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监测问题范文

时间:2024-03-07 17:47: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网络舆情监测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网络舆情监测问题

篇1

【关键词】网络舆情监测 现状 发展路径

网络舆情监测业的现状

舆情监测是指整合互联网信息采集技术及信息智能处理技术,通过对互联网海量信息自动抓取、自动分类聚类、主题检测、专题聚焦,满足用户的网络舆情监测和新闻专题追踪等信息需求,形成简报、报告、图表等分析结果,为客户全面掌握群众思想动态,做出正确舆论引导,提供分析依据。①针对网络舆情监测,目前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重在强调网络舆情监测软件系统的作用,即网络舆情监测是通过对网络各类信息汇集、分类、整合、筛选等技术处理,再形成对网络热点、动态、网民意见等实时统计报表的软件工具。另一种观点认为网络舆情监测是全部网络舆情服务工作的最基础部分,它是高度人机合一的工作。舆论监测机构以第三方的身份进行观察,将事件各方视为平等媒介主体,通过搭建适当的沟通渠道消除误解、解决问题,同时提供客观、中立的意见,是客户的智囊和顾问。笔者认为,这两种观点都只是部分反映了网络舆情的现实,是不全面的。因此,本文所讨论的是建立在二者基础上的网络舆情监测及其相关产业。总的来说,国内的网络舆情监测服务机构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第一类由软件公司和传统的市场调查公司联合成立的舆情监测软件企业,以方正电子、拓尔思、军犬为代表,它们的技术实力较为雄厚,抓取网络舆情数据能力较强。

第二类是依托人民网、新华网等主流媒体建立的舆情监测平台,即舆情监测行业的媒体派,如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新华网“舆情在线”。这两个舆情监测系统主要针对社情民意进行监测,对时事热点和受众心理变化的敏感度较高。

第三类由高校或学术机构创办的舆情研究所。如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舆情(口碑)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等。这类机构具有浓厚的学术传统,汇聚了新闻学、传播学专业的各类精英,善于捕捉网络舆情的变化,并将其归纳、梳理,总结规律并且上升到理论研究的高度。

第四类是由舆情监测软件机构和高校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合作成立的舆情实验室,如南京大学—谷尼网络舆情监测与分析实验室、清华—优讯舆情实验室。这一类机构将高校多学科团队的学术优势与先进互联网监控软件的技术优势、市场经验相结合,实现优势互补。

这些网络舆情的监测机构都有一套较为完整的网络舆情监测理论体系、工作方法、工作流程和应用技术,既可以对传统媒体的网络版,又可以对各大网站的新闻、新闻跟帖、网络论坛、微博、博客、网络时评等进行24小时监测,并进行专业的统计和分析,最终形成监测分析研究报告。但是,它们之间的不同之处亦很明显:

第一,服务的对象不同。舆情监控系统功能、工作流程大同小异,服务的对象不尽相同,有专攻一个领域的,有做全面监测的。如红麦舆情监测系统重点在做金融行业,已经形成了成熟的工作流程和方法;新华舆情在线主要是专为中央有关部门服务的。第二,宣传的重点不同。大多数机构强调自己的技术实力,只有部分舆情监测服务机构强调自己的智力和人才资源。如清华优讯,倡导是“中国目前唯一一家可以监测电视、报刊、网站、论坛、博客、微博的全媒体舆情监测服务商。”第三,对新产品开发的重视程度不同。以软件系统著称的技术派在其网站的主页上只有案例库汇集,缺少衍生品的开发,而依托主流媒体或者高校的舆情监测机构非常重视衍生品的开发。

我国舆情监测业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舆情监测业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舆情监测机构的专业人员严重缺乏。虽然有许多舆情监测机构在广告中都提出依靠软件系统能解决大部分问题,但是仍然需要舆情分析师结合软件数据,撰写人工分析结论。目前,国内的舆情分析师大多数由传统的新闻宣传工作者转型而来,但是离市场的需求还有相当大的人才缺口。据相关机构调查显示,我国专业舆情人才缺口现已超过120万。②

舆情服务机构的产业链不完善。国内的一些公司如大旗网、蓝色光标等,它们提供的服务比较简单,大都是企业发生危机后进行灭火工作。还有一些舆情监测公司更像是体检中心,不具备预警和危机应对功能,客户在得知自身问题后,也不能采取专业有效的措施去处理危机。从舆情监测的产业链上看,整个行业由舆情监测、分析、应对处理多个环节构成。从用户需求的情况来看,用户需要的是“高质量的监测平台+专业的舆情服务”,而不仅仅是一个监测软件。与此同时,传统媒体作为舆情产业链上的一环,作用虽然非常重要,但从目前来看,它们往往处于产业链的下游,自主性严重不足。

重视对客户的服务,忽视对民意的研究。目前一些网络监测机构只强调对政府和企业的服务,对网上舆论则采取“堵”的解决策略。甚至还有一些专门的“删帖公司”,甚至有一些舆情监测公司就在自己的网页上明确写着可以替客户“删除负面信息”,这种同时兼营网络删帖业务的舆情监测公司在行业内大概占到20%。③还有一些地方与部门不是着眼于研究民意、改进工作,而是想借助舆情监测和监测机构或主流媒体建立联系,以便帮助他们监控和处理负面信息。

舆情监测行业规范尚未建立。由于目前有关管理部门尚未出台严格的行业规范和标准,一些商业网站、广告公司、营销公司、公关公司等,也开始纷纷涉足网络舆情监测业务,不规范的业务运作使得“网络删帖”、“网络水军”等大量出现,严重影响了舆论监测行业的健康发展。截至2012年1月,经过工信部软件司认定登记颁证的“舆情”软件共有约68款,市场上还大量存在未经认证的同类软件。在舆情监测产业壮大的同时,呼吁推动舆情服务业透明化、规范化的呼声也越来越多。

我国舆情监测机构的发展路径

加强专业网络舆情分析师的培养。舆情监测软件和平台提高了效率,但人工分析仍是重点。在舆情分析师这个新职业群体中,虽然不乏搜索引擎专家、网络调查专家、统计高手、图表专家等“高技术”人才,但是分析师们所需要的不仅仅是技术。舆情分析师的五大基础技能包括挖掘与收集网络舆情信息、概括剖析网络言论、抽样统计网络舆情数据、撰写舆情分析报告、预测舆情走势。一名合格的网络舆情分析师,除了要有舆论学、传播学、统计学、公共管理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以外,还应具备很强的新闻敏感性、舆情分析研判和危机管理能力,熟悉网络舆情抽样、统计、分析工具和模型,对社会心理与网络语言文化有长期观察研究。作为独立的第三方,舆情分析师树立稳定的价值观至关重要。除此之外,还必须了解突发事件演变规律及舆情分析研判能力。

舆情监测机构与高等院校或科研所或新闻媒体结合,实现业务实践与理论研究、硬技术与软实力双赢。大数据时代舆情监测机构要想谋求很好的发展,必须走强强联合之路。具体来讲,就是高等院校或科研所或新闻媒体相结合,实现业务实践与理论研究、硬技术与软实力双赢,这在舆情监测业界已经有不少的成功案例。如2012年9月,红麦聚信(北京)软件技术有限公司与暨南大学成立“暨大—红麦舆情研究实验室”,以红麦舆情监测系统技术平台为基础,收集和处理网络、微博舆情信息数据,提供给实验室作为舆情研究的数据;实验室依据红麦软件提供的网络、数据,制作舆情深度分析报告。

整合资源,开发新产品,构建完整的网络舆情监测产业链。舆情监测机构要选择战略合作伙伴,有效地整合资源才能提供快准全的舆情、竞争情报等业务。如红麦软件与华声财讯成功携手,将技术、服务、业缘关系等优势完美结合。2012年8月,两家签署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协议,携手进军在云计算、大数据背景下的业务情报市场。经过资源整合,促进彼此的发展。总的来说,当前舆情业从监测、处理分析到应对的整个产业链条上都已经有了足够多的竞争者。对于未来,谁能将整个链条打通并有效整合,谁将是未来的最大赢家。④

研究客户需求和网络民意,促进两个舆论场良性互动。研究客户需求,就是针对不同需求的客户,开发出几套特定的监测系统,进行舆情预警、危机指导、危机公关与修复、媒体沟通、法律维权等全方位的服务。研究网络民意,就是对网络上反映的问题在第一时间发现并及时处理,变堵为疏,而不是无视民意,任期发酵,让其成为“烂尾”新闻。

“大众麦克风时代”,民心可敬、民意可畏、民气可用,舆情监测机构要本着中央“三贴近”的要求,善于从群众利益角度,触摸民意脉搏,从基本事实的认定到价值判断,乃至话语方式,与网民坦诚交流;同时让党和政府的声音进入网络社区,推动互联网上官民的顺畅沟通和良性互动。

(作者单位:南阳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本文系河南省2013年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成果,项目编号:132400411125)

【注释】

①高忠业:“青岛入列首批国家舆情师培训计划”,《青岛财经日报》,2013年5月8日

②李光:“百亿市场前景催生网络舆情监测业”,《凤凰周刊》,2010年7月5日。

篇2

【 关键词 】 环保;网络舆情;监测预警;引导;互联网技术;应用

1 引言

环保网络舆情事件的发源地通常是一些地方性的网站和论坛,通常都是百姓生活中关心的问题,其中不乏一些处理失当,甚至引起很大社会负面影响的事件。这跟地方政府没有科学地对待,利用政府网站等互联网平台及时相关信息,而是一味地站在管理者的层面上进行压制或者封锁信息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互联网时代环保部门应充分重视舆情事件,总结和探索新形势下更好的网络舆情事件引导方法。

2 互联网条件下环保舆情特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环保越来越受到公众的重视,公众通过互联网参与环境管理的热情日益提高。以连云港市为例,从2011年起至2013年8月份,环保舆情有四五百条之多,分别为化工企业排污、秸秆焚烧、城市内河污染、近岸海域的污染等。随着城市的发展,有些大型污染企业从郊区位置发展到中心区域,这就涉及到企业搬迁的问题,2013年碱厂的牛奶湖事件在网络上引起广泛报道。

3 基于环保舆情特点的网络舆情预警、引导措施的研究

环保舆情预警、引导措施的选择必须遵循网络传播的特点和规律,让网民对环保事件有正确判断,减少非理性因素。

3.1 建立环保网络舆情监测预警机制,为及时引导提供时间上的保证

监测预警机制的建立首先在时间上保证了不让舆情危机现象的发生。及时、准确地监测到环保网络舆情,并对网络舆情的内容、走向等方面进行密切关注,将最新情况第一时间反映到责任部门,保证责任部门对环保舆情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及时做出分析和应急反应,做出正确处理、引导,避免事件向消极的方向发展。

预警机制应和环保部门的应急反应机制相联,出现重大危情时,环保部门启动危机应急机制,有效地进行舆情处理,正确引导舆论走向,促成舆论共识。

3.2 架起环保部门与公众沟通桥梁,提高政府部门的公信力

环境质量的好坏关系到公众的切身利益,架起两者之间沟通桥梁,为民众提供优质服务,加强宣传工作,提升公众心中的政府形象,才能形成民众较为认可的公信力,真正解决环保网络舆情问题。

以连云港市西盐河治理为例,附近居民在一段时间内经常闻到异味,以为是化工区的气味飘过来的,对此意见很大,在连云港市的“在海一方”等地方论坛上多有反应,环保部门监测到舆情后,积极应对,查出问题出在西盐河水质上,在第一时间通过门户网站上及时向公众公布了此调查及处理信息,得到了附近居民的认同。政府信息公开的程度和性质直接影响着舆情是被平稳解决还是激化成网络。

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是预防环保舆情发生的另一项重要措施。政府规范自身行为,以服务人民群众为宗旨,才能获得公民信任,提升绩效公信力。如果政府具有一定的公信力,政府在进行舆情引导过程中获得民众的认可和支持。

4 互联网技术在环保舆情预警、引导措施中的应用

4.1 建立环保舆情监测预警系统,结合环境应急管理系统,妥善处理网络舆情和突发环境网络事件

系统通过意见挖掘、爬虫技术等互联网技术对环保部门关注的舆情内容建立科学的分类体系并进行有效的自动分类,实现对互联网上有关环保舆情的收集、整理工作,准确反映舆情热点问题并对敏感问题,评估和分析当前的环保网络舆情态势,并给出预警信号,遇有重大危情时,自动联接到环境应急系统,启动环境应急预案,进行环境应急响应,为突发环境事件舆情引导提供技术支撑,如图1所示。

4.2 环保门户网站为信息平台,正确引导舆情导向

政府网站具有覆盖面广、时效性强的特点,是获取政府信息及服务的主要渠道,政府门户网站(如图2所示)的“政务信息公开”、“环境空气质量日报”、“水质周报”、“国控重点源监督监测”等,在信息公开方面发挥着显著作用。其次网站有“在线办事”、“公众参与”等互动性很强的栏目,可以作为环保部门与公民互动、沟通的平台,从而提高公众对环境管理工作的认知度和满意度。因此门户网站是保障公民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必不可少的环节。

4.3 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平台的应用让权力更加透明

通过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平台,让公众在单位或在家就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申请,例如环保部门应用最多的行政审批权限——环评报告的审批,申请人就可以通过该平台(如图2所示)先进行网上申请,网上提交相关材料,并根据网上相关的提示要求,如确需到审批部门的,再到审批部门办理,为申请人节省了人力和时间,提高了办事效率,且平台每个办件都有时间限制,纪委可以监督环保部门的办件情况,加以监督。每个办件在网上可以公开查询,增加了透明度,让企业、百姓满意。

5 结束语

环保部门对网络舆情越来越重视,应对网络舆情的意识在逐渐增强,逐步加强网络舆情的监控、引导工作。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不仅为舆论的传播提供了条件,也为环保部门的舆论引导提供了手段,怎样充分利用这一手段,加强舆情引导,提高环境管理能力,也是环保部门面临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

参考文献

[1] 卫鸿婧.电子政务环境下网络舆情应对策略.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9期.73-76.

[2] 谭永军.互联网背景下的舆论引导和监督的对策及路径.梧州学院学报,2012,(6):40-44.

[3] 李怀强.当前政府网络舆论危机现状分析与引导对策.决策探索,2013,53-54.

[4] 刘焕成.政府网站化解网络舆情事件的能力研究.知识学习与管理,2012(145),124-129.

[5] 王进等.基于政务需求的互联网舆情监测分析研究.电子政务,2012(117),61-76.

作者简介:

篇3

1数据预处理与关键词提取

搜索引擎日志的首要步骤就对是数据进行预处理,并相应获取点击行为特征与关键词的获取,可每天监控各大搜索提交的查询日志。只要与该舆情同时出现的关键词均可多进入到关键词库中对其做下一步处理。在数据预处理中需要经历数据清洗、数据抽取及其集成。其中数据清洗则是处理日志中的缺失数据及噪音数据,这主要是因为搜索引擎日志中有用户的IP地地址、查询时间、客户端浏览器及其查询词等相关信息。同时若某一用户点击了某条检索结果,则相应在日志中有该检索结果的位置及URL地址。因此,仅仅需要在原有日志中将这些数据抽取出来即可。此外,由于不同的搜索引擎服务器所产生的日志格式有所不同,需要集成这些不同搜索引擎的日志,如:查询结果URL的格式。当预处理后这些日志数据,可将其集成到结构化的数据库中,并保存下来,为接下来的工作奠定基础。如:“搜狗”搜索引擎的日志:时间字段名:2014-3-121:20:12;用户ID的字段名为785720183726826;查询词字段名:昆明火车站暴乱;用户点击的顺序号字段名:2;用户点击的URL在返回结果中的排名字段名:1.

2查询词统计

根据数据预处理后,可形成格式化的数据库,以“时间”为维度对不同查询词的词频加以统计,通过对某一天的词频进行统计,可发现用户当天对哪些内容最为关注。如:以“地点”作为维度来词频加以统计,统计IP地址为“河南”的用户,每天查询词的词频,就能够关注河南网民每天所关心的问题,可检索出该地区关注热点。也可将“地点、时间、查询词”作为词频来统计,如:对“2014年”的“北京”地区的网民对“两会”的查询词的相关查询,通过此种方式对某一时间、某一地区、某一事件的关注,了解该事件的发展动态。此外,应注意在统计查询词的过程中,如何在分布极为广泛的用户查询词库中对词频查询词加以统计,通常可能遇到以下两种情况:其一,一些无法预测的社会热点事,也就无法设定监测词,需要对排序这一时间内所有查询词的词频,可利用幂律分布法则加以统计。其二,可事先设定监测词。对某具体时间监测词的词频加以统计,可得到词频根据时间的变化而得到的曲线图。当然,在查询的过程中可能遇到较多相似或者完全不同的查询词都对某一热点话题的查询[2]。如:2014年云南火车站暴乱的查询,可能涉及到查询词有“暴力恐怖案件”、“云南火车站”、“3.1云南暴力恐怖事件”。若遇到此类问题,则可将这些相似或者完全不同的查询词归结为一类,在统计的过程中只要出现上述某一查询词,就可归为同一类。

3异常关键词的监测

在搜索关键词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某些关键词与该网络舆情无关,这时就需要通过搜索引擎用户的群体行为来加以鉴别。当某一关键词在某时段内出现异常关键词,则可认为该关键词可能与某网络舆情相关,将该关键词提取出来。换句话说,当该查询词成为某舆情热点时,则查询词词频的时序模型就会成为一个异常点。对时序模型的监测方法有很多,其中IPS法是最常用的方法[3]。通过时序值的突变系数表明某时序点的变化长度,当突变系数远小于或大于1时,那该时序点就可作为异常模式的组成部分;当突变系数无限接近于1时,该时序点就是正常模式的组成部分。通过采用IPS法可计算出每一个点的突变系数,并挑选出突变系数大于阈值的部分,分析突变原因,进而发现网络舆情的异常,及时提出对策。

4网络舆情的报告

根据网络舆情监测的相关要求,生成网络舆情的报告,如:月热点、周热点、日热点话题等。也可根据对某一固定监测话题的热度变化生成报告。如:在搜索不同地区时,发现上海、北京、广州、江苏等地区的搜索指数相对较高,可发现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其网民对这些地区的环境关注度较高,当政府监测这些网络舆情时,则可提出针对性的治理方略,提高政府处事能力。

5结束语

篇4

关键词:网络舆情;表现形式;应对方法

随着因特网在全球范围内的飞速发展,网络媒体已被公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网络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8.8%,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占比88.9%。网络新闻用户规模为5.55亿。使用率为83.1%。

在新时期复杂的医患关系环境下,医院网络舆情已经成为影响医疗机构形象和声誉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何应对复杂多变的网络舆情,已经成为医院管理者的一项重要课题。

1.医院网络舆情的定义

1.1网络舆情的定义。网络舆情是指通过网络传播的公众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有的有着较强影响力和倾向性的言论观点。这些观点主要在新闻评论、论坛、聊天室、微博、微信、QQ群、博客、电子邮件、手机短信及对新闻的跟帖、转帖实现并逐渐加强。随着网络的普及与应用,网络中舆情的反应已经取代了传统的舆情交互途径,成为了社会大众对现实社会的真实反应。

1.2 医院网络舆情的定义。医院网络舆情是指在网络上形成、传播,并已经或可能对医院的正常医疗秩序及社会形象产生影响的涉及医疗安全和医患关系的舆情。

2.医院网络舆情的特点与规律

2.1舆情的突发性强。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由于借助网络平台传播信息简单且身份隐蔽,网民能够快速、大胆的发表意见,一个事件的存在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就可以成为点燃一片舆论的导火索。

2.2 舆情的难控性。医疗问题一直以来都是老百姓关心的热点话题,一旦部分网民利用互联网的匿名性、隐蔽性进行非理性舆情的“自由”传播,甚至发酵、放大、变形,就会给医院管理部门对舆情的控制和引导带来一定的困难和挑战,而此时想用技术手段进行控制是不太现实的。

2.3内容的偏差性。由于处于虚拟空间中,群体状态下的公众是情绪化的,此时人人都是新闻者,加之部分网民的理解能力、人生观价值观和周围环境的影响,对某些医疗问题会固执己见,加之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借机乱发虚假信息,制造与事实不相符的舆论给医院施加压力,这些虚假信息经过网络传播放大后,其后果均可能与存在的事实有较大出入,导致医患关系更加紧张。

2.4后果的破坏性。网络舆情危机爆发后,社会舆论往往会出现一边倒现象,若处置不当,可能会影响到医院正常的医疗秩序,甚至引发,对当事医院、当事医务人员乃至整个医疗行业都有着强烈而深远的破坏性。

3.有效加强应对医院网络舆情的对策措施

3.1成立应对网络舆情工作领导小组。由医院党委领导负责医院网络舆情的监测防控工作,建立高效的舆情监测和预警机制,设立专门的应对网络舆情工作办公室,并确定专人负责舆情监测工作,对相关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增强他们应对舆情的处理能力。

3.2建立网络舆情报告制度。指派专人每日浏览国内知名的各大网站等,及时掌握涉及本院的舆情信息,同时与县委宣传部网络办做好沟通联系,一旦发现医院相关舆情,立刻上报党委领导批示处理。

3.3建立网络舆情反馈机制。监测到有关涉及医院网络舆情后,党委领导根据信息内容及分类及时拿出相关处理意见并明确相关科室限期办理。办理科室核实舆情反映的问题,调查了解后作出解释与处理意见,后由宣传部门统一在网上对网民意见和疑问进行及时有效的回复和答疑。

3.4主动与发帖者沟通联系。对某些网民反映医院个别工作人员因服务不规范或者沟通不到位,给病人带来不便或导致患者及家属不满意而投诉的案例,一般通知当事人并由院部牵头与发帖者主动沟通,当事人对工作中的不足主动道歉,以获取病人及家属的谅解并争取撤帖。

3.5加强与媒体的沟通交流。对涉及医院医疗纠纷、管理不规范、救治不及时等一些群众关注度高的案例,一般采取主动与相关新闻媒体记者联系来院采访报道,真实的信息,正确引导网络舆情走向。另外及时与宣传部网信办领导沟通,与相关论坛、网站版主取得联系,把相关案例的真实情况及调查结果向他们反馈,尽可能获得他们的理解和帮助。

3.6建立医院新闻发言人制度。遇有突发事件和网民反映的热点、难点等舆情,由新闻发言人代表医院统一对外信息,新闻发言人一般由医院党委副书记和分管医疗的副院长担任,如遇紧急特殊事件发生,由医院主要领导指定事件处理的主要负责人担当。新闻发言人的信息应经院领导班子集体决议后敲定,按照确定的口径统一对外,确保的信息全面客观,措辞严谨,表达准确。

3.7强化医院正面宣传力度。在本地电视、新闻媒体、网站、医院报纸、医院宣传栏等主动反映医院服务群众、提高技能、改进工作的决策、举措、成效、亮点和各类先进典型等方面信息,不断强化正面宣传力度,积极传播正能量,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

4.思考

虽然经过一系列的努力,我院在网络舆情应对处理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医院在管理和服务中亟待改进的方面还有许多,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提高医疗质量,改进服务态度,这样才能防患未然,从源头上遏制舆情危机。

4.1改进服务不断修复医院形象。对于网络上出现的一些批评和指责,医院应认真调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要从管理、制度、人员、服务等各方面进行危机后的形象修复工作,最大限度地消除舆情给医院各方面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每一个舆情事件的结束并不代表着医院舆情工作的完结,而正是医院形象修复工作的开始。

4.2善待媒体实现合作与双赢。医院要认识到与媒体打交道的重要性, 平时主动与媒体建立密切的沟通机制,接待媒体采访要做到有理、有利、有节原则,不刻意躲避媒体,要借助媒体的力量来应对和化解各种舆论危机,及时消除不良影响,善用媒体,努力实现合作与双赢。

4.3处理好网上与网下的关系。网络舆情一旦发生后,进行应急处置的同时,网下要及时与患者、当事人取得联系,加强沟通,化解矛盾、解决问题,一经查实严格按照医院相关规定处罚,为医院的发展争取和谐的内外环境。

4.4做好专业人员培训工作。加强单位网络舆情工作队伍专业化培训工作,定期安排专业人员开展专业技术培训,掌握医疗信息传播、舆情发生和热点聚焦的规律,提高捕捉、分析、应对不良舆论信息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曹文献.积极应对网络舆情 有效促进和谐医疗[J]. 医院管理杂志,2012,19(10):901-903.

[2] 刘琰,张晓膺,周瑞珏.医院网络舆情的产生与应对[J]. 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3,3(24):89-91.

篇5

舆情与媒体间的关系,很像变幻无常的天气与司职观测分析的气象台间的关系,如何透过纷繁复杂的舆情,监测可能存在的隐患与问题,让社会与公众最大程度地趋利避害,是媒体的重要职责。

时至今天,媒体不可避免地要身处于舆情,尤其是网络舆情的包围之中。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在互联网空间的映射,是社会舆情的直接反映。传统的社会舆情存在于民间,存在于大众日常生活和街头巷尾的议论之中,前者难以捕捉,后者稍纵即逝,舆情的获取只能通过不仅明察暗访、民意调查等方式进行,获取效率低下,而且付出的人力财力耗费巨大。

但媒体无法置身网络舆情之外。首先,网络舆情起始于社会变动。社会变迁是舆论演变的根本动力,舆论起始于社会变动,舆情亦然。不同阶层、不同价值观的人遇到社会变动、变化时,会根据自己的立场、喜好进行评判,形成众声喧哗的情绪、意愿和意见。因此,网络舆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实社会的变化和时展的脉动。此外,网络舆情具有一定的能动性,能够起到推进社会变迁、变革的作用。因为建立在相对自由表达基础上的公民言论以各种渠道相互作用与影响会“结晶”为社会共识,形成一股影响政府决策的力量。

正因为如此,网络舆情自然就会成为媒体争夺的宝贵新闻资源:媒体及时捕捉网络舆情形成报道重点,不仅吸引了受众的眼球,而且在引导舆论上彰显自身的价值,塑造着自身的公众形象。

当前,新媒体正日益成为众多舆情热点的首发媒体。据统计,在2010年的社会舆情热点事件中,新媒体首次的为89起,占比为65%。

以报纸、电视、广播为主的传统媒体如何监测网络舆情?如何正确把握、利用网络舆情?

其中最难把握的是分析监测网络舆情的基本立场与价值判断。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网络舆情监测要忠于事实,解读主流民意,但又不能被网上的众声喧哗和群情激昂所牵引而随波逐流。网上不仅有大量似是而非、瞬息万变的流言甚至谣言,而且经常上网的人――据传播学专家研究――其“群体极化”倾向是网下的两倍。网友以虚拟身份发言,BBS和微博、QQ群上意见的频繁交流和疯狂传播,往往使理性客观的观点受到冷落,而极端化的情绪或观点更容易得到追捧。

因此,传统媒体对于网络舆情的监测不能感情用事、主观武断,更不能为求新求快,放弃对新闻事实、网民意见真伪的考察与分析。要做到既热心体会民生冷暖,也冷眼观察舆情潮起潮落。要研究、验证网络披露的具体事件发生的真实可信程度;要注意把握在特定语境、环境下网民意见如何在某些“刻板印象”与思维定势作用下,被畸形放大或扭曲;同时要客观评估政府与媒体、网络民意的互动效果,冷静预判、设计推动舆情发酵或消解策略。

具体到如何处置网络舆情,笔者认为,传统媒体应做到精、准、深。精就是精选议题,传统媒体要站在公正客观的立场上,从相对繁杂的网络热点中精心设置议题,以理性精神引导民众建设性地发言,共同推动民主政治和社会发展。对非理性的行为,传统媒体也需要及时设计议题予以否定和分析。准就是准确把握热点话题。互联网上不可能没有热点。传统媒体必须把握媒介传播的基本规律,让既有可读性又有前瞻性、思想性的话题成为热点,学会高效、有条不紊地应对网络突发热点,准确把握话语尺度,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深就是深度挖掘,让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焦点话题能给公众以理性的思考,产生建设性的作用,促进社会进步与公平正义的实现,而不是为了一时的轰动效应而迎合受众的口味与喜好。

总之,传统媒体应勇于与新媒体展开竞争,积极主动介入和引领网络舆情,并在监督公权力、反映民意、保障社会公正上有更大作为,而不应亦步亦趋、人云亦云。

篇6

通过统计微博热门话题的阅读量和相关微博数,发现网络舆情热点问题中存在怪波(RogueWave)现象,其特点为形成迅速、波幅巨大、持续时间短、对其他话题有排他性。利用KdV方程及其怪波解讨论怪波的形成机制和演变趋势,为网络舆情监测、控制提供相应的理论基础和对策建议。

关键词:

微博;网络舆情;KdV方程;怪波

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在互联网络的直接反映,在社会监督、社会治理中能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网络暴力可能会影响社会安定。因此,网络舆情的监测与研究受到政府部门、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的重视。目前网络舆情领域的研究结果比较丰富,如非常规突发网络事件的监测预警[1];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模型及仿真实证研究[2];预警指标体系构建[3];以Sznajd模型[4]为代表的粒子交互模型;热点话题中的孤波现象[5]。在最近的研究中发现,网络舆情的热点问题存在一种非常奇怪的现象,某个特殊的话题迅速爆发,突然之间吸引几乎所有网民的关注,如巴黎恐怖袭击事件、优衣库试衣间事件。从波的角度描述是:波高非常高,形成过程极其短暂,具有排他性。这明显不同于文献[5]中描述的孤立波现象,而类似于非线性波中的怪波(RogueWave)。这一新现象引起了我们极大的兴趣,本文将通过分析统计数据,寻找这一“怪波”现象并通过数学模型来研究其演变过程。

1网络舆情中的怪波现象

2015年11月13日,法国首都巴黎发生系列严重恐怖袭击,迅速在新浪微博()扩散,逐渐吸引几乎所有网民的注意力,极短时间内网络舆情热门话题“巴黎恐怖袭击”(Case1:Paris1113)形成并攀升至排行榜第一名。统计新浪微博()上该话题新增阅读量和微博数之和,时间段设置为初期2小时,后期12小时。并选择当天热门话题排行榜第二名为参照话题(Case2:Reference)。统计数据如表1所示。从图1可以看出,该波形成时间短、波幅巨大,明显不同于参考文献[5]中的孤立波现象,而类似海平面中的怪波(RogueWave)。怪波是短时间存在的局部区域的大振幅波动,又称为畸形波、巨波、异常波等。历史上怪波的记录大部分都与航海灾难有关。数学家Smith在1976年首次以NSL方程为模型来研究怪波,但是目前对怪波的产生机制、演变规律尚未完全明确,这吸引很多数学家、物理学家的关注,如郭柏灵院士团队近年来致力于此问题的研究[6]。

2数学模型及分析

参考文献[5]中曾引入Korteweg-deVries方程(KdV)用于描述网络舆情中的孤波现象。除孤立子解外,KdV方程还具有波动解。可以看出,波突然出现,形成时间短,波幅巨大,因此,称为怪波解。通过分析可得:(1)由解的表达式(2)可知,当t为某一特定时间(由于平行移动的意义,不一定是0时刻)之前,函数u为0,即开始阶段该话题无人关注;当时间t+∞时,u趋近于零,即微博的热点问题的关注程度逐步下降趋于零,这符合微博舆情演变规律;(2)从图2可以看出波幅非常巨大,数万倍于时间变量,这符合“巴黎恐怖袭击”的实际态势,酝酿期关注的人非常少,06:00—08:00时间段内近新增仅为0.2*106,而在高峰期每2个小时的时间段内这一数字达到106.6*106;(3)该波形成时间极短,且持续时间不长,在“巴黎恐怖袭击”的形成、演变过程中能发现,数小时内新增量从0.2*106一路攀升至35.7*106、106.6*106,但是迅速衰减,第二天即使将统计时间间隔调整为12个小时,事件相关新增量依然无法与高峰期相比;(4)怪波具备较强的破坏力和排他性,意味着此时很难存在其他形式的波动,对应到网络舆情中,意味着怪波事件将吸引几乎所有网民的注意力,其他热门话题很难形成和发展,这很好的解释了在热门话题“巴黎恐怖袭击”高峰期时,其他热门话题,如排名第二的“参照热门话题”几乎没有关注度;(5)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知一个网络舆情的控制策略:培养一个热门话题,使之成为怪波,这个怪波一旦形成,将吸引几乎所有网民的注意力,从而使其他热门话题衰减甚至消亡,达到改变网络舆情的目标。

3结语

从数据统计表1和图1中能清楚看到热门话题“巴黎恐怖袭击”的演变过程中出现了以波幅巨大、形成快速、持续时间短为显著特征的怪波现象,KdV方程及其波动解很好地描述这一现象,通过具体分析发现模型选取是合适的,得到的结论将为网络舆情监测、控制提供相应的理论基础和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彭劭莉,张乐.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预警研究综述[J].情报探索,2013(6):51-54.

[2]兰月新,曾润喜.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传播规律与预警阶段研究[J].情报杂志,2013,32(5):16-19.

篇7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

[DOI]1013939/jcnkizgsc201550094

网络舆情主要是人们借助网络这个虚拟平台,将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表达出来。网络舆情在现在的高校大学生中的影响力更是不可低估,大学生作为网络舆情的主要参与者,高校需要对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加强重视,正确引导学生积极使用网络,正面舆论。在网络上,人们言论自由,言论平等,但是网络的传播速度过快,至今还未形成统一有效的管理体制,导致网络上出现了许多消极的内容,对人们产生了负面影响,尤其是大学生,因此,高校应该注重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管理,为学生全身心健康成长发展提供帮助。

1高校网络舆情概述及管理现状

11高校网络舆情概述

高校网络舆情只是网络舆情中的一部分,主要集中在高校网络中。参与者自然也是高校的大学生和教师,以及管理者,主要的形式则是校园网站、博客、QQ群、贴吧、微博等,大学生主要经过这些平台进行讨论,发表意见。当学校内部或者社会上发生一些事情时,学生会经过这些载体,进行讨论,各抒己见,从而形成所谓的舆论。高校网络舆情出现在学校,有着其自身的特殊性,大学生是舆情的主要参与者,他们本身就具有鲜明的个体心理和思维特征,再加上大学生涉世未深,在评论事情时,根据的是自己的感觉和想法,不曾深思,大多带有自我情绪,这就使得他们在舆论中扮演着不同于他人的角色,严重影响自己的心理状态和全面素质的发展。

12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现状

伴随着时代的信息化,互联网快速更新,很大程度上推进了互联网在社会各个领域的扩张。据调查研究发现,现在的大多数网络使用者是大学生,这为高校带来了便捷和新颖,却也给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目前,已经有许多的学校在加强对学校的网络舆情管理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其管理机制依旧存在着许多问题,亟待解决。现在的大学生通过校园网络,对社会上的事情进行自由言论,也有人带着情绪进行大肆评论,不够理性,这给社会的网络发展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对高校舆情管理也带来了许多的挑战。

2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是一个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群体,他们的身心成长和素质培养都是高校的主要责任和目标。而网络作为一个可以尽情表达自己观点和价值观的载体,自然受到大学生的喜爱,也正是由此产生了网络舆情。高校对网络舆情的管理虽已做出一些成绩,但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21管理主体不明确

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需要高校各部门共同合作完成,但是现在的高校的分工并不明确,时常会出现多个部门解决一个问题的现象,导致资源浪费,耽误网络舆情问题的及时处理。而且,目前许多高校基本上都是建网站者实施网络舆情管理,并没有建立专门的网络舆情管理部门,管理的主体并不明确。就现在的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情况来看,大多高校依然处于起始阶段,而网络舆情也基本是由大学生自己或者建网站的人来实施管制的,更多依靠的是大学生自身的修养和综合素质。但是如今的网络舆情实在是好坏皆有,甚至可能负面信息更多,这必然会给学校网络带来许多的不良影响,这样的局面则急需明确的管理主体来进行管制、完善。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主体的不明确,将会导致高校网络舆情失去控制,进一步阻碍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获取有益的信息,从而对大学生的全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22管理人才不充足

网络舆情的管理不只需要部门的建设,也需要优秀的人才来管理。高校网络舆情管理质量的决定性因素是管理人才,想要完善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就必须为管理部门配置专业的管理人才。但是据调查显示,现在的许多高校在网络舆情管理人才配置方面并不十分令人满意,许多管理人才可能是具备某一方面的才能,但是缺乏多元化的能力和素质。而学校的管理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很有可能是忽略了网络舆情管理部分,导致出现严重缺乏人才的现象,阻碍了正常的网络舆情监管工作的进行,更多的是在问题发生之后,学校才做出相应的处理,这样的处理方式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管理危机的存在。专业的优秀人才需要具有全面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能够及时地处理网络舆情问题,甚至能够根据平时的数据分析,预测到可能会发生的问题,并提前做好准备,以防危害。

23管理模式不新颖

网络的更新快速及时,随之而变的是网络舆情的管理机制,为应对不同的网络舆情问题,高校应该适时更新管理方法。现阶段,许多高校进行网络舆情管理一般采用的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或者以单独面谈的形式,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思想情感,从而推敲他们的舆论倾向。这样的方式过于传统,不够新颖,无法适应现代快速进步的信息化社会的发展。网络的独特性在于其传播信息的速度快,方式便捷,范围广,这就导致了原来的管理方式已无法满足现在的网络舆情管理需求的局面,然而目前还是有诸多的高校依旧采取这种方式进行管理,这给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的进行造成了一定的阻碍,致使成效不够明显。

24管理机制不健全

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我国的网络进步也十分迅速,但是现在我国网络舆情管理机制并不健全,尤其是高校。以前我国大多数的高校并没有建立健全的网络舆情管理机制,导致大学生不能正确地使用网络获取信息。目前,我国诸多高校依旧缺乏对网络舆情进行监控、分析和处理的专门的管理机制。大学生利用网络了解社会上的最新消息,学习一些有益的知识,发表自己的言论,这样的方式为大学生提供了便捷,也为高校增添了一种了解学生的途径,打破了惯有的模式。但是与此同时,自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不良的信息,而大学生未曾涉世,辨识能力相对较差,可能会涉足不良网站,接触恶性信息,这将会给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带来十分消极的影响。在应对这些问题的时候,高校依旧存在许多欠缺之处,网络的维护不够全面,未及时筛选优良的信息,这些都没有很好地约束和监管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给学生和高校自身都来了恶劣的负面影响。

3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建设

高校的网络舆情管理事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也涉及高校的校风建设及发展,如果不能及时处理出现的问题,那么很有可能会诱发一系列的舆论危机或者恶性事件,从而严重影响学校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因此,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的完善,采取有效措施,是现在高校进行网络舆情管理的主要任务。

31加强管理主体建设

管理主体是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建设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所以,加强管理主体建设,为大学生的全身心健康成长和高校的进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前提。高校的管理主体包括学生处、网络管理、安保部门三个部分,其各自具备着自身的相应的职责。想要加强网络舆情管理主体的建设,需要这三个部门团结和谐,各自完成分内任务,共同实现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学生处在对大学生的生活状况和心理状态进行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大学生对舆论的关注程度和具体的倾向性,从而有利于进行网络舆情管理。网络管理部门对于大学生很少有直接的接触,可以尝试着从学生处了解学生的情况,及时准确地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网络平台,对部分大学生使用恶性网站的行为进行网络管理。安保部门在学生处和网络管理部门工作的同时,加强对大学生使用网络的安全管理,保证高校内部网络安全有序进行,从而完善网络舆情管理主体建设。

32加强管理人才建设

加强管理人才建设是高校加强网络舆情管理机制建设的必然要求,网络管理人才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是实现网络管理工作的重要保证。因此,高校应该注重加强对管理人才的培训,可以尝试在招收管理人才的时候,进行全面的综合素质的考验和专业能力的考核,具有针对性地聘用符合岗位的全面化的人才。在此基础上,也要对在职人才和新进人才进行定期培训,不仅是培训专业能力,也要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以防在工作期间管理人才出现纰漏,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与此同时,高校管理部门内部也可以实行考核,以这种方式,促进管理人才的自我培养和成长,从而能够为高校的网络舆情管理做出相应的贡献,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网络平台。

33注重管理模式创新

网络的发展迅速,舆情的信息量也自然会随之加大,因此,传统的管理模式就会出现无法满足现代网络舆情管理的需求。目前大多数高校使用的针对学生进行具体了解的形式,过于浪费时间,而且可能会导致无法顾及每位学生,造成一定的疏漏。网络舆情管理是一种现代化的科学技术,高校可以利用网络的形式对大学生进行监管,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教师与学生在网络上的积极交流,形成师生无障碍沟通的局面,这样既能保护学生的隐私,引发学生交流的兴趣,又能促进高校的校风建设,完善高校舆情管理机制。高校应该随着时代的变化,及时更新管理模式,适应大学生的需求,更进一步地了解大学生的舆论倾向,从而完善高校舆情管理机制建设。

34建立健全管理机制

建立健全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能够有效规范大学生和高校正确使用网络,而这一体制的健全需要监测、分析、处理这几个专业的机制组合而成,需要他们互相合作,团结配合,形成一条稳固的规范链,监督大学生和高校使用网络的行为。监测是保障高校能够及时获取舆情信息的前提,对进行后期工作有着深远的影响。所以,在进行监测时,一定要注意从不同的网络方式和不同的群体中全面监测、搜集信息,着重注意大学生对学校和社会事件的关注程度,以及社会各界对学校的评价。在对这些信息进行筛选之后,交予分析部门进行深入分析研究,从而判断舆情的真实情况和发展趋势等,并对信息做进一步的总结,然后以客观的立场将信息数据保存。在此基础上,处理部门对分析出来的问题,进行实时有效的解决,以此完善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的建设。

4结论

高校是使用网络最频繁的地方,也是人才荟萃的地方。在高校,网络这个平台已经成为师生之间进行交流的主要平台,也已经成为大学生了解社会的主要渠道,高校是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因此高校加强网络舆情管理越来越重要。高校应该做到及时了解舆情信息,引起足够的重视,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完善网络舆情管理机制,从而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获取信息的网络平台。并且,高校对网络舆情的信息一定要时刻保持敏感,从自身做起,从大学生的立场出发,建设良好的网络舆情管理机制,为高校的和谐发展和大学生的全身心健康成长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姜胜洪网络舆情的内涵及主要特点[J].理论界,2010(3).

[2]吴绍忠,李淑华互联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

[3]马春来论高校网络舆情的内容及管理[J].琼州学院学报,2009(4).

篇8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 气象灾害 信息收集与处理

中图分类号:TP3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7(a)-0004-02

我国是气象灾害多发国家,每年汛期又是气象灾害的多发期,遭遇的气象灾害主要有暴雨、冰雹、大风、高温、台风、雷电等。在全球气候持续变暖的大背景下,各类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更加频繁,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和影响不断加重,因此,做好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与评估工作对于最大限度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全福祉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目前,气象部门气象灾害数据主要来自灾情直报、灾情普查、暴雨洪涝灾害风险普查、民政部灾情、公路交通专业气象灾害风险普查等。由于气象观测站点建设相对稀疏和人力资源的限制,无法全面、及时地上报灾情信息,从而造成气象灾害L险预警与评估的实时性差、准确性低。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壮大,网络已经成为各类资源数据的重要来源。但是,网络数据的庞大也曾让人们望而却步。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提高,现如今利用网络舆情监测、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技术,可实现全天24 h不间断监测网络信息,并快速发现网络中的气象灾情信息,大大提高灾情获取的时效性,拓展了灾情收集渠道,及时获取第一手资料。可进一步提高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与评估的实时性和准确性。

1 基于网络舆情监测技术的气象灾害信息收集方法

1.1 网络舆情监测系统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媒体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播形式,已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网友言论活跃已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不论是国内还是国际重大事件,都能马上形成网上舆论,通过这种网络来表达观点、传播思想,进而产生巨大的舆论压力,达到任何部门、机构都无法忽视的地步。可以说,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

“网络舆情监测系统”是针对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民众对社会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于网络上表达出来意愿集合而进行的计算机监测的系统统称。

舆情监测的主要功能包括以下几点:

(1)热点识别能力。可以根据新闻出处权威度、评论数量、发言时间密集程度等参数,识别出给定时间段内的热门话题。

(2)倾向性分析与统计。对信息的阐述的观点、主旨进行倾向性分析。以提供参考分析依据。分析的依据可根据信息的转载量、评论的回言信息时间密集度。来判别信息的发展倾向。

(3)主题跟踪。主题跟踪主要是指针对热点话题进行信息跟踪,并对其进行倾向性与趁势分析。跟踪的具体内容包括:信息来源、转载量、转载地址、地域分布、信息者等相关信息元素。其建立在倾向性与趁势分析的基础上。

(4)信息自动摘要功能。能够根据文档内容自动抽取文档摘要信息,这些摘要能够准确代表文章内容主题和中心思想。用户无需查看全部文章内容,通过该智能摘要即可快速了解文章大意与核心内容,提高用户信息利用效率。而且该智能摘要可以根据用户需求调整不同长度,满足不同的需求。主要包括文本信息摘要与网页信息摘要两个方面。

(5)趋势分析。通过图表展示监控词汇和时间的分布关系以及趋势分析,包括地域信息分布。以提供阶段性的分析。如:信息传播的区域分布,转载量与转载网站类型等。

(6)突发事件分析。突发事件不外乎有以下几种:自然灾害、社会灾难、战争、动乱和偶发事件等。互联网信息监控分析系统主要是针对互联网信息进行突发事件监听与分析。对热点信息的倾向分析与趁势分析,以监听信息的突发性。

(7)报警系统。报警系统主要是针对舆情分析引擎系统的热点信息与突发事件进行监听分析,然后根据信息的语料库与报警监控信息库进行分析。以确保信息的舆论健康发展。

(8)统计报告。根据舆情分析引擎处理后的结果库生成报告,用户可通过浏览器浏览,提供信息检索功能,根据指定条件对热点话题、倾向性进行查询,并浏览信息的具体内容,提供决策支持。

(9)预警。舆情预警是一种时效性要求很高、重要程度要求很高的精准网络舆情监测功能。一个是满足用户对一些已经发生的重要网络事件的实时监测,及时跟踪事件的发展态势;另一个是满足用户相关行为信息的监测和预警。预警方式分为三种:在线弹框预警、手机短信预警和邮箱预警。监测预警包括监测和预警两个过程,当系统监测到舆情信息后将及时发出预警,让相关人员第一时间掌握舆情状况。

1.2 互联网中气象灾害信息的提取

利用舆情监测技术,设置各类气象灾害关键词,即可完成互联网中灾害信息的提取。该方法应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多载体全网监测。可监测搜索引擎、新闻门户、论坛、博客、留言板、微博、微信、QQ群、电子报、SNS载体、各单位主页。提供通用采集配置,支持大部分新闻、论坛的采集,并可配置指定URL,指定微博、微信账户的监测。

(2)全天候不间断监测。可定时监测,也可24 h全天候监测,不放过每一条网络灾情信息,第一时间发现网络气象灾情。

(3)信息智能提取技术。智能提取网页中有效的灾情信息,如:发生时间、地点、影响等。并对具有关联性的多个网页内容进行自动合并、自动提取等。

(4)结构化采集技术。对非结构化的网页数据采集时进行结构化的信息抽取和数据存储,满足多维度的信息挖掘和统计需要,形成结构化的灾情信息记录。

(5)关键词管理功能。可设置与气象灾害相关的关键词,如暴雨、大风、暴雪等,根据设定的关键词进行监控。也可以实现自动提取关键词功能,根据搜索到的有效信息,自动关联其他关键词,进一步丰富气象灾害关键词。

(6)灾情传播途径跟踪。智能分析网络舆情传播途径,并通过反向解析技术解析出URL所对应的网站名称。使整个监管平台能够有效的实现“发现传播源头、追踪传播内容、监控传播主体”,可通过该项功能查找气象灾害主要传播媒体。

2 网络气象灾害信息共享平台

为了便于网络气象灾害信息的应用,网络气象灾害数据库设计的合理性则十分重要。该文中的设计原则有以下几种。

(1)基本字段设置。为了充分利用原有气象灾情数据库(如灾情直报数据库),该文参照《全国气象灾情收集上报技术规范》设置数据库字段,其数据库字段属性与其保持基本一致。

(2)灾情信息分类。根据灾害发生地点,本文将灾情信息分为两种:面状灾情和点状灾情。所谓面状灾情,指的是灾害发生地点具体到某个市或者县,范围比较粗略;而点状灾情,指的是灾害发生地点具体到某个村镇或者某条街道,范围比较精确。

(3)地理信息。根据灾害发生地点,为每条灾情信息添加相应的经纬度信息。

(4)气象要素信息。根据不同的灾害种类,为每条灾情信息匹配其相对应的气象要素。这样便于后期气象灾情数据的高效利用。

将网络中搜集的灾情信息按照上述原则进行入库,形成灾情信息共享,供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与评估业务平台实时访问。

3 关键技术

3.1 气象灾情关键词设置

利用网络进行搜索,得到的结果准确与否,很大程度上与所设置的关键词相关。设置的关键词过多,得到的信息越准确,但是也有可能丢失过多有用信息;设置的关键词过少,得到的冗余信息太多,又加大了筛选工作的难道。如何得到合适的关键词,成为了该文中的关键技术。

该文主要是采用人机互动的方式完善关键词管理功能,前期对人工搜索的灾害相关信息,进行整理分析,统计描述灾情使用词汇的频率。将频率较高的词汇设置为初始关键词;后期系统根据初始关键词,查找到相关信息,自动统计高频词汇,进行添加,实现关键词的逐步完善。

3.2 气象要素匹配技术

根据发生时间为每条灾情信息匹配其相关的气象信息。通过自动调取气象资料库,包括A文件、Z文件、加密自动站资料、雷达资料和气象卫星云图等,通过插值、雷达反演等方法获取灾情发生地距离最近、时间最接近的气象资料,采用自动和人工相结合的方法给每条灾情记录信息添加产生气象灾情的气象要素实况的特征值。

3.3 气象灾情数据筛选

(1)通过气象要素实况资料的匹配剔除错误、标记可疑灾情信息记录。将气象要素的实况资料与逐条灾情资料信息对比分析,对实况资料与灾情影响明显不符的应删除,有疑问的,标记为可疑记录。

(2)从民政、统计、水利、农业、交通运输等有关部门、气象灾害大典、报纸和媒体等获取灾情及影响数据再次实现对气象灾情资料的筛选,确保灾情资料的合法可靠。

4 结语

气象灾害灾情的快速收集和共享对于开展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报和服务工作至关重要。基于网络舆情监测技术的气象灾害信息收集方法可以有效解决现有灾情收集方法上报不及时,覆盖范围密度低等缺点。可实现灾情的快速共享,有效提高气象灾害风险预警的时效性和评估的准确性,加强气象预报服务和灾害灾情分析能力,对于各级部门开展灾害灾情应用亦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帅向华,胡素平,刘钦,等.地震灾情网络媒体获取与处理模型[J].自然灾害学报,2013,22(3):178-184.

[2] 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气象灾害风险管理业务建设(2015―2016年)实施方案》的通知[气发〔2015〕46号][Z].2015.

[3] 程鹏.气象灾情收集与影响评估工作中存在的若干问题[J].湖北气象,2005(4):39-40.

[4] 王元卓,靳小,程学旗.网络大数据:现状与展望[J].计算机学报,2013,36(6):1125-1138.

[5] 王清川.近58年廊坊市气象灾情普查分析及问题与建议[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09,11(4):36-43.

[6] 杜鹃,汪明,史培军.基于历史事件的暴雨洪涝灾害损失概率风险评估――以湖南省为例[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14,22(5):916-927.

[7] 蔡立辉,杨欣翥.大数据在社会舆情监测与决策制定中的应用研究[J].行政论坛,2015(2):1-10.

篇9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毛寿龙教授在点评山西疫苗事件时就指出“问题一个系统又一个系统的出,再一个系统一个系统地去治理,显然不是一个好办法。所以,现在是各个领域都需要很好重视的时候了”。

在过去的几年中,中国互联网上官民良性互动的局面正在逐步形成,很多地方党政机关逐步重视探索网络问政,并积累了一些有益和值得推广的经验。为了更好地推广这些经验,让更多的地方党政机构用好网络问政这一新的治国理政平台,从今年开始,每期排行榜推出“网络问政实践”的典型经验,供地方当政者参考。本次推出的常州环保局长“批评有奖”就是一个很好的尊重网络民意的案例,有一定的推广和借鉴价值,北京网络媒体协会会长闵大洪点评时认为“对于网络批评和网络监督,领导干部应有的心态是欢迎和提倡,以广阔的胸怀听取民意,从善如流”。

二、名词解释: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人民日报社网络中心舆情监测室)是国内最早从事互联网舆情监测、研究的专业机构之一,在舆情监测和分析研究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在互联网影响力日益增大的今天,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学术机构都越来越重视互联网舆情的监测、研究和引导。总书记2008年6月20日在人民日报考察工作时指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互联网业已成为了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重要新平台之一,网络舆论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三、典型案例的启示

「四川巴中“”乡政府

2012年3月,四川巴中市白庙乡政府公示今年1月公务开支明细表,详细记录了每分钱公务花费,连“花1.5元购买信纸”,招待上级官员烟酒都悉数公布,被网友称为“政府第一例”。

2008年5月1日,《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打造透明政府从此有法可依。在信息交流与传播日益发达的今天,尤其是在中国改革开放处于关键攻坚阶段的今天,地方基层政权的建设显得更加凸出。而政务信息公开和透明,正是地方基层政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乡政府给我们的启示:

1. 信息公开有利于密切干部和群众的关系,增加百姓对干部乃至政权的信任感。

2. 透明政府有利于预防干部假公济私、的腐气败习出现。

3. 信息公开有利于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与进步。

篇10

关键词 网络舆情 应对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D926.3 文献标识码:A

一、当前网络舆情应对现状

纵观网络舆情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它已经改变了我国传统的社会舆论格局,促发了网民的权力意识觉醒,但网络舆情的负面因素依旧存在,对社会发展造成威胁。政府做好网络舆情应对工作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以及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党和政府对网络舆情工作高度重视,但仍存在着应对不及时、应对不主动、监管无序化、问责不到位等问题,对社会稳定和政府公信力的维护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二、政府应对网络舆情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从思想认识来看,政府官员对网络舆情认识欠全面。

一是对网络舆情理解不深,重视不够,正面回应不够。有的片面认为网络是年轻人的娱乐工具,有荒诞低俗甚至“很负面”的东西,所以在工作中仍按传统工作方法和模式行事; 有的对网络民意的关注往往停留在“高点击率”、“高关注度”、“大量跟帖”、“群体性”之类的问题上,而除此之外大量的问题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处理;有的是对网民反映的问题,特别是不正之风、腐败现象等问题,不择手段地进行“删帖”,甚至一味排斥、打压,不少网络举报人因此获罪,使一些网民产生畏惧心理,严重影响了网上举报的积极性。二是视网络舆情为民意的全部,对网络舆情过度依赖。盲目迷信网络舆情功能的强大,要求对网络舆论全面放开,不加干涉,听任网民发表观点,这种做法可能导致网络舆论失控,带来一定程度的社会舆论混乱。

(二)从管理体制来看,“双轨统一分级管理制”实行中存在不足。

我国现行的网络管理体制是“双轨统一分级管理制”,即党委部门和政府部门同时参与,中央、省属、外宣媒体都参与地方网络市场的竞争,使得整个网络媒体结构多元化,行政隶属关系复杂化,在实际操作中会存在齐抓共管的现象,造成了网络舆情信息重复搜集、分散管理、政出多门等问题。而且在机构设置方面,某些地方政府的机构设置不够健全。首先,虽然某些地方政府部门都设有网络舆情监测中心、站点,但很少设立应急机构,所以发生突发事件时常常由于准备不足而应对迟缓。其次,设立的机构间还未形成完整对接的严密规范的系统,内外协同联动管理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另外,区县以下的网络舆情监管站点有虚设形象,从监测人员的配备到其文化素质及政治敏感度等应具备的基本素质都还达不到现实要求。

(三)从机制运行来看,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工作机制不系统。

网络舆情信息的庞大、变化的突发及影响力的强大加大了政府应对工作的难度,要保证政府工作目标和任务真正实现,必须建立一套协调、灵活、高效的工作机制。就目前我国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工作来看,虽然在实践的基础上已逐渐对工作流程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整个工作机制还未达到系统化的要求,如存在工作流于形式,人为因素作用较大;缺乏主动引导,依旧采取封堵舆论的方法;缺乏应对预案,透明性不高、应对失当等问题,使党和政府经常处于被动和被质疑的局面。

(四)从法律制度来看,网络监管的法律体系有待完善。

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相比,我国对互联网的立法还相对滞后。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法律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中国互联网络域名注册暂行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中国公众多媒体通信管理办法》等,它们的颁布对我国网络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但这些法规较零散,不够系统,有些法律较为陈旧,已无法应对日趋复杂的网络信息传播。缺少外在的法律约束不仅降低了网民的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同时身处网络群体中,“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也助长了网络暴行的蔓延。

三、实现网络舆情科学应对的对策

(一)提升网络舆情治理理念。

首先,增强政府官员的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是人们对于媒介信息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的能力,以及制作和产生媒介信息的能力。网络作为新兴媒体,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日益显现。政府官员需要学会运用官方网站、媒体网站、网民留言板、官方机构或官员个人微博等互联网新媒体手段,进行信息和意见沟通。让“上网看看”、“在线聊聊”、“网上蹲点”成为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职责要求,使网络成为了解世界、掌握资讯,科学决策、推动工作,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重要平台。

其次,强化政府官员的责任意识。一要强化占领舆论阵地的责任意识。各级政府官员要积极探索和研究网络舆情发展规律,发挥政府门户网站和主流媒体的政治优势和思想优势,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做正面宣传,扩大主阵地的影响力。二要强化把握舆论导向的责任意识。政府要努力掌握网络舆论话语权,用主流媒体的声音占领网上新阵地,用多元化的方式引导多样化的思想热潮,巩固和发展积极健康的主流意识形态。三要强化化解社会矛盾的责任意识。政府官员要利用好手中的权力,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解决好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问题。

(二)完善网络舆情管理体制。

1、实现网络舆情管理机构科学化。

网络舆情已经成为常态,各级政府应该设立网络舆情常设机构来保证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的常规性与延续性。从长远发展和管理需要来看,需要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常设性网络舆情管理机构,进行垂直管理。而针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危机应对,需设立网络舆情应急机构。它是在其常设机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临时机构,由宣传部门、职能部门、公安部门、部门、纪检监察部门、办公厅等成立领导小组。另外,为了更加有效地应对网络突发事件和问题,还应组织成立“顾问团”。为避免出现应对失误,可聘请权威专家学者、资深媒体人、公共危机处理专家等组成“顾问团”。

2、促成内外协同联动管理。

跨时空性是网络舆情与一般社会舆情的重要区别。网络舆情可以瞬时由一点辐射到地域上处于极度分散的广大受众,从而引发舆论狂潮。因此,政府要有效应对网络舆情,就要努力促成内外协同联动管理。体制内网络舆情管理机构应在网络舆情信息搜集的基础上,共同建立和完善多层次信息共享及部门间协同工作体系,以便统一调度应急所需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信息资源、权力资源和经费资源等,提高政府网络舆情危机应对的响应速度和处置能力。政府需做好更多行业和网民自律的宣传,通过政策和财政等方面的支持,为其提供保障,最终形成“网络主导、官民联动、上下互通、快捷通畅、条块结合、密切协作”的立体式、全方位网络舆情快速反应体系。

(三)健全网络舆情工作机制。

1、建立完善的研判机制。

网络舆情研判是做好网络舆情应对工作的关键环节,需要确定一套科学的研判流程。这包括:初步筛选--深入分析--综合判断--报告写作。初步筛选,即要将预设的目标舆情或热点舆情从海量的信息中提取出来。主要通过建立归类系统,进行量化分析和图表呈现的方式来筛选。深入分析,即探究这些有价值的舆情的生成发展规律,找出其信息来源、传播路径、利益诉求和网民参与动因等,分析舆情走势和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综合判断,即结合初步筛选与深入分析的结果划分舆情危机等级,提出方案。报告写作,即通过对网络舆情定性与定量的判断,最终要形成相应的网络舆情报告,做出规律总结和研判结论。只有确立严谨的研判工作流程,才能为政府提供有价值的决策建议。

2、建立系统的预警机制。

首先,根据研判结果确定预警等级。将网络舆情的预警等级划分为:非常态的轻警告(IV级,蓝色)、警示级的中度警情(III级,黄色)、危险级的重警情(II级,橙色)、极度危险级的特重警情(I级,红色)。其次,建立预警组织体系。一是建立各相关职能部门的横向与纵向体系。相关的中央到基层的各工作网点,要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的积极性,使预警工作深入开展。二是建立政府到公众的立体体系。政府是预警的主体,社会中介组织是沟通与反应民意的重要组织也可承担预警的责任,专业机构提供技术或理论支持,而社会公众是网络舆情最初感知的社会主体。三是建立网上到网下的双层体系。在预警工作中,既要密切关注网上舆情的发展变化,也要通过了解网下社会的动态,适时调整方案,提高预警能力。

3、建立完备的引导机制。

政府需实现引导途径多元化。通过借助网络发言人、网络留言板、官方机构与官方微博、网络评论员等进行舆情引导。具体注意事项:一是完善网络发言人机制。借鉴传统的新闻发言人制度,组成一个完整的团队和制度,坚持“说明大事,说细实事,说透难事,说清坏事”的引导原则。二是制度化回复与办理网民留言。成立固定的工作机制,明确办理机构和流程;组建网络留言督办处,真正做到“件件有回复,件件能落实”。三是加强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培养一支业务过硬的网评队伍,是将网络舆情引导好的重要组织措施。

4、建立高效的处置机制。

首先,实现案情处置程序化。通过科学的计划制定,完善的部门协调,充分的人财物保障,可将网络舆情案件的处理从非程序化的决策过程,变成程序化的决策过程。这有利于提高有关部门的响应时间。其次,加强对相关官员的问责力度。根据《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的要求,对在群体性、突发性事件中处置失当,导致事态恶化、造成恶劣影响的政府官员进行问责。最后,在网络舆情危机处理后,要对危机情进行系统反馈和评估,从中总结经验和吸取教训,以不断提升政府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的能力。

(四)加快推进网络监管法制化。

1、尽快制定一部系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监管法》。对网民正常的权利、义务和责任进行明确界定,以规范其信息识别、、传播等行为,切实保障其正当的权利;对网络平台、网站、网络中介的职责进行合理的规范,加强对微博、社区网站等的有效管理;对政府监管的职责、监管的标准和方法作明确的界定,使政府互联网监管规范化。

2、对我国现有法律体系进行及时的调整、完善和补充。凡现行法律体系中与互联网相关且仍然适用的,应当保留;对已经不再适用的,应及时予以废除、修改和完善;凡现行立法不能涵盖的事项,要进行补充立法。从而形成一个由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及行业自律规范共同构筑的我国信息网络安全规范体系。

注释:

邹庆国.应对“网络问政”党政干部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47-148.

新华网.中国互联网期待在法制监管“度”上展现智慧. http:///2010-12/16/c_12888614.htm.

邹庆国.应对“网络问政”党政干部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