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国际会计准则范文
时间:2024-03-07 17:47: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非国际会计准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非上市公司;会计准则执行;经济后果
中图分类号:F23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72(2010)01-0016-05
自2007年起,我国上市公司率先执行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对其执行结果,财政部会计司密切关注,全面跟踪。形成了《关于我国上市公司2007年执行新会计准则情况的分析报告》、《我国上市公司2008年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情况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认为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在我国上市公司得到了平稳有效实施,其实施效果在上市公司初步显现。《报告》最后提出了“未来工作的基本思路”、“未来工作计划安排”,其中明确要“稳步扩大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范围”,“巩固企业会计准则在上市公司实施的已有成果,推动企业会计准则在非上市大中型企业全面实施”,“继续做好企业会计准则在全国范围内的贯彻实施”,即在非上市公司稳步推行企业会计准则。然而,我国非上市公司包括范围广,如何实施会计准则,实施会计准则有何经济后果,这就是本文试图回答的问题。
一、经济后果与会计准则执行
1978年,Stephen A.Zeff从“会计报告对企业、政府、工会、投资者和债权人决策行为的影响”的视角论述了会计信息的经济后果。1990年,Watts和Zimmerman对会计准则经济后果的产生原因进行研究,提出会计政策之所以具有经济后果的主要原因在于分红计划、债务契约和政治成本这三个假设。2000年,William R.Scott在《财务会计理论》一书中指出:“经济后果是指,不论有效证券市场理论的含义如何,会计政策的选择会影响公司的价值。”会计信息的经济后果以公司价值为主线,广泛影响着企业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决策。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已经成为会计准则制定、执行的基础理论之一。在我国,会计准则经济后果研究成果,大都集中在会计准则的制定问题上,许多学者都以经济后果为基础对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及具体准则内容等进行了研究。
经济后果既是会计准则制定的研究核心,也是会计准则执行的研究核心。理论上,会计准则作为一种经济制度,由于经济后果的存在,其制定和演变过程是各个利益相关方的动态博弈过程。但是,在过去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环境下,国有企业的管理层并不拥有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国有企业管理当局通过会计盈余管理、乃至会计造假以获得业绩报酬要比游说会计准则制定人员来影响会计准则的制定更为“经济”、“有效”。因此,利益相关主体(政府会计监管部门除外)对会计准则经济后果的认识及反应,更多地体现在执行环节的对策上,而不像发达国家那样主要体现在制定环节的博弈上。
二、扩展的经济后果概念――非上市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经济后果研究框架
William R.Scott指出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在于影响公司的价值,但公司价值仅仅是一个主要的经济后果,是以企业为主体的经济后果。林钟高(2007)则认为:“所谓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是指会计准则安排或结构直接形成资源配置状况,或驱动资源配置状况改变,或影响对资源配置的调节。”企业会计准则的执行,除企业外,还有相应的社会影响,产生宏观的社会管理成本,以及随之形成的外部效应――正的外部效应或负的外部效应。
基于经济后果的角度,企业的各个利益相关者均会按照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利益最大化条件来进行决策。企业的内部利益相关者对执行的决策来自于企业执行准则对企业价值的影响,这包括执行准则所产生的执行成本、执行准则使企业的各项财务指标产生变动而引发的各项经济后果。外部利益相关者对企业执行准则的决策则在于对外部监管效益与外部监管成本的考量。外部监管效益来自于所执行的企业会计准则为会计报表使用者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质量以及对社会经济、市场交易的促进作用。外部监管成本则主要来自对企业采取何种监管方式所产生的,包括强制企业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或允许企业根据需要自愿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如图1所示)。
三、非上市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经济后果之外部执行收益
新企业会计准则对会计计量及其计量属性进行了规范,从而可以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最重要的特征――相关性。较之《企业会计制度》,更符合利益相关者的决策需求。从外部利益相关者的角度,或是从宏观经济效益来说,选择新企业会计准则可以产生诸多经济后果。
(一)我国市场经济地位的确立与企业的国际发展
2008年的《报告》通过对53家A+H股上市公司2007年的年报分析表明,“上市公司2007年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后,A+H股上市公司境内外差异基本消除,从而验证了两地(国内和香港)准则等效的成果”。2009年的《报告》通过对57家A+H股上市公司2008年的年报分析表明,“上市公司大幅度消除了原有差异,净利润和净资产的差异率由2007年的4.67%和2.84%降为2008年的2.39%和0.96%。在剔除两家保险公司的执行差异后,按照两地准则编制的财务报告差异接近完全消除。……表明企业会计准则在上市公司得到了持续有效实施。”新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极大地提高了境内和境外企业财务报表的可比性,使国内外会计信息使用者能够在可比的基础上进行各项分析,如投资可行性研究、合资企业资产评估和计价、财务数据分析等;可以使我国企业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的筹资成本会明显下降,外国投资者在我国资本市场投资的信心会大大增强。
1、我国市场经济地位的确认与非上市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尽管我国已经加入WTO,但发达国家仍设置种种贸易壁垒,否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各种反倾销诉讼使中国遭受大量经济损失。据有关部门估算,中国出口产品因遭受国外反倾销致使平均每年损失800多亿元人民币。反倾销是基于不同国家不同企业的会计资料进行的价格对比,从而转化为不同国家的会计准则质量之比。高质量的会计准则指导下的会计资料容易被倾销管理机构接受并采纳,而低质量的会计准则很可能影响本国市场经济地位的认定,从而在应诉中处于不利地位。新企业会计准则实现国际趋同,有利于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数据显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经济贸易依存度逐年增大(见表1),外贸对我国经济的重要性以及在国际上确立我国市场经济地位日显重要。
目前,我国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的范围仍以上市公司为主。《报告》所分析的2007年上市公司共
1570家,而2007年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我国工商注册登记的规模以上内资工业企业共有269312家,其中股份有限公司为(包括私营股份有限公司)14909家,上市公司数量尚不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6%,不足规模以上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的11%,若加上注册登记的其他行业企业,比例会进一步下降。如果以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数量来判断我国会计的国际趋同程度,则明显不足。
2、境外上市与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新企业会计准则实现国际会计趋同,减少了企业境外上市的成本,有利于企业境外上市。而境外上市不仅能够使企业利用国际资本市场筹资,还会使其国际业务得到拓展。相对于仅在境内上市的企业,境外上市企业应该更为依赖国际销售市场。境外业务多的企业更倾向于境外上市,境外上市后,可以增加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知名度,进一步增大其境外经营收入。实证研究表明,对营业收入的国内外地区分布而言,境外上市企业比仅在境内上市的企业更具有国际化特征(江燕红,2008)。
(二)会计信息可比性与资源配置效率
1、会计信息可比将提高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投资者在确定投资时,通常会根据会计信息来判断投资的风险和收益,并对不同投资方案进行比较,然后进行决策。在该过程中,如果不同企业采用不同的会计标准,其产生的会计信息不具有可比性,甚至会有很大的差异。投资者在投资决策前,如果还要对会计信息进行甄别和调整,不仅会增加会计信息的使用成本,还会大大降低投资决策效率,并可能产生错误的判断、作出错误的决策。
2、资源配置与产权交易市场的发展。投资者自由进入或退出某一行业是资源有效配置的前提,产权交易也是一种退出机制。但我国除了上市公司外。至今尚未建立起完善的非上市公司产权交易市场。根据2008年国务院批复的《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全国性非上市公众公司股权交易市场(OTC)落户天津滨海新区。非上市公众公司股权交易市场,即柜台交易市场,亦称店头交易或场外交易,指在证券交易所之外进行证券交易的市场,包括不符合证券交易所上市标准的股票、符合证券交易所上市标准但不愿在交易所上市的股票、债券等。OTC市场是培育上市公司的摇篮,实施与上市公司一致的会计标准是非常必要的。此外,在OTC市场上进行交易的公司,执行与上市公司一致的会计标准也有利于保护OTC市场上的非专业投资者。
四、非上市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经济后果之外部监管成本
强制企业执行会计准则,并对其执行予以监管,便产生了企业外部的会计准则执行监管成本。但是,“依靠国家正式实施制度的威慑机制来保证会计准则的高效执行需要高额的成本”(刘慧凤,2007)。因此,这种监管成本必须在有社会效率的情况下予以提供。会计监管当局同样是经济人,也需要从成本与效益的角度来解决监管问题。当企业执行会计准则既能满足提高企业的价值,又能满足增进社会福利需要的时候,对执行方和监管方都是有效率的。如果企业不适合于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则执行会计准则既不能提高企业价值,还需要通过监管部门来强制执行时,这种执行便是低效率的。从这个角度来说,会计监管当局不应强制要求所有企业执行会计准则,而应以经济后果划分强制执行与自愿执行的范围。
(一)交易费用与政府会计准则执行监管的社会效率
会计信息的提供是有成本的。同时,由企业管理当局提供的会计信息具有外部性,这种外部性体现为利益相关者因此受益或受损。如果企业所披露的会计信息本身可能是不完全的,或所披露的会计信息所代表的企业产出并不一定具有100%的耦合度,则会存在剩余的会计信息,令一些投资者可以通过更多地攫取剩余会计信息以实现更大的利益,而另一些投资者并不能够获益。“如果能够设计出一种规则或一种产权安排,使得会计信息负的外部性能够为利益相关者总体所共同承担,那么外部性就实现了内部化”(杜兴强,2002)。会计信息的提供成本及其负的外部性都是交易费用。当交易费用变得高昂时,按照科斯定理,通过会计信息的产权安排使交易费用内部化,便能实现最优化。但并不是所有的交易费用都可以实现内部化的,当这种情况出现时,一般由政府对会计信息进行管制予以解决。
并非所有企业都存在会计信息为基础的交易费用过于高昂的情况。因此,也并非所有的企业都必须在强制下执行公认会计准则。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是由财政部制定的法规,具有强制性特点;而其适用范围,从原来的“设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所有企业”改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企业(包括公司)”,体现了对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的会计主体的可选择性。
(二)企业的组织形式、会计信息产权与交易费用
1、非公共产品会计信息与交易费用。当企业的组织形式相对简单,投资者人数相对较少时,由于投资者所拥有的企业剩余索取权为自身提供了对管理当局进行直接监督的机会,可以以较低的交易费用低成本地实现对企业剩余控制权的绝对性支配,确保了监督的效率。在企业所有权独享或大致平均分享的情况下,就算是处于企业外部的投资者也能够借助于对企业的剩余控制权,在与管理当局进行会计信息产权博弈时占据优势地位,对会计信息的初始产权进行相对有效的界定,保证会计信息得到客观有效地提供和使用。
由于这些企业的会计信息产权在内部实现了有效界定,会计信息及其相关的交易费用实现了内部化,理论上可以认为,这些企业的会计信息并不具有公共产品的特性,此时对会计信息进行管制相对缺乏效率。当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合二为一时,通常认为企业的会计信息是私人物品。当企业组织形式为合伙制或有限责任公司时,其会计信息则被认为具有俱乐部物品、集体物品的特性,对于与会计信息有关的各项权利,要由俱乐部或集体成员,即全体投资者共同做出决策。
2、公共产品会计信息与交易费用。当企业投资者人数剧增,尤其是当企业公开发行证券时,企业所有权的分离呈现日益细化的趋势,典型的企业组织形式是股份有限公司。由于众多的中小投资者仅仅拥有小份额的剩余索取权,无法实现对管理当局足够的激励和监督,当剩余索取权可转让时,中小投资者往往通过“搭便车”获利。即使中小投资者愿意进行联合,但是过高的交易费用也会使联合行为无法实现。此时,剩余控制权实质为管理当局所拥有,对会计信息的提供便会依据符合其利益分配函数的条件进行,会计信息的外部性无法低成本进行内部化。由此可见,强制公众公司执行公认会计准则,保护中小投资者,节约交易费用,对其进行会计信息管制便成为必要。
3、我国非上市公司组织形式与有效进行会计信息管制的范围。根据上述分析,从经济后果的角度应该予以进行会计信息管制的非上市公司是投资者众多的公司,通常又被称为公众公司,公众公司有信息披露
的义务。在我国,根据2006年实施的新《证券法》第十二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公开发行:“(一)向不特定对象发行证券;(二)向累计超过200人的特定对象发行证券;(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发行行为。非公开发行证券,不得采用广告、公开劝诱和变相公开方式。”我国《证券法》对公开发行的定义是从公司的公众属性来进行的,并未考虑公司的规模。根据新《证券法》的规定,当股份有限公司不向非特定对象公开发行股票,但是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导致股份有限公司股东人数超过200人,或因转让、继承、赠与、司法裁决等导致股份有限公司股东人数超过200人,都能够使之成为公众公司。新《证券法》将符合以上条件的非上市公司作为公众公司纳入了监管范围,赋予证监会一项新的职能。虽然新《证券法》和其他法律法规对公众公司的信息披露责任及其暂停、终止尚未做出有关规定,但也为我们研究这些非上市公司中“谁”必须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提供了一个基本思路。
除了《证券法》所定义的公众公司外,我国还存在着其他组织形式上不以公司称谓但却具有公司性质的企业。根据《关于划分企业登记注册类型的规定》,我国注册登记的内资企业类型包括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合作企业、联营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私营企业和其他企业。在这些企业类型中,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合作企业,都有公司制企业所具有的承担有限责任的特征,而且这些企业尤其容易出现所有者缺位而管理当局实质控制企业剩余所有权的情况。当其投资人数达到《证券法》所界定的公众公司要求时,它们便具有了公众公司的特点。这些企业,理论上也应该成为进行会计信息管制的对象。
五、非上市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经济后果――企业执行成本与效益
对于企业本身以及企业的内部利益相关者而言,在没有强制执行要求的前提下,会按照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所带来的成本与效益及其对企业价值的影响确定是否执行、如何执行。
首先,诸多的显性执行成本会成为非上市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予以考虑的重要因素。显性执行成本包括对会计人员的培训成本、因新企业会计准则核算内容增加而产生的簿记成本、非手工记账企业会计信息系统更新成本、为适合新企业会计准则而重新建立新内部控制制度的成本、建立与新准则的财务指标相对应的新的激励机制的成本等。
其次,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所引发的隐性风险也是企业不得不考虑的因素。隐性风险主要包括涉税风险、融资风险和经营管理人员的决策风险。在企业会计准则执行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会计职业判断,当会计职业判断影响到涉税业务而不被税务当局所认可时,企业便会产生涉税风险。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及综合收益观下,企业的偿债能力指标会随着市场经营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偿债能力指标的大涨大跌,将直接影响到信用评级的结果,并因此影响企业的融资结果。新企业会计准则的诸多变化直接影响企业业绩和与此相关的对管理人员的业绩评价,因此,可能影响管理者的决策,管理者会在新会计核算体制下采取新的决策,这些决策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是不确定的。
但是,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也会给企业带来潜在的收益。如因执行企业会计准则需要有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和企业治理机制,还要有高素质的会计人员,执行过程中还需要支付诸多的显性成本。因此,当企业选择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时,能向外部传递一种企业具有良好的管理水平的信号。此外,企业如果试图通过上市或在OTC市场进行产权交易,从而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也是必须的。
篇2
1.国际会计准则是一种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指的是一种可以.供人们共同使用的物品,其特征在于非竞争性及非排他性。国际会计准则是指由财务信息生成,而又对财务信息进行处理,具备导向性作用,是非常典型的一种公共物品。两个不同国家,不同企业对于会计准则的使用的时候,由一方的使用.并不会导致另外一方不能使用,同时对另一方使用并不会造成其使用成本的增加,这点上就表明国际会计准则的非排他性。另一方面来讲,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生成,在企业进行运用的时候,并不影响其他企业的营运成本,相互都是在公开。均等条件下进行。因此,国际会计准则不具备竞争性,也就是所说的非竞争性特点。
2.国际会计准则的供给分析
(一)国际会计准则供给
国际会计准则供给指的是国际政府部门或者其代表在制定和实施准则过程中运用的强制或意愿手段的总称。它供给的主体是国际政府以及其代表。在准则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会产生相应的成本,而由于国际会计准则本身性质属于公共物品,在使用的过程中并不会产生任何的成本。在意识到这点的时候,消费者提供给制定准备的部门的支付就讲克制在最低,从而能?使得国际会计准备的供给将大大降低甚至是o的一个状态。针对这一问题的出现,就应运而生了一个公共机构,即国际政府部门及其代IASB。致使政府部门成为执行职能的机构一方面是由于其本身资源稀缺的特性,另一方面政府的强权手段在这方面起到很有效的作用。
(二)国际会计准则供给的影响因素
(1)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在这里指的是一些社会环境因素,如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通常而言,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实施,与其主导环境的远近有着密切的联系,相距越近,制定与实施就更有效率,供求量也就增加。反之,当主导环境与国际会计准则相冲突,准则的制定与实施将变得困难,供给量就会下降。
(2)生产技术水平。当社会对于会计方面的理论及实践有一个长足的发展后,相对于的会计水准也将大大提髙,此时其会计准则的质量就有保障,供给量也将有坚实的基础,相应的国家会计准则的收人也将提髙。相同的,会计准则在实施执行上的技术的提升,同样对供给产生推动影响,有助于会计主体素质的提髙和会计行为的控制增强。
(3)供给成本因素。国际会计准则在其带来受益的同时也将产生一定量的成本,成本产生的主要途径还是在于准则的制定与实施。
制定成本是必然存在的成本,一些准则的制定需要在经过大量社会实践考察的,这就相应的产生必然成本。
实施成本的产生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内在的决策,具体表现在应对会计准则所采取的一些集体活动所消耗的时间及人力。随着参与集体决策人数的增加,所对应的消耗成本就将增加,这就是所谓的决策成本。另一方面是由于外在因素带来的成本消耗,如集体决策并不能满足所有参与者的意愿,因此给他们带来的损失。
国际会计准则在制定与实施过程中.所耗费的成本越大,就会导致准则的供给量越小;相反,成本消耗越小,那么供给量就将越大。
3.国际会计准则的需求分析
(一)国际会计准则需求
国际会计准则的需求指的是在消费国际会计准则上需求主体的主观意愿及客观能力。其中的需求主体主要是一些国际性的组织、跨国公司和跨国投资者等。需求主体有着一些明显的特征,首先,在目的上具有盈利性特征,即需求在是希望能够通过遵守国际会计准则来获取其中的潜在利益。其次,会计主体在需求内容上也具备不确定性。最后,相比供给主体,会计准则的需求主体就显得更加的广泛,不再像供给主体局限于政府机关,而是在此朞础上多了非政府机关等的一些市场主体。根据国际会计准则的普遍与平等特性,因此确定两者都可以是需求的主体。
(二)国际会计准则需求的影响因素
(1)国际备计准则的消费因素。国际会计准则的消费价格是指国际会计准则使用过程中所必然产生的费用,亦或是因为放弃其他调整而产生的相应代价。通常来说,消费价格越低,需求就会越大,相应的,消费价格越高,所需求就将越小。
(2)国际会计准则替代品因素。所谓的替代品指的是用其他的方式来取代使用者对财务信息的要求,如提供其他信息等。从这一角度本说,也是对国际会计准则的一种挑战,当替?代品的价格远远低于国际会计准则的消费价格,那么直接的影响就是需求的下降。
(3)外部环境因素。通常情况下,外部环境的稳定性对于国际会计准则的质量会有影响,越稳定,质量越好,同时需求就得到保证。反之,在收到一些经济危机冲击等,国际会计准则的质量就会引起质疑,降低了需求。
4.结语
篇3
关键词:中国会计准则;国际会计准则;比较
随着经济的日益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加速,加快会计准则国际化的步伐显得日益紧迫。目前包括香港、新加坡、欧盟等国家或地区纷纷接受和认可了国际会计准则。然而,仍有许多国家尚未接受和认可国际会计准则,而且其本土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差异较大。中国目前的会计准则体系在建立的过程中较大的参考了国际会计准则,但是在许多方面,与国际会计准则也仍存在差异。
一、中国会计准则
中国现行的会计准则体系主要由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两大支系构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会计制度建设经历了两次大的改革。第一次是在1993年,由72个会计制度改为13个行业会计制度;1998年出台了《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这是中国第一个跨行业的企业会计制度。第二次是以2000年12月《企业会计制度》的出台和分行业会计制度以及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同时废止为标志,财政部计划打破过去按行业划分来制定会计制度的做法,制定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包括《企业会计制度》以及2001年12月17日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另外,还有适用于中小企业的《小企业会计制度》及非盈利组织的《非盈利组织会计制度》;即以个别特殊组织会计制度配合统一企业会计制度的新结构取代1993年建立起来的分行业会计制度。
与这一过程相伴随的是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建设。1992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以第5号令了中国第一个企业会计准则(从1993年7月1日起开始实施),一般被称为基本准则,中国的会计准则体系建设便是由此时开始的。在随后的10几年里,财政部针对会计准则的演变沿革了一系列文件。目前最新的会计准则是2006年财政部在北京的39项企业会计准则和48项审计准则。新会计准则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施行,并鼓励其他企业施行。
二、国际会计准则
(一)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及其目标
2001年1月25日,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简称“IASC”)进行了重组,正式公布改称为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简称“IASB”)。该组织是由来自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德国、日本、墨西哥、荷兰、英国和爱尔兰以及美国的会计职业团体于1973年发起成立的。1983年起,国际会计师联合会的所有会计职业团体均已成为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成员。到2000年,IASB已经拥有来自112个国家的153个成员,代表200多万会计师。IASB在2002年4月批准通过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前言》,明确了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目标:一是为了公众利益制订一套高质量的、可理解的并具有强制性的全球性会计准则;二是促使这些准则得到严格的执行;三是促使各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得到高质量的趋同。
(二)现有的国际会计准则
截至2000年底,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已经颁布了41项国际会计准则(其中仍然有效的为36项)和24项解释公告。2000年5月17日,证券委员会国际组织(IOSCO)正式宣布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30个核心准则(还包括11项解释公告)已通过了评估。这意味着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工作得到了资本市场运作规则监管者(制订者)和它们的代表机构的支持,从而使国际准则生存空间扩大到IOSCO的所有成员国。
三、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主要差异分析
我们主要从以下五方面对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进行比较。
(一)内容覆盖面的差异
自1975年公布《国际会计准则第一号:会计政策披露》以来,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至今已公布准则41项,解释公告24项。其中有30项国际会计准则已通过证券委员会国际组织的评估,成为核心准则。除了会计准则和解释公告以外,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还制订有一份《编制财务报表的框架》,内容主要包括制订框架的目的;适用范围和对使用者及其信息需求的界定;财务报表的目标;基础假设;财务报表的质量特征;财务报表的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资本和资本保全概念等几个部分。
中国企业会计制度主要由两大部分内容组成,第一部分为一般规定,其内容包括会计的四项基本假设,即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计量;以及会计核算的13项基本原则,其中包括有关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还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成本、费用和利润等会计要素界定及确认与计量;也包括非货币易、外币业务、会计调整、或有事项、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等具体业务或事项的处理;以及有关财务会计报告的基本规定。第二部分为会计科目与会计报表,明确规定了包括现金、银行存款等85个一级会计科目,并对其他货币资金、短期投资、长期股权投资、长期债券投资、委托贷款、工程物资、待处理财产损益、应交税金、应付债券、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利润分配、生产成本等13个一级科目规定了二级科目,其中对于二级科目“应交增值税”还规定了三级科目。相对于以前的会计制度,第一部分还增加了主要会计事项分录举例,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做法也如出一辙,且在详细程度上有过之而无不及。比较可知:从覆盖的业务与事项的范围来看,由于国际会计准则是基于全球范围的考虑,其覆盖范围远远超出中国包括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在内的中国企业会计准则的涉及面;从对业务程序和操作的规范角度来看,中国会计准则要比国际会计准则细致、详尽。
(二)基本概念与原则的差异
美国会计学会所属管理会计委员会在1961年的报告中提出,作为整个会计领域基础的一系列假设、原则和准则是:主体概念;企业持续经营概念;货币计量概念;成本基础与成本流转概念;实现(确认)概念;配比(权责发生制或分期)概念;客观性概念;一致性概念;重要性概念;充分揭示概念;谨慎性概念。后来此诸多概念被分为两个基本层次,即会计基本假设,与基本原则及修订性惯例。在基础假设方面,中国企业会计制度与国际会计准则仅有“持续经营”一项相同,权责发生制在中国被归入会计核算原则,或称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要求,而中国认为是基础假设的其他三项(会计主体、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均不被国际会计准则认为是基础假设。在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方面,国际会计准则所强调的中立和完整则被中国会计准则忽视;而被国内归入此类的权责发生制却被国际会计准则放入基本假设。在会计要素的界定方面,2000年12月出台的企业会计制度较以往国内会计准则增加了一项“成本”要素,因而比国际会计准则多出两项(利润、成本)。由此可见,由于企业所处经济环境有异,会计的基本概念与原则方面,中国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有较大的分歧。除了概念分类或分层以及界定上的争议外,在实质的操作上差异并没有这么大,因为差异只是内部的划分。这一点,也要强调“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
(三)主要确认原则的差异
收入的确认原则在会计处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于利润表或称收益表有着巨大的影响。中国企业会计制度与国际会计准则有关商品销售(劳务)收入的确认原则基本一致,仅就确认时要求经济利益流入企业的可能性大小有所分歧,中国企业会计制度则要求“确定”时才可确认,可见更为谨慎一些。但在或有事项引起的资产和负债的确认上,中国则采用了“很可能”的标准。在开办费的处理上,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一改以往会计制度将其单列、并在5年内摊销的做法,要求在开始生产的当月一次计入该月损益,从而与国际会计准则出现原则性差异。对于借款费用,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允许采用借款费用资本化作为借款费用的处理方法。比较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在相关收入和费用确认差异,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会计准则更加谨慎。当然,这也许与中国证券市场上不断出现利润操纵事件、并给投资者造成巨大的损失有关;因此,规范会计行为,防范作假在潜意识里已成为了制订中国会计准则的目标之一。这在主要计量原则方面也有体现。
(四)主要计量原则的差异
在资产计价以及折旧和摊销方面,中国会计准则的或与国际会计准则一致,如应收账款、存货和在建工程的期末计价;或与国际会计准则基准处理方法一致,如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期末计价;或在实质上一致,如无形资产摊销。但在基本的方面,国际会计准则使用公允价值作为基本的计量基础,而中国对公允价值的使用则一波三折,2006年2月的新会计准则虽然明确规定了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但在实际的运用中还是较为谨慎。随着市场建设的逐步完善,更重要的是、随着中国加入WTO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在会计计量上与国际接轨成为客观需要。在这种形势下,2006年由国家财政部颁布的新会计准则充分体现了公允价值计量原则的重要性:在已的38个具体准则中,有存货、固定资产、投资性房地产、无形资产、生物资产等17个程度不同地运用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范围涉及一般工商业及农业、金融业等特殊行业。
尽管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计量的运用范围已经较为广泛,但这种运用又是有条件的、谨慎的。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公允价值的应用还不够普及:在国际会计准则已有的41个会计准则中,金融工具、无形资产、投资性房地产等近20个会计准则都不同程度地运用了公允价值,但考虑到中国的发展现状,新企业会计准则在《投资性房地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等17个具体准则中适度引用了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二是公允价值处于从属地位: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并未对公允价值和成本两种模式规定优先顺序,但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更偏向于采用公允价值模式。中国会计计量属性则倾向于采用成本计量模式,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与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相比处于从属和非主导性地位,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并存的计量格局中,历史成本仍处在主导地位。三是公允价值运用附有限制性条件:如《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第十条中就明确规定,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应当同时满足相关条件。
(五)会计报表格式及编制方法的差异
篇4
关键字: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中国现状
一、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涵义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涵义:第一,趋同是世界各国在协调基础上的进步,是世界各国达到的一个共同目标,而不是一国向另一国靠拢;第二,趋同是一个动态的、渐进的过程,是一个永无止境没有终点的;第三,趋同不是完全等同。
二、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现状
(一)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概况
我国在促进会计准则趋同的问题上一直保持积极的态度,并提出了协调的策略以及实现的建议,就如何协调我国会计标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在原则上达成了共识。我国自1992年底《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以来,已颁布了16项具体会计准则和多项具体准则征求意见稿,实现了我国与国际准则“实质”性的接轨,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已大同小异。我国的会计准则主要参考国际会计准则以及英美等国家的准则,通过比较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后确定的。就我国制定会计准则的现状而言,其过程始终是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基础较好。
2006年2月15日新会计、审计准则的是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道路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最终实现了全面接轨。2009年9月财政部颁布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全面趋同路线图(征求意见稿)》,充分肯定了我国会计审计改革的成就。为相应G20峰会建立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的倡议,财政部2010年4月2日《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路线图》,确定了相关的重大问题:中国支持并积极参与全球高质量会计准则的制定;中国会计准则已实现了国际趋同并在此基础上持续趋同,而不是直接采用;中国会计准则的趋同将与国际保持同步。
(二)我国新会计准则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中也保留了自己的特色
1.有限度地引用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基础。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要求最大限度地使用公允价值,除非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我国由于市场经济发展的时间较短,很多领域没有活跃交易的市场,因而公允价值的应用受到很大局限。我国新会计准则规定,仍以历史成本作为计量的基本属性,除非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只在《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投资性房地产》、《债务重组》等准则中,有选择地引入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并严格规定公允价值的运用条件:只有保证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可靠计量时,才能运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而国际准则要求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要以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基础,除非公允价值不能实现可靠计量。在引入公允价值的问题上,我国新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是趋同而不是相同。
2.对于资产减值准备的转回。对于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等长期资产(除存货和金融资产),提取减值准备后如果以后又出现价值恢复的情况,国际会计准则允许对减值准备进行回拨;而我国新会计准则禁止对长期资产的减值准备进行回拨,主要目的是防止上市公司利用减值准备的转回操纵利润。
3.政府补助。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规定,政府补助均作为收入处理;我国新会计准则规定,部分实物资产的补助,收到后按公允价值计入所有者权益,作为国有资本投入的增加。
4.关联方关系。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规定,同受国家控制的其他公司要作为关联方,并对关联交易进行披露;我国新会计准则规定,同受国家控制的其他企业不作为关联方,不需对其之间的交易进行披露。
5.企业合并方式。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规定,在企业合并中,合并方采用购买法进行会计处理,按公允价值确认合并成本。我国新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合并分为同一控制下的合并与非同一控制下的合并。对非同一控制下的合并,会计处理方式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规定相同,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于同一控制下的合并,采用历史成本下的账面价值作为合并成本的计量基础。
(三)国际会计准则尝试与我国新会计准则的趋同
近年来,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已经开始关注我国对全球会计准则的影响,并决定将重新评估关联方信息披露准则。尽管各国都努力促使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但也要保留其会计准则本身的缺点。我国新出台的会计准则在关联方交易披露上坚持了己见,即关于国有企业的信息披露予以豁免。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对我国的做法予以“高度的关注”,即有可能借鉴我国的做法对国际会计准则进行修订。中国主导成立了AOSSG(亚洲―大洋洲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并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欧盟、美国建立了合作机制,旨在促进全球高质量会计准则考虑中国新兴市场经济的实际情况。
三、我国会计准则趋同的障碍
虽然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方向是不可逆转的,但我国会计准则的趋同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在趋同过程中势必存在着诸多障碍,主要表现在:
(一)资本市场不完善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制定,是基于发达国家较为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会计信息使用人一般是资本市场上的投资人、潜在投资人、债权人等,而我国现阶段还是以国有企业为主,资本市场尚未完善,货币、外汇、资本市场还没有完全放开,利率和汇率还没有完全市场化。我国的金融产品还比较单一,政策上的限制较多,国际上一些会计领域我们还没有涉及或还没有完全涉及,很多会计事项的处理就不能直接照搬照套,这样便阻碍了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进度。
(二)法律环境的制约
国际会计准则规范的重点之一是资产负债表,该表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侧重于预测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而我国的法律规定,公司上市、增资配股、退市均以利润作为判定指标。在这样的法律环境下,我国会计准则规范的重点偏向利润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资产负债表信息的质量,这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倡导的全面资产负债表观相差甚远。
(三)文化的差异
会计作为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受到一个国家社会形态、经济状况和文化背景的影响,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会计趋同不相同。不同文化之间在价值准则、风俗习惯、社会制度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我国的会计人员所偏好的是按部就班的会计制度,对制度要求较高,在出台政策时要根据实际情况细化具体办法,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在会计准则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如果一味引进、模仿,必将因为文化的不相容而搁浅。
(四)会计信息服务对象的特殊性
建立在西方发达资本市场基础上的国际会计准则是为资本市场的投资者服务的;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的财务会计目标是:会计信息应当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需求,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是国有控股企业,由于国有股东所特有的所有者缺位现象而导致无法产生对高质量会计信息的有效需求,政府干预企业经营使会计信息的提供存在较多的人为因素。因而按照一般市场机制要求设计的会计准则难以达到预期目标。
(五)会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我国拥有的真正具备高层学历和现代会计知识、具备会计专业技术资格和实际工作能力的高级会计人员极少,广大会计人员习惯于按照会计制度的具体要求进行会计核算和报告,极少运用专业判断。未来的国际会计准则将越来越倾向于原则基础,我国的目前的会计环境教育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会计准则向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
四、促进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趋同的建议
(一)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
我国应当积极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争取在各个层面上有更多的中国代表参加准则的制定,提高我国在财务报告准则制定中的影响力,争取更多的国家利益。我国要正确认识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机制以及如何在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发挥我国的作用,使国际会计准则更多地兼顾发展中国家的需求。
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完整的会计概念框架体系,会计准则的制定必须由会计概念框架指导,所以尽可能制定出一个既有利于维护我国利益、又有利于促进会计国际化、得到国际社会公认的高质量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在与国际惯例接轨时要充分考虑我国的文化传统,即应该保留一些我国独特的文化传统所决定的与其他西方国家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同时,在制定会计准则时,对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会计准则,积极吸收其中有益的因素,更好的制定我国的会计准则,降低制度变迁成本,从而增强会计准则的可行性、可操作性。
(二)发展与完善我国的资本市场
国际会计准则的使用条件是发达与完善的资本市场,所以我们要加速资本市场的培育,逐步开放货币市场、资本市场,逐步实行浮动汇率制同时进一步创新金融产品,为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创造条件。
(三)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
一个健全有效的会计标准体系,应该能够与其他经济法规实现很好的链接与配合,同时也需要配套协调的其他经济法规作为支撑。我国应尽快修订、完善不协调的经济法规,如由于会计对净利润的确认和计量存在诸多缺陷,很容易人为粉饰,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在考核和评价企业盈利时,以全面收益取代净利润,以全面收益表取代利润表。
(四)建立完善的会计人员培训制度,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
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对我国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知识结构、工作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国目前应尽快培养会计方面的复合型人才。我们还要努力推进会计学历教育与继续教育的科学化、多层次化,重点培养适合国际竞争的高级会计人才。其次,要重视会计现职人员的后续教育,使目前的会计人员能够及时更新知识观念,了解国际惯例,提高业务素质。
五、结论
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不是一躇而就、一劳永逸的事情,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趋同是方向,趋同不是等同,趋同是双方与多方的共同互动,趋同是一个动态的博弈过程,不能急于求成,否则不可能实现真正的趋同。趋同不是完全照搬,而是要综合考虑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法律环境等多种因素,在逐步增加国际会计准则比重的同时,又不能损害既有体制内既得利益者的利益,使会计准则更好地为我国经济建设和国际交往服务。
参考文献
[1]王玉. 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J],会计之友,2007(2):35-36.
[2] 陈毓圭.会计审计准则国际趋同问题及对策研究[J]. 财会通讯:综合版,2006(2):32-33.
[3]吴克平.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障碍与对策研究[J]. 商业会计,2010(3):13-14.
篇5
关键词:国际会计;会计准则;发展及对策
Abstract:Undertheinternationalaccountingstandardscommittee''''sunceasingendeavor,accountingstandards''''internationalharmonyactivityhasmadetheconsiderableprogressinthe1990s,speciallyinthe90s''''slatterhalf.Forallthis,theinternationalaccountingstandardscoordinatedhadstillnotachievedtheglobalizedgoal.
keyword:Internationalaccountant;Accountingstandards;Developmentandcountermeasure
一、国际会计准则协调在90年代的发展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①:1973至1989年为制定主体准则阶段;1989至1995年为提高国际会计准则可比性阶段;1995年起至今为制定核心准则阶段。这样,对于20世纪90年代国际会计准则协调的研究可以分两个时期进行。
(一)1990至1995年的国际会计准则协调状况回顾
拉尔森(RobertK.Larson)和凯尼(SaraYorkKenny)在1999年利用CoopersandLybrand(C&L)(1991,1993)和PriceWaterhouse(PW)(1995)两家国际会计公司所公布的对35个国家或地区会计准则及企业会计实践的调查资料,对国际会计准则在这些国家的应用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其中有关发达国家与中国的协调状况见表1.
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在这一阶段,国际会计准则协调具有以下特征:其一,国际会计准则协调在国际范围内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以1993年为例,在上述调查对象中,加拿大、澳大利亚、荷兰、美国和英国的会计准则基本与国际会计准则具有高度一致性(被调查的26项会计惯例中超过90%的项目与国际会计准则一致),法国、德国与日本的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保持适度的协调性(被调查的26项会计惯例中超过60%的项目与国际会计准则一致),而中国的会计准则相对于国际会计准则有较大的差异性;其二,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程度与一个国家的法律体制之间存在某种相关性。那些实行普通法系国家的会计准则一般与国际会计准则有较高的协调性,而那些实行大陆法系国家的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这方面上唯一的例外国家是荷兰;其三,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度与一个国家的经济运行模式之间有某种契合关系。在那些奉行微观经济主义(即主张自由主义)的国家,其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度较高,而在那些坚持宏观统一主义(即强调政府干预)的国家,其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度相对较低;其四,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处于动态发展过程之中。与1993年相比,1995年各国的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度均有所下降,这主要缘于在1995年IASC“财务报表的可比性”计划开始生效,该计划旨在将原来国际会计准则中所许可的备选方法大大缩减。这样,各国会计准则所表现出的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性就不难理解了。总体看来,在20世纪90年代前半段,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效果不很理想,甚至呈现协调质量下降的趋势。
(二)1995年至1999年的国际会计准则协调状况分析
1995年7月,IASC与证券监管机构国际组织(IOSCO)订立协议,其核心内容是:如果IASC能在1998年底前完成制定一套核心会计准则(CoreStandards)的任务,并得到IOSCO技术委员会的批准,该组织将把这套准则作为跨国上市公司编制财务报告的准则。时至今日,IASC的任务已基本完成,然而IOSCO尚未决定是否接受IASC制定的核心准则。其主要的障碍来自于美国的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和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早在1997年,SEC的主席列维特(Levitt)就曾发表一份声明③,强调国际会计准则要想获得普遍认可(实际上主要是得到美国的认可),必须符合三个条件:1.必须包括现有会计文献中普遍接受的、综合性的会计基础概念中的核心部分;2.必须高质量,即能导致可比、透明、充分的信息披露,于投资人有利;3.必须严格地加以解释和应用。FASB在1998年底对外一份题为“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未来之设想”(InternationalAccountingStandardsSetting:AVisionfortheFuture)的报告④,其中认为普遍认可的会计准则应具备以下特征:1.与现行概念框架所提供的指南一致;2.避免可选择的会计程序或将其限制在最小范围;3.必须提供不含混的、可理解的信息;4.能够严格的加以解释和应用。依据SEC、FASB的标准评估IASC的核心准则,我们发现其中有许多地方不符合上述标准。在核心准则中,有一些准则包含有备选的处理方法,有一些准则包含有与IASC或者FASB概念框架不一致的规定,还有一些准则没有提供必要的指南以确保可理解性并避免模糊性。如此看来,核心准则得不到IOSCO的通过便是一个自然的结果,IASC期望以核心准则协调统一各国会计实践的努力暂告失败。
尽管核心准则计划暂时受阻,但国际会计准则却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采纳与推行。首先,欧盟(EU)非常支持IASC及其准则。1996年,欧盟一份报告认为,除少数情况外,国际会计准则与欧盟指令具有可比性;1999年,欧盟宣布在缺少欧盟指令的情况下,允许欧洲公司使用国际会计准则(例如,欧盟第4号与第7号指令缺乏对金融工具作出有关的会计规定,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使用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2000年,欧盟宣布最迟不超过2005年要求所有的上市公司遵守国际会计准则,同时,欧盟还指出,它不再打算制定欧洲统一会计准则来取代国际会计准则,而只对国际会计准则及其解释的使用进行监督,当发现存在不符合欧盟特点的缺陷时,才予以干涉。1999年底,PriceWaterhouseCoopers对总部设在欧洲17个国家(包括欧盟15个国家、瑞士和挪威)的509家跨国公司作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在法律修改后,大多数欧洲公司愿意采用国际会计准则。其次,亚太地区有关国家和地区也普遍接受或采纳国际会计准则。1996年澳大利亚主动提出与国际会计准则协调并成为IASC的拥护者,而日本证券市场也开始接受国际会计准则,日本通产省和日本注册会计师协会均表示支持IASC制定高质量的全球会计准则。在亚太地区支持IASC准则的另一支重要力量就是中国。我国在1992年第一次向IASC派出代表,1997年正式成为IASC的会员,并作为观察员参加了IASC的理事会会议。我国一方面积极支持IASC为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作出努力,另一方面,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也在许多方面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盖地的研究(2001年)表明⑤,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企业会计标准已经基本上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大同,在财务报表编制基础、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等会计要素的定义、应收账款、存货、在建工程等的期末计价、收入确认、借款费用的确认、借款费用资本化金额的计量、会计政策变更、会计估计变更、会计差错更正、租赁、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现金流量表、建造合同、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以及或有事项等方面均与国际会计准则一致或基本一致。总之,由于IASC具有广泛的国际代表性、权威性,因此,目前除美国、加拿大⑥等少数国家的资本市场还不能接受国际会计准则外,其他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制定机构都在不同的程度上接受了国际会计准则。
为了获得美国的支持,IASC开始了重塑该机构的宏大计划,并在2000年5月通过了新的《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章程》,完成了对该机构的重组工作。新的组织架构仿照“FASB模式”,并得到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和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的大力支持,这在很大程度上结束了美国与IASC长期以来的对立局面,对于推进国际会计准则协调工作必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然而,随着美国介入程度的逐渐加深,也使许多国家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对IASC的独立性、公允性开始发生质疑,从而给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应对策略
(一)积极参与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工作,并努力发挥应有的作用。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是各国会计发展的共同趋势。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实现国际间会计信息可比的重要性日益凸现出来。可比的会计信息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的交易费用、降低企业的海外筹资成本、充分提高会计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等。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必须顺应这一趋势,积极参与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工作。我国现在是IASC的会员国之一,同时也是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准则(ISAR)政府间专家工作组的代表国之一,这为我国逐步介入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事务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我们应当积极利用这些国际论坛,充分表述自己的观点和立场,获得更多国家的信任与支持,从而逐步确立中国会计在世界会计之林的应有地位。具体来讲,可以采取以下战略措施:
1.广泛、全面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的工作,从形式参与逐步过渡到实质参与。所谓形式参与包括派驻代表到理事会工作、列席理事会的有关会议、对新准则的征求意见稿发表意见等;所谓实质参与是指亲自参与准则的制定工作。目前,许多成员国呼吁理事会应对发展中国家和经济体制转换国家会计问题予以立项,该提案得到理事会的高度重视,这为中国实质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工作提供了契机。作为经济体制成功转换的代表,中国在转型经济会计实践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深刻的教训,拥有不可替代的发言权,理应在该准则的制定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2.与有关国家的准则制定机构建立并保持高效、畅通的联络机制。我们可以和那些法律体制、文化背景或经济发展水平等与我国相近的国家或地区建立正式的会计事务沟通渠道,彼此分享准则制定的经验与不足,并在国际会计准则协调当中逐步建立战略性同盟关系,以改变国际会计准则制定中的力量对比格局。
3.积极主动参与咨询委员会(SAC)的工作。中国目前是咨询委员会的成员之一,我们应不失时机地利用这一讲坛,与其他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进行深入交流、有效沟通,并就有关问题达成共识以获得各方面的支持。
(二)进一步完善我国现有的会计准则体系。鉴于国际会计准则在国际范围内的权威性和影响力,我国在制定新的会计准则或修改现有会计准则的时候,应充分学习、借鉴、利用国际会计准则的已有研究成果,并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高质量、高起点、高标准地完成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建设工作。
一是加快制定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目前,我国在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准则的理论建设存在一定的滞后性。集中表现在尽管1992年出台的基本会计准则已经难以承载准则之准则的使命,但我们至今尚未对该准则进行修订,其后果之一就是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缺乏应有的稳定性。截至目前,在已经公布的13项具体会计准则中,我们已经对5项准则进行了修订。我们认为,借鉴国际会计准则框架体系,制定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结构已是当务之急。
(二)加强准则执行的监管力度。从一定意义上讲,会计准则的执行比制定更重要。为此,有关监管机构应对准则的执行效果进行检验,并对检验结果和来自实践中的反馈意见进行及时评估,区别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对策。对于评估中发现的属于准则本身的漏洞或缺陷,应及时将信息反馈给准则制定机构,通过修订、完善准则,尽可能降低其负面影响;如果属于执行主体自身的问题,则应依循有关法规,加大执法力度,特别是处罚力度,通报、吊证、罚款、行政处分以及刑事处罚五管齐下,使其知难而退。
三是处理好原有准则与新准则的过渡问题。在每一项新准则出台之后,如何解决新旧准则差异所导致的不同决策后果,也是我们不容忽视的问题。对此,我们认为,新准则的实施可规定一个过渡期(1至2年)。在过渡期内,会计主体应同时提供新旧准则下所生成的会计信息,以使信息使用者能够正确评估准则变动所造成的经济影响,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准则变动的负面效应。
(四)会计协调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充分考虑我们自身的利益。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尽管国际会计准则协调在20世纪90年代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与全球一体化的目标尚有很大的距离。从本质上讲,会计准则国际协调涉及各国会计准则制定权的保留与让渡,涉及法律体制的延续与调整,涉及文化传统的融合与排异,涉及准则制定成本与准则借鉴成本(包括大量的学习、培训成本,支付外国会计师服务费用和咨询费用等)的比较与权衡等一系列关键问题,而绝不简单表现为一个技术环节。这就提醒我们,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工作一定不能脱离中国的现实情况而一味国际化。我们必须根据我国目前会计信息提供者的整体素质、会计监管系统的发展现状以及有关规章制度的基础结构等,有选择地安排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建设进度,本着先急后缓、先试点后推广的基本原则,循序渐进、有条不紊地开展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工作。与此同时,在会计准则的内容安排方面,我们应根据我国目前会计信息用户的主要类型、用户所需信息的主要特征等,有选择地借鉴包括国际会计准则在内的一切较为成熟、行之有效的会计准则,并注重结合我国企业的实际对有关准则的内容进行进一步创新,以实现国际会计准则的本土化。
主要参考文献
1.RobertK.Larson,SaraYorkKenny.Theharmonizationofinternationalaccountingstandards:Progressinthe1990S.MultinationalBusinessReview,spring1999.
2.CoopersandLybrand(international)。InternationalAccountingSummaries:Aguideforinterpretationandcomparison.NewYork:JohnWileySons,Inc.,1993.
3.Flower,John.Thefutureshapeofharmonization:TheEUversustheIASCversusSEC.TheEuropeanAccountingreview.1997,6:281-303.
4.PriceWaterhouse(inEurope)。Financialreporting-aninternationalsurvey.1995.
5.项怀诚。深入贯彻《会计法》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会计研究》2001年第7期,3-6.
6.冯淑萍。积极参与,推动协调,为我所用《会计研究》2001年第10期,3-5.
7.葛家澍。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核心准则的未来《会计研究》2001年第8期,3-9.
篇6
【关键词】比较 国内会计准则 国际会计准则
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进程越来越快,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也越来越多,同时,国际金融市场不断发展壮大,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已经是一种需要,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一、国际会计准则和国内会计准则的现状
截止2011年12月31日,所出台的国际会计准则共有54号,其中41号准则被后来的新13号准则替代。我国当前有38项会计准则,例如有:存货;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关系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建造合同、借款费用、收入、无形资产、租凭、债务重组、现金流量表、投资、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非货币易、中期财物报告、存货、固定资产等。
二、国际会计准则和国内会计准则的比较
国际会计准则和国内会计准则可以从6个方面进行比较:
(一)制定会计准则出发点。
国际会计准则制定的出发点是在假设市场在规范运行的前提下,会计披露的真实性及公允性;国内会计准则是以市场经济的不成熟为背景,同样以会计披露的真实性和公允性为出发点,同时把防止不规范的行为做为重点,在公允性和真实性发生矛盾时,会着重于真实性,可能为真实性而牺牲公允性。
(二)准则的性质。
国际会计准则一般是职业经验的积累总结,是职业内的约定俗成和民间职业、团体进行的总结、规范。我国的会计准则由财务部制定,是法规性文件。
(三)准则制定所从属法系。
实行国际会计准则的国家,其法系多属海洋法系,强调的是公认性;我国法律接近大陆法系,有比较突出的强制性。
(四)会计准则和税制的关系。
国际会计准则和国内会计准则都是和税制互相分离的。
(五)会计的规范体系。
国际会计准则以公认的会计原则作为基础,构建报表框架和概念框架,在这个基础上,对不同类型的业务和其作用程度来制定《具体会计准则》;国内会计准则以《企业会计基本准则》作为基础,再对不同类型的业务和各种类型的业务的作用程度来制定《具体会计准则》,在《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共同指导下,制定包括所有业务的会计制度。
(六)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性。
国际会计准则包含基础处理方法及备选处理方法,国内会计准则的某些业务的选择方法有很多种。
三、国际会计准则和国内会计准则在差异上的表现
我国会计与国外会计的差别表现在很多方面,具体准则上的区别更多。例如,从资产减值方面来看,我国的会计准则和国际相关准则相比,差异较明显。通过比较可知,国际财务报告中,规定资产减值能够通过一定方式转回,换句话说就是资产的基础为公允价值,资产能够与经济市场的实情更加贴近,从这个方面反映出公司的实际市场价值大小。
然而我国过去曾有过部分企业利用资产减值的空隙暗地操纵利润的不良现象,因此根据此种情况,相关部门规定,企业一旦确立资产减值,那么今后便不能转回。此外,我国会计和国际会计准则在企业的合并中也有较大区别,我国会计是按照当日合并对象的账面金额来计算和衡量的,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采用的是公允价值计算。
四、我国会计准则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完善、健全市场相关机制。
高效的市场监督能够从根本上减少利润的暗箱操作,还能进一步完善、健全公允价值的计算方式,以此为经济建设提供更加稳定的基础。另一方面,我国目前的市场不够成熟,依据我国国情制定相关的公允价值体系,还能从根源上规避部分企业利用公允价值的漏洞操纵经济利润。
(二)制定更符合实际情况的公允价值体系。
如果公允价值具有较强的操作性,那么就能有效减少主观武断对公允价值的错误判断,从而防止部分企业操纵利润的现象。所以,相关部门制定更切合实际的会计细则和会计指南是必要的。除此之外,国家有关部门还应该加大监督力度,并针对信息披露加强管理,在强化企业公允价值的同时提高企业的信息披露质量。
结束语
总之,在我国的会计准则制定的同时,应该结合世界贸易组织对会计的相关要求,不与中国相关法律冲突,也能满足国际要求,向国际惯例靠拢。多利用国际共性和通行的做法,为中国会计节约成本。然而中国会计在向国际化靠拢时,还要明确中国目前的经济形势和与世界各国之间的差距,综合国际协调因素,制定出真正的富有中国特色的、与国际接轨的会计准则。
参考文献:
[1]张海双.国内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比较[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2(12).
[2]穆玉文.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比较与趋同研究[J].时代经贸,2013(4).
篇7
【关键词】会计准则 国际协调 中国特色
随着经济一体化和资本市场国际化的迅速发展,跨国上市和证券发行等国际筹资活动增多,客观上要求作为国际商业语言的会计必须采用相同或相近的会计准则,以提供真实、公允和可比的会计信息。因此,会计准则国际协调是大势所趋、潮流所向。近十几年来,我国会计准则正在与国际会计准则协调的道路上不懈努力并持续进展,既缩小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又考虑中国特殊的国情,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服务。
一、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内涵
对于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定义没有统一的说法。国际学者nobes 和parker等(1991)认为国际会计协调是指通过对会计惯例的变异程度加以限制从而增加其可比性的过程。choi、frost and meek(1999)认为,协调是对会计实务差异设定限度以增加其可比性的过程;saudagaran(2001)认为协调旨在增强不同国家会计规范下生成的财务报表的可比性的过程。我国的会计学者对会计准则国际协调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葛家澍、刘峰(1993)认为,协调是在可能的范围内,尽量减少差异,寻求一致,其目标是寻求各国会计的共性与一致之处,消除不必要的分歧,尽量较少各国之间在会计和报告准则方面的差异,以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同质性;魏明海(2003)认为,协调化就是一个透过缩小两种或多种处理方法之间的差异,以寻求提高财务报告可比性的过程。笔者认为目前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现实选择和基本目标是在可能的范围内,缩小各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以提高会计信息在国际范围内的可比性。
二、新企业会计准则国际协调分析
会计准则国际协调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严格界定了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会计要素的定义,突出强调了资产负债表项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在坚持历史成本原则的同时引入了公允价值;制定、修改了较多的会计准则,并对以前会计准则没有规定的交易、事项的会计处理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减少了企业在执行会计准则时的选择余地,也大大缩小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这些变革充分体现了我国会计标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极大地促进了我国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有利于保证企业的资产质量,为实现向投资者、债权人和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奠定了基础。以下几个方面的变革充分体现了新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
1、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国际会计准则比较侧重公允价值的应用,以体现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据了解,财政部曾经就公允价值的应用多次与国际会计准则理讨论相关问题,在充分考虑中国市场发展的现状后,此次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在基本准则和五个具体准则中采用了公允价值计量。新企业会计准则在《基本准则》中明确规定:“会计计量属性包括公允价值。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从而确立了公允价值在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新准则也在《投资性房地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等具体准则中,适当地引入了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从而更好地体现会计信息对于投资决策的实用性。其中受到公允价值影响最大的是金融企业,因为新准则规定,衍生金融工具一律以公允价值计量,并将相关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或所有者权益。而这之前,金融企业的衍生工具仅在表外披露。
2、合并报表关注实质性控制。新企业会计准则依据的基本合并理论已经从侧重母公司理论转为侧重实体理论,合并报表范围的确定更关注实质性控制,排除了比例合并方法,母公司对所有能控制的子公司均需纳入合并范围,而不一定考虑股权比例,包括母公司直接或通过子公司间接拥有半数以上表决权的子公司和母公司拥有半数或以下的表决权但能够控制的子公司。所有者权益为负数的子公司,只要是持续经营的,也应纳入合并范围。
3、债务重组变革。旧的债务重组准则规定企业发生的债务重组按照账面价值进行账务处理,按照中国会计准则债务重组收益计入资本公积,而国际会计准则规定应计入当期收益。新的债务重组准则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的做法,改变了将企业发生的债务重组计入资本公积的做法,将原先因债权人让步而导致债务人豁免或者少偿还负债而产生的债务重组收益计入营业外收入(但规定限制条件)。对于实物抵债业务,则引入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如按新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无力偿还债务的公司在获得债务全部或者部分豁免后,可将其收益直接反映在当期利润表中,使其每股收益水平得到提升。
4、无形资产入账的会计处理变化。旧的无形资产准则对于企业自行开发并依法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仅将注册费、律师费等费用资本化,研发费用则全部采取费用化的会计处理方法。而国际会计准则认为,研究阶段的支出或费用应确认为当期损益,但开发阶段可能会产生应予确认的无形资产,某些符合无形资产确认条件的开发费用应予资本化。
新企业会计准则中的无形资产准则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的做法,将企业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区别对待,允许开发费用资本化,新准则将无形资产的开发分为两个阶段: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研究阶段是指为获取新的科学或技术知识并理解它们而进行的独创性的有计划的调查;开发阶段是指在进行商业性生产或使用前,将研究成本或其他知识应用于某项计划或设计,以生产出新的或具有实质性改进的材料、装置、产品等。
三、新企业会计准则国际协调中的中国特色
由于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法律法规、经济环境等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异,我国的会计准则必须符合我国特殊的国情,因此在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协调的过程中必然具有中国特色,与国际会计准则在某些方面必然会存在一些差异。
1、资产减值损失转回的会计处理差异。国际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根据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确定资产价值,当资产不能带来未来现金流量时,应确认减值。当环境发生有利变化后,在符合条件情况下允许转回已确认的减值损失(其中商誉除外)。而我国新会计准则已明确规定了已计提的减值准备不允许转回。这主要是因为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不够完善,资本市场不够健全.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更为关注由过去交易和事项所形成的经营成果。这就导致不少企业把会计处理的重点放在利润操纵上。从我国上市公司近年运用资产减值准备准则的看,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已经成为上市公司操纵经营业绩、粉饰财务状况、规避上市监管的主要工具,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的质量。因此,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除了规定资产减值的提取要科学、稳健外,还制定了一系列确定减值额度的详细规定,与国际会计准则不同。
2、企业合并会计处理差异。国际会计准则中的企业合并不包括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因此在核算方法上只允许采用购买法。前提是合并双方不存在任何关联交易,合并价格按市场价格进行。而我国的国有企业占有很大比重,企业合并在很大程度上不能完全由买卖双方自由商讨价格。因此我国新会计准则中规定企业合并分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并规定了不同的处理原则。其中对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以账面价值为基础采用权益结合法,对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原则上应以公允价值为基础采用购买法。
3、关于公允价值的采用程度差异。国际会计准则规范的主要是成熟市场下的经济交易和事项,公允价值容易取得,因此在许多交易或事项上可以采取完全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但是考虑到我国的市场还不够成熟,交易信息的公开程度还不够高,因此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需谨慎采用公允价值模式。在经济环境和市场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采用公允价值;若条件不具备,则仍然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如企业应于会计期末采用成本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但如果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地取得,应当采用公允价值模式。
4、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披露差异。在关联方关系的认定上,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的规定:国有企业由于同受国家控制因此应当属于关联方,它们之间的交易也应当称之为关联方交易。但是,考虑到我国国有企业的绝大部分业务交易都并非关联交易,所以新准则并未规定国有企业均构成关联方关系,只有国有企业之间存在投资关系才作为关联方认定。
在对关联方交易披露范围的限定上,国际会计准则明确规定:当母公司与全资予公司在同一国家经营并在该国提供合并财务报表时,在全资子公司的财务报表中不需要对关联方变易做出披露;而我国没有此项规定。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要求披露对关联方交易的定价政策,而国际会计准则中则不需披露。
5、政府补助准则的差异。在政府补助的定义上,国际会计准则中政府补助的定义是指政府通过向企业转移资源、以换取企业在过去或未来按照某种条件进行有关经营活动的援助。新会计准则中政府补助的定义是指企业从政府无偿取得货币性资产或非货币性资产.不包括政府作为企业所有者投入的资本。我国新会计准则对政府援助没有做出规定。
在政府补助的会计处理上,国际会计准则对政府补助采用全面收益法,规定凡是政府给的无沦是现金补助还是非现金补助,都应算作损益。而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我国政府作为企业所有者对企业的资本投入,与其他单位对企业的投资是一样的,企业收到时计入实收资本或股本,不属于政府补助。对研发拨款等文件明确会计处理方法的,应从其规定(例如将专项拨款视为国家投资,计入资本公积);没有特殊规定的才计入收益。这是新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实质性差异。
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是我国会计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新企业会计准则在若干关键环节和根本问题上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这是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重要一步,对整个国家的经济状况带来一定的影响,必将促进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中应随时进行会计准则的国际比较,吸收和借鉴国际会计准则中先进思想与技术方法,结合我国的国情,及时调整那些明显落后于市场经济发展的会计准则;对于那些我国尚无条件实施、或是实施将会给我国带来危害的准则,要研究应对方法,同时积极进行会计准则国际协调;对于国际会计准则中涉及而我国会计准则尚无规定的、实践中又亟待解决的会计问题也应该加快接轨步伐。具体的做法是一方面缩小同国际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更好地发展与建设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另一方面,参与到国际会计准则的制订过程中,使国际会计准则的制订能更符合我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国情,从而减少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成本。
【参考文献】
[1]冯淑萍:中国对于国际会计协调的基本态度与所面临的问题[m],会计研究,2004.
[2]夏东林:国际间会计准则和会计信息的差异、协调与制度环境[m],会计研究,2005.
篇8
【摘要】国际会计协调化是当今国际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以当代科学理论体系中的可持续发展观为视角,通过分析产生协调的内外动因和方式,得出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是发展趋势。
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资本市场一体化成为当今经济发展潮流,国际贸易、跨国公司等现代经济发展方式,使各国同处一个经济平台,这给财务信息可比性增加了压力。会计作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应为投资者提供真实、公允、可比的信息,客观上迫切需求一种单一的财务报告语言即全球公认的会计准则,这种需求的存在,使国际会计协调化趋势日益得到关注。
推进国际会计协调化,逐步实现趋同已成为加强全球经贸往来、减少商业用语障碍和成本的有效途径。建立在当代科学理论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观,探索了系统混沌过程的组织协调性,描述了系统变化过程中内部各要素、层次间的协同行为,为国际会计协调化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
一、协调动因
(一)内因
会计信息作为对经济活动的反映和表述,直接影响着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会计准则作为对会计信息的规范和指导,其制定过程是一种权利游戏(葛家澍)。会计国际化主要是会计准则国际化,从本质上看,绝非会计自身的问题,是利益相争的过程和利益均衡的结果。各国为确保自身的经济利益,必然一方面受到本国政府所施加压力的影响;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借助政治力量作为保障实施的手段。因此,会计国际化实质是各国利益之争。
(二)外因
1.有效规范金融市场的需要。会计信息是金融稳定的重要基础信息,为了防范金融危机的风险,会计信息的透明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高质量的会计标准是会计透明度的有效保证。据联合国调查报告显示,在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的国家中,大部分没有正确采用国际会计准则,导致未能及时提供有用的财务信息,难以帮助信息使用者分析引发危机的因素。
2.跨国企业活动增加的需要。经济全球化引起了全球资本流动,涌现了大量的跨国公司,成为当代国际经济中的强大力量,但由于资本市场准入条件尚未全球化,各国为保持会计标准主导地位,要求跨国公司按国别会计标准编制财务报告,加大了资本市场交易成本。
3.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需要。利益主体决定会计政策,会计职业判断的标准是不同经济利益主体相互博弈,以求达到均衡决策的过程。会计职业判断能力来源于会计水平的发展,而会计水平又以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为基础。发达国家整体的经济管理系统完备,会计体系完善,会计技术应用时间长,有较高的职业水平和判断力;而发展中国家与此相反。
二、协调方式
(一)英国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总部一直设在伦敦,第一任主席是英国人,因此,英国一向支持国际会计准则。现在英国作为欧盟成员和IASB的会员国,更加支持本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同IASC合作开发了几项会计准则,目前其宣称不再制定和新的准则,只将国际会计准则用于英国的相关指南。
(二)美国
曲晓辉教授认为:“任何一项会计法规的出台,总是或多或少地影响到有关方面的利益。会计法规比较重大的变动,会导致利益关系集团各有关方面利益的重新分配。”鉴于美国经济的影响力和压力,1995年IASC与证券委员会国际组织(IOSCO)达成一项制定倾向美国利益的核心准则协议,至此美国与IASC由“对立”转变为合作态度。2002年10月,IASB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正式签订了协议,双方制定履行高质量、可比会计准则各自应承担的职责,这意味着国际会计准则充分体现美国意志,使这个经济航母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推进协调。
(三)欧盟
欧盟是超国家的政治、经济联盟,随着统一市场、统一货币、统一经济政策的成功实行,欧盟计划建立统一的金融市场,这就必须要有统一的会计准则,采用国际会计准则最经济、最有效。2000年6月欧盟制定了在欧洲范围内消灭证券交易障碍的战略,包括建立统一的会计准则。当IASC制定的核心准则2000年5月通过评估后,6月欧盟委员会就以积极的态度采纳国际会计准则,要求其7000多家上市公司从2005年起全面按照国际会计准则原则编制合并财务报告,并建议在2007年前将其扩展到所有拟在欧洲上市的公司。
三、发展趋势
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入国际会计协调,是将协调置于全球环境、经济、社会三者和谐统一的大系统内,充分考虑各国协调方式,使国际间协调能够兼顾各方面的、当前与长远的利益,建立持续而稳定的机制。
(一)环境协调的发展原则
事物的内在改变机制,应顺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会计是经济环境的产物,会计准则对环境适用性要求很强。国际会计准则适用发达的市场经济、清晰的企业产权、规范的市场竞争和政府服务、较高的人员素质、西方背景的文化前景等环境。基于此种背景应立足于认识当前的环境,适应变动的环境,利用改变了的环境。如美国开发的可扩展企业报告语言(XBRL)将各国财务报告转换成按照国际会计准则或本国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报告,这种方式为国际间协调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而我国证监会也要求B股上市公司按照中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告,缩短了与国际间的距离。
(二)经济利益协调的发展原则
会计的国际协调表面是技术层面的事情,实际上是经济利益之争。在会计准则国际化乃至全球趋同化的过程中,每个国家都不可避免地度量自身的利弊得失,从而采取相应的对策。如美国对物价变动、投资减免税的处理等就是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承受来自不同方面的压力、协调不同集团的利益冲突,最终达到相关利益集团能够接受的最佳处理方式;欧盟有保留地采纳“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等破坏了准则内部完整性和统一性,使准则运用的一致性面临困难;我国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使用相对国际会计准则强调作为基准计量基础而言仍有一定的距离,同样,国际会计准则允许资产减值的转回,但我国新会计准则规定资产减值不可转回。
(三)社会运行协调的发展原则
会计的社会性要求与特定的经济体制相联系、与周围环境匹配,会计准则受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影响,它的制定是相关各方利益冲突条件下一种调整问题的公共选择过程,归因于各国的国情与准则的制定背景。国际会计准则目前受到各国国情差异和利益保护等多方面因素制约,调节各方利益的争斗将持续存在。可持续发展观在经济社会有效运行中产生的影响是客观和必然的。因此关注本国经济环境的特殊性,吸收国际会计准则的研究成果来制定本国准则,是目前准则制定的发展趋势。
篇9
摘要:我国新颁布的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相比,顺应了国际化的要求,体现了一种趋同趋势。但需要明确的是,我国会计准则是依据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特定的综合因素而制定的,与国际会计准则相比存在着一些差异;综合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财务会计的概念框架、会计准则体系、会计准则内容与形式以及不同的环境背景。
关键词:会计准则 比较研究 国际化
1前言
会计准则规范的数字背后体现并调整着各个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关系,影响利益分配格局,与国家的法规、政策一样,都是一种政治博弈过程。会计准则是一种指导性原则,用于规范会计核算(尤其是财务会计核算)、制定会计制度等。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日益完善,尤其是新准则的颁布使得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国际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但我国的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依旧存在着一些差异,下面通过四个方面的差异分析,进一步了解我国的会计准则,以便更好的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1]
2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差异
2.1我国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并行
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同时存在,这是我国会计体系的一个特色。尤其是2001年实行新的《企业会计制度》后,会计准则就成为制定《企业会计制度》的指导纲领,这使得会计准则的可操作性相对较差。从长远来看,不利于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展及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2]
2.2会计准则体系的差异
中国的会计准则体系的基本准则对各项具体准则具有指导和规范作用,基本准则所规范的内容相对比较概念化,属于指导性形式,并不列出具体会计实务的相关处理流程和具体操作方法。具体会计准则对会计实务和操作方法处理做出较为详细的规范性规定,对会计信息的确认、计量和报告进行直接指导和规范。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则是对准则内容的解释及部分补充,同时对具体实务操作方法进行指导。国际会计准则(IAS)体系的主体为国际会计准则,其作用是对会计实务进行具体的规范和指导;解释公告的作用是对会计准则应用进一步的解释,而“编报财务报表框架”本身不是一份国际会计准则,因此不对任何特定的计量和列报问题确立标准,框架的任何内容均不支配特定的国际会计准则。
2.3文化差异
会计作为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不能不受到一个国家社会形态、经济状况和文化背景的影响,而这些社会、经济、哲学、和人类价值观对会计的影响又是综合的。不同的社会因其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而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类型以及不同的文化内容,同时也塑造出具有不同民族特性的会计准则特征。东方文化注重强调群体意识而不是个体差异,并总是习惯于用统一标准来要求所有的人和组织,这是东方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但反过来也会对会计准则制定和执行产生深远影响。会计文化作为一个以精神文化为核心的多层次复合体,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会计趋同不相同。不同文化之间在价值准则、风俗习惯、社会制度等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差异。差异本身就是矛盾,矛盾就是各国会计准则冲突的根源。从会计的文化环境角度不难理解,我国的会计人员所偏好的是按部就班的会计制度,对制度的具体性要求较高,在出台政策时要根据实际情况细化具体办法,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在会计准则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如果一味引进、模仿,必将因为文化的不相容而搁浅。
2.4会计处理及披露要求上的差异
仅就我国已的具体会计准则相比,就存在着很多差异。比如,存货准则中,在采购成本的计量上,我国准则采用总价法,国际准则采用净价法;在现金流量表准则中,国际准则同时允许采用直接法和间接法编制正表,我国只允许采用直接法;对收到或支付的利息和股利,国际准则允许在保持一贯处理的前提下归入经营活动、投资活动或筹资活动;我国准则要求将支付的利息和股利列为筹资活动,将收到的利息列为投资活动;国际准则允许资本化的对象不仅包括固定资产,还包括存货。此外,我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性质、制定程序、实施范围和招待机制等与其他国家的做法也有较大的差异。
2.5会计准则产生和应用背景的差异
中国市场经济较落后和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公允性和真实性,又要防止不规范行为的发生,故中国的会计准则倾向于规则的制定,其既要根据中国特有的经济、法制环境的实际情况,同时要兼顾多种所有制及东西发展不平衡等众多客观因素。此外,它主要是由官方制定,具备强有力的执行力合法律效应。而国际会计准则(CAS)主要是借鉴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会计准则进行制定的,其依据是西方国家较发达的经济及法制环境,由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制定,不具备法律执行的强制性。
2.6公司治理结构的差异
西方发达国家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是指股东大会、董事会和公司管理当局三者相互制衡的机制,其核心是所有者“管理”经营者,使经营者按照所有者的意图经营公司,实现资本的保值增值。会计准则的设计也据此展开,形成了与其公司治理结构相适应的会计模式。而我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管理当局与董事会的关系形同于上下级关系,在我国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中,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也是突出国家“管住”经营者。国家既作为所有者又作为公司取得税款的相关利益者,我国会计准则的设计也强调了国家的这两种需要。会计系统是在一定的治理机制下运行的,必然要受到公司治理机制的影响。当企业组织不完善,缺乏必要的内部和外部控制时,会计系统可能成为内部人控制条件下用来欺骗股东等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工具。健全的公司治理可使会计准则得到有效执行,防范舞弊行为。我国上市公司治理存在诸多问题,如法人股东持股比例高,使得股票市场“用脚投票”的功能难以发挥;上市公司收到非标准审计报告却没有相应的处罚;商业银行对公司的监控作用较小。这些治理方面的问题增加了公司舞弊的机会。
2.7会计准则的计量模式不同
财务会计的核心问题是计量问题,我国会计准则的核心计量属性是历史成本,此次准则体系中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易等方面虽然采用了公允价值。但总体上说,新会计准则体系对公允价值的运用还是比较谨慎的。而国际会计准则的核心计量属性是公允价值,以增强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以固定资产的计量基础为例,我国准则规定一般采用历史成本,而国际会计准则规定采用公允价值或历史成本。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 会计准则; 国际会计准则; 国际协调
引 言
随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剧,国际经济交流的日益频繁及跨国公司的壮大,会计作为一种世界通用商业语言,在世界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使得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成为各国不可避免的现实问题。在今天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在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进程中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是不可否认,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上仍存在很大的差异,如何合理地看待这些差异,并对其进行充分的分析,是今后的任务。
我国自从1994年财政部颁布第一部具体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到2006年为止,共颁布了38项具体会计准则。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了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标志着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建设基本完成。
一、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趋同的背景
(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形成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二十国集团峰会、金融稳定理事会倡议建立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着力提升会计信息透明度,将会计准则的重要性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①于是在2008年11月15日,G20华盛顿峰会举行,并深刻分析了金融危机的根源,其中来源之一就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否则不可能造成全球金融危机。可见随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剧,使得世界上各个国家或地区都在积极对外发展,以便早日与世界接轨。每一个国家都在积极地向世界靠拢,以求得自身经济的发展,否则就会跟不上世界的经济潮流,从而被世界所忽略。因此促进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减少各国资本流动和保持会计信息的透明性,对经济全球化很重要。
(二)国际贸易的发展
在当今形势下,国与国之间经济交往越来越密切,世界上的每一个国家如果想要脱离世界都是无法生存的。在国际贸易交往过程中,我们需要知道对方的经济实力,然而由于国与国之间,对依据会计准则制定的财务报告是不同的,不利于贸易双方的经济交流与沟通。为此贸易双方的会计准则必须保持协调性,这将有利于双方的了解、沟通与合作,从而逐步消除国际通用商业语言的障碍。
“2005年9月,中、日、韩三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举行第五次会议,签署了《中日韩三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西安会议备忘录》”,②其中明确指出了由于国际贸易发展的迅速,各国乃至东亚地区在贸易交流中存在太多麻烦,面临许多现实问题,三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应当在国际贸易的推动之下,进一步促进三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同时也要能够确认在国际趋同中所遇到的主要问题,从而有利于本地区或国家国际贸易的发展。
(三)跨国公司的发展
当前跨国公司在全世界范围内日益发展与壮大,这就决定了其最基本的特征是具有在全球范围内配置各种资源的能力。而各国会计准则存在着差异,使得跨国公司会计信息不对称,很难对其进行充分了解,从而降低了财务信息的有用性。如果各国都积极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使国际会计准则日益趋同,这将会有利于跨国公司经济的发展,提高工作效率。
二、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存在的差异
长期以来,我国在促进国家会计准则趋同问题上一直保持着积极的态度,努力发展与完善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下面介绍一下国际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的比较见表1。③
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例如固定资产的后续计量,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可以采用“成本模式或重估价模式”,而我国只能采用“成本模式”。此外可以看出国际会计准则并未对“投资性房地产”给予范围界定,体现出我国的国情。作为企业会计准则我国已与国际会计准则有些方面保持了一致,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于是我国积极地完善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希望早日与国际惯例接轨。
从表2可以看出我国具体准则有些方面并没有涉及,涵盖范围比较小,不过我们应该清楚地知道,我国不能够一味地借鉴国际会计准则,不管到底适不适合我国本身的国情,我国都要有选择地借鉴。不过从表2也体现出了我国会计准则的特色之处,我国单独设置了“债务重组”,显示出了我国的优势之处。由此可见,我国的会计准则正在逐步走向成熟。
从表3可以看出在一些具体会计准则的处理方法上存在差异,除了收入、或有事项与国际会计准则基本保持一致,其他准则都或多或少地与国际会计准则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可能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毕竟国与国之间在很多事情上并不相同,所以只有充分考虑存在差异的原因,才能完善我国的会计准则。
从表4可以看出有些方面国际会计准则并没有涉及。例如:“外币报表折算——所有者权益的折算”国际报告准则并没有明确。可见我国准则并不是完全借鉴国际会计准则。我国也在制定准则的时候考虑了我国的特殊情况,能够从实际情况出发,完善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当然也应该看到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需要我国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从表5可以看出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基本上相同,但是有些准则的细节部分我国企业准则并没有提到。这说明我国在制定具体准则时考虑还不够全面,范围比较小,这给我们的启示是:我国在制定准则时,只有听取多方意见,集思广益,才不至于遗漏很多具体准则细节。另外可以看出我国对“财务报表”的披露不是很全面,因此导致我国许多企业利用准则漏洞进行违规操作,制造虚假利润,所以从表5得出:虽然我国具体准则的很多方面与国际会计准则保持了一致,但是还有很多方面存在很大差异,需合理对待这些差异,对此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完善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
三、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存在差异的原因分析(见图1)
(一)从市场经济发展程度方面考虑
“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主要是借鉴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会计准则加以制定的,其所依据的经济背景也主要是以西方国家较发达的经济环境作为基础,”④然而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所进行的经济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然而我国的市场经济还存在缺陷,有待于进一步发展与完善。于是,对于我国的一些特殊事项国际会计准则并未规定,所以我国在制定会计准则的时候,既要借鉴国际会计准则,也要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否则只是一味地借鉴,则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
(二)从法律环节方面考虑
法律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受其经济环境的制约,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是以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为依据,而西方发达国家资本市场比较完善,使得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比较完善,而且准则的制定政府很少干预,主要由民间组织决定,会计规范比较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其会计信息强调真实性和公允性。国际会计准则侧重于资产负债表,然而我国会计准则规范的重点是利润表,强调的是企业过去的财务信息。“从法律制度方面看,我国属于大陆体系,国家法律条款规定的内容必须予以遵循,而会计学作为一门社会学科必然受到包括国家法律等多方面的制约。”⑤
(三)从会计准则的制定目标方面考虑
西方发达国家以私有制经济为主体,其制定的会计准则目的就是通过财务报表提供的资料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为投资者提供有用的信息,投资者的权益维护是为资本市场而服务的。然而,由于我国为社会主义国家,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模式,这决定了我国准则的制定在一定程度上是为政府而服务的。政府为实现其社会主义目标,必须加强对宏观经济调控的力度,使政府在市场中处于主导地位。“而我国国有企业会计制度必须在不同国有企业之间进行协调,以保证国家所有者的意志能得以实现,平衡不同国有企业之间的利益,同时兼顾其他所有制企业的利益,会计制度更侧重协调性和统一性。”⑥由此可见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目标是为了满足不同者的需要。
四、我国会计准则保持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建议(见图2)
(一)逐步建立一套完善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结构
由于我国目前将基本准则既当作会计准则又作为会计概念框架,没有完整的理论去指导它,从而非常不利于我国会计的发展与完善,所以我国应当尽快建立一套完善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结构,从而使我国的实务操作更加规范,以便增强准则的指导性。我国应当尽快吸收国际上比较成熟的会计理论与方法,“使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以财务会计目标为起点,以会计假设为基础,以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财务会计要素及其确认和计量为核心,它可以由财政部来制定并作为会计法规的组成部分。在充分考虑我国的特殊会计环境下,逐步建立起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结构。”⑦
(二)我国应当正确认识会计国际化问题
“现行国际会计准则主要是以发达的市场经济环境为基础制定的,而我国作为经济转型国家市场经济发展的时间还不长,某些领域缺乏规范而且活跃的市场。”⑧在会计信息使用者、商业环境、市场体系的发育程度等方面与发达的市场经济环境相距甚远。因此在会计准则国际化进程中,我们要努力吸收国际会计准则中适合我国国情的准则,以便使我国准则向国际会计准则又迈进一步,逐步制定适应国际会计发展的高质量的国际会计准则,使各国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更加方便与密切。当然,我国也要特别注意自身的实际情况,努力完善我国的会计准则,使我国的市场经济能够健康发展。
(三)我国应当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
我国应当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才有可能在国际会计委员会中争得一席之地,从而为我国经济的发展乃至发展中国家作出贡献。我国应当积极地将我国的一些会计理论研究成果介绍给国际会计界,从而增进国际社会对我国会计准则国家化进程的了解,不断扩大我国会计的国际影响力。“另一方面我们应当积极地与经济背景相似、发展水平相当、具有相似特征的国家进行广泛的沟通与合作”⑨,以便充分发挥区域合作与交流的优势,从而努力争取更多的国家利益,完善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提高准则质量。
(四)建立一套完善的会计人员培训制度
会计人员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会计国际化的进程和水平,然而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性对会计人员的要求甚高,目前我国的会计人员素质并没有达到很高的水平,很难适应会计准则国际化,于是我国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会计人员培训制度,以便培养会计方面的复合型人才。一方面高校要特别注重对会计学专业学生的培养,使他们能够更加了解国际会计准则,在理论学习加深的同时也能够加强学生的实习实践,使其成为复合型的国际会计人才。另一方面要特别注意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使他们能够很快地了解国外会计最新发展动态,从而对此有些自己的看法与见解。当然也要积极关注中国会计的最新进展。
【参考文献】
[1] BaILR.A.Robin and J.Wu.Incentives versus Standards:Pro-pony of Accounting income in Four East Asian Countries and Implications for Acceptance of IAS,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3.
[2] Anther Levitt,Quality Information一the Life Blood of OurMarket,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03.
[3] 魏芹玉.会计准则国际协调问题研究[J].天津财经大学,2006.
[4] 王玉.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J].会计之友,2007(2):85-86.
[5] 杨静.浅析我国会计趋向国际化[J].消费导刊,2007(11):35.
[6] 戴华越.浅议会计准则国际趋同[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院报,2007(2):79-81.
[7] 王泽华.当前我国会计国际化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财会研究,2007(2):26-27.
[8] 干彦.中国会计国际协调问题研究[J].当代经济,2007(2):64-66.
- 上一篇:电子检验检测报告
- 下一篇:班级后进生转化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