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防工程可视化监管范文

时间:2024-03-07 17:47: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防工程可视化监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人防工程可视化监管

篇1

2017年3月30日,全国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工作会在安徽省合肥市召开,会议期间,与会代表们来到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以下简称“合肥院”)参观考察,了解了该院利用信息化手段强化城市安全防控的科研情况。

合肥院执行院长、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副院长袁宏永向大家介绍了合肥院在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监测研究工作上取得的进展。

合肥院是安徽省政府与清华大学战略合作协议精神的具体落实,由清华大学与合肥市政府于2013年12月30日正式签约设立。其总体定位是面向国家公共安全重大需求,瞄准世界公共安全科技前沿,研究公共安全科学理论、方法学、防控和应急管理综合集成等关键技术,并关注产业和技术落地,成果转化和企业孵化。主要建设公共安全综合实验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

合肥院的发展方向主要有两个:聚焦国家应急体系,发展城市公共安全。

其中国家应急体系核心关键技术与装备包括:国家应急平台体系与公共安全大数据系统,应急救援与人员防护装备,国家应急装备检验检测测试中心的建设,目标是建立中国安全救援装备标准体系和检测中心,发展安全装备产业集群。

城市公共安全关键技术与系统包括: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检测技术与系统――重点是桥梁、燃气管网、供水管网、供热、电网、通信网络、综合管廊、电梯;城市水安全污染溯源与大数据技术和工程系统;智慧人防、消防大数据系统。其目标是建立新型城市精细化管理模式,构建智慧安全城市产业新模态。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合肥院建立了8个综合实验平台,包括:多灾种耦合作用多尺度实验平台、城市生命线监测预警与风险评估实验平台、灾害环境人员安全防护实验平台、大型移动灾害数据采集实验平台、下一代应急平台体系技术原型平台、公共安全装备产品检验测试平台、人员行为分析及疏散实验平台、智慧安全社区研究示范平台。这些实验平台将研究公共安全事故、灾害或事件成灾机理和演化规律,形成公共安全领域大跨度、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基础,构建系统的公共安全科学基础理论体系和技术创新体系。

实验平台对城市风险监测的作用

多灾种耦合作用多尺度实验平台,是合肥院的重要实验平台之一,主要满足公共安全学科基础实验研究和应急装备检验检测的需求,可模拟各种常规和极端条件下(如强风、暴雨、暴雪、冰冻、浓雾、强日照等多种恶劣气象灾害环境)的多灾种耦合作用实验平台系统。“例如某种应急消防车,在哪些灾害模式和哪种灾害程度下,就失去了功能和效用,我们通过这个实验平台就可以检测出来。”袁宏永说。

灾害环境人员安全防护实验平台,主要用于解决亚洲人种灾害环境适应性和损伤模型,发展自主知识产权防护装备。该平台可以模拟灾害环境中人体的各项参数,并采集数据;研究高温、低温冰冻、火灾浓烟、危化品事故、爆炸及其复合作用等灾害环境下,人体损伤防护装备的研制和评价。

桥梁安全监测与诊断实验平台,用于建立城市高架桥梁安全运行监测预警技术与标准,发展实时预警系统。可开展桥梁运行状态监测、桥梁监测特征要素及风险模型研究、桥梁监测物联网传感系统研究,建立城市桥梁监测物联大数据模型。“桥梁垮塌会造成城市重大人员伤亡,所以我们利用这个平台建立一个桥梁从损伤到垮塌的模型,使得我们能够实时监控,及时发现桥梁安全隐患。目前传统的监测方式是靠人员一年检查两次,但是这期间如果发生损伤则难以知晓,我们期望的是以后给每一座桥梁装上几个传感器,就能保证只要有损伤立即报警,避免坍塌事故发生。”袁宏永介绍说。

燃气管网及相邻空间监测与诊断实验平台,用于发展城市地下相邻空间燃气泄漏溯源与爆炸风险监测技术与装备,建立城市重大燃气爆炸监测预警技术和监测机制。可开展燃气泄漏在线监测(包括微小泄漏)、地下密闭空间积聚规律研究、燃气在管网扩散规律研究、大气环境对浓度扩散影响研究、腐蚀环境对燃气安全监测系统影响研究等。袁宏永说:“通过我们的研究发现,70%的燃气管网爆炸事件都是从微小泄漏起源的,并且泄漏到地下相邻空间,如排污管道、排水管道等进行积聚,最后酿成爆炸事故。微小泄漏很难及时发现,我们要研究通过非接触式探测发现微小泄漏,以及发现泄漏规律,找到城市地下所有燃气积聚区域,装上传感器,避免发生重大爆炸事件。”

供水管网监测与诊断实验平台,用于发展供水管网安全运行监测与漏水引发的路面塌陷监测技术与装备,建立供水安全及次生灾害监测技术与机制。袁宏永告诉我们:“城市地下供水管网泄漏经常会冲刷出地下空洞,引起地面的大面积塌陷,如果空洞处有燃气管网,还会引起燃气泄漏,进而引起爆炸。所以我们要研究城市里的地下管网有多少泄漏会引起地面塌陷,进一步引起桥梁、建筑物坍塌,以及供电、供气等次生衍生灾害,从而及时采取防范措施。”

关键技术突破与成果应用

城市生命线是城市发展的基础,保障城市生命线的安全运行是保证城市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稳定的前提。以合肥市为例,目前城市拥有重要桥梁224座,地下管线总长2.4万余km。

为了保证城市生命线的安全运行,围绕“大产业、大安全”推动实施安全科技发展战略,根据合肥市市委书记、市长等市领导的指示,联合合肥市城乡建设委员会等多个部门,成立了合肥市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监测领导小组,开展合肥市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监测系统的建设和运维工作。项目整体依据统筹规划、顶层设计、资源共享、集约建设的原则,打造合肥城市生命线公共基础设施安全运行综合支撑平台,创新城市管理模式,做到3个“统一”:统一标准、统一监管、统一服务;4个“全面”:全面感知、全面接入、全面监控、全面预警;5个“落地”:风险可视化监管规范化、运行透明化、管理精细化、保障主动化。

目前建设内容包括多个安全运行监测系统,即桥梁安全运行健康诊断系统、燃气管网相邻地下空间安全监测系统、供水管网安全监测系统、排水管网安全运行监测系统、热力管网安全监测系统、综合管廊安全运行监测系统等。未来依托合肥市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监测中心,将进一步开展水环境安全、电梯安全、重大危险源、预警信息和开挖管理等多公共安全风险监测预警。

目前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监测,在合肥市5座最大的桥梁、西一环2.5 km的燃气管网和24.889 km的供水管网开展了一期试点应用,取得了一系列技术突破。

首先,实现城市生命线综合风险识别与耦合分析。完成了首张融合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生产环境、经济环境的合肥市城市安全综合风险图。袁宏永介绍:“一个大型城市中往往存在大量风险,不仅上述所说的地下风险,还有地上人群密集场所等风险,经过风险分析将这张全市风险图描绘出来之后,我们就知道城市当中有哪些重大或较大风险需要重点防控。”

第二,解决了前端数据采集的难题。通过大系统多源异构大数据融合集成技术,攻克了每天30亿条多源、异构大数据的上传、融合处理难题。“监测到风险后,我们在中心将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发送到市安监局,以及桥梁、燃气、供水集团等单位,可以提醒相关人员及时进行现场处置,将事故遏制在萌芽状态。目前平均每两天就会发出一条预警信息。”袁宏永说。

第三,构建了综合性桥梁安全分析技术与预警、地下空间可燃气体泄漏溯源与预警分析等模型。“例如蛄悍矫妫不仅能够监测每一个指标,还可以通过多个指标监测对桥梁总体的‘健康’状况进行综合评估。燃气方面,通过一个小孔发生泄漏后,可能影响到哪些管线、多大范围,如果发生爆炸可能需要疏散多大区域面积内的人群等,从点、线、面到整体的溯源、预防和应急方案,我们均能够进行科学计算和预测。”袁宏永说。

目前,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监测系统累计申请了12个专利,取得了4个软件著作权,建成了2条产品生产线,培育了4支专业化技术团队。

从系统验收至2017年3月底,3个月的时间内,发现了多起城市生命线工程风险隐患,有效避免了事故的发生,保障了生命线工程的安全运行。

第四,探索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管理创新机制。成立了合肥市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监测中心,为市属事业单位。主要职能是向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监测预警、安全运行分析、辅助决策支持等。解决安全监测信息权属复杂、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等难题,构建系统性、现代化的城市安全保障体系。与相关部门已建立互联互通对接机制,与合肥市城乡建设委员会等有关部门形成了良性协同模式。

“我们解决了信息孤岛、条块分割的问题,以往城市各行业主管部门都是各司其职,信息互不相通,而我们作为一个第三方机构,将这些信息进行了互联互通,做到了城市安全的大数据共享。”袁宏永说。

第五,集成创新电梯安全运行监测技术与模式。对电梯进行监测监管,解决维修不及时、带病运行等问题,实现全面有效监管、综合应急救援、实时监测与预警。

篇2

财务信息化在过去一段时间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符合时代潮流的财务核算和分析的软硬件不断更新,很多企事业单位和政府机关都在用先进的财务分析软件进行财务核算和分析。财务信息化的巨大进步极大地提升了企事业和政府机关财务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其积极意义是有目共睹的。但是由于体制机制的滞后和技术成熟度的限制,会计档案电子化的进程相当缓慢,成为财务管理信息化发展的瓶颈。财政主管部门敏锐地把握了会计档案电子化的趋势,并出台极具现实意义的政策措施。

2015年12月,财政部、国家档案局对原《会计档案管理办法》(财会字[1998]32号,以下简称原《管理办法》)进行了修订,以财政部、国家档案局令第79号了新的《会计档案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新《管理办法》),已于2016年1月1日起施行。

新《管理办法》肯定了电子会计档案的法律效力,电子会计凭证的获取、报销、入账、归档、保管等均可以实现电子化管理。

新《管理办法》允许符合条件的会计凭证、账簿等会计资料不再打印纸质归档保存,如对以下七类会计档案可只建电子档案。

一是形成的电子会计资料来源真实有效,由计算机等电子设备形成和传输;二是使用的会计核算系统能够准确、完整、有效接收和读取电子会计资料,能够输出符合国家标准归档格式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表等会计资料,设定了经办、审核、审批等必要的审签程序;三是使用的电子档案管理系统能够有效接收、管理、利用电子会计档案,符合电子档案的长期保管要求,并建立了电子会计档案与相关联的其他纸质会计档案的检索关系;四是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电子会计档案被篡改;五是建立电子会计档案备份制度,能够有效防范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和人为破坏的影响;六是形成的电子会计资料不属于具有永久保存价值或者其他重要保存价值的会计档案;七是电子会计资料附有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规定的电子签名。

以上要求中:第一、七项规定是确保电子会计档案的真实,第二、三、六项是确保电子会计档案的准确、完整、可用,第四、五项规定是确保电子会计档案的安全。单位内部生成的电子会计资料仅以电子形式归档保存必须同时满足第一至六项规定;单位外部接收的电子会计资料仅以电子形式归档保存必须同时满足第一至七项规定。

虽然会计档案管理离真正的电子化管理尚有不少距离,但新《管理办法》对会计档案电子化的发展必将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

电子会计档案转正史

1984年财政部、国家档案局联合印发了《会计档案管理办法》,并于1998年进行了第一次修订。原《管理办法》实施十多年以来,对规范和加强单位会计档案管理、促进会计工作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会计档案工作的方方面面均发生了较大变化,越来越多的会计资料以电子形式产生、传输、保管,形成了大量电子会计档案,需要予以规范。

从2012年开始,财政部、国家档案局陆续组织部分信息化程度较高的企业和地区开展会计档案电子化管理试点工作;2013-2014年,财政部、国家档案局、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发改委针对电子发票的入账和保管问题多次开展研讨,并组织开展了电子发票及电子会计档案管理综合试点工作。

2014年,财政部、国家档案局着手修订原《管理办法》,形成了征求意见稿,并先后于2014年12月、2015年5月向社会两次公开征求意见;2015年9月,又组织有关专家集中研究讨论,最终形成新《管理办法》。

会计档案电子化的意义

会计档案电子化是会计档案管理的未来趋势,对未来的财务管理具有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

会计档案电子化具有流程化、系统化、全员化等特点,对于各类业务经济事项的执行、报账的发起依据、会计的审核要素、财务内部分工作业、会计档案的整理归档等公司管理环节均会产生重要影响―――除了节省成本,还有利于提升会计工作监管成效,最大限度地防范财务风险。

(一)有利于降低管理成本、减少资源浪费

纸质电子档案的耗材成本巨大,如农商银行业务系统每日报表约有50种,各类月报70多种,年底报表更甚。每天纸质打印资料近百页,月底、年底甚至成千上万页。一家中型支行网点每年需130多箱纸,成本近1万元,加上色带、打印机等各类耗材,合计财务支出1万元以上,对于拥有30余个网点的县级行而言,纸质会计档案成本之高可见一斑。

电子会计凭证的获取、报销、入账、归档、保管等均可以实现电子化管理,将大大减少资源浪费。新《管理办法》允许符合条件的电子会计凭证、账簿等会计资料不再打印纸质归档保存,这将节约大量纸质会计资料的打印、传递、整理成本以及归档后的保管成本,减少社会资源耗费,推动节能减排,形成绿色环保的生产方式。

(二)有利于提升财务管理效率

在企事业财务管理实践中,很多财务管理的流程都会产生纸质会计档案,这些档案都需要专业的财会人员分门别类管理,财务部门要投入很多的人力、物力。此外,纸质会计档案保管存放困难。伴随近年来会计档案成几何倍数增加,会计传票、凭证、报表等档案资料的移交分类、整理归档、存放保管成为县级行档案管理人员的巨大工程,甚至出现因处理不当导致档案摆放杂乱、无序堆放等现象。由于具备防盗、防火、防潮、防尘、防有害生物等条件的现代化、标准化档案室匮乏,因而制约了当前档案规范化管理。

会计档案电子化有利于优化财务管理流程,以前需要现场办理的,现在可以不用现场办理,节省人力、物力。此外,电子会计档案传输、保存相对简洁、高效。相对于纸质会计档案,电子会计档案的便捷性非常突出,这有利于提升会计档案的使用效率,进而提升财务管理效率。

以电子票据会计档案为例,如果将电子票据会计档案以电文数据形式存放在会计档案电子管理系统中,通过充分集成并关联实体会计档案,逐步形成安全规范的电子会计档案调阅管理流程,这样既满足了调阅者方便快捷的查阅需求,又确保了会计档案数据的安全保密。

这不仅会提升会计信息资料的传递速度,也将在相关部门打通快速通道,实现财政票据会计档案在更大范围内的广泛利用和高度共享,创造更加灵活便利的会计信息查阅环境,使传统的以纸质会计档案为主,加快转向电子会计档案与纸质会计档案并重,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无纸化办公”奠定基础。

(三)有利于财务大数据的发展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大数据的支撑,要通过广度信息聚合、深度数据挖掘、扁平网络传递,实现决策科学化、管理精细化。企业发展也需要大数据的支撑,通过大数据的分析和处理,企业可以洞察新的商业机会、优化企业决策等。新《管理办法》将电子会计档案纳入会计档案范围,将推动电子会计数据的深度开发和有效利用,可以为政府决策和管理提供更多维度、更具参考价值的信息,也可以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四)有利于会计监督和检查

电子票据会计档案将极大方便会计工作的监督与检查,为多层次、全方位加强会计管理提供全面、准确的信息,实现“复核式监督”和“实时监督”,从而提高事后监督的时效性,有效防范会计核算风险。同时,所有的会计信息资料通过电子影像传递,加之系统权限设置,能够有效防范相关管理、操作人员对会计资料进行人为修改,严密财务工作流程,确保会计账务组织体系的完整性和严肃性。

会计档案电子化的案例

中国联通作为全国首批开展会计档案电子化管理推广实施工作的企业之一,在大力组织推进会计档案电子化工作方面做了大量的开拓性工作,结合其业务财务一体化平台的搭建与运行,探索确定了“实物、系统、人”三位一体的会计电子档案管理机制,实现了会计档案规则化、查询简单化和管理规范化。这种探索实践对于基层核算及财务管理者来说,不仅是极大的飞跃,也是会计档案管理的趋势。

2012年10月以前,广西联通的各类会计档案均采用纸质打印归档,实行手工编号造册登记,整理难、移交迟,检索难、统计繁,不利于规范化管理;纸质档案的打印、装订、保管造成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务的资源消耗。随着公司规模不断扩大,业务快速发展,以及经营管理对多维信息需求的增加,会计工作需要按照专业、全成本属性、客户群、准利润中心等进行精细化核算,会计档案资料日益增多。同时,大ERP各子系统、子模块业务处理同时自动生成的会计分录数量巨大,进一步加大了凭证打印的数量和成本。传统的会计档案管理模式已满足不了规范化管理的要求,既不利于进一步深化实施会计信息化工作,也不利于公司降本增效工作的开展,推进会计档案电子化势在必行。

依托中国联通统一建设的数字档案管理系统,与大ERP建立接口,使会计档案实现电子化、系统化管理成为可能。大ERP系统固化了公司业务处理流程,完整地记录了营收、采购物资管理、工程管理、日常运营等经营活动过程中产生的相关信息,建立了从会计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到会计报表等会计信息产生过程的内部风险控制流程,并通过业务系统与财务系统无缝连接和定义自动会计规则,实现从获得原始凭证到形成最终财务报告全过程的系统自动化处理,使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完整性、真实性和会计核算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在信息安全方面,大ERP系统在建设之初就纳入了公司整体的信息安全框架内进行管理。在系统的规划设计、建设实施和运行维护的全过程,从管理制度、操作流程和安全技术等各方面,贯彻安全保密的要求,加强安全保密管理,构建了全程全网的信息安全和信息保密体系。此外,“一本账一套表”工作,建设一级架构系统,支撑集团、省、地市三级应用,有效支撑一套会计政策、一套核算规则、一套立体科目、一套风险控制体系、一本账(即一套财务核算及业务管理信息)、一套表(即一套报表汇总体系,包括财务基础报表、管理类报表、分析类报表)的“六统一”财务管理目标,也为推进会计档案电子化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会计档案电子化,具有流程化、系统化、全员化等特点,对于各类业务经济事项的执行、报账的发起依据、会计的审核要素、财务内部分工作业、会计档案的整理归档等公司管理环节均产生重要影响。项目推进期,广西联通成立了“会计档案电子化管理”项目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和财务、综合、信息化三个专业线工作组,统一推动项目的实施和日常管理工作。其中财务组经过对204项纸介质的梳理,制订了《ERP系统记账凭证及对应单据管理办法》,确保记账凭证电子记录、原始凭证手工管理这项会计基础工作的统一规范。

现阶段,广西联通实现了以电子形式保存记账凭证、总账、明细账、日记账、大ERP系统产生的各类原始凭证和银行回单,不需再打印相应的纸质凭证和账簿,节约了大量的纸张及IT耗材成本。以区公司本部为例,实施会计档案电子化后,当年一季度凭证数量均较上年同期减少了2/3。会计档案电子化工作正逐步成为公司管理提升、优化流程、提高效率的重要抓手。

推行会计档案电子化管理应把握的重点

推行会计档案电子化必须从实际出发,紧密结合企业的现实情况,制定周密可行的方案。

(一)推行会计档案电子化应坚持的原则

1.安全性

会计档案管理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保障会计档案的安全,纸质档案需在防盗、防火、防潮、防鼠等方面加强防范,而电子档案则更要在病毒防范、存储介质保管、网络安全等方面严控风险、保障安全。通过采用入侵检测、防火墙、加密和防病毒等技术手段,降低计算机网络受攻击、侵犯的威胁,确保系统安全运行。同时,还要对工作流程加强监管,确保安全运转会计信息。工作流程的监控管理,不仅保证了会计电子档案完整、齐全和真实原始性,还确保了系统安全稳定的运行。因此,关注流程管理的科学性是档案管理人员的义务和责任。信息化背景下,档案管理人员重点是对文件处理流程进行提炼、梳理,并将处理中产生的档案信息实施统一管理,所以为了保证数据的安全必须采取措施,如双机热备份、内网外网物理隔离等,建立档案数据中心,设置的权限体系要完整,配备专业人员维护管理,并建立会计电子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确保电子档案信息安全。

2.保密性

会计档案资料泄密会给农商银行、员工以及客户带来巨大的潜在经济风险,可能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而应从提高人员职业素养,加强人防、技防、物防等诸多方面做好保密工作。

3.规范性

会计档案的存放管理必须保证其严肃性和规范性,必须符合财政主管部门的规定。

4.兼容性

会计档案的管理工作还应放开视野、兼容并蓄,既保留传统纸质档案的必要存在,同时选择性大力发展电子档案和信息数据库,甚至未来发展中还可能出现数字化文本、虚拟化档案、模拟可视化技术档案等。

5.智能性

一是会计档案入库管理实现智能化,大力借助智能数据化存储媒介、速照扫描、数据自动归档保存等先进技术在日常办公中实现实用价值。二是会计档案查阅调阅实现智能化,借助互联网技术和现代电子传输技术实现内部资源共享和外部授权权限内查询的功能。

(二)推行会计档案电子化应注意的问题

1.要制订详细的执行方案

会计档案电子化,对企业来讲是一件大事,马虎不得。企业必须从自身实际出发,分析本企业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整合本企业会计档案管理制度,形成完整的解决方案。必要时,可以到相关单位考察学习,以便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

2.要重视软硬件建设

会计档案电子化必须有合适的软硬件支撑。会计档案是企业经营的核心秘密,如果企业没有先进的软硬件支撑,其安全性、规范性等均难以保证,一旦发生泄密等,对企业的不利影响非常大。

3.要重视人员培训

会计档案电子化需要财务档案管理人员具备新的管理知识和技能。这就需要对原有的会计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和提升,让其尽快掌握电子档案管理的知识和技能。

会计档案电子化是会计档案管理的未来趋势,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企事业单位要把握这一趋势,并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适时推动会计档案管理工作逐渐向电子化转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