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变更管理规定范文
时间:2024-03-07 17:47: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系统变更管理规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金融业;信息管理;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5-0000-01
一、金融业机构信息管理现状
(一)基本情况
截至2014年末,全辖共有38家金融机构,含22家金融机构,16家小额贷款公司,其中9家小额贷款公司未在系统中注册,系统中实有29家注册金融机构,共291家分支机构(网点),已申请机构编码的网点282个,占网点总数的97%;未申请使用机构编码网点9个,占网点总数的3%。
(二)人民银行验证工作及金融业机构信息变动情况
2010年至今,为规范辖区金融业机构信息,各级人民银行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对全辖金融业机构信息进行验证。验证内容包括金融机构数量、状态信息是否与管理系统一致;金融机构的相关要素信息是否与管理系统一致;金融机构执行《管理规定》的情况,是否存在纰漏、迟报、不报的情况。通过验证,发现存在系统存量数据不全、部分金融业机构的基础信息缺项等问题。
2014年巴州辖内共为13家机构做信息变更,主要为名称变更和出资人变更;新增8家小额贷款公司分支机构;撤销1家金融机构的2个分支机构;5家金融机构和5家小额贷款公司未能按照《金融业机构信息管理规定》在金融机构信息发生变动后7个工作日内向人民银行书面报备,申请机构信息维护。
二、金融业机构信息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认知度不高。由于不清楚政策规定,部分金融机构不主动向人民银行申请金融机构编码。特别是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管权在地方政府,并且机构编码和金融机构本身的业务关联度不高,造成金融机构对于申报工作认识程度不高,管理不到位,年检不主动。其在申请、变更金融机构编码后,金融机构编码也就被束之高阁,未能在各类金融信息系统中全面应用,制约了金融机构信息管理的推广与使用。以巴州为例,虽然每年以正式的文件和召开专题会议的形式将通知发送到全辖金融机构,但是大多金融机构对机构代码及代码规范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充分,不清楚机构代码的作用和意义,对信息核对和检查等相关工作不够积极配合,联系人经常变动,工作交接不衔接。
(二)沟通协调机制不畅。科技部门作为人民银行的对内部门,多不了解辖内金融机构相关信息,尤其是中小型地方金融机构和小贷公司,因此难以掌握这类金融机构的审批成立时间和数量。如果金融机构新增、变更或撤消时未按规定在有关部门批准后的7个工作日报送相关信息,将导致录入的信息不及时,违背了“实时公布”的原则。再者,因未明确商业银行维护机构信息的责任部门,有的是办公室,有的是科技部门,还有一些是由会计业务类部门负责此项工作,导致部门间沟通回合多、协调环节复杂。
(三)制度约束力不强。《管理规定》中对金融机构未按规定执行的处罚条款不明确,责令整改和通报的惩戒力不足。由于缺乏约束力,多数金融机构平时不重视此项工作。信息发生变更不及时更新,或是申报时时间跨度早已超过文件规定期限的现象屡见不鲜。加之科技部门又无相应的执法权,无法对此项工作的完成情况进行检查,日常进行的口头督促不具有合法性和权威性。
(四)属地管理原则与权限设置相背离。金融机构的县级分支机构和区域性法人金融机构在不断增加。但系统维护由人民银行地市中心支行以上机构负责,《金融业机构信息管理规定》中明确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按属地原则负责辖区内区域性法人金融机构、金融机构分支机构和事业部信息的编制、备案、维护和,造成县域金融机构在申请机构编码时极为不便。以巴州为例,辖内地广人稀,相距最远县城达上千公里,无论是金融机构提交材料还是去现场检查,来去都极为麻烦,且费时费力。而人民银行县支行却没有对应的维护权限,给日常工作造成诸多不便。
三、对策及建议
(一)采取有效措施扩大机构编码的应用范围。加大编码使用范围,建立信息共享和制约机制。在人民银行信息系统中大力推广使用,建立人民银行各部门之间以及与商业银行之间的联动制约机制,规定商业银行必须申请使用编码后才能开展某些业务,从而促使金融机构主动做好信息验证工作,及时进行系统信息维护,进而加快推动金融机构编码的启用进程,以保障金融机构信息系统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唯一性和信息公布的及时性,帮助实现金融机构问系统互联互通、信息共享。
(二)建立全面协调沟通机制。通过人民银行组织的金融机构参加的各类联席会议、业务交流会以及各种宣传活动等多种方式和途径 ,进一步加大《金融业机构信息管理规定》的宣讲力度及系统的推广使用。特别是通过行长联席会议等,使得各金融机构行领导特别是分管行领导要高度重视人民银行金融标准信息化建设工作,落实专职部门负责,指派专人作为联系人与当地人民银行科技部门保持联系,及时报备机构信息变动所需材料。
(三)建议进一步细化制度规定。明晰信息管理工作中的奖惩细则与依据,强化金融业机构信息管理制约手段。建议明确处罚依据和责任追究手段,明确商业银行维护机构信息的责任部门。同时,对监督检查主体进行业务和执法培训,办理执法证,在人民银行综合执法检查中添加对此项工作的专业检查。
篇2
***同志现任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法制处主任科员,负责制度起草、执法监督、执法培训工作。在工作中,自觉学习,恪尽职守,认真负责,较好地完成了各项任务。
一、认真做好制度相关工作
一是做好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全面梳理建局以来的规范性文件。共清理全局规范性文件240件,保留文件193件,废止文件47件,编制《2000年-2011年规范性文件汇编》。为了便于执法人员更好的查找和熟悉国家政策及相关文件,2012年编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规范性文件汇编。
二是做好规范性文件制定工作。起草《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执法着装管理规定》、《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着装风纪管理规定》《药包材监督性抽验工作程序》、《药品安全黑名单制度》等相关规范性文件。在机构改革期间,起草《行政处罚程序指导意见》、《违法案件举报实施办法》、《案件审核委员会工作规程》、《关于在机构改革调整期间做好行政审批工作的通知》等多份行政规范性文件。
三是做好规范性文件备案工作。做好《医药储备管理办法》、《药品零售企业变更管理规定》、《药品批发企业许可事项变更》、《医疗机构药品监督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等3年以来多份规范性文件的法制审查及备案工作。
二、扎实开展执法监督工作
一是参与做好案卷评查工作。2011-2013年共评查行政执法、许可案卷千余卷,其中行政许可案卷优秀率93%。行政处罚优秀率92 %,撰写2011年、2012年案卷评查结果通报,深挖问题,追根溯源,促进整改。我局在市法制办组织的全市案卷评查中位列前茅,保持了连续10年的优秀成绩。参与完成2011年执法监督检查工作。对各分局、稽查办执法工作进行了全面的监督检查。全年共抽调31人,对18家单位进行检查,检查发现13项问题,提出42条工作建议,落实整改措施50余条。
二是梳理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及保健食品的行政处罚目录及依据253项,形成汇编。组织全系统开展规范执法流程、执法程序及自由裁量权相关工作,制定《行政执法证、行政监督执法证管理办法》、《关于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若干规定》、《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办法》等相关制度。
三是贯彻落实市法制办和国家局“六五”普法规划,编写我局法规工作“十二五”规划及“六五”普法规划,以普及基本法律知识为基础,以提高队伍依法行政能力为重点,联系实际,撰写“六五”普法验收标准,扎实推进“六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
篇3
外商投资道路运输业是指外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投资道路运输经营及道路运输相关业务。外商投资道路运输企业与其他道路运输企业的差别主要在于投资主体及形式,道路运输组织形式、经营方式及发展模式等方面基本相同。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外商投资道路运输业运行及管理,除具备一般外商投资企业的要件外,需要进行外商投资道路运输业立项审批,包括企业设立、扩大经营范围及经营规模等内容。经营和管理依据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及配套规章、《外商投资道路运输业管理规定》及补充规定、《交通运输部关于做好外商投资道路运输业立项审批权限下放后有关工作的通知》。上述依据中,《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是行政法规,效力最高;《外商投资道路运输业管理规定》及补充规定、《道路旅客运输及客运站管理规定》《道路货物运输及站场管理规定》《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管理规定》《机动车维修管理规定》等相关规定均是交通运输部规章,效力低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交通运输部关于做好外商投资道路运输业立项审批权限下放后有关工作的通知》是交通运输部文件,明确了法规规章的具体贯彻落实意见。
外商投资道路运输企业具有一般企业主体的组织形式,投资主体相对特定,经营及发展模式具备道路运输业一般特征。由于外商投资道路运输业发展沿革等因素,部分重点内容需要确定适用规则。关于依据的适用,应当遵循上位法效力高于下位法的原则。同一机关制定的规定,特别规定与一般规定不一致的,适用特别规定;新的规定与旧的规定不一致的,适用新的规定。外商投资道路运输业适用有关依据:一是应当遵守关于外商投资企业的通用性法律,即《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二是道路运输法规规章,由于制定实施时间等原因,《外商投资道路运输业管理规定》及补充规定的一些内容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存在不一致之处,应本着上位法效力高于下位法的原则,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的规定为基础。三是在某一具体领域,关于外商投资道路运输业有关事项应当适用《外商投资道路运输业管理规定》及补充规定,关于客运、货运、机动车维修的一般性经营管理内容适用于《道路旅客运输及客运站管理规定》《道路货物运输及站场管理规定》《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管理规定》《机动车维修管理规定》。四是《关于修改〈外商投资道路运输业管理规定〉的决定》(交通运输部、商务部2014年第4号)对该规定部分内容进行了修改并予以公布,原规定的三个补充规定并没有作修改或宣布废止,仍有效,与新规定不一致之处,按照新规定执行。
2 重点问题分析
外商投资道路运输业运行及管理按照有关法定依据及适用原则实施,根据上述适用原则,对以下三方面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2.1 投资经营范围及形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作为道路运输行业效力最高的法规,其调整范围应作为外商投资道路运输业的基础和蓝本。在此前提下,同时应当遵守《外商投资道路运输业管理规定》关于允许外商投资道路运输领域的范围。即,外商可投资经营同时符合上述两个规定的调整范围,已经成立其他领域外商投资企业可扩大经营范围从事同时符合上述两个规定的经营范围,并纳入外商投资道路运输业立项管理,具体包括道路旅客运输、道路旅客运输站(场)、道路货物运输(含道路危险货物运输)、道路货物运输站(场)以及机动车维修经营。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不断发展,道路运输业运行模式及发展方向也随之发生变化,外商投资道路运输业的领域、范围、经营模式及政策导向也将逐步发展变化。外商对道路运输行业的投资形式,包括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三类形式。具体投资形式与投资经营范围息息相关,其中投资经营道路货物运输(含道路危险货物运输)、道路货物运输站(场)以及机动车维修可以采取中外合资、中外合作或外商独资形式。投资经营道路旅客运输、道路旅客运输站(场)有一定的限定性要求,应当采取中外合资形式。
2.2 投资经营要件
外商对道路运输领域的投资,应当重点把握如下要件:一是投资领域及形式符合前文所述,这是基础和前提。二是道路运输具体经营范围、车辆类型明确,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及配套规章、交通运输部《关于启用新版道路运输证件的通知》等道路运输经营的一般性要求,与后续经营许可及日常经营的内容相衔接。三是投资各方应当以自有资产投资并具有良好的信誉。四是企业申请的经营范围和经营规模应当与注册资本相适应,即企业的注册资本应当足以满足企业拟从事的经营范围和经营规模的相应需要。五是从事道路旅客运输业务及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境内再投资客运经营的,对投资主体、投资股比、注册资本用途、投放车辆等有特定要求。主要投资者中至少一方必须是在中国境内从事5年以上道路旅客运输业务的企业;中方股份比例不得低于51%;企业注册资本的50%或以上用于客运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改造;投放的车辆应当是中级及以上的客车。六是经营许可及日常经营需要符合道路运输行业有关规定及规范的要求。
2.3 有关程序
外商投资道路运输企业须按照外商投资企业的一般性规定实施相关程序,此处不详述。按照有关规定,从事道路运输经营须取得经营许可证件后方能经营,外商投资道路运输业需要先进行立项审批,取得立项批件,县级以上道路运输管理机构方能按照许可权限核发经营许可证件。需要说明的是,对取得立项批件的外商投资道路运输企业,经营许可条件及程序与内资企业相同,不同之处是:一是必须以取得立项批件作为前提(变更需取得变更批件)。二是须按照外商投资道路运输业批件核定的经营范围、经营规模、经营期限等内容申请核发经营许可证件。《国务院关于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国发[2013]44号)已将交通运输部行使的外商投资道路运输业立项审批权下放至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充分体现了简政放权的具体要求。
本着进一步简化程序、方便投资经营主体,提高投资经营效率的原则,建议对有关流程明确界限,并进一步简化:一是应当根据有关条件明确投资经营主体所应提供的要件并配备有关说明,保障其投资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二是外部程序及内部程序都应有明确的时限要求,时限要求应当细化,包括每一环节,并进一步提高效能,对于简易件尽量缩短时限。三是进一步理清各部门的职责衔接,制定一般规则并共同遵守,做好宣传解释,使投资经营主体充分了解。四是加强日常指导,及时了解企业投资方式、经营模式、经营效益的发展变化,对有关问题进行汇总分析,制定指导性意见。
3 运行及管理建议
3.1 规范管理的同时,进一步研究简政放权的方式方法
本着行政对人,提高行政效能的原则,在充分论证前提下,稳步推进简政放权工作:一是省、市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可授权委托具体实施道路运输管理工作的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进行项目审核,减少层级管理。二是企业申请、市级部门向省级部门报送审核意见等环节可考虑使用同一表格或电子系统申报,缩短行文流转时间。三是对于增加较小经营规模的变更申请,可考虑简化程序或在运行一段时间后将权限进一步下放。
3.2 创新管理方式,引导企业良性发展
建立健全外商投资道路运输企业经营信誉监督考核制度,突出企业社会服务内容,明晰运管机构考核职责,健全考核文书档案。把信誉考核作为市场监管的重要手段,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精力,切实做好信誉考核工作,按要求开展定期考核,及时开展不定期考核。设定考核结果等级,定期公布经营信誉好的企业,对结果等级较低企业采取必要措施予以规范、引导。
篇4
关键词:军队律师;装备采购合同;法律审查
中图分类号:F25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3-0-01
装备采购合同是指军队装备机关、或者授权的其他机构与装备承制单位签订的就武器、武器系统和军事技术器材等装备的设立、变更、终止权利义务关系而订立的协议。其中,交付武器、武器系统和军事技术器材等装备并转移所有权的一方装备承制单位是卖方,支付价款的一方是军队装备机关是买方。
军队律师依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对装备采购合同内容的合法性、合规性、完备性、明确性、严谨性等方面的审查,有利于控制合同风险,实现合同目的,保证国家的军事利益。军队律师在审查装备采购合同时应注意审查以下几点。
一、审查合同相对方的主体资格
对一般的买卖合同,律师只需审查合同相对方的法人资格、经营范围、专业资质等就可以了。但对于装备采购合同,除常规审查外,应重点审查合同相对方是否具备总装备部认定的装备承制单位资格。根据《装备采购条例》,装备采购实行承制单位资格审查制度。也就是说装备承制单位应首先具备装备承制单位的资格,被编入《装备承制单位名录》,才具备了签订装备采购合同的资格。所以律师在审查装备采购合同时,应根据总装备部制定的《装备承制单位名录》,审查合同相对方是否具备装备承制单位资格以及该资格是否在有效期内等。
二、审查合同内容是否合法
审查合同内容的合法性时,应当重点审查合同内容是否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的利益;是否有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情形;是否存在重大误解、显示公平等;是否损害公共利益;是否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三、审查合同条款约定是否完整
装备采购合同因涉及军事利益所以较为复杂,风险较大,合同的条款要求相对较高。根据《装备采购合同管理规定》第16条规定:“装备采购合同主要包括以下条款:合同当事人;合同订立的依据;合同标的和数量;交付技术状态;价格、经费支付方式和条件、开户银行和账号;履行期限;包装、储存、运输及交付要求;质量保证要求;质量监督、检验验收内容和要求;服务保障要求;合同变更、解除、终止及违约处理,解决争议的方法;保密要求;其他约定的事项等。”
四、审查合同条款约定是否明确、具体
(一)审查标的条款是否清楚明确。应审查拟购装备的品名、规格、型号、交付时技术状态等信息是否明确,是否有确切的数量及计量单位,是否明确对交付的装备的编号、名称、型号、外观、功能、战技指标、技术状态变化等的项目的技术状态要求,对技术状态标识、技术状态控制、技术状态纪实和技术状态审核等工作要求是否明确。
(二)审查价格条款是否明确。价格条款是采购合同的核心条款,须重点审查:金额是否具体明确,是否与中标或谈判价格以及附件清单一致,价格是否含税,税费负担是否合法。采购合同中常涉及诸如产品运输、包装、退换货、零配件更换、维修等问题,应审查其相关费用由哪一方承担、是否已包含在合同总价款中等内容是否已约定清楚。
(三)审查付款条件、付款方式及期限是否合规。《装备采购合同管理规定》明确价格、经费支付方式和条件要求。驻厂军事代表机构应当遵循质量、进度、经费同步管理的原则,根据装备采购合同和产品检验验收情况,对装备承制单位提出的付款申请进行审核后提出付款意见。装备采购经费须通过总装备部装备财务结算机构办理支付手续,且以银行转账结算方式进行。
常见问题是付款以验收合格为前提的,未约定验收条款;或分期付款以初验、终验为条件的,仅约定验收条款,未分别约定初验、终验条款。同时应明确是否留有一定比例的质保金,质保金何时付清等。
(四)审查包装、储存及运输条款规定是否明确。设备需要包装的,应明确包装的材质、规格、并注意审查是否有特殊的包装要求。如包装等级的确定、防腐包装、捆包、装运标记、成组化以及用集装箱运输等,它是为装运装备所做的所有准备工作。在确定包装要求时,应充分考虑到便于运输、装卸、储存、使用和管理。如果需要设计专用的包装容器,则应约定其设计的约束条件。
装备储存的方式主要有库房、露天加覆盖物、露天不加覆盖物、特殊储存。储存方式主要依据装备预期的使用和维修要求及技术状态特性来确定,并与装备的包装防护等级相一致。必须在合同中加以明确。
审查装备的运输方式和运输要求。对于运输工具、运输环境、有毒装备和危险装备的运输是否做出了具体约定;设备需要运输的,应明确运输方式、责任方及运费的负担等。
(五)审查质量保证条款是否明确、具体。合同中应按装备质量管理规定和有关国家标准、国家军用标准,明确约定质量相关的管理目标,对质量有特殊要求的,应在合同中具体约定。
(六)审查质量监督、检验验收条款。审查质量监督条款,保证驻厂军事代表机构享有质量监督“特权”。驻厂军事代表机构应监督承制单位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并依据国家和军队的有关规定,对装备承制单位进行质量管理体系考核;审查装备合同项目检验验收内容是否明确。如驻厂军事代表机构依据产品技术条件对承制单位提交的成套装备、装备配套产品件、单独采购的主要备件进行检验验收。
(七)审查服务保障条款是否明确。合同中应明确承制单位设立技术服务机构、配备服务设施,对接装部队进行理论、实际操作技能和使用维护方面的培训。具体如承制单位应组织技术服务人员到军方进行安装、调试、指导使用和维护,并及时解决出现的技术和质量问题。
(八)审查违约条款。审查时要注意违约条款是否明确具体,如承担违约责任的方式是否合理,违约金的比例、赔偿范围是否对军方有利等。
篇5
一、检查范围
年度全国土地变更调查成果中的“本年未批先建”地块、“本年批准本年建设”地块、“往年批而未用当年实地已建设”地块、土地变更调查中的疑似新增建设用地图斑和矿产疑似违法图斑。
二、检查内容
1.核查涉及地块的使用是否经过依法批准;
2.涉及违法用地是否依法查处整改;
3.涉及矿产的图斑是否存在矿产资源违法行为,是否依法查处。
三、检查方式
按照统一部署,采取各镇街初查,县政府会同国土分局进行核查的方式进行。
四、工作方法和步骤
(一)前期准备(月日前)。成立工作机构,制订土地矿产卫片执法检查实施实施方案。建立工作班子。各镇街要组建工作机构,成立工作队伍,明确责任,落实人员。组织学习《关于年度开展土地矿产卫片执法检查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号)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年度土地矿产卫片执法检查工作的通知〉通知》土资发〔〕21号)市国土资源系统年度土地矿产卫片执法检查工作实施方案》土资发〔〕20号)和国土资源部《土地矿产卫片执法检查工作规范(试行)下简称《规范》同时结合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前期下发的土地卫片对涉及违法用地和违法用矿行为先行核查整改。
(二)开展自查(月日前)。一是开展全面核查。国土分局会同各镇街,组织对年度全国土地变更调查成果中的“本年未批先建”地块、“本年批准本年建设”地块、“往年批而未用当年实地已建设”地块、土地变更调查中的疑似新增建设用地图斑和矿产疑似违法图斑进行逐宗核查。二是进行整改查处。对清查出的违法违规用地和矿产违法行为,国土分局会同各镇街要逐宗研究确定查处整改意见,按照“边清理、边自查、边整改”的原则,实施整改并复耕到位。对涉及土地复耕的,由农业部门初步认定,出具认定意见并报市国土资源局确认。对涉及新增建设用地的违法用地,对土地、矿产违法突出的镇街和村(社区),由县纪检监察部门约谈、问责。三是及时上报数据。在月日前,国土分局将自查和整改基本情况预报市局。月1日前,县政府向市国土资源局预报工作情况和数据,迎接市政府检查和省国土资源厅督查。月日前,国土分局完成外业调查、内业资料比对、违法行为查处整改工作,向市国土资源局上报初查工作报告和数据。
(三)迎接上级验收(月日前)
月日前,县政府做好迎接国家、省检查验收准备工作。根据部、省的意见对检查数据进行修改。月日前,县政府向市政府报送土地矿产卫片执法检查工作报告和报表。
(四)实施约谈、问责(月底前)。根据违法用地、矿产违法行为核查、查处和整改情况,上级国土、监察部门对土地、矿产违法重点镇街负责人进行约谈。按照《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处分办法》(监察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第1号令)及省有关规定的要求,对符合问责条件的,启动问责。对存在土地、矿产管理混乱、土地矿产违法查处不力等问题的地区,责令限期整改。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年度土地矿产卫片执法检查是去年国土资源部按《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处分办法》启动问责后的又一项重大执法活动。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此次土地矿产卫片执法检查工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将土地矿产卫片执法检查上升为政府行为,切实做好各项工作。为加强对土地卫片执法检查工作的领导,县政府决定成立由县长为组长,副县长为副组长,(县政府办公室)、(县监察局)、(国土分局)、(县人事局)、(县人民法院)、(县人民检察院)、(县公安分局)、(规划分局)、(县农业局)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国土分局,兼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副主任。各镇街和县相关部门也要高度重视,建立健全工作机构,政府主要领导要亲自挂帅,切实加强对卫片执法检查工作的领导,确保组织协调到位、保障工作到位、责任落实到位。
(二)形成工作合力。全县各级各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切实承担土地执法相关责任。国土分局作为土地矿产执法检查的牵头单位,要认真组织做好土地矿产卫片执法检查工作。县监察、公安、农业、建设、规划、发改等部门要全力配合,确保查处整改工作到位。各镇街要建立严格的责任制,统一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土地矿产卫片执法检查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三)依法严肃整改。对检查中发现的土地违法违规行为,要按照国土资源部、省、市的要求依法依规查处到位。要把整改作为工作重点加以落实,对非法占用耕地的,各镇街要按照边发现、边整改的要求,组织实施拆除复耕;对土地矿产卫片执法检查中发现而未整改到位的违法用地,坚决不予补办用地审批手续;对违法党纪、政纪规定的人员,要依法依规追究其纪律责任,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篇6
就乙方向甲方提供关于温沙大道工程器材,为明确甲、乙双方的权利、义务和经济责任,经双方协商同意签订本合同,供双方共同遵守执行。[文秘站网文章-文秘站网帮您找文章]
一、系统供货内容
1、详见本合同附件一:系统报价单。
2、以双方确认的报价单为准,若甲方对器材有变更计划及增减器材数量时,甲方将按照此合同单价追加(减)货款,并书面通知乙方,乙方按甲方要求按时按量供应。
二、交货期及交货地点
1、甲方提前20天以书面形式通知乙方供货。
2、交货地点:
三、付款方式
1、甲方在首批器材进场前一个月内支付乙方进场器材总价10的预付款。
2、器材到货20天后甲方按到货部份支付乙方器材费用的全额。
四、系统器材的验收
1、乙方将器材运至甲方指定地点,甲乙双方按合同要求及有关附件进行清点核对,核对无误后,甲方视为验收,且全部器材由甲方保管。同时明确此次验收公是对产品外观及数量的确认验收,不含对产品质量及性能的确认或验收。
2、若甲方发现乙方所供器材内容与全同不符,甲方在收到乙方的系统器材后可向乙方提出书面通知,乙方对合同不符的应无偿更换,并承担由此产生的换货费用及甲方的一切损失。
五、甲、乙方责任
1、乙方责任:乙方必须依据甲方提出的安装要求,在合同签定后10天提供样品,并通过甲方确认才可批量供货。如此样品由于甲方临时更改要求造成需进行二次确认,则供货周期顺延。乙方无条件承担器材质量问题,即器材安装调试时发现器材质量问题,而非安装人员安装上造成的损坏,应不管是否因产品无包装或安装必然造成的划损都应无条件在20天内更换。
2、甲方责任:对乙方提交的样品应及时核对。按本合同条款及时向乙方付款。
六、乙方的售后服务
1、乙方免费承担关于此工程所需货物的系统保证24个月。
2、器材保证二年。在质保期内,乙方对其产品的质量问题无偿维修或更换。
七、乙方应向甲方提供以下产品的书面文件
a)营业执照复印件,三份加盖公章。
b)生产许可证,三份并加盖公章。
c)“CCC”认证,三份并加盖公章。
d)厂家质量保证书,三份并加盖公章。
e)国家有关检测部门的检测报告,三份并加盖公章。
f)合格证,三份并加盖公章。
八、违约责任
1.不可抗力外,任何一方不得擅自变更和解除合同,如其中一方单方面违约则必须赔偿对方合同总价的30的损失费,并退回已付(已收)款项或已安装的器材。
2.乙方不能如期交货,每逾期一天,乙方支付合同总价的千分之一的逾期违约金给甲方。
九、纠纷解决方法:
任何一方违反合同的规定以协商解决为主;协商无效时,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人民法院。
十、其他约定事项:
1.合同一式二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所有附件都是合同不可分割的部分,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2.双方应遵守国家关于产品的法规或管理规定,凡因乙方原因而违反国爱关于产品的法规或管理规定而给甲方造成的经济损失均由乙方赔偿甲方。并由乙方承担法律责任。
3.经双方代表人签字并加盖公章或合同专用章后,本合同即开始生效(传真件有效)。
甲方:乙方:
代表:代表:
日期:日期:
地址:地址:
篇7
承租方(下称“乙方”) :
甲、乙双方经协商,就乙方向甲方承租[ ]大厦(下称“大厦”)的单元达成一致意见,特立此租赁合同为证。详细内容如下:
第一章 定义及释义
本合同中除文义需另作解释外,下列用语所指意义如下:
“承租单元”指本合同附件一第2条所述的物业;
“承租期”指本合同附件一第3条所述的期限;
“免租期”指本合同附件一第4条所述的期限;
“租金”指本合同附件一第5条所述的租金;
“公共区域”指大厦入口、大堂、公共卫生间、电梯、楼梯间、通道、行人道、行车道、绿化区域、设备机房、洒水系统泵房、消防泵房、风道井、水箱间、自动扶梯、管理处办公用房等处及设施,还包括为大厦的业主、租户、用户及其客户、雇主、被邀者、被许可者及与业主拥有相似使用权的所有其他人员而设并供其使用的其他地方及设施,但不包括任何业主、租户、用户拥有独自使用权的地方;
“公共设施”指为大厦的利益而安装的机器、设备、仪器、装置、管道、机房、电缆、电线及种植的树木、草坪、花卉等,但任何只供个别业主、租户、用户使用的设施不包括在内;
“管理机构”指甲方所指定负责管理大厦、公共区域及公共设施等事宜的具有专业资质的物业管理机构;
“管理费”指本合同附件一第6条所述的费用;
“物业管理规定”指甲方或管理机构就管理大厦、公共区域及公共设施所制定的物业管理公约及依据公约和大厦实际制订的规章制度;
“装修守则”指甲方或管理机构就乙方在为承租单元进行装修时所须遵守的规定及程序所制定的规则;
“使用人”指乙方的职员和雇员、人、被邀人、客人、承包商、来访者和其他占用或使用承租单元的人士;
“特定业务”指乙方进行与其经营范围相关的特定营业活动的业务。
第二章 承租单元
2.1 甲方兹按本合同的条件出租、且乙方兹按本合同的条件承租承租单元。
2.2 除承租单元外,乙方将享有与甲方以及大厦的其他租户和用户共同使用公共区域及公共设施的权利,但应遵守本合同、《使用、管理、维修公约》、《装修守则》等物业管理规定以及甲方和管理机构就公共区域及公共设施的使用所制定的规定。
第三章 租期
3.1 乙方于承租期内向甲方承租承租单元。承租期应包含免租期在内。
3.2 在各免租期内乙方免向甲方缴付房屋租金,但须缴付本合同所规定的物业管理费及各项公用设施费(不包括电和电话费)等其他费用。
第四章 租金
4.1 承租期内,乙方须于装修免租期后每月首五个工作日之前预先向甲方缴付当月的全额租金。
4.2 租金不包含本合同所规定的各项公用设施费(包括电和电话费)等其他费用。
4.3 甲乙双方同意按以下方式支付租金:租金以[ ]元计算,乙方以[ ]元支付租金,由管理机构统一收取。
4.4 若乙方未能按本合同的规定向甲方支付租金,每逾期一日应按逾缴总额的万分之二(0.02%)向甲方支付滞纳金,直至乙方全数付清其所应付的租金(包括滞纳金)之日为止。
第五章 管理费及其他费用
5.1 甲方可自行管理或委托管理机构管理大厦、公共区域及公共设施并按公约及相关规定向乙方提供物业管理服务。
5.2 在承租期内,乙方须于每月首五个工作日之前预先向管理机构缴付当月全额管理费。
5.3 管理费的支付办法,包括货币、兑换率与本合同第四章有关租金的相应规定相同。
5.4 管理费的使用范围详见物业公约所定。
5.5 在承租期内,管理机构可因提供管理服务的运作成本的变动以及根据市场情况合理调整管理费,但应事先通知乙方并说明合理调整理由。乙方应按调整后的金额支付管理费。
5.6 若乙方未能按本合同的规定向管理机构支付管理费或其他乙方应付的费用,每逾期一日应按逾缴总额的万分之二(0.02%)向管理机构支付滞纳金,直至乙方全数付清其所应付的管理费和其他费用(包括滞纳金)之日为止。
第六章 押金
6.1 在签订本合同后五日内,乙方应付给甲方附件一第7条所述的押金,以作为乙方遵守和履行本合同所有义务和规定的保障。
6.2 如乙方在整个承租期内未违反本合同的主要相关规定,且全额缴清应付租金、管理费,则甲方须于承租期结束后的十五日内一并无息退还将乙方所支付的押金。
6.3 在承租期内,若乙方拖欠甲方及/或管理机构任何租金、管理费,或因乙方违反本合同、《使用、管理、维修公约》或《装修守则》等物业管理规定给甲方造成损失,甲方有权在预先书面通知乙方并随附充分证据的情况下从押金中扣除一笔相等于该欠缴之款项。乙方须在甲方提出书面通知后十个工作日内补足所扣除部分押金,否则按违约论处。
第七章 承租单元用途
7.1 承租单元仅作为办公用途。如经政府部门同意变更或增加经营范围,乙方书面通知甲方后方可变更承租单元的用途。
7.2 乙方不得将承租单元及其任何部分作为演播室或用于宗教或其他仪式,或用于赌博或其他非法或不道德的用途;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甲方或其他业主、租户或用户受到骚扰、不便或对之造成损害或危险的方式使用承租单元。
7.3 除甲方或管理机构统一设计所提供,或书面认可的指示牌及名牌,乙方不得在承租单元外设置或展示任何能在大厦外面看见的广告宣传
、灯箱、装饰、旗帜。
7.4 未经甲方书面同意,乙方除了用大厦名称为其营业地址外,不得在其他方面使用大厦名称或其标志。若乙方经甲方批准在法定名称内使用大厦的名称,乙方须在本合同终止时向有关政府部门申请更换其法定名称。
7.5 甲方有权随时更改大厦的名称或其任何标记,但须事先通知乙方变更的名称和理由。
第八章 装修或改建
8.1 乙方须遵守甲方或管理机构就承租单元的装修或装饰所制定的装修守则,向甲方递交承租单元的内部装修、设备安装及陈设的设计图(包括需要额外电力、空调、防火设备之要求)和详细说明。
8.2 在未获得甲方的书面同意及完成办理有关手续前,乙方不得在承租单元内进行任何内部装修、设备安装及陈设。甲方保证乙方递交设计方案后五个工作日内予以答复,并协助该设计方案尽快得到消防部门正式批复。
8.3 未经甲方事先书面同意,乙方不得对承租单元进行任何重大改动或附加装置,以及对电线、照明或其他装置以及由甲方提供的空调系统及公共设施进行任何改动或附加装置,或割损任何门窗、墙体、结构材料或大厦其他构造。
第九章 维护与修理
9.1 管理机构负责承租单元内和大厦外的玻璃幕墙、建筑结构和中央空调、新风、电梯、公共区域水电、大厦原配通讯、消防等系统的管理和维修保养,并承担有关的费用和责任。
9.2 承租单元的内部装修及由乙方安装的各种设备由乙方自行维修保养,并由乙方承担有关费用。
第十章 损坏
10.1 在承租期内,如因不可抗力导致承租单元发生全部或部分损坏以致承租单元完全不能使用,或损坏严重而根本不能修复,在上述损坏发生后的90日内,甲方有权选择:
(1)宣布由于上述损坏而终止本合同;
(2)修缮承租单元并书面通知乙方所需的时间。在修缮期间,乙方不需支付租金及其他费用直至重建或重修结束之日。
如甲方选择修缮承租单元但承租单元在进行重建或重修后180日内仍旧未能修复完毕时,乙方有权经书面预先通知甲方后终止本合同。
10.2 如承租单元因不可抗力的情况原因只是轻度损坏,部分可以使用,并能满足乙方特定业务的需要,甲方应予以即时修缮,直至承租单元全面恢复使用条件为止。在此同时,租金可相应按损坏比率予以部分减免,有关的租金减免应依据承租单元的修缮期按天数计算。
第十一章 续约
若甲、乙双方在离承租期终止日3个月之前未达成续约协议,甲方或其代表、授权人,可在承租期终止前3个月经提前通知乙方,可陪同准租户进入承租单元视察。如乙方此间愿继续承租此物业,则双方将参照当时合理的市场价格制定续约后的租金,甲方给予适当优惠。
第十二章 法律费用
12.1 本合同的、印花税、登记费及附带手续费用应依据中国的法律、法规和北京市政府的有关规定由双方各自支付。
12.2 若一方有任何违约行为以致对方需采取法律或其他行动来维护其在本合同下的利益或强制执行本合同下的任何条款,一切有关费用(包括律师费及诉讼费)应由败诉方承担,并由败诉方向胜诉方作出全面赔偿。
第十三章 甲方责任及保证条款
甲方向乙方声明及保证如下,且除本合同另有规定外,甲方应就其违反本章所述的责任对乙方或其使用人直接作出赔偿或承担责任:
13.1 中央空调及单元空气
甲方应向乙方按正常办公时间(目前为早八点至晚八点)提供承租单元的中央空调。如乙方有意于上述时间以外享有中央空调,应预先通知甲方或管理机构并支付超时空调费。
13.2 公共区域、公共设施的检查及维修
管理机构负责对大厦的公共区域、公共设施进行定期安全检查及日常维修,使其连续处于良好、适用状态。
13.3 保安、防火、环境、卫生
管理机构负责公共区域及其公共设施的保安、防火、环境、卫生等事项并承担相应责任。
13.4 大厦配套
管理机构应使大厦配套之电力线路、机械设备(含电梯)、水管、通讯及线路、废水排放系统和其他公共设施处于畅通适用状态。
13.5 大厦水牌和标识
甲方承诺并责成管理机构,在广告牌位、大堂水牌和其他指示物(如有)上的明显位置,以显著字体为乙方制作名称、标识和单元说明,且租期内不收任何费用,但标牌制作费应由乙方承担。
13.6 大厦转让和纠纷
甲方承诺如发生房屋转让或抵押、债务或纠纷等情况,应事先通知乙方;凡涉及承租单元权利或乙方其它利益的事项,均应征得乙方同意方为有效。
13.7 承租单元平静使用权
甲方保证并责成管理机构依据公约及有关法规认真履行管理职责,保障承租单元得以安全、安静和洁净地正常使用。
第十四章 乙方责任及保证条款
乙方向甲方和管理机构声明及保证如下:
14.1 支付租金及有关费用
在承租单元达到正常使用条件下,依据本合同所规定的时间和方式及时支付租金、押金、管理费、各种设施收费等。
14.2 转让、分租
除非得到甲方的书面同意,乙方不得以任何形式或方式将承租单元及其任何部分进行转让、分租、或以其他方式让与使用权,但乙方可将承租单元用于其关联公司办公用途和地址,同时应由乙方向甲方统一承担本合同所述责任。
14.3 物业管理规定及保安、保险条例
遵守并促使其使用人遵守《使用、管理、维修公约》, 《装修守则》等物业管理规定以及甲方或管理机构就大厦和公共区域的管理、使用、保安、保险等所制定的规定。
14.4 遵守防火及安全规则
在对承租单元的使用期间,须遵守中国政府及北京市政府与防火相关的法律法规及甲方或管理机构所制定的安全规则,并由乙方自费在承租单元配置除甲方按规定已经配置之外的足够有效的便携式灭火器。
第十五章 交还
15.1 在承租期期满或提前终止时,乙方应立即将承租单元之装置、装配和设备恢复至交付乙方时的原来状态(正常折旧、磨损除外),并在良好、清洁、坚固及维修适宜的状态下将承租单元交还甲方。
15.2 在承租期期满或提前终止时,乙方负责拆除其对承租单元所进行的任何附加装置或改动。
15.3 在承租期期满或提前终止时,乙方应搬走其属于自己的物品。否则,甲方有权自行处理承租单元内的留置物品,处理留置物品引致费用将由乙方支付。
第十六章 违约责任
16.1 本合同各方应遵守本合同的各项约定,如任何一方违反本合同的约定,应承担违约责任并赔偿另外一方因此所蒙受的损失。
16.2 如因甲方违约或侵权给乙方造成损失,乙方可凭有效裁决从下期应付甲方租金或管理费中相应扣除作为赔偿且不构成乙方违约行为。
第十七章 终止租约
在不影响本合
同其他规定的前提下,如一方违反本合同任何条款或条件,或一方在本合同内所作的任何声明或保证为不正确或不真实,并在接到对方书面通知后七日内不予纠正时,守约方有权终止本合同并向违约方追讨因其违约给守约方造成的损失。
第十八章 通知
18.1 与本合同有关的通知或要求均须采用书面形式发出,并由挂号或专人送至对方的法定地址或对方最后书面通知的营业地点;挂号寄出第7日或送达日(以较早日为准)为文件的生效日,除非文件内对生效日期另有规定。
18.2 甲方对乙方发出的通知可送至承租单元或附件一第1条所述的地址。
第十九章 仲裁
19.1 愚笨合同有关的一切争议,应尽量通过友好协商解决,若任何一方不愿意协商或进行协商30日后仍不能达成一致意见时,任何一方可将该争议提交北京仲裁委员会进行仲裁。
19.2 在解决争议的期间,除正在进行仲裁的部分外,双方应继续遵守及履行本合同。
第二十章 其他规定
20.1 双方可经协商后修订本合同的条款。本合同的附件及双方所签订的补充协议为本合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与本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20.2 本合同项下的产权变更适用于民法房屋买卖合同不破租赁原则。
20.3 本合同的构成、效力、解释、履行、修改及终止均受中国法律管辖。
20.4 若本合同的规定与《使用、管理、维修公约》或《装修守则》等物业管理规定有任何不一致之处,应以本合同的规定为准。
20.5 本合同一式三份,甲方两份、乙方一份,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本合同自甲乙双方盖章或授权代表签字之日起生效。
出租方(“甲方”):
承租方(“乙方”) :
篇8
第二条水利工程建设程序,按《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管理规定》(水利部水建[*5]128号)明确的建设程序执行,水利工程建设程序一般分为: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施工准备(包括招标设计)、建设实施、生产准备、竣工验收、后评价等阶段。
第三条本暂行规定适用于由国家投资、中央和地方合资、企事业单位独资或合资以及其它投资方式兴建的防洪、除涝、灌溉、发电、供水、围垦等大中型(包括新建、续建、改建、加固、修复)工程建设项目。小型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可以参照执行。利用外资项目的建设程序,同时还应执行有关外资项目管理的规定。
第四条项目建议书阶段
1.项目建议书应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远规划、流域综合规划、区域综合规划、专业规划,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国家有关投资建设方针进行编制,是对拟进行建设项目的初步说明。
2.项目建议书应按照《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建议书编制暂行规定》(水利部水规计[*6]608号)编制。
3.项目建议书编制一般由政府委托有相应资格的设计单位承担;并按国家现行规定权限向主管部门申报审批。项目建议书被批准后,由政府向社会公布,若有投资建设意向,应及时组建项目法人筹备机构,开展下一建设程序工作。
第五条可行性研究报告阶段
1.可行性研究应对项目进行方案比较,在技术上是否可行和经济上是否合理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论证。经过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是项目决策和进行初步设计的依据。可行性研究报告,由项目法人(或筹备机构)组织编制。
2.可行性研究报告应按照《水利水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程》(电力部、水利部电办[*3]112号)编制。
3.可行性研究报告,按国家现行规定的审批权限报批。申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必须同时提出项目法人组建方案及运行机制、资金筹措方案、资金结构及回收资金的办法,并依照有关规定附具有管辖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或流域机构签署的规划同意书、对取水许可预申请的书面审查意见。审批部门要委托有项目相应资格的工程咨询机构对可行性报告进行评估,并综合行业归口主管部门、投资机构(公司)、项目法人(或项目法人筹备机构)等方面的意见进行审批。
4.可行性研究报告经批准后,不得随意修改和变更,在主要内容上有重要变动,应经原批准机关复审同意。项目可行性报告批准后,应正式成立项目法人,并按项目法人责任制实行项目管理。
第六条初步设计阶段
1.初步设计是根据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必要而准确的设计资料,对设计对象进行通盘研究,阐明拟建工程在技术上的可行性和经济上的合理性,规定项目的各项基本技术参数,编制项目的总概算。初步设计任务应择优选择有项目相应资格的设计单位承担,依照有关初步设计编制规定进行编制。
2.初步设计报告应按照《水利水电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规程》(电力部、水利部电办[*3]113号)编制。
3.初步设计文件报批前,一般须由项目法人委托有相应资格的工程咨询机构或组织行业各方面(包括管理、设计、施工、咨询等方面)的专家,对初步设计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咨询论证。设计单位根据咨询论证意见,对初步设计文件进行补充、修改、优化。初步设计由项目法人组织审查后,按国家现行规定权限向主管部门申报审批。
4.设计单位必须严格保证设计质量,承担初步设计的合同责任。初步设计文件经批准后,主要内容不得随意修改、变更,并作为项目建设实施的技术文件基础。如有重要修改、变更,须经原审批机关复审同意。
第七条施工准备阶段
1.项目在主体工程开工之前,必须完成各项施工准备工作,其主要内容包括:
(1)施工现场的征地、拆迁;
(2)完成施工用水、电、通信、路和场地平整等工程;
(3)必须的生产、生活临时建筑工程;
(4)组织招标设计、咨询、设备和物资采购等服务;
(5)组织建设监理和主体工程招标投标,并择优选定建设监理单位和施工承包队伍;
2.施工准备工作开始前,项目法人或其机构,须依照《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管理规定(试行)》(水利部水建[*5]128号)中“管理体制和职责”明确的分级管理权限,向水行政主管部门办理报建手续,项目报建须交验工程建设项目的有关批准文件。工程项目进行项目报建登记后,方可组织施工准备工作。
3.工程建设项目施工,除某些不适应招标的特殊工程项目外(须经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均须实行招标投标。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招标投标,按《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施工招标投标管理规定》(水利部水建[*5]130号)执行。
4.水利工程项目必须满足如下条件,施工准备方可进行:
(1)初步设计已经批准;
(2)项目法人已经建立;
(3)项目已列入国家或地方水利建设投资计划,筹资方案已经确定;
(4)有关土地使用权已经批准;
(5)已办理报建手续。
第八条建设实施阶段
1.建设实施阶段是指主体工程的建设实施,项目法人按照批准的建设文件,组织工程建设,保证项目建设目标的实现;
2.项目法人或其机构必须按审批权限,向主管部门提出主体工程开工申请报告,经批准后,主体工程方能正式开工。主体工程开工须具备《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管理规定(试行)》(水利部水建[*5]128号)明确的条件,即:
(1)前期工程各阶段文件已按规定批准,施工详图设计可以满足初期主体工程施工需要;
(2)建设项目已列入国家或地方水利建设投资年度计划,年度建设资金已落实;
(3)主体工程招标已经决标,工程承包合同已经签订,并得到主管部门同意;
(4)现场施工准备和征地移民等建设外部条件能够满足主体工程开工需要。
3.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的建立,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主体工程开工前还须具备以下条件:
(1)建设管理模式已经确定,投资主体与项目主体的管理关系已经理顺;
(2)项目建设所需全部投资来源已经明确,且投资结构合理;
(3)项目产品的销售,已有用户承诺,并确定了定价原则。
4.项目法人要充分发挥建设管理的主导作用,为施工创造良好的建设条件。项目法人要充分授权工程监理,使之能独立负责项目的建设工期、质量、投资的控制和现场施工的组织协调。监理单位选择必须符合《水利工程建设监理规定》(水利部水建[*6]396号)的要求;
5.要按照“政府监督、项目法人负责、社会监理、企业保证”的要求,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重要建设项目,须设立质量监督项目站,行使政府对项目建设的监督职能。
第九条生产准备阶段
1.生产准备是项目投产前所要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建设阶段转入生产经营的必要条件。项目法人应按照建管结合和项目法人责任制的要求,适时做好有关生产准备工作。
2.生产准备应根据不同类型的工程要求确定,一般应包括如下主要内容:
(1)生产组织准备。建立生产经营的管理机构及相应管理制度;
(2)招收和培训人员。按照生产运营的要求,配备生产管理人员,并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提高人员素质,使之能满足运营要求。生产管理人员要尽早介入工程的施工建设,参加设备的安装调试,熟悉情况,掌握好生产技术和工艺流程,为顺利衔接基本建设和生产经营阶段做好准备;
(3)生产技术准备。主要包括技术资料的汇总、运行技术方案的制定、岗位操作规程制定和新技术准备;
(4)生产的物资准备。主要是落实投产运营所需要的原材料、协作产品、工器具、备品备件和其他协作配合条件的准备;
(5)正常的生活福利设施准备。
3.及时具体落实产品销售合同协议的签订,提高生产经营效益,为偿还债务和资产的保值增值创造条件。
第十条竣工验收
1.竣工验收是工程完成建设目标的标志,是全面考核基本建设成果、检验设计和工程质量的重要步骤。竣工验收合格的项目即从基本建设转入生产或使用。
2.当建设项目的建设内容全部完成,并经过单位工程验收(包括工程档案资料的验收),符合设计要求并按《水利基本建设项目(工程)档案资料管理暂行规定》(水利部水办[*7]275号)的要求完成了档案资料的整理工作;完成竣工报告、竣工决算等必须文件的编制后,项目法人按《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管理规定(试行)》(水利部水建[*5]128号)规定,向验收主管部门,提出申请,根据国家和部颁验收规程,组织验收。
3.竣工决算编制完成后,须由审计机关组织竣工审计,其审计报告作为竣工验收的基本资料。
4.工程规模较大、技术较复杂的建设项目可先进行初步验收。不合格的工程不予验收;有遗留问题的项目,对遗留问题必须有具体处理意见,且有限期处理的明确要求并落实责任人。
第十一条后评价
1.建设项目竣工投产后,一般经过1至2年生产运营后,要进行一次系统的项目后评价,主要内容包括:影响评价——项目投产后对各方面的影响进行评价;经济效益评价——项目投资、国民经济效益、财务效益、技术进步和规模效益、可行性研究深度等进行评价;过程评价——对项目的立项、设计施工、建设管理、竣工投产、生产运营等全过程进行评价。
2.项目后评价一般按三个层次组织实施,即项目法人的自我评价、项目行业的评价、计划部门(或主要投资方)的评价。
3.建设项目后评价工作必须遵循客观、公正、科学的原则,做到分析合理、评价公正。通过建设项目的后评价以达到肯定成绩、总结经验、研究问题、吸取教训、提出建议、改进工作,不断提高项目决策水平和投资效果的目的。
第十二条凡违反工程建设程序管理规定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由项目行业主管部门,根据情节轻重,对责任者进行处理。
第十三条本暂行规定是《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管理规定(试行)》(水利部水建[*5]128号)的补充。
篇9
在现行体制下,基建项目投资的内部控制已不仅仅指基建财务内部控制,还包括基建工程管理内部控制、物资内部控制以及内部审计等,因此,高校应建立以基建财务内部控制为核心,基建工程管理内部控制、物资内部控制为重点,纪检及内部审计机构进行实时监控的基建投资内部控制体系,应设置常设机构进行日常管理保证其正常运行,并在此基础上,针对每个项目特点确定项目管理模式,结合学校组织机构运行的特点,建立该模式下的项目管理架构,赋予该架构下相关单位相应的权利与义务,保证基建投资得到有效的控制。例如,我校2006年进行的新校区建设采用代建制模式进行管理,因以型CM模式为基础,代建单位不具备项目法人资格,在随后确定的组织架构中,学校将代建公司纳入学校基本建设管理体系,接受学校扩建工程领导小组的指挥,成为学校扩建基建工程项目管理与投资控制体系的一个关键环节,在相关费用审批、采用材料审批、工程资金拨付、合同协议会签、工程变更审批等方面具有审核及建议权,使代建公司的权利与责任相匹配,同时在学校、代建、监理、总包等单位之间建立了相互约束的监督机制,工程风险预警机制顺利启动,基建财务控制和基建工程管理控制并行,使财务管理人员在代建制管理模式下能够统筹好基建财务管理与基建工程的关系,科学地管好、用好建设资金。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规范基建工作流程
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实现对基建项目投资进行科学、规范、高效控制的保证,是内部控制能够良好运行的前提,因此,高校需要从基建投资控制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合理制定基建财务制度、基建工程管理制度、基建项目内部审计制度及与其相关的制度,并根据高校的内部环境变化,不断地改进完善制度,以此来规范我们的工作流程,达到最终控制投资的目的。我校先后出台《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基本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关于对基建工程招标实行公开的实施办法》、《基建资金管理制度》和《基建工程质量管理规定》等,通过严格执行管理制度,在基建工作中逐步形成一系列严谨的内部控制流程,主要包括:基建工程前期规划设计程序(前期规划设计流程图见第156页),基建资金付款审批程序,工程预决算审批程序,基建项目招标工作程序,基建设备、材料采购工作程序,工程变更审批程序等,在基建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强化授权审批控制、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会计控制与预算控制,通过基建各环节活动的控制完善基建项目投资内部控制内容。以学校对工程变更授权审批控制为例,学校明确规定工程变更的审批权限,重大变更在监理工程师提出初步审核意见后,项目负责人组织相应专业的工程师或专家对工程变更进行论证,形成初步意见后联同变更预算报学校审核,经研究批准后再行实施,一般性工程变更按照基建程序办理,建设、监理、施工、设计等单位初步审核意见一致后,经分管校领导批准后方可实施变更。再以新校区扩建工程款支付控制为例,在学校扩建工程管理规定中对于工程款的支付程序和审批内容与权限做出专项规定,由总包公司依据完工工程量提出申请———填制扩建工程资金拨付审批表,经监理公司、代建公司、学校先后审核并签署意见,财务部门依据施工合同、会签单等的约定,按照学校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制度的规定予以支付。
加强内部审计与监督,重点控制基建项目投资高危领域
内审部门应以国家的法律、法规等为依据,运用现代审计方法对工程建设活动进行实时的、全过程的审计与监督,避免采用传统的结算审计方法等进行事后审计,可依据项目规模或资金来源不同,分别采取内审、外审或内外相结合的审计方式,对整个建设过程的经济活动进行动态跟踪控制,加大高校内审的监督力度,积极化解各种风险,使工程建设的每个环节都置于审计部门的监督之下,同时,加强内部审计对基建内部控制的检查和评价,充分发挥内审的职能作用。我校不仅制定《基建修缮项目审计实施办法》,使基建审计工作有章可循,重视基建投资高危领域的控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大监督力度,比如在基建招标工作中积极引入法律调查机制,由纪检和审计部门到检查院调查中标单位有无诸如商业贿赂等方面记录,经学校审议后最终确定中标单位,将内审监督落到实处。
高校基建投资控制的薄弱环节
篇10
(一)加强国际收支统计监测工作的需要
随着我国涉外经济的发展壮大和外汇管制的不断放开,越来越多的单位和个人在海外开立了境外账户。境外账户包括境内机构和个人在境外开立的各类外汇账户及境内机构境外子公司在境外开立的外汇账户。目前,我国外汇管理法规中仅有《境外外汇账户管理规定》对境外账户的管理加以了规范。该文件规定,境内机构境外开立账户的开立、使用和撤销须经过外汇局审批或到外汇局备案。但由于该规定缺少必要的约束手段,导致可执行性较差,大量的境外外汇账户游离于监管当局的统计和监测之外。造成国际收支统计数据失真,影响国家宏观经济分析决策。因此,充分掌握境内机构境外账户资金运行情况为加强国际收支统计打击国际洗钱需要,监测国际热钱流动趋势、研究提供数据支持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防范涉外税收流失的需要
完备的外汇账户统计体系应当包括对境内和境外两类账户的统计。目前对境内外汇账户统计监测较为规范。从监管经验看,通过境外外汇账户进行利润转移并因此逃避国内税收制度监管,是大量境外外汇账户游离于外汇统计监测体系之外的重要原因。对于我国而言,资本大量外流是先于税收流失而呈现出来的问题。也就是说蓄谋逃税的涉外境内机构只有先将资本截流在境外或转移至境外、并逃脱有关后续监管措施,才有可能实现对我国纳税义务的规避。若跨国资本的流动都已纳入我国国际收支监测体系之内,有关制度的威慑和惩戒措施将会使其逃避纳税成本高昂。因此,建立境外外汇账户统计体系有利于防范我国涉外税收的流失。
(三)防范虚假外资的需要
由于外国投资者及外商投资企业目前在我国仍享有一定的“超国民待遇”,许多境内企业首先利用境外外汇账户进行价格转移并将收汇截留在境外,然后摇身一变,以外商投资企业的身份在境内进行投资,以骗取国家的相应政策优惠。因此,建立境外账户统计监测体系,可以有效识别和防范虚假外资。
二、建立境外账户统计监测体系的难点
(一)监管手段落后
境内机构到境外开立外汇账户至少涉及两个国家的外汇管理制度。由于外汇局主动掌握境内机构境外开户信息的难度较大,缺乏跨国监管合作和信息共享机制,外汇局很难主动掌握境内机构的境外账户信息。另外,由于境外账户形式多样,境内机构与境外账户资金发生往来形成复杂,通过外汇局现有信息系统,很难筛选或监测到境内机构境外开户的相关信息。
(二)现行境外账户管理法规不健全,阻碍了对境外账户的规范监管
一是《境外外汇账户管理规定》部分内容规定不明确,对境外项目承包、跨境贸易以人民币结算等新型业务的境外账户管理也缺乏相应的规范。如境内机构在承包境外工程时,通常在工程地设立项目公司。从法律意义上说,在承包地设立的项目公司是境外机构,但《境外外汇账户管理规定》中并没有明确,境内机构是否需要报送境内机构境外子公司的境外账户信息。
二是现行外汇管理法规没有明确境内个人是否需要上报境外账户信息。事实上,由于境内个人境外账户多、资金进出频繁且金额不大,对这部分境外账户进行监测的难度很大。
三、建立境外账户统计体系的建议
(一)积极建立境外账户统计监测体系
境外账户统计监测体系应包含事前登记、事中报告和事后监测三个统计监管子体系。事前登记就是境内机构到境外开立外汇账户前应向外汇局申请登记。外汇局按有关法规进行审核后,对境外外汇账户的户名、开户行、额度和期限等账户信息进行登记;事中报告是境内机构在开立境外账户后,按外汇局规定将境外外汇账户的有关信息变更,如账号、账户金额、境外外汇账户资金往来以及销户等信息。事后监测主要是外汇局按照国家外汇管理政策,对境内机构报送的事前、事中信息进行监测以及通过现场监测,必要时可对异常情况实施现场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