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资产未入账整改方案范文

时间:2024-03-07 17:48: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固定资产未入账整改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固定资产未入账整改方案

篇1

[关键词]高校 国有资产清查 实效 长效

根据国家发改委的统一部署,财政部相继印发了《关于开展全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的通知》和《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暂行办法》,并于2006年12月至2007年11月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清查工作,对各单位基本信息、开设的银行账户、库存现金、往来款项、债权债务、对外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经营性资产等进行全面的核实和清理。

高等院校属于事业单位,资产的主要来源是靠财政拨款,是国有资产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改革开放以来,政府一直把提升国民素质作为主要国策之一,对教育事业的投入比重日益加大,高校资产无论是数量、结构,还是在质量和水平上都有了很大提高。

长期以来,高校的工作重心主要是教学和科研两个方面,而对资产管理的意识淡薄,缺乏严密的、系统的、有效的管理。监督机制普遍存在重投入轻管理、重购置轻使用的现象,短期行为严重,管理机构不健全,职能、权限、责任不明确,导致资产使用率低,闲置、浪费现象严重。许多不良资产,高校出于政策及风险的考虑,未能及时作出处理,结果日深月久成了历史遗留问题,再加上近年来,高校规模不断发展与壮大,校与校之间合并、开设二级学院、搬迁增扩校区、新资产的大量购置、旧资产的大批处置,使得原本就不清晰的高校资产更加混乱。

开展国有资产清查工作,对于摸清高校家底、实现国有资产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规范和加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保障和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和深远的意义。清查工作是否全面彻底、结果是否真实有效,关系到我国教育事业改革能否顺利发展。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是江苏省属高校,学校在接省教育厅通知后,立刻组织人力和物力,对学校的全部资产展开实盘、对账、清理工作,此次清查的时间跨度是从学校建校开始至2006年底。经过大半年的艰苦努力,学校如期顺利完成了此次清查工作。

一、清查取得的成果

1、摸清家底、核实资产

全面摸清家底,是此次国有资产清查工作最基本的任务。此次清查是对资产清查基准日的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存货、债权债务、往来款项、固定资产、对外投资、在建工程等各类账户进行全面核对和清理。通过实盘和汇总,得出学校实有资产的真实数据,大量有账无实、损坏、无用的不良资产显现出来。

2、调整差错,信息对称

一直以来,高校普遍存在账账不符、账实不符的现象。经过对账,各种由于会计技术性差错因素造成的错账,根据会计制度相关规定进行了账务调整;资产管理部门的资产账与实盘资产进行核对,查找发生盘盈、盘亏的原因,对盘盈的资产进行补登记,对缺失的资产列入盘亏申报,做到账实统一。清查之后,清查基准目的财务账、资产管理部门账与实物信息对称。

3、为优化资源配置做好准备

在实盘资产的同时,获取资产使用状态的信息,进一步细化资产管理数据库,分别设置“在用、未使用、不需用、维修、待报废、出租、出借、投资”等标注,以备用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产的利用率。

4、增强资产管理意识,提高资产管理水平

学校通过会议、通知等各种形式将此次国有资产清查工作的重要意义和具体要求传达到校内各部门,从宣传动员,到实地盘点,直至最后工作总结,几乎全体教职员工都参与其中。这次的清查活动增强了全校职工的国有资产管理意识,在使用资产的同时也能注意维护保养,同时,以前的一些错误认识也被及时改正。

5、提出整改措施,建立科学、严密的资产管理规章制度

学校针对此次清查工作中发现的财务和资产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总结、认真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整改措施和实施计划。同时,按照“统一领导、归口管理、逐级负责、责任到人”的原则,从学校实际出发,建立科学、严密的资产管理规童制度,以确保国有资产的良性运转,做到有章可循、堵塞漏洞、方便管理、提高使用效率。

二、清查后的实效和存在的问题

1、对国有资产清查的认识存在误区

2007年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的国有资产清查工作早已尘埃落定,但是大多数教职员工仍然把此次清查作为一项政治性任务来看,并没有把它当成一项长期性的资产管理制度,不管是领导还是普通教职员工,均认为资产清查已经结束,没有必要再坚持。由于没有积极的支持和配合,后面几年的清查工作处于停滞状态,而逐渐失去意义。

2、资产清查不彻底,后续工作处理不及时

一方面,对于2007年资产清查中发现的问题,各高校虽然提出了相关的整改方案,但实际上学校并未全部执行。对年代久远无法查明原因或无法取得外部有效证明的不良资产,如往来账款、职工欠占公款公物等,高校出于政策及各项风险的考虑,仍未明确作出处理,依旧挂在账上。另一方面,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与各高校缺乏沟通,对各高校申报盘盈盘亏的文件批准滞后长达一年,申请待报废的资产至今没有下文批示,这些都影响到高校财务数据的真实性。而在2007年清查之后,每年的国有资产清查工作处于无专人管理、无上级督促的状态,教育部门平台上的国有资产管理系统里的数据一直没能按年更新。

3、统计标准口径不一致

财政部门和教育部门都对高校固定资产工作进行管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两个部门分别要求高校按其规定的标准定期上报固定资产管理信息。财政部对固定资产按十一大类进行分类、统计,教育部对固定资产按六大类进行分类、统计,这在2007年资产清查中是个显现的问题,直至现在,双方仍没有考虑与对方数据的转换和对接。

4、各种资产管理系统各自为政

高校在固定资产管理中基本都实现了电子化,但是财务部门使用天翼系统,资产管理部门使用北化系统,图书管理部门使用汇文系统,上级主管部门使用国有资产清查系统,各种系统之间不能对接,一项资产的增减,出现重复操作,既浪费了人力,还出现了各系统数据不统一的现象。现代科学高效的资产管理趋势是网络一体化,因为各系统各自为政,上级主管部门还是不能真实掌握各高校的资产情况。

5、固定资产核算方法的缺陷

资产管理机构和人员对资产管理和清查这两项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技术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固定资产申报审批、执行采购、登记验收入账、操作使用、变动调配直至报废回收等一系列环节都需要相关人员相互配合,协调操作。清查之后,不少高校增强了资产管理意识,成立了资产管理处或管理科,但还是有相当一部分高校仍旧把资产管理纳入后勤部门或财务部门管理,在用人机制上,多采用聘任制或委派制,专职的

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很少,多是兼职人员管理,而二级学院(系)通常不设专职资产管理员,这造成了对动态国有资产管理的失控或滞后。

6、缺乏规范健全的制度约束

高校普遍都建立了资产管理制度,并针对清查中出现的问题,修改和补充了制度,但是对毁坏、丢失资产人员的奖惩条款并未明确,这就不能切实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而大多数高校并未建立资产清查制度,使得2007年的资产清查结果成为过去,清查工作功亏一篑。

三、立足长效管理。坚持资产清查经常化

1、进一步提高校领导和教职工对资产清查工作的认识

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文件、会议等形式,使高校领导和广大教职员工深刻认识到资产清查是一项长期工作,是提高资产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不是短期任务,以促使各部门认真履行职责,坚持资产清查经常化。只有经过定期或不定期的、经常性的国有资产清查,才能真正时时掌握家底,保卫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更好地为高校事业发展服务。

2、建立健全资产清查监管机制

各高校提出的整改方案要落到实处,不能只说不做,历史遗留问题要限定时间查清解决。上级主管部门应提高工作效率,增派专人负责监督资产清查后续执行情况,对待处理的报废资产要及时进行审批,应逐步建立资产管理、财务管理、预算管理、绩效管理、审计监督与廉政监察等有机统一的监管机制。

3、打破行政条块分割,实现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

财政部门和教育部门应相互沟通,打破财政部门和教育部门现有的固定资产管理壁垒,理顺管理流程,统一资产分类标准和口径,逐步实现财政部门、教育部门、高校之间的资产管理信息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建立“财政部门一教育部门一高校”同步互通的三级管理平台。

4、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

开发能够满足财务部门、资产管理部门、图书管理部门要求的资产实时动态管理软件,资产的购置、日常管理、处置报废、盘盈盘亏等都可以通过该系统处理,实现资产管理数据与财务部门和资产使用部门共享,保证资产信息提供的适时性和管理过程的迅捷性。建立资产管理信息数据库,形成统一的高校国有资产信息化管理平台,通过WEB技术,把系统涵盖到资产管理的配置、使用、处置、收益、清查、统计、产权纠纷调整等各项管理内容,真正实现中央与地方之间,财政部门与主管部门、行政事业单位之间的资产管理信息畅通。

5、改进固定资产的核算方法

高校应借鉴企业对固定资产的核算方法,制定一种更先进、更科学、更合理的核算方法,对账面价值严重背离实际价值的资产,应依照规定标准、程序和方法进行资产评估,以市场评估价真实反映资产的实际价值,保证资产数据信息真实有效。

6、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资产管理队伍

高校应建立专门的资产管理机构,若条件不允许也应设立专门的资产管理员职务,由一些业务素质好、有责任心的人担任。应定期对资产管理人员进行业务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使其能够担任网络信息化的资产管理工作,保证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系统的通顺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