案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依法把它列入农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档案工作充分的支持和保证。农村档案工作作为村委会工作的组成部分,平时要加强管理,切实解决档案安全保管、设备和人员等实际问题,积极为群众提供利用服务。
2.强化乡镇档案工作是基础。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中,乡镇具有承上启下的功能。强化乡镇档案工作,一方面可以在整合乡镇档案信息资源、为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服务方面做出有益的尝试;另一方面,以乡镇档案工作为平台,可以使乡镇政府切实担负起对村级档案工作进行指导、培训和帮扶的职责,使村级档案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轨道。
3.服务民生是档案工作的主线。(1)建立农村特色档案,为农民增收服务。特色档案包括行政区域内山林、土地档案,辖区内旅游项目、景点、有升值潜力的古迹特色档案;村级经济发展支柱产业档案;农产品身份档案、科技信息档案;农民经济信用档案等。(2)建立劳动力档案,为农民就业服务。做好这项基础工作,对于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培养新型农民,加强农村管理,都具有长远意义。(3)建立种植、养殖档案,为发展种植业、养殖业服务。种植业、养殖业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通过建立种植、养殖档案,积极扶植农民科学发展种植业、养殖业。(4)建立大病统筹档案,为解决农民看病难服务。(5)引导农民建立家庭档案,使农民在利用档案的过程中实实在在的感受档案的作用和价值。(6)围绕农村中心工作,建立换届选举、土地确权等相关档案,为农村三个文明建设服务,为提高农民素质服务。
篇6
一、民生新闻的策划
1.民生新闻的策划要注重传播的形式和内容
节目策划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节目的整体编排与节目内容的有机融合。根据所报道民生新闻事件的性质、特点、背景等进行合理的划分,巧妙的串联,所报道的新闻事件或上下呼应,或鲜明对比等,运用不同的编排手法将一组民生新闻巧妙地串联起来,增强民生新闻的可视性。
从新闻传播学的角度来说,电视新闻传播的形式和内容只有受众接受和认可,广大市民关注和欢迎,传播过程才算完成。因而顺利完成这一过程,必须考虑受众的所需所求。因此电视新闻节目的策划人,把关人要深入了解市民的生活,倾听他们的意见,反映他们的愿望,具体要做到以多视角来扫描和观察新闻事件本身,以独特新颖的方式将新闻事件传播出去。有了独特的视角和新颖的形式还不够,新闻节目内容也至关重要,一个电视新闻节目的成败关键是内容,节目形式和传播手段是为节目所服务的。可以这样说,只有电视新闻内容上有新意,让观众在收看节目中能有新的发现、新的启示、新的收获,我们的节目才能够得到观众的关注和认可,更好的发挥传播功能。
2.策划人员要有过硬的“功力”
策划者是一个节目的总规划师、一个节目的把关人、一个节目的核心力量。电视新闻工作者应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积累,扎实的业务理论基础,敏锐的思考与观察能力、鲜明的个性特征、旺盛的创新能力、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和专一的爱岗敬业精神。要坚持:思维视线始终投向基层,放在一线。新闻工作,是一个专业化程度很高的工作领域,并不是任何人都能从事和胜任。有志于新闻职业的人士,一定要从苦练内功做起,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积累工作经验,丰富职业素养,经过大量的新闻实践和历练,才能丰富新闻工作者的阅历,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掌握策划民生新闻的本领。
二、民生新闻的视角投放
电视新闻节目是对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的报道,因此在节目报道上要做到传播的时效性,严格做到:用最快的速度、最短的时间报道最近的新闻。那么民生新闻的角度投放重点应在哪里呢?结合当前实际,我认为,民生新闻应重点关注四个方面。
1.创业致富
目前中国正面临着改革开放以来的第四次创业。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完善,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的加快转型,养老制度的改革,就业压力的加大,群众就业思想的转变等,劳动者创业已经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洪流,正滚滚向前。可如何创业,又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来致富呢?由于经验缺乏,可以说,中国很多的老百姓还处于迷茫状态。我国政府始终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作为新闻媒体,推动群众创业致富,促进社会发展首当其冲。所以当前民生新闻关注的重点,应当以群众创业致富为主,要多组织记者深入基层,报道创业致富的典型人物、典型事件,总结创业成功的经验、办法,发掘创业新思路,给群众充分的引导,让群众创业有方向,致富有目标,行动有依据,战胜困难有办法,从而充分发挥媒体服务于大众的重要作用。
2.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速度的加快,我国经济社会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物质极大丰富,百姓生活水平大幅提升,职工群众的思想和眼界不断拓宽,创造力不断增强。然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消极影响,诱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见利忘义、损公肥私,不讲信用、欺骗欺诈,、腐化堕落等现象时有发生。道德是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基石,诚信是我们快速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前提,道德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如解决,必然损害正常的经济和社会秩序,损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虽然我国已经充分认识到了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加快了道德体系建设进程,但道德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从儿童抓起,从少年抓起,强化道德教育;需要政府通过法制和改革不断完善社会制度,建立更加公平、公正的竞争和发展环境;更需要新闻媒体用舆论来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道德氛围。所以各级新闻媒体必须把道德建设作为民生新闻的重中之重,通过挖掘现实生活中的道德模范,通过报道身边人的感人事迹,大力弘扬“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倡导集体主义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不断提升公民道德水平,形成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良好道德风尚。
3.百姓生活
随着亚洲经济金融危机的暴发,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提升百姓整体生活水平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克里斯蒂娜・拉加德曾说过,对于新兴经济体来说,必须要调整自己的宏观政策,以减少经济过热增长的压力,比如说致力于增加社会转移支付,降低消费,或者把较高的增长变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党和政府始终把百姓生活水平的提升作为工作的基本点和落脚点,让全国人民充分享受持续高速增长带来的好处。新闻媒体作为反映民生,表达百姓诉求的重要媒介,关注百姓衣、食、住、行、交通、供水、供热、供电百姓最为关心的方方面面的变化,及时展示我国百姓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向党和政府传递百姓的心声十分重要。
篇7
【关键词】民生工程建设;质量问题;安全问题;解决对策
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国家也越发重视民生工程的建设。加快民生工程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能扩大内需还能不断改善居民的生活,使人们生活的更幸福。因此,必须加强民生工程建设,在建设项目过程中要重视项目的质量和安全,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的发展。
1.加快民生工程建设的重要性
1.1加快民生工程建设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民生问题是国家关注的焦点问题,它涉及到居民的幸福生活乃至未来的发展。因此国家十分重视民生工程建设。加快民生工程建设不仅有利于加快经济增长,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而且有利于拉动消费,增加居民收入,改善人民生活;不仅能拉动经济发展,而且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从而达到经济和社会共同发展的双重效果,实现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的良性循环和双丰收。
1.2加快民生工程建设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
各级政府不断加大民生工程的建设范围和建设力度,但是仍然存在看病难、上学难等问题,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快民生工程的建设,使得民生工程能够惠及到更多的人。通过这些民生工程的实施,有助于扩大我国的国内市场,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改善人们的消费结构,使人们由最基本的生存消费向发展和享受性消费不断迈进,从而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2.民生工程建设中存在的常见问题
2.1民生工程建设中存在的质量管理问题
2.1.1项目质量计划编制不合理
民生工程建设在项目的质量计划编制方面存在不合理的状况,在编制质量计划时往往分工不明确,可操作性较差,在需要共同完成的任务上经常出现无人负责或人人负责的状况,对项目质量的控制缺乏有效性和全面性,只是对各个部门的工作人员和施工人员制定出了相关的职责规范。此外,民生工程项目的建设与建设单位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质量计划编制过程中往往忽视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忽视业主的需求,不符合计划编制要以满足顾客需求为目的要求,使得编制的质量计划达不到业主的要求。
2.1.2组织机构欠佳,人员素质不高
民生工程的建设包括许多方面的内容,如某一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环境设施医疗设施的建设和改造等。因此,在下达计划任务之后,各个单位进行各自的质量控制。在进行质量控制时,建立的组织机构不合理,使得民生工程建设只是一种形式,而缺乏实质内容。此外,一些参建人员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不足,缺乏实际的技术操作能力,施工企业对员工的培训不到位,施工人员只是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但是并不能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具体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去。与此同时,一些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低下,并没有认识到民生工程在物业服务方面的作用,使得工程的质量得不到切实的保证。
2.1.3建设过程中质量控制不到位
在民生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质量控制不到位的现象。具体表现为某一项目完工后进行检验时往往只是完成了检验的程度,缺乏对工序质量控制的认识,而且在每一工序检验完成后,没有做好质量控制的总结工作,使得类似的质量问题重复出现。此外,在进行质量控制时,相关人员没有认识到民生工程项目其关键工序和关键部位的质量都有哪些影响因素,这些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如何,使得对关键部位的质量控制存在不少问题,影响了民生工程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
2.2民生工程建设中存在的安全管理问题
2.2.1安全管理重视程度不够
一些领导只是注重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目标,缺乏对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视。在现实的情况中,一些企业的负责人缺乏安全生产和管理的意识,没有把安全第一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理念,看不到安全管理对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作用。同时,一些安全管理人员整体上素质不高,对安全检查的重视程度不够,往往流于形式,对安全生产的投入和防护措施的运用不到位,当安全事故发生后难以及时整改,甚至即使企业编制了安全专项方案也不能很好地运用,缺乏针对性的方案来应对实际问题。
2.2.2从业人员缺乏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
在进行民生工程建设时,招聘的从业人员大多是来自农村的农民工,他们本身的文化素质不高,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相对匮乏。在施工过程中,根本不了解其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对安全生产的相关知识掌握不到位,安全意识极度缺乏。此外,一些工人缺乏必要的安全培训,没有受到相关的安全教育,施工企业在对员工进行培训时往往只是做表面文章,根本收不到实际的培训效果。而且还存在许多没有经过安全培训就直接上岗的现象,尤其是对于特种作业的施工人员来说,不经过培训考核就直接上岗进行关键工序的作业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3.民生工程建设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3.1民生工程建设中针对质量管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3.1.1编制合理的项目质量计划
在编制质量计划时,要注意分工明确,提高计划的操作性,尤其是涉及到需要共同完成的任务上做到分工合作,避免出现负责混乱的现象。同时,在编制质量计划时一定要结合建设单位的需求,结合实际的工程情况,做到从顾客的利益出发,提高编制计划的全面性、针对性和合理性。
3.1.2提高人员素质,健全组织机构
在编制的计划下达到各个部分之后,要做好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并且部门内部要建立起健全的组织机构和体系,避免出现质量控制流于形式的现象。此外,还必须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包括知识素质和能力素质,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增强员工的质量意识,认识到民生工程建设的物业服务作用,通过培训来提高技术工人的技术水平,掌握相关技能为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作出努力。
3.1.3加强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在进行质量控制时要做到全员、全面全过程。尤其是对于关键工序的质量控制一定要严格,严格遵循质量检验的程序,检验之后做好事后的质量总结。同时,对于涉及到关键部位的质量影响因素要全面分析,针对不同的因素采取不同的控制措施,以便把民生工程建设落到实处。
3.2民生工程建设中针对安全管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3.2.1加强对安全管理的重视
在进行民生工程建设时,企业的领导一定要加强对安全管理的重视,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此外,安全管理人员也要重视对员工的安全教育和培训,将安全检查工作落实到每个人,准备好相应的安全防护设施,加大安全投入力度,有针对性的编制安全专项方案,对出现的安全问题及时发现并提出整改意见。
3.2.2增强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技能
在加快民生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强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技能,对其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培训,严格考核制度,经过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对从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和培训一定要具有实效性,不能流于形式主义,使得从业人员经过培训后掌握相关的安全知识并能具体运用到施工过程中去。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城市配网 配网规划 管理措施
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进入人口城市化的社会新时期,居民生活以及工农业生产用电需求和用电量越来越大。用电负荷持续走高,再加上城区布局的改变,现代社会几乎成为了一个电力化的社会。近年来,我国的电力事业得到了长足的进步,无论是在供电的稳定性上,还是在供电的规模上,都获得了较大的提升。但是在这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的城镇配网工作在实际的规划和建设中仍然存在或大或小的问题。因此,在本文中将就配网规划的重要性和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1 新形势下做好配网规划设计工作的背景
城镇配网是我国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城镇配网的各项建设和改造项目必须与城镇发展规划相互配合,与环境相互协调,才能更好的适应城镇的整体发展。然而,目前的城镇配网建设并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在其经济与城市建设发展上可以看出,其主原因是城镇经济增长较为迅速,而城镇配网发展缓慢,例如其设备陈旧,电能质量低,电网结构不合理等等。长期以来电网配置的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和经济建设的发展。久而久之,配电网的薄弱环节显得越来越突出,形成了与电网建设以及城市建设十分不协调的局面。
2 新形势下做好配网规划工作的意义和重要性
电网是实现电力发、变、送、配、用各环节的载体,是居民生活质量保障的物质基础。科学合理的电网规划能够更好地发展电网建设,对于满足国民经济对电力的需求以及保证今后电网安全、稳定、经济的运行,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均具有十分显著的意义。可见,为了提高电网规划的质量,将配网规划编制的更加合理是十分重要的。配网规划的设计是供电企业规划活动中的基本环节,配电网的规划质量也将直接影响到配网的网络水平及经济效益,其对于降低网损、提高可靠性和保障电能质量的影响也是可想而知的。
3 新形势下配网规划工作出现的问题
经过讨论,配电规划工作的问题突出反映在以下几点:
3.1 电源结合和布局的不合理影响了电网规划
电网规模扩大后,短路电流超标的现象日益突出,分布点不足,使供电半径过大,线路过长,线路损耗明显上升,同时电网建设外部条件面临的环保压力大,线路维护工作量增大,造成了整个电路的超负荷承载,电网规划项目落地困难。
3.2 线路故障多发,电网不可靠因素增多
由于配电网投资不足,设备老化以及工作人员技术限制,再加各方面技术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供电事故频繁,往往使得一点故障便会引发大面积停电事故。另外,由于我国线路故障的发生率不断上升,使我国供电安全性和可靠性明显下降,伴随着自然环境的不断恶化,使得维修难度和安全性得不到保障,居民生活受到很大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采取有效措施来进行改善。
3.3 空间负荷预测的准确性有待提高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整改,配网规划负荷预测的测量方法和技术已较为成熟,而空间负荷预测方法的准确性仍然受到多种条件制约。作为配网规划的核心方法,空间负荷预测方法既要预测负荷的量,还要预测负荷的增长位置,因此在配网负荷发展较为复杂、城镇用地类型变化频繁的情况下表现出许多漏洞,需要继续发展和提高。
4 新形势下做好配网规划设计工作的有效措施
4.1 重视配电网规划工作
目前,配网规划仅仅局限于城市地区也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建议农村地区也要尽快开展供配电网络的建设工作,只有城镇与农村配电网规划更加协调统一的发展,才有助于配网规划建设的整体进行,也能够使得越来越多的居民得到舒适的生活。在城市配网规划建设方面,我们缺乏足够的经验,不能确保电网改造工作的结果有助于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而在农村配网规划方面,我们缺乏技术方面的指导以及足够的资金,因此整体配网规划明显得落后于经济发展的进程,所以一定要把配电网规划工作放到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上。
4.2 加快专业人才培养步伐
为了尽可能地提升城市供配电网络的质量,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训练也是十分重要的。总结以上的讨论可以看出,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与工作素质对配网规划工作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应当鼓励基层人员积极参与城镇供配电网络的相关培训活动,开阔视野,学习技术先进地区的技术和经验。相信从基层电力技术人员着手来进行相关的技术培训工作,一定可以逐步提升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准,从而有效地提升我国配网规划设计的工作质量。
4.3 改进原有的接线模式
在配电网的规划和改造过程中,接线模式的选择对配电网规划和设计的实施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接线模式不仅会影响电网建设的可靠性,同时,对我国电力企业的发展也有很大作用。因此,在配网规划设计工作中,需要特别注意接线模式的选择掌握的技术水平要更加高超,不断学习,更好地发展。
5 结语
城镇的配网规划建设不止是城市化进程的需要,更是人们生活水平的有效保障。在这不断进步的社会大环境之下,人们对生活用电的需求和要求持续提升,越来越多的因素会影响配网规划的建设,因此,需要使用各种手段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通过对我国配网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改进,我们找到许多配网规划的建设方法,为我国相关企业配网的规划和建设提供了依据。但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应该对标准以及原则严格遵循,同时,对相关的配网规划建设中出现的各类问题也应进行处理,使得城市配网规划构建更加灵活且实用,提升其稳定及权威性,以便于确保配网建设科学合理以及经济,最终才能对相关的城镇发展产生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篇9
“质量兴国”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战略方针,提高产品质量和工程质量是我国经济工作的长期战略目标。建设工程是大型的综合性产品,价格昂贵且使用期长,涉及人民生活环境和工作条件的改善,其质量的优劣在整个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工程质量检测工作是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做好工程质量工作的技术保证。
【关键词】水利工程工程质量检测工作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一、水利工程质量检测的内容及重要性
1.水利工程质量检测的内容。水利工程质量检测是指对水利工程实体的一个或多个特性进行的诸如测量、检查、试验或度量,并将结果与规定要求进行比较,以确定每项特性的合格情况而进行的活动。工程质量检测就是经过“测、比、判”活动,从而对不符合质量要求的情况作出处理,对符合质量要求的情况作出安排。水利工程质量检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原材料、外购材料、半成品及工程实体的质量检验,提供正确的检测数据,做出评价结论,并参与工程质量事件的分析处理;工程所用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进行检测、技术审定和推广工作;通过科学检测判断工程质量是否符合技术规范和设计要求,并提出改进意见。
2.水利工程质量检测的重要性。水利工程建设是大型的综合性产品,造价高且使用期长,涉及人民生活环境和工作条件的改善,其质量的优劣在整个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目前,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已由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建立并完善质量监督体系。工程质量检测工作是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做好工程质量工作的技术保证。随着我国建设事业的飞速发展,各级领导和广大建设者增强了做好工程质量检测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把检测视为建设工程质监、安监、检测3大体系之一。
二、科学的检测方法
质量检测过程中所使用的技术规范必须是现行的。若按非现行的规程规范来进行检测,其所得的结果必然是无效的。检测设备时,检测设备都必须要经过有关计量部门的计量认证,只有认证合格后的仪器设备才具有进入现场检测的的资格,只有这样严格的把关仪器检测这一环节才能够保证日后检测的准确性。
三、加强检测体系建设,规范质量检测行为
检测市场是不完全开放的市场,而检测行业是一个政策导向性很强的行业。因此造成了各行政区域内检测市场的相对独立性,市场化程度差。于是就产生了检测行为会依附于某一方,从而严重影响了检测的公正性。对此,就要加强检测体系建设,规范质量检测行为。
1.加强与质量检测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质量检测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要严肃政纪法纪,严格执法,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逐步建立和完善质量检测监督体制,从外部规范检测行为。
2.建立和完善开放的检测市场,进一步提高检测市场的市场化程度,形成公开公平的竞争态势,优胜劣汰,及时淘汰落后的检测主体,通过市场化达到质量检测主体资源的优化配置。
四、根据水利工程施工的特性,质量检测工作需要具备以下几点特性:
1.预见性。水利工程施工有不可改变的独有特点,因此就要求技术人员在施工之前要进行全方面的检测,也就是要做好提前工作,不做事后工作。
2.有效性。进行水利施工的根本目标是使水利工程建筑能够有效地发挥作用。所以,除了要检测原材料的质量之外,也应重视整体性和耐久性方面的检测,即建筑的防腐、防渗、防水、防冻、防裂等有关标准均需满足设计最初的要求。
3.细致性。水利工程施工有很多环节,各个环节操作复杂,易出问题。因此施工过程中,就要求技术人员进行质量检测时要细致,有耐心,并事先做好全面而周密的工作计划。
五、明确职责,加强监督管理
水利工程质量的检测,主要运用监督、检查、评定以及验收的方式。所以,应该将水利工程检测的管理工作归于质量监督部门,如此对于落实责任更加有利。同时,有关的质量监督部门也有职责对相关检测组织的管理,可以利用抽样检查、随机检查、年度检验等方式,来最大程度的使有关检测单位的工作能力和管理意识得到提高,使检测单位在水利工程质量的检测工作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六、提高检测人员的专业水平。
高素质的检测人员和先进的检测设备是保证检测成果质量的重要因素。检测人员应具有丰富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经验,最好还直接参加过工程的设计、施工、监理、检测等方面的工作,才能保证检测过程中的质量。在检测设备上,所有仪器设备都必须经过有关部门的计量认证,这些先进的仪器才能够保证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七、质量检测技术发展前景展望
着眼于切实保障水利工程建设质量,工程质量检测技术必须持续进步、深化发展。总的来看,近些年,我国工程质量检测技术的发展态势良好,呈现为由借助于人工手段检测向借助于自动化手段检测、由一般技术含量向高新技术含量、由破损式检测方式向无损式检测方式的过渡局面。尽管如此,相比于国外的工程质量检测技术先进水平,我国仍存在明显的差距,这与对工程质量检测技术的重视程度不够和对新技术开发的投入力度不足密切关联。但同时也应看到,工程质量检测技术的发展空间广阔,相信随着诸如控制显示一体化、GPS卫星定位、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信息高度集成等多项尖端技术的融入和渗透,未来的工程质量检测技术必将兼具精密化、实时化、标准化和智能化,助力水利工程建设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质量检测是水利工程中的一项很重要的工作,水利工程中的质量好,也就避免了工程成本的过度消耗,对建筑物的结构安全也就有了保障,有关部门和施工单位必须要根据具体的需要采取科学的措施进行检测。
【参考文献】
篇10
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二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2、“十二五”规划的重要性
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十一五”成绩概括(三句话)
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
4、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和国际国内形势
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我们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5、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一个坚持、四个更加)
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6、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五个坚持”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7、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
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8、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主要工作任务(“五个要”)
要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9、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的“11字”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民生工作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