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管护机制范文

时间:2024-03-07 17:47: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水利工程管护机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水利工程管护机制

篇1

关键词:小型农田水利;管理;维护;对策

中图分类号: S274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5.13.031

1我国小型农业水利工程运行现状

1.1管理水平低,农民参与积极性不高

近些年来,为了确保农业生产、防汛抗旱,各地均兴修了不少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为解决生产用水供应及调节水资源分布提供了保障,但在工程运行管理方面中却存在许多问题,管理水平相对较低。工程兴建是由国家主导并投入一部分资金加上地方筹集一部分共同完成,建成后交由地方管理并使用,但在管理模式上,却没有明确权责的归属,许多地方的管理仍处于粗放状态,就是管理权和使用权分离,管理归水利部门,而使用却归属地的群众,这就造成管理系统化不够,导致对工程的监督不完善,不能及时对工程进维修,另外上级部门的重视程度不够,而当地农民对工程的保护意识缺乏,结果一方面管理维修不利,一方面破坏损毁情况屡屡发生,很多工程都存在年久失修、零部件老化、管道堵塞漏水以及机电设备带病运行的情况。管理机制不完善、水平低,农民参与自觉维护的积极性不高是普遍存在的情况。

1.2维护意识缺乏,技术水平较低

在我国,长期以来,地方政府往往在兴修农田水利工程方面重视较多,很多地方都把重点放在工程的前期,而对于工程完工后却明显缺乏重视,普遍存在维护意识薄弱的问题,由于重视不够,这就导致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在资金拨付、人才培养、加强管理方面存在短板,所以很多地方的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水平落后,机构设置不全,人员配备不够,资金保障缺乏,还有很多地方虽然有机构设置,却没有维护管理人员,很多地方的管理都是从当地的农民中临时聘用,只能完成一些简单的操作,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都处在较低的水平,难以确保工程的良好运行。

1.3 缺乏管理和维护资金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是很多地方的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中遇到的普遍问题,工程的兴修资金多以国家投入为主,一小部分为地方财政筹资,而工程完工后,虽然在维护上国家也投入一定的资金,但这些资金明显满足不了工程的正常运行维护需要,还需要地方财政投入一部分,而各地的发展水平不一,很多农村的地方财力不足,甚至寅食卯粮,有的地方还不得不挪用农田水利工程的维护资金,这就造成一些工程完工数年一直处于管理和维护资金缺乏的状态,使得工程正常运行难以进行。

1.4管理维护服务机制需要完善

我国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一直是由乡镇水管站和水利站来负责的,这是农田水利工程最基层的服务组织,但在管理服务机制上一直处于不完善的状态,在基层的水管站,正式编制的人员不多,大部分是不在编人员,管理费用支出较大,国家和乡镇政府的财政投入基本上就是杯水车薪,不健全的管理维护服务机制难以保证正常的工程管理和维护,严重制约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发展与正常运行。

2维护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正常运行的对策及建议

2.1 提高管理意识,增强全民参与管理的热情

水利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各种宣传形式进行农田水利工程重要性的宣传,从上到下提高全民对水利重要性的认识,并能积极投身到水利工程的管理和维护工作中来。让全民都能认识到水利工程建设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每个人都是水利工程建设的管理者和受益主体,从而增强全民参与管护的热情,自觉爱护农田水利工程设备,提高爱护水利工程的思想意识。体现农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严格遵守“谁投入、谁所有、谁收益”的原则,吸纳运用社会各方面资金,通过将农民自身利益与水利工程运行成效相结合,使他们参与到维护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中来。

2.2 明晰产权,明确责权

明确权责任主体,这样才能有效地对农田水利工程进行管理和维护,权责的归属才能运行管理机制,否则很难做到对农田水利工程管护进行科学的梳理,一方面要明确产权,对于产权和水权有明确的划分,这样才能确定工程的管理主体,才能促进管理效率和水平,才能把管理工作落到实处,问题有承担,追责有目标,提高工程的运行管理质量;另一方面要在管理业务方面进行提高,提高职工的专业水平和技术能力,更好地为工程管护提供人才保障。

2.3 资金方面的保障是建设和维护工程运行的基础

农田水利工程具备公益性和经济性双重作用,但只有工程的良好运行才能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资金是第一保障,为此各级政府除补助资金外,还要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多渠道的进行融资、筹集,确保工程的维护管理资金能及时到位,使工程能良好的运行,发挥出应有的职能,为防汛抗洪、调节水量分布,保证农业的正常生产服务。发挥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公益性和经济性。

2.4完善健全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

水利工程的运行管理部门,要在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对管理主体进行明确,根据相关政策和制度,结合当地的经济水平、自然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工程管理制度,逐步完善管理体制,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维护质量更上一个台阶,保证工程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

3 结语

篇2

【关键词】 小型农田水利 管护 机制 对策

农田水利关系广大农民生产生活,关系水资源优化配置和节约利用,关系国家粮食安全。而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又是和农民联系最为密切、农民受益最为直接、农业增收最为明显的民生工程,因此加快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是一项事关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然而,目前我国现有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存在着诸多问题和矛盾,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工程结构毁损、新建资金短缺、管理维护失灵等方面,而管护机制上的滞后与失灵又成为了这一系列问题的关键之所在。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着力点应该在于,明确小型农田水利的公益性质,发挥政府主导投资及管理的作用,加快建立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新机制。

一、小型农田水利管护方面存在的问题

1、管护主体缺位,产权机制不明

实行之后,乡镇、村集体的功能逐步下降,大多数原本归集体管理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管理流于形式,存在产权不清、责任不明、有人建设、无人管理的现象。由于管护主体的缺位,管理机制的不健全,致使公益性设施财政支持缺乏,略带经营性设施很难实现良性发展,并且出现了“国家管不到、集体管不好、村民管不了”的现象。近年来新建的一批水利设施大多数投入则集中在具有代表性、政绩性的主体骨干工程上,而对于相关配套设施及管理维护方面的投入相对较少,即重主体轻配套、重新建轻管理。由于新建的小水利工程产权不明,缺乏管护意识,尚未明确具体的管护责任,形成了只建不管、管用脱节的局面。对于具体的小农水工程项目来说更是存在严重的管护问题:一是项目多方管理,实际都没有管到位;二是项目无人监管,项目管理失控;三是项目重复安排,资金监管难到位。这些都造成了管护主体的缺位,严重影响了水利工程的各方面效益。

2、管理方式不当,运行效率低下

2002年税费改革之后,国家取消了“两工”和各项费用,村委会丧失了收取“共同生产费”的权限,这也大大降低了村委会参与管理村级事务的能力,缺乏稳定收入来源的村委会,无法筹集足够的经费来进行小农水设施的管护与新建,而国家倡导的农民自发形成用水协会的实际作用往往不及村委会,很难达到切实有效的管理效果,造成了地方政府主导的村级代管模式失效。在实地调查中,广大村民对“小农水”管理问题上最有争议的就是水价问题,乡镇政府以及村委会将一些灌溉用小型水利工程移交给村民成立的用水协会。用水协会上接政府,下接村民,成为小水利运行的关键一环,但实际中,村民对用水协会的定价并不满意,而用水协会考虑到日常维护成本以及部分新建成本定价较高,造成了村民的用水矛盾。并且,大多数农民用水协会运作不够规范,管理水平较低,协会工作经费缺乏,又收不到足够的水费,没有稳定的经费来源,工程维修养护缺乏必要的资金,没有建立起良性运行的长效机制(韩俊,2011)。而对于其他一些小水利工程则严重缺乏管理,由于年久失修根本无法发挥其应有的防洪、灌溉作用。再者,村委会将部分可供发展养殖业的山塘、小水窖委托给专人管理,由于其经营性较强,受委托方难免为例经济利益忽视生态及社会效益,大大影响了其防洪抗旱的功效,不合理的养殖导致水质变差,水资源污染严重,村民矛盾不断,运行效率低下。

3、管理人员技术缺乏,管护机制失灵

虽然部分水利工程(小型泵站、附属配套设备、小型引水闸等)设有专人管理,但是管理人员多为象征水利部门或村委会委派的亲戚或熟人,管理人员素质较为低下,并不专业。一方面,由于上级主管部门以及普通村民对小水利管理的重视程度不高,导致管理报酬较低、管理资金不到位、日常管理任务较轻,管理人员缺乏管理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管理人员缺乏专业培训,知识水平有限,管理技术滞后,不能及时发现这些小水利工程存在的安全隐患及病险问题,未能及时有效进行整治,进一步加剧了小水利工程的老化实修,功能衰减,难以维持工程的正常高效运转。最近几年以来,乡镇水利的发展基本上呈现工作人员多、编制少、支出大于拨款的现象。在乡镇机构改革的大环境下,很多水管站、水利站都被撤销或者合并,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在建立和完善技术服务体系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大的阻碍(刘竹梅,2012)。

此外,最为关键的便是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管护机制没有完善,新建时主要是政府组织、出资,农户投劳出力,建设过程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工程建设不规范、工程质量很难保证,建成之后由于产权不明,没有合理明确维护责任,工程年久失修、效益大大下降后也没有形成及时有效的保修维护机制,最终严重影响了小水利工程建设的功效。

二、创新小型农田水利管护机制

1、明晰权责分工,完善产权机制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作为支撑农业发展的最为基础的工程项目,承担着提供社会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功能,对保障农民增收、农业增产、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基础保障,因而具有广泛的公共性和准公共性,各级政府理应成为“小农水”工程的主要投资和管护方。国家的投入、管理、监督力度直接决定了“小农水”设施的数量和质量,并且县乡政府在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护方面处于主体地位、肩负主要职责。县乡政府,作为与小农水关系最密切的政府层级,理应承担小农水设施新建运营管理维护的主要责任,并且有效合理地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进行管护,而不能只建不管,建管脱离,权责不一。

针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国家管不到、集体管不好、农民管不了”的问题,应遵循“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严格界定各类农村小型水利设施的产权,落实管护责任主体,由重建轻管向建管并重转变。发展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是解决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公共性和农户家庭经营的个体性矛盾的重要途径。要按照“民建、民管、民有、民营”的模式,逐步把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培育成为用水和管水主体,赋予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灌溉工程自主管理职权,建立群管为主、专管为辅,专群结合的新型农田水利服务体系。

2、创新运行模式,完善方法机制

(1)构建引导规划机制。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是一项长期性、受益性民生工程,政府要对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程序作出合理化规定。对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的申报、资金的筹措、劳工的组织、预期的效果、建后管护方案等合规性审查程序,项目资金拨付程序,资金使用程序及财务公开方案等都要做具体说明,使这个小农水工程建设更加合理化、规范化。所有程序的制定都要以文件等形式发给农民,使农民知道哪些程序由自己完成、哪些程序由政府负责办理。农民在政府规定程序的引导下,有序地投入到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中来。使之实现以规划整合项目、以项目整合资金的最优模式,形成项目规划的长效机制。

(2)倡导民主参与机制。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范围广、周期长、任务重大、影响深远。只有在政府的政策上引导、资金上拨付下,依靠农民群众投工投劳才能顺利完成。要把农民组织好、发动好,把项目建设好、管理好,必须建立和创新一种农民自主建设和管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新机制。其中包括:第一,参与项目规划过程,保证规划民主决策。因为不同乡镇地区结构、地理构造不同,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选址、建设规模、出资比例、投劳方案、管护模式等系统规划问题都要由村民自行组织参与民主决策,进而保证项目方案受益的公平性,效益的长期性。第二,参与项目申报过程,确保项目优质合理。在项目申报过程中,由农民自主决定申报哪些项目和实施项目的顺序等,有助于实现项目的建设后受益的公平性,真正体现村民的意志,防止部门代言,政府专断。第三,参与项目实施过程,确保过程高质高效。在小农水项目实施过程中,村民是工程劳动力的主要来源,通过投劳方式由农民自己承担部分低技术含量的工程,可以转移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对一些技术要求比较高的项目,可在政府指导下,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用水产协会组织公开邀投,择邀专业队伍组织完成。通过农民自己参与工程建没,使他们成为建没主体,让农民对项目的质量问题、标准问题、工期问题、投入问题等进行有效监督与管理,从而为建后管护打下良好基础。第四,参与水价制定过程,确保价格公平合理。灌溉是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主要功能,确保灌溉用水有效合理,是村民最为关心的问题。用水价格又是村民感受最为敏感的一个因素,因此制定合理的用水价格需要广大村民的积极参与,通过民主协商,综合考虑各方面建设维护成本,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制定出村民满意的价格,进而确保村民用水的公平合理,真正达到小农水的灌溉功效。

(3)管理机构改革机制。乡镇政府作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主要管理主体,构建高效的管理机构和人员对于小农水利工程的管护至关重要。大力推进乡镇水利管理模式及其相应管理机构改革,甄选合格管理人员,有效合理地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进行管护是当务之急。因此,以乡镇政府为主体,要大力推进乡镇水利管理站及其相应管理机构改革,在精减低效管理机构人员的基础上,应适当增加专业大学生等高素质人员辅助管理。同时要加强对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并且定期对管理人员进行技术考核和监督检查,提高管理意识,明确管理职责。

(4)完善后期维修机制。由于小农水工程建设年代久远,使用强度大,工程功能衰减或设备老化在所难免。在钟祥市的实际调查发现,目前不少地方的小水利设施出现故障时通常采用“发现问题—年度汇总—集中申报—资金下达—集中维修”的程序,对于工程故障设备或需维修的项目实行“捆绑式”申报。这样当一些规模小、维修资金量小但较为关键的小水利设施出问题后,很难及时有针对性地进行维护,导致后期维护资金的严重滞后,影响其功能的发挥。为此,要在乡镇水利管理单位(通常为水管站)设立水利设施管理专项资金,主要针对工程使用旺季故障维修使用,这样可以保证小农水利工程能够持续高效地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保障农业生产,促进粮食增产。同时,还必须加强对管理专项资金的严格审查和监督,防止资金的挪用或贪污情况发生。此外还要加强小农水管理的财务透明度,定期向村民公开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各项资金的使用情况,保障各项资金的高效用转,促使乡镇政府在小农水设施建设中切实担任起新建、运营、管理、维护的各项职责,真正提升小农水设施的管理质量。

(5)创新运营模式机制。由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类型较多,不同的工程类型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模式管理,而要针对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的管护模式,因地制宜。根据实地调查数据以及广泛采纳乡镇水利管理部门和广大村民意见,制定了新模式(表1)。

3、加强监督机制,完善法律保障

(1)加强对工程质量的监督。“小农水”工程质量的好坏关系到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各项功效的发挥,关系到农业生产质量和粮食增收的保障,也关系到政府投资的有效性。因此,要建立起政府部门对施工单位、村民对施工单位、村民对政府的监督机制。首先是要对项目的建设管理进行监督,包括建立和推行项目公示制,让乡镇政府、农民群众明白各项工程的实施情况。其次要通过政府部门质量跟踪监督和严格项目验收等方式,强化对项目质量的监管,防止出现劣质工程。

(2)加强对工程资金使用的监督。工程资金的有效使用对于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至关重要,加强对资金的有效监管,有助于降低工程建设成本,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具体措施包括对各阶段的成本费用进行严格的预算、审批,制定资金使用计划,公示各项资金使用情况,确保广大村民的知情权,让资金在阳光下运转。

(3)加强小农水建设的法律监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定并出台了一些与农田水利有关法规和政策,比如《水法》《水土保持法》等法律中的相关政策都是按行业线条式制定的,对农田水利虽有涉及,但不系统、不明确,难以有效规范和指导农田水利发展;大部分政策,权威性不够,需要提升法律效力。因此,需要在现有法律的基础上加快出台关于小型农田水利的法律法规,如《农田水利法》等,对我国农田水利的地位、作用、性质、投资机制、建设和管理体制、各级政府部门职责等作出明确规定。通过制定法律和地方性法规,有针对性地对小农水的建设进行法律规范和约束,对不同的监管主体、利益主体的行为制定明确的规范。

三、总结

建设好、发展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是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当前小农水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管护问题。本文在研究其问题的同时,针对现有的农田水利提出了新的监管机制,探索了新的管护模式,以加快我国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从而带动农业的发展,切实服务于三农,提高粮食产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参考文献】

[1] 韩俊、何宇鹏、王宾:加快推进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发展[J].中国经济报告,2011(7).

[2] 胡学良: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需要四种机制创新[J].中国水利,2008(22).

[3] 张文:浅析加快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2012(3).

[4] 李俊峰、李恩瑶:探讨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中面临的管理问题[J].科技与企业,2012(1).

篇3

【关键词】莒县;小型水利工程;管护模式;产权改革

莒县隶属山东省日照市,总面积1821km2,总人口110万,辖20个乡镇街道、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共1195个村;现有3座大中型水库、214座小型水库、1473座塘坝、25条10km以上河道,总蓄水量6.9亿m3。2013年11月,莒县被确定为全国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示范县,为此,坚持以市场化改革为取向、以规范化管理为手段、以群众满意为目标,结合实际、分类施策,先后对4136处小型水利工程进行改革,初步形成了产权明晰、管理主体和人员明确、经费保障有力、运行公开高效的小型水利工程管理长效机制。

1主要措施及经验

1.1以确权划界为基础,明确工程产权和管护主体

确权划界是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前提和基础。针对莒县小型水利工程面广量大、情况复杂的特点,按照“分类实施、试点先行、有序推进”的思路,对具备改革条件的4217处小型水利工程进行调查摸底、列出单子、逐个分析,根据不同类别、建设规模、资金来源等,在试点基础上,突出操作实效性,将小型水利工程分为确权颁证和划界登记两大类,分类制定方案,不搞“一刀切”。一是和农村土地确权登记相结合,实行联查联审、资源共享,确保了确权划界的准确性;二是与农村产权交易平台相结合,将水利工程产权、经营管理权纳入农村产权交易系统,有效盘活水利工程和水资源使用效益;三是与解决基层群众用水矛盾相结合,对原所有权、管理权和使用权等存在争议的,通过划界确权进行明晰,从根本上化解矛盾纠纷。推进改革以来,全县共投入资金810万元,完成水利工程确权划界1661处。实施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必须突出问题导向,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重建轻管”、“有人建、无人管”的问题。为此,在确权划界的基础上,按照权责一致、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原则,逐一明确了乡镇政府和村集体、供水协会和供水公司、村级水管员等不同管理主体,由县政府委托水利部门分别颁发小型水利工程经营管理权证书,建立了235名小型水库安全管理员和1195名农村水管员的管护队伍,明确了管护职责。

1.2以建管用一体化为主导,提高管理运行水平

小型水利工程“建”是基础,“管”是关键、“用”是目的。针对过去小型水利工程“集体管不好、群众管不了”的现象,坚持“建、管、养、用”一体化思路,探索实施了“1+3”联动管理运行模式。“1”是“一个平台”,即设立县乡两级水利工程“116”服务热线指挥中心,对农田灌溉、农村饮水、涉水案件等,实行全天候接听,第一时间巡查,即时定方案,限时解决。“116”服务热线开通以来,接听解决群众诉求500余次,群众满意率达100%。“3”是“三方联动”,即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按照物业化管理、专业化服务、市场化运作、标准化考核的“四化”标准,建立了以县级工程管护中心为龙头、以农田灌溉专业合作社为依托、以管水员为基础的“三方联动”管理运行机制。由莒县清水水利工程维修养护中心,负责全县小型水库及小农水重点县工程维修养护任务,基层农田灌溉专业合作社和村级水管员,负责服务范围内的小型水利工程日常管理、巡查和养护,确保小型水利工程有人管、管得好、效益高。同时,积极提高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水平,把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水利工程管理,创新实施“互联网+水利工程”模式,提高管护效率和水平,目前已建成运行了“互联网+农田灌溉”、“互联网+农村饮水”等智能管水用水系统。

1.3以多元化投入为保障,拓宽资金筹积渠道

小型水利工程改革不仅要解决好“有人管”的问题,还要解决好“有钱管”的问题,真正构建多元化、多层次投入机制。一是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在管好用好中央、省、市专项资金的基础上,县财政每年列支小型水利工程管护经费550万元,用于小型水利工程维修管护,并对承担管护任务的安全管理员和水管员,按照每年人均3000元的标准进行薪酬补助,同时,根据考核情况,给予每人2000元的绩效奖金。2014去年以来,全县共投入各类小型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经费1826万元。二是用活工程运营收入。对工程改革收取的承包费、租赁费等资金,统一管理,专门用于小型水利工程维修管护,目前已实现收入482万元;对小型灌区灌溉和乡镇集中供水水费收入计提部分资金,作为水利工程管护专项资金,专项用于日常管护经费。三是吸引民间资本投入。通过提升补助标准的形式,采取PPP合作等模式,调动民间组织、社会力量等自筹资金参与工程建设。截至目前,全县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水利工程建管资金达605万元。

1.4以服务群众为落脚点,充分发挥工程综合效益

在推进小型水利工程改革过程中,把促进发展,服务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确保改革发挥更大效益。一是促进科学和谐用水。通过改革,明确工程产权和管护责任,规范农村用水秩序,实现了科学用水、有序用水,方便了群众生产生活,维护了农村稳定。二是优化农业生产条件。坚持水利工程建设与特色农业规划对接,有效解决制约农业发展的水利“短板”,为土地规模化经营、发展现代农业提供良好的水利支撑。近两年,全县共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3773.33hm2。同时,带动和吸引民间资本“上山下乡”参与现代农业发展,晨曦集团、浮来春集团等6家企业发展现代农业基地1666.67hm2。三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把小型水利工程改革与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美丽文明乡村创建、水环境保护等有机结合,为农村建设绿色家园、美好家园提供有力支持,实现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的“双赢”。

2结语

篇4

关键词: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护;对策

1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管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工程设备设施老化

我国各地的经济情况存在很大的差别,多数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都是上个世纪兴建的,限于当时的经济情况,工程建设水平低,而且多数工程都运行多年,加上管护的不到位,很多工程设备与设施都存在年久失修及老化的问题,甚至部分工程出现坍塌、淤积或是荒废的现象,多数工程设备都带病运行,已经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不能满足不断发展的农业生产的需要。

1.2管理维护服务机制不完善

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基本上都是由国家主导建设,建成后由地方政府及受益人来共同维护管理,但在实际工作中,缺乏完善管护的机制,往往存在权责不明晰的情况,导致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高度重视,建成后却被忽视的现象出现,很多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运行和管护都由乡(镇)水管站代管,但水管站无论在人力、财力还是权力上,都相对较弱,难以高水平完成管护任务,工程设施更换不及时、人为损坏、丢失的情况时常发生。

1.3水利工程运行与管理经费不足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运行和管理都需要一定的费用,这些费用基本都来自国家和地方财政补贴,农村地方经济情况不一样,经济相对较好的地方基本能保证补贴资金到位,对农田水利工程的维护管理工作能有效展开,但有很多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本身补贴资金就少,而且还常常会被其他项目占用或挪用,导致农田水利工程的管护资金短缺,一方面是建设过程中导致工程质量下降;另一方面导致后期的管护工作难以顺利开展,管护不到位,一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损坏、寿命缩短,甚至荒废。

1.4群众缺乏参与意识

水利工程事业是影响到国计民生的大事,特别对于稳定粮食产量,保证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加上政府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存在重大型轻小型的观念,对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重视程度不够,群众不能在思想上重视,对于工程的管护也没有一定的意识,不但不保护,有的甚至还为了个人私利,对工程设施设备进行毁坏、偷窃,使工程难以发挥作用。

1.5管理维修人员技术水平不高

资金短缺、重视程度不够是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护中重要的问题。另外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的现象也是客观存在的,基层水利管理队伍,多数维修人员都不是专业人员,技术水平低,工作能力不强,工作态度和意识落后等情况普遍存在,导致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营和管护得不到有效的保障。

2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管护的对策

2.1提高水利工程管护责任意识

水利主管部门要加大水法、水情的宣传,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手机等媒介手段,加大法律法规宣传,提高全民对水的重视,使群众都能从内心感受到水的重要性,从而重视水利,重视农田水利建设,自觉参与到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和维护工作中来,形成自觉保护意识,共同做好农田水利工程的管护工作,保障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

2.2加大水利资金投入力度

要加大小型农田水利管护资金的投入力度,政府应建立水利工程管护专项资金,保证按时到位,不得为其他项目占用或挪作他用。同时要建立多元的水利资金筹措渠道,保证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护资金的充足,这样才能保证农田水利工程的管护质量,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充足的经费供给是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运行和管护的重要保障,国家要保证经费补助,地方可以通过征收水费、承包经营权等方式,利用水利工程筹备维修费用。

2.3鼓励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建管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受益的是工程周边的群众,所以管护上离不群众的参与和支持。要通过宣传、讲解,做细致的工作,使群众都能参与到管护中来,从思想上认识到农田水利工程对自身的意义,感受农田水利工程给自己带来的好处,这样群众就会把水利工程当成自己的事来办,主动承担起维护的责任。要广泛发动群众,提高群众参与意识,实现全民参与,开展水法教育,让群众知法、懂法、守法,提高群众综合素质,减少对工程的破坏行为。

2.4加强农村水利人才培训

农田水利人才是工程管护的主体,工程的管护质量直接取决于管护人员的专业水平,所以要建设一支专业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农田水利工程管护队伍。一方面加强内部人才的培训,通过培训学习,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同时要加强教育,不断提高员工责任心、业务水平与综合素质,提升员工的工作绩效;另一方面要从外部引进一些优秀的技术人才,特别一些大专院校的人才,将他们充实到农田水利工程管护队伍中来,提高整体的管护水平。

3结语

篇5

1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现状和特点

据2014年初步统计,宁夏有可以独立发挥功能的小型水利工程单元1万多处,各类小型水利工程约有70余万个。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数量方面点多、面广、量大,管理起来难度大;二是在功能方面涉及防汛抗旱、城乡供水、灌溉排水和水土保持等多个领域,作用不可替代;三是在属性方面直接为农业生产、居民生活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涉及千家万户,社会关注度高,敏感度高。全区共有各类水管单位222个,批准编制人数6222人,水管单位公益性人员经费落实比例达到98.4%。区直属水管单位工程维护经费基本到位,差额部分在收支两条线政策保障下,逐步落实难度不大;县级水管单位管理的小型水利工程维护经费,没有形成有效的保障机制,筹措难度大。宁夏小型水利工程按照工程类别可以分为水库、淤地坝、灌区工程等11类,按属性又可分为公益性、准公益性和经营性工程,由于类别和属性不同,各类工程运行管理的现状差距明显。从实地调研和平时掌握的情况看,公益性工程中的水库、淤地坝、控导、堤防工程绝大部分由县级水务局管理,主体和责任明确。准公益性工程中的灌区工程一般采用的都是协会或承包的模式进行管理,没有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管理责任仅靠协会自律来落实,加之现有的支斗渠等末级渠系水价不到位,协会也仅靠微薄的水费收入雇佣农村留守人员看管勉强维持运行,维修养护基本没有保障;人饮工程中个别经营价值高的工程由受益群众代表组建运行公司或承包管理,大部分工程由县级水务局直接管理,低收费和高运行成本政策性亏损情况普遍,县级水务局只能通过其他渠道筹措经费补助工程运行。

2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十二五”开局之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其别强调要加快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近年来,随着投入逐年加大,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具体举措的逐步落实,小型水利工程面貌改观明显。但由于小型水利工程数量众多,管理主体各异,利益群体广泛,工程管理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

2.1管理责任主体缺失,管护不到位

长期以来,各级政府在增加水利建设投入的同时,通过引导、鼓励农民投工投劳,这种“政府+农户”共同管护的模式支撑了小型水利工程持续发展。农业税费改革“两工”取消后,水利设施彻底成为了“福利工程”,受益农户只享受了使用的权利,却没有履行维修的责任。

2.2工程属性不明,产权主体权责不清

绝大部分小型水利工程中既有担负国家粮食安全保障的公益性属性,又有投资和收益兼顾的经营性属性,管理主体的公益和经营相互交织。产权核心是权和责,权体现在工程使用和所带来的收益上,责体现在管理维护的义务上。经营性项目经济效益明显,管理权和经营权容易界定,主体责任也易明确;非经营性项目,社会效益显著,经济效益差,所有权归属国家,地方水务部门行使管理权,受益户行使使用权。

2.3管养经费落实难

各级政府没有建立稳定的经费投入机制,每年极少的工程管理费用只能用于应急和除险保安,很少安排资金用于工程的日常管养维护。

2.4行业弊端和长期存在的问题逐步

集聚,增加了管理难度一方面,随着中央加快水利改革发展重点决策的实施,水利事业步入了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水利行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处地位有所提升,水利工程投资逐年增加。另一方面,随着社会进步,水利职工艰苦的工作条件和低微的收入待遇与社会其他行业横向相比差距加大,管理人员老化严重,综合素质下滑,特别是数量众多的小型水利工程为了降低管理成本,仅靠雇佣农村留守老人勉强维持。

3解决小型水利工程管护难题的建议

“投入无保障、权责不明晰、管理不到位、效益不充分”是目前相当一部分地区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现状的真实写照,已成为当前水利发展的最薄弱环节和“短板”。针对以上问题,现就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提出如下建议。

3.1明晰产权,解决“有人管”的问题创新产权理念,将产权分置细化

为所有权、管理权、使用权,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使用、谁管理,谁受益、谁负担”原则,进一步明晰改革范围内所有小型水利工程的产权,依据投资资金来源、工程属性、功能、工程受益区域等因素分类确权。

3.2落实经费,解决“有钱管”的问题

公益性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经费按照政府主导原则,实行“地方县级财政主导+国家和省级财政奖补”的方式筹措。省级财政、水利部门应在统筹土地出让收入中提取的农田水利维修养护、防汛岁修、水土保持工程岁修、国家财政公益性工程维修补助等资金基础上,增列公益性工程维修养护补助预算资金,设立小型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奖补基金,通过绩效考核,实施精准奖补。准公益性工程维修养护经费,要以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为突破口,加快推进灌区农业供水成本测算工作,力争与水价综合改革同步实现按成本收费。县级政府部门要探索小型水利工程分类价格政策,积极尝试末级渠系和小型水利工程水价政府指导价和协商定价机制。

3.3因地制宜,多措并举,建立社会化、专业化的多种工程管护模式

公益性水利工程,由政府主导管理,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模式,由专业化维修养护公司通过竞标获得小型公益性工程维修养护资格,开展维修养护工作。准公益性水利工程,对灌区工程而言,应发挥政府监管和基层服务体系指导作用,强化受益群众民主决策和自主管理的职能,在确保工程安全、受益户权益不受损害的前提下,由村民会议决定工程经营管理方式,探索工程不同管护模式。因地制宜发展农民用水者协会、农田水利合作社、大户承包及家庭农场等农田水利管护模式,积极引导以乡镇、支渠、小型灌域组建农业供水公司,并给予政策倾斜和经费扶持,在有关项目安排上予以优先考虑和倾斜,在管护经费上予以适当补助。

3.4创新监督考核奖补机制,约束管理行为,强化管理动力

按照明确事权、改革产权、多元投入、建管结合的思路,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给予降低专业维修养护公司注册门槛、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支持,建立良性运行机制,创造良好的水利发展环境,加大对维修养护公司、农民用水协会的扶持力度,引导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参与小型农田水利管理服务,鼓励和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支持小型水利工程管护。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检查监督和指导服务,完善配套政策和制度体系,加大考核和奖补力度,通过制度体系规范管理行为,通过考核评比增强管理动力。

4结语

篇6

【关键词】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问题;措施

引言

河南省近年来在农田水利建设中,投入了大量资金,建成了包括水源工程,蓄水工程,引水管网工程等在内的众多民心工程,年投入资金呈逐年递增之势,水利工程体系基本具备了“防大汛、抗大灾”的能力。其他渠、桥、涵、闸、水窖不计其数,建成工程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防汛抗洪、灌溉供水、保护生态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在工程的建设及后续管理上也存在很多问题,普遍存在争取建设积极,建设管理不力,建后管理空白的现象。为保证工程建成后的正常运转和长期发挥效益,是我们亟待解决和认真思索的紧迫问题。

一、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工程建设前期规划不够深入,部门配合意识不强

工程建设存在很大的盲目性、随意性,导致在工程技术、合理开发和社会经济效益等诸多方面不能互相兼顾。如某小型水库灌溉涵管漏水,在没有专家认证前,乡(镇)政府拿出资金进行维修,多年来,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漏水问题,致使枯水季节缺水灌溉,丰水期,水泛成害。工程重复建设多、半拉子工程多以及工程纠纷多。造成了规划无序、施工无质、管理无度、科技含量低,存在很多工程隐患,如某乡(镇)田间灌溉渠道工程,属于农业开发项目,农综办负责管理,但没有配备专职管理人员,造成工程工期伸长,完工后无人过问,该渠道内沉积大量淤泥。

2.基本农田水利设施不被重视

一方面,国家每年的水利投入都进入到了大工程,但对农民帮助最大的其实是 “小农水”,这对山区农田很重要,大旱旱情不在城市,而在农村、山区,这是因为“小农水”缺水。另一方面,农民自己也不愿意独自去投入,粮食是“望天收”,农田水利设施需要集体行动,不是一家一户可以做的,做起来了,也不是一家一户去使用的。所以很多农村的沟、塘、渠、堰都是在三四十年前建起来的。但自从分田到户以后,这些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就没有人管了。

3.因产权制度改革不规范带来的问题开始显现

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造成不同程度影响。调查中发现,一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实行租赁、承包、拍卖后,由于合同规定事项不周全、缺乏对经营业主必要的限制性措施,操作程序不规范,有的一卖了之,收了钱就不管工程管的好坏;有的业主只注重经营管理,不重视工程管理;有的业主不履行合同义务甚至违约,弃置不管;还有的工程运用不合理,造成了水质污染,引起了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

4.基层水利管理单位自身能力建设薄弱,急需加强

目前我国农村农田水利设施的投入主体依然是以政府为主,很难形成一种有效机制来调动农民自身的资源投入,以及其他社会资源的参与。在目前县乡地方财政普遍吃紧的投入约束下,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严重问题。

二、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的措施

1.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农村水利改革

一是要针对目前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广泛吸收各地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经验做法的基础上,尽快制定一个实施意见,以推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健康深入发展。二是要以构建和完善农民用水户协会内部管理机制为重点,以水利工程为单元,成立水业合作社,实行 “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股份合作制,按照股份合作制方式制定章程,并不断改进、改革和完善,推动农民用水户协会的不断建立和发展。三是不断深化农村水利改革。当前,农村出现了劳动力大量外出打工、水利工程占地农民要求补偿、群众要求水利政务公开等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迫切需要我们加强政策研究和制度建设,通过不断深化农村水利改革,培养典型,示范带动,逐步解决农村水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

2.合理筹集严格管理管护经费

经费是管护工作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各乡村根据“谁受益、谁负担”、“以工程养工程”的原则,合理筹集资金,制定管护费用的筹集和使用办法。要尊重农民意愿,依靠农民自己的力量,坚持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宗旨筹集管护费用,对不同功能的工程设施制定不同的筹集标准,使工程设施在完善的工程管理条件之下,取得较好的工程效益。以水利为主的工程,要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有偿服务,核算成本,降低费用,促使工程良性运行。管护经费必须用于工程设施的维修、支付管护人员的报酬,严禁挪用和浪费。经费筹集方式采用成立农民用水户协会,收取会费等形式。

3.创新管护运行机制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实行“国家引导、配套投入、民办公肋、滚动开发”的投入机制,严格执行“自筹起步、先干后补、报账拨款”的办法。县财政以奖代补的办法给予兑现。由“要”变为“我要干,我受益”决定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实用性,广泛性,多样性。同时工程管护运行方式也具有多样性,需要不断总结完善。

4.搞好项目建后管护的宣传工作

各项目乡村要利用广播、电视、墙报、黑板报等形式,对项目管护的重要性进行宣传,提高项目区农民认识和管护自觉性,做到家喻户晓,项目工程竣工之后,坚持 “谁所有、谁负责、谁受益、谁管护”原则,对所有的工程进行全方位的管护、维护,保证工程正常、永久使用。分步骤将工程管护责任制度落实到人,形成人人爱工程管工程的良好社会氛围,最大限度地提高工程设施的利用率。

5.建立和完善档案管理制度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涉及规划设计、竣工验收、资金账目等全过程的档案资料都要保存完整,留存归档。档案资料要按照省二级管理标准进行建设管理,各有关单位和项目乡村都要规范整理档案,确定专人,专门管理。

6.严格目标责任管理制度

各项目乡镇都要对项目工程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明确领导责任和工作目标,确保工程进度、质量标准、管护制度的落实。主管部门要严格督查指导,确保工程的高标准实施,是保证工程发挥效益的前提。

7.鼓励全民参与水利工程的建设

农田水利作为农村经济的基础设施,必须给现代化建设提供保障和打好基础。各级水利管理部门要认真贯彻和落实水利部党组在管理中提出的政策和方针,调动各个阶层中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建立多元化和多渠道的融资体系,这也是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的重点也是难点。要做好引导、扶持和监督服务,各级政府要从资金和政策中支持,用法律来保障资金的补助,广泛吸纳社会上投入的资金,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和社会各阶层的积极性。总之,只有明确的管理主体,在采取承包、租赁和股份合作等方式,能有利于农田水利工程效益的发挥,也有利于工程资产的增值保值,更加有利于农民的增收和农村社会的稳定。

三、结束语

长期以来,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一直处于弱势。建立健全的农田水利建设体系和完善的管理措施,实现农村水利工程和谐建设、自主管理和可持续利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基础设施,是今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的发展方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后管护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工程效益正常发挥的关键,以上几点只是管护制度建立的要点,针对不同的工程应结合单项工程特点,应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重建轻管的现象,防止过去头年建、二年修、三年毁情况的发生,它将为水利资金投入产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奠定一个制度保障措施。

参考文献:

[1]张华波.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问题的探讨[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9(20)

篇7

绍兴市近年来在农田水利建设中,投入了大量资金,建成了包括水源工程,蓄水工程,引水管网工程等在内的众多民心工程,年投入资金呈逐年递增之势,2006年至2011年,绍兴建成50至100年一遇标准海塘30公里,完成两江流域干流堤防和中小河流堤防加高加固180公里,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192座,山塘加固整治1423座,水利工程体系基本具备了“防大汛、抗大灾”的能力。其他渠、桥、涵、闸、水窖不计其数,建成工程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防汛抗洪、灌溉供水、保护生态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在工程的建设及后续管理上也存在很多问题,普遍存在争取建设积极,建设管理不力,建后管理空白的现象。为保证工程建成后的正常运转和长期发挥效益,是我们亟待解决和认真思索的紧迫问题。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工程建设前期规划不够深入,部门配合意识不强

工程建设存在很大的盲目性、随意性,导致在工程技术、合理开发和社会经济效益等诸多方面不能互相兼顾。如某小型水库灌溉涵管漏水,在没有专家认证前,乡(镇)政府拿出资金进行维修,多年来,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漏水问题,致使枯水季节缺水灌溉,丰水期,水泛成害。工程重复建设多、半拉子工程多以及工程纠纷多。造成了规划无序、施工无质、管理无度、科技含量低,存在很多工程隐患,如某乡(镇)田间灌溉渠道工程,属于农业开发项目,农综办负责管理,但没有配备专职管理人员,造成工程工期伸长,完工后无人过问,该渠道内沉积大量淤泥。

2.基本农田水利设施不被重视

一方面,国家每年的水利投入都进入到了大工程,但对农民帮助最大的其实是“小农水”,这对山区农田很重要,大旱旱情不在城市,而在农村、山区,这是因为“小农水”缺水。另一方面,农民自己也不愿意独自去投入,粮食是“望天收”,农田水利设施需要集体行动,不是一家一户可以做的,做起来了,也不是一家一户去使用的。所以很多农村的沟、塘、渠、堰都是在三四十年前建起来的。但自从分田到户以后,这些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就没有人管了。

3.因产权制度改革不规范带来的问题开始显现

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造成不同程度影响。调查中发现,一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实行租赁、承包、拍卖后,由于合同规定事项不周全、缺乏对经营业主必要的限制性措施,操作程序不规范,有的一卖了之,收了钱就不管工程管的好坏;有的业主只注重经营管理,不重视工程管理;有的业主不履行合同义务甚至违约,弃置不管;还有的工程运用不合理,造成了水质污染,引起了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

4.基层水利管理单位自身能力建设薄弱,急需加强

目前我国农村农田水利设施的投入主体依然是以政府为主,很难形成一种有效机制来调动农民自身的资源投入,以及其他社会资源的参与。在目前县乡地方财政普遍吃紧的投入约束下,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严重问题。

加强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的措施

1.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农村水利改革

一是要针对目前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广泛吸收各地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经验做法的基础上,尽快制定一个实施意见,以推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健康深入发展。二是要以构建和完善农民用水户协会内部管理机制为重点,以水利工程为单元,成立水业合作社,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股份合作制,按照股份合作制方式制定章程,并不断改进、改革和完善,推动农民用水户协会的不断建立和发展。三是不断深化农村水利改革。当前,农村出现了劳动力大量外出打工、水利工程占地农民要求补偿、群众要求水利政务公开等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迫切需要我们加强政策研究和制度建设,通过不断深化农村水利改革,培养典型,示范带动,逐步解决农村水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

2.合理筹集严格管理管护经费

经费是管护工作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各乡村根据“谁受益、谁负担”、“以工程养工程”的原则,合理筹集资金,制定管护费用的筹集和使用办法。要尊重农民意愿,依靠农民自己的力量,坚持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宗旨筹集管护费用,对不同功能的工程设施制定不同的筹集标准,使工程设施在完善的工程管理条件之下,取得较好的工程效益。以水利为主的工程,要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有偿服务,核算成本,降低费用,促使工程良性运行。 管护经费必须用于工程设施的维修、支付管护人员的报酬,严禁挪用和浪费。经费筹集方式采用成立农民用水户协会,收取会费等形式 。

3.创新管护运行机制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实行“国家引导、配套投入、民办公肋、滚动开发”的投入机制,严格执行“自筹起步、先干后补、报账拨款”的办法。县财政以奖代补的办法给予兑现。 由“要”变为“我要干,我受益” 决定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实用性,广泛性,多样性。同时工程管护运行方式也具有多样性,需要不断总结完善。

4.搞好项目建后管护的宣传工作

各项目乡村要利用广播、电视、墙报、黑板报等形式,对项目管护的重要性进行宣传,提高项目区农民认识和管护自觉性,做到家喻户晓,项目工程竣工之后,坚持“谁所有、谁负责、谁受益、谁管护”原则,对所有的工程进行全方位的管护、维护,保证工程正常、永久使用。分步骤将工程管护责任制度落实到人,形成人人爱工程管工程的良好社会氛围,最大限度地提高工程设施的利用率。

5.建立和完善档案管理制度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涉及规划设计、竣工验收、资金账目等全过程的档案资料都要保存完整,留存归档。档案资料要按照省二级管理标准进行建设管理,各有关单位和项目乡村都要规范整理档案,确定专人,专门管理。

6.严格目标责任管理制度

各项目乡镇都要对项目工程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明确领导责任和工作目标,确保工程进度、质量标准、管护制度的落实。主管部门要严格督查指导,确保工程的高标准实施,是保证工程发挥效益的前提。

7.鼓励全民参与水利工程的建设

农田水利作为农村经济的基础设施,必须给现代化建设提供保障和打好基础。各级水利管理部门要认真贯彻和落实水利部党组在管理中提出的政策和方针,调动各个阶层中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建立多元化和多渠道的融资体系,这也是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的重点也是难点。要做好引导、扶持和监督服务,各级政府要从资金和政策中支持,用法律来保障资金的补助,广泛吸纳社会上投入的资金,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和社会各阶层的积极性。总之,只有明确的管理主体,在采取承包、租赁和股份合作等方式,能有利于农田水利工程效益的发挥,也有利于工程资产的增值保值,更加有利于农民的增收和农村社会的稳定。

篇8

辖区内有河道9条,累计长度121km。现有河道堤滩耕种现象比较严重,有的河坡也被耕种,加剧了水土流失,降低了河道的排水和蓄水能力。全区现有大沟39条、中沟277条、小毛沟逾1000条。现有沟壑排水能力不高,原因如下:一是部分大中沟亟需治理,如姬沟、吴陵沟、灌沟等;小毛沟存在的问题较为突出,按规划小毛沟间距在300m左右1条,20世纪70年代田间小毛沟配套在80%。目前50%被平覆,以致发生大中沟无水田间淹的现象。二是水系混乱,没有划清分水岭,少数沟有串流现象。三是沟堤坡耕种现象严重,造成水土流失,沟壑淤积[2-3]。四是部分桥梁修建年代已久,有的属孔径偏小,有的已到使用年限,不可再用;再者目前汽车荷载过大,原农用桥设计荷载标准低,不堪重压而毁坏。由于这些毁坏桥梁阻挡水流,降低了沟壑的排水能力。

水工建筑物包括桥、涵、闸、过路涵、渡槽等。据调查,全区桥梁毁坏率占35%,无法通行的约占10%,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受损,因此人大、政协提案涉及修桥的最多。防洪涵闸毁坏率占45%,有的挡土墙倒塌,有的闸底板冲毁,有的闸门损坏启闭不灵,甚至没有闸门,是防洪的极大隐患;4座河道节制闸,其中团结闸为病险闸,青龙山闸由于维修费用不足,长期带病运行,造成汛期无法启闭,已基本报废;过路涵、渡槽等渠系配套建筑物,除少数使用的站外,几乎损坏殆尽。灌溉工程主要有站灌和井灌,20世纪80年代原有70多座固定机电排灌站,进入90年代大部分站灌因为水源枯竭而报废,部分站由于组织不力、管理不善而遭破坏,还有部分站由于河道水质污染无法使用而长期锈坏。井灌工程是全区灌溉工程的主体,目前已拥有机井1860眼,主要分布在全区平原区,山丘区相对较少。由于地下水位逐年下降,机井灌溉能力大幅度降低;2009年大旱时,全区就有部分机井无法正常供水,东部山丘区大旱期,40%左右的浅井干枯而导致当地人畜饮用水困难,耕地大面积受灾。

水库引水灌溉集中在全区的东部山区。东部山区共有在册水库4座,华家湖水库为中型水库外,龙须坞、田家窝、小李庄均为小Ⅱ型水库。4座水库总设计灌溉面积0.16万hm2。田家窝、小李庄水库可正常运转,华家湖书库正在建设中,龙须坞水库渗漏严重,无法正常运转,亟需维修。由于工程管理单位内部机制不活,导致工作效率低下。排灌水费征收到位率低,工程运行困难。集体管理的小型水利工程,很多是无专门管理人员,无维护资金,设施毁坏严重,直接影响了水利工程效益。

2烈山区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做法和成效

建后管理是农田水利工程能否长期发挥效益的关键,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工程最终的成败。为实现农田水利工程的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烈山区水利工程管理按照“统一管理,分级负责,专管与群管相结合”原则设置管理机构。烈山区的大中型水利工程为国家所有,归政府管理;对于部分中小型水利工程借鉴外地成功经验,采取承包制、股份制等形式进行经营管理。加大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的力度,通过改革将小型水利工程,如机井、塘坝、小抽水站等交由集体或农户管理使用[4]。切实加强各级水管单位的管理职责,建章立制,规范管理,加强培训,提高技术业务水平。积极探索管理新路子,力求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

3工程管护对策

篇9

【关键词】微型水利工程 工程管理

1、微型水利工程的重要性、概述和现状

1.1水利工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达县地处浅丘和深丘山区,西部地区属夏伏旱交错区,东部属伏旱区。旱灾几乎年年都有。达县的干旱主要有春旱,夏旱,伏旱等,以及这几种旱象组成连旱,春旱主要危害小麦、油菜严重减产;夏旱推迟水稻栽插。达县干旱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旱情严重影响农业发展。因此,水利工程对农业生产起重要作用。

1.2微型水利工程概述

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系指非县管小(Ⅱ)型水库、山坪塘、石河堰、微型蓄水池等,其蓄水能力在200-100万m3之间。本文指的微型水利工程以容积1000立方米以下为标准,从山坪塘中分离出来统称为“蓄水池”,作为农村农作物灌溉,特别是抗旱保苗的一种补充蓄水工程纳入农田水利建设规划。蓄水池量大面广,成为广大农民兴办水利的主要工程形式,是山区农村农田灌溉的主要微型水利工程。

截止2012年达川区新建微水工程68016处,其中窖池934处,总容积129178立方米,总灌溉面积1407亩,总供水人口10203人。

1.3微型水利工程现状

1.3.1微型水利工程建设的特征?

项目的总面积不是很大,同时需要的资金也不算多,一般都是在十万以下,同时它的投资一般是补助和所在区域的集资等行为而得到的,无法开展招标工作。对于建设技术的规定不是很严苛,工艺很是简便,一般都是土石项目,安装也不繁琐。很多的项目的落实都含有群众意愿。这类项目由于它的活动总数不多,项目总量不大,无法结合设定的机构等开展工作,无法进行品质的监管工作。

1.3.2项目建设时期面对的一些管控难题

达川区微型水利工程建设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因为很多的缘由而没有开展综合化的配套活动,建设装置不断的老化,渠道面临塌陷等问题,渗漏非常厉害,利用性不高,存在着很多的浪费问题,灌溉水平不高,其抵抗旱情的水平也不是很高,严重的干扰到农业的进步,干扰到农村利润的提升。

投入到微型水利工程的资金不是很多,此时使得一些水利项目的建设标注不高,而且建成之后的管控也不合理,导致其不具有使用性,不能有效地利用资源,造成国家资金的流失和浪费。因完工之后,未落实到部门机构开展后续管理工作,当完工还不到一年,就出现了一些问题。

1.3.3 项目的维修工作随意性

维修工作随意性使得在项目技术和有序使用等层次之中无法互相的融合,像是一些项目的管线存在渗漏问题,国家支付资金开展维修工作,历来都是漏哪补哪,大漏大补,小漏小补,不漏不补,被动地维护,从思想上没有积极主动的查漏补缺,从工程质量上没有全面改造升级,导致今天补了明天漏的局面。因此导致枯水时节缺水,在丰水季节又成灾。

1.3.4项目的维修资金太少,配套装置不合理

对于那些地理位置不是很好,偏僻落后的村庄,如蔡家坡村、蒋家坡村,此类工程项目的投资比较少,维修的资金不到位,而且群众的经济水平也存在很大的局限。一直以来因为受到资金的困惑,项目的建设规定不是很高,而且配套装置较少,建成后生产经营效益达不到设计要求,存在先天性不足与后天管理跟不上,导致微型水利工程难以充分发挥效益,很难步入良性运行的轨道。

1.3.5工程验收与移交不规范

由于工程投资少、分布散,有些工程验收不按照验收标准进行验收,且没有做好移交手续就投入运行,导致工程存在运行安全隐患。

2、微型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的对策及建议

2.1资金来源

国家应加大维修资金的投入,采作政府补助和群众自筹的原则;农业生产大户多投,散户少投;转变思想观念保证各项制度落到实处

2.2 法律宣传

水管单位应加强维修养护有关法规、制度和理论宣传与培训,使管养双方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继续深化水利工程管护体制改革,建立一池一卡、一修一登记制度,为村组组织维护提供技术支持。突破旧体制下形成的固有思维模式和工作习惯,坚持新体制,适应新机制,规范操作,妥善处理维修养护中遇到的问题,保证维修养护制度落实到实处。

2.3.队伍建设

为适应管养分离后的工程管理工作需要,结合工程管理岗位对人员的要求,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力度。合理制定人才培养计划,采取脱产进修或集中组织培训等方式,让学员走出教室,到田间地头实地学习,教员现场指导的方式,对水利管理专业人员进行再教育,使现有的管理人员尽快掌握维修养护项目管理新知识、新技能。在重要技术岗位建立资格管理制度,制定岗位任职条件,实行持证上岗。

2.4 制定详细的维护专项规划、编制方案、完善日常维护方式

2.4.1 工程维修养护是保证工程安全运行,改变工程面貌的基础,水管单位应尽快制定维修养护专项规划,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

2.4.2 针对日常维修养护要保证全面性和经常性,以及工程巡堤查险的需求,建议将日常维修养护划分为日常养护和日常维修两部分。日常养护是指以人工和使用简单工具为主的项目,对工程小缺陷进行修补,日常养护主要通过雇佣管护员来实现,管护员应相对固定。管护员在负责工程日常养护的同时,也要负责日常巡查,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和报告。管护员的具体职责由各水管单位制定。管护员的管理由水管单位负责,经费来源由财政支持。

3、利用微水工程进行水产养殖

为了让水利工程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在优先满足农业灌溉的前提下,可以适度地发展水产养殖。搞活经济,为农户增收。

4、结语?

总而言之,微型水利工程建设中面临着一系列的管理问题,要采取有效的管理对策才能使水利工程建设的现状有所改善。我们不仅需要提高工程建设的质量,还需要建立和完善水利工程后续管理机制,规范建设程序,加强项目管理,从而减少豆腐渣工程,发挥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推动微型水利工程建设的快速发展。?

篇10

〔关键词〕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产权

1基本情况

阿荣旗地处大兴安岭东南麓,位于北纬47°56'~49°19'、东经122°02'~124°05'之间。总面积为1.36万km2,辖12个乡镇、有人口33万。阿荣旗整个地貌按形成方式可分为侵蚀构造地形和堆积地形。有音河、阿伦河、格尼河及黄蒿沟等4条主要河流。阿荣旗先后修建了14段堤防工程,总长度120km,河道护岸工程2处,总长度为57.59km。修建中小型水库17座,其中,中型水库2座;小(Ⅰ)型水库6座;小(Ⅱ)型水库9座,塘坝20座。17座水库总库容为5187.42万m3。到2015年末,阿荣旗发展有效灌溉面积8.91万hm2,发展水田灌溉面积0.53万hm2。有安全饮水管道集中供水工程245处,供水受益人口15.14万人。

2管理体制改革情况

2.1组织领导情况

阿荣旗政府成立了以政府旗长为组长,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阿荣旗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和产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指导、检查、督导全旗开展相关工作,对改革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及时研究,提出解决办法和措施,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配备办公设施和专人负责具体工作。旗水务局指导乡镇水利服务站加强对改革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制定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明确工程管理责任与防汛抢险责任,依法维护经营者和用水户的合法权益,督促经营者严格履行合同。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改革后的工程管理人员进行专项业务培训,对重要水利工程的管理人员要经考核合格后方可进行工程经营管理,且要实行年度检查审验制度。旗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及乡镇人民政府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切实加大改革的培训、宣传工作力度,统一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营造良好的改革氛围,确保改革健康发展。

2.2政策文件出此台情况

制订了《阿荣旗水利工程管理和养护补助经费办法》、《建立公益性小型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经费定额补助办法》、《阿荣旗公益性小型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基金管理制度》和《落实阿荣旗小型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经费来源的通知》等,用于规范阿荣旗小型水利工程的运行管理及落实养护经费,使其发挥应有的效益。

2.3分类明晰产权及颁发产权证书情况

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结合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要求,明晰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并备案。改革范围为旗级及以下管理的小型水利工程,主要包括:小型水库11座、中小河流堤防及护岸16条、小型水闸11座、小型灌区30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56处。按照《阿荣旗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相关要求,对上述工程已经明晰工程产权,发放产权证书124本。

2.4管护主体、责任落实情况

对于改革范围内的小型水利工程已明确了管护主体、落实了管护责任。小型水库产权人为所在乡镇人民政府,管护主体为乡镇水利站,管护责任人为水库使用者;堤防及护岸工程产权人为所在乡镇人民政府,管护主体及管护责任人为乡镇水利站;小型灌区产权人为所在乡镇行政村,管护主体为乡镇水利站及村委会,管护责任人为水源工程使用者;安全饮水产权人为所在乡镇行政村,管护主体为乡镇水利站及村委会,管护责任人为工程管理者。产权人与管护主体签订了运行管护责任书,明确了双方的责任和义务。

2.5管护经费落实情况

国管灌区支渠以下和小型灌区的管护、维修经费由农民用水协会根据每年所发生实际费用额收取用水户的费用,不足部分财政每年按面积给每个灌区1-3万元的补贴维修资金;财政每年给每处防洪堤0.5万元的补帖,用于防洪堤的维修、养护管理;每座水闸安排0.3万元的补帖,用于工程的维修、养护管理。安全饮水工程靠收取水费来做为管理人员的工资、电费等,财政每年给每处小型农村安全饮水工程0.3万元的补帖,用于工程的维修管理。2016年共落实维修管护经费达76万元。

2.6工程管理模式及工程运行管理情况

2.6.1小型水库

将产权移交给所在乡镇人民政府,由旗政府发放小型水利工程产权证书,乡镇政府委托水利站进行管理,乡镇政府为承包人发放使用证,由承包人进行工程维修、清理维护等具体管理。

2.6.2小型灌区

灌区由所在行政村管理或成立灌区农民用水协会组织管理。建设单位将产权移交给村集体,由旗政府发放工程产权证书,村委会或灌区农民用水协会与水源井所在地块农民签订灌区管护协议书,将灌区内的小型水利工程设施交给农民管理,并向农民发放使用证书,每个农民用水协会聘用1~2名水管员,具体做好灌区的管理工作。

2.6.3防洪堤工程

将产权移交乡镇人民政府,由旗政府发放小型水利工程产权证书。乡镇政府委托水利站进行管理,包括工程维修、清理维护等具体内容。

2.6.4小型水闸工程

将产权移交乡镇水利服务站或灌区管理所具体管理。由旗政府发放小型水利工程产权证书。

2.6.5农村安全饮水工程

将产权移交村集体,由旗政府发放小型水利工程产权证书,村委会给承包人发放使用证,由村委会做为管护主体,承包人为具体管护责任人。

2.7配套政策措施落实情况

2.7.1出台管护经费落实政策

出台了《阿荣旗水利工程管理和养护补助经费稳定增长机制》、《公益性小型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经费定额补助办法》、《阿荣旗公益性小型水利工程管理预算办法》等政策文件,并严格执行。

2.7.2落实管护经费、保障运行

从2015年开始建立小型水利工程专项资金制度,除上级补助资金能足额到位外,地方财政积极按照要求落实经费,统筹用于阿荣旗小型水利工程的维修养护费用,2016年旗财政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安排维养资金100万元。

3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工程管护资金筹措困难阿荣旗为了推进水利工程体制改革,出台了堤防、安全饮水等工程运行管护经费补助等方案,每年预算440万元,地方财政筹集,困难太大。3.2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由于水利服务站刚刚从乡镇农服中心分离出来,人员少、专业素质参差不齐、年令老化,况且缺乏必要的办公经费和交通工具,要依靠水利站发挥在小型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中的作用困难较多。

4深化改革的措施、建议

4.1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工作水平

村级水管员方案确定后,要对全旗聘任的水管员进行业务培训,学习改革政策和水利业务知识和技能以及工作方法,确保改革有显著效果。

4.2加强协调配合、统筹改革管理

水务局做为牵头部门要做好组织、协调、指导、服务和督促检查等工作,统筹推进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其他成员部门做好配合协调,完善改革配套措施,为改革创造有利条件。

4.3上级增加项目维修经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