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目的及教育方针范文

时间:2024-03-07 17:48: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目的及教育方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育目的及教育方针

篇1

关键词:教学改革;项目驱动;系统仿真;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182-02

项目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新方法,是一种探究式教学方法,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掌握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获得的。也就是说,项目驱动式教学方法是以项目为核心的,在进行系统仿真课堂教学时,如果只通过说教式的教学,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肤浅的,要学会仿真系统的设计和开发过程,必需把学生的学习训练有效融入真实系统开发任务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开发,积极地学习,只有在具体的开发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构建仿真系统开发的知识框架,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国内外已有很多教授都将项目驱动教学法应用于自己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比如:文献[1]将项目驱动教学法应用于《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文献[2]将项目驱动教学法应用于在计算机实践教学中,文献[3]分析了项目驱动教学法在职业技术教育中的应用情况,这些应用都产生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本文介绍了根据《系统仿真》课程以及工科学生的特点,将项目驱动教学法应用于本门课程的教学取得的效果。

一、《系统仿真》课程的主要知识点

《系统仿真》课程主要是针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工科院系的大三学生开设的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连续系统建模与仿真方法、离散事件系统建模与仿真方法、离散事件系统仿真策略、离散事件系统仿真时间推进机制、随机变量的分布与随机变量的实现、建模与仿真的校核验证、分布交互式仿真。这些知识点理解起来都比较困难、比较抽象,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常常感到无从下手。本文中,我们根据《系统仿真》课程的知识点,设计三个项目,分别为香烟过滤嘴设计仿真系统、教学楼停车场仿真系统、火灾扑救模拟演练仿真系统。这三个项目涵盖了连续系统建模与仿真、离散事件系统建模与仿真、分布交互式仿真中的主要知识点。

二、基于项目驱动的教学实践过程

本文中的基于项目驱动的教学方法实践过程,在传统的基于项目驱动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加入了项目检验的环节,也就是学生认为项目已经完成后,需要经过老师的检验,查看是否需要的知识点都已经涉及到,项目完成的质量是否符合要求,如果都符合,则项目完成,进入总结交流、结业阶段;如果不符合要求,则要求查看设计是否合理,项目实施过程是否合理,中间有哪些环节需要改进等。基于项目驱动的教学方法实践过程如图1所示:

三、《系统仿真》课程的项目驱动教学效果分析

基于项目驱动的教学方法已经应用在两届学生的《系统仿真》课程教学中,从这两届学生的反应来看,效果还是不错的。我们在每届学生中抽取50人,总共100人,对基于项目驱动的《系统仿真》课程教学效果进行评价,评价表格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92%以上的调查项都显示基于项目驱动的教学方法是持正面评价态度的,通过项目驱动教学方法,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四、结论

课堂教学过程是教和学的统一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强化教学对象――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让学生独立地学,主动地学,创造性地学。通过基于项目驱动的教学方法在《系统仿真》课程中的应用情况来看,该方法还是非常适用此类课程的教学。

参考文献:

[1]韩可众,方党生.基于项目驱动的《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1,(17):161-162.

[2]吴亚峰,苏亚光.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在计算机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高师理科学刊,2009,(2):59.

篇2

[关键词]他励直流电机 串电阻多级启动 新方案 启动电流

中图分类号:TM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1-0325-02

1.前言

直流他励电动机调速灵活,被应用范围广泛。在其启动过程中,为了限制启动电流的大小,采用电阻串接方式,随着转速的上升,再将电阻逐级切除。本文通过MATLAB仿真实验得出,随着切除电阻次数增多理论上可以实现最大启动电流越接近额定电流,那么相比于级数较低的启动方式启动转矩更足,启动更加平滑。那么我们通过MATLAB仿真可以验证:在满足足够大转矩,较为理想的启动时间,合理的能耗前提下,通过增加启动级数,启动电流减小进而得出在理论上可以降低到额定值。由于传统串电阻启动设计方案电流往往是额定值的2倍左右,这对绕组材料要求非常高。本文所提出的新的方案增加级数的方法虽然启动时间增加了,但是启动电流大大降低,所以有着更好的安全可靠性能。这一规律可以应用到不同的场合即轻载比重载的启动级数要小,也可以通过控制系统对串入的电阻按照一定方式连续切除,实现启动电流便为额定的电流的工况。

2.他励直流电机数学模型

2.1 电压平衡方程

U=R*Ia+w*If*Laf

式中U,Ia―电源电压、流入电枢绕组的电流

If为励磁绕组电流;

W―转子的角速度;

Laf电枢绕组和励磁绕组的互感系数

2.2 电磁转矩方程

Te=Laf*if*ia

2.3 转矩平衡方程

Te=pJw+Bm+TL

式中:Bm为机械阻尼系数;

TL为负载转矩;

J为电机转子转动惯量;

P为微分算子;

求解上式并代入不同状态下的转速初值便可得出该状态下的直流电机的关于时间t电力拖动状态方程

w(t)=C1/C2*exp(-C3*t)+C4;

Ia(t)=(U-w*If*laf)/R;

其中C1=1/(laf^2*if^2+AR(t))

C2=w(i)*laf^2*if^2-R(ti)*U*laf*if+A*w(i)*R(ti)

C3=(laf^2*if^2+AR(ti))/JR

C4=R*U*laf*if/C1;

式中:

w(i)为第i阶段转速的初值,且w(0)=0;

A为转速与负载转矩的比值,且TL=Aw;

R(ti)为在ti时刻切除电阻后第i阶段内剩余电枢回路总阻值;

3.第一种设计方案:

(1)选取最大启动电流

I1=(1.5~2.0)In,I2=(1.1~1.2)In

(2)求出电流的启切比

β=I1/I2

(3)级数选择

m=lg(R(t0)/ra)/lgβ

(4)启动电阻的计算

I1=(U-w*If*laf)/R(ti);

I2=(U-w*If*laf)/R(ti-1);

β=I1/I2=R(t0)/R(t1)=R(t1)/R(t2)=.....=R(tm-1)/R(m)=R(tm-1)/ra;

式中I1,I2分别为切换后电流和切换前的电流

4.第二种设计方案:

(1)根据设计要求确定最大启动电流I1.

(2)各阶段的Ia随时间的变化情况是可以解析的,各阶段启动电流是随时间变化而减小的对各阶段进行迭代运算,求出t0-t1阶段w(t),ia(t);

(3)切换时间的计算 dw/dt=0或者dia/dt=0;

(4)切换电阻的计算

将切换时间代入ia(t)求出i2,应切除的电阻值为R(ti-1)-R(ti)=R(ti-1)*(1-I1/I2)

(5)检验

若剩余的串入电阻完全切除后,电流值小于或者等于I1,那么该次切除为最后一级切除,否则继续对2),3),4)迭代运算;

5.不同级数启动方式仿真比较

5.1 仿真电路图及电机参数(图1)

一台他励直流电动机,额定电压为240v,额定电流为16.2A额定转速为1220rpm;

电枢与励磁绕组间的互感系数为1.8H,电枢电阻为0.6Ω,电枢绕组自感系数为0.012H励磁绕组自感系数为120H;转子转动惯量=1kg*m^2

5.2 第一种设计方案:

直接选取I1=2.25*In=36A,I2=1.1*In=17.6A,

求出m=3;R1=3.6; R2=1.64; R3=0.74;切除时间分别为2.8s,4.8s,6.8s,

5.3 第二种设计方案:

I1=In=19,计算出Rm=U/I1=12Ω;

利用上式运算迭代求得切除电阻值分别为[5.5,2.4,1.27,0.7,0.45,0.33,0.23,0.17,0.14,0.09]

切除时间分别为[4.11,8.1,12,15,17,19,20.5,22,23.5,25]

Ia(t)的仿真结果如图2:

5.3 仿真结果分析

对比两种方法的仿真结果可知:传统方法要求切换前的电流近似相等约为1.1Ian,且到达额定转速的时间较短,而第二种的方法的仿真出的切换前电流并不相等而是呈现递增趋势,切换后的电流(除了最后一级切除)近似相等。在启动过程中第二种方法由于采取了更多级的启动,最大启动电流明显降低,这正是更多级别启动的优点。最后可以得出以下推断,如果控制系统能够对串入电阻按照一定方式连续的切除,那么可以实现启动电流保持在额定电流很小的范围内波动,所以第二种方法在最大冲击电流的控制方面具有优势。

6.结束语

在分级启动中,第一种方案当启动级数较低时,切换前的电流有可能大于I2所以当轻载启动比重载最低启动级数要小。由于第一种方案切换电阻时角加速度不为0,I1和I2相差不大,对电机的机械损伤小,但是对I1及I2选择具有局限性。第二种方案对I1是按照实际需要选取的更可以无限接近额定值,并且I2选取在Te=TL时刻,相比于用相同级别启动的第一种设计方案更加充分发挥了各阶段电磁转矩的加速能力。且各阶段最大启动电流近似相等,级数较多,及时的对电阻进行了有效切除,能耗降低,在相同切换级别下的第二种方法虽然增加了启动时间但是差别不大,符合实际要求,且新方法最大启动电流发生在切换前di/dt=0的时刻,所以第二种方法在设计阶段对最大启动电流的计算更加精确,对最大启动电流的有更大的选取范围。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MATLAB/Simulink 自动控制原理 实验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该课程内容丰富,覆盖知识面广。《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是配合《自动控制原理》理论课程教学的一项重要教学环节,通过实验能够巩固自动控制基础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潜力,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加强《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教学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江西农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教学过程中,笔者利用MATLAB/Simulink实验仿真平台对《自动控制原理》实验课程的教学做了有益的探索和改革, 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本文对所取得的实验教学经验做出总结和探讨。

一、《自动控制原理》实验的特点及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自动控制原理》实验的特点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是《自动控制原理》课程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结合《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开设的《自动控制原理》实验,使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深对控制理论的理解和认识,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为后续专业学习和工作打下扎实基础。通过实验,要求学生掌握《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实验,学会独立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记录、测取数据,整理和分析实验结果。

2.传统的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自动控制原理》实验中的大部分实验都是在自动控制实验箱上进行,由于学生一般在实验时对实验的基本理论和内容了解不足, 不仅实验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而且常常难以对实验结果做出正确判断,这不仅增加了教师对实验教学的难度,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不到有效锻炼;另外,《自动控制原理》实验中的部分实验在自动控制实验箱上难以开展, 如涉及线性系统根轨迹的绘制、Nyquist图和Bode图的绘制等,以前我们用自己开发的软件来完成相关实验,但存在交互性差、功能固定和使用不方便等缺点。因此,有必要改革《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教学方法,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二、《自动控制原理》实验仿真平台的引入与实验改革的实施

1.《自动控制原理》实验仿真平台的引入

MATLAB语言是当今国际科学界尤其是自动控制领域最具影响力、也是最有活力的软件之一,MATLAB已经成为国际上最流行的科学与工程计算的软件工具,而Simulink是一种以MATLAB为基础的实现动态系统建模、仿真与分析的软件包。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MATLAB/Simulink已经在自动控制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此,我们尝试在《自动控制原理》实验中引入MATLAB/Simulink实验仿真平台,将软件仿真与模拟实验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理论仿真与模拟实验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不仅能让学生发现模拟实验中的问题,而且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能让学生掌握MATLAB/Simulink实验仿真平台在控制系统仿真中的运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以后从事相关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2.《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教学改革的实施

传统的《自动控制原理》实验一般采用自动控制实验箱,在实验箱面板上连接相应的典型环节,学生仅根据实验模拟电路图接线,缺少主动性和创造性。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MATLAB/Simulink已经在自动控制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国内外许多大学已经采用当今世界先进的MATLAB/Simulink软件技术用于自动控制理论实验的计算机仿真。我校开设自动控制理论实验条件有限,采用自动控制实验箱很难满足自动控制理论实验课的教学要求,因此,我们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2010级开始,在《自动控制原理》课程中试点开设《自动控制原理》仿真实验。

(1)实验教学大纲的制定。根据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学生目标,参照国内外名校该课程的实验教学方式,通过充分的调研,完成MATLAB/Simulink仿真自动控制实验的调试,在建立比较完善的基于MATLAB/Simulink的自动控制原理实验仿真平台前,制定了适合我校该专业的《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教学大纲,这是把握实验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也是分析实验教学实际效果的重要依据,这一环节与实验教学相辅相成,为《自动控制原理》的实验仿真教学奠定了基础。

(2)实验教材的选择。针对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特点,选择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郑阿奇主编的《 MATLAB实用教程》为《自动控制原理》实验参考教材;仿真实验选用最新英文原版MATLAB 7.04 仿真软件,借助该软件实现计算机仿真《自动控制原理》实验,学生利用MATLAB/Simulink软件在计算机上仿真自动控制实验,增强了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3)实验项目安排。在《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教学过程中,按照实验教学大纲的要求,我们编写了基于MATLAB/Simulink的《自动控制原理》实验讲义,制作了《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教学课件,实验内容由简单到复杂。实验内容包括MATLAB基础应用;控制系统时域分析;根轨迹设计;控制系统频域分析;线性系统的校正以及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等,涵盖了《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90% 以上的内容。

(4)实验授课方式与教学内容。针对我校实验教学条件,《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授课过程力求讲实效,循序渐进。实验授课方式以使用多媒体教学和对学生上机指导相结合,进行《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教学前,首先选用最新英文原版MATLAB 7.04,介绍MATLAB/Simulink软件。实验教学内容以《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教学大纲要求为依据,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动控制原理》实验仿真平台在保证经典实验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设计性和综合性内容,使实验内容更加新颖而全面。实验采用英文原版MATLAB/Simulink仿真软件,借助该软件实现计算机仿真《自动控制原理》实验,增强了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MATLAB/Simulink软件为全英文界面,可培养学生英语思维能力,有效地把科技英语和自动控制实验教学相结合,使得实验教学效果在专业和外语两方面双赢,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

(5)实验成绩的评定。《自动控制原理》实验考核方法采用实验操作占40%、实验提问占20%、实验报告占40%等综合评定;本课程共安排六个实验项目,实验成绩为六项实验总评成绩。实验总评成绩占《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总考核成绩的20%。实验教学结束后,进行了《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教学问卷调查,通过学生问卷调查,取得满意的实教学效果。

三、《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教学改革的成效

基于MATLAB/Simulink的《自动控制原理》实验仿真平台的创建与研究,广泛收集国内外著名大学《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教学方法,研究资料,制定适合我该专业具体情况的《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教学大纲,择选合适的MATLAB/Simulink软件和参考书,合理组织实验教学内容,建立科学的实验教学方法和考核体系。比较传统的《自动控制原理》实验,在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采用MATLAB /Simulink的计算机仿真《自动控制原理》实验取得了以下实验教学改革成效:

第一,传统的《自动控制原理》实验一般采用自动控制实验箱,学生仅根据实验模拟电路图接线,缺少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自动控制原理》实验中采用MATLAB /Simulink进行计算机仿真,通过可视化、互动的仿真《自动控制原理》实验,对学生学好《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培养创造性理念和实践能力有积极作用。

第二,通过《自动控制原理》实验仿真系统,学生利用MATLAB/Simulink软件就能在计算机上随时修改实验参数,仿真自动控制理论各种实验,可大大提高实验效率,改善实验效果,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分析、设计和调试自动控制系统的能力。

第三,《自动控制原理》实验仿真平台在保证经典实验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设计性和综合性内容,使实验内容更加新颖而全面,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自动控制理论的积极性,还可以激发学生的设计意识,有利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第四,采取新的实验教学体系,利用MATLAB/Simulink全英文界面软件,可培养学生英语思维能力,把科技英语和《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教学相结合,使得实验教学效果在专业和外语两方面双赢。

四、结束语

在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教学中建立新的《自动控制原理》实验仿真教学平台,采用MATLAB /Simulink计算机仿真实验,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自动控制理论的积极性,还可以激发学生的设计意识,有利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对我校《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教学改革与提高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进一步提高了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该类课程的实验教学水平,更好发挥《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带动作用,为国内农业院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该类课程实验教学提供了经验。

参考文献

[1]林怀蔚等.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自动控制原理”双语教学实践与初探[J].北京:高校教育研究,2009(7)

[2]林怀蔚等.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南昌: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增刊)

篇4

素质教育在国内已经是闹的沸沸扬扬,但是与其对抗的是在中国已经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所以素质教育在中国的发展状况可想而知:一路坎坷、很不乐观。究竟什么是素质教育,为什么要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又需要采取怎样的措施,这些都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

一、素质教育的定义

關于素质教育的含义,教育部《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 中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二、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

1.素质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国民素质;而应试教育的目标是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

2.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必然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每一位未来的国民;而应试教育则把目光盯在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身上,弃多数学生于不顾。

3.素质教育为了提高国民素质,强调教育者发挥创造精神,从学校实际出发设计并组织科学的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受教育者在自主活动中将外部教育影响主动内化为自己稳定的身心素质;而应试教育则使教育者跟着考试指挥棒亦步亦趋,在教学方法上以灌输、说教、被动接受为基本特征。

三、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

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工作的中心任务,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加快教育发展的根本。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的呼唤,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迎接国际竞争的迫切需要。其实,实施素质教育最根本的是克服应试教育倾向的需要。我国小学教育长期为应试教育倾向,为片面追求升学率所困扰,违背了《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法》的原则,影响了国家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实施,不利于青少年一代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应试教育的倾向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实施素质教育也正是在克服应试教育倾向中逐步明确、逐步提出的基础教育改革课题。素质教育是我们时代和社会的需要,是我们基础教育改革的时代主题,也是我们克服应试教育影响的总对策。

四、小学素质教育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素质教育建设并不理想,应试教育的局面仍没有得到根本改观,反而有变本加厉之趋势。现实中以重复训练、低效劳动为主要特征的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得素质教育的实施变得非常困难。素质教育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办学方向上,重视三率,忽视学生终生发展。三率指的是及格率、优秀率、提升率。

其次,在培养目标上,重视智育,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目前许多学校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和实施存在简单化、片面化的倾向,实际操作中只重视智育,轻视德育、美育、体育。

最后,在教学内容上,重视考试学科,忽视非考试学科全面落实课程计划、开齐、开足、上好规定的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

五、解决对策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小学素质教育存在问题的解决已经刻不容缓。

首先,国家应采取相关措施,大力加强教育改革,制订切实有效的教育方针,采取措施改善国民的教育观念,并有效调整对学生的考核和考察制度,要对学校进行大力监管,严抓假期补课等影响素质教育实施的不法措施。而且,国家应加大对教育的经费投入,加强基础教育硬件设施的建设,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

其次,教育主管部门要改变把升学率和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校和教师工作成效的主要手段,制定出科学的教育评价制度。

再次,学校要进行广泛的宣传,通过召开家长会、办黑板报、广播等形式,向家长宣传党的教育方针,申明学校工作的任务及指导思想,提高全民对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得到家长和社会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和支持。

篇5

一、全面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制定的教育方针、政策,执行上级党委、教育行政部门的决定,主持全校行政工作,确定全校性工作纲要及措施,主持校长办公会议。

二、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学校教育目标的要求,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制定和实施学校的发展规划和学年、学期计划,并组织实施、检查和总结规划(计划)完成的情况。

三、领导和管理学校的教学工作,合理地安排教学人员,保证教学计划和新课标的实施。经常深入教学第一线,有目的、有计划地了解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情况,提出教改和教研意见,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引导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关注学生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

四、组织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认真贯彻执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根据青少年的思想状况及其特点,进行生动、活泼、有效的社会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民主教育、遵纪守法教育和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密切与家长、社会的关系,加强对学生的校内外的思想教育工作。

五、领导好体育卫生工作,加强学生的卫生保健工作,关心学生的生活,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服务性劳动,控制学生活动的总量,保护和增进学生的健康。

六、抓好教职工队伍建设,根据规定确定学校机构设置、人员聘用、调配,提高教职工队伍的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道德素质和身体素质,形成一支以骨干教师为中心的教职工队伍。

七、贯彻勤俭办学、勤工俭学方针,努力扶持校办企业,依法处理好历史遗留问题,改善办学条件,搞好师生的集体福利。管好校舍、设备和经费。

八、培养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美化、绿化、净化、优化学校环境,努力为师生创造一个美好的学习和工作环境。

篇6

1、依据:国家有关教育法律、法规,省市教育行政部门有关规定和《嘉兴市教育局年度教育工作要点》。

2、原则:科学性—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客观公正的评价学校;导向性—坚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可行性—力求简明,突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突出重点工作的落实,重在自评,便于检查;发展性—强调学校自主发展,办出学校特色。

二、考核内容

1、学校常规工作情况;

2、学校党建工作;

3、学校重点工作及创新工作情况;

4、学校对上年度存在主要问题的整改情况;

5、自查自评中发现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三、考核对象

市直属普通高(完)中、职业学校,实验小学和特殊教育学校。

四、考核办法

考核采用学校自评、考核组评估与教育局领导及局机关处室负责人打分相结合的办法。

(一)学校自评。学校根据年度工作计划和工作目标,重点对学校常规工作、年度重点工作、工作的改进和创新进行自评。目的在于自我总结和反思,主动改进工作,同时为上级考核打好基础。主要工作有:

(1)建立机构,学习动员;(2)明确分工,分层自评;(3)民主审议,总结讲评;(4)上交自评报告,建立自评档案。

(二)考核组评估。市教育局成立由局机关干部、下属单位(学校)负责人参加的考核评估工作小组,按考核方案进行考核。主要工作有:

(1)下达考核通知;(2)统一考核标准,明确分工;(3)搜集和处理信息,综合分析;(4)进行反馈,搞好指导。

(三)综合打分。由教育局领导及局各处室负责人综合打分。

(四)在各组考核评估、综合打分的基础上,局务会议审核确定学校年度工作考核等级。

五、考核结果运用

1、总结经验。认真总结学校在端正办学方向、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深入教育改革,实行科学管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体现办学特色等方面的成绩和经验。

2、分析评价。对学校存在的问题,作出评价,并帮助分析和指导。

篇7

1990年国务院颁布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明确规定:“体育课是学生毕业、升学考试科目。”根据《条例》精神,在认真总结以前工作的基础上,国家教育体卫艺司于1992年,确定北京等省、市为全国试点单位;于1993年5月,印发了《初中毕业升学考试体育试点工作方案》,这些措施,极大地推动了这项工作在全国绝大多数省、市的开展。1995年1月,国家教委体卫艺司传达了柳斌同志关于考试体育工作的意见后,各地进一步统一思想,不断完善考试办法,加大管理力度,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共同努力下,考试体育取得了很大成效。1996年,此项工作已在全国27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试行。为了更详尽地了解全国考试体育的现状,研究对策,促进考试体育工作的完善,使党的教育方针真正得到全面贯彻,我们于1997年初向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教委体卫主管部门发出了调查表,对各地考试体育工作的有关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现将有关调查结果与分析综述如下:

一、总体情况

本次调查显示,1996年,此项工作已在全国27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试行。其中,全面实施的有17个省、市,占67%。在全面实施和部分地区实施的省、市中,最早的开始于1979年,至1996年平均实施年限为6、7年。实施考试第一年学生人数每省平均数为11.73万人,覆盖面为34.1%;至1996年,参加考试体育的学生人数每省平均数为40.0万人,覆盖面为84.6%;至1996年,累计参加考试体育的学生人数约1870.4万人,占初中毕业参加升学考试学生总人数的73.3%。

调查显示,凡是能全面实施的地区,都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各级、各部门领导重视、支持,思想比较统一。(2)具备一定的师资、场地、器材条件,交通较为便利。(3)组织管理工作得力,考务工作规范,各业务部门相互协作,团结一致。

二、关于考试体育的作用和社会影响

经过多年努力,考试体育已逐步成为各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精神、执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加快基础教育改革、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重要举措。

1.全面提高了学生身体素质和机能,增强了学生体质。

有关省、市(60%)对高一级学校新生身体素质和机能的调查表明,考试体育实施后,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有明显改善,为高一级学校人才培养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2.考试体育已成为一项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有效手段。

作为一种考试制度,考试体育实施后,其积极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引起社会、学校、家长及学生本人对体育的高度重视,促进了党的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考试体育日益成为一项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有效手段,凡是实行考试体育的地区和学校,即使在紧张的复习考试期间,也不会擅自停止体育课,学生也会抽出一定时间进行体育锻炼,有些地区甚至出现体育用品脱销的情况。

3.考试体育越来越被社会认可和接受,同时取得了良好社会效应。

在21世纪中国社会发展前景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关注的大环境中,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也倍受注目,这就形成了社会、家庭、学校都来关心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的良好气氛。考试体育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逐步被社会理解、认可和接受。1993年广东省的一项社会调查表明,97%的各界人士赞成考试体育。

4.改善了学校体育条件。

考试体育使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有一定提高,调动了工作积极性;体育教学时间得到充分保证;对学校体育的投入大大增加,场地、器材等教学条件得到普遍改善。1992年浙江省湖州市用于改善体育器材的经费达21.5万元。

三、关于考试体育的管理工作

为了保证考试体育的顺利进行,各省、市分别采取了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一整套符合各省、市实际,易于操作,可量化,且较为科学严密的考试体育办法已基本建立,考试体育已初步达到制度化、规范化程度,基本做到了公平、公正、公开。

1.凡实施考试体育的省、市在当地行政领导的重视和具体指导下,教育系统内部有关业务部门共同参与,建立了系统的考试体育实施、管理和监督办法。各地在考试体育的实施过程中均有体卫、基教、职教、招办、纪检、监察乃至公安武警等部门参与。

2.为保证考试体育充分体现公平竞争的原则,客观、准确地反映学生成绩,提高考试的信度,各地均在考前进行了严格的业务培训和考点规范化、标准化建设。

3.在项目选择方面,各地遵循的原则是:(1)体育教学大纲中规定的项目。(2)可量化、易于操作的项目。(3)针对当前学生体质健康薄弱环节,如耐力素质差、心血管机能弱等特点。这大大增强了考试体育的适应性、针对性和规范化程度。

4.对于有残疾和有病的学生,各地根据实际情况都制定了相当的免考、缓考及补考办法。对于免考学生分别给予40~50%的补偿分。

5.为保证考试体育的权威性、严肃性,各地严密考场制度,严肃考场纪律,严格监督检查,基本杜绝了考场作弊事件的发生。同时,正是考场制度的完善,在发生个别作弊事件时都能及时发现,迅速处理,不留后患。

6.针对考试体育初期个别地区存在的安全、运动损伤问题,各地采取了加强安全教育,强化保健指导,严密体检制度,严格把关等措施,消除了隐患。

总的来看,考试体育的考务工作是严肃的,认真的,是具有权威性的,可信度较高。在组织管理方面,尤其是考场监督方面各地都采用了联合监督管理,对发现的问题能够及时处理,各地没有出现大的问题。

四、关于考试体育的科学化

为了进一步巩固考试体育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度,并使之不断完善,各地教育部门进行了大量的科研工作,提高了考试体育科学化程度,使可行性与科学性紧密结合。

1.各项考试项目标准的制定以《体育教学大纲》、《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为依据,结合各地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制定,使考试标准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针对性。

2.仅仅把考试作为一种杠杆,以推动学校对体育工作的重视,保证学生全面发展。如遵循“不追求考试本身的测试作用,而重视因考试带来的学校体育工作得到加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得以提高的‘滞后效应’”的原则,各地将考试标准定在“只要学生认真上好体育课,积极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就能得到较高分”这一基点,用统计控制方法,保证大多数学生能够获得好成绩。调查表明,就整体而言,得考试体育总分59%以下的仅占学生总数的6.3%,得总分60~70%的占29.9%,得总分75~89%的占37.6%,得总分90~100%的占28.2%。学生成绩优良率达65.8%。

3.各地对“考试体育会不会影响文化成绩”这一专题进行了调查,调查表明,答案是否定的,理由是:(1)考试是公平的,评分标准是恰当的,且相对较低。(2)学生在紧张学习之余适当参加体育活动有利于大脑积极休息,对文化学习有促进作用,同时,锻炼对于身体素质和机能提高相对容易,因此,考试体育是一项一举两得的举措。

4.由于严格控制考试体育总分比例,并用统计方法进行有效控制,调查显示,在总体上不会对文化尖子产生影响。内蒙古、湖南的调查表明,文化尖子在总体上比其他学生的平均体育成绩要高,加上考试项目难度小,分值低,其对升学的影响微乎其微;山东省的一项调查表明,略受影响的文化尖子比例在0.4%以下。

5.在考虑项目的确定方面,各地考试到目前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特点,经过研究,各地都设有可供选择的项目,使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发挥优势。同时,针对男、女学生考试项目不同的特点,各地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处理,调整评分尺度和给分比值,使男、女生得分相对平衡。

6.调查显示,体育考试总分平均为37.3分。总体来说,各地对于目前总分水平都表示满意,总分的确定结合了各地的实际情况。调查表明,如果分数太低(低于30分),不足以体现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贯彻执行,不利于学校体育工作的加强,不足以引起学生、家长、社会对体育的重视,不利于考试体育工作的开展;如果总分太高(高于60分),作为一种新的考试制度,除个别地区外,不利于社会认同,易造成欲速则不达的局面,同时,由于考试体育具有组织工作复杂、难度大、易受场地、气候等条件的制约等特点,分数定得太高,一些非人为因素的影响程度较高,致使考试不尽公平。

一些地方提出可以在目前总分水平的基础上适当提高(46.1分),其主要出发点在于加大考试力度,进一步全面落实教育方针,提高各地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视程度,这个意见值得考虑,但必须通过实验尝试。

7.针对考试体育工作中部分地区出现“应试现象——考什么练什么,干扰正常体育教学”的倾向,一些地区(24%)采取了建立题库,考前(1—3月)随机抽题的办法,此办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此次调查显示,这个做法得到了近一半(47%)省、市的认同。

8.为最大限度保证考试体育的可信度,避免人力测量可能带来的误差,一些地区自行开发了许多测量器具用于考试。如沈阳市的考试工作,采用光电仪器测速、电脑计次的方法进行耐力、仰卧起坐项目的测试,给考试体育工作带来了便利,同时,消除了一部分人对此项工作的疑虑。

五、关于考试体育目前面临的困难

1.目前对于考试体育工作在认识上不尽一致,特别是一部分地区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对此项工作不够重视,不予支持,挫伤了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的积极性。

2.考试系统内部业务部门不能协调一致,在实施考试体育工作的一些地方(23.5%),学生体育成绩不能全部纳入各类招生学校录取总分,造成全面发展教育方针在落实中不能保证对学生要求的一致性,造成学生可以择校而轻视体育。

3.由于场地、器材条件的限制,制约了考试体育工作在一些地区的推广。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受气候、地理的影响,如南方地区的每年考试时间正值梅雨季节,加之考生分散,给组织工作带来一定难度。

4.国家教委对考试体育工作领导有待进一步加强,要在目前全国试行的基础上向前推进一步,统一基本要求,以免部分地区观望、等待。

六、建议

1.对一项日趋完善,在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等方面均已达到一定水平,且在实践中卓有成效的考试制度,国家教委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推进,国家教委应在近期出台更有力度的实施措施和管理办法,以便在政策上引导考试体育工作向健康方向发展,同时,消除一些地区工作中的消极等待现象。

2.调查反映,1995年1月柳斌同志关于考试体育工作应“停止考还是不考的争论,把工作重点放在完善考试制度的方法上,加大管理和监督力度”的意见在一些地区、某些部门工作中没有得到贯彻执行,因此,国家教委要加强宣传力度。同时,国家教委,要及时总结各地经验,利用多种媒介、各种机会大力宣传考试体育的作用,营造良好的社会气氛,以取得社会、家庭、学校各界人士的理解。

3.国家教委体卫部门要同基教、职教、招生等部门协调一致,做到政出一门、政令一致。

篇8

关键词:教育管理;工作方式;行政管理;组织结构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103-02

一、学生管理的内涵与特征

学校教育管理有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两者相辅相成。学生管理顾名思义管理在校学生,由于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学生以住校为主,因此学生管理涉及所有与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学生培养目标的方方面面,诸如: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学习环境、学习成效、学习纪律等。学生管理的实施通常有两个重要层次:学生管理机构提供的组织机构和制度保障,学生管理工作人员提供具体管理实施。学生管理是围绕保障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和教育目标得以实现,保障学校根据国家政策和学院的办学特色制定的关于学生的各种规章制度得以贯彻,协助教学过程得以正常开展、以期达到教学目的,按照国家法律法规为学生在学校学习、在校生活提供身心健康、完成学业的环境和保障支持,维护学生的学习权益,协调学生内部和师生之间的矛盾等内容开展工作,最终保障学校的培养目标得以实现。学生管理内涵中有普适化的内容和特性化的过程,需要学生管理组织机构通过行政管理模式提供规章制度组织、规定和规范学生管理功能,促进和限定学生管理者工作、规范和限定学生在校的行为;由于教育本身的特点和规律,要求学生管理工作者必须根据教育目标,充分利用具有特殊性有针对地实施学生管理工作和学生思想、学习、心理和生活辅导,这个过程与普通意义下的行政管理相区别。

二、行政管理的内涵及特征

行政管理是一种常见的组织和管理模式,也是一种常见的学校教育管理工作方式。“行政”一词在《左传》中就已经出现,所谓“行其政事”“行其政令”,因此行政有执掌政务、推行政令的意思。《现代汉语词典》认为“行政”有两个内涵:行使国家权力和实现机关、企业、团体等内部的管理工作,有两个层面:“政治”和“管理”。从政治层面,有些研究者认为行政的目在于执行国家意志执,是国家存在的基本方式和国家活动的主要内容;从管理层面,西蒙(HerbertA Simon)认为:“行政就是通力合作达到共同目标的集体行动”。是一个实现目标的运作过程。行政管理是管理行政的一种特定的管理模式,它对管理对象有支配和控制职能。现代教育基本上都有国家立法保障,蕴含了国家意志,推行国家的教育政策、教育意图和实现教育目标,即执掌国家教育政务和推行教育政令的功能,同时现代教育大多数是通过国家的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和各种不同层次的学校这种科层结构来实现其教育目标,这种结构本身就是一种典型的行政科层式结构,一种典型的行政管理模式。各类学校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和自身的办学定位,又制定了自己的办学目标.为了实现学校的目标和行政职能,学校管理也多采用行政管理模式,其学生管理也不例外,它为了实现学校的教育目标,办学目的,依靠学校的权威性,采用文件、制度、行政命令、指示、决定与规章制度等措施,按照组织层级对学生工作者和学生实施管理的一种工作方式。其特征有:

1.行政管理是一种以行政组织为依托的管理方式。教育行政组织及学校中的行政组织是教育管理的主体,行政管理依托这些行政组织。行政组织是行使国家行政权力、管理国家行政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的机构体系.泛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为管理行政事务的机构。为了实现管理的目标,行政组织就要规定整个管理部门的全部工作,在部门内部或者结构内部按照分工原则划分权利等级,通过职务和权利联系,每一个职务都有明确规定的权利和职责,利用权力的等级或者归属性形成一个指挥体系或层级体系,称之为科层组织结构,居于下层的职务服从直属上级的领导、执行相关决策的职责,上层的职务有管理下层职务、做出工作规划的职责。这是一种最理想最有效率的组织模式。其中的工作人员因为担当不同的职务而具有不同的权利和职责。我国高等院校随着办学规模和办学特色,学生管理的实施主体即学生管理机构就是一种科层式行政组织,只是层次和各级权力划分各具特色而已。

2.行政管理具有分工和专业化特征。按照行政管理至上而下金字塔式的组织方式,职务的分工非个人取向,是由职务所对应的权力和职责决定。从理论上讲,做事不讲情面,不受个人感彩影响,公事公办;至上而下的权力等级体系,使每一个职务低的人受到职务高的人的严密控制,以保证上级指示被严格执行,即所谓的令行禁止;各种规章制度,规范了工作行为和管理运作;职业导向保障主要依据能力、成就、资历等来提拔、晋升工作人员,以鼓励职工对组织保持忠诚。不同职务分工不同,不同职务工作的目标性明确、专业化强。学生管理工作中辅导员、学业资助人员、心理疏导员就是分工明确、各司其责,完成了学生管理中不同功能。

3.行政管理的目的是执行国家意志。学校办学必须围绕国家的教育方针开展,因此教育行政管理必须以国家的教育政策法规为管理依据。从本质上讲,党的方针政策、政府的行政法规、法令是国家教育意志的体现,依法管理是学生管理的依据、体现教育方针是学生管理的结果。只有严格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才能建立正常的学生管理关系,调节管理中的各种行政组织内部矛盾、师生矛盾、学生矛盾;只有严格遵循国家法律规定,才能保障教育管理活动正常化、有序化,保障学生在校学习的正常化和有序化,保障学习、生活的合法化和安全性,使学生管理工作顺利进行,提高管理成效。

三、行政管理在学生管理中的优势及其局限性

行政管理是一种高效的管理模式,在现代教育中广泛采用,是现代教育中的一种重要的事务实施保障的管理模式,它提高了整个学校的管理水平,保障了教育质量。在学生管理中行政管理通过学生管理机构组织和管理工作人员,通过职务的职责推行各种政令、文件、规章制度的实施,从而规范了学生的学习行为、为学生完成学业提供各种物质和制度支持,保障了国家教育方针的执行,保证了学校办学目标、各种管理意愿通过行政管理运作和落实,行政管理模式的特点在学生管理中有充分的体现,因此这是一种高效的学生管理模式,它提高管理效率,有着明显的优势:①使学生管理活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行政管理要求围绕管理目标建立各种条例、规章制度及上级部门的指示等,因此学生管理中有各种管理条例:如学生违纪条例、学生奖助学金实施条例等等,有利于管理工作规范化、秩序化、程式化,保障学生管理工作的稳定运作,在处理问题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照章行事。②使各部门各人员职责权分明。行政管理依赖于边界清楚明晰的组织机构,依赖于职责权在组织机构中的明确分配。学生管理机构中各级管理人员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职责和工作范围,工作中职责权分明,既有利于工作关系的调整,又利于工作本身的顺利进行。③使学生管理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强制性。行政管理方式往往采用行政手段实施管理,具有控制性。学生管理机构代表学校行使管理职能,具有权威性,其各种管理条例体现了国家的教育意志和学校的强制性管理要求,是在宪法范围内学生在校学习生活必须遵循的纪律或者行为规范,是学生可以完成学业的保障,必须令行禁止。④是提供管理效率。由于行政管理典型样式是科层组织,马克·汉森认为:“科层化的结构和管理被设计用来解决常规化的问题——用一种程序化和系统化的方法,以最少的人力、物力资源的投人来处理新产生的问题和争端。”如果一个学生问题都被当作孤立的问题来处理的话(如助学金申请、考试作弊等),那么处理方式随时间、学生、解决者的不同将千差万别,解决问题所需的计划、协调、控制等工作就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资源。通过管理制度或者条例规定的运作程序,使工作程序化、规范化,使学生管理中的普适型问题有效地被处理,极大地降低了管理成本,提高了效率。任何管理模式都不可能是绝对完美的,行政管理在学生管理中同样存在局限性:①行政管理照章办事、强调集中和统一,不可避免缺少灵活性。学生管理对象为学生,特性典型、个性化需求强烈,如果完全按规程办事,严格行政管理会失去学生管理的特质性,使育人这种意识形态的活动趋于机械化、教条化,脱离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本色。②行政管理机构的层级组织方式导致层级结构越多、机构越多,关系越复杂,内耗就越多,无法保证工作效率。由于人性中的某种弱点,职务高的人为了晋升等各种目的,会人为在机构中会给同级别的同事制造许多制约性工作,增加事务处理的复杂度。“人多了,办同样的事花费的时间反而比过去多了。”学生管理机构中如果人事关系复杂,学生管理将面临风险。要实现令行禁止就必须避免朝令夕改,上下一致,不能各说各话、各行其是,因此学生管理机构必须控制管理层次、精简管理部门,保障工作效率的同时尽可能避免管理官僚化、表面化,在基层能够降低行政作风,保障学生工作者特性化教育的氛围。③行政管理的责权利三位一体容易导致行政职位的职权膨胀,职责则被漠视。必须要有相应的监督、制衡机制,才能保证学校管理的各种规章制度被公平公正地执行、学生的权益得到应有的保障,关注学生身心健康、“一切为了学生”的学生管理职责被切实执行,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特性化学生辅导工作才不会流于形式、流于表面。④行政管理的职能是通过职位上的管理者来体现的,多少会带有个人色彩,如果以个人意见取代学生管理的法律基础或者各种理性的规章制度、非理性扩大或者缩小学生管理职能,都将严重违背教育客观规律,违背学生成长规律,违反教育原则,监督式或者放羊式,国家的教育目标和学校的培养目标打折,管理水平低下,甚至失控。

教育层次、教育结构、教育对象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使学生管理工作需要有多样化的管理方式,行政管理虽有其明显的局限性,但在组织管理学生管理工作者、实施学校的管理目标和管理原则等方面仍具有不可替代性.考虑到学生管理的特殊化,行政管理与灵活的辅导员管理相结合的行政模式可以一方面提高学生工作日常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在有针对性的学生辅导工作中可以为辅导员提供更大的工作空间和工作灵活度,以满足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让制度化的管理模式适应教育规律。

参考文献:

[1]安树彬.中国传统科层制的弊端[J].华夏文化,2004,(4).

[2]王连巧.高校科层制管理模式弊端解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9,(23).

篇9

关键词:终身性;实践性;全面发展

一、体育教育的特点

1.体育教育具有终身性的特点

终身性是学校体育教育通过对终身体育认识,教育学生树立终身体育锻炼的健身意识,为健康长寿,延长工作年限奠定基础,以实现自身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2.实践性强是体育教学工作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主要途径的自身最大的特点

学校体育教学的实践过程实质上就是在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教学计划下,学生参与以班以组为主要形式开展多种多样的身心活动,学习体育知识、技术技能,提高身体素质,优化心理思想的品质及加强社会交往的能力和教育过程。

此外,体育教育的特点还有广泛性及社会性等等,在此不再赘述。

二、体育教育的作用

1.学校体育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在学校体育中,德育和智育十分重要,因为它关系到一个国家培养人才的政治方向,使他们具有自觉献身于祖国和人民事业的精神,同时又具有为社会服务的文化专业知识本领。然而,体育同样重要。实践证明:一个人如果没有健康的体魄,即使有优良的思想品德品质和过硬的本领,也很难为祖国和人民作出应有的贡献。因此,我党和政府曾经明确规定:“我国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

2.学校体育能对学生的创新能力有所培养

创新和实践是体育的又一重要特征。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体育就是在创新和实践中发展的,没有创新和实践就没有体育。体育和创新是十分丰富和十分生动的,改变动作的形式、路线、时间、程序、数量、组合等,都具有创新的结果。

篇10

【关键词】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市场经济;考试;弊端;淡化

在传统观念中,中、小学的教育内容包括德、智、体、美、劳诸方面,教育的方针是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历史发展到今天,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经济利益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客观上已发生了为教育界主观意识所不可回避的深刻变化。人所需要具备的素养,已经不是“德、智、体、美、劳”这五个字所能概括,中、小学的教育方针与教育内容,也不应再受这五个字的局限,而应该对传统的教育方针和教育要求作出与时俱进的延伸和拓展,以适应时代对教育的期盼。正是为了使教育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党和国家多年前就指出学校要实施素质教育,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从正面强调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这实质上是党和国家对教育工作需要与时俱进的一项号令。遗憾的是,除了一些有识之士作出响应外,从中、小学教育的整体情况看,这一号令没有得到落实。落实不了的主要因素,不在社会,不在家长,而在学校。因为,中、小学特别是中学,直到今天仍在或明或暗地实施应试教育。应试教育是单纯为应付考试,争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种教育模式。它的严重缺陷在于只面向少数学生的提高而忽视多数学生的发展,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应试教育的特征是:教育追随教学,教学追随考试,考试追求考分,分数主宰教育,形成了一个以考试为锁链的怪圈。这个怪圈不仅扭曲了传统的教育方针,而且使素质教育没有容身之地,从而造成素质教育至今得不到真正落实的不良局面。中、小学教育要破除这个怪圈,必须打开怪圈的锁链。打开锁链,不是不要考试,而是要淡化考试。只有淡化考试,让考试回归本义,使考试不成为铁链,怪圈才会破碎,素质教育才能进入中、小学校园扎根成长、开花结果。

一、考试偏离本义的历史渊源

学校教育包含教学与培育。检查教学成效有多种方式,考试只是检查方式之一。考试的本义,是以平时考核为基础,定期检查学生在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等方面的教学成效,结合试卷分析,对教、学双方作出阶段性评估,进而完善教育要求,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同时对成绩较差的学生进行针对性辅导,使全校各年级、班的学生能够同步前进。中、小学的学年考试与升学考试,其含义有所扩展,但含义的扩展仅限于敦促学生要好好学习、努力学习。考试的本义决定了考试在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计划经济时期,工作由国家分配。一部分学生初中毕业后升入中专、技校,一部分学生高中毕业后升入大学。能不能升级要考试,能不能毕业要考试,能不能升学要考试。升学―毕业―分配成为教育的轨迹,考试不由自主地成了铺就这条轨迹的铁链。考试的地位与作用在偏离考试本义中得到了升华,应试教育逐年成型,应时顺势地得到了社会公众的认可。

一九七七年全国恢复高考,这是一个令多达570万、在长达十二年之久的时期内失去学习机会的青、中年学生欢欣鼓舞的年份。也正是从这一年起,“考试”这两个字不但受到了学生、学生家长以及全社会的关注,而且其关注的炽热度一年甚于一年。从编印大批复习资料开始,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复读班、家教、电教、升学指导、摸底考试、模拟考试充塞了整个中、小学教育空间。最初几年“一颗红心、两种准备”的思想逐渐被“一心一意要过考试关”的行为所取代。

按理说,如果对考试的关注仅限于高考,确也无可非议。因为,高校培养高级人才,是学校教育的终端环节,高校招生数虽然每年有增无减,但终究名额有限,对即将进入高校学习的学生,通过考试进行必要的选择,应该被认为是一项理所当然的举措。关键是对高考要有正确的认识,要认识到高考是一种特殊的考试。其特殊在于他的功能和目的是选择少数、淘汰多数。中、小学教育,不论属于义务制教育还是非义务教育,面对的是全体学生,一切教育举措、教学手段都要对全体学生有利,为全体学生服务。如果中、小学的各种考试也以选择少数、淘汰多数作为考试的功能和目的,考试显然偏离了考试的本义,教育、教学也因此而偏离了正确的方向。偏离本义的考试使考试堆成了一座金字塔,应试教育是塔基中、小学各类考试是塔身,高考是塔尖。考试的金字塔,象征了应试教育以不断发展壮大,达到根深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