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农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4 11:58: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慧农业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智慧农业论文

篇1

1增加了人民的收入

支农惠农政策取消了农业税,对于农民和农业生产来说是极其有利的。取消农业税以后,就等于从某种程度上解放了农民。长期以来,我国的农业征税与缴税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而这大大增加了农民的负担。随着农业税的取消,农民不需要到处交费,不仅如此,他们还可以在当前的农业政策背景下获得更多的生存途径。如不少农民发展多种经营,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提高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2转变了农村的经济增长方式

在引入支农惠农政策以前,由于落后生产方式的影响,不少农民在扩大生产规模和提升生产质量上受到了不少限制。农业调查报告指出,我国农业一直以来都是采用粗放型的增长方式,而此类增长方式都是以追求发展数量为中心的,难以提升效益。而使用科技是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的主要手段。在惠农政策的帮助下,国家对一些先进的农业机具进行了补贴,使不少想改善经营条件的农民获得了更为先进的生产工具。不少农民利用国家政策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并依靠市场机制全面调整农业生产方式,使农产品的质量得到稳步提高。此外,国家还提出了改进科技服务方式,让科技人员送技术下乡,努力让更多的农民感受到科技对提升农产品质量的巨大作用。

3使部分农业企业实现了产业化经营

在计划经济时代背景下,受税费过重和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等不利因素的影响,有些农民尽管想开展产业化经营,却不具备条件。出台了支农惠农政策以后,不少农产品生产企业实现了产业化经营,特别是一些中小型农场。在国家大力实行一系列政策并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背景下,农民们比以前更有信心搞好农业生产。通过支农惠农政策,不少农户不仅提高了农村劳动生产率、增加了经济效益,也实现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统一化管理。

二、结论

篇2

查看更多《中国信息界》杂志社信息请点击: 《中国信息界》编辑部

战略与政策

(5)广播电视网络在三网融合中的对策研究 李大珊 梁跃 鲁英杰 袁韵峰 蒋安玲 裴多

实践与应用

(9)村级电子政务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 赵丽敏 廖桂平 陈艳 姚元森

(13)智慧城市的发展和问题浅析 彭保

(15)市民卡建设推广的思路和路径浅析——以南京市市民卡建设和推广为例 顾颖

(17)团结湖智慧街道建设探索与实践 李容珍 徐锋 马哲 邱逸

(19)科学规划智慧莱州建设 加快推进县域经济 吴琼 施瑞军 曲锡峻 陈爱峰 吴开平

(21)大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邓小勇

(27)资源整合下的政府数据中心建设研究与实现 严爱明

(31)省(市)国资委信息化建设策略与系统架构研究 杜罗砷

(33)浅析后危机时代江苏省中小企业“云”改造模式 葛福江 姚立

(35)企业信息安全问题研究 刘文华

(37)基于itil理念的高校云服务资源管理研究 方力 沈鑫 叶昭晖

(39)电子商务专业能力培养与课程设置满意度研究 赵丽 付华

(41)提升党校教师信息素养要念好“四字经” 张青

(43)我国汽车制造业erp系统应用研究 李志刚

(45)烟草农业信息化的困境与对策 彭俊

(47)可编程短波数据处理终端的设计与实现 朱贤斌

(49)it服务持续性管理的风险评估和预防措施的最优化选择 朱光

(52)长春市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规划设计研究 柳羽辉

(54)基于starlims平台的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工作流配置的研究 马文俊 张家勇 罗承渺 胡卫民

(57)从“国家检察官学院吉林分院内部办公业务网”建设谈项目的整体管理 赵淑霞

(59)基于oracle的epdm模型数据迁移策略研究 孔明华 顾娟

(61)探析物联网在石油行业的应用 王伟 陈奇志

(63)基于云计算模式的应用系统集中管理技术开发与应用 单延明 吴钧 李大勇 王志敏

(65)勘探战略选区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及应用 冯红君 马玉龙 滕良娟 段非 张海勇

(67)应用油水生产数据分析技术判别水平井水侵类型的研究 刘斐

(69)云gis在石化行业总图管理系统中的应用实践 廖志锐 刘争飞 刘力嘉 任宗雷 徐

(72)面向流程行业mes系统的虚拟化硬件架构 谷克宏 黄岷 张振宇 朱家兵

(74)万兆交换机在企业中的应用研究 李淑倩 杨敏 关宇

(76)玛河气田智能建设试点设想 蔺胜利 滑晓辉 单鸿飞

(78)智能安防报警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门虎 郭振杰 武旭

(81)智能巡检系统在克拉美丽气田的应用 杨斌 张扬 蔺胜利

(83)石油企业网络信息安全的监控系统研究与应用 于顺安

学子园地

(85)“沙集模式”未来发展之路——在“小即是美”与“大是所趋”之间的抉择 齐志强

(89)电子政务系统-环境生态学测评指标分析 夏宜君

报告与方案

(92)信息通信技术对超链接社会的影响分析 无

海外论文

(98)因特网是我们生活的主页 张进京(译)

资讯

(104)以信息生产力推动“新四化”及社会转型 无

(104)《中国经济向何处去——基于信息经济学的分析》新书会在京召开 无

篇3

论文摘要: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作为素质教育必修课程,如何能在有限的学时内激发学生最大的学习兴趣,这对教师传统教学方法形成挑战,本论述试以思想文化中的道家思想为例,结合笔者教学实践,来阐述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普遍适用的教学方法。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文明历史,拥有源远流长、丰富灿烂的文化创造和积累。这些历史性的文化遗存,既真实记录了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生存、成长所走过的漫长历程,也为我们今天乃至将来创建新的文明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因此,从文化学的角度考察、阐释和研究我们民族在历史上创造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过程,对于我们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探索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规律,以及提高全体人民的人文素质,都将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中国文化概论作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一门基础课程,旨在帮助青年学生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提高人文素质。1999年,教育部将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确定为高等院校的主干必修课。中国文化概论是一门研究中国文化现象、体系和规律的综合性学科。它是“高校所有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性、综合性的人文类核心课程”,具有其他专业性课程不可替代的基础地位。

在教学实践中,体现文化概论课程的基础性,将传统与现实结合,开拓学术视野,延伸思维触角,一直是文化概论课程努力的方向。其中,中国思想文化作为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如何让学生把握先哲思想的精华,领会其在现实中的应用,并能融汇到自己的人生思维中,是我们在教学中值得思考的。笔者试以道家哲学中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作为个案,结合教学实践,浅谈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课堂教学方法,以供参考。

道家思想以老子为初创,《道德经》言简意赅,博大精深。老子以深邃的智慧,探讨了宇宙的形成与自然的规律,国家的治理与人类身心的修养等一系列重要问题,提出了“道”、“自然”、“无为”等著名的哲学概念,给人们以无穷的思想启迪。两千多年来,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化学、科学家乃至普通平民,纷纷从《道德经》中汲取智慧。如果学生文史功底薄弱,在理解上容易出现似是而非的状况,所以在教学中我们首先明确“无为而治”的思想内涵。

无为而治最早的出处源自《论语·卫灵公》:“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无为:无所作为;治:治理。自己无所作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原指舜当政的时候,沿袭尧的主张,不做丝毫改变。后泛指以德化民。“无为”作为一种政治原则,在春秋末期已经出现。使“无为而治”系统化而成为理论的是《老子》。他们认为统治者的一切作为都会破坏自然秩序,扰乱天下,祸害百姓。要求统治者无所作为,效法自然,让百姓自由发展。“无为而治”的理论根据是“道”,现实依据是变“乱”为“治”,“无为而治”的主要内容是“为无为”和“无为而无不为”,“无为”,常被误解为消极避世,无所作为。其实,所谓“道常无为而无不无”,表面上守弱处静,无所作为,实际上遵循万物的本性而不违逆,顺应自然之道而知足知止,就已经是有所作为,也能无所不为。老子说的“治大国若烹小鲜”最生动的说明了“无为”与“无不为”的关系:治理国家犹如煎小鱼,煎小鱼乱搅就会搅烂,不乱搅,就是无为。用这种“无为”的办法煎好了鱼,治好了国家,就叫水到渠成,瓜熟蒂落,这样也就达到了“无不为”的目的。

在解释清楚“无为而治”的基本内涵后,我们可以进一步引申,其中,都江堰水利工程就是对“无为而治”的最好实际应用。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例如图片与科教片结合以此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学习兴趣,之后进行相关的总结。这里我们进行简单的说明。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灿明珠。李冰创建都江堰,2260余年来,川西10余州县“水旱从人,不知饥懂”,成为天府沃土。故史称之为“川西第一奇功”。而今,都江堰也是正使用着的大型水利工程,灌溉川西平原、川中丘陵地区1010万亩良田和提供7市36县的城市、乡镇的工业用水、城市用水,养殖业用水,旅游业用水。如此通古贯今,造福于人类的大型农田灌溉水利工程,全世界唯此一处。中国文化讲究天人合一,坚持以和谐为本。表现出来就是“无为而治”、“因势利导”。都江堰无坝,是“天人合一”思想的结晶。都江堰主要功能是灌溉农田。李冰修建都江堰时是为“避沫水之害”、行舟、溉田。防洪排涝,是那时保全川西居民性命,改造川西湿地,发展农业的当务之急。都江堰建成后,创造出了川西平原“江村事事幽”的优美人居环境。

通过介绍都江堰的文化意义,学生在无形中对“无为而治”的抽象思想就有了形象的把握。但是如何与自身、和现代生活相结合,让自己能够智慧生存,我们可以适当的举例,引领学生举一反三。

用现代管理学的事例来让学生感受“无为而治”的奥妙。老子的思想是管理哲学,是一种智慧,这种智慧却是将管理引人新的境界的“大道”。老子的无为思想,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治大国如烹小鲜”,直至无为而治,是管理的至高境界。将老子的无为思想运用到现代管理艺术中,结合现代科技的发展,办公自动化与信息化的迅速发展,虚拟空间的存在也日益渗透到管理实践中。美国管理专家毕可斯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由于信息技术的日益进步,未来企业的办公室工作,有人在外面拜访客户,所有的工作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这种趋势,恰恰也为管理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它打破了传统的权威管理和严格管理,意味着组织的分权,把权利从领导者手中分散到组织成员中,成员获得了独立处理问题的机会。领导支持、指导、协调成员的工作,激发成员的智慧。这时领导就是集体智慧的网络,大家通过网络分享信息,形成一种“无为管理”的管理理念。所谓“无为管理”并不是取消管理,而是管理进人更高层次和更高境界,人人都是管理者,都是重大决策的参与者,也是决策的执行者。管理达到如此境界,才能使领导者摆脱日常事务,面对未来,纵观世界,审时度势,筹谋大计。貌似无为,事实是更加有为,更加有效率。老子的自然无为之道,是一种高度的政治智慧,是一种高明的管理方式,反复体味这一思想,从终汲取政治智慧和管理智慧,可以使我们减少失误,少走弯路。

在具体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图标与动画结合的方式来说明无为而治的现代管理学应用,形象生动,便于说明。

在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中,我们发现,初接触中国文化理论的学生,大都会因其茫如烟海和博大精深而产生畏J嗅心理,故而教师必须始终做到把自己真正消化的知识和体悟用最简单明了的形式表达出来,必要时辅助采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打消了学生在认知上的困难和顾虑以后,就可以在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性上倾注心力。我们认为,文化情怀的熏陶和文化生活的创造,是该门课程的最终目的之所在。通过研修课程,希望学生都能过“一种有文化气质、有文生情调、有生命意义的生活方式。在这种文化生活里,华贵而不可有铜钱臭,简朴清素而不可遨遏无礼数。”。所以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1)师生课堂讨论(按各重点、难点章节安排):在上课时事先提出讨论任务,学生听完课后,专门安排一节课进行课程讨论。事先指定个别同学带头,其他人自然跟上。教师和学生坐在一起,听完一位发言后,先让其他学生提问,然后作出点评。随后下一位学生发言,照此进行下去。每学期可以安排2次一3次课堂讨论,旨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演说辩论能力。

(2)多媒体演示、参阅网络:尽量结合学生自己的专业,思考文化现象,在作业中体现出来,提升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篇4

(1)通过强化采集来保证食物供应;(2)增加劳力投入;(3)强化领土意识;(4)减少群体之间的食物分享。人类借鉴动物觅食的习性和规律,采取定居和半定居的方式,通过严密组织、强化劳力投入、利用各种技术来开拓、利用和储藏食物。因此,中石器时代是利用经济向农业生产经济转变时期,是农业的发轫。究其原因,正如美国考古学家博赛洛普《农业发展的条件》(1965年出版)和美国考古学家科恩《史前期的粮食危机》(1977年出版)的论点:农业起源是对资源短缺和人口压力的一种反应。

二、农业起源的发展阶段。农业起源应该分为两个发展阶段,即农作物栽培的起源和原始农业的兴起。农作物栽培的起源是指野生植物经过人工筛选后成为栽培植物,该阶段人类社会的经济、文化变化不大。原始农业的兴起是指农作物的种植已经达到一定的规模,成为先人重要的生计从业活动,进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经济、文化的发展。栽培作物起源先于原始农业的兴起。

三、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农业起源中心区之一。最早从理论高度阐释农业起源的苏联植物学家瓦维洛夫分辨出8个农业起源的中心,它们是:中国(136种植物)、印度(117种植物)、近东(83种植物)、委内瑞拉高地(49种植物)、安第斯山(46种植物)和苏丹—阿比西亚(38种植物)。中国的农业起源,一是以种植黍和粟两种小米为代表的北方旱作农业起源;二是以种植稻谷为代表的南方稻作农业起源。考古工作者通过碳十三与氮十五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和植物浮选法等,对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和江西万年仙人洞与吊桶环遗址的研究结果证实,中国栽培稻起源时间在公元前10000年前后。通过对内蒙赤峰西辽河上游地区兴隆沟遗址的研究,目前学术界认为,栽培粟的野生祖本可能是狗尾草或谷莠子,栽培黍的野生祖本可能是铺地黍或野糜子,这四种植物都是现今常见的田间野草。兴隆沟遗址可能是粟和黍的起源地,距今8000年左右。

总之,农业起源对人类社会最重要的影响是使人口大规模的集聚,利用群体的智慧和力量来改造自然,促进社会结构向高层次演进。

参考文献

1.陈淳:《考古学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2.朱乃诚:《中国史前稻作农业概论》,《农业考古》,2005年

篇5

关键词: 智慧图书馆 高校图书馆 智能图书馆

随着物联网、移动通信技术的逐步变革与发展,“智慧地球”、“智慧城市”、“智慧校园等词语逐新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智慧图书馆(smart library)一词逐步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成为图书馆界科研探讨的中心词汇,虽然没有人给出最专业的名词定义,但是众多学者都从自有角度出发,对智慧图书馆进行相关解读。各大城市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应当积极地引领自身由数字化图书馆、复合图书馆向智慧图书馆进军。

1.智慧图书馆的概念

在百度百科里,“智慧”一词指的是高等生物所具有的基于神经器官的一种高级的综合能力,包括感知、记忆、理解、联想、情感、逻辑、辨别、计算、分析、判断、决定等多种能力,可以将其解释为对事物认知、应对和创新的聪明才智和应用能力。

就图书馆而言,何为智慧图书馆?智慧图书馆一词最早出现在2003年芬兰奥卢大学图书馆学者艾托拉在人机交互移动设备国际研讨会上发表的论文《智慧图书馆:基于位置感知的移动图书馆服务》之中,其指出智慧图书馆是一个不受空间的限制而且可以被感知的移动图书馆服务,它能帮助用户找到所需的图书和资料。

在智慧城市发展的前后,中国国内图书馆界就已对智慧图书馆进行了相关的探讨。中国学者王世伟言指出“智慧图书馆是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联、高校、便利为主要特征,以绿色发展和数字惠民为本质的追求,是现代图书馆科学发展的理念与实践”[1]。

而华侨大学严栋学者则认为“智慧图书馆就是以一种更智慧的方法,通过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来改变用户和图书馆信息系统资源相互交互的方式,以便提高交互的方式,以便提高交互的明确性、灵活性和响应速度,从而实现智慧化服务和管理的图书馆模式”。其认为智慧图书馆=图书馆+物联网+云计算+智慧化设备,通过物联网实现图书馆智慧化的服务与管理。

不可否认,智慧图书馆已然成为未来图书馆的新模式及当今时代图书馆发展的最高阶段。

目前全球的智慧图书馆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出发都仍处于初级阶段,而高校作为国内学术领域的领军人,对于自身图书馆的革新深刻影响着高校内部及整个社会学术研究的进展,主动推动高校由数字图书馆向智慧图书馆的变革,将高校图书馆转变为智能、创新、可持续发展的图书馆尤为重要。

2.智慧图书馆的功能及相关案例

2.1智慧图书馆的智慧管理

智慧图书馆,可以利用相关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对图书馆进行智慧管理[2]:

第一,“对人员进行智慧管理”,其中包括工作人员及前来的读者,创建一张具有自己身份验证信息的一卡通,持卡入馆,可凭卡借阅、归还书籍、在馆内进行相关活动登记等,并由内置芯片将相关的人员资料、进出情况、借阅书籍等相关信息发送到图书馆内部的管理终端,自动生成相应的记录及报表。现在大多数高校都已经建立依据校园卡入馆的功能和规定,但是这造成了高校以外的人员无法入馆借阅书籍,一定程度上造成知识流通受阻,因为笔者提议,可在高校图书馆外部设立一个临时办卡点,售办图书馆进入的次卡,以便外来学者及社会人士可以充分地利用大学图书馆的海量资源。

第二,“对书刊的智慧管理”,将存有书刊信息的相关芯片植入书籍之中,建立智能读取芯片的图书架,或者使用相关数字符号对图书存放进行相应规则的编排,方便读者借阅的同时也方便对书籍的分类管理,当书籍丢失时能进行及时的追寻。通过实地考研,有些高校的图书馆藏书虽然也是依照分类存放,但相关分类的存放地书籍存放混乱,这对读者寻找书籍造成极大的不便,有些情况下尽管找到的某书仍有剩余存放在馆内,但无法找到此书究竟位于何处,造成图书馆图书的借阅不便,也给馆内工作人员带来高额的工作量。

第三,“对座位的智能管理”,图书馆占位现象一直是高校图书馆管理的热门话题。前段时间微博热搜出现了“高校图书馆通过扫码订座防止占位”的相关新闻得到了群众的一致欢呼好评,这其实就是一种智慧化图书馆的管理模式。对图书馆的所有作为进行智能管理,如利用智能感应系统,当只有存放书籍而没有感应到人体存在时座位将显示“空座”,或者利用一卡通刷卡、订座的模式进行占座,存有20分钟的占座期限,20分钟之后如若人依旧没到场或者中途离去超过20分钟,座位信息将重新刷新显示为“空座”。这样的管理模式可以对图书馆内占座却不用的现象进行一定的管理与预防,极大地提升图书馆读书位置的使用量及真实使用率,在期末周时学生的复习效率也将得到极大的提升。

第四,“云计算的智能服务功能”,在云计算的环境中借助于无线网络,集中海量的信息资源,为用户提供一站式的集中服务与个性化服务等。强大云计算功能可以让用户实现随心所欲的阅读梦想。在此条件下,高校图书馆可以推出高校图书馆独有APP,对相关的消息、资源和信息等提供相应的推送,还可为用户现网络预订座位、预定书籍、提醒图书归还时间等服务。

第五,智慧图书馆将涵盖更多地智能式人性化服务,实实在在地为学生提供所需的帮助。例如在每层都设立电子帮助系统、查书系统、自主借阅书籍系统、自助打印复印设备、自动贩卖饮品系统等,除了方便读者借阅及享受图书馆所带来的服务以外,也极大地缩减了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

2.2智慧图书馆的案例介绍

目前市面上有许多图书馆的管理系统,各大高校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再次更改及投入使用。例如以下一例(图片来源于谢芳学者的文献):

目前南京大学的图书馆在创新服务方面做出的探索值得参考[3]:“图书馆开通官方认证的微博,用以通知、购买资源的信息、数据库的使用信息、宣传图书馆等。图书馆在对读者的服务过程中,提供了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服务,对于不易获取的文献可以采取从别的图书馆借书或者扫描文献的做法。2015年5月20日,南京大学智慧图书馆系列服务开通,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图书馆开发的+服务:find+,mobi+,book+,pad+,subject+,papar+,mashup+等,实为高校图书馆的典范,可以多多参考和借鉴。

3.高校实现智慧图书馆新模式的时代意义

智慧图书馆是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但是远远超越数字图书馆、复合图书馆的层面,人与物的互通是智慧图书馆的最核心要素,以人为本、绿色发展是智慧图书馆亘古不变的精髓和灵魂[4],更多地从服务管理、人力资源、智能惠民、环境友好着眼,是图书馆实现科学发展、转型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和新实践。在智能技术的支持和智能与人性化服务相结合的管理下,智慧图书馆在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阅读需求的同时,为读者带来更好的阅读体验,在满足读者知识需求的前提下,让读者进一步地体会到现代信息社会下图书馆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便利式服务,成为再强大的搜索引擎和阅读终端都无法取代的学术殿堂。

曾有学者预言,随着电子书等终端阅读设备的崛起,传统的图书馆将会逐步走向消亡。智慧图书馆的出现不仅没有让图书馆走向消亡,反而为传统图书馆注入的新的血液及新的活力。对图书馆而言,这是一场新时代下发展理念和服务管理的创新革命。

参考文献:

[1]王世伟.论智慧图书馆的三大特点[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06):22-28.

[2]谢芳.论高校智慧图书馆的功能与构建[J].图书馆学研究,2014(06):15-20.

[3]沈奎林,邵波.智慧图书馆的研究与实践――以南京大学图书馆为例[J].新世纪图书馆,2015(07):24-28.

[4]王世伟.未来图书馆的新模式――智慧图书馆[J].图书馆建设,2011(12):1-5.

篇6

一、认真实施《科普法》,结合区情积极推进科普宣传工作。

科普宣传是一项思想性、科学性、公益性很强的工作。要认真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以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参与的方式为载体,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

结合我区实际,重点向公众宣传生态环保、海洋经济、智慧城市等科普知识。重点面向青少年、社区居民普及化工知识,开展“青少年、社区居民进大型化工企业”等活动,让他们感知化工;组织公众参观污染源监控系统、公安视频监控平台、警用地理信息系统,智慧城管平台等信息系统或平台,普网工程把智慧城市知识列入重要内容;邀请专家开展海洋经济、智慧城市等专题讲座。

全民科学素质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各镇(街道)科协、区级各学会(协会)、企业科协都要根据各自特点,开展形式多样、实效明显的科普宣传活动,在全社会营造学科学、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浓厚氛围。

二、适应新阶段的发展要求,进一步增强科普宣传能力。

一是全区所有镇、街道、村、社区完成“站、栏、员”(科普活动站、科普宣传栏、科普宣传员)建设任务;50%以上企业科协要在各自企业内建立“一所、一廊、一刊”(科技人员活动场所、科普画廊、科普刊物)。

二是全区所有村、社区科普画廊有专人负责设施维护和内容更新,展示内容至少每两个月更新一次。

三是全民科学素质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各镇(街道)科协、区级各学会(协会)、企业科协都要建立培训队伍,开展对“五大人群”的素质培训。

四是科普短信平台向全区机关公务员、农业种养殖大户、企业科技人员、科普志愿者等3000余人每周一条发送科普短信,并不断充实内容,改进形式。

五是开展“科普宣传进社区LED”,将在招宝山街道40个社区LED每周一次科普信息,在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活动期间增加频次和内容。

六是编印《生态环境科普知识》、《2011—2012年区青少年优秀科普征文集》、《2011—2012年度区自然科学优秀论文集》等科普宣传资料,为全区所有村、社区免费订阅《科普报》。

三、充分发挥各类传媒的重要作用,营造科普宣传的浓厚氛围。

《今日》“科普视窗”专栏要加大科技科普宣传力度,在全国“防震减灾日”、“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活动期间开辟专版,传播最新科技动态和科技知识。

电台要在重要时段安排播出一定比例的科普节目和科普公益广告。

电视台“科技探秘”专栏以及深度10分等栏目加强科普宣传。区科协将联合电视台制作科普宣传片,全面反映我区近年来省级科普示范区的创建情况。

新闻网安排专栏报道科普动态,宣传科普知识。

四、建立健全激励监督机制,充分发挥科普教育基地的作用。

进一步加强对科普教育基地的管理和作用发挥,建立健全激励监督机制。

一是开展“优秀科普教育基地”评选,设置参评条件、评选办法和奖励措施,一改以往“人人有奖”,变“普惠制”为“推优制”。

二是区科协将面向社区居民、中小学生推出科普游一号线(参观市级科普教育基地)、科普游二号线(参观农村科普教育基地),起到引领作用。鼓励有条件的科普教育基地“走出去”,区科协将组织海防馆、邦博物馆、图书馆联合开展“流动博物馆、图书分馆进企业”活动,全年组织4次以上,提高科普教育的受众率。

三是发挥院士风采馆作用,2013年将把院士风采馆搬迁到邦博物馆。

五、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普宣传教育活动,扩大科普宣传的社会影响。

1、主题科普活动。区科协牵头组织“科技活动周”和“全国科普日”活动,在活动期间,通过科普资料发放、科普图板展示、科普知识竞赛、科普示范基地参观等多种形式,向公众宣传科普知识。全民科学素质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各镇(街道)科协、区级各学会(协会)、企业科协各学会、协会要利用地球日、能源日、环境日、气象日、人口日、戒烟日、诺贝尔科学奖公布日等时机,开展主题科普宣传。

2、科普知识讲座。邀请专家学者开展各类科普知识巡回讲座。

篇7

    论文关键词:传统哲学;生态伦理;和谐思想

    论文摘要:我国传统生态哲学思想和现代生态伦理追求具有内在一致性。挖掘和梳理我国传统哲学中的生态伦理思想,这对当代生态科学的理论升华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丰富我国的生态文明内涵以及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传统哲学中体现的朴素的生态思想和农业生产实践的成果,堪称人类农业文明时代生态伦理传统的典型,与西方近代主客二分、天人对立的思想相比,中国的传统哲学中的生态伦理思想比较适用我们当今这个复杂世界的真实情况,也有利于人类正确翅拐寸待自然,从而有益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其中蕴含的与“真善美”相统一思想能够补充西方科学理性的不足。认真挖掘其中蕴含着的朴素的生态伦理观这对当代生态科学的研究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万物平等的生态价值现

    中国哲学在自然万物面前,始终月洋手一种博大的胸怀,具有一种宽容仁厚之心。始终认为自然万物和我们人类一样,也具有存在的合理胜,因此,它们的存在和个性也是应该得到尊重的,自然万物乃是平等的伙伴。《论语》说孔子:“子等勺而不纲,弋不射宿。”意思是说,孔于咋勺鱼,不用大网;打猎,不射还巢和栖息在树上的鸟。这体现了孔子对弱小动物的一种尊重和仁爱。在儒家传统中,始终是以孔子所代表的这种仁爱之心去对待万物。宋代的张载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即,他人都是我的亲兄弟,天地万物都是我们的同类、同伴。北宋的程颇说:“人与天地一物也。”“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仁者浑然与万物同体。”可见,中国于拿琉哲学始终是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万物,人类是自然万物中的普恿一分子,而不是雄踞大自然之上的主宰者。尤其是注子卜山书,这种对自然万物的平等意识不仅十分明确,而且十分丰富。《庄子》指出:万物在本质是一样的、平等的,没有差别的,大小、彼此、美丑、是非、生死等等莫不如此。“以道观之,何足贵贱”(《庄子秋水》),以大来说,大海不可谓不大也,但在天地之间,它又难以称之为大了;中国不可谓不大也,但在海内,就好象“梯米之在大仓”一样,难以称之为大了。庄子说:“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每一个东西都比它小的东西大,也都比它大的东西小。所以一切东西都是大的,也都是小的,“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大山为小;莫寿于子,而彭祖为夭。”从为主可看出,庄子的相对论中蕴含着极为可贵的万物平等意识。庄子这样尊重万物的存在和个性的平等思想在后世也有很强烈的回响。明代吕坤说:“山峙川流,鸟啼花落,风清月白,自是各造其天,各得其分。我亦然,彼此无干涉也”(吕坤《语》)。自然万物不仅是我们的同类,而且是我们的朋友与知己,因为在本质上与我们是同等的,我们必须尊重其天性。翘首云天,俯瞰山川,时而星垂云阔,月涌江流,时而鱼出燕斜,鬼啸猿啼。整个自然界就这样展现在人类的眼前,或壮采伟丽,眩人心目,或幽美奇致,动人清性。大自然不仅是我们的衣食父母,而且对于培养我们的审美心胸,对于培养我们的高尚情怀,对于铸造我们健康人格周淇有一种不可替代的珍贵价值。这种强烈的生态意识,这种浓郁的自然情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有价值的精神资源。我们相信,这种宝贵的精神资源,不仅将继续嘉惠中华民族,而且必将融人世界文明潮流,成为整个人类谋求进步、和平、发展的不朽智慧。

篇8

【关键词】 资产; 无形资产; 智慧; 智慧资产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6)07-0009-08

在无形资产研讨中,有学者提出,无形资产将为智慧资产所替代,因为智慧才能创造无形资产。在我国台湾,把无形资产称为智慧资产。此问题值得思考,有必要进一步探讨。

一、无形资产与智慧资产的界定

(一)无形资产及其特征

1.无形资产的界定

无形资产的界定是确定无形资产的定义。什么是无形资产?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的《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第三条指出:“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 1 ]《资产评估准则――无形资产》中指出:“无形资产,是指特定主体所控制的,不具有实物形态,对生产经营长期发挥作用且能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2 ]

依据《逻辑学》有关概念定义的理论,采用“属加种差法”,无形资产的定义可以表述如下:无形资产是一定主体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而以文书形式反映其存在,长期发挥作用且能带来经济利益的资产。这里,无形资产定义的“种差”即特点,是没有实物形态,而以文书形式反映其存在;无形资产定义的“邻近的属”概念,是资产(上位概念),资产的外延(范围)大于外延的无形资产(下位概念)。据此,无形资产的定义是符合《逻辑学》有关概念定义规则的。

2.无形资产的特征[ 3 ]

无形资产特征是抽象反映各种无形资产的共有属性,即对共有属性的抽象形成为特征,反映无形资产的根本特征称为本质特征。财政部2006年10月30日《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其中《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应用指南提出:“无形资产主要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特许权等。商誉的存在无法与企业自身分离,不具有可辨认性,不在本准则规范。”[ 4 ]确定无形资产的特征即揭示无形资产的内涵。“内涵”是指一个概念所反映事物的基本属性的总和。把握无形资产的内涵,既要从无形资产的共同性来分析,又要从无形资产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性来研究。

根据无形资产的性质,无形资产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无形性,无形资产不具有实物形态而要依附一定载体的性质。无形资产的无形性是相对于有形资产的有形性而言的,它没有物质实体,是无形的,看不见、摸不着,但它是主体享有的受法律保护的一种权利。这是无形资产最明显的特征,使其功能作用不能在感性上直观,只能在观念上反映。无形资产没有实体,但要依托于一定的实体,如专利、专有技术,是通过专用机器、生产线和工艺设计、厂房等有形资产得以体现,并使其运营更有效益。

(2)资源性,无形资产具有发展经济特别是发展知识经济的一种生产资料来源的性质。知识经济是以智力资源为基础,而智力资源――人才和知识,是以无形资产的形态成为生产的第一要素,对自然资源进行配置,并开发富有的自然资源。无形资产作为一种资源,是不断扩张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它在企业经营活动过程中,作为必备的条件,与厂房、机器设备等有形资产相结合,以其使用,作用于自然资源,便会驱动经济的发展和带来收益。

(3)垄断性,亦称无形资产独占性,为特定主体所占有。无形资产所有人依法享有所有权,排他专有,不容他人侵犯。垄断性的存在在于无形资产形成的单一性,使之成为“独家占有”。无形资产差异性大,千差万别,使用价值多种多样。一定主体拥有的无形资产,“独家占有”受到法律、法规、制度的保护,禁止非所有权人无偿取得;通过自身的保密、反对不正当竞争法和契约得到保护,维护应有的利益。

(4)高效性,无形资产具有潜在的在一定条件下能实现巨大效益的性质。无形资产以知识产权为主体内容,它的不断创新性使其具有巨大的潜在效益。无形资产的运用不只在于企业取得一般水平的收益,或取得高于寻常收益,而在于为企业带来未来超额收益,使潜在的巨大效益变成现实。无形资产功能上的高效性,需要不断得到发展和提高,能在更大的范围内和更高的层次上得到充分的运用,以取得更多、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5)长期性,无形资产所有人能在较长时期内使用的性质。长期性是由无形资产本身能长期使用并获得预期收益的功能所决定的。它能为企业的经营活动持续地产生经济效益,而且由一定的主体排他性加以控制。产权性无形资产,有法定的在一年或一个经营周期以上的较长的有效期。无形资产的长期性是相对的,对某种无形资产而言,有其确定的较长时期。就无形资产发展趋势而言,无形资产的长期性是无限的,如商标和专利始终在不断地增长。

(6)不确定性,无形资产确认与计量不容易做到全面、正确地确定的性质。无形资产的价值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如无形资产的形成取得成本、使用期间、转移和出让、投资回收和预计未来收益等,除有法律规定以外,都难以准确地确定;存在不确定性,但是,不容易不等于不能,根据对无形资产的不同要求,采用相应的措施和方法,也能够对无形资产进行相应的确认和计量,如对某项无形资产的未来前景进行估计或数量描述。

(二)智慧资产及其特征

1.智慧的真谛

智慧一词人们并不陌生,如智慧网、智慧树、智慧岛、智慧手机、智慧软件、智慧城市、智慧城管、智慧农业、智慧旅游、智慧人生、智慧故事等,时常见诸报端,但什么是智慧,却要多思量。《现代汉语词典》:“智慧是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 5 ]智慧是在认识和实践中实现的思维。……智慧是对事物认识、辨析、判断处理和发明创造的能力,较智力的层次为高[ 6 ]。智慧是高等生物所具有的基于神经器官(物质基础)的一种高级的综合能力,它包含知识、感知、记忆、理解、联想、情感、逻辑、辨别、计算、分析、判断、文化、中庸、包容、决定等多种能力。智慧让人可以深刻地理解人、事、物、社会、宇宙、现状、过去、将来,拥有思考、分析、探求真理的能力。与智力不同,智慧表示智力器官的终极功能。智慧使我们作出导致成功的决策,有智慧的人称为智者[ 7 ]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智慧是一种对事物的认识、辨析、判断、发明、创造、处理和实践的高级综合能力。人的智慧也有程度的差异,取决于思维方式、思维深度和广度、知识的专深与广博、经验积累的多少及把握时机和发展趋势的准确程度等因素。人的智慧有层次的区别,可分为大智慧、优良智慧和基本智慧(一般智慧)。一般来说,人人都有智慧的潜质,关键在于智慧是否得到开发,并在哪些方面得到发挥。人的智慧是相对的,也是可以改变的,在一定条件下,智慧的层次会发生变化。智慧按其内容的作用不同,可以分为创新智慧、发现智慧、规范智慧和改革思维。

人的智慧具有以下特征:(1)智慧是神经系统具有的高级生理机能,能调节和控制、适应环境变化,主动地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有智慧的人是聪明的人。(2)智慧是综合能力,对事物能及时、灵活、正确地分析、理解、判断、决策和解决的综合能力。有智慧的人是有能力的人。(3)智慧是知识体系,专业知识深透,相关知识广博,熟悉和应用各种知识。有智慧的人是有知识的人。(4)智慧是思维过程,运用多种思维,反复斟酌,审时度势,深思熟虑,当机立断。有智慧的人是有头脑的人。

2.智慧资产的界定

智慧资产已成为企业发展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决定着企业的竞争能力。什么是智慧资产还有不同认识。例如:“智慧资产是人工成品具有的显性知识和个人、社群拥有的隐性知识。”“智慧资产是企业员工个人知识,在研究、实验、讨论中累积,以及公司经验的转换并加以实体化的资产。”台湾学者成树芬在所著《企业智慧资产管理》[ 8 ]一书中提出: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总体资产可分为会计资产和智慧资产。会计资产是指在传统会计审计制度下认可的资产,一般分为流动资产与固定资产两种。智慧资产是指尚未被会计制度承认,但已具备市场价值,具有高知识含量工作经验的人、环境、制度、技术与知识。智慧资产就其富含知识载体的不同,又分为三种,即人才资产、市场资产和结构资产。综上所述可见,智慧资产是指具有知识含量并积累工作经验的人,与环境、制度、技术、知识相结合,产出具备市场价值的、长期发挥作用的一定形态的资产。在这个定义中没有提出“没有实物形态”。

3.智慧资产的特征

根据智慧的性质,智慧资产具有以下特征:

(1)形成唯一性。智慧资产是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在生产实践、科学实验和社会实践中,由主体运用智慧形成的资产,只有人的智慧才能形成资产。例如,长江、黄河的水是自然资源,不是智慧资产。

(2)主体依赖性。智慧资产是主体运用智慧形成的资产,与主体是不可分割的,如企业的专利权,是一定主体通过智慧的运作,取得科研成果后申请取得的,没有主体智慧的运作是不可能获得科研成果并获得专利权的。

(3)形态多样性。智慧资产表现的形态,有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或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精神产品能够满足人的情感、意志、心理、求知等精神生活上的需要,如知识、理论、思想、技术、信息、规则、制度、方法等方面的作品。

(4)成果高质性。智慧资产有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或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一般都是品质较高的产品、精品、优质产品和品牌产品。

(5)效益长期性。智慧资产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的高质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相伴的是智慧资产已成为高价值和高效益。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人力资源已上升为四大资源――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中的第一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长河中最重要的推动力量。

二、无形资产与智慧资产的比较

智慧资产是否能取代无形资产,需要对无形资产与智慧资产在定义、内容和特征等方面进行客观的比较。

(一)无形资产与智慧资产定义的比较

对无形资产与智慧资产定义的比较如表1所示。

比较无形资产与智慧资产的定义:

相同点是:(1)一定主体拥有或者控制,或一定主体拥有;(2)长期发挥作用;(3)带来经济利益,或具备市场价值等。

不同点是:无形资产没有实物形态,以文书形式反映其存在;智慧资产是由智慧运作所形成的,具有实物形态和没有实物形态两种形态的资产。

比较说明:无形资产是以没有实物形态的“无形”特征为其定名为无形资产,智慧资产是以其形成来源为“智慧”运作定名为智慧资产,并且包含具有实物形态和没有实物形态(即无形态)两种资产。这表明无形资产与智慧资产在其上位概念“资产”中,是按不同标志或从不同视角进行的分类。无形资产是资产按其性质,分为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智慧资产是资产按其形成来源,分为智慧资产和非智慧资产,如存在这种分类,影响对资产的全面认识。

(二)无形资产与智慧资产内容的比较

对无形资产与智慧资产内容的比较如表2所示。

表2中无形资产与智慧资产的内容,是学者研究的观点,不是主管部门确定的内容,其比较只反映学者在研究中的认识。比较无形资产与智慧资产的内容:

相同点是:专利权(专利),非专利技术(技术应用程序,工艺流程),特许权(经营权),经营秘密(企业管理秘密――制度、规则、战略、措施、经验、体制、政策等,企业商务秘密――合同、销售渠道),大数据(数据库),品牌,佳誉(声誉),人力资源(人力资产)等。

不同点是:智慧资产没有无形资产会计核算类的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和商誉4种,也没有非会计核算类的发现权、科学技术进步成果权、植物新品种权、商号、地理标志、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6种。

比较说明:无形资产与智慧资产的内容,无形资产≠智慧资产,而是无形资产>智慧资产,即智慧资产没有无形资产的会计核算类的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和商誉4种及非会计核算类的发现权、科学技术进步成果权、植物新品种权、商号、地理标志、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6种。无形资产的内容包括智慧资产的全部内容,显示智慧资产的内容都是无形资产的内容,但不是完整的无形资产内容,即无形资产大于智慧资产。

(三)无形资产与智慧资产特征的比较

对无形资产与智慧资产特征的比较如表3所示。

比较无形资产与智慧资产的特征:

相同点是:高效性或成果高质性,长期性或效益长期性等。

不同点是:无形资产没有智慧资产的形成唯一性、主体依赖性、形态多样性;智慧资产没有无形资产的无形性、资源性、垄断性、不确定性等特点。

比较说明:(1)无形资产的形成,从原始形成分析,主要是主体的智慧运作的成果,人的创造和发明,如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和著作权等,除此之外,还有法权的规定,如特许权、土地使用权和地理标志等;从企业一定时点拥有的无形资产分析,其来源可分为外购无形资产和自创无形资产。这表明无形资产和智慧资产的形成是多元的。(2)智慧资产的形态多样性,没有表明有“无形性”特征,是反映智慧资产形态的多样性,既有实物形态的资产,也有非实物形态的资产。这说明无形资产与智慧资产所包含的内容应该是有区别的,但从表2看,智慧资产的内容都是无形资产的内容,并没有出现具有实体的资产,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智慧资产的定义、内容和特征之间不完全一致。

三、无形资产≠智慧资产,勿需以智慧资产的称谓取代无形资产

在无形资产研讨会上,有学者提出以智慧资产的称谓取代无形资产,通过以上对无形资产的定义、内容和特征等方面进行比较说明,无形资产不等同智慧资产,勿需以智慧资产的称谓取代无形资产。这是因为:

(一)从形式逻辑分析,“智慧资产”的称谓会使人产生误解

概念的定义有多种,如语词定义和实质定义。从形式逻辑分析,智慧资产概念的语词形式是由智慧和资产两个词组成的词组,对其语词定义(解释),智慧资产是主体应用智慧机能的作用所产出的资产。概念的实质定义有内涵和外延(适用范围),对智慧资产的实质定义,如台湾学者成树芬所提出“智慧资产是指尚未被会计制度承认,但已具备市场价值,具有高知识含量工作经验的人、环境、制度、技术与知识(的资产)”,实质上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由具有高知识含量人的智慧等形成的资产。简言之,智慧资产是应用智慧产出的资产。从资产的范围而言,是否只存在智慧资产,在没有指明智慧资产的内容就是无形资产的情况下,从字面上理解智慧资产,就是智慧的资产,如同智慧名人、智慧名言、智慧话语、智慧作文、智慧数学、智慧采购、智慧能源和智慧农业等一样,是因为智慧而形成的结果。这样,“智慧资产”的称谓会使人产生误解,误以为“智慧资产”是因为智慧而形成的全部资产。

什么是资产,2006年财政部制定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会计准则》规定:“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资产具有以下特征:(1)资产是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所形成。资产包括购买、生产、建造或其他交易或者事项。预期在未来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不形成资产。(2)资产是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企业享有某项资源的所有权,或者虽然不享有某项资源的所有权,但该资源能被企业所控制。(3)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预期会存在直接或者间接导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企业的潜力。资产不只是智慧资产,还包括其他资产。对资产怎样进行分类,从不同的视角采用不同的标准有多种分类,例如:资产按其是否具有流动性,分为流动资产与非流动资产;资产按其是否有形,分为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资产按其是否具有金融性,分为金融资产与非金融资产。一般是资产按其性质,分为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在资产层面的分类,根据需要还可以对每类作次级再分类。资产按性质分类如图1所示。

从图1不难发现,在资产分类中并没有“智慧资产”这一类别。若智慧资产就是指无形资产,则资产>智慧资产;若资产按其是否智慧产出,可分为智慧资产和非智慧资产。那么进一步会提出什么是非智慧资产,是否在资产中除了无形资产(智慧资产)之外,其余的都是非智慧资产,如其中的固定资产,难道不是与无形资产一样也是智慧的成果吗?有人说,智慧资产实际上是指无形资产,但客观上不存在没有知识含量的资产,好像只有智慧资产,这是人们产生的误解。资产概念是人们对企业客观现象抽象的理性认识。产出的资产不限于无形资产,应该包括资产的全部内容,即图1所示,有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实质重于形式,从实质上说,智慧资产是智慧的无形资产就是名副其实的无形资产,以免使人产生误解,误以为智慧资产是应用智慧产出的全部资产。

(二)从无形资产国际化分析,“智慧资产”称谓不符合相关法规的规定

无形资产的核心内容是知识产权,“智慧资产”实指无形资产中的知识产权。从无形资产国际化分析,“智慧资产”不符合相关国际法规中使用“知识产权”的称谓。

知识产权亦称智力成果权、精神产权、智慧财产权,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从事智力创造性活动所取得的智力成果依照法律享有的权利。(1)知识产权的对象,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在科学、技术、文化、艺术领域从事一切智力创造活动所取得的“智力成果”。智力成果亦称知识产品、知识成果,是人们在物质生产和社会活动过程中,以一定形式表现的、由脑力劳动创造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成果。智力成果包括著作、专利、集成电路布图设计、商业秘密和植物新品种等。智力成果是一种精神财富,是一种无形财产。(2)知识产权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依照法律享有的权利。这种权利被称为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亦称之为精神权利和经济权利,是智力成果在一定期限内享有的专有权利,是一种知识财产权。(3)知识产权是与知识有关的一切权利。其中的知识是广义的知识,包括科技知识、管理知识和经验等。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在创造性活动中运用这些知识而形成具有知识产权的智力成果。知识产权的具体内容由各国法律所决定,由于各国的法律环境不同使得知识产权的具体范围也有所不同。

为了促进全世界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加强各国和各知识产权组织间的合作,“国际保护工业产权联盟”和“国际保护文学作品联盟”的51个成员国,根据1967年7月14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签订、于1970年4月26日生效的《建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而成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该组织于1974年12月成为联合国16个专门机构之一,总部设在日内瓦,成员国185个国家,管理着涉及知识产权保护各个方面的24项(16部关于工业产权,7部关于版权,加上《建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国际条约。中国于1980年6月3日正式加入该组织。1996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通过了两个新条约《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约》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表演和录音制品条约》。

1994年4月15日在摩洛哥马拉喀什签订《与贸易相关的知识产权协定》,旨在建立与国际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制度的国际公约。该协定于1995年1月1日生效,现由世界贸易组织管理。该协定是《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中的一部分。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2002年6月24日《国际会计准则第38号――无形资产》,其中无形资产定义为:“无形资产,指为用于商品或劳务的生产或供应、出租给其他单位或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资产。”[ 9 ]

上述表明:法律给予保护的是一种创新的程序性的知识,而不是一种智慧,因此知识产权称谓比智慧产权或者智慧财产权的称谓要更符合这种含义。显然,根据国际公约的规定,没有必要将知识产权改为智慧产权或智慧财产权和将无形资产改为智慧资产。

(三)从现实分析,“无形资产”与“智慧资产”各有特定规定,可并存使用

从现时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使用无形资产与智慧资产的称谓有其历史的过程。

“无形资产”一词根据现有文献资料,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托尔斯坦・本德・凡勃伦(Thorstein Bande Veblen,1857―1929年)19世纪末提出的,他指出:“企业无形资产是指不具备实物形态而能为企业提供某种权利或特权的各项资产。”[ 10 ]1922年罗纳德出版公司出版的佩顿(Paton)《会计理论――兼论公司会计的若干问题》一书中“第十三章商誉和现行价值”提出了无形资产及其定义,这是佩顿在密歇根大学的博士学位论文。1927年哈特菲尔德(Hatfield)在其《会计学:它的原理与问题》中提出:“无形资产的涵义是指专利权、版权、秘密制作法和配方、商誉、商标、专营权以及其他类似的财产。”[ 11 ]著名会计学家杨汝梅1926年12月在美国密歇根大学完成的博士论文《商誉及无形资产》,后经施仁夫译成中文,于1936年以《无形资产论》为题出版(1993年8月中国财经出版社再版,2009年立信会计出版社再版[ 12 ])。杨汝梅著《无形资产论》是中国人第一本有关无形资产的专著,书中提出无形资产理论与实务、商誉理论与会计核算及与无形资产相关的其他理论问题。在国外,各方面也很重视对无形资产的研究。

在我国,“无形资产”称谓的使用最早见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会计教材和会计杂志上出现了有关无形资产理论与制度的内容。出版与无形资产有关的教材,如1984年娄尔行等编著《现代资本主义企业财务会计》,书中第十章无形资产提出了无形资产概念[ 13 ]。在企业会计制度中增设了“无形资产”科目,如1980年9月18日财政部颁布《国营工业企业会计制度――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1989年修改时,重视无形资产而增设了“无形资产”科目。财政部1992年11月30日的《企业会计准则》,第三十一条对什么是无形资产作了界定。现行的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公布修订和新制定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就有《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可见,在我国一直在使用“无形资产”概念。

1998年,我国台湾“经济部”公布《经济部智慧财产局组织条例》,该条例第2条明确规定:“经济部智慧财产局掌理下列事项:专利权、商标专用权、著作权、积体电路布局、营业秘密及其他智慧财产权政策、法规、制度之研究、拟订及执行事项。”1999年,台湾“经济部”标准局才正式更名为“经济部”智慧财产局。在台湾有:“智慧财产权法”;“中华保护智慧财产权协会”;“亚太智慧财产权发展基金会”;“世界发明智慧财产联盟总会”;“国立台北科技大学智慧财产权研究所”;成树芬著《企业智慧资产管理》(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周延鹏著《智慧财产――全球营销获利圣经》(独天下杂志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2月);周延鹏著《知识产权――全球营销获利圣经》(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年2月)等。可见,“智慧资产”是在我国台湾使用的概念。

以上分析说明,“无形资产”的名称是国际上通用的称谓,“智慧资产”名称是我国台湾地区具有特定规定的称谓,无形资产与智慧资产的内容有相同之处,可以并存使用。

四、开发智慧发展无形资产

(一)开发创新无形资产之源:智慧

智慧的神功为人们所称奇、赞叹和重视,也为人们带来事业的发展和财富。智慧资产的提出,为智慧无形资产的发展增添了光明的前景。开发智慧发展无形资产成为无形资产发展的新增长点。

1.无形资产的全面发展需要增强人的智慧

无形资产的全面发展任重道远,客观环境复杂,相关联系交错,发展水平要求提升,需要增强人的智慧推进无形资产的发展。

人的智慧(智力、智能)不是天生的,人具有形成智慧的基础是人固有的神经系统生理机能,经后天的开发而具有的智慧,是人基于神经器官(物质基础)的一种高级综合能力。

智慧是认识客观事物,运用知识、经验和方法,及时、灵活、正确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智慧表现为人的聪明才智、远见卓识、足智多谋和集思广益。“智慧是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与此相关,智力是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智能是智慧和能力[ 5 ]。智慧与智力、智能的比较,其定义内容基本上是相同的,可以说,智慧亦称智力和智能。人的智慧是一种思维活动,它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借助概念、判断和推理,进行分析和综合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过程;思维过程是人的头脑运用存储的知识、经验、方法,对外界输入的反映客体的信息进行分析与综合、具体与抽象、比较与概括,揭示其本质和规律的过程。思维过程按其性质,分为普通逻辑思维的初级阶段和辩证逻辑思维的高级阶段。人发挥智慧功能的结果,是经过实践产出物质产品、知识产品和其他产品。智慧的思维与实践过程如图2所示。

图2表明:开发与增强人的智慧,提高智慧能力,重视智慧实践,才能促进无形资产的发展。增强人的智慧,需要在学习与实践中进行开发。

2.在学习与实践中培育与开发人的智慧

在人、财、物、信息四大资源中,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具有智慧的脑力,是发展的基础条件,可以开发、配置和利用其他资源。对人才的智慧需要培育与开发,才能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尽其能,发挥智慧的最大作用,推动无形资产的发展。

人才智慧的培育与开发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学校培育与开发。人的智慧体现为人要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是德才兼备的人才。在高等学校培养学生的智慧,需要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坚持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 14 ]。坚持“德育为先”,需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要贯彻到各个方面。坚持“能力为重”,需要着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学习要刻苦、钻研,每事问、多思考,勤奋、坚持,学习出智慧,多思出智慧,勤奋出智慧。实践要理论联系实际,要认真、踏实、肯干,要科学、合理、有成效,实践出真知,实践出智慧。创新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要敢于创新、能创新,创新出成果,创新出智慧。

第二阶段,实践培育与开发。人的智慧是不断增长与提升的过程,在学校培育与开发智慧的基础上,还需要继续在实际工作中培育与开发。实践是人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以相关的理论、思想、方针、政策、法规、制度为指导,按照确定的目标,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有意识的活动。实践活动的形式丰富多彩,按其内容的性质分为生产实践、社会实践和科学实验。实践是一个系统,由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和实践手段三要素所构成。在实践中,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一般都是学一行、爱一行、干一行,“行行出状元”。在实施信息化的条件下,按照现代化管理的要求,建立管理信息系统,实施规范化工作,在实践中学习和研究,积累经验,深化改革,创新理论、模式、制度和方法,在实践中不断培育与开发智慧,推动无形资产事业的发展。

(二)智慧创新发展无形资产

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新驱动的全面发展,更需要用智慧创新发展无形资产。展望未来无形资产的发展,从宏观层面分析,需要重视无形资产的发展战略和重点发展。

1.制定宏观无形资产发展战略

在国家层面和部门、地区层面都需要制定宏观无形资产战略。宏观无形资产战略是决定无形资产整体各个方面的谋划。它包括无形资产发展方向、战略主体、战略目标、战略分类、战略重点和战略措施等。无形资产的核心是知识产权,无形资产战略的战略重点主要是知识产权的战略重点,包括完善知识产权制度,促进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防止知识产权滥用,培育知识产权文化,专项任务(专利、商标、版权、商业秘密、植物新品种和特定领域知识产权)。无形资产总体战略的实施,有利于提升无形资产开发、运用、保护和管理的能力,有利于增强无形资产的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和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

2.全面发展“大无形资产”

基于国家层面的宏观视角,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对无形资产的认识,从限于企业核算的无形资产,扩大到包括不需要核算的无形资产,即“大无形资产”,全部无形资产按是否规定会计核算,分为规定无形资产会计核算类和不规定无形资产会计核算类两大类。《企业会计准则》规定:需要会计核算的无形资产,有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特许权6种;不需要会计核算的无形资产,有发现权、科学技术进步成果权、植物新品种权、经营秘密、商号、地理标志、大数据、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品牌、商誉、佳誉(声誉、美誉、信誉、名誉、荣誉的合称)、人力资源12种。无形资产两大类共18种。全面发展和管理“大无形资产”,有利于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3.企业无形资产转化为财富

企业通过无形资产运营将无形资产转化为财富。无形资产运营亦称无形资产营运,是企业旨在提高经济效益而对所拥有的无形资产采用相应的方法进行转化和经营的行为。对无形资产的运营按其运营的性质分为无形资产转化、知识产权贸易、无形资产投资、无形资产融资和扩大名牌市场等形式。无形资产转化是无形资产形态的变化,将无形性的无形资产转变成有形性的资产;这种形式主要是科技成果的转化,将企业所拥有的专利和非专利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形成生产某种产品的能力,生产该种产品而对外销售使企业获得收益。无形资产的知识产权贸易是企业通过对无形资产的转让、许可或销售而取得现实收益的行为。知识产权贸易主要包括技术贸易、版权贸易和商标贸易。无形资产投资是投资人以拥有的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土地使用权等,按有关规定作为投资。无形资产融资是以企业拥有的无形资产,以质押担保方式取得贷款。扩大名牌市场,发挥“名牌效应”的作用是以名牌为龙头扩大生产和扩大销售。企业通过以上形式,将无形资产转化为财富。

4.创新品牌提升核心竞争力

品牌是具有高水平的,以一定符号表示的知名产品或服务、事项的牌子。品牌具有以下特征:(1)高知名度;(2)高信誉度;(3)高满意度;(4)高美誉度;(5)高品质;(6)高市场占有率;(7)高覆盖;(8)高创新能力;(9)高价值;(10)高出口能力;(11)高盈利水平;(12)表象性;(13)特色性;(14)长期性。企业的品牌体现产品或企业的核心价值和核心竞争力,是质量和信誉的保证,驱动着企业的创新发展。基于品牌的巨大作用,企业要竭尽全力分别争创行业、部门、地区、国家和国际的500强或100强、10强的品牌,为企业的发展闯出一片新天地。品牌具有巨大的价值,企业要创新品牌,提升核心竞争力,开拓国内外市场,促进企业品牌产品销售,提高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经济发展。

5.推进无形资产国际化

全球化推动无形资产国际化。无形资产国际化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无形资产主体跨越国界,在国际范围内的国家之间,通过无形资产领域无形资产活动的交往和沟通,按照国际通行的无形资产规则,对无形资产各种活动的事项进行处理,从而形成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发展过程。无形资产国际化内容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无形资产的理论、实务、管理和法规等方面。推动无形资产国际化相应需要制定无形资产国际化战略,它要以无形资产核心竞争力为中心,以提升无形资源为竞争的重点,制定和实施无形资产国际化战略。在无形资产国际化的实际工作中,无形资产国际化是无形资产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要重视无形资产国家化,并要正确处理无形资产国际化与无形资产国家化的辩证关系。推行无形资产国际化有利于提升无形资产国家化,相应推进无形资产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28.

[2]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资产评估准则:无形资产[DB/OL].国家知识产权局网,2001-07-23.

[3] 于玉林.无形资产哲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5.

[4]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46.

[5]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1681.

[6] 田运.思维辞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595.

[7] 智慧[DB/OL].搜狗百科网.

[8] 成树芬.企业智慧资产管理[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9]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2002-06-24).国际会计准则第38号:无形资产[DB/OL].中国会计网.

[10] 无形资产评估[DB/OL].百度文库网.

[11] 西德尔・戴维森.现代会计手册(第一分册)[M].娄尔行,译.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2:321.

[12] 杨汝梅.无形资产论(1936)[M].施仁夫,译.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9.

篇9

关键词:“互联网+”;图书馆;知识空间;服务;创新研究

摘要:文章首先介绍了“互联网+”的概念、“互联网+”下图书馆知识空间服务创新的国内外研究状况以及传统知识空间服务模式存在的问题,论述了“互联网+”下图书馆知识空间服务创新的必要性,最后提出了图书馆知识空间服务创新的几点建议,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7)04-0074-03

1背景

“互联网+”一词最早是由易观国际董事长兼CEO于扬在易观移动互联网博览会上提出的,2015年3月马化腾在人大会议上又提及这一概念,2015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及“互联网+”计划,标志着真正的“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目前对“互联网+”的概念没有一个统一标准,不同行业、领域对其的认识和解读都不一样。但是,即使在不同的解读方式下,依然可以提炼出“互联网+”所具有的共性特征,即跨界融合、新驱动、重塑结构、尊重人性、开放生态、连接一切。

2“互联网+”时代下图书馆知识空间服务创新国内外研究概况“互联网+”时代下图书馆知识空间服务创新建设虽然是国内外图书馆整体的发展趋势,但是由于国内外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其在具体的改革力度和历程上都有所区别。西方国家由于科学技术和经济发达的原因,图书馆行业得到高度重视也获得了充分发展。英国某知名学者表示,对于图书馆创新知识空间的建设一定要做到管理和技术双发展,所以英国部分图书馆在管理、技术等方面同步发展,促进了知识空间服务体系的完善。在管理方面,英国设有图书馆协会对全英国的图书馆员工进行职业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在技术方面,英国积极采用多媒体网络的发展成效实行改革。美国人口虽然不及我国人口的四分之一,但是图书馆数量却是我国的3倍,其在“一切为读者服务”的理念指导下,在技术上采用借书、预览、检索等一体化的服务模式,在知识空间服务创新上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效。

与西方国家相比,国内图书馆知识空间服务体系在速度上和程度上都有所落后,但是从整体上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图书馆知识空间服务创新改革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各高校相继举办各种论坛、讲座,以加快“互联网+”时代下图书馆知识空间服务创新建设,从管理、制度、技术上做到全面重视、共同发展,极大地满足了当前“互联网+”时代下读者的阅读和学习要求,进一步提升了我国图书馆整体的发展水平,确保其地位不被专业数据库、智能搜索引擎等现代化手段所代替。例如:沈阳师范大学在2013年首次提出创新服务建设,即一个空间、两个平台、三个中心、四个定位、五个支持、六个举措,充分运用现代传媒技术手段,完善图书馆的功能和服务创新体系,使图书馆更好地服务于广大读者。

3图书馆传统知识空间服务模式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图书馆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与读者的期望值还存在一定差距,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例如:图书馆员的服务逐渐弱化,图书馆无法掌握读者进一步使用资源的情况,图书馆资源单一、无法满足读者的需求等。

3.1图书馆员服务弱化

以前的图书馆服务必须经过图书馆员,因为他们比较了解图书的具体情况,所以可以给读者一定的指引。如今的图书馆在知识、信息资源方面得到了极大丰富,读者可以通过搜索引擎等现代化方式实现自己的目的。如此一来,图书馆员的服务越来越弱化,当读者能够自己从图书馆获取书籍或资源时就标志着图书馆的服务已经终止,即使在寻找资源的过程当中有馆员的帮助,但实际上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发挥出馆员的责任。不论科技如何发展,在各行业或领域的工作中,人都有其存在的必要价值。而现代化的图书馆在“互联网+”时代下反而失去了人的参与机会,这对于图书馆的长久发展将是一个很大的隐患。

3.2图书馆无法追踪读者的图书使用情况

目前的图书馆服务系统中,对于读者借阅书籍以及搜索记录或许有相关的数据统计,但是却无法追踪读者的图书使用情况,对于读者获取这些信息资源之后的反映或者反馈没有任何获取方式。比如:某学生在图书馆阅读了一本文学作品,图书馆只能统计该学生借阅该本文学作品的时间等表面客观数据,却无法获取该学生的一些主观想法及具体领会,也就无法形成具有参考性的大数据,不利于图书馆知识空间服务的未来发展。

韩建芳:“互联网+”下图书馆知识空间服务创新研究 3.3资源的不可再生性

图书馆每年都会购买各种类型的数据资源,虽然在购买之前会根据各类型的读者需求进行大量的调研,但是原有的图书馆系统没有办法对于不同类型的读者需求进行大数据式的有效收集整理,自然无法做出有效的分析或分类,造成所购买资源的利用率低下,且资源形式无法更新和再生,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

4“互联网+”时代下图书馆创新知识空间服务的必要性4.1图书馆知识空间服务用户的需求

虽然人们的生活中充斥着海量的电子多媒体存储形式和网络信息,但是图书馆仍然是科研、教育、文化交流的中心,它仍然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因此,如何运用现代科技传媒手段促进图书馆的发展成为图书馆改革道路上值得思考的问题。从图书馆的历史发展规律来看,图书馆在信息技术、现代科技、先进文化等方面的改革步伐一直领先于其他行业和领域,具有一定的带头模范作用。所以,在当前“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图书馆有责任率先做出知识空间服务创新改革,以供其他行业借鉴。

完善的“互联网+”时代下的图书馆知识空间的服务是顺利开展图书馆信息化服务的基础,也是衡量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只有加快完善图书馆在“互联网+”时代下的信息化建设才能使图书馆的功能更好地发挥出来。

4.2图书馆知识空间最终用户的需求

图书馆知识空间服务系统最终用户的强大需求是促进“互联网+”时代下知识空间服务系统建设完善的关键性因素。有数据显示,图书馆知识空间服务系统最终用户包括图书馆全部馆员、学校教师、全体科研工作者及广大学生、校友。

学校教师和科研工作者对于图书馆的需求极高。教师有传道授业解惑之职,他们需要更海量的知识储备,需要有一个平台或空间让他们自由交流思想和经验,以更好地提高教学水平。科研工作者承担着学术研究、信息创新的重要责任,他们需要有空间允许他们自由保存资料和科研成果,还需要有与他人共同商讨问题、研究创作的环境和机会。所以,学校教师和科研工作者的强烈需求促进了图书馆知识空间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5“互联网+”时代下图书馆知识空间服务创新实现的功能5.1基础资源融合功能

基础资源包括各种行业、学科知识资源,通过一定的互联网手段将服务引入其中,让读者充分享受到图书馆网上服务的益处。

对图书馆基础资源的融合首先要对其空间进行改造和优化,使资源不再以固定的形态呈现,而是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对这些数据信息进行组织、加工及整合,以实现资源的新形态,更好地为读者提供服务。其次在对资源进行重组和加工的过程当中,依托互联网进行智慧推送。比如:读者在查询天文知识的相关文献时,可以自动推送一些相关新闻报道,以满足读者的需要,既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又极大地满足了读者的个性需求。

5.2创新技术支撑功能

创新技术支撑功能主要是在当前“互联网+”时代下,依托网络技术,在创新知识空间服务的具体过程当中加入更多的新手段、新元素,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新技术的引入和体验,以视觉或者触觉等感觉形式感知新技术的发展与变革。

创新知识服务空间可以通过其创新技术支撑功能的实现,让读者在深切感知新技术变革的好处时,不断提升读者对资源的利用率,培养读者的创新意识,提升读者的创新能力。

5.3智慧服务拓展功能

创新服务空间的智慧服务拓展功能直接影响着智慧图书馆的建设。时代进步和科技发展为图书馆智慧服务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同时,图书馆的创新知识空间服务也要时刻走在科学技术的前端,代表当时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保证读者体验到的是当前的最新技术和最新手段。

6“互联网+”时代下图书馆知识空间服务创新建设的建议“互联网+”时代下图书馆知识空间服务创新一定要紧紧围绕学习共享空间的理念,融入“互联网+”的概念和元素,最大限度地为读者创造一个方便、共享、协作的学习交流环境。国内某知名学者表示,图书馆知识空间服务创新的立足点应该基于读者的视觉、听觉和触觉,只有这样才能给读者更加直观的创新体验,也才能更容易被读者所接受。

6.1新设新功能体验空间

所谓新功能体验空间就是以当前“互联网+”时代下新技术的体验和展示为主,为读者提供新的体验和享受,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于图书馆的忠诚度。例如:以新设备为标准,可以具体划分出几个新功能体验区,包括3D打印体验区、电子阅读体验区等。

6.2新设写作研讨空间

新设写作研讨空间,可以为有论文写作需求的学生提供专门的知识空间服务。对于高校毕业生来说,毕业论文是让他们头痛的事情之一,所以图书馆可以通过专设写作研讨空间的形式,定期预约专业教师举办与论文写作相关的知识讲座和培训,让有这方面需求的学生和教师都能得到专业的指导和交流,可以更有效地提升图书馆的功能效果。

6.3新设多媒体制作空间

在“互联网+”时代下,多媒体的应用和发展得到进一步提升,因此,图书馆的知识空间服务创新研究一定要充分利用这一发展成果。图书馆可以通过配备专业的多媒体编辑设备和播放设备,为有此爱好和实际工作学习需求的师生提供专业的图像、音频、视频场所,还可以定期邀请这方面的专家举行讲座,为师生提供专业的指导,促进学生多媒体知识的发展。

6.4新设读者讨论空间

读者讨论空间的设定可以极大地提高读者的学习积极性和对知识掌握的效率。传统的图书馆服务模式只限于读者安静地独自阅读,这种形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读者的思维发展,也降低了读者的学习效率,所以小组式的学习才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6.5新设创意展示空间

该空间的设立可以让读者的学习成果有一个充分展示的地方,在一定程度上激发读者的创作热情,同时也方便读者之间进行必要的创作交流和和互动。例如:在创意展示空间可以定期举办读者创意作品展示,并设立各种奖项,让创意空间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沈阳师范大学定期举办的画展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师生的一致认同。

6.6新设开放学习空间

开放学习空间充分利用并发展读者的自主学习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图书馆在开放学习空间可以设置自主阅读区、休闲阅读区、沙龙、书吧等区域,给读者创造一个轻松、开放的学习氛围,让读者有自主调节学习状态的机会,给读者提供一个新鲜的阅读体验,让每个读者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和学习方式。

6.7新设信息素养空间

信息素养空间主要用于新生入馆培训教育、文献信息检索教育、数据库培训教育等。图书馆在该空间可以配备相关的教师进行定期培训,通过各种资格考证、比赛等形式提高读者的信息素养能力。

7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的图书馆服务已经不能满足当前读者的各种需求,“互联网+”时代下图书馆知识空间服务工作至关重要。针对“互联网+”时代下图书馆知识空间服务创新性建议的提出需要紧紧围绕”为读者服务”的宗旨,以实现图书馆基础资源融合功能、创新技术支撑功能、智慧服务拓展为目的,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技术优势,不断完善“互联网+”时代下图书馆创新知识空间服务体系,以更好地服务于广大读者。

参考文献:

[1]韩翠峰.“互联网+”环境下的图书馆服务转型与发展[J].图书与情报,2015(5):29-32.

[2]蒋萌,武群辉.“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空间再造模式内涵与结构研究[J].图书馆学刊,2016(1):19-23.

[3]周久凤.图书馆空间的多维表征及再造策略[J].图书馆,2016(6):75-79.

[4]何芳,臧英杰.“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创新与重构[J].图书情报导刊,2016(7):68-71.

[5]张美莉.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图书馆跨界服务研究[J].情报杂志,2016(9):204-207.

[6]冯国权.互网思维下图书馆服务变革探讨[J].图书情报工作,2015(2):25-30.

[7]王敏,徐宽.美国图书馆创客空间实践对我国的借鉴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3(12):97-100.

[8]韩丽.泛在知识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知识共享空间的构建[J].现代情报,2009(7):85-88.

[9]张亮,杨溢.构建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模式:虚拟知识元三维空间碰撞模式[J].情报科学,2012(6):937-941.

[10]胡云霞.泛在知识环境下大学图书馆的知识服务[J].图书馆学刊,2015(5):70-74.

[11]刘炜.关于“下一代图书馆系统”的思考[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5(5):7-10.

[12]孙波,刘万国.基于环境扫描的“十三五”高校图书馆转型探索[J].图书情报工作,2016(5):5-11.

[13]郝哲.基于“互联网+”的数字图书馆知识咨询服务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6(8):206-208.

[14]王建雄.数字时代图书馆知识空间服务研究:以赣南师范大学为例[J].科技文献信息管理,2016(3):29-32.

篇10

关键词:北京市;休闲农业;互联网意识

中图分类号:F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8-14 -03

近年来,休闲农业已成为重要的民生产业和新型消费业态。到休闲农庄度周末成为人们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休闲农业潜力巨大。然而,休闲农业的发展还停留在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处在口口相传、网络黄页的阶段。总理提出的“互联网+”掀起了互联网与传统产业融合的讨论热潮,农业部也明确提出推动休闲农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对休闲农业的互联网转型升级研究,国外的研究较少,聚焦在网页信息、网络技术应用等初级层面。Z. 等(2013)建议整合web2.0及信息推荐技术应用在休闲农业上。国内的研究才刚起步,学者们意识到了互联网对休闲农业的促进作用(覃子珍,2010)。但是,这些研究都没有以休闲农业的关键主体―休闲农业的经营者为出发点来研究,经营者对互联网的认识、对互联网技术的掌握程度、对互联网的态度直接影响到他们对运用互联网改造休闲农业的深度和速度,并进而影响到休闲农业这一能够极大提高农业附加值的新型业态对我国农业及旅游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及进程。因此,本调研将以北京市休闲农业的经营者为研究对象,研究他们的互联网意识,为北京市在休闲农业与互联网+融合的道路上迈出一步。

一、调查研究的目的与方法

(一)调查研究目的

本项目对北京休闲农业经营者的互联网意识进行调研,找出经营者们在利用互联网进行休闲农业改造方面的关键影响因素,进而提出北京休闲农业互联网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二)调查研究方法

本调查采用的研究方法为问卷调查及深度访谈。问卷的调查对象是北京郊区农庄的经营者,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80份。

在深度访谈中采取了非结构化和半结构化访谈,即根据提前设计好的问题与访谈对象进行访谈,随后根据问题的不断深入,灵活机动地加入新的问题。参与访谈的人员主要是农庄的高层管理者,共访谈了8个人,每人的访谈时间在1小时左右。深度访谈的目的主要是了解阻碍农庄进行“互联网+”改造的因素。访谈的预设话题集中在: 1.受访者对互联网的了解及使用程度;2.受访者对“互联网+”的理解;3.受访者对同业使用互联网作为经营的工具的认识;4.受访者对未来北京休闲农业发展的看法。深度访谈的目的是验证问卷的结果,并从问卷的结果中找出深层次的原因。

二、北京市休闲农业经营者互联网意识调查结果分析

(一)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分析

此次180份有效问卷中,男性被调查者占到52%,女性占48%。在年龄分布上,30岁以上的被调查者占到67%,30岁以下的占到33%。在学历方面,大专生所占比重较高,达到42%,本科及以上占到33%,高中(中专)及以下占25%。被调查者中56%是高层及股东层级的人员,中层管理者占到34%,一般员工占到10%。在被调查者对互联网的使用情况来看,71%的人员对互联网使用的年头在5年以上,对手机、电脑、平板电脑的使用非常熟悉,能够利用它们进行各种应用。

被调查者所在的农庄83%都成立了5年以上,农庄的规模在10-50人的达到了79%。农庄的客户以北京人为主,通过口碑相传、互联网广告及传统广告形式来推广自己的农庄。被调查者对目前的旅游网站都比较熟悉,特别是熟悉驴妈妈、携程、去哪儿的被调查者最多。从以上基本信息可以看出,北京农庄的经营者们学历水平较高,但年龄偏大,对互联网的使用还是有一定的了解,对业界的网站较为熟悉。

(二)农庄的互联网化程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调查数据显示,85%的农庄没有自建网站,即使农庄自建了网站,网站也不具备电子商务功能,仅具有农庄形象宣传、广告的功能。农庄与其他互联网网站的合作,主要以驴妈妈、携程、去哪儿这三家为主,甚少与百度、门户网站等进行合作。农庄在网上开展销售的时间普遍在5年以内,有的甚至只有1~2年。而通过互联网销售带来的客户在50%以下的占到87%,通过深度访谈得知,农庄的经营者目前并不十分看好互联网在农庄的发展中的作用,他们的客户很大一部分都来自口碑效应或者公司客户,由合作网站或者互联网广告导引过来的流量不是很多,这使他们比较质疑自己花在互联网上的费用是否值得。

(三)普遍看好网上农庄的未来

尽管对目前在互联网上的花费是否合适有一定质疑,但是95%的农庄经营者都认同网上农庄能对未来带来更好的收益,他们认为互联网已经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趋势在未来的各行各业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因此,96%的人非常赞同网上农庄对农庄的未来有更好的发展空间,而且是未来旅游业的发展趋势,是未来的发展潮流。这一结果也可以看出总理的讲话已经深入人心,特别是之后政府各种各样的文件特别是农业部的文件都一再强调互联网的作用,使农庄的经营者在思维上有了巨大的变动。98%的人非常赞同农庄的经营者需要具有互联网思维,懂得如何在互联网上宣传自己的项目以及销售、接待等一条龙服务。

(四)对网上农庄的经营管理了解不多、不知道如何去做

在政府的大力宣传下,尽管农庄的经营者已经认识到互联网的作用,但具体怎么运用到农庄的经营管理中,大多数的经营者非常迷茫。有40%的农庄经营者在面对“我对互联网了解得不多,也不会让农庄在网上进行销售”的问题时还是选择了“同意”。79%的农庄经营者认为网上农庄需要太多的专业计算机技术,不适合一般的小农庄或者农家乐,只有10%的人不认同这种观点。75%的经营者都非常同意网上农庄就是把农庄搬到网上,农庄的管理不需要进行大的变革。但同时他们也承认,经营网上农庄太耗费精力。

在具体的做法上,更是分歧严重。比如,55%的农庄经营者认为农庄在互联网上进行营销活动,成本太高,不值得做,只有33%的人不认同这种观点,他们认为网上农庄能够节省如电视广告、实地宣传等传统广告的费用。而多数农庄在网上销售时并非源于自己的内驱力,而是因为看到其他农庄在网上开展业务活动了,迫于同业竞争的压力,不得已必须这么做,这个比例高达78%。但是在具体的做法上,51%的人在对待与其他网站合作的时候,是否通过他们进行销售方面却选择了中立的态度,无所适从。同样,认为自己农庄的生意很好,不需要在互联网上营销的人也占到了将近50%的比例。而将近55%的农庄经营者认为即使农庄的网上宣传和实际的情况不太符合时,对消费者的影响也不大。他们这部分人并没有意识到这种情况更容易招致消费者的不满,而更多的网上负面评论会直接影响到其他消费者的选择及消费行为。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们对互联网的规则及运行规律没有掌握。

(五)在互联网背景下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服务认识偏差

受同业竞争的威胁,农庄的经营者大多意识到了要为消费者更好地提供服务。89%的人非常同意网上农庄主要是依靠当地特色景点和特色小吃吸引消费者。90%的人非常认同网上农庄应该靠自己的特色项目(例如:钓鱼、捉鱼、单车骑游等等)来吸引消费者。但对于目前已经成为消费者共识的商家要提供免费无线wifi的基本需求,70%的农庄经营者都认为不需要花费成本在农庄里安装无线网络开放给用户免费使用。这说明了在传统的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服务或者说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方面,农庄已经认识到了要有特色,而在互联网越来越普及,智能终端的大幅度应用这一大背景下,对消费者新的需求的变化及微妙的心理还没有准确把握,如何在互联网的情境下,更好地研究消费者心理学,提供更好的符合他们特点的优质服务还需要继续努力。

(六)普遍认同政府应该推动网上农庄的发展

近几年,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特别是智慧城市、智慧旅游等方面制定了一些政策、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这也使得农庄的经营者99%都认为需要政府推动才能实现农庄的网上经营。在实地的深度访谈中,这一说法也得到了验证。农庄普遍居于北京郊区,甚至有的更加偏远,基础设施方面有些还不完善,对互联网+所需具备的最基本的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政府来建设。对由于“互联网+”而产生的各种费用农庄希望政府给予一定的补贴,如学习新的技术产生的培训费、购置电脑及上网等产生的费用、自建网站产生的费用等。经营者非常希望政府能够出台一些优惠政策来推动网上农庄的发展,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支持休闲农业的互联网化改造。

三、影响北京市休闲农业经营者互联网意识的主要因素

本次调查主要以业态比较完整的休闲农庄为调查对象,调查农庄经营者的互联网意识,从问卷及深度访谈中我们发现,影响他们互联网意识的因素多种多样,自身的受教育水平、生活环境、经济状况、生活经历、个人视野等,其中政府、行业、教育是三个主要影响因素。

(一)政府

政府在“互联网+”的推动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政府的方向指向哪里,各种相关的政策、资金、人才就会向哪里汇聚。近年来,政府花大力气打造智慧城市、智慧旅游、休闲农业,也制定了一系列政策。这些从上到下的一系列举措对休闲农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触动,虽然许多休闲农庄的经营者对具体怎么做还没有概念,但如何利用互联网改造传统的休闲农业已经成为他们热烈讨论的话题。

(二)行业

互联网上已经出现的各种各样的旅游网站使行业内的信息更加透明,也加剧了休闲农庄之间的竞争,竞争的压力迫使农庄的经营者改变原有的思路,从新的角度新的方法来进行思考,而同业模仿则成为快速改变的一个捷径。因此,我们发现了一种集聚效应,周边农庄上网越多或者与携程等旅游网站合作越多的地方,其他农庄更容易把业务搬到网上。相反,越是不怎么用互联网的农庄聚集的地方,其周边的农庄也不怎么用互联网。因此,行业互联网化的成熟度直接影响了农庄经营者的互联网意识。

(三)教育

这里的教育有着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是农庄的经营者在过去所获得的教育,即他们已经达到的教育水平,另一个是指再教育。农庄的经营者的文化程度越来越高,从前文中我们已经描述过,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员占到75%,教育水平的提高意味着他们具有良好的知识储备,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普遍较高、接受能力普遍较快,这也是为什么他们都认识到互联网对行业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同时,他们也需要不断接受再教育,才能不被社会所淘汰,社会上出现的或者流行的新事物,需要不断地加强学习,不断地与人沟通,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才能不断把互联网意识变为互联网行动。

四、提高互联网意识、转变互联网行动的对策

(一)政府加大互联网休闲农业的扶持力度

政府要发挥引导作用,加大互联网休闲农业的扶持力度。首先,当地政府要根据中央和农业部的相关文件,加快制定“互联网+”与休闲农业融合的具体规划,以规划来指导休闲农业的发展。其次,继续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特别是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建设,为互联网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硬件支持。再次,政府需要制定优惠政策,拿出一部分资金,扶持互联网基础薄弱的经营者,加速互联网化转变。

(二)加强跨界合作及业内合作,多渠道促进发展

当地政府需要积极引入第三方商业网站,促进休闲农业的经营者与其对接、合作,推动休闲农业真正触网。发挥互联网化比较好的同类农庄的引领及示范作用,其他经营者需要向他们进行学习,加速互联网化的转化。与互联网行业深度合作,共同开发自有网站、APP应用,为实力较强的农庄打造自己的专属平台。

(三)加大宣传力度,加大培训力度

加大宣传力度的深度与广度,使更多的经营者知道互联网对休闲农业的影响,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宣传的深度,不要仅仅停留在口号上,而是对如何进行互联网改造的具体做法进行宣传、推广。同时,加大宣传力度,使更多的消费者了解休闲农庄互联网应用情况,促使他们更多地从网络渠道了解休闲农庄的情况,从客户端倒逼经营者加速互联网改造的速度。

加大培训力度,举办形式各异的培训,如讲座、培训班、论坛、研讨会等。通过让休闲农业的经营者与政府、企业、学术界等人士进行交流,深度获悉行业发展状况、未来努力方向、具体行动计划,推动互联网化从思想意识层面到具体操作层面的转化。

参考文献:

[1]Duk-Byeong Park, Segmentation by motivation in rural tourism: A Korean case study,Tourism Management,2009,(30).

[2]Claire Haven-Tang, Local leadership for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A case study of Adventa, Monmouthshire,UK,Tourism Management Perspectives, 2012,(04).

[3]Hardesty, Shermain,Agritourism operators embrace social media for marketing,California Agriculture,2011,(65).

[4]覃子珍.利用网络平台促进海南休闲农业旅游发展[J].热带农业科学,2010,(01).

[5]孙逊.物联网技术在休闲农业中的应用研究[J].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