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财务与会计的关系范文
时间:2024-03-07 17:46: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论财务与会计的关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法务会计;财务会计;区别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法制体系的逐步完善, 法律案件中经济案例的比重也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不断上升,且门类日益繁多、情况逐渐复杂、手段更加隐蔽。在处理具体的案件或纠纷等法律事项时,必须同时解决事实与法律两方面的问题,法官、律师等法律工作者受其专业知识、技术方法、业务手段的局限,只能处理法律问题和简单的事实问题,而一些较为复杂的专门性事实问题(如财务会计问题)则只能交由有特定专业资质的人员处理。于是,一种融合会计学与法学为一体、协助法律工作者查证案件或纠纷涉及的财会事实的新工具――法务会计应运而生。李若山教授认为,法务会计是特定主体运用会计知识、财务知识、审计技术与调查技术,针对经济纠纷中的法律问题,提出专家性意见作为法律鉴定或在法庭上作证的一门新兴行业。由此可见,法务会计是在社会专业化分工基础上形成的会计界对法律界的专业服务。法务会计作为会计学的一个分支,与传统财务会计自然存在共同之处,关系比较密切,但其所服务领域、业务的特殊性,又决定了它与传统财务会计存在区别。
一、法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联系
(一)法务会计与财务会计都属于应用会计学
会计学可分为理论会计学和应用会计学,其中理论会计学包括会计理论、会计史等;应用会计学包括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国际会计、法务会计及成本会计等,可见法务会计作为会计学的一个分支,与财务会计都属于应用会计学。
(二)财务会计是法务会计产生的前提和基础
财务会计为信息使用者进行经济决策服务,法务会计为法律工作者处理法律事项服务,因此它们都属于会计服务活动,其最终成果(财务报告与专家意见)所依据的事实材料都来自于各项经济活动。但案件所涉及的财务会计业务通常是由会计事项和会计活动组成,而法务会计活动本身是对案件涉及的会计事项或会计活动进行检查、验证和鉴定,并据此作出判断,发表专家意见,通常是在财务会计工作基础上开展的。因此,财务会计是法务会计产生的前提和基础。
二、法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
(一)主体不同
财务会计是为某一特定主体(会计实体)服务的,要对特定主体(企业、事业、机关单位等)的经济过程和结果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法务会计的主体不是单一主体的单一会计,而是更广泛意义上的会计,凡经济纠纷、诉讼案件中涉及到会计事项的认定、判别,均与法务会计有关。法务会计的空间范围主要存在于三大领域:一是企业、行政、事业单位;二是社会中介机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三是司法机关(检察、公安机关和人民法院等)以及政府审计部门、纪检部门。
(二)职能不同
会计职能是指会计在经济管理中所具有的功能。财务会计有核算、监督两项基本职能。核算职能侧重对事实的描述,主要是对某一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过程进行确认、计量和记录,对其结果进行报告。监督职能侧重于纠正偏差,主要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要求,对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和相关会计核算的合法性、合理性进行审查,以达到预期的目的。财务会计的这两项基本职能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会计核算是会计监督的基础;而会计监督又是会计核算质量的保障。法务会计职能的作用范围则远远超出了财务会计,不仅局限于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而且在解释财务问题、强化会计的控制职能、收集会计数据以提供诉讼支持、保护和惩戒会计职业人士以及其他有关人士等方面也能提供信息支持。
(三)目的不同
法务会计与财务会计虽然都有“会计”二字,但二者的目的却有着天壤之别。财务会计的目的是着重向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提供对经济决策有用的信息,能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所提供信息具有公开性。而法务会计提供信息的目的在于完成受托责任,它是对经济活动(或者经济纠纷)中的法律责任问题进行调查、取证、提出专家性意见,为法庭、仲裁或鉴定机构提供相关证据。
(四)内容不同
财务会计的内容是用财务会计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一般会计事项,具体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大会计要素。法务会计的内容则取决于各国法律体系的完善程度及法律、法规对经济活动、经济行为、财产资源等规定的详细程度,因此,不同国家及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法务会计的内容都有所不同。我国学者对当前法务会计内容的认识较为统一,认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税收理算会计;(2)债权、债务理算会计;(3)保险赔偿理算会计;(4)社会公正会计;(5)物价会计;(6)基金会计;(7)司法会计;(8)海损事故理算会计;(9)社会保障会计。
(五)工作程序和方法不同
在工作程序上,财务会计有一套比较科学的、统一的、定型的会计处理程序。财务会计的工作程序即会计循环可概括为七个环节:(1)审核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2)过账;(3)结账前账项调整与结账分录;(4)对账;(5)试算平衡;(6)结账;(7)编制财务报告。各环节具有连续性和继起性,且凭证、账簿、报告的格式、内容、编报程序与要求多由国家统一规定。而法务会计服务对象的复杂性,决定了其工作程序的特殊性,大多是从接受受托责任到事件结束工作报告的报出,不存在会计期间的连续性,更不需要继起性。一般来说,其工作程序应包括:(1)会见委托人,明确受托责任;(2)初步调查,收集有关资料;对受托任务进行风险评估和预测;(3)制定行动计划,包括实施的策略、步骤、方案等;(4)获得证据材料;(5)计算、分析;(6)报告,即将法务会计工作的最终结果以报告的形式系统表达出来。
在工作方法上,财务会计大量使用会计核算方法、会计分析方法。法务会计作为一门复合性学科,不仅使用会计的方法,有时还大量使用审计的方法、统计的方法(如抽样分析法等)及收集证据的方法等。常见的方法有:审阅查验法、关联核对法、座谈询问法、实物勘察法、分析比较法、综合计算法等。
(六)执业规范不同
实现财务会计目标的关键在于保证财务报告的质量,因此需要有专门的会计规范。财务会计人员在处理经济业务活动的过程中,不仅要遵守《会计法》的有关规定,还要受到统一会计规范(如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的约束,其中,企业会计准则是国际上通行的一种会计规范形式,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分为基本会计准则和具体会计准则。法务会计的执业活动涉及三个规范,即会计准则、法务会计准则和专家证据准则(谭立,2006),前两者为会计行业规范,后者为法律规范,三者关系密切,又相互区别。法务会计工作就是将会计语言记录的财会事实翻译成法律语言表述的案件事实,也就是说财会事实经由法务会计之手以专家意见形式送达法官手中,成为其认定案件事实的证据。在这一过程中,法务会计准则作为会计与法律两个职业的联结纽带,起到了由会计准则通向专家证据规则的桥梁作用。目前世界上除了美国、加拿大等少数国家制定了有关法务会计准则外,许多国家的法务会计业务活动都是参照审计准则执行,但制定统一的法务会计准则仍是必然趋势。只有建立健全法务会计准则,才能使法务会计工作有规可循、有章可依,才能保证执业质量,提升职业信誉,才能实现法务会计准则与法律法规、准则和惯例的联系和沟通,指引法务会计健康发展。2006年初,我国财政部颁布了1项基本会计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这一准则体系已基本上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完成了48项审计准则的制定或修订工作,标志着我国的企业会计、审计准则体系已基本建设完成,为建立法务会计准则提供了基础性框架。
(七)报告不同
财务会计报告是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文件。法务会计报告是法务会计工作者根据有关的财务会计资料、卷宗材料,以及其他相关的资料等,对案件或纠纷等法律事项所涉及的财务问题进行解释、说明,并作出专业判断所形成的一种书面结论性文件。法务会计报告与财务会计报告有十分显著的区别:
1. 用途和使用者不同。财务会计报告的用途在于为投资者、社会公众、政府机构等利益相关者提供经济决策所需的相关会计信息;而法务会计报告适用于诉讼实践,为法律事项承办人、当事人等提供认定相关财会事实的专家证据。
2. 反映的范围不同。依据“会计主体假设”,财务会计报告所反映的财务事实仅局限于某一会计主体的相关经济业务;而法务会计报告不存在“会计主体”的限制,它是依照法律事项来划定空间活动范围,凡是法律事项涉及的会计事实都必须查清、核实,并向委托人报告。可见,财务会计报告与法务会计报告所反映的事实范围差异较大。
3. 内容和格式不同。财务会计报告包括财务报表及其附注和其他应当在财务会计报告中披露的相关信息和资料。财务报表至少应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及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常见的财务会计报告是以格式报表为主题,表注及相关信息和资料作为辅助,其中每张报表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而法务会计报告的内容反映了法律事项所涉及范围的财会事实,通常情况下,法务会计报告的基本内容应当包括引言、对财务会计资料的分析论证过程和最终的结论等。如果报告人占有资料不充分或资料很少,也可发表“无法作出明确结论”的报告结果。不同经济纠纷或案件的性质、内容不同,所依据的法律规范不完全一致,因此,法务会计报告没有固定格式,通常是根据不同的业务对象和使用对象,按委托人的要求分别采用不同的格式。
4. 时间要求不同。依据“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财务会计报告作为对企业不断发生的经济活动和资金运动的分期综合反映,具有时间上的连续性。而法务会计是在涉及会计领域的经济纠纷和诉讼发生时,对财务事项中涉及的法律问题进行解释与处理,着重于向法庭提供临时的审计证据。
(八)对会计人员知识结构的要求不同
法务会计人员的素质同所有会计人员一样,应包括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两方面。道德素质方面与审计人员的要求基本相同,但在业务素质方面,法务会计作为一门新兴的复合型边缘学科,对法务会计人员的要求也较之一般会计人员更高,要求从业者不仅必须精通会计与审计知识,以便合理解释涉案对象的财务事实,甄别其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与合法性,提供有助于法庭判决的有效证据,而且必须熟悉公司法、证券法、保险法、税法、诉讼法和证据规则等各种法律和相关规定,这样才能实现会计事实与法律程序的有效对接。此外,还需借助心理学中的相关知识来透析经济行为背后的欲念和动机。总之,法务会计人员的知识层面要远远高于传统财务会计人员的知识层面。
【主要参考文献】
[1] 谭立. 论法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当代财经,2005,(8).
[2] 成慕杰. 法务会计及其人才培养初探.财会通讯,2005,(2).
[3] 孟祥东. 法务会计理论与实务.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4] 王文杰. 法务会计相关问题研究. 东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05.
[5] 李若山,谭菊芳,叶奕明,洪剑峭. 论国际法务会计的需求与供给. 会计研究,2000,(11).
[6] 谭立. 注册会计师提供法务会计服务五题. 经济管理,2006,(13).
[7] 李雪婷,王东清. 论法务会计在司法诉讼中的信息支持. 事业会计,2005,(5).
篇2
关键词:会计信息;财务治理;利益相关
公司上市以后,完善、健全的财务治理能够有效的促进企业各个机构的合理配置,从而规范信息披露,提高信息质量。财务治理的目的是明确企业利益主体之间的权利与责任关系,协调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动上市公司的健康、快速发展,并保证公司财务决策的有效性、科学性与准确性,对于公司的治理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而公司的会计信息一方面可以保证投资人了解公司的财务运行状况,另一方面可以使投资人判断出管理者的管理、经营水平。因此,公司采取恰当有效的财务管理,不仅可以保证信息质量的提高,最重要的是满足利益主体的使用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财务治理的理论框架与内涵分析
界定并认识财务治理的理论框架与内在含义是研究公司财务治理的重要前提与出发点,文本将从财务治理的基本含义、目标与影响因素出发,对其进行研究。
1.财务治理的基本含义
从定义的方面来看,财务治理指的是公司不同利益主体进行共同治理,合理分配财务权利,并对会计信息的披露机制、上报机制与形成机制进行合理规范,最终生成恰当有效的决策机制、约束机制、鼓励机制与评价机制等,平衡公司不同利益主体的权利、利益与责任,从而保证公司财务的科学化决策,提高公司运行效率,最终实现公司利益的最大化。财务治理包括外部治理与外部治理。
从财务治理的基本含义中可以看出,公司利益主体是财务治理主体,财权是财务治理客体,财务配置是公司财务治理核心要求,财务信息则是财务治理的主要载体,合理有效的财务机制与结构是财务治理的重要内容,最大程度的实现公司利益是公司财务治理的最终追求。
2.通过财务治理的含义进行治理目标分析
对于上市公司而言,财务治理是其核心内容,因此分析财务治理目标,需要从公司治理与公司财务两方面出发,对于公司治理而言,最大程度的优化公司资源配置是财务治理的重要目标;对于公司财务而言,实现资本增加与增值即为财务治理目标。因此从中可以看出,财务治理既需要考虑到公司的治理要求,也需要研究财务内容,最终实现公司价值的提高。即提高运行效率,降低治理成本,合理配置财权体系,最终推动公司的快速、健康发展。
3.分析财务治理的各个影响因素
(1)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政府影响、法律影响、市场体系影响、信用体系影响与文化影响等。
任何公司都要受到政府的控制与干预,因此政府的干预程度会极大程度的决定公司的财务结构与股权结构。例如,如果政府对公司的干预程度强,影响程度高,控制程度大,那么公司就容易出现国有股份比例高,股权集中现象明显的情况。法律也会对公司财务治理产生重要影响,如果相关法律体系比较健全,则比较容易保护投资者利益,从而提高公司财务运行的效率。此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通过研究发现,市场化程度越高,公司价值越容易提升,从而加快治理效率,而市场化程度越低,公司则不容易提升自身价值,治理效率则会不断降低。
总之,从环境因素的角度进行分析,提高财务治理的能力与效率,则必须对失信行为进行严厉惩罚与打击,建立良性竞争的社会环境。
(2)结构因素
结构因素包括负债结构、资本结构、股东结构与股权结构等。
对于上市公司而言,适度集中一定的股权是有必要的,这样可以最大程度的实现股东价值,同时,保护其他股东的相关权益。此外,如果控股权过分集中,那么在财权分配的过程中就容易出现忽视其它利益主体的情况,从而影响到财务治理的公平与效率。
(3)机制因素
机制因素包括财务监督、财务决策、财务治理与财务创新等。
公司管理者有时会从自身利益出发,作出的决策不符合公司长远发展的目标,如果股东不及时作出约束与限制,则会造成更加严重的影响,例如管理者购买价格昂贵的设备进行办公,或者为了自身的利益而损害公司的利益,最终严重阻碍公司财务治理水平的提高。
(4)会计信息因素
真实、透明的会计信息可以有效缓解公司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冲突与矛盾,例如,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可以鞭策公司管理者,使其对财务治理投入更大的热情,此外,及时并准确的会计信息也是公司利益主体作出财务决策的重要判断与依据。
二、财务治理与会计信息之间的关系分析
1.会计信息对财务治理产生的重要影响
对于大部分公司而言,定期披露会计信息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公司应主要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具体表现在提高公司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与有效性。只有定期对外公布公司的现金流量、利润情况与负债情况,才能保证公司利益主体及时掌握公司的运行状况。此外,财务报表是公司报表的核心内容,相关性高、可靠性强的财务报表是会计信息具有较高质量的重要表现所在。总之,真实有效的会计信息,能够有效推动公司财务治理的改革与深化,是提高财务治理的重要保证。
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具有三个方面的作用,首先,可以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这是由于会计信息可以在利益主体之间进行传播与共享,从而使信息的透明度得到提高;其次,及时而真实的信息披露是公司各利益主体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最后,提高会计信息的披露质量,可以提高公司管理者的工作积极性,并便于国家与市场的评价与监督。
2.财务治理对会计信息的重要影响
当前多数公司实行制度,即公司的所有权与公司的经营权实现分离,在制度的条件下,人并不会主动提供会计信息,通常会主动提供对于公司所有者较为有利的会计信息,而虚报、瞒报不利的信息,这就导致了公司利益主体无法作出正确的财务决策。因此,健全并完善公司的财务监督体系与财务治理体系,有利于实现公司的财务目标,人会主动将公司真实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等信息进行对外披露,保证公司的持续与稳定发展。
此外,我国大部分公司的债权人的实际控制权利较弱,第一股东的控制权较强,导致了财务治理多数在内部进行权利的分配,忽视了外部权利分配的作用,也忽视了债权人对财务治理产生的重要影响,容易损害债权人的利益,导致债权人难以行使监督财务决策的权利,公司决策误差较大,质量较低,当公司出现决策失误的时候,难以及时偿还银行贷款,影响到公司的筹资与正常运行,长期进行下去则会影响到整个资本市场,产生恶性循环,因此财务治理对会计信息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二者相互关联。
总结:
本文主要分析了公司财务治理的相关含义,目标与影响因素,从会计信息质量的角度出发,对财务治理与会计信息质量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以便能够促进公司的财务改革,加强财务治理,推动公司快速与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Abstract:Looks over China several dozens year business finance system only passively to process the country to State-owned business's fund supplies form, national and State-owned business's relation of distribution, centralized financial and in the expanded enterprise property rights works hard. This deviated in fact the financial essence, causes the finance to become the passive adaptation country to need, the passive execution national policy one kind of tool, has made the aspect which our country finance and the finance combine to a certain extent. Because the western nation has the quite perfect market economy system and the developed money market environment, the finance are very not only few government's intervention, in the financial control is been compelled with the enough strength to process questions and so on fund raising, investment and dividend assignment, also establishes separately in the financial control practice the finance and accountant the organization.
关键词:财务 会计 关系 中西方差异
Key words:Financial inventory accounting relates the Western difference
【中图分类号】F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6-0088-02
一、对财务与会计关系基本表达中西方不同
1、中国对财务与会计关系的表述主要有三种思路:
一是“大会计观”,认为会计包括财务甚至可以代替财务,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会计是管理的主体,财务是管理的对象,必须对财务实施会计管理。“财务管理实际上指的是对财务活动进行的会计管理。”在我国会计学科体系设置上也与这种观点相符。在60年代初,形成了会计原理、部门会计、经济活动分析和财务管理的"老四门"会计学科体系,将会计学科体系始终围绕国家财经"制度"和"计划"两个中心展开,以会计核算为重心,以会计方法为主体。80年代,在"老四门"的基础上,上下延伸到会计史、会计理论和特种会计,内外扩展到管理会计,责任会计和国际会计等,试图进一步完善会计学科体系,但其主要缺点是:学科门类单一,讨论范围狭窄;注重核算多,重视管理少,只讨论方法,很少深入研究理论,即使在很少的理论研究中也主要是解释、说明制度,基本没有独立完整的学科研究内容。在90年代,形成了以企业会计为核心,以财务会计学、管理会计学、成本会计学、财务管理学、审计学为主干,包括会计理论、会计方法、会计电算化和会计史等在内,兼顾各类新兴学科体系包括基础性学科、职能性学科、部门性学科、综合性学科、专门性学科;还有人认为,会计学按其研究内容主要有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和审计学等,而相比之下,财务管理学的学科体系建设就不十分明朗。80年代初,有人提出建立企业财务管理学的有关问题,但未提出学科体系。1989年秋季,上海财经大学经批准在全国第一个试办财务学(现为理财学)专业,经过近10年的理论探讨,现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财务管理学研究对象为财务资金运动规律及其对规律的应用,财务学的理论体系从财务学科研究对象所包括的内容看应研究对象、职能、主体、环境等;从资金运动规律出发应研究管理目标、原则、体系等要素;从资金运动规律应用出发应研究管理环节和方法,财务管理学科体系可划分为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和业务方法三部分。
二是“大财务论”,认为财政决定财务,财务决定会计,会计只属于财务管理体系中的反映和控制环节。这种观点是中国政府几十年来一直坚持的观点和实际做法,任何财务政策都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财政政策,中国几十年的会计政策都是围绕着财务政策制订的。财务基本范畴的扩张和广泛化,使得财务学科的内容和质量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和垄断性,其中,财务学兼容了财政学的内容,同时,财务管理包括了会计。“财务管理是庞大的工作系统。它包括财务设计、财务实施、会计和审计等几个部分”。“会计没有本身单独的管理对象,所以会计也不能成为一项独立的管理工作,会计管理这一概念也不能成立。”财务管理包括会计,在财务管理概念之外,不必另立“会计管理”概念;“会计管理”无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缺乏依据,难以成立”。
三是“财务会计并行观”。认为财务是一种管理工作,会计则为这种管理提供信息服务,主张借鉴西方的经验,从机构设置上将两者分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越是发展,企业的理财活动必定日益显示它的重要性,它将同企业的经营活动并驾齐驱,共同影响企业的成败。考虑这一发展趋势,我们觉得会计同财务(财务管理者理财),在学科上应当有一个客观界限,在工作上也不能长期混淆不清。
另外还有人提出财会管理论。认为财会管理即是财务管理与会计管理的综合,是对企业再生产过程中价值运动及其所产生财务关系的管理。其职能为计划、组织、控制、调节、核算和分析。认为财会管理充分显示了财务与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综合作用,既是一个信息系统,又是一个控制系统、管理系统这是一种财务与会计合二为一的观点。关于财务管理与会计管理的包容性问题的不同认识,同样导致了对会计职能的不同看法,如有人认为“确保合理分配是会计的一项职能”。
2、西方国家基本上认为财务与会计是两门学科,各自有其不同的理论体系。
如1941年美自公证会计师协会名词委员会在会计的定义中指出:"会计是一种技术,它是对财务性质的帐项,用显明的方法,以金额来记录、分类及汇总,并对其结果做出解释。"1982年英国成本与管理会计师协会提出的会计定义是"对实际业务事项用货币形式进行分类和记录,同时为了对一个时期的业绩或某一指定日期的财务状况进行评价,对这些业务事项的结果加以表达和说明,并且对各种备选的计划方案引起未来的活动,用货币形式进行预测。"财务则"意指企业达到既定目标的筹集资本和运用资本的活动"。在英美国家的大型企业中一般将财务与会计机构分开,在财务副经理之下设有财务长与主计长,财务长的主要工作是负责筹集资金、处理与投资者的关系、投资、股利分配、银行和保管、信用和收款以及保险等;主计长的主要工作是提供内外部报告、计划控制。经济评价、保护资产、税务管理、信息处理、内部审计等。
二、中西方财务与会计关系差异的原因分析
1、经济体制因素。在中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一直将财务作为财政体系的组成部分,因而有关企业筹资、投资、股利分配等重大财务活动都由国家财政去统一规范,无需企业思考,即使在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国有经济仍是中国社会的主体经济,因而国家股仍然在绝大多数股份制企业中占控股地位。因此,企业财务管理的首要环节仍是处理企业与国家等之间的财务关系,这也正是中国关于财务与会计关系表述上存在"大会计观"、"大财务规"、"财务会计合一观"等存在的现实环境;而且由于中国二元体制结构的存在,企业的自主理财虽然政府的努力与企业的争取扩大了许多,但这种权力仍是相对的,或是非主体性的。
篇4
目前我国企业在实务操作中财务与会计基本上混为一谈,绝大多数企业内部的机构设置中,财务与会计实行混岗作业,从而导致两者职责不明,影响了各自职能的充分发挥,实际上两者既有联系,又有本质上的区别。
一、两者的联系
(一)两者的研究对象相同
财务与会计都是以资金及其运动为研究对象的。
(二)两者在实务操作上互相依赖
财务管理的事前规划、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的数据主要来自于会计核算资料。随着企业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人们会不断要求更多的企业公开内部信息,财务信息很可能会因被要求公开披露而转化为会计信息。会计报表所提供的表外信息,如募集股金的投资决策方案、投资收益预测、市场风险和经营风险的估算等一系列信息披露,都依赖于财务管理提供相关数据。
(三)财务管理目标实现与否可通过会计报表反映
不同层次的财务管理主体的财务目标实现与否可以通过会计报表反映。所有者是资本经营者,他们的财务目标是使所有者权益保值增值,这一目标可以根据资产负债表“所有者权益”要素项获得;经营者是资产经营者,他们把所有者投入的资本转化为能为企业带来未来效益的经济资源,经营者的财务目标就是保证利润持续增长,这一财务目标可以在经营者任期内的损益表中反映出来;财务经理是特定意义上的货币经营者,凡是涉及现金流量的管理都是财务经理的权责范围,因此财务经理的财务目标是保证企业现金流量的良性循环,这一财务目标反映在每期的现金流量表上。
二、两者的区别
(一)两者的侧重点不同
财务是以资金为对象的实体活动,具体组织实施企业的资金筹集、资金投放、资金分配等财务活动,正确处理企业与各方的财务关系,财务侧重于企业内部管理,其重点是资金的管理;而会计侧重于会计核算,即对企业已经发生的经济业务活动进行客观地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
(二)两者的目标不同
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以企业经济效益为中心,使经营过程中的现金流量最大化、投资过程的收益最大化以及融资过程中的成本最小化,从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而会计核算的目标是向各会计信息使用者及时提供有关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真实、合法、完整的会计信息。
(三)两者的服务对象不同
财务管理服务的对象是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当局;会计服务的对象是有关会计信息的使用者,除内部经营者外,主要还有外部信息使用者,如投资者、债权人、政府部门。
(四)两者的职能不同
财务管理的职能分为决策、计划和控制。财务决策是资金筹集和使用的决策,筹资和投资项目计划的编制和采纳过程就是决策过程,包括对目标的描述,对实现目标的各个方案的可能结果的预测,以及怎样实现目标的决策;编制财务计划的目的是落实既定决策,明确本期间应完成的全部事项;财务控制是执行决策和计划的过程,包括对比计划与执行的信息、评价业绩等。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反映和监督企业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以凭证为依据向有关各方提供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进行监督。
(五)两者的确认计量原则不同
财务管理强凋要使用现金流量分析,货币时间价值原则是理财第一原则,在对项目进行评估时更多地使用折现现金流量法。会计核算要遵循权责发生制原则,以历史成本进行计量。
财务与会计不管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有区别的,财会不分的组织机构设置导致企业财务与会计“责、权、利”不清晰,很多企业只重视会计核算,而忽视财务管理,没有实施真正的财务管理,淡化了财务管理自身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和参谋决策作用。
篇5
论文的参考文献可以看出作者的学术起点和学术基础,同时可以看出作者在撰写论文的时候都参考引用了哪些资料,也方便读者在同一研究指引方向。以下是千里马小编整理的关于会计造假论文参考文献,给大家在写作时做个借鉴。
会计造假论文参考文献:
[1]张丽.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J].会计之友,1994,(05):23.
[2]陈红.治理经济犯罪首先要治理会计犯罪[J].广西会计,2003,(05):1617.
[3]刘琪瑶,赵敬.会计违法与会计犯罪的界定[J].辽宁财税,2002,(12):43.
[4]罗韵轩,彭志军.从安然公司破产看根治上市公司会计造假[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2,(04):3235.
[5]程安林,梁芬莲.会计造假的博弈分析与监管的政策建议[J].生产力研究,2005,(02):223224.
[6]甘群.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手法与治理[J].财会研究,2006,(12):5152.
[7]冯述娜.会计造假手段揭底[J].现代商业,2008,(09):41.
[8]程安林,梁芬莲,黎军.会计造假与会计监管的博弈分析[J].商业研究,2009,(06):142144.
[9]杨欣.会计违法与犯罪刍议[J].会计之友(中旬刊),2010,(07):126128.
[10]彭海红,汪忠华,邓文娟.有关会计犯罪问题的浅议[J].现代经济信息,2013,(07):168169.
[11]程安林,梁芬莲,季洁.基于会计舞弊的内部控制形式有效性研究[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3,(02):7787.
[12]陈周.会计信息失真的伦理学分析——从猴王集团破产案谈起[J].四川会计,2001,(10):79.
[13]中国证监会.关于红光实业公司违反证券法规行为的处罚决定(证监罚字[1998]75号)[Z].
[14]清怡.银广厦重组似蜀道难[N].西安晚报,20010910
[15]中国证监会对上市公司的相关处罚决定[Z].
会计造假论文参考文献:
[1]林中乔.从绿大地案看上市公司会计造假治理与防范[J].金融经济,2012.
[2]张兰澜.浅谈会计职业道德现状及其对策分析[J].财会研究,2012.
[3]刘婷.透视绿大地财务违规事件[J].财务与会计.2013.
[4]张慧.论会计造假与会计犯罪[J].现代商贸工业,2014.10.163-164.
[5]唐漪乔.关于创造性会计在财务报表中的运用的探讨——安然公司案例分析[J].现代商业,2012.33.267-268.
[6]赵立忠.终极控股股东、两权分离与企业价值关系实证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3.
[7]王彦明,吕楠楠.我国上市公司外部监督论略——以“看门人”机制为分析进路[J].社会科学战线,2013.12.165-171.
会计造假论文参考文献:
[1]杨萍萍.ZXYY上市公司会计造假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14(05).
[2]刘飞.浅析上市公司会计造假及其防范[J].现代经济信息,2014(11).
[3]孙玉鑫.对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问题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14(09).
[4]熊薇.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造假现象分析及其审计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4(11).
篇6
[关键词]会计信息 失真 真实性 意义
一、问题提出
站在理论研究的角度,科学界定会计信息“具真”与“失真”的判断标准,是认识会计信息质量问题的前提条件,会计信息必须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是对会计的基本要求;从宏观的角度看,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是一种“社会产品”,会计信息与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债权人的信贷决策、对企业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评价、政府对微观企业的控制、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廉政建设等,都密切相关。因此,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不仅影响到与企业有利益关系的投资者、债权人等群体的经济利益,而且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近而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问题。
为明确会计信息的质量标准,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于1980年5月了第2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在该公告中,正式将“反映真实性”作为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之一,并确立了关于会计信息“真实性”的观点:认为反映真实性与“可核性”、“立性”等共同构成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而可靠性是会计信息的两个主要质量特征之一。我国《企业会计制度(2001)》将“真实性”作为企业提供会计信息的首要原则,要求“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从中可以看出会计信息真实性的重要性,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却大量存在,其对我国市场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制约效应,已经显现,这使得我们不得不去反思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真正原因,以便“对症下药”。
二、对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基本把握
所谓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指会计信息真实、客观地反映各项经济活动,准确地揭示了各项经济活动所包含的经济内容。可以说,真实性是会计信息的生命,没有了真实性,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应会削弱,严重的还会贻害社会和广大公众,损害了广大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的哲学原理告诉我们,真理是相对和发展的,而不是绝对和静止的。因此,我们认为,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具有相对性和动态性的特点。之所以说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相对的,主要是因为会计信息是客观经济活动的会计反映,从哲学上说,意识对存在的反映既受反映者本人的条件制约,也与所运用的工具和方法有关,因此,会计信息的这种反映既与会计人员的素质、能力、经验、品德等有关,又与会计准则、制度、程序、方法等紧密相联。
三、提高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对策
为了使企业更加健康地发展,必须加大对企业虚假会计信息的治理力度。治理的手段要以行政管制、道德教化、法律管制并举,以法律管制为主,治理的方式从事后查处为主转向事前预防和事后查处相结合,并逐步过渡到以事前预防为主。
1.对上市公司的治理
虚假会计信息从生成到对社会公告要涉及多个市场主体,仿佛是一个链条,环环相接,而上市公司是产生虚假信息的源头,应该是治理的重点。在对上市公司的治理中,要从公司负责人和财务负责人两个源头抓起。首先,要对他们经常进行法制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加强《会计法》、《公司法》、《企业会计制度》、《证券法》等法律法规宣传和普及,给他们牢固树立起对单位会计责任负责的风险意识,建立依法理财的思想观念。这是一种以道德教化为手段、突出事前预防的治理方法。
2.加强对中介机构外部监管
目前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及相关的中介机构普遍存在着责任心不强,风险意识淡薄、执业工作粗糙等问题,因此,要想保证中介机构对上市公司的监督质量,首先中介机构自身要本着对广大投资者负责的态度,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执业水平;其次,作为中介机构的主管部门(如证券管理部门、行业协会等)要真正担起约束中介机构行为的责任;第三,一旦中介机构出现有违职业道德或失职行为,作为管理部门,决不能姑息迁就,应加大处罚力度。
对于公司的上市,在上市申请的全过程中,包括上市前的辅导、上市相关材料的准备以及最后上市发行,证券公司担负着总策划、总负责、总把关的作用。证券公司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执业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公司上市过程中的信息质量。因此,对证券公司的承销项目要实行跟踪检查制度,凡是骗取上市资格或上市后与原来的公告信息出现重大差异者,证券公司必须承担相应责任。
3.改变业绩评价体系
我们要明确树立企业业绩评价实现的目标是引导人们去更多地关注“程序理性”,而不仅是“结果理性”的观点。在评价企业时应注重过程的合法性、合理性以及科学性,并在相关的考核方案设计和业绩评价指标选择中注重加强对会计信息产生全过程的考核。积极探索,构建一个“程序理性”目标为起点、适当考虑“结果理性”特征的,科学合理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引导会计工作的运行,防止盲目追求“结果理性”的现象,以保证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
对于上市公司,采用财务模式评价,可以反映企业经营状况和管理层的经营成效,并且严格遵循会计准则,执行统一的规范获取数据,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数据的人为调整,其财务指标在企业之间具有较高的可比性。但单纯的财务指标不能反映一些十分重要但无法用会计数字表示的企业经营活动情况;由于会计准则从谨慎的角度反映了外部利益相关者要求,并且按照历史成本原则进行计量,其财务指标一般只能体现出管理层的经营成果,无法反映出其努力的程度;过度注重财务指标,容易导致企业当局的机会主义和短期行为。
除以上几方面以外,我们还应净化会计信息的需求环境,建立一个公平、公正的会计信息市场,促使信息使用者在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内在需求,从而以供给和需求两方面杜绝会计信息的失真。
参考文献:
[1]谭劲松,丘步辉,林静容.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经济学思考.财务与会计,2000
[2]阎达五,李勇.找准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切入点.财务与会计,2002
篇7
(一)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
目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企业制度不健全、管理者素质较低、内部控制意识薄弱、信息沟通不灵敏、会计责权控制不完善等,其中会计责权控制不完善对企业的发展影响最大。会计责权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的手段,包括会计组织机构的设置、会计责权目标的制定与分解、会计人员素质和会计操作手段等。但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这些企业会计责权控制还不够完善,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财务与会计合署办公
1)服务对象不明
财务监督的服务对象是企业的所有者,它的具体运作和操纵是企业内部的事务,而会计监督的服务对象是企业内、外部利害关系人,其提供的公开化会计信息必须体现“真实公允”的原则。将服务对象和灵活性程度不同的两项工作合并一处,必然导致服务对象模糊,而且财务灵活性干扰了会计的公允性。
2)财会部门不堪重负
财务部门负责的投资、筹资和收益分配事项,涉及的时间跨度大(包括过去、现在与将来),采用的方法特殊(如分析、考核等)。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财务事项必将日趋复杂,关系到企业的存亡。由会计人员兼做财务,会计人员力不从心,既影响会计信息质量又导致财务管理乏力,财会部门的工作质量也随之下降。
3)违背不相容职务分离原则
财会部门的主管人员既管理财务收支又进行会计信息处理,极易导致基于财务收支需要而捏造会计信息;财务的对象为物流系统,而会计的对象是信息系统,财务与会计合并一处也不符合实物管理与会计记录分离原则。随着理财业务量的增大,对财会部门内部不相容职务的划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划分不当,容易产生个人舞弊。
(2)会计人员素质较低
1)业务素质较低
据统计在我国1200万会计人员中,受过大学专业教育的不及10%,在素质相对较高的国有企业以及县以上集体企业的600万会计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的也只有18.21%,有会计师资格的仅占8.45%,会计人员的素质可见一斑。
2)职业道德水准较低
有些会计人员置会计的真实公允性于不顾,为迎合某些特定需要而制造虚假会计信息,侵害他方合法利益。对此会计人员不以为耻,而以为集体谋利而备受推崇。
3)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
会计人员往往只局限于对已发生经济业务的核算、报告,参与管理的意识淡薄,会计的作用得不到全面发挥。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单位领导不够重视,另一方面会计人员没有树立经营观念和市场观念,更主要的则是会计人员缺乏内在动力。
(3)责权不对等
权利、义务与责任对等是责权控制的基本原则之一。而目前《会计法》要求会计既代表国家执行行政监督职责,又要为企业领导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提供服务。这种理论上的双向服务机制将会计的经济责任和义务确定得大于其实际的功能和拥有的权力,只能把会计置于一个两难的境地。同时会计人员执业规范尚未出台,会计人员的责权没有细化的标准可供参考。会计人员应对谁负责,拥有哪些权力,承担何种义务,理论上并未明确。实践中会计人员目标不明,制约着会计职能的发挥;身份不清,摆不正自己的位置;责、权、利严重背离,导致会计执法者受打击报复而得不到保护,善于根据管理者意图搞假账者却倍受重视,且屡禁不止。
(二)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的原因分析
企业内部控制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主要原因如下:
(1)计划经济体制下陋习的延续,使内部控制不受重视
1)行政和大锅饭思想的影响
经济体制改革后,理论上要求的政企分开在时间中执行并不彻底,一方面,以各种形式改头换面但仍然存在主观上基于权利和利益的双重考虑,仍把持着对企业的行政干预。客观上企业并无真正的理财自主权。另一方面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被国家母亲“呵护长大”的企业,主观上还保留着吃“大锅饭”的意念。而对经营不善企业的盲目保护机制,又助长了这种意念。企业干好干坏一个样,加强内部控制的动力不足。
2)封建家长制,终身制作祟
企业管理者往往由主管部门任命,而非民主选举;任命干部往往重政治表现而轻业务能力,经营失败者不是“撤位”而是“挪位”等等。由于管理者对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建立,健全负有主要责任,管理者的素质和内在的激励因素,自然成为决定内部控制的重要因素。
(2)所有权和经营权制约的失衡,使内部控制权责不清
两权分离是现代企业的重要标志之一,而两权的有机制约是现代企业健康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国有企业是以所有权取代经营权。而今天,在下放企业经营自主权的呼声下,国有企业中又趋向于经营权取代所有权的极端。因为至今,我们并未形成一套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机制。实际上,所有权是缺位的或虚拟的。经营权得不到应有的控制,则会产生滥用职权、经营者谋取私利、独断专行等后果。这样,势必导致企业控制环境恶化,会计信息依需而做,内部审计不被重视等等。
(3)监督机制弱化,使内部控制失效者不能产生压力
一是包括财政、税务、银行、审计等在内的社会监督机构,工作中各行其是,未能形成综合监督的合力,使企业的威慑力不够;二是对审计的独立监督、公正职能未予以充分重视,审计未形成规范化、法制化和经常化;三是对查出问题的处罚,往往就事不就人,重人情而轻规定,执法的刚性被扭曲。
(4)教育落后,使内部控制执行者的素质较低
一是历史上政治原因的影响;二是经营指导思想上短视行为的影响,承包经营,租赁等经营形式,股份制企业约束机制不到位等,极易导致经营者的短期行为,不重视职工的教育培训;三是教育资金不足的影响,企业效益不佳,教育基金没有足够来源,从而职工素质得不到提高,进而导致企业效益再度滑坡,形成恶性循环;四是教育手段软弱的影响,重视思想品德、制度宣传的软性教育,而忽视对道德败坏,践踏法制者的硬性规定处罚教育,存在有法不依、违法不究的普遍现象;五是管理措施不力的影响,对管理者、会计人员、内部审计人员缺乏职业化系统管理,内部激励机制不够完善。
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的对策
通过上述对我国现行企业内部控制存在问题的分析,本人对如何加强和完善现代企业的内部控制提出以下几点浅见:
(一)健全制度建设,明确会计责权
就宏观而言,针对目前会计法规还不够同步协调、具有一定滞后性的现状,国家要进一步修改有关会计法规,加快配套制度的建设,并使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1)《会计法》应适当修订,提高会计人员地位,为会计充分发挥服务作用提供宽松的环境。(2)在已有的会计法和会计业务规范的基础上,加快制订颁布会计人员职业行为规范,细化会计人员的责权,以约束会计人员的行为。就企业而言,应在不违背国家总的会计责权控制制度,包括《会计人员工作规则》和《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等。基于企业管理水平的现状,有条件的可借鉴同行业的规范企业作为范式自行建立;会计基础比较薄弱的企业,可委托社会审计部门代为制订。
(二)区分财务与会计,分设两个基本点部门,明确划分二者的职责
将财务部门和会计部门分别隶属于企业最高责任人领导。对于财务部门应加强企业资金的收入和分配,速动资产的保管,多余资金的投放及筹措资金;而对于会计部门应主要负责会计准则记录企业的经济业务,向管理当局、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外部机构提供财务会计信息,通过记录和报告对经营部门进行控制等。
(三)采取薪金优厚与违法严惩相结合的内部激励机制
鉴于会计人员专业素质要求较高、承担的社会责任较重大,而会计中的主观估计、判断、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及利害关系者的人为干扰,又增加了会计工作的风险程度,因而应对会计人员赋以高薪待遇,其奖金与工作质量挂钩,以促使发挥积极性、创造性。对主谋作弊导致会计信息虚假的会计人员,无论其出发点如何,除按有关规定处罚外,对会计人员造成的有关损失的档次进行经济处罚,罚金由个人收入或由职业协会风险基金支付,不得列作企业费用,严重的按刑法论处。在理论上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各种监督力量不断加强而会计信息仍有虚假的情况下,加大对行为者个人的经济处罚,动摇其切身利益。
(四)走会计职业化之路,保证会计人员的素质
成立具有相对独立性和权威性的会计职业协会,具体负责:一是定期组织业务轮训,搞好后续教育,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适应能力;二是制订颁布职业道德守则;三是维护会计人员的正当权益,为遭受打击报复的守法会计人员诉讼;四是采取会员风险基金制。基金来源由会员个人交纳,用于支付舞弊被罚会员的罚金和模范会员的奖励。这样,一则能促使职业协会基于基金保持的利益考虑而加强行业自律管理;二则利于会员之间的相互牵制,因为基金涉及会员的整体利益。三则便于职业协会对违纪会员的登记管理,对屡教不改或造成恶劣影响者,吊销其执业证书,逐出“师门”。当然这一举措的实施,需要相应的配套设施。如审计部门只对有会计职业协会会员执行会计业务的企业进行审计鉴证;加强会计职业协会与各种社会监督力量的联系;职业协会采用电算化对会员建立人事档案,实行统一管理等。
篇8
关键词:作业成本法 环境成本 制造费用 环境绩效
一、引言
“十三五”规划提出,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企业应重视环保责任和义务,运用作业成本法(ABC)识别、分配和控制环境成本,确保产品和服务的成本信息真实。
在企业的实践中,为了遵守我国现行环境法律法规的要求,企业因环境问题引发的环境成本主要包括: (1)按现行法规要求对原有设备改造和重置的环保支出;(2)新投资项目的环保设施支出;(3)环境污染综合治理支出;(4)违反环境法规的罚款和赔付;(5)排污费;(6)矿产(水)资源税或补偿费;(7)厂区改造绿化费;(8)其他环境支出(如河道管理费、堤防费、防洪保安费、环境咨询费)。这些环境成本的内容企业主要在董事会报告、会计报表附注中进行披露。
在传统会计体系中,企业环境成本的金额通常隐藏在制造费用和管理费用账户中,会计人员通常采用两种方法分配环境成本:一是利用机器工时、直接人工工时等分配标准,将环境成本分配到不同的产品或服务之中;二是直接将环境成本从收入总额中扣除。这两种方法都会导致环境成本不能准确的分配,致使企业产品或服务的成本信息失真。为了给企业管理当局提供准确的成本信息,会计人员需要运用作业成本法对环境成本进行确定和分配。
作业成本法下企业确认环境成本的原则为:企业行为引起的环境保护(污染)交易或事项已经发生并且能用货币计量,则企业就要承担环境责任并确认环境成本。
企业确认环境成本之后,就要利用作业成本计算法,通过成本动因来计算作业量,进而以作业量为基础分配环境成本至有关的产品或服务之中。
二、作业成本法分配环境成本案例分析
河北坤腾集团的某车间生产甲乙两种产品,甲产品的产量大,不产生污染;乙产品的产量小并产生大量的有害废弃物,主要为粉尘、废水和废气。该企业为了保证废弃物达标排放,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环境污染,为此发生一系列环境成本。
甲产品和乙产品的年产量分别为200 000件和50 000件,共计250 000件,企业每生产一个甲产品和乙产品均需要3个直接人工小时,企业每年的直接人工总数是750 000 小时,每小时人工的成本是20元,则单位甲产品和乙产品的直接人工是60元,单位甲产品和乙产品的直接材料成本分别为100元和80元。尽管每一个产品的直接人工相同,但乙产品因为其设计的复杂性需要更频繁的机器装卸和质量检验,而且乙产品是小规模生产,因此需要相对多的生产定单。甲产品和乙产品分别由6个和4个部件组成。环境管理人员帮助该企业分析了其生产操作过程并确定了产生制造费用的一系列作业和成本动因,如下页表1所示。
下页表2列出了作业成本计算法下甲乙产品共同分担的制造费用及分配率。
由于单位层次、批层次和产品层次的环境支出仅仅与乙产品相关,应全部分配至乙产品。设施层次的成本(厂地维护、建筑物与地面、供热与照明)由于与甲产品、乙产品同时有关,按甲乙两种产品的价值增加百分比进行分配;设施层次的环境标准支出与安置在制造设施的烟囱上的污染控制设备有关,该烟囱为整个企业的生产通风服务,因此他们同样也与甲产品、乙产品同时有关,这些成本也按甲乙两种产品的价值增加百分比进行分配。经过测算甲乙两种产品的价值增加百分比分别为47.6%和52.4%。
由于该企业的环境成本总计为 3 690 000元(包括:单位层次的有害废弃物处置成本400 000元;批层次的废弃物处理300 000元,环境报告要求200 000元;产品层次的环境报告要求200 000元,环境监测500 000元,废弃物现场处理成本1 000 000元,填埋场处理成本800 000元;设施层次的环境标准成本支出290 000元),占制造费用总额的比例为21.4%(3 690 000/17 250 000),因此正确确认与分配环境成本是必要的。表3列示了在作业成本法下甲产品和乙产品的单位生产成本,可见,环境成本的分配使得乙产品的单位生产成本大于甲产品,因为大量的环境成本分配给了引起这些环境成本发生的乙产品。
下页表4列示了使用传统直接人工小时分配法下的产品成本,甲产品与乙产品的单位成本分别是229元和209元。以作业成本法为基础,根据直接人工小时分配制造费用,甲产品相比在ABC 方法下多吸收了68%[(69-41.09)/41.09]的制造费用;相反乙产品则比用ABC方法时少吸收了62%[(180.65-69)/180.65]的制造费用。传统成本分配方法导致环境成本的分配标准不正确,企业产品或服务的成本信息失真。
三、结论
企业运用作业成本法(ABC)识别和分配环境成本,能确保产品和服务的成本信息真实。从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角度来讲,作业成本法把控制点放在环境成本发生的因果关系上,通过对所有作业活动跟踪反映,有利于企业管理者对环境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进行分析,更好地发挥生产计划、定价决策和环境成本控制作用,促使企业不断挖掘降低环境成本的潜力。
目前,作业成本法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其应用范围已由美国、英国、加拿大扩展到亚洲、澳洲、南美洲以及欧洲。在应用领域方面,作业成本法也由制造业扩展到商品批发、金融、医疗卫生等公共部门。在企业的应用实践中,作业成本法在确认公司战略重点、发展空间、产品管理和定价决策以及作业(流程)过程改进决策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
《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对我国会计改革与发展做出了总体部署,要求会计人员必须适应环境变化不断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掌握并运用作业成本法计算并分配产品或劳务的环境成本,也就成为财会人员必备的技能。当前,在我国企业的实践中,由于每个企业的具体情况不同,部分企业财会人员并不了解作业成本法,在企业全面推广应用作业成本法还需要对会计人员进行培训,使其了解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内容、操作程序和计算方法。
当然,作业成本法的精髓和内涵很丰富,探索出适合本企业特点的作业与作业中心、作业链与价值链、成本动因尚需要企业管理者和财会人员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周玮.浅析作业成本预算在军工科研院所的运用[J].财务与会计,2017,(4).
[2]王勇.国有企业环境审计现存问题及改进措施[J].财务与会计,2017,(4).
[3]王永芹.对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的思考[J].河北学刊,2014,(2).
[4]易颜新,汪利民,姚铭刚.巨化集团公司的ABC系统设计与软件开发[J].财务与会计,2017,(5).
[5]潘煜双,崔晓种.作业成本控制系统在亚特电器中的用[J].财务与会计,2017,(5).
[6]杨莹,孟晓俊,苏炜,叶永生.价值链成本管理在清洁产品生产企业中的应用[J].财务与会计,2017,(5).
[7]王健华.作业成本法及其应用分析[J].商业会计,2014,(4).
[8]戴立新,李泽红.火电企业生态补偿标准的确定――基于环境会计视角[J].会计之友,2014,(3).
作者简介:
篇9
COSO新框架 控制环境 诚信和道德观 企业文化什么是企业的内部控制?不同机构对此进行过大同小异的定义。COSO1992年9月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认为:(企业)内部控制是一个由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旨在为下列各类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经营的效率和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符合适用的法律和法规。我国财政部等五部委的内部控制指引参考了这一概念。COSO的内部控制框架也成为非常权威性的关于内部控制的规范。2013年5月,COSO了内部控制的新框架,继承、改进旧框架。新框架在整体层面和具体要素原则层面都有变化。在整体层面,一是扩大了财务报告目标的范围;二是注重以原则为导向的方法;三是强化了公司治理的作用;四是阐述了企业目标设定与内部控制系统的关系;五是考虑了不同商业模式和组织结构的内部控制;六是描述内部控制要素、目标以及实体之间关系的三维图有较大变化(新三维图如下)。
在具体要素和原则层面上,新框架继承了旧框架对内部控制五要素的划分。新框架更着重原则(principles)导向。COSO将1992年版本框架中已有的原则加以规范化,使其更加清晰明确,以助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及评估其有效性。1992年版本框架隐晦地提出了内部控制的核心原则,而2013版本框架则明确地列出了17项原则,每一项原则均与其中一个要素相连,代表这些基本概念都与内部控制的五大要素相关联。如三维图所示,内部控制五要素第一为“控制环境(control environment)”。 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活动的基础条件,其影响控制主体的构成及其意识、思想与行动,并可能对控制过程形成“干扰”。本文在此基础上探讨COSO新框架对“控制环境”的解释。新框架提出5项原则与控制环境相关联,这5项原则归纳为四个方面:一是诚信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作为控制环境的关键因素,影响着其他内部控制要素的设计、管理和监控,因此,新框架将这条原则保留,并描述了该原则的四个特征:设定高层基调、建立行为准则、评估是否遵守行为准则以及及时强调偏差。企业是否存在道德行为规范,以及这些规范如何在内部得到沟通和落实,决定了是否能产生诚信和道德的行为。对诚信和道德价值观念的沟通和落实既包括管理层如何处理不诚实、非法或不道德的行为,也包括在单位内部,通过行为规范及高层管理人员的身体力行,对诚信和道德价值观念的营造和保持。以立信会计师事务所为例,早在1928年,潘序伦先生就提出“信以立志、信以守身、信以处事、信以待人、毋忘立信、当必有成”的“立信”准则,把它作为办理各项会计事业的训条,要求立信会计同仁共勉。也成为其名字的来源以及长期以来坚持的信念,构成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二是新原则明确了董事会的独立性要求,以及管理层建立内部控制体系的责任及董事会监督职能,并描述了该原则的四个特征;确立董事会监督责任、保留或委派监督责任、应用相关知识、独立性以及监督行动。财政部和证监会了《我国上市公司2012年实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情况分析报告》,其中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在内控规范体系实施过程中,相关责任主体未能高效履行职责。部分企业的董事会、高管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及重视程度不够,仍将内控规范的实施简单定位于满足监管要求,甚至仍习惯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2008年5月,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和保监会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10年4月,五部委又联合了18项《企业内部控制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自2011年1月1日起首先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施行,2012年实施范围扩大到国有控股主板上市公司。实施两年来存在一些问题,上述问题即为其一。COSO新框架的推出,可见理论界实务界对内控问题的重视。我国企业层面应该加强内控环境建设,营造内控实施的良好氛围。三是新原则明确了内部控制是以组织目标为导向,并提出了实现组织目标关键因素:恰当的组织结构、报告流程、分配和限制权责。例如,企业是否有明确的职责划分,是否将业务授权、业务记录、资产保管和维护,以及业务执行的责任尽可能的分离;数据的所有权划分是否合理;是否已针对授权交易建立适当的政策和程序。四是新框架和旧框架一样强调了组织应提高对人才的重视。认为人力资源政策以及组织人员的职责分配将影响内部控制的设计和实施。所有业务活动的核心都是人员(他们的个人特性,包括诚信、道德价值观和胜任能力)以及他们开展经营所处的环境。他们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引擎,也是所有事情赖以存在的基础。因此企业员工的能力和诚信是控制环境中不可缺少的因素。人力资源政策与实务涉及招聘、培训、考核、晋升和薪酬等方面。企业是否有能力招聘并保留一定数量既有能力又有责任心的员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人事政策与实务。这就是COSO新框架对控制环境的解释,对我国企业内控建设有什么启示?重要的是企业应该加强内部控制环境建设,特别是企业文化建设。新框架认为控制环境从最高层面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确定了基调,因此是内部控制建设成败的关键。文化作为企业的灵魂和个性,能提高员工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一个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文化氛围下实施内部控制,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新框架提出通过企业使命与价值的论述、行为准则的制定以及相关政策实践活动,在企业中建立一种基于道德、社会环境、行为责任的文化基调,在企业员工中贯彻执行以形成特定的企业文化,这种做法值得我国企业借鉴。
参考文献:
[1]吴江涛,麻坤.谈谈企业内部控制的有关问题
[J].财务与会计,2014,(4).
[2]丁家丰.新版《内部控制――整合框架》的主要变化及其对我国企业的启示
[J].财务与会计,2014,(2).
[3]吴江涛.关于内部控制的“内部”与“控制”
[J].财务与会计,2013,(9).
[4]财政部会计司.我国上市公司2012年实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情况分析报告
篇10
国内外融资约束研究综述与展望
内部控制、融资约束与恶性增资
家族治理、专用性投资与企业业绩
中美高校国有固定资产管理比较研究
企业性质、公司治理与财务理论创新
内部人持股、投资者认知与公司价值
社会资本、替代性融资与企业成长
“四大”审计市场集中性与审计质量
我国科研经费管理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
财务管理目标的历史演进及其成因
公司财务学理论的创新与发展路径
财务报表分析:理论内涵与学科定位
管理者团队特征与资本结构动态调整
完善伊春林业财政投入的政策建议
货币政策、区域金融发展与企业信贷融资
大数据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的挑战与变革
异质资本边际替代率与技术资本配置水平分析
高管薪酬、在职消费、薪酬差距与企业绩效
高管的银行背景、所有权性质与会计稳健性
基于公共受托责任的政府管理会计应用探究
会计自由裁量事项对财务报表的影响
证券公司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设与实施
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后的注册资本核算方法探讨
黑龙江省会计专业人才供需调查与分析
福建省尤溪县林下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
上市公司碳会计信息披露的博弈分析
论长期股权投资准则中的顺流、逆流交易
平衡记分卡在公益科研事业单位管理中的应用
黑龙江省财政支农惠农政策培训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公司环境信息披露与社会贡献的相关性研究
内部控制、审计意见与年报披露及时性
林业行业会计决算报表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上市银行社会责任与现金股利政策关系研究
实施会计从业资格等级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跨国公司融资决策的税收效应实证分析
林业行业会计决算报表编报的几点体会
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环保项目跟踪审计研究
黑龙江森工加强资金管理的几点做法
夯实基础强化管理努力提高林业财务决算工作水平
森林资源核算及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研究初探
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履职行为的审慎度与业绩波动
中外期刊公司财务与会计研究质量比较分析
基于股东资源的公司治理研究:一个新的视角
产权性质、真实和应计盈余管理与股权资本成本
平衡计分卡非财务绩效影响财务绩效的机理研究
CEO信息分享与独立董事角色发挥的联动效应研究
系统视角下的企业经营失败形成机理与财务预警研究
- 上一篇:高中教师工作述职报告
- 下一篇:转正申请审核意见