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业管理相关建议范文

时间:2024-03-07 17:46: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物业管理相关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物业管理相关建议

篇1

【关键词】战略管理 软件公司 财务核算 财务管理

一、软件公司财务核算及财务管理的意义

财务核算是财务的基本职能,财务管理则是财务的高级职能,其根本目的在于利用监督管理职能为企业谋求效益最大化。在财务核算功能的基础上,科学、合理运用现代管理会计知识,客观、合理分析判断企业在融资及盈利、企业价值及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领导、管理者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加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地位。

二、软件公司财务核算及财务管理中现存的问题

(一)财务信息失真

有些软件公司的财务人员对财务制度执行不严谨,或是相关的会计人员自身的业务素质低等原因,造成会计核算不规范,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如:会计分类不准,从而影响到报表质量;存在账外资产;资产损失清理不及时;大额往来款长期单方挂账等原因。

(二)财务管理不严,出现违规违纪情况

有些软件公司内部的财务制度不健全,或是制度虽然完善,却执行力度不足;另外,也存在着管理层的监管不严,致使财务管理不善,出现违规违纪现象。如,专用账户管理不严、私设小金库等。

(三)公司内控机制尚未形成

一些软件公司没有建立健全有效的财务内控机制。而一些已经建立内控机制的公司,个别也存在着不能有效执行的问题。

(四)虚假注册

个别软件公司还存在着公司的注册资本与公司账面实收资本完全不符,出现了虚假投资和抽逃注册资金的严重现象。

(五)管理层对财务核算及财务管理缺乏足够的重视

很多软件公司的管理层,普遍存在重视技术、重发展、重创新,但往往却忽略了财务核算及财务管理的真正意义。没有将财务核算及财务管理置于公司发展的重要位置。往往只在事后进行财务的核算,而对于事前和事中都没有进行良好的控制,也使财务信息质量失去其效用。更谈不上公司的财务战略管理,及其对公司全局性、长远性发展的重要意义。

三、对软件公司财务管理与财务核算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软件公司内部对财务核算及财务管理的认知与重视

首先,要加强公司领导层及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核算及财务管理的认知程度及重视意识,制定、完善公司的财务制度,并严格执行,以避免发生财务信息失真、违规违纪情况等现象。其次,全面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业务水平,增加其对本职工作及公司的责任感。第三,公司各部门需积极配合财务部门的相应工作。

(二)加强软件公司预算核算制度的执行力度

由于软件公司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相关预算的制定一定要与企业长远战略管理相匹配,针对不同市场环境因素,建立一套科学、客观、合理的预算核算制度,以适应软件公司发展的要求。

(三)完善软件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

首先建立健全软件公司的会计核算,规范会计行为,全面确保核算的真实性,避免出现虚假、舞弊行为,保障会计资料的有效性。其次,落实内控的保障制度,加强其会计内部控制,并通过有效途径建立、完善软件公司内部控制体系,以确保各项资金更科学、更合理、更有效地使用。同时,抓住内控的关键点,进行内控制度的调整和完善,使内控制度更加具体和可操作。

(四)完善企业的成本核算模式

软件公司在软件研发阶段资本化和费用化,则需要客观依据公司自身规模及产品的性质,遵守成本效益、稳健性及可比性原则,简化其核算程序,建立一个对其开发成本资本化科学、合理的划分标准。同时,还应加强内部审计和成本的有效控制,提高会计报表的在行业中的可比性。在成本费用的分配方面,要提高成本信息的准确度,最大程度上防止资源的浪费,从而全面提高软件公司的整体经济效益。而在成本核算管理上,则可以采用成本核算的动态管理制度,以提升软件公司的行业竞争力。

(五)加强财务战略管理的意识

财务战略管理是指企业在分析理财环境的基础上,服从和服务于企业战略的前提下,对企业资源筹集和配置活动进行的全局性和长远性的谋划,它是战略理论在财务管理领域的应用与延伸。

而软件公司的财务战略管理则是为了全面实现公司的战略目标和加强公司的竞争优势,充分运用财务战略管理的分析工具,科学、准确地确认公司在行业间的竞争地位,对公司的财务战略的决策与选择、实施与控制、计量与评价等活动进行全局性、长期性和创造性的谋划过程。面对财务软件市场巨大且残酷的竞争压力,软件公司的财务不仅要有科学精细的日常管理意识,更需要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及战略思想,来进行相应的财务管理。同时,财务战略管理还决定了软件公司财务资源配置的取向和模式,全面影响着公司资金活动的行为与效率,直接关系到软件公司的整体竞争力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四、结语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各企业间对软件的要求也愈来愈高,导致软件公司行业间的竞争压力也愈来愈大,这样就要求各软件公司应在财务核算功能基础上,科学、合理运用现代管理会计知识,客观、合理分析判断企业在企业价值及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领导、管理者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与决策依据,加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地位。本文结合多年的工作实践,就软件公司财务核算、财务管理方面相关问题浅显地阐述了个人观点,以供参考。

篇2

关键词:企业利益相关者 财务治理机制 财务决策机制 财务激励机制 财务约束机制 财务披露机制

一、引言

企业管理的主要任务,就是对人、财、物的合理调配,优化各种资源的配置,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战略,财务作为的中枢神经,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财务在此过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有效的公司财务治理机制是企业健康持续运行的基础,是企业开展各项其他工作的重要前提。一直以来,公司的财务治理机制受传统财务理论影响,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开展各项经营、生产和管理活动,忽视了其他利益群体应在公司治理与决策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享有的权利,将公司的发展置身于社会关系之外,产生了一系列不利影响,不仅损害了企业其他利益相关者利益,而且也给企业带来了不好的声誉,甚至抑制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经济发展和利益相关者理论日渐深入人心,更多企业对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的开展,EVA和平衡计分卡等涉及企业诸多利益相关者的战略工具被企业越来越广泛的接受,打破单一利益主体的传统财务治理机制,构建以利益相关者为导向的新的全方位财务治理机制,成为企业管理的新要求。这些研究虽然涉及到通过从社会责任角度或基于共同治理的理念角度来完善公司的财务治理机制,但是对于公司财务治理机制的内容不够完善;共同治理机制理念下的财务治理机制缺乏有力的理论支撑。这种现状下的公司财务治理机制独立于市场结构之外,忽略财务活动所处的社会大环境,无视财务活动背后所体现出来的各种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不利于公司财务解释能力和预测能力的施展。企业的生命力绝不是来自股东而是来自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因此,基于共同治理机制的理念应该继续得到理论的支持,对于公司的管理和财务的治理都应该引入利益相关者。将利益相关者理论嵌入到财务治理机制当中,尝试构建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财务治理机制,以实现股东与其他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共同治理。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及公司财务治理机制的影响

( 一 )利益相关者界定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萌芽始于多德(Dodd,1932),但利益相关者作为一个明确的理论概念是在1963年由斯坦福研究所提出的,将利益相关者定义为:“对企业来说,存在这样一些利益群体,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企业就无法生存(clarkson,1998)。”弗里曼(1984)将利益相关者定义为那些能够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过程的任何个人和群体,正式将社区、政府部门纳入到利益相关者的范畴之内。克拉克森(1994)认为:“利益相关者是指那些在企业的活动中投入了物质资本、人力资本、财务资本以及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承担了一定风险的群体”。杨瑞龙、周业安(2000)认为“凡是能够影响企业活动或被企业活动所影响的人或团体都是潜在的利益相关者,只有当潜在的利益相关者向企业投入专用性资产时才转化为真实的利益相关者”。贾生华、陈宏辉(2002)对利益相关者的界定也有一定的代表性,他们认为:“利益相关者是指那些在企业中进行了一定专用性投资,并承担了一定风险的个体和群体,其活动能够影响企业目标的实现,或者受到企业实现目标过程的影响。”本文认为,企业利益相关者应当包括所有对企业发展战略目标完成产生影响或受企业发展影响的群体或个人,如员工、顾客、供应商、股东、竞争者、媒体、社区以及能够帮助或损害企业的其他群体。凡是为企业提供了重要资源的个人或团体都应该具备对企业行为施加影响或控制的权利。这为企业利益相关者理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 二 )公司财务治理机制界定 公司治理自20世纪60年代产生之日起就一直是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问题,财务治理理论探讨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到目前为止,财务理论界对财务治理机制内涵的研究形成了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冯巧根教授(2001)认为,财务治理机制就是一种契约制度,它通过一定的财务治理手段,合理配置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以形成科学的自我约束机制和相互制衡机制,目的是协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和权责关系,促使他们长期合作,以保证公司的决策效率;衣龙新(2002)认为,财务治理机制就是基于财务资本结构等制度安排,对公司财权进行合理配置,在强调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前提下,形成有效的财务激励约束等机制,实现公司财务决策科学化等一系列制度、机制、行为的安排、设计和规范;杨淑娥教授(2002)认为,公司财务治理是指通过财权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不同配置,从而调整利益相关者在财务体制中的地位,提高公司治理效率的一系列动态制度安排。综合上述观点,财务治理机制的涵义可概括为:公司财务治理作为公司治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在强调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前提下,对公司财权进行合理配置,形成有效的财务激励和约束机制、财务决策机制和财务信息披露机制,从而实现公司财务决策科学化的一系列制度安排。

( 三 )财务治理机制的内容界定 对于财务治理机制的内容,大部分学者比较认同将财务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作为财务治理机制的主要内容,如衣龙新(2004)在其博士论文中比较系统的梳理了财务治理的相关内容,并指出财务治理机制包含财务决策机制、财务激励机制、财务约束机制三大部分。张兆国、刘晓霞、张庆(2009)认为,公司财务的相机治理机制具体内容包括共同的财务收益分享机制、共同的财务决策机制、共同的财务监督机制。在我们看来,比较认同衣龙新的观点:财务治理机制的内容包括财务决策机制、财务约束机制和财务治理机制。此外,笔者认为,财务的信息披露同样是企业财务的主要内容。因为财务信息的披露与公司治理息息相关,它以最有效的形式将受托方的管理业绩呈现给利益相关者,让企业的利益相关以最直观、快捷的方式知悉公司的运作效率,最大限度的解决了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诸多障碍,有效的保护企业相关者的利益。因此,本文将解决信息不对称的财务治理的披露纳入到财务治理机制的体系中,成为财务治理机制的第四个维度—财务信息披露机制,使其得到应有的关注,构建更加完善、系统的四模块财务治理机制。

( 四 )利益相关者的财务共同治理 利益相关者理论讨论的主要是企业和谁的利益相关,以及在管理利益相关者时应该承担什么样的社会责任和义务。该理论认为,公司的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债权人、雇员、消费者、供应商、竞争者、政府、社区等。传统的财务治理机制更多的是考虑股东利益,在这种情况下,追求股东财富最大化,不可避免的导致股东与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冲突,损害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实际上,企业作为利益相关者的综合体,股东投入了股权资本、客户和供应商投入了市场资本、政府投入的公共环境资本、职工投入的人力资本等都是企业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因此这些利益相关者都应该参与公司所有权的分配,而不仅仅是股东。面对诸多利益相关者,企业应该规划好相关各方的切身利益,这就需要对公司财务的治理构建相应的制度予以保障,确保各项资本有效配置,互惠共生,进而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三、基于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公司财务治理机制构建

( 一 )基于企业利益相关者的财务决策机制 目前的公司财务决策机制大都是以股东会或由股东大会选举董事组成董事会为主的公司财务决策机制,这种财务决策机制比较单一,过多的考虑了股东的利益,而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边缘化,不利于企业兼顾其他相关者的利益。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财务决策机制应以资本提供者作为划分依据,将股东、债权人等物质资本提供者、包含经营者在内的员工等人力资本提供者及供应商、顾客等社会资本的提供者纳入企业决策的主体中,分别从股东大会和董事会角度进行制度安排和组织结构变革,来保证利益相关者同享财务决策权:在股东大会中建立相互制衡的议事机制,采取累计投票制度、表决权行使制度和股东诉讼制度等制度安排,防止大股东利用控股权的绝对地位来侵犯中小股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以董事会为保障,创新独立董事制度,在董事会中设立物质资本董事制度、人力资本董事制度及社会资本董事制度。

( 二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财务激励机制 财务激励机制是财务治理的软协调,是企业所有者为规避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而形成的一种妥协的财务约束契约。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财务激励机制是在考虑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基础上,充实这种妥协的财务约束契约。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财务激励机制不仅是对公司管理层及员工的激励,还包括对市场资本、社会环境资本、人力资本等诸多资金提供者的激励,主要包括顾客、供应商、社会和政府。它们构建出企业必须存在的社会结构,为企业提供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环境资源,对其进行相应的激励,能够改善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对员工的激励最好采用物质与精神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们在物质需求得到满足时,就会注重精神需求的满足。因此,对于员工的激励,除了要对其工作成果给予一定的薪酬奖励外,个人价值的认同及职务的提升同样会激励员工为公司的发展倾尽全力。可从财务方面采取的方式:对于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采用股票期权的激励方式来将企业经营者的个人利益和公司所有者的长远利益联系在一起,鼓励他们更多关注公司的长远发展,而不是仅仅将注意力集中在短期财务指标上,从而使之为公司和股东价值最大化而长期努力;对于一般雇员,更多的考虑将薪酬的提升与其绩效挂钩,此外,人文关怀也必不可少。员工离职率、员工的培训支出及员工的工作满意度等指标可以反映这些激励机制的效果。对消费者的激励实际上就是一种建立互惠互信的过程,企业应该改善产品,提高服务质量,在为顾客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的基础上,赢得顾客的信任和良好的口碑,这样,顾客才会给予企业回报及认同。在这样的良性循环下,企业可以在不断的发展壮大中树立起自己的品牌。可从财务方面采用如下方式:加强产品的质量把关,降低次品率;做好用户市场反馈工作,及时收集用户信息,从中获取消费者对公司产品的需求。可以重点考核顾客满意度、产品市场占有率、顾客返购率、服务成本等非财务指标。在供应商方面,可以通过较好的遵守供应商的信用政策,树立较好的商业信誉,对供应商进行信誉激励。企业与供应商的关系最重要的是诚信,唯有诚信才能与供应商保持长期合作,以促使其继续保持良好的交易信誉、广阔的让利空间和过硬的产品、服务质量。可从财务方面采取如下措施:充分利用供应商提供的信用政策,降低机会成本,在维护企业信用的基础上,在最长的信用期期末还款;加强采购人员的谈判能力,统一采购,获取尽可能多的销售折扣的同时大额的采购量也会使供应商考虑长远利益与公司维持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对于社区应注重人性化激励。一个企业总是存在于社区当中,与这个社区中的不同社会主体交往,不能置身其外。企业在这个社区中,一方面享有使用社区的各种基础设施和其他资源的权利,另一方面也履行对社区做出相应的贡献的义务,如发展社区的公共事业、为下岗职工提供培训、关心弱势群体、大力支持和发展公益慈善事业等。这些义务的履行情况就很好的衡量了企业的社会责任。该角度的业绩评价指标有资助人数、就业贡献率、捐赠收入比率等。对政府激励应注重对政府各部门具体工作的积极配合。对政府的激励源于寻求更好的发展环境,而政府能否提供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社会环境不是单个企业激励的结果,而是众多企业共同健康发展的结果。因此,对政府的激励实质上就是企业在寻求良好投资发展环境与其他方面制约因素之间权衡博弈的过程。具体方式可采用:搞好与政府各部门的关系、正确解读国家政策、协同行业各企业认真遵守政府出台的各项政策法规等。

( 三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财务约束机制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财务约束机制在约束损害与公司有直接经济利益关系的供应商、购买者经济利益的同时还约束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衡量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财务约束机制,既包括传统的财务指标,也包括一些非财务指标。传统的财务指标主要有公司债权人比较关注的反映公司偿债能力的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股东等资金提供者关注的反映公司盈利能力的销售利润率、权益净利率等等,股东和债权人等资金提供者都比较关注的反映公司营运能力的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等等。非财务指标主要是从定性的角度来界定公司某项财务行为是否损害到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及其损害程度。如作为公司上帝的消费者对公司推出的产品的满意程度;作为公司运作主要动力的职工对工作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满意度;作为公司生存之本的周边社区中其他共生体对公司某些财务行为对促进该社区成员的就业、对社区内弱势群体的帮扶、对社区自然环境的保护的满意程度等。约束和监督不可分,所有这些财务约束指标与非财务约束指标都需要一定的制度来监督并保障其运行。公司要想在财务治理中充分践行利益相关者理论,构建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财务约束机制,就必须从公司自身、公司的资金提供者及市场三个角度来保障。首先,公司要充分发挥审计作为一种鉴证活动的监督作用,包括企业的内部审计和作为独立第三方的外部审计。公司在做好自身的同时坦率的接受来自外部审计的监督与鉴证,提升自身素质,保障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财务约束机制的正常运作。其次,要搭建一定的平台来为公司资金提供者包括债权人及股东更加清晰、透明的了解公司的财务治理状况,提升他们的监督力度。最后,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市场,基于利益相关者的思路,不要忽视市场在公司财务监督中的作用,在公司的财务监督中引入职业经理人,充实公司的财务治理的决策与执行机构,降低公司的交易成本,提升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公司治理机制的运作效率。

( 四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财务披露机制 众所周知,由于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使得信息不对称成为目前企业发展不得不面临的重要问题,财务治理的目的最终是要满足企业利益相关者各方的利益诉求,而这些利益相关者只有了解公司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时才能获得这种满足。杨淑娥,金帆(2002)就曾明确的指出编制、呈报或审阅符合一定规范的财务报告来实现各利益相关者寻求。公司的资金提供者(包括股东和债权人)为了确保资本的盈利性或安全性会着重关注公司财务信息的生成程序和质量,通过公司呈报的财务报告来分析评价公司的长短期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进而保障自身的经济利益。政府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主力,同样非常关注公司的财务信息,通过公司财务信息反映出来的市场动向来进行诸多国家政策的制定。因此,构建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财务披露机制对于公司的财务治理同样是至关重要的,理应成为财务治理的四大维度之一。

四、结论

在进入信息时代的经济环境大背景下,一个企业如果还是坚持“股权至上”,不肯接受社会发展交付的新任务,就不可能实现长远发展。社会是许多利益相关者大融合,企业置身其中不可避免的与不同的利益相关者联系在一起。企业目标一定程度上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但真正的优质企业在追求利润的过程中总是具备战略的长远眼光,总是会兼顾除股东以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实现利益各方的合作共赢。本文试图通过将企业利益相关者理念嵌入到公司财务治理机制的过程中,分别从财务决策、财务激励及财务约束的角度找寻各利益主体共同治理、维护自身利益的最佳的公司财务管理模式;同时指出,财务披露机制作为财务信息呈报的重要环节,也应该是企业财务治理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重要维度之一。在此基础上构建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财务治理机制,目的是为公司财务管理提供有效的理念和模式,实现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兆国、刘晓霞、张庆:《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管理变革—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研究》,《会计研究》2009年第3期。

[2]李心合:《嵌入企业社会责任与扩展公司财务理论》,《会计研究2009年第1期。

[3]温素彬:《企业三重绩效的层次变权综合评价模型—基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视角》,《会计研究》2010年第12期。

[4]高汉祥:《企业社会责任对公司财务的影响机制——一个分析框架》,《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5]伍中信:《现代财务经济导论》,立信会计出版社2002年版。

[6]杨瑞龙、周业安:《企业利益相关者理论及其应用》,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7]李心合:《利益相关者财务论--新制度主义与财务学的互动与发展》,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

[8]江若尘:《大利益相关者问题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9]冯巧根:《公司治理结构》,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l年版。

[10]李心合:《利益相关者财务论》,《会计研究》2003年第lO期。

[11]汤谷良:《经营者财务论——兼论现代企业财务分层管理架构》,《会计研究》1997年第5期。

[12]杨淑娥、金帆:《关于公司财务治理问题的思考》,《会计研究》2002年第12期。

[13]林钟高、童铁牛:《公司治理与财务治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14]衣龙新:《财务治理理论初探》,《财会通讯》2002年第10期。

篇3

摘 要 随着我国医疗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卫生事业的单位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使卫生事业单位能够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提高卫生服务的效率,不断满足患者的多样化、多层次、个性化需求,使卫生投入转换为预期产出,将是卫生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必须思考和探索的课题。

关键词 新医改 卫生事业单位 医院 财务管理 创新

一、引言

随着我国新医改的进一步深化,现代医疗卫生事业单位正面临着一系列考验和挑战。医院的财务管理是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近几年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医院财务管理在很多方面都体现出不合时宜的一面,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着医疗体制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面对不断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性质也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公益性质逐步转变为具有市场化、商业化的企业性质。这种转变虽然适应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但是也使得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成为主要的社会话题之一。这无形中也增加了医院的压力和竞争力。

2009年,新医改在我国实施,它突出了医院的公益性质。医院的各种经费支出均由国家财政部门拨款。国家不仅要保证医疗单位促进全国人民健康水平能够日益提高,更要保证医疗卫生单位的资产保值的增值。这为医疗卫生单位的管理者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医院财务管理提出了新的方向。

二、现阶段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具体问题

财务管理是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但是近年来很多医院的内部经济管理存在很多问题,例如:盲目贷款搞基建、从国外购置高端设备,这不仅为医院的运营带来了巨大风险,更为医院的持久发展形成了阻碍。

1.缺乏系统、完善的预算管理

卫生单位的预算管理在医院的整体活动中起到把我与控制的作用。主要是根据医院的管理水平及资金的使用状况来确定相关的财务和非财务管理活动的预算。但是,很多医院并未对预算工作予以高度的重视,只将预算看作是一种形式和任务,最终使得财务预算缺乏科学性。

2.对财务管理的定位较为盲目

目前很多医院对财务管理目标的定位存在很多盲目性和误区。例如:单纯的追求医院盈利的最大化、一味的诛求医院的社会效益最大化,这些都给医院自身的发展带来了问题,既不利于医院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3.缺乏对资金时间价值的清晰认识

医院资金的运行中,占用了大量的流动资金,使得资金的使用效率降低,导致医院管理者的投资决策缺乏有效的科学依据。盲目的投资使资金回收速度降低,投资率降低。

4.医院财务人员即管理者缺乏经营的风险意识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医院的经营管理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医院已经由原来单纯的社会公益性事业单位转变为具有企业性质的单位。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更是增加了医疗市场的竞争。因此,各医院必须提高经济效益,树立较强的风险管理意识,提高对成本的控制,不断降低经营成本。

三、新时期医疗卫生单位财务管理的创新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提倡高科技和先进的管理方法。因此,在医疗卫生事业单位中提高财务管理将对提高医院的经营绩效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1.强化管理者管理理念的转变

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各行各业必须及时更新知识,才能适应不断激烈的竞争的需要和时展的需要。在市场经济中,只有不断更新管理理念才能使理财不断制胜。新的管理理念能够为管理者带来全新的思维和行为。因此,医疗卫生单位的财务管理者必须抛弃旧的管理理念,更新思维,树立起全新的财务管理理念。

2.全面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在医疗卫生单位的经济建设中,财务管理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而财务股管理的提高离不开高素质的财务人员。面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环境,医院的财务人员必须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管理素养、思想政治素养,并加强对财务知识、财务管理、财务法律法规、计算机知识,能更好的为医院财务管理提出建议。

3.加强成本核算

医疗卫生单位实行成本管理主要是为了能够真实的反映单位的财务运行状况与经营成本。医疗卫生单位在实行目标成本管理后可以将全部成本按照不同部门的受益程度进行归集与分析。例如:单位人员工资、固定资产的核算、办公费、房屋等设备的折旧费等,都属于目标成本管理的项目。

4.提高财务人员及管理者的风险意识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中的主体必不可少的面临着承担风险的问题。因此,医院的领导者和财务人员必须及时树立风险意识,站在为医院的发展考虑的高度,适应新时期财务管理的发展,选择好投资时机,提高医院的业务收入。

总之,在我国医疗体制的改革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的创新与完善将是新医改的坚强后盾与强有力的保障。严格而科学的财务管理将帮助医院独具不良之风,尽力减少财务上的漏洞,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作用,充分调动单位医务人员的工作热情,树立医疗单位的良好形象,为提高医疗单位的经营绩效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凡,钟泽菁,龚勋.公立医院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医学与社会.2008.21(2).

[2]周国顺.与收入和药品完全脱钩的考核改革.健康报.2010.01.29(3).

篇4

[关键词]创业导向;财务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07 ― 0169 ― 02

一、问题的提出

实现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是一国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创业可以增加社会就业机会,所以倡导创业、特别是在青年人中倡导创业对实现充分就业具有非凡的意义。最早对“创业”一词的解析是法国经济学家萨伊(Jean BaPtistesay),1800年他提出“创业是将经济资源从生产力低的地方转移到生产力高的产出多的地方的过程”。此后不同的理论学家从不同的考察角度对创业一词进行了定义。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比较有影响的观点。一是创业是新企业的创造及过程(代表人物Macmillan,Dess et al.等);二是创业等同于创新(代表人物Peeter F. Drucker);三是创业是捕捉新商业机会的过程(代表人物Shane)等。南开大学创业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张玉利教授(2008)认为创业是开创新的事业。其本质在于把握机会、创造性地整合资源、创新和快速行动,创业精神是创新的源泉。早在2010 年 5 月,为了激励大学生创业,人社部和教育部共同推出了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小型微型企业,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创业规模”。可见创业早已提升到国家战略层级。作为向社会培养输送人才的普通高校在全民创业的浪潮中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升学生创业能力是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

二、从创业者素质要求看普通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按创业的创意来源不同创业可分为复制型创业、模仿型创业、演进型创业和创新型创业四种。复制型创业是创业者对其所熟知的企业经营模式的完全重复与翻版;模仿型创业是创业者对已取得创业成功企业经营模式的模仿。严格意义上讲这两种创业属于生存型创业。演进型创业是创业者以自己拥有的专业特长和技术成果为核心竞争力所进行的创业。这种创业难点在于组织创新,具有风险高收益大的特点,是一种机会型创业。创新型创业是突破传统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模式,有创造性地开发和引导市场以满足顾客现有需求及潜在需求的创业。这种创业同样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但能创造较大的社会价值,是一种开拓型创业。一般来说演进型创业和创新型创业是社会倡导的创业主流,这也决定了普通高校对创业人才的培养应以创新型和开拓型创业人才为主要规格。一般来说创新型和开拓型创业人才应具有冒险精神、首创意识、协调沟通能力、管理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等特质。具体到财务管理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还需要具有理财能力、战略规划与执行能力、决策与判断能力等。上述素质能力的特点决定了财务管理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应具备较扎实的财务管理、会计、税法、审计、金融证券、工商管理、经济学、统计学等学科知识以及将这些知识转化为实践的能力。按照财务管理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需求的素质反观我国目前普通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模式会发现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缺乏创新创业知识要素的融和。目前虽然不少高校设立了创新创业教育课,但多是独立课程,并且侧重于理论,从财务管理专业所设置的系列课程看,形式上其与创新创业课是相互割裂的;在内容上其尚未引入创新创业理念,未与创新创业知识要素相融合。

2.课程体系结构以理论教学为主。目前我国不少普通高校在课程体系设计上理论课仍占较大比重,比较忽视实验实践课程的设置。不但实验课程门类少,且所占教学课时也较少。影响了学生对理论的消化理解以及动手能力的提升。

3.教学方式、方法及考核方式过于单一。目前不少普通高校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上课仍以教师为中心采取教师讲、学生听的方法;同时制订严格的教学计划对授课内容及进度加以约束;考核方式仍以考试为主。这些方式方法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规划设计、分析总结、求异思维、创新创造等多种能力的提升。

4.专业教师创新创业实践能力较差。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需要有理论扎实和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强的教师做引领。纵观我国普通高校教师绝大多数受过博士或硕士教育,理论功底较厚、科研能力较强。但是目前绝大多数普通高校教师毕业后直接从事高等教育工作,缺少在企业单位从事经营管理及财务管理的工作经历,拥有创业经验的更是凤毛麟角,这不利于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三、以创业为导向普通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针对前面所论述的问题,结合社会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建议完善普通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以提升学生能力为目标重构课程体系及内容

1.围绕提升学生专业素质构建多层次的课程体系

创新创业型人才所需求的知识与能力是多方位的,所以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应围绕提升学生素质需要区分出不同的课程层次,并按不同的原则加以设置。按创新创业型人才素质要求财务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应是专业理论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以此为中心依次设置专业基础课程、普通教育必修课程和素质拓展课程。在设置原则上专业基础课程为必须;普通教育必修课为够用;素质拓展课则为宽泛并可跨专业。每一类课程又可以区分设置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类。必修课应是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所必须具备的知识。选修课应具有多样性并充分照顾到学生的兴趣、个性及职业发展。

2.以提升学生创业素质为核心设计课程内容

为了提升受教育对象的创业能力,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应注重所传授知识的前瞻性、实用性和深度性。所以建议财务管理专业在设置理论课程时应在现有的初级财务管理、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证券投资学、项目评估、跨国公司财务、会计学、财务分析与评价、经济法、税法等核心理论课程的基础上可将企业运营管理、工程预算、纳税申报及税收筹划、管理信息系统等纳入到核心课程之中。同时在非核心理论课程中加上常用办公软件、Excel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电子商务、经济应用文写作、职业生涯规划、创业导向及风险管理、创新创造学、大学生创业指导等。为了适应知识不断更新的需要建议设置涉及财务管理、风险投资、电子商务、企业管理、经济法、税法及创业经验等专题讲座课。

3.加大实验及实践课力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创新创业人才需要极强的动手能力和求异性思维,所以建议各高校应将现有的财务管理实验、会计学实验、ERP、TOP-BOSS、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环节做实做强,在此基础上应增加实验的种类和数量,建议增设投资学实验、项目管理实验、财务分析与评价实验、纳税申报及纳税筹划实验等。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建议增设集财务管理、税法、投资学、项目管理、财务分析与评价、会计、内部审计、专业英语、电子商务等为一体的财务管理专业的综合实践。在实验实践教学顺序上依次是课程单项实训、课程综合实训、TOP-BOSS、ERP企业模拟实践等。建议采取交叉方式安排实践课与理论课的课序。即一段理论课后即一项单项实验,理论课结束后即是课程综合实验。全部理论课结束后是专业综合实践。同时建议每学期以上述系列课程为知识基础举办大学生创业赛、创业计划赛、创业知识赛等,将专业知识与创业元素相结合并加以强化,以此强化能力,提升创业潜质。

(二)改革教学执行与考核方式

1.实行弹性教学计划

为了突出教学活动的人性化、提升知识的传播时效和成果,建议在规范教学计划的前提下赋予教师一定调整计划的权利。不但教学时间可以一定的调节,同时教学内容根据最新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可以一定的增减。这样教师才能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接受知识的能力方便采取差异化的教学方式方法;同时也有利于将最新的知识吸纳入课堂。

2.改革教学方式方法

为了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改革过去填鸭式和教师一言堂教学形式,变教师主体为学生为主体。教师在课堂上应努力发挥好引导和督查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可先通过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任务的部署让学生课下自主学习,之后在课堂上通过反馈交流、案例设计、实景参与、小组讨论与对抗等形式完成知识的巩固与强化。在教学理念上完成学生从过去知道什么及为什么到运用知识怎样去圆满完成任务的转化。

3.改变考核方式

树立过程考核理念。改变过去一考定终身的做法,学科成绩的评定兼顾期末考试、期中考试等试卷成绩同时重点向学生整个学科学习期间的表现倾斜。如教师布置任务完成程度、解决问题质量、课堂上的活跃度等。同时还要综合学生的综合能力评定,如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发表的相关学科的论文、参加相关学科的赛事、创业经历等。

篇5

一、建设项目(新建及拆除重建)审计查证方法

(一)建设项目准备阶段审计要点

第一,审核正式开工建设(以施工许可证确定日期为准)之前,建设单位是否取得建设项目核准或备案文件、《国有土地使用证》(或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以下简称“四证”),是否与承建方签订了《施工合同》、《廉政建设合同》等。拆除重建项目还应审查是否保存有《危旧房屋鉴定书》、《房屋拆除合同》、《消防安全许可证》、《临时占道许可证》等。查证是否存在“未批先建”等严重违规的建设项目。

第二,根据《委托设计书》委托设计的内容,将设计图纸、立体效果图、预算申报书、建筑工程结算书进行大项核对,看有无缺漏项目、重要增减项目;再根据实地走防、观察、询问员工及客户,对建设项目实际使用情况的感受及体验,能够发现通风、采光、设施配置不能满足正常使用的问题,建筑设计缺陷也会暴露出来。

第三,调阅预算申报书、预算批复书、工程预(结)算书、与项目相关的固定资产明细账,核对工程结算金额与固定资产余额是否一致,预算有无批复、结算是否通过有资质的部门审核(本行系统有咨询造价中心的,由造价中心审核;无造价中心的,以当地有资质的职能部门审核),查找、分析发生差异的原因。

第四,调阅项目招(投)标资料、开标通知书、参与打分人员的原始评分依据,核对施工合同签订时间是否在开标时间之后,邀请招标、竞标的公司是否在3家以上,基本的集中采购政策是否得到遵循(10万元以上的单项采购是否遵循了集中采购流程),综合分析对中标单位的选择是否合理。

第五,调阅施工合同审查合同条款,有无不利于建设方的具体约定,合同期间的安全问题、与施工有关的各类保险是否由施工方负责落实,合同是否经过双方有权签字人签署,合同是否经过法律合规部门审批。

(二)预算执行情况审计要点

第一,调阅建设项目设计图纸、施工图纸,核对整体建筑面积及相对独立大项(如金库、会议室、招待所、营业室)的建筑面积(选择相对容易计量的单个项目实测建筑面积及工程量),按国家公布的定额单价估算出建筑成本与建设单位编制的预算比较,核对是否存在高估价格、多计建筑面积及工程量的行为。

第二,调阅工程预(结)算书、结合现场踏勘项目,核对是否存在虚构建设项目(单项)占用预算指标,采取编制虚假工程决算方式,将资金通过供应商套出,用于非生产性装修、或购买办公设施,或用于客户营销、个别的形成“小金库”,虚构行为将导致资产虚增和固定资产账实不符问题。

第三,调阅工程预(结)算书审核工程量及部分建筑单项增减项目,与建设、施工双方记录工程增减变化的《工程量、项目变更清单》核对,看签单时间是否合乎逻辑(如地基处理增量工程的签单时间在装修之后或主体工程封顶之后),若为逆向签单,应考虑是否为虚增项目。

第四,调阅预算批复书、工程结算书、固定资产明细账、基建账户审核投资支出金额,核查是否超预算支出,有无拖欠工程款进而产生有损金融机构声誉的行为。

第五,调阅固定资产明细账,查看建设项目房屋类固定资产构成,核对是否将独立使用、计价、有固定资产归属明细科目的物品列入房屋类固定资产(如叫号机、语音对讲机、电器设备、电子设备、办公家具等)。

第六,调阅工程预(结)算书及其附件,记录超预算的增加、调整项目,核对实际支付金额,计算增加及调整工程金额与承包价格的比率,说明预算编制、建设项目设计的缺漏,部分调整项目可以证明建筑设计的缺失。

第七,审计机构实施的审计项目大部分属于事后审计,可以从现场踏勘发现一些工程质量问题,如屋面、楼地面、外墙立面渗漏,地基发生严重沉降,楼层、墙体短时间开裂等,影响房屋正常使用。充分说明施工监理、质量监督部门监督不力,承建方的施工质量不高,施工技术有待改进。

(三)建设项目财务管理审计要点

第一,调阅固定资产明细账、建设项目档案资料,核对入账时间、入账发票、施工合同、商品房屋购销合同、交房通知、资本性支出指标通知、房屋购建申请与批复等,审核是否存在先占用规模入账,后组织施工、购入房屋的行为。

第二,调阅会议记录、资料,从中发现关于建设项目的问题线索;审查集中采购项目档案,重点分析集中采购是否存在虚假或重大违规情况、采购成本是否虚高、中标单位和被审行的关系等等,从中发现问题线索;对大额借方发生额,根据凭证、票据逐笔核实真实性、合理性,同时通过调阅相关存款账户明细账掌握款项支用情况,跟踪资金走向(包括收款方的资金走向,是否回流至被审行控制账户),从中发现问题线索。

第三,调阅办公和营业用房项目验收证明、工程预决算书、入账凭证、固定资产台账、明细账,审核自有固定资产支出是否按规定纳入固定资产科目核算,是否存在通过费用性支出绕开固定资产指标控制的问题。

篇6

一、“营改增”对铁路运输企业财务指标的影响

1.影响营业收入

按照《营业税改增值税实施办法》的相关规定,交通运输业适用的增值税率为11%,营业收入需换算成不含税的收入,即“营改增”后营业收入=“营改增”前营业收入÷(1+增值税率),在实现相同运输量的情况下,将会减少确定的营业收入,减少比例=增值税率÷(1+增值税率)×100%,由此可看出,假如运价未发生变化,计算同等收入水平的企业,“营改增”后确认营业收入的减少比率与增值税率的多少有很大关系。

2.影响营业成本

铁路运输业企业的营业成本基本上由固定资产提取的折旧、银行贷款支出的利息、固定资产养护支出、路网及机车工电辆、电力机车接触网用电支出和机车油料消耗等组成,以上这些费用是营业成本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企业缴纳的营业税金及附加也是营业成本中的一部分,实行“营改增”后,营业成本中减少了营业税金这部分费用,仅剩下教育费附加及城市维护建设税等其他税费,营业成本如果是取得了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可以将发票中列示的增值税作为进项税额抵扣销项税,列入营业成本中的数额就会相应减少。

3.影响固定资产折旧和入账价值

实行“营改增”后,固定资产原值会保护先前购进的固定资产所包含的进项税额,使得不能减少固定资产原值,也无法减少固定资产已计提的折旧,实行“营改增”后购入的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可用来抵扣销项税额。因为铁路运输企业拥有十分庞大的固定资产购置规模,需要把全部的固定资产购置安装完毕方可投入运营生产使用,所以在试点方案开始初期,会出现进项税额没有办法被足够的销项税额所抵扣的实际情况。实行“营改增”后,购入的固定资产原值中不在包含进项税额,所以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会减少,导致固定资产计提的折旧也相应的减少。

4.影响公司净利润和现金流量

增值税又叫流转税,尽管增值税实行价外核算,销项税额与进项税额在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与成本费用之外的核算系统进行核算,而企业的净利润是收入减掉成本、费用与损失后的余额,增值税与企业的净利润虽然关系不大。但铁路运输企业因提供运输等劳务而增加的现金流入量是增值税与价款的合计,假如现金流入量不变,增值税销项税额与企业收入成反向变化关系,增值税销项税额减少,代表企业的收入额增多,增值税销项税额增多,企业的收入减少。因此,企业的净利润对增值税销项税额有决定性作用。

二、总结与思考

铁路运输企业在营业税改增值税的试点过程中,由于制度和自身业务特点等因素影响可能会增加税负。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从制度层面讲,由于试点开展地区与行业有限,铁路运输企业外购的货物与劳务中还有部分无法进行抵扣,因此试点初期铁路运输企业或许会因为抵扣不全,而导致短期内企业税收负担增加;另一方面从企业层面讲,由于铁路运输企业成本结构、发展时期、经营策略不同,在改革初期,税收负担或许也会有所增加。所以针对改革试点初期税收负担可能增加的问题,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考虑。

1.建议考虑进一步降低税率

根据试点方案的指导思想,即“改革试点行业总体税负不增加或略有下降”,政府在税制转型交通运输业时,必须保持企业在转型后不会损失利益,虽然在营改增税制转换后对交通运输业设置了一档 11%的较低税率,但由于铁路运输业成本支出较为特殊,可抵扣的进项税额不多,相对来说 11% 仍是一个较高的税率,使铁路运输业的税率不下降反而上升,因此,在进项抵扣范围不变的情况下,应继续降低税率或实行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使铁路运输业能较好的发展。

篇7

在后勤社会化背景下,高校的物业服务基本实现了专业管理。文章以河源职业技术学院物业管理专业与珠海中竣物业为例,提出了深化校园物业与物业管理专业合作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

校企合作;物业管理;工作场地教学化;高职院校

一、企业工作场地教学化的意义

在后勤社会化的背景下,目前高校的物业管理一般都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引入专业型物业管理公司,这提高了高校物业市场化运作及管理的水平,实现了校园物业企业主体的自主经营,提高了运作效率。在高职院校强调“技能培养、工学结合”的背景下,物业公司入住校园,作为高校最有便利条件实现校企合作、完全对口的物业管理专业,如何利用好这一资源,深化校园物业公司与专业间的校企合作,对合作双方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校园物业公司而言,这是它的一个责任,同时,通过加强双方的合作,物业公司通过完全融入专业教学工作,形成紧密的互生关系,可以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能确保在下一次公开招标中击败对手;对物业管专业而言,这是落实“工学结合”,充分实现校企无缝衔接,实现企业工作现场教学化的重要资源条件,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二、中竣物业与物业管理专业合作现状

珠海市中竣物业河源分公司,于2005年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成为河源职业技术学院校园物业的管理方,已挂牌成为河源职业技术学院物业管理专业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初步参与到了物业管理专业的日常教学工作中。

(一)合作现状

1.中竣物业参与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教学计划等制定。中竣物业作为物业专业的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单位之一,在制订各级人才培养计划时,都参与相应研讨和指导,提供企业的意见和建议,争取使人才培养计划更加符合企业需求;在制订每门课程的教学计划时,原则上要求各任课教师,咨询中竣物业相应部门的意见,争取获得相应部门的支持,使各课程的重要实操内容能够与企业工作计划一致、同步,逐步实现工作场地教学化。

2.中竣物业在专业教学方面给予大力支持。(1)实习。自2007年以来,中竣物业河源分公司为物业管理专业提供了100余人次的专业实习机会,提供了多批次的认识实习机会。为保证学生的实习质量及全面性,专业实习学生实行轮岗制,实习岗位涉及安保、宿管等,加深了学生对物业企业的理解,较全面锻炼了学生的专业技能。(2)物业管理专业技能综合实训。自入驻校园以来,中竣管理河源分公司逐步融入专业技能综合实训教学,一是消防器材专项训练的校企融合,通过专业教师讲授理论,由公司主管向学生演练展示,主要是灭火器训练、水带的抛卷训练、营救逃生训练等内容,有效提高了教学的效果;二是协助专业开展消防演习,包括逃生软梯、警用器具、安全器具等工具,并有相关管理人员实地参与指导,加强了演习的逼真性,有效提高了演习效果。

3.中竣物业参与物业管理专业技能竞赛。为更好地强化学习效果,以赛促学,物业管理专业积极开展校内技能竞赛。在校内技能竞赛方面,中竣物业一是在大赛服装、器具等道具上给予了大力支持;二是派出相关管理人员参与技能竞赛现场的评比环节,并给予点评,促进了专业校内技能竞赛的逐步提高。

(二)中竣物业与物业管理专业校企合作问题

1.思想上不够重视。中竣物业作为校园物业的管理方,认为其工作就是做好校园物业的日常管理、维护工作,没有意识到校园物业与物业管理专业深化融合的重要性,导致部分管理人员对配合物业专业的日常教学工作等有畏难情绪,认为是职责之外的工作。在物业管理专业方面,对充分利用校园物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充分挖掘中竣物业的资源,导致日常教学与校园日常物业管理衔接融合不够紧密。

2.缺乏常态的交流与协调机制。目前,中竣物业与物业管理专业的交流与协调,主要由专业主任和项目经理对接,一般是有事情需要协调时沟通,临时性、随机性明显,导致日常校企合作对接一般是就事论事,缺乏规划与深入的协调,影响了校企合作效果的发挥。

3.中竣物业隐性资源未被开发利用。目前,物业管理专业的教学,仍以传统课堂教学为主,但物业管理专业是一门综合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在实训器材、设备设施有限的情况下,没有主动去发掘校园物业公司已经拥有的相关器材及设备设施,导致不少能够结合课堂教学实践的隐性资源未被充分利用,也不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及提高。另外,各门课程的教学计划都由各任课教师单独制订,任课教师只考虑到了课程的逻辑顺序、主次内容等,没有考虑校内物业公司的实际工作周期及日程排,导致任课教师在讲授需要实地操作或观摩的内容时,校内物业公司却没有相关的工作安排,二者的时间不一致,限制了校内物业隐形资源的利用,影响了授课效果。

4.中竣物业兼职教师人员有限。中竣物业经过多年发展,管理人员素质有了较大提高,但整体素质仍需提高,虽然实践经验丰富,但理论水平较弱,能够胜任兼职教师的人员有限,限制了双方的深入合作。

三、校园物业公司与物业专业合作模型的构建

作为高度对口的校企合作双方,校园物业公司与物业专业的合作,可以考虑将物业管理专业的各门课程与负责相应职能职责的部门对应起来,校内物业公司资源与专业课程的衔接的对应关系有:物业设备类课程,对应泵房、配电房、配电柜、保安监控室、钳子、螺丝刀、万用表、电笔、疏通机、扳手等资源;绿化保洁类课程,对应枝剪、锄头、剪刀、打草机、喷雾器、竹筢、玻璃刮、地拖、手推车、扫把、拖把、铁铲、斗车,吸尘器、清洁剂等资源;安保类课程,对应消防监控室、保安值班室及岗亭、钢叉、警棍、木棍、盾牌、钢盔,对讲机等资源;实务客服类课程,对应宿舍入住管理流程、服务质量检查标准、各部门岗位职责,日常管理制度等资源。为更好地实现双方的无缝对接,实现工作场地教学化、工作内容项目实操化,初步构想的校内物业与物业专业深化合作模型见图1。

四、深化校园物业与物业专业合作的路径

(一)相互参与对方行政例会一般而言,物业公司都有每周一次的例会制度,物业专业也有每周一次的专业教研室会议或活动。为更好地实现双方的教学与工作上的协调一致,建议双方建立常态的互知互通制度,即专业主任或委派教师每周或每两周参加一次物业公司的例会,物业公司的项目经理或其他管理人员每周或每两周都参加一次专业教研室的例会。通过制度性的互知互通,可以使物业公司知道相关课程未来1—2周的教学安排及实践实操需求;各任课教师可以通过专业主任的传达,知道物业公司未来一段时间的工作计划与安排,可以提前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或与物业公司沟通,探讨能否调整物业公司相关项目的工作计划,以便实现教学计划与物业公司的工作计划相协调。

(二)以公司日常管理项目为抓手,鼓励管理人员参与日常项目化教学

1.强化物业公司管理人员的外聘兼职教师地位。对一些实操性强的课程,如安全管理等,结合专业教学实际,建议继续加强物业公司管理人员的外聘兼职教师地位,进一步发挥校内物业管理人员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同时,校内物业管理人员担任某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可以更好地挖掘和运用校内物业公司的资源潜力,有利于该课程中实践实操部分的开展与实施,可以更好地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

2.制订更加灵活的外聘兼职教师制度。传统的外聘兼职教师,一般是聘请企业人员担任某门课程的兼职教师,完成整个学期该门课程的全部教学任务,其优点是课程内容及教学连贯,外聘教师的工作经验与理论相结合,但其缺点也很明显,企业人员由于工作任务或时间精力的限制,一般都无法接受此类教学任务,导致聘请合适的兼职教师比较困难。为解决该问题,建议学校可以考虑允许按照总课时的一定比例来聘请兼职教师。具体建议如下。一是外聘的兼职教师不需要承担整门课程的教学任务,校内专任的任课教师可依据课程的课内实践实操需要,灵活确定该门课程的外聘课时数量,常规的理论课程,建议按照总课时的10%—20%来确定。这样可以既保证课程的必要课内实践实操有企业导师的指导,又可以缓解企业人员对担任整门课程教学任务的畏难情绪。二是考虑到企业人员工作日需要上班,其空闲时间难以提前确定,建议此类兼职教师的授课时间不确定,主要依据兼职教师的空闲时间,由任课教师与兼职教师沟通确定,从而解决此类兼职教师怕没有空闲时间而拒绝的问题。

3.深化双方人员融合,实现双向任职锻炼交流。为进一步深化校企双方的互通互知,校企双方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对有培养潜力或专业操作方面已能够胜任专业教学的公司管理人员,可以考虑进行集中的教学方法技巧培训,比如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学技巧等课程,提高他们教学方法及理论水平。二是继续培养、聘任物业公司的管理人员任兼职教师,使物业公司管理人员了解教学中存在哪些课内实操与实践需要外聘教师讲授,也可思考物业公司还有哪些资源可以融合到专业课程的实操实践中,深挖物业公司的隐形资源。三是建议双方探讨专业教师到校内物业公司挂职锻炼,参与到相关部门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去,这样可以使专业教师能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提升自己的实操技能,也能深入了解物业企业所拥有的能为教学所用的资源,更好地为专业教学服务。

4.争取教学项目与企业项目同步,实现校内工作场地教学化。为更好地以校内物业公司的工作过程为导向,避免教学中实操项目与企业工作计划不一致,充分实现校内工作场地教学化,建议校企双方考虑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在上学期末或本学期初,各任课教师在制订教学计划前,召开一次由物业专业全体教师及物业公司各部门负责人共同参与的沟通协调会,各专任教师详细介绍所负责课程计划进行的课内实践实操计划,初步计划进行时间及所需资源,物业公司相应部门负责人依据工作计划或惯例,介绍公司可能开展相应工作的时间。通过双向沟通,各专任教师可以确定所负责课程中实践实操计划的大致时间安排计划。二是在实施课内实操计划前的2至3周,各任课教师,特别是房屋构造、安全、物业设备、绿化保洁类课程的任课教师,应提前与物业公司相应部门负责人再次进行沟通协调,再次确定公司可能开展相应工作的具体时间,再结合课程的授课时间安排,协调出一个学生可以现场观摩或实操体验的合适时间,实现校内工作现场课堂化、校内工作场地教学化。三是在课内实操计划完成后,各任课教师应总结此次教学效果,总结此次校企合作共同授课中获得的经验、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次的协调合作提供建议和指导。

5.扩大合作空间,加大横向互利合作。校企双方在原有的合作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扩展合作空间,建议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探索共同开发教材。校企双方,可以利用双方完全对口、相互比较了解,能够较好地渗入对方工作中的便利,探讨开发基于校内物业公司日常工作内容课堂化、日常工作场地教学化的教材,探讨编写一本真正融校内物业日常工作与日常教学于一体的项目化教材,探索实现“工作教学相融合,企业专业相融合”的工学结合模式。二是扩大双方的横向互利合作。基于校园物业公司的员工素质整体上还不够高,而高校相应专业拥有高素质的教师资源,建议双方可以开发适合员工培训的课程,提高员工素质,提升物业公司管理水平;在我国物业将进一步兼并整合的大趋势下,校园物业公司也有必要进一步走出去,对外拓展新项目,对内优化管理,建议双方可以采取物业公司出资、高校付出人力开展研究的横向课题模式,探讨如何将高校的人力资源转化为物业公司的经营发展优势。三是深化校物业管理协会与中竣物业融合。校物业管理协会,作为物业专业学生自主管理的一个组织,为学生的专业技能锻炼与视野开拓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为进一步锻炼学生技能,丰富课余生活,建议协会多与中竣物业协调,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参与公司日常的维修、管理工作中,特别是参与校重大活动的现场管理协调中。对中竣物业,建议探索加大对协会活动的支持力度,甚至可以考虑冠名赞助支持,使日常的员工培训等工作与协会的日常工作融合起来,进一步扩大中竣物业在校的影响力。四是为公司在本地的拓展提供支持。建议中竣物业与物业专业建立项目拓展小组,共同对本地的物业市场开展专项调查,及时掌握河源物业市场情况;在对具体项目的招投标活动中,物业专业发挥其特长,为公司招标书的制作提供支持与协助,提高公司项目拓展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张凤英.物业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8).

[2]韦柳.高职院校物业管理专业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探索[J].高教论坛,2013,(3).

[3]叶昌建.基于现代学徒制的物业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J].现代企业教育,2014,(10).

[4]黄继刚,李琳.独立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探索[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7).

篇8

关键词:物业管理;沟通;前期介入

在社区建设中,物业管理工作是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工作的重要内容。社区是社会的构成单位,是社会的窗口和缩影,建设和谐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工作。物业管理贴近社区居民的生活实际,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物业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与服务的好坏对社区两个文明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如何协调物业公司和业主的关系,提高物业管理企业的服务质量,对于建设和谐社区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物业管理存在的问题

1. 业主管理委员发挥作用有限

按照有关法规,业主管理委员会应该是物业小区内的最高权力机构,物业管理公司是受业主管理委员会之委托和聘用从事管理工作的。可实际上,一方面许多物业管理公司未受业主管理委员会的委托开展工作,业主管理委员会即使对物业管理不满意也很难另换物业管理公司;另一方面许多业主管理委员会存在选举不透明、不能定期召开业主会议、不能代表广大业主愿意等问题。

2、物业管理费纠纷

据了解,各小区存在或多或少的长期不交物业费的业主,业主拒交物业管理费的主要理由多为物业管理不到位,小区脏、乱、差;供暖、供热水温度低;小区内存在业主车辆丢失现象和配套设施不完备等。而大量居民的不交费,导致了物业企业降低服务水平。

3、物业和业主缺乏沟通

由于许多物业公司和业主之间缺乏沟通和理解,两者之间产生隔阂,甚至发生冲突。一些物业管理公司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只好以停水停电来催交费用,但往往导致矛盾加剧。

4、管理责任界定不清引发矛盾

有关法规规定,供水、供电、供气、供热、通信、有线电视等单位,应当依法承担物业管理区域内相关管线和设施设备的维修、养护责任。可实际上,物业企业无偿为有关部门代收代缴相关费用,小区内诸如水、电、暖等公共设施的维护都被推到物业公司的身上,使业主把一些应由相关部门、社区和开发商承担的责任等误认为是物业管理的范畴,使物业企业陷入被动。

二、建议解决办法

针对当前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物业管理的宣传

一是要物业管理公司树立努力为业主服务的意识,这样才能从企业内部产生提高服务水平的内在动力。二是要引导物业管理公司提高服务水平,总结已有的成功经验,向其他物业企业宣传。三是要宣传业主对房屋产权享有的权利和义务,增强业主的自觉维权意识。四是要加强物业服务内容透明度的宣传,对服务项目、服务内容、服务标准都要在小区内的布告栏内张贴。五是加强物业收费的宣传工作。

2、制定物业服务企业资质动态监督管理办法

应针对物业企业所管理的项目是否签订物业服务合同并备案,是否建立企业投诉受理分级管理制度,物业项目是否制作物业投诉受理公示牌,是否向业主委员会或者新聘的物业服务企业移交物业管理的相关设施和资料,企业是否按规定收取物业服务费用等,制定物业服务企业动态监督管理办法,管理部门随时对其进行监督考评。对整改仍不合格的企业进行通报,并记入企业不良信息档案,情节严重的依据相关法规给予处罚,直至吊销其资质证书。

3、加强从业人员的管理工作

物业服务企业的服务水平和服务意识取决于企业中每一个员工的服务水平和服务意识,因此在行业管理工作中不但要加强对物业服务管理,更要采取多种手段提升物业从业人员的综合技能以及服务水平。如对从业人员进行职业培训、日常管理,严格控制行业从业人员准入,通过宣传物业管理行业先进人物和事迹提升物业管理行业的荣誉感,强化物业管理行业凝聚力和吸引力。

4、加大旧有住宅小区的改造建设

旧有住宅小区是城市建设中的重点和难点,是房地产开发建设的延伸,为保证政府资源分配的公平性,以及城市建设水平的整体提高,应根据本地区发展状况,有计划、有步骤积极推进旧有物业项目的综合整治工作。

5、充分发挥业委员会的作用

应依法成立业主委员会,保障业主委员会的职权,为业主委员会行使职权、维护业主利益提供方便。业主委员会应当由能代表业主利益的业主组成,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行使职权,对于物业管理企业所提供的物业管理服务应及时予以审查、监督,对于损害业主利益的物业管理企业应及时予以解除物业管理合同或诉讼主张民事权益。

6、有关部门应该加强指导和管理。

房管、社区、办事处等有关部门应加大管理,指导业主和物业管理企业签订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物业管理合同;监督业主委员的选举合法性;跟踪检查物业企业日常的物业管理服务水平和收费;协调物业企业及业主委员会、开发商之间的关系。

7、推广物业管理前期介入制度

篇9

    《物业管理条例》针对实践中业主权利和义务不明确的问题,规定了业主在物业管理活动中享有10项权利:按照物业服务合同的约定,接受物业管理企业提供的服务;提议召开业主大会会议,并就物业管理的有关事项提出建议;提出制定和修改业主公约、业主大会议事规则的建议;参加业主大会会议,行使投票权;选举业主委员会委员,并享有被选举权;监督业主委员会的工作;监督物业管理企业履行物业服务合同等10项。

    《物业管理条例》同时规定业主在物业管理活动中必须履行6项义务:(1)遵守业主公约、业主大会议事规则;(2)遵守物业管理区域内物业共用部位和共用设施设备的使用、公共秩序和环境卫生的维护等方面的规章制度;(3)执行业主大会的决定和业主大会授权业主委员会作出的决定等6项。

    ■投票权根据业主的物业面积、住宅套数等确定

    同一个物业管理区域内的业主,应当在物业所在地的区、县政府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下成立业主大会。只有一个业主的,或者业主人数较少且经全体业主一致同意,可以不成立业主大会。决定不成立业主大会的,由业主共同履行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职责。

    业主在业主大会会议上投票权的确定,应当根据业主大会议事规则的规定来确定。

    ■业主可以委托人参加业主大会会议

    业主大会会议可以采用集体讨论的形式,也可以采用书面征求意见的形式。业主可以委托人参加业主大会会议。但无论采用哪种方式召开会议,都应当有物业管理区域内持有1/2以上投票权的业主参加。业主大会作出决定,必须经与会业主所持投票权1/2以上通过。

    ■业主委员会是业主大会的执行机构

    业主大会成立时,应当选举产生业主委员会。业主委员会是业主大会的执行机构。业主委员会应当自选举产生之日起30日内,向物业所在地的区、县人民政府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备案。业主委员会委员应当由热心公益事业、责任心强、具有一定组织能力的业主担任。

    在物业管理区域内,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应当积极配合相关居民委员会依法履行自治管理职责,支持居民委员会开展工作,并接受其指导和监督。住宅小区的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作出的决定,应当告知相关的居民委员会,并听取居民委员会的建议。

篇10

摘要:虽然我国的物业管理起步较晚,但20 世纪 90 年代起,专业化的城市物业管理也应运而生、迅速发展,在借鉴了国外的物业管理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物业管理组织体系,本文着重谈谈体系的构成及各组织之间的职能关系。

关键词:城市物业管理;组织;体系

20世纪90年代起,随着住房制度改革的深化、住宅建设的迅猛发展以及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城市物业管理应运而生、迅速发展,并担负着城市基层管理的主要职责,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我国的物业管理起步较晚,但多年来,我们借鉴了国外的物业管理经验,结合中国物业管理的现状,建立了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物业管理组织体系。

一、城市物业管理组织体系简介

体系就是指广义上的一个完整的大的系统,里面包括一些小的系统,构成一个个具有某种功能的结构。小系统之间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城市物业管理组织体系就是一个大系统,任何一个城市物业管理组织都是整个城市物业管理组织体系的一员,并且这些组织在整个城市物业管理组织体系中相互作用、相互关联。

二、城市物业管理组织体系构成及职能

城市物业管理组织体系,包括城市物业管理企业组织、城市物业管理行业自律组织、城市物业管理业主自治组织、城市物业管理政府管理组织、城市物业管理法律组织。这五种物业管理组织在城市物业管理产业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功能和治理方式。

(一)城市物业管理企业组织

物业管理企业组织是指依法成立,经营物业管理业务,并持续经营的组织。在我们国家主要是指物业管理公司。指具备县级以上物业管理主管部门核准颁发的资质证书,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注册登记,以社会化、专业化、经营型方式从事物业管理服务的企业。物业管理公司的主要职能:

1.办理接管验收。物业管理公司接受业主委托对物业进行管理,首先办理物业接管验收手续。办理接管验收可以明确交接双方的法律责任,为建立物业档案资料提供依据。

2.提供物业管理服务。物业管理公司依据国家有关法律和管理标准,向业主和用户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物业管理服务,为业主和用户创造整洁、舒适、安全、便捷的居住环境。协调好与政府、社区、公安、交通、建设、规划、环保、供水、供电、教育、医疗等部门的关系,使物业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二)城市物业管理行业自律组织

城市物业管理行业自律组织是物业管理市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协调管理活动的联合体,是保证物业管理市场良性运作必不可少的条件。中国物业管理协会 是以物业管理企业为主体,相关企业参加,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自愿组成的全国行业性的自律组织。中国物业管理协会的主要职能包括:

1.协助政府贯彻执行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

2.协助政府开展行业调研和行业统计工作,为政府制定行业改革方案、发展规划、产业政策等提供预案和建议。

3.代表和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向政府反映企业的合理要求和建议。 4.组织制定并监督本行业的行规行约,建立行业自律机制,规范行业自我管理行为,树立行业的良好形象。

(三)城市物业管理业主自治组织

物业管理业主自治组织是业主基于对物业的所有权而对物业以及与物业有关的社区公共事务进行自主管理所成立的组织。管委会,管委会是物业管理委员会的简称,是在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指导下,由物业内的业主和使用人选举的代表组成,代表和维护物业内业主和使用人的合法权益。它是一个长期的、稳定的组织,是物业管理中常设的最高权力机构,主要职能有:

1.负责考察、选择、招聘物业管理公司。具有良好信誉和丰富的物业管理经验是选择物业管理企业最重要的标准。选择时,要了解物业管理企业的背景,过去的业绩及目前的经营服务状况,考察合格与物业管理公司正式签订聘用合同。

2.监督物业管理公司的管理工作。 对物业公司日常制度化的工作进行监管。例如:保安24小时值班巡逻制度、机电设备的维修保养制度、车辆保管制度等,检查各项制度是否落实,有无漏洞,发现问题有无立即整改。

(四)城市物业管理政府管理组织

物业管理政府管理组织是政府为建设和谐社会,促进物业管理活动健康、有序开展而涉及到的相关政府部门。例如,物业管理活动的监督管理机关。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物业管理活动的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物业管理活动的监督管理工作。除此之外还涉及工商、公安、税务、统计、银行、物价等部门,以及社会性、群众性的监督管理机构。

(五)城市物业管理法律组织

物业管理法律组织是构成物业管理活动外部法律生态的规范性法律文件体系的总和及相关的法律部门。物业管理涉及复杂的产权关系和社会关系,必须以法律法规作保障,才能保障物业管理持续发展。目前我国正把全国性立法工作和地方性立法工作结合起来,以增强物业管理法规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物业管理条例》、《物业服务收费明码标价规定》 以及各种地方性的法规不断出台。虽然还不是很健全,但我们正在加强物业管理法制建设,提供物业管理法制保障。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业主自治组织通过物业服务合同与物业管理企业组织建立起法律关系;相关政府管理部门指导业主自治组织的建立与活动,并对物业管理企业进行管理;物业管理企业通过加入物业管理自律组织而实现自我管理;物业管理法律组织通过提供法律支持和法律服务,为物业管理创造外部环境。五个物业管理组织相互关联、制约组成稳定的物业管理组织体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