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映财务的会计要素范文

时间:2024-03-07 17:47: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反映财务的会计要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反映财务的会计要素

篇1

关键词:财务会计 企业会计 概念 结构

在国家公开出版的教材中,“财务会计学”和“企业会计学”的名词表述被广泛使用。如何界定他们之间的差异以及有何理论价值是本文探讨的问题。

财务会计的表述

财务一词是指一个行业、一个部门、一个单位为履行职能而发生的资金运动;“财”有货币资金、实物资产占有的含义,“务”有料理、打理之意。因而财务是指经济活动的打理过程。这种核算过程随着资金的运动而推进,也就是说,财务会计是关于资金运动各环节的核算。不但要核算各环节的会计要素,还要核算环节之间的比例关系。可以归结为资金的筹集,资金的使用,资金的耗费,资金的收入,资金的分配过程。然而,财务会计究竟如何界定,在学术界至今尚未达成共识。

在我国,具有代表性的财务会计定义为著名会计学家葛家澍教授所述:“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建立在企业或其他主体范围内的,旨在向企业或主体外部提供以财务信息为主的一个经济信息系统,这个系统把已发生或已完成的交易与事项中的财务(能用货币表现的)数据作为输入,按照公认会计原则或企业会计准则的规范要求,运用若干普遍接受的会计惯例,通过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程序进行加工,把数据转换为有助于决策和合乎其他目标的有用信息。”在这一表述中作为财务的实际承担者除企业之外,用“或”字表明还有其他主体范围,它可指行政事业单位,家庭或个人。由此,可以将财务会计名词作层级拓展。

企业会计的表述

企业一词是指以赢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组织。企业会计是指对企业静态的反映(资产负债表)和动态的反映(损益表,现金流量表)。马克思在谈到企业与会计关系时,认为经济越发展,作为“观念的控制”和“过程的总结”的会计越有必要。根据葛家澍教授的表述,也符合企业会计一词的表述。广东教育考试网在线课堂介绍企业会计学时,表述为:“是研究如何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综合核算与监督的知识体系,它是根据《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通则》结合工业,商业等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对企业会计核算与监督的特点,企业的资本,货币性资产,非货币性资产,流动负债,长期负债,成本与费用,销售收入,成本,税金和利润的帐务处理,成本及盈利的计算,核算程序以及会计报表的结构,编制和分析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论述。”可见企业会计是关于会计要素的核算。

两者概念的比较

根据对财务会计和企业会计的表述可知,两者都是指向同一标的,即主体外部“提供以财务信息为主的一个经济信息系统。”所以在关于企业会计核算内容的表述时,经常出现通用。从逻辑学分析,假设财务会计=企业会计,则财务=企业。显然有逻辑矛盾。如果将财务会计的实体承担者按照葛家澍教授的表述来认识,企业作为实体承担者的一部分,那么财务会计包含了企业会计。财务会计作为一个广义的概念除了包含企业会计以外还应包含诸如政治组织、军事组织、家庭、个人等活动的会计核算及信息输出。如高级财务会计中关于“个人的财务报告”。可见财务会计与企业会计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从相互联系分析,财务会计和企业会计都反映了企业会计要素的内容以及经营活动的动态过程。财务会计从企业的理财角度介绍会计核算过程,而企业会计从会计要素的角度核算资产的价值。

从相互区别分析:财务一词偏重于资金流向并强调资金占用形态的有机联系,从而使会计信息利用者关注经营各环节的效益。例如会计学原理中的资金筹集的核算,供应过程核算,生产过程核算,销售过程及利润和利润分配的核算。而这些核算都是建立在企业要素资产为前提的。企业一词偏重于企业的要素资产,企业的功能,企业的实在。企业会计强调的是会计要素极其要素资产的保值增值。如关于固定资产的折旧,发出存货的计价。而这些要素资产的核算又离不开企业经营的动态过程。财务会计反映的应是框架。因为财务会计学也应该包括企业在内的所有组织和个人的资金运动。所以财务会计输出的信息,既可强调实体的盈利性,也可强调实体的非盈利性。例如总预算会计十分强调财政收支的自求平衡。企业会计反映的是实质内容。因为企业一词反映了主体盈利性的特征。企业会计应该反映企业的具体核算内容。财务会计随着财务关系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企业会计随着企业管理体制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例如在计划经济时期实行统收统支的财务管理体制,企业资金筹集和资金投放的职能,基本上都被国家财政包办代替了,在核算中注重国家资金的核算(生产资金来源的核算、专项资金的核算)。市场经济转轨以后,企业逐步实现自筹资金,自理收支,自负盈亏。会计要素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企业会计注重所有者权益的核算。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应把当前公开出版的财务会计学名字改为企业会计学,理由是使课程内容表述更为准确,强调企业的核算。而财务会计是上世纪90年代取代工业会计的名词,当时确有财务核算的内容所以称为财务会计。自1994年会计制度改革后,资金平衡改为资产负债,特别是国拨流动资金,专项资金的改革,以及财务范畴归入财务管理课程。财务会计名词的提法显然不妥。财务会计学的结构体系应以资金运动为主线,强调所有经济实体核算的“共性”。笔者认为,财务会计就是会计原理。掌握各部门资金运动的特点,成为各部门会计的“基础会计”。因此,当前财务会计应更名为会计学原理。既然反映所有单位核算的“共性“,在当前会计学原理中要增加行政事业单位资金运动核算特点的介绍。企业会计学的结构体系以会计要素为主线,应主要反映资产存量价值为目的。增加物价变动会计,弥补历史成本计价方法的不足。使学生对会计要素的计价方法反复比较,以便随着会计理论的发展总结符合企业实际的资产要素计量方法。同时,要根据会计要素将资产做出明确具体的划分,这就是科目核算。通过科目核算,理顺资产,负债和权益的相互关系。

参考文献:

篇2

财政部最近颁发《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较诸《企业会计准则》(1992)有巨大进步,但仍然有些原则问题需要探讨。

一、财务会计报告的使用者

财务会计报告的使用者,是涉及财务会计目标的重大问题。《基本准则》第四条“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这样明确,很有必要。它兼具决策有用观和经管责任观的优点。该条接着规定:“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笔者认为此项规定不够全面。

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在会计界流行着决策有用观和经管责任观。经管责任观的提出者井尻雄士认为:1.决策有用观以决策者,即会计信息使用者为中心,而把会计信息提供者的意愿置之度外。经管责任观注重的是委托者和受托者,即会计信息使用者和提供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会计人员服务于委托者的需要,但并非委托者的仆从,应注意协调两者间的利害关系。2.根据决策有用观,会计人员向决策者提供的信息是多多益善。根据经管责任观,会计人员必须把注意力集中于客观的信息上,既不损害委托者,也不损害受托者。3.决策有用观认为会计的首要目标是提供对使用者决策有用的信息;经管责任观认为会计的首要目标是计量受托业绩。会计人员利用记录与报告两种工具来实现所追求的目标。报告是汇总的记录,记录是报告的基础。委托者有权获得报告,并在必要时对记录进行核查。记录使受托者对其行为负责,并实现了委托者的大部分利益。重要的是会计系统的整体有用性。井尻认为提供决策有用信息与明确经管责任实质上是鸡与蛋的关系,但不能混为一谈。

笔者认为决策有用观和经管责任观只是侧重点不同,两者共同的而且是谁也不能否定的地方是:财务会计报告服务的对象,不仅是有关各方的经济管理,而且应有本企业的经济决策和管理。明确经管责任的主要内容是业绩评估,而业绩评估旨在为决策提供依据。两者是互相关联的会计目标,确定经管责任构成决策作用的一部分。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1978年发表的《论财务会计概念》(SFAC)第一辑《企业编制财务报告的目标》第24段指出:“许多人根据他们对企业的关系,根据他们所了解的企业情况作出经济决策,所以他们都是编制财务报告所提供信息的潜在用户,其中有业主、贷款者、供应者、潜在的投资人和贷款者、职工、管理人员、董事、客户、财务分析和咨询人员、经纪人……”

美国著名会计学家A・C利特尔顿认为“会计的首要目的是向管理当局提供控制信息或报告受托责任的信息。”

1988年,联合国经社理事会跨国公司委员会国际会计和报告准则政府间专家工作组提出《编制财务报告的目标与概念》,认为编送公司报告的首要目标,是披露有关经营、资源和义务等的财务和非财务信息,以帮助使用者控制公司,作出有关该公司的经济和社会决策。这里,信息“使用者控制公司”,最直接的应当是报告主体的决策、管理层。这样说,并不否定“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问题在于不应当否定直接“控制公司”的报告主体的决策、管理层,他们是最初的使用者。

很明显,我国的新《基本准则》主要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1989年正式公布的《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该《框架》第9段“财务报表的使用者包括现有的和潜在的投资者、雇员、贷款人、供应商和其他商业债权人、顾客、政府及其机关和公众。”还必须注意该《框架》第11段“管理层关心财务报表中包括的信息,尽管它能够取得有助于执行计划、决策和控制职责的额外的管理和财务资料。……公开的财务报表所依据的是,管理层使用的关于主体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变动的信息。”这里,充分说明《框架》明确提出管理层“关心”并“使用”财务报表中的信息。从我国的实际看,企业管理所需要的信息有三分之二来自于会计,已是众人皆知的常识。管理层提供信息和利用信息的统一构成了会计的具体目标,怎能否定报告主体的决策管理层是财务会计报告信息的使用者呢!

IASB的突破之处:一是目标的服务对象不只限于外部;二是明确指出企业管理当局使用财务报表信息,可惜未能将其明确列入使用者的范围。

从会计目标服务对象的重要性来看,把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列在前面,完全正确。但从会计工作的角度看,企业决策管理当局和会计部门首先要运用会计信息,加强经济管理。这正是当前和今后深化会计改革、建立管理型会计的迫切需要。将财务会计报告主体的决策管理层(包括财会部门)列入使用者,有利于指导他们更好地强化会计核算与管理,尽快实现核算型会计向核算管理型转化。

原《企业会计准则》第十一条“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前两者与新准则略同,主要差异在于财务会计报告是否应当“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或者说,提供财务会计报告主体的决策管理层应当属于使用者,是相当重要的、首先使用报告的使用者。

二、关于会计要素

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十条规定:“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特征确定会计要素。”会计指什么?一般认为会计指会计工作,如会计准则、会计报告、会计期间、会计理论等,这里的会计都是会计工作的简称。但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显然不能构成会计工作的要素。

国外文献经常使用“财务报表要素”概念,如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编制财务报表的框架》“财务报表的要素”第47段指出,“财务报表揭示交易和其他事项的财务影响,是根据交易和其他事项的经济特性,把它们分成大类。这些大类称作财务报表的要素。与资产负债表内财务状况的计量直接联系的要素是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与收益表内经营业绩的计量直接联系的要素是收益和费用。”FASB认为“财务报表的各种要素是构筑财务报表的材料――财务报表所包含的各类项目。”IASB五要素和我国的六要素可以概括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要素。英国的七要素和美国的十要素由于增设业主投资和业主派得,还可以概括业主(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但是,这些都不能直接概括现金流量表的要素,因而“财务报表要素”有其不够准确之处,也引起了是否设置现金流量表要素的争议。

我国前没有“会计要素”的概念。财政部草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准则(草案)提纲(讨论稿)》于1990年11月公开发表,首次正式采用会计要素概念。娄尔行教授较早提出“会计要素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所谓会计要素就是会计报表通常所含有的大类项目,是构建会计报表最根本的组件。会计要素就是会计报表的要素。”认为会计要素与会计报表要素是相同的。葛家澍、余绪缨教授也指出:“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我国对会计要素的研究源于建立会计准则框架,比国外“财务报表要素”概念在逻辑顺序上提升了一个理论层次,并“解决了‘财务报表要素’不能涵盖资金运动全部内容的问题。”

根据系统科学理论和会计理论,笔者认为,使用“会计对象要素”概念更为科学。会计对象要素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是按照经济内容对会计对象所作的基本分类,是财务会计报表的框架,是会计报表最基本的项目及其概括,会计报表的各个项目都是会计对象要素的具体化,会计报表项目具体化为会计科目或会计账户。四者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三、关于日常活动

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三十条规定:“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把收入定义为“日常活动”,给人以内涵过宽之感。原收入准则《指南》基本要求(一):“日常活动是指企业为完成其经营目标而从事的所有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其它活动。”其内涵之宽,溢于言表。对工商企业来说,投资活动、旧设备处置等等,都可以理解为日常活动,但都属于利得范畴,不属于收入要素。由于企业收入以营利为目的,核算企业经常的营业活动应将“日常活动”改为“营业活动”。这样,将更为准确和明确。营业收入、营业利润概念亦可作此佐证。查“日常活动”来目IASC《关于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的收益概念,收益包括收入和利得,我国的收入只是它的一部分,不应简单套用。而且1AS18收入准则新译文的第7段定义为:“收入,指主体在正常经营活动中形成的……”,已将“日常活动”改正。对收入来说,“营业活动”或“经营活动”都比“日常活动”贴切。

同理,第三十三条费用定义中的“日常活动”也应改为“营业活动”或“经营活动”。

四、关于经营成果

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三十七条:“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第四十六条“利润表是指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的报表。”需要商榷。

原《企业会计准则――现金流量表(修订本)》第5条:“经营活动,是指企业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以外的所有交易和事项。”《会计词典(增订本)》:经营成果“在一定时期内各个或全部经营过程中获致的成果。”所以经营成果是经营过程或经营活动获得的成果,营业利润或称经营利润准确地概括这一关系,即:收入-费用=营业利润(经营利润)。《基本准则》第三十七条准确规定:“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即:利润=经营利润+利得-损失。“利润”来自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还受非常活动的影响,而不能仅限于经营活动。

利润账户反映利润要素。在账户分类上,会计界一直把利润账户称作财务成果计算账户。《现代汉语词典》对财务的解释为:“机关、企业、团体等单位中,有关财产的管理或经营以及现金的出纳、保管等事务。”或曰:“经济组织中,有关资金的筹集、调拨、使用、分配、偿还等方面的经济业务。”财务成果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全部经营过程在财务上获致的成果。”这个定义的不确切处在于财务成果不仅由经营过程中获得,还可以在非经营过程中获得,即利得-损失。查《辞海》:“财务成果是企业工作成绩的重要指标。它包括销售(或营业)损益和销售外(或营业外)损益。”财务成果即“利润或亏损”。

财务活动能够包括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如果把“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后四字改为“财务成果”,显然要好得多。但仍然不完全准确。

从严格的字面意义看,财务成果似乎不能包括非常活动。法国把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称作财务活动,营业损益+财务损益=正常损益,不包括非常损益。

篇3

一、未来会计并未完全否定传统会计假设

会计假设最早可追溯到卢卡。巴其阿勒的光辉之作《数学大全》,尽管当时并未正式使用会计假设这一名词。而到1922年,美国著名会计学家佩顿在《会计理论》一书中提到了今天我们所公认的会计假设。它之所以存续如此之久,是因为会计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因而其面对的是一个变化不定的会计环境。为了保证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人们必须对会计环境作出合理判断,从而形成了会计工作的基本前提。有人提出未来会计中会计假设不复存在,果真如此吗?

首先,从会计主体假设看。会计主体假设是指会计工作首先要明确会计工作为之服务的特定单位,它规定了会计活动的空间和范围。有人认为随着网络经济。电子商务的发展,未来社会大量存在的是虚拟企业,因而会计主体不复存在。为分析这一观点,让我们首先界定一下虚拟企业。

所谓虚拟企业是指在有限资源的条件下,为取得最大的竞争优势,企业以自己拥有的优势产品或品牌为中心,由若干规模各异、拥有专长的小型企业或车间,通过信息网络和快速运输系统连接起来而组成的开放式组织形式。如美国戴尔计算机公司之所以成为继微软之后的又一计算机奇迹,就是得益于他们建立了以“戴尔”品牌计算机为核心的开放式的企业组织形式。他将能在几小时内供货的外部的可靠供应商纳入自己的生产网络,并和供应伙伴共享设计数据库、技术、信息和资源,大大加快了新技术推向市场的速度。当客户提出订单后,戴尔公司能在36小时内按客户需求装配好电脑,5天内把货送到客户手中。这使戴尔公司迅速成长为一家知名的计算机公司,供应商也在和戴尔公司的合作中融为一体,分享了企业高速成长的优厚回报。再如,我国的荣昌皮货洗染公司,近年来采用虚拟经营方式,以品牌为核心,由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二百多家皮革专营店、科研院所构成虚拟企业,提高了产品科技含量,扩大了市场占有率,一跃成为我国皮货洗染企业的龙头企业。

总之,虚拟企业是企业间的一种动态联盟,是核心企业根据联盟企业各自的优势,通过业务外包等形式进行虚拟化,并进行系统集成和过程集成的过程。其本质是借助电子商务手段,突破企业间界限,在全球范围内对企业资源进行动态配置和优化组合,进而创造企业本身优势。

但无论如何,虚拟企业仍是由各个实体所支撑着的。作为组成戴尔公司的各个供应商以及组成荣昌皮货洗染公司的各专营店以及科研院所等,虽然虚拟了戴尔公司和荣昌皮货洗染公司的某些功能(如供应、销售功能等),但他们是独立的会计实体;从戴尔公司和荣昌皮货洗染公司本身看,也许其虚拟的空间和规模时大时小,但其拥有核心竞争能力的虚拟功能部分却并未因此而改变。未来时代不可能,也不应该以虚拟企业为会计主体,而应以每个企业所拥有的非虚拟功能所构成的实体作为会计主体。既然未来仍要以构成虚拟企业的各个实体作为会计主体,只要这些构成要素存在,会计主体假设就有存在的必要。

其次,从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假设看。持续经营假设是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将无限期地延续下去,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会计主体不会因为进行清算、解散。倒闭而不复存在。没有这一假设,便没有了“资产”和“费用”的区别,也没有了“资本支出”与“收益支出”的划分,更没有了“权责发生制”,甚至“历史成本”也将成为“历史”。有了持续经营假设,就必须把持续经营过程划分为一个个会计期间,以正确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于是便有了会计分期假设,以规定会计核算的时间范围。有人以未来网络技术条件下信息是瞬时的实时的,随时都可以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为由否认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假设,笔者认为有失偏颇。确实,在未来信息使用者可以在“信息超市”中各取所需,但即使是一小时甚至一秒钟的财务状况,也无非是一个时间单位问题,这一小时或一秒钟的会计信息与一年的会计信息并无本质差别,只不过是未来的技术手段提供了即时信息的可能性。因此,在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脱离时间范围谈信息。从另外一方面讲,如果因为未来即时提供信息的特征而否定了权责发生制,就会出现如何科学合理地提供出一个时间单位的经营成果的问题。比如,未来某一天一企业发生花巨资购入了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业务,如果某信息需要者需要这一日的信息,采用收付实现制将会出现什么样的经营成果是稍有会计知识的人士不言而喻的。只要这些长期资产有存在的必要,只要想提供科学的会计信息,就必须有持续经营假设。

最后,从货币计量假设看。货币计量之所以成为假设是因为会计对象的“价值增值运动”的特性。只要未来会计仍是反映和监督这一“价值增值运动”的,货币计量假设就有存在的必要。以未来“电子货币”的出现否认这一假设是站不住脚的,因为“电子货币”仅用于网上交易,它的发行和接收都是以现金和银行存款等现有价值为前提的,它只不过是现实货币的一种代表或筹码。就如现有许多企业财务公司和内部银行,无论采用内部代用券还是采用其他什么形式,最终都要以现实货币予以清算。

与货币计量相联系的另一个问题是币值稳定问题,这实际上是涉及未来是采用历史成本计价还是其他计量模式的问题。笔者认为,未来会计中历史成本仍为主要计量模式。第一,现时成本是历史成本的镜像,没有历史成本,现时成本、公允价值等无以参照。历史成本是现时成本、公允价值等计量模式的参照系,入账后的公允价值实际上就是历史价值。如电子商务的发展、网上交易的频繁以及大量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确实使一笔交易越过时空在瞬息之间成为现实,国际上已允许采用公允价值对衍生金融工具等进行计量。但这一公允价值的运用并不能改变大量会计业务仍采用历史成本作为计价基础的事实;第二,有了历史成本这一计量基础,根据利率和物价指数等资料,可即时调整出允价值、市场价格等指标。未来计算技术的进步为随时调整出市场价格等信息提供了可能性,也为配比原则的收入与成本建立在同一计量基础上创造了条件。

二、未来会计并未对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等产生根本性的影响

有人认为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未来会计构建了以智力资本为中心的知识会计体系,因而必须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鉴于此,未来会计可以划分为知识资产、人力资产、有形资产项债、所有者权益、收入、成本费用和利润八个要素;会计等式也变更为“知识资产+人力资产+有形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对此,笔者认为:

第一,众所周知,会计要素是构成财务报表的、既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分的大类。它可以进行细分。细分之后,在报表中,就形成报表项目;在日常记录中,就形成账户。就象“积木”能搭成房子,会计要素也就是构筑会计大厦的基石,是它们构成了财务报表的基本框架。比如我们根据会计目标,将财务状况和经济成果这两类信息使用者最关注的也是最容易混淆的信息分成六大会计要素,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大会计要素构成了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这两张基本的会计报表,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保证了基本会计信息的质量。而在未来会计中,知识资产、人力资产、有形资产均反映资产的内在特质,故应归于资产要素。所以它们充其量只能是对资产这一会计基本要素的再分类,它可以形成报表项目和日常账户,但它并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会计要素。所以,知识资产、无形资产抑或是以后出现的新型资产都不能改变资产作为一项独立要素的特性。

篇4

【关键词】电子商;传统财务会计;影响

一、电子商务环境下跨级的特征

会计是在人类生产活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会计核算和会计理论的不断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而社会及其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会对会计领域产生积极的影响。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财务会计显现出不同于以往传统财务会计的特征:处理的实时性。电子商务促进了企业内部与外部的一体化,并提高了会计工作与业务处理的协同性。会计信息的实时输入、处理、大大提高了会计工作效率。方法的多样性。在电子商务会计信息处理过程中,由于网络会计软件的强大核算功能,使得会计核算方法能同时并用,以满足不同用户对信息的要求。如可设置各种类型的财务报表和内部管理报表,还可以提供原始数据及各种计算、分析模型,信息用户可以在线访问企业数据库,将取得的原始信息用于自己的决策模型。提供信息的全面性。会计信息的计算机处理具有强大的数据存储、处理能力。会计部门可提供各种类型的会计信息,以全面满足电子商务时代信息用户的各种需求。如既提供财务信息,也提供非财务信息;既提供企业内部信息,也可提供整个供应链及社会部门的信息;既提供历史信息,也可提供现在信息和未来信息;既反映实物资产的信息,更注重反映无形资产的价值;企业既可以直接向用户传递信息,用户也可以经过授权在线访问企业数据库,主动获取信息。会计功能的扩展性。会计的功能由核算延伸至财务分析、财务管理、监督审核和管理决策。会计部门在企业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会计人员除了掌握会计技能外,还要具备计算机、电子商务、管理、法律等多方面知识。

二、电子商务的发展对传统会计的影响

在会计职能上。电子商务对核算职能的影响。会计的核算职能,在会计的最早阶段,就从数量方面计算和记录经济活动情况,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社会的进步,会计的内容也日益充实。因此建立基于网络化的会计信息核算系统已是时代必然。电子商务运作空间是电子虚拟市场,是在网络上以数字方式进行的交互式商业活动,与传统市场不同之处,就在于他们的实现形式己电子化、数字化、虚拟化了。从而企业会计的核算职能与以前相比,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转变。电子商务对监督职能的影响。会计的监督职能,是会计本质的重要表现。由于会计信息实现了实时和自动的处理,那么会计监督职能就变得更加重要。监督职能主要是监督自动处理系统的过程和结果,以监督国家财经法纪和会计制度的执行情况。传统财务会计期间的划分一般是以一年或其他标准为一周期进行核算。随着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冲破了财务会计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每一笔交易都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的,只有一个会计期间,不存在中、前、后各期的问题,公司的收支均在同一交易期内完成。对货币计量假设的影响。传统会计的货币计量假设仅是指在企业计量单位中确定用货币为单位进行统一计量。随着虚拟公司与网上银行的发展,企业经营的重心逐渐由有形资源转化为无形资源,企业之间的交易不再使用钞票和纸张作为交易媒体,而是采用“电子货币”和“电子数据”来进行交易和记录,电子货币的出现,弱化了记账本位币的币种唯一。在现代电子商务中,通过货币反映的价值信息已不足以成为管理者和投资者决策的主要依据,诸如创新能力、客户满意度、市场占有率、虚拟企业创建速度等表现企业竞争力方面的指标,企业决策者越来越重视信息的相关性和非货币信息,单纯用货币计量的会计信息已经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因此,适用于网络会计的电子货币计量,使传统的货币计量受到了极大的挑战。货币计量假设可能会被人们扬弃,最终形成电子购买力单位计量假设。在会计目标上。传统的会计目标是对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提供反映会计主体经济活动的信息。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以后,由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物质资产的作用减弱而知识资产的作用增强,物质资本的所有者在企业中的传统统治地位发生动摇,拥有专门知识和技术的人成为企业的核心,这些为企业创造价值的知识人才将成为企业真正的主人。

电子商务下的会计目标是实时地满足不同层次的信息使用者的多元要求,其实现过程具有如下特点:会计信息披露的侧重点有所变化。知识资产、信息资产、人力资源在企业资产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实现双向的信息传播方式。企业内部网和国际互联网的联结,实现了企业内部信息对外实时开放,信息需求者可上网访问企业的主页,不但可浏览查询最新和历史的财务信息,而且还可以得到同行业其他企业的有关财务指标。在会计要素上。会计要素是为实现会计目标,在会计假设的基础之上对会计对象进行的基本分类,依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严格定义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六大会计要素。而在网络交易中,由于交易双方不是面对面交易,为了保证买卖双方的各自利益,很多支付都是通过第三方中介平成。显然,原有的会计要素已经难以划定这笔资金的性质,应该重新界定。因此,现有的会计要素分类不一定能反映经济活动的全貌,必须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进行重新分类,会计要素也将随之改变。

三、电子商务会计对财务的影响

在会计核算上。会计核算是指根据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根据记账凭证登记各种账簿以及根据账簿编制会计报表这一过程的步骤和方法。在手工核算的条件下,根据企业不同情况可采用不同的会计核算形式,如记账凭证账务处理形式、汇总记账凭证财务处理形式、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形式、日记账账务处理形式等。手工操作的主要特征一是处理环节多,处理内容分散。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会计核算可以采用录入原始数据生成分录数据库和Web数据库最后形成会计报表的程序。总账核算与明细核算、序时核算与分类、日常分散核算和期末汇总核算,以及有关的记账与结账规则、核对和试算平衡方法等均不复存在。而记账、对账、结账等也都只是一种形式。在会计科目上。2006年2月份国家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会计科目也随之发生变化。会计科目类别的变化在旧的准则下会计科目的类别分为五大类,即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成本类和损益类科目。而在新准则下,除了以上的五大类科目外,还增加了共同类科目。该大类科目个数不算多,是以科目的余额方向判断其是属于资产,还是负债。若余额在借方便形成资产,若余额在贷方,便形成负债。在会计凭证上。会计凭证,是用来记录经济业务事项的发生、明确经济责任、作为记账依据的书面证明,也是核对账务和事后留存查考的重要依据。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是会计核算操作的起点和基础,在任何情况下,没有审核合格的会计凭证就不能处理业务、记载账务,就不能向网络系统输入数据。在手工操作的条件下,受手工操作方式的影响和内部控制制度的制约,会计凭证的处理一般都要经过由原始凭证到记账凭证的环节。现在人们所关心的己不再是根据记账凭证登账的工作量大小问题,而是凭证的来源。因为这时所有的记账凭证都存储在网络服务器里,如果不能从中明确地区分凭证的来源,会计以及审计工作就会非常困难。

对财务报告的影响,现行财务报告是综合反映企业一定时期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财务状况的变动情况的书面文件,由财务报表和附表组成。在传统会计实务中,财务会计报告的核心是会计报表,附表、附注等提供报表以外的货币和非货币信息,它们是会计报表的重要补充。电子商务的发展使会计环境发生了重要变化,会计信息使用者也希望得到更加及时、准确和丰富的信息,而传统模式下的财务报告则在这种要求下显得力不从心。传统财务会计报告由于受确认标准的限制,将许多对决策有用的信息如人力资源信息、自创商誉等无形资产信息排除在外,更缺乏面向未来的预测性信息和价值信息等,造成财务会计报告信息数量上不完整。在网络环境下,企业不管是提供定期信息,还是提供实时信息,是提供综合信息还是提供明细信息,是向债权人、投资者提供还是向社会大众提供,技术上的限制已不复存在,建立网上实时报告模式已成为可能。利用互联网编制能够更好地满足使用者要求的财务报告已成为大势所趋。未来财务报告应是以事项法为基础的,通过互联网传输的,并能以更加直观、形象的形式,提供内容更加丰富的、即时的财务信息。

参考文献:

[1]蔡壁洪.网络会计及其基本假设的研究与思考[J].财会研究,2003(8)

[2]陈春谋.电子商务模式对会计的影响[J].科技信息,2008(24)

[3]陈国华.电子商务环境下会计面临的问题[J].财会通讯,2003(6)

[4]黄晓素.电子商务环境下会计信息产生的新问题及解决对策[J].科技信息,2010(31)

篇5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上市公司;财务政策;影响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2-0-03

我们知道:国内对会计准则的政策研究才关注没多久。然而,面对现如今国内各大企业争相进行制度化改革以及金融证券市场交易量越来越大的现状导致各公司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空间越来越大,那么,国家对会计政策的制约监督不完善的问题就日益凸显。所以,为了更好的整顿会计政策监测管理,以降低企业境外融资成本需求,以及对加入WTO后会计国际化的走势必要性考虑,就要避免许多上市公司钻国家会计管理的漏洞进行只考虑利己性进行自主财务政策调整的不良现象,出台一个能将企业财务工作进行系统性规划的全面、健全类会计准则。

一、新会计准则概述

为了全面实现与国际财务准则的接轨进程,我国财政部于2007年1月1号在人民大会堂正式了对上市公司财务进行正规化管理监督的新会计准则,这个准则自2005年,就进行了先后6次审批,并对早期一直实行财务管理的16项相关的会计准则进行综合梳理与结构内容相关研究调整,经过多番讨论终于构建出一套完整的公司会计准则管理制度体系。

新的会计准则的40项内容主要被分为两部分,即:基本准则与具体会计准则。其中基本准则主要是控制整个准则,对会计目标的规范,会计设计的基本假定,会计信息基本质量要求以及会计管理中的各大要素进行明确规划;而一般会计业务准则,特殊行业特定业务准则及报告类规范准则就在具体会计准则里面被提出。

二、新旧会计准则比较

为了突出新的会计准则的优势,我们对新旧会计准则进行了总结性比较,总结出一个表格,形象的为读者展示新旧会计准则比较下,新会计准则的优势,具体内容如下:

通过前文的表格我们可以看出:新会计准则在基本构建与原则上都是以国际会计准则为原型,在结构上包含了比就有会计准则相比更全面的内容如:会计的目标、会计的基本假设、会计的基本原则、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要求、财务报表的列报基本要求。而在会计核算原则方面主要增加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并且对会计要素给出了旧有准则没有提到的利得损失的内容将新准则的定义修改的更全面更完善。这无不体现出新准则的内容饱满且具有国际准则特色。

三、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财务政策的影响变化

我们知道上市公司一般不通过银行贷款,而是把公司一部分股份在金融市场上进行买卖来融资获得资金流通。所以,总的说来,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的经济工作带来以下四点主要影响:即1.增加企业利润来源和调节利润的渠道。比如:债务重组、非货币易、政府补助、借款费用、资产减值、投资性房地产、所得税、金融衍生工具等准则。2.对不同的行业影响不同。比如:加大金融,房地产,矿产开发,农业等的损益波动。3.将表外项目引入表内。例如,本次修订后的企业合并准则,要求当被购买方的或有负债预计很可能发生并且其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时,确认为对合并成本的调整。这就改变了过去对或有事项在报表附注中披露的做法,将表外项目引入表内。又如: 衍生金融工具,股份的支付,合并报表外延的扩大等,表外业务表内化,有利于及时、充分反映企业该等业务所隐含的风险及其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4.规范了基本会计处理方法,并在很大程度上与国际趋同。例如:企业合并,衍生金融工具,企业年金,生物性资产等,填补了该等业务的空白。具体内容如下:

(1)投资:在我国新的会计准则里面上市公司需求的投资内容被重新分划,原有的上市公司的一些短期性投资被划入交易类别的金融性质资产,原有会计准则中的长期性债券投资被归入持有性期化投资,这不仅丰富了会计财务投资的类别,也加强了对房地产的投资性成本核算,与此同时还补充进了公允价值的上市公司财务的计量属性这一概念。在投资市场发展还未成形,条件还不足的情况下就对公允价值进行确认与计量是很困难的,这充分地为国内上市公司财务的盈余管理提供了广泛的发挥空间。新会计准则明确指出当受到同样约束制约时上市类企业之间进行合并也是不可以进行简单购买活动的,这点就充分的将人为主观性质下进行公司间买购合并的资金与企业净资产具有的实际公允价值被幕后操控等公司财务类活动进行了妥善监控,虽然这个新的会计准则仍然不能完全消除这类幕后的公司财务操纵事项,部分手段过硬的上市公司还是能够通过对上市企业合并在财务研究实施策略上进行经济利益性操纵。比如有些上市公司可以通过名誉规避法由其他上市公司出面合并市值还是在下属子公司支配下,进行公司财务的负商誉手段,这样就能增加上市总公司通过最低合并获得的利润,同时也可以对合并年度后出现的可能对上市公司商誉造成减值的国家检测进行恰当回避;其实我们基本可以意料到国家新会计准则颁布并在实际实施后各大上市公司进行合并时一定会这样两种情况,当实际进行公司财务研究发现被合并的公司的管理还算良好时,那么处于一个管理下面的公司合并就一定现象很是普遍,有的公司甚至为了达到一个看似完成额定目标能证明经营状况良好而不顾公司实际财务状况进行违法的公司财务相关报表重修的损人利己的行为;但是对于那些被合并公司的实际财务经营状况很差的,往往会出现合并公司更倾向于喜欢通过隐藏在公司内部名义上归属是不同监测管理的公司实行合并,因为往往这样做被合并公司在实际实施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过程时进行操控来提高虚利润。就不完全研究统计证明,我国2007年底,全国1570家上市公司中就有将近411家上市公司是按国家会计准则进行公司合并并规划为一个统一财务管理下公司合并和不同公司财务管理下公司合并。那当中,实质是一个上市公司财务管理下的公司合并就有186家。不同上市公司财务管理下的公司合并有225家,也就是当中仅有119家上市公司在实际公司合并中形成了商誉,然而因为进行合并的上市公司一些通过让投资成本远远低于所合并被购买公司实际可辨认净资产公允金额得到经营管理外额外灰色收入的上市公司就有72家。也就是说新会计准则其实并没有在每个上市公司实地落实,上市公司进行的合并其实给合并方带来的正常利润额外增幅报表上利润显示大概也就是占5%。如果从大体上来看,因为新会计准则是与国际化准则接轨的,那么将实际达到标准进行开发资金资本化,分批分量逐步减小利润的压力从而切实将上市公司财务决策管理者热情激起的话,现有新准则的上市公司的投资方面的财务政策就应该含有无形资产这一投资项目。由于实际上这样的公司财务政策在数量并不多的内质很有竞争的科技性质类公司在前期投资后划入无形资产的潜在经济利益是很有利,但是针对那些不具有核心优质技术潜能的企业就基本没有什么影响。

(2)融资:新会计准则将公允价值补充进财务债务重组内容里面,那些财务资本形式还不完善的上市公司就出现了融资难的情况,虽然已经采取措施通过的债务重组实现公司债务部分转化成普通性质的股,对公司财务的资本进行结构改组,一次将公司从债权人获取资金的程度降到最低。根据新准则限制,债务人需要使用现金来还外部债务,而且公司的财务债务人必须通过对重组债务的实际公司财务账面价值和公司财务实际进行现金支付中间的差值进行确认来实现债务重组利得计算,作为公司财物损益计量,如果上市公司利用现金来清还债务实现公司财务债务重组,那么在公司财务报表上显示出来的利润就必须含有一些公司财务实际债务重组的所得损益情况。如果让公司财务债务转换为公司财务实际资本,那么公司财务的实际债务人就要将公司财务债权人因为选择了对债权的放弃而受到公司股份的实际价值面额认定成公司财务的股本,并将上市公司股份的公允的面值金额和公司实际股本相差算计算出的差作为国家资本公积。本来公司财务进行重组后得到实际债务的金额值和上市公司实际股份的公允价值总额所得的差值,这要算入相应财务当期的实际财务损益,与常见的会计制度对重组所得的资本公积很是不同。

(3)股利分配:上市公司要在切合实际的情况下制定出股利分配的公司财务政策还是一个难题。在新准则颁布后,国内上市公司进行财务调整公司内部会计政策和公司的财务政策,这就加大了上市公司财务股利分配的实际复杂性,同时也加大国内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的政策处理难度。除此之外,公司财务准则里面的公允价值被广泛认同甚至对上市公司财务资本公积进行全面限制性严格处理,上市公司就要确认更多上市公司持有利得及损失甚至是那些公司财务政策方面非经营性损益,这些都已得到确认但是还没有真正得到真正实现,并且对于财务现金流量严重缺乏的上市公司,这些都会让上市公司在财务报表上显示的净利润与实际现金流量产生不和谐的严重背离现象。所以,这就要求进行新准则的上市公司,在公司财务政策的管理方面进行区分已有损益和未来可能损益、公司财务政策经营管理损益和非公司财务经营损益,做好公司财务政策股利分配时的稳定。

(4)风险管理:国内新准则需要上市公司备有涉及上市公司实际财务业务现状与公司财务政策调整的信用度、国内金融市场利率等,还应该让上市公司在做好公司财务风险把控,还有可以适时展示公司财务政策有联系的风险。对于国内新准则的较明显的变动,上市公司大批量的将公司财务进行调整变动,一定会引起上市公司财务金融政策方面的大幅度变动。上市公司财务政策性变动可以让会计管理更加明晰化。在新会计准则中,对公司财务核算弥补就有准则的内容不足点,改进一些旧有不完善的不全面的风险类商誉资产评估投资性甚至资产评估减值性公司财务管理计量知识内容,让国内上市公司的风险管理发生巨大改变。

四、结论

总之,我国就是想通过新的会计准则搭建一条与国际会计惯例达到协调一致的桥梁。笔者认为通过前文对新旧会计准则比照简述,以及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财务政策可能带来的五大方面影响介绍,读者应该对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财务政策的影响基本有了一个形象概念。所以,作者呼吁广大读者朋友们,为了让我国更好地与国际化财务的规范化管理实现全面的和谐共处与共进,国内的上市公司在进行财务政策调整时一定要严格按照新会计准则,对本公司的各项财务往来业务做好科学守法的规范管理,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各大上市公司的财务全面规划优化管理效率的全面提高。下面就让我们为国内财务管理国际化接轨的美好明天一起努力吧。

参考文献:

[1]白重恩,刘俏,陆洲,等.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5(02).

篇6

1.会计工作的法规体系有所改变

原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法规体系为:《会计法》《事业行政单位预算会计制度》;新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法规体系为:《会计法》《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也即事业单位的会计法规在会计制度这一层次上已与行政单位会计法规相分离,并采用“准则”加“制度”的规范模式。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相分离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这样几个方面,即事业单位与行政单位:

(1)性质不同。即事业单位属于公益性质,行政单位属于政权性质。

(2)经济业务活动的内容不同。即事业单位主要从事事业活动,生产精神产品;行政单位主要从事行政活动,维持社会运转。

(3)财务管理的要求不同。即事业单位可以严格实行“核定收支,定额或者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预算管理办法”,预算一旦确定,一般不予调整;但行政单位则可能不一定能严格实行如事业单位的这种预算管理办法,可能需要根据行政管理情况的变化,适当增加预算的弹性,国家不能一天没有行政管理。

(4)对市场的依赖程度不同。即事业单位,尤其是有条件走向市场的事业单位,其对市场的依赖程度要比行政单位大,也即事业单位可能会有一笔数字较大的事业收入;但行政单位没有相应的“行政收入”,只有财政拨入经费。

(5)收支情况复杂程度不同。即事业单位收入来源多渠道,如有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附属单位缴款、事业收入、经营收入等渠道,支出使用多用途,如有事业支出、经营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上缴上级支出等用途;而行政单位收入的来源主要依靠财政拨款,一般只有拨入经费和预算外资金收入,支出也主要是用于行政管理方面的支出,一般只有经费支出,行政单位一般要求与所属经济实体脱钩。事业单位实行“准则”与“制度”规范模式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

(1)事业单位涉及的行业较多,如科研、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行业在经济业务内容、活动方式、对财政拨款的依赖程度、会计核算的要求和会计管理水平等方面差别较大,必须有较高层次的会计准则规范,以确保各行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比性。

(2)会计准则由于其层次较高,因此,内容不可能具体,为便于实务工作者实际操作,就有必要再根据准则制定制度,制度就比较详细具体,基层单位可以依照其规定具体操作。改革后的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法规体系更加完善。

2.会计与财政的关系有所改变在《原制度》中,将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的内容混合在一起,如“第四章货币资金的核算与管理”,“第五章全额预算收支的核算与管理”,“第六章预算外收支的核算与管理”等等,内容杂乱。在《新制度》中,着重规范了会计核算工作,突出了会计核算的方法,而将财务管理的要求全部纳入《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和有关行业财务制度中。这样,《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和行业财务制度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通过改革,会计与财务的关系得到了理顺。

3.会计主体有所改变在《原制度》中,将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认为是预算资金活动,即“以预算资金活动作为记账主体”。这使得事业单位变成了是国家财政的一个报销单位,事业单位加强自身经济管理的观念淡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四条明确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以事业单位自身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记录和反映事业单位自身的各项经济活动。”这就从概念上明确了事业单位是一个会计主体。事业单位会计主体的确立,有利于事业单位加强自身的经济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同时也有利于事业单位以主体的身分参与市场竞争,谋求自身发展。可以认为,事业单位会计主体地位的确立,是这次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最主要的内容之一,事业单位会计要素的改变、会计核算平衡公式的改变、预算内外资金核算方法的改革以及会计报表的改变等,都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地位。

4.确定了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在《原制度》中,只注重对具体会计核算方法的规定,没有对指导会计核算工作的一般原则作出全面而系统的规定。这种情况对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质量带来很多不利的因素。《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一次集中、全面而又系统地提出了11条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这11条一般原则是:客观性原则、适应性原则、可比性原则、一致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清晰性原则、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专款专用原则、实际成本原则、重要性原则。会计核算一般原则的确定,对于统一协调各部门、各行业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具有重要的作用。

5.会计要素有所改变在《原制度》中,设置了三个会计要素,即资金来源、资金运用和资金结存。很明显,这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事业单位围绕资金运动组织会计核算,不确立事业单位会计地位。《新制度》对此作了根本性的改变,确定了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五个会计要素。这五个会计要素的设置,体现了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地位,有利于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更好地满足各有关方面的需要,也有利于国际交流。

6.记账方法有所改变在《原制度》中,记账方法规定采用资金收付记账法。这与当时事业单位的资金主要依赖财政预算资金以及由此采用

收付实现制的记账基础相关。《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八条规定“会计记账采用借贷记账法”。改变记账方法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1)目前的事业单位已经形成收人来源多渠道、支出使用多用途的基本格局,经济业务越来越复杂,资金收付记账法难以适应,而借贷记账法有一套完整、严密而科学的方法体系,能适应新形势下经济与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

(2)目前,企业会计通过改革,已经全部采用了借贷记账法,国际上也普遍使用借贷记账法,为与国内企业会计以及与国际会计交流方便起见,事业单位也采用借贷记账法非常有必要。

7.会计核算平衡公式有所改变在《原制度》中,会计核算平衡公式为:资金来源-资金运用=资金结存。该公式是一个资金平衡公式,无法全面、正确地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和收支情况,没有体现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地位。在《新制度》中,会计核算平衡公式为:资产=负债+净资产。采用这个公式不仅有利于在会计核算上能明确区分债权人权益和净资产的增减变化,而且还能全面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为政府提供宏观管理所需要的经济信息,为事业单位本身提供有利于加强自身经济管理的有用的信息,为有关方面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新公式体现了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地位。

8.会计科目的设置有所改变在《原制度》中,事业单位的会计科目按全额预算管理、差额预算管理和自收自支预算管理单位分别设置三套会计科目,并且还按预算内资金和预算外资金分别设置两套会计科目。会计科目的设置不可谓不复杂。在《新制度》中,所有事业单位统一设置一套会计科目,即会计科目不再按三类预算管理单位设置,也不再按预算内外资金设置,而是按新的会计要素设置。这样设置会计科目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1)《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取消了三类预算管理单位的区别,所有事业单位可以认为全部是接受财政的补助,无非是补助金额的多少,补助的金额也可以为零。这样,在各事业单位之间,就不再是阶梯式的差别了,而是平滑式的差别,这有利于国家对各事业单位进行更为科学的经济管理。由此,事业单位的会计科目也没有必要再区分三类预算管理单位,分设三套会计科目。

(2)《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对事业单位实行“事业单位预算应当自求收支平衡”的做法,即事业单位预算内外的资金实行统一运行,综合平衡的做法。因此,会计科目也没有必要再区分预算内外,分设两套会计科目了。应该说,《新制度》科目的设置,比《原制度》更科学更简明。

篇7

「关键词交叉原因合并协调区别联系管理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内容的交叉重复已成为普遍。笔者以四所高校中的会计专业正在使用的会计系列相关教材为样本对此进行比较,这四所院校分别是厦门大学、人民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和东北财经大学。比较的结果如下: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可能交叉的内容包括:变动成本法、标准成本法、作业成本法、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日常业务预算、差异的、批量;而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可能重复的内容有:资金需要量的预测、资金时间价值、投资决策评价指标、经济批量、销售预测、利润预测、预算、资本成本的计量、经营杠杆。从总体来看,三门课程的重复几乎覆盖了管理会计的所有内容,管理会计是交叉重复的核心。这种状况不仅极大地浪费了宝贵的教学资源,而且对会计专业的学科建设与也产生了不利。本文拟对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思路。

一、管理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内容交叉的原因

1.管理会计、成本会计内容交叉的原因

管理会计、成本会计并非同时产生,成本会计的产生先于管理会计。十九世纪末,随着英国革命的完成,规模的逐渐扩大,由此导致了经营者对生产成本的重视。会计人员将成本计算与财务会计逐步结合起来,形成了记录型的成本会计。

二十世纪初,受泰罗管理思想的影响,在会计领域出现了标准成本制度,再加之预算编制的出现,使成本会计的工作重点由核算转为控制,成本会计成为独立的学科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离不开标准成本与预算的实施,这标志着侧重于为企业内部管理服务的管理会计的原始雏形的形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企业间的竞争明显国际化。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新情况,成本会计不断吸取运筹学、系统工程、行为科学和管等的最新成就,使其内容不断完善,出现了成本的预测和决策、责任成本的核算等,从而形成了以成本核算为基础,重在管理的经营型成本会计。与此同时,管理会计在成本会计发展的基础上,也在不断与科学管理的最新成就相融合,成为一门以预测为基础、以决策为重心、注重内部控制的综合性边缘学科。

近一、二十年来,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高成果引入企业,与其相适应的会计概念和(如适时生产系统、作业成本法、全面质量管理、战略管理会计和战略成本会计等)应运而生,这些方法的出现一方面表现为成本管理系统的拓展,另一方面也标志着企业内部控制方法的变革,从而使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的领域与内容更趋同一。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得出以下结论: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密不可分。管理会计自产生之日起就与成本会计存在天然的“血缘”关系,其发展的过程也标志着成本会计的发展,虽然管理会计侧重于内部管理,而成本会计侧重于内部控制,但管理会计要进行内部管理离不开内部控制,由此造成了当今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界限的模糊,反映到教材上则是内容的重复。

2.相同的研究对象导致了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的交叉

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均以资金运动或价值运动为研究对象,其具体范畴涵盖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大会计要素,并且均以定量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相同的内容,采用相同的方法,由此导致的交叉重复无法避免。

3.工作者不断使本研究领域扩展,导致三门学科内容交叉

在学科建设中,理论工作者不断拓展各自的研究领域,从而使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三科职能不断扩大。目前成本会计已不再是单单为财务会计而进行的产品成本核算,它已扩展到利用不同的成本信息进行企业内部管理,包括成本的预测、决策、控制、分析、考核等;随着新制造环境的出现,一些现代化的成本管理观念,如目标成本管理、全面质量管理、价值链分析、作业成本法等也成为成本会计人员必须研究的领域;与此同时,管理会计理论工作者以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为目的,也在不断地扩展其研究领域,把触角伸到成本会计的各个部分,造成了其内容与成本会计的重叠。另外财务管理以加强企业资金管理为目的,其工作环节不仅包括财务的预测、决策、规划,同时还包括财务的控制、分析及考评。显然三科的部分职能明显一致,由此导致的教材内容重复在所难免。

二、管理、成本会计、财务管理交叉的解决对策

1.出台教材编写大纲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教材重复交叉的,笔者认为必须成立由会计学会或财政部或部或三家联合牵头组织的会计系列教材编写大纲小组,并对大纲内容进行商议。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在于:(1)各院校教材的基本结构不规范,内容不统一,而且稳定性差。(2)各院校均拥有德高望重的会计先驱者,他们对本校系列教材的内容、结构很大,这种影响应避免。(3)要求各院校按照统一大纲编写教材,可使教材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并保持每个学校的特色。(4)按照统一大纲编写教材,可使各院校互相取长补短,这样不仅利于教师对相关内容的深入,而且也利于对学生具有较宽知识面的培养以及知识的融会贯通。

组织教材大纲编写组的成员应由不同院校的会计学术带头人构成。大纲应明确界定各科范围,总的编写原则应为:(l)力求保持各门学科的体系完整;(2)避免交叉重复;(3)反映会计各学科中稳定、共性和未来方向的内容。

2.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合并

为避免交叉重复,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应合并,将其称为成本管理会计。二者的合并有其必然性:(1)如前所述,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从其发展来看,两者密不可分,骨肉相连,不能割裂。(2)管理会计以成本会计为基础。虽然发展中的管理会计拓宽了原有成本会计的预测、决策等职能范畴,具有更广阔的领域,但它研究的基础设有改变。管理会计必须利用成本会计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决策和规划,如果缺乏成本会计作基础,管理会计则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变为空中楼阁而无法存在。(3)无论从我国还是从西方来看,界对于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的界限是模糊的,尤其在西方人的观念中,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同质。如美国著名的斯坦福商学院会计界权威教授查尔斯。T.亨格瑞认为:“成本会计也常被称为‘管理会计’。”

3.成本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交叉内容的协调

篇8

关键词:事业单位;企业化会计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32(C)-0109-02

一、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向企业会计制度转变的可行性

第一,企业会计和非盈利性的事业单位会计是构成现代会计的两大体系,事业单位会计属于预算会计的一种,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经济和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完善,预算会计的职能也随之相应拓宽和发展,预算单位会计主体地位不断的变化和加强,非盈利组织的事业单位作为一个独立的特殊体系,与企业会计的差别逐渐减少,二者有着逐渐趋同的发展方向。

第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制度存在诸多的相同点,首先是两种制度的会计前提相同,主要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业务活动、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在会计核算的原则方面,二者也遵循着大体相同的原则,例如真实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可比性原则、一贯性原则等;两者在会计要素方面虽然有着一定的差异,但是两者在内容和方法上大体一致,例如企业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成本费用和利润六项。事业单位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五项。各要素的界定、内容及特征相同。另外,在会计科目的设置、各会计科目核算的内容以及财务分析方法的应用上具有一致性。

第三,随着我国经济和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完善,事业单位从单纯由国家拨付经费收支向核定收支、定额或者定向补贴、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管理模式转变,收支项目和内容呈多元化发展,逐渐强调成本核算,注重现金收付与资金使用效率并重。在企业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所规定的内容具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在信息质量要求、报表要素确认和计量原则、报告方法和内容等方面来看,其对资产、负债、收入、支出等方面的规定也大同小异各项核算原则、方法基本一致,报表构成也基本相同,所有者权益、利润、净资产和结余实际上是资产和负债以及收入和支出计量的结果,本质上是一致的。所以,企业与事业单位不仅在核算和报告原则上有一致性的理论指导,而且在确认、计量方法上也有一致性的原则。

二、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1、资产核算方式方面

在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资产核算方式方面,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只核算账面原值,通过提取修购基金来保证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更新和维护。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计价、固定资产增加、固定资产转出、固定资产的盘亏、盘盈等会计事项规定了详细的核算方法,但对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的价值损耗核算的规定却不明确。由于不反映固定资产净值,存在很多问题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净值,会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发生价值背离固定资产原值,不反映固定资产的磨损,虚增资产总量,使资产负债表中净资产指标不能反映资产的实际状况。由于成本不包括折日费用,使得成本核算不完整。一方面,事业单位在购建固定资产时,借记“事业支出―设备购置费”或“专用基金―修购基金”或“专款支出”等科目,这样核算虚增了事业成本;另一方面,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人为降低了取得相应收入的成本,虚增了盈余,且不能真正体现会计核算的配比原则。

2、会计核算基础方面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第十六条规定“预算单位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经营性业务核算可采用权责发生制”。在收付实现制下,事业单位经常存在一些会计年度内收支项目不配比的情况,导致一些事业单位采用收付实现制来核算,不能真实完整的反映该单位的经济业务。如事业单位的在一些非经常性的费用支出方面,在发生费用费用的时期,支出增大,造成结余减少。使当期收支不配比,计算的结余也不是真正的结余。尤其是实行政府采购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以后,采购环节和付款环节相分离,使得项目的实施与货款的支付存在一定时间间隔,如按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处理,在采购和支付间隔跨年度时,会出现比较严重的帐实不符,不能真实反映单位的经济业务。

3、成本核算方面

目前在事业单位体系中,经营性事业单位存在经营性业务,而两者采用不同的会计基础进行核算。一般情况下,事业单位对经营性业务采用权责发生制,进行成本核算对非经营性业务采用收付实现制,不进行成本核算。由于不计算成本,难以对非经营性业务进行正确的资金使用绩效评价与考核。另外,实际工作中由于两种业务不易区分,使得费用难以合理分摊,造成成本不能准确核算。这不仅不利于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不利于国家预算资金的有效使用,而且很容易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因此,经营性事业单位进行全面的成本核算更有利于节约资金和提高运行效率。

三、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财务制度改进措施

1、设置合理、统一的会计科目

在事业单位企业化改革的过渡阶段,从会计核算的规范要求来看,经营性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内容将会向两边分化经营性事业单位中,事业型的单位其会计核算规范将进一步向预算会计靠拢,而具有施工性质、需要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或者部门将向企业会计靠拢。在事业单位企业化后,可以对国家拨付的事业费管理采取事业单位财务准则进行核算,事业单位在会计科目的设置上,应按照新会计制度的要求,结合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特点,采用新会计制度中通用的科目。对于不能够反映事业单位财务活动的,但在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中又十分重要的科目,则可以统一另行设置。根据拨付资金的性质,通过设置二级明细科目进行核算。如“所有者权益类”科目中,没有能够确切地反映事业单位资金来源的科目,则可以根据其资金来源的特点,设置一个科目“实收资金”,以反映一个事业单位实际收到的各种资金。此外,还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事业公积”科目,属于“所有者权益类”用于反映事业单位通过各种渠道得到的,用来发展本单位建设的自有资金。以及在“财务费用”和“管理费用”之外,还可以加一个“事业费用”科目,以核算某些事业单位在发展本单位的事业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

2、建立科学的固定资产核算方式

事业单位企业化后应当根据企业会计制度建立固定资产核算方式,在固定资产的构建、使用、处置方面进行设置,选择合适的固定资产折旧办法,并增设“累计折旧”科目,使得会计核算能正确反映固定资产的价值损耗。根据不同情况,在转制事业单位的成本核算中列支折旧费用,对不实行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可只提折旧不列支出。具体做法是在每一个财务年度末填报决算表时,要认真填列一份详细地反映固定资产增减情况报表,并根据年末固定资产实际折旧总额,填报第一年度的预算报表,申列折旧基金计划,申报预算拨款中取得折旧基金,并列入专款专用的科目,以备后用。在需要更新固定资产时,同样需报请上级主管单位批准,经审查核实确需要更新时,方可从折旧基金中支付使用。

3、构建合理的成本核算模式

针对如何构建合理的成本核算模式,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一些业务出于管理要求和成本核算的考虑,比较适应权责发生制的,可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基础。适度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基础,有利于加强成本控制,体现事业单位业务活动运营效果,实现计划、预算、控制和报告的一体化。以权责发生制作为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基础,兼顾国家拨付事业费的管理仍采用事业单位财务准则进行核算,建立可行的内部控制制度,严格区分经营性收入和财政收入。在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初期的会计核算中,采用以企业财务准则为主,事业单位财务准则为辅的方法进行会计核算。即在总账和报表中采用企业财务准则反映,事业经费采用事业单位财务准则以附表和辅助说明的方式进行反映。

篇9

【关键词】企业 财务通则 会计准则 关系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了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并于2007年1月1日起执行;2006年12月7日财政部修订了新企业财务通则,也于2007年1月1日起实施。这些部门规章的实施,进一步规范企业财务会计行为,并与国际趋同,对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推进现代化企业建设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但是新企业财务通则和新企业会计准则虽然都是规范企业财务会计行为,但有所侧重,分工不同。只有正确认识和理解二者的区别和联系,才能更好地发挥财务和会计在市场经济中作用。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基本经济成份是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为主体的企业,经济运行方式是通过指令性计划实现资源的配置和社会总产品的分配,财务制度是会计核算制度的基础,会计制度则是按照复式记账要求,根据财务制度规定的分配标准规范企业的会计科目、报告格式以及反映和核算内容。这时的会计制度本质上是薄记制度。实践证明,这样的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的定位,弊病甚多。主要表现在:第一,权力高度集中。补偿基金和消费基金以及发展基金的分配比例都集中在国家手中,企业没有自。第二,缺乏制约。根据国家计划和平衡预算的需要,可以调整成本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可以推迟确认损失。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计划决定财政,财政决定财务,财务决定会计”的运行机制。在这种体制中,只有纵向决定与被决定关系,看不到相互制衡。

改革开放以来,根据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将现行财务制度执行的制定资产计价和收益确定标准的职能分解出来,使其成为会计准则的职能,建立比较完善的会计准则体系和会计准则形成机制,有效地负担起会计的职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的配置和分配基本上是由所有者在国家法律约束和计划指导下实现的。资金投资到哪里,投资多少,从哪里筹资,怎样安排资金结构,利润应当怎样进行分配,多少分配给投资者,多少用于后备和发展,基本上是所有者决定的,或者是由管理部门在投资者的指导下进行的。国家对企业财务的管理是从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保证小股东或债权人的利益做出必要的制度规范,制定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财务制度。因此,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新财务通则和会计准则的修订是非常及时有效的,这样一来,使企业财务通则与企

业会计准则之间,既有联系,又有不同的分工,也有明显的区别。

一、企业财务通则与企业会计准则的联系

企业财务通则与企业会计准则都属于规范企业财务会计行为的部门规章,主管机关都是政府财政部门。无论企业财务通则规定的财务对象,还是企业会计准则规范的会计对象都是企业资金的价值运动及其体现的各方利益关系。规范的内容尽管各有侧重,但是对企业业务的处理上趋于一致性。如对政府补助内容的规范。修订后的《企业财务通则》有关规定,企业取得的各类财政资金,并非均可作为企业本期利润核算,而是需要区分各种情况进行处理:属于国家直接投资、资本注入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增加国家资本或者国有资本公积;属于投资补助的,增加资本公积或者实收资本;属于贷款贴息、专项经费补助的,作为企业收益处理;属于政府转贷、偿还性资助的,作为企业负债管理;属于弥补亏损、救助损失或者其他用途的,作为企业收益处理。按照国际会计准则,政府补助应作为企业本期利润核算。但在我国现阶段,国家基本建设投资、财政支持企业的资金大量存在,如果完全按照国际会计准则处理,会造成以财政拨款给股东分红的结果,有违财政扶持企业的目的。

《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规定,政府的资本性投入无论采用何种形式,均不属于政府补助。只有企业从政府无偿取得的货币性资产或非货币性资产方可作为政府补助进行核算,并需要进一步区分为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和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企业取得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不能直接确认为当期损益,应当确认为递延收益,自相关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起,在该资产使用寿命内平均分配,分次计入以后各期的损益。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如果是用于补偿企业以后期间的相关费用或损失的,应先确认为递延收益,在确认相关费用的期间,才能计入当期损益。只有用于补偿企业已发生的相关费用或损失的,才能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再如对回购股份奖励的规范。《公司法》第一百四十三条规定,因将股份奖励给本公司职工而收购本公司股份时,用于收购的资金应当从公司的税后利润中支出。由于对职工进行股权激励以换取其提供的服务,实质上属于职工薪酬的组成部分,因此应当在其提供服务的会计期间计入成本费用,而不能作为利润分配处理。即将施行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及其指南也对此做出了明确规定。修订后的《企业财务通则》要求:以回购股份对经营者及其他职工实施股权激励的,在拟订利润分配方案时,应当预留回购股份所需利润。因此,上市公司回购股份的资金来源固然是“税后利润”,但其支出仍应计入成本费用。根据这一规定,今后上市公司以回购股份形式奖励本企业职工的,首先在拟订利润分配方案时,便应预留回购股份所需部分;其回购股份的全部支出应作为库存股处理,列示在资产负债表中,同时进行备查登记;然后在可行权条件得到满足期间(即“等待期”)内的每个资产负债表日,按照所授予职工的期权等权益工具在授予日的公允价值,将取得的职工服务计入成本费用,同时增加资本公积。

对资产减值内容的规范。《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规定,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以及除特别规定以外的其他资产要求进行减值处理。一是扩大了资产减值的范围,二是对适用该准则的资产减值损失一经计提,不得转回,在体现谨慎性信息质量特征的同时也充分结合了中国的实际。会计准则对计提要求、核算方法、确认与计量以及信息披露等方面进行了规范。修订后的《企业财务通则》对其在财务方面作了进一步的要求。如要求建立减值准备管理制度以防减值确定内容与范围的随意性;在制订计提标准时,对于减值测试可以征询中介机构或专家的意见;对计提减值后的资产应该实行监督管理;对发生的资产损失要求及时予以核实、查清责任,追偿损失,按照规定程序处理;对企业重组中清查出的资产损失,经批准后依次冲减未分配利润、盈余公积、资本公积和实收资本。三是对职工薪酬内容的规范。《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规定,职工薪酬包括:工资、奖金、津贴、职工福利费、各类保险费用(医疗保险费、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生育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工会经费、职工经费、未参加社会统筹的退休人员退休金和医疗费用以及辞退福利等其他与薪酬相关的支出。对职工薪酬的会计处理,除因解除职工的劳动关系给予的补偿(辞退福利)记入“管理费用”科目外,其他均按职工受益对象分别处理:应由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负担的,计入存货成本或劳务成本;应由在建工程、无形资产负担的,计入建造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的成本。四是修订后的《企业财务通则》为体现与会计准则的协调,关于职工薪酬方面主要涉及以下内容:一是企业可以根据有关规定,对经营者和核心技术人员实行与其他职工不同的薪酬办法,属于本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机构出资的企业,应当将薪酬办法报主管财政机关备案。二是企业应当按照劳动合同及国家有关规定支付职工报酬,并为从事高危作业的职工缴纳团体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费,所需费用直接作为成本(费用)列支。经营者可以在工资计划中安排一定数额,对企业技术研发、降低能源消耗、治理“三废”、促进安全生产、开拓市场等做出突出贡献的职工给予奖励。三是企业应当依法为职工支付基本医疗、基本养老、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费,所需费用直接作为成本(费用)列支。已参加基本医疗、基本养老保险的企业,具有持续盈利能力和支付能力的,可以为职工建立补充医疗保险和补充养老保险,所需费用按照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定的比例从成本(费用)中提取。超出规定比例的部分,由职工个人负担。四是企业为职工缴纳住房公积金以及职工住房货币化分配的财务处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职工教育经费按照国家规定的比例提取,专项用于企业职工后续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工会经费按照国家规定比例提取并拨缴工会。五是企业经营者和其他职工以管理、技术等要素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在企业章程或者有关合同中对分配办法做出规定,并区别以下情况处理:取得企业股权的,与其他投资者一同进行企业利润分配;没有取得企业股权的,在相关业务实现的利润限额和分配标准内,从当期费用中列支。六是企业解除职工劳动关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支付的补偿金或者安置费(会计准则中称其为“辞退福利”),应当区别以下情况处理:正常经营期间发生的列入管理费用;企业重组中发生的,依次从未分配利润、盈余公积、资本公积、实收资本中支付;企业清算时发生的,以企业扣除清算费用后的清算财产优先清偿。

修订后企业财务通则从国有资本投资者角度出发,兼顾维护公共利益,保障社会稳定,治理经济秩序,为企业及其相关利益主体提供财务行为规范;企业会计准则(制度)是对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为企业投资者、经营者、内部职工以及外部的债权人、政府管理部门等提供决策依据。无论从理论上分析,还是从实践中看,财务管理与会计都是两回事。财务管理重在对财务行为的前期决策和过程约束,会计核算重在对财务行为的过程核算和结果反映。但是,财务管理需要利用会计信息,会计核算为财务管理提供基础,两种制度又互为补充,相辅相成。

二、企业财务通则与企业会计准则的区别

篇10

【关键词】权责发生制 财务会计 会计信息

会计作为“国际通用商业语言”,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发展,会计标准国际化趋势已非常明显。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核算基础,是企业提供历史会计信息,及正确地界定企业的收入和费用及企业经营成果的前提。企业收入支出期间的准确界定,对于收入归集、成本的分配、最终财务成果的形成和计税所得的确认至关重要。权责发生制是随着产业革命及股份公司的出现而出现的,其目的是正确计算损益。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会计环境的变化,权责发生制的缺陷日益显现,因此,我们对会计信息和权责发生制两者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一、权责发生制简介

权责发生制是指以应收应付为标准来确认本期收入和费用的一种会计处理原则,是目前比较通用的一种准则。由于权责发生制以权责关系为纽带,对预收付、应收付款项都计算在内。因此,权责发生制实质是所有会计要素确认的基础,由对收入、费用、损失、利得的权责认定或归属期的划分而引起相应的资产、负债的权责认定或权责关系下的归属期的划分,它解决收入和费用何时予以确认及确认多少的问题。

在整个现代会计系统中,权责发生制属于比较重要的环节,每一个经济业务进入会计系统后都要经过该环节,并且通过权责发生制来进一步确认会计要素。因此我国及国际上在会计确认方面基本上都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

二、权责发生制对会计信息的影响

权责发生制实际包括了三个层次的认定:会计核算的对象都有哪些,以及这些对象都何时发生,会计报表确认这些经济业务引起了何种影响,这三方面是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的。随着我国市场经济逐渐发展,对会计信息有效性及真实性的需求不断提高,权责发生制对会计信息的影响也不断暴露出来。

首先,近些年来,我国金融市场发展迅速,金融产品及衍生工具的大量出现,对传统的权责发生制提出了挑战。传统财务会计基于已发生的交易或事项,而没有考虑到将来的现金流入及流出;而各种金融工具往往只是种合约,合约双方在签订时除了部分合约费用外,就可拥有某种权利而很少有义务,不会发生实际款项的收付。金融工具(如期权)的权利和义务往往只是由于缴纳部分费用后即可拥有,而且权利和义务并不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在合约生效时一般很难预料。若使用权责发生制进行确认,则很多事项都将予以确定。

其次,采用权责发生制,也往往具有负面影响,比如利用权责发生制来更改利润。处理帐务如果使用权责发生制原则,可运用预提、预付、预收、应付、应计和摊销等手段,使得企业当期利润或损益增加或减少,从而将企业真实的经营业绩和经营状况进行隐藏。权责发生制的实现需要历史成本得以确认,否则权责发生制就无法对其进行确认和计量。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权责发生制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各项费用的利息由于各种原因会经常发生变化,此时企业由于人力、物力等原因不可能随利息的变动及时进行纠正(通常情况下,只有在期末清理时才重新确认)。因此,权责发生制虽然得到我国甚至国际上的广泛认同和肯定,但在市场条件下还是受到了很大的挑战,有待于完善。

最后,权责发生制在进行现金流计量时具有局限性。权责发生制对款项的确认是以收款权利或付款责任作为记录依据的,因此,在权责发生制原则下,营业收入中包括了诸如应收账款及利息这样的款项。而应收账款是否能够被确认为收入,是需要成熟的社会信用为保障的。以我国目前经济市场成熟程度来看,银行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三角债甚至多角债问题一直都比较严重,许多应收账款由于某种原因根本无法全部收回;而且赊销并不一定能够带来未来收入,因此,将应收账款直接划为收入严重有违会计稳健性原则。但是,市场的竞争是越演越烈的,商业信用必将趋于完善和被重视,否则在激烈的竞争中根本无法使企业长期发展,所以赊销在企业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并将长期存在。如此一来,应收账款便成为了利润的一部分,虽然这种利润是停留在账面意义上的,没有实际的现金流动(或者说,不一定有现金收入),但企业在进行缴纳税款和支付各种费用时(如营业税、所得税、分配利润及发放工资等),都要参照所谓的“加了水”的利润。这样便造成了企业资金压力增加,现金流短缺,资金周转不畅,对进一步扩张和又一轮生产带来不便。总之,收入和利润的虚增,使企业财务报表不能如实反映客观的经营情况,并且会对投资者及其他会计信息的使用者造成误导。

三、对策及建议

综上所述,权责发生制在会计信息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主要表现在权责发生制不能确定未来的收入及支出,受到未来不确认性因素的影响;另一个方面利用权责发生制这一原则,容易使利润等财务报表进行更改和调整,对财务报表的检查确认带来了困难。权责发生制作为整个核算体系中的核心及会计核算的根本性标准,会计主体、核算对象在确认各期收入、费用,计算经营成果、企业的盈利比较具有客观性和合理性,特别是能比较正确地反映物权转移,合理配比费用,均衡各项损益和估量企业经营绩效等。当然虽然目前许多国家都非常肯定权责发生制的科学合理性,但是收付实现制在反应现金流等方面也具有一定的优势。

参考文献

[1] 喻凯.浅析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改革的难点与对策[J].财会研究,2012(3).

[2] 贺敬平,王森林,杨晓林.权责发生制在我国政府财务会计中的应用——基于海南政府会计改革试点的案例分析[J].会计研究,2011(6).

[3] 刘家瑛.高校财务的权责发生制应用思考[J].会计之友,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