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务处理问题范文
时间:2024-03-07 17:47: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账务处理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ERP;应收款系统;忽视
在用友ERP-U8管理系统中,应收款系统属于财务管理中的组成部分,主要用于核算和管理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往来款项。
一、收款单据处理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收款单据处理主要是对结算单据(收款单、付款单即红字收款单)进行管理。具体操作时应用以下方法解决问题:
(一)如何形成预收款
如果预收了一个客户的款项,当时还没有发生销售业务,则可以录入收款单,选择款项类型为预收款,则将该笔款项全部作为预收款。若一笔款项中,既包含了客户支付的应收款,又包含客户提前支付的预收款,则可将此笔业务录入收款单,表体分为两条记录,支付应收款部分款项类型为应收款,支付预收款部分款项类型为预收款。
(二)代付款的形成与处理
如果收到一个单位的一笔款项,但它是为另外一个单位付的款。这时有两种处理方式:将付款单位直接记录为另外一个单位,金额为代付金额(即是正常的收款单)。将付款单位仍然记录为该单位,但通过在表体输入代付客户的功能处理代付款业务。这种方式的好处是既可以保留该笔付款业务的原始信息,又可以处理同时代多个单位付款的情况。
二、核销处理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核销处理指日常进行的收款核销应收款的工作。系统提供手工核销、自动核销两种方式。举例:12月12日,销售部收到某公司交来转账支票一张,金额78000元,用以归还前欠货款。这是一笔核销应收款的业务。具体操作时应注意:
(一)手工核销
1.手工核销时一次只能显示一个客户的单据记录,且结算单列表根据表体记录明细显示。当结算单有代付处理时,只显示当前所选客户的记录。若需要对代付款进行处理,则需要在过滤条件中输入该代付单位,进行核销。
2.一次只能对一种结算单类型进行核销,即手工核销的情况下需要将收款单和付款单分开核销。
3.手工核销保存时,若结算单列表的本次结算金额合计大于或小于被核销单列表的本次结算金额合计,系统提示用户:结算金额不相等,不能保存。
4.核销的记账日期=处理时注册日期。
5.若发票中同时存在红蓝记录,则核销时先进行单据的内部对冲。
(二)自动核销
1.自动核销可对多个客户进行核销处理,依据核销规则对客户单据进行核销处理。
2.自动核销允许在取消操作中按客户进行分别取消核销处理。
三、转账处理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转账处理:在日常处理中,经常会发生以下几种转账处理的情况。应收冲应付:用客户的应收账款冲抵供应商的应付款项。应收冲应收:当一个客户为另一个客户代付款时,发生应收冲应收情况。预收冲应收:处理客户的预收款和该客户应收欠款的转账核销业务。红票对冲:当发生退货时,用红字发票对冲蓝字发票。仅举一例,其他同理。
举例:12月18日,用某公司交来的20000元订金冲抵其期初应收款项。这是一笔预收冲应收的业务。具体操作时应注意:第一,每一笔应收款的转账金额不能大于其余额。第二,应收款的转账金额合计应该等于预收款的转账金额合计。第三,在初始设置时,如果将应收科目和预收科目设置为同一科目,将无法通过预收冲应收功能生成凭证。第四,如果是红字预收款和红字应收单进行冲销,要把过滤条件中的“类型”选为“付款单”。第五,如果有一笔预收款也可不冲应收款,待收到此笔货款的剩余款项并进行核销时,再同时使用此笔预收款进行核销。
四、坏账处理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坏账处理主要包括坏账计提、坏账发生、坏账收回等。具体操作时应注意:
(一)计提坏账准备
系统提供计提坏账的方法。以应收账款百分比法为例。1.初次计提时,首先应在初始设置进行设置。设置内容包括提取比率、坏账准备期初余额。2.应收账款的余额默认值为本会计年度最后一天的所有未结算完的发票和应收单余额之和减去预收款数额。
(二)坏账收回处理
在录入一笔坏账收回的款项时,应该注意不要把该客户其他的收款业务与该笔坏账收回业务录入到同一张收款单中。举例:12月20日,某客户付了一笔货款,同时还付了一笔以前的坏账款项,这时,应录入两张收款单,分别记录收到的货款和收到的坏账款项。另外,坏账收回制单不受系统选项中“方向相反分录是否合并”选项控制。
(三)坏账制单处理
1.制单日期系统默认为当前业务日期。制单日期应大于等于所选单据的最大日期,但小于等于当前系统日期。2.如果同时使用了总账系统,且总账选项要求制单序时,所输入的制单日期应该满足制单日期序时要求:即大于同月同凭证类别的最大日期。
五、取消操作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在应收款管理的各个业务处理环节,都可能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造成操作失误,为方便修改,系统提供取消操作功能,可将其恢复到操作前的状态。操作步骤:在菜单条上选取〖其他处理〗-〖期末处理〗-〖取消操作〗。取消操作类型包括取消核销、取消坏账处理、取消汇兑损益、取消票据处理、取消并账等几类。取消操作一般受一定条件限制。仅举一例,其他同理。在具体操作时不能取消操作的原因总结如下:如果选择恢复票据处理前状态,第一,如果票据日期在已经结账的月份内,不能被恢复。第二,如果票据在处理后已经制单,应先删除其对应的凭证,再进行恢复。第三,票据转出后所生成的应收单如果已经进行了核销等处理,则不能恢复。第四,票据背书的对象如果是应付账款系统的供应商,且应付账款系统该月份已经结账,则也不能恢复。第五,票据计息和票据结算后,如果又进行了其他处理,例如票据贴现等,则也不能恢复。
六、月末结账处理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月末结账:如果确认本月的各项处理已经结束,可以选择执行月末结账功能。当执行了月末结账功能后,该月将不能再进行任何处理。在具体操作时不能进行月末结账的原因总结如下:第一,如果这个月的前一个月没有结账,则本月不能结账。第二,应收款系统与销售系统集成使用,应在销售系统结账后,才能对应收款系统进行结账处理。第三,如果本月的结算单还有未审核的,不能结账。第四,如果当月总账系统已经结账,那么不能执行应收款系统取消结账功能。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 资产损失 账务处理 对策
当前,投资者和债权人对企业财务信息真实性的要求越来越强烈,原因是很多企业的财务报表信息有一定的虚假成份,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就拿资产损失的账务处理来说吧,如果账务处理不当,就会严重影响投资决策的正确性,笔者最近在烟台市几家企业搞了一点调查,发现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以下从资产损失账务处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对策两个方面谈谈个人的见解:
一、资产损失的账务处理中存在的问题
1.“坏账损失”的确认和账务处理缺乏法律依据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有的企业在原始凭证不齐全的情况下,很随意地进行资产损失的账务处理。比如这样一件事情,远翔公司在产品销售中有这样一笔业务:将本公司产品卖给私营企业――光华造纸厂,造成应收账款50万元,账龄已有一年。据调查,光华造纸厂老板李光华已在半年前死亡,其子李卫疆接管该厂,并将企业改造成有限责任公司,继续生产和经营各种纸产品,据说公司长年亏损,无力偿还债务。在这种情况下,远翔公司在没有任何凭证的情况下,将50万元全部作为坏账处理,致使本会计期间成本费用上升。根据笔者调查这种在没有任何法律效力凭证的情况下,进行坏账损失处理的案例,在这家企业里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2.往来业务中债权债务的账务处理相互矛盾
在我们对上述远翔公司进行详细调查的时候,还发现一个问题就是往来业务中债权债务的处理有时是相互矛盾的,作为一家国有企业,该厂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却不够严密。比如,其“应收账款中有一收腾达公司的款项690万元,在和上笔业务同一个的会计期间里,确认为坏账损失,究其原因是该腾达公司已不存在了。但是,在应付账款明细账上,却有780万元应付给腾达公司的款项仍然挂在账上。试问对于一家腾达公司而言,为什么应收的款项作为资产损失了,应付的款项还不能作为企业的收益呢?这种往来业务中债权债务账务处理相互矛盾的情况,在许多公司都有发生,这就为不法分子提供了犯罪的机会,无形中加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
3.存货盘亏、盘盈不能及时的作出账务处理
有些公司对存货的管理比较松,不能严格企业内部控制手续,造成企业资产流失。笔者在调查中碰到这样一件事情:文保公司是一家经营办公用品的批发企业,2008年5月末存货账上大量的笔记本盘亏,在原因不明的情况下,作了资产损失的账务处理。
可是,到了6月12日,却收到了这批笔记本的货款,原来货早已发出,只是没收到货款,未做账务处理。结果错把一笔债权(应收账款)做了资产损失。而真正的万能夹存货亏损5000元,却因为没有进货发票而做了盘盈3000元的账户处理。
还有一家化工企业,贵重化工原材料硝酸银被盗500多公斤,却做为盘亏处理了。直到公安部门破获其他案件连带出来硝酸银被盗案,把赃物送还时,公司才知道其所谓盘亏是原材料被盗。
另外,笔者在调查中发现一些公司把已经过期、变质的原材料放在仓库里,不做账务处理。
4.长期投资损失长期挂账不做账务处理
上面提到的远翔公司“长期股权投资”账上的两家被投资企业,都已经在半年前就宣布倒闭了;“长期债券投资”购买H公司债券也早在三个月前就到偿还期;用5辆大卡车对一民营企业进行投资,也打了水漂……这些资产损失都未做账务处理。
由于以上四种情况的影响,使得财务报表严重失真,直接误导了企业的投资者和债权人,也使经营者的决策难免不失误。从根本上说,是侵害了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切身利益,违反了有关的会计法规和制度。
二、搞好资产损失账务处理的对策
1.确认“坏账损失”要有一定的法律依据
例如上述远翔公司地50万元坏账损失,要取得足够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凭证,方才能做“坏账损失”或记录。这些凭证包括了:(1)催账凭证或记录;(2)经注册会计师审计确认的债务人已资不抵债连年亏损的债务公司财务报表或审计报告;(3)最近三年来债权人与债务人无业务往来的相关凭证。
2.建立“购销往来”账户及明细分类账,及时进行对账,对收不回的销货款和付不出去的购货款,索取必要的凭证,及时给予账务处理。
3.要坚持存货盘存制度,严格存货出、入库手续,确保入库的存货及时记账;出库的存货,手续完备,及时做账务处理。
另外,还要加强车间二级仓库的管理,要有专人负责二级库的出库、入库手续记账工作。以避免类似前面提到的硝酸银被盗事件的发生。一旦发现自然损耗量失常,应立即查明原因,严肃处理。
4.对长期股权投资、长期债权投资以及用固定资产投资,实行严格的控制制度
要有专人负责,随时了解被投资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以便迅速的做出反映。一旦出现投资失误,要取得凭证,及时做账务处理。
综上所述,资产损失的账务处理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对于国有企业而言,更是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关键环节。因此,我们应该对目前企业中资产损失账务处理欠缺的地方进行改进,深入研究其会计通过账务处理对资产流失问题的监督和控制,以更好的发挥会计核算和监督工作。
篇3
医保剔除(拒付)是一个普遍的问题,各定点医院没有统一的账务处理方法,各行其事,造成核算口径不统一。各定点医院的医保病人数量逐年上升,但随之而来的医保剔除费用也不断增加。各定点医院对医保剔除费用的账务处理各不相同,造成核算口径不统一。
医保剔除费用的种类和产生的原因
由于各地医保经办机构采用的医保费用付费方式不同,医保剔除费用的种类也各不相同,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
①不符合指定的用药、检查治疗。
医保对某些药品、诊疗项目限定了使用范围,医生在临床用药、诊疗时未按医保政策限定范围执行而被剔除。
②用药与病情不符。
慢性病门诊时,患者持规定病种病历就诊,根据医保政策只能使用规定病种的药品、诊疗。而临床医生将非规定病种的用药(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常用普通用药)、检查项目录入规定病种费用内。
③超剂量用药。
一方面在临床治疗时,没有严格按医保政策对药品用量进行控制;另一方面是参保患者手拿几本病历同时配药,而临床医生在开药时没有查看上一次诊疗记录,或前一次没有认真书写门诊病历,从而造成超量用药。
④未按物价政策收费。
例如,收费与医嘱或出具的报告不符。重复收费、超标准收费等。
⑤冒用医保卡配药和检查。
病人冒用医保卡就诊,医院工作人员没有及时核对人证卡或医院工作人员参与冒用医保卡配药、检查而被医保部门查处的应追回的医保资金或罚款。
⑥超总控费用。
实行总额预付付费方式时,医院实际发生医疗费用超过总额预算指标而被扣除的费用。
⑦均次费用超标准的费用。
实行单病种付费和定额结算时,医院实际均次费用超过结算标准而对拒付的费用。
⑧药品比例超标准的费用。
篇4
一、月末暂估入账的方法
根据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对材料已到达并已验收入库的物资办理暂估入库,以保证存货的真实性、完整性。暂估入库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材料已到达并验收入库,但相关化验数据还未出来,未制作结算清单;2.已对外结算但增值税发票等结算凭证未收到;3.已对外结算、发票也到企业,但业务人员未到财务部门进行报销的采购业务。企业应于月末按照材料的暂估计划金额进行账务处理,借记“原材料”科目,贷记“应付账款-暂估应付款”科目。
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又将对大宗原燃料如矿石、焦炭、生铁、合金等重要物资引起特别关注,出于内控考虑,我们在供应部门设置了专职结算员负责对外结算、计划员负责材料的收发存工作。对于第一种情况,我们要求结算员根据历史化验数据和计量单据进行预结算,制定出结算清单,然后计划员根据预结算清单填制暂估入库单的数量、计划单价、计划金额等相关栏次,然后将暂估入库单与预结算清单一起交材料核算会计,材料核算会计根据暂估入库单的计划金额进行暂估入库的账务处理,借记“原材料”、贷记“应付账款—暂估应付款”科目,同时将计划金额与预结算清单上的不含税货款金额间的差额暂估为价差,借记“材料成本差异”、贷记“应付账款—暂估应付款”。这样做是由于近几年伴随着钢材市场价格的大幅波动引起大宗原燃材料价格的大幅波动,导致我们年初制定的计划价与实际采购价有较大差异,如果我们不对该差异作出暂估处理,我们又领用了当月暂估入库部份的物资,那就会使我们当月反映的成本不真实,从而造成产品成本的异常波动。次月月初先将暂估入库和暂估价差全部红字冲回,同时伴随着该笔业务的正式结算、采购报销工作,财务按正常入账,这样次月产生的差异就会很小,就使上月已耗用物资以最接近市场价格的价值入账,防止上月已耗用物资对当月成本产生影响,同时也符合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对于第二、三种情况,所不同的是结算清单已正式制作,结算货款金额是确定的,按照以上方法入账,次月增值税发票收到、采购报销时也就不存在该暂估差异的调整了。
二、外购物资计划价的修订及其账务处理
1、计划价及其修订。
企业制定的计划价应尽可能接近实际采购价(不含税),并包含由企业承担的应计入材料实际成本的杂费。计划价不同于企业内部市场的计划限价。制定计划价时要认真仔细,考虑全面,减少出错或偏差情形,并要考虑到未来一段时间内采购价的变动走势因素。
除一些特殊情况外,计划价在年度内一般不作调整。在计划价偏离实际价较大的情况下,企业需要修订计划价,最好选择在年初修订计划价,这样让物资管理部门(或仓储部门)过账更方便、直观。
企业修订计划价必须要有一套明确、完整、规范的计划价修订机制,并与物资管理部门协调好,基准日把握一致,财务、物资管理部门双方步调一致,这也是“账实相符”一种形式上的反映。
2、账务处理
修订计划价后账务处理格外重要,否则就会造成财务的原材料科目账面余额与物资管理部门材料结存余额不符。
如果企业决定在年度的1月1日启用修订后的新计划价,那么此时尚且存在着一批因发票账单未到达而尚未报账的验收单(即上年末的暂估验收单),这些验收单在上一年度出具,上面的计划价都是老计划价。针对计划价的修订,账务处理有两种方案。这两种方案的核心原则是要保证暂估验收单(即入库单)新旧计划价之差额对应的材料成本差异只能释放一次。
企业可以选择在年初进行与计划价修订相对应的账务处理,或者选择于上年末在企业当月材料成本差异分配后进行账务处理。
方案一:修订计划价时对暂估验收单的计划价同时进行更改,今后这部分验收单报账时使用新计划价。这种方案工作量大,更改验收单计划价时容易出错。
借记“原材料”科目,贷记“材料成本差异”科目,这个数据来自物资管理部门,是物资管理部门上年末结存材料的新旧计划价总额之差额;企业同时借记“材料成本差异”科目,贷记“应付账款-暂估应付账款”科目,这个数据来自汇总的上年末暂估验收单新旧计划价总额之差额。
这时就相当于将上年末暂估验收单调整成新计划价进行暂估了,此时暂估验收单新旧计划价差异尚未释放,在今后以新计划价报账时再进行释放。
根据公式,上月末暂估验收单计划价金额+本月新验收单计划价金额=本月报账的验收单计划价金额+本月末暂估验收单计划价金额,这属于推导公式的两边同时缩放(上年末暂估验收单调整成新计划价,在本年度报账时也使用新计划价),在上年末的暂估验收单全部报账后,公式两端实现平衡。
方案二:直接借记“原材料”科目,贷记“材料成本差异”科目,不再进行其它账务处理。这个数据同样来自物资管理部门,是物资管理部门上年末结存材料的新旧计划价总额之差额,相当于上年末暂估验收单新旧计划价对应的差异已全部释放出来。上年末暂估验收单此后报账时仍全部使用旧计划价,验收单上的旧计划价不必更改。
根据公式,上月末暂估验收单计划价金额+本月新验收单计划价金额=本月报账的验收单计划价金额+本月末暂估验收单计划价金额,公式仍平衡。这个办法简单实用,在实际操作中,我们采用这种方法。
3、其他。
(1)如果企业不是大规模修订计划价,需要个别调整偏差较大的计划价的,除可以通过以上方法调整外,还可以通过需打出库单的方法进行调整,按照旧计划价打蓝字领用单(清空旧账页),再按照新计划价打红字领用单,通过 “材料成本差异”科目进行过渡。先是按照蓝字领用单计划价金额,借记“材料成本差异”科目,贷记“原材料”科目(蓝字);再按照红字领用单计划价金额,借记“材料成本差异”科目,贷记“原材料”科目(红字)。调整结果类似于 “方案二”。
(2)如果企业因为管理上的需要,要将已存在计划价的总成件拆分成零散件并逐个制定计划价的,应保证拆分的零件计划价之和等于其总成件计划价之和。
三、关于材料成本差异率的计算公式
采用计划成本法的企业,应当在月份终了时计算材料成本差异率,据以分配当月形成的材料成本差异。材料成本差异率的计算公式如下:
本月材料的成本差异率=(月初结存材料的材料成本差异+本月收入材料的材料成本差异)/(月初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本月收入材料的计划成本)×100%
1、从理论上来讲,构成公式分母的“本月收入材料的计划成本”不包括暂估入账的材料的计划成本。因为公式分子中没有暂估材料对应的材料成本差异,如果不剔除公式分母中暂估入账材料的计划成本,则会造成公式分子与分母口径不一致,违背了会计上的“配比原则”。
具体来说,月末暂估入账的原材料,其本身的材料成本差异在暂估当月并未体现出来,但却参与了本月材料成本差异的分摊计算。等到以后月份该批材料结算的发票账单到达,其材料成本差异才登记入账,并参加下月份耗用材料成本差异的分摊。在这种情况下,在材料暂估入账的月份及其以后月份,实际发出材料的成本反映就会失真。当该批材料的成本差异为正值时,就出现了低估该月份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而高估以后月份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的现象;反之,则会高估该月份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而低估以后月份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这样就违背了会计核算的配比原则,造成了会计信息的失真。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会计》辅导教材就支持这种观点,不过是一笔带过,我们在实务工作中也根据需要,对书本知识作了灵活运用。
2、有关会计实务。经笔者调查,目前许多采用计划成本法核算的企业(包括许我公司),计算材料成本差异率时公式分母并未剔除暂估入账的材料的计划成本。因为我们已将当月暂估入库的预计价差以暂估形式体现在了“材料成本差异”科目,因此作为暂估入库的物资与正式入库的物资价值已相差无几,可视同为正式入库的物资处理加入材料成本差异率公式分母。
再者,笔者认为,即使核算时未将预计价差以暂估形式体现到“材料成本差异”科目,计算材料成本差异率时公式分母也并未剔除暂估入账的材料的计划成本问题也不大(必须建立在市场价格与计划价偏差不大的前提下)。因为从长期来看或从一个会计年度来看,公式分母是否剔除暂估入账的材料的计划成本对于材料成本差异的分配金额影响并不大。笔者认为,关键是发票账单报账形成的材料成本差异的核算要正确,材料成本差异率并不是问题。只要每月材料发出金额足够大,材料成本差异很快就会分配结转出去。只要坚持材料成本差异率计算的“一贯性原则”,各年度保持一贯,“会计信息失真”的说法则言过其实。因为翻阅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会计》辅导教材或其他教材,我们就会发现,在会计上还允许企业使用上月材料成本差异率分配本月的差异:
上月材料成本差异率=月初结存材料的材料成本差异/月初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
本月分配材料使用上月结存材料的材料成本差异率,与本月真正的材料成本差异率则相去甚远,因为各月真正的材料成本差异率主要取决于发票账单报账形成的新增材料成本差异的金额。如果允许企业使用上月材料成本差异率来分配本月的差异,那么公式分母是否剔除暂估入账材料的计划成本就显得并不重要了,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四、验证财务原材料科目账面余额与材料成本差异余额正确性的诀窍。
1、除特殊情况外,财务原材料科目本期增加数与物资管理部门入库金额是完全一致的。
财务原材料科目本期增加数=本期验收单报账计划价金额-上期暂估验收单计划价金额+本期暂估验收单计划价金额=本期新验收单计划价金额
2、除特殊情况外,分配材料成本差异后,期末材料成本差异余额=期末原材料科目余额×当期材料成本差异率;即期末材料成本差异余额/期末原材料科目余额=当期材料成本差异率。
篇5
关键词:石油天然气 新会计准则 弃置费用
现今社会的发展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实际能源的开采量也越来越大,环境保护的呼声也越来越高。面对生态的破坏和对环境的污染,我国企业越来越注重节能减排型社会发展,而且现今政府出台了很多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这些都要求企业承担污染环境的责任。与其他产业不同,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的开采设施规模较大,数量较多,这些废弃的生产设备和油井的管道严重污染了环境和土地,这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笔者针对新会计准则中石油天然气开采弃置费用的处理问题,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阐述。
一、弃置费用的定义
弃置费用又称弃置义务或弃置成本,一般指根据国家法律法规,企业应承担的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等相关义务所规定的资金支出。
石油天然气开采企业在矿区内废弃的油井及开采设备,因为受《环境保护法》等环境保护等法律法规的制约,在开采结束或设备废弃时,应拆移或清理开采设施,恢复生态环境等义务。所以,石油天然气行业的弃置费用是特指石油天然气等开采设备。即石油天然气井、开采大型机器、输送能源的管道等等。结束开采后应封堵油气井,填埋清理等一系列的生态环境恢复的资金支出。
二、我国石油天然气行业弃置费用的确认
根据我国财政部颁发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7号――石油天然气开采》,当中提出了石油天然气行业的规定的弃置费用,它的产生是石油天然气开采后,生产设备本身带来的后期经济效益,它属于石油天然气开采生产成本的一部分,是生产能源成本所必需的支出资金。新准则作为石油天然气开采这种特殊行业的准则,为该领域提出了基础的准则,高度体现了维护生态环境平衡发展的理念。笔者针对石油天然气行业弃置费用计算的重要性及具体会计处理方案进行了以下阐述:
石油天然气设施等资产弃置是指在开采能源时,石油天然气资源枯竭,或由于开采设施不能在使用,到达弃置状态,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时,对石油天然气设备等资产进行弃置。基于油田平台的生产实施除了大到国家标准之外,如果开采设施达到设备的使用年限,不能进行石油天然气的正常生产活动,必须重新建造新的开采设施,来进行未完成的能源开采活动,则原有的生产设施进入弃置阶段,对于正在处于生产阶段的设施需要弃置,在没有完成开采工作的情况下,则该报废经钻探过程中产生的支出要计算到当期的损益中。
开采设备弃置的认定应当由石油天然气资产管理单位的相关部门,例如石油天然气开采企业和工程部门,根据国家相关技术标准,评定石油天然气资产是否符合弃置标准,然后上报其上级部门,进行管理和备案。如果石油天然气开采设备没有新的用途,应在停止开采能源后,进行废弃处理。
三、我国石油天然气行业弃置费用的估计
在我国,石油天然气井的封堵、废弃和生态环境的恢复成本的处理方式有三种:
方式一:在石油天然气行业的发展中,学习国外成熟的管理经验有助于我国石油天然气行业的更好发展。根据美国FASB对这一问题的建议,给予了国内石油天然气企业很大的帮助。其提出对将要拆除、废弃和恢复成本的估计支出资金在开采期登记入账,作为生产中设施成本的一部分。借记井与开采设备,贷记长期负债。在开采期,和其他开采设施及相关设备设施成本一起作为企业生产的成本。
方式二:在石油天然气开采的每个时期,都要重新估计将来要拆除和恢复的生产成本,并根据现今机器对资源量的检测,或已检测出的资源储藏量来进行摊销,将摊销成本借记“折旧、损耗及摊销费用”,贷记“长期负债”。即处于开采的每一期都要增加一部分估计将要拆除和恢复的有效成本,并经要增加的成本贷记“长期负债”。
具体摊销计算公式:本期将要拆除和恢复成本摊销=本期产量×(本期估计未来拆除和恢复成本-累计已摊销成本)÷探明已开发储量
方式三:负残值法。在该方式下,记录中的设备拆除和恢复成本被作为额外的摊销。将应该计算将来封堵、废弃和恢复的成本记录到摊销费用当中,并贷记累计摊销账户。负残值法虽然并不会产生负债,但是会使资产相应的减少。应当计算将来生产中封堵、废弃和恢复的成本累计摊销和累计及折旧、损耗与摊销共同作为石油资产减项的效果。
计算公式:油气井及设备设施账面价值=油气井及设施历史成本-(累计折旧损耗与摊销+将来封堵、弃置及恢复成本累计摊销)
四、石油天然气废弃资产的账务处理
篇6
【关键词】事业单位 社会保障 缴费 账务处理
事业单位是一类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职责又在支付、营收等方面存在着特殊性的单位,其中多数为行政单位举办,也有部分为其他机构运用国有资产举办,但均以实现社会公益为目标,主要包括科、教、文、卫等单位。由于事业单位资金组成的多元性,以及其职责行使的公益特性,这些单位在社保缴费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和相当的复杂性。
一、事业单位社会保障缴费内容及其复杂性
影响事业单位社保缴费内容组成并造成其复杂性的根源在于事业单位类型的多样化。由于资金来源各不相同,加之本身行使职责的差异,事业单位被划分为全供类、差供类和自行收支类三种。全供类的全称为“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顾名思义,这类单位的营收与支付行为全部执行国家财政全面预算管理机制。因此,这类事业单位社保缴费同样归为财政经费管理。而差供类单位的资金组成中有相对固定的一部分属于国家财政拨款或财政预算范畴,但余下的部分则由单位自负盈亏。因此这类单位社保缴费也存在一部分属于财政管理,另一部分自行处理的特点。至于自行支付类的单位则又有所不同。由于其经费来源均为单位自己的营收和支付,故其社保缴费同样遵循单位以收定支原则,与前两类单位均有不同。
二、事业单位社会保障缴费帐务常见问题
正因事业单位社保缴费内容多样又复杂,因此不少单位在处理账务时存在着各种问题。比如,不同地方、区域的事业单位在社保缴纳时依据的标准、划定的范围各不相同,基本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甚至相同地区不同类型事业单位之间在参保内容、缴纳金额等方面也差异不小,故其账务管理相对混乱。
除了标准不统一的问题,不少事业单位的社保缴费并不与收益、资金等产生关联,在社保缴纳、资金管理方面缺少系统性、规划性。许多单位虽然能够确保社保及时缴纳,但由于管理原则、模式等的相对片面,在会计核算上不尽完善,也就容易造成社保费用欠缴的问题。既有的会计处理只能反映社保缴纳情况,却不反映欠费情况,也就常常造成账面记录无法与债权债务相匹配的问题,使社保缴费的准确度下降。
三、事业单位社会保障缴费账务的处理
(一)事业单位需遵循的修订后会计准则制度
根据2014年新修订的会计准则制度,涉及到事业单位社会保障缴费帐务方面有两条基本原则。其一,事业单位社会保障缴费涉及到员工应付薪酬项目的只含有单位需缴付的部分。也就是说,这部分由员工个体支付的社保金额由单位代为缴付。对这一类型的社保金额进行帐务处理时要先经过一个假设过程,即,假设事业单位先将此部分社会费用发放到员工个人的帐户,员工再将这些金额上交单位,由单位代为缴纳。处理这类缴费帐务时会落实到往来科目中。其二,事业单位社会保障缴费涉及到员工应付薪酬项目的同时含有单位需缴付的部分以及单位需代员工个人缴纳的部分。也就是说,这类社保费用中的一部分须由单位承担,其余部分由员工个体支付但由单位代为缴付。而单位代员工缴纳的社保金额等同于事业单位支付给员工薪酬中内含的社保金额。根据新修订的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代员工缴纳的社保费用最终落实到的财会科目为“应交税费――应交个人所得税”。
(二)事业单位社会保障缴费分帐比例
根据修订后的会计准则,事业单位社保缴费涉及到养老、医疗、公积金等项目,实行单位支付与员工支付并行,其账户在相关部门以个人帐户形式进行共同管理,其名称则被定义为“个人统筹帐户”。这个统筹帐户下涉及到养老范畴的社保金额占员工薪酬基准数额的28%,单位支付和员工支付分别占20%和8%。涉及到医疗范畴的社保金额占员工薪酬基准数额的10%,单位支付和员工支付分别占8%和2%。涉及到公积金范畴的社保金额占员工薪酬基准数额的16%,单位支付和员工支付分别占8%。
(三)修订后的社保缴费帐务处理变化
在新的会计准则制度推出前,属于员工缴纳的社保但由单位代扣的金额部分一般会以往来、支出科目反应在会计帐务处理过程中。而在修订后,出于对财政经费提高使用效率的考虑,国家对预算法、国库偿付机制等进行了全面改革,将划拨至事业单位的财政经费统一为国库的集中管理。由此使社会缴费在会计帐务处理过程中改为负责、支出科目进行反应。
在全供类的单位中,对于只存在代扣类社保缴费项目的事业单位来说,会计处理采用的是“事业支出”下的“财政补助收入”,不通过员工“应付薪酬”科目反应,也就不体现在代扣类的社保缴费支付帐中。而对那些存在两部分薪酬支付的单位中,社保缴费帐务处理就分为员工代扣金额和实际发放薪酬两部分。至于另两类事业单位差供和自行收支单位而言,其中一些单位会将属于单位与员工缴费的都体现在“应付薪酬”科目;另一些则会将代扣的金额体现在往来科目中。
四、结束语
事业单位是我国社会生产生活中一类与企业有所不同的单位类型,出于历史与实际原因,这些单位在社保缴费的会计处理原则与模式上比较特殊。加之2014年执行新会计准则并改革了预算法和国库管理机制后,事业单位的社保缴费帐务处理开始遵循新的原则与手段。为了确保修订后的事业单位社保缴费帐务处理的准确性,各单位需透彻理解新准则制度的原则、内涵,并结合单位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帐务处理模式,在确保社保缴费足额、及时的前提下不断提高财政经费的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企业合并 同一控制 权益结合法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尤其是2002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国际市场接轨后,企业开始选择兼并收购来不断实现做大做强。合并活动的日益活跃,合并方式的不断创新与会计规范的落后形成了反差,这也成了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一道阻力。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的新《企业会计准则》无疑是“雪中送炭”,弥补了旧会计准则和制度有关企业合并业务的空白,给我国合并业务会计处理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和规范作用。
新准则创造性的将企业合并分为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企业合并分别按照权益结合法、购买法处理。本文主要就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会计处理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会计处理存在的问题
(一)同一控制下形成企业合并与未形成企业合并的长期股权投资会计处理差异大
对于同一控制下形成企业合并的,合并应按照合并日被合并方所有权权益账面价值的份额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处理。支付对价与确认长期股权投资的差额应调整资本公积,资本公积不足的,调整留存收益。而对于未形成企业合并的长期股权投资按照支付对价进行初始确认。
(二)同一控制下合并报表的资产负债表的比较报表会虚增年初净资产
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在期末编制期末合并报表时需要同时编制当期期末的比较报表。权益结合法需要对前期比较报表进行调整,而企业合并业务实际发生在当期,以前期间合并方账面上并不存在对被合并方的长期股权投资,此时应将被合并方的有关资产、负债并入后,因合并而增加的净资产在比较报表中调整资本公积。
(三)同一控制下合并可能成为合并方增加利润的有效途径
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用权益结合法进行企业合并处理时,被合并企业在合并日之前的收入、成本费用和净利润均需要纳入合并方的合并报表,即使合并日是会计年度的最后一天也是如此。所以权益结合法将可能成为一些陷入困境的上市公司的“救命稻草”,如面临着连续三年亏损或净资产收益率达不到配股要求时,其控股股东就可以打着“资产重组”的幌子,进行“报表重组”。在会计年度即将结束前,充分预测上市公司本年的利润情况,如果出现危机,则考虑突击,向集团公司收购其控制的其他非上市公司,进行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权益结合法的处理,直接将非上市公司全年的利润均纳入上市公司的合并报表,从而扭转了利润为负的局面,美化上市公司业绩,也让其逃脱股票被终止上市交易的厄运。
二、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会计处理问题解决对策
(一)简化同一控制下形成长期股权投资账务处理
为了同一及其类似业务能够按照同一种处理方式,更合理体现交易的经济实质;为了简化账务处理,达到核算上规范、可比;同时也为了减少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应当考虑将长期股权投资的日常账务处理方法与后续合并报表的处理方法区分开来。具体而言, 对长期股权投资的日常会计处理不再考虑股权投资与企业合并的关系以及是否属于同一控制,同时将与合并有关的问题在合并报表编制中加以考虑。
同时解释公告5已经打破权益结合法理论基础,一体化存续的理论基础不再,那么长期股权投资账务处理也就没有必要再按照原来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的方式处理。所以解释公告5需要改变理论基础,同一的长期股权投资的日常账务处理也可以改动使其更简化。
(二)增加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限制条件及披露要求
《企业会计准则》对同一控制条件的规定相对还过于宽松,这为企业操纵利润提供了空间。笔者认为,应该对同一控制的合并企业进行一定的限制。考虑到我国同一控制合并现状,笔者建议对同一控制的合并企业可以参照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1970年的16号意见书《企业合并》的处理方式,合并后的公司增加以下限制条件:合并完成日起三年内, 合并企业无意或不打算在两年内处置参与合并公司的大部分资产,以此来防止通过低价购买后高价卖出的方式获取巨额利润来操纵收益行为。
同时需要增加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披露要求。如前述,同一控制下合并报表的资产负债表的比较报表会虚增了年初净资产。所以如果账务处理方式不改变,则需要充分披露形成原因,以便使报表使用者能够充分理解。而且,尽管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不要求按照被合并企业净资产的公允价值入账,企业仍须披露被合并企业总资产、总负债、净资产的评估价值,以及评估依据和方法。以便使报表使用者通过对价值的评估程序的披露,了解合并支付对价的合理性,防止企业计提“秘密准备”。
(三)完善会计准则的实施环境
随着会计信息涉及利益关系方的增多,会计造假受到的经济利益驱使越来越多,为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除了《企业会计准则》本身的完善外,完善会计准则的实施环境也是必须要考虑的。
一方面需要完善与会计准则相配套的法规体系。信息披露失真与违约成本是成反向关系的。然而,现行的法律体系中,针对民事赔偿责任的执法力度还不够。所以完善证券法律法规中的民事损害赔偿制度建设与执行机制建设是完善会计准则实施环境的首要条件。
另一方面需要提高会计人员的自身素质,包括业务素质和诚信品德。业务素质是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的潜在表现,也是会计人员应具备的基本技能。只有提高专业素养,才能在工作中游刃有余。同时诚信品德要求会计人员客观、公正、廉洁奉公,尽管不具有强制性,但确是会计人员执业的重要因素,是值得我们时刻提倡的。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01
篇8
关键词:专项储备 转产基金 账务处理
为了促进山西省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保障山西省产煤地区经济顺利转型,山西省政府于2007年相继出台了《山西省煤矿转产发展资金提取使用管理办法》和《关于规范和加强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和煤矿转产发展资金提取使用管理的通知》等文件,要求山西省境内所有原煤开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需按原煤产量提取煤炭转产发展基金,专门用于山西省境内煤炭生产企业的转产、职工再就业、职业技能培训和社会保障等专项活动。山西省政府对该项基金管理本着“成本列支、自提自用、专款专用、政府监管”的原则进行。目前,山西省各煤炭开采企业根据《企业会计准则》有关规定及山西省人民政府有关转产发展基金文件要求,进行了相应的业务处理。现阶段主要表现为一般业务处理。
一、专项基金一般处理
(一)按原煤产量计提、成本列支时
借:制造费用等 贷:专项储备
根据山西省财政厅及山西省地方税务局关于印发《煤矿转产发展资金及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监交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晋财煤〔2008〕77号)规定,经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的主管地税机关审核认定后,可以作为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凭证,进行税前扣除。
(二)自提自用、专款专用
山西省政府要求煤炭生产企业对提取的转产发展基金实行专户储存,设“煤矿转产发展资金存储专户”,存储企业提取的煤矿转产发展资金。为使物尽其用,山西省人民政府对转产发展基金规定了具体的使用范围,主要用于以下方面:发展循环经济的科研和设备支出;发展第三产业的投资支出;破产企业的职工安置支出;煤矿转岗失业工人转产就业支出;自谋职业、自主创业转岗失业人员的创业补助支出;职工技能培训支出;接续资源的勘察、受让支出;迁移异地相关支出;发展资源延伸产业支出等。
具体的账务处理如下:
(1)费用性支出,直接核销专项基金
借:专项储备 贷:银行存款
(2)资本性支出,如购建固定资产等
借:固定资产 贷:银行存款
同时,相应全额计提折旧
借:专项储备 贷:累计折旧
资本性支出按上述程序处理,目的是为完整反映资产购置入账情况;同时,由于使用专项基金购置资产的相关消耗已全部作为生产成本预先进行了税前扣除,故使用专项基金购置资产的后续账务无需进行消耗核算。
(三)政府监管
根据有关要求,山西省政府对企业该项基金进行彻底监管,指定地方税务局、财政、环保等职能部门履行监管责任。
二、专项基金特殊处理
上述业务为煤炭企业使用该专项基金的一般性处理。随着该基金的广泛使用,实际业务中出现特殊情况,如以该专项基金发展第三产业的投资支出如何进行账务处理问题。笔者结合《企业会计准则》及山西省政府关于此项基金设立的初衷,对煤炭开采企业以专项基金发展第三产业的投资支出提出以下处理意见,供大家参考。
作为投资业务,为完整反映公司投资情况,企业应遵循“长期股权投资准则”进行相应账务处理;同时,根据业务的实质情况及专项基金核算的特殊性要求,核销专项储备。以下以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核算为例具体进行说明:
1、投资时
借:长期股权投资 贷:银行存款
同时 借:专项储备 贷:资本公积
2、日常核算
若被投资单位年度出现亏损时,根据被投资单位审定后报表,进行如下处理:
借:资本公积 贷:长期股权投资
若被投资单位年度出现盈利时
借:长期股权投资 贷:资本公积
分配股利时
借:银行存款 贷:长期股权投资
出现减值时
借:资本公积 贷: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
3、收回投资时
借:银行存款 贷:长期股权投资,资本公积根据实际情况作为借贷方调整项。
上述业务处理时,对于某一年度投资业务出现较大亏损时,投资企业财务核算应以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为限进行反应,对于财务账务无法反应的部分,投资企业财务应进行备查登记;相应地,资本公积也进行同样处理。
篇9
会计处理五方法
股权分置改革是通过非流通股股东以一定形式向流通股股东支付对价,获得流通权,从而实现全流通。会计上争议最多的是非流通股股东支付对价是计入费用还是资产,以及相关账务如何处理的问题。归纳起来大体有五种处理方法。
方法一:一次性计入当期损益,在损益表上反映。将支付对价作为一种费用性支出,借记“投资收益”或“营业外支出”科目,贷记“现金”或“长期股权投资”等科目。
方法二:不计入损益,也不计入资产,而是绕过损益表,从资产负债表右边走,直接冲减所有者权益。这种方法下,根据金额大小,依次借记“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等所有者权益科目。
方法三:不计入当期损益,计入资产,从资产负债表左边走。这其中又有三种方式:一是计入“长期股权投资(投资差额)”科目,并按准则规定的股权投资差额摊销办法逐年摊销;二是计入“递延资产-股权分置对价支出”科目,不进行摊销,等到以后股权转让时,对该科目按比例部分或全额结转,作为股权转让成本的一部分,股权全部转让后,该科目余额结转为零;三是计入“长期待摊费用”科目,在一定期限内予以摊销完毕,并在资产负债表上与长期投资分开列示。
方法四:方法二和三结合使用。即先冲减上市公司发行流通股时非流通股股东账面形成的“资本公积-股权投资准备”,不足冲减的差额则计入资产负债表左边,按方法三处理。
方法五:不做账务处理,在报表附注中予以披露。该方法对送现金不适用,仅适用于送股或送权证。
到底上述哪种方法最为合理呢?笔者认为,要理清股权分置改革涉及的会计处理,必须正确认识股权分置改革的性质,并考虑我国股权分置改革制度背景和投资会计准则的演变。
首先,我国股权分置制度使得上市公司流通股发行价相对较高,但可以自由流通,而非流通股认购价格相对较低,但不具有流通权。在股权分置讨论中,经常有“让利”或“补偿”等提法,这些提法给人感觉非流通股送现金或送股是经济资源的白白流出。正是基于这种思想,有人主张将送现金或送股一次记入损益,减少当期利润。事实上,非流通股股东向流通股股东支付对价,虽然从形式上看放弃了部分股份或现金,但其利益非但没有减少,相反获得流通权后可能还会实现财富大幅度增值。目前已基本达成共识的是,流通股是含权(流通权)并且流通权是有价值的,非流通股股东要想获得流通权,必须与流通股股东协商同意,按一定价格购买流通权。因此,非流通股股东送股、送现金或送权证都是为购买流通权而支付的一种对价,购买的流通权价值则附加到原先持有的非流通股股票上了。以送现金为例,非流通股获得流通权后的价值会获得提升,所送现金支出预计可以从未来的股票流通中获得补偿,因此具有未来经济利益,符合资产的特征。虽然送现金后,非流通股股东的持股数和持股比例没有发生变化,但该项长期股权投资的特性已发生改变,由原来的非流通股票变为可流通股票,现金支出可视为对原有投资的追加。比方说,企业对固定资产进行改建,功能有了明显提高,改建支出应计入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同样道理,非流通股股东购买流通权的对价支出,会计上应作为一种资本性支出。所以,在股权分置改革中的会计处理必须坚持的第一个原则是:非流通股股东向流通股股东支付的对价应视为一种追加投资,不应直接计入损益。
其次,采用不同方式的股权分置解决方案,尽管法律形式表现不同,但其经济实质是一致的,都是非流通股股东为获取流通而付出的一种对价。所以,在股权分置改革中的会计处理必须坚持的第二个原则是:不同对价支付方式的会计处理实质应一致,不因形式不同而导致会计处理有质的不同。
第三,我国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这些年一直出于不断变动中。例如,对权益法下的长期股权投资贷方差额,投资准则规定不低于10年的期限摊销,后来,《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和相关会计准则有关问题解答(二)》(财会[2003]10号)中对投资准则做了修正,对该文件后形成的贷方投资差额不再摊销计入损益,而是贷记“资本公积-股权投资准备”科目,此前已按原规定进行会计处理的,不再做追溯调整。此外,非流通股股东基本都是非上市企业,过去大多数执行的是行业会计制度,并没有执行《企业会计制度》,不同时期、不同行业的非流通股股东对子公司上市时流通股贡献的溢价会计处理存在差异。所以,在股权分置改革中的会计处理必须坚持的第三个原则是:尊重历史,考虑以往与投资相关的会计处理。
下面,笔者分别给出非流通股股东和流通股股东股权分置改革中会计处理的具体方式。
非流通股股东的会计处理
将非流通股股东支付的对价支出视为一种追加投资,则其会计处理问题随之迎刃而解,按照投资会计准则、问题解答(二)和(四)的规定进行处理即可。如果是采用权益法核算,首先将该项支出冲减“资本公积-股权投资准备”或股权投资差额的贷方余额,不足冲减的部分计入股权投资差额借方,按一定年限摊销;如果采用成本法,则计入长期股权投资成本即可。
流通股股东的会计处理
对流通股股东来说,投资收益主要来源于被投资公司派发现金红利或资本利得。显然,收到的现金或送股不是一种股利,而从资本利得角度说,鉴于流通股股东在股权分置改革过程中能否获益、获益多少都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流通股股东不应确认损益。
篇10
关键词:财政;工资;单位会计;财务
随着党务政务透明化实施,在财政统发工资方面,为了确保工资按照月足额发放,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的发放按月进行,满足干部职工的利益。因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根据“编办核准编制,人事部门核定人员以及工资标准,财政核拨经费、银行到人,及时足额到位”的准则具体进行,因此这就要求财政部门、人事部门以及编制三方面统一结合,共同提高财政统发工资的效率,进而提升财政统发工资后单位会计的财务处理效率。本文主要针对财政工资在发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在发放后单位会计的财务处理工作进行具体研究,全面解决单位人员工资发放问题及财务问题。
一、财政统发工资中存在的问题研究
其问题表现在:(1)编内与编外之间出现了失衡现象。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核编缺乏依据,并且相关的意见难以实现。国家没有制定统一的标准,在具体实施工资统发核编过程中,财政部门只认可编内人员,这就造成对编外人员在待遇上出现了不公平现象,另外由于行政机构缺乏改革,相关的配套设施不足,造成大量干部缺乏去处,在没有办公的情况下,却照样拿工资,这就使得编外和编内人员出现了工资矛盾。(2)卡内与卡外不平衡现象,卡内是指职工个人根据打卡情况,自身的职务、级别、工龄以及基础等项目来确定基本工资;相对而言,卡外是国家和地方规定发个每位员工的个人津贴。由于地方财力水平不等,因此在资金调度方面可能存在差异性或者是困难,相关的津贴需要受到财力条件的约束。(3)部门与部门之间的不协调现象。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垂直管理单位和地方领导单位方面出现了不平衡现象,其中垂直管理部门包含工商、国税以及地税等部门,这些部门的经费一般是由上级直接拨款,其保障性比较高,在个人待遇方面基本上是全额到位。然而地方领导单位由于受到地方财力的约束和影响,其执行力度较弱,一般情况下,财政硬保工资占到整个工资的70%左右,剩下的部分由单位自己筹备。
二、提升财政统发工资的具体措施
为了保证财政统发工资更加合理,针对上述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具体表现在:(1)加强检查监督,杜绝出现吃财政现象。在具体工作过程中,要以严格的制度来加强“吃空饷”问题,根据人员编制情况,加强工资发放的监管职能。可以由财政国库以及监察部门等相关的管理部门相互配合,及时查处和纠正统发工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避免发生违法现象。(2)加强统发工资代扣款项的管理,针对统发工资代扣款项中除了各项保险金以及个人所得税等,其他的个人缴纳款项必须上报财政部门进行审批之后,进行统一发放。要加强税务部门、社会保险管理部门以及住房公积金管理、银行部门等协调进行,做到及时对账,避免发生不规范现象。(3)加强工资银行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以及工作质量。为了强化财政统发工资的工作力度,因此在具体执行过程中针对工资银行方面要不断优化服务环境,加强对员工进行服务意识的教育,提高员工的业务素质,增强工作责任心,严格按照与财政部门签订的工资合同办理相关的业务。
三、财政统发工资后如何加强单位会计的账务处理工作
(一)财政总会计应作的账务处理。根据国家出台的《关于确保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的通知》,在职工工资管理中,进一步深化财政支出管理改革,促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不断完善,保证员工工资及时足额发放,全面推进财政统发工资的顺利进行。然而在统发工资之后,单位内部要结合财政管理体制以及会计事务等,做好账务处理工作,有必要时要对财政总预算会计以及拨款单位的统发工资业务核算进行严格规定,提高单位会计账务处理效率。具体的财务处理表现在:(1)根据财政总预算会计,将职工工资逐月发放,从国库的地方财政库划拨到财政工资资金库中,其原始凭证是:
借:国库存款-工资资金 贷:国库存款-一般资金
(2)总预算会计按照审核后的工资发放汇总清单,应发本级财政供养人员工资总额,从工资专户拨付至财政在工资银行开设的工资统发账户:
借:一般预算支出 贷:国库存款―工资资金
(3)地方级财政所属乡镇财政供养人员工资时,县级财政总预算会计处理账务具体表现在:
借:与下级往来―--乡镇 贷:国库存款――工资资金
乡镇财政总预算会计凭工资银行盖章后转来的工资发放汇总清单,其单位财务处理表现在:
借:一般预算支出 贷:与上级往来
(二)根据相关行业会计制度规定作的账务处理。具体包含:(1)当员工受到工资银行盖章之后转来的工作发放明细表,在作财务处理时要根据工资发放明细表以及工资总额,行政事业单位会计财务处理:
借:经费支出 贷:拨入经费
教育系统的财务处理:借:事业支出 贷:教育经费拨款
(2)针对代扣款项的账务处理。根据我国国库规定,其中代扣款项是指国家政策规定下,必须由个人缴纳的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以及依法交纳个人所得税等款项状况,其中个人缴纳款项不列入代扣项目当中。当拨款单位收到工资银行盖章之后换来的工资发放明细表以及代扣款项入账通知之后,不仅需要做相关的财务处理,还需要根据明细表中代扣明细项目作相关的财务处理,具体是:
借:银行存款 贷:其他应收款
- 上一篇:村级工程监督的主要环节
- 下一篇:企业财务会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