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新会计制度范文

时间:2024-03-07 17:47: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政部新会计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财政部新会计制度

篇1

关键词:新会计制度 会计信息 公允价值 会计准则 策略

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会计核算制度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新会计制度的推广和实施实现了会计体制的创新性突破,为我国财务管理体系的规范化建设创造了条件。新会计制度是具体的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和会计核算规章的统称,新会计制度作为旧会计制度的延续和发展不仅补充完善了实质重于形式的会计原则,还摒弃了行业界限的限制,从而为提高会计信息的综合性分析水平奠定了理论基础。

一、新会计制度的特点分析

(一)新会计制度的适用范围打破了行业限制

新会计制度实现了不同行业间会计信息口径的一致化,从而扩大了会计制度的适用范围,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对不同行业间的会计信息进行对比分析和汇总统计,另一方面有利于资本在行业间的快速流动,从而提高资本的利用率。旧会计制度对经济成分的严格区分极大地限制了不同企业间会计信息的横向对比和纵向分析,因此,新会计制度的实施弥补了旧会计制度的不足,从而使会计核算体系更健全。

(二)新会计制度实现了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整合

新会计制度实现了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整合,特别是将我国已经出台并经过实践检验的会计准则融入到了会计制度中,这样不仅增强了新会计制度的实践性和有效性,还为完善、补充新会计制度的内容体系提供了依据。

(三)新会计制度深化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新会计制度深化了实质重于形式的会计原则,因此有效推动了会计核算信息与经济发展的合理匹配。新会计制度对企业在债务重组方面获取收益的处理上进行了更改和完善,从而使企业的资产流向更加真实可靠。

(四)新会计制度有效发挥了稳健原则和谨慎性原则

新会计制度增加了对资产质量的核算内容,扩大了减值准备的计提范围,并对长期待摊费用、待处理财产损溢等问题进行了一次性摊销调整,从而一方面有效避免了企业长期潜亏挂账的可能,另一方面增强了企业资本的稳健发展,提高了企业资本的使用效率。

二、新会计制度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公允价值的运用缺乏可靠性

新会计制度对有关资产、负债在活跃市场的公允价值能够进行精准计量的情况进行了宽泛性规定,允许企业依据公允价值模型进行计量,从而有效反应企业会计科目的市场价值。比如,对于多投资性房地产企业而言,挖掘多处房产的活跃市场具有极高的难度,此时如果不能通过活跃市场来获取公允价值计量信息和数据,仅通过公允价值估计参数进行计量就会极大地削弱会计计量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二)新准则存在漏洞,为企业操纵利润创造了契机

新会计准则的融入虽然健全了财务管理体系,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漏洞,如对资产减值损失和债务重组的规定,为企业操纵利润创造了契机。例如,在企业债务重组的过程中,通过现金或非现金手段进行债务清偿时,债务人应该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实际支付现金之间的差额计入到当期损益之中,否则企业可以通过钻会计准则的漏洞进行债务豁免来进行利润操纵。

(三)新会计准则的科学性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新会计准则的科学性建设会直接影响会计核算效果,新会计准则在进行企业财务状况评估分析中强调了对企业净资产的考察,因此这方面充分显示了新会计准则的有效性。但是,由于我国新会计准则的全面化还难以达到国际水准,在无形资产核算和开发阶段还难以进行具体细分,因此新会计准则的科学性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四)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与新会计制度之间难以同步

会计人员是新会计制度和准则有效推广的关键所在,会计人员理解能力和操作能力的水平高度直接影响并决定了新会计准则和制度的执行效果。为了实现会计人员综合职业素质与新会计准则之间的同步关系,财会人员的职业技能、职业价值观和职业知识面临着全新的挑战。

三、加强新会计制度实施有效性的策略

(一)政府部门应该采取的策略

1、加强财政部门对新会计制度的事前宣传和培训

财政部门是进行新会计制度宣传、培训和监督的重要管理部门,因此,为了扩大新会计制度的宣传力度,财政部门应该进行渠道多样化、内容丰富化和形式多样化的政策宣传和培训,从而企业内部的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能够从多方面、全方位的角度获取会计制度信息,并加强对新会计制度的深入了解和全面贯彻。

2、加强财政部门对新会计制度的事中检查和指导

为了确保新会计制度的有效落实,加强财政部门的检查指导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在进行新会计准则执行情况检查之前,可以设立专门的新会计制度实施情况检查小组,检查小组的构成应该包括财政部门、税务部门、监督检查部门以及行业注册会计师协会,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对新会计制度检查的精细化程度,并保证了各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另一方面可以针对检查过程中遇到的专业性问题进行有效性的指导。

3、加强政府部门对新会计制度的事后监督和信息反馈

政府部门作为监督新会计制度执行情况、财政部门会计信息可靠性情况的重要部门,一方面在监督财政部门的会计信息质量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在全面跟踪新会计制度执行情况的过程中,对执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专业化分析,并对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进行了专项检查和监督,从而提高了监管有效性。

(二)企业方面应该采取的策略

1、加强会计人员业务能力和职业价值观的培训

财会人员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系统的执行主体,全面了解新会计制度的发展变化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有效性。由于新会计制度在会计核算方法和会计理念定位上增设了很多全新的板块,如公允价值的确定等,因此只有及时加强企业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拓展和职业价值观塑造才能全面适应市场的发展需求。

2、制定合理的新会计制度实施计划,选择合适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由于新会计制度的推广应用具有高度的复杂性,企业作为新会计制度的实行主体,要根据自身的业务经营特点进行新会计制度实施计划的完善和修改,及时调整会计核算系统。另外,企业管理人员应该在会计部门的辅助下做好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选择,从而为准确确定相关参数奠定基础。

3、加强会计信息的内部核算机制和外部监督机制

为了全面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建立会计信息内部核算机制和外部监督机制对确保会计信息质量具有重要作用。会计信息可靠性程度的提高能够增强会计信息决策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三)高校方面应该采取的策略

1、改进并完善高校会计信息核算方法

新会计制度在高校的实施为高校会计核算体系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新会计制度与高校会计信息系统的融合健全了会计科目体系,促进了科目变化对改进核算方法的发展。

2、加强高校会计队伍的现代化建设

高校在全面贯彻新会计制度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教育、培训和考核,对新会计制度中增加的会计核算模块所涉及的软件进行实践操作培训,并及时构建新会计制度应用模拟软件系统,从而确保会计队伍的全面发展。

四、结束语

新会计制度的实施过程不仅需要充分依靠政府部门的政策保障和监督检查,还要依靠企业和高校的全面推广,不仅要增强财政部门、企业财务部门和高校财务部门的会计人员的专业化培训,还要不断完善和优化会计核算体系,从而全面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由此可见,新会计制度的实施过程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系统工程。

参考文献:

[1]孙玉玲.关于新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财会工作影响的相关研究[J].中国市场 .2013年5期

[2]王凤岩.新会计制度背景下如何创新企业财务管理[J].价值工程.2014年5期

篇2

[关键词] 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实施

一、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出台的背景介绍

90年代初,财政部提出了建立中国会计准则体系这一会计核算制度改革的总体目标,并制定了实现总体目标两步走的战略。1993年7月1日开始,我国施行《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以及与其相配套的行业会计制度,标志着第一步战略目标的实现。同时,具体准则的研究草拟工作也逐步推进。到1996年初,财政部共了30多项具体准则征求意见稿,并从1997年开始陆续定稿,截止2001年底,共了具体会计准则16项。2005年,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和修订工作步入快车道,1项基本会计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或修订工作都在此年内完成。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在京举行会计审计准则体系会,了39项企业会计准则和48项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标志着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与国际惯例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和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体系正式建立,同时也意味着我国会计核算制度改革的总体目标有望得以实现。

然而,我国一直是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两个会计核算标准共存的局面,前者以规则为基础,后者以原则为基础。理论界一直存在以会计准则取代会计制度的看法。实际上,两种会计核算标准所规范的内容既有区别也有联系。会计准则主要规定确认、计量和披露标准,而会计制度则主要提供会计记录指南(陈毓圭,1999)。通常情况下,记录以确认和计量为前提,而披露又以记录为基础。从新颁布的准则内容和形式看,我国的新会计准则已尽可能地把制度的优点结合在一起,扬长避短。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切实地解决好它们。

二、实施新会计准则体系将给会计工作带来的问题

我国财政部2000年12月的《企业会计制度》,不仅对会计核算做出了总体规定,还就有关会计要素和一些特殊会计领域的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做出了具体规定,《企业会计制度》于2001年1月1日起暂在股份有限公司范围内实施,2005年在工业企业全面实施。而财政部本次的会计准则,大多是针对《企业会计制度》中没有处理的问题所做出的具体规范,如企业合并、合并企业报表、企业年金、职工薪酬、保险合同等。因此,我国的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出台是否意味着企业会计制度即将完成历史使命?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将给会计实务工作带来哪些问题和困难?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新会计准则的运用仍然具有较大的局限性,会计信息的横向可比性可能进一步降低

财政部在会上称新会计准则将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中执行,其他企业鼓励执行。换言之,除了上市公司必须执行新会计准则外,对于新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中存在差异的地方,其他企业仍然有较大的选择空间。由此可见,新会计准则的运用仅限于上市公司,与同行业的非上市公司相比较,二者提供的会计信息可能基于不同的核算标准,导致其可比性进一步降低。如《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已于2001年11月27日,自2002年1月1日起暂在上市的金融企业范围内实施,而与金融工具有关的金融资产确认与计量、金融资产转移、套期保值和金融工具的列报与披露等数项会计准则后,上市金融企业2007年1月1日起必须采用新准则。上市金融企业在采用新准则的同时,非上市金融企业仍然可以沿用原来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同样作为指导金融企业的会计核算标准,二者所导致的会计信息质量与数量差距增大,会计信息的横向可比性可能进一步降低。

(二)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会计信息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人员的素质和工作能力将面临极大挑战

由于社会发展的大量需要,我国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培养了数量众多的会计人员,目前全国有1000万会计人员。新会计准则强化了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有用会计信息的新理念(楼继伟,2006),然而我国会计人员由于素质参差不齐,对准则和制度理解上的差异以及不同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和会计准则的运用效果。一个广为流传的例子是对南方证券的投资,首创股份提取了15%的减值准备,邯郸钢铁提取的比例为62%,路桥建设提取的比例是20%,上海汽车则提取了100%。如果不计提该项减值准备,上海汽车的利润增长率将从该年的42%提高到79%,同样是职业判断,究竟哪一个企业计提的比例是适当的呢?每个企业都会找出理由来论证自己的职业判断是正确的(聂兴凯;高永国,2004)。但是,计提比例的差别竟有如此之大,也会令人对会计准则能否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产生疑虑。

因此,会计人员是否具有较高水平的职业操守和恰当的职业判断成为企业和会计信息使用者极为关心的问题。因为会计目标的实质就是要客观地反映经济现实,会计准则本身不可能提供具体答案,对于如何确认、计量、会计信息是否披露等问题都需要会计师自己进行职业判断,这使得会计人员的素质和工作能力面临极大挑战。

(三)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导致会计的监管成本提高

不难看出,强化和规范企业信息披露是本次会计准则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然而如何强化和规范企业信息披露又是会计工作的难点。目前我国在准则的执行方面存在着不少问题:除了限于本身的专业水准,对准则本身理解不够外,有的是出于自身动机的需要,甚至某些政府部门出于自身的利益,也会指使企业做一些违反会计准则的处理。由于新会计准则赋予企业在会计处理上更多的职业判断,相应地会计监督的水平也必须相应提高,财政部同时48项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目的不言而喻:为提高事务所审计质量,进一步强化专业监督提供有力支持。然而,由于新会计准则给予企业更多的“会计空间”,提高会计监督水平必然要求更多的人力和物力的投入,监督成本相应也会增加。此外,中国证监会宣称已开始着手研究和制定相应的措施,近期将选择部分上市公司进行现场调查,测算实施企业会计和审计准则体系可能对资本市场产生的影响,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衔接办法。因此,会计准则的高效运用还必须有其他相关部门的监督和配和,这样一来无疑会进一步提高监管成本。

(四)会计准则的学习成本增加,会计教育的浪费与不足并存

我国会计准则自90年布以来,已经成为会计专业学生的必修内容,此次发行新准则,学生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学习,会计的学习成本明显增加。但在实际工作中,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会计人员占了绝大多数。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已占全国企业总量的99.3%,我国GDP的55.6%、工业新增产值的74.7%、社会销售额的58.9%、税收的46.2%以及出口总额的62.3%均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而且,全国75%左右的城镇就业岗位也是由中小企业提供的。(2005年中国成长型中小企业发展报告,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小企业司 )

由于新会计准则并非面向全部企业,中小企业仍然适用《小企业会计制度》(2004年4月27日,自2005年1月1日起在小企业范围内执行)。因此,一方面绝大多数会计人员在进行业务处理时不需要使用新准则,工作一段时间之后,所学知识大多被遗忘,造成会计教育的浪费;另一方面,现有的会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缺乏后续教育,对于一部分想要提高专业水准的会计人员来说,如果无法系统学习新会计准则,很难提升他们的会计专业水平,也无法适应未来自身职业发展的需要。

综上所述,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虽已出台,但在实施过程中还会遇到很多困难。同时也并不意味着企业会计制度已经完成历史使命,企业会计制度仍将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发挥作用。

三、有效执行新会计准则的对策思考

一个制定得再完美的会计标准,如果难以执行或者得不到有效执行,那就是形同虚设。因此,我们要积极做好新会计准则实施的有关配套和完善工作。

(一)完善新会计准则的各项配套

1、法律配套

我国当前尚缺乏有效地使用以原则为基础的会计准则氛围,更加不能奢望会计准则可从技术上彻底禁绝各类舞弊造假行为。因此,必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加强市场环境和市场秩序的治理与整顿,既保持会计准则良好的灵活性,又防止会计政策被滥用。相关的法律配套可使我国制定的会计准则具有更高层次的公正性和可操作性。

2、准则与制度的配套

据介绍,新会计准则体系主要包括:1项基本准则、38项具体会计准则和相关应用指南。准则的配套不仅仅是足够的会计准则,还必须对准则有权威的解释。2006年8月的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和相关解释即是新会计准则运用最好的注解。此外,从现阶段来看,我国暂时还无法取消企业会计制度,绝大多数的企业仍将在一定时期内实施会计制度。为了避免准则与制度中存在的矛盾和冲突,还应加快修订《企业会计制度》、和《小企业会计制度》,使之部分内容与会计准则尽可能匹配。

(二)加快建设运用会计准则的内外部环境

1、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

从某种意义上说,建立健全企业的内部控制是贯彻会计法律法规,加强会计核算,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必然要求,也是从源头上遏制企业会计造假的最好办法。加强企业的内部监控主要包括:加快现代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建立优化的组织结构和高效的运作程序;建立先进可靠的管理信息系统,使获取实时信息成为可能,提高企业的快速反应能力;加强内部控制的监督与评审,确保内控制度被切实地执行且执行的效果良好。

篇3

关键词:实施;新会计准则;会计准则;会计制度

abstract: in february, 2006, ministry of finance had issued 1 item of basic accounting standards and 38 item of concrete accounting standards, symbolize adapts our country market economy development request, hastens with the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with business accounting the criterion system official establishment. our country soon carries out whether the new accounting standards system does mean business accounting the system soon completes the historical mission? this article will analyze our country new accounting standards system from several aspects the question which possibly meets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and proposed that solves the question mentality.

key word: implementation; new accounting standards; accounting standards; accounting system

一、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出台的背景介绍

90年代初,财政部提出了建立中国会计准则体系这一会计核算制度改革的总体目标,并制定了实现总体目标两步走的战略。1993年7月1日开始,我国施行《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以及与其相配套的行业会计制度,标志着第一步战略目标的实现。同时,具体准则的研究草拟工作也逐步推进。到1996年初,财政部共了30多项具体准则征求意见稿,并从1997年开始陆续定稿,截止2001年底,共了具体会计准则16项。2005年,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和修订工作步入快车道,1项基本会计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或修订工作都在此年内完成。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在京举行会计审计准则体系会,了39项企业会计准则和48项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标志着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与国际惯例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和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体系正式建立,同时也意味着我国会计核算制度改革的总体目标有望得以实现。

然而,我国一直是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两个会计核算标准共存的局面,前者以规则为基础,后者以原则为基础。理论界一直存在以会计准则取代会计制度的看法。实际上,两种会计核算标准所规范的内容既有区别也有联系。会计准则主要规定确认、计量和披露标准,而会计制度则主要提供会计记录指南(陈毓圭,1999)。通常情况下,记录以确认和计量为前提,而披露又以记录为基础。从新颁布的准则内容和形式看,我国的新会计准则已尽可能地把制度的优点结合在一起,扬长避短。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切实地解决好它们。

二、实施新会计准则体系将给会计工作带来的问题

我国财政部2000年12月的《企业会计制度》,不仅对会计核算做出了总体规定,还就有关会计要素和一些特殊会计领域的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做出了具体规定,《企业会计制度》于2001年1月1日起暂在股份有限公司范围内实施,2005年在工业企业全面实施。而财政部本次的会计准则,大多是针对《企业会计制度》中没有处理的问题所做出的具体规范,如企业合并、合并企业报表、企业年金、职工薪酬、保险合同等。因此,我国的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出台是否意味着企业会计制度即将完成历史使命?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将给会计实务工作带来哪些问题和困难?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新会计准则的运用仍然具有较大的局限性,会计信息的横向可比性可能进一步降低

财政部在会上称新会计准则将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中执行,其他企业鼓励执行。换言之,除了上市公司必须执行新会计准则外,对于新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中存在差异的地方,其他企业仍然有较大的选择空间。由此可见,新会计准则的运用仅限于上市公司,与同行业的非上市公司相比较,二者提供的会计信息可能基于不同的核算标准,导致其可比性进一步降低。如《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已于2001年11月27日,自2002年1月1日起暂在上市的金融企业范围内实施,而与金融工具有关的金融资产确认与计量、金融资产转移、套期保值和金融工具的列报与披露等数项会计准则后,上市金融企业2007年1月1日起必须采用新准则。上市金融企业在采用新准则的同时,非上市金融企业仍然可以沿用原来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同样作为指导金融企业的会计核算标准,二者所导致的会计信息质量与数量差距增大,会计信息的横向可比性可能进一步降低。

(二)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导致会计的监管成本提高

不难看出,强化和规范企业信息披露是本次会计准则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然而如何强化和规范企业信息披露又是会计工作的难点。目前我国在准则的执行方面存在着不少问题:除了限于本身的专业水准,对准则本身理解不够外,有的是出于自身动机的需要,甚至某些政府部门出于自身的利益,也会指使企业做一些违反会计准则的处理。由于新会计准则赋予企业在会计处理上更多的职业判断,相应地会计监督的水平也必须相应提高,财政部同时48项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目的不言而喻:为提高事务所审计质量,进一步强化专业监督提供有力支持。然而,由于新会计准则给予企业更多的“会计空间”,提高会计监督水平必然要求更多的人力和物力的投入,监督成本相应也会增加。此外,中国证监会宣称已开始着手研究和制定相应的措施,近期将选择部分上市公司进行现场调查,测算实施企业会计和审计准则体系可能对资本市场产生的影响,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衔接办法。因此,会计准则的高效运用还必须有其他相关部门的监督和配和,这样一来无疑会进一步提高监管成本。

(三)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会计信息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人员的素质和工作能力将面临极大挑战

由于社会发展的大量需要,我国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培养了数量众多的会计人员,目前全国有1000万会计人员。新会计准则强化了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有用会计信息的新理念(楼继伟,2006),然而我国会计人员由于素质参差不齐,对准则和制度理解上的差异以及不同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和会计准则的运用效果。一个广为流传的例子是对南方证券的投资,首创股份提取了15%的减值准备,邯郸钢铁提取的比例为62%,路桥建设提取的比例是20%,上海汽车则提取了100%。如果不计提该项减值准备,上海汽车的利润增长率将从该年的42%提高到79%,同样是职业判断,究竟哪一个企业计提的比例是适当的呢?每个企业都会找出理由来论证自己的职业判断是正确的(聂兴凯;高永国,2004)。但是,计提比例的差别竟有如此之大,也会令人对会计准则能否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产生疑虑。

因此,会计人员是否具有较高水平的职业操守和恰当的职业判断成为企业和会计信息使用者极为关心的问题。因为会计目标的实质就是要客观地反映经济现实,会计准则本身不可能提供具体答案,对于如何确认、计量、会计信息是否披露等问题都需要会计师自己进行职业判断,这使得会计人员的素质和工作能力面临极大挑战。

(四)会计准则的学习成本增加,会计教育的浪费与不足并存

我国会计准则自90年布以来,已经成为会计专业学生的必修内容,此次发行新准则,学生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学习,会计的学习成本明显增加。但在实际工作中,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会计人员占了绝大多数。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已占全国企业总量的99.3%,我国gdp的55.6%、工业新增产值的74.7%、社会销售额的58.9%、税收的46.2%以及出口总额的62.3%均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而且,全国75%左右的城镇就业岗位也是由中小企业提供的。(2005年中国成长型中小企业发展报告,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小企业司 )

由于新会计准则并非面向全部企业,中小企业仍然适用《小企业会计制度》(2004年4月27日,自2005年1月1日起在小企业范围内执行)。因此,一方面绝大多数会计人员在进行业务处理时不需要使用新准则,工作一段时间之后,所学知识大多被遗忘,造成会计教育的浪费;另一方面,现有的会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缺乏后续教育,对于一部分想要提高专业水准的会计人员来说,如果无法系统学习新会计准则,很难提升他们的会计专业水平,也无法适应未来自身职业发展的需要。

综上所述,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虽已出台,但在实施过程中还会遇到很多困难。同时也并不意味着企业会计制度已经完成历史使命,企业会计制度仍将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发挥作用。

三、有效执行新会计准则的对策思考

一个制定得再完美的会计标准,如果难以执行或者得不到有效执行,那就是形同虚设。因此,我们要积极做好新会计准则实施的有关配套和完善工作。

(一)完善新会计准则的各项配套

1、准则与制度的配套

据介绍,新会计准则体系主要包括:1项基本准则、38项具体会计准则和相关应用指南。准则的配套不仅仅是足够的会计准则,还必须对准则有权威的解释。2006年8月的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和相关解释即是新会计准则运用最好的注解。此外,从现阶段来看,我国暂时还无法取消企业会计制度,绝大多数的企业仍将在一定时期内实施会计制度。为了避免准则与制度中存在的矛盾和冲突,还应加快修订《企业会计制度》、和《小企业会计制度》,使之部分内容与会计准则尽可能匹配。

2、法律配套

我国当前尚缺乏有效地使用以原则为基础的会计准则氛围,更加不能奢望会计准则可从技术上彻底禁绝各类舞弊造假行为。因此,必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加强市场环境和市场秩序的治理与整顿,既保持会计准则良好的灵活性,又防止会计政策被滥用。相关的法律配套可使我国制定的会计准则具有更高层次的公正性和可操作性。

(二)完善会计专业技能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

1、会计人员的后续专业技能教育

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不仅仅依靠在学校的专业学习,更多的是在实际工作中逐步确立起来的。因此,需要建立体系完整的会计人员素质和后续专业技能教育机制,并使这一机制更加有效地运行。如针对上市公司、本文来自范文中国网。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合伙企业、独资企业会计的不同核算要求,提供相应对口的后续教育,并将后续教育成为一种职业的终身化教育,使得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和水平能够持续有效地提高。

2、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尽管专业技能教育是对会计准则高效率实施的有力保证,但是职业道德教育同样不容忽视。由于我国会计职业界的法律风险相对较低,导致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也较低。因此需要强化职业道德观念和行业自律意识,严格执行与遵守有关规范。职业道德教育应尽早开始,并和专业教育同时开展。

总之,颁布新的准则体系只是会计改革重要的一步,如果仅仅片面追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一致性,出现与我国会计环境不相适应的情况,导致会计信息的混乱或失控,由此产生的成本和风险都是巨大的。目前当务之急就是尽快切实理解新会计准则的内涵,发挥新会计准则对会计工作的规范作用,进而提高会计职业界的整体实务水平,增强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三)加快建设运用会计准则的内外部环境

1、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

从某种意义上说,建立健全企业的内部控制是贯彻会计法律法规,加强会计核算,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必然要求,也是从源头上遏制企业会计造假的最好办法。加强企业的内部监控主要包括:加快现代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建立优化的组织结构和高效的运作程序;建立先进可靠的管理信息系统,使获取实时信息成为可能,提高企业的快速反应能力;加强内部控制的监督与评审,确保内控制度被切实地执行且执行的效果良好。

2、加强企业外部监管

企业行为的不规范,市场交易的不真实,都给会计信息失真创造生存的土壤。会计准则执行中的问题有一部分是由于外部监管不力造成的,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多管齐下:如加强证券监管的程序化、规范化和公开化,对企业信息披露加强管理与监督;加强外部审计监督,提高审计质量;对于企业不轨行为加大处罚力度,要让任何人都清楚地意识到被惩罚的后果将超出自己的承受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毓圭. 论财务制度、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和税法诸关系[j].会计研究,1999,(2)

[2] 陈毓圭. 原则导向还是规则导向—关于会计准则制定方法的思考[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5,(6)

[3] 聂兴凯,高永国. 对执行具体会计准则若干问题的探讨[j].财会月刊(a会计),2004,(12)

[4] 王君彩,余应敏.会计准则制定基础研究[j].财会月刊(a会计),2004,(6)

篇4

财政部于2012年12月修订并颁布了《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下简称“新会计制度”),于2013年1月1日起施行。新会计制度建立了“双目标、单系统、双基础”会计核算模式,采用“虚提”折旧和摊销的创新性处理方法,并要求基建数据定期并入“大账”,从根本上解决了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不真实、不完整、不协凋、不清晰和不合理等新问题。新会计制度执行以来,人们反映一些具体的操作性问题过于繁杂,笔者进行了归类、分析,并提出具体的处理意见或建议。

1 支出明细分类账户的设置与核算

为协调预算、财务双目标的需要,新会计制度规定“事业支出”科目应当按照“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财政补助支出”、“非财政专项资金支出”和“其他资金支出”等层级进行明细核算。在主要账务处理中可以在二级科目“财政补助支出”下设基本支出、项目支出,也可以在二级科目“基本支出、项目支出”下设财政补助支出,这种做法实际上增设了一个层级明细核算,与原会计制度相比增加了一套明细核算资料。从操作性角度考虑,可将“财政补助支出”从二级科目或三级科目提升为一级科目,从“事业支出”科目中单独分离出来,不仅可以简化支出明细核算,且不影响其最终的核算结果。

2 非流动资产与非流动资产基金的对应关系

为核算事业单位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等非流动资产占用的金额,新会计制度增设了“非流动资产基金”科目。事业单位在取得相关非流动资产时,在反映相关支出增加,同时反映非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基金的增加,这体现了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显著特点。对出售或以其他方式处置非流动资产时应事先转入“待处置资产损溢”,这种做法引入企业会计核算的方法。新会计制度还规定:以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对外投资时,借记长期投资,贷记非流动资产基金(长期投资);同时,借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累计折旧、累计摊销,贷记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参照企业会计核算理念,以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对外投资时,也可以借记对外投资,贷记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资产评估价值与账面价值差额计入非流动资产基金;同时反映非流动资产基金内部一个明细项目增加而另一个明细项目减少,其核算结果是一致的,这样可增强会计人员跨行业换岗的适应性。

3 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与修购基金

新会计制度规定:事业单位应当按照《事业单位财务规则》或相关财务制度确定是否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对无形资产进行摊销。而《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规定:“修购基金,即按照事业收入和经营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并按照规定在相应的购置和修缮科目中列支(各列50%),以及按照其他规定转入,用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维修和购置的资金。事业收入和经营收入较少的事业单位可以不提取修购基金,实行固定资产折旧的事业单位不提取修购基金。”据此,财政部鼓励事业单位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但在实际执行中涉及两个具体问题:一是,对缴纳所得税的事业单位计提修购基金,可直接计入当期相关支出,近期内可减轻单位税负;而计提折旧不能计入支出,近期内可增加单位税负。二是,事业单位如果参照《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的资产最低使用年限计提折旧,冲减非流动资产基金,部分事业单位可能出现零净资产的状况;而计提修购基金,一般情况下不影响非流动资产基金变化。因此,事业单位在确定是否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时,会充分考虑上述两个具体问题,势必影响同类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为此建议对属于所得税纳税人的事业单位都应当计提固定资产折旧。

4 拨入专款与相关会计科目的衔接

原会计制度规定:“拨入专款”科目核算事业单位收到财政部门、上级单位或其他单位拨入的有指定用途并需要单独报账的专项资金。新会计制度取消了“拨入专款”、“拨出专款”、“专款支出”科目,将各项专项资金收入根据不同资金来源分别在财政补助收入、事业收入、上级补助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和其他收入等科目,按具体项目进行明细核算。根据《新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有关衔接问题的处理规定》:应将“拨入专款”科目的余额转入新账中“非财政补助结转”科目的贷方,将原账中“拨出专款”、“专款支出”科目的余额转入新账中“非财政补助结转”科目的借方;这一规定与原“拨入专款”的核算内容有出入,应该区分不同情况分别转入新账“财政补助结转”和“非财政补助结转”科目。

篇5

【关键词】 医院会计制度; 权责发生制; 制度转换

一、新医院会计制度修订的主要内容

(一)医院会计制度修订的必要性

医院作为特殊的事业单位,其业务有其自身的特点,随着环境的不断变化,产生了很多新生事物,旧的《医院会计制度》(以下简称“旧制度”)显然已经无法准确地反映这些新事物,已不适合医院管理与卫生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对其进行改革势在必行,旧制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滞后于财政改革

随着财政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要求医院的核算必须适应国库集中支付、政府收支分类及国有资产管理的需要。①所谓国库集中支付是指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以健全的财政支付信息系统和银行间实时清算系统为依托,支付款项时,由预算单位提出申请,经规定审核机构审核后,将资金通过单一账户体系支付给收款人的制度。政府收支分类是指对政府收入和支出进行类别和层次划分,以全面、准确、清晰地反映政府收支活动。而国有资产管理则要求医院加强资产管理、资产处置、产权登记与产权纠纷处理、资产评估与资产清查、资产信息管理与报告。因此,旧制度显然已无法满足新形势的需要。

2.难以适应新医改的需要

我国当前实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重新把公立医院定位于公益性,目标是建立一套比较规范的公立医院管理运行模式,改革“以药补医”的机制。新医改对旧会计制度适用范围的变化、对医疗药品收入原有核算模式的冲击以及对成本核算基础信息的冲击,都要求对医院会计制度进行改革以适应新医改的需要。

3.资产价值不实

旧制度下,按照固定资产原值的一定比例提取修购基金,并计入当期费用。这种核算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权责发生制”下的收支结余成果。但由于未设置“累计折旧”科目抵减固定资产的原值,导致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始终以原值金额列示,造成资产虚增现象。同时,提取的修购基金直接补充了净资产,也造成了净资产虚增现象。

4.某些业务事项核算混乱

旧制度下,没有明确界定科研教学收支、是否计提医疗风险基金以及应用软件是否归属无形资产等问题,致使实际工作中核算出现混乱现象。例如,对医院固定资产改良、大型房屋以及设备维修等后续支出缺乏明确的核算规定,造成大量后续支出直接列为费用支出,没有将资本化支出列入资产管理,造成资产信息失真。

5.会计科目和财务报告体系不完善

旧制度下,未设立“累计折旧”、“固定资产清理”、“预付账款”等科目,会计科目体系不够完整。会计报表缺乏现金流量表、成本核算表等重要报表,难以全面、真实地反映医院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基于以上原因,财政部修订了新的《医院会计制度》(以下简称“新制度”)。新制度中在框架、会计科目以及报表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变化。

(二)新制度框架的主要变化

新制度框架与原会计制度相比较,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调整适用范围、完善核算基础、提取固定资产折旧、完善收支分类、完善会计科目体系、完善财务报表体系以及将基建会计纳入医院会计系统。

1.调整适用范围

新制度对会计主体所适用的范围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仅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级各类独立核算的公立医院,不包括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举办的非营利性医院可参照执行。

2.完善核算基础

新制度中明确指出“医院会计采用权责发生制基础”。医院会计要素的会计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取代了旧制度中主要采用的收付实现制。新制度明确了部分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例如:新制度中明确了科研教学收支、计提医疗风险基金等业务的核算办法,以及应用软件的资产归属等问题。

3.提取固定资产折旧

旧制度下,固定资产不提取折旧。新制度要求医院全面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图书除外),同时需要区分不同资金来源分别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

新制度不仅要求医院在首次执行日要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而且要求对已经入账的全部固定资产追溯计提折旧。

4.完善收支分类

新制度要求医院合理调整医院收支分类,配合推进医药分开改革进程,将药品收支纳入医疗收支统一核算,增设“药事服务费”用于弥补医院药品收入减少或亏损。收支分类中要求单独核算科研、教学项目收支,将医、教、研进行合理分类处理,并将科教项目纳入了收支管理。这些规定不仅体现了医院的公益性质和业务特点,同时又规范了医院的各项收支核算与管理。

5.完善会计科目体系

新制度对会计科目变化较大,新增加了“累计折旧”、“累积摊销”、“科教项目收费”、“结算差额”、“待冲基金”“风险基金”等科目;取消了“固定基金”科目;另外,“药品”由一级科目调整为“库存物资”下的二级科目,“药品收入”科目由一级科目调整为“医疗收入”下的二级科目。科目体系的完善,使医院的日常核算依据更为明确。

6.完善财务报表体系

新制度增加了现金流量表、财政补助收支情况表和报表附注,新增成本报表中增加了“医院各科室直接成本表”和“医院临床服务类科室全成本构成分析表”两个报表,强化了对成本控制的理念,可以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反映医院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也为下一步全成本核算做了准备工作。

7.将基建会计纳入医院会计系统

将基建财务信息并入医院会计系统是新制度的一大亮点。多年来,在旧制度下,基建账数据长期游离医院会计“大账”,使得医院对外财务报表所反映的信息不够全面。新制度规定单独核算基本建设投资的同时,将基建账相关数据并入医院会计“大账”。

(三)新制度中会计科目的主要变化

新制度按照有关财政改革政策的要求以及其他改革要求,对旧制度下的会计科目体系进行了全面的完善。新制度会计科目上的主要变化如表1。

第一,新制度下,名称未变、实质未变的科目17个,即:银行存款、其他付账款、预收医疗款、其他应付款、预提费用、长期借款、长期应付款、结余分配、财政补助收入、管理费用、待处理财产损益等。

第二,名称变化,实质未变的科目4对:新会计科目中的库存现金科目与原制度中现金科目、新会计科目中的应收在院病人医疗款与原制度中应收在院病人医疗费科目、新会计科目中的在加工物资与原制度中在加工材料科目、新会计科目中的财政项目补助支出与原制度中财政专项支出科目。

第三,名称未变、实质变化的科目有9个:库存物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事业基金、专用基金、医疗收入、其他收入、其他支出。

第四,名称变化、实质变化的科目6对:新会计科目中的短期投资、长期投资科目与原制度中对外投资科目,新会计科目中的应付职工薪酬科目与原制度中应付工资科目,新会计科目中的应付社会保障费科目与原制度中应付社会保障金科目,新会计科目中的应缴款项科目与原制度中应缴超收款科目,新会计科目中的医疗业务成本科目与旧制度中医疗支出、药品支出科目,新会计科目中的本期结余科目与旧制度中收支结余科目。

第五,新制度新增14个一级科目: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财政应返还额度、预付账款、累计折旧、累计摊销、长期待摊费用、应付福利费、应付票据、应交税费、财政补助结余、科教项目结余、待冲基金、科教项目收入、科教项目支出。

第六,新制度删除了6个科目:药品、药品进销差价、开办费、药品收入、药品支出、固定基金。

二、实施新制度面临的难题

新制度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无论是对新财务软件的选取,还是对新制度的培训,每一个细节都要考虑周全。这次新医院会计制度变化较大,对医院会计核算系统、会计管理水平、人员素质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鉴于新会计制度中会计处理的复杂性,医院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困难。

(一)医院内部新旧制度衔接工作相对滞后

财政部要求新制度于2012年1月1日起在全国执行,总体来看,部分医院对新制度实施的准备工作还存在不足,重视程度不够。截至2012年3月底很多医院尚未完成对固定资产的盘点,对来往账的清理,并对一些呆账、坏账、固定资产损益等的处理工作,致使新旧制度衔接工作无法顺利进行,医院内部新旧制度衔接工作相对滞后。

(二)财会人员对新制度的熟悉程度不够

由于受到经费限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相当一部分财会人员未参加新会计制度的深入学习、培训,并且未能主动学习新知识,对新制度变化的内容不清,熟悉程度不够。而这次新制度变化之大是历次医院会计制度变化所无法比拟的,部分财会人员对新制度中新增的内容理解不够,势必造成对新制度中变化内容理解不够透彻,进而影响实际工作中账务处理、财务报告等一系列问题,使得新制度的作用难以有效发挥。

(三)新旧会计制度衔接流程操作性差

医院相关财会人员对于新旧会计制度衔接的准备工作,不能做到心中有数;头脑中没有一个清晰的新旧制度衔接操作流程,指导中新旧制度衔接操作性差,有些内容感觉无从下手,对相当一部分会计人员来说,是最大的难点。例如,将基建会计纳入医院会计系统是这次新制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但是具体如何将基建账纳入医院会计系统缺少具体衔接流程的介绍,操作性差。其核算报表应合并到医院的整体报表内,关于合并的科目对应以及医疗账册与基建账册之间的资金往来核算,新计制度没有说明,可能导致各医院实际操作的不一致。又例如:新制度中提出取消药品加成,医院由此减少的收入或形成的亏损通过增设药事服务费、调整部分技术服务收费标准和增加政府投入等途径解决,新制度只是提出了一种设想,具体如何操作,甚至于药事服务费的内涵及测算方法都未涉及到,这方面的内容需要进一步探讨。

(四)会计信息化系统建设落后

新制度的实施,必须有功能强大的信息系统作支持,而实际情况是相当一部分医院截至2012年3月,尚未选定所使用的财务软件;有的医院虽已经签订了购买合同,选定了财务软件,但还尚未安装到位;有部分医院安装了财务软件,却在为如何开发建设配套的业务系统、核算系统以及财务报告系统,如何更好地改变现有工作流程而绞尽脑汁;相当一部分医院截至2012年3月,2012年1月份的账目尚未建立,亟待加快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建设。

(五)新旧制度转换中部门协调不够

要想高质量且顺利地完成新旧会计制度的转换,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对资产进行全面彻底地清查盘点核实,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前期准备工作,这里所涉及的资产不仅包括固定资产的清查、药品的清查,也包括对往来账的清理。这项工作可以说是新旧会计制度衔接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而且是至关重要的环节。由于这项工作涉及多个部门,且所需核实的信息量巨大,清查是否到位,直接影响到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实际工作中,各相关部门协调不够,无疑是新旧会计制度转换工作的一大难点。

三、有效实施新制度的对策

(一)转变思想观念

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新旧制度衔接工作,要真正掌握和执行好新制度。新制度的实施,是一项复杂工程,不仅仅是医院会计科目、会计政策、会计报告的转变,同样也是对医院现有业务管理方法、管理理念的一项挑战;新制度的实施要求充分理解新会计制度中所阐述的关于权责发生制、现金流量、待冲基金等概念的含义,全面提升内控管理和风险管理水平。

(二)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首先,医院要加强对新会计制度的培训,对相关会计人员进行有计划地培训。目前,很多培训机构都针对新医院会计制度的实施进行了全面的培训,医院要有针对性地选派人员进行相应分工的培训,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加深其对新会计制度的了解。其次,医院要加强对财务软件的培训。从这次新制度的实施过程中可以了解到,大部分医院都重新选择了财务软件,要加强与财务软件供应商的合作,加强对新的财务软件功能等方面的培训,使财会人员尽早进入理想工作状态,将新会计制度的实施阻力降到最低。

掌握会计科目的新变化,熟悉入账方法。新制度增加了医院与政府部门结算的相关内容,增加了相关科目,同时规范了费用类的会计核算科目。旧制度中支出类的科目有五个,新制度设置了七个费用类的会计科目,将医疗支出和药品支出合并为医疗成本,将财政专项补助支出包括在了科教支出里,将其他支出拆分为其他业务支出和其他费用,新增了财务费用科目和公益性支出科目,管理费用科目予以保留,这种分类方法更加合理、细化,使得日常的会计核算更为准确。比如旧制度将医院的存贷款产生的利息计入管理费用,而管理费用是核算行政后勤科室为医院的经营管理所发生的成本,因此将利息计入管理费用便很不准确,新制度新增的财务费用科目可以弥补旧制度的不足,又比如新制度将应收医疗款的坏账准备金率调整为2%~4%,这样的变化体现了财政部对医院降低应收款项坏账准备的重视,鼓励医院加快应收款项的周转速度,努力降低应收款项的坏账损失,再比如新制度将固定资产的认定标准提高到1 000~1 500元,这也体现了新制度对医院新情况的考虑,因为目前固定资产的认定标准偏低,而且随着物价水平的增长,医院的固定资产的认定标准也应该相应地做出变动。医院以上会计科目的新变化和新内容需要会计人员加深理解,熟悉入账方法,这样才能做好医院的财务核算工作。

(三)细化新旧会计制度衔接流程

关于新旧会计制度衔接流程方面的书籍目前已经陆续出版发行了,对于大的方面已经有了标准的流程据以参考,但在实际工作中发现,还有未涉及到的部分,因此很有必要根据实际工作,细化会计制度衔接流程。

第一步: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制度执行力

有针对性地选派财务人员参加新制度培训,组织科内业务学习,相互交流学习心得,共同探讨疑难问题的解决方式、方法,为新会计制度的顺利实施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第二步:成立专业小组,开展财产清查

对资产进行全面清查盘点核实,报经批准后按原制度处理。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清查:关于固定资产的清查、关于药品的清查、关于往来账项的清理。

第三步:调整核算体系,完成新旧衔接

(1)建立了新会计科目体系,对每一个会计科目进行勾对,搭建新旧会计科目余额勾对及报表母版。12月末科目余额转入新账。

(2)药品按照实际进价结转。12月31日进行药品盘点,按进价确认各药库、药房期末药品金额,账务中的药品分别冲减对应的进销差价,冲减后进销差价如有余额则结转事业基金。

(3)将基建账数据并入新账。新账的处理方法是:平时对基建的拨款只是银行存款科目的明细之间进行对转,每月末将基建账务的当月各科目的发生额,编制一张科目汇总表,合并到新账中,真实反映“在建工程”的投入数。原基建账相关科目并入新账对应表如表2。

第四步:确立新制度下2012年1月初的资产、负债、净资产科目余额,编制1月初的资产负债表。

第五步:优化业务流程,满足新制度需求

(1)配合医院信息系统(HIS)软件供应商,改写HIS系统中药库、药房药品的计价方法。

(2)重新设置各库房月报表格式。

(3)按照要求,新定义成本分摊流程。

(4)依照新制度对卫生材料的标准进行分类,同时做好可收费项目的HIS收费系统的字典维护工作。

(四)加强部门合作

新制度的实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医院的器械、药学、总务等各个部门,不仅仅是财务部门的工作。因此,医院实施新会计制度覆盖很多的部门和岗位,新会计制度的执行需要所有员工、相关部门的大力配合。例如:固定资产清查这一项工作,不仅涉及到固定资产的登记部门,还涉及到固定资产的各个使用部门,涉及到固定资产的保管部门,同样也涉及到固定资产的监管部门等,因此,在新旧制度衔接过程中加强各部门的通力合作显得尤为重要。

(五)加快会计信息化系统建设

实施新制度后,医院需要建立起与新制度要求相适应的业务管理流程和会计核算流程以及风险管理体系。实施新制度建立一套与新制度相匹配的财务软件至关重要。

医院会计信息化体系建设是一项庞大的工程,目前各医院使用的会计软件大多停留在事后核算阶段,在预测、决策、规划、控制等功能上应用较少,因此,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开发“管理型”会计软件,形成医院ERP管理模式,是医院加快会计信息化系统建设的目标所在。

【参考文献】

[1] 苟红岩,韩云,温薇.公立医院财务会计制度实施问题的研究[J].中国证券期货,2011(5).

[2] 财政部,卫生部.医院会计制度: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

[3] 财政部,卫生部.医院会计制度讲座[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

[4] 财政部,卫生部.医院财务制度[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

[5] 王振宇,马飞.新医改对医院会计制度及其改革影响的研究[J].会计之友,2009(27).

[6] 吴对香.新医院会计制度实施的挑战与应对策略研究[J].时代金融,2011(27).

[7] 黄琦璐.温薇.公立医院新会计制度实施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证券期货,2011(6).

[8] 盖全正.浅析新医院会计制度下的医院会计工作[J].新财经,2011(10).

[9] 樊嵘.浅谈医院会计制度改革与医院会计新理念[J].现代经济信息,2011(16).

[10] 汤建凤,戴文娟,张月梅.对《医院会计制度》《医院财务制度》(征求意见稿)的思考[J].会计之友,2010(26).

[11] 姜贵蝉,石瑛,金萍.新《医院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制度》之比较[J].决策与信息·下旬刊,2011(8).

[12] 颜明.现行医院会计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探索[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20).

[13] 甘代琼.论新医院会计制度促进内控建设的完善与发展[J].管理观察,2011(30).

[14] 赵洪仓.《医院会计制度》固定资产核算方法解读[J].财经界·学术版,2011(3).

篇6

关键词:事业单位 新会计制度 旧会计制度

财政部于2012年12月19日修订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财会[2012]22号),自2013年1月1日起全面施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主要是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内部会计行为,提升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与旧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相比较,新的会计制度在会计要素、会计科目等设置方面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对这些变化进行分析,能够约束与规范会计行为,提升会计信息质量.

一、新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差异

(一)总说明比较

旧制度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国有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有关基本建设投资会计核算,需要按照有关规定进行,不执行本制度;新制度适用于我国境内的各级各类事业单位,事业单位对基本建设投资的会计核算在按照本制度执行的同时,还应当按照国家针对基本建设会计核算的有关规定单独建账、单独核算。总而言之,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涵盖范围较为全面,包括各类基建项目。

(二)会计科目和会计要素的变化

1、会计科目更科学、规范与全面

与旧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相比,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增加了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收入支出分类、部门预算以及国有资产管理等有关的会计科目。例如在部门预算管理中,增加了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和财政补助结余结转等科目,在国库集中支付中,增加了财政应返还额度以及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等科目。另外还增加了如累计折旧、在建工程、累计摊销、长期应付款、其他支出等会计科目,增设的会计科目完善了事业单位会计科目体系,同时也充实了会计核算的内容。在增设会计科目的同时,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也取消了一些不必要的会计科目,例如取消借入款项、拨出专款、拨入专款、拨出经费、结转处筹基建等内容。同时对一些会计科目的名称进行了规范性的调整,核算内容不发生变化。将“现金”这一会计科目转变为“库存现金”,“应交税金”转变为“应缴税费”,“固定资产”变为“非流动资产基金”等等,无论是增设会计科目,还是调整会计科目,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体系显得更加完善,内容更加丰富,对各科目的核算内容、核算要求、账务处理等规定更全面、更详细。

2、会计要素更具体、客观与完善

关于资产要素的界定,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存货成本进行了重新的界定,明确了成货在取得时应当按照成本进行初始计量,存货成本不仅包括采购成本,还包括自行加工成本以及其它成本。对于盘盈的存货,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引入公允价值计量,确定存货价值的方式参照市价以及同类或类似存货的成本。新会计制度重新定义负债,对负债的内容进行重新分类,按照流动性的程度分为流动性资产以及非流动性资产,按时间长短可以分为短期借款以及长期借款。对于收入支出要素的界定,重新界定财政补助收入的核算口径,在“事业支出”科目单独对财政补助收入进行明细核算。新的会计制度已经取消了拨入专款,并入其它收入的范畴,期末,将其他收入本期发生额中的专项资金收入转入 “非财政补助结转”。新会计制度对其它支出的内容进行了划分与规定并进行明细核算,增设利息支出、银行手续费支出等要素。

(三)财务报表体系的完善

相比于旧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新的会计制度增加了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使得多项报表的排列方式、结构和项目等不断完善。新的会计制度参考了通行的做法和国际惯例,增强了通用性,在资产负债表中,按照非流动负债与流动负债、非流动资产与流动资产严格分类显示,同时将原有资产负债表中的支出和收入项目取消。为合理反映事业单位的收支补偿机制,对于收入支出表的原有结构,从横式调整为竖式,按照多步式结构设计,同时将结余根据财政补助结转、事业结转结余、结余经营结余等几部分分开核算,所以,修订后的收入支出表对于日常核算具有更严格的要求。新的财务报表体系与企业会计报表格式更趋同,与会计惯例更协调,会计信息更能科学、完整地满足财务管理和预算管理等多方面的需求。

二、新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比较的启示

1、新制度不断完善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事业单位的改革也在同步进行中,单位内部财务管理的难度逐渐增大,为了改善事业单位内部会计管理形式,新的会计制度在旧的会计制度的基础上不断地补充与完善。对资产以及负债等相关内容进行重新分类,增设了部分会计规定,对一些不必要的条例进行了删减。新的会计制度更是对附注部分进行明确的规定,有效地完善了会计报表体系,提升了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质量,对于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不断发展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2、新制度对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进行严格规范

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的一致性对经济之间的融合有着重要作用,通过新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比较,一方面能体现出新制度框架和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完美对接,另一方面能发现新制度在会计记录、计量和确认方面对会计信息进行了严格规范,对事业单位内部稽核制度、岗位责任制度和内部控制体系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有利于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完善。

3、新制度进一步提升了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

新旧会计制度差异的比较,能让事业单位会计从业人员更深层次地认识到新制度的优越性,从而能进一步规范自己的会计行为,减少违规操作,使得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质量能有很大提高,同时保证了会计信息的完整性、真实性、全面性和有效性。

三、结语

当前,在国家事业单位改革的大前提下,在新形势下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新要求下,原有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已经难以适应要求。因此,财政部于2012年修订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旧会计制度中存在的不完善之处进行修订和完善,以适应新形势下事业单位财务制度的发展。本文通过新旧会计制度的对比,分析了新会计制度的改进之处,并指出新会计制度的优越性,为新会计制度在事业单位中顺利实施做出有益的思考。

参考文献:

[1] 朱妍.新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比之下的几点思考[J].商业会计,2013,(11).

[2] 李丽霞,聂菊玲.科研事业单位会计改革发展探析[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1)

[3] 钟怀振.事业单位会计改革思考[J].财会通讯.2009(25)

篇7

新的《医院会计制度》(财会字【2010】27号)(以下简称新制度)是财政部会同卫生部于2010年12月31日的,即将从2012年开始在全国公立医院开始实施,旧的《医院会计制度》(财会字【1998】58号) (以下简称旧制度)是财政部会同卫生部于1998年11月印发的,为了加强新旧医院会计制度的衔接,从新旧医院会计制度的对比差异开始,研究新的会计制度实施带来的挑战以及应对策略。

二、新旧医院会计制度的主要差异

(一)新制度适用范围变化

2012年即将开始实施的《医院会计制度》和《医院财务制度》适用于国内各级各类独立核算的公立医院,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中医院等医疗单位都能适用。除此之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的适用范围限于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二)新制度更加注重会计信息化

新的会计制度提出了医院要实行会计信息化管理的要求,这是在信息化时代的更高层次的要求。在这要求下,医院的会计信息必须准确、安全又可靠,医院内部要建立完善的内部信息控制和安全系统来保证信息实现准确、安全和可靠;也要求医院的财会信息能够和其他信息管理系统相结合,共存于医院内部的信息网络,以便医院管理层和个别财会人员能够及时获取这些信息。

(三)对医院财务报告要求的提高

新会计制度规定医院财务报告划分成中期财务报告和年度财务报告两种类型,其中包括的部分有会计报表具体为资产负债表、收入费用总表、医疗收入费用明细表、现金流量表、财政补助收支情况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书等内容,同时,新制度还规定了应该在附表中的深入研究的内容。这一系列的要求就使得整个财务报告系统的规范程度和严格程度大大提高。此外,新制度还规定医院对外提供的年度财务报告必须经过注册会计师的审查核计,这一方面也提高了财务报表的可信度,另一方面也是对财务报告规范性的保证。

除开以上三点,新制度还规定了三级医院必须设置总会计师,并实行全面预算核计和细化收入分类、规范科教项目资金的核算和完善成本归集和核算体系等新规定。

三、面临的主要挑战

虽然新的制度已经开始以试点的方式逐步实行,并且将于2012年正是开始实施。但是新事物被接受的过程总是会面临新的挑战,接受能力差的医院甚至会出现停滞不前的现象。实践证明,新的会计制度在实施的过程中将会带来医院内部会计制度衔接工作的缓慢,会计系统信息化工作的步伐需要加快等问题。这都是我们需要面临的新挑战。

(一)新旧制度衔接过程缓慢

首先是重视程度不足。从宏观来看,医院会计制度确实只是医院改革过程中小幅度的调整,并且新旧医院会计制度之间的关联性还很强,这种观念就使得医院部分管理人员和财会人员降低对新的会计制度的重视度,从而对新适度施行的准备工作有所欠缺,并对新制度缺乏足够的熟悉;其次是由于当前新的医院会计制度还处于试点初期,部分医院错误地认为只要在试点期结束之前并在总结试点医院经验的基础上再具体开始新会计制度的施行,就能毫无欠缺地过度到新制度的执行中来,所以这些医院往往就缺乏过早的准备。此外,在新会计制度的正式开始实施之前,医院要对固定资产进行盘点,对账目进行清理和呆账、坏账进行处理,部分医院在这方面的准备工作依旧不到位。

(二)会计信息化工作滞后

信息时代背景下的医院会计工作必须借助信息化系统,但目前会计信息化工作依旧存在相对滞后的现象。首先在相关设施上,部分医院还没有购置新的财会信息系统,或者旧的财会信息系统迟迟没有升级。这种铺路措施没有做好,就会导致财会人员难以在最快的时间之内使用和适应新的财会信息软件。其次,既然新医院会计制度中提到了医院财务信息与医院信息管理系统衔接的要求,那么新财务软件中的中心模块就必须和医院信息管理系统进行有效的衔接,并且在技术层面上确保这种衔接的准确性,据笔者观察,这一部分的相关工作开展依旧较为滞后。

四、针对性策略

针对以上两个主要问题,我们主要得从加强人员的培训和相关配套设施的完善入手。

(一)加大培训力度。首先必须加强对财会人员的培训,让医院的财会人员熟悉并了解新会计制度的理论和精神,使之在观念上有所跟进。采取的形式主要有和培训机构进行合作,医院自主承办培训班等方式进行对财会人员的培训。除了学习新会计制度的理论体系和精神之外,还有必要对财会人员进行现财务软件的培训,使之了解新旧会计制度下财会软件的差异,新财务软件的功能等等,可以采取的主要形式是和信息服务供应商合作等。

(二)配套设备和制度要完善。首先是内部制度的完善,除了要跟进新的财会软件之外,我们必须确立在新的会计制度环境下,医院内部的控制制度面对财务信息来说更加公开。其次,由于财会信息化水平的提升会提高医院的财会信息通过网络和计算机等端口泄漏的危险性,所以在财会信息化背景下,要在技术上和设备上设置出针对性的安全措施。

参考文献:

[1]王志勇,武东,王振宇.《新医改政策对现行医院会计制度及其改革相关影响的初步研究》.《中医药管理杂志》.2009.9.17-9.

篇8

关键词:新《军工科研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军工科研事业单位 会计核算

一、新《军工科研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军工科研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产生的影响

(一)完善的核算体系

在新《军工科研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军工科研事业单位的基本建设投资在遵循国家相应规定的基础之上,进行独立建账和核算,同时以月为单位进行并账处理。这使得单位的基建支出脱离大账的现状得以改变,且账务的核算体系也得以完善,与国家预算体制的改革精神相符。

(二)国资的管理被加以强化

国家财政部36号令中提到,“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监管,单位占有使用。”在新制度中也提出“加强资产管理,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资产,防止资产流失”, 并且作为了财务管理的重点目标。例如,在其中规定对于国资管理上要采用收益和支出完全分离的管理方式;国资若出售,所有收入在扣除对应税费后,所得净收入必须上缴国库;把长期股权归入待处理资产损益进行核算,而相应的基金方面的减少则上缴国库。

二、新《军工科研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新会计制度使报表列示里的事业结余和收支的勾稽关系不明晰

新会计制度针对上缴国库部分集中支付的问题做了较大规模的改动,形成了一套新的财政资金的管理和核算的体系。对于财政资金的补助在做结转和结余过程中新制度规定,对政府专项拨款的补助,比如大型基础设施的维护费用等,在入账时直接规划为转接结余。这样会使财政补助资金收入在做结算时因为未经过事业收入的扣减支出而变相成为事业结余的增加,因而事业结余的核算口径被无形增大,也使得随后在报表列示里的结余和收支的勾稽关系不明晰。

(二)将财政的补助款项的结转余归属于净资产的核算对反映军工科研事业单位负债水平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新会计制度增添了财政补助结余和财政补助结转两项,以此作为资金的项目完结结余和资金核算时阶段性的结余,另规定了资金的结转和结余两项的处理方法。其中指明,资金的结余视具体状况而上缴国库的存在性;资金的结转应在随后年份作为开支继续使用。从财政的结算角度分析,财政补助结余和财政补助结转这两项应归于负债类,但从会计制度的角度来看,这两项却被归属于净资产的类别。这样会出现净资产在跨年度之间出现大幅增减的可能性。另许多以前基础建设的技术改革资金作为专项的应付款项挂账,现在只作为净资产类别在报表中列示,也会使军工科研事业单位的资产负债率产生较大变化。

(三)新会计制度只是侧重解决军工科研事业单位在现实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并没有给予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相应的指导作用

在制度中只是侧重解决在现实中出现的一些具体的问题,比如将财政的集中支付的核算和基础建设项计进大账,但并没有在原先的模式、体系、理念上有所完善。尤其在军工科研事业单位以脑力劳动为主,而脑力劳动在核算上面无法精准体现其价值,这一长期影响单位成本计价的突出问题在新修订的制度规则中依然没有被合理解决。

三、对新《军工科研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若干想法

(一)会计制度在脑力劳动计价和核算上应有所突破,分级分类形成人力定价模型

脑力劳动成本不像一般的人工成本,不能被简单地计入项目的直接成本,因为脑力劳动成本无法用数字计量。若根据各军工单位的项目难易程度和各科研单位级别的高低来制定一个全新的人力定价模式,将会更有效地解决问题。这会较为有效地处理会计核算和项目投入成本两者之间的微妙关系。

(二)国家财政部应根据对事业单位改革不同的任务和性质,在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制度上做出区分和给出合理有效的指导方向

目前中国的各类事业单位,也包括军工科研事业单位都在逐步进行改革改制过程中,之后军工类科研事业单位将有可能被分为不同的类别。而类别不同,相应的经营运作模式和单位在国家建设过程中的作用也自然会不尽相同。因此,不同类别的事业单位尤其是军工科研事业单位,国家财政部也应该根据分派的任务和性质,结合各单位不同的特点,对其在会计核算的制度和方法上有所区分,并给出合理有效的指导方向。

(三)从大局着想和统筹,做出一个能够权衡各个利益部门之间需求的统一而又实用的标准

国家对于科研事业单位各类核算和考核上,各方面如计价和核算以及审计等都存在严重脱节。比如在事业单位核算,经营业绩考核以及科研经费管理等等这些都是分别受各大中央机关所管辖,本着为自身利益着想,各部门缺乏在实际工作中的有效衔接,这无疑会影响各类科研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

因此,制度再重新修订时,期盼国家能够从全局着想,制定出一个能够权衡各个利益部门之间需求的统一而又实用的标准。

参考文献:

[1]高政华.军工科研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及会计核算几个问题的探讨与建议[J].中国总会计师.2010

[2]张育明,张欣,石洪焱等.军工科研事业单位现行财务会计制度改革研究与建议[A].2007年度中国总会计师优秀论文选[C].2008

篇9

(一)30年来金融改革的基本回顾

党的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30年来,我国金融改革大致经历了重塑金融体系、启动金融改革和攻坚与扩大对外开放三个时期。重塑金融体系时期(1978-1992)。这一时期,初步奠定了我国金融业三足鼎立局面。1979年4月,国务院作出了“逐步恢复国内保险业务”的重大决策,使我国停办20多年的国内保险业务开始复苏。1983年9月,国务院了《关于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决定》。该项决定,打破了人民银行大一统银行体制,由此催生了包括中国工商银行在内四家国有专业银行和一批新型商业银行。1990年1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先后开业。启动金融改革与加强法制建设时期(1993-2001)。1993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由此拉开了银行业商业化改革的序幕。此后,《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票据法》、《保险法》、《证券法》、《担保法》等一系列金融法律法规陆续颁布与实施。随着1992年10月移交证券业监管权,保险业监管权也于1998年11月由人民银行移交新成立的中国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攻坚与扩大对外开放时期(2001-至今)。为化解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积聚的金融业巨额不良资产和处置严重违规经营以及资不抵债金融机构,我国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包括行政关闭、不良资产剥离、注资、债转股、中央银行再贷款、中央财政直接偿付等多种政策措施。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在完成“三步曲”基础上实现整体上市。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过渡期结束,金融业实现了全面对外开放和逐渐“走出去”。2003年12月,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人民银行法》的决定和《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从法律上最终奠定了“一行三会”对金融分业监管体制。2004年1月,国务院了《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将发展我国资本市场提高到国家战略高度,为我国证券市场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经过30年的努力,我国金融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由单一的国家银行体制发展到了由“一行三会”调控和监管,大型商业银行为主体、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相分离的多种金融机构分工协作、多种融资渠道并存、功能互补和协调发展的金融体系,使我国的金融体制初步形成市场化框架。金融宏观调控实现了从无到有、从粗到细、从直接到间接、从无法可循到有法可依的转型。

(二)改革开放以来金融会计规范的演进

随着我国金融业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对会计信息的质量以及产生会计信息的依据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也推动了相关会计制度的不断革新变化。金融业改革不仅改变了我国传统的会计制度,而且也使会计核算逐步走上国际化的道路。构建金融会计与进行适度性改革时期(1978-1991)。1987年4月,人民银行依据《会计法》和《银行管理暂行条例》,颁布了《全国银行业统一会计基本制度》。该制度的颁布,实现了我国金融会计制度零的突破,奠定了中央银行管理金融财务会计的主体地位。该制度统一了银行会计科目、账务处理程序和记账方法,允许各总行从资金收付记账法、借贷记账法中进行选择和比照该制度制定各行财务会计制度。建立分行业会计制度和探索企业会计准则建设时期(1992-2000)。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根据《会计改革与发展纲要》要求,财政部于1992年11月了《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在银行会计制度基础上,1993年3月财政部和人民银行结合两则要求,联合颁布了《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和《金融保险企业财务制度》。为满足证券公司和保险企业会计核算需求,此后不久,财政部又分别颁布了《证券公司会计制度》和《保险企业会计制度》。推动金融企业会计与企业会计接轨时期(2001-2005)。随着我国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按照市场经济要求和国际惯例,建立健全统一会计制度的呼声日高。为此,财政部在2000年末至2001年先后了《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制度》,并结合金融企业会计核算的特性,根据修改后的《会计法》和《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重新颁布了《金融企业会计制度》,明确要求上市金融机构遵循。该制度在分析总结我国金融企业,特别是上市金融企业经验的基础上对原有制度进行了完善,并使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制度真正实现了对接。建立统一会计规范体系和实现国际接轨时期(2006-至今)。为履行入世承诺,财政部于2006年2月修订和了39项企业会计准则(以下简称新会计准则),其中包括首次的金融会计准则。这些制度公布后,将率先在上市公司实施。新会计准则的出台,宣告了我国分所有制性质、分行业、按会计主体规定会计核算和披露方式将成为过去,实现了金融会计和一般企业会计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

二、对30年来金融会计规范建设的基本评价

(一)金融会计规范建设在经过30年的探索实现了两次飞跃和后来居上

30年来,中国金融会计改革是在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背景下逐步发展的。在1978至1991年间,随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理论探索与金融体制改革的逐步实施,我国金融会计制度建设逐步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方法体系。而自1992年开始,随着我国经济体制与国际经济体系的逐渐接轨,金融会计业务处理规范也逐渐向国际惯例靠拢。从30年来我国金融业会计演进的轨迹看,可以清楚地看到起步、初步接轨、第一次飞跃和第二次飞跃的演进过程。如果说《全国银行业统一会计基本制度》是金融会计规范建设起步阶段的重要标志,那么财政部和人民银行在1993年联合颁布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就不仅是在一定程度上第一次对各类金融企业会计核算进行了统一规范,而是启动了金融企业会计与企业会计的初步接轨。2001年重新颁布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顺应了企业会计改革的潮流,逐步把金融企业会计核算纳入到企业会计核算改革的整体框架之中,基本实现了同类金融会计事项在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等金融企业核算的一致性,是金融企业会计核算与企业会计核算接轨的第一次飞跃。2006年的新会计准则,则是接轨后的再次飞跃。它意味着在面向市场经济前提下,我国初步建立了比较完整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实现了同类业务在金融企业和非金融企业的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披露的统一。新会计准则的推行,标志着金融企业不再滞后于非金融企业,而是同步实施,并将范围扩展到金融、保险、农业等众多行业领域,同时也考虑到了在企业的普遍适用性。

(二)金融企业会计改革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具有深远的意义

30年来我国金融会计的演进,具有鲜明的强制性制度变迁特征,与经济体制变迁和金融改革是一个互动的过程,经济体制变迁的模式与路径决定了会计演进的模式与路径。回顾30年来我国金融会计改革,完成了两个历史性转变:从计划经济时代习惯于统一会计制度逐步过渡到将制度制定权还政于企业,从习惯于规制导向向原则导向转变,在会计思想完成了由“工具论”向“管理论”的转变。通过金融企业会计改革,一方面为金融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和综合改革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也有效地提高了会计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以及境内外资本市场信息的可比性。经济体制改革,开辟了会计实务发展的新领域。围绕这些新兴领域,产生了诸如企业兼并与资产重组会计、企业破产清算会计、企业租赁会计以及金融工具会计等新问题。会计准则的不断完善,使市场经济建设中出现的新会计实务逐步得到规范。2006年2月的新会计准则,是继1993年会计准则改革和2000年会计制度改革之后新的里程碑。它是我国会计标准向国际会计准则靠拢背景下颁布的。不仅填补了我国金融会计标准的空白,而且是会计理念、会计计量技术的重大转变。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将为社会相关各方评价金融企业经营业绩与风险提供更准确的依据,同时也对金融企业经营管理层、监管者以及对金融企业财务会计报告作出评价的中介机构的职业技能、判断能力和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展望与进一步完善金融会计制度的建议

(一)金融改革展望

进入2008年以来,在全球经济整体增速放缓、通货膨胀压力上升、金融市场动荡加剧的前提下,各经济体面临保持增长和抑制通货膨胀的两难选择。美国次贷危机对国际经济金融体系产生的冲击不断加剧。在全球经济增长急速放缓和通胀抬头以及我国经济日益溶入世界经济体系大背景下,我国经济也出现了周期性波动,金融业改革任重道远。面对国际金融市场急剧变动,我国金融业要准确把握金融市场变动,努力确保金融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继续深化金融改革,全面提升金融业整体竞争力。一是要进一步巩固和继续深化金融业的市场化改革,加快建立健全市场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机制建设,提高市场风险管理水平。对已完成改制上市的金融机构,要继续完善法人治理与风险管理机制;对未完成改制的,要稳步有序推进改革。二是要着力解决制约金融业综合经营的法律制约、产品制约、市场制约和监管的不协调。要从宏观政策层面突破这些瓶颈制约,鼓励金融创新,积极培育“相互融合”的金融市场体系,逐步改变金融市场分割的局面和增加农村金融市场有效供给以及健全金融调控和强化金融业监管的“无缝链接”,防止监管规定和政策不一致的问题发生。三是要主动转变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面对国际国内竞争加剧的压力,金融机构应主动实施经营模式、增长方式的战略转型,全面调整资产结构、负债结构、客户结构、营销渠道,实现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分别由以规模扩张为主、以依赖传统业务为主向以质量效益为主、以多元化、综合化转变,努力把金融机构建设成为治理良好、资本充足、内控严密和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现代金融企业。

(二)充分估计新会计准则对金融业的影响,主动寻求应对之策

一是充分估量金融企业会计准则的复杂性与长期影响。与其他会计准则相比,金融企业会计准则更加复杂。这种复杂性源自现代金融的复杂性和会计准则本身的严密与复杂。既涉及大量金融工具专业术语的理解,又包括新金融工具对传统会计理论和方法产生的挑战以及如何有效解决新型业务处理问题。

二是充分考量中国特殊的经济环境和会计环境,审慎评估新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关系。目前,我国银行业的会计业务处理遵循着两种不同的会计规范:一种是2001年版《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另一种是2006年颁布的新会计准则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从发展趋势看,企业会计准则有逐步取代企业会计制度的趋势。在《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通知》中,中国银监会在全面评估各银行业机构基础条件基础上,从有利于银行业机构建立适应新会计准则要求的内部管理流程、信息处理系统和提高执行质量的角度,提出了有序推进金融企业会计准则在各类银行业机构应用的时间表。

篇10

(一)大陆银行业会计制度的变迁

简单地讲,大陆银行业会计制度经历了不审慎、非常审慎和完全国际化的发展过程。

关于曾经的不审慎。20世纪90年代以前,大陆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会计制度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会计的任务是记录、报告经济计划的执行情况,实质上没有现代会计关于确认和计量的内容。比如,当时没有资产负债表,只有资金平衡表,没有资产等于负债加权益的基本等式;不允许对

经营中形成的损失计提减值准备,没有给予企业和会计人员进行职业判断的空间等。

关于非常审慎。1992年,大陆财政部了《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并了13个行业的会计制度和10个行业的财务制度(“两则两制”),当时被称为“会计风暴”。之所以被称之为“会计风暴”,是因为它完全改变了大陆40多年来在计划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会计模式。比如,建立了新的会计等式、使用借贷记账法、允许计提呆账准备等。此后,随着改革的深入,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后,大陆的会计制度更加重视审慎性的原则,出台了多个提高审慎性的会计制度,如大幅度提高应收账款、贷款的减值准备计提比例;缩短应收利息的核算期限。这里举个最突出的例子,目前,我们关于应收利息的确认比国际会计准则还要审慎,我们规定,贷款到期90天后尚未收回的,其应计利息停止计入当期利息收入,纳入表外核算;已计提的贷款应收利息,在贷款到期90天后仍未收回的,或在应收利息逾期90天后仍未收到的,冲减原已计入损益的利息收入,转作表外核算(以上通常被简称“双90天”政策)。我们的会计人员普遍反映,“双90天”政策比国际会计准则好用。

关于完全国际化。2005年8月,大陆财政部印发了《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暂行规定》,这个规定与国际会计准则39号《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的有关内容是完全一致的,标志着大陆在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上率先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公布了由1项基本会计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组成的新会计准则体系,要求上市公司自2007年1月1日起执行。这套会计准则使用我们习惯的表达方式,与现行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几乎一一对应,得到了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认可,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质性趋同。需要说明的是,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承认大陆会计标准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的工作是非常认真的、负责任的。在会计准则前,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两次派出专家组,把我们的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进行了细致的对照、分析,然后才郑重承认大陆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没有重大差异。同时,大陆对完善国际会计准则也做出了重要贡献。比如,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采纳了中国大陆关于关联方交易的披露做法,于2007年2月重新修改了关联方交易披露的规则。中国大陆的一位专家已经被任命为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专职理事。

我们当初也认为,大陆会计准则国际化的速度有点过快,金融工具会计的有关问题是最复杂的,我们的上市银行能否很好地执行?目前,新会计准则在上市银行中得到很好的执行,很多非上市公司也在准备执行。其原因可能是,自*年开始,大陆证监会要求上市商业银行年度报告须按国际准则编制补充财务报告,并请国际会计公司(主要是四大国际会计公司)审计,这一要求已经执行了6年。

(二)目前的会计法律框架

在大陆,涉及银行业会计的法律主要包括《会计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注册会计师法》等,这是法律层次的规范。通过这些法律,确定了大陆会计管理的基本框架:

大陆会计事务的主管机关是财政部。《会计法》第一章第七条规定:“国务院财政部门主管全国的会计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会计工作”。

大陆实行统一的会计制度。《会计法》第八条规定:“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由国务院财政部门依据本法制定并公布”。

相关的部门有一定的会计管理职责。大陆的《人民银行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人民银行根据履行职责的需要,有权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报送必要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以及其他财务会计、统计报表和资料。《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第二条规定:“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负责对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其业务活动监督管理的工作”。第三十三条规定:“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根据履行职责的需要,有权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照规定报送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其他财务会计、统计报表、经营管理资料以及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第三十六条规定:“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应当责令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照规定,如实向社会公众披露财务会计报告、风险管理状况、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变更以及其他重大事项等信息”。

从企业会计制度组成看,大陆的会计标准体系非常清晰,它由基本会计准则、具体会计准则、会计准则运用指南、会计准则解释构成。目前,大陆还有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以及有关的财务制度,主要供非上市企业使用。这些制度与会计准则有一些差异,将来都要使用会计准则。除了企业会计准则以外,大陆正在研究建立政府会计、小企业会计制度等。

二、我们高度重视会计标

准对银行监管的基础性作用

与其他银行监管当局一样,我们高度重视会计标准对银行监管的基础性作用。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明确提出了完善的会计准则是有效银行监管的先决条件。会计准则之所以成为“先决条件”,是因为会计系统生成的会计信息是银行持续监管的基础,会计谨慎性原则同银行审慎监管在理念上一脉相通,银行监管的重要指标实质上是财务比率的演化。近年来,我们对银行监管的思路能够非常好地体现对会计基础作用的重视。我们的监管思路是:准确分类——充足拨备——做实利润——资本达标;充足拨备和做实利润主要是会计核算方面的工作,实际上是要求有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这种监管思路将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风险为本监管与会计基础完美结合,得到了国际监管界的肯定。

从具体工作上看,我们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促进完善会计标准。我们积极配合财政部门研究制定各项会计制度,反映银行业的意见,提出监管当局的建议。我们银监会的一位副主席也是大陆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委员。同时,我们根据监管的需要了一些制度,如信息披露管理办法、内部控制指引和评价办法等。

二是推动执行会计标准。大陆银行业机构有13类,资产规模、业务种类、管理水平、人员状况等存在非常大的差异,目前执行的会计制度也存在或大或小的差异,我们正在研究推动新会计准则在整个银行业执行的问题。

三是监督执行会计标准。为了保证会计准则的执行,我们要求商业银行对业务制度和操作程序、IT系统进行改进和完善,要求对会计人员和业务人员进行培训。我们还专门成立工作小组,跟踪各银行执行会计准则的情况。与此同时,我们要求商业银行统筹考虑执行新会计准则与巴塞尔新资本协议问题。在我们日常监管工作中,利润准确性、会计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等都是监管的重要内容。

三、我们正在积极应对实施新会计准则对银行经营和银行监管的影响

大陆的会计标准已经与国际接轨,这对银行监管当局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积极推动完善会计标准,更加关注会计标准变化给我们带来的挑战。就应对新会计准则的挑战看,主要有下面三个问题。

(一)如何计算资本充足率问题

会计准则对计算资本充足率的主要影响来自于采用公允价值确认和计量有关银行资产(如衍生金融产品、债券投资、股权投资等)。一旦使用公允价值计量金融工具,必然导致未实现的收

益或损失列入损益表或资产负债表,进而直接影响监管资本(即资本充足率计算公式的分子)和资本充足率。美国、欧盟、香港等对会计准则之于资本充足率的影响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方式。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基本意见是保持现有监管资本的定义和属性不变,确保审慎监管框架稳定。我们正在全面考虑会计准则变化对监管资本和资本充足率的影响,结合大陆的实际情况,借鉴相关机构的做法,对计算资本充足率使用的有关会计数据进行必要调整,以保证资本充足率符合审慎监管目标。

(二)如何计提贷款损失准备问题

实行新准则后,商业银行应采用未来现金流贴现法计提贷款损失准备。会计准则关于贷款减值准备计提的规定非常原则,操作性较差。比如,如何合理估计未来现金流、如何确定单笔重大贷款、如何确定组合计提贷款的损失率等,这些问题看似简单,实际上都会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比性。从监管的角度看,我们曾了计提呆账准备的指引,要求商业银行根据五级贷款分类和对应的计提比例确定呆账准备的数量。根据这个规定,我们比较容易地判断各银行准备的充足情况。若各行按会计准则计提准备金后,监管部门没有数量标准来简单、直接地判断准备的充足情况,会对监管工作产生很大影响。目前,我们正在研究这个问题,我们也想了解台湾的银行如何计提减值准备,台湾的银行监管部门是如何监管这些机构计提减值准备的。比如如何判断减值准备是否充足?一旦发现不足,如何处理?与此同时,我们也想了解台湾税务部门对计提呆账准备的相关做法,比如,允许多大比例的呆账准备在税前扣除,商业银行呆账核销是否需要经过税务部门或其他部门的审批等。

(三)如何防范可能存在的操纵利润问题

实行新准则后,我们认为利润操纵的可能性增大。这里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新准则赋予企业自主选择会计政策的权利增多,比如研发费用是列入成本还是进行资本化、对投资性房地产是选择公允价值方法还是历史成本法都将直接影响利润;二是公允价值计量的不确定性增加,有活跃市场的,公允价值可以用市场报价,这里有操纵价格的可能;没有活跃市场的,采用估值模型计算,这里会涉及到历史数据、参数等的可靠性,也会影响公允价值的合理性。国际上,对公允价值作为基本计量属性的研究仍在继续进行中。我们也非常想了解台湾银行监管当局是如何加强这方面监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