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管理理论范文

时间:2023-04-06 21:51: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目标管理理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目标管理理论

篇1

关键词:目标管理 心理契约理论 新视角

一、目标管理理论的基本观点

1954年,彼得·德鲁克在《管理实践》一书中首次提出“目标管理”概念后,目标管理理论得到完善和发展。概括起来目标管理理论思想集中体现在下列几点:首先,目标管理强调目标的导向性。德鲁克认为,“每个职务都要向着整个企业的目标,才能有所成就。特别是,每个管理人员必须以整个企业的成功为工作中心。管理人员预期取得的成就必须与企业成就的目标相一致。他们的成果由他们对企业成就所做的贡献来衡量”。他进一步指出:“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是惟一能够做到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相统一的管理原则”[1]。其次,德鲁克强调目标管理的自我控制。德鲁克指出:“(目标管理)能让追求共同福祉成为每位管理者的目标,以更加严格、精确和有效的内部控制取代外部控制。”再次,他着重强调目标的定位。德鲁克对此提出了一种有效的方法,即分别确定每个领域内要衡量的指标以及这些指标衡量的标准。他分别从目标的具体性、预测性、均衡性、逻辑性阐述了目标定位原则。然后,目标管理重在“参与式管理”。美国管理学家乔治·s.奥迪奥恩指出,目标管理是“这样一个过程:通过这个过程,组织的上级管理人员和下级管理人员共同确定组织的目标,根据对每一个人所预期的结果来规定他们的主要责任范围,并且利用这些指标来指导他们所管部门的活动和评价每个成员做出的贡献”。[2]最后,目标管理是以绩效为目的。在x-y理论的基础上,行为学派重要代表人物道格拉斯·m.麦克雷戈认为目标管理试图将管理的重点从寻找弱点转移到绩效分析上来,以区分人的能力和潜力。为了实现这目标,个体必须确定短期绩效目标和行动方案,从而可以自我衡量绩效。下属可以和监督人员共同讨论他们的自我评估结果,并确定新的目标和方案。麦克雷戈进一步提出目标管理中管理者的重要角色在于沟通,而不再是监督。但在目标管理普遍存在目标分解困难的问题,他没有进一步指出目标管理的适用范围。[3]

目前目标管理的理论基础随着人际关系行为学派的发展逐步成熟,近年来,心理契约理论受到管理界的重视,文章试图从心理契约的视角重新理解目标管理理论。

二、目标管理理论的心理契约视角

目标管理理论从人性假设、实践中总结而来,但是它的微观基础并没有很好地解释。例如,随着科技的进步,从事脑力劳动的员工越来越多,目标管理中的目标分解与测量越来越困难;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并且全球经济、政治、文化一体化的步伐加快,人们的目标趋于多元化,员工的需求越来越难把握,目标管理中的目标沟通变得更加困难;而且人性假设也面临更多挑战。

我们有必要从员工的心理对目标管理理论进行研究,本文认为心理契约理论是理解目标管理理论的新基础。

学者们大多从心理契约的概念界定、结构维度、形成过程、违背及后果4个方面研究心理契约。argyris[4]等人证明了心理契约确实存在以及定义了心理契约的概念,心理契约的概念基本达成共识:它是以不完全契约为基础的长期交易关系中,存在于契约双方主观意识中且各自对双方所享有权利和所承担义务的一种未成文的、内含的心理感知或知觉。

人们能否有效地工作,能否会对组织及其目标萌生出忠诚心、责任感和热情,以及他们能否从自己的工作中得到满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下列两个条件:其一,雇员对于组织的期望以及组织对他们的期望,这两种期望互相匹配的程度如何;其二,双方实际上交换的东西的性质:是用钱来交换花在工作上的时间;用社交与安全需要的满足来交换努力工作与忠诚心;用自我实现的机会和挑战性的工作任务来交换提高了的生产率、优良的工作质量和在为组织的目标服务中的创造性努力;或是这些以及别的一些东西的各种各样的组合。简而言之,心理契约的前提是要明白期望的匹配性与期望的性质。

在目标管理中,雇主与雇员的期望(目标、责任、权利等)常常出现偏差,这偏差可能造成心理契约破坏。rousseau[5][6][7]等人认为组织有意违约、无力兑现和契约双方对承诺或责任的理解不一致是造成心理契约破坏的三大主要原因。其一,当个体感到组织是故意违反对员工的承诺时,会导致心理契约破坏的产生;其二,有时组织人虽然清楚地知道组织破坏心理契约可能导致的负面影响,但是在无法预料或控制的经济或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下,组织没有能力兑现当初对员工的承诺,因而也会导致心理契约破坏的产生,如在经济危机时期,组织不得不采取限薪、裁员、重组和并购等措施来维持组织的生存与发展;其三,当契约双方对于契约中承诺或责任的理解不一致时,也可能会产生心理契约破坏。员工在被雇佣前,由于与组织之间缺乏充分的交流与沟通,因而与组织人在雇佣协议的理解上可能存在着分歧。这种分歧越大,心理契约破坏产生的可能性也越大。因而除了组织因素以外,员工自身的主观因素在心理契约破坏产生的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造成心理契约破坏因素和心理契约的交换条件是目标管理成功实施的前提。目标管理中,员工满意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不是采用欺骗的一次博弈,所以员工的期望以及破坏这些期望实现的因素是目标管理研究重要而困难的内容。

从心理契约违背及后果角度研究中,由于在目标管理中员工自己设定分目标,设定目标的过程就是组织与员工的期望相一致的过程,所以可以减少雇佣双方的心理契约的破裂与违背,从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三、 心理契约对目标管理理论的启示

心理契约理论从前提条件以及心理契约违背两方面认识目标管理理论,开阔了研究者的视角,本文认为它对目标管理理论有如下启示:

(一)目标管理主要适合非脑力劳动的企业。在从事脑力劳动的行业中,目标分解相当困难,其原因主要有三:首先,未来环境的不确定性。企业经营环境是随顾客需求而不断变动,顾客需求只能有限预见而难以支配,所以它是一个随机变量,脑力劳动者履行其承诺(目标)变得更加困难;其次,目标分解的参数难以确定与测量。如现代公司的研发部门,本身是一个风险部门,其产品的研发成功与否是不确定的,其中员工的创意也不能预料,他们的工作很难通过制定目标和计划,然后层层分解来完成;而且影响研发的成功因素至今不清楚,无从谈及这些因素的量化;最后,员工对自身能力的估计不准确。大多员工对自己能力估计偏高,使得他们偏向于较高难度的目标,这与目标的激励程度有很大关系,高难度目标成功完成的奖励高,员工就会制定高难度目标,反之,也成立,所以分解的目标完成的难度较大。

(二)目标管理需实现全员沟通。先有目标然后再制定计划,目标管理中的目标是层层分解下来,它是由上级与其直接下级参与,并且在上一级目标范围内讨论而产生的,所以既体现了“参与式管理”的特征,又体现了目标由上而下细化的科学过程。目标管理应是连续循环的过程,而不是雇主与雇员一次性的心理博弈,所以企业必须着眼未来,提高员工的满意度,产出满意的产品。由于雇主与雇员双方信息缺乏,产生了心理契约破坏的三大主要原因,要解决信息缺乏以及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弊端,只有让双方充分的沟通,了解双方心理期望是否匹配以及期望的性质(情感或物质)。

(三)目标管理应考虑成本与收益。目标管理中的管理者的管理方式不再是传统的监督,而主要通过沟通产生激励,这也是目标管理最成功之处。在传统制造业等主要从事体力劳动的行业中,经理的主要职责就是监督和控制,因为这些体力劳动者的成果容易量化,便于监督,于是经理分享工人创造的收益。而在现在企业,脑力劳动者越来越多,他们工作难以量化和监督,经理的主要职责从监督转向激励,而激励主要通过沟通的方式,使雇主与雇员目标隔阂减小,完成企业总目标。所以目标管理要考虑企业的沟通成本与激励的收益,收益只能在事后得知,它预先为未知数,但沟通成本能控制,沟通的强度与目标实现的概率成正比,但与成本也称正比,所以沟通的强度与沟通的成本一定有个平衡点,企业可以找到这个平衡点来权衡是否采用目标管理。

参考文献:

[1]peter f drucker.the practice of management[m].new york:harper press,1954.

[2]george s odiorne. management by objectives:a system of managerial leadership[m]. marshfield, massachusetts: pitman press, 1965:26.

[3]douglas m mcgregor. an uneasy look at performance appraisal[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57, 35 (5/6):89-94.

[4]argyris, c.p.(1960),understanding organizational behaviors, dorsey press, homewood, il.

[5]rousseau d.m.(1989).psychological and implied contracts in organization. employee responsibilities and rights journal 2:121-139.

[6]rousseau, d. m. (1990).new hire perceptions of their own and their employer's obligations: a study of psychological contracts',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1,389-400.

[7]rousseau. d. m.(1997).organizational behavior in the new organizational era.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vo1.48, 515-546

[8]德鲁克.管理:任务、责任、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篇2

关键词:目标管理;学生管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6017902

1背景

“目标管理”是彼得・德鲁克在1954年《管理实践》一书中最先提出的,是依据科学管理和行为管理理论为基础的,目标管理也是管理目标,既是一种组织管理模式,也是一种管理思想和管理哲学的体现,拥有管理方式简便,易操作,可控性强等特点,能使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生产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主要广泛应用于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特别是在管理活动频繁的机构,应用得更为广泛。独立学院作为中国教育改革的新生产物,由于发展历史短,办学经验不足,管理体制不完善等问题,使得独立学院的学生管理工作难度加大,独立学院学生数量大,学生素质参之不齐,学校学生管理规章制度的不完善,使得独立学院的辅导员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主要处理学生的一些日常繁杂的琐事,代替初中班主任、高中班主任,帮助学生处理中学时期养成的学习、生活习惯差引发的各种问题,辅导员分身无术,在各种日常的学生琐事中无法解放出来,对学生比较深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科技创新教育、德育教育非常薄弱。对此,本文作者从自身的实际工作出发,提出将目标管理理论应用于独立学院学生的管理工作中,这也是强化当代大学生自我管理意识,提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效率的必由之路。

2独立学院学生及学生管理工作的特点

独立学院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成立之初,主要以公办院校的二级学院形式存在,性质上属于公办民助,学生生源属于本科第三批,及专科第四批。独立学院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目前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独立学院度过了国家办学的缓冲期,纷纷进行独立改制,成为完全民办的高校。独立学院的发展历史决定了其学生与公办院校的学生有显著的差异。

2.1学生情况复杂,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学生习惯较差

独立学院成立之初,学生生源来自于本科第三批,专科第四批,学生入学成绩相对较差,文化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很多学生存在厌学、逃学的情绪,学生情况复杂,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有的学生来自于普通高中,有的学生来自于中专,有的学生来自于成教生,很多学生学习习惯差,缺乏自我约束能力,没有明确的学习和生活目标,缺乏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

2.2学生学习动机多样化、厌学情绪较严重

独立学院的学生学习动机多样化,一部分是为家长而学,一部分是为了混个本科学历而学,一部分学生是想通过读书获得更大层次的提升。大部分是经历过高考失利,有高考失利的阴影,缺乏对学习的自信,没有主动学习的动力,还有部分学生,缺乏学习目标,学习是因为家长,家长让读大学,所以才到学校来读大学,这类学生,学习缺乏自主性,容易出现逃学情况。

2.3学生自我生活能力差、心理素质相对较差

独立学院的学生,家庭条件相对来说比较好,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生活独立意识较差,遇事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在生活当中,对家长对他人的依赖心理要比同龄人高,在学习上,怕付出、怕吃苦,学习成绩相对比较差,遇到问题,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和心理抗挫折能力相对较差。

2.4独立学院管理体制缺乏创新,学生管理大都照搬公办院校

由于独立学院产生的历史特殊性,使得独立学院在成立之初,其管理体制大都照搬公办院校,管理上缺乏创新,再加上管理层较多,学生生源与公办院校也不一样,使得很多管理制度都无法具体执行到位,在制度上加大了学生管理的难度。

2.5师资队伍不健全

由于全国高校都面临着生源减少的现状,很多独立学院为了扩大生源,不断增加新的专业,这使得独立学院的师生比例与公办学院比起来相差甚远,师资力量相对缺乏。再加上独立学院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不健全,使得辅导员的流动性比较大,留不住教师,普遍存在缺少教师的情况,大班上课、大班教学,不管增加了管理的难度,同时也不利于学生的课堂学习。

3目标管理理论在独立学院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独立学院的学生管理工作是要依据学生的实际特点制定适宜的管理制度,而不是一切参考公办院校的办学模式和理念,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也决定了,独立学院学生的管理难度要明显高于公办院校。在这样的情况下,笔者提出,将目标管理理论应用于独立学院的学生管理工作中,是非常必要的。

目标管理是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而使组织和个人取得最佳业绩的现代管理方法,目标管理,也称为成果管理,是指在企业个体员工的积极参与下,自上而下的确定工作目标,并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自下而上地保证目标实现的过程。

第一,制定明确的目标。

目标管理的关键在于设置科学、合理的目标体系,选择具有方向性和可操作性的符合独立学生特点的目标作为独立学院学生管理的目标。同时,目标确定要在“统一思想、统一制度、统一认识、统一指挥”下进行,根据学生发展的特点,设置学生管理的总体目标,然后根据不同年级不同阶段设置分目标,最后各班级根据班级特点制定班级管理目标,学校目标、学部目标、年级目标、班级目标具有统一性,各目标制定要有相应的负责人和执行人员,独立学院在建立学生管理目标时要多参考一下辅导员和教师的一线,要发扬民主,集思广益,集合全体教职工的意见,确定适合独立学院特点的学生管理目标,而不是一味地参考公办院校的学生管理制度。

第二,目标的执行和实施。

目标的制定是为了达到预期的效果,这就需要对目标进行规范严格的执行和控制,以保证学生管理的工作朝着设定的目标方向发展。目标实施是指:学校总目标及分解目标确定后,各基层单位及教职工围绕目标各尽其职,各负其责,学校管理者为确保总目标的顺利实现而采取的一系列保障措施。目标实施三步骤:目标政策的统一和指导,目标执行的督查和监控,目标的纠正和规范。保障目标的实施,确保目标的如期实现,这需要从制度上约定目标实施管理规范,总体学校发展目标、学部目标、专业目标、班级目标,每一层级要有相应的目标执行方案和负责人,一切目标执行者按章办事,按法定流程办事。同时在执行过程中,需要有专人对执行过程进行全程监控和督查,以保证执行的效果。最后,要对目标实现的效果进行一个全面的反馈和总结,对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重新的规划与纠正,以保证在下一次目标执行过程中可避免出现同样的问题。目标管理更加注重结果,强调自主、自治和自觉,目标管理过程中,既要重视结果,同时还要注意对过程的控制,这就需要管理者对下级执行人员的执行情况要有一个实时的了解和督查,以保证执行结果的顺利完成。当在目标执行过程中,出现意外、不可测事件时,要有一套完整的应急处理机制,以保证这些小概率事件发生时,可以及时地做出应对措施,保证结果的顺利完成,在目标完成之后,要有相应的总结反思,不断地纠正和完善目标,以达到目标完成的效果。

第三,目标的考核。

目标执行过程中要有定期地考核,已检测目标的完成情况。考核的效果主要取决于考核指标的设定,考核必须要有一定的标准体系作为价值尺度,目标考核的组织、决策、控制、分析、判断等才有客观的依据,使得考核结果更能准确地反映真实情况,同时也使得考核更有公信力。学校在每一学年之初,要颁布各部门的总体目标和考核办法,各部门的考核要有统一的标准,各部门根据学院的总体目标和考核办法,制定部门目标方案和考核措施,每一级目标方案的制定都是建立在学院总目标的基础上,每一级的考核都是参考的学院的目标考核体系,这使得各部门、各单位的考核具有统一性、规范性、合法性,从而保证考核结果具有可比性。考核办法采取:院级考核、部门考核和自查三种方式相结合,每一种考核方式权重要清晰,明确和统一。考核是建立在目标的基础之后,考核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教职工去完成学院的目标。不管是学院的考核还是各部门的考核都要围绕目标完成情况来制定,这样使得考核的结果具有统一性、准确性、可比性,考核也更加有效。考核完成之后,要对考核结果进行定级,根据考核的情况来确定奖惩,从而激励教职工和学生更好地去实现学院的育人目标,促进学生获得更好地发展。

4结语和展望

独立学院管理层要高度重视学生管理工作的制度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要把学生管理工作纳入到独立学院未来发展战略的范畴中,独立学院作为民办的新生教育力量,与公办院校相比,其发展面临着更大的困难,独立学院的发展战略制定要遵循学院学生的特点,通过对学生进行目标管理的教育,在大学四年,让我们的学生掌握一门技能,学会一种科学思维方式,养成一种独立自主的习惯,这样的学生,走出校门之后,将会给社会、企业、家庭留下良好的印象和口碑,我们的学院也能得到更大的发展。

学生安全教育、诚信考试教育、大学生文明教育、课堂纪律教育、考研思想教育、就业指导教育、综合素质发展教育,都要遵循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和独立学院学生管理工作的特点进行开展,目标的设定要考虑目标执行者的能力和现状,突出学生的优势,在引导学生完成多个小目标的基础之上,建立学生学习的自信,从而帮助学生增加学习的热情和动力,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自我管理的意思,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颖.论目标管理理论的发展过程[J].经济论坛,2008,(13):7174.

[2]李维安等译.德鲁克管理思想精要[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篇3

关键词:目标管理理论;学生社团;管理I作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5-0095-02

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高职院校学生社团数量也不断攀升。学生杜团在繁荣校园文化、丰富课余生活、培养创新能力、促进学生成才就业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作用。但是,伴随其快速发展,学生社团也暴露出诸多问题,其中最突出、最核心的是社团管理问题。把目标管理理论运用于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社团管理。是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管理工作的新探索。

一、目标管理理论简介

(一)目标管理涵义

目标管理(management by objectives简称MBO)理论又称为成果管理。由美国管理专家德鲁克1954年在其名著《管理实践》中最先提出的。它是在泰罗的科学管理和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一套管理制度。这种制度可以使组织及其成员共同参与制定工作目标,在实现组织对各阶段目标实施情况控制的同时。实现组织成员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并努力完成工作目标。德鲁克认为,并不是有了工作才有目标,而是相反,有了目标才能确定每个人的工作,所以企业的使命和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如果一个领域没有目标,这个领域的工作必然被忽视。因此管理者应该通过目标对下级进行管理,目标管理的关键不是“目标”而是“管理”。

(二)目标管理基本特点

目标管理被称作“管理中的管理”,与传统管理相比,它有以下特点:第一,重视人的因素。目标管理是一种参与的、民主的、自我控制的管理制度,也是一种把个人需求与组织目标结合起来的管理制度。在这一制度下,上级与下级的关系是平等、尊重、依赖、支持,下级在承诺目标和被授权之后是自觉、自主和自治的。第二。建立目标锁链与目标体系。目标管理通过专门设计的过程,将组织的整体目标逐级分解,转换为各单位、各员工的分目标。从组织目标到经营单位目标,再到部门目标,最后到个人目标。在目标分解过程中,权、责、利三者已经明确,而且相互对称。这些目标方向一致,环环相扣,相互配合,形成协调统一的目标体系。只有每个人员完成了自己的分目标。整个企业的总目标才有完成的希望。第三,重视成果。目标管理以制定目标为起点。以目标完成情况的考核为终结。工作成果是评定目标完成程度的标准,也是人事考核和奖评的依据,成为评价管理工作绩效的唯一标志。至于完成目标的具体过程、途径和方法,上级并不过多干预。所以,在目标管理制度下,监督的成分很少,而控制目标实现的能力却很强。

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目标管理是目标管理理论在高校管理中的运用,是指学校管理者引导学生共同确定学生社团工作总目标并以它为指针,确定各学生社团分目标,在获得适当资源配置和授权的前提下积极主动地自我控制,为自觉承诺的目标而奋斗。相对于传统的管理方法。高校学生社团目标管理赋予各学生社团更多的自,充分发挥其主动性,使各学生社团的目标与责任相结合,权利与利益得以量化,强化自我控制的能力,也使学生社团管理的总目标有序实现。

二、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社团管理体制不完善

制度建设是事业发展的保证,也是一个组织得以长久发展的核心因素。只有建立形成一个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才能保证高校学生社团活动的良性发展。一方面,在许多高校。从学校的角度讲。学生社团建设的制度没有制订,更没有形成体系,缺乏从宏观、长远考虑的社团发展规划。一些事宜没有明确规定,一些问题得不到明确解释,甚至对社团的管理存在着“放任自流”的倾向,无据可查、无据可依。另一方面,从社团组织自身看,有些社团没有章程,从创建到运作甚至到解散,没有任何规章制度可言,其成员也是东拉西凑。管理机制松散,内部较为混乱,很多社团重复成立,特别是在娱乐和实践方面的社团。同时也出现了很多空壳社团。只招新,不开展活动,在某种意义上已经名存实亡。有些社团光凭社团成员的一腔热情在维持,社团成员的责任和义务不明确,活动的有序性和规范性不强。无论是学校还是社团组织本身,管理制度建设上的不完善严重阻碍了学生社团的健康发展。

(二)社团活动缺乏整体计划

高职院校学生社团活动总体说来是丰富多彩,形式多样,但由于缺乏整体策划,缺乏专业老师的指导,于是便出现了社团发展结构失衡,社团活动良莠不齐的现象。

社团发展结构失衡首先表现在社团类型结构不平衡,一般同学都热衷于加入娱乐兴趣型社团,而对于政治理论类、志愿服务类社团较为淡漠;其次表现在社团成员构成不平衡。高职院校一年级学生占参加学生社团人数九成以上。而且越到高年级参与人数越少,甚至很多社团主要负责人也是以一、二年级学生为主。社团干部的素质和业务能力参差不齐;再次表现在社团发展横向比较不平衡。由于发展历史、长效机制、工作承接等存在差异,使得社团相互之间形成了较大的差距,强者愈强,弱者越弱。

从学生社团的活动内容来看,也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一方面,部分学生社团活动重内涵、重创新,整体活动质量较高,另一方面,部分学生社团活动尽管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但档次不高,特色不明显。从活动范围来看,学生社团活动正由社团内部或校内相对封闭的环境变为走出校园,深入社会,但是,由于学生社团成员流动性快而又缺乏长远规划,一些社团活动总是在低水平上重复。缺乏高层次、专业性强、影响力大的品牌活动。这种结果又直接导致了新参加的社团成员对学生社团产生失望,进而出现虎头蛇尾、昙花一现等现象,对学生社团的发展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三)评价及激励机制不健全

学生社团活动是高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首先应对这项工作树立正确的导向,建立科学的标准,定期进行检查评估、表彰奖励等活动,使学生社团工作得到应有的评价,纳入整个学校管理系统,形成良性管理机制。目前。许多高校团委己形成对各社团的年度评优机制,对表现突出的社团进行表彰奖励,但缺乏定量的考核,或者是考核标准模糊。有的甚至单凭一份材料、一个汇报,就给予直观的评定,缺乏严格规范的评价标准和选择标准。对于考核者来说,大多是由几个主要干部商量决定,人为因素、感情因素占很大份量。其次,指导学生社团是高校教师的一项职责。是教学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浒多教师为此付出了大量的劳动。为学生社团的创办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但是,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对于教师在这一方面的劳动并没有给予相应的重视,对指导教师的劳动不计工作量,不付适当报酬,不作为

工作考核和晋升职务的条件,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对社团指导工作的积极性。

学生社团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从管理学意义上来说,是由于管理方法不够科学合理。要解决当前学生社团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大胆探索引进新的管理模式和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在管理实践中转换思维,大胆探索。目标管理在这样的背景下引进到学生社团管理工作中来,是时代的选择,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三、目标管理理论在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管理工作的应用

(一)明确学生社团管理工作要达到的统一目标

目标管理的成功与否取决于目标是否明确,因而目标管理的第一步是确定整个学院学生社团管理工作的统一目标。在确定目标时要对学院的方方面面作全盘考虑,包括学院的现状、未来可能出现的变化及各种机遇等。统一目标要能够涵盖学生社团管理的主要领域;第二步。将学院学生社团管理工作的统一目标分解为具体目标,形成完整的目标体系。高职院校学生杜团管理部门在制定学生社团管理的具体目标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注重目标的可行性。确立目标必须从学校实际出发,根据学校状况和学生社团工作特点来制定,使目标的预测性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目标过高,脱离现实,会使目标可望不可及;目标太低,仅凭举手之劳,则缺乏挑战性。确立的目标应结合本校实际,从基本指标开始做起,完成一个目标,再定更高目标,层层推进。

2.注重目标的可测性。确立的目标须用定量的数据度量,考核内容中能量化的应尽可能量化。使之更具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由于不同社团具体情况存在着差异。因而在确定全校量化指标时应留下可灵活操作的余地,不能所有内容都同一标准。总的原则是,共性的考查内容要有清晰的指标,个性的考核体系在不违背公平的原则的下允许存在一定差异。

(二)注重抓好实现目标的过程控制

在目标管理理论中,实现目标的过程称之为过程控制。在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工作中。过程控制指的是目标确立以后学生社团管理系统为了保证达到预期目的而采取的一系列监督、检查、调整措施。制定目标是为了实现目标,目标能否实现,实现程度如何,关键要看目标实施阶段中所进行的管理如何。

一是明确各自的职责范围。首先,要明确每个项目的负责人,责任层层分解,做到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职责明确。其次,目标管理者与执行者之间建立良好的工作和个人关系,才能使计划执行者更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管理者充分放权。既可以使管理者逐步从繁杂的日常事务中脱身,用更多的精力做更高层次的思考,又可以调动基层管理者及被管理者的积极性,紧紧围绕目标任务的完成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二是提高工作效率。工作效率的高低在目标的实现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有时直接决定事情的发展方向。提高工作效率的前提是必须具有很强的工作责任心,愿意热心为同学服务,这也是学生社团管理干部所应具备的起码条件:三是建立信息反馈机制。目标管理是一个不问断的反复动态的循环过程,应随着工作环境和条件的变化及时进行调整和完善,对各级目标实施中出现的偏差及目标体系中各层次分目标的实施均衡情况,进行指导、协调和督查,以保证预期目标的实现。

(三)完善考评与奖惩制度

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是高校学生社团工作机制创新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具有导向性、示范性的作用,建立什么样的考核评价制。对于社团工作开展带有明显的引导示范功效。

首先,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目标管理体系。在建立这个目标管理体系的过程中,一是要全面地分析各目标要素在整个社剧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合理地分配各目标要素的权重;二是要在注重目标管理体系完整性的同时突出评价指标的导向性作用:三是要强调评价指标的可操作性,尽可能地将评价指标具体化,并与评价对象的行为联系起来。其次,应该建立一种动态的全过程的目标管理考核体系。不应该单纯地把社团发展规模、社团活动次数、社团规章制度等作为主要考核目标,而应该建立一种目标管理的工作体系,按照目标化的管理,对社团活动采取目标设立、过程控制、效果评估等一整套考核体系,尤其要突出社团工作的创新发展。

随着学生社团数量的急剧增加,社团大量的活动日益社会化,迫切需要从目标管理的角度加强对社团工作与社团活动的考核。一是要建立工作动态报表制度。社团要从活动计划、活动准备、活动开展、活动总结等各个环节,定期向主管部门以报表的形式报告工作动态。主管部门根据社团报表。可以将目标管理与控制落实到社团活动的整个过程,特别是针对报表所反映出的社团日常工作或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切实解决社团的实际困难;二是建立社团重大活动申报制度。对于社团组织跨校区、非常规、有社会力量参与的活动,必须在活动之前向主管部门提交活动报告。待主管部门审定后方可开展。同时,主管部门也要对提出申请的社团重大活动从经费、场地、指导教师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工作报表制度与重大活动申报制度。作为社团目标管理的主要制度,是社团考核及参与各类评优评先活动的基本依据。

(四)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篇4

1目标激励理论的内涵

目标管理的概念由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于1954年在《管理实践》中首次提出,其内涵为“通过设置目标激励、指导人的行为,将个人的需要、期望与目标糅合在一起,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随后,彼得•德鲁克在《管理任务、责任、实践》中对目标管理做了进一步阐述——企业的目的与任务要转化为总目标和与之相一致的子目标,在实际工作中,企业应该用总目标与子目标来指导员工的生产和管理活动。目标是组织对个体的一种心理引力,通过设置适当的目标来激发人的动机最终达到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目标的方式称为目标激励。绝大部分大学生都有进取之心,其活动也都遵循着“选定一个目标—努力奋斗试图实现已选的目标—达成目标—制定更高层次的目标—再奋斗”这一规律。这个规律与过程恰好也符合德鲁克的总目标与子目标指导工作的理论。

2目标激励理论应用在大学生管理中的作用

2.1大学生缺失目标的现象严重

根据对我院2015级部分专业共220名学生的调查,当面对“你的成长目标是什么?”这一问题时,116名学生表示没认真的考虑过,72人没有目标,只有32名学生有计划且表现出执著的意志和强烈的追求欲望,但对“目标管理”还缺乏深层的认识。究其原因,一是多年的应试教育方式忽视了对学生成长目标的教育思考和激励;二是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不同家庭背景下,知识层次和个人素质不同的家长给孩子提供的思想引导和能力培养有很大的差异,学生建立目标的意识和主观能动性也因此表现的参差不齐;三是学生自我教育与管理的能力不强,自律性差,更有甚者受不良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误导追求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没有追求目标的动力。这些现象反映了很严重的学生教育问题。学校的教育要因人而异的加以指导和帮助,培养大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使学生逐步从“要我做”转换到“我要做”。

2.2目标管理实施的必要性

从社会的需求与热点话题来看,大学生就业越来越困难,用人单位为大学生提供了许多岗位却找不到合适的大学生。经调研,许多大学生缺乏正确的职业规划,没有按照社会的需求在自己的专业学科领域做充分的素质拓展。目标管理将大目标按时间段分割成具体的多个小目标,帮助大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在不同阶段的素质和能力是否符合社会的要求,以便为自己制定更合理的素质拓展计划,有意识地为将来的职业发展创造良好实力基础。从高校人员配置上来看,目前国内许多高校学生工作教师的数量偏少,提倡大学生“自我管理”变为一种趋势。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的管理除了关心、鼓励、照顾之外,还应尽可能地挖掘其自身的潜力。目标管理是“对症下药”的管理方式。从大学生自身来说,较高的素质决定了未来社会的发展水平,然而受社会文化多元化的影响,大学生的心理也呈现多元化。传统的“警察式”管理方式已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运用目标激励理论来指导学生工作势在必行。

2.3目标管理刺激竞争,在大学生管理中效应良好

运用目标管理为学生个人和集体设置目标的同时会对完成目标者给予相应的精神或物质鼓励来激励更多的人向好的方向发展。首先,竞争为大学生个体创造了激励因素强烈的氛围。例如,“奖优汰劣”。教育管理者把奖励先进淘汰后进的标准措施和方法定量或定性地告知学生后,学生自然而然会产生“优胜劣败”意识,刻苦学习、奋勇争先。其次,竞争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他人,找到优秀个体参照,形成良性循环。竞争机制让大学生感到是自己掌握着命运,获得的表彰是不懈努力的结果。另外,这种“公平竞争”确立了大学生间共同的行为标准,个别的不良行为的主体会因失去其他个体成员的认同产生从众心理。

3目标激励理论的应用原则

3.1公平公正原则

教育工作者对待每一位学生要做到一视同仁。在处理学生优劣奖惩问题时,要尊重、信任学生,公开、公正,不徇私情、不图私利,根据大学生表现是否符合客观的考核标准来决定奖惩,不侵害本属于学生的权益。让大学生个体得奖的机会均等是公正的另一个含义,奖励不是少数大学生的特权,不能由教育管理者个人好恶来决定。

3.2奖惩结合原则

同奖励一样,惩罚也能达到激励的作用。惩罚得当可消除人的不良行为,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实行惩罚时,要以法律和校规校纪为准绳,教育从严、处理从宽,争取能够惩前毖后。

3.3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

目标激励理论强调物质与精神激励互为前提与条件,应同步运用。在高校学生工作中,亦是如此。许多高校过多的评比使大学生对繁多的奖项、奖状早已麻木,部分物质激励不仅能表明学校对此奖项的重视程度很高,而且确实能够激励更多的人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当然精神激励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鼓励学生奋进,但基于不同的特点与作用,二者不能相互代替。

3.4立足于多数学生的原则

传统的教育方式喜欢靠典型人物的榜样力量来带动其他大学生,这种方式有可取之处,但也有一个小小的弊端。能成为“典型”的大学生毕竟不多,如果奖励总是少数“典型”的囊中之物,那么于其他更多的一般大学生而言,奖励的激励效能就会大大削弱,如何发挥“中游”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是学生工作的难点,所以鼓励要立足于多数大学生,增大“中游”大学生的个人荣誉和集体荣誉意识。

3.5协调一致原则

作为班级文化的核心,班级的价值观念应与学校的校园文化相一致。学院、班级的激励依据也应与校园文化相一致,这样不仅能提高大学生积极性,促其发展和成熟,而且能塑造和强化班级文化。

4目标激励理论的应用策略

4.1学校高层充分认识到目标管理的重要性

学校高层管理者的肯定与支持是保障目标管理顺利实施的前提,目标管理明确了目标和岗位责任,相应考核奖惩体系和绩效测评体系能够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在结合学生发展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学生工作的整体规划,明确各相关部门的职责,为教师与学生制定科学合理的目标提供指导。

4.2设置的目标需要受到全体师生的肯定与支持

目标设置应在满足集体发展需的前提下尽量满足个人的发展需求。笔者作为班导师,在去年所带的班级获得了学校的“先进班集体标兵”,这一为集体带来胜利喜悦的荣誉同样使集体中的个人享受到成功的满足感。全体师生都可以参与到设置集体目标的过程中,设置的目标应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更好地配合目标管理工作。比如我院利用目标管理提升学生大学英语四、六级成绩时充分听取了教师与学生的意见,对通过率较高的班级的老师和四、六级分数较高的学生给予相应奖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可见目标的设定应同时满足教师和学生两个群体的需求,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4.3结合实际制定难易适度的层级目标

要善于确立明确可行的竞争目标。管理学认为目标是对所追求的结果的预判,它对人的行为不仅有导向作用,更有激励作用。其激励作用可表述为:激励作用=效价x期望。绝大多数大学生都有取得优异成绩的美好愿望,但由于文化、智力结构、家庭背景、心理特征等因素的差异,导致每个个体竞争能力有高低之分。即,大学生个体目标价值相近,但个人能力期望值迥异。目标过高,很难完成,就会导致部分学生退出竞争,混时度日,削弱大学生参与的激情;目标过低,极易完成,会失去激励的意义。所以要根据个体的差异性制定层级分明的目标,趋利避害,有的放矢。为保证层级目标的过程的进行更为顺利,教育管理者和大学生本人都要掌握正确的目标方法和手段。

5目标激励理论在大学生管理工作中的着力点

5.1建立和完善目标管理实施体系

建立完善的目标管理制度体系,除对学校各部门各层次学生管理工作进行明确的规定外,还需要制定科学、合理、规范的考核和实效评估方式。目标管理制度体系明确规定了各项评估指标,该指标应涵盖集体活动成效、班级学生的出勤率等。此外,要对体系做长期、及时的实效评估检测,在必要时更新和完善、指标内容,以适应目标的选定与参考。同时,建立长期的、动态的评估监控与反馈等管理机制,及时消化处理问题,形成良性的目标管理模式。

5.2系统培训大学生成长目标指导队伍

学校高层领导要高度重视目标管理体系的实施,给予政策引导和环境创造,动员一切可动员的因素参与到大学生成长目标的教育和引导的过程中。尤其是辅导员队伍,作为大学生成长发展的导航人,辅导员了解学生身心特点,能够针对学生个性系统、科学、人性化地与学生交流。对辅导员队伍进行目标管理理论知识与相关支撑技能的培训,使他们具有能够规范性地指导学生进行目标管理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加强队伍职业道德教育,强化服务育人、“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经师易得,人师难求”的思想。用辅导员自身的成长轨迹和出色业绩濡染与引导学生感悟与借鉴。

5.3创新开展大学生成长目标教育活动

多开展一些对大学生目标管理有启迪性的、形式或主题多样的教育活动。比如,许多高校开展的“为什么读大学?”等主题活动、“成长是否需要目标的支撑”等相关主题的辩论赛;“榜样的力量”等演讲活动。这些活动能够为大学生感悟、思考、锻炼、提高提供了载体和平台。强化目标引导和生涯设计,明确表达拥有目标和计划的人更易成功这一理念,使学生自觉地以目标设计为导向来规划自己的生涯,实现人生价值。

5.4注重目标管理监管

学生管理者应当以动态的眼光发展性地看待问题。在过程刚开始的时候,对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做合理的预判,在过程进行中,及时了解学生心理动态和行为变化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有效地引导教育,使学生在目标管理的路上不迷失、不彷徨。在督促大学生制定和实施长期目标的工作上,学生工作者不仅要指导学生将目标阶段化、详细化,更要适时进行检查督促并结合阶段目标进展情况做相应调整,设置完成目标进度表,检查进度完成情况并给予阶段性评价,督促学生按计划及时完成目标。在目标管理过程中,实时反馈、实时处理尤为重要,将不同阶段目标的完成情况和方案策略与预期的效果作比较,有针对性地改变、调整,按原计划、原目标朝前走。如若出现学生因个人或外界因素以致难以完成任务目标时,学生工作者一定要寻求新的更合理的措施和手段并相应调整管理目标。这不仅利于管理方案,也利于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绩。

6结语

学校学生管理人员在运用目标激励理论管理大学生的过程中,应注重管理方式方法的科学性及创新性,结合心理学、教育学及管理学等多学科知识,坚持管理和服务并重,教育和帮扶并行,对学生管理必须宽严得当,引导得法。做到教书和育人统筹发展,充分尊重学生的自身个性发展及需求,发挥学生主体的自我激励和调控作用。注重策略技巧及工作方式方法,确保实效。

作者:王晓东 单位:重庆理工大学车辆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朱岩.论目标激励理论在大学生管理中的运用[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6).

[2]李奇.德鲁克目标激励理论的基本观点和方法[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2(04).

[3]朱冬.竞争机制引入大学生管理的心理学思考[J].江苏高教,1996(01).

[4]赵怡.刍议目标管理在大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2).

篇5

Abstract: University training "objectives by management" model is a kind of anagement method which i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objectives by management. By this method, the bjective is designed and decomposed according to training goals and specifications, teaching content and curriculum, management and evaluation systems, 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ing modes. The objective was guided and his behavior is controlled to realize training goals. In the anagement process, it is need to reasonably decomposed goals, effective implement objectives, scientifically assess the target and timely feedback target.

关键词: 高校 人才培养 目标管理

Keywords: university training objective by management

目标管理是一种与传统管理特别是计划管理不同的、比较科学的现代管理方法,是在管理活动中,人们通过确定目标、实施目标和按照目标的实施结果进行考评、奖惩, 逐步实现“自我控制”。其实质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目标管理是以目标为中心的管理:一切管理活动始于确定目标、执行过程以目标为导向、结果的考核以目标完成情况为准绳;其次;目标管理是以目标网络为基础的系统管理,总目标和各分目标之间互相关联、互相保证、互成体系;再次,目标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主动式管理。从目标管理的实质可以看出,目标管理贯穿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和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与程序,是一种能与现代高校管理思想相吻合的管理制度。目标管理在高校的应用体现在高校管理的各方面,本文仅侧重于讨论目标管理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和实施方面的应用。

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管理”模式是依据目标管理理论提出的一种管理方法, 是通过对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和评估制度以及教学方式和方法等要素进行目标设计和分解, 以引导和控制教学管理者、教师和学生的行为, 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管理方式。

一、 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

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一个有层次的体系结构, 包括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各专业目标、课程目标、实施目标以及操作目标等,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过程中要层层递进。第一,高校人才培养总体目标的确立。即高校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自身的特点提出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概括性描述和战略要求。在总体目标的制定过程中,高校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理性分析学校的优势和劣势,机会和威胁,明确适合自身发展的人才培养总体目标定位。在总体目标定位的基础上,概括形成人才培养总体思路、模式,并规划出相关总体目标项目和行动框架。第二,高校各分院(系、部)对专业目标的确立。即在人才培养模式总体目标的基础上,各分院(系、部)要将总体目标分解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统一性”要求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反映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总体要求和共同标准;“多样性”要求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体现各专业不同的需求,尤其是专业方向模块中模块方向、课程体系、操作方法、实现途径的设置要能发挥各专业的优势,体现各专业的办学特色。第三,教师对课程目标的确立。教师要明确人才培养专业目标的课程结构、体系,建立自己所承担课程的总教学目标, 并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以此确定达成课程总目标的实施目标和具体的操作目标。 第四,学生对个人学习生活目标的确立。学生要根据学校的的总体培养目标、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建立自己的关于思想、学习、生活目标,做出个人的大学四年规划,并将这些规划制成一个目标集合并制定目标实现的细则、时间和措施。

二、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分解

由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存在着层层递进的关系,因此,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分解过程中,既要注重垂直目标的逻辑性,又要注重水平目标的关联性、 协调性,强调整体效果,合理分解目标。一要注重垂直目标的逻辑性。 在人才培养目标分解中应确保总目标统领分目标、分目标支持总目标,目标之间层层递进, 避免出现断裂环节。二要注重水平目标的关联性、协调性。人才培养涉及教学、管理、服务等处在同一级水平上的各环节、各部门,在目标的分解过程中要注意水平环节、部门目标的执行的协调性,避免目标执行过程中人、财、物以及时间等各方面相互掣肘。

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管理模式的关键在于如何把学校的总体培养目标和专业培养目标变成教职工和学生的个人目标,并调动教职工和学生积极地去实现个人目标,从而使组织目标得以完成。在目标分解过程中要强调教职工和学生的参与,注重各层级目标的分解和转化。在个人目标分解过程中,首先要充分重视分解后目标的可操作性,目标的制定要尽可能数字化、具体化、时效化,可以采用制定目标实施计划表的方式明确目标的分解;其次,个人目标的制定要充分考虑目标实施者的个人能力,要具有客观性,不宜过高或过低。

三、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管理模式的实施

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管理模式是整合诸多教育教学资源和要素的关键管理活动, 因此学校应成立目标管理与考评领导小组,作为全校目标管理工作的领导机构。领导小组负责审定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和目标值,及时提出对各分院(系、部)、各管理、服务部门的考核意见;审定考核奖惩方案;研究、协调、解决目标管理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至于各分院(系、部)、各管理、服务部门、教职工和学生采用什么样的具体的教学、学习手段和方法来完成目标,则听其自行选择。

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管理的实施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学校管理者在人才培养目标实施阶段适时检查和分析各级目标的达标情况、均衡情况以及实际执行偏差。当发现目标不尽合理、目标计划本身有偏差时, 必须修正目标计划。尤其是当客观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目标计划本身有重大失误, 使预定目标和计划不能继续执行时,必须重新调整目标, 全面改变计划。

四、 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管理模式的绩效评价与反馈

在绩效评价与反馈的过程中,首先, 要确定科学、客观、尽可能量化的考核指标,明确考核标准,建立教学、管理、服务等全面、协调、有效的多目标评价体系;其次,在测定绩效时,既要根据已定的考核标准要求,又要注意各层级的实际工作表现,要确定实际工作表现与考核标准之间所允许的摆动幅度,允许一定的偏差;再次,要建立健全考评信息的反馈机制,向各分院(系、部)、各部门、教职员工以及学生持续反馈考核结果,指引和督促其改进工作;最后,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按时兑现考核奖惩,将目标考评结果作为部门和个人评优评先、调资晋级、干部选拔、考察、任用的重要依据。

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管理模式既是一种学校与各分院(系、部)、管理、服务部门、教职工和学生充分沟通的管理模式、同时也是一种各分院(系、部)、管理、服务部门、教职工和学生充分参与高校管理的管理模式,是提高高校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张敬华,马铮铮.高校教学目标管理的困境及对策.天中学刊.2010年第2期,60-62页

[2]付小平.高校目标管理的探索和实践.管理观察.2009年第6期,200-201页

[3]董泽芳,张继平.高校目标管理的主要特征及实施策略.高等教育研究.2008年第11期,38-44页

篇6

【关键词】财务管理目标财务管理EVA

【abstract】existingfinancialmanagementobjectivehavesomedistortioninrevealingafirm’scapitalandprofitbecausepeopledonotconsiderthecostofequitycapitalandhaveaconservativeattitudeinfinancialindexstomeasuretheirperformance.thispaperintroducesthemainideasofEVA.Atthesametime,itelaboratesthesignificantadvantagesofEVAandit’simportanceinChinese.

【keywords】financialmanagementobjectivesEVA

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企业理财活动所希望实现的结果,是评价企业理财活动是否合理的基本标准。为了完善财务管理的理论,有效的指导财务管理实践,必须对财务管理目标进行认真研究,因为财务管理目标直接反映理财环境的变化,并根据环境变化做适当的调整,它是财务管理理论体系中的基本要素和行为向导,是财务管理实践中进行财务决策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如何将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定位的更准确、更有操作性显得极其重要。

纵观中外具有代表性的财务管理目标观,无论是产值最大化,利润最大化,还是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尽管它们的表达方式和主体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它们均只确认和计量债务资本成本,而忽略了权益资本成本,并把它作为收益分配处理。这样权益资本成本的隐含部分即占用权益资本的机会成本就未加以揭示。这就使得对外报告的净收益实际包含两部分:权益资本成本和真实利润。如果公司报告的净收益为零,报告阅读者一般会认为所有资本都得到补偿。但实际上此时获得补偿的只是债务资本成本,权益资本成本并未得到补偿。因此不确认和计量权益资本成本,实际上是虚增了利润,有可能误导投资者做出错误的决策。

其实,早在几个世纪前,经济学家就认为“一个企业要为股东创造财富,就必须获得比其债务成本和权益成本更高的报酬。”其后英国著名经济学家Alfedmarshall提出了经济收益的概念,并认为:“企业必须产生足够的利润以补偿所有者投入资本的成本才能长期生存。”这样我们就必须提出一种新的财务管理目标评价体系以准确、恰当的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促进企业总体目标的实现。在此背景下EVA最大化这一新的财务管理目标应运而生。

EVA概念的雏形起源于美国,并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流行于全美,于九十年代中期逐步扩展至欧洲,其后发展至拉美及亚洲地区。美国可口可乐公司和柯达集团曾成功利用EVA达到提高企业及股东价值的目标。EVA是英文Economicvalueadded的简称,亦即经济增加值,它是一种能够充分体

由此可见EVA是经济利润而非传统的会计利润,它必须在传统的会计利润中减去所有资本的费用。因而EVA最主要的特点是资本成本或加权资本成本率(WACC).根据传统的会计方法,很多公司是有盈利的,但实际上在这些公司中有不少正在蚕食股东财富及利润的行为,因为这些公司所获得的利润低于其资本成本。而EVA恰好是对以上问题的纠正,换言之,EVA是由股东所定义的盈利水平,是扣除所有资本成本后的利润。如果股东的预期利润目标为15%,即表示他们可获得的税后利润超过资本的15%,而在以前的利润均只代表了一个最低的可接受投资风险的代价。

同时EVA也是一条能将所有者财务管理目标与经营者财务管理目标紧密结合的纽带。对于经营者而言,所有者采用以EVA为基础的红利激励计划,使得经营者必须在提倡EVA的压力下提高资本运营管理能力,同时经营者也必须更有效的使用留存收益,提高融资效率,因为EVA使他人认识到企业的所有资源都是有代价的,运用EVA为基础的红利计划时,并不是只根据EVA的正或负进行奖励,而是根据EVA的增长进行奖励。而在另外一方面,在EVA系统下通过设置将红利报酬与红利支付分割开的红利银行,可防止经营者操作EVA的盈余管理行为,同时给予高业绩的诚实经理提供了很大的激励。对于股东所有者而言,EVA开发了企业四个方面的潜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减少浪费、节省税赋,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使利润增加;提高资本营运管理的能力,通过对资产的重组提高利润效率;追求健康的,有经济利润的增长,只要新项目、新产业、新规模给投资者带来比机会成本更高的回报率,就授予基层经理更大的灵活机动权和更大的责任压力从而使管理更加科学;优化资本结构,降低资本成本,也能妥善的处理冲突,减低成本。

由此可见,EVA有利于将经营者利润与股东利益协调一致,维护股东权益,EVA最大化的实质就是权衡经营者利益下的股东财富最大化。作为衡量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一个标准,它与其它常见的财务管理目标相比有着很大的进步,主要表现以下六个方面。

其一,和利润最大化,财富最大化相比,EVA最大化更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增长。在利润最大化目标的驱使下,最容易诱发管理者的短期行为。“财富最大化”的财务目标克服了利润最大化目标导致的短期行为,但也存在以下缺陷:股东财富与利润有直接关系,“财富最大化”仍不能与“利润最大化”脱离关系。而EVA最大化目标注重企业的长期发展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增长。EVA原理认为,企业的研究开发和战略并购是能够给企业带来未来收益的投资行为,由此产生的成本应予以资本化。因此,EVA不鼓励以牺牲长期业绩的代价来夸大效果,也就是不鼓励诸如削减研究和开发费用的行为,而是着眼于企业的长远发展,鼓励经营者进行能够给企业带来长期利益的投资决策,如新产品的研究和开发,人力资源的培养等。因而EVA与企业的可持续增长正相关,使企业能够获得长期、持续的增长。

其二、EVA考虑了企业所有投入资本的成本,从而有效提高了融资效率。“琢食顺序理论”⑤就说明了企业人在融资方式选择上的偏好,运用EVA以前,由于内部留存收益筹资无需支付任何成本,且不需与投资者签订某种协议,也不会受到证券市场的影响和其他限制,内部留存收益往往被经营者视为成本最低的筹资方式大加采用,而较少地考虑这笔资金的投资回报率。另外人偏爱多保留利润会形成较多可由人自由支配的资金,从而加大成本,EVA则促进经营者考虑留存收益的机会成本,扭转经营者的投筹资观念,提高资金运营效率,更好地维护股东权益,促进股东的权益最大化。

其三,EVA与MVA(市场增加值)正相关,能够正确评估公司的市场价值,MVA是指企业全部资产的市场价值与股东和债权人投入企业的资本总额之间的差额,它是一个以资产的市场价值为基础的业绩考核指标。由MVA可以直接度量企业给股东带来的收益,故已成为国际上衡量公司价值变化的通用指标。(MVA=ROIC-WACC)×投入资本/WACC-R其中R为企业未来年度现金流量的增长速度。UyemuraRantor和PettiT于1996年选择了100家美国银行1986到1995年的MVA和EVA及各种财务指标数据,经经验研究还发动MVA与EVA之间相关关系最强,同时还可看到EVA与其它财务指标相比,它对MVA的解释度明显较高。

其四,有利于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体系的协调和统一,避免了财务决策与执行之间的冲突。在许多公司,管理层在进行资本预算时采用贴现现金流量指标(DCF),而在业绩评价时却又采用基于利润的另一指标如EPS、ROE等,这显然违背了事前预算和事后评价要采用同一指标的原则,不仅容易引起企

业内部管理上的混乱,而且公司的各项经营活动也难以保持一致。而EVA指标不仅可以用于业绩评价,而且也可以用于资本预算、收购定价、激励性补偿计划等几乎公司财务的所有方面。这是EVA更容易改变企业业绩评价观念的一个重要因素。[论文]

其五,EVA概念简明,易于应用和其它财务目标的指标相比,EVA的概念并不深奥,即使是非财务人员也能够从对该指标的简单描述中理解其含义,这使得它在企业内部推广非常方便。事实上在推出EVA指标的同一时期,一些学者也开发了许多以股东价值为基础的业绩衡量指标,如投资的现金流量收益、现金价值增量、股东价值增量、调整经济值等,这些指标在理念上与EVA基本一致,但它们计算非常复杂,从而使起在企业内部的推广受到阻碍。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了经济增加值指标。

其六,EVA能促使社会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的配置。现代财务理论认为投资者是理性的,他们总是期望至少能获得最低的投资机会报酬,否则就会把资金投向别处。由于EVA反映了投资者投资与企业所能获得的真实报酬,因此能够正确引导投资者将资金投向于能为社会真正创造财富的企业,从而促使社会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的配置,实现社会财富的不断增长。

综上所述,采用EVA最大化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是一种科学而现实的选择。EVA真正考虑了所有的资金成本,真正的将经营者的利益与股东的利益最大限度的结合起来,妥善地处理了经营者与股东的冲突,使经营者的财务管理目标与股东财富最大化趋于一致,从而实现了企业盈利的经济目标。同时采用EVA最大化的理财目标有助于建立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和激励机制,为解决公司治理结构问题和国企扭亏提供了可操作的一个方案,极大地发挥了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导向和核心作用。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企业的经营思想正有传统的利润最大化向股东权益最大化转变,考核企业经营业绩的依据也逐渐由传统的会计指标转向股东价值指标,然而在研究中发现,我国大量上市公司的负债率极低,究其原因,主要是公司企图尽量减少债务的利息开支来保证利润指标。根据:Modigliani-miner理论,权益资本比债务资本的机会成本高的多,显然这些负债率极低的公司忽略了资本成本的作用和资本结构的优化。EVA指标虽也有一定的有限性,但用它代替利润指标可以更好的制约管理者的行为,激励他们的创造热情,为股东赢得更多的收益,并可以推动中国股市进一步的走向成熟。

随者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EVA概念将被我国企业界和学术界普遍认同,EVA的广泛应用也必将为我国企业带来更多的收益,推动中国股市走向成熟,但EVA的应用必须适应我国独特的文化与政策,所以我们应努力探索如何将EVA成功引入我国各个行业,特别是国有企业,以最大限度发挥其效用。

【参考文献】

1、马志娟:EVA:一种新的业绩衡量指标经济师2000(8)

2、黄丽娟:财务管理“最大化”目标与可持续增长的矛盾上海会计2002(8)

篇7

虚假会计信息问题自会计的产生而产生,随会计的发展而发展,大有愈演愈烈之势。究其原因,其中不乏法规、制度本身的不完善而使会计信息难以保证完全真实、公允(制度性失真);会计规则执行人由于未能对会计规则透彻理解而做出了错误判断(行为性失真);以及为使自身利益膨胀而损害他人利益而编造的虚假会计信息(违规性失真)。其中历史悠久,普遍认同的当属违规性失真。

虚假会计信息的泛滥触目惊心,近年来一桩桩涉及国内外知名公司、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的造假案件使人们不仅对企业自身,甚至对证监会、注册会计师等中介机构产生了重重置疑。是什么原因使“泛假主义”如此猖獗、有恃无恐?造假者的趋利动机难以根除,但动机转化为结果是需要条件的,如何防范虚假信息已不仅仅是会计界的问题,它已经演变成了政治界、经济界乃至全球关注的焦点。

1加大违法成本,健全制约机制

1.1对违法者的相关处罚

有人曾把上市公司比作足球,证监会是守门员,地方政府、会计师及证券商都是射手,射手们齐心协力、一定要把上市公司这个球踢进大门!这么多人齐心协力,也难怪造假猖獗,难于治理了。

如今,公司上市的数量越来越多,对外公布的会计信息更是数不胜数,其中,虚假会计信息占很高的比重。由于查处力度不够,某一公司的虚假信息被查出的可能性很是微小,这本足以另造假者欣慰,即使被查出,处罚又很轻微,一般的处罚主要有公开谴责、通报批评、警告、罚款、市场禁入、禁业、吊销执业证书等。除非达到红光实业、琼民源、大庆联谊之流引起社会强烈反响才见有所举措———追究刑事责任。刑事处罚最重一般也不会超过5年的有期徒刑。针对民事赔偿问题,更是无依据可循。

再说对涉案的注册会计师及其事务所的处理,“重单位处罚,轻个人处罚”,仍以行政处罚为主。即便如此,对于投资者来说,过高的诉讼成本和过低的诉讼收益使其将注册会计师推上被告席的几率也是很低,这就更加助长了注册会计师充当“射手”的风气。

1.2通过法律手段治理会计信息失真

在这里,我们要很好地借鉴国外的一些做法,加大“泛假者”的违法成本———通过法律手段治理会计信息失真。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定时期法律环境的具体情况。目前,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治理虚假会计信息最有效的途径也恐怕只有通过法律手段来得最快。如果法律条文对会计违法行为规定明确(包括有关的民事赔偿问题),可操作性强,便于执法部门对虚假会计信息认定和管理;同时严格执法程序,加大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使其违法所获收益难于弥补其违法所付出的惨重代价,其造假行为自会加以收敛。诚然,即使对于各种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的再完善,但是对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处罚不到位,或者疏于对违法行为的检查,客观上就会形成对违法行为的纵容,导致虚假会计信息的有增无减。

2发挥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作用,严格控制虚假会计信息的发生

只有可参照的法律条文还不够,要想加大对虚假会计行为的处罚力度,首先必须将违法者从众多的企业中查找出来,这是前提。我们不能总是指望造假企业如滚雪球般将造假规模越滚越大,最后实在包不住了,才被披露出来。这时,无论采取怎样严厉的惩治手段,投资者的损失都已难以得到弥补,只能起到杀鸡儆猴的作用而已。在这之前,我们应该想到的是审计———必须充分发挥审计的监督与评价功能,将虚假会计信息制造者扼杀于其壮大之前。

“1990年对克莱斯勒来说并不好过。近十年来自日本及欧洲汽车工业的激烈竞争不断压榨着美国三大汽车制造商的利润。克莱斯勒尽管在产品质量上努力追赶竞争者,市场却并未对此做出多少回应。与此同时,竞争者还在不断地为其产品加入新的功能与技术。

日元在升值,然而日本汽车制造商在美国市场的份额却并未受到影响。克莱斯勒公司的现金流在缩减,盈利在下降,股票价格一度低至每股10美元。面临这种严酷的现状,克莱斯勒怎样翻身?”这是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副院长管一民教授在“郑州宇通集团有限公司高级财务主管培训班”授课开始时提出的问题,管教授指出:“一项关键的举措就是引进目标成本管理,并运用于产品开发的全过程。目标成本管理有效控制成本的最好证明是:克莱斯勒的股票价格由1990年的每股10美元上升到1995年的每股54美元。收入增长了70%,汽车与卡车的市场份额也增加了2.1个百分点。更为重要的是,克莱斯勒的利润与现金流几乎增加了400%。但这并不是全部,目标成本管理还帮助克莱斯勒实现了组织转型,通过有效的跨职能团队,采用简单的产品/流程设计规则,基于成本影响的设计决策,提高生产率的生产过程,消除耗时耗费的产品改变,在产品设计中尽早考虑顾客、供应商以及分销商因素等措施建立了一种新的公司文化。”其实,许多全球汽车制造商使用目标成本法,在控制成本的同时,加快新产品开发设计,提高产品性能与质量。

如本田汽车公司在重新设计新款畅销车“思域”时,力图在降低成本的同时增加顾客满意程度。改进的地方有:将仪表盘的时钟刻在收音机显示器上,简化车身铰链,重新设计保险杆、挡泥板和其他部件,以减少组件,降低生产成本;再如福特汽车公司的新产品设计项目“福特产品研发系统”可以加快新车研发、改善设计质量并节约设计成本。该系统以网络为基础,集中全球范围内福特工程师的研发能力,使之竭诚合作。最近,在美国、英国和德国的4500名工程师使用了该网络工具。福特还使用结构动态研究公司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来加快设计进度,降低设计成本并减少汽车样品生产成本。

目标成本管理出现的背景、实施原则及与传统成本管理的比较

1.目标成本管理出现的背景

目标成本管理在今天之所以如此重要,是由当今的产业环境性质所决定的。如今,企业必须面对全球性的竞争环境,适应快速变化的特点。作为传统的竞争战略,通过技术领先达到产品高质量,已经不能为公司提供持久的竞争优势。另外,竞争者之间的产品质量差异正在逐渐缩小,使得依靠质量差异化的竞争战略很难奏效。产品质量需要提高的同时,成本也必须降低。除了质量和成本外,时间也构成新战略三角上的重要一点。

公司应对商业竞争环境,需要做到在环境变化影响到公司经营之前做出回应;持续地改进经营,而不仅仅是寻找暂时的均衡;向外关注顾客的要求以及竞争者的威胁;将公司内部和外部各因素有机结合,将问题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并解决。传统的成本管理体系是为温和的竞争环境设计的,那时产品生命周期相对较长;传统方法无法适应现今的商业环境,因为它是在事后控制成本与质量,试图寻找暂时的均衡,向内关注效率,暂时性而非彻底地解决问题。

2.目标成本管理的实施原则

(1)价格引导的成本管理。目标成本管理体系通过竞争性的市场价格减去期望利润来确定成本目标,价格通常由市场上的竞争情况决定,而目标利润则由公司及其所在行业的财务状况决定。

(2)关注顾客。目标成本管理体系由市场驱动。顾客对质量、成本、时间的要求在产品及流程设计决策中应同时考虑,并以此引导成本分析。

(3)关注产品与流程设计。在设计阶段投入更多的时间,消除那些昂贵而又费时的暂时不必要的改动,可以缩短产品投放市场的时间。

篇8

众所周知,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语文教学处于一种相对封闭的状态,“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很大程度上是停留在口头上。具体说来,课本是唯一的信息源,教师是唯一的信息传递者,教室是唯一的信息交流场所。在全球都在呼唤“让学生学会学习”的当今,语文教学的这种封闭状态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综合性学习,必然要进入我们的视野,运用到语文教学中来。这次课程改革的实质,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次学习方式的革命。《语文标准》对目标的设定,在三个纬度中非常重视“过程和方法”这一纬度,同时专列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考虑的。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是综合性学习的价值所在。《纲要》旨在倡导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意义深远。语文的综合性学习是形成“自主、控究、合作”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它重在学科内外的联系,重在学习过程,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能较好地整合知识和能力,尤其有利于在实践在培养学生的观察感受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搜集信息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互助合作和团队精神等。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的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他们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拓宽视野,丰富知识,砥砺能力。

提倡综合性学习,是这一次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这固然是为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的实践能力,但目的还不仅仅在于此,下面对各个阶段的综合性学习目标作一分析。

一、突出综合

1.学习目标的综合

包括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这四个方面的学习目标的综合,如:

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

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

还包括“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纬度目标的综合,如综合性学习的一些目标中包含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内容:

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

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学习班辨别是非善恶;

体验合作成功的喜悦;

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

2.跨领域学习目标的综合。

《语文标准》基本理念提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综合”的范围包括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要使他们学会在各个领域里用语文,在运用中进一步学好语文。有关的课程目标如:

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

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

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资源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

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

3.学习方式的综合

综合性学习学习,除了学习内容、课程目标的综合,还包含学习方式的综合;是书本学习和实践活动的结合,也是接受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结合;既有课内的学习,又有课外的学习。在语文课上学到的能力,也在实际运用中得到锻炼,课内的学习在课外得到延伸。下列目标侧重于探究,但是也都体现了多方面学习方式的结合:

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

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

选出研究主题,制订简单的研究计划,从报刊、书籍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

二、加强实践

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因此实践是第一位的。能在多学科交叉中体现语文知识和能力和实际运用,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这是综合性学习的目的。所以在第一学段要求在活动中“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自己的见闻和想法”,第二学段要求“在家庭生活中、学校生活中,尝试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第三学段要求“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资源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第四学段要求在选出研究主题、制订简单的研究计划后,“从报刊、书籍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还有“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无不意在培养学生的实际综合运用能力。

1.重探究,重应用

培养学生对世界事物的好奇心,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具有问题意识,这是综合性学习的前提。学生在课内学到的东西到实际生活中马上能用,获得了锻炼的机会,也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和兴趣。综合性学习的目标要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设计的活动应该是“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等等。

随着学生的发展,语文的实际应用范围越来越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也越来越强。课内学到的东西不再是单薄虚拟的,长时间积累起来的各种语言材料有实践中会显得越来越丰满,学习时的应用意识以及“学”与“用”的联系、反映会越来越增强。

2.重过程,重参与

综合性学习的课程目标一般不是指向某种知识和能力的达成度,而是提出一些学习的活动及其要求,主要指向“过程”。《语文标准》中把“过程”也纳入其体系目标,要求在课程实施中,不仅只关注“达成度”、关注结果。其实,关注过程就是关注隐性目标,关注长远目标。阅读与写作等学习版块都需要关注过程,综合性学习更是如此。

关注过程,就应该关注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参与及参与程度,善于与他人合作,这是综合性学习的保证。所以《语文标准》关注学生对各种学习活动是不是都参与,是不是积极认真地参与,活动过程中有些什么样的成果和表现等等。所以在第一学段要求对提出的问题“共同讨论”、“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第二学段要求“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第四学段进一步提出“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3.重方法,重体验

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的方法,有利于终身的学习和发展。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都要重视“方法”的教育。

在综合性学习中,要学生掌握的方法主要在于各种知识和能力的整合、课内外学习的结合、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结合、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如课程目标要求:

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的主要差别,学会注明所援引资料的出处。

学生掌握这些方法的途径主要是通过点拨、示例,在实践中体验,不需要大量讲授一套又一套有关方法的道理。

三、强调自主

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要培养学生自主、独立的学习习惯和能力。综合性学习应突出自主性、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强调观察周围事物,亲身体验,包括自然、生活、社会等各个方面,做到有所感受,有所发现,这是综合性学习的基础。从学习的主体的特点和需要出发考虑并设计综合性学习课程目标,应给学生比较多的选择余地,活动内容和方式通常可以自主地选定,如:

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

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

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

能自主组织文学活动;

篇9

关键词:财务管理目标 执行目标 营销管理 协调

对财务管理目标的思考

所谓财务管理总体目标就是在对财务管理目标的多元性和多层次特点进行讨论时所说的全局性、主导性目标。它在整个财务管理目标体系中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指明了整个财务管理工作应努力的方向。理论界对财务管理总体目标的选择向来众说纷纭、各执己见。基于公司治理的共同至上逻辑,选择“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总体目标符合全体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更具全面性和合理性。企业价值是指企业的市场价值,它是社会公众对企业总体的社会评价。该评价的依据不是企业资产的账面价值,也不是企业已实现的利润水平,而是企业未来的获利能力和未来所创造现金流量的潜力。

衡量企业价值的方法较多,常用的有三种:

现金流量法。根据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来衡量企业价值,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越大,企业价值就越大。

其中 V 代表企业价值;t 代表取得报酬的具体时间;FCF 代表第 t 年的企业报酬,通常用自由现金流量来表示;i 代表与风险相适应的贴现率,可以用加权平均资金成本率代替;n 代表取得报酬的持续时间,在持续经营假设的前提下,n为无穷大。折现现金流量模型中的自由现金流量和贴现率都是估计数,它们在很大程度上量化了理财者对企业风险、盈利及增长、成本等因素的考虑,而这种量化的精确度是无从验证的。故采用此种方法确定的企业价值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个主观的数字。

资产评估法。资产评估能对企业资产作出较准确的估价,但对资产以外的其他项目和其他影响企业价值的因素的考虑明显不足。另外,不是所有企业都要经常(每月或每年)进行资产评估,通常只有当企业发生经营方式变更、产权变更(如联营、兼并)时才需要采用资产评估的方法来确定企业价值;而且,在不同的评估标准和评估方式下会得到不同的估价。因此,利用资产评估的方法确定企业价值在实践操作过程中也有很大的难度。

股票价格法。通过股票的市场价格乘以股数得到企业总价值,这一方法仅适用于上市公司。问题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和资本市场的弱型效率,股价对公司经营状况好坏及发展潜力大小的灵敏度极低,股票价格会受到特定经济环境中多种因素的影响。在某一特定时点上,股价很可能并不真正反映这个企业的价值。股票价格法的适用面和可信度都面临非议。

由于企业价值难以衡量,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与财务管理实践之间出现断层。引入财务管理的“执行目标”来增强目标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是非常必要的。

财务管理执行目标的提出

所谓财务管理的执行目标就是指其本身合理存在的、可直接应用于财务管理实践的,易于操作的财务管理目标。笔者认为,以“财务管理与营销管理的协调化”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执行目标是对财务管理总体目标的具体化,它势必促进财务管理目标与财务管理实践的结合,增强财务管理目标对实践的现实指导作用。

目前,我国不少企业只是要求营销部门通过各种手段设法将企业已经生产的产品销售出去,营销部门的活动事实上并未对企业的整体经营活动发挥主导作用和产生很大影响。虽然市场营销的根本任务是努力解决生产和销售的各种矛盾,但是,市场营销的含义要比“销售”广泛得多。市场营销重视销售,但它更强调企业应当对市场进行充分地分析和认识、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规划从产品设计开始的全部活动,以确保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能够被市场所接受。也就是说,营销管理在企业管理体系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对企业管理有整体介入的职能。由此产生了“营销中心论”认为营销决定生产,价值实现比价值创造更加重要,企业的一切工作应以营销为中心。

也有学者认为,企业是以赢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所有者要求投入资本的保值和增值,其他利益相关者也希望通过企业追求其财富的最大化,进而提出企业管理的“财务中心论”。以财务管理为中心,也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和正常运行的基础。

笔者不偏执两者中的任何一个观点,财务管理和营销管理的协调才是企业管理的着眼点。通过两者的协调,能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优化资源配置,从而形成强劲的发展潜力,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换个角度来看,财务管理和营销管理的协调能增加来自于营业活动的现金流量,使企业理性地关注资本支出状况和营业资本的变动状况,实现现金流量的最大化。按照折现现金流量模型,现金流量最大化很大程度上说明了企业价值最大化。

协调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分析

符合财务战略管理的要求

财务战略管理是战略管理思想在财务管理领域的延伸和发展。它要求企业不能只从单纯的财务观点出发进行理财,追求财务自身的最优化,而必须具备战略思想,从战略的全局来考虑和设计企业的财务行为。财务管理与营销管理的协调运作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财务管理只从单纯财务观点出发进行理财的状况,而从更高的视角和更广的范围对财务管理进行了创新和改革。另外,从公司战略的层次结构来看,营销战略和财务战略都是公司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财务管理和营销管理的协调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执行目标也必定有利于公司战略的制定和执行。

符合财务分层管理的要求

从现代企业的组织结构来看,除监事会行使财务监督职权外,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三个层次瓜分了企业全部财权,这就形成了以所有者、经营者、财务经理人员分工协作为特点的财务分层管理体系。但是,由于所有者财务主要是一种监控机制,而不是一种决策机制,财务经理财务注重日常财务管理,只是经营者财务的操作性财务,所以,经营者财务才是企业财务的精髓。经营者财务要求商品经营、货币经营与资本经营协调发展,让三者和谐一致,相得益彰,不应该顾此失彼。这就从侧面反映了经营者财务需要以商品经营为重要内容的营销管理和以资本经营与货币经营为重点的财务管理协调运作,从而提高企业财务的效率。

财务管理目标与市场营销目标具有一致性

财务管理是为处理好企业的财务关系而对其财务活动进行的管理。任何一项财务活动都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而进行的,财务管理应在协调好企业各个经济利益主体的目标之间的矛盾、收益和风险的矛盾、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矛盾的前提下,从财务管理环境出发,以市场为导向,力求在企业生产经营和经济效益稳步增长的基础上,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它具有统一性、可持续性和赢利性的特征。相应地,市场营销的目标正是立足市场,从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和欲望出发,兼顾企业、消费者、社会三者的利益,发挥企业的优势,追求市场占有和利润,并以企业的长期利益为重。它同样具有统一性、可持续性和赢利性的特征。

可见,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与市场营销目标是一致性的。企业要持续快速发展,实现财务管理目标,就要通过有效的营销管理策略,防范和分散各种经营风险;同时,通过高效的财务安排,控制财务风险,优化配置企业资源,可以使营销活动顺利开展,从而有望实现资本的最大增值。

市场营销活动是实施财务管理的基础

首先,从财务管理的内容来看。财务管理包括筹资管理、投资管理和收益分配管理。企业要以合理的成本及时筹集到所需资金,就必须做好商品营销和企业形象营销两部分的工作。通过良好的产品质量、优质的售后服务和诚信的经营方针让消费者感到满意,同时辅以广告、新闻等媒体方式来扩大企业知名度和树立良好企业形象,增强现有投资者的归属感,并鼓励潜在投资者向企业注入资金;筹资是为了投资,企业通过营销策略的安排制定投资方案,确定筹资量和资金成本,作出筹资决策和投资决策,并通过营销活动的开展对投资进行监控,评价投资的成败;收益的分配同样要以市场营销活动为基础。利润通过销售来实现,若营销管理不善,企业就无法实现目标利润水平,也就无法制定有效的利润分配政策。相应地,企业利益相关者的投资回报期望值也得不到满足。同时,营销战略的安排提出了利用留存利润追加投资的要求,影响了收益分配政策。

从财务管理的环节来看。市场调查和预测的失误会导致不明智的财务决策,以销售预算为基础的财务预算就成了空中楼阁,以财务预算为核心的全面预算体系流于形式,而以这种财务预算为起点的财务控制当然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财务管理和营销管理脱钩的后果是严重的。

有效的财务管理有利于营销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企业通过科学的生产预算和销售预算,制定出合理的营销计划。从销售预算出发,进行直接材料预算、直接人工预算、制造费用预算以及销售及管理费用预算,制定一个可接受的成本费用波动范围,由此判断生产销售规模是否在企业的资金承载能力范围之内,是否有利可图,以便及时调整企业投资计划和营销计划。合理有效的资金安排有利于营销计划的实施。如果资金不足,必须及时筹集足够的资金;如果资金闲置,则另寻有效的投资途径;利润过低时,查找原因,通过调整营销计划扩大收入,或减少不必要的成本费用开支。

通过日常财务管理使有限的营运资金发挥更高的使用效率。确定存货的经济批量,在保证生产和销售顺利进行的前提下使资金利用效率提高;再如,进行有效的应收账款管理,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引导销售行为,保证现金回收,提高资金的周转率,从而保证了后续营销计划的实施。

如何实现两者的协调

市场环境是不断变化的,企业的活力体现在其与市场环境的适应能力。企业只有实现财务管理和营销管理的协调,才能做到以变制变,适应市场,最大限度的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为此,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强化财务管理和营销管理协调的意识,促进财务管理执行目标的实施;培养财务管理与营销管理复合型人才,提高日常管理能力;完善财务管理和营销管理的工作制度,强调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运用;优化财务预算体系,严格实施营销计划的监控;建立和完善评价指标体系,正确评价协调程度与有关人员的工作业绩。

参考资料:

1.王庆成.财务管理目标的思索[J].会计研究,1999(10)

2.刘贵生,杨碧玲.财务管理目标的再思索[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0(7)

3.周守华,杨惠敏.从公司治理结构透视财务管理目标[J].会计研究,2000(9)

4.王化成.财务管理目标的国际比较和我国企业的现实选择[J].财会月刊,2000(8)

5.汤谷良.经营者财务论[J].会计研究,1997(5)

6.王斌.现金流转说:财务经理的财务观点[J].会计研究,1997(5)

7.胡国柳等.企业财务战略与财务控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篇10

当前城建档案管理工作不难看出,其仍旧包含一定的不足问题。首先,在城市建设持续加快的今天,要归档管理的城建档案总量庞大,随之而来引发了一系列问题。由于一些工程单位没有严格进行把关,工作人员无法形成较强的责任意识,进而影响了城建档案归档选择的质量。一些工作人员由于没能清晰归档范畴,无法全面依据建设项目文件档案归档整理工作规范做好报送,导致归档工作面临较多困难。一些项目方受到多重因素影响,无法对建筑项目施工建设资料的归档整理进行全面、精准的控制把关。在项目开工阶段,无法明确城建档案应该如何报送,致使备案阶段中应付了事、闭门造车,呈现出不良造假的问题。相关规范针对城建档案立卷、归档、管理质量、方式方法、文件排列、编目装订等环节均制定了细致的要求。然而在现实工作中,较多部门无法细致深入的研究学习。使得档案组卷无法符合质量标准,随意进行装订,目录、备考表样式欠缺规范性。

二、创新理念,提升城建档案管理水平

(一)引入目标管理思想目标管理即基于既定目标,把握以人为本的原则,将成果视为标准,令组织内部与个人获取到优秀业绩的方式方法。城建档案管理阶段中,引入目标管理思想,推行目标责任制,可进一步促进城建档案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基于现代化管理理念,城建档案馆应以目标管理为根本,夯实内在基础,令档案工作再上新台阶。应加强真实性管理,确保档案资料的原始性,数据信息的系统性,使档案报送更加快速高效,流程更加科学,实践管理更为完整。

(二)创新城建档案管理程序城建档案管理程序科学性对整体工作质量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为此应积极探讨契合当前时代特征的城建档案工作程序,严把人口关,优化质量验收以及报送等处理环节。应将签署的竣工档案责任材料、终身责任方表格引入之报建流程之中,而后在项目施工前期针对建设方、施工方以及监理方技术员工、资料管理人员做好档案技术交底,细致的阐释档案要求。施工阶段中则应积极同监理、质监等机构进行横向合作,体现联动性,定期做好业务指导。城建档案工作人员还应参与竣工验收有关会议,就项目档案编订状况做进一步讲评并细化后续工作要求,保证按时竣工并进行验收备案。完成上述环节后还应督促建设方及时报送竣工档案,快速办理档案移交材料与相关手续,令城建档案管理更为科学有序。

(三)创新城建档案工作模式新时期,城建档案管理应解放思想,全面创新,摒弃以往传统工作方式,跟上新时代步伐。应由档案形成的起初源头入手,更新传统工作中在项目竣工收尾后方开始档案管理的陈旧模式。业务上,应从被动接收积极向着主动提供服务的方向发展。方式方法上,应从指导管理主体向着积极主动服务的主体发展,扭转机械式的传统管理,真正开创现代化工作系统。城建档案管理过程中,有关管理对象单位应加强联系与合作,构成上级与下属良好协调的关系,使实践工作更加顺畅,预防城建档案存在互相交叉以及多头管理的问题,进而对管理工作效能产生负面影响。另外,应积极应用信息化平台,推动城建档案管理工作更加科学有效。可进一步扩充软硬件设施的经费投入,推动档案管理由以往的手工作业向着自动化、数字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变革,进而全面提升实践工作效率,降低工作强度,使有价值的城建档案信息能够充分的得到应用。应积极引入现代化、设计成熟的工具软件,尽可能的将日常工作均囊括到计算机实践管理流程之中,实现各项流程的紧密衔接与互相配套,降低重复性劳动。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