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检验检测报告范文

时间:2024-03-07 17:47: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电子检验检测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电子检验检测报告

篇1

[摘 要]本文分析国内特种设备检验现状以及为提高检验效率而开发的各类特种设备检验信息管理系统的状况,特别列举了温州市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的系统功能,阐明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措施,以为今后研究开发出更加先进、科学的系统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特种设备;现场检验;信息化管理系统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10.039

[中图分类号]TP315;F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10-00-01

特种设备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般来讲,特种设备是指涉及生命安全、危险性较大的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电梯、起重机械、客运索道、游乐设施以及厂内专用机动车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特种设备的数量与种类也随着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的迅速发展而日益增多,从而使特种设备的安全监督和检验任务越来越繁重。因此,采用先进技术,推行科学的管理方法,已成为提高管理水平、保障检验质量的重要手段。

1 特种设备检验现状

一般特种设备检测工作流程大致为:在现场进行设备检测任务时,需填写原始检测记录,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判断,判断检测项是否合格或不适用,然后对照检测记录填写检测报告。大量的信息录入工作需要检验人员手工录入,不仅大大增加了检验人员的工作量,其信息录入的准确性也无法保证,且在检验时,无法实时查阅特种设备基本信息和变更信息。这给专业人员在现场判别是否存在非法改造和大修行为带来了较大难度,也无法现场出具检查和检验报告,检验人员无法在地图上,根据直观显示特种设备的地理分布情况,实现检验单位所在地到设备现场的快速路径规划。因此,从传统的特种设备检测工作流程看,由于不能体现工作流程的科学化、程序化管理,无法实现特种设备检测工作的智能信息化;检测过程中还需要对每项检测结果进行人工判断,有时甚至需要借助查阅手册进行判断,大大增加了检验人员的工作强度,降低了检测工作的效率。

2 检验系统的概况

2.1 特种设备检验系统的发展

随着计算机信息化技术和网络化技术不断发展,基于特种设备检验检测信息管理的各类系统也呈迅猛发展的态势。早在20世纪90年代,大连锅检所研究开发了全国首套锅炉压力容器检测报告软件,模式为单机版,使国内的压力容器检验研究开始告别手写时代,但该系统出具一份检测报告至少需要50分钟,不适应特种设备检测机构出具大量检测报告的要求。1998年,大连锅检所在特种设备检测机构中率先组建了局域网,并自主开发了一套在局域网内使用的检测报告系统,该系统初步实现了检验数据的共享,为检测人员出具检测报告提供了可靠数据,避免了重复数据的二次输入和时间浪费,极大地提高了检测工作的效率。2000年,沈阳锅炉压力容器监督检验所与辽宁星火计算机软件工程有限公司合开发了锅炉压力容器特种设备监察与检验管理系统,该系统技术性能为当时国内领先并达到了当时国际上的先进水平,提高了特种设备监察和检测工作的质量和管理水平,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检验单位管理功能和相关检测报告管理功能仍不能满足特种设备信息化的相关工作要求。除了这些特种设备信息管理系统外,其他较为完善、典型的系统还有:江苏省质监局和上海荣恒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开发的特种设备综合管理系统,福建省质监局和福建创达电子有限公司联开发的特种设备监察检验信息管理系统等。

2.2 特种设备现场检验信息管理系统

笔者所在单位在分析了国内各类系统的基础上,开发了一套先进、规范、科学的基于Android操作系统的特种设备现场检验信息管理系统(以下简称“系统”),具备了现场检验申报受理、现场原始记录录入、设备信息查询等功能,基本实现了特种设备检测工作信息管理在移动办公环境下的需要。该系统主要具有以下几大功能。

2.2.1 现场业务受理及检验任务接收功能

现场业务受理及检验任务接收功能方便检验人员在现场定位查询一台设备的基本情况、历次检验情况等信息,再根据查询到的设备综合信息进行报检业务的受理,并能立即进行现场检验、填报检验数据等后续流程的操作。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每个步骤手持设备都会与远程服务产生数据交互,同时与远程服务端的检验系统也会进行一系列的业务逻辑处理。

2.2.2 现场检验原始记录填报功能

现场检验原始记录填写后,通过无线网络上传到检验系统,并实时生成检验报告,这不但能查看和审阅检验报告内容,还能对比检验报告与原始记录,方便问题溯源。

2.2.3 电子签章技术的应用

现场检验的电子化,导致检验人员不再使用纸质的检验原始记录,进而延伸出电子记录的合法性问题。合理有效地使用电子签名与签章技术,能确立电子签名的法律效力,维护有关各方的合法权益。

3 特种设备现场检验信息管理系统存在的问题及应对对策

(1)在现场检验过程中,有些环节需要进行纸质材料的输出,如:①业务受理单作为合同方式存在,必须现场交付给用户;②一些类型的检验需要进行不合格项目的汇总,并生成整改意见通知书,必须现场交付给用户。

目前,针对这些问题,仍需检验人员现场填写纸质记录,较为费时费力,现场检验系统应具有打印输出能力。考虑手持设备为Android系统的智能设备,可以利用其蓝牙通讯功能,连接带有蓝牙打印功能的便携打印设备,实现现场相关单证的打印输出。

(2)在现场检验过程中,有些检验数据由相应检验仪器测量所得,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特种设备检验检测的工具也日新月异,各类检测工具也逐渐实现了数据化输出。为实现采集录入的准确性、减少检验人员信息手动录入环节,系统应设法通过外设通讯模块与各类检测工具进行信息交互,在原始记录填写界面直接驱动外设进行检测与数据的反馈。

(3)特种设备分布广、分布散,有些使用地点无道路门牌标志,日常检验寻找难度大,应在系统中增加地理信息相关的应用。

篇2

关键词:特种设备 检验检测 原始记录 控制

前言:

特种设备检验是一项科学而严谨的工作,特种设备安全涉及到人民群众的财产和人身安全。为了保证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检验结果的科学性、公正性、权威性,从检验操作程序步骤、检测记录到检验报告的出具,每一个环节绝不允许马虎和弄虚作假。而特种设备检验检测原始记录是整个检验过程真实信息的体现,是对检验产品质量状况的综合评价,因此做好特种设备检验检测原始记录的控制对特种设备检测机构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记录控制要求

1)检验机构要制定记录控制程序,以控制记录的标识、收集、检索、存取(指查阅的规定)、存档、保存期限(应根据记录的重要性规定保存期)、贮存(如储存环境条件和保密要求)、维护(包括保管要求)和清理处置(包括最终如何销毁或过期留用),确保各项记录编制合理、填写真实、更改规范、标识清晰、收集及时、存取有序、归档分类、储存防损、维护得力、清理合法。

空白表格属于特殊文件,按照文件管理控制其有效版本,即应有文件编号、版本号/修改次号;为了填写真实、规范,应有记录的填写说明;与记录控制不同,对于法律、法规、安全技术规范、技术标准以及上级有关文件等外来文件,需要按照文件控制管理,控制其有效版本;记录的保存方式可采用不同形式,例如电子方式,但应有其特殊要求(如应考虑数据的完整性、数据检索的快慢、保存的难易、记录的容量等)。比如,可以采用定期刻制光盘的方式,保存特种设备数据库数据、检验报告数据等;检验机构应确定哪些记录需要保留,根据记录的重要性规定适当的保存期限,一般应保存一个检验周期以上,如产品制造监督检验、安装监督检验的报告/证书等属于特种设备的“出生”资料,需要永久保存。此外,一些涉及人身健康、安全的记录需要长期保存。

2)记录的存储条件和保密需要特别规定(特别是电子文本)。记录应以便于查阅的方式存放在适宜的环境设施中,以防止损坏、失密,丢失,保持记录的耐久性。

技术记录的控制除应当符合记录控制程序的通用要求外,还应符合以下要求。

1检验机构应当识别技术记录的需求,根据检验工作的需要和本机构的特点,制定适当的技术记录格式,并且经规定人员审核、批准。

技术记录是检验检测数据和信息的载体,技术记录一般包括:工作指令、协议或者合同、工作日志、检验检测工作流转卡、检验检测原始记录、检验检测报告/证书审核审批传递及反馈信息等。

2一般应当在各类设备检验管理程序或者作业指导书中明确技术记录的格式。技术记录格式内容应使其信息量大于检验报告的信息量。

3安全技术规范有规定时,必须有相应的记录,记录内容及填写要求应符合其规定。

4确定每项检验检测的技术记录项目时,应当确保其包含足够的信息,满足出具检验报告的需要,并且保证该检验检测在尽可能接近原条件的情况下能够复现。记录应当包括取样的人员、检验检测的执行人员以及结果校核人员的标识。

检验检测原始记录内容除人员标识外,一般还应当包括:原始记录对应于检验检测报告的识别编号;被检对象的惟一性编号、技术参数、状态和环境条件;检测仪器设备的惟一性标识、技术参数;检验检测项目及内容;检验检测部位的描述;检验检测依据、数据、结果及日期等;现已有一些检验检测机构检验检测原始记录采用电子签名,应满足《电子签名法》,以防万一的事故追究。

5记录应当在检验检测时完成,检验检测人员应当及时将检验检测结果、数据和计算结果填入记录,不得事后追记或补记。每张记录还要求正确、完整、清晰、明了,并能够按照特定任务或者项目分类识别。

篇3

关键词:企业标准;问题;编制方法;备案

企业标准是一个企业社会形象的表征。所以企业编写产品标准时,特别要注意的是与相关标准或一项标准不同部分之间的相互协调,同时要对新技术水平加以考虑,以及对今后的可执行性加以分析,企业标准的编写内容不仅要符合产品的要求,还要使标准同时做到技术上的科学先进性以及经济上的合理性,下具体探讨。

1. 企业标准的常见错误和问题

(1)企业标准能否低于国标的疑问。随意降低甚至减少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中的关键技术指标。

(2)技术指标单纯照抄或照搬国标或行标,未进行验证。

(3)未注意引用标准的时效性。企业标准的有效期为5年,企业没有在企业标准失效前6个月进行复审备案。

(4)未按GB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要求编制企业标准,例如:引用标准排列顺序错误,计量单位和数据修改错误,章节、字体不正确。

(5)将过程控制与产品检测混为一谈。企业标准是对最终产品的检测,过程控制不应放在企业标准中。

(6)企业标准指标设置过高,未考虑成本控制,合格率也难以保证。企业标准的编制应有利于企业技术进步,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改善经营管理和增加社会经济效益;应有利于合理利用国家资源、能源,推广科学技术成果;应有利于产品的通用互换,符合使用要求,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2. 合理企业标准的编制方法

(1)正确选用合理的编制模板,如选用企业标准编写模板TCS-2009版本。TCS-2009编制标准符合GB/T1.1-2009的新规定,提供了方便的标准编写工具,具有要素及排版、层次标题样式、要素内容样式等多项功能。只是TCS-2009编制生成的是TCS格式文件,如果未安装此软件,office软件不能直接打开识别,其实只要把该文件的后缀名tcs改成doc,word软件就能识别了。

(2)熟悉GB1.1-2009标准条款要求,正确编排章节次序,一般次序是目录前言范围术语和定义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3)抓住重点,首先编制“检验项目和不合格分类”表格,检验项目和不合格分类是标准的核心部分,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应确定检验项目的名称、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对应的条款号、出厂检验项以及合格类别分类。

(4)按照“检验项目和不合格分类”表逐步编制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要一一对应,保证标准的完整性,避免有技术要求而没有试验方法,或有试验方法却没有技术要求的情况。个别的检验项目可以进行适当调整,符合正常的试验顺序。

(5)对照检验项目表,确定出厂检验项目。出厂检验项目除了参考相关国标中的出厂检验项目设置外,就是按照生产许可证中规定的出厂检验项目来设置。出厂检验要遵循经济合理的原则,企业必须具备出厂检验设备,检验人员应通过相关培训。

(6)制定检验规则,进行组批和明确抽样方案。连续批的检验按GB/T2828.1-2003《计数抽样检验程序第1部分:按接收质量限(AQL)检索的逐批检验抽样计划》确定接收质量限AQL后进行合格判定,孤立批的检验按GB/T2828.2-2008《计数抽样检验程序第2部分:按极限质量LQ检索的孤立批检验抽样方案》,当然孤立批的检验也可使用GB/T2828.1-2003的部分抽样方案。企业也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抽样方案,并按照不合格A、B、C分类进行合格判定。

(7)确定企业产品标准的适用范围,编制产品型号命名规则。对标准的适用范围应进行必要的限制,采用适当的定语进行修饰。必要时再编制产品分类、术语和定义、符号和缩略语。

(8)确定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等具体要求,对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分别进行相应的规定。

(9)最后对整篇文稿进行重新排版,查漏补缺。企业要编制好企业标准,通常要经过多次修改,文稿版次一般为初稿、工作组讨论稿、征求意见稿、送审讨论稿、送审稿、报批稿。这里要指出,确定编制小组非常重要,需要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

3. 标准备案步骤分析

(1)技术审查专家组评审。填写企业产品标准审查单(会议纪要)和企业产品标准审查专家组意见表,主要是对企业产品标准与国家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规定的符合性,是否属于国家明令淘汰产品,标准编写与GB/T1《标准化工作导则》系列国家标准的符合性,标准名称能否反映产品的真实属性、技术内容的先进性、合理性和完整性、试验方法的科学性、检验规则的可操作性等几个方面进行描述,给出企业产品标准总体评价,并提出修改意见,对是否低于推荐性国、行、地标作必要的说明,最后给出是否通过意见。需注意的是:审定人员须工程师以上职称,可以是本企业或企业外的专业技术人员,人数不能少于5人,且为奇数,每家单位人员不得超过2人,另外起草人不应作为审定人员。审定人员的专业应尽量与所评审的企业标准的产品领域相适应。标准审查可以由企业自身负责组织,也可以委托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行业协会或其他技术组织。

(2)提交报送资料。应根据各省制定的企业产品标准备案管理办法,在企业标准备案时提交企业所在地所需的资料,大致如下:(1)新申清企业产品标准需带:企业代码证复印件、工商营业执照复印件,老企业带产品执行标准登记证;(2)企业产品执行标准备案登记表二份;(3)企业标准文本(纸质)二份;(4)企业标准文本(电子)一份;(5)企业标准编制说明一份;6)企业标准审查纪要(附审查人员名单、资格证书复印件)一份。

(3)技术符合性检测报告。有些省市在企业标准备案时,还需要提供技术符合性检测报告。我们认为不能一概而论,对于涉及人身健康、安全、卫生方面的技术指标应该从严,必须附上相关指标的技术符合性检测报告,而对于其他类的产品是否一定要提交技术符合性检测报告,应酌情处置。如果采用的是国家或行业标准通用试验方法进行检测时,应附上相关资质检测机构提供的技术符合性检测报告;而如果是企业自定的试验方法,没有国家、行业标准相对照,质检机构也不可能通过该企标的计量认证考核,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只要提供相关的原始记录或检测数据,企业需对数据的真实性负责。

4. 结束语

随着科技快速发展,近几年企业标准的地位不断凸显,这是对国家、行业标准的重要补充,企业标准甚至有可能转成国家、行业标准,这也要求国家和政府部门对此给予大力支持,特别是在科技创新、节能降耗、绿色环保的生产企业制定企业标准时,相关政府部门应加大扶持力度。企业标准备案是企业的自主行为,标准化主管部门应积极鼓励企业。标准化主管部门应及时指出企业标准中存在的问题,对于企业的提问给出耐心细致的解答,通过做好组织广大企业的标准编制人员必要的宣贯和培训工作,不断壮大企标编制人员队伍,提高编制水平。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地基基础;常见问题;基础检测;解决措施

前言

随着我国的建筑检测技术在不断的延伸,使的对地基基础的检测技术也不断的发展,目前在地基基础的检测上所存在的问题,对建筑施工企业与检测部门来说是一项较为严重的问题,为整体建筑工程的质量安全也产生了一定的负作用。所以要提高检测工作的时效性,保证建筑工程的安全。

1 在地基基础检测过程的中的问题

1.1 相关的检测部门缺乏有效的管理

现如今,我国的建筑工程项目的检测部门主要有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由国家所规定的检测部门;第二种是中介所设立的检测部门。由于相关检测部门间的非一致性,就在进行检测的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这也就给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留下了安全隐患,如价格垄断与低价格的出现等。还有一些检测部门为了增加客源会违背相关的检验标准,或是将空白的检验报告直接卖给没有检测资质的企业或个人,这样就使检验工作不能按照规范要求进行,对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安全产生不良的影响。所以对于相关的检测部门来说一定要进行规范化的管理,从根源上杜绝此种现象的出现。

1.2 建筑工程地基基础的检测工作存在安全隐患问题

近些年,在进行建筑地基基础检测的人员中时常发生人身伤亡的事件,究其原因其实就是检测人员在检测的过程中与建筑施工穿行,导致检测工作常常在较差的环境中进行作业,在安全上就存在一定的隐患问题。如在进行地基基础检测过程中要用到声波折射法、情形动力触探方式等,而这些检测手段只能在建筑项目施工中进行,所以对于安全监测人员来说就不能够为他们提供安全保障。所以在进行各项检测过程中,一定要做好相关的保护工作,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1.3 地基基础检测的结果准确度不高

在地基基础的检测机构中缺乏规范性的管理以及安全事故频发的现象下,地基基础检测的数据的准确度也就没有了可靠的保证,具体体现为:一方面在有些检测单位没有对地基进行检测或检测手段过于单一,不能实际发挥检测方案的目的;另一方面是检测结果在最后的提交过程中所选用的材料不符合要求,致使相关数据的准确程度不高,结论也过于单一,无法将整个项目工程的检测现状完整的呈现出来。最后是对于地基基础检测工作的开展与相关的规范要求脱轨,就使得原始资料被严重修改,再加之并没有对地基基础的检测时间进行相应的控制,导致基本参数与承载标准参数的结果不符。

1.4 建筑行业检测市场的不正当竞争

随着建筑行业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尤其是在建筑地基基础检测间的竞争也已经呈现了白热化的阶段,从事检测的部门为了能在检测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就使用了一些不合法的竞争方式,如有意降低建筑地基基础的检测成本,这样就使得检测合同的制定与执行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对检测市场也产生较坏的影响。价格较低的地基基础的检验合同从表面来看似乎对检验机构没有什么坏的影响,但是一旦因为价格较低而不保证成本,会产生一些不达标的事情,也会对建筑地基基础的合理性与资产性产生一定的威胁。此外还可能存在建筑地基基础检验合同在制定时就存在不对等的状况,如一些款项在拟定时就不具备公道性,对品质与措施来说也不存在保障,这样就使检验报告与实际的状况有出入。

1.5 建筑地基基础检验报告间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显示目前在建筑地基基础检测上所要完善的不单单是检测技术,有时检验报告出来了,但是跟实际的检测报告之间还是存在差异的;如检测单位所提供的检测报告并没有按照国家的相关标准进行撰写的,有的是引用已经过期的国家标准所进行撰写的;有的是所使用的专业术语存在不规范的状况或是采用被禁止使用的专业术语,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就降低了地基基础检测报告的专业性。有的地基基础检测报告上对于计量单位的使用上存在不统一,这样就使检测报告在实际的使用上显得无所适从了。

1.6 进行建筑地基基础检测的工作人员素质普遍不高

在进行项目检测的组织机构中没有科学的管理体系,对从事检验工作的人员的管理也并不严格,这样就导致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有所欠缺,且还有一些检测部门直接让没有上岗资格证书的人员进行检验工作,这样就不能够确保建筑地基基础检验工作按照标准的的规章制度进行,检验数据以及结果不具备科学性与严谨性。

2 建筑工程地基基础检测的防治措施

2.1 完善市场监督管理体系

在合同方面要加强管理,利用合同对建筑市场中的不符合要求的活动进行限制。通过政府检测部门对建筑检测市场进行标准化的管理与控制,对于涉嫌扰乱市场秩序的不合法检测机构进行相应的处罚,并吊销其检验资格。对于存在恶性竞争的企业或个人要加强抨击度,一旦发现情况属实,就要进行严厉的惩罚,以此来保证建筑检验市场的正常发展。

2.2 对于建筑施工现场要设置安全保护措施

由于在建筑地基基础检测过程中,存在许多的危险因素,对检测作业的整体安全与精准度都有着严重的影响,所以在进行检测作业过程中一定要制定与之相关的防护措施才可以进行检验工作。在检验中要拟定能够实施安全操作的规范要求,同时优化管理体制,将职责划分到具体,健全安全保障体系,控制检测过程中问题的出现。而对于相关从业者来说,要进行安全教育的相关培训,提高安全工作与防治措施。在进行建筑地基基础检测前也要根据施工状况,对检测现场进行严格的检测。

2.3 以相关的规章制度为准则,规范技术要求

对各种检测方法与适用范围进行归类,明确它们的关系,并强调各种检测方法的具体使用关系,也是目前建筑行业监测市场中较为规范的技术要求。所以在进行检测的过程中要加强技术规范。

2.4 进行相关技术的培训,增强检测人员的综合素质

建筑地基基础检测的道德水平与职业素养的高低对于检验作业的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要加强检验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技术水平,对检验人员进行素质教育,能够让其掌握自己工作的最新动态,不断学习新技术。此外就是对检验人员进行思想教育培训,这样才能够确保检验人员在进行建筑地基基础检测时提出更加科学合理的检验报告。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地基基础检测工作是整个地基基础工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只有通过提高地基基础检测工作的质量和检测结果评价的可靠性,才能真正做到确保地基基础工程质量和安全。所以对整个建筑工程项目来说进行地基质量检测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加强建筑检测市场的约束力,增强监督机构的权利,制定科学的安全防治措施,遵守相关的规范要求,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升检测水平,保证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刘金新.地基基础检测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对策[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4):204-205.

[2]谢全春.浅谈建筑工程地基基础检测存在问题及对策[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9):699-700.

[3]姜涌.地基基础检查中的问题及对策[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27):23-45.

篇5

机电设备;安全检测;质量保证;研究

1.前言

近些年来,针对煤炭行业事故不断的状况,中央和地方政府一直在下大力很抓煤矿的安全生产。由于煤矿大型机电设备(包括主通风机、提升机、水泵及空气压缩机等)的合理正常运行在矿山安全生产建设中占据着特殊位置,定期对其进行的安全性能检测检验工作就越来越显的尤为重要。通过对大型机电设备的安全性能、技术性能进行检测分析,可以迅速发现设备事故隐患,使矿方及时进行预防和整改。

生命至上,安全为天。针对煤矿机电设备的安全检测检验工作要求以满足客户需求为宗旨,以提高检测工作质量为目的。为此,工作中除了以严肃认真、尽心尽责的态度进行检测、计算和分析外,更要深入研究检测工作质量保证措施,努力实现检测结果的真实准确,从而达到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强有力技术支持的目的。

2.标准有效是检测工作质量保证的前提

现行有效的安全生产检测检验标准是检测工作进行的前提和依据,任何偏离标准的检测行为都存有潜在的职业风险。因此,当我们新开展一项检测检验工作的时候,首先应选择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其次确认标准是否先行有效,再者判断该检测方法能否满足客户需求,最后要对应标准条款要求,从实验室场地、人员素质、环境设施、检测设备等各方面入手,全面评估本实验室的资源能否满足标准方法规定的要求。经研究认为,只有当上述条件均已满足的情况下,新检测项目的工作质量才会从源头处得到保障。对于在用的检测检验标准,实验室要按照年度计划,通过互联网权威网站、专业技术机构等定期(比如半年一次)进行标准查新工作,当发现有过期标准存在时,立即停止现有的检测工作,重新履行标准变更的相关手续。

3.人员设备是检测工作质量保证的基础

任何煤矿机电设备的检测检验活动都是通过专业技术人员操作检测设备来完成的。安全检测行业的重要性和特殊性要求技术人员必须具有很高的职业道德、专业水平和工作经历,应当及时解决检测活动中的技术疑难问题,对被检对象状态迅速作出客观、综合、准确的判断。为此实验室要经常性地组织有关法律法规、岗位职责、检验标准、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宣贯培训。技术人员只有经过考试(或考核)合格后,才可以签发操作证,持证上岗,否则不得从事检测检验工作。配备一定数量的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人员对检测工作质量保证也有很大好处。

如果检测设备出现问题,那它对于整个检测工作质量的影响将是致命的。因此,一台检测设备从填报购置计划开始,就要对其实施有效控制。实验室首先要收集供应商信息,并对其进行评价工作。此外,所选仪器设备的量程、精度必须满足标准要求,投入使用前要进行技术验证和检定校准。操作仪器的人员必须经过培训和授权。在作业现场,设备使用前后要核查测试环境及设备功能状态是否满足工作质量要求。为防止仪器混淆,每一台设备都应有唯一性标识和档案,其中记载了其检定校准、使用存放、维修保养等信息。当然修复后的设备只有在通过校准或测试表明能正常工作后,方能投入使用。

4.流程一致是检测工作质量保证的重点

实践证明,检测工作质量保证体现在检测过程各个环节,实验室必须实现工作程序标准化,保持步调一致。从与客户协商签署委托合同(协议)、并向检测部门下发任务传递卡开始,整个工作流程就进入了标准化管理。在检测标准未规定优先采用那种检测方法时,应用附加细则对标准加以补充,以确保测试方法的一致性。也就是说,对特定的被检设备,实验室内任何一组人员的检测方法要保持高度统一。

例如对于样品的接受、管理和处置,实验室要规定如下的工作程序:检测工作受理后,双方应做好样品、附件及技术资料的交换登记。检测部门在接到任务后,应组织或指派人员实施。检测人员准备好仪器设备,保证其处于受控状态。重要检测检验用仪器设备,都应有使用说明书。检测人员应保证环境条件符合规定要求,做好环境条件的监控和记录。做好检测前的准备工作,仪器外观检查、通电预热、必要的准备工作。检测人员将接受的样品的控制状态改为“在检”状态,严格按照检测标准或规范及作业指导书进行检测。检测过程中出现边缘数据,应重复测量三次以上确定。检测工作完成后,检测人员将样品的控制状态改为“检毕”状态,按规定存放。已检的样品应由检测人员与客户当面交谈,在清点数量、附件和技术资料后,完成交接。检验过程中填写的原始记录,经审核无误后,交于报告编制人。出具的检测报告经报告编制人、审核人、批准人签字确认后方可交付客户。

5.结果控制是检测工作质量保证的核心

检测检验结果质量控制是有计划的活动,实验室应制定出有确定的控制对象和控制方法的年度计划。监控数据的记录方式要便于发现其变化趋势,在可能的情况下应采用统计技术对结果进行审查。开展结果质量控制的方式有:使用有证标准物质进行监控;参加实验室间比对,三家以上实验室的比对结果更具有说服力,当检测检验结果离群时,启动纠正措施程序,进行纠正措施验证;使用相同的或不同的方法对同一台机电设备进行重复安全检测检验,比较检测结果,该方法适用于正在进行的检验对象,也适用于留样再测对象;对存留物品进行再检测检验,分析留样前后的结果数据;分析一个物品不同特性结果的相关性,如果一个物品不同特性检测结果的关联性表现出脱离相关理论基础,对检测结果就应怀疑。

最后,实验室将记录并计算整理的结果数据,与事前确定的质量控制界限进行比对、分析。当发现质量控制数据将要超出预先确定的判断依据时,应迅速进行分析,并防止出现报告错误的结果。

6.反馈纠正是检测工作质量保证的途径

在长期的煤矿机电设备安全性能检测检验活动中,肯定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检测工作质量就是在不断纠正错误的过程中得到提高的。研究表明,检测工作质量问题可以通过实验室内部或外部审核、管理评审、客户的反馈或员工的观察等各种活动来识别,其中客户反馈极其重要,它既能了解检测人员现场的服务态度,又能知道客户对实验室技术能力、工作效率、工作质量的总体印象。征求客户意见可以由电话咨询或者问卷调查两种方式来进行。

面对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到的检测工作质量问题,实验室首先要组织调查、研究分析不符合产生的直接原因,必要时分析诸如检测方法程序、员工技能培训、仪器校准精度等不符合产生的潜在原因。当找到出现问题最根本原因的时候,选择最佳方案完成纠正。最佳纠正措施应考虑:问题的严重程度;风险的大小;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和再次发生的可能性;实验室的技术力量和经济水平;消除不符合原因的程度。

7.记录报告是检测工作质量保证的关键

篇6

关键词:临床免疫学检验;临床操作流程;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7-0274-02

一、《临床免疫学检验》实验教学改革背景

医学检验技术作为医学的一个分支,承担着为临床医学诊断、治疗、愈后观察、药效评价等提供实验数据的重任。2012年医学检验专业更名为医学检验技术,强调了专业的“检验技术”属性,淡化了“临床检验诊断”属性,因此对于学生的培养也落在“检验技师”,而非“检验医师”。这一改变明确了本专业最终培养目标重点落在如何培养合格的应用型医学检验技术人才。随着专业的更名与培养目标的改变,实验教学更需根据形势进行适应性变化与调整。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全面掌握各项检验技术,如何灵活应用,如何与临床检验顺利衔接成为重中之重。为此医学检验技术在教学设置中不只是实验教学的比重要高于理论教学,更重要的是实践教学要成为理论教学强有力的后盾,成为学生内化、应用检验技术的一个平台。通过合理设置实验教学的内容、选择恰当的技术类型、应用标准化质量控制理念、密切结合临床检验流程、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使实验教学成为孕育应用型医学检验技术人才的摇篮。

二、临床检验操作流程在《临床免疫学检验》实验教学中应用意义

《临床免疫学检验》是医学检验技术重要专业课之一,是一门融理论、技术于一体的临床医学检验课程。随着专业更名及培养目标的改变,当前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不利于应用型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更加凸显:(1)理论知识抽象,不易理解;(2)实验课操作时间短,等待时间长,学习兴趣不高;(3)实验教学与医院临床工作脱节严重。一方面,实验教学在设计上与医院临床检验工作存在明显差异,检验思路与临床工作脱节。另一方面,试剂昂贵、大型仪器设备更新换代速度快,限制了一些实验项目的开展,导致实验项目与临床应用脱节。

本项目以临床检验项目为主线,以临床检验操作流程为基准,通过模拟临床检验情景,应用各种检验技术完成检验报告等系列临床检验工作实景,对实验教学的教学目标及方案进行改革,尽可能使各项检验技术在实验教学与临床应用上实现无缝衔接,以促进应用型医学检验技术人才的培养。

三、临床检验操作流程在《临床免疫学检验》实验教学的实施过程

1.选定检验项目(实验项目):根据实验课大纲中要求掌握的检验技术,选取适合开展临床检验的项目,例如RF检测(应用间接凝集检验技术),HBsAg的检测(应用ELISA)等。

2.制作电子教案:按照临床检验操作流程的要求,对选定的项目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制作电子教案。设计中注意充分体现临床标本生物安全问题及检测项目的质量控制问题,实验教学中均按照电子教案中设定的环节进行。

3.模拟临床检验流程:此环节的重点落在模拟临床检验情景。首先实验项目是以临床检验项目为主线设计的,所有实验均以检验项目为主题。例如:原凝集试验改为RF测定、HCG测定等,原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改为乙肝五项测定,原间接免疫荧光实验改为ANA测定……然后学生根据本次检验项目进行操作,包括临床标本的选取、处理、测定,并模拟临床给予规范的报告。本项环节均以学生橹魈澹教师为辅。所用标本均为临床标本或模拟临床标本。通过这种设计充分的模拟临床检验情景,使学生能够感受医学检验技师的工作状态,培养良好的工作习惯。

4.小结与讨论:每个项目检测结束后,学生需根据检验过程评价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总结实验中出现的问题。通过学生自己评定其给予的检测报告能否为临床提供准确的信息,反问他距离一名合格的检验技师差距在哪里,需要如何改进。通过这样的小结与讨论环节加深同学们的质量控制意识。如:检验项目为CIC测定,老师提供不同编号的临床标本,不同小组测定的标本会有一定的重叠,整个检验流程结束后每组给出最终报告。老师把同一标本、不同组别的检测报告列在一起展示给学生,进行结果比对,有时各组的检测报告一致,有时则不一致。针对这种情况,请每组同学讨论、审定自己报告的准确性,回顾整个检验过程,讨论可能影响检测结果的地方。不同小组之间也可以比较着讨论。学生对这种自己找问题的方式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但是分析问题时考虑的面有些窄,有时会跑题,需要教师适时地引导。通常通过对每个检验项目的讨论,学生在下一次检验中就会更加注意,避免类似问题的出现,质量控制意识大大加深。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加,学生们给出的检验报告准确性大大提高,同时分析问题的切入点也更加准确了。

5.预设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此环节是贯穿于整个临床检验流程中的。老师或学生有针对性地对实验过程中的任意环节假设问题,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解开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如RF测定中,提问加样时抗体多加了一滴对检验结果有何影响?引导学生回顾抗原抗体反应的比例性这一特点,应用这一知识解答问题。再如乙肝五项检验,让学生来讲解试剂盒的各组分,教师可设问五套试剂盒那些成分可以通用,或HBsAg检测试剂盒中显色液不够用了,是否可以用HBsAb中的?……在每个检验项目中预先给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分析、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提升能力。

四、临床检验操作流程在《临床免疫学检验》实验教学应用中的效果评价

本项目以临床标本为待检样品,以检测项目为主线,尽可能地模拟临床标本检测的操作流程,呈现临床检测模拟现场,使学生置身于临床工作氛围中,充分融合实验教学与临床检验流程,尽可能达到实验教学与临床无缝连接。通过本次实验教学改革使课堂效果达到三个结合:

1.理知识与临床应用相结合:免疫学知识抽象、难以理解,免疫检测方法更是涉及多种知识,学生难以将理论和实践充分结合在一起。通过模拟临床标本检测现场,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应用相结合,充分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最大限度地内化理论知识。试卷分析发现,在应用理论知识,解读实验中出现的各种现象、结果、问题等相关知识点的考察中,正确率有所上升。

2.实验操作与临床检验流程相结合:本专业学生在到达专业课学习之前经历了多门基础课程的实验课,已初步养成了一定的实验习惯。但是医学检验技术的专业特点决定了这些习惯需要改进和规范,我们必须强调专业特色――生物安全及质量控制两大根本。本研究通过模拟临床标本检测的全过程,强化了生物安全意识及质量管理意识,养成了更加规范的实验操作习惯,培养了良好的专业素养。学生们普遍认为自己的专业责任感强了,为了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实验中关注每个环节,规范每次操作,提前进入检验技师的工作状态。

3.实验教学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学生对检验项目流程,从初步接触到自我分析、从对标准化操作的解读、理解到严格遵守的过程中,养成了自我设问、自我解答、自我遵守的习惯。通过问题为导向的小组讨论,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普遍反映,现在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的是自己解决,不像以前一样要求老师解答。思考多了,自我认可度提升了,能够独立解决实际操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了。

篇7

关键词:建筑工程;桩基检测;质量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桩基又叫桩基础,是工程建筑基础中的一种,由基桩和联接于桩顶的承台共同组成,桩基主要的作用是负责把荷载转给持力层。分为低承台桩基和高承台桩基;低承台桩基的桩身全部埋于土中,承台底面与土体接触;高承台桩基的桩身上部露出地面而承台底位于地面以上。建筑桩基通常为低承台桩基础。桩基础是一种深基础,它具有稳定性好、承载力高、沉降量小而均匀、良好的抗震性能、沉降稳定快等优点,因此在各类建筑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尤其在高层建筑中,桩基础应用广泛。

桩基工程检测现状

桩基是各种建筑物的基础形式之一,属于隐蔽工程,起着将结构上部荷载传递到较深和较好地层中的作用,是构筑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工程结构质量和安全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它是建筑物的基础,要是一旦基础失稳,势必造成整体建筑物破坏。所以桩基的设计、施工和检测是桩基安全与稳定的先决条件,同时也能确保桩基础安全与可靠必不可少的三个主要环节。如今我国的桩基施工队伍庞杂,施工的工艺各异,施工中的机具也良莠不齐,桩基的施工质量也就存在着普遍的问题,甚至还出现偷工减料的现象,如果不及时查出和采取补救的措施,就会对整个工程所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这已被许多严重的桩基工程事故所证实。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我国的桩基工程中,也确实存在着那些严重的浪费现象,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充分的发挥桩承载力,设计没有按照规定的程序,根据试验资料提供的桩承载力进行设计,而是按自己保守的估算来设计桩数与桩长等,从而就造成了桩基工程的较大浪费,这与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方向也是不符合的。

桩基工程质量检测方法

成孔质量检测

在灌注桩的施工中,成孔质量的好坏也就直接影响到混凝土浇注后的成桩质量:桩孔的孔径偏小则使得成桩的侧摩阻力、桩尖端承载力也就减少,整桩的承载能力降低;桩孔上部扩径也将会导致成桩上部侧阻力所增大,而下部侧阻力不能完全的发挥,同时单桩的混凝土浇注量增加;桩孔偏斜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桩竖向承载受力特性,削弱了基桩承载力的有效发挥;桩底沉渣过厚使得桩长减少,对于端承桩就会直接影响桩尖的端承能力。

桩的承载力的检测

桩的承载力与加荷速率有着很大的关系,由于静荷载试验和动荷载试验的相比,所施加的荷载速率是最慢,也是最接近于实际工程的加荷速率,所以试验的结果也就最接近于实际桩的承载力,因而,我国均将静荷载试验的结果作为桩承载力的标准。

桩的完整性检测

基桩低应变动的测法就是通过对桩顶施加较低的激振能量,来引起桩身及周围土体的微幅振动,同时用仪表量测和记录桩顶的振动速度以及加速度,利用波动理论或机械的阻抗理论对记录结果加以分析,从而来达到检验桩基施工的质量、判断桩身完整性、预估基桩承载力等目的。因此,低应变一般只适合在桩的完整性检测。

桩基检测工作中的问题

1、检测单位之间的硬件设施水平参差不齐

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东西、沿海和内陆的不均衡性,由此引起的由经济发展程度决定的部分专业建筑检测单位装备配置、技术先进程度以及设备维护方面的差异性。最终导致了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在检测结果上的长期误差。例如若没有大小应变检测设备,就只能对桩基进行最基本的静载检测,这样的检测所需的时间较长,但是检测比例较少。

2、检测单位内部管理的混乱

由于建筑工程质检单位的不完善,使部分不具备相应专业技术水平的检测人员升晋要职,从而导致里所出具的检测报告缺失真实性、规范性、严谨性。

3、检测市场运作体系的不规范

在我国,建筑工程的检测市场主要由法定认证的检测单位和社会中介检测单位组成。不同的检测单位所收取的费用不同,这就导致了一些单位为了自身利益,节约企业生产成本,在工程质检中,对于相关数据做的处理过于草率,甚至一些单位出卖资质或者与一些非法机构联营,将带有检测盖章的空白检测报告转售与无资质的单位,从中牟取非法利益。这些做法极大影响了桩基检测的发展和可信赖度。

4、工程检测报告结果的巨大误差、出具的报告不够规范

检测报告的的规范程度和内容的详尽度与国家规定的相关检测表桩不符合。如引用的相关资料过于片面,结论简单、含糊不清;检测报告不具备被建筑工程质检权威部门的认证资格。例如地下室钢筋钢套的检测报告中,未给出钢筋检测结果的结论。已检测出的数据不合规范要求,无法体现工程的真实情况。如在质检过程中,主观选取质量上乘的桩进行检测,从而导致了被检测数据的片面性。检测内容与执行规范不相符合。例如对原始数据的涂改,观测时间果断,手工绘制相关图示等。统一工程中的检测报告执行标准不一致。

四、建筑工程桩基检测对策

1、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具体规章制度

在严格贯彻执行《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提出的相关精神和具体要求的同时,要逐步加强建设建筑工程检测的具体行为规范,提高桩基质检单位和质检工作的管理质量,并根据各地区的特点,建立相应的工程质检法律规章。

2、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

提高职业道德修养就要求相关单位需要对在职人员进行定期的技术指导培训,深化职工对相关法律法规的认识,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以保证在正式的质检报告中,对检测数据有正确的理解、判断和处理。

3、建立有效的监督系统

在企业不断完善自身内部管理的同时,政府应当建立专门的行政部门加强对硬性指标的监督检查,制定相关的管理办法,使检测工作合法、有序、有效地进行。因此,建筑工程,必须严格执行国家规定,以确保工程的依法验收。

4、建立科学的管理模式

科学的管理模式,不仅能够保证管理体系的规范,而且能够避免建设工程中出现的藐视规范、随意裁量、“集权主义”等不良行为。所以,不仅要继续加强质检单位的内部管理,还要激励检测单位建立全面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使管理工作贯穿于检测工作的各个环节。

5、采用合同管理和市场监督相结合的约束机制

利用合同审查备案和质检行业自律公约的方式,不断提高对市场行为的管理力度。对于不符合规定的质检单位予以严惩,严查非法竞争单位,以确保桩基检测行业的稳步前进。

6、利用现代科技促进桩基检测行业的发展

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带来的技术成果,逐步使桩基工程的管理网络化,强化对桩基检测工作、检测单位的控制。一方面网络化的桩基工程,有利于其质量信息的及时更新;另一方面将检测市场置于大众的监督之下,保证质检工作有序、真实地进行。

结束语

本着质量第一,基础第一的原则,必须重视建筑工程的桩基质量,而桩基质量的保证不仅需要企业的努力,也需要政府建立相关的行政执法部门进行有效的监督,以保证建筑工程相关工作的规范性、合法性。所以,不论是桩基的检测单位,还是检测人员都必须严格遵守有关法律法规,恪守职业道德,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你呢管理水平,并建立执行科学规范的管理模式,使建筑工程桩基检测工作日益繁荣。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检测技术;创造力人才;实训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3-0077-02

一、引言

《检测技术》实训课是《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课程内容的重要补充和延伸。近几十年来,随着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在相应技术领域的渗透与应用,检测工具不断升级换代,检测手段层出不穷,因此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在传统《检测技术》实训教学中原有的课程体系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已不能完全满足检测技术教学要求,一些不足也逐渐显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多年来教学内容主要以老师机械地讲解、指导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学理念亟待提高;(2)对机械类和非机械类专业的学生,没有根据其学科特点进行区分和细化,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单一,课程定位需要重新规划;(3)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相脱节,实验简单,缺乏创新;(4)考试评估手段单一,不能满足对学生操作能力进行全面考核的要求。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经验,积极发掘传统,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为目标,对《检测技术》实训课程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以及考试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以适应研究型本科院校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二、教学理念的探索

《检测技术》实训教学应该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中心,树立以学生为本,知识传授,学生能力培养,综合素质提高和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以知识传授为先导,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个性教育为基础,以创新意识为目标。

三、教学内容的改革

《检测技术》实训课程是以完成素质教育和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为目标的重要技术基础课程,是以我校所有专业本科学生为教学对象的实践性课程。由于教学内容多,各种检测方法、检测仪器及检测量具相对独立,而且教学对象经常来自不同专业,机电类专业和非机电类专业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也不尽相同,所以需要教师根据各专业的类型、特点及教学目标来合理地设计课程体系结构,组织教学内容,将教学知识点按照教学项目划分为相对独立的实验模块,按照专业需求合理设置,使课程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和特色,又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和实用性。

(一)实训教材选择和编写应遵循“理论够用,注重实用”的原则

实训教材是学生获取专业知识的重要工具,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以及是否能够满足教学要求,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根据研究型大学工程训练教学理念和课程定位,应降低对理论知识的要求,注重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实训教材的选择和编写应遵循“理论够用,注重实用”的原则,力求理论适度、应用多、内容新,注重应用实例的介绍,同时尽量反映检测技术领域的新技术、新动向。

(二)优化教学内容

目前,检测技术的发展迅速,主要体现在:一是由新检测仪器和新设备带来的检测方法的多样化;二是检测系统的微机化、集成化和智能化带来检测精度和检测效率的提高。因此,《检测技术》实训课程应及时修改教学大纲,重新安排教学内容,压缩传统教学方法的训练内容和时间,及时补充、更新检测原理和检测方法,加强新检测仪器和新设备的应用,将各模块、各训练项目和内容有机地结合,并介绍现代检测技术的新内容和新技术,以拓展学生眼界,开拓学生思路。

四、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一)教学模式的改革

教学模式改革应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通过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项目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创新意识、组织管理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对机电类专业的学生,在上课开始之前,教师应该审核学生根据本次实训内容设计的实验方案和实验步骤,并评估其方案合理与否。在实训组织和实训指导方法上,在教师指导下将学生化整为零,以2人为一个实训小组的合作形式来组织实训。根据每次实训内容的安排,教师只介绍实训目的,实训过程中将使用的检测仪器,检测量具及其使用方法,由学生自己根据实训内容设计实训方案和实训步骤,并独立完成整个实验。教师在实训过程中随时解决出现的问题,并对学生的实验结果进行评判。如果误差较大,则帮助学生分析误差原因,直到学生取得满意的实验结果。

学生在下课前应递交完整的工程训练报告和检测报告。工程训练报告包括填空题和判断题,重点是考察学生对理论和知识点的掌握。检测报告内容包括:检测目的、检测仪器和量具、检测方案及检测理论依据、检测步骤、检测结果、结论与分析,以及对思考题的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工程训练报告和检测报告完成情况进行评分。

(二)教学手段的改革

应采用先进的教育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和网络教学,增大学生获取知识的信息量。《检测技术》实训课程可以采用多媒体方式授课,作为学生辅助学习的手段。如将抽象的检测概念和检测原理以形象生动的动画、图形等形式展示出来,能够更为通俗易懂,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学生还可以利用校园网络进行课前预习,例如开设网络预习课,学生们可以提前在网上获取实训内容和实训要求,在课前进行设计实训方案和实训步骤,老师可以进行网络指导和答疑,突破了时空限制的全新教学环境,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教学方法的改革

五环节教学法自20世纪80年代兴起以来一直受到许多研究者和教师的关注,通过多年教学探索和实践,我们在检测技术训练课中针对非机电类专业的学生的教学要求,引入五环节教学法。五环节教学法是以掌握某种具体知识或某项操作技能作为主要的教学目的,它由定向自学、立体讨论、示范讲析、检测巩固和归纳总结五个教学环节组成。各个环节既相辅相成,又环环相扣。

(一)导学

教师首先要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挂图、实物或模型向学生阐明检测技术的目的和意义,讲解涉及的专业术语和概念,即学生在本次教学活动中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引起学习动机。教师应根据教学目的和训练室检测量具配置情况设计具体的预习题,供学生自学使用。

(二)立体讨论

立体讨论是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就某一个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讨论和研究,并且在教师引导下构建一种师生学习共同体的教学活动形式。其任务是通过学生自学将所学内容的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使学生对教学内容升华到理解阶段。

(三)示范讲析

本环节在学生对本节教学内容充分了解和自学的基础上,老师根据教学计划内容进行示范讲解,并从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等三个方面来展开,其宗旨是讲疑难、讲规律、讲方法。

(四)检测巩固

同学们根据老师的示范讲析,亲自动手进行操作,按步骤完成测量并将被测件的相关信息及测量结果填入检测报告单中,并检验零件的测量误差是否合格。老师根据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检查本节教学的教学效果。

(五)归纳总结

总结本节实训教学重点和难点。

六、考试体系改革

新的考试体系改变了以往以一次考试成绩作为确定最终成绩的评价方式,取消理论考试,探索多要素、多形式、多途径的评价模式,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与激励,将过程评价(过程评价包括出勤率、是否穿工作服、迟到早退、课堂纪律、实验操作是否规范等)纳入到考试体系范围。《检测技术》实训课程最后将过程评价(占总成绩中20%)、检测报告(占总成绩中40%)、工程训练报告(占总成绩中30%)等按比例综合叠加的办法确定最终成绩。

考试体系的改革能够综合评估一个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提供了宽松的学习氛围,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了研究型学习。

七、结论

《检测技术》实训课程教学改革,有利于学生发挥创新性思维,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工程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检测技术在不断地发展,也不断地对我们的教学提出新的要求,所以今后我们仍要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法,适应时代变革的需要,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力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何文广,李伟,齐建家,国绍文.检测技术实践教学改革方法的研究[J].价值工程,2011,30(8).

[2]左淑红.《工程测量学》教学改革探讨[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3,(3).

[3]张琳,袁新娣.《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2,(6).

[4]佟雪松,王显丰.五环节教学法在钳工技能训练课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

篇9

关键词:混凝土;抗压强度;因素

Abstract: based on the compressive strength of concrete is the most important properties of the concrete, from the practice of laboratory concrete mixture ratio, curing conditions, material selection, age, strength test, site construction and other aspects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compressive strength of concrete, aim to ensure the strength of concrete, to ensure the engineering quality.

Key Words: concrete, compressive strength, factors

引 言:混凝土是建设工程中应用最广泛的结构材料之一,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工程实体的安全和耐久性,关系到国计民生。工程质量检测机构担负着涉及结构安全重要使用功能内容的抽样检测和进入施工现场的检测材料的见证取样检测,社会责任重大。

1 混凝土配合比材料

1.1 水泥等级与水灰比

混凝土与其他材料有不同之处,在其受外力以前,混凝土内部早已存在微型缝和其他结构缺陷。混凝土强度与引起破坏时的应力有关,从混凝土的结构与混凝土的受力破坏过程可知,混凝土的强度主要取决于水泥石的强度和界面粘结强度。普通混凝土的强度主要取决于水泥强度等级与水灰比。水泥等级越高,在水泥石内造成的空隙越多,混凝土的强度越小。在保证混凝土密实成型的前提下,混凝土的水灰比越小,混凝土的强度越高。但是要注意的是,当水灰比过小时,由于水泥浆稠度过大,混凝土拌合物的流动性过小,在一定的施工成型条件下,混凝土不能密实成型,反而会导致强度严重降低,如图1所示:

1.3 拌合水

用于拌制混凝土用的水中,当杂质过量时不仅影响混凝土的强度,而且影响凝结的时间,并腐蚀钢筋及预应力钢筋。通常,拌合水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很小,因为在混凝土拌合物的规范中,水质量的保护是用一条款说明应符合应用水标准。决定未知的拌制混凝土水性能是否适用的最佳方法是用未知水拌制的水泥凝

结时间和砂浆强度与用清洁水拌制的相对比。用有疑问的水拌制的试块7d、28d抗压强度等于或至少是参考试样强度的90%。

2 养护条件

养护温度高,水泥的水化速度快,早期强度高,但28d及28d以后的强度与水泥的品种有关。普通硅酸盐水泥混凝土与硅酸盐水泥混凝土在高温养护后,再转入常温养护至28d,其强度较一直在常温或标准养护温度下养护至28d的强度低10%-15%。当温度低于0℃时,水泥水化停止后,混凝土强度停止发展,同时还会受到冻胀破坏作用,严重影响混凝土的早期强度和后期强度。受冻越早,冻胀破坏作用越大,强度损失越大。因此,应特别防止混凝土早期受冻。

环境湿度越高,混凝土的水化程度越高,混凝土的强度越高。如环境湿度低,则由于水分大量蒸发,使混凝土不能正常水化,严重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受干燥作用的时间越早,造成的干缩开裂越严重(因早期混凝土的强度较低),结构越疏松,混凝土的强度损失越大。所以,现场混凝土在浇筑后,应在12h内进行覆盖草袋、塑料薄膜等,防止水分蒸发过快,并应按规定进行浇水养护。实验室内配合比试块也应做相同的措施,并及时将试块放置到养护室中。

3 抗压强度检验检测

3.1检测人员

人员是检测报告形成过程中最具决定性的要素,检测结果准确可靠与否与检测人员的责任心和技术水平密不可分。检测规程中规定检测人员必须持有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岗位证书,这是最基本的条件。但并不能简单理解为有证,就具有上岗的资格。

3.2 检测设备偏差

目前混凝土试件普遍采用数据自动采集设备,随着时间推移,电子元件功能往往会发生衰减,使仪表对传感器发出的电信号不能正确采样、放大、对比和输出,从而会产生零点漂移现象,影响检测精度。

近年来对试验机指示部分的要求不断提高,由指针读数提高到仪表指示或计算机自动采集数据,这些无疑对提高实验结果的分辨率和记录数据的准确性起到很大的作用,但却没有解决试件“垂直均匀”受力的问题。这将可能对检测精度带来较大的影响。不“垂直均匀”受力通常有以下2中形式;

3.2.1 上、下承压板的平面平行度差

3.2.2 球座的自由度差

球座的自由度是指当试件的承压面不平整,或上、下承压板不平行时,可通过球座的自动找平能力来弥补这些不足。一旦球座丧失了自由度,同样会对试验结果产生较大的影响,试件压碎时的粉尘进入球碗,与油混合后形成黏稠的油泥,如果长期不进行清洗,球座就会非常呆滞,不但不能自动找平,反而会放在什么位置就是什么位置,使试件偏心受力,影响检测结果。

3.3 检测方法

在进行混凝土试件抗压强度试验时,加荷速度过快,材料裂纹扩展的速度慢于荷载增加速度,故测得的强度值偏高。在进行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试验时,应按规定的加荷速度进行。规范规定的加荷速度是随设计强度的改变而改变。也就是说,在检测过程中,需要检测人员根据设计强度,对每一组试件调整加荷速度,而非几十组试件从头到尾保持同一速度。还需注意的是,在试件接近破坏,加荷速度降低时,这时并不需要保持规定的加荷速度,而应该停止调整油门。

4 施工现场

在其他条件相同时,现场采用机械搅拌的混凝土与采用人工搅拌的混凝土相比,强度可提高约10%。此外,振动方式、现场计量的准确性、混凝土原材料的控制、搅拌时的投料次序与搅拌时间、混凝土拌合物的运输及浇灌方式(不正确的运输与浇筑方式会造成离析、分层)对混凝土的强度也有一定的影响。目前现场中已大量使用商品混凝土浇筑,但在现场浇筑的时候,经常会出现浇筑过程中往已拌和好的混凝土浆料中加水,使混凝土的水灰比增大,虽便于浇筑,但会严重影响混凝土的质量。

5结束语

混凝土强度是衡量混凝土质量的重要参数之一。因此实验室应严格按照规范标准对原材料进行检测,出具真实科学的检测报告,并依据此材料,出具合理的配合比检测报告,现场施工中必须针对实际情况,严格控制,避免影响混凝土强度的负面因素出现,保证混凝土的强度,确保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1]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规程.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篇10

【关键词】管道燃气工程 质量 管理与控制

燃气工程项目是指对燃气运输的正常运行所采取的一系列安全保护措施,其不单是一项技术工程,还是一项各环节相互租用的系统工程。当前随着PE管道燃气工程建设规模与范围的不断扩大,人们对于工程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保证燃气管道工程安全输送燃气、避免泄露与爆炸等安全事故已逐渐成为PE管道施工单位面临的重大课题。因此,加强有关PE管道燃气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的分析,对于改善PE管道燃气工程质量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管道燃气工程建设的基本特点

(1)隐蔽性较高。因工程建设的标准及类型不同,PE管道燃气工程含有较多的隐蔽工程项目,其质量问题同用户安全密切相关;在PE管道施工后期若未能有效开展质量监督与检查,或竣工后未进行深入检测与试用,则很难查验出工程潜在的质量问题,进而给工程应用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

(2)影响因素复杂。PE管道燃气工程中的施工方式、决策、设计、施工人员技能、施工工艺、造价、设备、材料、施工环境、技术条件、控制措施、施工工期等环节都会直接或间接的对工程质量造成影响,且同时会干扰工程的整体成本控制。

(3)检测局限性。因PE管道燃气工程隐蔽工程较多,其检查检验的难度相对较大,尤其是采用传统的手工检测与外观检查方法很难诊断出工程质量缺陷问题,若全程工程质量监控检验效果较差,则很容易造成工程质量误判。

二、管道燃气工程管理与控制措施

1.材料控制

(1)进场验收:当前燃气PE管道的生产厂家较多,产品质量差别较大,因此在材料质量管控中需采取的措施有:①对于采购的管件与管材等要依据PE管道质量管理规程进行验收,确保质量保证书、产品使用说明书、第三方权威机构检测报告证明、各项性能检测报告、产品合格证等资料齐全;②抽样进行外观性能及尺寸检查,检验内容应包含物理性能、尺寸、外观等;产品外观检查内容为观察管材表面是否存在杂质、划伤、沟槽、凹陷等缺陷问题;尺寸检测时应对长度、壁厚及外径等进行准确测量,且测量值需控制在标准误差范围以内;尺寸及外观检查合格后还应抽样进行物理性能测试,需测试的内容包括耐应力开裂、短期静液压强度、纵向回缩率、热稳定性、压缩复原、断裂伸长率等。

(2)运输及堆放:PE管道装卸时应采用叉车、吊网和非金属吊索进行,避免使用可能划伤管道的钢丝、钩、链等工具;应对管材两段进行封堵处理,以避免杂物进入;运输或搬运前应使用废金属绳进行绑扎形成方捆,若在两侧加设支撑保护,则可适当提高堆放高度,但应控制在3m范围内;PE管道堆放时应放置整齐,户外堆放时应做好遮盖处理,避免雨淋或暴晒,且应安置位置应保证地面平整,放置管材同油类、热源、酸、碱、盐等接触。

2.施工质量管理与控制

(1)焊接过程控制:①当前燃气PE管道焊接中通常采用电熔连接和热熔连接两种方式,连接时将管道在固定温度内熔化,然后将两管材熔化端充分接触并施加适度压力,冷却后管材便牢固连接;焊接过程中接头处的强度应与管材自身强度相一致,且应使用法兰或钢塑过渡接头同金属管道连接;②施工机具应采用全自动焊机,从而最大限度降低人为因素对焊接质量的干扰;焊接施工前应组织相关技术人员、施工人员学习实际操作过程、掌握管道设备基本参数。

(2)现场监督及检查:工程应按照施工单位自查、建立单位检查、现场主管人员复查的顺序对PE管道项目进行监督,检查中应严格按照焊口翻边条检验标准,对于外观及翻边条处理不恰当的应责令修复;凡是电熔焊口或热熔焊口不合格的必须切除整改,无条件进行返工,所产生的返工成本应由施工部门承担;管道埋地敷设时应依据布设规则进行严格管理,准确控制管道与供热设施的的间隔距离,并在管道敷设位置设置示踪线及警示带。

(3)质量管理程序制定:①在实际工程监督管理控制中,应不断总结质量管理中的缺陷问题,编制并完善管道燃气工程质量管理程序与工作准则,应包含的质量管理程序有承插式电熔连接质量管理要点及控制程序、PE管道热熔焊接质量管理要点及控制程序、阀井安装质量管理准则、PE管道焊接质量检测工程准则等;②编制同现场施工过程相一致的检查表格,分别对非开挖施工质量、管沟开挖回填质量、管道吹扫、压力试验、检查井与阀门井施工质量、现场焊接质量等环节进行管控,并准确核查各道焊口的焊机检定校准报告、焊接技术人员信息、焊口打印记录、焊机产品合格证、焊口表面信息、管道热熔焊接记录表、管道电熔焊接记录表等。

(4)工程检验:对各项工程的首道热熔焊口应开展拉伸试验以检测焊口是否存在假焊问题;使用电子扫描仪自动记录电熔管件参数,确保电熔焊接参数的可靠性与准确性,防止出现因人工输入失误造成的不良问题;开展电熔焊口玻璃试验,以分析电熔焊口细部特征;采用PE管道焊接数据采集系统,利用焊接数据加密狗驱动程序及数据采集软件,在焊接完成后,将数据线连接到焊机中,对焊接数据进行采集并自动保存在设定路径中,保存后的数据可实施现场或后期打印。

3.非开挖施工管理

(1)施工人员技能控制:建立管道焊接作业指导书制度,依照标准及规程,同单位实际施工状况相结合对各类关键操作均制定相应的焊接作业指导准则,按照一般规定、电熔连接程序规定、热熔连接程序规定等开展傻瓜式顺序操作;

(2)工程资料管理:依据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应监督主管人员及时做好施工记录,施工完成后,工程记录应交由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存档处理;各表格均应包含项目主管及施工人员的签字。

三、结束语

工程质量管理的水平将直接关系着管道燃气工程的整体施工质量及经济效益,因此,相关技术与施工人员应加强有关管道燃气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的分析,总结PE管道燃气质量控制要点及关键部位管理措施,以逐步改善燃气工程质量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张博杰.管道燃气工程质量控制的探讨[J].煤气与热力.2012,13(14):74-75.

[2] 孙立梅.燃气工程施工质量及安全运行管理浅析[J].城市管理与科技.2011,06(10):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