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的底蕴范文
时间:2024-03-07 17:46: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华文化的底蕴,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析“中西合璧”要用中国文化底蕴作为自己的根基 精 品 源自历 史科
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艺术 西方艺术 中西合璧
论文摘要:经济需要国际化,文化也需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潮流。文艺上,我们强调中西合璧,怎样才能做到中西合璧呢?只有将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与西方现代艺术理论相结合,有效配置,发展有中华文化底蕴的现代艺术,发展根植于本土的艺术风格,才能真正达到人们心中的认同,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中国和世界的艺术。
中国传统艺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极大地影响着我国的文化和人们的生活;西方艺术也是日新月异,突飞猛进,不仅影响西方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也逐渐影响我国的文化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在日益国际化的今天,只有将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与西方现代艺术理论相结合,才能真正做到中国艺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历史文化从未间断一直延续至今的国家。中华文明尽管也历尽沧桑,却始终绵延发展、传承不绝,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我国传统艺术的遗产极其丰富并且辉煌。绘画、书法、音乐、舞蹈、戏曲、园林、建筑、雕塑、工艺美术、传统美食等,都有几千年的积累,都有伟大的创造,都透着五千年文明古国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中国传统艺术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淳厚的艺术内涵和生动的历史痕迹,越来越受到世界人民的喜爱和欣赏,成为人类共同的文化“大餐”。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全世界人民景仰的目光。
艺术是文化的灵魂之所在。古代中国的艺术成就高峰迭起,美不胜收:百花齐放的戏剧艺术,笔墨造化的书法,以神似取胜的水墨绘画,巧夺天工的宫殿、园林。自古文艺不分家,瑰丽璀璨的《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也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结晶。
中西文化的交流从未间断。中华文明曾传播、辐射、影响到东北亚、东南亚等其他国家,也曾不断地从世界各国文明中吸取营养来丰富发展自己。在古代文化交流的历史上,出现过汉代班超通西域,唐代玄类西行印度取经,鉴真东渡日本传经,明代郑和下西洋等无数动人佳话。
但由于古代中国社会制度上表现出的闭关自守、故步自封,近代中国受到了来自西方势力的强烈打击。觉醒后的中国大量引进了来自西方的技术和观念。西方的艺术思潮也汹涌地席卷这中国大地。以来,中国文化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大进攻和挑战,在传统与现代、中化与西化之间,也就是在“古与今”、“中与西”之间长期存在着激烈的冲突与紧张关系。为了缓解这种文化的冲突与紧张关系,中国许多仁人志士开始睁开眼睛看世界,开始研究西方文化的基本特点,通过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努力把握中西文化各自的利弊长短,从不同的文化立场出发为中国文化出了不同的发展方向。在当今全球化时代,中西文化比较研究面临着全新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语境,呈现出更加纷繁复杂的多元化局面,也遇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
西方艺术起源于何处?文艺复兴期间有一幅名画叫《维纳斯的诞生》,刚从海洋泡沫中诞生的维纳斯站立在一只蚌上,两位风神把她送到岸边,时辰女神拿着花斗篷前来迎接,天空下着玫瑰花雨,海面微微泛起波澜。这大概就是西方艺术诞生的隐喻。
西方的艺术历史也非常久远:神话传说、祭祀、狩猎、生育、史前洞穴……沿着时间的脚印巡礼西方艺术,可以发现法国拉斯科洞窟的原始绘画也充满了抽象、象征的意味,令人想起印象主义和现代的某些画风。
直到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潮的传播才使西方艺术重新。达芬奇、提香、波提切利、米开朗基罗等天才重拾希腊精神,将西方艺术提升到了新的层次。
近代由于西方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升,艺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素描、速写、水粉、油画工艺等多个门类的出现证明了西方艺术蓬勃的生机。艺术也进人了商业生产,使用的艺术设计如建筑设计、广告设计等等进人了人们的生活。
西方艺术对中国的影响与日俱增。以美术为例,其实“美术”这个词在中国古代是不存在的,直到五四文化运动时期,“美术”(Fine art)才由一些启蒙思想家译介过来。
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繁荣,人们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程度的提升以及教育体制改革的探化,美术教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中国掀起了学美术的风潮。各个省市都有专业的美术高中或初中,这些专业学的都是素描、水粉、油画等西方美术,学习中国画和中国书法的寥寥无几。大大小小的美术辅导班陆续出现在大街小巷。学校里出现“哈韩”、“哈日”的流行词汇,音像店里清一色的通俗流行歌曲,而诗词歌赋却几近退化。
其实这是整个社会的问题,称之为“问题”可能有些严重了,改称“现象”或许更合适些。特别是很多的大学生、年轻白领们,满口的‘`YSE"OR"NO",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莎士比亚等张口就来,但一问到什么老庄、孔子、朱熹、慧能则没有什么可说的,更不用提什么“有熊氏族”了。
篇2
[关键词]闽西地区 地域文化 旅游景观 规划设计
旅游景观作为经济产业的一部分越来越受到各地政府的青睐,在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许多地区偏重于经济上的效益,对地域文化特殊性及重要性的特点的认识不到位,加之大量的外部文化进入使地域文化受到多方面的冲击,使地域文化时常处于被忽略被破坏的地位而导致文化流失。闽西地区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闽西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独特文化,这些文化形式是闽西地区活生生的历史,对于闽西地区乃至全国而言,都是不可多得的瑰宝,因此在对当地旅游景观进行规划设计时不但要对闽西地域文化进行继承、保护,而且还要利用发展旅游产业上的优势使其得到发扬。
1.闽西地区地域文化在旅游景观中的重要地位
1.1闽西地区的地域文化及旅游景观存在的问题
闽西地区属龙岩市,在地理位置上位于福建省西南部,武夷山脉南端,相接粤赣两省,晋朝前为荒蛮之地,从东晋至今为躲避乱世,历史上曾经有五次大规模的移民移居至此,这些移民被称为客家人。移民们带来较为先进的文化,经过与当地原始文化长时间的融合,加上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了今日独特的闽西地域文化。从21世纪起,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使闽西地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传播,但也存在一些弊端:在发展旅游景观的过程当中,照搬外来设计元素与设计模式,对本土地域文化的价值认识不够深刻,缺少地域文化的自我表现;在改造建设的过程中对一些文化造成一定的破坏,使原本具有明显文化特色的旅游景观由于设计上的概念化处理而趋于形式化与平庸化,这些因素或多或少对地域文化及旅游产业的发展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解决旅游景观平庸化与形式化最好的方式就是展现自我,体现出与众不同的个性化形式——特殊地域文化在旅游景观中的表现。
1.2闽西地区地域文化与景观设计的关系
闽西地区的地域文化可通过旅游景观得到继承与发扬,旅游景观也可以利用地域文化营造出特殊景观效果得到升华,并在旅游业中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旅游景观与地域文化二者相辅相成,这种良性效应已在闽西地区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得到了验证。比如得到世界范围认可的土楼群建筑景观,在2008年7月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而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极大地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这正是当地特有的文化特质与土楼群建筑景观相结合所起到的良性效应。但在闽西地区远不止土楼建筑群这一旅游景观,较为著名的旅游景观还有:连城县的冠豸山旅游景区、四堡的雕版印刷基地、培田古民居景观,上杭县的梅花山国家A级自然保护区、会址、才溪乡调查纪念馆等。由于在前期策划及规划设计过程中对地域文化的特殊性重视度不够,使这些原本早该名扬天下的旅游景观并没有完全得到预期计划的效果。
2.结合闽西地域文化对旅游景观进行规划的设计手段
2.1 对闽西地区旅游景观进行分析分类
对闽西地区的旅游景观进行合理分类有助于景观规划设计工作的深入,分类工作能够使规划设计旅游景观时更具有针对性,对于不同情况的旅游景观能够选择符合当地特色的地域文化进行表现,达到地域文化与旅游景观相辅相成的效果。闽西地区的旅游景观总体可以分为三大类型:自然风景旅游景观、人文风俗景观、红色旅游景观。每一种旅游景观带给游人的感受是不同的,要体现的地域文化类型也不尽相同。自然风景旅游景观主要通过美丽的大自然环境给人留下清新、朴素的印象,体现的地域文化类型属于地理上纯粹的自然表现:连城县的冠豸山旅游景区、上杭县的梅花山自然保护区正是属于这一类型;人文风俗景观主要利用地域范围内独特的民间建筑、民俗风情,以及特有的文化产业打造与众不同的旅游效果,此类型的旅游景观在突出表现地域文化的个性化特点方面最为明显,特殊的历史与自然条件、独特的民风习俗造就了与众不同的人文风情,只有亲身到此处方可得到真实的感受。人文风俗旅游景观一方面通过特有的文化特质吸引游人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又通过旅游业使地域文化得到继承并传播。属于此种类型的旅游景观有:永定土楼群建筑景观、连城四堡的雕版印刷基地、培田古民居建筑群景观等;红色旅游景观是各地旅游业发展的新模式新方向,主要是以在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活动的纪念地或标志物为主体,通过对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宣传内涵,对旅游者开展革命教育、参观游览的主题旅游。闽西地区较为著名的红色旅游景观有:上杭县的会址、才溪乡调查纪念馆等多处革命时期留下的遗址。
2.2结合闽西地区各地域文化对旅游景观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
通过对旅游景观进行较为精确的分类之后,在进行深层次的规划设计时,针对如何将地域文化表现到旅游景观中就有了具体方向。
2.2.1创造具有特色旅游文化的闽西地区自然风景旅游景观
闽西地区的森林覆盖面积较大,崇山峻岭造就了特殊的地理环境,最具有代表性的自然风致景观要数梅花山与冠豸山。这两处景观在地形地貌上、自然环境的特点上有明显的不同,在对其进行规划设计时要针对自然环境的特点做具体的规划设计,地形复杂植被丰富,但无特别自然景点的,可主要规划为观赏地形地貌与动植物为主,对旅游路线进行科学细致的规划,使游人完全融入于大自然的环境中去;对环境中有特殊形态的景点,更应合理地进行利用,提高其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如:梅花山旅游景区其海拔平均900米,优越的森林环境为野生动植物的生长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景区内名贵树种有紫楠和红豆杉等,均为国家级保护树种,珍稀动物有华南虎、穿山甲、猕猴等,种种条件上的优势造就了梅花山旅游景观与其他大多数自然旅游景观的不同。除现有规划开发出的景观区外,还应大力发展“森林浴”这一较为新潮的旅游项目,充分利用森林资源,把景区内植被上的优势发挥到最大,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并跟进景区内的各种配套设施,对与景区风格不协调的景观小品进行重新设计并更换,营造特有的森林景观效果。在2009年被列入中国国家自然遗产名录,地质上属于丹霞地貌的冠豸山旅游景观,因其独特的地质景观自古就受到许多文人的赞赏,景区内许多景点都留有古时文人墨客的踪迹或墨宝。因而游览于冠豸山,除了可以让游客欣赏到奇特的丹霞地貌景观外,还可领略到不同时期的文人书院文化,目前冠豸山旅游景区的自然景观规划方面发展较为到位,文人书院文化若能够得到同步发展,则可让游览至此的游人从眼到心一并抒发游山的感受,从而提升景区的品质。
2.2.2通过发展人文风俗旅游景观传承地域文化,打造独特的旅游品牌
土楼群建筑景观、四堡的雕版印刷基地、培田古民居建筑群景观等都属于闽西地区人文风俗旅游景观,然大多数人对土楼群建筑景观较为了解,对其余两个文化景观知之甚少,原因在于土楼群建筑景观在宣传效果上要好过其余两处旅游景观,特殊的土楼民俗、土楼文化结合土楼特殊的建筑形式造就了极具个性化的旅游景观,使土楼建筑群成为闽西地区旅游景观的一大品牌。培田古民居景观在旅游形式上与土楼建筑群景观类似,但在宣传力度与表现地域文化特色方面做得不够细致深入而使其默默无闻。培田古民居建筑群景观有七百多年的历史,是南方客家建筑中典型的“九厅十八井”式规划设计模式。培田的原居民清一色为吴姓同宗,因此又被称为“吴家坊”。古时的培田非常重视人才的培养,因此多有为官者,据载,官位最高者达到三品。古民居建筑群有近30幢高堂华屋、21座古祠、6个古书院、2座古牌坊和一条千米古街流传至今,其中著名的历史景点有“大夫第”、衍庆堂”、“官厅”等,这些经典的规划模式、独特的建筑、引人入胜的历史典故均可作为当地特有的地域文化融入古民居旅游景观的规划设计中,在对古民居进行整修装饰时,对较为重要建筑进行分析,将其历史上曾经最辉煌时期的景象进行还原,使游人经过游览后能够在感受培田古镇特殊的规划及古民居建筑风光的同时,又能够了解古民居的历史与古镇特殊的地域文化。连城四堡的雕版印刷基地,最具特色的并非其建筑,而是悠久的雕版印刷业发展史。四堡是明清两代的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之一,其印刷业历史悠久,始于宋朝,明朝时期得到巨大发展,在清朝达到最高峰。现存有大量的印坊、雕版、印刷工具和几近消失的古书籍,是我国年代久远,保存完善,极为罕见的宝贵文物。有趣的是,在当时由于行业竞争,四堡已经出现了版权意识:每年初一时节,四堡的书坊把一年来所刻书籍的封面张贴公之于众,表示“此书版权所有”。如此珍贵有个性的地域文化史,不但属于四堡而且属于全人类,在当今社会使之传承发扬能使中华古文化更加趋于完善。如何打造出其品牌效应呢?除了扩大宣传规模外,四堡的旅游项目规划设计重点不在于游山玩水,而是让游人体验中国古代雕版印刷艺术的神奇与奥妙,将雕版印刷文化的特点全部体现在古镇内外景观上营造独特的旅游氛围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为了增加游览乐趣,还可选择有收藏及纪念意义的雕版进行复刻后,让游人亲手进行印刷,进一步感受雕版印刷文化的独特性。
2.2.3结合丰富的革命历史打造整体红色旅游景观
闽西地区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之一,革命年代无数闽西子弟参加投身革命事业,在闽西土地上留下了多处革命事迹。国家高度重视闽西地区红土地旅游项目发展,丰富的革命历史与遗迹已是闽西地区极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之一,在革命遗址中,全国著名的会址、才溪乡调查纪念馆、临江楼等遗址已广为人知。但在红色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各地的红色旅游景观是针对当地情况规划设计的,每个景点较为单独,在整个闽西地区范围内缺少统一性与连贯性。可根据革命历史的发展历程对闽西地区红色旅游景观的游览路线进行先后顺序上的调整,让游人按照闽西地区革命历程时间的先后对革命遗址进行参观游览,使其对闽西地区的革命发展史有更加整体更加完整的概念,提高其接受爱国主义红色教育的效果。
3.闽西地区旅游景观与地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地域文化与旅游景观进行整合规划之后,还应考虑旅游景观能否顺应旅游业在未来的发展趋势。这就要求闽西地区的旅游景观在规划设计阶段就有一个较具体的可持续发展方案。利用地域文化的个性化特点创作旅游附属产品作为可持续发展手段的一部分,文化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形式,从抽象的形式当中找出可转换为具象的、可接触的、具有纪念意义与一定内涵的概念,将其转换成旅游附属产品,既能够结合旅游景观传承发扬地域文化,又能够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
4.结语
闽西地区的旅游景观不仅关系到地方的经济发展,而且与当地的地域文化能否得到传承与发扬有着密切的关系。闽西地区特殊的地域文化作为当地的非物质遗产与当地特有的旅游景观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后,不但能打造品牌地区效应带动地方旅游业发展,而且能够更好地保护、发掘地域文化,并通过旅游业将地域文化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王露洋,陈永生.传统文化精髓与现代文化景观设计的融合——以合肥翰林百草园景观设计为例 [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2):7237-7239.
[2].衷梅英.神游闽西.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
[3].张成明.传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J].科技与企业(上半月),2011(12):203-204.
[4].郭西彦.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8.
[5].李秋香.闽西客家古村落——培田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6].韩勇,现代景观设计的本质特征和设计精神 [J].现代园艺,2012(10):135.
篇3
关键词:地域文化;地域景观;景观设计
1 地域文化的含义
地域文化就是指不同地域有自己不同于其它地域的文化,这种地域不仅是民族的范畴,也是民俗的范畴。这种文化有变,也有不变,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它必然要变,但其文化结构没有解体。
在我国,地域文化一般是指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表现。地域文化中的“地域”,是文化形成的地理背景,范围可大可小。地域文化中的“文化”,可以是单要素的,也可以是多要素的。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地域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2 地域景观特征
每一个地方都有独特的岩体水流、植被类型,也有独特的土地利用方式以及文化、风俗、历史等雕刻在土地上的印迹。这些有形的和无形的物质与精神特征被称为景观特征。一个地区的景观特征越明显、统一、完整、符合客观的审美标准,观察者所获得的欣悦程度就越高。
不同场地的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不同,其景观特征也各异。自然景观的美包含许多方面,用文学的语言描述,诸如纯净、飘逸、幽雅、宁静等。俗语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有一方水土就有扎根于当地土壤的历史文化与传统风俗。
3 规划区概况
3.1 地理区位
昆明是云南省省会,是云南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通的中心,全省唯一的特大城市。建城史两干四百余年,年接待旅客2735万人次,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优秀旅游城市。
西山位于昆明市西郊15km,由华亭山、太华山、罗汉山等组成。它峰峦连绵40多km,海拔1900m至2350m。相传古时有凤凰停歇,见者不识,呼为碧鸡,故也称碧鸡山。又因形状像卧佛,也叫卧佛山。西山森林茂密,花草繁盛,清幽秀美,景致极佳,在古代就有“滇中第一佳境”之誉。从昆明城东南一眺望,西山宛如一位美女卧在两岸。她的头、胸、腹、腿部历历在目,青丝飘洒在滇池的波光浪影之中,显得丰姿绰约,妩媚动人,所以又叫睡美人。民间传说,远古时一位公主耐不住宫中寂寞,偷偷出了王宫与一小伙结为夫妇。后来,国王拆散了这一美满姻缘,并用计将小伙子害死。公主悲痛欲绝,痛哭不止,泪水汇作了滇池,她也仰面倒下化作了西山。西山现已辟为一座森林公园, 景点较多。每年阳春三月,昆明人有“三月三,耍西山”的习俗,届时四方士民云集聚会,唱山歌,对小调,耍龙舞狮,野餐赏景,热闹非凡。
3.3 发展现状
3.3.1 场地现状。整个规划场地呈南北长,东西短不规则形状,南北最大距离1150m,东西最短距离95m。场地内包括自然山体、村庄、原景前区服务设施用地,地形西高东低,最大高差54m,主要建设用地最大高差达到20m。
3.3.2 交通。景区主要有成昆铁路、昆瑞公路、春雨路、320 国道、高海高速、碧海路等。其中春雨路、昆瑞公路、320 国道、碧海路是进入景区的主要道路。 昆瑞公路和碧海路是进入景前区的主要道路。昆瑞公路和春雨路主要是连接景区和昆明市区的道路,为城市干道,水泥路面,路况总体较好;320 国道,又称滇缅公路(昆瑞公路),路基较好,但由于修建时间较早,使用时间较长,路面局部破损,凹凸不平,由于与采沙场相连,目前多为拉沙货车使用。
3.3.3 环境。规划用地东侧为村庄,整体发展水平较低,存在形象差,卫生不好等问题;西北侧为规划居住用地;西南侧为自然山体,同时在规划用地东侧不远处为滇池,使本次规划用地具备了良好的视线优势。
3.3.4 现状绿化与植被 。西山风景区内森林茂密,植物种类繁多,誉为滇中高原“绿翡翠”。据统计,木本植物有80 多种,180 属,近300 种,主要有云向松.华山松,杉、楸,榆、柏等,还有杜鹃、十里香等野生花木。产白笈、草乌、沙参等药用植物90 多种。太华寺的银杏、玉兰,华亭寺的优县华,为昆明地区古木名树之一。
4 结语
由于地域文化产生的根源在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地理位置的不同决定了当地文化发展的多元性,无论这个世界怎么发展,只要无法消除地域间的差异,就无法消除地域文化。只有立足于本土文化的景观设计,才真正富有内涵和生命力,才能得到世界的认可。
参考文献
1.凯文・林奇( 译者: 方益萍等) .城市意向[M].北京: 华夏出版社,2001
篇4
关键词:设计美学;中国美学;本土设计
美不自美,因人而彰。一朵花的盛开,可以被视为生命的赞歌,亦可当作生命的无言渺小;它的凋零,既是路途的终结,又是功成名就之后的隐退。美学,便是审视者研究总结之后形成的系统的人类审美意识。不同文化背景下产生了不同的审美意识,东方的含蓄内敛,西方的浪漫开放,正是有这些如此差异的审美意识才构成多元化的世界文明,因此不同的审美意识或是文化并无高低贵贱之分,每一种文化都有其自身闪光之处,优秀可取之处。在当今潜在的文化霸权中,我们已太容易忽视自身的文化底蕴,太容易被外来文化所浸,以至于找不到属于自己的审美意识,在美学、设计中变得越来越无可适从。只有找到自己文化的根,设计才能在摆脱他国的影响驾驭,并在这片土壤中蓬勃生长。
1 老庄美学中的“道”――于空寂处见流行,于流行处见空寂
中国的审美意识,大体表现为两个系列:一是对于形象审美观照,如陶器、青铜器、《诗经》、《楚辞》等;二是对于范畴这个概念的审美观照,如道、气、象、妙、意、味、神、意象、风骨、气韵等等。我国古典美学发端于先秦两汉,在魏晋南北朝至明代得到发展,并于清代前期达到高峰。先秦时代是一个社会大变动时代,而在这一时期,理论思维却十分活跃,文化繁荣,产生一个思想解放,百家争鸣的局面。诸子百家于这一时期产生,如老子、孔子、庄子、荀子等,其中尤以老庄美学影响最大。
“道―气―象”是老子美学的核心思想,对古典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其中的“道”又是中心范畴和最高范畴。道,即是道法自然,也是“无”与“有”的统一。审美观照的实质并不是把握物象的形式美,而是要把握事物的本体和生命。透过现象看本质,究其根本,便在于此。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无”“有”的统一,“虚”“实”结合,有了这种统一,天地万物才能流动,才能生生不息。而这种有、无、虚、实的思想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核心的思想。“埃及、希腊的建筑,雕刻是一种团块的造型。中国画是线条,线条之间就是空白,中国画很重视空白,中国书画家也讲布白,要求‘计白当黑’,中国戏曲舞台也利用虚空,中国园林建筑更是注重布置空间,处理空间。”
有人如此评价庄子“他的思想本身就是一首绝妙的诗”。庄子本身所具有的浪漫情愫令他以一种更艺术的眼光来看待美学。“吾游心于物之初”,这里的“物之初”就是指“道”,他认为,能够实现对“道”的观照,就能得到“至美至乐”。“象罔”这个概念是庄子对于《易传・系辞传》所谓“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命题的另一种发挥,但实质上是老子“有无虚实”命题的延伸。象,指境相;罔,指虚幻。不是只是有形的形象,而应该是有形和无形的形象相结合,这种形象才能表现出宇宙的真理,即“道”。宗白华写到“中国诗词,绘画,书法里,表现着同样的意境结构,代表着中国人的宇宙意识……中国画的光是动荡着全幅画面的一种形而上的非写实的宇宙灵气的流行,贯彻中边,往复上下。”
老庄美学中“道”的思想,对中国古典艺术意境的创造影响十分巨大。唐代美学家提出:境,就是象和象外虚空的统一。“于空寂处见流行,于流行处见空寂。”
2 中国美学中的“意境”
无论是绘画或是诗词,鲜有像中国古人这样寥寥数笔或淡淡几句就表达出一种可意会且可言传的意境。虚实象罔的思想在他们脑海中融会贯通,信手拈来,就是一幅画,一首诗。学者宗白华把中国艺术分为三种境界,即写实的境界;传神的境界;妙悟的境界。中国的画家其实很讲究写实,不仅画的像,更讲究传神的意蕴。以顾恺之画像为例,“顾长康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精。人问其故,顾曰:‘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可见中国画的意蕴重在传神。中国古人不仅承认自然本身的美,并且认为自然是人物美与艺术美的范本,其玄远,玄妙的境界,便是古人为了感受和领悟宇宙与人生的本体和生命所追求的,而这种本体和生命就是我们说的“道”。
中国的美学与哲学蕴含无穷的哲理深意,“有无虚实”与“道”的概念集中体现出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中国人讲求意蕴,于无声处听惊雷,如此深厚的审美文化却在当代设计中鲜有表态,受外来文化的冲击远远大于自身文化的发展,这当中的文化断层出现在晚清至近现代这一历史时期。
3 文化的断层
中国人是热爱生活的,更善于对生活的提炼加工,即设计。我们的能工巧匠们将青铜器,玉器,瓷器雕琢完美,极尽当时的技术技能,令当代人也赞叹不止。然而近现代以来中国在世界格局中一直处于被欺凌被瓜分的劣势,的大炮打开了国门,也摧毁了我们的民族自尊心。几乎全盘接收外来文化,摒弃自身底蕴,文化断层出现了。年轻的一代对本土文化了解甚少,更不用说其精髓,国人的审美心态也渐渐向“洋”靠拢。在逐渐放弃自身的审美文化的过程中,西方文明不断深入,逐渐改变着我们的审美意识,使我们看到了新的世界,呼吸到新鲜空气,却也促使我们远离自家的后花园。长期的自我审美缺失,造成中国本土设计的不自信;本土文化意识的淡薄,也削弱了大众对于本土设计的审美信心。“在生存竞争剧烈的时候受人侵略,受人欺侮,文化的美丽精神也不能长保了,灵魂里粗野了,卑鄙了,怯懦了,我们也现实的不近情理了。……这就是说没有了国魂,没有了构成生命意义、文化意义的高等价值。中国精神应该往哪里去?”
4 逐渐觉醒的中国设计
鲁迅先生曾讽刺拿来主义,在中国人眼中,对于拿来主义最鲜活的一个例子非日本莫属。它的殿宇,茶道,书法,文字无一不看到中国的影子,但他们的本土设计为何如此受欢迎?一个优秀的民族不应只会海纳百川,更要会萃取精华。生活本身,就是设计的起源地,而设计,归根结底是我们对生活的发言。中国文化的内涵便是对生命和本体的观察追求,从中提炼出的概念,便是无数个设计创意点。较为成功的案例是北京奥运会的会标以及火炬的设计,印章和祥云的符号提炼充分体现了中国元素在现代设计上的应用。但这还远远不够,“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价值丰富的文化积累。如果能够把他们看成是陌生的东西,加以活用,是比无中生有更了不起的东西。”而设计的本身,是要解决人们在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往往需要强大的文化底蕴以及科技含量作为后盾。一个好的设计,并不在于他有多么精致,而在于是否流传的广且持久。
东道设计公司为中国国际航空公司设计的新标识以及为老舍茶馆设计的新标识则是成功的案例,简洁大气又不失中国文化。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们的本土设计在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下将会愈加成熟,中国设计正在觉醒中。
5 结语
尽管我国的本土设计与国外成熟发达的设计相比还很稚嫩、粗糙,但我们应给与希望和宽容。另一方面,在设计师努力寻求设计本土风格化的同时,大众也需重新审视以往陈旧的审美观,重新树立对本土文化的信心。我们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参考文献:
[1]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2] 宗白华.天光云影[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 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篇5
关键词:现代城市景观设计;地域文化;城市个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逐渐迈向了国际化的大舞台。由于对西方景观设计的盲目跟风、崇拜,国内城市景观设计出现了“千城一面”的可笑现象。这些没有灵魂、空洞的设计使其失去了城市特色,地域文化的忽视,导致了人文精神出现了严重的缺失。在这种严峻背景下,现代城市景观设计该如何秉承鲜明个性、展现独特魅力,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1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的现状
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城市的特色是构成魅力城市景观的重要因素,城市特色又必然受到城市地域文化的深刻影响。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逐渐迈向了国际化的大舞台。由于对西方景观设计的盲目跟风、崇拜,国内城市景观设计出现了“千城一面”的可笑现象。所有的城市都在建广场,铺设景观大道,置音乐喷泉,立大型雕塑,城市与城市的“同质化”现象日益严重,缺乏个性美。并且,现代城市景观甚是缺少“人性关怀”,冰冷的石材构建成的广场,没有供人休憩的座椅,草地被栅栏铁网圈禁,大尺度的雕塑给人以拒之千里的冷漠感。这些没有灵魂、空洞的设计使其失去了城市特色,地域文化的忽视,导致了人文精神出现了严重的缺失。因此,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开始将地域文化与现代城市景观紧密结合起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寻找两者之间的平衡点,从而创造出有特色和生命力的现代城市景观。
2地域文化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的意义
地域文化是指生活在特定区域的人群在从事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人文心态、民族艺术、风俗习惯、道德规范等的总和[1]。它的产生是由于自然地理环境和物质条件的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独树一帜的自然生态、建筑形态、村落布局、民俗文化、生活习惯等。正如美国城市规划师沙里宁说的一句话:“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地域文化是城市茁壮成长的有机土壤,它饱含着地区历史和文明发展的肥料,而现代城市景观正是经过这一片土地孕育出来的生命之花。因此,地域文化是一座城市景观设计的灵魂,也是为其打造独特魅力且具有强烈人文精神的现代城市景观的必要因素。
3现代城市景观中地域文化的运用手法
3.1合理保护与利用地域文化遗产,营建具有传承精神的现代城市景观
地域文化遗产是反映当地历史、文化、艺术、社会、科学的重要依据,也是构筑特色城市景观的物质条件。地域文化遗产除了以客观形式存在的,如各种建(构)筑物、历史聚落、名胜古迹、历史文物等,还应包括表演艺术、民间文学、民俗活动,以及能够集中展现地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如庙会、传统节日庆典等。保护与利用地域文化遗产不是复原地域文化,而是以发展的眼光对待区域文化的继承,必须做到取舍,将其最具生命力和传承性的部分与现代城市景观发展结合起来。
3.2尊重与还原自然环境,构筑个性的现代城市景观
自然环境是创造地域性现代城市景观的物质基础,不同的城市因所处自然环境的不同,由此产生的城市形态特征也各不相同。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需要在充分了解地域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现代设计手法及材料,才能构筑出反映地域个性的特色现代城市景观。
3.3包容与共享全球文化,打造和谐共生的现代城市景观
世界的开放与交流使其地域文化本身在源源不断地汲取各类文化体系的养分,如新旧文化、中西方文化、传统文化等。在此影响下,城市地域文化得以保持其恒久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任何一种杜绝外来文化与自身文化的行为都是不被提倡的,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既要了解其他国家的先进设计理念和生产技术手段,又要包容和共享这些方式,从深层内涵上塑造景观个性,打造和谐共生的现代城市景观。
4结语
现代城市景观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正面临着各种干扰和挑战,地域文化的逐渐消亡也加速了现代城市景观的“同质化”。作为景观设计师,必须充分提炼地域文化、风土人情、历史文脉、民俗习惯等,突出地方魅力,同时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建设材料、设计理念,创造出现代城市景观与历史、地域、文化相互渗透,满足功能需求,拥有美的享受,在经济节约和对环境干扰小的前提下,获得最适宜的现代城市景观.
作者:肖婵 张龙 单位:六盘水师范学院 云南山川园林有限公司
篇6
【关键词】:民俗文化 ;区域特征;景观元素;
中图分类号: K890文献标识码: A
民俗,是依附人民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文化,是当地的人在改造的过程中经过时间的沉淀和人们的提炼而产生的,具有稳定的社会风俗和行为习惯。陇东地区的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位于陕甘宁的交界处,吸收了各个地区的民俗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发展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民俗文化。
陇东地区的民俗文化主要分为三类:一,民俗活动,民俗活动中最近常见的一般就是正月十五的社火,庆阳的社火不同于陕西的也不同于宁夏的,吸收了两省的精华,同时又有自己的风格。古朴大方,丰富多彩,气势宏大。主要以秧歌为主,除了白天的社火,晚上是以皮影戏表演为主;(二)民间传统工艺,凡是在民间形成,发展并广为流传的各种通俗的传统艺术以及具有民间色彩的技术与技能,这是对民间工艺的界定。(曾文芳2007)陇东传统工艺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包括刺绣、剪纸、皮影,庆阳剪纸巧夺天工,以香包为代表的民间刺绣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已蜚声海内外,庆阳市每年在端阳节期间都要举办“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三)历史文化,历史文化反映一个城市的区域命脉,所以掌握所在地区的历史文化,以景观作为载体反映历史,传承命脉。陇东地区包括两个最重要历史文化,一是中国远古文化的摇篮(周先祖农耕文化),庆阳为华夏始祖轩辕黄帝部落的发祥地之一,人文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厚重,是中华民族发源地之一。二是中国红色旅游基地(红色南梁),南梁是陕甘宁红色革命根据地,刘志丹、在华池县南梁创建了陕甘边苏维埃政府。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观念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本土的民俗文化在设计中的体现,对于民俗文化在景观设计应该做到对历史文化的充分了解以及对现代生活的充分认识。在这个基础上对于民俗景观的再生设计主要坚持做到源于乡土高于乡土的景观表达,源于乡土高于乡土是区别于乡土实物的直观展示,指的是对乡土景观元素进行“提炼”,创造出新的景观特色。这里所指的“提炼”就是在乡土景观元素的原型中截取一部分,可以是图案纹样,或是装饰色彩,也可以是大家所熟知的生活场景的一部分或是口口流传的神话传奇,方言,谚语进行塑造,形成具有集聚陇东风情的新的文化景观出现。提炼这种手法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首先截取的部分一定是大家所熟知的,公认的,最能直观的去反映历史文化,民风民俗。尽量不要去选择不被大家所认可的,模棱两可的,不熟悉的元素。所选取的众多的乡土景观元素在表达形式应该是具有多样性的,例如可以通过地面硬质铺装纹样或是广场墙面装饰浮雕,广场文化或是主题景观雕塑等方式,也可以用在花架,亭子的外立面或是景观导视牌等相结合。提炼的方法可以是夸张的,也可以是直观的去表达,这种手法的优点在于主题明确,风格明显,区域风格显现,能够直观的反映乡土文化。提炼出来的元素一般是通过以下三种方式去展示:
(一)景观雕塑,雕塑是最常见的具有视觉冲击力和装饰性的,也是最直观的表达景观主题的方式。一般分为圆雕,浮雕。圆雕是三维立体雕塑,有抽象和写实两种,浮雕是半立体的,必须通过依托的方式去实现。雕塑的内容可以是人或物,也可以是装饰品或是生活器具,以及大家熟悉的生活场景,它的特点是标示性强表达直观。对于圆雕的题材尽量是提炼的简单,明快,抽取其中最直观的部分去表达设计。可以模仿西安大雁塔的戏曲大观园中脸谱的设计手法,同时也可以模仿吕胜中的“小红人”抓髻娃娃(在造型上选用了废弃部分与图形部分的正负结合,图与底的结合,选用传统的大红色,运用夸张的手法给人以视觉刺激)的设计手法,以香包为元素,做一个主题性的公园等,让它成为这个城市的标志,让人们置身庆阳市从每一个细节都可以感受到民间艺术的弄弄的氛围,以及千年香包的独特魅力,让你置身与香包的海洋,当然这一元素并不是完全的照搬照抄,而要是经过艺术的加工以及提炼,吸收和借鉴这些成功的案例。
(二)建筑装饰,建筑是最能直接的反映历史文化,地区区域的标志,材料,色彩,形式的不同使得各地建筑显现出不同的风格与特色,例如徽派的建筑风格清新典雅,白墙、黑瓦、灰色的假山、绿色的树碧水、翠竹、蓝天,构成了一幅高雅、鲜明、幽静的画面。而北方的皇家建筑则是颜色艳丽,气势恢宏,规格庞大。建筑上的装饰也是最能体现历史文化的符号。陇东建筑主要以窑洞为主,所以一般的装饰图案就出现在窗户以及院子的外立面上,在古代由于经济条件的制约建筑的外立面一般只能是在窑面上用镢头在崖壁上留下凸凹不平的肌理,体现出浑厚的力量感。一些家庭富裕的可能会在宅门两侧有砖雕或是石雕的图案去装饰,随着时间的推移物质条件的提升,窑洞的外立面会选用一些现代的材质去装饰,既美观又实用。最常见的是土砖或是瓷面贴砖,窑洞外立面选用土砖与陶瓷砖的结合,白色与黄土高原特有的色彩搭配既保留了时代的色彩又保持了原汁原味的乡土气息,即安全又实用这是陇东劳动人民的智慧的结晶。
(三)景观小品,景观小品虽然不会像主题景观那样举足轻重,但是它随处可见,造型新颖,题材熟悉,成为城市景观设计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景观小品主要既有点缀空间的作用也有实用的功能,包括建筑小品——雕塑、壁画、亭台、楼阁等;生活设施小品——座椅、电话亭、邮箱、邮筒、垃圾桶等;道路设施小品——车站牌、街灯、防护栏、道路标志等。景观小品的的设计的过程中除了注重它的“实用功能”,一定要注重它的“文化体现”,好的室外小品不仅带给人视觉上的美感,而且更具有意味深长的意义,注重地方传统文化,强调历史文脉等因素,常常能够使观者产生美好的联想,成为室外环境建设中的一个情感节点。例如陇东的剪纸,原型可以简化设计在一些室外座椅的外立面或是景观灯柱的装饰面,或是交通的导视牌都可以去体现,随处可见的剪纸让它的标示性更加的明显。
(四)硬质铺装,硬质铺装一般包括广场和园路,铺装是景观设计中会涉及到的一个重要的造型要素,除了对材质的要求以外对图案的装饰性的要求也很注重,既要满足功能性又要满足视觉美观。常见的民俗文化中的传统图案或是谚语故事以及民风民俗都可以作为设计题材出现在铺装设计中,但是选择的题材一定是简洁大方的,不易过于复杂。
对于景观设计除了设计形式之外,材质的选择同样也很重要,乡土材质的质感是最能反映民俗文化的内涵,传统的乡土材料具有可持续利用性,生态适应性、经济性和就地取材的方便性。乡土材料更能反映地域特色,粗糙的而朴素的质感能更好的营造乡土景观的田园风光。利用乡土材料在区域发展有一定的优势,环保同时又有特色,经济适用,对于乡土特色的营造以及传统工艺的保护都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民俗文化有很强的区域特征,能与景观设计结合,可以提升区域特征和文化特性,随着全球的潮流发展,当今社会新的设计思想和设计观念不断的更新,如果要使我国的景观设计不被潮流淹没,就要更加关注民俗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01]彭一刚. 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02]刘黎明. 乡村景观规划.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03]俞孔坚. 景观: 文化、生态与感知. 科学出版社
篇7
【关键词】徽州文化;造园思想;造园要素;造园技法;景观设计
一、徽文化的范畴
徽文化起源于徽州地区,它的主要内容有:徽商、徽州历史名人、徽州教育、新安理学、徽州戏曲、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派版画、徽州雕刻、徽派建筑、徽州民俗、徽州方言、徽菜、徽州动植物资源等,凡与徽州社会历史发展有关的内容,都属徽州文化范畴,通常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加以概括。
二、徽文化在传统园林中的介绍
徽州园林起源于安徽省黄山市、绩溪县以及江西省婺源县,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地点有安徽省黟县西递、宏村等。古徽州园林的造园思想在这些区域得到了很好的保留与发展。
1、徽州园林的类型
(1)水口园林
水口园林布局于村落的的入口处,类似于一个村落的公共性“公园”。村民们在闲暇时常聚于此处谈论生活小事。如黟县宏村村口的水口园林。
(2)庭院园林
庭院园林遍布于徽州民居中,设置在建筑主体的前后方或左右两侧的空地中。其中一些庭院因面积有限,需布局精细相当的小品创造幽深的庭院空间。如宏村的碧园。
(3)宅第园林
宅第园林依宅第而建。在徽商兴盛时期,徽商告老还乡,利用大量物力人力在家乡修建住宅以及宅第园林,供自己及家人颐养天年。
(4)书院园林
书院园林建造于书院的,既是书院建筑的景点,又是风水所在地。书院园林主要供书院师生使用,在端庄、肃穆的建筑周围,缓解紧张学习氛围,为书院学生提供良好的课余娱乐休憩环境,如位于黄山市歙县雄村乡雄村桃花坝上竹山书院。
2、徽州园林的规划思想
(1)风水理论
徽州建筑的选址通常要求前靠水,后依山,左右砂山相拥。在村落的选址上强调“卜居”、“发脉”,整个村落要依山傍水。徽州村落的选址源于风水流派中的理气派,该派术士以“寻龙、察杀、观水、点穴”为主要内容。
“水口”是一个村落的福祉所在,水口园林一般建在村落入口水源充足的地带,在水口建造桥梁“关锁桥”,亭,大树,堤坝等锁住财气。文化水平较高的地区,还会在水口边缘设置文昌阁等建筑,点缀水口景观,震灾避邪。
(2)田园思想
徽州园林的建造特别注重田园思想,村落多选址于自然山水林地中,紧扣“天人合一”的主题,力求营造出怡然自得的居住环境。
三、徽文化在公共绿地景观中的运用现状
1、徽文化融入公共绿地景观中的体现
通过对安徽地区多处公共绿地景观进行调研,我们发现一些以徽文化为特色的景观营造中,在规划思想、造园元素、造园技法等方面或多或少地运用了徽文化理念,具体运用方式可以总结为以下四种:
(1)徽派建筑
采用古徽州建筑设计元素是营建徽文化景观最直接常用的手法。徽派建筑整体色彩是黑白相间,间以黑、灰、白搭配统一,徽州建筑形式中的典型元素包括粉墙、屋瓦、檐角、兽脊斗拱以及马头墙。
(2)“水口园林”格局
在一些水系丰富的公共绿地中,通常在入口挖湖堆山,塑造水口景观。
(3)徽派造园技法
部分公共绿地在景观节点的设计里使用了雕窗等建筑小品对自然景观加以框景、夹景,增加了景观节点的观赏价值。
(4)徽州园林意境
主要通过对景点名称的定义、精神文化元素的植入等手法赋予景观以徽州园林意境。
2、徽文化融入公共绿地景观中的不足
(1)引入徽文化元素的局限性
徽文化元素融入一座区域文化氛围浓烈的城市绿地中,有可能会与当地区域文化发生冲突,使得城市绿地景观风貌杂乱,失去个性化。
在水资源较为贫乏、地形地势较为平坦的地区,为了营造徽州山水田园风光或按照水口园林风水理论对绿地进行规划,有可能增加景观开发成本,同时加大了后期维护费用。
(2)引入徽文化元素过于形式化
一些绿地景观忽略了徽文化元素的功能性以及元素背后的意义,只将徽元素直观的形式抽离出来引入景观中,使徽文化元素成为了一种摆设,有形无意。
四、徽文化在公共绿地景观设计中的运用思路
1、规划思想的指导
徽州园林的规划思想绝大部分基于风水学理论,体现生态学观念,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与科学性。
“水口园林”景观规划思想是指基于风水学理论,在村落入口开挖水口,种植风水林,筑亭、台、楼、阁、桥等,形成水口园林。它是以改善生态,创造一个有利于宗族发展的生态平衡的生活境遇为终极追求。
田园景观规划思想是指将村落选址于自然山水林地中,力求营造出怡然自得的居住环境。
“四水归堂”规划思想是指用建筑、围墙围合出一个中庭空间,雨水从屋檐渗入中庭内,寓意财源滚滚,财气不外漏。
2、景观意境的植入
景观意境是审美的一种状态,意境创造是复杂的过程,也是景观设计的最高境界。主要创作手法有借景、对比、比拟、联想等。可以通过以下两种途径来实现:第一,直接模仿,创造出令人熟知的景观空间;第二,将古徽州精神文化元素如道德思想,融入景点设计,赋予空间文化特征。
3、造园技法的使用
徽州造园常采用框景、障景、抑景、对景、借景、漏景、夹景、添景等造园技法。
4、造园要素的运用
徽州园林的造园要素主要包括地形、水体、植物、铺装、建筑等。
(1)铺装
铺装以青砖为主要材料,其次多为石材,局部使用鹅卵石、碎石拼花装饰地面,在一些景观精细度要求较高的节点,还采用石雕作为地面铺装。铺装色调以灰色调为主,营造宁静、祥和、内敛的“徽式”景观空间。
(2)植物
植物在地域文化景观的形成中占据相当大的比重。在以徽文化为特色的公共绿地景观设计中,对植物的色彩、质地、高度、冠幅、植物寓意等都需要有严谨而精细的考量。
在植物色彩选择方面,崇尚自然简朴、含蓄淡雅的自然之美, 以绿色系为主,仅以少数色叶植物或开花的乔灌木适当点缀。
植物的质地、高度、冠幅的选择需要“因地制宜”,当植物位于大面积景观节点中,质地可以用粗放和精细相互搭配来选择植物种类;当植物运用于面积较小的景观空间里,植物的质地则要求以精细为主,创造精致典雅的景观空间。而植物的冠幅、高度也要受到一定的约束。
在徽州地区,对植物寓意的选用很有讲究,设计师可以根据景观节点的不同主题定位,选择相应寓意的植物。
(3)建筑
徽派建筑在总体布局上,依山就势,构思精巧,自然得体;在平面布局上规模灵活,变幻无穷;在空间结构和利用上,造型丰富,讲究韵律特色,在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上,融石雕、木雕、砖雕为 一体,显得精致古朴,典雅自然。徽派建筑的特点浓缩成一句话就是:肥梁l柱内天井,粉壁黛瓦马头墙。
结语
徽州文化博大精深,涵盖范围极为广泛,涉及多个学科类别,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将徽文化元素融入到公共绿地景观中,既可以体现景观的观赏价值,还可以让游人感受到徽文化独特的魅力。
希望通过对该课题的研究,为设计师将徽州文化,甚至区域文化融入公共绿地景观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与借鉴。
参考文献
[1]吴蓉等.徽文化元素融入艺术设计课程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2012(03).146
[2]汪良发.徽州文化十二讲.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8.8~9
篇8
【关键词】地域性民族文化;桂林王城;商业区改造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4-0266-01
一、桂北建筑的地域性民族文化特色
根据我国地理分区与规划,广西北部地区一般受热带建筑和温带建筑的影响较大,且该地区建筑形态大多属干栏式建筑系统。随着时代的发展,该地区建筑体系和文化日益强大成熟,形成了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文化特色。首先,桂北地区分布多个少数民族,无论哪个民族建寨都会就地取材,将建筑与桂北地域环境相结合。其次,桂北民族多团结,其建筑群体以向心性形态为主,且相互联系、主次分明。这种历经几千年时间沉淀的建筑空间结构,具有整体而细腻的自然美感,也是桂林王城商业区在改造中需要把握的重点。
二、桂林王城商业区改造中地域性民族文化的融合
(一)个性心理与审美体验的融合。由于每个人的兴趣爱好、职业和地位不同,人们的选择和需求也会不同。除了要根据桂林王城商业区的地理环境进行地域性设计外,也要考虑当地的气候和人流量,深入了解当地人民的生活习惯与地方特色,进行有目的的设计,使人们在商业区内既能感受到购物、观光所带来的快乐,又能在历史文化和自然的氛围中体会相互尊重。这同样也是现代城市商业区发展的目标。
(二)商业区形象与环境氛围的融合。首先,要重视城市景观各个形象的整合,还要加强单体形象与整体风格的协调。其次,在设计桂林王城商业区环境时,应当要考虑服务的人群,明确人们在商业区中的活动是购物、旅游观光还是仅仅为了穿行。最后,还要考虑使用怎样的材质和色调跟周围环境融合,表达一个文化主题思想,如何在细节上突出特性。
(三)文脉传承和持续发展的融合。一方面,每个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其特有的历史、文化、民俗、宗教等都能借助外在的符号形象,构成人们记忆中独特的城市景观。另一方面,每个城市又在人类的不断建构中适应新的生活环境,逐渐抛弃旧有的历史文化,产生新的符号语言。当历史文脉传承面临信息时代翻天覆地的变化时,新与旧的矛盾就凸显出来,融入可持续发展观成为文脉传承的一条可行之路。桂林王城商业街区改造便是如此,既要体现出商业经济文化的特色,又要用可持续发展观的设计理念表现出该城市的地域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因此,桂林王城商业区基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之上,将桂北地域性民族文化特色通过各种设施以及空间布局表现出来。比如,保留该地段的城墙和青石板路,所有商业建筑外观形象重新恢复原来的样貌,严格控制建筑的高度,设置具有民族特色的戏台等。保留周边古树,尊重和保护当地的自然和文化资源,使新建的街区在旧有的风貌上显得更加整洁和有秩序。
三、桂林王城商业区改造中地域性民族文化的具体运用
(一)桂林王城商业区秩序空间的建构。建立商业区空间秩序的第一步是了解周边建筑及道路状况,确保商业区与周围环境相呼应,处理好道路衔接处与机动车道及人行步道的过渡。第二步是处理好商业区的功能分区,使观光区、购物区、休闲娱乐区、文化展示区及餐饮区井然有序。第三步便是将本土特色融入到各个分区环境中。比如,餐饮区引进桂林著名传统小吃米粉、马蹄糕、糯米饭、水糍粑、艾叶粑、年糕等;购物区售卖桂林土特产和各民族旅游纪念品等;文化展示区呈现地方戏曲、民歌等表演。
(二)桂林王城商业区文化环境的营造。桂林王城商业区处于城市中心位置,其中桂林王城商业大厦是当地社会生活的重要载体,改造和建设新型的商业文化区,能使古老的城市焕发新的活力。因此,在改造过程中要注重文化环境的营造。在建筑外观上以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为主,体现历史风韵。在设施设备上以自然淳朴的材料和色调来装点,体现山水特色。在环境绿化上以当地植物为主,体现本土生态。
希望桂林王城商业区的改造能够成为当地一大景观,以古老文明的灿烂和现代文化的辉煌丰富这个城市的生活。
参考文献:
[1]夏鹏,方彬.城市设计对中等城市中心商业区开发的设计指导――以湖北黄石市城市中心商业区城市设计为例[J].华中建筑,2012(9).
[2]徐骥.城市中心商业区的改造与重建[J].甘肃科技纵横,2011(1).
篇9
说到中国文化,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宽泛的话题。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是我们从刚开始上学的时候都已经熟知的一句话,但是中华文化究竟有多广博呢?我觉得这个问题很难用一句话说清楚。
我觉得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会看到中华文化的存在,大到中国各地的古建筑物,小到大街小巷里的叫卖和杂耍,我觉得无都不体现出了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大国的底蕴。
我觉得我们身为中国人应该以自己的国家有如此的文化为荣,我们作为中国新一代的孩子们,更应该好好地学习中华文化,将其传承下去!
篇10
【关键词】中华文化;传承;特征;小议
我国一直承载着礼仪之邦的称号,这对于我们整个民族整个国家而言都是一个至高无上的名誉,不仅仅代表着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更加证明了我们祖先的智慧和优良的传统美德。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大的家庭,在这个大家庭当中所承载的文化包罗万象,正是这些丰富而独特的特性让中华文化变得更加灿烂,然而一个民族的文化需要被永久的传承下去,这不仅是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延续,更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历史和底蕴,中华文化是伟大的更是是绚丽的,需要我们每个人都要铭记属于我们华夏人的文化,并珍惜身边的文化,只有将它完整的保护和传承下去,才不会在未来的发展和生活中失去华夏人的本色。
一、中华文化传承的地域性
作为一个文明大国来讲,中华文化在世界当中的声誉是举世闻名的,我国广大的地域孕育了我们华夏子孙,然而不同的地域所传承的文化是各不相同的,正是因为这个地域性的差别给我们的中华文化增添了绚丽多彩的颜色。不同的地域差别和环境导致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习俗和生活方式存在着差异,就像我们的民族一样,五十六个民族就有着五十六种不同的文化传承,地域性更是我们中华文化传承的最根本的特征。
(一)地域的差异影响着一方环境文化的传承
作为中华文化的传承来讲,指的不仅仅是物质文化的传承,更包含了大自然留给我们最为真实的环境传承。我们每个人虽然都生活在同一片大地上,但是大自然的神奇并不是任何言语能够表达的,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不同的环境,就说说我国的南北地域差异,南方虽不能总体概括为四季如春,但是从自然的气候变化中,很明显的会与北方的截然不同,南方的气候温暖造就了种种奇特的景观,而北方又有着属于北方的环境特点,冬季虽寒冷,但却有着南方所没有的烂漫雪季。
(二)地域的差异影响着语言文化的传承
中华文化的灿烂是众所周知的,在我国不同的省份不同的城市中,所传播的语言更是独具地方特色,语言文化的不同就是受到地域的差异而受到的影响。我国的语言种类更是达到了八十几种之多,语言的传播承载的是我国古老文明的结晶和智慧,人们通过语言的文化,建立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联系,更加构建了这个统一的大家庭。
(三)地域的差异影响着饮食文化的传承
我们都知道不同的地域存在着不同的饮食习惯,在饮食的口味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也就是造就了我国菜系的重要因素。受到地域性的制约,不同的农作物或植物种类让人们的饮食变得五花八门,虽然在经济发展的今天,人们可以随随便便的就买到当地所没有的产物,但是就拿一个简单的蔬菜来讲,不同地域的人就会做出几十种不同的味道来,这就是地域所带来的饮食文化传承。
(四)地域的差异影响着人们生活习性文化的传承
以南北的地域差异为例,地域的差异性造就了南北方人们的不同习性,从性格及特征的角度来讲,北方人的身材相对南方人比较魁梧,性格大多心直口快、豪爽而率真,南方人的身材比较瘦小,而心思细腻语言委婉,地域的不同让南方人的习性变得非常细腻而精致,而北方人却是简朴而粗犷,这种文化的传承正是人们不同生活习性的证明。
二、中华文化传承的时代性
如果说地域是文化传承中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那么时代就是中华文化传承的有力鉴证。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都具备着一定的时代色彩,任何一种有价值而具有深渊影响的文化,都是经过了漫长的岁月才传承下来的。夏商周时期的文化是我们中华文化的开端,甲骨文与明确的时间记录法是我国古老文化能够得以传承的重要前提;春秋常国时期,孔子与老子的思想与文化的传承,造就了中华文化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底蕴;秦汉时期的统一王朝,见证了制度的统一,更加造就了气势雄伟的长城建筑,为我们中华文化增添了风采;隋唐时期的鼎盛与辉煌更是我们古代文化的华丽彰显。时代的不同所造就的中华文化更是丰富而辉煌的,正是时代的传承让我们中国的文化得到了延续。
三、中华文化传承的社会性
对于任何一种文化的传承来讲,都需要依托于社会的发展而存在,文化的传承也都有着属于它自己的特点,就比如现代的社会而言,在当今社会发展的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转变,这从时展的角度来看固然是好的,但是对于中华文化传承来讲,也都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发生了变化。现代化的社会在吸取国外思想的同时,人们的意识与行为也在改变,很多传承下来的中华文化与现代社会中的文化得到了交融,以陕西的刺绣文化为例,传统的刺绣起源于古老社会中农民家庭的,反映出的是浓浓的乡俗寄托和灿烂的民族特色,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这种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逐渐的演变成了现代的艺术,不仅仅是农村家庭中精神上的祝福与寄托,更成为了当前社会中的流行因素,人们将刺绣慢慢的融入了现代的色彩,在中华文化得到传承的同时,又得到了转变和升华,这就是中华文化传承的社会性特征。
结束语:
中华文化是绚烂多姿的,对于文化的传承来说,离不开我们每个人的共同努力,更是人类文明的的伟大成果。中华的文化更是源远流长的,由古至今,我国都是人类文明史上重要的文明大国,虽然中华文化在历史的风霜中经历过风吹雨打,但是中华文化的传承却从未中断,这也就让现代社会中的我们鉴证了祖先留给我们灿烂的文明。中华文化的传承所具备的特征更是丰富而含有特色,从文化传承的地域性到文化传承的时代性,以及文化传承的社会性都存在着各自的特点,足以证明中华文化是多么的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余春华.浅论中华文化传承的特征[J].长江论坛,2013,(2):9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