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审查审批意见和建议范文
时间:2024-03-07 17:47: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信贷审查审批意见和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方面
我行按照省分行要求,支行负责人带队,加强“五走”工作(走政府、走园区、走平台、走协会、走目标企业),通过与政府主管部门加强合作,多渠道了解企业融资需求情况,梳理名单,针对性提供融资支持。12月份,我行与XX科技局达成共识,成功签署合作协议,一方面重点对科技型企业加大力度给予信贷支持,另一方面积极推荐存量客户申报高新企业培育。截至12月25日,XXXX银行小企业法人贷款余额XX亿,较年初增加6617万,小企业法人贷款户数X户,较年初新增X户,户均余额XXX万元。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方面,我行也在积极响应政府号召,遵循省分行要求,大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大力支持创业发展,截至2018年12月25日,我行个人金融部对“三农”贷款共投放了XX亿元,较年初增加XXXX万元,贷款户数XXX户,较年初新增XXX户。
二、优化完善融资服务,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方面
(一)加强新产品运用
今年3月份,我行出台了无还本续贷业务,针对我行小企业客户,只要经营状况和信用良好,在贷款到期时均可以来我行申请无还本续贷业务。自开办该项业务以来,我行已累计为小微企业办理无还本续贷贷款XX户,金额XXX万元。另外今年上级行加大了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运用,改造信贷流程和信用评价模型,推出无抵押、无担保、纯信用的线上产品“小微易贷”,小微企业通过手机银行即可申请、办理。目前XX行已发展小微易贷客户XX户,投放金额XXX万元。另外今年上级行在以前小企业税贷通产品的基础上,针对微型企业(个体工商户),推出了“小额税贷通”等信用类信贷产品,现已投放XX万元,XX户。这些产品的运用,都极大的丰富了企业融资方式,简化了信贷流程,节约了财务成本,满足了小微企业用款“短、小、频、急”的用款特点。
(二)加强政策执行,提高政治站位
今年以来,上级行给予小微企业融资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一方面在贷款额度上不受控,另一方面实施内部资金转移价格优惠,自6月起对辖内所有小微企业信贷投放补贴奖励经办行50BP经营收入。第三,在小企业贷款发展数据、利率压降方面加强管控督导,自8月起,按照上级行要求,我行小微企业贷款利率进一步下调,执行利率水平先审批,之后再报授信部进行业务审查审批。从XX市分行利率监测情况看,截至12月9日,我行四季度新发放贷款平均利率5.16%,较一季度加权平均利率(5.92%),下降76BP。第四、在业务发展上开展支行间相互帮活动,加强互相学习交流。对于上述政策及工作要求,作为基层支行,我们严格贯彻落实到位,做到小微企业贷款应放尽放,不抽贷、不压贷。同时开展一系列小微企业收费减免政策,不仅体现在贷款利率优惠上,对小微企业开户费用、对公网银UKEY工本费、对公网银账户服务费、对公网银数字证书服务费、转账费用进行免除。今年以来,我行实行贷款利率下调优惠的企业已达XXX户,贷款金额XXX万元;手续费减免涉及企业XX户。
(三)加强贷款利率压降管控督导
自8月起,按照上级行要求,我行三农贷款利率进一步下调,执行利率水平先审批,之后再报授信部进行业务审查审批。从内部系统利率监测情况看,截至12月25日,我行四季度新发放贷款平均利率6.7%,较一季度加权平均利率(7.52%),下降82BP。
三、拓展表外融资渠道,支持我市经济建设方面
目前,我行的表外融资业务由总行授权市分行办理,支行做为营销行,本年累计为当地中小企业办理承兑业务XXXX万元。
四、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我行的公司授信业务总行仅授权至市分行办理,导致相关业务实为发放至XX,但报表统计口径在市分行,无法在统计数据中得以体现。
2、我行目前尚无法办理敞口承兑业务,表外融资渠道有待拓宽,该项产品使用的灵活度有一定局限性。
3、我行有部分贷款是XX支行办理,由XX市分行发放,导致相关数据与人行统计数据有出入,在今后的数据中,我行会避免此类误差。
五、2019年计划与工作建议
篇2
1.严格落实“三查”制度
首先是加大授信业务调查力度,确保拟申请授信客户信息真实有效。进一步落实客户经理责任制,客户经理必须针对企业市场、产品、生产经营及财务管理等情况,搜集基础要件性资料,通过大量的数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确保调查意见结论真实准确。其次提高授信质量。建立规章制度,督促审查审批人员必须努力提高审查能力和水平,把握好审查的要点和准确性,同时要严防道德风险。再次是授信后检查要认真及时。对于贷后管理不到位,未尽职尽责进行贷后监督检查造成贷款损失的,要严厉追究其个人责任。
2.建立现代商业银行评级授信风险管理制度
中国人民银行对于国内商业银行授信风险控制体系改革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建立现代银行授信风险管理制度,商业银行在授信风险管理制度的改进过程中,首先要建立新型的信用评级制度,在以“打分制”评级方法对客户信用等级评定基础上,针对特定的单笔业务引入债项评级,以满足客户各种融资业务的需要;在评级过程中适当增加定性分析的比重,进一步加强三大类财务指标的分析:一是资产和负债的质量;二是现金流量的数量、质量和趋势;三是偿债能力及财务灵活性指标;在评级过程中加强对关联企业的评价。
3.进一步提高授信审批的独立性
只有提高授信审查审批的独立性,才能保证授信核定的合理准确性。为保持授信的独立性,在商业银行内部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垂直管理的授信业务审批部门,目前商业银行内部虽建立了垂直管理授信审批部门,但人员的任命考核、薪酬待遇等仍受制于当地行;各级授信审批部门设立相应级别的风险经理,各级风险经理接受上级行的直接领导,并对授权范围内的授信业务进行独立的审查审批,对上级行的授信审批部门负责。
二、全面推进风险调整收益(RAROC方法)
(1)树立风险调整收益的经营管理理念,运用RAROC风险管理技术,促使业务拓展与风险控制的协调统一。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过程中,部分经营管理者不能很好地正视风险,不愿意放弃隐含过高风险的市场机会,前台与后台之间,下级行与上级行之间,常在发展业务与风险控制问题上发生冲突。在业绩评价上侧重于对个别年度的短期收益的评价,不习惯用长期稳定的收益标准衡量业绩,没有考虑对风险的拨备和对利润的冲减,使表面上的高收益与实际经风险调整后的收益之间有很大差距。其结果导致长期以来在商业银行发展史上形成的业务规模快速扩张与风险控制从严不断交替出现的怪圈。商业银行要实现业务拓展与风险控制的协调和统一,应尽快摈弃长期以来形成的错误观念和习惯行为,树立风险调整收益的经营理念;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从微观层面的单笔业务的开展到宏观层面的资源配置、业绩考核,贯穿风险调整收益的思想,分析预期损失和非预期损失,计算风险调整后的收益,统一前台与后台之间、下级行与上级行之间的风险与收益的标准,跳出非理性的竞争行为的怪圈,真正实现稳健经营和可持续发展。逐步建立统一的风险计量模型,合理确定RAROC。运用RAROC风险管理技术,合理确定贷款价格。通常,商业银行采用成本加利润的方法,并考虑客户信用等级,在与客户谈判的过程中确定贷款价格;在对收益和风险分别进行判断的基础上做出贷款决策。这种方法忽略了信用资产在其寿命期间信用质量会出现变化这一事实,没有考虑信用资产的非预期损失,没有将风险与收益统一起来。运用RAROC风险管理技术,可以弥补这一缺陷。
(2)运用RAROC风险管理技术,提高组合管理和资源配置的效力,克服盲目性。第一,商业银行最高管理层在确定了银行对风险的最大可承受能力的基础上,计算银行总体需要的经济资本并与监管资本和账面资本比较,评价自身资本充足状况;第二,将有限的经济资本在各类风险、各个层面和各种业务之间进行分配,计算各类组合资产的RAROC,衡量各类组合资产的风险收益,对银行的总体风险和各类风险进行总量控制;同时,通过比较,明确银行总体和各业务线的目标,明确制定哪些业务扩张哪些业务收缩的战略调整计划;第三,依据对各类组合资产的RAROC的动态监测,对RAROC指标恶化或有明显不利趋势的组合资产及时采取措施,通过调整新增资产业务结构,或通过对存量资产出售、证券化或其它信用衍生工具等方法进行积极的处理,力求银行总体上在可承受的风险范围内实现收益的最大化。
(3)运用RAROC风险管理技术,科学地进行绩效考核。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对各级分支机构、各类业务的管理部门的绩效考核,一般都侧重于收益或风险指标,侧重于短期、时点数据,而不是用风险调整后的反映长期稳定的收益指标来衡量业绩,也没有考虑对风险的拨备。这使得表面上的高收益与实际经风险调整后的收益之间有很大差距,难于对绩效进行科学的考核。运用RAROC风险管理技术,对各级分支机构、各项业务、产品,甚至每位员工的RAROC进行比较,提高绩效考核的科学性。
三、建全授信业务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机制
商业银行授信业务风险管理需要有健全的组织架构模式、方法做为保障,并为授信业务风险管理战略的实施提供组织支持,应紧贴自身的业务发展战略,进行授信业务风险管理的组织结构创新,搭建矩阵式授信操作风险管理组织结构,实行纵向管理,横向协调,集中控制,以建立专业化的授信业务风险管理执行系统,自上而下的制定政策、监督控制授信风险。
(1)商业银行的董事会及其风险政策委员会的职能。董事会是本行授信审批操作风险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在其下设的风险政策委员会的协助下,负责制定包括授信风险在内的风险管理政策,督促高管层制订工作计划和体系安排,并监督其执行。作为专业的风险政策委员会,在董事会的指导下,负责审议重大的授信审批业务,监督管理层贯彻落实情况,并向董事会反映问题提出建议,定期评估高管层履行操作风险职责情况,并提出改进要求,确保本行各相关部门和辖属的各级分支机构能够识别、衡量、监督和控制风险。
(2)高级管理层及其风险管理委员会的职责。高管层对董事会负责,是商业银行日常经营管理的最高决策层,其负责执行董事会批准的风险管理战略、政策、基本管理制度以及董事会风险政策委员会做出的有关授信风险管理的各项决定。在本行行长直接领导下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其主要行使的职责有,维护风险管理体系的运行,制定有关内控及各类风险体系建设的基本制度,制定有关授信审批风险识别、评估、监测、计量、控制、缓释等具体管理制度和报告制度,调查了解并报告相关情况,评价有关制度的有效性,发现管理的不足与缺陷,采取相应改进措施并督导相关规定措施的实施。
(3)授信风险管理部门或内控合规管理部门是全行授信风险管理的牵头部门,负责授信风险管理和内控相关具体办法、制度的拟订,经批准后进行现场或非现场督导,并协调相关实施工作,向风险管理委员会报告执行情况。
(4)稽核内审部门是授信风险管理的检查再监督部门。其主要职责是拟订授信风险管理执行情况的评价标准,对基层分支行及授信审批业务部门的风险管理过程、制度建设和执行情况进行监督评价,提出改进与整改要求意见,对违规的机构和责任人进行认定处理,特别是要对造成授信风险损失的有关责任人员进行责任认定和向行长室直至董事会提出处罚意见。并就全行授信风险状况对高管层和有关委员会独立报告。如稽核检查发现问题隐瞒不报或者检查不力要承担相关责任。
四、打造良好公司治理下的授信风险管理文化
(1)树立授信风险意识。银行高级管理层应该牢固树立授信审批操作风险意识,对本行及辖内机构的授信风险有较全面了解,负责制定相关的政策,明确意见,并有规范的要求。应通过持续的宣传、教育、培训,引导授信人员正确认识“银行经营风险的企业属性”,促使授信人员具有对授信产品产生风险事件的观念及思想准备、思想认识和与之相应的应对态度、专业知识储备,使风险概念深入授信人员,用充足的风险警觉,正确识别和处理授信风险的疑难点、突发性和隐蔽性,增强预防、控制、化解风险的能力。
(2)建设全员参与的授信风险管理文化。授信业务的风险特性决定了风险管理必须体现为每一个授信审批人员及高管的行为,涉及授信审批工作的各方面的机构、人员都要有风险理念,这是授信审批风险管理有效性的前提,授信风险一系列政策、制度规定,需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相应单位、人员具体贯彻落实,因此,要加强授信人员的培训、辅导,使之普遍对授信风险有认识感、认同感、责任感,增进全行员工对授信审批操作风险管理工作的能动性、积极性,使本行的授信风险管理有广泛而稳定的基础。
(3)高层的高管人员倡导并身体力行授信风险管理。不论是总行层面还是分支行机构,不论是授信审批业务部门还是风险管理部门或是稽核内控专职部门,各层面的管理人员应在抓授信业务的同时考虑风险因素。管理人员的行为和态度在很大程度影响本机构及辖属单位的风险管理文化,如果授信风险管理得到高层及决策者的支持、重视,实际上整个授信风险管理文化也可以在短时间内形成的,因为高层决策者可以发出决定、指挥和行动的决策信息,并可为之配置相应的资源,从而营造由全行授信人员参与的授信风险管理环境。
五、改善授信风险管理激励和约束机制
(1)强化授信人员绩效报酬机制。对从事授信风险管理全过程各环节的授信审批业务人员,均应分岗位制订科学的报酬激励机制。具体考核可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根据授信调查、审查、贷后管理等各岗位工作尽职标准,进行定期量化考核计酬:一方面是根据各岗位职责特点,实行收益或风险挂钩考核。如对客户部门可测算其经管授信资产所带来的经济资本增加值进行比例计酬。对授信审批审查人员,可根据其审查经办的授信业务实施后的风险程度挂钩考核,并对通过审查发现重大风险因素,避免贷款损失的有功人员可实行特别贡献奖励制度。
(2)减少固定工资在授信营销人员收入中的比例,适度增大效益报酬比率,从而使营销人员具有更高的工作积极性,使其更加努力工作。针对营销人员个人能力、风险规避程度的不同相应选择适当的激励机制,并以此为基础制定适应个人情况的合同。
(3)硬化授信审批风险损失责任追究机制。对各级行负责人要坚决实行不良资产上升问责制度,对任期内新增贷款不良率超过全行平均水平的要实行引咎辞职制度。对除不可抗因素影响外,发生的到期不能收回、且已形成事实风险的授信业务,一律由审计、监察部门对各环节经办和主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并进行经济处罚;有严重违反规章制度行为的,还应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4)完善授信审批业务经营管理责任移交制度。为确保责任不悬空,解决授信经营管理责任移交落实难的问题,各级行应坚持责任移交制度,在发生移交事项时,可由审计部门、授信风险经理、接手责任人等部门人员通过贷后管理检查形式,对移交责任人经管的信贷资产质量和风险状况进行全面认定,然后由接、交双方签字认可。通过这种形式,不仅可以落实责任移交制度和贷后检查工作要求,同时也能最大限度地暴露存在问题,落实经营责任,有效地防范风险。
六、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授信员工团队
(1)加强培训。授信业务经营环境、对象不断发生变化,风险管理的内容、方法、手段也随之要适应。授信人员的位置是专业性很强的岗位,是开展授信业务,进行风险管理的主要人员,伴随着银行全面风险管理及授信业务精细化管理的实施,有关管理者及员工不仅要熟练掌握授信政策、精通授信业务品种、熟悉授信工作流程,还要有前瞻性地预警,控制、化解潜在的风险。因而,必须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使授信员工能够了解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国家政策、行业规定以及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和风险工具。
(2)要将培训授信人员作为提高风险管理能力的战略措施来实施。一要根据现代授信经营与风险管理的要求,不断提高培训方案设计、内容安排和过程管理的专业化程度;二要按照系统化原则,坚持培训和使用相结合,改造主观世界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脱产学、在职培训和自我提高相结合,国内外培训学习相结合,为有关人员提供多层次、分类别、持续性、系统化的学习培训和人力资源开发措施;三要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办法,鼓励与要求授信员工为职业生涯成为学习型员工,提高学习能力适合职业岗位。
(3)正确引导员工行为方向,优化和加强高管与授信人员的业绩考核,建立有关人员择优选用、优胜劣汰,能进能出的用人制度。要按照市场化原则行内外公开招聘授信专业人员,注重引进稀缺人才,关注重要岗位合格人才的选拔和任用,着力解决授信人员结构性矛盾。
参考文献:
[1]赵盛. 浅析当前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现代商业, 2009,(3):
[2]张利民.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现状及对策.河北企业,2009,(4)
[3]王恒. 商业银行授信风险管理.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篇3
近年来,安徽省小额贷款公司充分发挥了“贴近市场、贴近基层、贴近客户”和“方便、快捷”的优势,显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不仅实现了自身运行快速健康发展,在服务和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上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主要表现在:
(一)贷款增幅较快,有效缓解了“三小”融资难问题
据人民银行统计口径,截至2012年12月末,我省小额贷款公司机构数量达到454家,居全国第2位;实收资本302亿元,注册资本金294亿元;贷款余额325亿元,比年初增加135.47亿元。2012年全年我省小额贷款公司累计发放各类贷款4.82万笔,金额736.9亿元。从资产质量看,截至2012年12月末,全省小额贷款公司总资产已达352.76亿元,是上年同期的1.29倍。
(二)引导民间资本,充分实现了与社会的“互利双赢”
小额贷款公司的设立,为引导民间资本合法、科学流动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有效引导了民间借贷活动由“地下”转为“地上”,民间资本由“体外循环”纳入“体内循环”,并积极履行社会职责,按章纳税,吸纳社会就业。据省政府金融办统计,在已开业小额贷款公司中,民营企业和自然人入股资金占资本总额的80%以上,从业人员达5769人。2012年全年共上缴税收7.91亿元,实现税后利润18.4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9.38%、34.47%。
(三)机制灵活高效,促进了金融服务水平效率的提升
小额贷款公司成立后,发挥决策链条短、机制灵活的优势,积极整合信用资源,开发出仓单质押、销售合同质押、动产质押等多种新型贷款品种,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为一些信用好或者有较好担保方的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农户提供信用、担保贷款,解决了他们生产经营的燃眉之急。据省政府金融办统计,截至2012年12月末,全省小额贷款公司信用及担保贷款余额272.14亿元,占全部贷款的81.49%。
(四)彰显服务特色,促进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安徽省许多小额贷款公司立足于自身特点,与正规银行业金融机构实行差异化竞争,以特色取胜。有些小额贷款公司以主发起人的主产业为主,围绕主产业形成的产业链和上、下游供货商、销售商,服务于特定的客户群体,在为上、下游供货商、销售商解决融资问题的同时,形成了产业集聚,促进了主产产业的健康发展。
二、安徽省小额贷款公司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融资成本高融资渠道狭窄
在“只贷不存”的制度框架下,小额贷款公司主要资金来源“资本金+捐赠资金+融入资金”,当前安徽省小贷公司主要资金以股东投入的自有资本放贷。在客户贷款需求大、自有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小额贷款公司虽然可以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融入资金,但融资的利率较高,对担保或抵押的要求也较严,加之受业务规模、管理水平等诸多因素影响,小额贷款公司往往难以从银行业金融机构融资。后续资金来源不足的困境,严重制约了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后劲。
(二)税收负担较重
经调查,目前小额贷款公司共缴纳二个税种:营业税(随征的教育附加、城建税等)和企业所得税,其税率分别为5%和25%,股东还要承担20%的个人所得税。加上管理费用其综合税费率达到60%以上,高税负使小额贷款公司几乎无利可图,这对以支持中小企业为重点且处于发展中的小额贷款公司而言显失公平。参与央行票据试点改革的农村信用社就能享受所得税减征或免征营业税的政策扶持,而小额贷款公司没有这方面的政策优惠,营业税、所得税等一个都不能少,税负相对要沉重得多。
(三)财务管理和风险控制能力较弱
调查发现,多数小贷公司均建立信贷管理基本制度、风险控制制度、财务制度、信息披露制度等。但当前辖内小额贷款公司深层次的风险问题在于缺乏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与措施,集中表现为管理模式粗放、缺乏系统的风险控制和内部控制制度等。多数小额贷款公司风险意识还比较薄弱,容易因偏好贷款规模的扩张和市场份额的增长而忽视资本占用和风险管控。小额贷款公司既没有商业银行成熟的信用评级体系,也没有科学规范的信贷管理系统,贷款审批过程缺少客观可靠的技术分析,贷款管理大多还处在手工处理阶段。大多数的小额贷款公司都缺乏优秀的金融管理人才,普遍存在人力资源贫乏的问题,加上从业人员均是临时招聘上岗,没有经过专业的业务培训,内控管理难度较大。此外,目前小额贷款公司还没有接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尚无法通过征信系统实时查询借款人信用记录对客户身份和信贷信息进行有效甄别,只能依赖本地员工的信息优势,了解申请贷款的中小企业和农户的资产状况和经营状况,据此发放贷款,无形中加大了贷款风险控制的难度。
(四)缺乏后续有效监管
由于小额贷款公司不是金融机构,尽管其经营贷款业务,但却不受银监会的监管,人民银行也不具备法定的监管职能,小额贷款公司实际上被排除在正规的金融监管体制之外。《意见》规定,小额贷款公司设立的审批权和监管权归属于省级人民政府。从安徽省实际情况看,有的市仅有一人专职从事监管小额贷款公司工作,有的县、区甚至仅有兼职人员从事小额贷款公司监管工作,而有的地市又形成“多头监管”的尴尬局面,持续有效的后续监管难以实施。
(五)转型升级困难重重
根据《意见》“小额贷款公司依法合规经营,没有不良记录,可在股东自愿的基础上,按照《村镇银行组建审批指引》和《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规范改造为村镇银行”。调查发现,很多小额贷款公司可以达到门槛要求,但改制后村镇银行的股权问题,又极大地制约了小额贷款公司企业主的积极性。股东出资设立小额贷款公司的主要目的是希望产业资本能够进入金融领域,而最终目标是将其转制为银行进而获得银行控制权。但村镇银行的主发起人、最大股东必须是符合条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这就意味着小贷公司要想升级为村镇银行,必须放弃控制权。银行参股不低于20%,意味着小额贷款公司股权结构重新调整,对于经营3年以上且业绩良好的小额贷款公司来说,显然不会情愿,转制将难有进展。
三、推动安徽省小额贷款公司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逐步放宽对小额贷款公司的融资限制
按照《意见》规定,小额贷款公司从银行获得融入资金的余额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50%,远高于银行8%的资本金充足率要求,导致目前小额贷款公司融资难的问题非常突出。从长期看,50%资本净额的融资限额显然是不够的,这实际上是一种基于审慎态度的过渡性安排。而参考公司“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进行监管,对小额贷款公司的负债风险其实不必过于担心,对50%资本净额的融资限制,建议考虑进一步放宽。
(二)加大税收扶持力度
由于小额贷款公司的经营主要是面向中小企业、个体经营者和农户,其贷款的管理成本、风险成本要远远高于一般贷款,因此在税收政策上应对其有所倾斜。一是国家要建立扶持政策,参照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标准适当减免营业税,将小额贷款公司享受税收优惠与其支持中小企业、服务“三农”、贷款品种创新、合法合规经营、风险防范控制等考核评价结果挂钩,充分发挥税收优惠政策的正向激励作用。二是地方政府应出台措施加大对小额贷款公司的扶持。例如对服务“三农”和小企业贡献突出的小额贷款公司,其缴纳的所得税和营业税地方财政收入留成部分可奖励给企业,专项用于充实小额贷款公司的风险补偿金。小额贷款公司纳税确有困难的,当地有批准权限的税费部分,经相关部门批准后可予以减免。小企业贷款和涉农贷款可参照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标准计提呆账准备金,发生的呆账损失,报经主管税务机关批准,允许在申报企业所得税时扣除。建立小额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小额贷款公司发放涉农贷款、弱势群体(下岗失业人员、失地农民、大学生、残疾人及其他地方政府认定的弱势群体)创业贷款和助学贷款,可获得地方财政适当的风险补偿。
(三)提高小额贷款公司内部风险控制能力
一是为切实改变小贷公司在获取客户信息工作上的不利局面,使其迅速、准确地掌握客户的信息。尽快落实《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关于小额贷款公司接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及相关管理工作的通知》(银办发[2011]1号)文件,采取直接、间接或集中等方式接入人民银行信贷基础数据库系统;二是完善小贷公司内部控制制约机制,建立健全财务、会计、风险控制、信贷审批、贷后管理等规章制度,达到互相制约、互相监督的内控体系,使之覆盖业务的各个方面,不留死角;三是坚决杜绝违规经营的风险。小额贷款公司应当严把贷前审查审批关,贷后跟踪了解贷款去向,不定期进行贷款资金使用的检查,监督贷款人将贷款按照申请用途用于生产经营活动之中。同时还应该对客户进行风险预警分析,重点监管对合规经营防范非法集资、控制经营风险维护,促使小额贷款公司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规范发展。
(四)建立健全小额贷款公司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
要切实加强小额贷款公司的基本制度建设,可参照银行类金融机构的财务管理、贷款管理、岗位责任、风险防控等制度,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符合公司实际的内部管理制度,强化激励约束机制;要建立精干高效的法人治理结构,充分发挥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的职能作用和相互制衡的决策机制,不断提高公司决策水平和防控风险的能力;要联合人民银行、银监局及有条件的高等院校为小额贷款公司开展专业培训,尽快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改变目前的粗放经营状况;建立小额贷款公司从业人员资格管理办法,对从业人员实行区域性统一考试,取得从业资格证书,方可从事相关业务,促进小额贷款公司在组织上和人才上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五)建立小额贷款公司监管责任制
一是建立监管责任制,进一步明确监管主体与监管责任。地方政府主管部门要负责具体管理责任,进行持续的监管,确保小贷公司稳定、合规经营。二是建立监管协调机制。从省到地方各级都要建立小贷公司监管协调机制。由金融办(商务局)、人行、银监局、工商、财政等部门参与,统合各方力量,整合各部门资源,发挥协调机制的作用;三是建立健全监管制度。由于小贷公司的产生是一个新的事物,相应的制度建设还没有及时跟进。建议参照商业银行、信用社等审慎性监管规定要求,出台小贷公司财务管理、会计管理、利率定价、信贷管理、内部控制等规章制度,从根本上规范小贷公司的经营行为;四是强化监管。在管理主体及责任明确的基础上,监管主管部门及协调部门要通过现场检查或非现场监测,监督小额贷款公司的各项业务运行情况,重点对超范围经营、超比例发放大额贷款及账外经营等违规行为,最大限度地降低经营风险,维护金融和社会稳定。
篇4
关键词:商业银行;贷款新规;运行和建议
“三办法一指引”(以下简称贷款新规)是银监会对贷款监管法规和政策进行系统化调整与完善的成果。其目的是引导商业银行在全流程管理、诚信申贷、协议承诺、实贷实付、贷放分控、贷后管理、法则约束诸方面遵循一系列指导原则。笔者就几个月来新规在基层行的应用情况和难点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贷款新规运用体现的突出亮点
贷款新规是我国金融监管领域的一次创新之举,它强化了银行贷款的全流程、精细化管理,有利于商业银行提高风险防范与控制能力,防范贷款被挪用,保护借款人合法权益,以及构建健康的信贷文化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应用中其突出亮点主要体现以下几点:
(一)全流程精细化管理得到强化
全流程贷款管理强调将有效的信贷风险管理行为贯穿到上述贷款生命周期中的每一个环节,改变了以往将贷款流程只划分为贷前管理、贷中管理、贷后管理三个环节的粗略划分方法,对贷款流程进行了更细的环节划分,同时,对每个环节制定了相应的控制措施,实现了贷款管理从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化的过程。
(二)倡导协议承诺实贷实付原则
协议承诺原则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贷款人,应与借款人乃至其他相关各方通过签订完备的贷款合同等协议文件,规范各方有关行为,明确各方权利义务,调整各方法律关系,追究各方法律责任。协议承诺原则通过强调协议的完备性、承诺的法律化及管理的系统化,弥补过去法律合同的不足。一旦违约事项发生,银行或者免责,或者可以追责,这样不但能够切实保护贷款人的权益,还有助于营造良好的社会诚信环境。实贷实付要求根据贷款项目进度和有效贷款需求,在借款人需要对外支付贷款资金时,根据借款人的提款申请有及支付委托,将贷款资金通过贷款人受托支付等方式,支付给符合合同约定的借款人交易对象的过程。实贷实付原则的关键是让借款人按照贷款合同的约定用途,减少贷款挪用的风险。
(三)体现贷放分控贷后管理
是将贷款审批与贷款发放作为两个独立的业务环节,分别管理和控制,以达到降低信贷业务操作风险的目的。推行贷放分控,一方面可以加强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防范操作风险;另一方面可以践行全流程管理的理念,建设流程银行,提高专业化操作,强调各部门和岗位之间的有效制约,避免前台部门权力过于集中。要求监督贷款资金按用途使用,对借款人账户进行监控,强调借款合同的相关约定对贷后管理工作的指导和约束性;明确贷款人按照监管要求进行贷后管理的法律责任。
(四)强调流动资金需求测算,防止超额授信
“流动资金管理办法”规范重点之一定位为银行业金融机构应贴近借款人实际,合理测算借款人的流动资金需求,进而确定流动资金贷款的额度和期限,防止超额授信。规定中明确流动资金贷款需求量主要是基于借款人日常生产经营所需营运资金与现有流动资金的差额确定。在实际估算过程中,总的思路是首先考虑借款人用于日常经营的营运资金需求量,再扣除其现有融资和能够投入到日常经营的自有资金,缺口即为新增流动资金贷款需求量。在估算营运资金需求量过程中,还要结合借款人实际情况和未来发展状况,合理预测各项资金占用;同时考虑小企业融资、季节性生产、订单融资等情况。总之,充分体现了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根据客户实际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和控制金融风险的要求。
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贷款新规”在促进银行信贷风险监控制度的系统化调整与完善、提高贷款的精细管理水平起到了很大作用。但由于环境条件等方面的限制,在推进工作中主要还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人员机构设置不足。一是人员素质与贷款新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部分信贷从业人员对国家产业政策不清楚,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合规性、技术和财务的可行性、流动资金需求测算、项目管理分析把握缺乏经验。二是人员紧缺,难以全面满足贷款新规的全流程管理。现有人员岗位的设置难以实现对贷款调查、审批、支付和贷后管理环节的分离和对贷款相关账户的管理。
第二,客户配合程度差。企业习惯了“实贷实存”的方式,对“实贷实付”缺乏认识。从现阶段实际情况来看,一方面受托支付耗时长、成本高、交易不便、办理过程繁杂、收现滞后等原因,部分借款人及交易对方不一定接受,自主支付又会受各种条件的限制且监管细化;另一方面央行近期采取了信贷规模控制的措施,企业担心授信后,由于银行规模调整,无法获得全部贷款,会对生产经营带来损失,所以对支付管理普遍存在抵触情绪。
第三,结算渠道不畅导致支付管理出现盲点。由于目前金融系统结算渠道不是很顺畅,部分借款人在取得贷款后要转到在他行的账户,然后通过他行账户付给材料供应商,使得对这类客户的支付管理难以按新规执行到位。对于多数中小企业,存在交易对象较分散,大部分非现金结算难以执行,影响新规的有效落实。
第四,《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测算难以反映真实情况。一是由于存在很多中小企业,企业财务制度的不健全和欠规范,导致测算出来的可贷资金额度和实际用信额有时会存在一些偏差。二是流动资金贷款需求测算方法对流动资产平均占用只考虑了正常用于企业生产经营的科目,对非正常占用的科目完全不予考虑。这些非正常占用科目被排除在外,将造成测算所得的流动资金贷款需求量普遍较小。三是流动资金贷款需求测算方法只考虑企业自身的角度,而没有从行业均值的角度来测算企业的流动资金需求。这样就造成了一些优质的企业,由于自身的生产经营周转速度很快,流动资金占用较少,从而测算得到流动资金需求量很小。而一些较差的企业,由于自身的生产经营周转速度很慢,流动资金占用很大,反而测算得到流动资金需求量很大。
第五,由于宣传工作起步晚、力度不够,而且宣传的面不宽,导致借款人不了解贯彻实施贷款新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工作中难以取得客户的支持和配合;另外,一定时期内,同业之间对贷款新规认识程度的不同,会出现宽严不一,影响竞争的公平性和降低风险控制的有效性。
三、针对运用中存在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第一,完善管理体制,落实风险监控。根据贷款新规调整设置调查、审查审批、评估、放款、放款核准、提款核准审查和提款等岗位,确保经营活动接受全流程的监督,确保独立开展风险评价、支付审核的有效性,实现执行贷款新规“正步走、齐步走”,真正实现贷款管理模式由粗放型向精细化的转变。
第二,培育信贷文化,引导诚信合作。一是树立“实贷实付”的信贷管理理念,明确银行对贷款用途管理的责任,引导其在信贷管理中严格执行国家宏观调控、产业政策的有关规定。二是正确认识贷款的风险,要以贷款用途和持续经营状况综合分析贷款风险。三是以科学的绩效考核引导信贷文化,通过量化风险管理的办法加强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的风险管理,使信贷人员自身报酬最大化和创造增加值的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从源头上遏止信贷管理人员因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而偏离所有者目标的现象。四是促进广大申贷的中小企业完善内部管理和财务制度,确保诚信申贷;强化贷款协议承诺,确保企业守约用贷;通过贷后检查,促使企业规范经营,不隐瞒重大事项,以保障银行债权的安全性。
第三,加强与客户沟通,确保支付新规落实。与客户沟通,让客户清楚实贷实付客观上都能降低客户的贷款日均余额与利息负担,帮助银行贷款客户降低财务成本,从根本上扼制客户挪用贷款从事高风险投资的冲动,帮助其有效防范财务风险。防范财务风险;完善贷款操作流程,对受托支付企业贷款和个人贷款的信贷资金支付前做出明确规定,争取借款人的理解和配合,最大限度维护好与客户的关系,对衍生出的贷款新风险制定出防范措施。
第四,根据行业、企业特性,适度对流动资金需求测算做合理调整。流动资金贷款需求测算方法中应考虑影响流动资金贷款需求测算方法的其他因素,分析影响流动资金需求关键科目的结构、性质,根据客户的实际情况和未来发展情况(如所属行业、规模、发展阶段、谈判地位等)预测各项资金周转时间的变化,对借款人存货、应收账款、应付账款、预收账款、预付账款等周转天数的测算,建议采取年度内月均余额进行计算,并考虑一定的保险系数;对集团关联客户,必须在采用合并报表测算流动资金贷款需求量的基础上,对纳入合并报表范围内的成员企业流动资金贷款需求量分别测算,同时坚持成员企业流动资金需求量总和不超过合并报表估算值的原则;对小企业贸易融资、订单融资、预付租金或者临时大额债项融资等情况,应在交易真实性的基础上,确保有效控制用途和回款情况下,根据实际交易需求确定流动资金额度;对季节性生产借款人,应按每年的连续生产时段作为计算周期估算流动资金需求,贷款期限应根据回款周期合理确定。
篇5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 内审建设 发展思考
2013年是国内外金融机构面临严峻挑战的一年,《巴塞尔协议III》、《多德-弗兰克法案》、twin peaks(双峰监管模式)、LIBOR(伦敦银行同业拆借利率)操纵事件、美国银行业房地产改革贷款问题以及银行卡泄漏个人隐私等诸多问题都是农村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新的挑战,这都要求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部门必须建立全面风险审计体系。
一、内部审计部门的发展阶段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企业对内部审计的需要越来越多,要求也越来越高,国有大中型企业、金融机构、上市公司纷纷建立了内部审计部门。对于一个新成立的部门,就如同产品有生命周期的四个阶段一样,其发展也要经历成立期、发展期和成熟期三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其部门主要任务、审计业务开展都是不一样的。
成立期是指内部审计部门成立后的2年内,主要解决的问题是组织的报告体系问题以及树立起内部审计的权威。如果处理不当,很有可能因为没有效益或者效益不大,部门变成一个摆设。根据国际IIA的内审框架,内审部门应该在行政上对最高管理层负责,职能上对审计委员会或董事会负责。所以,在内部审计部门建设上,应该把握以下三点:(1)建立部门的规章制度,明确审计部的职责、权利与义务;(2)招聘合适的内审人员完善部门的运作;(3)采用舞弊审计的方式来提高审计部门的权威;在成立期所进行的内部审计工作主要是贷后检查审计,形式一般以遵循贷款合规审计为主。
发展期是指内部审计部门成立后的第3年—5年,主要解决的问题如何让审计部进一步的发挥自己的优势,比如在人员招聘培训以及业务的规划等方面。在事后审计的基础上会增加一部分事中审计的内容。此时的审计不能以遵循审计为主,而应该转为管理审计。管理审计是解决怎么样做可以增值的问题。对于事后审计在国有企业一般会以经济效益审计、离任审计为主。对于贷款的审批、发放的合规性追踪审计就属于事中审计。
成熟期是指内部审计部在成立后的5年后会进入内部审计信息化的整合阶段,如引入内审系统或者内审软件,进行规范化作业。审计业务的内容进一步拓宽,部分公司将尽职调查审计、内控审计、环境审计、ISO体系审计以及5S审计等纳入到常规审计内容中,也会开展更多的专案审计。
对于我国现阶段的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部门来说,要防止发展的步子迈得过大、跨越式前进。内部审计部门的建设和发展还是要循序渐进,逐步完善,多学习国内外优秀金融机构的管理经验。
二、内部审计部门的职责与业务范围
如今很多银行的内部审计只是履行了财务报表的审查工作,与外部审计的职能有点类似,其实这只是内部审计职责中的一部分。而内部审计一个很重要的职责就是要评价内部控制的充分性有效性,及时提出改进建议。这里所指内部控制活动应涵盖银行所有营运环节,全面贯彻银监会《内审指引》,正确行使《内审指引》赋予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知情权、调查权、质询权、取证权和处罚建议权,有利于充分发挥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监督职能的作用,提高审计效能,维护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部门、审计人员和被审计对象的正当权益,促进农村商业银行健康、持续和协调发展。有些控制活动可能还包含关联交易,所以还要制定关联交易的政策和程序。内部审计部门应评价银行的风险防范体系,对信贷业务质量的风险控制、前台和后台业务的合规性控制、中间业务的市场风险等进行风险监控,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银行存在的各类风险隐患,并采取相应对策进行合理化处置。通过信息沟通确保各类风险隐患和内部控制缺陷得到妥善处理。
内部审计师对审计发现、结论和建议形成最终审计报告,向董事会和列席监事通报。对于重大的审计发现,内部审计师可以中期报告,保证其得到及时重视和处理。在报告中提到的审计发现,内部审计部门有后续跟踪审计的责任。
对于银行来说,应重点关注对分支机构贷款风险的管理控制。银行应制定对分支机构的风险防范体制及程序,并使其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特别是异地分行或控股村镇银行)包括风险管理程序、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和审议程序。其次应关注大额贷款发放、平台贷款发放、重大投资以及信息披露等方面内部控制。
针对目前的农村商业银行的具体情况,内部审计可以开展下认业务:
1.对总行及下属分支机构(含异地分行或控股村镇银行,下同)的财务报表收支及其有关的经济活动进行审计。
2.对总行及下属分支机构年度预算内、预算外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审计。
3.对总行及下属分支机构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在任期内进行经济责任审计。
4.对总行及下属分支机构固定资产进行抽样盘点审计,特别是新增固定资产(大额度)。
5.对总行及下属分支机构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以及风险管理进行评审。
6.对总行及下属分支机构的经营管理和绩效考核情况进行监督审计。
三、内部审计未来发展的趋势
(一)内部审计的作用
原来有人将审计定位为“看门狗”,现在将审计定位为“免疫系统”。我们认为内审是公司的郎中、军师、卫士。
郎中顾名思义就是医生,医生的职责就是治病通过开展内审活动,查阅了第一手资料,掌握基本情况、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督促整改落实,发挥了内部审计检查、揭示和抵御的功能。
军师,就是通过内审活动,了解成员单位存在薄弱环节和不完善之处,提出完善建议,发挥 “防火墙”功能和在弥补缺陷、管理堵塞疏漏上的作用,进而为提升企业经营和管理水平服务。
卫士,就是通过内审活动,严厉查处违法违纪行为,维护公司的合法权益,以保障资产的保值增值。
银行内审部门应树立“以审计促合规,以审计防风险”的理念,按照预先制定的年度审计计划、审计方案开展工作。
(二)内部审计的发展思考
1.要了解银行开展各项业务的风险点
审计部门的工作必须贯彻执行法律法规、职业操守等。遵守董事会指定的各项经营业务指标,并及时了解开展各项业务的合规性、风险防范及内控落实情况,各部门、分支机构负责人任期内的主要部门职责、业务发展方向等。要熟悉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及行业相关规定,也要把握总行开展各项业务的实际风险点,特别是对贷款的审查、发放及贷后管理的风险。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归纳汇总分析,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及可能造成的后果,然后做出书面报告,给经营管理层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
2.建立全面的内部审计体系
内审部门要转变观念,由原有的防范风险、防范案件发生转向不遵守规则制度、超权限审批等,来确保行内资金系统安全有效运行。从目前来看,农村商业银行的内审部门由于制度、体制的不完善等原因,使得内部审计的工作范围较窄,审计目标、标准不是很明确,特别是对贷款检查较多,对其他资金业务检查较少(票据、贴现、保理),所以要建立完善的内审体系,只有由原有的防范风险、防范案件发生转向不遵守规则制度、超权限审批等,才能真正起到防范风险,化解风险,为农村商业银行的稳步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3.建立有效的培养内审人员计划
由于内审工作具有特殊性,使得内审人员需要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对于刚入职的新人来说,可以采用“导师制”,即与一名业务较为精通的内审人员搭档,新人跟着导师学习,与导师共同参与各项审计任务,在导师的指导下逐渐熟悉各项审计任务,这是一种参与式培训。通过“导师制”,使得新员工在较短的时间内熟悉业务,学得知识。在新人加入内审部门的前两年,交替参加内审部门的各种审计任务,力争尽快熟悉业务范围及重点审计领域,当新人接触了不同部门以及分支机构的各种内审任务,并参与内审报告的编制以及内审所发现的问题解决方案的制定后,新人便可以确定使他们最感兴趣的审计业务领域,然后专注发展这个领域。另外,要多鼓励内审人员参加银监会、中内协举办的各种讲座及培训活动,考取相关领域证书。
4.利用计算机进行非现场审计
非现场审计是审计人员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CAATs)对大规模批量数据进行筛选、分析的专业审计程序。特别是农商行的业务已经走上数据集中批量处理的时代,合理运用审计软件等辅助程序对电子数据进行批量处理,预先设置风险预警,建立各种风险审计模块等将成为未来审计的发展方向。运用审计软件进行审计,不但可以连接全行的总数据,还可以取得任何时间、辖内所有分支机构的全部数据,从而做到用最少的人力、物力、财力实现来达到最好的审计效果。
5.牢固树立内审制度的权威性
首先,要加强农村商业银行规章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内部审计业务的操作流程。第二,完善内部审计工作制度,严格规范内审人员的业务操作流程。制定完善的考核体系,加强对内审人员的考核力度,从而确保内部审计良好进行。第三、对内部审计结果实行职责追究制,由承接内审任务的人员对该审计结果负责,明确审计中的所发现问题的第一责任人。待下达书面审计报告及意见后由该任务的内审人员负责检查问题的落实情况,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做到防范风险、化解风险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瑞晗.银行审计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长春: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12.
[2]方涛. 商业银行数据式审计模式探析[J]. 金融经济,2012(03).
[3]深圳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公司规范运作指引[Z].2010-7-28.
篇6
第一条为切实破解州中小企业发展中的资金瓶颈制约问题,促进中小企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州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管理办法》等规定,结合州经济发展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联贷联保贷款是指若干借款人自愿组成一个联合体,向银行联合申请贷款。各借款人对其他所有借款人因向银行申请贷款而产生的全部债务提供连带保证责任,金融机构据此发放一定的流动资金贷款。通过联合体成员企业来实现联合贷款、联合担保,起到互相支持、互相监督、分散风险的作用。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中小企业,是指州内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依法诚信经营,主营业务突出,产品质量好,无不良信用记录,有市场,成长型较强并纳入州中小企业资金支持服务平台的各类所有制中小企业。
第二章 职责
第四条相关管理单位及职责
州经济和发展改革委员会是州中小企业联贷联保贷款推行的牵头部门,按季向成员单位通报项目和企业贷款需求信息,负责组织协调政、银、企以及协会成员之间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使三方在对等信息共享条件上实现金融资源的高效配置。组织协调对联贷联保贷款工作的开展,并根据业务运作情况建议州政府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同时结合的优势产业,推动优质联合体的建立,积极推荐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经济效益高、还款能力强、发展前景好的项目,确定贷款对象。
州财政局在贷款发生风险时,负责按照《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州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政办〔〕129号),及时拨付专项风险补偿资金,实行专户管理。
人民银行负责将联合体成员纳入征信管理系统,建立中小企业经营状况及信贷资金风险监测制度。
第五条辖区金融机构根据各自信贷准入原则,组成联合审查小组,对推荐项目进行调研审核,对符合条件的联合体成员企业进行信用等级评定并发放贷款。
第三章原则、程序
第六条联合体的组成
(一)联合体组成原则
联合体的组建遵循自愿原则,可以是企业自主结合,也可由行业协会、州经济和发展改革委员会等机构牵头组建。联合体内各借款人之间应相互了解、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和相互监督。借款联合体成员企业至少3家(含3家),原则上不超过5家,行业协会可视为一个联合体。
(二)联合体组成群体
1、州内同行业优势企业;
2、州内同地区生产或经营的企业;
3、州内不同地区经营良好的企业;
4、州内同类产品的上下游企业;
5、州内担保公司;
6、州内企业行业协会。
第七条签订协议
州经济和发展改革委员会、州财政局、联合体三方共同签署《联贷联保贷款业务合作协议》,协议中规定州经济和发展改革委员会负责向贷款银行推荐中小企业;州财政局负责拨付专项风险补偿资金;联合体成员企业之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及相关法律法规,本着“平等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制定《联贷联保体合作协议》,明确成员各方自愿组合的原则,确定合作期限和最高贷款申请额度、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条款、协议的变更和终止条款及违约责任和争议解决条款等。
第八条联贷联保业务操作程序
自愿组成的联贷联保贷款联合体---提出借款申请---州经济和发展改革委员会推荐---审查小组审议---金融机构信用等级评定---贷款审批---签订合同---联合体成员企业申请使用---银行放贷。
(一)州经济和发展改革委员会牵头成立审查小组,成员由州经济和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局、人民银行及相关金融机构组成。参加评议的联合企业准备贷款资料,由审贷小组负责审查项目,审批贷款。
(二)确定贷款额度。联合体借款金额由各成员企业根据自身的资金需要和偿还能力确定,联合体贷款额度由各成员企业联合体的保证能力协商确定,一致同意后向贷款银行提出联合贷款申请。原则上联合体内单个中型企业的最高贷款额度不超过1000万元,单个小型企业的最高贷款额度不超过500万元。联合体成员贷款可用额度原则上不能超过对其核定的贷款额度;联合体任一成员信用等级下降时,经办行有权调整直至取消该借款单位及联合体尚未使用的额度。
(三)信用等级评定
金融机构在考查联合体整体及各成员企业的基础上,按信用评级的相关规定对联合体各成员企业分别评价资信状况,并对联合体做出总体信用风险分析。
(四)审查审批
在符合联贷联保条件、符合贷款银行借款相关规定的情况下,由贷款银行按行业准入、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企业及主要负责人信用状况等方面情况,对联合体成员开展可行性调查,并按联贷联保业务操作程序进行审批。
(五)期限
联贷联保贷款授信额度有效期限最长一年,到期后须重新申报审批。单笔联贷联保贷款期限原则上不超过一年。
(六)利率
联贷联保贷款利率在人民银行规定的同档次基准利率基础上,可根据联合体企业的信用状况及对金融机构的综合贡献水平整体确定贷款利率。
第四章监督管理
第九条联贷联保业务风险控制措施
(一)建立保证金制度。结合联合体成员企业的资信状况,要求借款单位按不低于核定贷款总额20%的比例将资金存入金融机构指定的保证金账户作为质押,在保证金质押合同中明确约定,经出质人同意,主合同项下任一债务人发生质权人有权处分保证金的任一情形时,质权人可直接扣划该保证金账户上的保证金用于归还任一违约债务人所欠质权人的贷款。质权人扣划保证金后,联合体成员应在一个月内补齐保证金额度。
(二)损失补偿方式。当实际发生信贷资金损失时,由联合体成员企业按共同缴纳的保证金进行弥补;仍不足弥补损失的,按比例由州财政局按《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州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政办〔〕129号)向贷款行进行补偿。
(三)惩戒措施。若出现联贷联保贷款在联合体内任何成员之间形成违约,在未偿还完银行贷款之前,联合体内所有成员将失去再次从银行取得贷款的机会,直至贷款全部还清为止。
(四)排除家庭成员关系。联合体各成员的主要投资者个人或关键高级管理人员之间不得是家庭成员关系(包括三代以内直系亲属和二代以内旁系亲属关系);联合体各成员或其主要法人股东在联合体内不得存在直接或间接控制关系。
(五)明确连带责任。对于联合体中成员单位,企业的法定代表人或实际控制人及其配偶须对联合体贷款总额度承担个人连带保证责任;对联合体中的中型企业,可根据企业风险状况要求提供个人连带保证责任。
第五章附则
第十条 凡本办法中涉及到企业或个人与《担保法》、《贷款通则》相关法律条文相冲突的,以法律规定为依据。
篇7
[关键词]资产处置 工作思路 调研 改进
随着农行完成逾8000亿元不良贷款剥离及注资,农行的不良贷款率大幅下降,信贷资产质量显著改善,为农行的成功上市铺平了道路。农行剥离的不良资产处置方式不同于其他三家国有银行,以前的银行,包括中行、工行、建行,都是最后不良贷款交由四家资产管理公司来进行处置。农行这次的不良贷款,是由财政部和农业银行建立共管帐户,财政部委托农行成立专门的资产处置机构进行清收。对于农行而言,加快财政部委托不良资产的处置,既是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也是拓展收入来源,加速自身发展的需要。
一、资产处置工作面临的形势和挑战
当前,农行资产处置工作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和挑战,在深入分析不良资产处置工作任务的同时,我们应该看到既有有利因素,也有不利因素。
有利方面:一是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大投资,扩大内需,有利于企业提高经济效益;二是有利于制定和实施整体的不良资产解决方案,提高各类不良资产处置效率;三是有利于通过整合当地多方面信息资源,以及在金融、财务、司法等领域的资源和其它各种社会关系资源,依托专业清收队伍,以专业技能和操作手段,提高了资产处置的力度;四是有利于集约经营管理,节约清收费用和人力资源。
不利方面:一是宏观经济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将更加趋紧,尤其是我国经济内生性变化带来的周期性调整压力可能会明显大于往年,经济进一步向下调整的压力已经显现,出口增长压力较大,消费增长趋于放缓,劳动力成本增加,企业赢利能力明显下降,客户现金流趋紧,不利于贷款清收;二是我国信用体系尚不完善,不良资产剥离后,客户心态会发生变化,存在逃废债倾向;三是地方政府出于维护社会稳定、利益分配等原因,不同程度的存在地方保护主义;四是虽然近年来执法环境有所改善,但执行难问题仍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尤其政策性放款如供销系统、公共事业单位执行难的问题仍然存在。
二、资产处置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委托资产质量低下,清收难度大。损失类贷款占比较高,经过多年的清收,并且采取了多种措施,包括依法清收等等,剥离的不良贷款的清收难度很大。
二是地方政府保护。近年来,由于企业转制等诸多原因,导致职工上访事件增多,地方政府为保持稳定要求有关部门在处理企业资产时要做好稳定工作,结果造成在执行企业资产时难度很大,执行不下去。
三是存在逃废债现象。由于农行股改不良资产剥离,经过媒体等报道,目前,贷款客户的心态发生了变化,存在拖、赖债等现象,所以在清收过程中要比剥离前付出更大的精力,采取更强更有力的措施。
四是剥离的个人客户笔数较多,金额较小,分布区域广,管理和清收难度较大,缺乏更为有效的清收措施。
五是贷款正常维护都会产生一定的成本和费用,而预期的收益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如何在成本和效益之间权衡,也是一项难以抉择的现实选择。
三、资产处置的主要工作目标和重点
随着股份制改革的整体推进,我行的资产重组和财务重组目标已经实现,目前正稳步推进IPO融资上市,业务经营方式将发生重大变化。为此,结合总行制定的3510战略目标,将“风险控制”理念贯穿于资产处置全过程,充分考虑风险与收益平衡,致力于提高自身风险管理能力,确定我行总体工作目标:即最大限度收回不良资产,降低处置成本,提高处置效率,实现处置收益最大化。
管理目标:全面落实风险管理责任体系。不良资产抓降、监测、控制有机结合,实行客户、风险管理、资产处置等部门的一体化管理,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良好工作氛围。加快资产处置工作职能转变,打破传统的工作模式,将风险管控关口前移,变以往的事后补救式被动管理为事前、事中风险隐患的预防。
人员目标: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资产处置专业队伍。实行精细化管理,选聘责任心强、专业素质高的员工专职负责委托资产处置工作,同时配备懂经营、会管理、理念新,道德水准高的管理人员。
经营目标:实际剥离的委托不良贷款,在充分尽职调查核查的基础上,形成真实可信的估值结果。通过尽职调查和估值,为不良资产处置提供定价依据,研究个案处理办法,制订全年乃至今后三年的处置计划和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
当前资产处置工作重点:
1.制定处置工作实施细则。认真研究即将出台的委托资产处置相关制度、办法,结合我行委托资产实际状况,在授权范围内进行必要的细化,研究探索委托资产处置的有效模式。
2.落实处置工作责任制。委托资产实行分户到人,双人管户原则,明确主要责任人,负责分管客户的资产处置方案制定、具体实施和债权的日常维护。
3.了解掌握客户资产现状。认真开展尽职调查,形成全面的债务分类和回收可行性分析报告。深入了解与债务关联的可执行资产状况,对委托处置客户进行分类排队,确定潜力客户、一般客户、无效客户,分别采取不同的处置手段,使资产处置方式、方法更接近于实际,实现资产处置收益最大化
4.确定处置清收工作重点。处置工作优先放在处置周期时间短,见效快的项目上。一是对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限制企业采取坚决措施,防止金融危机、经济衰退对上述企业造成冲击,导致资产迅速减值,资产质量进一步恶化。二是借股改之机存在逃废债侥幸心理的客户。三是产权制度变革、借款主体资格变更,特别是政策性破产企业,避免企业变更或破产造成债权的终结。
5.加大处置工作力度。分别采取依法清收、领导包大户、责任清收、减免表外利息等有效方式,集中人力、法律、费用等有效资源,确保清收工作取得实效。
四、资产处置采取的主要工作措施
1.明确部门职责分工。结合剥离后的工作,明确部门人员职责和各单位的管理责任,树立大风险管理观念,实现业务部门风险管理关口前移,从业务风险产生的源头上进行有效控制。
2.完善考核奖惩机制。完善资产处置考核约束措施,制定不良资产监测考核细则,强化监测职能,严格考核。
3.发挥协同作战的整体优势。充分发挥原经营行的人员优势和信息优势,协调原经营行与委托资产处置经营部的协同工作,对已落实还款计划的委托资产还款情况进行监督。同时,对悬空债权承债协议进行落实,使其有实质性的进展。
4.加强资产风险防范。强化监管、强化检查,提高制度的约束力。以人为本,加强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提高制度执行的自觉性。加大监管及时发现风险隐患,实行客户寻访双人及登记汇报制,收贷收息客户到行,内外勤分离;抵债资产收取审查、审议审批程序化;处置项目审查审批制,通过市场寻价、合理评估,处置损失认定适当,严格处置方式,坚持公平的市场运作,确定拍卖保留底价,对中介机构实行公开或邀请招标,协议处置实行“阳光”操作。对我行的实物资产权属情况进行重新确认,特别是防止抵债资产产权过户风险和看管风险,杜绝接收后资产因管理造成的人为减值。
5.注重贷款时效维护。加强贷款诉讼时效管理,使我行的到期未到期债权始终置于司法保护之下。及时向债务人或担保人发催收通知书、律师函等形式延续诉讼时效保全债权;密切重点行业产权制度变更,争取最大限度获得破产债权的清算额度,避免企业破产成为我行债权的终结日。
6.加大以下几种委托资产的清收力度:借款人有还款能力但拒不还款的赖债行为或各种恶意逃废债行为的;借款人虽无还款能力,但有可变现资产暂未变现的;借款人虽无还款能力,但保证人有能力和有资产的。
7.加大诉讼执行力度,充分利用法律手段对委托资产进行处置清收。组建诉讼案件管理团队,实现对本行委托不良资产诉讼案件的集约化、规范化管理。对已涉诉的客户进行梳理,区别已胜诉在执行、已胜诉未执行、已尚未判决等情况,加强与县区两级法院的沟通,尽量加快判决及执行速度,尽早处置,取得清收效果。对债权债务关系明晰、诉讼时效有效、借款人确有可执行财产的不良资产项目,收集相关资料,制定项目处置预案,在充分论证效益评估的基础上,确有必要诉讼的,果断诉讼,力争做到快立、快审、快结和快执行。强化诉讼时效管理,明确时效管理责任,建立诉讼时效台帐,采取各种催收措施保证诉讼时效的连续,维护我行的权益。
8.对政府干预形成的或有公务员参预形成的委托资产采取向借款人单位发函、公开曝光等措施,借助社会舆论的压力促使其还贷。
9.加强与政府部门沟通、协商,积极探索国有企业老陈欠贷款的解决途径,使不良资产处置收益最大化。
五、对资产处置工作的建议
一是建议出台有针对性的清收政策,根据借款人的还贷能力和贷款方式出台包括减免息、打折、打包、拍卖债权等清收政策。
二是建议出台减免税费等优惠措施,使资产处置效率高、收益大。
三是建议各级财政部门密切配合资产处置工作,对财政担保的不良贷款由财政部门合理安排资金偿还不良贷款,同时对其他政府或企业贷款财政部门也可协调清收工作。
四是建议在严防道德风险的基础上,进一步出台加快处置抵债资产措施,对于抵债手续存在瑕疵、自然贬值速度较快(厂房、车辆、原材料等),不再深挖历史责任和现实责任,最大程度地减少这部分资产损失。
参考文献:
篇8
一、认真执行政策,确保各项指标圆满完成
㈠、新发放贷款与新增库存值保持一致。
截止本月,我行累计发放粮油收购贷款某万元,累计收购粮食价值某万元,用于收购的存款和现金某万元,当年新发放粮油贷款与新收购增加库存值比率达到某%。
㈡、粮油贷款收回率某%。
截止本月,我行累计收回贷款某万元,其中收回销售回笼款某万元,其它来源收回某万元,退耕还林收回某万元,实际收回专项补贴应收贷款某万元,粮油销售收入中应收回贷款某万元,粮油贷款收回率某%,高于省行核定指标某个百分点,同比去年提高某个百分点。
㈢、贷款利息收回率某%
截止本月,我行应计贷款利息某万元,实际收回贷款利息某万元,收息率为某%,比去年同期上升某个百分点。
㈣、其它不合理占用贷款及挤占挪用贷款下降某万元。
截止本月,我行其它不合理占用贷款某万元,较年初下降某万元;挤占挪用占用贷款某万元,较年初下降某万元。
㈤、信贷资金运用率某%。
1-11月份,按旬平均余额统计计算,我行信贷资金运用率为某%,高出上级行核定指标某个百分点。
㈥、企业消化本息挂账贷款未发生变化。
截止本月未,我行企业消化本息挂账贷款某万元。较年初未发生变化。
㈦、全面完成保险业务。
截止本月我部已完成保险任务,实现保费某万元,其中车险某万元,财产险某万元。
二、严格按照规范化管理要求,切实加强信贷基础工作
一年来,我部人员群策群力,开拓创新,狠抓业务规范化管理,井井有条地把规范化管理要求落到实处,切实提高了信贷管理水平。
㈠、按“控制风险,择优扶持,全程监管,按期收回”基本原则,并考虑到流转贷款的新特点、新要求,狠抓贷款投放、库存监管和收贷收息三个关键环节的管理。
首先,在贷款投放上,我部狠抓贷款投放风险管理,采取的具体措施是:⑴严密了贷前调查、审查及审批手续。在收购初期制定了《当前收购指导意见》和《收购资金贷款管理暂行规定》,对信贷人员贷前调查的范围及要求,特别是对企业风险准备金来源调查进行详细规定,确保信贷调查材料真实有效。⑵及时按上级行要求成立了贷款审查委员会及贷审办,实现了审贷分离的管理机制。(3)为增进企业法人代表经营管理意识,实行“公贷私抵”---企业法人代表住宅抵押手续,截止本月共办理抵押贷款某笔,抵押贷款金额为某万元。(4)实行了流转粮收购最高限价管理办法。根据省行不同时期下发的信贷支持参考价格,我行及时调整贷款投放标准。四季度,我部先后两次调整信贷支持价格,水稻由原来坚持某元/斤调整到某元/斤;玉米由原来某---某元/斤;大豆由某下调到某元/斤;超出支持价格的资金由企业自行解决。⑹坚持贷款申请报账制。信贷员按日核打企业收购码单,序时登记银行台账,确保收购贷款投放与粮食收购进度相一致。
其次,在库存监管上,在继续坚持出库报告制度和定期查库制度及仓单管理基础上,采取了如下作法:⑴明确了今年投放的不同种类贷款形成的库存粮食要分品种分仓垛单独保管、单独核算,不得与“老粮”及其他粮食混放。⑵实行了每日巡查库存制度。信贷员对新收购粮食每日必须巡查一次,熟悉新粮存放地点,切实做到心中有数。⑶及时设置临时仓单,对新收购粮食进行仓单管理。⑷健全了库存核查记录单及工作底稿的实用性,按期核查库存,杜绝企业私自销售及挪用农发行贷款行为发生。
第三,在收贷收息环节上,信贷员及时跟踪企业销售活动,确保销售货款及时足额归行。同时按相关规定及时准确地分解相应的贷款本金、利息和费用,跟踪管理企业销售账、商品账及应收账款,保证贷款本息及时、足额收回,做到应收尽收。
㈡、明确了各岗位人员职责,制定了本部考核方案、加强了内部管理,规范化验收取得喜人成绩。
按照省市行人事制度改革的精神,我部根据具体情况设置了8个岗位,分别为:主任岗、副主任岗、资金计划岗、信贷综合岗、保险管理岗、财政补贴管理岗、驻库信贷员岗、档案管理岗。同时根据岗位制定了相应量化考核方案,明确到人、责任到岗。信贷部副主任主抓本部人员考核,坚持按月打分,按季兑现,采取奖励制约机制,提高了工作质量。同时针对信贷外勤人员工作特点,制定了《信贷员下乡考核办法》,有效地加强了劳动纪律管理。按照今年上级行对实施流转贷款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特点,我部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及时有序地出台了收购旺季工作要求(1-4),同时根据流转贷款特点修改了信贷规范化文本,轧实了信贷业务的规范化业务操作。2005年3月份,在省行组织信贷规范化验收中,我部以较优秀成绩名列全省前茅。今年鸡西市行信贷科先后四次对我部的规范化工作进行检查验收,我部均取得较优秀的成绩名列某地区各行之首,受到了某行高度评价和表彰。
㈢、强化基础管理,发挥服务功能,有效发挥报表、数据在全行业务经营中“晴雨表”的作用。
首先,按时准确上报各类固定统计信贷报表,并根据上级行要求及时完成了2000多份临时报表的上报工作。大家都知道,临时报表的特点是要把动态的数据在较短的时间内,及时准确地上报。由于我行业务量较大,业务数据反馈参差不齐,经常给审核、汇总带来困难。为了不延误上报,加班就成了家常便饭。“老粮、老账”,“三查一落实”的认定及审计需要的报表是今年临时报表的工作重点,进入秋粮收购时期,临时报表更是与日俱增,平均一天就上报数份临时报表,而且每个临时报表都要有说明。据初步统计我部今年形成较有价值的临时套表200多套,撰写了近百万字的各类临时报表的说明材料。同时按照信贷部提出的临时性报表要“完整性、及时性、真实性”的管理要求,加强和完善信贷计划临时报表档案化管理,将临时报表全部装订成册,档案化管理,真正做到“让数据说话,为决策服务”的思想,建立健全了信贷计划、现金计划、财政补贴等统计台账,及时、真实、全面记录资金信贷计划管理活动情况,即为今后信贷资金计划管理提供了依据,也为全行的经营决策提供报务。其次做好信贷人员台账、月报等统计分析工作。使其按规定分职责及时准确登记电脑台账并汇总形成月报表,并就每个企业的资金使用情况,企业财务状况,商品销售等情况,写出较有质量的购销企业信贷运营分析报告。
㈣、认真测算信贷资金需求情况,力求准确、及时编制资金计划。
严格资金规模管理,专项贷款规模按笔申请,确保无超规模、无计划发放贷款现象发生,实时监控资金规模使用情况;加强资金调度,确保资金运用率保持较高水平;严格资金头寸限额管理,坚持提前上报资金需求计划,小额勤调信贷资金,确保信贷资金及时、足额供应,减少闲置资金占用,确保信贷资金运用率保持在较高水平。
(五)、以业务经营分析要做到“分析致用”为目标,提高分析质量,不断完善业务经营分析手段。
首先采取专项分析与全面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提高业务经营分析的针对性与指导性。根据今年粮食体制改革及农发行业务调整的新情况,我部适时提出的业务分析要做到分析致用的原则,今年以来,除按月对全行业务经营情况进行全方位分析以外,着重对各月按照不同时期的工作重点,进行了专项分析。如1-2月份是粮食收购的季节,针对今年非保护价收购的新特点,就非保护价贷款风险进行了分析,对风险成因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防范风险的对策与意见;3-6月份是粮食销售回笼季节,着重就粮食销售情况进行了分析,分析了粮食销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粮食销售出库核查办法。并针对今年非保护价玉米销售行情不好的情况。适时提出了加强非保护价玉米促销,努力实现今年非保护价贷款结零的工作意见。并根据当前影响粮棉市场价格变动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经营管理的策略与建议;7-8月份着重对我行“三查一落实”整改过程进行分析,分析亏损原因,提出下一步商品粮食库存监管的重点;10月份结合企业陈化粮认定,对全行粮食购销资产质量状况进行了专题分析,提出了加强资产管理的具体措施。其次加强调查研究,为业务分析提供确凿资料,使业务分析更切合实际。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研究对做好业务经营分析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2005年,我部组织信贷人员开展多种形式的调研活动。①针对当前粮食改革面临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向上级行提交专项调研材料“农发行面对当前粮改中所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应如何开展工作”。②按照“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要求,研究流转贷款业务中如何进一步加强信贷计划管理,发挥计划的宏观调控作用,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③就当前储备粮轮换出现的新问题,要求信贷员调查了解储备粮油的库存结构、贷款结构及正常经营管理情况,探讨储备粮油贷款今后的发展趋势及市场化条件下,如何根据“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原则,改进现有的储备贷款管理方法,进一步防范信贷风险。通过调研,有利于分析业务经营活动的新变化,解决封闭管理活动中出现的新问题。
(六)、以推动现金、利率管理迈上规范化轨道为目标,加强检查监督,严格账户管理,认真纠错改偏。
我部按照年初制度规范化管理要求,按季对辖区内购销企业的现金使用、利率、商品库存、销售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在信贷员自查的基础上,全年共分四次组织信贷人员开展信贷基础工作大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及时向支行作了专题汇报。对在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我部能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纠错、改偏,使各项管理措施落到实处。其次做好现金、利率政策的宣传解释工作。2005年我行会计科目及存贷款利率均作了重大调整,引起贷款利率政策的相应变化。为了使行信贷人员准确执行贷款利率政策,我部结合(农发银发[2005]238号文件精神,对每个贷款会计科目的利率执行标准进行了明确,制成表格下发给每个信贷员参照执行,受到信贷人员的普遍欢迎。同时做好利率政策的上传下达工作,及时与营业部沟通,将利率管理落到实处。今年以来,我部认真执行当地人民银行和上级行下达的现金投放计划,自觉做好现金投放工作。严格掌握支取现金范围,按照人民银行和上级要求认真建好现金分析日报表,分清来源,用途逐日登记;坚持加强大额现金管理,完善内部审批制度,杜绝不合理大额提现;同时,认真执行了账户管理规定,加强对开户企业库存现金的管理,对收储企业库存现金按规定核定了限额。始终把正确贯彻执行各项利率政策作为促进收购资金封闭运行,保证农发行经营成果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正确执行各项利率政策,按照要求规范操作,较好地发挥了利率的杠杆作用。
三、立足当前,抓好各项阶段性工作
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农发行信贷工作遇到新的问题和困难,工作重点随之变化,阶段性任务较多较重。我部严格按照上级行各文件、会议精神和行务会决议精神,及时召开专题业务研究会议,对相关工作进行详细布置,经过紧张而高效的工作,圆满地完成了各项阶段性任务。
㈠、结旧转新,做好资料归档和各项结转工作
对2003年所有文件、报表、台账、单据、有关资料等逐一整理分类、装订归档,达到整齐有序、便于查找的现实效果,为去年的工作打上圆满的句号;根据上级行的有关规定,认真细致地对信贷月报和项目电报进行结转,确保数据衔接一致和利于操作,为全年的计划信贷报表等系列工作打下良好的铺垫。
㈡、集中开展商品粮油结算资金贷款清理工作,完善信贷监管,堵塞管理漏洞
为了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提高收购资金封闭管理水平,按照省市分行的统一布置,我部于3月份集中精力、扎实彻底地开展了商品粮油结算资金贷款清理工作,取得了预期成效。我部集中力量逐企业逐笔认真核查企业账务,不仅包括已反映在各结算资金占用贷款科目中的结算资金占用贷款,还全力清查了是否存在隐含在库存占用贷款、各类专项补贴占用贷款等各个环节中的结算资金占用贷款,将贷款科目余额与企业贷款占用的实际情况逐一核对,真正做到全面、彻底。通过清理未发现与台账和报表不符及结算资金占用贷款反映不准确的项目。
通过本次结算资金占用贷款清理工作,我部加大了对结算资金占用贷款的日常管理力度,根据企业货款占用情况的变化,及时准确登记台账,反映结算资金占用贷款的真实情况,加强我行的相关管理;进一步加强对企业销售和货款回笼情况的监管,将从粮食出库到货款回笼归行的全过程严格置于我行信贷监管之中,严防企业利用货款结算套取、挪用收购资金,确保我行货款回笼收贷工作顺利完成。
㈢、做好企业信用等级评定工作,为信贷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对粮油企业实施统一授信管理,是为了适应粮油购销市场化,加强粮油贷款管理,更好地防范和控制信贷风险,提高我行信贷管理水平和金融服务水平的需要。我部根据上级行文件精神要求,认真调查核实企业情况,规范操作程序,精确测算企业授信额度,为信贷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促使企业进一步树立信用意识,改善经营管理,优化贷款条件,按照省市行的统一布置,我部于5月份集中力量开展了粮油贷款企业信用等级评定工作,圆满完成了工作任务,取得了预期成效。
⑴、加强领导,周密组织部署
市分行文件下发后,行长非常重视,召开行务会及时部署此项工作,将其摆上主要工作日程,要求信贷部集中力量按期按质搞好此项工作。分管行长督促指导计划信贷部全体人员明确分工,各司其职集中开展信用等级评定工作,切实加强了对此项工作的组织领导,提高了对此项工作的认识,形成了行长亲自抓,信贷人员具体抓,集中力量搞好工作的积极局面。
⑵、及时宣传,密切银企协作
我部将开展信用等级评定工作的有关精神,迅速向相关企业传达,强调我行严格搞好信用等级评定工作的慎重态度。企业信用等级评定是在粮食购销市场化条件下,农发行衡量开户企业风险承受能力,实行区别对待、分类管理的主要依据,也是促使企业强化风险承受能力,增强诚信观念,改善经营管理的主要措施,取得了粮食企业的理解和配合,督促企业积极申请信用等级评定,促进了信用等级评定工作的按期顺利开展。
⑶、精心部署,圆满完成任务
我部严格按照上级行的具体要求,将信用等级评定工作作为目前阶段性的主要工作,集中力量扎实开展。
①是确定信用等级评定企业范围。通过学习文件,请示上级行核准,我行将现有十六个粮食购销企业全部作为授信评定企业,同时增加对密山市冰灯米业有限公司和绿华米业有限公司的信用等级评定。
②是集中力量逐企业开展信用等级评定工作。我们在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有关文件和总行信用等级评定与管理办法的基础上,严格按照总行规定的统一标准和计算办法逐企业、逐项目评定打分,并且创造性地设置了复核程序,确保客观、公正、准确地评定企业的信用等级,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管理、财务状况和信誉程度,为我行衡量开户企业风险承受能力、实行信贷准入机制建立基本依据。我们明确职责,细化分工,将报表数据提取、带入公式计算、电脑录入数据、按评定标准打分、评分审核、撰写评估报告、整理资料装订成册等环节工作分阶段逐一落实到人,提高效率,形成合力,有效克服了人手少、时间紧的客观困难,保证了按期按质完成工作任务。通过评定,某和某信用等级为A级企业,某为B级企业,某等级为C级企业。
⑷、总结经验,切实加强管理
通过本次信用等级评定工作,我们认识到必须认真落实信用等级评定的有关精神,切实加强企业信用等级管理。要根据此次信用等级评定结果,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管理理念,按照因企制宜、因企施策的原则,对开户企业实行分类管理,根据企业信用等级,择优扶持,实施精品客户管理。同时加大对粮食加工企业的信贷倾斜力度,支持其做大做强。
㈣、做好“三查一落实”的阶段性检查工作,及时进行账务处理,提高信贷资产质量。
今年3-8月份,按照总行的统一部署,根据省、市行要求,我们继续开展了“查企业库存、查企业财务、查贷款风险和落实贷款管理制度办法”的活动,在行长和分管行长的组织带领下,我部克服了时间紧、任务重等许多困难,严格按照上级行规定的检查内容和程序,多次深入企业,集中检查,核实企业库存,清查企业账务,掌握了企业的第一手资料,规范了企业经营管理行为。首先逐笔核查企业会计账,重点放在现金账、银行账、往来账以及三项费用、库存粮油、销售收入上。二是本着“有仓必到、有粮必查、查必彻底”的原则,核实企业实际库存,并结合企业的保管账、实物账和仓单,搞清库存的数量、性质、品种、成本和权属。三是结合账务和企业实物,综合分析我行贷款风险。四是现查现纠,根据某省粮食局和某省分行联合文件《关于转发国粮调[2005]89号文件的通知》(黑粮计字[2005]30号)文件精神,我行及时与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和购销企业沟通,使银企双方严格按照有关制度规定,对粮食销售发生的损失损耗,要随发生,随处理,随记账。截止到2005年8月未银企双方共处理商品挤占挪用及损失损耗某万公斤,金额为某万元。其中:小麦损耗某万公斤,金额某万元;水稻损耗某万公斤,金额某万元;玉米损耗某万公斤,金额某万元;大豆某万公斤,金额某万元;其它商品损耗某万公斤,金额某万元。通过多次库存核查,有效地化解我行信贷风险,为提高收购资金管理水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㈤、积极配合审计工作,摸清底数,确保全面真实地掌握和反映企业情况
今年8月份,根据《某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黑政发[2005]55号)文件精神,为切实摸清企业家底,查实亏库原因,进而搞好粮食购销企业财务挂账的清理认定工作。由某审计部门牵头,财政局、粮食局、农发行参加,成立了密山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挂账清理审计工作小组。我行副行长某任审计副组长,直接参与企业审计认定工作。从8月16日至9月25日分两个阶段对某市某个粮食购销企业1998年6月1日至2005年6月30日新发生的财务挂账进行了清查审计。我部积极配合审计部门,并帮助审计部门利用计算机编制了库存清查抽样登记表,下发到密山各库。在工作上主动出击,积极配合各部门从企业库存盘点入手,对企业的库存粮油按仓容形态进行了全面清点,对亏库的仓囤按形态分年度逐个进行统计分析,查亏库的原因,确保审计认定数据真实可靠。
通过此次协同审计、财政、粮食局等部门对企业商品库存进行清查,共清查出新增商品粮损耗某万公斤,金额为某万元。其中:小麦损耗某万公斤,金额某万元;水稻损耗某万公斤,金额某万元;玉米损耗某万公斤,金额某万元;大豆某万公斤。我部认为此次审计认定,较为全面地反映出企业真实面貌,为下一步新老粮划段奠定了基础。现审计结果已报送省审计厅,等待批复后,再由银企双方进行账务处理。
㈥、结合企业陈化粮认定,及时进行银行台账业务调整,使台账能真实准确地反映企业商品性质。
2005年10月份,我部抓住企业新认定一批陈化粮时机,组织信贷人员,集中精力对企业的陈化粮鉴定报告单进行审核,及时进行银行贷款科目调整。将调整结果及时与企业统计、财务报表核对,查找差额原因并及时进行调整。从超期库存调整到陈化库存某万公斤,金额某万元。其中:小麦某万公斤,金额某万元;水稻某万公斤,金额某万元;玉米某万公斤,金额某万元。通过此次调整,解决了以往台账与企业陈化粮报表数据不相衔接的问题。至此本月银行台账与企业商品账及实物库存中陈化粮数据保持一致,使银行台账真实反映企业商品性质。
四、今后工作打算
㈠、继续加强对信贷从业人员的管理和教育。
我部认为要提高信贷业务质量,关键是提高信贷从业人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技能,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做好人的工作,制定合理的学习教育规划和切实可行的措施,在不影响正常业务工作的前提下,积极开展信贷从业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学习教育活动,整顿思想,增强工作责任心,学习有关规章制度和业务知识,提高业务技能和综合素质。可借鉴“三讲”教育经验开展类似的学习教育活动,并加强考核,把学习效果与工资、资金挂钩,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㈡、从制度入手,不断提高信贷监管水平。
①是延伸“三个监管链条”即从对贷款物质的监管延到企业整个资产的监管,从对仓单库存的管理延伸到库存物质变化的动态管理,从对回笼货款数量的监管延伸到企业资产构成及来源的管理。②是建立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要积极引导和监督企业参加财产保险,并按照“多方筹集,权属不变、银企共管,专款专用”的原则建立贷款风险金补偿机制,用于弥补企业经营性亏损。③是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发行内部岗位风险责任制。加大对信贷人员的激励和约束力度,通过制度约束来增强信贷人员的工作责任心。
㈢、积极参与企业改革,切实防范企业改革不规范带来的风险。
当前粮食购销企业进入了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新阶段,我们面临着严峻的信贷资产保全压力。我部所管粮食企业正在不同程度的进行改革改制运作,我们对企业的各项变化高度重视,积极参与企业改革改制,认真把握企业改革改制的进程,切实做好信贷风险防范工作。⑴是积极主动参与当地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方案的制定,介入企业改革的全过程,引导企业规范操作,杜绝企业借改革之机悬空和逃废债务。⑵是强化对改制企业的债权管理。对实施重组、兼并、出售等改革措施的企业,要坚持“债随物走、资产和债务相统一”的原则,及时变更或重新签订借款合同和借据,落实好农发行债权,并对改制后的企业要及时进行贷款资格认定,其结果作为信贷支持的依据。⑶是加强企业有效资产抵押担保工作,严格按照有关政策规定开展企业有效资产的抵押担保,做到操作规范、内容完整、要素齐全,确保抵押担保的合法有效。⑷是加强对企业人员分流资金来源的监督,严密监控企业变卖有账外资产的合理合法性,防范企业将设有农发行抵押债权的资产私自变卖,用于支付企业人员分流费用,督促企业改革成本的落实,严防企业套取和挤占挪用收购资金用于改革改制,确保我行资产安全。
㈣、积极化解存量风险。
①是加大促销力度,化解“老粮”风险。对高价位库存,凡有省政府促销政策,同意从粮食风险基金中列支价差亏损补贴的,可实行先销后补。②是加大督促和协调力度,积极消化财务挂账,大力清收不合理占用贷款。③是扎实开展企业有效资产抵押担保工作。④是要切实加强已停贷企业的监管,特别是库存监管,严防企业私自卖粮。⑤是认真做好粮食风险基金的监管,督促风险基金及时足额到位,确保农发行收贷收息目标和粮食企业业务经营的正常运转。
㈤、完善信贷计划管理方式。
按照“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信贷计划管理要求,研究实施区域信贷政策的新思路、新方法,增强计划的调控作用,提高信贷资金使用效率,使资金计划与业务发展紧密结合。同时加强信贷计划的指导作用,做好信贷资金需求预测,指导收购资金的供应。
㈥、进一步完善审、贷、查三权分离体制,突出风险控制,保全信贷资产。
①是规范贷款审批程序。贷款的审批程序应该坚持前后台分离的原则,强化审、贷环节之间的相互制约和上下级报告制度。②是严格落实贷款责任。贷款调查评估人员,承担调查失误和评估失准的责任;贷款审查、决策人员承担审查、决策失误的责任;贷款发放人员负责贷款的监管和收回,承担检查失误、清收不力的责任。③是改进信贷风险管理手段。要根据上级行信贷政策、贷款管理办法的调整情况,及时规范业务操作流程。同时,在风险管理中要重视计算机、网络等高新科技手段的使用,提高信贷管理的技术含量。④是落实岗位制约、专业检查、会计监督、稽核监察再监督的“四位一体”监控措施,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内控机制框架。⑤在继续做好贷款资格认定、信用等级评定、有效资产抵押担保等风险管理工作的基础上,通过控制贷款上限与贷款支持的价格上限,尝试授信管理,推广风险保证金,探索信用等级管理等做法,有效控制了增量贷款风险。积极与财政配合,促进有关补贴政策的落实,盘活了库存占用贷款。支持企业改革改制,并督促企业在改革中落实银行债权,有效保全了存量信贷资产;加强对贷款风险预警、监测与反映,促使信贷资金运营步入良性循环。
篇9
关键词:适度贷款;政策性贷款;商业性贷款;担保基金
文章编号:1003-4625(2007)02-0052-04中图分类号:F830.5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The key to solving the problem of public high school’s obtaining loans from banks is to set up a new institution, normalizing the behaviors of high schools, banks and governments on high-school obtaining loans. This new institution is mainly composed of four aspects: moderate loan-granting institution; banking loan-granting institution combined planned policy loan with conditional commercial loans; bank loan risk management institution and bank loan guarantee institution.
Key words: moderate loan; policy loan; commercial loan; guarantee fund
一、公立高校适度贷款制度
关于公立高校适度贷款制度,我认为所谓适度就是“需要”和“还得起”的结合。虽然需要,但还不起,那不是适度;还得起,如果不需要也不会贷款,因此,适度贷款是“需要”和“还得起”同时作用的结果。具体到高校贷款来说,需要是高校申请、教育主管部门批准的行为,需要多少或者还得起的贷款数字是经教育主管部门审批、高校申请、贷款银行同意的贷款额度。高校中出现的贷款规模过大、高校基本建设支出随意性大、资金使用效率低、浪费严重等问题,是我国公立高等学校事实上拥有的财务自过大所致。并且,我们在扩大高等学校财务自的同时,没有及时地建立相应的监督制度。因此,既要确定高校的贷款规模,又要从制度上限制高校贷款自,公立高校适度贷款制度包括:教育部门内部申请审批制度,财政部门监督制度,银行审批制度。
(一)公立高校银行贷款规模控制
贷款办学存在风险,因此,高校必须适度控制贷款的规模,降低负债给学校造成的财务风险。为了进一步加强对高校贷款行为的规范和管理,防范财务风险,确保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颁发了教财2004第18号文《关于进一步完善高等学校经济责任制加强银行贷款管理切实防范财务风险的意见》这一重要文件。文件就高校贷款的指导思想、贷款资金的使用方向和贷款资金的管理作了明确的规定,并给出了高等学校银行贷款额度控制与风险评价模型。该模型对高校控制贷款规模,防范财务风险提供了量化的指引。但该模型没有考虑不确定性因素对高校未来现金流量的影响,其测算的结果可能会误导高校的财务决策。笔者试图在分析影响贷款规模因素和控制方法的前提下,引入肯定当量系数的概念对该模型作出某些调整和完善。
1.构建模型的前提。
前提一:以一定时期高校在归还长期贷款本金和其他长期性开支后,可用于偿还银行利息的净资金来源与同期贷款利率的比例关系为模型构建的基础。
前提二:主要以偿付利息的净资金来源为测算内容。一是利息来源形成渠道。主要由国家教育经费拨款、学校教育事业收入、校办产业(附属单位)上缴收入等其他收入构成。二是净利息来源应扣除的因素,一项是高校经常性成本支出,另一项是清偿长期性借款,包括社会集资、债券类借款本金支出。
前提三:以长期资金来源与长期资金运用的前三年标准差系数为模型预测值的修正系数。
前提四:由于高校所在地区不同,不同的地区又存在不同物价水平,在全国高校实行统一收费标准的情况下,给高校带来收入上的差异。因此,在高校经常性成本支出前应乘上一个物价指数,使模型净利息来源情况更加准确。
前提五:由于学校学生的生源地不同,如果贫困地区的学生较多,就会影响学费的收缴情况,较高的拖欠率会使学校的正常收入水平受到较大的影响。学校的实际收入与理论值之差距由拖欠率来测定。
2.模型构造。为了建模的需要,笔者设定:A为国拨教育经费;B为教育事业收入,其中,n1为在校本科生人数,n2为在校硕士生人数,n3为在校博士生人数;m1为本科生学费,m2为硕士生学费,m3为博士生学费;C为校办产业(附属单位)上缴收入等其他收入;D为除利息外其他财务支出,E为高校经常性成本支出,F为偿还贷款本金;M为净偿息资金来源;R为贷款利率;K为修正系数;Q为物价指数;S为学费上缴率;G为安全贷款规模;T为时间参数。根据前提一,得下列定义方程:
G=M/R(1)
M=(A+B+C)-(D+E+F)(2)
根据前提4和前提5,经过物价指数和学费上缴率修正过的偿息资金来源M′为:
M′=(A+SB+C)-(D+QE+F)(3)
B=n1m1+n2m2+n3m3(4)
那么G=[A+S(n1m1+n2m2+n3m3)+C-(D+QE+F)]/R(5)
此贷款安全规模的测定,既测定现在的安全规模,也预测今后的安全规模,加之采集上列公式数值为连续累计值,为准确显示预测期年度值,在此应将时间参数纳入公式内,由此得:
G={∑[Ai+S(n1im1i+n2im2i+n3im3i)+Ci-Di-QEi-Fi]×Ti}
/∑Ti/R(6)
(6)式的计算结果是贷款安全规模的临界值,根据前提三的要求,引入修正系数K,得:
G=公式(6)×K(7)
(7)式为模型完整构造。另外,如在上列模型中把归还贷款F去掉,可形成债务陷阱的检测模型:
G={∑[Ai+S(n1im1i+n2im2i+n3im3i)+Ci-Di-QEi]×Ti}
/∑Ti×K/R(8)
当模型测定的贷款规模小于实际贷款量,反映了借款人偿息净资金来源在未归还贷款本金的条件下,仍不能清偿全部贷款利息,进而使非主动性债务(欠息)伴随时间延续不断增加,即借款人步入了“永远还不清”的债务陷阱。
3.贷款规模的敏感性分析。这是检测某一贷款规模对待定假设条件变化的敏感度。对贷款规模进行敏感性分析,主要由于在测算出某一高校安全的贷款规模后,高校的实际贷款并不一定要达到理论安全临界值,那么,就需要知道当改变贷款方式时,或某一特定变量发生变化时,可贷的资金是怎样变化的。
总之,只要正确认识高校的贷款偿还能力,使高校贷款偿还能力的测算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才能解决高校怕担风险不敢贷款的顾虑,限制那些不顾财务承受能力盲目追求贷款规模的现象,并为高校贷款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
(二)公立高校的贷款审批监督制度
1.教育部门内部高校贷款审批制度。
(1)贷款申请。公立高校贷款须按照管理权限进行申请,申请报告包括:第一,贷款项目的申请报告与可行性研究报告,其中可行性研究报告又包括贷款项目名称,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贷款用途,贷款必要性,分年度贷款额度方案,分年度偿还贷款本息计划和措施,学校拟贷款期间内分年度非限定性净收入测算等;第二,学校发展战略规划、学科与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校园建设规划;第三,学校拟新增贷款后,按“高等学校银行贷款额度控制与风险评价模型”自测贷款风险指数表。
(2)审批程序。分为五步:第一步,由学校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校内决策程序,科学确定贷款额度、期限及还款计划等,向主管教育部门提交贷款申请报告等有关材料;第二步,审批工作原则上在教育主管部门收到学校完整申请资料后的20个工作日内,给予明确回复意见或完成审批工作;第三步,经教育主管部门审批同意后,由教育部门向财政部门报备;第四步,经财政部门审查没有异议,教育部们通知有关学校方可与合作银行签订贷款协议;第五步,有关学校将正式签订的贷款协议的复印件报主管教育部门备案。
(3)审批原则和内容。银行贷款审批的基本原则是充分考虑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及学校的收入状况、贷款需求与实际偿债能力,做到量力而行;贷款期限适当。评审的主要内容包括:贷款必要性;贷款预期用途的合理性和效果;分年度贷款计划和偿还计划的合理性;偿债能力;贷款风险程度等。
(4)审批结论与权责。教育主管部门将根据评审的结果,对高校的贷款申请做出同意或不同意贷款的审批结论,凡纳入审批范围但未得到教育主管部门审批同意的贷款项目,公立高校一律不得贷款。未经批准擅自向银行贷款的,一经发现,将追究学校及有关人员责任。
审批结论主要用于控制高校财务风险。高校对送审数据和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按照“谁贷款、谁负责”的原则,高校作为贷款主体和还款主体的地位不变,承担贷后管理和偿还贷款的一切责任。
(5)贷款方案的调整。在教育主管部门批复的贷款额度内,高校可以自主减少贷款规模,或在不改变基本用途的情况下作适当调整。但是,若将非基建类贷款用于基建项目支出时,必须重新办理报批手续。
2.财政部门高校贷款监督制度。财政部门应该加强对高校贷款进行监督,主动从高校财务自方面进行约束。首先,严格界定高校财务自的范围,公立高校从银行贷款的权力应该受到严格的限制和管制,原则上高校不能拥有自主从银行贷款的决策权。高校的基本建设规划应该由政府来参与制定并监督高校实施。高校向银行借款或者通过其他方式从市场融资,必须经教育部门和财政部门审批监督。其次,切实贯彻《高等教育法》的规定,“高等学校的财务活动应当依法接受监督”。高校财务情况必须公开透明,财务自应受到严格监督,财务运作情况必须接受审计。建立严格的高校财务问责制,依法追究那些随意贷款、随意支出给高校造成损失的学校决策者的责任。再次,高等学校财务预算必须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总原则。收入预算坚持积极稳妥的原则;支出预算坚持统筹兼顾、保证重点、勤俭节约等原则。同时应分清高校各任领导的责任,硬化预算对学校和学校领导的约束。
3.银行对高校贷款审批制度。无论是商业银行还是政策性银行,都要按照贷款申请受理、贷前调查评估、贷时审查审批、贷后跟综检查的步骤进行贷款,对高校贷款也不例外。在高校贷款调查时,要特别注意教育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的审批文件,通过分析高校几年来的收支情况、招生情况,认真研究贷款用途,合理确定贷款额度,科学确定贷款使用时间。
二、建立公立高校“有计划政策性贷款、有条件商业性贷款”相结合的制度
笔者认为,对公益性建设项目或称难以有资金回报的项目,进一步说就是靠政府拨款和学费的增量来偿还贷款本息的项目,实施有计划的政策性银行贷款;对经营性项目或者说项目自身经营有资金回报的,实施有条件的商业银行贷款。
(一)公立高校进行有计划的政策性银行贷款
1.明确政策性贷款主体。目前,我国有三家政策性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进出口银行业务范围比较明确,只有国家开发银行业务范围较广,而且业务触角已伸向高校贷款,由其承担对高校进行贷款支持比较合理。也有不少学者建议组建政策性的教育发展银行,认为,组建教育银行不仅符合我国金融业分业经营原则,而且将极大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持续发展。还有学者认为,以外汇储备设立“中国教育银行”,作为政策性银行,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承担对高校建设和大学生助学贷款的职能。从学者们建议可见,认真进行高校银行贷款研究和制度管理非常必要。但是,我认为,为此新成立一家政策性银行必要性不大,只要明确由国家开发银行承担公立高校贷款和高校大学生助学贷款就可以解决问题了。因为,一是高校银行业务量并不是很大,不足以自上而下成立一个专门银行提供服务;二是国家开发银行无论从性质还是机构设置看都基本可以满足对高校的金融服务,关键是要重新明确国家开发银行的职能。
2.政策性银行贷款的计划性。要强调对高校贷款计划性,表现在:第一,贷款高校的优先发展符合国家整体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其贷款规模须经过教育主管部门和同级财政部门批准;第二,贷款高校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效率有大的提高,并随着政府拨款和学费增加,对长期贷款的还本付息有保证,即使需要展期,也有政府或财政部门提供担保,没有最终风险;第三,贷款高校还款计划性强,建设期满逐年还款计划具有可行性;第四,高校贷款具有政策保证,如贷款期限内招生数量变化、政府拨款的稳定和增长情况、学费收取标准的调整政策等都会影响高校收入;第五,高校贷款用途的计划性,即必须用于高校扩大校园面积、教学用房建设、教学设施设备建设等,强调专款专用。
从现实情况看,虽然政策性银行贷款具有长期性和政府预拨款性,但是,政策性银行的经营亏损并不是国家许可的。因此,认真预测未来若干年招生政策和招生人数的变化,确立发展重点和与招生人数相配套的高校规模是十分必要的。盲目默认高校自主发展,今后必然会造成高校设施闲置浪费,以至于出现新的有问题贷款。
(二)公立高校有条件的商业银行贷款
公立高校在商业银行贷款关键是要讲条件,过去和现在正在出现的有问题贷款就是因为商业银行不讲条件所致。影响高校商业银行贷款的条件很多,如公立高校的贷款资格、产权的特殊性、办学规模的变化、诚信意识和表现、管理水平等,最根本的条件是偿债能力。因此,笔者所指有条件发放商业银行贷款就是指发放有还款能力的贷款。
1.学生公寓建设贷款。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公寓已经难以满足扩招的需要,现有的公寓每间平均住7至8人,且住宿、盥洗条件很差。如果按照人均10平方米的标准,高校每扩招100名学生,公寓建设就需增加1000平方米,按每平方米900元的造价计算需90万元。按此标准推算,学生公寓建设贷款需求规模是很大的。据上海市38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经验显示,人均10平方米的大学生公寓每月收住宿费100元,开发商在13年内即可还本付息(政府有一定贴息和免税),每平方米造价为900元,房屋18年后归校方所有。从上海的经验可以看出,只要是有收入来源的项目,都可以借助银行贷款先行建设,用将来的购买力办好现在的事。
2.教师公寓建设贷款。高校教师的住房普遍达不到标准。1998年全国普通高校专任教师总数为40.7万人,教职工总数为103万人,约需住房8700多万平方米,而根据目前的典型分析,达标面积约短缺30%。同时,各高校伴随招生规模的扩大,每年需增加教师人数,从而使得住房矛盾更显突出。商业银行支持高校教师住房建设贷款,通过发放按揭贷款归还住房建设贷款。
3.高科技项目风险贷款。全国高校产学研一体化的势头发展很快,科技项目产业化已经成为既定国策,国务院对科技人员创办高科技企业也制定了特殊的政策,如果高科技项目风险贷款面向高校推出,其规模和效益是显而易见的。
4.高校食堂餐饮收入。按在校生规模5000人计算,一所大学一年的餐饮收入约为1500万元,按20%的盈利率计算,税前利润为300万元,因此,餐饮收入是还贷的重要来源。可见,高校后勤设施建设是商业银行支持的重点。
三、公立高校银行贷款风险管理制度
高校既是独立的财务主体,又是国家预算的基层单位,是一个财政主体,高校贷款的终极承担者是政府。因此,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有责任对高校贷款加强管理。贷款风险的防范,直接关系到高校的信誉、形象和发展,关系到商业银行经营状况,甚至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因此,必须加强管理。
1.贷款额度管理。利用银行贷款资金,应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和政绩观,履行节约、量力而行的原则,合理控制贷款规模。贷款规模不能超过学校的偿债能力,高校年度内偿还贷款本金、支付利息的数额不能影响学校的正常运行,这是合理确定高校贷款规模最基本的标准。学费收入是高校还贷的主要来源,而学费的多少取决于学生人数及收费标准,因此我们可以在贷款额与学生人数之间建立适当的对比关系,即制定合理的生均贷款额作为衡量贷款风险、贷款规模的指标。另外贷款期限的结构也要合理安排,将长期借款与短期借款相结合。
2.预算管理。(1)预算的动态平衡。预算动态平衡要求高校在某一特定期间内,在以后年度预期预算资金可以作为偿债保障的前提下,为创造未来预期收益,允许适度举债,特定期间结束,偿还全部债务,收支平衡。(2)预算的现金流量平衡。根据预计的现金流入量安排支出预算,将年度贷款额度和还贷计划编入预算,并实现一种新的“收支平衡”现金流量平衡。学校财务预算的平衡关系为:年度预计收入数+预计贷款数=年度预计支出数+预计还贷数。
3.贷款项目管理。贷款高校应制订严格的贷款资金管理制度与办法,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按管理层次逐级建立贷款资金项目管理责任制,责任到人,各负其责。贷款高校的校(院)长是高校贷款项目的总负责人,对全部贷款资金使用的安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负责,对确保按期偿还贷款本息负责。各级财务人员应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负责。各项目负责人必须严格按照项目建设计划使用资金,不得超标准、超计划使用资金,坚持厉行节约的原则,确保项目建设质量。凡用于基本建设、基础设施改造、设备购置等方面的支出,必须按国家规定的程序操作,通过政府采购、招投标等方式,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4.贷款审批管理。为便于全面掌握高校的贷款规模和风险状况,加强宏观管理与监控,及时采取措施防范财务风险,高校主管部门可以对贷款高校实行贷款审批制度。高校、高校二级机构和附属单位须将贷款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具体还贷计划和措施等相关材料报学校贷款资金管理领导小组审批,凡累计贷款余额达到本校上年度总收入10%及以上的高校的新增贷款项目,还须送高校主管部门审批。其余贷款高校,也要将学校贷款规模报送主管部门备案。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得再向银行贷款:(1)学校资产负债率超过40%;(2)学校累计贷款余额超过前一年的总收入。
5.银行贷款用途的管理。教育部规定,银行贷款资金一般只能用于危房改造及维修、基本建设和公共设施建设,不可以用于日常经费开支,更不可以用于职工集体福利。高校贷款的真正目的是为了高校的长期发展。如果依靠贷款资金来改善目前的教职工待遇,虽然近期可能会使教职工的待遇有所提高,但会给学校的未来背上沉重的包袱。这种盲目的贷款最终也会伤害职工的长远利益,一旦每年没有足够的收入或新的资金引入用于还本付息,就只好依靠借新债还旧账,贷款不断膨胀形成恶性循环。因此,高校贷款不能急功近利,搞短期行为,应严格限制贷款的用途。只有那些重要的急需的并有一定预期收入的投资项目才是高校贷款时优先考虑的项目。
四、公立高校银行贷款担保制度
笔者认为,有必要建立高校贷款担保基金,这样的制度设计可以起到规范高校贷款,防止高校因过度贷款带来的财务风险,从而增加财政的负担,也能为高校解决贷款中的财产担保问题。如何构建高校贷款担保基金呢?
1.担保基金的注册资金和运营资金。公立高校贷款基本上可定性为政策性银行贷款,是借助金融信贷手段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目标的重大举措,担保基金应该是社团法人性的非盈利机构,其注册资金应由各级政府出资,主要职能是为公立高校贷款提供担保。基金的保值增值主要靠存款利息、担保手续费、社会捐助等。
2.担保基金的组织管理。担保基金的管理隶属于同级教育主管部门,主要有国家和省两级组织。
3.担保业务运作。一是保证对象和费率。由于担保基金是为高校政策性贷款而设立的,其保证对象仅限于高校和在校大学生,包括中央、地方公私立高校。在保证费率的确定上,既要考虑贷款保证的风险,又要考虑包括担保费率在内的融资成本,更要考虑对借款人的优惠扶持政策,保证费率初步定为1%到2%,低于社会担保公司2%到5%的担保费率。二是信用调查和保证承诺。当借款高校申请担保时,基金组织将认真对申请人的信用进行调查,分析判断,为承诺决策提供依据。当保证对象为高校时,主要调查高校属性、规模、财产状况、教育主管部门审批手续、借款用途、项目论证审批报告、还贷计划等;当保证对象是大学生时,应重点调查其品德表现、学习情况、身体情况、家庭情况、还贷计划等。形成调查结论后,确定授信额度,按照银行要求作出保证承诺。承诺方式分别为:对高校基础设施贷款和后勤社会化贷款的担保,由基金组织逐笔与银行签订担保合同;对大学生助学贷款的担保,以学校的院系学生的学年贷款总额为单元,由基金组织和银行签订保证合同,并附明细表。三是代偿、免责和求偿。当担保债务不能履行时,基金组织以保证合同代位履行。具体操作:先由贷款银行向债务人催收,确实无法履行的,由贷款银行请求基金组织代偿。超出担保部分,基金组织可以申请免责。基金组织代偿后,自动取得贷款人的债权人地位,获得代位求偿权,向借款人追偿。
4.代偿损失弥补。首先,由基金组织按照求偿权预期损失额计提的准备金弥补;其次,由政府财政部门给予一定的补贴;再次,条件成熟时,实行高等教育贷款担保的法定保险。
参考文献:
[1]陆毅.关于高校贷款办学的几点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9).
[2]张海兰,田园.我国高校银行贷款规模控制模型研究[J].教育财会研究,2004,(6).
[3]王忠国.组建教育银行正当其时[J].黑龙江金融,2002,(12).
[4]刘崇献.用外汇储备设立中国教育银行[J].观点,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