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养殖现状范文

时间:2024-03-07 17:46: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猪养殖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猪养殖现状

篇1

关键词 生猪养殖现状;建议;安徽郎溪;姚村乡

中图分类号 S8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8-0251-01

家畜是在人类定向控制下进行驯化育种、繁育和增产的,是农学中畜牧学的主要研究对象。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和企业化管理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新特征。许多农村科技示范户、专业户依靠科学技术走上了致富之路,成了农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科技致富已经成为我国农村的一种时尚。

1 姚村乡生猪养殖现状

郎溪县隶属于安徽省宣城市,地理坐标位于北纬30°48′45″~31°18′27″,东经118°58′48″~119°22′12″,境内地貌比较复杂,北部和中部沿郎川河主、支流和南漪湖东岸以平原为主,南部和东部边缘为起伏岗、丘和低山。1987年2月,郎溪县组织参观、学习和推广后勤部“肉猪快速育肥”技术;目前,郎溪县姚村乡畜牧业年出栏生猪100头以上养猪大户23户,年出栏100头羊以上养羊大户3个,年出栏万只以上养鸡大户4户,养殖大棚45个。全乡畜牧业家庭农场3户。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人口的大量外流,生猪养殖和以往的一家一户的养殖有了很大不同,政府鼓励农民开展规模生猪养殖,并支持具备条件的养殖大户申办家庭农场。

1.1 养殖户现状

姚村乡现有的23户生猪养殖大户中,22户为初中或以下学历,仅1户为高中学历。养殖户文化程度偏低,导致在理论学习上存在很多困难。另外,由于农村经济条件限制,养殖户资金投入存在困难。养殖户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民,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不高,导致养殖废物造成的污染影响了养殖场周围百姓的生活,不少百姓在网络平台上反应,个别的甚至很激烈。

1.2 养殖条件的现状

生猪养殖所要的最基本的设施有存放饲料的仓库、猪舍(大棚)、养殖废物处理设施(沼气池)等。姚村乡由于经济发展落后,养殖户可以投入的资金有限,养殖场内的各项设施均比较简陋。不少养殖棚内几乎没有水电设施,部分养殖场有发电机、鼓风机等设施,但离标准化养殖还有很大距离。

1.2.1 仓库。姚村的养殖户都是小规模养殖,所以仓库一般都功能单一,有的甚至和居住的房间合用,不规范,也不利于管理。个别养殖户有独立加工饲料装备,但由于用电用水、原料等价格因素,现已停产,直接从市场购买饲料。部分养殖户对仓库的管理缺乏认识,仓库容易滋生细菌,导致饲料霉变等不良后果[1]。

1.2.2 猪舍。养殖户对猪舍的重视程度反应了管理的重视度。姚村乡地处山区,猪舍内的温度、光照、湿度等因素直接影响着生猪生长。有的养殖户猪圈建设的过于狭小,圈内的猪只数量又偏多,导致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如有的猪抢不到食、有的被咬伤等。从生态学角度来看,种群内由于密度增加导致的过度拥挤,能致使紧张强度增大,神经内分泌系统失控,生长抑制、繁殖力下降,表现烦躁和富有侵略性。

(1)猪舍内的温度。由于姚村地理位置的特点,夏天高温时,只要保证舍内通风,温度就不会太高,但是冬天保温难度大,养殖户常采用在圈内地面上加木板、干稻草等措施。

(2)猪舍内的光照。光照对猪的生长有重要作用。经姚村乡畜牧站调查,有的养殖户将猪舍修筑的较矮,猪舍内照明设施简陋,有的甚至根本没有照明。猪一直在漆黑的环境下生长,这样的条件不仅影响猪的正常生长,也容易导致猪生病,因此,建议养殖户改善养殖条件[2]。

(3)猪舍内的湿度。很多养殖户对猪舍内的湿度没有认识,从而导致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对于各类猪群,空气的相对湿度的范围以60%~80%为宜,最高不应超过85%,最低应在40%以上。

1.2.3 养殖废物处理设施。姚村养殖户目前主要采用2种处理措施。一是将养殖废物运到附近山上,做毛竹、茶叶生长的有机肥。二是运到自己种的苗木地里,将废物再利用。认真的养殖户会将养殖废物做无害化处理后作为农家肥使用。极少数养殖户直接将养殖废物堆放在离猪舍不远处。在我国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农村地区环境状况却日益恶化,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农业生产及畜禽养殖废物排放量增大,农村环境质量明显下降,直接威胁着广大农民群众的生存环境与身体健康,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农村环境状况令人担忧。最好的办法还是建设沼气池,但目前项目资金短缺,推广这一办法尚需时日。

1.2.4 养殖技术的现状。姚村的养殖户大多文化程度偏低,养殖技术靠多年自己摸索和向带头人学习。有的养殖并不是专业养猪,养殖场内有的还散养了家禽,这样容易分散养殖户的精力,不利于搞好养殖。姚村有不少养殖户搞的是“公司+农户”形式,公司会派人上门为养殖户接种疫苗,注射相应药物[3]。另外,乡畜牧兽医站经常上门指导开展动物防疫工作。

2 生猪养殖建议

2.1 养殖户要加强学习

在畜牧业发展方面,为了发展生产,增加养殖的效益,需要了解和掌握饲养动物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规律,满足其所需生活条件,防治对其有害的生物等,才能使其健康迅速发展。

2.2 注意保持养殖场卫生

从切断猪肉绦虫生活史的总原则考虑,在预防上加强宣传教育,改良饮食和生活习惯,不食未熟或生的猪肉,注意防止猪囊尾蚴(cysticercus)污染食物;加强屠宰场的管理,严格肉品检查制度;加强猪的饲养管理,避免粪便污染饲料;及时治疗病人,处理病猪,以杜绝传染源。某些地区猪只在野外放养,或将猪圈筑在厕所旁边,猪因吞食人粪而感染猪肉绦虫,所以养殖场一定要注意保持卫生。经常保持圈内通风、清洗、消毒,避免闲人进入。

2.3 养殖户要注意个人卫生

人畜共患病是严重危害人畜健康的传染性疾病,能引起畜禽大批死亡,给畜牧业经济造成重大损失,同时又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有报道表明,有人因食用了野猪肉和鹿肉而引起急性戊肝,说明戊型肝炎病毒可能在自然状态下或通过食物等在动物之间或猪和人之间传播。养殖人员进入养殖场前和离开养殖场后,都要进行必要的消毒措施,保证工作人员个人卫生。

2.4 做好养殖场内的灭蝇工作

一只家蝇(Musca domestica)可带菌5亿个,包括痢疾杆菌、伤寒杆菌、霍乱弧菌、结核杆菌、麻风杆菌等共计40~60种。要有效地采取措施,如杀灭养殖场内、特别是猪舍内的家蝇,减少污染源。

2.5 合理保持猪舍内的湿度

减少饲养管理用水,冬季尽量不用水冲洗地面,以保持地面干燥。为防止水分蒸发,应及时清除粪尿。在猪舍向阳面设置通气孔或在天棚上设置天窗,每天适时地通风、换气、排除湿气[4-5]。冬季猪舍使用无滴膜,并且加盖草帘,可防止膜面滴水和夜间结霜,减少舍内的湿度。做好猪舍墙体和房盖的保温工作,当冬季墙体和房盖在低温、高湿的环境条件下时,要提高猪舍的温度,应该增加通风设施,加大通风的强度。

3 参考文献

[1] 刘凌云,郑光美.普通动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 帅江冰,张晓峰,徐晶靓,等.2005―2008年浙江省生猪主产区猪戊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J].畜牧兽医学报,2009(7):1037-1042.

[3] 白志鹏,王.环境管理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139.

篇2

关键词:农村初中;自主学习能力;兴趣;学生主体;学会学习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道理其实很简单,鱼是目的,钓鱼是手段,一条鱼能解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想永远有鱼吃,那就要学会钓鱼的方法。这个道理在教学当中一样受用。作为教师传授给学生知识,不如传授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点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自主学习是新课程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自主学习能力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因此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更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

一、农村初中政治学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现状

农村中学思想政治课的调查结果表明,农村初中政治课还存在传统的政治课教学模式,存在着不利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弊端。农村部分教师落后、陈旧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使学生处在紧张、沉闷、压抑的环境中,扼制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缺乏积极主动性,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

大多数学生依赖性较强,自觉性较差,自主学习中能熟练掌握教材并挖掘教材知识点的能力还不够高,还未完成从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教师方面,没有给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学生没有机会去思考、去体验;一些问题学生不是自己去思考,而是由教师直接说出答案;教师在教学环节中没有给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学习,从中得到锻炼等等。因此,农村初中政治学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没有像人们所期望的那样。学生虽然考试成绩良好,但并没有真正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不会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更谈不上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采取不同的学习策略。

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

在政治教学实践中,要使学生学会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创造性学习的活动过程。从而构建一种全新的政治课堂教学模式。具体培养策略如下:

1.激发兴趣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前提

在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情引趣,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创设教学情境是政治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可根据教材和学科特点,创设丰富多彩、生动形象、情趣盎然的教学情境,如辩论会、案例分析、模拟情景、知识竞赛等形式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以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教学境界。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巧设问题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

要想把学生看做是真正发展中的人,在政治课堂上就应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自主活动的空间,使其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问题” 是学生求知创新的催化剂。在政治教学中巧设问题,调动学生积极参与。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触景生情,身临其境。教师因势利导,从而点燃了学生心中探求新知的思维火花,把学生的学习热情推向了。这样在政治课的教学中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使教师认识到学生能学,想学和会学。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保障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改变过去学生被动接受的注入式教学法,把课堂还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21世纪时代的呼唤,也是新课标所要求的。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做学习的主人。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政治课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正如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通过看书自主学习,做到初步掌握本节的基本内容;学生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都离不开然阅读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阅读,使学生的眼睛真正的动起来,同时也使学生的思维真正动起来,进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获取知识的能力。

4.利用学案导学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终极目标

“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终身学”。 这里的“教”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这里的“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获取终身学习的能力,以达到不用教自己就能自学的目的。采用“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这就要求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指导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既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又使之和谐统一。采用“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教师要精心设计导学提纲,通过设计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学法指导、课前预习、学习内容、课堂探究、课堂练习等环节,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启发学生通过学习探究,尝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运用观察、对比、分析、联想和归纳等方法,不断改进自我学习方法和自主学习策略,进而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信息化、学习化社会的今天,教师必须以学生发展为宗旨,在政治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这是社会的要求,也是时代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姚俊清.在初中政治新课标下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索[J].考试周刊,2008(25)

篇3

关键词: 生猪养殖 品牌建设 专业合作社

一、我镇生猪养殖现状及分析

我镇共有生猪养殖户近千家,每年生猪存栏量10万多头,出栏量8万多头,母猪1200多头。由于受限于传统的一家一户的分散养殖,虽然养殖户较多,但难以形成生产合力,防疫能力不强,技术设备落后,环境污染严重,不能产生品牌效应。加上猪饲料价格上涨,养殖成本增加,价格下滑,对我镇生猪养殖影响较大。我们对全镇生猪养殖业现状进行调研分析,发现存在以下不足:

1.信息不畅,应变不力。受小农经济思想的影响,养殖户信息不畅,不能很好地利用现代信息工具了解市场动态,学习先进经验技术,不能根据市场变化调节养殖规模和规避养殖风险,应变不力,严重制约生猪产业健康发展。

2.投入不足,制度不全。当前我镇对生猪养殖业的投入与其在农村经济中的地位、贡献不协调。调控措施缺乏或不到位,服务体系不健全,导致养殖户的利益和生猪业的稳定发展难以得到保障。

3.组织化程度低,养猪成本高。我镇生猪养殖主要以小规模分散饲养为主,具有相当强的盲目性和趋同性。养殖者在产业链中处于高成本、低收益的弱势地位。

4.抗风险能力不强。很多养殖户的疫病防治意识不强,技术掌握不到位,因生猪发病、价格下滑亏损的情况较多,严重影响生猪养殖户的信心。

二、品牌项目建设对专业合作社的成立具有支撑作用

近年来我校充分利用生猪养殖品牌项目建设这一平台推进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的成立,确保广大养殖户增加效益,增强抗风险能力。

1.品牌项目建设为专业合作社提供技术支撑。我校充分发挥社区教育中心的培训职能,专门编撰了校本教材《生猪高效养殖》,将每月出版的《生猪养殖》科技小报发放到养殖户手中,每月对生猪养殖户进行理论培训,每年邀请北京“大北农集团”、湖南“绿叶集团”、市研究所、县兽医站的专家教授来学校讲学,对养殖户进行技术指导。

通过生猪养殖品牌项目培训,为全镇培养一支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生猪养殖专业队伍,涌现出殷永红、胡友定、李文忠等一批养殖专业户。许多在家就业、返乡创业及留守农民在他们的影响和我们的生猪养殖品牌项目培训的引领下,走上了生猪养殖之路。在镇政府大力支持和我校的积极努力下,先后成立了永红、兴旺、潼口三个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和实训基地,与镇兽医站合作为他们长年免费提供技术服务。

2.品牌项目建设为专业合作社提供信息支撑。通过生猪养殖品牌项目培训,在养殖规模、养殖模式、市场销售等方面形成了一定优势。但其信息渠道较为闭塞,现代化信息手段运用较缺乏,我校在校园网站上开辟了“生猪养殖信息”之窗,从苗猪的选购、生猪市场的供求、价格的走向等方面为养殖户提供信息服务,每月编印的《夏集镇生猪养殖信息小报》及时送达他们手中,促使养殖企业、养殖户及时准确掌握市场信息,提高市场调控能力。

3.品牌项目建设为专业合作社提供物质支撑。生猪养殖合作社由于规模不断扩大,猪舍随之不断增加,我们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支持,同时借助生猪养猪品牌项目积极向上争取资金,为合作社及时解决用地、资金等问题。帮助合作社建设粪污处理场,修建沼气池。排出的粪便一部分用来作为农作物的有机肥料,一部分用来沼气发电,为周边农户免费提供照明、燃气。不仅帮助他们处理环境污染问题,还让种养殖模式得到有效尝试,使与生猪养殖相关的粮食、蔬菜和水果等产业得到发展,优化种植业结构,为生猪产业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三、专业合作社对品牌项目建设具有促进作用

我校从2008年开始就把生猪养殖作为品牌培训项目来打造,经过6个多年头的研究与实践,生猪养殖品牌项目建设对我镇成立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规模不断扩大,要求不断提高。做优做响品牌项目建设是专业合作社赋予我们的重要任务,合作社不但每年拨付资金,还定期与我校合作交流,共同打造这一品牌,促进生猪养殖品牌项目建设。

1.增强品牌项目建设的意识。生猪养殖是我镇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之一,也是我镇农业特色产业。随着生猪专业合作社不断扩大,养殖户不断增加,加快生猪养殖品牌项目建设,增强品牌项目建设的意识尤为重要。加强组织领导,为品牌项目建设提供组织保证,把品牌项目建设落到实处。认清品牌建设的意义,把品牌项目建设作为发展壮大专业合作社的有效载体。

2.加大品牌项目研究的力度。要促进生猪专业合作社既好又快地发展,我们就要加强生猪养殖品牌项目建设的研究。我们在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加大对生猪养殖品牌项目建设的市场调研、品种引进与开发、营销与服务的力度,加大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力度,进一步提高我镇生猪养殖这一品牌效应。

篇4

【关键词】 生猪养殖环境 问题 对策

近年来,随着龙岩新罗区对生猪养殖的清理整顿,大量的生猪养殖户拥入漳平市,畜禽养殖规模也由小型家庭的散养向集约化大中型规模化养殖场发展。据统计,2006年漳平存栏数在100头以上的养猪场有597家,300头以上的有171家,1000头以上的有14家,而且大多集中在附城的菁城、桂林、西园、和平、芦芝等乡镇。迅速增长的养殖规模已经超过了当地土地污染负荷警戒值,大多数养殖场的粪便、污水的贮运和处理能力不足,设施简陋,污水排放超标,造成周围环境的严重污染。

1 生猪养殖现状

据统计,2006年漳平市生猪养殖户共1.15万户,生猪存栏18.2万头,其中在九龙江流域主干流1000米、支流500米范围内的散养户(存栏200头以下)3142户,存栏6.4万头;规模化养殖(存栏200头以上)271户,存栏9.16万头,规模化养殖主要集中在菁城、桂林、芦芝、西园、和平、南洋等6个乡镇(街道)。生猪养殖分布情况见表1。

2 生猪养殖治理情况

漳平市的畜禽养殖业是散养与规模养殖并存。一家一户的散养方式,不利于提高经济效益,而且污染面广量大,不容易建设污染处理设施进行粪尿处理。而大、中、小型养猪场,由于猪的数量大,粪尿集中,若没有处理配套设施,将对附近水域造成较大影响。大量的猪粪、猪尿流入水体环境,势必造成了严重的有机污染和生物污染,粪尿中的大肠杆菌和其它致病性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等进入水体后,成为危害人体健康的一大隐患。为此,近年来,漳平市加大了对生猪养殖废水的治理力度,全市2004~2006年共建沼气池58450m3、生化塘58850 m3。其中:第一批103户共建沼气池11880 m3、生化塘28200 m3,搬迁8户,搬迁猪舍面积3618.3 m2。第二批178户共建沼气池23770 m3,生化塘30850 m3,搬迁6户,搬迁猪舍面积4303.6 m2。第三批完成治理养殖户154户,建设沼气池22800 m3,搬迁13户,搬迁猪舍面积3278 m2。

3 生猪养殖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

3.1生猪养殖业发展缺乏科学规划,布局不尽合理。漳平市生猪养殖业近年来发展迅速,但全市尚无生猪养殖发展规划,造成养殖业布局不尽合理。

3.2对如何正确处理好发展生猪产业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存在认识上的差距。一是乡镇还普遍存在重发展轻保护的意识,虽然意识到发展生猪产业所产生的粪尿对水、空气、土壤等会造成污染,但对其严重性认识不足;二是生猪养殖业主环保意识不到位,需配套建设的环保设施严重滞后,有的甚至未做任何处理直接排放。

3.3养殖场未批先建现象严重。由于养殖户多在自家的山场上建养殖场,既不用办理工商执照,也无需土地、农业、乡镇的审批,因此生猪养殖户大多是未批先建。目前,全市的规模化生猪养殖场只有45户经过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其余均未经环评,造成许多养殖场选址不合理。

3.4污染治理资金严重不足。大多数养殖场由于是农户自行投资,本身就存在着资金短缺问题,污染物处理设施简陋或没有污染物处理设施,未经处理的生猪养殖废水排入农田、水体,造成周边环境污染,甚至污染了部分村民的生活饮用水源,危害群众身体健康。

4 生猪养殖业污染控制措施

4.1管理措施

由于生猪养殖业规模化经营和产业的集聚,以及区域布局的滞后性,生猪粪便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必须加强生猪养殖污染控制,加快生猪养殖业污染物综合利用和处理,使生猪粪便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推动生猪养殖业良性发展。

4.1.1搞好区域布局规划,加快划定市、乡、村畜禽禁养区、禁建区和适度发展区。生活饮用水源保护地、自然保护区及缓冲区、交通主干线和河道两侧的一重山内要严格新建家禽规模养殖场。按照“小规模,多布点”、“畜地平衡”的发展思路,编制畜牧区域布局规划,合理布局产业发展区域,实施“三大转移”即:城区向乡村转移、密集区向疏散区转移、中部向南北部转移。实行按规划科学布局,规范生产经营秩序,减轻附城高密度发展污染问题。

4.1.2抓好近期畜牧污染治理。一方面加大治理力度,一是禁建区内规模场和污染重点乡镇,二是沿溪两岸一公里以内规模场,三是其余未治理和治理未达标的;另一方面是严把项目审批关,即新建和改、扩建规模场审批,不在禁建区内建规模场,治理不达标的坚决关闭。

4.1.3治污与综合利用相结合。大中型规模畜禽场,以发展“猪――沼――草、猪――沼――果”等生态养殖模式为重点,通过建设生态型现代化牧场,加快粪便污染治理实用技术推广,发展粪便加工有机肥、沼液转化能源,解决生猪污染净化问题,实现生猪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4.1.4建立畜牧养殖业发展监督检查工作制度。农业、畜牧水产、环保、林业、土地、工商等职能部门,切实履行监管职能,严格禁止在禁养区从事畜禽养殖,严格禁止在禁建区新建养殖场,严格限制适度发展区的畜禽养殖规模。设立农村环保员,通过乡村平时巡查及时发现违建行为,各部门根据各自的职能分工与协作,及时查处违规建场行为,促进生猪养殖业的健康、持续和稳定发展。

4.2技术措施

4.2.1实施生态立体种养工程。大力推广“猪――沼――果(草、树、菜、鱼)”等立体生态种养殖模式,以及经济适用的综合治理技术,鼓励粪便污水经处理后上山、下田、入塘,自行消纳,变废为宝,从源头及生产过程中减少污染物。力争到2010年,建成“牧――沼――果”生态农业示范点300个,生态农业综合示范区片(场)1――2个。

篇5

1肥东县养猪业存在的问题

1.1养猪成本与养猪效益非正比增加的矛盾

从2009年养猪效益看,虽然养猪效益较往年有所提高,每头生猪出栏纯收入(除劳动力)达300~400元,在纯收入提高的背后却是养猪成本迅速上涨:一是仔猪、饲料成本的增加。仔猪价格不断攀升,猪饲料价格不断上涨;每出栏1头生猪,饲料成本增加40~50元,仔猪成本增加200~250元。二是劳动力、水电费用增加。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较大,外出打工者增多,在家养猪不如外出打工挣钱多,从事生猪养殖既脏又累,还要承担疫病和市场风险,导致散养的农户减少。加之水电、运输、劳动力等饲养成本居高不下,使得生猪养殖效益的增长空间受到压缩,在“养猪一头不如打工一周”的效益比较下,不少青壮年农民宁愿外出打工,也不愿在家从事养殖业。

1.2生猪市场价格波动大与养殖户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低的矛盾

与其他产业相比,养猪业属“三高一低”产业,即高科技、高投入、高风险、低回报。目前,生猪养殖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从长期生产看,生猪产业缺乏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养殖户经不起市场低潮冲击;传统的生猪养殖缺乏组织动作,组织化程序低,无法将分散的养殖户组织起来形成养殖合力,难以预测和适应市场的变化,无法承受市场价格波动所带来的风险,只能被动应付,使养殖者失去养殖的积极性。

1.3疫病形势严峻与防控难度大的矛盾

传统分散饲养中公共卫生防疫建设存在部分空档,加上动物防疫可追溯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动物疫病严重威胁着养猪业的发展。一些常规疫病在一些规模饲养户和防疫空白村时有发生,造成一定经济损失。2007年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在一些规模养殖户和新进猪群中发生,疾病多数引起全县猪大批死亡,对养猪业的危害性极大。同时多数养猪户对猪的防疫保健意识不强,重饲养轻防疫、重治疗轻保健,没有按要求和需要建立免疫程序,对新的病种没有足够重视,不采取免疫措施,一旦发病损失较大,将影响养殖户增养补栏的积极性。

1.4生猪良种体系建设与现代化要求的矛盾

由于地理位置等原因,肥东县母猪饲养量总体较少,大多数养殖户母猪饲养水平低下,农户自繁自养能力不强。从外省调入的仔猪抗病能力较弱、疫病风险较高、损失较大,导致仔猪购买成本增加。由于资金投入少,品种改良规模小、范围窄,加之生猪生产以农村散养为主,没有形成完善的良种繁育体系和科学的饲养管理体系,使良种良养普及率低。

1.5投入不足与畜牧业快速发展之间的矛盾

养猪业既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又是资金密集型产业,圈舍、良种、饲料、防疫等都需要一定的投资。据预算,一个千头猪场仅固定资产投入就需要60多万元,同时商品猪从出生到出栏上市约6~8个月内需花费1100~1200元,资金周转周期长,需要流动资金大。由于规模养殖土地大部分为租来的闲置土地,养殖场不能作为抵押向银行贷款,导致很多规模养殖户多年来处在低水平运行状态。而养猪除省级有一定项目投资外,县乡级对养猪业建设项目的配套投入较少,信贷投入、民间资本以及外资投入也不足。另外,加工龙头和市场建设滞后,除围绕县城供应的定点屠宰厂外,市场信息体系建设滞后,制约着养猪业产业化进程。做大做强生猪业,要社会资金及金融资金进入,需要各级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良种推广、动物防疫、养殖户贷款政策性贴息等方面加大投资。

2肥东县养猪业发展对策

通过对肥东县养猪业的调研,认识到肥东县养猪业资源较丰富,市场容量较大,技术较成熟,具有较好的群众基础,重新审视养猪业的现状、外部条件和发展前景,不得不认识到:养猪业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应确立发展生猪产业、做大做强生猪产业的科学定位,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工业理念和产业化思路来谋划、推进生猪产业的发展;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产业提质增效和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突出良种繁育、疫病防治、标准化养猪示范基地建设为重点;实施养猪业良种化、标准化、规模化经营,推进养猪业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促进全县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2.1切实加强对生猪生产的组织领导

把生猪生产纳入各级领导的重要议事日程,立足肥东县实情,统一思想,上下一致,齐抓共管,针对肥东县的资源优势和生产潜力,对畜牧业内部结构进行比较客观的调整。按照“以农养猪、养猪促农”的要求,稳定千家万户养殖,重点发展适度规模养殖。采取个人、集体、国家有机结合的办法大力发展养猪业,选择养猪水平比较高的地区,发展养猪小区、家庭规模养殖场等适度规模养殖,开展仔猪繁育和商品猪生产基地建设。

2.2完善良种繁育体系

将猪的品种改良作为提高养猪生产能力的一个突破口,从行政到业务给予高度重视,按照《畜牧法》及畜种区域规划,加大对引进和出售种猪的管理,实行良种鉴定、登记制度,坚决取缔劣杂公猪,加快瘦肉型猪改良推广步伐,促使猪种品质优化。按照养猪生产“三化”繁育体系的要求,加大新品系的培育和优良猪种引进;鼓励农户饲养二元生产母猪,大力推广猪的人工授精和三元杂交优质肉猪生产技术;建立稳定的区域性母猪饲养基地,提高高繁优良母猪比例,增加仔猪来源。

2.3转变养殖方式,大力推广标准化养殖

饲养方式落后是养猪产业发展缓慢、效益不高的一个关键性制约因素,加快发展养猪业,必须大力转变传统的养殖方式,将现代化养殖作为今后生猪养殖的关键措施来抓,将综合配套技术应用于养猪,突出良种应用,配合饲料、疫病防治、科学饲养流程与生态养殖、沼气池建设利用等技术的应用。在今后工作中因势利导,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资金扶持,加快示范村、养殖小区建设和扶持大户规模养殖,加快推进标准化养殖,在一些条件成熟,生产有一定规模和实行标准化养猪的地区,开展无公害、有机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全面推进标准化养殖,便于统一优良品种和科学饲养防病技术。

2.4加强养猪技术培训,提高科技含量

畜牧业现代化需要养殖户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只有掌握了系统理论知识的人才能切实做好动物防疫工作,才能生产出无公害的畜禽产品。在今后工作中结合生产实际,以人为本,下大力气开展不同层次的科学养猪技术培训。全面认真实施千家万户科技入户工程,做好畜牧科技普及型培训工作。针对规模养猪户(场),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和技术难点,建立健全长效培训机制,实行注册登记长期跟踪培训,深化培训内容,从普及型培训转向专业型培训。同时鼓励饲料兽药厂家和经销商结合产品推广开展科学养猪技术培训。要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通过引进来、走出去,努力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理论与实践操作的能力。要加大对新技术推广应用力度,密切关注国内外畜牧兽医科学技术发展动态,及时推广人工授精、生态养殖、标准化养殖等技术,全面提高养猪业的科技含量。

2.5加强防疫保健,确保养猪业健康发展

针对现阶段猪病十分复杂的现状,切实加强生猪防疫保健:一是积极争取资金加强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加强动物防疫队伍建设和防疫冷链体系建设。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免疫、检疫和疫病监测,突出猪瘟、高致病性蓝耳病等重大疫病的防控,落实强制免疫,强化内防外堵,确保不发生大的疫情。二是积极引导和指导养猪大户强化猪的防疫保健意识,把防治疫病资金用在防疫保健上,并制定切合本场本户生产实际的免疫程序,做到计划免疫,对一些新的病种有免疫防治。三是畜牧部门要根据养猪生产实际,强化疫病的监测工作,对近年来疫病监测中发现的新病种及时制定防控方案,开展早期预防免疫。四是将发展暖棚养猪与沼气池建设、资源循环利用、环境保护等工作结合起来,强化对粪水及其他污物的再利用,防止粪水污染环境。在集约化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建设一批利用养殖场粪污生产沼气和有机肥项目。

2.6切实增加投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在发挥养殖户、加工企业市场主体作用的同时,政府必须在基础设施建设、良种推广、动物防疫、政策性贴息补助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一是对优质种源生产场应给予相应的财政补助,农村认真落实母猪补贴和保险,对种公猪引进也应给予相应的政策性补贴,以保障生猪生产的基础。二是建立生猪产业扶持和稳定发展基金,对因产业发展波动而受损的规模养殖给予政策性扶持补助,稳定肉猪市场供应。三是加大科技推广,重点解决生猪养殖中的技术问题,如优良杂交组合筛选、提高母猪生产力、重大疫病监测防治等,帮助养猪者提高生产能力,节约生产成本,节支增效。四是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安徽省有关生猪产业扶持政策,搞好项目筛选、养殖小区的验收完善和省级龙头企业的上报工作,争取国家和省级资金扶持。争取县财政资金支持,扶持生猪产业发展。

篇6

1.1对生猪养殖的疾病防控

要做到生猪养殖的标准化、规范化,那么对生猪养殖进行疾病防控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就目前而言,人们对生猪养殖的疾病防控意识都还比较强,但是还是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说,一些养殖场对生猪的疾病检控体系不够完整,导致可能会出现“漏网之鱼”,最后使得疾病蔓延。一些养殖场会定期给生猪打疫苗,但是人们对养殖场的消毒就会很容易忽略掉,对后期对生猪的检查也会较为懒散,对疾病监控做不到长期坚持,养殖户普遍认为打过疫苗就应该没问题了。其次,一些养殖场的专业水平欠佳,或者聘请的工人缺乏养殖经验,导致了生猪的疾病没有得到及时的发现和控制。

1.2猪舍设计与环境控制

生猪生长的环境关系到生猪的健康,猪舍的建设也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合理的猪舍设计有利于生猪的成长,还有利于最大的发挥生猪养殖的效益。通常而言,猪舍的设计也是需要精心的设计的,但是我国目前生猪养殖场的现状来说,相当一部分的猪舍都是养殖户根据自身的养殖经验来进行设计的,有专业人员专门设计的养殖场较少。随着现代技术的迅速发展,生猪养殖的猪舍设计也融合了很多现代科技,比如说,现在很多猪场都设有自动控温的设备,能够自动的对猪场进行分析,并自动的控制和调整温度,甚至还配置了自动清粪系统等等,最大化的为生猪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的生长环境。

2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综合技术

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技术是生猪养殖的根本,是以国家标准和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及行业主管部门的文件要求为指导,结合当地的具体条件,完善生猪养殖的方案。本文将着重论述两点较为重要的养殖技术

2.1增产增效技术

这一类综合技术主要是以增产增效为主要目的的技术,比如说培育高产母猪的技术,具体的方法为选择最佳杂交组合生产二元杂交母猪,在后备、怀孕、哺乳三阶段控制母猪膘情,受胎母猪使用定位栏,哺乳母猪使用高床、漏缝分娩栏。再比如说仔猪SEW(早期隔离断奶)技术:通过引进或开发推广消化能力强的优质代乳料,对仔猪舍进行适度改造,完善条件建设,提高仔猪的存活率以及生长速度。此外,还有猪生产性能智能化测定技术:该技术主要通过种猪生产性能测定系统,记录猪采食量和每天体重数据,用于种猪的遗传评估或跟踪猪的生长性能进行饲料、药物、疫苗筛选。提高生产效率和管理效率。增产增效技术的推广,可有效的提高母猪的产仔率,大大的提高了仔猪的存活率。据调查,增产增效技术的推广使得断奶仔猪成活率提高到85%以上,每头能繁母猪年提高肉猪达19头以上,料重比低于3.2:1。

2.2配套技术

配套技术是一个较为复杂的体系,包含的内容较为广阔,本文主要提出几个较为重要的技术:

(1)后备母猪定向培育技术:人们现在对生猪的品种要求越来越多,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推广后备猪优饲技术,对后备母猪进行定向培育。

(2)妊娠母猪控制饲养技术:母猪的饲养是生猪养殖中较为重要的内容,特别是对妊娠母猪的饲养更加需要重视,需要一定的技术知识做支撑。主要使母猪获得最大限度的泌乳量,提高产仔数,同时还要提高母猪的繁殖能力。

(3)生猪人工授精标准化技术:人工授精是现代繁殖技术的一大突破,也优化了生猪养殖技术,充分发挥良种猪的遗传性能,提高优良种公猪的利用率。

(4)猪场粪污综合利用技术:对于生猪养殖来说,后期的猪场粪污处理也是一个重要的技术,目前,主要是以“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为主要原则,对养猪场污染物进行合理的处理利用,将猪场污物变废为宝和减轻养猪场对环境污染。

3生猪养殖标准化的相关建议

3.1让市场推动生猪养殖规模化发展

生猪的养殖与市场具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菜市场里的猪肉价往往是消费者关注的问题。市场的变化也通常给生猪养殖带来巨大的影响和冲击,特别是对一些中小型的养殖场而言。面对这样的情况,可以合理利用市场来推动生猪养殖的规模化发展,市场决定价格。生猪养殖规模化之后才能使得生猪养殖的标准化得以实现。

3.2技术流程革新提高生猪养殖标准化竞争力现代技术

的发展也为生猪养殖带来了一定的进步,特别是对生猪养殖的标准化和规模化带来了便利。一些先进的生产设备使得生猪养殖减少了劳动力的使用,节约了劳动时间。同时一些先进管理模式的引进也使得养殖的规模化、标准化得以实现。此外,现代技术流程的更新还能够有效的提高生猪养殖标准化竞争力,促使生猪产业生产方式产生转变,并不断取得进步和创新。

3.3创新养殖模式突破人才困境

当前,我国的教育取得了巨大的突破,人才大量的涌入了社会,社会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大部分的人才纷纷涌入一些热门的行业。生猪养殖这一个行业对于一些大学毕业的人才来说,是很冷门的就业方向。但是随着生猪养殖模式越来越规范化、标准化,并且创新的养殖模式也颠覆了人们对生猪养殖行业的看法,越来越多的人才涌入这一行业,为生猪养殖带来了新的活力。

4结语

篇7

关键词 城郊畜牧业;现状;亮点;制约因素;思路;对策;青海湟中

中图分类号 F32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7-0340-02

1 湟中县城郊畜牧业生产现状

湟中县总面积2 700 km2,有耕地5.65万hm2、林地2.81万hm2、草地9.65万hm2。辖10镇5乡、393个行政村、总人口50.25万人。2011年实现农业生产总值21.99亿元,其中畜牧业总产值9.6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 894.27元,畜牧业人均纯收入占1 212元。全县猪、牛、羊、鸡存栏分别达到17.55万头、10.76万头、33.94万只和34.75万羽,出栏分别达到14.91万头、6.65万头、26.45万只和39.39万羽;肉、蛋、奶、毛产量分别达到25 792、2 440、65 922、487 t,同比增长17%、36%、18%和11%。

近年来,湟中县畜牧业依托三面环卫省会西宁的区位优势,不断创新发展模式,把推进规模养殖作为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的着力点,促进当地畜牧业发展。以小南川奶牛养殖、康城川肉牛肉羊养殖和西川生猪养殖及仔猪繁育三大生态养殖示范园为主的青海湟中湟水源地生态养殖示范园区建设初具规模,养殖园区内基地总量达到95个。2011年园区总产值达到1.672 7亿元,比2010年增长0.121 7亿元、增长率为7.8%。目前园区内良种奶牛、肉牛、肉羊、生猪和良种蛋鸡存栏总量分别达到0.5万头、2.3万头、1.9万只、4.2万头和10万羽,肉牛、肉羊、生猪、肉鸡出存栏总量分别达到1.8万头、0.8万只、4.9万头、12万羽。

2 工作中呈现的五大亮点

一是建基地。新建各类养殖基地15个,其中生猪养殖基地3个、奶牛养殖基地1个、肉牛肉羊养殖基地6个、家禽养殖基地2个、特种养殖基地3个,新建基地数量位于全市第一,全县养殖基地总量达到80个,处于全省领先。二是扩规模。对17个基地改造升级,基地畜禽出栏和存栏都比2010年显著增长,园区总产值达到1.672 7亿元,比2010年增长0.121 7亿元、增长率为7.8%;良种奶牛存栏数量总量达到5 095头,出栏肉牛7 650头,肉羊8 200头,存栏良种蛋鸡5万羽。三是提标准。按照现代畜牧业示范园区标准,通过改造升级,2012年认定国家级标准化养殖基地3个、省级标准化养殖基地12个,已建成基地中已认定国家级标准化养殖基地数量达到了4个、省级标准化养殖基地数量达到了34个。四是促改良。2012年引进各类良种畜17 955头只;完成牛改1.8万头(其中冷配1.15头),绵改3.2万只,猪改1.6万头,推广良种雏鸡28万羽。五是抓补奖。按村进行联户承包,全面完成了各乡镇的基本情况统计、414个村实地构图和室内电子绘图、16个乡镇12.97万hm2基本草原划定和10万多户农户信息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录入等工作,现已通过省级验收[1]。

3 发展城郊畜牧业的制约因素

3.1 基础设施仍薄弱

由于长期的农牧业投入不足,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建设起步晚,覆盖面小。受客观条件限制,农机具配套率低,机械化物质装备较差。特别是长期以来,对农业区的草地建设重视不够,投入严重不足,水土流失严重,饲草料产业发展滞后,草场得不到有效治理和充分利用。

3.2 经营方式仍粗放

各类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起步晚,传统的“一家一户”为主的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尚未从根本上得到转变。农牧业结构调整缺乏重大农牧业项目支撑,特色优势产业尚未实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加之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农产品的加工转化率低,没有形成品牌。

3.3 农业人才仍匮乏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加快,农村精英阶层的大量农业劳动者流失,素质老弱化,缺乏懂知识、有技术、有素质的农业人才,影响现代农牧业新技术、新品种和新型经营方式在农村的扩散。

3.4 支持资金仍不足

示范区建设迫切需要大量资金支持,但县级财力有限,争取中央和省级建设项目较困难,整合县政府各部门的资金集中打造示范区的机制尚未形成,农民贷款难,企业流动资金紧缺,融资渠道窄,招商引资难度大。

4 发展城郊畜牧业的思路

重点创建奶牛、肉牛肉羊、生猪三大特色产业核心示范园,并在空间布局中的“三带”区域内,高标准建设生产示范基地。

4.1 奶牛产业示范园区

产业展示园:按照“完善功能、扩大规模、设施配套、提升档次”的建设原则,扩建现有的田家寨镇新村青海圣亚高原牧场、李家台村春源奶牛养殖场2个标准化奶牛养殖基地,形成“一园双核”的现代化奶牛养殖园,建成全县奶牛发展的展示区和样板区。

园区功能定位:①全县奶牛规模化养殖示范中心;②现代化养殖设施与装备展示中心;③奶牛规模化养殖技术孵化基地;④全县重要的奶牛生产及饲料种植基地;⑤龙头企业奶源供给基地;⑥奶牛产业化经营的典型和样板。

主攻方向:坚持以奶牛规模化养殖场(小区)建设为重点,集中打造全县的奶牛产业带和重点乡、村奶牛基地,提高规模化养殖比重和产业集中度,加大品种改良,推广良种、良料和良法,推进青贮玉米等饲草料基地建设,率先推行标准化生产技术,提高奶牛单产,增加牛奶总产。

核心区:以田家寨镇李家台和新村为核心区,按“园区+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模式构建。

辐射区:辐射带动田家寨周边其他村,并在上新庄镇、大才乡、多巴镇、拦隆口镇、鲁沙尔镇、西堡乡、汉东乡、上五庄镇和李家山乡9个乡镇中的20个重点村,建设高标准规模化养殖小区。

4.2 肉牛肉羊产业示范园区

产业展示园:在上五庄镇友爱村,高标准、高起点建设1处肉牛肉羊标准化养殖示范园,细分功能分区,配套水、电、路、绿化等基础设施。建成全县肉牛肉羊产业发展的展示区和样板区。

园区功能定位:①全县肉牛肉羊规模化养殖示范中心;②现代化养殖设施与装备展示中心;③肉牛肉羊繁育和育肥技术、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展示中心;④全省重要的肉牛肉羊生产基地;⑤龙头企业优质牛肉、羊肉原料供给基地;⑥肉牛肉羊产业化经营的典型和样板。

主攻方向:以规模化养殖场(小区)建设为重点,集中打造全县肉牛肉羊产业带和重点乡、村肉牛肉羊养殖基地,提高规模化养殖比重和产业集中度,加大品种改良,推广良种、良料和良法,推进饲草料基地建设,推行标准化养殖技术,增加牛肉羊肉总产。

核心区:以上五庄镇友爱村为核心区,按“园区+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模式构建。

辐射区:辐射带动大才乡、共和镇、上新庄镇、上五庄镇、拦隆口镇、田家寨镇、土门关乡、鲁沙尔镇、多巴镇、西堡镇、李家山镇等11个乡镇中的59个重点村,建设高标准规模化肉牛肉羊养殖小区。

4.3 生猪产业示范园区

产业展示园:在李家山镇崖头村,高标准建设1处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园,配套水、电、路、绿化等基础设施。建成后,成为全县生猪产业发展的展示区和样板区。

园区功能定位:①全县生猪规模化养殖示范中心;②现代化养殖设施与装备展示中心;③生猪高效繁育和育肥技术、全价饲料配方技术、机械自动化养殖技术展示中心;④全省重要的生猪生产和猪肉供给基地;⑤生猪产业化经营的典型和样板。

主攻方向:按照“统一规划、规模建棚、提高档次”原则,着力建设高标准规模化养殖小区,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提高单产水平和生猪育肥效果,提高全省市场猪肉供给能力。

核心区:以李家山镇崖头村为核心区,按“园区+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的模式构建。

辐射区:在“三带”中的拦隆口、多巴、共和、李家山、西堡、上新庄、鲁沙尔镇、田家寨镇等8个乡镇的30个生猪重点养殖村建立标准化规模养殖基地。

5 对策

5.1 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科学发展畜牧业,以保证农户的收入为主线,从传统的畜牧业生产转变成现代畜牧业生产方式。明确每个领导的发展目标任务,使领导参与到实际的监管监督中去,并对领导的工作结果进行考查与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其年终奖的考核项目之一,推进现代畜牧业向标准化、规模化健康快速发展。

5.2 打造示范园区

加强湟中县示范园区的建设,促进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发挥园区的示范带头作用,重点推进小南川奶牛养殖区、西纳川肉牛肉羊养殖区和西川生猪养殖及仔猪繁育养殖区建设,提高园区畜牧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2-5]。

5.3 增加资金投入,加大项目建设

积极争取各级支农资金,完善多方式、多渠道、多元化畜牧业投入机制体制。加大养殖场建设、病虫草害防治、畜禽良种工程等项目的建设。通过多渠道、多方面的投入,增强畜牧业发展后劲。

5.4 推广现代科技

一是加强科技培训。培养一批懂知识、有技术、有素质的畜牧生产队伍。二是加强科技推广,大力推广科技新技术,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建立生态循环养殖模式。三是加强良种引进和繁育,提高养殖效益。引进良种畜,全面提升畜禽生产性能和品质。通过推广现代科技,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提高畜牧业科技含量[6-8]。

5.5 强化防检监管

认真贯彻畜疫防治的“双轨”目标责任制,强化行政轨的工作力度,完善“网络健全、队伍稳定、保障有力、处置高效”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落实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应急机制,进一步加强产地检疫、屠宰检疫以及执法监督,动物疫病防控工作,防止发生重大动物疫情,为养殖业发展提供坚强的保障[4,9-11]。

5.6 加强草原保护

一是积极贯彻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促进绿色、生态、有机的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二是加大天然草场保护和建设力度,积极争取草场建设和保护项目。三是扩大人工种草规模,努力推进草业产业化进程。四是积极开展种草养畜,大力推行舍饲、半舍饲饲养方式,促进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1,12]。

6 参考文献

[1] 杨永奎.加快推进湟中县现代畜牧业进程的思考[J].青海畜牧兽医杂志,2012,42(2):50-51.

[2] 安维军.青海省湟中县畜牧业“十一五”发展取得的成就及“十二五”发展规划探讨[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2,33(3):64-65.

[3] 王燕明.湟中县特色畜牧业发展思考[J].青海畜牧兽医杂志,2011,41(2):40.

[4] 李积花,王曙光.湟中县畜牧业发展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研究[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09(3):57-59.

[5] 李启光,伊万娟.加快农区畜牧业发展 培育农民新的经济增长点[J].青海草业,2005,14(2):39-41.

[6] 周明秀.玛沁县畜牧业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J].青海草业,2004,13(3):54-56.

[7] 王慧.湟中县畜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14):380-381.

[8] 刘春鸽,孟繁锡.中国有机畜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世界农业,2006(11):18-21.

[9] 彭中山.湟中县畜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草业与畜牧,2007(5):58-60.

[10] 李启光,董伟.湟中县畜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青海草业,2008(1):51-54.

篇8

关键词:农户;养殖档案;现状;方法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1005201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镇化建设的快速推进,人们对于新农村建设中环境的要求和标准越来越高。伴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肉类农产品价格逐渐攀升,很多农户加入了养殖队伍。但随着农户养殖的集约化、规模化程度逐渐提高,如何提高农户养殖的管理水平、增加养殖效益显得尤为重要。建立农户养殖档案并加强管理是有效提高养殖管理水平、增加效益的有效途径。相对于规模化养殖,农户养殖一般规模较小,且处于农村环境,建立基于信息化的科技档案的难度较大,不易实现且难以推广。本文针对农户实际情况,对农户如何建立养殖档案进行了初步探讨,以期能给农村养殖户提供相关的可行性建议,将科学养殖事业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1 农户养殖档案管理现状

1.1 不重视也不会建立养殖档案

农户在养殖过程中,由于人力、物力、财力、知识等各方面因素的局限,建立养殖档案较为困难,加上多数农户认为建与不建养殖档案和自己的养殖收益没有关系,建与不建一个样,很多农户有一种“放羊栽蒜,不死准赚”的思想,忽视了养殖管理的重要性和复杂性,不注意平时养殖过程中的经验积累及养殖技术、信息的收集,没有记录专门的养殖环境数据。

1.2 养殖档案建立不全、管理不善

由于农户生活的随意性,使其对自认为重要的信息加以记录,或想起来的时候记录一下,导致养殖档案记录不完全、不系统,使用时用得上的资料非常少。很多农户的养殖档案没有固定存放地点,随便放置,容易丢失。

2 建立养殖档案的作用

笔者曾拜访过一位农民养猪大户,在几年的实践中,他把日常生活中主副食价格、饲料价格和生猪价格升降及与养猪有关的经营投入、繁育技术等全部记录下来,形成自己独特的养殖档案。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市场调查后发现,猪肉、生猪、饲料等与养殖相关的价格升降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并且相互之间关联密切。根据这些规律,他适时调整了增栏、减栏、出栏计划,不去一味追求扩大养殖规模、增加存栏量,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市场风险,从而得到较理想的经济效益。他养好猪、赚到钱的秘诀是养猪一定要学好养殖技术,同时别忘了建立养殖档案。

养殖场的档案包括科研类、生产类、科教宣传类、仪器设备类、基建类、人事类等的纸质、电子、影像资料等。本文特指生产类养殖档案,其在农户个体养殖生产实践中具有指导意义,对农户养殖的可持续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江苏启东市近海对虾养殖场内的一个养猪场,由于缺少科学的饲养管理,年年亏本。江苏省劳模倪其新的儿子倪健飞带着其父的科学养猪档案资料前往承包,当年即扭亏为盈;又如山东省莱芜市莱城区辛庄镇,不少农户通过给猪建立档案,开发档案信息资源,摸索市场规律,实现了靠养猪发家致富。现将建立养殖档案的作用总结如下。

首先,在建立养殖档案的过程中,农户对养殖的整个过程和各个环节有了较为详细的了解,可提高其责任心和管理水平,使养殖更加规范化、规律化,可使农户随时了解养殖对象的健康等状况,使养殖场的疫病控制有延续性,使其动物保健更有依据。

其次,通过对养殖过程和关键环节的了解,农户能够根据自身实际需要选择学习养殖相关知识与技术,并逐渐形成系统化的养殖技术,提高自身的养殖水平。

再者,建立详细而完备的养殖档案,会形成较为系统的养殖数据库,为技术人员对养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尽快做出准确的诊断并采取应对措施提供资料和依据,详细而完备的养殖档案对重大疫病的防治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3 如何建立养殖档案

3.1 建立符合实际的规章制度

农户知识层面浅,可制订一些合理的简单易行的养殖规章制度、作息时间等,约束自由散漫的心性,如《作息时间规定》、《消毒制度》、《防疫制度》、《物料管理制度》等,提醒农户日常应维护的事项。政府下派农业技术人员应多到农村宣讲建立养殖档案的重要性和科学性,手把手教授并帮助农户建立养殖档案,使之建立的养殖档案切实有效可用。如河南省内丘县是一个养猪大县,农民家家都有养猪习惯。2007年国家及省、市出台促进生猪生产的相关政策后,农民养猪积极性日益高涨,但传统的管理手段远远不能适应市场发展的要求。为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有效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该县以生猪养殖规范化管理为抓手,创造性地实施了生猪“档案管理”新机制。在实施生猪“档案管理”工作中,内丘县首先在规模以上企业中实行了“饲养档案”管理制度,对每头生猪建立档案,详细记录该猪的出生、饲养、防疫、配孕等情况,使每头猪从出生到出栏的各项管理都井然有序。生猪“档案管理”制度的推行,为内丘生猪产业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管理保障,极大地调动了养猪户的积极性。

3.2 设计合理、易于建立的养殖档案

农户养殖户因自身条件所限,存在诸多局限性,如知识面偏窄,自学能力较弱;场地环境偏小,养殖技术缺乏等,不能建立详细、复杂的养殖档案。建立养殖档案应首先准备不容易丢失的笔记本,设计简单可行的养殖信息收集表。如畜牧生产记录本,内容包含如品种培育记录表,配种、产仔、生产记录表,公猪(采精、品质鉴定、稀释、保存)记录表,转群记录表,返情、流产记录表,死亡、淘汰记录表等;兽医疫病防治本,内容包含如免疫、保健、诊疗、解剖、用药、消毒、无害化处理记录、疫病监测报告等;经营管理记录本,内容包含如种猪、饲料、药品、疫苗的采购、保管、使用或销售等。表格内容可以通过互联网寻找,相关科技图书中也有很多模板,农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予以修改。

3.3 设立专门存放地

农户因条件所限,大多只能实行纸质养殖档案管理,有条件的可同时实行电子养殖档案管理,应购买专用档案袋、档案柜,进行实时记录,实时归档,实时整理入柜,尽量确保档案齐全、完整和准确。

江苏省劳模倪其新,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在启东县养猪,至今已有四十余年历史,多次被评为养猪能手。在档案局的帮助下,他总结了几十年来的养猪经验,把从1970年开始积累的养猪方面的防病治病偏方,近几年承担的科研试验项目中形成的原始记录和会议材料等进行了收集,补写回忆材料,购置档案橱,建立家庭养殖档案。这些辛勤劳动的成果和智慧结晶是其科学养猪劳动致富的传家宝,也是技术交流传、帮、带的传授录。

养殖农户建立养殖档案,好比把“财神”请到家,便于今后更好地科学养猪,好处多多,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朱丹,韩盛利.规模猪场养殖档案管理策略[J].猪业科学,2012,(8):102103.

[2]徐娜莉.健全生猪生产管理档案落实国家扶持政策[J].山东农业科学,2009,(3):109110.

[3]李增菊,贾增川.家庭档案,致富好帮手[J].档案与我与我家,2009,(6):1112.

篇9

关键词:病死猪;无害化处理;建议;枝江市

中图分类号:S8-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3)11-0088-02

枝江市是湖北省生猪调出大市,一直高度重视病死猪无害化处理工作。2011年11月到2012年10月,50头以上规模养殖户共无害化处理病死生猪4 067头,共268户,补助资金32.536万元;2012年11月至2013年10月,无害化处理病死生猪1 0024头,共251户,需资金80.192万元,已向枝江市财政局申请拨付补贴资金。

1 枝江市病死生猪无害化处理工作的现状

1.1 高度重视生猪规模化养殖场(户)无害化处理补助工作

一是制定了《枝江市生猪规模养殖场(户)无害化处理补助工作实施方案》,具体指导全市的无害化处理工作;二是加大了对动物养殖和疫病防控技术以及无害化处理方法等的培训力度,落实了质量安全责任,提高了风险防范意识。2013年印发宣传资料1 800份,告知养殖户随意丢弃死亡动物不仅造成环境污染,还极易造成重大动物疫病和人畜共患病的传播和扩散,尤其加大了自身养殖动物的患病风险。同时,在《枝江畜牧科技》上对无害化处理政策进行宣传,提高全市生猪规模养殖场(户)对无害化处理工作的认知度。

1.2 明确职责分工,搞好无害化申报登记及处理工作

枝江市动物卫生监督局对全市年出栏5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户)进行了登记备案,共备案4 334户,并组织执法人员指导年出栏500头以上的规模户建立规范的养殖档案,每个乡镇固定一名执法人员对规模养殖场(户)的病死生猪无害化处理情况实施监管。出现病死猪后,养殖场(户)必须立即上报到各动物卫生监督分所,分所及时安排相应的执法人员到场到户现场指导监督无害化处理并对病死猪进行现场拍照,填写无害化处理情况登记表,与养殖户双方认可签字,同时协助养殖户到村委会出具无害化处理证明材料,各分所每月25日前将当月的无害化处理情况报所汇总,然后经过市畜牧兽医局和财政市局共同审核签章后上报。

1.3 加大了执法力度,坚决打击了非法屠宰加工、经营、收购贩运病死猪行为

2013年,枝江市动物卫生监督局共单独处理非法收购贩运病死猪案件5起,协助公商办案2件,协助公安部门办案1件,严厉打击了此类违法犯罪行为,确保全市病死生猪无害化处理工作有序开展。

1.4 规范了生猪无害化处理补助申报工作

通过一年多的执行情况,不断总结在执行无害化处理工作中的经验,认真查找问题,制定了《枝江市生猪规模化养殖场(户)无害化处理补助申报须知》,通过《枝江畜牧科技》宣传到户,对枝江市生猪无害化处理补助的申报条件、申报资料、申报程序进行了明确的要求,具体的规范了全市的生猪无害化处理补助工作。

1.5 加强了监督,确保了无害化处理工作落实

2013年7月17日,枝江市财政局对全市无害化处理工作进行检查,2013年5月、9月市监督局组织专班对各镇无害化处理工作进行自查,随机检查20个规模户,了解无害化申报、勘验及资料汇总情况,有效规范了病死猪无害化处理操作程序。

1.6 积极探索无害化处理新模式,建立了高温生物降解无害化处理站

随着全市规模化畜禽养殖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畜禽养殖总量的大幅增长,因病或其他原因死亡畜禽对公共卫生安全的压力越来越大。为解决这一问题,2013年7月,枝江市引进了目前国际先进的高温与生物复合降解无害化处理技术,8~10月设备共运行32次,处理病害动物及产品3 800 kg,为枝江市无害化处理死亡畜禽、有效防控动物疫病发生、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发挥了积极作用。

2 存在的问题

2.1 监管难度大

枝江市共有198个行政村,各乡镇负责无害化处理的工作人仅有11名(均为兼职),人均要监管15~20个村。养殖户经常在深夜或者无人的地区丢弃病死动物,更加大了监管难度。

2.2 无害化处理设施严重不足

无害化处理设施严重不足,深埋处理依然是目前枝江市主要的无害化处理方式。按照无害化要求,深埋要挖2 m的深坑并且喷洒消毒剂,选址、人员操作上都具有很大的难度。

2.3 养殖户对病死动物进行无害化处理的自觉性和主动意识不强

养殖户对病死动物进行无害化处理的自觉性和主动意识不强,深埋费时费力,养猪户法律意识淡薄,贪图方便,养成了随意丢弃病死动物的陋习,给无害化处理工作带来了极大影响。

2.4 利益驱动,不法商贩不法经营时有发生

枝江市对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的监管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监管盲点较多,给一些不法商贩造成可乘之机。由于部门之间缺乏配合,尤其是能繁母猪保险,病死母猪无害化处理几乎在监管视线之外,畜产品安全形势尤其令人担忧。

3 对策

3.1 加强指导,严格执行政策

一是动物卫生监督局要强化档案管理,全面收集整理补助所需档案。更新规模户档案,确保年出栏50头以上规模户享受到国家惠农政策。二是督促养殖场认真全面做好相关记录,对于未按规程处理病死猪和不能提供全面完整记录的养殖场不能纳入补助范围进行统计申报。

3.2 加大政策宣传和公开工作

一是将补助政策全面完整地传达给全市所有的生猪规模养殖场;二是按月将申报补助的养殖场(户)、无害化处理数量、处理方式、补助标准和补助金额等情况在所在村张榜公示,并提供举报电话,接受群众监督。

3.3 加大打击乱扔病死猪的违法行为

一是组建专班,明察暗访,严厉依法处罚不按规定处置病死猪的违法行为。二是公布举报电话,让社会参与,加大打击力度,发现一起处罚一起。从根本上杜绝乱扔行为。

篇10

1 生猪养殖标准化建设的背景

转变生猪生产方式是健康养殖和提高养殖效益的必然要求。20xx年10月,**畜牧局组织人员对全县生猪产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据调研结果显示:农村散养受农村留守人口减少,外出务工人员增多;饲料(原料)价格上涨,导致养猪成本增加,农户养猪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加之近年来,全县虽清净无疫,但受到周边地区猪ii型链球菌病、牲畜口蹄疫、无名高烧等疫情诸多因素的影响,农民养猪积极性受挫。农村散养农户生猪饲养观念发生根本性改变,生猪饲养量直线下滑。大户养殖在未推行标准化规模养殖以前,虽在养殖数量上有所增加,但养殖场建设存在防疫设施不完善、管理不规范、人畜混居、污染严重、效益低下、抗风险能力差等诸方面缺点,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生猪产业的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猪数量和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农村散养难以供给社会生活的需要,推行规模养殖,转变生产方式成为破解难题的最佳办法。生猪养殖标准化、规模化、科学化、健康养殖成为畜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2 推进标准化体系建设的主要做法

2.1 抓组织保障,推动生猪产业从传统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实现助农增收致富。生猪产业是我县农村的传统和骨干产业,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生猪产业的发展,确立了“一体两翼”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思路。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国家级生猪养殖标准化示范区创建工作,下发了《关于加快生猪产业化工程建设的意见》、《关于创建国家级生猪养殖标准化示范区的意见》等文件,成立了以分管农业的县级领导为组长,畜牧、质监、财政、环保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创建国家级生猪养殖标准化示范区项目领导小组,并专门召开创建工作动员部署会议,与19个镇签订生猪产业发展目标责任书,严格目标考核。各镇各相关部门也成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做到了机构、人员、经费、责任、措施“五落实”。 全县生猪产业发展工作体系进一步健全,形成了上下联动、部门配合、齐抓共管、农户响应的工作局面。

2.2 抓政策引导,推动生猪产业从零星养殖向标准化规模化养殖转变,实现规模猪场硬件建设标准化。为进一步加快实施“劳畜富民”的发展战略,推进我县生猪产业升级换代,促进农民增收,县政府出台了配套政策措施,在生猪规模养殖户用地、取水、用电、融资、圈舍建设、引种等给予5-80万元的补助,引领农户走向标准化生产。一是根据国家中小型猪场建设标准制定了《**生猪规模养殖设计规范》,从20xx年起,全县新建的规模养殖场都按设计规范执行。二是打造321国道、泸荣路、县道万得路沿线等12个生猪产业基地镇。三是按照农业部“八统一”要求,本着相对集中原则,已建成得胜仁和村等10个生猪生态养殖小区。

2.3 抓科技推广,推动生猪产业从数量型向量质并重型转变,实现良种繁育体系标准化和规模猪场饲养管理标准化。一是品种优良化。大力推广猪人工授精繁殖技术,加快良种猪繁育体系建设,加速生猪品种更新。二是生猪养殖技术标准化。以创建国家级生猪养殖标准化示范区为载体,制订了圈舍建设、饲养管理养殖技术规范,加大培训力度,改善养殖环境,严格饲料、兽药等投入品的管理,加快推进生猪标准化养殖。三是发展生态化。引进生物垫料零排放养殖技术,整治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率先在兴旺牧业养殖公司和利泰农养殖公司建立起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四是资源循环再利用。推广“猪-沼-果(菜)”等生态养殖模式,促进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实现“双赢”。五是加强与“川农”、“西南大学”、“省畜科院”等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合作,共同建设生猪产业的科研基地,构筑**优质生猪养殖标准化的技术支撑体系。目前,天泉牧业有限公司成功引进世界先进的“智能化母猪饲养管理系统”,成为中国第二家、西南地区第一家拥有这一系统的生猪养殖场。

2.4 抓龙头带动,推动生猪产业从分散经营向产业化经营转变,实现标准化养殖场的示范带动作用。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把培育做大生猪标准化养殖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一是以泸州泰锋阳业农贸有限公司兴建的pic祖代种猪场为龙头,实现了生猪品种标准化。二是以**优质仔猪产业化开发总会为龙头,建立了“公司/协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商品仔猪产业化经营模式,对外销生猪统一佩戴 “蜀龙”牌商标,带动生猪产业的快速发展。三是以**吉龙食品有限公司为龙头,建立了“公司+基地+养殖场”的生猪产业化经营模式,开发的“世尊牌”猪肉系列产品80余种,产品远销俄罗斯、日本、东南亚等国家,解决了养殖户的后顾之忧,提升了养殖户的积极性。

2.5 抓防疫防控,推动生猪产业从以控为主向防控结合转变,实现生猪产品质量安全可靠。一是继续加强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强化基础免疫,制定和完善管理制度和各类技术规范,并符合wto和sps(动植物卫生协议)有关原则,做到建立一片,净化一片,巩固一片。二是新建饲料营养成分常规分析室,提高了对饲料的检测能力。三是县上成立以县食安办牵头,畜牧、工商、质监等部门参与的畜产品质量监管机构,加强了对饲料、兽药等投入品的监管力度。四是建立了全县畜禽养殖档案和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统一全县耳标编排,并对全县的规模养殖场的饲养品种、规模、投入品的使用等进行详细记录。

3 生猪养殖标准化建设取得的成效

经过多年的生猪养殖标准化发展建设,以生猪为主的畜牧业,在农业农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3.1 生猪产值大幅提升,农民收入增加明显。从20xx年末到20xx年末,畜牧业产值从13.5亿元增加到24.6亿元,提高了11.1亿元,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从50%提高到58%;生猪出栏从80万头增加到115万头,提高了35万头;外销仔猪从90万头增加到112万头,提高了22万头,外销量位居全省第一;农民人均牧业收入从398元增加到1237元,提高了839元;农民生猪养殖人均增收从90元/年增加到400元/年,提高了310元/年,农民增收明显。

3.2 生猪标准化养殖快速发展,规模效益明显。20xx年生猪养殖专业户5000余户,年出栏50头以上的规模猪场2356个,未建有生猪养殖小区和年出栏万头规模的猪场。而到20xx年底全县已发展生猪养殖专业户9000余户,比20xx年增加4000余户;年出栏50头以上的规模猪场4361个,比20xx年增加20xx户,其中年出栏万头以上的大中型标准化猪场10个,年出来6000头的标准化养殖小区10个。年出栏5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出栏量占全县生猪出栏总量的40.8%,高出全省5.8个百分点。

3.3 生猪良种率大幅提升,生猪品质更有保障。20xx年末到20xx年末,全县pic 父母代母猪从200头增加到1.2万头,增加了1.98万头,pic能繁母猪总量占全县能繁母猪的10%。生猪标准化人工授精从1万头增加到目前的6万头,生猪标准化人工授精率已达70%,比20xx年末提高了55%。全县生猪良种率从40%增加到70%,提高了30%。生猪良种率的大幅提升,有力保障了生猪品质的提高,增加了养殖效益。

4 生猪养殖标准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在看到取得成绩的同时,可清醒地看到,我县生猪养殖标准化建设中还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全县产、加、销一体化畜牧龙头企业少,带动力不强。二是宣传不够,氛围不浓,不论在交通要道,还是在规模养殖场,缺乏生猪产业发展宣传标识。三是产业化链条结合不紧,还存在脱链现象,在基地(农户)—龙头企业或协会之间还没有真正形成利益共同体,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四是养殖业主现代畜牧业意识不够强。五是项目发展资金短缺,**自从被确定为扩权强县试点县后,市财政取消对我县生猪发展的资金扶持。六是生猪饲养方式和饲养技术比较落后。七是生猪防疫体系不够健全。

5 下步发展打算

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现代畜牧业发展,以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产业增值为目标,以机制创新、科技创新、品牌创新为动力,加快养殖方式、资源利用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着力提高畜牧业良种化、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水平,切实保障动物卫生安全和畜产品质量安全,推动畜牧业率先在农业中实现现代化。到20xx年,全县出栏生猪135万头,外销仔猪115万头,生猪规模养殖比重达到60%,生猪良种面达到80以上。把我县建设为国家级生猪标准化养殖示范区、国家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国家出口猪肉质量安全示范区、四川省精品农业优质生猪养殖标准化示范区和全省40个现代畜牧业重点县之一,实现畜牧大县向畜牧经济强县跨越。

5.1 抓好规划,建设生猪生产产业带。现代畜牧业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规划先行,有序推进。县、镇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把现代畜牧业建设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明确建设的思路、目标、重点和工作措施。一是以321国道和泸荣线沿线为重点,建立生猪标准化养殖产业带,继续支持饲养50头以上pic父母代种猪且年出栏500头以上pic商品猪规模化猪场的发展,全力推进国家级生猪标准化养殖示范区建设。二是以喻寺、方洞、嘉明、玄滩、石桥、毗卢、奇峰、云锦、立石、百和、得胜、福集等12个镇为商品仔猪开发生产带。三是以牛滩、潮河、天兴、云龙、兆雅、海潮、太伏7个镇为优质商品瘦肉型猪生产带。

5.2 推进配套体系建设,强化产业发展支撑。一是加快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坚定不移地抓生猪产业化工程建设。按照“三定一统”(定品种、定规模、定设备,统计外观)的要求,推进良种工程建设,建立原种场、扩繁场、商品场相互配套的三级良种繁育体系,进一步加强对**猪人工授精总站和猪人工授精网络的规范化管理,全面实现良种化。二是进一步健全以政府为主体的动物防疫责任体系,科学编制免疫计划,完善免疫制度,对猪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依法实行强制免疫,建立完善免疫档案,全面推进畜禽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提升防控工作水平。三是坚持逢场必查的市场监管制度,加大饲料、兽药等投入品生产、经营、使用执法监管,对生猪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实行备案制度,强化生猪养殖档案管理,保障生猪产品质量安全。四是建立健全种类齐全、层次多样的人才培养体系,紧密结合我县畜牧业发展的实际,重点培养一批技术带头人,为**生猪养殖标准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5.3 创新运行机制,增强产业发展动力。一是整合现有资源,推广六方合作模式。由pic种猪场提供提供父母代种猪和商品仔猪,饲料企业配送饲料,担保公司为种猪场和养猪户提供贷款担保,协会(专业合作社)负责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农户负责养猪,保险公司提供保险服务。二是积极推行龙头企业(兴旺牧业、天泉牧业、金海公司等)通过专业合作社向农户提供仔畜禽、饲料、防疫、养殖技术,并按协议以增重计费方式付酬,农户进行标准化规模养殖的“寄养”模式。三是围绕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和区域性特色优势畜产品主产区建设,鼓励和引导以农民为主体的畜牧业生产、经营者组建“参与广泛、自愿联合、平等互利、管理民主”的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

5.4 转变生产方式,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一是大力发展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建设一批现代畜牧业重点镇。实施生猪养殖设施建设标准化工程,结合改厨、改圈、改厕、建沼气“三改一建”,做到“人畜分离,沼气配套,种养结合”。坚持适度规模养殖,种猪场按照饲养种猪50头、100头、200头、300头、500头规模进行扶持,标准化养殖小区按照年出栏20xx以上规模进行扶持,生猪养殖创业园区按照年出栏20xx0以上规模进行扶持。二是制定完善优惠政策,积极扶持现有龙头企业,同时促进与象雨润、四海、高金等有实力的龙头企业的合作,带动生猪产业发展,调动和发挥龙头企业对产业带动、行业推动、链条延伸、产品增值的重要作用。三是推广“生态养殖+沼气+绿色种植”和“发酵床生物零排放”生产模式,发展循环农业,实现种植业与养殖业的有机结合,避免产生新的面源、点源污染。

5.5 做大做强生猪品牌,提升品牌效应。一是充分发挥县畜牧兽医信息网的功能和作用,按时对生猪生产、加工、市场信息的收集和,与国内主要行业网站进行对接,实现畜产品销售网上交易。二是加强宣传,以“蜀龙”牌商标为载体,在交通要道、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等处设立广告牌进行宣传。对外调生猪统一佩带“蜀龙”牌商标,提升我县生猪的知名度。三是巩固和扩大“蜀龙”牌生猪产品的影响力,着力提升“蜀龙”牌生猪品牌的知名度,争创四川著名商标和四川省名牌产品,做大做强**生猪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