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入学教育感想范文

时间:2024-03-07 17:47: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入学教育感想,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入学教育感想

篇1

关键词:逃避现实;缺乏;荣誉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当前,我国的社会环境变得更加开放,使得不良的思想与生活方式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与生活,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大学生在学业与就业上面面临着更多的压力,大学生受到社会追求短期经济利益的功利性思想,产生了唯利是图的行为方式,这打破了和谐的人际关系,不但使得同学之间的关系紧张,而且成为了竞争性的关系,有的大学生对此十分厌倦,特别是在网络环境下,他们选择了逃避现实,淡漠了社会的责任感与荣誉感。

此外,现如今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也正在发生变化,特别是网络媒体的广泛应用,已经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消费与社会交往等方面,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程度前所未有。这种网络环境对大学生的成才有积极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由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变得更加复杂和肩负了更多的责任。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师应引导学生和建立荣誉感的行为模式,使其在尽社会责任或履行社会义务后,得到心理安慰或赞许、奖励等,然后促使他们更加积极从事这样的行为。

一些大学生存在逃避现实和缺乏荣誉感的现象,对于个人利益的过分看重,忽视了集体荣誉与社会责任,在个人成长方面或成绩方面,采取了不道德的方式。因此,新时期的高校的思政教育就必须要针对这些不良现象进行教育与引导,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丰富教育内容,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不健康思想带来的消极影响,培养大学生树立健康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荣誉感。社会责任感与荣誉感能够对社会有着正确的认识,形成自我意识,即社会良知,形成一种社会价值或风气,提高了社会的文明程度,给予大学生积极的精神力量,有助于实现大学生的中国梦。

一、高校大学生生活现状及其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1.网络环境下高校大学生的生活现状

当前高校的大学生生活受到网络数字化环境的直接或间接影响,在虚拟的世界中,大学生享受着娱乐与交往,但是对其社会生活的认识与价值观的形成都有影响。大学生在网络上面用了很多时间,已经挤占了他们正常的上课时间与体育锻炼时间,现实中的社会交往也变得减少。大部分大学生对现实社会的认识都是来源于网络媒体的信息。在消费方面,大学生成为网络购物的主要消费者,而这些商品的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在休闲娱乐方面,大学生更多地选择了网上聊天、网络游戏或者网上看电影等等。这些生活休闲方式,使大学生更快地得到了放松,也使得很多大学生沉溺于此,减少了与现实社会的人的交往,有些脱离了社会的现实生活。在学习方式方面,大学生通过网络搜索和下载的学习资料,全面和快速,信息资源获取比以往都容易,但是,大学生对此进行加工和思考的时间却比较少。况且,面对大量的信息资料,如何取舍成为大学生的一个难题。在大学生的交往方面,大部分大学生都有通过网络进行社交的经历,但是,网络社交隐藏的风险与社会责任,大学生却十分忽视。然而,更多新的交流工具正在得到大学生的广泛应用。

2.网络环境对高校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具有多元化的倾向,虽然主流的社会价值观依然得到大学生的遵从与认可,但是,大学生的思想表现不再单一。例如:有的大学生并不将学业放在首位,而是选择了在校创业等。还有的大学生将社会生活娱乐化,忽视了社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没有对此进行分担和排忧解难的想法。这折射出大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还不够成熟,需要进行构建与培养。因此,当今大学生的思想状态受到了网络环境和网络媒体的严重影响,将大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从感性与现实转变为抽象与非现实,这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挑战。

二、对逃避现实和缺乏荣誉感的大学生的分析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乏重视大学生的思想状况

当前,一些高校将教育教学资源与精力放在了扩大学校规模上面,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教学设施,培养大学生的专业技能。但是,忽视了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一些学校领导和师生并不重视大学生思想与价值观的培养与教育,认为这些并不能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学习专业技能,也不能帮助大学生摆脱经济压力与就业压力。但是,德育教育应是大学生接收所有教育与专业技能的基础。此外,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客观环境的变化,要对此进行创新与改革。要改变不符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内容与教学方式,完善教学理论体系与框架,赋予其更多的时代性与实用性。要改变以往的抽象理论与概念的灌输,很多大学生得不到有效的互动交流,也学习不到富有思想情感的生活案例,这些导致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好。

2.大学生逃避现实与缺乏荣誉感产生的原因

首先,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西方的思想与价值理念不断对我国进行渗透,严重影响了高校大学生的判断,再加上社会上不良的腐朽观念与错误思想的传播,使得大学生在学习与就业双重压力下,疲于辨别各种思想的优劣,有时对此失去了耐心或者兴趣,而采取逃避的态度,生活在自己狭小的圈子中。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比较陈旧,缺乏与时代相符合的创新,对大学生实际的思想动态不了解,也不关心,这样就造成了大学生没有合适的渠道得到有益的帮助。大学生自身的价值观还有待进一步成熟与完善,大学生群体的社会责任感与荣辱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最后,在网络环境背景下,网络充斥着国外的不良思想,严重冲击着大学生不成熟的思想与价值观,使得他们有的产生动摇;一些大学生过分依赖和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严重脱离社会生活,对事物缺乏正确的思考与判断,逐步形成了逃避社会现实心理和行为,患上了网络心理疾病,严重损害身心健康:情绪低落、兴趣丧失、自我评价低、思维迟缓等。因此,网络虚拟世界对大学生产生误导,出现了道德失范现象。让大学生在现实世界孤独,不能在团队中获得需求,而转向虚拟的网络世界,长此以往使得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淡化、道德评价失范,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发生扭曲。

三、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与荣誉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1.实现以学生为本,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形势与政策教育、全球意识等新思想和新知识的教育,要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教师要通过与学生进行交流,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教师要尊重与关爱大学生,对一些存在心理障碍的大学生进行疏导,对其进行排忧解难,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他们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鼓励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反省。教师要创新思想政治教学方法,要积极采用多媒体教学,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运用案例式、讨论式多种教学方式,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2.积极利用网络环境,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通过网络环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实现了师生教学互动,提高大学生学习的目的性、自主性、整合性。高校教师能够利用网络平台为大学生答疑解惑和交流,更加贴近大学生的生活。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人为本,在网络教学中,增加情感交流,对大学生价值观发挥积极引导作用。

3.对高校大学生进行荣辱观的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重视对大学生的荣誉观教育,正确认识与对待国家、集体与个人利益、荣誉关系,通过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等教学方式,激发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形成科学的荣誉价值观。强化典型示范,不断提高大学生对荣辱道德的选择水平;强化实践养成,养成了大学生崇尚荣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4.加强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教育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打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建设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加强生命教育和弘扬舍己为人的无私精神。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正确认识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在社会实践中,锻炼了自身的能力,深入地了解社会,增强大学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在实践中大学生应勇于开拓、敢于创新,有利于发展创新意识。大学生受到社会生活真切地感染和体验,逐渐形成创新,崇尚公平的价值观和荣辱感。

通过对针对逃避现实和缺乏荣誉感的大学生如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探讨,得出当代大学生应加强社会责任与荣誉感的观念,这对大学生自身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也能够为社会带来有益作用。在我国社会各项改革逐步深入时期,市场经济环境中,部分大学生受到西方不良价值观的引诱,对传统价值观淡漠,明显缺乏对社会的关心与荣誉感,特别是在网络环境下,有的大学生的生活状态十分消极与颓废,这样的结果造成了大学生缺乏明确的向上的人生追求,在社会生活中不能发挥正能量,自私自利和损人利己的事情屡见不鲜,为了自身的狭隘利益而做出极端事件,危害了他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反思。因此,针对部分大学生存在的逃避现实和缺乏荣誉感现象,要通过社会价值观与荣誉观的教育,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与社会舆论环境,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这方面的觉悟与意识。高校应鼓励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使得大学生能够对社会发展现状进行深入细致了解,并结合自身的条件与能力,为社会的良好发展做出贡献,实现了自我的社会价值,这样有助于激发大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荣誉感。在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过程中,社会责任感与荣誉感的内涵与表现形式不断丰富与变化,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紧紧把握时代特点与大学生思想动态,创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发挥对大学生个人价值的积极引导作用,使社会的责任感与荣誉感成为他们的精神与理想的追求目标。

参考文献

[1]苏顺峰.浅谈如何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科学大众,2008(04).

[2]李林英,张毅翔,任睿.当前大学生生存方式的现状与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01).

[3]卢志高.论社会心理问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01) .

[4]李立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与平台搭建[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1(02).

[5]张克玉.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01).

[6]钟武耀.夯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J].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1).

篇2

关键词: 高职高专院校 新生 入学教育

培养适应时展要求的人才,是现今中国高等学校教育的目标。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给新进大学校园的新生提出了具体要求,带来了许多现实的压力。高职高专院校如何有效开展新生入学教育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高职高专教育的特殊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校学生队伍日趋壮大,为了适应教育的社会化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高职高专教育院校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本科教育及研究生教育相比,高职高专院校在学制、生源素质、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还存在差距,有其自身特点,学历层次相对偏低,学制相对较短,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具有良好的人格、较强实践应用能力,体现以通识为基础的适应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应用型、技术型的高等技术人才;在知识的构建上,强调为学生搭建可塑性的知识框架和技能模块,以“够用”和“实用”为原则,以构建学生掌握职业岗位技能和技术的操作性要求的知识为依据,以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职业技能为目标;在素质和能力培养上,重视知识和技术的应用能力培养,培养学生胜任某种职业岗位的职业技能、技艺和运用能力,强调的是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新时期高职高专院校新生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高专院校新生的特点。

高职高专院校新生与普通本科新生相比有自身的特点。从生源上来看,高职高专院校的新生主要是由各地高考成绩相对偏低的学生组成;从整体素质来看,我们不能简单将分数与能力和素质划等号,但高职高专院校新生的整体素质普遍低于本科重点院校学生;从心态上来看,高职高专院校新生在经历高考进入大学校园后,都具有不同的心理感想和复杂的心情,与重点本科失之交臂的高考失利同学可能一蹶不振,抱着消沉失落的心情进入高职高专院校;而成绩较差的同学,侥幸通过高考,取得进入高校读书的机会,这样无疑助长了他们蒙混过关的心态。

(二)高职高专院校新生的现实表现及存在问题。

学习生活环境的变化,导致许多高职高专院校新生难以适应,他们面临着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的不适应。这些新的挑战使得高职高专院校新生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人生理想问题。经过高考紧张却充实的生活后,进入大学校园的新生也就失却了目标和动力,许多学生选择高职高专院校只是希望获得一个进大学学习的机会,学习目的单纯,实用观念较强,对如何成人、成才、成功缺乏正确清晰的定位,缺乏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缺乏明确的奋斗目标。

2.学习态度问题。不少高职高专新生存在着学习目的不明确,在经过了高考的不懈冲刺之后,学习上产生了放松的心理,没有正确的学习目标,或者存在着自卑心理,对于所学专业和个人长远发展目标没有清晰的认识,缺乏学习的主动性。

3.人际交往问题。跨入大学校门的“90后”学生群体中独生子女的比例大幅增加,很多新生也是第一次离开父母出远门,对父母过分依赖,由此缺乏与他人交往、独立面对和处理生活中一些事情的基本能力。

4.心理适应问题。部分新生在入学前,对大学校园生活充满憧憬和幻想。但入学后,才发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除了学习成绩外,在知识、才艺、人际关系、家庭背景乃至身体容貌等方面不如人的地方很多,某些学生身上就容易产生自我认识和自我价值感方面的困惑。

三、新时期高职高专院校新生入学教育模式

高职高专院校新生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是我们在进行新生入学教育时必须面对的现实,我们应该根据社会需要和新生自身的特点,提高新生入学教育效果,帮助他们尽快融入大学生活,按照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构建科学合理的入学教育模式,促使他们全面进行自我设计,顺利实现角色转变。

(一)构建多层次的教育体系,提高入学教育针对性。

从受教育群体看,高职高专院校新生具有不同特点,需要进行分类管理,把握不同的着力点,抓好关键点,构建学生整体教育、学生骨干队伍教育和学生特殊群体教育相结合的教育体系,提高入学教育的针对性。

1.学生整体教育。在整体性教育中要以开学典礼和第一次班会为着力点,主要介绍学校和院(系)发展历史等情况;对新生从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同生活等方面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提出总体建议;对新生在校期间的思想政治、专业学习、日常行为、身体健康素质等提出明确要求;告知新生在大学生活中的职责与角色、注意事项和发展方向;详细介绍专业发展、设置及未来学生出路;介绍学生教育管理队伍状况及辅导员和班主任的配备等情况,让新生对学校有个整体认识。

2.学生骨干队伍教育。新生入学后,需要完成的工作和了解掌握的信息比较多。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培训以宿舍、楼层为单位的新生临时负责人,负责本宿舍人员的安全、信息通知和收集、情况汇报等,以协助做好新生工作。同时组织以党团学组织和社团为单位的新老生交流会,有针对性地进行介绍,让新生了解学生组织,为学生相互间的交流搭建良好平台,使新生加深对大学生活的了解。

3.特殊群体教育。每年新生中都会有贫困生及学生党员等特殊群体。我们可以依靠录取新生信息,观察新生报到时的基本表现,走访学生宿舍与新生及家长的谈话,了解新生报到期间遇到的问题和对学校、院系的看法和报名后新生填写信息表中的内容采取相应措施,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使特殊群体学生顺利适应新环境,注意加强新生党员先进性教育,使他们起到领头羊的作用。

(二)设计全方位的教育内容,增强入学教育的全面性。

高职高专院校新生入学教育内容广泛,大至理想信念,小至日常行为规范,需要研究和采用切合学生现状的方式方法,明确入学教育特点,科学设计入学教育内容,引导新生实现角色转换。

1.理想目标教育。理想目标教育是入学教育最重要的部分,新生阶段是大学生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转变和适应期,也是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高职高专院校必须重视对新生成人和成才教育,要善于启发新生根据个人的个性特点和实际能力水平,制定明确的目标,将人生理想目标具体化,规划好大学生活的每一步,在学习实践中发展自己的耐力和自制力,增强对挫折的承受力,加强控制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将学习目标与人生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在教育过程中要从学历层次和社会认同角度分析高职高专院校学生与重点本科学生的现实的差距,但更重要的是教育新生正确定位,牢牢抓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点,从成功或优秀校友的成长成才之路入手,从他们对大学的感受和认识出发,引导新生科学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认识人生新起点,重塑自我,从自身找到发展的内源性动力,树立起自己的理想。

2.学习适应教育。从以应试教育为主的中学阶段过渡到自由度较高的大学阶段,教学形式、学习内容、学习条件、学习方法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加强对新生的学习适应性教育,帮助其尽快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学习模式,是高职高专院校新生入学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在专业思想教育中我们要充分挖掘专业教师力量,把握好专业视角,对专业特点、专业发展及就业前景进行较全面的介绍,明确学习任务,教会学习方法,把他们对专业的理解和认识与学生们一起分享,组织参观实验室,现场观摩高质量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心理适应教育。高职高专院校新生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阶段,加强心理适应教育显得非常重要。心理适应教育可以针对大学新生的心理特点,开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和心理导航室,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并遵循预防为主、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的原则。注意培养磨练新生身处逆境、愈挫愈奋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积极向上、勇往直前的良好心态,通过理论课的学习,指导学生克服不良心理,比较客观地看待现实,树立积极、健康的心态。多给他们温暖、慈爱、关怀、帮助和引导,引导新生正确认识自己和大学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惑和矛盾,正确把握和规范自己。

4.行为方式教育。未来社会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是人的素质的竞争。大学新生入学这一时期是由外部驱动向自我驱动转化的时期。高职高专院校要通过一些辅助的外部手段激发学生成功感和自信心,引导新生通过联系自身的思想实际,自觉克服不良思想和行为,并主动接受和形成正确的思想和行为。同时,帮助新生将由教育引发的外部压力,转化为自身的内在动力,减轻外界压力,加大内部动力。通过良好的集体风气来对个人进行鞭策和带动,在集体生活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学习的氛围,形成班级的凝聚力,引发团队意识并形成共同激励和约束机制。

(三)拓展多形式的教育渠道,强化入学教育效果。

现代大学生主体意识强、思维活跃,单一的入学教育方式不易集中新生的注意力,必须拓展多样化教育渠道,强化入学教育效果,引导新生们迈出大学阶段坚实的第一步。

1.继承显性教育优势。显性教育具有强灌输性和直接性,但在短期内往往能够将教育内容告知受教育者,在短时间、高容量的入学教育中,必须继承显性教育的优势,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新方法,挖掘潜力。一是宣讲教育的理性形式。常规方式包括报告、专题讲座、经验介绍、学生手册测验、个别谈话、写心得体会等,可在咨询辅导、专题讲座中的多媒体运用、案例教学法、开设入学教育专题网站等亮点上下功夫探索和创新方法。二是主题活动形式。常规方式包括讨论会、座谈会、参观学习、观看录像等,可在高年级学生党员中挑选专业知识成绩优异、英语计算机知识过硬、实践动手能力强、文艺体育特长明显、社会工作成绩突出的优秀学生组成宣读团进行轮流宣讲,示范带动。

2.创新隐性教育载体。隐性教育强调以活动为载体的引导,激发主动性和创造性,满足学生的内在需要动机和自我教育,是入学教育中值得深入探讨的方法。一是以游戏化的团体活动为载体的体验式教育。通过新生亲身体验和感悟来达到教育目的,实现从中学到大学的转变与适应,以游戏化为载体的娱乐化教育增进了学生们的相互了解和认识,培养了团队精神,并促进和培养了合作精神。二是以自我服务活动为载体的自主化教育。在入学教育中构建以自我服务活动为载体的自主化教育,通过实施“学长导航制”教育模式,整合高年级优秀学长资源,聘任综合表现优异的高年级学生党员和优秀学生干部为新生“导航员”,以班级为单位对口指导新生,以寝室为单位对口帮扶新生,通过政治引导、学习辅导、未来向导、生涯指导等进行“智慧导航”,结合学校各项规章管理制度,以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经验言传身教,将自己的成长历程介绍给新生,协助辅导员及时了解和解决新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和困难,排除他们在大学生活中的困惑,既起到导学、导管、导助作用,又方便全面了解新生情况,引领学弟学妹尽快适应学校环境、解决各种疑难、培养个人兴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

高职高专院校新生入学教育是育人工作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项教育、管理与服务紧密结合的工作,需要构建短期教育与长期教育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和工作模式,引导新生真正内化、理解教育内容,持续不断地巩固成果,不断提高新生入学教育质量,促进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刘燕,李红,郑明喜,李晓波.梦圆和圆梦的地方―新生入学必读[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2]万金淼,王磊.浅谈高职高专新生入学教育[J].卫生职业教育,2006,(22).

[3]刘毅.高等学校新生入学教育效果研究[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07,(1).

[4]杨志亮.浅析当前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的问题及对策[J].世界华商经济年鉴・科学教育家,2008,(14).

[5]丁明.新生入学教育是高校提高育人质量的重要环节[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5).

[6]谢启伦.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工作探讨[J].黔南民族医专学报,2008,(21).

篇3

关键词:少年班;人才培养模式;智力超常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024-02

一、研究背景

少年班是国家为了通过公开选拨发现智力超常少年提早进入大学,为其创造适合的成长环境而创设的人才培养模式。依统计学测算,人口中大约有3%的儿童是超常儿童,以此推算,我国至少有5000万的超常儿童,适合于普通少年的教育内容和进度无法充分挖掘这类少年的发展潜力。因此,按照心理和教育科学的客观规律为超常少年提供特殊的教育机会,有助于帮助他们全面、快速地发展。但是,少年班学生尽管在智力活动中表现突出,在提早进入大学的情况下却普遍存在适应问题。少年班学生开始大学生活的年龄偏小,社会化程度较低,生活上自理能力不足,往往由于心理发展落后于智力发展而出现情绪上、行为上、自我管理上的各种问题,影响和妨碍了其健康成长和顺利成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西安交通大学积极探索少年班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从招生、预科、本科等各个环节入手,加强对少年班学生的学业辅导和心理辅导,充分发挥他们智力上的优势,帮助他们提高大学学习与生活适应能力,顺利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转变。本文旨在通过对西安交大少年班人才培养模式的介绍和分析,探讨这一特殊人才的科学培养方式。

二、西安交大少年班人才培养模式介绍

1.招生环节。招生环节是少年班人才培养的起点和基础,科学地选拨具有超常智力和培养潜力的学生是少年班人才培养的首要环节。从2002年开始,西安交大在招生中做了重要改革。考试内容既有本学科知识,又增加了人格测量和面试环节。面试的内容包括理工科知识,人文社会知识,生活常识,外语水平和心理学素质等,对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创造性思维、逻辑推理能力、想象力、对复杂情况的思考判断力、自我认知能力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核,确保智力超常,品格优秀的少年入选。

2.预科环节。通过招生考试选拨出来的少年班学生在入学的第一年要经过预科阶段的学习。少年班大学生入学后的第一年主要在西安交大附中进行学习,完成高中课程的学习,同时在教学内容中渗透大学的基础知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正式开始接受高等教育做好学业上的准备。在预科环节中,少年班配备了两名班主任,一名生活班主任和一名学习班主任。少年班实行跟班制,由这两名班主任分别对学生的学习问题和生活问题提供指导和帮助。同时,要求大学的部分老师给少年班学生授课,帮助学生在学习上进行从中学向大学的转变。从第二年开始,少年班大学生正式进入大学校园开始大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西安交大对少年班学生实行导师制管理,每一名导师负责三名学生的学业指导。学生在这一年中接受通识教育,暂不划分专业。从正式进入本科学习阶段开始,少年班的课程难度提高、进度加快,学生开始参加英语四六级考试并学习高等数学。从入学第三年开始,少年班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以及在教师、家长的指导下自行选择专业之后,即到各相应的院系并入普通本科生班开始专业学习。

三、对少年班大学生培养效果的调查

1.调查对象:2005级、2006级98名少年班大学生以及24名家长;调查时间:2008年5月;调查地点:西安交通大学;调查方法及内容:对学生的调查采用了问卷的方式,调查工具是研究者自编的问卷,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适应性自评,第二部分是学校生活满意度。问卷适应性自评部分包括六个方面,分别是学习适应、校园生活适应、人际关系适应、自我评价、情绪管理和独立性。评价分为四个等级:很好、较好、一般和较差。问卷的满意度调查部分包括两个方面,分别是对少年班的生活感想及对学校和老师的建议。对家长的调查方面,方法主要采用半结构式访谈,20名家长接受了电话访谈,4名家长接受了面谈。访谈内容是家长对自己孩子的学习生活适应、人际关系适应、自我管理能力、行为习惯、个性、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评价。

2.结果:在对学生进行的满意度调查中,54%的学生在谈论对少年班生活的感想时都明确写到了“自由支配的时间多了”、“对自我管理、独立学习的要求高了”、“自己的独立生活能力增强了”以及“心理上成熟了”等有关独立性和心理发展的感受。28%的学生提到了班主任对自己的关心和指导,以及在少年班这样一个特殊集体中生活感受到的温暖和凝聚力。

3.讨论:家长访谈结果显示,80%以上的家长对学生在学习生活适应等六个方面的表现做出了“很好”或“较好”的评价,超过50%的家长对学生在学习生活适应和自我管理能力这两个方面的表现评价为“很好”。在“独立性”自我评价方面,有56.7%的学生对自己评价为“很好”。满意度调查中,50%以上的学生明确意识到了大学生活对独立性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有积极的帮助,超过25%的学生明确表达了对少年班这一集体的正面感受。从上述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家长普遍对学生的适应情况感到满意,并且明显观察到了学生在大学学习和生活过程中的成长和变化。而少年班学生基本都意识到了自我管理的重要性,在大学学习与生活适应的各个方面自我感觉良好,尤其是在对自己表现出的独立生活能力感到认同和满意。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科学的选拔方法。西安交大少年班招生中除了书面考试外,面试是非常重要的内容,通过众多专家多方面的综合考核以及科学的心理测量,确保了资优少年入选,这就为优秀人才的培养奠定了质量基础。②合理的课程设置。少年班的课程设置中包括了大量的人文类课程,在课堂上引导和鼓励学生演讲、小组讨论并独立撰写论文及研究报告。这样的课程有益于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并且能够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这是大学学习所必需的。③科学化的管理方式。由于生活经验和年龄的局限,少年大学生在独立性、社会化程度和情绪管理能力上仍有待发展,在从初中到大学的转变中很容易感到生活突然发生变化时的压力和焦虑。西安交大少年班针对这一问题专门设置的预科阶段让学生能在较为熟悉的中学环境中度过少年班的第一年,同时为少年班学生配备的两名班主任能够从学习和生活上全面地引导学生进入大学学习与生活的状态,促使他们在温暖、安全的心理氛围中学会从各方面管理自己,学生在正式开始本科阶段学习生活之后就能很快地适应。

四、思考与总结

综上所述,西安交通大学从2004年开始探索少年大学生培养的新模式,从招生、预科到科学管理和心理健康教育各个环节入手,科学选拔出智力超常、综合素质高的少年大学生并有意识地锻炼其独立学习、生活的能力。经过对2005、2006两级少年班学生进行的培养效果调查可以看出,这一培养模式有效解决了少年大学生的适应问题,帮助他们在较小的年龄阶段顺利完成了从初中到大学的过渡。但是,从本次调查结果中也发现了少数少年班学生存在的问题。首先,在家长访谈和问卷调查中,有个别学生的学习适应较差或人际关系适应较差。早在十几年前就曾有学者提出,要正确区分刻苦攻读型或早读型与超常早慧儿童的问题。极少数学生的问题说明,今后的少年班选拔应注意将在中学教育模式下因苦读而得到高分的优等生与智力和情感发展较早、较快的超常少年区分开来,否则前者在被看作超常少年提前接受高等教育时可能会遇到难以克服的学业困难。其次,有26%的学生对学校和老师提出了建议和要求,其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希望学校能够为少年班学生安排丰富的课余活动;②希望老师或学校能够在选择专业上给予指导;③在少年班前两年的学习结束后,少年班学生划分专业进入院系之后出现的一些问题,希望学校能够对此加以关注;④增加心理健康课的课时,个别学生确实需要更全面的个体心理辅导。最后,从学生提出的建议和要求可以看出,少年班为学生提供的学业指导还有需要完善的地方。少年班学生是作为超常少年被选拔和培养的,如何在进入本科阶段后继续采取有效措施,注意个别化的因材施教和跟踪培养,使他们的潜力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发挥将是我们继续思考探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姚本先.关于大学少年班超常教育的理性思考[J].中国特殊教育,2000,(2):20-22.

[2]杨荣波.运用良性心理暗示,提高研究性学习的指导时效[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4,(9):63-64.

[3]邓德英.目前我国超常教育及少年大学生培养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J].教育科学,1992,(4):14-16.

篇4

【关键词】 始业教育 适应 实践 高职

始业教育又称高校入学教育,在西方国家被称作新生定向辅导(Orientation service),其历史几乎跟高等教育一样悠久。国外高校非常重视该门课程,如哈佛大学安排了四周时间,对新生进行包括“怎样听课”、“怎样提问”、“怎样参与教学实践”、“如何完成大作业”、“怎样管理自己的时间”、“怎样与团队合作学习与活动”等内容的始业教育,新生必须修满该课程的学分方能获得后续学习的资格。国内几乎所有高校都有始业教育,但是普遍缺乏理论指导和理性思考,各校在始业教育的模式、内容、形式、实施主体等方面存在较大的随意性,缺少深入研究与探讨。因此,研究大学新生的特点,对始业教育的具体操作内容进行探讨,对提升学校学生工作的品质与绩效具有现实的意义。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良好的开端,将是成功的一半。每一个高职新生走进新的校园,都面对着全新的环境,无论是学习方法还是生活环境.抑或个人目标还是社会期望,与中学时代相比,都发生很大的变化,他们必将经历一段艰难的心理适应期,大部分新生都会在两到四个月里顺利完成角色上的转换,班主任通过始业教育将帮助学生提高适应能力,缩短角色转换的适应期,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观、成才观、就业观、职业观具有深远的影响。

一、高职新生的特点

1、家庭条件较以往任何一代人都要优越。

现在的高职新生基本都为95后,他们生长在一个经济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年代,从群体上来讲,他们的家庭条件较以往任何一代人都要优越。另外“95后”高职新生独生子女比重很高,自小就受到多方的关怀,百般呵护。进入高职院校,很多人是第一次离开父母,在陌生的环境下生活,会产生一些不适应。另外家庭期望与要求在学生进入高职有所变化,使得约束学生的外部因素又减少了一个层面,很多人会短时间失去了了目标。

2、自我意识强,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较弱。

在更为开放的社会文化氛围中长大,95后的高职新生对自我的认可同样也超越了以往的任何一代人,不怎么会考虑别人的感受,他们在情感上的表达上更为外在和直接,但是抗外界环境的干扰欠佳,与陌生人沟通能力不强,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普遍较弱。

3、学习动力不足,方法不当

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很多人自认为自己是是高考失利者,或者高中学习成绩不佳者,多数人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学习能力相对较弱,忽略了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意识的培养,甚至个别学生存在着一定的厌学心理。虽然每个人都渴望获得成功,内心深处的渴望与改变现实的不求上进矛盾多多。时常有很多好的想法,但要彻底改变以往养成的不良学习生活习惯,又缺乏持久动力。

4、缺乏明确的职业规划,对未来自己的发展认识不清

笔者曾对新生做过一项调查,问他们的职业理想是什么,他们给出的答案又相当模糊,看到社会就业状况堪忧,以及社会上“唯本科硕士”不用的的某些歧视时,又难免陷入自卑心理。这种缺乏正确择业观和就业观指导的模糊化职业想象影响学生学习动力的发挥。

二、班主任做好高职新生始业工作的重要意义

1、拉近新生和班主任的距离,开展思想引领和疏导的工作

高职新生远离家庭,即便遇到问题也不愿请教父母;而普通任课教师大多是上课碰面,平时不怎么接触的。如果连班主任对他们都疏于指引的话,学生就只能在自我摸索中艰难成长,心理适应期延长,对未来发展极其不利。高职新生在学习、生活和未来规划上所具有的特点,以及各种不良心态的存在,使得他们极需一个人生引路人。在长达十几年的求学过程中他们习惯了班主任管理,对班主任这样一个具有特殊身份的老师往往存在心理依赖,渴望得到指引和帮助。班主任必须深入学生生活,在班级中营造民主、平等、健康的心理环境,这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前提和成功之路,也是良好班集体形成的基础。学生的心里话需要有人倾听和理解,特别是刚来到一个非常陌生的校园时,班主任要经常与学生沟通,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学生的需求进行全面了解,面对面地与学生谈心,尽可能地给学生宣传自我辨别、防御心理疾病的方法,同时鼓励学生之间互动。

2、初步建设具有良好班风的班集体,发挥集体的影响力

应该说,高中生的班集体是完全的学习集体,而对于一个大学生来说,则是一个全方位的生活、学习、工作的集体,在以往的实际中,大学班集体往往被忽略。大学班集体建设,虽然有极大的难度,但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多种形式的始业教育,可以充分体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班主任也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中,精心挑选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号召力,愿意为同学们服务、办事公道、作风正派、有热情、有能力的同学来担任,建设一支团结务实精干的学生干部队伍,形成班级工作的核心,大力加强班风建设,扬正抑邪,营造良好的育人小环境,强化班级凝聚力,倡导互敬互爱互助和谐共进,使新生在良好的班级集体中感到优越和自豪,并从中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塑造和感染,从而带动整个集体。

3、通过始业教育,大力强化学生以“就业为导向”的学习激情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类型,也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面向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使命。高职院校对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但是因为传统的一些观念影响,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思想上会产生失落感和挫折感,部分源于同学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的不理解,因此通过始业教育,大力强化学生以“就业为导向”的学习激情,以社会、行业、企业人才需求为出发点,树立“学会做事、学会做人”的学习目标,把握高职教育技能学习的特点,适应高职教育学习、生活的需要,并初步考虑自己的职业规划。

三、高职新生始业教育的班主任工作探索

1、结合时代特点,开展人生目标和心理教育

很多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的目标简单又明确:那就是要努力学习,考上大学。一旦进入了校园,为之奋斗多年的目标就消失了,而新的人生目标却还没有出现。以专业和职业为导向的人生目标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所谓“专业”和“职业”并不仅仅是只学习的专业内容和工作的职业性,更要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教育和引导他们树立和社会需要相一致的人生目标。社会需要是多元化的,学生实现自己目标的途径当然也是是多元化的。

2、贴近学生生活,多种形式创新始业教育

新生入学后会出现诸多不适应:学习要求的不适应、学习环境的不适应、同学、老师关系的不适应等。常规的始业教育大多在开学时通过迎新以及入学指南的方式进行,不能满足新生的需要。教育内容、教育形式常常决定它的效果。班主任是新生始业教育的落实者,,除了学校统一的常规活动,可以针对新生需求的多样性和个性的多样化,班级始业教育可以采取听、说、读、写、动等多种形式。听――听报告、听讲座、听介绍、听课;说――新生与师长、新生与校友、新生与老生、新生与新生之间的交流、沟通;读――读校纪校规、读名人传记、读经典名著、读人生哲理和励志成才书籍;写――写感受感慨感想、写大学生涯规划、给家长写信;动――主题班会活动、参观活动。

3、围绕高职教育目标,体现始业教育的实践性

高职教育具有职业性强和实践性强的特点。注重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强化实践性教学是高职教学的主要特征。因此对新生的始业教育同样也要发挥企业的作用,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教学资源,确保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用性。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始业教育的专业教育内容要充分考虑行业、企业的需要,如有条件,始业教育的场所也可以有选择地放在企业中进行,开展企业调研、生产实践参观、模拟招聘等实践活动,班主任也可以聘请企业经理、企业人力资源主管、技术专家、历届校友等,这些人士有的有丰富的创业经历,熟悉行业发展背景,有的熟悉职业生涯规划,有良好的培训经验,有的熟悉技能型人才培养规律,他们带来的各类创业事迹、企业管理方法、职业精神,对学生有非常强的吸引力,是在校大学生入行前的最佳“就业指导”。在此基础上,始业教育应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新生明确自己的特点、兴趣,根据自身的主客观条件设定目标,才不至于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不知所向。可以开展辅导,通过生涯故事、观念分享等方式,建议高职新生明确职业发展方向,合理筹划与安排高职生涯的三年宝贵时光。

4、加强自身修养,提高专业引领的能力。

以上种种的工作,对于高职班主任的要求是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既要求他能做到学生心理和精神上的指引者,还尽可能是学生专业方向上的指导者。因此班主任必须加强自己的修养提高,以积极乐观的情绪,融洽的人际关系、坚定的信心、诚挚的爱心、顽强的毅力,充分发挥“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影响学生,使学生的心理问题逐渐得到释放、排除。同时班主任应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给予学生在专业学习方法、未来职业规划等方面以帮助。

高职教育与之基础教育相比,其生活、学习、人际交往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刚进入校门的新生,也往往要经历从不适应到适应这样一个过程。班主任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且切实有效的始业教育,使学生尽快了解学校,了解专业,掌握学习方法,规划学业及职业生涯,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为今后的学习与成长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冯刚:大学,梦起飞的地方[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 党竹青: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内容浅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0(4).

篇5

关键词: 历史教学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历史是一门知识性、思辨性极强的学科,它的内容既古老又有时代性,知识既丰富又庞杂。《历史课程标准》针对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和社会功能,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从三个维度提出要求:对个人而言,要求通过历史学习,加深对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以人为本、善待生命的人文意识;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的能力;树立崇尚科学的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对国家和民族而言,要求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作贡献的人生理想。对世界和人类而言,要求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但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往往找不到一个合理的切入点,更谈不上对蕴涵在历史知识中丰富的历史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挖掘和提炼。然而新的历史课程标准在这方面的目标规定上与以往的历史教学大纲相比,呈现出的一个突出变化是它大大突出了以往教学大纲单纯的知识和政治教育的层面,注重了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把历史教育的社会教育功能与人的发展功能结合起来,从而使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成为历史课程教学的血肉和灵魂。

20世纪50年代,英国思想家波兰尼首次提出知识应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属于隐性知识,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的一种内心感受,教师仅靠书本上的形式加以传递是无法实现教学目标的。新课标把教学目标定位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表明把隐性知识的教育提到了重要地位。在教学中,我有以下感想。

一、用身体力行的示范活动来证实言教的真实性和可行性

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教育者用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影响学生,通过身体力行的示范活动来证实言教的真实性和可行性,并积极创造有利于主体参与和体验的机会,让他们在尝试和实践中形成个性化的态度和价值观。这就涉及“为人师表”的问题,教师在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时,不但要把自己列入受教育者的行列中,成为提升自己精神境界的示范者,而且要善于启迪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自觉地走向人类神圣的精神殿堂。

例如,我在给学生讲八国联军侵华这段历史时,让学生观看有关八国联军侵略时的录像资料,还展示了因此而流落到海处的一些国宝文物的图片。在影片放完以后,同学们都很激动,我问他们,看了影片以后有什么感想,我们又应该怎样去对待这些曾经在侵华历史上犯下滔天罪行的国家呢?有的学生喊出:“去那些国家把我们的国宝抱回来、也放火烧他们的宫殿。”可以理解中学生的认识水平还停留在“以牙还牙,以仇报仇”的层面上,但如何让学生在自己的情感态度当中作出理性的选择呢?我说:“假设你们要做的事情都做到了,但你们身后的城市变成了一片火海,老人,妇女在火海中惨叫,战争和悲剧又一次重演了,那么大家觉得你们今天的选择正确了吗?”最后大家讨论,到底该怎样对待呢?同学们得出了两种意见:一是发扬中华民族崇尚和平友好的传统,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友好相处,共同发展;二是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建设更加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才能最终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由此,深化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引导教育。

二、充满热爱之情――注入人生不竭的动力

一位优秀的教师要有角色意识,演员演戏需要进入角色,教师站到讲台上讲课同样需要进入角色。赋予角色意识的教师,能够深入学生的内心,体验学生当时所产生的感情,能在教学内容与学习主体之间建造一座沟通的桥梁,能使师生双边活动配合默契,情感相通。如《南方的初步开发》一课,我就投入爱家乡、爱祖国的激情进行教学;《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一课,我用满怀的忧国忧民的激情来感染着学生。正如赞可夫所说:“如果教师本身‘燃烧着对知识的渴望’,学生就会‘迷恋’于获取知识。”教师在教学中自然流露的激情、广博的知识和精湛的授课技巧都能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形成师生之间情感的交融。这种情感的互动能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使学生学习兴趣得以巩固和持久促进学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军.历史教学的新视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第1版.

[2]张永谦主编.金四导《教材全程解读》.吉林教育出版社,2006.7,第2版.

篇6

关键词: 高职商务日语 低年级学生 校内实训教学

高职商务日语专业的教育定位既注重学生的语言及商务知识的理论学习,又重视学生的语言实践应用能力,每学期都安排学生不少于一个月的实训教学,但当前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相对滞后,不能满足所有在校生深入企业实践的需求。因此,低年级的学生大多被安排为校内实训。笔者就高职商务日语专业低年级学生校内实训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并就其今后的教学进行探讨。

一、当前现状

1.课程设置

日常所开设的专业课有:日语精读、日语泛读、日语听力、日语口语、日语写作及商务日语函电等课程。日语专业的学生毫无日语语言基础,入校后从最初的发音学起。第一学期所学内容甚少,根本无法进行实训,需要进一步加强专业基础知识学习。进入第二学期,就开设实训课程,在保留原有课程日语精读、听力、口语的基础上,在不同学期再相应加入日本概况、日文打字、日语影视欣赏、商务礼仪及国际贸易实务等课程。从课程设置上来看,这样能让学生在学语言的同时,较全面地接触日本、了解日本,并深入学习日本文化。

2.考核力度不够

实训期间,学生学习放松。实训教学安排在每学期考试前最后一个月,理应对本学期所学知识在最后一个月进行运用。通过实训来巩固本学期所学知识,同时也提高自身实践应用能力。按照常理来说,通过实训来锻炼学生,学生本应该紧张而又兴奋,但事实并非如此。进入实训期间,课程往往要作一调整,经调查,90%的学生在实训期

间学习松懈,纪律涣散,究其原因在于考核力度不够。

二、教学探讨

1.强化语言能力

语言包括听、说、读、写、译五大基本技能,要想真正把握一门外语,这五大能力缺一不可,要锻炼学生日语实际运用的综合能力,就必须从这五大能力入手。

听力在五大技能中最重要,可以说是最难掌握的一项基本语言技能。日常的听力课,往往锻炼学生听主要内容,通过回答问题,对所听内容进行总结,要求学生听懂即可。但实训期间,不能仅要求学生听懂,还要进一步要求学生对所听内容进行模仿。日语因其暧昧性,更需用心体会,通过模仿其语境语调,把握日本人的内心。

说是在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口语交际中密切相关、形成截然不同的行为过程。听力课已经初步锻炼了学生“说”的能力。但真正的“说”的能力是口语课堂上所必须强调和锻炼的。口语课多由外教担任任课教师。课堂上教师通常设置各种场景,让学生分组训练,教师加以指导。但是由于语言文化差异,学生的语言表达思维大多是中文式的,比较生硬。外教虽然可以适当加以纠正,但学生不能真正理解。这就需要学生多读、多记教材上的会话及练习。提高说的能力,除了听力课、口语课以外,实训期间所开设的影视欣赏课也可以锻炼学生“说”的能力。首先,要求学生总结所欣赏的影片,表达出自己的感想体会;其次,要求学生记住一些经典台词;最后,教师可让学生分组演练某一个片段,这样既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语言的趣味性,又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自信,敢于开口,乐于开口。

“读”在五大技能中位于中间位置,可以说占据主导地位,它制约着“听、说、写、译”四大技能的进步与提高。要提高语言综合能力,就必须强化阅读理解能力。阅读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和智力活动,是不断假设、想象、推理、证实的认知过程,要想提高阅读水平,除了课本学习以外,学生必须在课外有意识地扩大阅读量,提高阅读速度,掌握阅读技能。高职院校可创建日语图书资料室,提供大量的日语杂志、报刊,让学生自由阅读,从而既可以扩大词汇量,又可以拓宽知识面,还可以就阅读过的文章写出自己的感想。

“写”是考查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学生要用日语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受体会。从简单的记叙文、日记、感想、说明文、议论文,再扩展到各类商务信函。高职院校可聘请企业人员进行指导学生商务信函的写作,或将其公司无需保密的信函给学生观看,让学生进行模拟训练。同时,加强校企合作,选派优秀学生到公司进行实践。

“译”是在“听、说、读、写”四大技能基础上的提升,语言的应用最难莫过于此。“译”要求学生不仅有熟练的语言功底,更有两个国家丰厚的文化基础,能进行语言转换。在低年级阶段可进行简单的翻译练习,让学生注意中日语言的遣词造句及其语言、心理、文化差异,逐步增加难度。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翻译,然后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讨论,辨别词句的正误,形成各小组的翻译文,最后,教师加以讲解指导。

2.加强考核管理

教师应加强课堂管理,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考核作业,凡被评为实训成绩不合格者就一定要补考或补做,成绩若仍不合格,应随下一届学生重新实训。问题严重者,将影响其毕业。

总之,听、说、读、写译五大技能相辅相成,校内实训应该紧紧围绕这五大技能进行实训教学,同时加大考核力度,让学生将所学语言知识在实践中得以应用提高。

参考文献:

[1]陈艳.论高职院校商务日语专业建设与改革[J].科技咨询导报,2007,(15).

[2]周杰.高职日语课堂教学之现状.[J].科技创新,2007.7,(14).

[3]卢珍菊,邱.对完善高等院校实践教学的探讨[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S2).

[4]张健.高职实践教学的现状反思与出路研探,[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

篇7

尊敬的老师、家长朋友,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各位家长向辛勤培育孩子的老师们表示最诚挚的敬意和最衷心的感谢!老师,你们辛苦了!

我是***的家长,很荣幸我能作为家长代表在这里发言,说实话,面对着这么多优秀的孩子、优秀的家长和优秀的老师,我倍感意外和触动。一者我并没有什么先进的教育孩子的经验,二者虽然我的孩子在这次期中考试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离真正的优秀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在座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都是行家,在座家长的孩子优秀出色的也比比皆是。在这里我就粗浅地说说我见证我的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点滴拙见,以此抛砖引玉,求得在座各位家长的好经验,达成资源共享。我想谈三点与在座的各位家长分享:

第一,相信学校,相信老师,相信孩子。**高一入学后第一次月考,成绩非常不理想,当时我和他妈妈看到成绩后,非常担心,害怕他没有住过校,不适应高中生活,更害怕他被成绩压垮,丧失学习信心。我们不敢过多去问孩子的学习情况,怕伤他自尊心,也不好意思和老师沟通,只是嘴上安慰孩子,还是孩子自己告诉我们班主任已经和他谈过话了,鼓励他努力学习,争取下次考试取得进步。我们听后见孩子也没有什么不良情绪,才稍稍放了点心。在老师的关心教育下,在孩子坚持不懈努力下,随着一次次考试,孩子成绩逐步提高,高一期末进入年级前150名,升入高二进入六班后,孩子的成绩更是出现了质的飞跃,进入了年级前30名,在这里,我要再次感谢刘老师,感谢所有任课老师,感谢你们的辛勤付出,感谢你们对**的悉心培养。学校是教育孩子的地方,术业有专攻,老师在教育孩子方面是专业的,我们孩子已经进入了**中这所中原名校,又遇上这么优秀的老师,我们要学着放心的把孩子交给学校,交给老师,相信老师能把孩子教育得更好。同样,更要相信我们的孩子,孩子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脆弱,在老师的精心培养下,只要坚持不懈的努力,都能取得理想成绩。

第二,帮助孩子树立理想和目标。我经常给**说,理想和目标是人生前进的方向和动力,当你迷茫时,理想和目标帮你指明前进的方向,当你劳累时,理想和目标能帮你产生不竭的动力。高一寒假时,学校让孩子搜集心仪5所大学的简介和照片,利用这次机会,我认真告诉**树立理想和目标的作用以及如何结合实际树立正确的理想和目标。暑假时,我和他妈妈又带他到心仪的大学参观,使他对目标有了更清晰更直观的认识。正是在理想和目标的指引下,孩子有了前进方向和动力。

第三,积极帮助孩子缓解压力。**刚进入高二时,有一次回家对我们说,学长告诫他们高中三年是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听完这话,我顿时感受到学校紧张的学习气氛和孩子无形的学习压力,深深觉得有必要帮他缓解压力。于是,我建议他在学校每天抽时间跑跑步打打球,多和老师同学沟通交流,读一些有益课外书,每天给家里打个电话,说说心里话,放松一下心情,同时每周休息时带他品尝品尝美食、逛逛街或者看看电影,再睡个大懒觉,充分释放压力,使他能够愉快地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中。磨刀不误砍柴工,虽然这样做会浪费一些时间,但其实变相是在给孩子补充精力,能有效释放压力,提高学习效率。

以上这些就是我伴随孩子成长的粗浅感想及做法,希望与在座的各位家长共勉。教育无定法,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摸索着前进,让我们和他们一起再成长一次吧。我相信,孩子们有父母的悉心照料,有老师的正确指导,有学校的科学管理,一定会度过一个快乐而充实的高中生涯,成功的走向人生的又一个起点。

篇8

关键词:班会课;德育功能;实效性;辐射性

学校教育中德育是首要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格健全的新世纪合格人才是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往往也十分重视在学科教学过程及各项活动中充分发挥德育的渗透功能。而目前,各级各类学校忽视班会课的德育实效性,没有充分发挥班会课的德育功能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谈谈班会课的德育功能的必要性,以求抛砖引玉。

一、班会课是德育的重要阵地之一

班会课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班内存在的问题,加强班级建设,促进班风建设,提高班级中全体学生的整体素质而设的。显然,要达到此目的,不从思想上入手是无法完成的,德育也应摆在班会课的首位。

对于一所学校来说,在学科德育渗透之外,一般通过升旗礼、学生大会、纪念日等形式来开展德育活动;主要着眼于全体学生,德育对象的范围广但针对性不强。而班会课的德育对象范围相对小,针对性也较强,是其他形式有效的、重要的补充,是不可缺少的德育主阵地。

二、班会课应注意德育的实效性

通常来说,空洞的政治说教是产生不了德育功效的,相反,很可能使学生产生反感,形成逆反心理,反而不利于发挥班会课的德育功能,所以,增强班会课的德育实效性十分重要。

1.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

在德育过程中,学生仍然是德育的主体,忽视学生的主体功能,就不能达成德育的目的。教师应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在各项活动中,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最终起到自我提高的作用。

我校在开展“学校是我家,爱护靠大家”的教育活动中,全校通过班主任指导、班委会组织学生自编自演反映学校现象的小品、相声、真实视频情景等,然后通过组织展开辩论,增强学生的认识,最后由班主任小结,课后学生提交感想材料。把爱护学校公物教育融入轻松、和谐、有趣的气氛中,学生对这种德育活动普遍表示欢迎。

2.注重班会课德育功能的针对性

学校肩负的德育任务比任何一个组织都重、都实在;班主任作为最基层的管理者,班会课作为协调一个班整体发展的专项科目,不但关系到德育的功效,也直接影响到德育的对象朝哪个方向发展。

我校在开展“感恩父母,学会珍惜”的主题班会活动中,很有针对性地教育孩子要学会感恩父母,孝敬父母,爱戴父母,学生和家长面对面谈心、交流,对学生的影响很大,起到了真实的教育效果。更让学生学会去爱,只要心中有爱,便会有一颗感恩的心去回报学校、社会、家庭。这种针对性的班会课不仅让学生自己感动,我也不禁为之动容,家长更是感动不已,这次班会课真的很感动,让我看到了学生都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学生需要这样的平台来说出自己对父母的爱,没有虚伪,没有羞涩,因为这是最真的表达。

(1)针对学校德育内容,系统计划实施德育

理想是行动的动力,具有很强的精神作用。结合学校的实际,应通过新生入学教育、新生军训、第一次升旗礼、第一次班会课,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选定人生目标。同时,要严格班级纪律,严格学校纪律。在实际教育中,通过组织各种各样的教育活动,不断增强班会课的德育实效性。

(2)针对不同的德育对象,充分利用班会课实施德育

班主任在利用班会课实施德育计划的前期,应充分了解本班学生的结构,他们的家庭状况,他们的整体学科成绩,他们的个性构成。只有充分了解他们,才能制定相应的德育计划,才能使班会课具有较强的德育实效性。班主任应考虑针对不同层次、不同个性差异、不同心态的学生,在不同的时间开展各种相应形式的教育活动。

(3)针对不同的时间,实施德育计划

学校的时间相对来说较为科学,作为班主任应在学期开始,就考虑好如何根据学校的时间安排德育计划。时间上的科学安排,有利于与学校的德育工作相结合,产生更大的德育效应。

学期初,班会课应结合学校的期初入学教育,开展纪律教育、理想教育、民主和法制教育等。新生班级应结合新生军训、法制讲座、爱国主义专题讲等活动开展德育活动。

九一八、国庆节、元旦,班主任也应结合历史史实,充分利用班会课召开主题班会,把国情教育、理想教育融入主题班会中。

三月份,各班应结合学校开展的学雷锋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送温暖活动、植树节等不同时间段,组织开展不同的主题班会课。

五月份是班会课实施德育的又一时机,应结合、五一国际劳动节、国际助残日,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把德育工作落到实处,产生极大的德育功能效应。

总之,在学校德育中注重发挥班会课的德育功能,对于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和延续性是十分关键的,也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9

[关键词]武警指挥;自然科学类文化课;课程标准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13-0235-02

1 课程标准制定的基本情况

课程标准,是院校对课程的总体设计和科学规范,是指导课程教学、加强课程建设的重要依据,是进行教学质量检查和教学工作评价的基本标准。以课程标准替代课程教学大纲,是全军院校实施现代化教学工程的一项重要措施,体现了教学理念的转变,代表了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武警总部紧随全军教学改革的大潮,及时制定了各类课程的课程标准,其中2006年实施的初级指挥院校武警指挥专业本科学历教育文化类必修课课程标准:“依据总参《军队院校制定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2005]参训兵字第375号)文件精神,根据教育部推荐使用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五”规划教材或面向21世纪教材的内容要点,结合武警院校人才培养特色、教学条件等共性情况制定的,院校应根据各自具体条件,作进一步细化,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课程标准。显然,该课程标准制定的总指导思想依据可靠、科学合理,既符合军队的文件精神,又体现了国家对本科教育中通识教育的总要求,更结合了武警的特点。目前,共开设七门文化类必修课程,具体包括:大学语文、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与应用、高等数学、应用数学、电子技术基础(电工学)和大学物理。后四门课程属于理工类高等院校要开设的自然科学类基础课程,课程结构总体偏重理工类,符合建设信息化武警的人才总要求。这些课程大多采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地方高校优秀普通教材,每门课程标准中的基本内容几乎是所用教材目录的翻版。

2 自然科学类文化课课程标准实施中显现窘况

2.1 主观层面

部分学员对学习自然科学类课程认识上存有误区,认为学习这些课程投入大精力还不一定能学好,产出比低,何况课程内容与未来岗位任职关联甚少,因此学习动力不足存有厌学情结,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另外,少数院校课终考试环节掌控不严格,也使学员存有侥幸心理及机会,助长了厌学情结。

2.2 客观层面

学员来源不同、学习能力参差不齐,有来自部队统考入学的,有参加地方高考考上的,其中有些学员在中学主学文科,学习理科课程基本功薄弱,个别学员高中物理所学甚少,学习该类课程困难明显;机械地参照地方高校课程标准,制定出的课程标准定位偏高,加剧了实施的难度;再者,学员对英语四、六级考试及计算机等级考试极度重视,投入的精力过多,挤占了学习自然科学类课程的时间,影响了课程目标的实现。

3 对课程标准的制定与实现的几点思考

3.1 紧密结合武警部队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如实地把好自然科学类文化课课程标准的制定关

一是成立自然科学类课程标准制定临时机构,协调相关事宜。通常武警总部将不同科目的课程标准赋予多所初级指挥院校承担,即使同一所院校承担的不同科目,往往也会出现各自为营互不通气的现象,由总部牵头召开制定课程标准的联席会议,探讨课程间的关联性,共同谋划对策。

二是紧扣武警总部文化课教学改革的总体要求,勇于打破常规,制定出科学合理、操作性强有特色的课程主要内容。2009年武警院校教学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深化以内容为核心的教学改革,实现教学内容整体优化。文化课教学,坚持与国家规定的教育层次相适应,结合培养目标和专业需求,精选内容,调整重点,充实前沿知识,强化理论应用与实验练习,打牢学员素质全面发展基础。”首先,由满足培养目标和专业课需求层面,确定相关课程必需开设的内容。譬如,依据军事运筹学对高等数学、应用数学相关知识的教学需求,优先确立高等数学、应用数学对应的内容。其次,把握课程间的内在关联,递次确定相关内容。例如,根据大学物理、电子技术基础的需要,确定高等数学必需开设的内容。最后,前呼后应、优化组合,确保每门课程应有的连贯性,舍得放弃关联性不密切的内容,尤其要降低定量计算方面的要求,增添与武警专业、职业联系密切的内容,以定性介绍、专题讲座、研讨自修等形式拓展学员视野。

3.2 依据课程的主要内容体系,求实地把好教材编写关

课程标准中通常要列出本课程的基本教材和参考教材,依据确定的课程主要内容体系,基本教材视情由武警总部统一组织编写最佳。其一,该类课程自身连贯性较强,一旦课程的主要内容有较大调整,再继续使用地方院校的统编教材难免牵强;其二,自编教材可适时适宜地添加与武警指挥关系密切的内容,体现武警特色,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课程目标的实现。另外,自编教材可按基本内容、延伸内容两大体系编写,基本内容兼顾到基础弱想学而力不足的那部分学员,它是全体学员必须掌握的内容,考核分值定位在70分左右,延伸内容适合功底厚实学有余力的学员,如此有助于破解“学不会与吃不饱”的困境。

3.3 恰当定位学习自然科学类文化课程的意义,真实地把好实现课程目标的认识关

一是珍惜学习时光,无愧本科教育。回顾武警初级指挥院校20多年的办学历程,学历层次由中专、大专到大学本科,学制由二年、三年到四年,其开设的文化基础课相应由少到多、由浅到深,而满足第一任职所需要的岗位技能基本相对稳定,也就是说任职教育所需时间大体恒定,可见延长的学制主要是用来打牢文化功底、提升综合素养,试想仅仅局限于满足第一任职需要,教导队的培养方式快捷实用,国家又何必劳民伤财不断提高培养层次,个中缘由显而易见。换位思考,延长的学制不用来打根基、提素质,在碌碌无为中白白流失掉,如此岂止是可惜,将有愧于党和人民,也与自己受到的本科教育名不副实。

篇10

摘 要:意义学习理论认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引导者,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将学习者本身的行为、态度、个性和价值观等纳入学习指标,注重学习中情感价值观因素的重要性,实现认知与情感价值的统一。这一理论要求教学设计与实施应以学生为中心、以情境为载体、以价值引领为目的,在知识传授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本文以人教版初中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难报三春晖”一课为例,阐述意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涵,分析意义学习理论对教学设计与实施的要求,并简要指出意义学习理论对教师的新要求。

关键词:意义学习 学生主体情境创设价值引领

姜根华,男,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郑雅静,女,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

意义学习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将学习者本身的行为、态度、个性和价值观等纳入学习指标,强调学习中情感价值观因素的重要性,注重认知与情感价值合二为一。纵观当前我国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与实施,由于受到应试教育体制的局限,呈现出重认知而轻情感价值的局面。只重视学生的理智发展,片面地训练学生的认识能力,忽视丁与学生学习活动相关的情感,致使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得不到合理自由地表达,学生的学习过程只是对知识的纯粹记忆。在此,笔者结合“难报三春晖”一课对意义学习理论在教学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的运用进行阐述,探讨思想品德课如何实现认知与情感价值的统一。

【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公益广告《打包篇》,并提问面对此情此景,你最想说的是什么?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观看视频后,回答问题。

过渡语:父亲忘记了很多事情,甚至会忘记我们的容貌,但是他永远不会忘记爱我们。岁月给了父母忧愁,但是未使她们的爱减去半分。在这个视频中,我们感受到了父亲对孩子浓浓的爱意,世界上再没有一个人爱我们如生命一般。在我们成长的这十几年中,父母为我们付出了很多,给予了我们很多的爱,请大家循着音乐静静地写下爱的清单,回想你与父母之间爱的记忆。

(设计意图:利用视频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为本堂课奠定了一个基调。)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爱的清单”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体验,完成这一份“爱的清单”(“我为父母做的事情”和“父母为我做的事情”)。提问:请同学们与大家分享自己的爱的清单,并说一说写完这份清单之后,你的心理感受是什么。(学生单独回答)

【学生】与身边的同学互换自己的爱心清单,并与大家分享自己的感受。

过渡语:这份爱的清单犹如一座爱的天平,它们只有相互对应才是温暖的,只有相互关切才是温馨的,只有相互惦念才是幸福的。关切、惦念都是爱的表达,都确证了爱的存在,人的一生就是爱与被爱的一生。让我们走进爱的历程,从平安起步。

【学习新课】

【第一板块——平安是一种期盼】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上学时和放学后,学校门口挤满了来接送孩子的家长,以及家长下雨天接送孩子的照片),并请学生思考问题:1.你是否有过父母接送的经历?2.曾经有过这样经历的同学,你现在回想起来,有什么感想?3.没有经历过的同学们,你们曾经是不是也希望自己能有家长接送?现在给你一个机会,你还愿意让他们接送吗?4.父母为什么乐意不厌其烦地接送孩子,他们的用意是什么?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展示答案,并请学生做一个“爱的告白”:1.请你结合“爱的清单”与大家一起分享:父母为你做的哪一件事让你印象最深刻。2.请你结合“爱的清单”与大家一起分享:你做的哪件事让父母最开心。

过渡语:其实父母给予我们的爱,是无法用一张清单列完的。因为他们对于我们倾注了太多的心血,给予了太多的关怀。他们给予我们生命,让我们来到了这个世界,他们期盼我们健康、平安。乌鸦尚有反哺之情,羔羊亦有跪乳之义,我们岂能不报这深重的恩情,独立就是对父母的回报。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一组学生切实经历过的图片,能够更好地引起学生的共鸣,有利于学生更直接地感受到父母的爱,并让学生们明白,在这个阶段,我们能回报父母的就是“开心学习,平安成长”。)

【第二板块——独立是一种回报】

【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开学第一天》(自己做一个电子相册),并提问一

反思一:父母背上扛着的仅仅是行囊吗?如果不是,在你看来还有什么?

反思二:20年前父母的背影和现在的背影一样吗?如果有变化,变的是什么?不变的又是什么?

反思三:感动之余,我们更应该感恩。那么,我们该如何感恩父母呢?

【教师】请学生阅读学生资料包上的材料,并回答——结合“特殊的招聘会”的两个小片段,分析“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话。

过渡语:父母希望我们能够独立,独立意味着我们成长了,而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飞得多高,都请记得常回家看看,多陪伴自己的父母。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而对于年老的父母却是最温情的关爱。

【第三板块——陪伴是一种孝心】

【教师】提问:“年老的父母最需要什么,你是否知道?是房子?是钱?是保健品还是家用电器?”播放公益广告《常回家看看》,并提问——想一想:老人说“什么都不缺”,在你看来,老人真的什么都不缺吗?老人对孩子说:“都忙点好啊!”这句话表达了老人怎样的情感。

过渡语:同学们,我们知道微波炉只能加热食物,但却温暖不了老人的心;家庭影院只能不断重复着美好的画面,却无法抚慰老人孤独的心灵;老人最需要的不是房子,也不是钱,而是儿女在身边的陪伴,是心与心的交流,是一家人的团圆。陪伴是最好的孝心,团圆是最大的幸福。

【教师】播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在歌声中结束本堂课。

以上是“难报三春晖”的教学设计。笔者认为,意义学习重在对“意义”的理解,即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价值的存在,以学生为中心,以情境创设为载体,以情感价值引领为目的,在知识教授的基础上注重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

1.以学生为中心,明确意义主体。人本主义教育学家罗杰斯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思想,对我国的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和素质教育的实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以学生为中心是实现意义学习的前提基础,学生是学习的中心,处于主体地位,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难报三春晖”一课中,其“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活动设计显主体。实现意义学习的条件之一即是“学习具有个人参与的性质”①。活动设计作为教学设计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重要媒介。在“难报三春晖”一课中,教学设计关注教学活动的学生可参与性,选取学生熟悉而典型的事例创设情境,利用简洁而巧妙的问题构建学习脉络,借助多样的方式丰富课堂。例如,在导入部分,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体验,完成“爱的清单”。并请学生与大家分享自己的爱的清单。在这一活动设计中,每一学生都能结合自身实际参与其中,以主体身份完成“爱的清单”,并与同桌交流感想,分享自己的内心感受。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指引者和学生的倾听者。

其次,目标定位重全面。实现意义学习,即培养“完整的人”,以全面的、发展的和教育的眼光看待学生。传统教育只强调知识与智力,忽视了对人的情感、价值、想象、灵感等人文素养的培养,在这一教育体制下的学生是不完整的人。而“一个人完整的精神世界,不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等理性成分,还包括需要、动机、情绪、情感、想象、幻想、直觉、灵感、信仰等非理性成分”。②在制定“难报三春晖”的教学设计之前,笔者先就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规定进行解读,即“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孝敬父母和长辈。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调适‘逆反’心理。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基于此,确立了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并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目标落到实处。例如,第三板块“陪伴是一种孝心”中,第一个问题侧重于对学生已有经验和认知的考查,重在认知层面,并在此基础上创设情境设置问题;后两个问题则上升到了精神和价值层面,在这一思考过程中实现了学生的全面完整发展。

最后,交往互动共发展。意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沟通、启发、补充,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彼此间进行情感交流,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与共同发展。在本课的实施过程中,注重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例如,在第一板块“平安是一种期盼”中,针对问题三,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一起分享了自己的故事,并诉说了内心的真实感受,重温了儿时的记忆。这一过程中笔者在此体悟了父母对于自己的爱,而学生在教师分享之后也勇于表达自己的感受。

2.以情境为载体,开启思维意义。以情境创设为载体,即是将教材知识寓于有意义的教学情境之中,使学生在探究情境的过程中实现对知识的理解、整合与运用,在这一过程中实现对思维意义的价值追寻与挖掘。

首先,真实情境显意义。创设真实而有意义的情境,让学生参与其中,以此使学习活动与学生个体的经验相结合。罗杰斯提出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主张“从做中学”的观点。当前新课程改革也提倡学生学习的参与性、实践性、生活性、体验性等理念。“难报三春晖”一课中的情境都为真实发生的事例。例如,在导人部分播放公益广告《打包篇》,讲述一位患有老年痴呆症的父亲忘记了很多事情却始终没有忘记爱自己的孩子。利用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情境导人新课,用意在于向学生传达一种价值:我们的父母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会变差,但是他们对于我们的爱却不会减少。

其次,巧妙设问促理解。课堂提问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因此设问必须要明确“谁是问题的相关者”,注重“人的参与”,并在此基础上确保问题的封闭性和完整性。“难报三春晖”一课的问题设置注重教学情境的关联性,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提高了设问的艺术性,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理解知识,领悟教学情境的价值和意义。例如,在第一个板块“平安是一种期盼”中,在展示材料“父母风雨无阻地接送孩子”之后,从依次的设问中,我们不难发现其特点:第一,设问立足于学生全体,不仅关注有过接送经历的学生,也在意没有过接送经历的学生,如此使学生都能有话可说。第二,问题层层递进。问题一是基础性的,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问题二和三则对学生进行了深层次地提问,让学生说出内心的真实想法,了解学生对于父母接送的态度;问题四是更深层次地提问,让学生换位思考,父母为何接送孩子,体会父母的良苦用心。第三,问题与事例紧密结合,借助父母接送孩子这一事例设置问题,使学生敢于回答,勇于表达内心的真实情感。

最后,合理编排遵规律。对父母的回报不在于一时,而在于一世。我们处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对于父母的回报方式以及回报的内容是不同的,因此本堂课的情境选择和编排注重对人的成长发展规律的尊重。此外,笔者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利用不同的形式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难报三春晖》一课中,笔者将整堂课分为三个板块即“平安是一种期盼”、“独立是一种回报”、“陪伴是一种孝心”,这三个板块其实就是人成长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读大学之前;第二阶段:大学阶段和成家之前;第三阶段:成家之后。在这三个板块中有针对性地利用不同教学情境展开教学。

3.以价值为目标,彰显情感意义。由于受到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冲击和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传统的教育一味注重对知识的传授,将教学活动视为教材知识的纯粹记忆,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而意义学习理论强调情感价值的重要性,并将情感价值引领作为教学活动的落脚石。思想品德课“不仅是智育课,更是一门德育课,既要传授学生知识,更要深入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的情感、信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①基于意义学习理论,为了实现情感价值对学生的引领,本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努力。

首先,解读文本,确立价值。思想品德课具有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立足文本,挖掘其背后的情感和价值。就“难报三春晖”一课而言,传统课堂一般将孩子对父母的回报局限于学习成绩优异,致使学生产生只有成绩好才是对父母的回报这一思想误区。事实上,我们不妨对“难报三春晖”解读为“能报三春晖”,即父母为孩子付出了很多,但是孩子对于父母的爱能够报答,只是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报答的方式不同。基于此,我们将本课分为三个板块,让学生明确在每一阶段应该如何回报父母。

其次,诗意语言,传递价值。语言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媒介,优美诗意化的语言不仅使学生乐在其中,也便于价值的传递和理解。例如,第一板块和第二板块的衔接语:“其实父母给予我们的爱,是无法用一张清单列完的。因为他们对于我们倾注了太多的心血,给予了太多的关怀。他们给予我们生命,让我们来到了这个世界,他们期盼我们健康、平安。乌鸦尚有反哺之情,羔羊亦有跪乳之义,我们岂能不报这深重的恩情,独立就是对父母的回报。”前半段旨在说明父母为孩子付出了很多,我们无法用一张清单列完,应该在生活中细细体会;而后半段则表达出孩子在成年后对父母的回报即独立。通过这样的诗意话语传递价值,更便于学生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