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控范文

时间:2024-03-07 17:47: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控

篇1

一、目标要求

1、协调相关媒介客观真实地宣传、推介,形成全社会了解、关心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氛围。

2、以政府网为平台,组织相关单位做好重点工作、中心工作及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政策、措施的宣传介绍,提升网民对镇党委、镇政府工作的知情度。

3、纠正失实报道及言论,引导网民正面认识客观事实,及时封堵和删除歪曲事实、诬告陷害、煽动串联、组织策划等不良信息,努力形成良好的舆论导向和舆论环境。

二、工作原则

1、引导正确舆论。对于正面信息及时搜集、上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投稿、发帖、跟帖等形式进行丰富和补充。对于反映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负面信息进行搜集、上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投稿、发帖、跟帖等形式及时澄清,特别是对于一些有争议性的事件、事故情况的言论,要以强势正面跟帖为手段,掌握舆论主流和导向。

2、疏堵不良言论。对于带有攻击性、串联性、诬蔑性或严重歪曲事实的恶意信息进行搜集、上报,协调网站及有关部门进行封堵和删除,对于涉及违法违纪问题的信息应移交有关部门处理。

三、工作机制

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监控和管理快速反应机制,规范网络舆情收集、研判、报送、处理流程,及时下发管理要求和引导提示,确保及时、准确、有效引导网络舆论。

全镇各单位的任何一位工作人员在浏览网页过程中一旦监控和发现网上负面信息、重要信息、敏感信息,属本单位职能范围内,并已有明确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规定的,可按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政策要求进行跟帖引导,并同时向镇互联网宣传管理办公室(简称“网宣办”)报告;属其他单位职能范围内,应发扬大局意识、政治意识,及时向镇网宣办报告,由镇网宣办协调处置。对于网络舆情监控所获取的特别重大、特别敏感的信息,以及没有明确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规定的或事实不清楚的信息,应在第一时间向镇网宣办报告,由镇网宣办向县网宣办报告及处置。

四、组织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切实把网络舆情监控和管理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成立镇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如下:

组长:熊同志

副组长:华同志袁同志肖同志

成员:彭同志刘同志张同志吴同志

领导小组下设镇互联网宣传管理办公室,由彭同志负责日常网络舆情监控和管理工作,网评员由刘同志、吴同志同志担任。各单位要指定专人负责网络舆情监控和管理工作。

篇2

为进一步加强对网络事项办理工作的管理,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办理水平,确保群众网络诉求渠道畅通,切实做到受理及时,运转高效,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进一步加大对网民诉求办理工作的力度

要提高网民诉求办理的质量和效率,提升群众满意度;强化市政府门户网站连线政府栏目网络诉求主渠道作用。连线政府栏目群众诉求办理采用“首问负责制”,对群众诉求要当日响应受理(节假日顺延),一般性问题三日内答复,紧急问题即时回复、处理并向相关部门报告,对因特殊情况,在规定时限内不能办结的,要在3日内说明原因并及时通报工作进展情况。对信息港城事,网聚焦河洛,大河网焦点网谈、发展、城事,百度吧,人民网、新华网、新浪网、搜狐网、凤凰网等重要时政论坛中的群众诉求,要在12小时内做出响应;对于涉及重要内容或有敏感性的帖文要在4小时内做出初步回复,并快速介入调查,分阶段适时回复,及时澄清事实,避免不实言论广泛传播。

二、进一步加强对网民诉求事项中涉及多个部门联合回复工作的管理

要严格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印发网民诉求事项联合回复管理意见的通知》([]82号)文件精神,对于网民诉求事项中涵盖多个部门职能的问题,各责任单位要本着“首问负责、有问必答、有事必办”的原则,主动向市政府信息中心提请协调,由市政府信息中心立即召开相关部门紧急碰头会,明确主要责任单位、相关责任单位和回复要求进行联合回复。主要责任单位必须按时限要求进行网上发帖应对,并向市政府信息中心报告办理结果。

三、进一步强化对网络舆情的监控和引导

各级党委、政府,市直各部门要高度重视网络舆情监控引导,着力解决对网络媒体曝光事项应对不善、沟通不力的问题。要建立、完善网络舆论评估、监控、引导机制,逐步由被动处置向主动引导过渡。要建立正面宣传与疏堵并举的舆情监管机制,提高网络动向掌控能力。要建立舆情信息共享、沟通机制,提高网络舆论反应能力。要建立完善政府网评队伍,不断提高引导、应对水平。要加强网络管理,规范网络行为,逐步提高政府对网络事项应急处置能力。

四、进一步加强对网络事项办理工作的督办和考核

篇3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在税制改革如火如荼的今天,社会公众对税收问题的关注度逐步“升温”,税收领域已经成为了一个高度敏感的地带,甚至成为不少矛盾的汇集区域。例如“馒头税”“月饼税”“房产证加名税”等等负面事件的聚焦、炒作和放大,让所谓“重税猛于虎”“税负痛苦指数”等负面舆情充斥各大媒体,让税收问题立于风口浪尖之上。同时,微博、网络、微信等新媒体的广泛普及,也为广大网民提供了一个自由发声、飞速传播的信息平台,这些都加剧了税务部门舆情事件的放大、升级,甚至扭曲、变形。在如此多平台大数据充斥的时代,如果不加以预防和控制,其负面影响将更加严重。作为基层税务部门,如何掌握、利用好大数据,科学应对涉税舆情,迅速化解与疏导舆情负面影响,把握税收舆论主动权,便成为一个亟待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审时度势:认识大数据时代网络涉税舆情新形势

大数据,意味着我们可以掌握、分析和使用的数据大量增加,但同时,有效管理和科学驾驭海量数据的难度也显著增大。因此,网络舆情管理既面临新的机遇,也不得不接受新的挑战。作为直接关系广大纳税人切身利益的网络涉税舆情,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网民对于税收政策法规、税务机关和税务工作人员的意见、态度和倾向,同样具有网络舆情的诸多特点。

(一)全力以赴,应对网络涉税舆情管理新挑战

一是处理海量信息难度加大。海量的网上信息给有效掌控提出了数量庞大的挑战,而大量政治、经济、社会等相关性因素的融合使涉税舆情更加包罗万象、复杂多变,想要有效把控数据变得异常困难。二是应对极速传播挑战重重。理论研究和实践都证明,大众对于负面信息的关注和恐慌程度较高,因此大众对于负面信息的敏感度也更高,更容易相信负面信息的真实性,进而放大和强化舆论上的偏激情绪。

(二)抢占先机,把握网络涉税舆情管理新机遇

一是拓宽网络涉税舆情管理维度。善于运用大数据技术,从更长时间、更广领域获取网上涉税舆论和数据,强化比对分析,预判舆情发展趋势,提高舆情管理的预见性和针对性。二是提升舆情管理的技术支持力度。借助大数据获取、分析技术,推动涉税舆情掌握的多元化和分析的精准化,努力实现“理论指导实践,更好地为实践服务”的目标,推动税务机关对网络涉税舆情的精准把握与高效应对。

(三)积极作为,适应网络涉税舆情管理新要求

一是部分向整体的转变。过去的网络涉税舆情管理侧重于针对个别涉税舆情事件如重大突发事件的应对和管理,大数据则能够更好地把握网络涉税舆情的整体态势和相互联系,实现从部分到整体的转变。二是应对向预测的转变。大数据的核心是利用海量数据进行事前的预测,在海量的数据中通过比对、分析,发现背后隐藏的密切关系,从而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以提前做出部署、预防和有效应对。

由于税收工作与纳税人的密切关联,使得税收工作日益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和重点。税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一些看起来微小的失误和瑕疵都有可能在网上快速放大、传播和炒作,引起广大网民的关注和议论,甚至可能发酵,形成较大的舆情浪潮,损害税务工作人员及税务部门的良好社会形象,进而诱发涉税舆情危机。因此,需要我们有效把控、辩证分析、积极应对、及时处理,善于运用大数据来强化网络涉税舆情管理。

二、思维变革:数据思维创新网络涉税舆情管理

为最大可能减少网络涉税舆情的负面影响,应积极创新大数据时代的网络涉税舆情管理,将大数据理念和手段贯穿于其中,做到大数据和税收工作领域的高度结合。

(一)用大数据思维管理涉税热点焦点问题

网络涉税舆情本质上是民心民意的体现,是热点焦点问题的汇集,加强网络涉税舆情管理就是要加强对涉税热点问题、对纳税人诉求的密切关注。要运用大数据强大的“关联分析”能力,把各方面数据整合起来,进行全面分析和重点剖析,挖掘网络涉税舆情和民情民意背后的深层次关系,实现网络涉税舆情管理的有序推进。

(二)用大数据思维开展网上政务信息公开工作

当前,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日益受到重视和关注,政务公开应当从单纯的重视“信息公开”推进到强化“使用分析”,要在保障数据安全的基础上,探索建立涉税大数据政务公开系统,强化对公共数据的挖掘、使用、分析,让数据发挥最大价值。

(三)用大数据思维强化日常舆情管理

要探索运用大数据,突破传统舆情管理的领域,建立网络涉税舆情大数据管理共享系统,实时记录网站、博客、微信、论坛等各个网络平台数据,全面监控、深入分析涉税舆情的存在状态,及时跟踪、了解其传播动态,从海量相关的涉税舆情数据中找准管理重点,以“数据驱动”来推动网络涉税舆情管理。

(四)用大数据思维管理突发事件应急处置

在大数据时代,社会突发事件的放大常常与互联网如影随形,网络往往给突发事件的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要探索建立多种数据分析模型,综合分析突发事件的性质状态、发展趋势、传播平台、浏览人数、网民倾向等各方面数据,快速准确地确定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做到科学研判、快速处置、妥善应对。

三、体系建设:多管齐下推进网络涉税舆情管理

在大数据“双刃剑”影响越来越大的情况下,要积极适应大数据时展要求,从体制机制建设、技术手段更新、人才队伍提升等各个方面加快创新,积极构建完善的网络涉税舆情管理体系,不断提升网络涉税舆情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水平。

(一)健全大数据舆情管理体制

一是要健全内部沟通交流机制。建立由信息中心牵头的大数据网络涉税舆情管理体制,统筹征管、核算、法规等各部门数据的汇集、管理和利用,打破各部门之间“各管各数”的数据缺陷,推动税务机关内部大数据的全面收集、分析工作。二是要建立外部信息共享机制。数据只有整合利用起来才能产生更大的价值。要探索建设统一高效的大数据基础平台,实现财政、统计、外经贸等相关领域数据的统一存储、互相交流、规范管理,进一步强化分析,密切实施监控,实现对大数据的高效利用。三是要建立舆情监控机制。各级税务机关要制定网络涉税舆情监控和搜集上报的工作方案和细则,指定专人负责网络涉税信息的收集、整理、共享,随时了解网络涉税舆情动态,并及时上报相关信息,科学妥善应对。

(二)强化舆情管理大数据技术支撑

大数据既有全面、动态、开放等优势,也有价值密度低、分析难度大等难点,必须加快技术升级,提高数据筛选、分析、利用的能力。一是提升数据监测技术。提高对媒体、论坛、博客、微信等网络平台数据的全面收集、高效融合、去伪存真的能力,特别是要提高对图片、音频、视频等数据的自动识别、科学分析能力。二是提升数据存储挖掘技术。建设具有海量存储能力的大数据平台,实现对大规模数据的存储、读写、分析和交换。从海量数据中快速识别、精准抓取有价值数据,并深度挖掘数据背后隐藏的规律。三是提升数据分析技术,包括关联分析、语义分析、聚类分析等等,自动分析网上言论蕴含的意见倾向及相互之间的关联性,揭示并预测舆情未来发展趋势。

篇4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

[DOI]1013939/jcnkizgsc201550094

网络舆情主要是人们借助网络这个虚拟平台,将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表达出来。网络舆情在现在的高校大学生中的影响力更是不可低估,大学生作为网络舆情的主要参与者,高校需要对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加强重视,正确引导学生积极使用网络,正面舆论。在网络上,人们言论自由,言论平等,但是网络的传播速度过快,至今还未形成统一有效的管理体制,导致网络上出现了许多消极的内容,对人们产生了负面影响,尤其是大学生,因此,高校应该注重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管理,为学生全身心健康成长发展提供帮助。

1高校网络舆情概述及管理现状

11高校网络舆情概述

高校网络舆情只是网络舆情中的一部分,主要集中在高校网络中。参与者自然也是高校的大学生和教师,以及管理者,主要的形式则是校园网站、博客、QQ群、贴吧、微博等,大学生主要经过这些平台进行讨论,发表意见。当学校内部或者社会上发生一些事情时,学生会经过这些载体,进行讨论,各抒己见,从而形成所谓的舆论。高校网络舆情出现在学校,有着其自身的特殊性,大学生是舆情的主要参与者,他们本身就具有鲜明的个体心理和思维特征,再加上大学生涉世未深,在评论事情时,根据的是自己的感觉和想法,不曾深思,大多带有自我情绪,这就使得他们在舆论中扮演着不同于他人的角色,严重影响自己的心理状态和全面素质的发展。

12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现状

伴随着时代的信息化,互联网快速更新,很大程度上推进了互联网在社会各个领域的扩张。据调查研究发现,现在的大多数网络使用者是大学生,这为高校带来了便捷和新颖,却也给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目前,已经有许多的学校在加强对学校的网络舆情管理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其管理机制依旧存在着许多问题,亟待解决。现在的大学生通过校园网络,对社会上的事情进行自由言论,也有人带着情绪进行大肆评论,不够理性,这给社会的网络发展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对高校舆情管理也带来了许多的挑战。

2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是一个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群体,他们的身心成长和素质培养都是高校的主要责任和目标。而网络作为一个可以尽情表达自己观点和价值观的载体,自然受到大学生的喜爱,也正是由此产生了网络舆情。高校对网络舆情的管理虽已做出一些成绩,但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21管理主体不明确

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需要高校各部门共同合作完成,但是现在的高校的分工并不明确,时常会出现多个部门解决一个问题的现象,导致资源浪费,耽误网络舆情问题的及时处理。而且,目前许多高校基本上都是建网站者实施网络舆情管理,并没有建立专门的网络舆情管理部门,管理的主体并不明确。就现在的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情况来看,大多高校依然处于起始阶段,而网络舆情也基本是由大学生自己或者建网站的人来实施管制的,更多依靠的是大学生自身的修养和综合素质。但是如今的网络舆情实在是好坏皆有,甚至可能负面信息更多,这必然会给学校网络带来许多的不良影响,这样的局面则急需明确的管理主体来进行管制、完善。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主体的不明确,将会导致高校网络舆情失去控制,进一步阻碍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获取有益的信息,从而对大学生的全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22管理人才不充足

网络舆情的管理不只需要部门的建设,也需要优秀的人才来管理。高校网络舆情管理质量的决定性因素是管理人才,想要完善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就必须为管理部门配置专业的管理人才。但是据调查显示,现在的许多高校在网络舆情管理人才配置方面并不十分令人满意,许多管理人才可能是具备某一方面的才能,但是缺乏多元化的能力和素质。而学校的管理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很有可能是忽略了网络舆情管理部分,导致出现严重缺乏人才的现象,阻碍了正常的网络舆情监管工作的进行,更多的是在问题发生之后,学校才做出相应的处理,这样的处理方式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管理危机的存在。专业的优秀人才需要具有全面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能够及时地处理网络舆情问题,甚至能够根据平时的数据分析,预测到可能会发生的问题,并提前做好准备,以防危害。

23管理模式不新颖

网络的更新快速及时,随之而变的是网络舆情的管理机制,为应对不同的网络舆情问题,高校应该适时更新管理方法。现阶段,许多高校进行网络舆情管理一般采用的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或者以单独面谈的形式,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思想情感,从而推敲他们的舆论倾向。这样的方式过于传统,不够新颖,无法适应现代快速进步的信息化社会的发展。网络的独特性在于其传播信息的速度快,方式便捷,范围广,这就导致了原来的管理方式已无法满足现在的网络舆情管理需求的局面,然而目前还是有诸多的高校依旧采取这种方式进行管理,这给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的进行造成了一定的阻碍,致使成效不够明显。

24管理机制不健全

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我国的网络进步也十分迅速,但是现在我国网络舆情管理机制并不健全,尤其是高校。以前我国大多数的高校并没有建立健全的网络舆情管理机制,导致大学生不能正确地使用网络获取信息。目前,我国诸多高校依旧缺乏对网络舆情进行监控、分析和处理的专门的管理机制。大学生利用网络了解社会上的最新消息,学习一些有益的知识,发表自己的言论,这样的方式为大学生提供了便捷,也为高校增添了一种了解学生的途径,打破了惯有的模式。但是与此同时,自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不良的信息,而大学生未曾涉世,辨识能力相对较差,可能会涉足不良网站,接触恶性信息,这将会给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带来十分消极的影响。在应对这些问题的时候,高校依旧存在许多欠缺之处,网络的维护不够全面,未及时筛选优良的信息,这些都没有很好地约束和监管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给学生和高校自身都来了恶劣的负面影响。

3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建设

高校的网络舆情管理事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也涉及高校的校风建设及发展,如果不能及时处理出现的问题,那么很有可能会诱发一系列的舆论危机或者恶性事件,从而严重影响学校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因此,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的完善,采取有效措施,是现在高校进行网络舆情管理的主要任务。

31加强管理主体建设

管理主体是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建设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所以,加强管理主体建设,为大学生的全身心健康成长和高校的进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前提。高校的管理主体包括学生处、网络管理、安保部门三个部分,其各自具备着自身的相应的职责。想要加强网络舆情管理主体的建设,需要这三个部门团结和谐,各自完成分内任务,共同实现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学生处在对大学生的生活状况和心理状态进行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大学生对舆论的关注程度和具体的倾向性,从而有利于进行网络舆情管理。网络管理部门对于大学生很少有直接的接触,可以尝试着从学生处了解学生的情况,及时准确地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网络平台,对部分大学生使用恶性网站的行为进行网络管理。安保部门在学生处和网络管理部门工作的同时,加强对大学生使用网络的安全管理,保证高校内部网络安全有序进行,从而完善网络舆情管理主体建设。

32加强管理人才建设

加强管理人才建设是高校加强网络舆情管理机制建设的必然要求,网络管理人才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是实现网络管理工作的重要保证。因此,高校应该注重加强对管理人才的培训,可以尝试在招收管理人才的时候,进行全面的综合素质的考验和专业能力的考核,具有针对性地聘用符合岗位的全面化的人才。在此基础上,也要对在职人才和新进人才进行定期培训,不仅是培训专业能力,也要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以防在工作期间管理人才出现纰漏,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与此同时,高校管理部门内部也可以实行考核,以这种方式,促进管理人才的自我培养和成长,从而能够为高校的网络舆情管理做出相应的贡献,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网络平台。

33注重管理模式创新

网络的发展迅速,舆情的信息量也自然会随之加大,因此,传统的管理模式就会出现无法满足现代网络舆情管理的需求。目前大多数高校使用的针对学生进行具体了解的形式,过于浪费时间,而且可能会导致无法顾及每位学生,造成一定的疏漏。网络舆情管理是一种现代化的科学技术,高校可以利用网络的形式对大学生进行监管,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教师与学生在网络上的积极交流,形成师生无障碍沟通的局面,这样既能保护学生的隐私,引发学生交流的兴趣,又能促进高校的校风建设,完善高校舆情管理机制。高校应该随着时代的变化,及时更新管理模式,适应大学生的需求,更进一步地了解大学生的舆论倾向,从而完善高校舆情管理机制建设。

34建立健全管理机制

建立健全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能够有效规范大学生和高校正确使用网络,而这一体制的健全需要监测、分析、处理这几个专业的机制组合而成,需要他们互相合作,团结配合,形成一条稳固的规范链,监督大学生和高校使用网络的行为。监测是保障高校能够及时获取舆情信息的前提,对进行后期工作有着深远的影响。所以,在进行监测时,一定要注意从不同的网络方式和不同的群体中全面监测、搜集信息,着重注意大学生对学校和社会事件的关注程度,以及社会各界对学校的评价。在对这些信息进行筛选之后,交予分析部门进行深入分析研究,从而判断舆情的真实情况和发展趋势等,并对信息做进一步的总结,然后以客观的立场将信息数据保存。在此基础上,处理部门对分析出来的问题,进行实时有效的解决,以此完善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的建设。

4结论

高校是使用网络最频繁的地方,也是人才荟萃的地方。在高校,网络这个平台已经成为师生之间进行交流的主要平台,也已经成为大学生了解社会的主要渠道,高校是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因此高校加强网络舆情管理越来越重要。高校应该做到及时了解舆情信息,引起足够的重视,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完善网络舆情管理机制,从而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获取信息的网络平台。并且,高校对网络舆情的信息一定要时刻保持敏感,从自身做起,从大学生的立场出发,建设良好的网络舆情管理机制,为高校的和谐发展和大学生的全身心健康成长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姜胜洪网络舆情的内涵及主要特点[J].理论界,2010(3).

[2]吴绍忠,李淑华互联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

[3]马春来论高校网络舆情的内容及管理[J].琼州学院学报,2009(4).

篇5

【关键词】网络涉腐;引导舆论

一、网络涉腐舆情的利弊分析

(一)影响范围比较广泛。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民规模不断扩大,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网民已经突破5亿,手机网民也达到了3亿多人。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矛盾集中,传统的民意表达渠道不够畅通,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社会进入大众麦克风时代,一个不太大的事情,经过网络发酵放大,都可能演变成一个大事件。”原陕西省安监局局长杨达才在交通事故现场的面含微笑被人拍照上网,在热议中不断被爆料和“人肉搜索”,相应获得“表哥”、“皮带哥”等称呼,在一片争议中,陕西省纪委介入调查,杨达才被,又一个违法违纪的官员在网民大众“一丝不苟的拷问之下,无所遁形”。

(二)信息比较便利、及时。只要具备一定操作技能的网民都可以用电脑、手机对一些事情的看法,尤其是将有关政府官员违法乱纪的事情公之于网上后,“一石激起千层浪”,立刻就会获得众多网民的声援,从而在短时间里形成强大的社会压力和舆论攻势。正因为可以非常便利并且随时随地就可以自由地发表关于对腐败现象的看法、意见,并在第一时间里关注、监督事件处理动态,从而极大地激发了民众参与网络监督的热情。

(三)公平性、隐匿性和透明性。受传统的官本位思想影响,多数人对现实中的腐败现象是敢怒不敢言,缺乏举报和揭发的勇气,但是在网络里,个人身份、地位被隐藏,在很大程度上使举报人在心理上祛除后顾之忧,保护了举报人在现实生活中的人身安全,使得网民可以畅所欲言。

二、当然, “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还可能产生一定的负面效应,它对舆情的推波助澜使得网络反腐具有两面性

(一)对他人隐私的侵犯及诽谤。有些人仅仅因为个人的喜好或利益,故意在网络上对他人进行恶意诋毁、造谣,但却借着网络的广泛传播性,导致一些别有用心的舆论具备巨大的“杀伤力”,使网络舆论价值发生偏离,结果对无辜人员造成比较大的伤害,甚至演化上升为“网络暴力”。

(二)影响涉腐案件的查处及判决。网络举报是一个公开的形式,而反腐案件侦查取证在很多时候都是秘密进行的,但因为举报信息过早并且及时公布在网上,为被举报人销毁涉腐证据敲响了警钟,无形中导致案件查处难度及成本都大幅增加;同时,对于一些案件,虽然法律上有相关规定,但更多人还是从道德、个人情感等方面看待某些事情,当网络上对这件事情的众多声音形成一种“民意”的时候,司法机关在判决时就需要考虑到这些民意,否则,就会引起网民的声讨,这就导致反腐败案件的处理受到影响与干扰。

此外,当前对网上举报、网络监督、网上反腐等缺乏一套成熟的、规范的、系统的法规或条例,导致网络涉腐舆情出现时未能有规范的运作程序、工作流程及接纳和回馈机制,使得当前应对网络涉腐舆情的形式比较简单。

三、网络涉腐舆情的应对

近几年尤其是近段时间以来,从湖南屡发“火箭提拔”,多位官员子女简历空白被一再提及到受贿、案在网上的全程跟踪报道等等,“人肉搜索”成为网民投身监督的一把利器。这些现象充分说明网络涉腐舆情越来越成为从政府到网民所关注的焦点之一,而这也标志着我们的反腐工作逐步迈入信息化时代。虽然,这一新兴的反腐形式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受到方方面面的质疑,但是“网络反腐作为舆论监督的广阔平台已是大势所趋……网络反腐的积极作用将会越来越明显的体现。”

(一)提高认识,加强引导,维护网络健康环境。一是加强对各网络媒体从业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及技能培训,增强其社会责任感,不断提高对不良信息的识别能力,控制和引导网络虚假信息和网络舆论,全力向大众提供真实、快速、全面的信息。二是广大网民要切实提高自律意识,在维护自身权利的同时不能肆意侵犯他人合法权利,更不能逾越法律底线。同时,要不断提高鉴别力,对部分涉腐舆情要有自己独立慎重的分析、判断,根据事实理性发言,不能只是“跟着感觉走”,更不能捕风捉影、污蔑陷害。三是政府有关部门应适时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对网民群体在公开网站系统性地开展法制、道德和责任意识教育,增强广大网民发表网络舆论的自觉性和自律性,从而减少负面舆论的产生,不断提高网络涉腐舆论质量。

(二)整章建制,规范监督,强化网络反腐的制度化与程序化建设。 一是结合现有互联网管理办法进一步建立健全网络反腐方面的法律法规,如网络民主监督制度、信息回馈制度及奖励制度等,为网络反腐规范化、程序化提供制度保障,使网络反腐能够在法律法规的约束下有序进行。二是建立完善的网络反腐制度平台,切实加强廉政相关网站建设,不断加大政府网站透明度,提高网络舆情应对速度,充分保证公众参与权与知情权,保障举报信息能及时处理与反馈,并及时公布反腐倡廉网络舆情动态,把廉政网站打造成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廉政文化教育警示平台。三是充分利用网络舆论监控系统加大对涉腐舆情的收集、分析力度,推动政府部门及时掌握舆情动向,制定合理决策。

(三)尊重事实,纠正心态,正确对待网络涉腐舆情。舆情是民意的综合反映,网络涉腐舆情也是如此。一些政府部门尤其是国家公职人员无法正确看待网络舆情,一有此类信息要么是全面封杀要么是不闻不问,结果是政府的公信力逐渐在丧失。因此,各级党委及政府部门应当纠正心态,正确看待网络民众意愿表达,正确对待网络涉腐舆情,敢于并乐于接受广大网民的监督,坦诚客观面对已经披露的涉腐舆情,及时找准问题根源与关键,客观分析并在事发第一时间内主动阐明立场,从源头上控制舆情的进一步扩散。

(四)加强沟通协调,确保网络涉腐舆情能够得到及时处置。对网络涉腐舆情的处置归根结底必须有体制内的积极跟进和对接,一旦出现相关舆情,纪检监察机关和司法机关应立即启动应急机制,根据舆情性质、涉及范围等及时采取应对措施,进一步查清事实,该追究责任就追究责任,并及时通报相关事情处理情况。

篇6

一、充分认识加强新形势下品牌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近年来,国家电网公司经过深入探索实践,对品牌建设工作的认识不断深化,实现了从新闻宣传、外联宣传到品牌建设的深刻转变,品牌建设服务公司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国家电网品牌的影响力不断提升。集团公司认真贯彻国家电网公司品牌建设工作部署,全面创先争优,深入开展“新闻宣传品牌传播工程”,积极传播公司发展理念和工作价值,优化公司发展环境,提升公司品牌形象,为深化“两个转变”、加快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前,公司发展的外部环境与以往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不平衡、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不协调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导致公司社会环境的变化,使国有企业往往成为社会舆论的焦点。公司管理、服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就会与社会矛盾产生叠加放大效应,给公司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其次,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法律法规、宏观政策也在逐步调整,政策环境的变化,使一些曾经符合国家政策要求或社会通行的做法,如今国家已经明确要求规范或禁止;第三,随着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舆论的开放性和自由度越来越高,舆论环境的变化,使公司备受社会和媒体关注,也往往容易被炒作、渲染、放大,甚至演化成社会公共事件。这些都对加强品牌建设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加强公司品牌建设工作,是营造公司发展良好环境的重要前提,是推进全面创先争优,提升公司软实力的关键举措,是树立公司良好形象、确保公司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公司系统要进一步提高对品牌建设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出发,把品牌建设工作纳入公司发展战略体系,组织调动公司内外资源,加大对外沟通交流力度,积极争取政府、各利益相关方和社会公众的理解与支持,建立并保持融洽和谐、理解支持、合作共赢的社会关系,凝聚公司发展内外合力,保障公司持续健康发展。

二、加强公司品牌建设工作目标和思路

2011年,公司品牌建设的工作目标是:围绕加快推进“五个全面”,深入实施品牌引领战略,推动国家电网“诚信履责、可靠信赖”的品牌核心理念深入人心,全方位提升“国家电网”品牌的知名度、认知度和美誉度,保障公司和电网发展,赢得政府、利益相关方和社会公众等关键群体的广泛认可和信任支持,凝聚公司发展合力,为“十二五”时期在国家电网公司系统率先基本建成“一强三优”现代公司打下坚实基础。

2011年,公司品牌建设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深入开展“品牌塑造年”活动和“新闻宣传品牌传播工程”为总抓手,以传播公司全面创先争优重大成果为主线,加快构建全面覆盖、全员参与、协同高效的品牌建设工作体系,建立健全品牌建设工作的新闻应急机制、沟通协作机制、激励考核机制,加强队伍建设,确保正面品牌传播态势贯穿全年,确保全年舆情总体平稳,提升保障能力,为实现公司“十二五”发展良好开局、加快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作出更大的贡献。

三、加强公司品牌建设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品牌建设工作体系

品牌建设工作是公司发展战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单位党委的中心工作。各单位党委要切实承担品牌建设工作的第一责任,认真履行职责,推动品牌建设工作与本单位中心工作同部署、同安排、同考核。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增强“敏锐、敏感、敏捷”意识,善于在纷繁复杂的内外部环境中把握影响全局的关键因素,提高科学决策、快速应对的水平。各单位、各部门要把专业工作与品牌建设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在本专业领域积极传播、维护国家电网品牌。

高度重视、努力加强品牌建设工作的组织建设、机制建设和队伍建设。推进品牌建设职能整合,各单位要将分散在各部门的品牌传播、品牌维护、品牌推广、社会责任等工作职能进行归集,由政工部(新闻中心)归口管理,做到职责清晰、责任到人、压力到位。像抓安全生产管控体系和应急体系建设一样,高度重视新闻舆情管控和应急能力建设。加快健全完善覆盖省市县公司三级新闻舆情监控体系,组建新闻舆情监控和应急专业队伍,落实舆情监控应急24小时值班制度,加强应急演练,全面提升新闻舆情应急处置能力。严格落实责任,各市供电公司要切实加强对县供电公司品牌建设工作的管理、指导,加强对各单位新闻风险防范工作的监督考核力度,确保舆情平稳。加强品牌建设业务培训,将品牌专业人才培养、技能培训等工作,纳入公司人才发展整体规划。结合实际开展特色品牌活动,形成“人人传播品牌、人人维护品牌、人人塑造品牌”的浓厚氛围。

(二)加强主题传播,保持密集正面宣传声势

增强阵地意识,加强与中央、省、市主流媒体的战略合作,加强定期沟通交流,深入开展有广度、有深度、有高度的重点主题传播活动,不断提升对外宣传工作的层次和影响力。以保障坚强智能电网建设,促进“特高压”形成公众集体记忆为中心,紧密结合实施“外电入鲁”、坚强智能电网建设、重点城市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建设、迎峰度夏百日大会战、“彩虹春雨”主题服务活动等工作,继续保持高密度、常态化的正面舆论引导,为公司和电网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以纪念建党90周年为契机,大力开展“全面创先争优”活动主题传播,组织各类媒体,深入宣传先进典型,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以省实施“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等重大战略为契机,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传播,全面传播公司践行“四个服务”宗旨,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突出贡献。

(三)坚持依法治企、规范经营,做好品牌维护工作

坚持标本兼治,突出源头治理,是预防负面舆情发生的根本。

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依法从严治企、规范经营意识,把忧患意识体现到各项决策之中,全面开展新闻风险评估,做到依法决策、科学决策。高度重视、切实抓好安全生产、供电服务、行风建设等重点工作,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和可靠供电,夯实品牌维护的坚实基础。各单位要增强“公转”意识,不折不扣贯彻国家电网公司和集团公司各项工作部署,认真严肃解决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扎实开展县供电企业突出矛盾和问题排查治理,消除负面舆情产生的根源,确保公司生产安全、经济安全和形象安全。

各单位党委要坚持“超前预防、守土有责”,切实承担起新闻风险防范工作的第一责任,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实施舆情监控属地化管理,将舆情监控责任落实到人,工作压力到位。坚持和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加大对外新闻力度。完善新闻应急闭环管理制度,建立上下联动、内外互动运作机制,实现应急管理关口前移,牢牢把握舆论引导主动权。建立健全网络通讯员队伍,实行24小时舆情监控。制定完善新闻应急预案,加强新闻应急演练。遇有突发重大舆情,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快速应对处置,维护企业利益和形象。充分发挥公司协同监督机制的作用,加强与纪检监察、维稳、供电服务热线的联动,努力将问题和舆情化解在萌芽状态。

(四)扎实开展“品牌塑造年”活动

开展“品牌塑造年”活动,是国家电网公司持续深化品牌建设工作的重要部署,是面向“十二五”、落实品牌引领战略的重大举措。各单位要按照公司开展“品牌塑造年”活动的统一部署,加强对“品牌塑造年”活动的组织领导,做到部署到位、人员到位、落实到位。要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和工作机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责任分工,细化工作措施。要把开展“品牌塑造年”活动与公司全面创先争优“新闻宣传品牌传播工程”紧密结合起来,力争公司品牌建设工作出精品、出亮点。加强公司媒体建设,建立双向传播机制,加强公司网站建设维护,发挥公司网站的形象窗口作用。

鲁能体育是公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公司品牌建设的重要窗口。要高度重视鲁能体育新闻宣传和舆情应对工作,加强与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的联系沟通,深入开展“鲁能体育、有我有你”系列活动,积极宣传鲁能体育精神和鲁能体育为体育事业作出的重要贡献,彰显国家电网品牌的良好形象。

(五)加强品牌推广,深化社会责任工作

认真学习宣贯《国家电网公司品牌建设指导手册(2011版)》,积极推广“你用电,我用心”大众传播口号。加快推进品牌标识标准化建设,加强检查整改,确保通过国家电网公司达标验收。规范品牌标识标准化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和管理。加强品牌标识日常维护和新增设施标识使用管理,建立品牌标识标准化应用的常态机制。认真学习全面社会责任管理试点经验,借鉴全省开展首批企业社会责任评价试点工作实践,选择1-2家市公司开展全面社会责任管理试点。开展具有独特品牌优势的公益活动,传播“国家电网”品牌。

篇7

A Study on the Challeng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WeChat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YIN Tingting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Jiangsu 215123)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technology and mobile phone, WeChat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people's life and the study, WeChat with its open, highly interactive and convenient, advantage, has changed people's lives. In the proc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make full use of the WeChat platform, changed the traditional patter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boring way, can also provide resources and information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u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lso brings some challenges, this article explores WeChat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hallenges, and puts forward the effective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Keywords WeChat;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1 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

1.1 微信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微信是一款新型的聊天软件,其不仅能够发送文字和图片,还支持多人语音聊天,同时还提供了朋友圈、公众平台和摇一摇等功能,并且微信的功能在不断增多,除了可以用于交流沟通之外,还能够进行休闲娱乐,提供了一定的娱乐功能,此外,还具备微信支付功能。由于微信的功能非常强大,并且其是一款免费的软件,对信息的传播也是多样化的,图片、语音和文字等都是微信传播的内容,因此其在短时间在大学生中得到普及。微信的出现改变了传统单一、乏味的教学观念,更符合的大学生的需求。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要在固定的时间到固定的地点上课,上课的范围也仅仅局限于教室,而通过微信平台,利用微信强大的功能,则改变了这一枯燥的教学模式和途径,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1]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通讯网络,就可以实现多人文字对讲或者语音对讲,从而进行信息的传递和传播,利用微信,教师可以通过微信平台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使思政教育更为便捷和快速,并且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1.2 微信能够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非常开放和先进,对于新奇的事物非常好奇,追求个性发展,喜欢表现自己,因此大学生都非常渴望将自己的才能和观念等展现出来,并希望受到别人的认可,被别人所了解。但是大学生的这种需求,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是无法实现的,由于教学时间非常有限,教师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将很多知识传递给大学生,因此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大学生展现自我和发表自我。而微信是一个开放的交流平台,教师通过微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每个学生都可以在微信平台上发表自己的观念和看法,自由交流和讨论,为大学生提供了表现自我和展现自我的机会和平台,可以满足大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2]在微信平台中,大学生就可以自由表达和独立发言,体现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改变了以往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被动学习知识的模式。

2 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2.1 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造成了冲击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程中,教师通过说教的方式进行教学,虽然具有一定的缺陷,但是可以树立典型的榜样,还可以开展教育讲座,具有学术性,比较严肃。但是通过开展学术讲座的形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思政教育的知识和信息都是在短时间对大学生造成持续和集中的传播,因此会打消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内容的积极性。[3]而微信的到来,改变了大学生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因此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难以发挥作用,在微信的冲击下,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实施。

2.2 对学生的价值观引导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微信是一个聊天平台,但是其在传播信息方面具有多种优势,其传播的信息是开放和多样化的,每个人都可以是信息的者和传播者,因此通过微信平台大学生可以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但是,由于微信传播的信息缺乏管理,信息质量难以保证,虽然有很多积极向上的信息,但是其中也包括一些消极、负面的信息。而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念形成的重要阶段,由于其还未进入社会,因此缺乏价值判断能力,容易受到不良思想和不良信息的影响,最终对大学生的思想认知造成一定的偏差。微信多样化的信息传播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引导带来了一定的障碍,为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导大学生的价值观念造成了阻碍。

2.3 使校园网络舆情难以控制

由于网络技术和互联网技术越来越先进,网络在大学校园得到了普及,变得无所不在,网络的出现使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变得更加便捷,但是与此同时,给一些学生也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微信提供的信息传递平台是开放的,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人都能够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和者,通过信息浏览大学生可以获取很多的信息,并可以对看到的信息进行有选择性的传递,因此,信息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大量传播、大范围传播,并形成统一的思想,很多人对某一个事物的看法都受到别人观念和看法的影响,尤其是一些人由于没有深入到事物发生的过程中,因此观念被舆论导向。[4]在这种背景下,学校对校园的舆情控制更加困难,校园网络最初的传导教育功能以及信息渗流功能也逐渐弱化,使思想政治教育更为困难。

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策略

3.1 借助微信教学平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微信的出现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在这种背景下,学校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借助微信平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借助微信进行知识和信息的传递。首先,教师可以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微信群,将每一个学生拉入群中,在学习之前,将本节课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内容到群里,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工作,学生在刷微信时就能看到信息,并浏览教师发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做好预习工作,这对于提升教学质量至关重要。[5]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学习资源,定时推送优秀的教育资源,促进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学习思想政治方面的内容。教师还可以在朋友圈发送思想政治教育的作业,让学生通过评论的形式上交作业,教师再通过回复的形式对学生上交的作业进行评价,实现作业发送和上交、评价的一体化,从而大大提升作业的作用,帮助教师更好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还可以督促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课上的知识进行巩固。在微信群中,教师也可以定期组织交流,对周围的时事热点以及发生在学生周边的现象进行交流讨论,每个学生都可以发表对事物的看法,从而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3.2 加强对微信教学质量的监督

将微信运用到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对传统的教育模式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传统教学方式凸显出很多缺点,但是微信教学并不能取代传统教学,而是应该以一种辅助的教学形式应用到教学过程中,这就要求教师要将微信教学和传统教学有效融合在一起,发挥微信教学和传统教学的共同优势,弥补彼此的不足,从而真正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因此,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加强对微信教学质量的监督,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微信,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不断提升教师自身以及学生的媒介素质,将微信的优势以及缺点告诉学生,并引导学生理性对待微信平台,从而发挥微信教学的优势,避免其劣势,扬长避短,通过合理应用微信技术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6]为了避免微信对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加强对学生使用微信学习的途径、方式和效果进行监督,了解学生使用微信的方式以及获得学习资源的有效性,监督学生通过微信学习取得的效果,对于学生的不合理使用应该及时纠正,引导学生正确运用微信,同时不断提升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通过微信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果提升。

3.3 加强校园网络舆情控制

微信的到来使校园的舆情控制更加困难,针对这种情况,高校应该建立官方微信公众号,利用这一公众号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控和管理。现阶段高校的网络环境非常开放,信息的传播能力非常强大,因此校方应该给予注重,不能让网络信息的传播成为危害学生的途径,而是要利用这一优势,建立校园的官方微信公众账号,对校园舆情进行正确引导,加强对校园网络舆情的控制,让微信成为大学生思想的正确指南。校园的微信共同平台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关注的事物和事件,对于不理智的舆情,可以加以控制,深入到事件发生的现场进行报道,避免学生出现过激行为。此外,通过微信公众号,学生还可以反映各类问题和诉求,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微信公众号上反映自己对校园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加强学生和学校之间的沟通,可以避免学校和学生之间的矛盾发生,形成良性的互动,同时微信公众号还可以将校园文化、学校的发展理念以及核心价值观念定期,加强学生对其的认识和认可。学校的其他部门也可以建立微信公众平台,不断强化自身的功能,为学生提供服务。例如就业部门可以建立公众号,在公众号上为学生提供就业方面的信息,让学生及时获取信息,从而发挥微信对大学生的思想正确引导。

篇8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越加发达,网络媒体的形式和功能越来越多样化。同步直播、视频会议、多媒体等形式的结合应用,使党建工作开展得更加及时,更加高效。

2、存在的问题

2.1观念需转变

经验和权威是传统的高校党建宣传工作者独有的优势,因而工作也容易开展。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加之党员队伍的年轻化,这些方法随之失效。经调查,年轻人中网络已经逐步成为他们获取信息的主渠道。互联网的全球化,使人的思想、行为、生活和工作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而宣传工作的观念转变亟待解决。

2.2网络建设与管理工作需加强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让日常工作普遍受益,然而,法制宣传滞后,管理思路死板,舆论管理沿袭,管理手段单一,依然严重制约着互联网功能的高校发挥。因此,大力加强网络建设与管理,开拓管理思路,增加管理手段将使高校党建工作游刃有余。

3、互联网时代高校党建宣传工作方法

3.1建立好党建宣传专题网站

专题网站建设是开展网络宣传教育的前提和保障。通过建立一批贴近党员的集思想性、知识性和目的性为一体的特色网站,从而广泛开设党建的宣传栏目,落实网上宣传教育平台,用寓教于乐的“渗透式”教育替代单纯的“灌输式”教育,从而充分发挥网络教育的功能。通过整合校园网络资源,建立立体平台,更好地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倡导科学精神。

3.2建立互动式的交流平台

畅通交流渠道,通过信息和时时反馈,准确掌握党员的思想动态,解决党员困惑。以重大节日为契机开展网上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以论坛、征文、网上答题等开展专题宣传报道。

3.3完善党建宣传工作队伍

与传统党建宣传工作不同,网络时代的党建要求具备适应网络时代的能力,只有不断提高网络开发技能,扩充网络宣传手段,提升网络搜集、处理信息能力、强化危急处理能力,才能有效解决为题。素质高、能力强的党建工作者是现今网络时代高校党建工作取得成效的关键。本文来自于《华章》杂志。华章杂志简介详见

3.4加强对网络内容的监管,强化法律法规意识

篇9

【导语】

考试期间,全省各考点组织实施有序,考试过程平稳顺利,考风考纪良好,没有发现失泄密和有组织的团伙舞弊现象,实现了“平安自考”目标。

本次考试,教育部考前召开2019年成人高考和自学考试安全工作视频会议,省教育考试院认真贯彻教育部、国家考试中心的通知精神,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抓住考试关键环节,做到每个施考环节有制度、有检查、有落实,确保考试安全保密。

一是强化责任落实。召开全省考务工作培训会和考试安全工作会,全面部署考务、安全保密、网上有害信息监控等工作,要求所有考试工作人员提高认识、认真履职,把握安全保密的底线。各地在考前也相继开展考务三级培训,细化岗位职责,层层落实考试安全主体责任。考试期间,省教育厅李迅副厅长到省教育院考试视频指挥中心,统筹指挥全省考试工作。二是规范考务管理。实行全省座位号统一编排,随机编排考场及座位号。加强对试卷运送、保管、分发、施考和回收等流转环节全过程监管,确保试题试卷绝对安全。本次考试全部安排在标准化考点,采取人防和技防并举,重点加强考生入场时的身份识别以及携带物品的核验,并对所有考试工作人员进行违禁物品检测。考试期间,我院充分利用考务指挥平台对全省各地考试情况进行监控和指导,公布举报电话,加大网上舆情与有害信息监控,实行“零报告”制度。三是强化综合治理。考试期间,会同省公安厅、省工信厅、省通信管理局联合值班、集中办公,通过视频检查落实各项考试组织工作,快速处置突发事件和网络舆情。各地无线电管理部门派出监测和执法车,加强考场周边的电磁环境监测,切实防范和制止各种形式的违纪舞弊事件发生,保障考场秩序。四是开展诚信教育。在省考试院官网官微“给自考生的一封信”,并将有关法律条款张贴在考场、印制在准考证上,努力营造诚信考试的良好氛围。考试期间,通过校园广播和监考老师反复进行诚信考试教育,防患于未然,引导考生遵纪守法、诚信应考,把警示教育做到开考前的最后一刻。五是优化服务工作,各设区市在新生报名确认时,做到热情服务好每一位考生,并认真接听考生的咨询电话,耐心解答。连续15年开设“绿色通道”,在福建省女子监狱、福建省仓山监狱、三明永安监狱、闽西监狱等设立考点,为238名服刑人员参加自考提供方便;同时为2名盲人考生专门设考点,提供合理便利,切实为考生提供人性化的服务和帮助。

根据工作安排,本次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成绩将于11月15日左右公布。

篇10

互联技术的发展,使社会舆论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当前对网络舆情的研究逐渐得到相关学者的关注和重视w具体来说,国内主要研究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1)网络舆情发展的一般性理论:主要研究网络舆情的概念、功能、传播途径、形态特征等理论问题121.2)网络舆情监测、预警和控制.如曾润喜提出了网络舆情预警的系统构成、指标体系和运行机制M.黄晓斌提出了网络舆情信息挖掘分析模型’并以实例说明文本挖掘在网络舆情分析中的应用[4].齐佳音利用系统动力学建模,分析了突发事件发展和网络舆情的作用机制臥史波提出了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的动力机制与调控策略吒余廉借鉴传染病模型SIR分析了非常规事件下的群体行为171?3)网络舆情对不同领域的影响?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分析了负面舆情与上市公司市值的波动.周如俊认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研究网络舆情的特点,形成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势国外在网络舆情方面的研究.也有许多成果.如Wu等的研究表明.舆论的形成与社会网络的结构有关丨91.在舆论演化方面,最经典的模型有两个:一个是“Sznajd模型”,另一个是“有限信任模型”."Sznajd模型”借用铁磁体中的磁性粒子等概念为理论基础,利用蒙特卡罗等仿真方法对封闭社区的舆论演进过程进行了研究,提出舆论最终的演化结果只有两种:全部赞同、全部反对和赞同与反对各占一半P叱模型比较简单,不足之处在于磁性粒子的性质过于简单,个体的观点与交互方式与实际差别较大.“有限信任模型”提出当两个人观点相近时,才会相互影响,当两人观点差距太大时,不会相互影响I1、模型的优点是采用了信用阈值来限制个体间的交互,比较真实的反映了现实中的交互过程.国内外在网络舆情控制方面,传统研究思路都是将非线性不规则的网络传播系统化约为线性系统,以获得确定的结果'12'.相关的技术主要包括监测、预警、应急处理等,涉及诸如话题检测与跟踪、Web信息挖掘…丨、文本倾向性分析丨15]、基于云计算的网络舆情预警[161、迁移元胞自动机网络演化模型[17]和网络事件的案例库建设和案例分析等.通常使用的控制手段主要有接种疫苗和隔离接种疫苗的具体方法包括对非法网络传播进行事后追惩,加强站的自我审查,网络实名制等来约束自我的行为.隔离的具体方法是在网络中安插把关人,加强对网络传播内容的日常监控,对敏感话题进行屏蔽或删除,也有一些部门采用雇佣网络水军,对信息进行大面积覆盖等.隔离、屏蔽等管理技术在实践中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但是这些管理方式有剥夺公民表达自由之嫌,“只知打压甚至封堵,无疑会使‘通,没有了‘通,,只剩下一条无法跨越的‘沟’"[20].当前应用博弈论研究网络舆情的学者较多,一般集中在研究传播机制方面的问题.王杨等人提出了基于博弈论的真情传播模型(POBGT)l21],模型能够从动态和交互两方面描述传播过程,最终能够形成稳定的状态.刘锦德等认为,网络舆情传播过程是以大部分人对事实不了解为前提的.指出羊群行为的集聚产生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与采取分析策略的交互利益、成本系数以及记忆长度有关[221.以上这些研究成果深刻地分析了网络舆情的基本理论和监测、预测以及一些相关的调控策略,但是,多数研究都把民视为一个整体,并且大多从网络事件_、网络结构、传播规律等角度进行研究,很少从线下形成网络舆情的民个体入手,深入研究民如何在网络上聚集形成网络舆情的机制,更没有把根源事件的发展和舆情的演化联系起来,仅着眼网络结构等传播过程中的各种影响,强调舆情应对中的各种技巧,以至于忽略了舆情发展的根本动力.大都就舆情研究舆情,而未深入到社会政治生活具体目标设定、政府行政目的、行政方式和民众行为逻辑的深度,因而也在一定程度影响了应对对策的恰当性和有效性1231,从而无法提出切实有效的网络舆情疏导策略,反而使网络舆情愈演愈烈.现实中网络舆情是一个群集演进过程.而集群演进过程是一个很难进行实证研究的问题[271.本文将民作为个体,以群集动力学为基础,基于博弈论来深入分析网络舆情的聚集过程,结合舆情产生的根源事件发展变化,最终给出网络舆情疏导模型.

2网络舆情群集动力学过程分析

2.1网络舆情民特征分析

复杂性理论将人群看做由许多相互作用的个体组成的“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并借用物理学、数学以及计算机科学中的概念性工具对社会现象进行分析[24],民作为独立的智能体在网络环境中,与其它民共享信息.民能够感知它所处的环境和其它民,感知和其它民行为的挤压、碰撞、推动、吸引、排斥等相互作用.根据复杂性理论,对网络舆情中每个民自身的运动能力可以从外部感知、内部状态和行为产生系统等3个基本方面描述.定义1外部感知每个民具有发现事件及感应外部环境刺激的能力,同时环境中的其它民会对民的感知能力产生影响.夕卜部感知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S=So+5feel(1)其中S表示舆情环境中民对某事件的感受,So表示民个体对事件的感受,5fee,表示舆情环境中其它民对该民感受的影响,n表示民数量,j=nSfeei=(2)3=1定义2内部状态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产生动机,动机导致人的行动,即:Need^Motivation^Action,同样在网络舆情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每个民的表达都源于内部动机,动机来自民的需求,需求源自民的感受.用iV表示民的需求,G(S)表示为S的分段增函数,马斯洛将需求分为五个层次,设况=(1,2,3,4,5),不同的需求层次表现为不同的内部状态,即凡可以分为五个层次:凡=G(S)(3)内部状态可以表现为忍耐程度P,时间用t来表示.P=P(Nt)/t(4)其中巧况)为凡的减函数.此外,用M表示民动机,H(Nt)表示Nt的增函数.M=H{Nl)/t(5)当实际发生的事件发展速度达不到期望速度时,随着时间的增长,个体的忍耐度会下降,动机也会下降.当忍耐度下降较快时,民呈现“好斗”趋势,产生灌水、谩骂行为;当动机下降较快时,民表现为放弃行为.定义3行为产生系统网络舆情中个体是自驱动的,在自身行为规则的作用下,可以对周围实体和环境的刺激做出本能的反应,产生自驱动力和期望速度,根据每一时间步上每一个体的外部感知和内部状态,行为产生系统为个体产生一个行为,且对内部状态进行修正.用F⑴表示民受力状态:F(t)=a[(M-P)dt+/i[(Mfeei)df(6)JoJo其中表示某时刻民感受到的外力.亡表示时间,a和/X为常数.当F(t)>0时,民为活动状态;当F(t)<0时,民为沉默状态.为分析方便,假设"=0、1、一1,分别表示外力与自驱动力无关、同向和反向的关系.可以看出,即使当内部动机为0时,也可能受外部影响而持续活动.此外,用民在受力变化下会更新运动状态:V{t+1)=V{t)+uAF(t)(7)其中乂⑷表示tB寸刻民的运动速度,AF⑴表示民的受力变化情况,uj为一常数,表示民加速度系数.公式7刻画了民的行为更新机制.

2.2网络舆情群集特征分析

网络上民聚集成群会产生群集现象.群体流动动力来自于民的合力,整个群体对外界环境呈反沉默螺旋特征:1)群体中存在异向群集,也存在异质群集.群体中的个体运动力(包括力的大小和方向矢量)熵最小时,群体合力最大,反之合力最小.2)民个体需求得到满足,个体动力消失>最终导致群体动力消失,同时,群体有可能提高或者降低个体的需求.3)网络舆情群集方向取决所有民合力.

2.3网络舆情群集动力学模型构建与分析

从混沌学的观点看,在舆情爆发前民众心态是个混沌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当突发事件使民众对自己的生存与发展状况感到深度优虑和不安全,相对稳定的混沌态心理被打破,事件就成为舆情的初始触发条件在网络中,以舆情话题涉及民个体的聚集和互动为环境背景,以民参与舆情的可察网络空间为边界,结合定义1、定义2、定义3,经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命题1当民所处外界环境与民需求期望有偏差时,即A_A#0,网络中进行诉求的民个体,以追求成为某种话题的舆论领导者位置为手段(虽然未必获得领导者位置),期望获得舆情的直接或者间接最大利益,达到个体需求得到满足的目的.如图1所示,个体需求所处等级越低,内在动力就越大,F1>F2>F3>F4>F5且容忍度越低,P1<P2<P3<Pi<P5.F表示内在动力、P表示两民容忍度,朽至F5,P1至P5分别对应需求从低到高5个层次的内在动力和容忍度.命题2民个体动力大小、方向可变.民个体动力受自身可见范围内所有其它个体合力的影响,即:F合=+外;ff=-l或丑=1或i7=0(8)为方便分析,假设个体动力方向只有同向H=1、反向H=-1和无关H=0三种情况.相关研究发现,当获得新的信息或者受到社会压力的影响,群体成员评估信息的正确性主要是通过参照他人达成的,这就是社会群体中普遍存在的“从众效应”命题3民个体运动状态随时间变化不断更新.即公式(7)所示:V(t+1)=V(t)+u;AF(t),随着时间的变化,民个体的受力不同,因此对舆情事件的反应状态不同.命题4民个体在网络舆情中影响力不同.结合网络传播的特点,民的影响力不同,邻居节点多的民、处于领导者位置的民以及把关人位置的民影响力相对更大.个体选择往往依赖于群体中的“领导意见”1251.命题5民个体具有聚集特性.民个体是处于外界环境的力场之中,个体尽量与邻居个体靠得近一些,避免被孤立(如图2).个需求层次关系图图2S集特性民个体聚集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群集力,抗外界力场.只有舆情中民个体观点被邻居感受到,才能聚集成为更大影响力的群体,甚至使民个体达到成为领导者的目标.民聚集过程如图3所示.从图3可以看出,当发起人个体强大到足以对抗外力,能够独立达到期望的情况下,不会发生群集行为,而个体无法对抗外力或者无法独立达到期望的情况下,个体会产生对群集现象的需求.聚集过程可以分为以下5种情况:其中6>0表示个体的安全承受力,a>0表示容忍度,a〈b.对于个体来说,G表示群体聚集并趋向极端化的现象,即群体期望将比个体期望更具有冒险性.D表示对聚集呈排斥状态,但不反对他人行为,—G表示聚集并趋向沉默螺旋,即外力过大时,群体期望甚至比个体期望更低时,表现为沉默螺旋.公式(9)中第一^式子表示事件超过个体容忍度,政策管理相对宽松时,将会发生聚集?公式(9)中第二个式子表示内力过大,即使政策高压管理,仍将会有聚集的需求.式子三表示事件超出个体容忍范围,但由于内在动力没有比外力高到一定程度,不但不会发生聚集,反而排斥聚集.第四个式子表示高压政策下,由于内在动力不足,即使事件超过了个体容忍度,也不会发生聚集.式子五表示事件在个体容忍范围内,不会发生聚集.命题6民个体之间具有排斥性.民为了避免与周围民个体同化,希望保持个14.舆情中观点力求个性和新意,否则无法达到自己为领导者的目标,从而无法获得最大的群集动力如图4.社会学研究发现,个体从众行为会产生群体极化,同时人们也有独立作出判断的意愿,以及过于自信的行为倾向[261.命题7民观点匹配,网络舆情中个体保持观点上的同步,当民观点的熵越小时,获取的群集合力才会越大,因此,个体获得群集力的过程中,要以使群集观点熵减为手段如图5.根据物理学的力与作用力原理,在复杂系统中,熵越小,群集力的互相抵消就会相对变小?命题8民群集也是个体,是由民个体形成的更有影响力的个体.因为发生群体极化时,可以把统一发声的民群体,看做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并且是比民个体更有影响力的个体.命题9民群集是有生命周期的,生命周期发展过程如图6.由于民在舆论环境中感受不同,敏感者(某事件处在需求层次较低层的个体)将在被动的情况下,率先提倡聚集,以期获得群集动力.而非敏感者(某事件处于需求层次较高层次的个体)看到一个话题,是否参与,取决于该话题的引力和阻力.由于个体视野问题,集群越大的话题,越容易被个体所发现?因此发展也越快.群集的发展和生命周期取决于该话题对民的引力和民外界力场的阻力.

3基于群集动力的舆情演化博弈分析

根据网络舆情的群集动力学过程的分析,可以对社会网络中的民个体作出如下假设.假设1在一个话题事件发生时(话题已经存在),群体中有随机的两个人A和B,有可能从话题中实现个人期望,话题对A有固定影响,对B可能有影响,每个人都对该事件有自己的观点A(0,1).假设2在信息不充分情况下,A和B会根据对方进行决策(信任时羊群效应,不信任时不跟随),其中A选择增加投入,以使话题对B引力大于斥力的概率为P,选择默认的概率为1-P.假设3如果对A采取投入策略,B采取的策略是参与,那么A获得固定收益(无论参与与否,话题通过外界环境变化带来的固定影响)以外,还会得到额外收益Re,即群集力(正负不一定).同时付出成本C,B的收益为Rb,如果B选择不跟随,A的收益为当A采取默认时,B采取参与的策略,A的收益是i?A,而B将损失RB-d,d表示参与话题对B的阻力减去动力之差产生的损失.假设4假设Re=x/d,C=d/y(效益、投入和阻力产生的损失之间的关系,cc、y为常数,d+0),由于阻力越大,^将越大,因此,这里也可以看成效益、投入与外在阻力的关系.构建博弈树如图7所示.在上述假设条件下,计算A的期望收益和平均收益,U~+Re—C)*g+(RA—C)*(1—^)=RA+RE*Q~C,由假设4上式可转化为:Ra-\-q(x/d)一d/y,U⑷狐二RAi?7(^4)平均=p(U(A)&x)+(1—p)(U(A)^)=Ra-\-p(qx/d—d/y).当投入效益和默认效益不相等时,得益差的会模仿效益好的策略,则投入策略与默认策略的人的比例是时间的函数,分别表示为P⑴和1-P⑷.投入策略的动态变化速度可以用如下复制动态方程表示:dp/dt=p(U(A)^-C/⑷平均)=p(l-p){qx/d—d/y).稳定性分析,令dp/di=0,当qxld=d/y时,d=时,为一稳定点,且d随g变化,0<g<1,范围是[-_,_],由假设3可知:d=(、-Fn)*6,6为力差与损失之间的系数,则由公式9可知:^fqxy/e>b或者(一VP^/0<~b(此处(_v^/0只表示F外一F内)或者0<v^/0<a,因此,柞-&>&和(F外-凡<-b以及0<-<a时,为稳定状态(可以求得q的阈值).所以,而且稳定点和民个体在舆情力场中受力情况、个体的容忍度和个体的安全承受能力有关.p=0,p=l两点是否为稳定点,取决于P在这两点附近时qx/d-d/y是否大于0.相位图分析如图8所示.A根据力的变化,使办/出=0的点中,斜率为负的点是稳定点.可以注意到,0、1两点位稳定点仅是其中的一种特殊情况,图8只画出了一种‘情况.结论1当A最为犹豫时{p=0.5),B是否参与对A的决策影响最大,力场中力的调整对A的影响最大.结论2由于g和d是变化的,不是B只要参与就可以影响A的决策,只有q在一定范围内才可以影响A,这个范围和民个体的安全承受力、忍耐度有关系.结论3A的决策与B的观点有一定关系,但不存在直接关系,而是和力场中的力有关系,存在B和A的观点对立,但增大了对A的助力情况(例如一些网络炒作等现象).同理,计算B的情况:U(B)^=RbP+(Rb-d)*(1—p)=Rb—d(l-p),U(B)称^=0,C/(S)平均二g(ii;s_d(l_;p)),则dg/di=q{U{B)m-U(B)^)=q(l-q)(RB-d{l-p)).稳定性分析,令dg/dt=0,当办_<1-p)=0B寸为一稳定点,d=Rb/(1—p),(此处RB也在随V变化)由假设3可知:d=-F内)*e,6为力差与损失之间的系数,则由公式9可知:Rb/{9{1-p)):^或者RB/、Q(l—V))<-b(此处RB/(e(l-p))只表示—F内)或者0<Rb/(0(1-p))<a时为稳定状态,可以求出(rb-ea)/ea<p<(rb-eb)/eb时,a的决策才会影响b的决策.g=o、g=i两点是否为稳定点,取决于q在这两点附近时Rb~d(l-p)是否大于0.对B的相位图与A类似,不再赘述.结论4当B最为犹豫时(p=0.5),A是否参与对B的决策影响最大,力场中力的调整对B影响最大.结论5A的话题参与情况在一定范围时,是可以对B的决策产生影响的,但脱离这个范围时,将没有影响,不是A参与比例越大,影响就越大,这个范围和民个体的安全承受力、忍耐度有关系.这和传统的羊群效应理论有差异.例如网络水军提出的主题,对非水军民来说,不一定引发羊群效应,反而可能脱离话题.结论6在一个话题中,当A选择增加投入策略人过多时.达到一定范围,B将达到稳定状态,只有从该话题中发掘新的相关话题,才能吸引B选择参与策略,这是蝴蝶效应的原因.

4仿真

由于A、B情况类似,仅对上述博弈中的A进行仿真,用Netlogo创建民个体在社会网络中的博弈环境,同时考虑民个体策略会受到外力的影响,观察在不同外力影响下演化过程中不同策略转化形成的轨迹.具体仿真如下:民Agent300个,初始策略为参与舆情比率p为0.35,初始策略为不参与舆情的比率1-p为0.65,Agent的个数和初始比率可以为其它值.为考虑:1)—F内)>b和(巧卜-F内)<-6以及0<(&-<a情况,设民所受外力取均值0,标准差0.06,仿真200步(都可为其它值):由图9可以看出,A在p=0.35时达到了稳定状态,所以0和1不一定是稳定点,主要看舆情场中力的平循况.2)(F^—F内)〉a>0情况下,即设力取均值0.3,标准差0.06,仿真200步:publicopiniondevl.ppublicopitdoi由图10可以看出,力在一定范围内时,A会采取投入策略,如果力场变化不大,甚至可以达到1,即群体极化的稳定状态.3)考虑-a<(4-<0情况下,即设力取均值-0.3,标准差0.06,仿真200步:由图11可以看出,在外力较大(与内在动力差值较小)的情况下,A会采取不投入策略,如果力场变化不大,甚至达到0的稳定点.4)其它不变,力均值取0.3,力口大标准差,标准差取0.9仿真200步:由图12可以看出,力场的变化标准差大的时候,A在达到稳定点之前会经历更多的策略选择波动.5)其余不变,均值取-0.3,标准差取0.9仿真200步:由图13,可以看出A对力场均值变化的影响,当合力呈负的范围时,A采取不投入策略,甚至达到0的稳定状态.

5网络舆情疏导分析

网络舆情中的民个体,经过碰撞、聚集,形成各种观点为核心的小团体,这些小团体再相互影响,决定网络舆情的总体群集力的大小和方向.如图14所示,在集群中各种力的熵小时力的绝对值大,熵大时,力的绝对值小.就像船上的人有不同的目的(乌合之众),但为了暂时的一致目标聚集在一起(甚至目的不同,比如小偷乘船目的只是为了偷钱),舆情主体事件成了船一样的载体.舆情的发展从熵值最大到最小形成诉求,经过问题解决,产生新的争议,又从熵值最小到最大,之后经过平衡处理,熵值又发展到最小,形成新的看法.根据视野,每个民个体只能受到网络视野内的力的影响.群体由于信息量大,视野也大.同时视野的大小对个体的决策有重要影响.一个事件解决之后,仍有有需求的民还会找其他的事件,来实现自己的舆情收益.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疏导舆情可以从个体的动力,个体受到的阻力,个体观察到的其它人参与的概率来入手,其中力场的调整是舆情得以平息的关键.在建筑学中,对于封闭场所疏散时间和人流流量之间的关系,Togawa提出了如下数学模型1271,将其引入舆情疏导问题中,改变其中各变量的涵义,P为事件群集合力,n为地方各级管理部门,Qi表示各级管理部门积累的群集动力,Q中央管理部门对群集力的处理平均速度,T0为事件开始到需要中央管理部门插手的时间.为验证疏导模型有效性,对管理部门实施疏导和管理部门不参与疏导两种情况下,对上述博弈A的动态策略选择进行仿真.考虑现实意义,令RA=3,Re=1,C=1(可以为其它值)仿真1000步如图15.可以看出,在没有管理部门以动态惩罚手段参与.群集外力没有变化的情况下,仅凭舆情利益双方博弈,策略选择出现无限振荡,且振幅越来越大,无法达到均衡稳定.如果管理部门根据舆情相关民的参与概率,凭借法律对相关者进行动态惩罚,即惩罚力度随参与概率的大小而变化.仿真中假设C=2+p*2(可为其它形式),图16中可以看到,随着博弈次数和时间的增加.舆情参与民采取参与的概率将逐渐收敛,稳定在纳什均衡点.如图17,降低管理部门的动态惩罚力度.假设C=2+p*1.5,随着博弈的深入,依然能够趋向稳定点,但明显疏导效率低于图16情况.结论7从仿真中可以看出,网络舆情要疏导的是人群产生的群集动力,而不是单一解决某一事件,即使单一事件被解决.民还会寻找类似事件来实现其需求,即民在舆情博弈中表现出无限震荡现象.结论8高效的疏导是实现民博弈均衡的重要条件.无效率的地方各级管理部门将会导致集群流向中央管理部门,造成上访事件,无法或者达不到期望速度的将会增大不耐烦程度.导致发生.结论9上述疏导模型是舆情发生时的应急疏导方式,在舆情尚未形成时,保证民所感受力场在一定范围内的平衡.增大民的忍受度,降低安全承受能力.是预防网络舆情爆发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