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味道范文
时间:2023-04-12 08:05: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家乡的味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不修边幅的自己不能直视,修了边幅的自己简直辣眼睛,再多的不开心,有吃的我就很好啦!家乡的味道,拯救你的不开心!
3、记忆中家乡的味道是,绵软筋糯的青冈县五常大米,甜润清香的饶河县椴树蜜,豆香醇厚的青冈县大豆油。不管离家多远,只要能吃到来自家乡的味道,就是幸福。
4、世界再美,家和家乡的味道,依旧是我们最难舍的牵挂。
5、难得的,雨停之后空气还这么湿润,充满家乡的味道,整个人感觉都鲜活了。
6、鱼儿不停游,然而他独爱故乡,家乡有海藻,有熟悉的味道,再一次重游故乡,深不及思乡情。
篇2
文/谢 芳
红油海椒、葱花芽菜、味精酱油、蒜水姜末、猪油芝麻酱……十多种作料打进碗里,外加半瓢熬得雪白的骨头汤,面条起锅前,烫几匹莴笋叶子或豌豆尖,热乎乎一碗捧手上,用筷子挑转挑转,那熟悉的香味伴着热气直逼你喉咙……这就是重庆小面的基本节奏。徒步8万公里、第一个用脚丈量完祖国山水的江苏探险家陈亮法曾说:“这样好吃的小面,只有重庆才有。”
事实上,当火锅、美女、夜景成为重庆的三大名片愈加灿烂之际,重庆人须臾难离的小面却像寒帮小媳妇那样躲进背街小巷里,它无意与名媛们斗妍,却让成千上万的男人与女人吃得酣畅淋漓,以至美食家赵建浓说,只有火锅和小面,才是真正的重庆美食。而由重庆出发远行的游子们,无论他在天之南海之北,抑或异国他乡,故乡的小面在他心中始终占有一席之地,“有一次在梦中,我喊道:老板,下三两,干溜、提黄、少青!”刚从美国南加州大学工学院回渝省亲的彭迪宗副教授说,“我这一喊,把老婆吵醒了。她是北方人,听不懂我说啥,还以为我和谁打架呢!”说罢,彭教授哈哈大笑。
是啊,小面作为重庆人早餐的主打,你从少年到青年再到壮年,没吃三千碗至少也吃了三百碗,它伴随着你成长,不但让你的肠胃舒服巴实,更犹如一种符号,深入到你的骨髓,让你欲罢不能、无法舍弃。你要么每天、要么隔三差五就得去吃上一碗,你不认为这里面有多少文人们说的“文化”,你只知道吃了心头才舒服,于是,你便有了“小面情结”―――在一个以米饭为主食的南方城市,绝大多数重庆人唯一认可的面食只有小面,这确实让人奇怪,恰如卡尔维诺所说:“饮食,会改变一个人对城市的记忆。”
据作家莫怀戚分析,重庆小面重麻辣与地理环境有关。重庆市位于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带,山多河多丘陵多,加上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偏多,日照偏少,多雾并潮湿,因此重庆小面又以麻见长。“这是因为花椒有除湿的功用。”
至于小面真正成为市民的大早餐,则是解放后的事。这在于重庆小面突出了方便、快捷和味重的特点。它与火锅一样,起源于码头,当年性情热辣、爽快的码头工人和今天满街的棒棒一样,总是捧一碗小面吃了就开工,“那东西经饿,因味重,你要不停喝水,肚子总是胀鼓鼓的”。
有种名吃叫“扁肉
扁肉的老祖宗就是大家熟悉的“馄饨”。各地对馄饨的叫法不尽相同,比如说,四川称“抄手”,广东称“云吞”,武汉称“包面”,江西称“清汤”,江苏称“淮饺”,新疆称“曲曲”……南北派的馄饨我吃过不少,不知是因为“谁不说俺家乡好”之故,还是别的原因,我总觉得福建沙县的扁肉最好吃。事实也是如此,大多数食客都说沙县的小吃很有名,然而你可知道,沙县琳琅满目的小吃中,扁肉是最有人气的小吃,它早在1997年就获得了“中华名小吃”称号。
扁肉因其馅料、汤料、吃法、调味上的差异,分为煮扁肉、炸扁肉、炝扁肉、三鲜扁肉、虾肉扁肉、扁肉面等20多个品种。它的最大特点是皮薄馅多,据说0.5公斤面粉能够加工出400~500张皮坯,你想,这皮有多薄。馅肉选择的是健康肥壮生猪的前后腿瘦肉,肉质新鲜红润,肌肉紧缩,有弹性,并去掉皮骨、筋头和肥膘。最特别的是在皮、馅里加碱,这样一来,皮坯变得更有弹性,且不易酸败变味,馅料则增加吃水量,脆嫩有味,嚼劲十足。煮熟后,晶莹通透的扁肉,载沉载浮于白浓的高汤上,再撒上翠绿的葱花,清香扑鼻,诱惑难当。
篇3
1、王国维的思想受到叔本华、康德等哲学家的影响。
2、与同时代仅仅停留在对于西方哲学思想的介绍的大部分学者不同的是,王国维不仅能对以叔本华、康德为代表的一些哲学家的思想发展脉络有了更深的理解。
3、并做出自己的评论,而且能够运用以叔本华的观念来整理和分析中国哲学的问题和概念,这使他实际上在20世纪初的哲学介绍和研究者中显得高人一筹。
4、王国维早年追求新学,接受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的影响,把西方哲学、美学思想与中国古典哲学、美学相融合,研究哲学与美学,形成了独特的美学思想体系,继而攻词曲戏剧,后又治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
(来源:文章屋网 )
篇4
关键词:魏晋士风 思想激荡 儒道融合 玄学产生 影响
中国“士”的传统源远流长,已经延续了两千五百多年,是中国传统文化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士”是我国承担着文化使命的特殊阶层,是古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代表。我国的“士”并非一成不变,他们在每一个历史阶段中都会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并且对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产生重大的影响。在我国的历史进程中,尤其以魏晋士风最为独特。他突破了传统礼教的束缚,追求个性与自由,可以说他们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怪诞、另类、也是最为风流的“真名士”。
一.魏晋士风的转变过程
魏晋士风思想和行为习惯的转变。东汉末年,天下三分,在经历了魏、蜀、吴三国的常年战乱之后,三国尽归司马懿。由此中原大地再次形成了统一的局面。而再从魏到西晋的历史进程中,征伐动荡,战乱不休。这一时期的士风,涉及到“士”思想方面和行为习惯方面的转变。就士大夫的思想而言,玄学处于主导地位,主要是易、老、庄的三玄之说。另外,就行为习惯而言,士大夫们的行为突破了以前的传统礼教,开始崇尚自由、真实。这种新士风的兴起,是当时政治背景下的一种新产物。
魏晋士风的思想转变。魏晋士风从初期的兴起到中期的演变,是一个时代背景表现的社会发展过程。在由魏到晋的历史进程中,我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形成了相互争鸣的格局。也就是说,当时的老庄注重自然,旨在个体解放;周礼注重名教,旨在维持秩序。这种转变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的转变,曹魏时代、竹林七贤时代、西晋统一时代。
魏晋士风的礼制转变。魏晋动荡时期,君臣关系和家庭伦理存在着极大的危机。就君臣关系而言,士人与君主之间没有实质性君臣关系,“封建”之世的留存,“察举制”的长期推行,便有了道德观念中忠于故主,重视门第关系的局面。就家庭伦理而言,“礼教”与“礼法”自行一套繁文缛节,“亲至”与“尊卑”成为辩证矛盾。换句话说,就是无论是君臣关系和家庭伦理,都是忽视儒家学说中的崇尚礼法,注重人与人之间的真实和自由,崇尚内心真实的情感表达。
二.魏晋时期的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
儒学逐渐衰落,道学以新的思想复兴。魏晋南北朝时期,汉代儒学独具一格,不可撼动的地位开始摇摇欲坠,佛教迅速传播和发展,道教扭转复兴。就这样,儒学在魏晋的发展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当然,即便这种挑战非常严峻,但是,儒学思想根深蒂固,魏晋的动荡动摇了儒学的表现形式,而未能动摇儒学存在的根本。所以,这时期的儒学在道学的复兴历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激荡出新思想。魏晋士风的演变,着眼于名教与自然,以老庄和周礼为代表,以其注重的观点不同,根据当时的政治格局,社会风气的双重激荡中,社会新思潮就像一股强风,吹散了儒学的表现形式,带来了新道学--玄学。玄学以崇尚老庄为重,三玄之学为点,推动了魏晋动荡时期的新思想局面的发展。玄学的应运而生是弥补儒家学说的不足,发展道家学说的精髓。它主要崇尚自然无为和维护尊卑上下的等级制度(即名教)。
儒学没落之际,道学复兴之际,玄学初生之际,佛学弥留之时。根据儒家思想对民族问题的概述,引出了华夏文化与夷狄思维区别标准,从民族文化差异的问题上来讲,儒家特别关注华夏文化与夷狄文化的统一问题。魏晋南北朝,佛教盛行,使夷狄的文化地位威胁到了传统的儒学地位,从而,儒家的民族思想在表现形式上开始分散。印证了“夫佛者,夷狄之圣人;圣人者,中国之佛也。”
东汉时,民间学说与道家学说相结合形成了道教。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成为道家新形式的学说,影响着当时的士大夫。当时魏晋风度是崇尚自由、真实、漂亮等,但是由于社会政治格局的不停动荡,漂亮又丑陋、清高又贪婪、高雅又庸俗、真实又虚伪等等,这些社会风气在易中天的《魏晋风度》中唯美的展现。就当时意识形态的转变,儒学衰落,道家学说影响深远,佛教当时的意识形态较为分散,它借着玄学的兴起而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历经时间较长,过程较为跌宕。无论是道家学说的发展,还是佛学的兴起传播,这对当时的魏晋时代,都是思想层面的政治格局体现。北魏北周进行了三次灭佛,北齐进行一次的禁道,是佛学弥留发展的根本,也是道学复兴的根本。
三.魏晋士风与道家学说
1.魏晋士风促使道家学说的复兴
汉末魏晋时期,新思潮理论“玄学”作为新道家学说应运而生,它的兴起,从理论思想表现形式上动摇了正统学说儒学。玄学以老子和庄子为基础,进行理论上的延伸,弥补儒学的不足,顺应魏晋时期社会背景和政治背景而发展。当时魏晋的士风是以人性的自由和真实为主,玄学中道家的“逍遥”符合魏晋时期的“自由、真实”追求,从而正统儒学逐渐被人遗忘,开始了道学复兴的历程。
魏晋玄学以道家学说的“无为”为基础思想,它存在的“道”是当时士大夫追求的最高理想,也是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之下,人们精神层面上的一种安定追求。总之,道家学说的复兴,从根本上来说,魏晋士风起了一个历史性的推动作用。
2.魏晋士风推动新道家学说的发展
先秦时期,老子把“道”看做万物之精神根本,强调人们追求“道”的自然发展。魏晋的士大夫把这种自然发展应用到人性的解放。把所谓的繁文缛节放在人性之下,把“人”的重要性体现在行为习惯和思想解放之上。做到了真正的人性觉醒,开始了放荡不羁,追求完美的思想大解放。
魏晋时期的道家学说以玄学的形态表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玄学掺杂了儒学、佛学、道学这三大学说的基本理论,成为传统儒学到新兴道学和佛学的中间纽带。有些学者认为魏晋当时是“以儒学为主,佛学和道学为辅”,虽然儒学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但依旧是当时贵儒、尊道、礼佛文化格局中极为关键的一部分。
从当时魏晋所存在的三种主要学说来讲,适合魏晋士风的“自由、真实”等生活行为习惯,是新道学说玄学发展的根本。从推动意义上,魏晋士风影响了士大夫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从而对新道学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3.道家学说的“无为”适合魏晋动荡时期的治国思想
魏晋时期的动荡,是一个很长时期的动荡过程,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统一。道家学说延续着老子和庄子的学说,其中的“黄老之学”作为道家学说的一种延伸意义的发展,根据时代的政治格局和社会背景历经盛行和衰落的跌宕历程。魏晋之际,一大批文人雅士崇尚老、庄,并且夹杂着儒学和佛学的谈论。基于道家学说的“无为”,论述从“无”到“有”的境界,大大提高了道家的地位。也说明了,在动荡的魏晋,道家学说的“无为”适合当时的治国思想,从而使儒学开始没落,新道学开始发展。
4.道家学说的“逍遥”适合魏晋士人的风度
魏晋士人大部分有着隐士和浪漫的风格,道家学说作为中国灵魂的两面之一(另一面是儒学),道家学说注重人的平等性,虽然是要顺应天道而为,但在社会发展和文化礼仪中强调了“人性”的作用和重要性。魏晋时期,以嵇康、阮籍等为代表的那群名士释放本真,自然超脱,率性放任,摒弃正统儒学的繁文缛节、克己礼法,显示出了魏晋士大夫人性觉醒的不羁风度,这种追求个体自由解放的生活方式,适合当时道家学说的“逍遥”。
5.道家学说复兴的影响
道家学说是源自于老庄的学说。魏晋士风崇尚自然,道家学说的“无为”从根本意义上推动了魏晋动荡时期士大夫思想上和行为习惯上的人性觉醒。道家学说的新道学是儒学向道学、佛学发展的过渡,它的复兴是玄学存在的根本,也是三玄之说发展的基础。从魏晋士风的现象层面来讲,道家学说从君臣关系、家庭伦理都突出个人主义的存在。道家学说的复兴,对于魏晋时期的社会风气的转变意义重大。
道家学说复兴过程承上启下,对其政治、经济、文化都有深远意义的影响。魏晋士风转变,转变过程较长,每次转变时间较为短暂,这时候思想领域是以道学为主导,是一种儒学融入道学的新思想,王弼的《三国志》有提到“儒道并存”这一思想来源。新道学承儒学的精髓,启玄学的发展。道学的复兴是魏晋风度的一种阐释,更是魏晋士风的一种表现形式。
6.魏晋士风下道家学说是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激荡的新思想,是儒道相融合的玄学之说。魏晋士风下这种新道学的影响意义重大,是时代动荡和社会人文追求的一种解放。从某个方面来说,不仅对魏晋时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现在社会也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今的人们追求个性的解放,时常吟唱着“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咋一看仿佛有些轻狂,但细品之后却也觉得略有几分潇洒。个人认为,这就是道家学说对当下人们产生一定影响的重要体现。
四.结语
魏晋时期,是一个处于长期分裂,短暂统一的动荡年代,从汉末到三国鼎立,从三国鼎立到西晋短暂统一,又在长年混战中到隋唐的新统一。魏晋时期的文化思潮就在这样一个动荡和征伐的年代,以一种唯美的姿势应运而生。玄学是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在政治动荡和士人心态中激荡的新思潮,它的影响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刘雪飞.余英时儒学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3.
篇5
关键词:道德行为失范矫正溺爱真爱
一、中学生道德行为失范的主要表现
中学生的道德行为的总体现状是积极规范、健康向上的,大多数中学生的道德行为是来自善良动机、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但少数中学生的道德行为失范也不容忽视,而且这种失范在家庭溺爱条件下成长起来的中学生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1、社会公德缺失
中学生道德行为失范表现出来的社会公德缺失,主要表现在:(1)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语言不美,对待长者、老师缺乏尊敬,缺少感恩之心,对待同学缺少友爱,不讲诚信,言行不一;(2)在公共场所中处理人群关系方面,损害公物甚至据为己有,典型的表现是在课桌和墙壁上刻画,不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为所欲为,破坏正常秩序;(3)在对待环境和能源方面,表现为乱扔果皮纸屑,浪费严重,节俭意识淡薄。
2、纪律、法律意识淡薄
中学生道德行为失范体现出来的纪律、法律意识淡薄,突出表现在违反校规,无故旷课,作业抄袭,考试作弊,打架斗殴等不守纪行为,还有校园暴力事件,包括对教师的暴力事件如辱骂甚至殴打教师,以集团或集团力量为背景而发生的学生问的暴力事件,如打群架,欺负弱小同学等。
3、道德行为评价标准畸形
中学生对于什么样的行为是道德的行为,什么样的行为是不道德的行为,其判断评价标准是模糊或者是错误的,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就是中学生对于一些非道德的行为的推崇、模仿。如一些中学生对拉帮结派、群架斗殴等行为不仅不能认识到此类行为的不道德性,还认为这些行为的实施者讲义气,而推崇甚至模仿。与此同时,他们对于一些道德行为反而认为是不道德的行为,如把学生尊敬师长的行为看成是“拍马屁”,进行嘲讽和打压。
4、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脱节
中学生对于究竟应该如何行为,通过多年的学校教育已经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例如:对于社会公德、传统美德的相关内容,中学生不是不清楚,只是由于缺少自觉自愿的选择,在实施行为时偏离了这种道德认知,出现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脱节现象。
二、家庭溺爱与中学生道德行为失范
1、溺爱及其表现
溺爱就是家庭对子女过分的宠爱,把子女置于不恰当的突出地位,给以过分的待遇。主要表现在:一是娇生惯养。家庭把孩子视作“掌上明珠”,对子女百般宠爱。二是百依百顺。一切听之顺之,一切按孩子的要求办,即使不正当的要求也会给予满足。三是袒护包庇。家长对孩子的缺点,不但不正视、不教育,相反,爱护短,惟恐自己的孩子受委屈。甚至有些家长当孩子触犯了法律,也采取能瞒则瞒的袒护做法。四是纵容放任。家长对孩子的不良行为采取听之任之,纵容放任的态度。
由于一个人的幼儿和少年时期是处于自我认识的朦胧期,家庭的溺爱会使他们对自己的思想信念的自我认识产生偏差,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2、溺爱对于中学生道德行为的影响
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说:“过分的溺爱,虽然是一种伟大的感情,却会使孩子遭到毁灭。”家庭溺爱对于中学生道德行为的影响包括间接影响即对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影响和直接影响即对道德行为的影响。
(1)溺爱对于道德认识的影响。人的道德行为受到道德认识的支配。只有当他认识到为什么要这样做(或相反),并且认识到应该这样做(或相反)时,他才会采取积极的行动。中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的道德认识是表面的、直观的、感性的,容易受到当前刺激和环境的影响,他们从成年人肯定或否定、满足或拒绝、赞许或批评的反应中形成了自我道德认识。因此,在家庭道德品质教育中,父母要认真对待孩子的行动,做出正确的评价,为孩子创造一个获得道德认识的良好环境。但是溺爱型的父母做不到这一点,他们不是以理智而是以个人情感来判断孩子的行为。这样的教育往往会使子女形成错误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认识,以至形成许多不良的道德品质。
(2)溺爱对道德情感的影响。道德情感是伴随着孩子道德认识而产生和发展的,对道德行为起着巨大的调节作用。当孩子在某个道德问题上产生了情感,有了强烈的爱憎、好恶时,就会在他身上形成一种巨大的动力,推动他对事物采取追求或舍弃,赞同或反对的行为;相反,如果孩子对此表示出冷淡的态度,缺乏必要的情绪体验时,他的认识也往往停留在口头上。所以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在提高孩子的道德认识的同时,还要引起他们的情感上的共鸣。溺爱型的家庭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他们只是一心一意地照顾孩子的吃穿,像对待少爷、小姐似的伺候着。这自然要在孩子的情感上滋生一种“优越”的体验,把父母的照顾看成是理所当然的。在他们的心中只有自己,而无父母长辈,稍不顺心,就会大发脾气,任性、专横霸道等恶劣品质破坏了对长辈应有的伦理感。
(3)家庭溺爱对道德行为的影响。孩子一出生就处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中,首先是在家庭,在同别人的交往中学习一切行为。孩子能从周围成人的多次反应——满足或拒绝、赞扬或批评中逐渐形成、巩固一些有效的行为方式,抛弃一些无效的行为方式,使某些行为经过选择逐步稳定下来,以至形成习惯。如果父母对子女一贯以严格要求,正确运用奖励和惩罚,并给予必要的约束,那么,孩子就很容易形成好的行为方式。可是,溺爱型的父母对孩子却是一味地放纵,养成了孩子一些不良行为。例如,在吃穿上稍不如意,孩子就会跟父母生气,孩子一闹,父母就心软地迎合孩子的无理要求。这就必然会养成孩子任性、挑吃、挑穿的不良行为习惯。所以,无原则的宠爱会使孩子形成许多不良行为,不懂得用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
虽然中学生道德行为失范还有其他原因,但笔者认为溺爱是中学生道德行为失范产生的温床,溺爱推动了中学生道德行为失范的发展,溺爱使中学生道德行为失范错过了矫正的最佳时机。
三、中学生道德行为失范的矫正
1、家长放弃溺爱构建真爱
严格掌握教育原则。允许孩子在正常界限范围内自由地、舒畅地活动、成长,锻炼能力,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在力量,形成积极向上、性情开朗的良好性格,教育后果是卓有成效的,这就是真爱。如果父母娇生惯养孩子,任凭他超越正常的界限范围,随心所欲,为所欲为;或者限制太严,这也不许,那也不行,抹掉了孩子好奇好动的特点,扼杀了孩子的兴趣和积极性,形成以我为中心、自私、懦弱的消极情绪,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这就是溺爱。真爱和溺爱都会影响终生,这一点应该引起每一位家长的注意和重视。
2、消除学生的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
要矫正学生的不良道德行为,教育者应首先在“动之以情”上下功夫,消除学生的疑惧和对立情绪。人本化教育家认为,教育的作用就是创造最佳的条件,即一种自由的气氛,以利于学生的“自我实现”。教师应想方设法构建师生之间的共同语言,与学生交朋友,并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解除他们对教师和家长的戒心。然后,晓之以理,导之以行,使他们从实际中体验到教师的善意和苦心,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关怀,增强对周围人的信任感。
在溺爱条件下学生的不良道德行为主要受不良习惯的支配。这些不良习惯的矫正不可能是一朝一夕的事,教师和家长应该给予这些学生以矫正不良习惯足够的时间。学生不良习惯的矫正也不可能立竿见影,对那些有不良道德行为的学生,采取严格的管理措施,实际上是一种违背教育规律的做法,其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家长和教师不妨对其违纪行为进行梯度要求,要求其不良道德行为的次数和程度成递减趋势直至完全改正。
3、加强引导,以身作则
教师和家长对于学生不良道德行为进行引导的效果,不仅取决于引导者的方法和水平,还与引导者自身的道德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即是说,教师和家长要身体力行,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禁止学生做的,自己坚决不做;要求学生遵守规章制度,自己率先垂范。这样做不仅能够提高引导者的引导效果,而且能为学生矫正不良道德行为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4、道德教育注重树立榜样,情感体验
篇6
一、充分利用学科特点,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思想品德教育
各学科的教学,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的途径,对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要把学科知识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结合起来,把道德教育有机地渗透到学科教学中。“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要以自身的一言一行影响引导学生成长、进步,要重视自己的言、行、举、止,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要主动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主动深入学生之间做他们的思想工作,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师职业信念。要把专业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把单纯的知识讲解融于人情、事理,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掌握了学科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思想认识水平,是非判断能力和道德意识。要一手抓教学,一手抓养成习惯教育,在课堂授课时,从维护课堂纪律入手,对学生进行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二、加强师德建设,树立光辉榜样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的:“教师其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最直观最富有教育的模范,是学生活生生的榜样”的特殊地位。因之,我们广大教师要树立“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身教胜于言教的意识。自觉以高尚的品德和人格魅力感召学生。教育应以“育人为本”,教师要善于和乐于与学生交朋友、谈知心话,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和情绪,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真正做到以高尚的情操教书育人。因此,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师我们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不断充实自己,丰富自己,完善自己,超越自己。成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榜样。尊重学生、热爱学生、服务学生,要求教师对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融入学生中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和好朋友.做到不讨厌一个学生,不放弃一个学生,不仅关心学生的各个方面,而且关心学生发展的全过程。
三、开展团队活动,加强对未成人的思想教育
开展团队活动,对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教育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要紧紧抓住队会和班会这两块教育主阵地,对学生开展公民道德规范教育、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行为养成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等等。一要坚持对学生着装、发型、卫生、文明礼貌、配戴校徽、上课纪律等微小行为进行检查监督,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绝不留下后遗症。二要耐心细致地做好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通过各种具体方式(观看教育影片、家访、学生集会、国旗下讲话等)对学生进行耐心细致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三要利用重要节日,精心准备,有针对性地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如利用学雷锋纪念日、清明、五一、六一青年节、七一、八一、九三抗战胜利日、九一八国耻日、国庆节等开展有意义、有针对性的讲话,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的时效性、科学性。
四、打造校园文化,深化思想道德教育
校园文化的建设是发挥环境育人功能的重要方面,古人有言:“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教育史上有“孟母三迁”的佳话,这都说明环境对人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要注重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形成高雅的校园文化环境。加强校园自然环境建设,营造良好优美的校园文化氛围,把学校建成绿色学校。让学生在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学习和生活,赏心悦目,怡情养性,美化生活,净化心灵。
在学校生活中,要创设和谐健康的道德教育环境。例如:可通过教室、寝室、阅览室、实验室的布置,创设学生行为标语,橱窗、走廊经常性的宣传,学校、班级经常性的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教育影片等;学校每年举办一届校园文化艺术节;同时结合书香校园创建活动开展“我读书、我快乐”读书活动,使校园文化氛围日益浓厚,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思想道德得到升华。
篇7
【论文关键词】儒家;敬畏;道德
一、敬畏之于儒家的道德传统
儒家学说是包含着一种深刻的敬畏之感的学说。敬畏思想在儒家传统中多有体现,天道、自然、人类社群、自我等等都是敬畏的对象。
儒家的敬畏传统自原始儒家创立时就建立起来了;孔子对此有原创性的阐释:“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大人,侮圣人之言。”古代百姓普遍对于天、神等心存敬畏,而孔子则敬畏“天命”。天命在于孔子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上天主宰人的命运,即自然的定数,它是朝着一定目标前去、非人力所能左右的一股力量;一是指上天赋予人的使命、才能,即自然的察赋。较之前者,后一层含义更为重要深刻,因为“孔子和儒家所关心的是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一类的问题”。孔子的敬畏天命,兼具敬畏超人间的力量,和敬畏人所担负的神圣使命的双重含义。因此,孔子对于鬼神的问题采取敬而远z的态度。不管其存否,既要有虔诚敬畏之心,又要保持距离。对自然界的现象也是心存敬畏,以一种不同寻常的态度去对待,因为理性之于自然的现象,完全应该从中感悟出现象以外的真理。
孔子提倡“知命”,更重要的意义是在于对自身肩负的神圣使命的感知和履行。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因为这是道德的要求,是天所赋予的使命。因此,对于德行要躬身而行,不可懈怠、轻忽。为仁由己,“我欲仁,斯仁至矣”。但是,“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人们行事的成败与否,并非人力能够全部控制,还有赖于各种外部条件的配合。不过,人的态度应该是竭尽己力,成败在所不惜。
孟子之于敬一良,主要见之于对天和道德本心的敬畏。孟子沿用先前天论的思维传统,将道德的终极根源归结为上天。“这个表面看起来并没有实质内容的天,对于儒家来说,却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价值。儒学不是宗教却有宗教的作用,根本原因就在这里。”孟子借助“天”对于普通民众的无限威慑力量,使道德本心拥有了强大约束力,确立起人们对道德本心的敬畏。
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万物皆备于我”说的正是:“良心本心我全具有,道德根据就在我心中,除此之外,毋需外求”。在道德本心的指导下,凡是正确的一定要去躬行,这样做也就成就了道德,做到了“自诚不欺”。
“仰不愧于天,俯不作于人”,是孟子人生三乐之一。人只有做到心正无邪,才能无所愧作。是否愧于天,作于人,其根据全在于心,所以只有无愧于心,才能仰不愧于天,俯不作于人。做了道德本心已经告知不该做的事情,就会良心不安,就会有愧,这是有愧于心;按照道德本心的要求去做该做之事,良心则安,不会有愧,这才是无愧于心。无愧于心是性善说的一个重要思想,体现了人对道德本心的敬畏。
汉代的董仲舒结合阴阳五行的学说,推出了“天人感应”论。他从“以天为律”、“天主人从”这一核心意识出发,形成了一套强调秩序与持守、以他律性自律为本质、并与封建社会器物文化、制度文化相适应的思想文化体系。这一学说在为统治者寻找政权合法性的同时,为天的宗教性增添了浓重的一笔。董仲舒言“阳尊阴卑’,,建立起以“三纲五常”为基本内容、带有浓重政治倾向的伦理学。徐复观先生认为三纲之道的提出“是儒家向专制政治开始低头,是伦理思想的一大转变”。这一改变对儒家思想的本身影响至大。
宋明的儒学家们进一步沿着先秦将道德的终极源头挂到天上的做法,努力完善儒家的形上系统,以与佛教道教相对完善的形上系统抗衡。
周敦颐提出了“寻孔颜乐处”的思想。探求、了解颜回何以在贫困中保持快乐的问题对于宋明理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周敦颐看来,颜回代表了儒家自我修养的典范。周敦颐的寻孔颜乐处的思想“使古代儒家以博施济众和克己复礼为内容的仁学增添了人格美和精神境界的内容,对后世理学的人生追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如何成圣,周敦颐的回答是“主静”,圣人以“仁义中正”为道德原则,又以“主静”的方法进行修养。“主静”便是周敦颐的成圣之方。
张载通过对宇宙人生的深刻思考,建立了“民胞物与”的精神境界。从宇宙的观点来看待个人与社会生活。通过这样一种血缘宗法的网络,他提出天地是父母、民众是同胞、万物是朋友,织起了整个宇宙的关系网。张载所建立的这一精神境界,用意在于使人对自己的道德义务有更高的了解,对一切个人的利害穷达采取超越的态度。
二程在道德修养方面提出“敬”而代替了“静”,但两人对“敬”的理解有所不同。程颖把尊重自然界“生生”规律与人的善良品德联系起来。他认为,天之生理在心为仁性;天之生理又同时普在万物。万物皆有“生意”,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因此,人要有“诚敬”之心,敬畏之心,只有对天之生理具备真诚而又崇敬的心理,“仁性”才能在心中得以留存。程颐则强调以主一无适和整齐严肃为主要内容的“主敬”的修养,既要求内心的敬畏,也要求外表的严肃。他认为内外是相联系的,外庄,则内自然敬;外不庄,则内怠。要把注意力专注于意识的养善闲邪,使内心始终保持敬畏的状态。同时注意外在的形象举止是否合于规范,时刻从容貌举止上检查自己,以取得“天理自然明”的内在效果。
朱熹是宋学的集大成者。在修养方法方面,他所倡导的“主敬涵养”,在宋明理学中有较大影响。理学家之中,他尤为重视“敬”,视之为“圣门之纲领,存养之要法”,是“万善之源”。敬是贯彻上下、始终、动静、知行而无所不在的人生修养的根本方法。心思散乱、不清明的情况下,是不能够认识、了解事物之理的,所以“主敬以立其本,穷理义进其知”。
明学中最有影响力的王阳明提倡良知说。他继承了孟子有关良知自然具有的思想,说:“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底准则。尔意念着处,他是便知是,非便知,更瞒他一些不得。”人人本来都有一颗与天地一体的心,认为“应当先立乎其大者”,然后“用敬’,存之。若尚未“立乎其大”,便迫不急待地去“格物”,即便“用敬”,也全无功效。人应当做的便是遵行良知的命令,即“致良知”强调道德实践。
通过上述对儒家主要道德思想的考察,我们可以体会到儒学家提出的伦理主张背后所隐含着的深深的敬畏之情。“天”成为道德的终极根源之后,儒家道德宗教性的力量得以前所未有的加强。杨泽波先生认为,原本只是先秦儒家为道德寻找终极根源,后来却演变成了人们的一种信念和信仰,无论是宋明儒者所讲的“良知天理”,还是一般百姓强调的“天地良心”,天的地位都是无可质疑的。对于天的敬畏,使得人们将之转化为对于内心道德本身的敬畏,道德敬畏是开展道德实践的根本前提。对于道德的敬畏之情,始终贯穿着中国古代儒家的道德传统。确立道德敬畏成为了传统道德文化的核心内容。
二、确立道德敬畏,建设德性社会
道德需要是道德敬畏感生成的内在根基。康德在《纯粹理论批判》中有力地证明了上帝只是一种假设。但在《道德形而上学》和《实践理性批判》中又为上帝腾出了一席之地,把他请了回来。这是因为康德认为上帝虽然不是理性的对象,但在实践理性中,若缺少民众对上帝的信仰这一因素,道德终归不圆满。在今天的西方社会,仍然是大多数人的重要生活内容。对上帝的敬畏造就了大多数西方人的道德境界,赋予了他们履行道德的自觉性,这是源于道德的他律作用。
通过对孔子直至宋明理学等儒家主要道德思想的考察,我们明确了敬畏之于儒家道德传统的重要意义。对于道德的敬畏之情始终贯穿着中国古代儒家的道德传统,确立道德敬畏是传统道德文化的核心内容。孟子通过人与“夭”关系的设置,确立了德性的内在需求。在孟子,仁义礼智源于内心,由于内心的仁性,人有了自然向上的力量。本心认识到正确的,自然就会行;认识到错误的,自然就会加以阻止。这是道德的自律在发挥作用。
篇8
一、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和谐氛围就是指树立学生为主体的观念,摆正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以民主为基础,以尊重为条件,在教学中相互理解与合作,相互激励与欣赏。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很有感触的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人与人的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和谐课堂教学的基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条件,又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职校的学生都是各中学较差的学生,在学校一直没有受到重视,在这种情况下能够给这些学生更多的重视、尊重和理解,很多学生能够改变对学习的态度,学习的兴趣也会有所提高。
2.打破传统教学观念,将现代教学观念融入课堂
传统的教学观念是片面强调语文课的工具性,以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老师的教,替代学生的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将生动活泼的语文教学变成知识的单向灌输,脱离职校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实际。现代的课堂教学更需要教师放下架子,平等地看待学生,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尊重和信任,教师和学生应该是平等、民主、合作的伙伴关系。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他有自我观念、自尊心、有自己的要求、兴趣、爱好、追求和个性等主观意识。因而学生有一定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扮演学生学习环境的营造者、学习过程的参与者、问题讨论的合作者、学习前进方向的指引者的角色。离开了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不可能自发形成,甚至可能迷失方向。但是,有些老师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随便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去思考、讨论几分钟,自己则站在讲台上,不参与学生的讨论,也不管下面的学生是在讨论,还是在说空话,最后自己做一下总结就算完事。体现不出师生的互动与合作,这样的课堂效果在职校语文课堂中是可想而知的。
二、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托尔斯泰也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可见,要改变这种学习语文的氛围,必须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1.精心设计导语,提高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导语是一堂课的切入点。精心设计课堂导语,先声夺人,可以唤起学生强烈的“乐知”“乐学”的欲望。如教《再别康桥》一文时,这样设计导语:
笔者列举了古代很多以离别为题材的诗句,让学生通过阅读这些诗句分析这些离别诗句的基调,谈谈自己在离别时所产生的情感,通过这些问题引起学生的回答和极大的兴趣,并制造了他们学习本课的悬念,提高他们学习本课的兴趣。
2.结合现代多媒体教学创设情景,引人入胜
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肌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 可以说,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可以激发学生澎湃的情感。而这单凭教师一张嘴两支粉笔是难以做到的,要结合多媒体教学中的声音、图像。
《致橡树》是一首描写爱情的现代诗。如何让学生体味作者所阐述的爱情观呢?我们利用多媒体设计这样一个画面:一个追求独立的年轻女性,一棵独立的橡树和一棵独立的木棉树。课堂教学时,教师展出这幅画面,引导学生去感受这首词的意境。接着,播放《致橡树》的课文录音。那声情并茂的语言,优美的配乐让课堂充满了一种浓郁的学习气氛。
3.巧妙设计课堂提问,尽量让学生唱主角,教师作为课堂中的主持者和引导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唱主角,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发现过程,能够同时体验到发现知识的兴奋感和完成任务的自信心,从而使他们相信:我能思考,我能自己解决问题。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能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如教《项链》一课时,教师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故事比赛和角色扮演,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三、将行为导向教学方法融入语文课堂中
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定义及内涵。行为导向教学法是学生同时用脑、心、手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法,这种教学法是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人的发展为本位)的教学。行为导向教学法是全面的和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在课堂上,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决定要完成的行为产品引导着教学过程。常用的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种:
1.模拟教学
根据行为导向教学的提示和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设计出不同特色的模拟教学情境,以增强学生的知识现场感和直观感。比如在讲授招聘启事、求职信、聘书、用人合同等一系列与求职有关的应用文体时,为了学生能够更好的学习应用文,教师组织学生模拟一场生动活泼的人才招聘会,让学生在实践运作中学会相关文体的操作规范。招聘会所需的各种元素或场景如招聘会场、招聘单位、招聘岗位等都与现实社会中所看到的相同,只是过程是模拟的。这样学生能够在活的场景中学会应用文,打破传统的学习应用文的课堂模式。
2.案例教学
根据语文教学的实际需要,笔者尝试着从教材或社会生活中寻找出一些有代表性的人物或事例,指导学生判断与分析其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提高对社会和人生的认识水平。笔者曾给学生上以“感动”为话题的作文课时,列举了年度“感动中国”的十个人物的典型事迹或课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为例,组织学生进行自由式讨论“谁是你心目中感动的英雄”,并要求每个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让你“感动”的故事及人,最后让学生写以“感动”为话题的作文。通过这种案例教学以加强学生对诚信、责任、良知、奉献精神等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认识和感知,促进其良好人文素养与职业素养的形成,也能够丰富学生的写作能力。
3.角色扮演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是经过时间筛选的、有着较强故事性的名篇佳作。笔者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地指导学生将部分篇目改编成可供表演的剧本,并辅以音乐、舞蹈、美术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分角色进行表演。比如对《雨霖铃》《茶馆》《药》《鸿门宴》《项链》《雷雨》等故事类文本的教学,教师组织学生在熟悉文本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个人专长和喜好,分角色进行表演。表演者在排演过程中的投入是全方位的,他不仅需要正确地把握个体角色的情感定位,还需要对剧本的整体结构、人物关系、情节安排、故事背景以及社会场景等有比较完备的认识。这样学生一方面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故事情节;另一方面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篇9
【关键词】技能,经验,服务社会,模式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分为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和技能教学型等四大类,各类型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定位绝然不一样,具有的现实或潜在的职能、层次也不一样。因此,各类型高校在社会服务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特征也各不相同,社会服务所承担的任务与内容、服务的空间范畴各有侧重。本文以石家庄职业技术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在学生职业技能培训的实践为例,就高职院校连锁经营专业服务社会模式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探讨。
一、以校内运营实体为平台,构建社会服务、教学、科研“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本专业依托学校的校内实践基地开展了富有特色和开创性的集社会服务、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社会服务,做到了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的高度融合。
1、教师、学生全程参与式实体运营,理论与实践相融合。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在校方的大力支持下,与本地的连锁企业天元有限公司合作,在学校校内实训基地开办了天元长兴便利店,采用准实体化运营,教师和学生完成参与实体的运营过程,实体从选址、商圈调研、店面装修到商品采购、商品定价等运营的全过程,由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专业教师和学生全程化参与,容理论于实践,在实践中丰富理论,教师的理论、科研成果在实体开办过程中得到了升华。并结合实体的运营情况,由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共同研究并制定出了《天元长兴便利店》的系列规章制度,并形成了自己特色化的运营方式:为了解决学生上课和岗位实训相冲突的问题,实行学生倒班制;形成了特创的师傅带徒弟的培训模式。
2、以校内实训实体为平台,完成学生岗位轮换,为就业实现零距离对接。校内实训基地解决了在校外实训过程中始终无法解决的问题—轮岗,专业实习实训要解决学生在不同岗位上技能的培养和锻炼,但校外实训基地涉及到企业的经济效益等问题,始终无法解决轮岗的问题,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个问题,在这个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的实习内可以保障学生在收银员、理货员、店长助理、店长等岗位上完成岗位轮换。为学生未来就业实现零距离对接;同时,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就完成职业体验,为学生的未来就业给予恰当的引导,有助于一次就业率的提升。
3、实体运营,为学生的就业买单。以校内实践教学基地———运营实体天元长兴便利店为平台的社会服务、教学、科研“三位一体”社会服务模式的实施,收到了明显的成效。该模式既促进了“产学合作”,又形成了一定的“造血功能”,为连锁专业学生未来的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2010年第一届连锁经营管理学生就业以来,通过三年的跟踪调查,在实体完成顶岗实习的学生,就业能力明显提高,很多学生在还没有毕业时就已经成为企业的骨干。学生就业能力的增强得益于实训实体化运营模式,实体用真材实料让学生演练,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学生对真假货币的辨别就是从收假币开始的。我校的学生通过参与实体岗位技能培训和实训操作,就业时可以从事连锁经营企业中的一线基层岗位:收银员、理货员、仓管员等岗位;同时可作为店长助理、店长等职位的后备人选。可以说,连锁专业通过为企业输送技能型人才服务于企业,服务于社会。
二、校企合作,服务地方企业
自我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开办以来,曾与多家当地企业有过深度的合作,在合作中求发展,专业依托地方企业增强专业实力,企业依托学校谋求专业人才。2008年,我系5名教师利用暑假期间在保龙仓(2010年与家乐福合并为家乐福﹒保龙仓)顶岗任职;2009年,60多名学生和老师参与保龙仓胜利店的整个开业准备工作和正式营运工作;2009年,与天元有限公司合作在校内实践基地开办天元长兴便利店由学生独立运营;2009年,与河北展新体育有限公司合作,学生完成3个月的顶岗实习……今年,又引入了沃尔玛、麦当劳、乐仁堂、好利来等多家知名企业,在和当地企业的合作中,实现双方的互赢。一方面,专业可以依托当地连锁企业解决学生实习、专业能力实践的场所问题,开拓多种连锁业态让学生对专业有更多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同时,通过和企业的深度合作,将一定数量的教师放到企业中去,实现教师“双师型”培训中企业的职业能力培训,教师在完成职业培训的过程中,又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科研优势,为企业做培训,帮助企业分析和探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和问题,加大了科技服务力度;再其次,当地企业可以在和学校深入合作的过程中,干预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修订,真正的获得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同时,企业在跟学生的接触中可以优先选择企业需要的人才,为企业的成长扩大了空间。学校成为企业的一个大人才库,为企业培养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型人才。
三、社会服务的功能有待进一步开发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在服务社会模式的探索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运作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的探索和完善,更有效的发挥其服务社会的服务功能。
1、进一步探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为社会输送综合型人才。深化教师科研和学生科研的融合,探索学生深入实体的经营管理,从单纯的技能型人才培养进一步深化满足社会对综合型、管理型人才需求的培养遥
2、进一步开拓连锁多种业态,为不同业态的企业输送相关人才。由于自办实体经营场所和项目的限制,使学生在能力的培养上仅仅局限于一种业态。从中国连锁协会的调查数据显示,社会对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人员需求远远超过了人员的供给,特别是出现了明显的结构不平衡。
以上通过对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社会服务模式的深入剖析,一方面,总结了物流连锁群服务社会、服务地方经济模式的成果;另一方面,也分析了在运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今后专业群服务社会模式的新探索提出了个人建议。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插齿刀;变位系数;变位截面;原始截面
中图分类号:K87 文献标识码:A
1插齿刀
插齿刀是齿轮刀具比较普遍的一种,它是利用一对齿轮啮合或齿轮与齿条啮合的原理加工的。加工时,刀具与被切齿轮的瞬心线彼此作无滑动的纯滚动,被加工齿轮的齿形是刀具切削刃连续位置的包络,也就是展成法。利用展成法加工有很多优点,如被加工件的精度较高,加工生产率高,而且模数相同、齿形角相同而齿数不同的齿轮可以同一把刀具加工。插齿刀是通过展成法在插齿机上加工圆柱形工件的刀具。插齿刀可用来加工各种形式的圆柱齿轮如:直齿、斜齿、人字齿轮及内齿轮。加工齿轮的精度较高,但加工生产率不及滚齿加工。它是加工塔齿轮及内齿轮的主要刀具。另外插齿刀加工时,刀具的齿距累积误差和机床传动链的累积误差都会反映到工件上,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插齿加工精度的提高。
2变位系数
由于插齿刀在切削时需要连续工作,所以设计插齿刀时就把它设计成连续变位的形式。为了使插齿刀有前角及后角,将它的前刀面和顶后刀面做成圆锥面。插齿刀顶刃面和侧刃都有后角,自前刀面向后尺寸在逐渐缩小。这时插齿刀从前刀面开始沿着轴线各端截面中,直径和齿厚都不相同。也就是外径离中心轴线是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就是一种变位。在端截面中插齿刀有着不同变位系数。在前端面的变位系数最大,后端面的变位系数相对来说较小,有的情况是负变位,如果在端截面内某一截面内的变位系数为零,那么这个端面被称为原始截面,在原始截面中插齿刀分圆齿厚齿高和顶圆直径、根圆直径均为标准数值。在原始截面前的各端截面中变位系数为正值,在原始截面后面的各端截面中变位系数为负值。变位系数不为零的其它端截面,可以叫做变位截面。
插齿刀在重磨后它的顶刃中心方向移入,顶圆直径和分圆齿厚都相应在减小。而侧刃仍为同一基圆渐开线,所以插齿刀的每个端剖面可以看作是变位系数不同的直齿齿轮。在插齿刀的设计中计算前端面的尺寸及总磨厚度面进行的插齿刀最大变位系数和最小变位系数的选择,是插齿刀设计的关键。
确定插齿刀最大变位系数时要考虑插制工件的质量,刀具是否耐用和刀齿顶刃的强度三方面的因素。在实际设计中插齿刀的最大变位系数愈大,这时插齿刀的侧刃的工作部分距基圆较远,其曲率半径也较大,包络出的齿轮的齿面残留面积小,在其它情况相同的条件下,如在相同的圆周进给量的情况下,被加工件的表面光洁度较高,加工质量较好。但是随着最大变位系数的增大,插齿刀的顶刃宽度会变小,由于插齿刀插制工件时切削工作大部分是由顶刃切削完成的,约有一半的金属是由齿顶刃切除的,切削力和切削热在此处较为集中,顶刃极易磨损,另外,如果齿顶宽度减小的话,刀具耐用度和刀齿强度也会降低,缩短了刀具的使用寿命,所以在设计时应使顶刃留有一定的宽度,保证插齿刀有足够的耐用度和强度。
在实际设计中选择插齿刀的齿顶宽时需要考虑插齿刀的齿数、插齿刀的齿顶系数以及插齿刀的最大变位系数。因为在其它条件相同时,变位系数愈大、齿数愈少、齿顶高系数愈大,则齿顶宽度愈小。
另外最大变位系数愈大,就会产生齿轮过渡曲线干涉的情况,由于插齿刀的侧刃是渐开线,切制齿轮时齿轮齿廓某点上部是渐开线齿,此点下部是过渡曲线,过渡曲线不参加啮合,这一点就是渐开线的起始点。插齿刀的变位系数愈大的情况,其曲率半径较大,过渡曲线起点高,用插齿刀加工出的齿轮和共轭齿轮啮合时,当齿角碰到过渡曲线则发生干涉,当其它条件相同时,增大变位系数、减小插齿刀的上齿高系数,以及减少插齿刀的齿数,都会增大过渡曲线干涉的情况。如发现过渡曲线干涉,可以减小插齿刀的变位系数或是增加插齿刀的齿数的方法。考试到以上两点后可根据公式算出插齿刀的最大变位系数。
考虑到最大变位系数和插齿刀的齿数以及上齿高的数值都有关系,所以确定最大变位系数时要充分考虑进去,再通过计算得出既能保证齿顶宽度,又能保证不发生过度曲线干涉的最大变位系数。
在插齿刀的使用过程中如果总的重磨厚度大些,则重磨的次数会多,刀具的重磨次数决定了刀具的寿命,所以插齿刀寿命就会愈长。插齿刀的重磨后,前端面的变位系数就会改变,最后一次重磨后插齿刀变位系数为最小值。变位系数愈小,则插齿刀的可重磨次数愈多。但是变位系数愈小,则可能发生插齿刀齿顶在插齿的过程中,切入被加工齿轮的渐开线齿廓,称为插齿刀的加工齿轮时的根切现象,如果产生根切现象,将会削弱齿根部的强度,所以应尽量避免。这种现象是由于有效啮合线起点超越了极限啮合点产生的。当插齿刀齿数增加、齿顶高度增加、齿轮的齿数减少时,就极易产生齿轮的根切现象。
同样用齿数较少的插齿刀加工齿轮时,齿轮的齿角和插齿刀的齿要发生干涉,齿轮齿角将齿刀切去,这种现象称为顶切现象。在增大被切齿轮的变位系数时也易产生项切。所以在实际设计插齿刀时为了避免插齿时产生根切、顶切等现象的产生,要根据所给条件验算插齿刀的最小变位系数。合理地确定变位系数可以有效地避免顶切、根切、干涉以及齿顶变尖的情况发生。每个插齿刀只能切削一定齿数范围的齿轮,否则不能保证被切齿轮的准确齿形。
结语
综上所述要想合理地确定插齿刀的最大、最小变位系数,需要综合多方面的因素考虑,精确地计算,才会使设计的插齿刀不发生齿顶变尖、过渡曲线干涉、以及根切、顶切等现象。
在设计专用插齿刀时,被切齿轮的模数、齿形角和齿数都已知的情况下,插齿刀的分度圆直径和齿数可根据所用机床等按标准选定,然后就可以进行插齿刀最大变位系数的选择,可根据齿顶变尖的限制条件来确定,然后再校验一下是否会发生过渡曲线干涉,最后可根据齿轮不发生根切及顶切的限制条件来决定重磨至最后的插齿刀最小变位系数。
目前对于齿轮刀具的设计与制造,仍有许多问题有待深入研究解决。而要想真正掌握各种齿轮刀具的设计与制造,深入的研究学习必不可少,需要不断地积累经验,了解参数变化之间的关系,不断创新,力争设计制造出易于加工,易于生产的新型刀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