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民生保障建设范文

时间:2024-03-07 17:47: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加强民生保障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加强民生保障建设

篇1

关键词:民生;水利建设;饮水保障

我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再加上自然灾害时有发生,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虽然国家和地方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取得了明显的成绩,提高了水源质量和供水量,但有些地区的饮水保障仍然没有彻底解决。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在建设小康社会中遇到的难点。本文从保障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的根本点出发,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讨论。

1. 我国饮水保障和配套水利设施的现状

水是社会生产生活最基本的自然资源,它的质量将直接决定着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的速度。国家虽然投入了大量的财务,建立了大批的配套设计,取得了明显的成就,但仍然存在着问题。具体如下:第一,大量的城市居民生活污水排放和工业污水偷排,严重影响了水源地的安全,使得城市的饮用水受到了严重的影响,而且这种趋势有愈加扩大的趋势。导致不得不过量采用地下水。根据有关部门的调查,在调查的675的城市中,有72%的水源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由于水质受到破坏和污染而导致的疾病,种类和数量都居高不下。第二,随着我国城镇的数量,占地面积和入住人口的持续增加,对于用水量要求也日益紧迫,加之近几年自然灾害频繁,北旱南涝,导致实际需求与可供水量的矛盾不断加剧。不但给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也影响了社会稳定。第三,对于水资源的保护不够,缺乏有效管理体制,对于突发性的水污染事件缺乏有力的预案。由于我国现在大型项目众多,尤其是化工产业和采矿业,一旦出现事故,将会严重的污染水源地和当地居民的生活用水安全。近几年,这样的事例已经在全国各地出现了多起,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2. 饮水保障的基本指导方针

2.1 多部门联合工作

要明确水利设施的建设思路,建设主体以当地的水利部门。由省和直辖市一级的水利主管部门牵头,地区一级的水利局进行具体施工和设计。施工和设计部门要与当地政府部门,环保部门和审计部门等进行联合工作小组。严格按照国家的制订的项目标准来执行,由专门的督察小组进行全程的检查,审计部门做好项目的审计工作,避免在建设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浪费和偷工减料。引入第三监理机制,从已有的经验上看,建设公司擅自聘请的监理容易出现问题,很容易与施工单位“打成一片”。因此,严格按照国家的监理法,引入第三方的监理机制,并定期公示监理结果,做到公正公开,保证整个水利项目的健康有序进行。投资渠道可以采用以政府主导,面向市场,多种经营实体参与的方式。有条件的地区可以从省市县财政自行支取,条件不够的可以向上一级政府申请补助。可以将一些小型水利设施交由经营主体来运营,分配好股份和经营责任。这样就可以在短时间内达到资金的需求,早日服务于人民群众。

2.2 始终把握“为人民服务”的中心思想

项目的建设要始终把握“为人民服务”的中心思想,将为人民群众提供足量而且高质量的水源为最终和唯一目标。编制城镇和农村地区的用水规划表,既将着眼点立足地区实际情况,又要考虑到长远的发展。总结已有的经验与教训,合理规划项目。做好城市的污水的处理,避免出现二次污染和不必要的浪费,做好雨水的收集工作。这两类水虽然不可以直接使用,但可以做为工业用水,可以减少对纯净水源的需求程度。对于沿海的地区,加强高技术的研发和使用力度,积极推广海水淡化设备和工艺,从根本上解决这些地区因为地理特点而出现的缺水问题。对于内陆荒漠地区,则采用雨水收集和开发地下水并举的办法。但同时也要对地下水的开采做出严格的限制,要求执法部门认真做好本职工作,会同水利部门定期检查地下水的开采和用途,保证所在地区人民群众正常的饮用水供给。

2.3 保质保量,做好风险预防工作

城市是人口、经济总量高度聚集的区域,城市用水占全国水资源消耗量的26.1%以上,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北京、天津、济南、大连等许多城市缺水形势越来越严峻,水量和水质型缺水程度逐步加重。特别是城市水污染、河口型城市淡水不足、水环境问题日益突出,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城市群水污染相当严重,浙江的杭嘉湖地区、广东的深圳市等表现尤为典型,水源地污染一方面加剧了水资源短缺,另一方面更是严重影响了城镇居民的身体健康。因此,解决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在加强饮用水源调配、建设新水源、改扩建水源地以及适当的调水,满足日益增长的城市饮用水量需求的同时,应该把修复与保护集中饮用水水源地的水质放在优先地位,防止用新建饮用水源、调水工程替代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的保护。

从已经发生的饮用水安全事件来看,目前,我国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抗风险能力比较弱,必须提高饮用水常规水源日常供给和储备水源应急供给的保障能力。同时,要建立相应调度管理机制,增强防御突发污染事故、连续干旱年和特殊干旱等安全供水风险的能力。

3. 水利设施的具体措施

3.1 成立专门的饮水保障和管理部门

要做好水利建设和饮水保障工作,首先要成立专门的管理部门。由当地的一把主管领导主抓此项工作。组建联合的工作和管理小组,成员由市政府、财政局、水利部门、规划部门等多部门联合组成。在明确每个小组成员的职责的同时,又要进行定期的协商,及时解决在工作发现的问题。

把群众的饮水安全保障工作作为政府日常工作的重点,这项工作涉及面广,任务量重,将短期的急需与长期的需求相结合,保证基本的用水量和水质的质量,确保人民群众的用水安全。

3.2 推行节约型水利设施建设

在水利设施的建设上,要切实做好科学规划与地区实际相结合的工作。既要引进先进的水利技术,又要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做到每笔投资都能获得最大的收益。在项目的立项阶段,就要将集约化的思想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点。大力推进节约灌溉和节水用具,以水渠与管道的配套中也最大限度的使用节能节水的管道设施。严控浪费严重的设施使用,对于正在使用的浪费严重的设施坚决关停整改,对于设计施工有可能浪费的立即停工并进行节约改造。新建的工业项目,尤其是大型的工业项目必须将用水量作为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来执行。明确本地区各个行业的最高用水量,经过联合评价小组的审核后确定用水指标。建立一套由市场定价机制主导,政府宏观调控,由广大人民群众监督的用水机制。

3.3 处理好水利设施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

水利设施的建设固然可以提高充足的水源,但是从生态环境、河道流向和地质影响等方面有造成不利的影响。这就要求在规划和设计的过程中,以科学的发展观,从整体上进行利害的衡量。对于流经本地区的重要河流,小溪和地下水资源进行合格的保护,做好可开采水资源的科学统计,适量调配。河流的管理部门和环保部门在项目建设和管理过程中,要做好本职的工作。顺应资源的自然走向,通过工程和非工程措施来保证在用水的过程中,既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又保证原有的自然资源不会受到破坏。对于已经出现破坏的水资源,要做好项目咨询,并与专业机构进行合作。

4. 结论

饮水水利设施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利民的工程,各级地方政府的领导要将为人民群众提高高质量的饮水作为重要的政府要务,以高度的责任感,统筹规划,科学分析,并与环境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满足人民群众对于优质饮水的实际需求。

参考文献:

[1]沈秀云,李雪琴. 加强民生水利建设 构筑安全饮水保障——河北沧州市农村饮水工作实践[J].中国防汛抗旱.2012,22(5):54-55.

[2]李仰斌.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水利.2009,1(3):32-33.

篇2

要加快城镇化建设,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要跟上,而民生计量又是最基本的服务手段。水表、电表、煤气表、出租车计价器、加油机、雷达测速仪等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这些计量器具的准确可靠保护着人们的合法权益,维护着社会的公平正义。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要求医疗计量,生物计量等必须快速发展。生产安全、交通安全、经济安全、国防安全,这些都是人民安全的重要保障,而这些方面的安全都离不开计量安全,计量安全是惠及于民的大事。

在城镇化建设中,很多基础设施,配套设施,服务设施,安全设施都要跟上。蓬户区改造,要增加商品房的开发,增加小区的投入,房屋面积要计量,居民小区医疗卫生要计量;还有农贸市场、商品超市、加油站等的新建,要求民生计量进市场;水表、电表、煤气表的增加,要求民生计量进小区。

民生计量不仅涉及法制计量,保障贸易结算,安全防护、医疗卫生、环境监测等与百姓生活密切的测量结果的公正和可靠性,还包括为改善人们生活质量而开展的计量服务及计量宣传活动。

城镇化建设与民生计量要同步,本人认为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完善城镇化建设与民生计量管理工作机制

开通民生计量投诉热线,受理消费者计量投诉,使民生计量工作做到日常化、规范化、制度化,建立起民生计量的长效监督机制,做到及时交流信息,总结经验,研究解决城市建设中民生计量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二、强化城镇化建设与民生计量监督管理

加大对城镇建设新建或已有的集贸市场、医疗卫生单位,商品超市、加油站、民用燃气冲装站的计量检查监督,督促各企业(单位)严格遵守计量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强化企业(单位)第一责任人意识,使其认真自觉履行相应责任和义务,保证计量器具和商品量的准确。

三、提高城镇化建设中民生计量的技术服务和管理

落实民生优先,开展部分计量器具“免费检定、检测”活动。组织技术机构深入到城镇居民小区中去开展免费检定、检测、咨询服务,宣传计量法律、法规等相关知识,帮助群众解决计量纠纷。

四、继续推进民生计量诚信体系建设在城镇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以道德规范为基础,以法律调整的保障,以建设信用制度为核心,继续积极推进民生计量诚信体系建设,在涉及民生的各行业领域,积极推行《商业服务诚信计量行为规范》,倡导建立健全计量管理制度,诚信计量承诺制度、计量投诉处理制度、计量不足先行赔偿制度等,继续签定诚信计量承诺书,向社会公开诚信计量承诺。通过法律规范和道德约束,树立一批诚信计量示范单位,营造诚实守信,公平,公正的和谐计量环境。形成“以经营者自我承诺为主、政府部门推动为辅、社会各界监督”的诚信计量运行机制。

五、提高民生计量在城镇化建设中的技术保障能力

加大技术机构的能力建设,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加强设备更新和装备投入,拓展技术服务范围,不断提高技术机构的检测能力,为快速发展的城镇化建设中,各领域的民生计量工作提供有力的计量技术支撑和保障。

六、加大民生计量在城镇化建设工作中的宣传力度和执法力度

进一步加强相关单位的沟通和协调,积极争取各方面的支持,不断拓展城镇建设新增计量惠民工作领域。要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媒体宣传作用,扩大计量影响范围,提高市民对民生计量的关注度,营造全社会关注民生计量,重视民生计量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强化法制计量管理,积极稳妥地做好强制检定工作,重点加强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加油机、衡器、出租车计价器、民用四表,医疗用计量器具,电子计价器、汽车测速仪等强制检定工作,维护公平交易,公平执法,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切身利益。

“十二五”期间要大力发展工业,走城镇化道路,将大部分农村人口从农村转移出去。工业化增加就业,城镇化所带来的内需服务,也能大量地增加就业和创业致富的机会。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了,做好民生计量工作即为社会和谐安定作出贡献。

作者简介:

邓胜豪,男,工程师,所长。

篇3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实施民生工程的意见》(皖政〔**〕3号)精神,市政府决定,**年在全市深入实施二十项民生工程。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完善政策措施,继续实施十七项民生工程

(一)进一步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现有农村低保制度基础上,实施扩面提标。**年将全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从人年均683元提高到860元;新增农村低保对象2082人,全市保障人数达到44907人。所需资金由省与县(区)财政按7:3的比例负担。

(二)建立覆盖全市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到全市所有县(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在2007年人均50元的基础上提高到100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标准由20元提高到40元,省财政补助由15元提高到30元,县(区)财政补助标准由5元提高到10元,农民个人缴费由10元提高到20元。

(三)全面实施城乡义务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年,继续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国家课程教科书,并补助贫困寄宿生生活费。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的生均公用经费基本标准,所需资金地方分担部分全部由省财政负担;城市义务教育免学杂费资金仍按原渠道和负担比例由省、市(区)承担。向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国家课程教科书资金由中央财政负担。补助农村贫困寄宿生生活费资金,中央按照落实基本标准所需经费总额的50%给予奖励补助,地方财政承担的50%部分由市、县(区)承担。

(四)完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自2006年7月1日起,20年内对大中型水库移民每人每年补助600元。2010年,基本解决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薄弱、生态环境脆弱等突出问题。

(五)建立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保障机制。**年对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低于10平方米的城市低保住房困难家庭应保尽保,有条件的地区可适当提高补贴标准。2010年末,全市廉租房制度保障范围由住房困难的城市低保家庭扩大到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保障方式以发放租赁补贴为主,“十一五”期间,各县(区)实物配租户数占廉租房保障户数的比例原则上不低于30%。廉租住房保障所需资金,主要通过市、县(区)财政预算安排、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土地出让净收益(10%以上)及争取中央财政补助等方式安排,省财政适当予以补助并实行以奖代补。

(六)实施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工程。加快实现2015年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进程,解决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的迫切要求。**-2011年对全市低保对象、五保户、优抚对象及其他贫困家庭的白内障患者实施免费复明手术。所需资金,主要通过财政预算安排、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和社会捐助解决。

农村“五保户”供养制度、城镇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基本生活费保障机制、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城乡医疗救助制度、重大传染病病人医疗救治和生活救助保障机制、城乡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农村安全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精神病患者防治项目、重点地质灾害危险点治理等十一项民生工程,继续按省、市政府相关文件规定执行。

二、进一步扩充内容,新增实施三项民生工程

按照“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尽力而为、惠及多数”的原则,**年增加三项民生工程。

(一)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到2010年全市完成2473个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广播电视工程建设任务,使农民能够收听收看到中央和本省的4套以上广播节目和8套以上电视节目。所需资金由省市按照6:4比例承担。

(二)建立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制度。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通过提供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解决全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所需资金,由中央财政、省、市、县(区)财政共同承担。

(三)实施农村公路“村村通”工程。**年计划建设通村公路500公里,到2010年基本实现全市所有建制村通水泥(沥青)路的目标。所需资金,除省筹集资金(含中央补助)补助外,其余通过市、县(区)财政预算安排、银行贷款、企业赞助、农村一事一议等渠道解决。

三、强化措施,确保各项惠民政策落到实处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科学高效推进机制。深入实施二十项民生工程,是市委、市政府围绕十七大提出的让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推进和谐**建设的重大举措。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把实施民生工程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层层落实工作责任,建立健全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协调落实、上下联动推进的工作机制。市、县(区)民生工程协调领导组办公室要充分发挥牵头、抓总作用,积极主动做好工作。各成员单位要各负其责,加强工作调度,完善制度措施,强化指导检查,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要研究制定支持民生工程建设的具体措施,对民生工程项目建设涉及的有关收费,尽量给予减免支持,努力降低建设成本。

(二)全力落实配套资金,严格民生工程资金管理。各地要进一步加大民生工程的投入,确保配套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各级财政增收和超收部分主要用于改善民生。对民生工程所需资金,要在财政预算中足额安排;没有落实的,要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等方式足额安排到位。要根据工作进度,及时足额拨付资金,保障各项民生工程实施需要。进一步严格资金管理,加强对民生工程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监督,严禁挤占、挪用、滞留以及虚报冒领等行为,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三)强化基层和基础工作,规范民生工程资金发放。各地要结合实际,科学整合相关基层管理机构和人力资源,充实一线工作力量。要大力推广金寨县惠民资金管理“一线实”经验,加强信息化建设,完善和落实各项管理制度,把基层情况搞准,把数据核实,保障各项补助到人的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位,接受群众监督,杜绝暗箱操作,做到不重、不漏、不冒,努力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质量。

篇4

为认真落实“菜篮子工程”行政首长负责制,保障蔬菜市场供应与质量安全,促进菜篮子工程健康持续发展,现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要求,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市场供应、扩大劳动就业”为目标,立足我市生态、区位和资源优势,扎实推进蔬菜基地建设和质量安全管理,保障城乡居民生活需要,实现农民增收、产业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二、建设目标

计划新增标准化蔬菜基地600亩。其中,设施大棚蔬菜基地200亩,设施伏缺菜基地100亩,一般露地蔬菜300亩。

三、建设标准

四、实施步骤

(一)动员部署阶段。对全年菜篮子民生工程基地建设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对拟发展蔬菜生产的乡、镇(街道)进行摸排,拟定发展计划及实施方案。

(二)全面建设阶段。启动蔬菜生产计划安排,积极开展蔬菜科技培训,推广蔬菜栽培技术,广泛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生产技术宣传,加强田间管理,保证基地生产面积和产量。注重蔬菜产品质量,加强蔬菜农残检测,确保蔬菜质量安全,全面完成蔬菜基地建设任务。

(三)考核验收阶段。按照程序要求,对菜篮子民生工程开展考核,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顺利通过验收。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按照市“菜篮子工程”建设领导组的统一部署,各相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积极做好蔬菜基地建设的组织、协调、服务与管理工作;重点基地建设项目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要强化对民生工程蔬菜基地建设的领导,明确专人,落实责任,加大推进力度。

(二)加大建设投入。市财政安排5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蔬菜基地建设及民生项目经费(主要用于新品种引进、资料印制、宣传及培训等)。蔬菜基地建设项目专项资金使用按照“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的原则,由市农业产业化指导委员会组织进行专项验收,补助标准按照单户种植面积10亩以上,设施大棚、设施伏缺菜基地每亩1000元、露地蔬菜每亩400元,同时鼓励符合条件的基地申报产业化奖励。

篇5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决策部署,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增强公共服务能力,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2009年实施28项民生工程的通知》(*政〔2009〕1号)精神,经县政府研究,结合我县实际,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深入推进原有的17项民生工程

按照“巩固、规范、完善、提高”的要求,深入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12项民生工程促进和谐*建设的意见》(*政〔20*〕3号)和《*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实施民生工程的意见》(*政〔20*〕3号)有关规定,完善政策,提升水平,确保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户”供养、城镇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基本生活费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医疗救助、重大传染病病人医疗救治和生活救助、城乡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高校和中职学校家庭困难学生资助、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农村公路“村村通”工程、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保障、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17项民生工程继续稳步推进。全县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改造任务已于20*年圆满完成,自2009年起,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纳入正常工作安排,不再列入民生工程项目。

二、大力实施新增的11项民生工程

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急事先办、务求实效”的原则,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2009年全县新增实施11项民生工程:

(一)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建设。加大全省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新建、改建、扩建力度,提高集中供养率,2009年集中供养率不低于30%,到2012年集中供养率达50%。2009年投资802.38万元,增加730个床位。

(二)重度残疾人生活救助。2009年安排资金191.5万元,对4750名已享受低保的重度残疾人予以生活救助,其中城镇重度残疾人850名,每人每年补助600元;农村重度残疾人3900名,每人每年补助360元。有效缓解重度残疾人医疗康复支出负担较重、生活水平偏低等困难。

(三)新型农民培训工程。2009年安排资金189.6万元,培训新型农民4000人,其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3600人,农业专业技术培训400人。

(四)农民工技能培训工程。鼓励农民就近转移就业,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2009年安排资金180万元,对6000名农民工进行技能培训。

(五)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着力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和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计划用4年时间,使我县妇女儿童相关健康指标达到中部地区领先水平和东部地区平均水平。2009年安排资金83.5万元,实行免费婚前医学检查,对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儿童免疫规划一类疫苗接种给予补助。

(六)“农家书屋”工程。加快建设“农家书屋”,满足基层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2009年投入76万元,在全县建设38家“农家书屋”,每个农家书屋配置标准为2万元,到2015年基本覆盖全县所有的行政村。

(七)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大力繁荣农村文化,到2010年基本实现乡乡有综合文化站建设目标。2009年投入120万元,建设3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每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投资40万元,其中建设资金30万元,配套设施资金10万元。

(八)农民体育健身工程。2009年省、市暂没下达我县任务

(九)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创新支农方式,构建市场化农业支持保护体系,按照*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政〔20*〕42号)要求,进一步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2009年投入资金2352万元,实现政策性农业保险资金由各级财政和投保户共同承担。

(十)农村沼气建设工程。推广使用沼气,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2009年安排390万元,建设1000口沼气池,开展改厨、改厕、改圈,建设30个乡村沼气服务网点。

(十一)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加快我县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步伐,2009年投资4354万元,对7座病险水库实施除险加固,其中小型病险水库6座、国家规划内中型水库1座。

三、工作要求

实施民生工程具有扩大内需与改善民生的双重效应,是国家“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重民生”宏观调控政策的重要内容。今年实施28项民生工程,是省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2009年省政府重点工作之一,涉及领域更宽,受益面更广,工作强度更大,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总书记“一项一项抓好落实,不断抓出成效”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精心实施每一项民生工程,提高保障水平,建立健全解决民生问题的长效机制。

(一)强化协调调度。民生工程的受益群体主要在基层、在农村,各乡镇、县直有关单位要下移工作重心,搞好协调服务,加强督促检查。要对照目标责任书的要求,层层分解任务,做细实施方案,明确推进措施,精心组织,精细操作。各有关部门要加强指导,上下联动,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工程类项目要简化审批程序,及早下达计划,争取早开工、早建设、早见效。

(二)强化资金保障。加大民生工程资金筹集力度,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压缩一般性公用经费,加快资金拨付进度,确保应承担的配套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同时,县财政通过提前拨付资金等方式,保障民生工程投入。县财政局、审计局要加强对民生工程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监督,严防挤占、挪用、滞留以及虚报冒领等行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三)强化制度建设。进一步扩大惠民直达工程试点范围,加大规范补助或发放到人的项目管理力度;推行工程类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工程监理制、资金报账制、竣工验收制“六制”管理。完善已建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农村公路“村村通”、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民生工程设施运行、维护、管理等各项制度,充分发挥民生工程项目的效益。

篇6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改进,推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改善了农村居民的生活状况。但是从整体上看来,我国农村的社会保障建设仍处在起步阶段,还存在很多问题。

1.1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缺乏农村的社会保障资金主要是农民个人缴纳、集体补助和国家扶持,农民收入水平较低,无力承担过多的社会保障基金,因此,要想提高居民的社会保障水平,必须加大国家的投入力度,增强社会增援力量,满足农村居民对社会保障的需求。

1.2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缺乏统一规范的法律保障目前广大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混乱,呈现多头管理。各部门处于各自利益的考虑,部门间工作难以有效协调。一些具体职能的实施上也出现了无法可依的情况。相关法律、法规立法层次较低,实施上也呈现不同程度的困难。

2我国农村消费现状

2.1农村消费总量不断增加,但是比重逐年下降农村居民消费支出总额呈逐年增长趋势,但是增速迟缓,远远落后于城镇居民的消费速度,并且农村居民消费总额占总消费额的比重呈逐年降低趋势。可见,广大农村的消费潜力还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

2.2结构不合理,层次较低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居民生活条件不断得到改善。但是,比重依然比较高的食品类、衣着类支出却显示出,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依然落后于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以北京市居民为例,在公布的2014年上半年北京市居民的消费数据中看出,城镇居民食品、衣着、居住类消费支出占消费总额的50%,服务性消费占30%;而农村居民同类消费支出仅占消费总额的60%、28%

3对策与建议

3.1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合理分配社保资金现行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远远不能满足农村居民的需要,而较低的经济收入又进一步限制了农村居民参与全民社会保障的步伐。因此,国家必须加强财政投入力度,向农村社会保障支出倾斜,改善农村社会保障的现状,缩小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差距。

3.2多渠道筹集农村社会保障基金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中,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及农村居民医疗保险分为几个档次,农村居民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决定缴费档次,政府会适当给以补助。实际上,政府补助程度极其有限。因此,可以引导当地的大型企业参与到支持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中来。这些企业既可以直接给予经济上的支持,也可以通过吸收当地农民,解决当地农民的就业,提高农民的收入。政府还可以对当地企业给予适当的引导,使其投入到当地农村社会保障建设项目中来。

3.3建立科学的农村社会保障监督管理体系当前农村的社会保障工作面临多头管理的状况,因此,必须统一管理,加强协作。同时,建立必要的内、外部监督体系,加强农村社会保障的监督。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基金的监管,农村社会保障基金是一切农村社会保障项目建设的基础,是关键。近年来,连连发生的社保基金案件直接摧毁了民众对社保项目建设的信心。加强社会基金安全监管,确保每一笔基金到位,做到实用,是整个社会的期待。

篇7

1、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2、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3、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

4、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5、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6、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二、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1、明确建设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方针;

2、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整合;

3、加大社会保障投入;

4、加强医疗和住房保障体系建设。

三、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1、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改善民生的迫切需要;

2、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篇8

一、总体目标

全面完成省、市、县下达的实事项目、经济指标和目标任务,大力改善民生,妥善解决好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积极为民服务,树立党和政府以及民政部门的良好形象,在民生工程建设、为民服务项目和机关作风建设上取得新突破,使我县民政工作达到全国产生影响,全省排位超前,全市工作一流,全县考核先进的目标。

二、民生工程建设

1、进一步规范城乡社会救助工作。城乡低保要继续巩固“应保尽保”成果,严格审批机制,做好动态管理,落实分类救助,保障标准和补差水平要在上年的基础上适度提高,城镇低保保障标准提高到190元/人·月,补差水平提高到120元/人·月,农村低保保障标准提高到80元/人·月,补差水平提高到50元/人·月。努力完善“五位一体”的医疗救助模式,做好城乡医疗救助与新农合医保和城镇医疗保险制度的衔接,扩大医疗救助受惠范围,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救助水平。按照“分级调控、重心下移”的工作方法,进一步健全临时生活救助制度。

2、进一步落实农村五保供养制度。要进一步明确县、乡、村三级农村五保供养工作职责,抓好农村五保供养制度的落实,继续推行五保分类施保办法,在应保尽保的基础上,根据生活水平和物价涨幅,在人平1000元/年的供养标准上适度提高,达到省市规定标准。进一步加强农村敬老院和村级五保之家的建设与管理,年内申报和完成2所乡镇敬老院改扩建和8所村级五保之家新建项目,加强敬老院规范管理,建立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提高服务水平。

3、进一步完善拥军优抚安置体系。一是及时足额发放各类优待抚恤事业费,切实保障涉军群体的优抚待遇落实。二是要在重点优抚对象中开展帮扶活动,年内完成建房50户、助医100户、脱贫200户的工作目标。三是加强优抚事业单位建设,积极巩固县烈士陵园全国烈士纪念建筑物重点保护单位成果,进一步光荣院的管理与服务,创建行业文明示范窗口单位。四是提高退役士兵自谋职业率,2010年自谋职业率要在2009年的基础上增长5%。五是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爱国拥军活动,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县。

4、进一步健全救灾减灾工作机制。一是完善县、乡、村救灾应急预案体系、灾害应急响应机制、灾害信息管理机制和救灾款物保障机制,建设好基层灾害信息员队伍。二是在全县范围内选好3-5个行政村和社区居委会,认真开展城乡“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为全县救灾减灾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起示范带头作用。三是大力争取救灾减灾资金和农村危房改造项目,有效增强人民群众的避灾减灾能力,逐步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超级秘书网

三、为民服务项目

一是进一步深化民生服务内容,在广大农村和社区积极开展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医疗救助、灾害救助、慈善救助和优抚优待等民生服务,把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通过民生服务员的实际行动落到实处。二是进一步强化社会事务管理,推进基层政权建设,加强城乡社区建设,推进殡葬管理改革,优化殡葬执法环境,规范婚姻登记管理,规范乞讨救助行为,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三是进一步强化民间组织管理,依法监管各类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积极培育公益性行业协会和农村专业经济协会2个,为推动县域经济更快更好发展服务;四是进一步强化老区老龄管理,积极申报老区项目,做好老年人维权服务工作,搞好百岁老人补助金发放,办好老年人证,让和谐社会的成果人人共享;五是进一步强化福彩发行管理,年内要完成800万元的福彩发行任务,筹集更多的社会福利资金,为改善民生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篇9

一、《方案》出台的背景意义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意,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深刻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五中全会将“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之一。省委、省政府历年来高度重视民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造福人民作为最重要的政绩,从2007年开始在全国率先每年系统实施民生实事工程,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省委十四届十二次全会提出要“切实办好民生实事,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2021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持续办好民生实事,切实兜住民生底线意义重大、责任重大。为此,省委、省政府决定,2021年继续实施51件民生实事工程,充分体现了鲜明的民生导向,浓浓民生情、满满幸福感,有利于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方案》的制定过程

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加强民生支出保障的措施,增强惠民政策获得感和可持续性”的要求,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省人大、省政协监督指导下,省财政厅会同省直有关部门,坚持开门问策、集思广益,科学谋划、精准施策,努力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在具体政策制定中,方案送审稿经反复论证修改,总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是开门问策。2020年9月,布置省直有关部门和市县财政部门提出2021年民生政策建议。10月,厅党组布置开展2021年民生实事征集调研,9个调研组深入市县乡村和省直有关部门,通过实地走访、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同时,首次在省财政厅官方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开辟了意见征求专栏。11月,对征集的意见建议进行归纳整理,研究确定2021年民生政策框架体系,并形成方案征求意见稿。

二是评估论证。12月2日,省财政厅组织召开2021年民生实事工程评估论证会,邀请了部分人大、政协、专家、基层代表,对征求意见稿开展现场评估论证。评估论证及两次省直部门意见反馈共收集建议147条,采纳或部分采纳117条。

三是完善定稿。对标对表党的五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部署,调整优化方案内容,切实把社会期盼、群众智慧、专家意见、基层经验充分吸收到方案中,确保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民生的重大部署和重大举措落实到位。12月,提请省委常委会、省政府常务会审议通过。2021年1月,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召开期间,以政府预算解读的方式,向省人大代表报告2021年民生实事工程安排方案,并结合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审议意见作进一步修改完善,形成了最终稿。

三、《方案》的主要考虑

与往年相比,2021年民生政策力度更大、举措更实,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一方面,在保住基本民生的前提下,在国家政策范围内,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办一些群众有需求、社会有期盼、政府有能力的好事实事。比如:为困难家庭孕妇提前免费基因检测健康筛查,加快城市公共停车设施建设,鼓励符合条件的城镇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等。另一方面,结合新形势、新要求,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履行好公共财政调控职能,有序补齐民生领域基础设施短板,确保民生水平与经济发展相协调。比如:针对肺炎疫情、洪涝灾害灾后重建暴露出的公共卫生和水利基础设施短板,提出了完善重大疫情医疗救治费用保障机制,实施鄱湖安澜百姓安居工程,全面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等举措。

一是聚焦重大决策部署。对表对标党的五中全会、省委十四届十二次全会精神,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扩大社保覆盖范围,确保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坚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重大疫情医疗救治费用保障机制。提升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水平,推动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支持南昌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

二是聚焦困难特殊群体。立足财力可能,加大对困难群体、特殊群体的保障力度,持续提高城乡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特困失能人员护理、城乡孤儿保障水平,推进城镇贫困群众脱贫解困,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三是聚焦兜牢基本底线。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属性,注重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围绕民生大事急事难事,精准发力、补齐短板。既扎实做好就业、社保、教育、医疗、公共文化、住房、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等基本民生保障,也突出关键时点困难人群的基本生活保障,做好残疾人、孤儿、特困失能人员等群体抚恤和社会救助。

四、《方案》的主要内容

2021年民生实事工程围绕就业和创业、社会保险等八个方面,集中办好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51件实事,其中,新出台政策9件,充实完善内容24件,既保持了民生实事工程总体稳定,又不断满足群众新需求。51件实事主要是:

一是就业和创业方面,涉及政策5条,主要是进一步扩大就业,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实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帮助残疾人就业,加大创业担保贷款支持力度。

二是社会保险方面,涉及政策6条,主要是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政策,完善失业保险政策,提高工伤保险长期待遇水平,为老年人办理人身意外保险。

三是抚恤和社会救助方面,涉及政策15条,主要是提高城乡低保保障标准和财政补差水平,提高城乡特困人员供养标准,实施特困失能人员护理服务,提高各类困难群体财政补助标准,提高企业干部等人员生活补助标准,提高抚恤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改善残疾人照顾服务,做好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服务工作,继续实施城乡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实施临时救助(特别救助)制度,提高城乡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水平,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发展,深化惠民绿色文明殡葬改革,落实计划生育奖励和特殊家庭特别扶助政策,持续推进城镇困难群众脱贫解困。

四是医疗保障方面,涉及政策6条,主要是完善重大疫情医疗救治费用保障机制,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补助标准,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深入开展重大疾病免费救治工作,开展免费婚前医学检查和孕前基因检测,开展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

五是教育、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方面,涉及政策6条,主要是促进职业教育综合改革提质创优,支持各级各类学校毕业生留赣就业创业,着力提升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水平,继续推进“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国家文化公园段建设。

六是住房保障方面,涉及政策2条,主要是加强住房保障建设,实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

篇10

关键词:民生;社区建设;社区社会组织

随着我国社会体制改革的有力推进,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工作的推动下,社会组织将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而作为社会组织重要组成部分的社区社会组织,也将会伴随着我国社区建设的整体进程而进入一个快速、规范的发展阶段,特别是在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实践中,社区社会组织以其自身特有的组织特性与优势将在服务基层民生建设中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

一、解决基层民生问题需要发展社区社会组织

近年来,保障和改善民生已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党的十也强调指出,“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1](P.15)可以说,解决好民生问题已成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一个关键议题。在我国,民生问题具有比较突出的复杂性,而且由于一些历史与现实因素的影响,我国民生问题还存在结构性矛盾,不仅每个民生问题内部之间存在结构性矛盾,而且各个民生问题之间也存在结构性矛盾,而化解这些复杂的结构性矛盾,需要政府、市场、社会多方面力量进行联动,需要系统的制度安排来进行保障。毋庸置疑,政府是解决民生问题的主导力量,然而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化,特别是在一些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的背景下,推进民生领域中的一些关键环节改革迫切需要进一步厘清政府、市场、社会三者之间的边界和关系。根据已有经验与理论,为了避免政府和市场的双重“失灵”,在现代民生建设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支撑作用,需要充分调动各类社会组织以及公众力量的积极性,促进民生建设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地增进民生建设的活力与动力。

一定程度上说,民生问题的重点与难点都在基层。如在城市,随着“单位人”向“社区人”的转变,大量的涉及基本民生的事务都要在社区进行办理与解决,而且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流动人口将进入城市社区生活,公共服务的重心必然下移,这对当下的社区治理及基本公共服务又提出了新的要求与课题。基层社区是整个社会系统的基础,它对社会动态的反映尤为敏感、对社会服务的需求也更为直接。可以说,解决好基层民生问题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存保障与生活质量,而且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对于保障和改善基层民生来说,仅靠基层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特别是随着社会发展需求的不断变化,满足社区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社会需求需要社区社会组织的积极参与。

社区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民生建设,不仅是社区社会组织自身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而且也是新形势下不断开拓基层民生服务新格局的题中之义。社区社会组织一般具有志愿性、非营利性、公益性、民间性、社区性等特质,这些特质不仅养成了该类组织的“性格”、形塑了该类组织的功能,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助于规避政府、市场在基层民生服务中的一些“失灵”风险。可以说,社区社会组织服务基层民生建设有其一定的必然性,因为在社区里,改善基层民生的相关领域与内容,一般与社区社会组织的宗旨、目标、活动内容等相互呼应。也可以说,社区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民生建设是其实现自身组织诉求的使然。社区社会组织通过关注民生、参与民生、服务民生,不仅能够实现其组织的自身价值,而且也能够扩大组织的影响力、提高组织的美誉度,从而提升组织的生存与发展空间、树立组织的良好社会形象。

随着现代公共管理创新的不断推进,民生服务的格局与方式也需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保障和改善基层民生过程中,社区社会组织作为一种重要的建构力量正在影响着基层民生服务新格局的生成。在实践中,它已成为优化现有民生服务方式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社区社会组织一般都是由居民自愿组成,并根据社区居民实际需求而建立的,在服务民生过程中具有更为突出的实效性、针对性及灵活性,对居民多样化的社会需求能够做出迅速回应。大体来说,在推动和谐社区建设过程中,社区社会组织可以在居家养老、文化教育、卫生医疗、公益慈善等方面提供形式多样的便利服务,而且有些社区社会组织由于拥有“专业”的人才队伍,在服务基层民生中还能够为特殊人群提供更为及时、贴心的“专业”服务。在基层社区,随着政府转变职能工作的推进,政府可以把一些转移出的具体公共服务工作交给一些有能力、有条件的社区社会组织,这样做不仅能够有效缓解民生服务压力、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而且也能够增强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能力。

在积极推进“社区社团人”建设实践中,社区社会组织在服务民生中的社会协同效应将会得以充分显现。社区社会组织来自民间,具有一定的草根性,在联络社区各方力量,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社区建设上具有一定的组织优势,而且通过有组织的参与活动、表达民意诉求,还能够有效地整合社区资源、协调社区内各组织之间关系、提高社区公共议事能力。可以说,推动社区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民生建设,也是充分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坚持群众路线的重要体现。通过积极参与基层民生建设,社区社会组织凝聚居民的纽带作用将得以进一步提升,美丽社区建设的主体作用也将得以进一步彰显。

从整体来看,虽然在一些地方实践中社区社会组织服务基层民生的作用已得到了充分发挥,然而,与社会建设的总体要求相比、与社区居民不断增长的多样化需求相比,社区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民生建设还面临着一定的不足与挑战。从社区社会组织自身来看,主要有:组织的内部治理结构还不够完善;组织内部制度化建设还不够健全等等。从政府的培育与扶持来看,主要有:社区社会组织的数量还无法满足现代社区治理实践的需求,没有形成规模化效应;社区社会组织的种类还比较单一,活动内容有限;政府对社区社会组织的规范化管理还有待提高等等。从社会认知来看,主要有:整个社会对社区社会组织的认知度还不高;一些地方、部门、组织机构对社区社会组织的功能与作用的认识还不够等等。

二、社区社会组织服务基层民生的几点思考

(一)更新理念、高度重视社区社会组织在服务基层民生中的积极作用

近年来,随着社会建设的大力开展,在社区建设的生动实践中,社区社会组织在满足民生多样化需求、提升基层民生保障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些地方在培育和发展社区社会组织服务民生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与成效。然而,在有些地方和部门,特别是一些基层组织机构,对社区社会组织服务民生的能力与功效还持有怀疑态度,思想保守、认识不足已严重影响了社区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为此,在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背景下,要不断强化民生思维,树立治理理念,激发社会活力,重视社区社会组织在社会建设、社区治理、改善民生中的支撑作用,营造有利于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的社会氛围,努力形成社区社会组织助力解决基层民生问题的社会共识。在基层实践中,政府相关部门要不断更新理念,解放思想,善于运用社会发展理论的相关成果,在现代社会治理理论的关照下,积极“推动社会组织参与协同治理”,[2](P.13)紧密结合我国基层实际,开拓创新,努力地在社区社会组织服务基层民生的理论上、制度上、实践上取得新突破。

(二)建立健全社区社会组织服务基层民生的长效机制

为了确保社区社会组织服务民生的有序开展,建立社区社会组织服务基层民生的规范化制度安排显得尤为迫切,为此,可以适时建立以民政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配合、协调的工作机制,创造性利用已有孵化、培育社会组织机构的人员对社区社会组织服务民生工作进行日常指导与管理;可以通过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建立并完善社区社会组织服务民生的培育――支持――监管――评估――奖励政策体系,做到有组织机构管理、有专人负责、有规范制度、有监督机制、有保障措施、有宣传渠道。当前,针对社区社会组织培育与发展的实际,要不断加强社区社会组织的规范管理,不断完善社区社会组织的备案管理制度,为社区社会组织服务民生创造良好制度环境。社区社会组织也要不断加强内部治理,通过规范化的组织建设,不断提升自身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通过舆论宣传以及其他有效手段和措施,积极引导、鼓励社区社会组织关注民生、参与民生建设,对在助力解决民生问题过程中有突出表现的社区社会组织要给予适当的物质或精神奖励。通过建立规范化的保障措施,利用政府公共资源带动各类社会资源,为社区社会组织服务基层民生提供场所、设施、平台、资金等方面的帮助与支持。总之,通过建立规范化、制度化的社区社会组织参与民生建设的体制与机制,将有利于调动社区内各方力量,以此形成有效改善基层民生的合力。

(三)要着力培育服务类、公益慈善类社区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基层民生建设

为了更好地推动社区社会组织全面参与民生服务,针对当前社区建设、改善基层民生的实际,要着力重点培育和鼓励服务类、公益慈善类社区社会组织积极参与民生建设,这不仅因为在当下社区建设中,这两类组织开展活动的内容是基层民生建设所急需的,而且还因为这两类组织开展的活动具有良好的社会示范效应。服务类、公益慈善类社区社会组织通过在社区开展民生服务,不仅能够有效地扩大其组织的社会影响,而且还能够增进社区居民对整个社区社会组织的了解与认知,从而为社区社会组织全面参与基层民生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为此,在保障和改善基层民生过程中,要不断加大对服务类、公益慈善类社区社会组织在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和筹集资金上的支持力度,如在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方面要给予适当倾斜。通过建立培训机制,不断提高这两类社区社会组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以专业化、职业化带动组织的整体发展,以此进一步提升其服务民生水平。要不断加强专业社工和志愿者队伍建设,通过专业社工来帮助和指导这两类组织参与基层民生项目,通过志愿者来充实组织力量、扩大社区参与。在实践中,要善于总结这两类社区社会组织在服务民生建设中所积累的经验,对于具有较好示范性效益的做法、模式要适当地进行复制与推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